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职业教育未来趋势

时间:2024-01-09 11:15:57

导语:在职业教育未来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职业教育未来趋势

第1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重大突破,已经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从1978年到2012年的30多年间,职业教育已经累计为国家输送了2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我国高等职业院校2011年招生人数已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的47.67%,在校生达960万人左右,其在校学生规模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总人数的重要组成部分。且2012年我国的高等职业学校总数达到1276所,其地区分布图显示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覆盖面广,满足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这也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在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深入至地市一级地区发挥着主导作用,对所在地域及其社区的文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对快速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较大贡献。

然而,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从2009年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的生源开始缩减,导致“退而求其次”的高职教育招生规模连续几年基本保持在310万人左右,而随着每年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的增加,平均每所学校招生人数必会减少,尤其表现在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入学人数减少,以山东省为例,2009年至2012年,平均每年高职教育新生入学率不断下降,导致社会声誉不好,不注重内涵建设的民办高职院校直接被社会淘汰。

分析我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不难发现这种生源危机仍将存在,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将会发生变化,不再是单一学历层次教育数量的增加,而应是多层次、多类型、高素质、职业型的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分析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和迁移变动等因素对人口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和研究其他结构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它是人口结构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类结构。社会人口的发展,一方面是数量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结构的不断演进。

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到现在,在控制人口数量上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遏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持续多年保持在低生育率的水平。但与此同时,也使某些人口结构问题十分突出,其中之一就是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严重少子化,即0-14岁人口占比低于0.18,这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已经成为有关专家的研究热点。 尤其是近几年突出表现在教育生源逐渐缩减上,对于在本世纪初猛然膨胀了的各等级教育是严重的打击。

研究在现行生育政策下我国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演进趋势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本文应用《中国统计年鉴2012》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年龄数据,对我国0~18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进行分析。

1.0~14岁人口年龄比重变动。从《中国统计年鉴2012》上可查出2011年我国0~14岁人口年龄比重为16.5%,比2000年的22.9%低了6.4%,进入了人口学中所说的“少子化”。而且也有学者应用统计学中成分数据降维方法预测出2011年至2030年, 0~14岁人口年龄比重平均每两年环比下降8.43%,下降的幅度呈进行性增大的状态,2020年和2030年分别降到11.2%和6.88%这样极低的比重。

2.各等教育适龄人口比重变动。我们按照6~11岁适龄于初等教育、12~17岁适龄于中等教育、18~24岁适龄于普通高等教育,将接受学习教育的人口分为三个年龄段。

首先,不考虑突发事件,应用第六次人口普查关于人口年龄和人口死亡中0~24岁各年龄人口相应数据,按照人口年龄逐年递增规律,对这三个年龄段适龄人数进行逐年推算(如表1)。

然后,据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人口数据显示,从2002年至2011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3%,假设未来几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照此不变,那么以此可以粗略推算出2012之后未来五年我国的人口总数(如表1)。

最后,计算出各年龄段适龄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从上表中数据变化可以看出: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从2010年到未来五年均是呈下降趋势。其中,适龄于初等教育的6~11岁人口数的所占比重比较稳定,基本在0.064%左右小波动变化,2010年至2015年平缓中上升,2015年之后开始平缓下降;适龄于中等教育的12~17岁人口数的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下降速度较慢,平均每年下降0.002%,下降幅度逐渐减小,到2017年起才有所回升;适龄于普通高等教育的18~24岁的人口数的所占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但相对于前两个年龄段,下降速度最快,下降幅度最大,平均每年下降0.006%,在未来五年没有回升。

综上所述,无论是0~14岁人口年龄比重,还是6~24岁教育适龄人口比重,均呈下降趋势,也就意味着我国青少年人口的相对规模在逐渐减小。常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科教兴国”之根本,是教育的主要生源,如果这个生源逐渐减少,势必会影响我国的教育规模(主要表现在教育机构数量和接受教育的在校学生数),进而影响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教育适龄人口比重逐渐减少,尤其是适龄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下降最快,那么对于对社会发展贡献很大、占领普通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会有什么影响?下面我们更精确地用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高中毕业人数的变化来进行进一步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教育与科技部分”及第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年龄数据,简单推算出了我国未来十几年间高中毕业人数变化趋势(如下表2)。

1.推算方法

(1)按照人口年龄逐年递增规律确定高中入学适龄人口数(15岁人口数)。应用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数据对各年龄人口进行逐年增岁推算,不考虑死亡率,如2010年14岁的人口到2011年即增长为15岁人口。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无论孩子学习成绩如何,都希望孩子能接受高层次教育,所以近几年15岁人口高中入学率逐渐提高。根据2005至2011年统计数据对高中招生人数在15岁人口中的比重进行计算,得出到2011年达到49.6%,而且随着适龄人口数的减少,大部分高中学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降低了学生进入高中的门槛。这样如果这种形势仍然存在,在未来几年我们就按照50%的高中入学率,可以粗略估计出未来几年的高中招生人数。

(3)最后根据2005至2011年统计数据计算出近几年高中学生辍学率基本稳定在5%(假设忽略高中三年期间从国外转入或办理出国学习的高中生人数,用当年的高中毕业人数与三年前入学的高中招生人数进行比,用1减去结果即得出辍学率),用当年的高中招生人数减去三年总辍学的学生,便可估算出三年后高中毕业人数。这些学生便是高等教育的直接生源。

2.结果分析

按照上面的计算过程,推算出2013~2024未来12年我国的高中毕业人数,其变化趋势如表2所示(2005~2024年高中毕业人数),基本在650 ~836万人之间呈波动式下降趋势。从表2中可看出,2008年是我国高中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达到836万人,然后小幅度下降又上升,到2014年会有所回升,估计达到808万人,之后一直到2022年逐年快速下降,到2022年下降到649.91万人,从2023年才开始出现上升,达到708万人。由此结果势必会导致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具体表现在:

(1)高等教育的生源逐渐减少,对于近几年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而言,无疑会出现“供不应求”。据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高中毕业生787.7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人数为681.5万人,高校录取率高达86%,如果按照这样的录取率和高校招生规模,在2014年前高等教育市场比较稳定,但到2015年开始,达到录取线的高中毕业生人数就会减少到639.6万人,少于681.5万人的招生计划41.9万人。这样高等教育市场就变成了“买方市场”,高中毕业生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可以较大空间地选择高等学校,所有高等学校将如同企业一样面临“优胜劣汰”,那些缺乏吸引力的高等学校将会面临缩招乃至招不上学生的尴尬局面,直至被市场“淘汰”。

(2)高等教育内部各类教育竞争激烈,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劣势。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对大部分人而言“上大学”指的是“上普通本科”,而对于“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的认识度还不够,再加上国家在各项政策支持上还是偏重于普通本科,这就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优势小于劣势,很大部分高职院校成为缺乏吸引力的高等学校,往往被高中毕业生放到填报志愿的最后层次。这样在保证了普通本科学校的招生计划之后,才考虑高职教育学校的招生,如果填报高职教育的学生放弃就学,高职学校的招生计划就难以保证。

(3)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空前的压力。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选择高职教育的学生基本均是高考成绩不很理想的学生,如2012年大部分省市专科提档线在200分左右,这就说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基础较差,那么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将是很大挑战,如果采取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不合理,经过三年培养对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升可能是零,就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周而复始选择高职教育的学生就会越少;而如果采取先进的教育模式及方法,将需要投入大量经费,需要得到政府、企业大力的支持,政府与企业一旦支持力度减弱,高职学校自己必然会面临“瓶颈”,难以发展,而目前面临这一“瓶颈”的高职学校越来越多,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逐步进入“没学生——没经费——没吸引力——没学生……”的怪圈。因此,在我国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将不容乐观。

四、启示

由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致使高职教育在今后的发展困难重重,那么对于社会,难道我们就任其艰难发展、自生自灭;对于高职院校自身,难道就忍气吞声、静观其变?

当然不应该。在前面我们就提到了,尽管受传统观念影响,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不及普通本科教育,但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职业教育对于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高职教育在近十几年里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对此很多学者提出了很多建议,如作为社会需要:严格就业准入制度,以此保证职业教育的有效性;改革人事制度,并形成与技能等级相对应的薪酬制度,从根本上重视技术人才;在适当的时候,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逐步实现普职融通,并在“ 专升本”、“ 中高职衔接”方面实现更为有效的突破,改变职业教育“ 低层次”和“ 断头教育”的困局,让学生在就业之外,也能选择升学;积极引导媒体参与,营造有利于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的舆论氛围。作为高职院校本身,从自身出发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探索自己的特色,提升社会吸引力,同时加大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双赢”为目标,在企业的支持下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力争为社会培养出有价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这样我们坚信,我国的高职教育将历经艰险,稳定走上不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任俊.数说2012年高等职业教育装备及职教装备发展.慧聪教育装备网,2013-01-21.

第2篇

关键词: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社会要素;比较

一、影响职业教育体系形成的社会因素分析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模式的形成,都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福利制度、产业结构、就业情况、文化等社会要素有着极为复杂和密切的联系。

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因而决定了其所需的技能类型与职业教育模式。根据经济现代化程度,可由低到高把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传统农业型经济;正在进行现代化,但仍贫穷的经济;富裕但仍在进行现代化的经济;富裕且已基本完成现代化的经济。从目前世界各国经济状况来看,美国基本已处于第四阶段,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基本处于第三阶段,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第二阶段,其他一些更为贫穷的国家则处于第一阶段。一般地说,处于第四阶段的国家,其产业结构主要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处于第二阶段的国家,服务业有了很大发展,但高技术的制造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处于第三阶段的国家,较低技术的制造业占据较大比重。

经济发展模式、福利制度、就业制度也与职业教育模式有密切联系,而这些要素之间往往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分析。目前西方国家与之相关的政策基本上可划分为两种,即新福特主义(new-Fordism)和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它们都是对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福特主义这种低技能、高工资、高就业经济发展模式与就业制度否定的结果。新福特主义以美国和英国等为代表,主张通过减少国家、社会和工会对经济干预的力量,建立更加灵活的市场,减少工资、福利、税收开支等手段,来增强企业的经济竞争力。他们对竞争性个人主义很推崇。后福特主义以德国、日本、新加坡等为代表,它反对新福特主义通过降低劳动力报酬和福利,以及通过抨击劳动力保护法来建立高度弹性的市场以发展经济的战略,而主张通过政府、雇主和工会的合作,给所有工人提供好的工作条件、高工资、高福利,鼓励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在劳资之间建立高度的信任等措施,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造一种“高技能、高工资的魔术经济”,来增强企业的经济竞争力。这两种政策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干预深度,比如实行新福特主义的英国,其政府一直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培训主要是雇主的事情。

就业状况自然也是影响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因素,因为失业率是西方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西方国家近年来出台的许多职业教育措施,就是出于解决失业率,特别是青年失业率的需要。

文化对职业教育模式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如德国双元制的成功,与“企业必须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这一观念是密切相关的。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模式,从而需要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与之相适应。

二、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特征与职业教育模式

(一)中国台湾

1.社会基本特征

台湾的福利比较低,但是雇员的工资收入很高,因此在分配方面,台湾更倾向于就业者,这有利于激发人们积极接受教育与培训的愿望,以获得稳定的工作。台湾的制造业很发达,在其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占很大一部分。在管理制度方面,政府高度集权。

2.职业教育体系

台湾的教育体系是普、职、成三位并列,职业教育在台湾教育体系中拥有很高地位,它独成体系。在职业教育系列,最高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台湾通过完整的职业教育学校体系培训“专深型”人才,这与其产业结构是相适应的。

3.发展趋势

台湾随着制造业向中国内地转移,以及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导致其就业结构的变化,使职业教育近年来呈现出向综合高中发展的趋势,从而使得职业教育体系呈现出与美国趋同的势态,所培养的人才也由“专深”向“广博”发展。

(二)美国

1.社会基本特征

在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方面,美国是典型的新福特主义代表,它所实施的政策是低福利、高收入、高就业率,当然,高经济增长率是其成功地实施这一政策的保证。这一政策与美国一直强调“个人”、“竞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在就业结构方面,美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流动性高。在产业结构方面,美国的中低端制造业很少,主要产业是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新经济的发展中,美国处于领先地位。

2.职业教育体系

美国职业教育的实施机构主要是综合高中和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是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美国职业教育具大众性特征,其职业教育主要由学校或学院这种公共教育机构来承担,雇主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在美国一直很低,当然这与其职业流动性高也应有一定关系。美国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才是“宽专多能型”,这与其社会特征是相吻合的。

3.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日趋成熟,美国职业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那就是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体系的发展,这一体系使得美国职业教育朝着两个重要方向继续发展,即职业教育的终身化与大众化。职业教育对个体而言是“全程教育”,对国家而言是“全民教育”。

(三)德国

1.社会基本特征

在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方面,德国所采取的是后福特主义,高收入、高福利、低就业率。在产业结构方面,德国仍然保持着世界中高端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另外,德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全民、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的“职业文化”。

2.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众所周知的“双元制”。“双元制”的成功实施,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三方密切合作。这种“企业本位的现代学徒制度”,既需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深度干预,需要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学校积极配合。后福特主义的政策,决定了政府有可能深度干预职业教育,而德国的职业文化决定了行业、企业有可能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这就为“双元制”在德国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所培训的人才为“专深型”,这与其产业结构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密切相关。

3.发展趋势

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缓慢,企业难以提供足够的培训岗位,使得“双元制”在德国的发展面临困境,东西德合并也给“双元制”带来了新问题。但是,德国政府已采取了许多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包括对“双元制”本身的改革。“双元制”作为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地位并未动摇。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目前的发展趋势主要是职业教育后移,以及随之而来的如何建构更高层次的“双元制”,承担这一任务的是职业学院。

(四)英国

1.社会基本特征

英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方面所采取的也是新福特主义,尽量引入市场化机制,减少福利,提高收入,随着经济状况好转,其就业率开始回升。其产业结构主要是中高端制造业。在文化观念方面,英国政府一直坚持认为,培训主要是行业的责任。

2.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错综复杂。义务教育的毕业生既可以留在学校继续学业,也可以到继续教育学院接受职业教育,或是接受政府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培训,如现代学徒制等,也可以接受雇主提供的培训。当然有一部分人不接受任何培训而就业,也有一部分人失业。可见,英国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与培训并举的。随着“就业部”与“教育和科学部”的整合,以及后来“教育和就业部”演变成“教育和技能部”,英国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基本整合到一起。

英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职业教育所培训的技能与工作要求差别比较大,因此,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来非常积极地推行能力本位教育,但更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直是英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将生涯教育的思想渗透于教育体系中,用CNVQ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体系”来真正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3.发展趋势

近年来英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有:政府继续扩展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规模,丰富教育对象的组成,让更多不同背景的学员都能接受此类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积极发展现代学徒制度,现代学徒制在英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日见重要,大有成为中职主渠道之势;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重新受到青睐,义务教育后选择学习职业类课程,尤其是现代学徒制的年轻人在不断增加。

(五)日本

1.社会基本特征

日本政府所采纳的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是后福特主义,追求高收入、高福利、高就业率的模式。日本人更多地希望通过团队合作,而不是个人竞争来发展经济。这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一致的。但是,日本目前的失业率比较高,这与中低端制造业转移有关。日本的产业结构仍然主要是中高端制造业。日本的企业结构有一大特点,即以大型企业为主。

2.职业教育体系

日本职业教育体系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学校职业教育不发达,主要由企业自己进行职业培训。一方面,这与企业关于职业培训的一个观念有重要关系,即学校不可能培养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只能在工作中形成,学校所能培养的只是“可培训的能力”;另一方面,日本企业的一些管理措施、企业文化、企业结构也为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坚实条件,这些条件包括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以及以大型企业为主的企业结构。

3.发展趋势

日本的职业高中已向综合高中发展,但职业培训主要仍在企业中。由于失业率近年来增高,员工不再终身受雇于一个企业,终身雇佣制受到挑战,因而其企业内培训可能会进行一些改革。

(六)澳大利亚

1.社会基本特征

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所追求的是高福利、低收入、高就业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对职业教育与培训非常重视。

2.职业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主要由劳动部门负责,劳动部门的作用逐渐加大,且占主导作用。直接承担职业教育的主要实体是TAFE。TAFE虽然是学院,但实际上学员80%的时间在工作现场进行工作本位学习,只有20%的时间在TAFE进行学校本位学习,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度。因此,澳大利亚所培养的人才也是“专深型”的,强调就业导向以及技能水平的提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积极推行能力本位教育,尤其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

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证书很发达,采用职业资格框架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起来。

3.发展趋势

近年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培训机会大大增加,接受职业的人数越来越多。过去7年中,在财政和基本培训项目(infrastructure initiative)的支持下,加入培训合同的青年和成人的数量大大增加。2000年,正在接受培训的学徒 (apprentice)和学员(trainee)人数为27.5万人,这一数字对人口不多的澳大利亚来说是比较庞大的。此外,强化“客户为中心”、“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强调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世界级”的知识工人;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打“高职”牌,向外开拓“远程校园”,在内建设“国际化校园”。

尽管上述一些主要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体系错综复杂、变化多样,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他们主要是在三个维度上展开的,即在职业教育的责任上主要是由政府负责,还是由行业、企业负责;在职业教育的形式上主要是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还是企业本位的职业培训;在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是专深型还是普通型。从这三个维度,可以分别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定位,其结果见表1。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我国是属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但仍然贫穷的国家。尽管我国的福利制度逐渐完善,但福利水平仍然很低。在工资方面,总体收入水平仍然不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的失业率正在增高。在产业结构方面,尽管我国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制造业特别是中低端的制造业将仍然占据主体地位。除了少数大型国有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的规模也不够大。

(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责任主要是由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承担的。在形式上学校职业教育占据绝对主体地位,所培养的人才基本属于普通型,技能专深程度不够,与工作的关系不够密切。职业教育体系的这些特点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特征不相适应。

尽管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遇到了一些

挫折,但是低福利、高失业率的社会特征决定了“工作”仍然是我国劳动者获取收入、求得生存的主要手段。并且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而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要获得比较满意的工作,劳动者就必须接受高质量的培训。因此,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实际上拥有广阔的潜在市场,关键是必须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我国未来职业教育体系构想

在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专深型”的,而不是目前的“普通型”。综合高中、学科本位的高职不适合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实际需要。

在职业教育的责任上,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职业流动率高的特点,决定我国的行业、企业在未来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不太可能承担主要的职业教育责任,政府必须在职业教育中继续发挥主体作用。我国未来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应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积极扩大劳动部门的作用,促进各类培训的大量发展,并借鉴英国经验,将教育与培训整合起来,采用证书体系,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证书教育整合,技能证书与专业证书整合。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是未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职业教育的形式上,企业本位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这一事实,决定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学校本位职业教育仍将在我国占主体地位。但是,这种职教体系在教学内容、实训设施、专业师资上,具有三个靠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不管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生产设备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专业课师资如何强调“双师型”,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总有距离。这些“致命缺陷”,只有靠“校企合作”才能克服。但是,我国企业由于文化传统、政策体制上的原因,对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普遍兴趣不大。因此,如何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经验,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让企业有积极性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体制,使“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真正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未来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此外,目前国际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努力打破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机构的界限,打破工作与学习的界限,由多元的实施体系转向一体化的实施体系。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职业分类、贯通的课程体系、弹性的学制来建构一个服务于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应成为我国新世纪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更重要的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疆土辽阔,地区差异大,全国实行统一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不现实的。“二元经济”特征以及“东西部”明显的地区差异,决定了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应该有不同的职教体系。因此,本文的主要意义在于为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而不仅仅局限于结论本身。

[参考文献]

[1]鲍尔.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门).教育展望(中文版),2000,(1).

[2]石伟平.战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轨迹[J].比较教育研究,1997,(1).

[3]陈永明.日本职教发展的特点与改革趋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8,(3).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gR.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国际劳工局.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R].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第3篇

3月24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四部门联合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全国、各省(区、市)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由此可见,虽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已有学者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质疑,但是,在政策领域,继续坚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我们认为,中职教育必须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中发挥中坚作用。发展更高水平、功能完善的普及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关于未来如何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研究者提出筛龇矫娴囊求:一是国家政策的保障,二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徐国庆,2016)。

我们认为,应从普及化阶段高中阶段教育功能以及我国教育体系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并确定未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角度来说,高中阶段教育至少要实现三方面功能:促进学习者升学、就业及成为合格公民。基于此,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部分,也要努力发挥这些功能,而且就业的功能还是中等职业教育所必须承担的。另一方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我国未来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要素,因此,普及并非仅仅是一个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教育质量的根本提升、教育发展形态多样化、教育实施方式灵活化以及各种不同类型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以从根本上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人尽其才、因材施教的教育终极发展目标。因此,要从现代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更多教育选择机会、满足学习者多样发展及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视角出发,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基于这两方面要求,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应坚持如下发展方向和策略。

首先,在实施形式上,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在课程类型、教育服务、教育对象等多方面增强高中阶段教育多样性;另一方面,在入学模式、教学形式、学制等方面增强实施灵活性,切实满足不同背景学习者的需求。

其次,在体系发展上,一方面,加强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融通;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衔接,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多样化升学机会,这也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均等认可的关键一环。

第三,在自身发展上,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就业导向教育的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基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升学习者的就业能力,促进有就业意愿的学习者顺利过渡到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改革课程体系,把核心素养作为重要课程目标,加强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化生涯指导,从根本上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和学生多样选择性。

第4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新世纪我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使我国职业教育在“十五”期间取得了突破性发展。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2005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报告,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扶持力度。

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它未来发展趋势应当体现在一下方面:

一、狠抓内涵建设,建设一流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从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角度,正视现实,立足其位,高瞻远瞩,明确定位,在高职领域争创一流。国家已经启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决定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目的就是通过示范建设,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目前,已有两批共70所高职院校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

二、人才培养与职业、行业要求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推行双(多)证书制度,促进就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计划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使学生考取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办学多元化,走集团化发展道路的趋势

我国高职教育的多元化体现在几个方面: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费筹措多元化,办学模式多元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有的高职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加强合作,联合组建了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采取大学联盟等非营利合作的组织形式,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用先进的理念统一办学标准和管理规范,做到校企双赢。

四、办好高职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而不是终结性教育。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内涵及外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为了满足如上这些要求,必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同时,要开放办学,促进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使中等职业教育可以跟上时代的潮流,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建立“政府主导型”职教投资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社会、国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需要政府加强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增加财政性教育投资,改变我国财政性教育投资上总体不足的状况。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每个县重点支持1所职业高中,集中力量在省属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办好省级培训基地。中央政府应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制定和严格执行教育投入法律法规,尽快制定《教育投入法》,通过立法,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教育预算管理,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预算的项目、标准,并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经费落实到位。

(二)制定企业分担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的政策

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教育过程,将没有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劳动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成技能熟练、上手快、用得好、留得住的技术工作或服务人员,提供的是职业教育产品,企业使用这些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使员工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不仅促进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加了盈利能力;还节约了企业的教育培训费用,降低了企业用不熟练员工带来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风险,企业购买的是物化在培训者身上的职业教育服务。因此,企业应按照接收员工的数量、专业、层次付给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成本耗费。企业承担的职业教育成本费用的分担形式,除《职业教育法》中规定的提取方式和比例外,还应制定企业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政策。

(三)建立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

1、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贷款制度。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通过助学奖、奖学金、贷学金等形式,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资助。

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际化;美国;日本;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77-03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一种世界趋势,普遍被各国作为迎接未来挑战的关键性战略目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也成为重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较好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在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表现出娴熟和睿智,无论是在宏观策略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以及表现形式上,都比我国成熟得多。因此,有必要借鉴其职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美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概述

政策深化,呼吁国际教育 1946年颁布的《富布莱特法》规定,美国在海外的剩余资产(主要是二战结束后的战争物资)作为资助师生到国外学习、讲学和科研的基金,同时设立奖学金资助外国学生到美国留学。这就是著名的“富布莱特交流计划”,尤其是其中的富布莱特―黑斯海外地区与语言培训项目,意在促进美国的现代外语培训及地区研究。之后,美国又成立了“国际开发总部”(职教),并在1966年颁布的《国际教育法》中关于教育国际化的理论研究到实施措施方面,提出了“双七条”,形成教育国际化的“四大要素”,即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课程的国际化、教师的国际交流、国际研究和外语培训。美国强调“全球意识”的培养,20世纪90年代初制定的《美国2000教育目标法》明确提出:“采取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校的学生都能达到世界级的知识标准。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20世纪90年代,美国推出了“2061”教育发展战略计划,国际化教育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美国政府支持开展国际教育、推动教育国际化的愿望。

教学改革,添加国际化因素 1966年颁布的《国际教育法》,为美国的课程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各高校、职业院校都分别制定了各种章程,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立了课程国际化的重要地位,这使美国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国际化因素。不仅开设了关于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还开设了从国际视角阐述问题、体现国际观点的课程,如西方文化、第三世界研究、国际教育等课程。有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有75%的四年制院校在教育课程中增加了世界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内容;有50%的二年制院校(职校)要求修习国际性课程;有50%以上的院校在过去5年中都增加聘用了有国际教学经验的教师,增设了国际课程,并大量添置了开展国际教学的资料,增购了图书馆的国际藏书,增加了教师到国外学习和旅行的机会。表1是根据部分调查内容编制的。

重视留学生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美国拥有庞大的、高质量的教育系统和名目繁多的奖学金项目,留学环境优良,所以吸引了大量留学生,尤其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层次留学生,专科层次的学生相对少些。美国吸引留学生的措施是值得借鉴的,如拨出大量资金资助和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对外国留学生的政策具有连续性,几十年不变,外国和本国学生奖学金发放和学费收取有许多灵活政策;以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和绿卡政策吸引优秀外国学生留在美国为其服务,等等。此外,还积极地在世界各地独立或合作开办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开设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参与某院校的项目开发与教学。这里既有政府主导的计划,也有民间自主的全国性计划,还有学校之间的交流计划。早些时候,美国就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开设了商业人才培训中心,而且还促成了教师、学者的访学、交流。

日本职业教育国际化概述

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中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下,日本的职业教育也不断趋向国际化,并有自己的特点。

制定政策,培养国际化的日本人 19世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一贯奉行“求知识于世界”的教育政策。二战后,提出一系列的咨询报告,如1956年(《关于推进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1965年(《所期望的人》)、1974年和1984年的咨询报告,均强调教育国际化的思想。其中,1974年的咨询报告提出“国际化时代的教育”问题,正式以文件的形式发表了“国际化时代的教育、学术、文化、体育等国际交流的基本方案”。之后的四次咨询报告,也都把教育适应国际化的发展之需要列为重要课题,为政府制定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政策提供了依据。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政府以国际化观点进行教育改革作为关系到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1995年的《教育白皮书》提出:“为增进国际理解,确保世界和平与国际社会的稳定,必须继续有计划地推进教育、文化、体育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信赖关系,并且进一步对外开放。”旨在通过国际化、多样化的发展,谋求自身发展的合理性,完善自身的教育体制,将日本人培养为更具有现代意识的“国际人”。

课程改革,重视外语教学 自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开始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并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深化第三次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日本各个职业学校纷纷根据本专业特点设置了许多与国际事务相关的课程,以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对国际事务的了解。如开设了“国际经济科”、“英语实务”等。此外,还非常重视外语教学,增加学时学分,包括英语、汉语、朝鲜语、俄语等语言,并且采用去目标语言国实际修学的方式加强学习。

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日本未来国际化的理想模式是:“让优秀的外国人满怀喜悦地来日学习,活跃于以学问和艺术为代表的日本社会各个领域之中,回国后为各自国家的发展发挥作用,也就是日本将成为外国人的才能得以开花结果的国家”。日本主要通过与英、美、加等国及其职业院校结成友好交流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等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组织学生出国留学、教师出国访学、培训,以及招聘国外教师、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

比较分析

(一)共同点

政府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视是重要保证 美、日两国政府均通过立法或制定相关政策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指明思路,确定目标,并具体指导各职业院校。

职业教育教学国际化改革是主要途径 职业院校是实践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执行者,所以,需要把国际化落实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添加国际化的内容和要素、设立国际化的专业、重视外语的学习等等。这些内容,美日两国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必要内容 国际交流与合作内容越来越广泛,不仅有派遣本国学生出国留学、教师专家学者出国访学,还有吸引外国学生来本国留学、教师专家学者来本国进修、教学与科研。不仅进行人员交流,还重视国际项目的参与与合作,重视国际学校、培训机构的设立与合办。

(二)发展趋势

法律化 给予法律政策保证,能使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在其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就对“教育服务”条款进行了明确规定,所谓教育服务包括提供远程教育、提倡海外办学、鼓励出国留学及开展专业人才国际交流等四项主要内容。美日两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也是通过一些法律、政策得到体现的,并且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与推出,也是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形势的发展而逐步深入的,这是一个渐进、完善的过程。但是,关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具体阐述却不多见,也并没有将职业教育国际化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问题列入职业教育相关文件之中。这在当前经济、知识全球化形势下,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其实是会产生消极影响的,所以,使职业教育国际化逐步走向法律化应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

广泛化 国际化内容越来越广泛,从最初的人员交换,科技、文化、知识的引入与学习到国际项目的参与合作,到国际学校、培训机构的设立与合办;国际化的参与者也越来越广泛,从各个国家的单独参与,到以集团形式整体参与,提高区域的竞争力,如欧盟等,从各国政府、各级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到具体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的实践执行,再到更加具体的个人参与,广泛化的趋势不容阻挡。

本土化 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二者本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二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两者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国际化是以本土化为基础的,没有本土化的职业教育,就无法上升为国际化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又是本土化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向更广阔的范围和区域发展,即要求由本土化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职业教育的本土化就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地域化。二者的共通及螺旋上升,越来越成为当前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即在国际化进程中不能忽视本土化的适应、丰富、发展和应用,进而在国际化了的本土化基础上再进行交流,形成新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赵丽.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4,(5).

[2]李介昌.美国职教与其特色[J].华东科技,1999,(5).

[3]成文章,唐滢,田静.云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0.

[4]李文英.日本职业教育的国际化[J].人才开发,1999,(2).

[5]成文章,唐滢,田静.云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2.

第6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基本特征 建构策略

[作者简介]孙晓玲(1976- ),女,重庆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重庆 40216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09-03

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实施机构以及各级行政管理组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与基础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教育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就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法律或政策文件,依据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和内涵。在新的经济转型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面临全新的挑战。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特点和特征,对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现代性与发展性: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需要

现代性指职业教育要体现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满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增加人力资本优势,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是指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容要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随时做出调整,是一个动态的适应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说,现代性是从横向的地域而言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体现某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技能人才的需要;而发展性则是从纵向的时间序列而言的,职业教育体系应体现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技能人才的需要。

(一)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发展趋势,合理进行专业设置及专业布局规划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工业化加速时期是其技术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变化最为快速的时期。同样,我国也正处于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迅速变化的时期,这些变化使我国劳动力需求与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方面做出反应,适时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来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实现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对接产业体系。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看,其专业设置及专业结构由无序走向有序,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服务经济产业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然而,由于许多现实原因,如学生家长的职业取向不太合理、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出于生源和办学成本的考虑设置过多热门专业等,一部分专业的开设并未与区域产业紧密结合。产业结构是专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依据,各地区应该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对接产业,合理统筹专业布局,调整专业设置,从而增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度。同时,以职业岗位群为专业设置和区域专业布局调整的方向,也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二)根据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培养绿色技能型人才

在绿色经济理念之下,技能与工作世界将发生一系列巨大变化。关于“绿色经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义为“通过减少环境污染和防止生态资源短缺,来改善人类生活、提高幸福度和达到社会平等的经济”。随着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绿色工作以及绿色工作技能等概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延伸到了“绿色工作”。“绿色工作”是通过有关措施,减轻企业和经济部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劳工组织(ILO)一项覆盖全球21个国家、世界60%人口的关于“绿色工作技能”的调查显示,目前传统行业内的很多技能在未来都将发生彻底的改变。随之而来,为这些行业培养广泛的替代技能即绿色技能,就会逐渐成为一种需求。从内涵上来说,绿色技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更加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所需要的技术性技能,二是就业劳动者应对新兴技术性技能需求的基本通用技能,以及跨行业趋势的通用绿色技能。从政策来看,我国《“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众多新兴领域的研发创新和产业集聚,都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强大动力和源泉。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通过课程结构设置等将绿色技能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以培养适应绿色经济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终身性与开放性:满足所有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对自身技能积累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终身性指我国职业教育应是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它为所有不同背景的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共享教育资源,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职业教育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是指职业教育应该在办学主体、学制、学历、培养对象、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方面开放,无论什么年龄、什么时间,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参加技能培训。开放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向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的开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终身性和开放性是互相联系的,终身性就意味着开放性,而开放性不仅包括对人人开放,更包括对人的终身发展开放。

(一)关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实现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终身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提供各种不同的成才道路,要求职业教育内容多元化,形式灵活化,从而满足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需求。这就需要将职业教育融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包括从职业准备教育到就业或岗位培训,再到升迁、转岗、再就业培训等的全过程。当前,我国虽然从意识层面开始注重非学历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发展,有的地方政府从政策文件上规定职业教育参与非学历社会培训的规模与学历教育规模的比例至少应当保持在11的状态。但在实践层面仍然有很多学校达不到这一目标,依然改变不了学校本位的学历式职教体系。一定程度上讲,职业教育中非学历教育的完善程度是判断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标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参与非学历的社会培训的规模很小,且并未形成可以借鉴的培训机制、培训模式等,其社会培训效果更是非常有限。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学历职业教育应当发挥其优质资源优势,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参照行业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承担起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其他社会人员技能培训的重任,重点完善以“农村失地农民再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为重点的社会培训,真正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真正实现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社会培训的有机协调和一体化发展。

(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办学的开放性格局

职业教育的准公共性使得我国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终身化时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特征要求职业教育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以增强职业教育活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为目的,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相对比较单一,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相当重视公办系统的职业教育,而对行业、企业、个人办学行为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共计有中等职业学校9762所,公办职业学校的学校数、在校生数和教职工数均占总量的90%左右,民办学校的比例只有10%左右。多元办学主体有利于引导职业院校之间有序的良性竞争,从而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另外,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行业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必须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也就是说,职业教育面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应该主动适应、紧密融合、及时调节、满足需求。因此,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开放意识,广开办学渠道,不拘一格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应用技术人才。

三、衔接性与融通性:满足不同层级、不同类型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性是针对其体系内部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高等职业教育与技术本科教育的衔接等,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招生考试、教师培养、评价方式、行业参与等方面。融通性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教育类型而言的,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相互融通的体系,能够通过一定的渠道相互衔接,构建起两种教育类型之间的“立交桥”。可以说,衔接性主要指纵向层面的职业教育内部各层级的衔接,融通性主要指横向层面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的融通。

(一)多渠道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和内容的衔接

从职业带理论看,职业带的右移将技术性人才类型进行了细分,包括技术员和技术师两个系列,技术员由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而技术师则由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一直呈现出办学层次高移的趋势。层次的高移趋势是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切性变革,是对现代科技革命的主动性反馈,促使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要实现转型并成功跨越拉美国家所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要求众多企业转变增长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决定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要素是技能劳动力要素,这为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要想使我国企业掌握国际尖端技术,提高其产品质量和全球竞争力优势,同时提高现有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就必须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然而,发展技术本科教育不能一哄而上,“一刀切”地实行升级或转型,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第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东西部区域间正面临着产业转移趋势,发展技术本科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而定;第二,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应该以专业为单位,而不是以整个学校为单位,要严格把关专业发展质量,以专业发展质量为核心和重点进行考察,因为一所学校内部各专业之间必然存在质量差异和不均衡发展现象;第三,要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方面体现层级,并实现相互衔接。同时,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也是促进其层次衔接的重要举措。

(二)建立职业资格框架(NQF),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的衔接和融通

多年来,我国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但职业教育对普通教育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尽管这一现状在观念意识上早已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的探索却鲜有进展。以行业、企业参与制定的全国统一资格标准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可以很好地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学历证书的对等和互通,通过资格框架实现等价和体系间的流动。一般来讲,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的融通性可以通过两类策略来实现:一是建立职业资格与文凭等值融通的整体性框架。资格框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独立,又实现学生以能力结果为基础的横向和纵向流动。例如,英国国家资格框架(NQF)下基于课程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纵向衔接、普职等价、普职沟通。二是通过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组织来实现。例如,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以及技术准备(Tech Prep)和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等。我国应该建立起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在这一框架之内,既包含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也包括学术资格,逐步推动普职等值,以此不断改变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内部的不利地位,也有利于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的转变。在国家资格框架中,政府、学校、行业各司其职,各有重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各级各类国家资格标准,并按标准进行严格审批;职业学校、行业、社会培训机构与技能鉴定机构则具体负责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

四、公平性和公益性:满足低技能劳动者技能提升和生活改善的需要

职业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尽管职业教育经济属性决定了其会因区域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不同地区教育收益的不同,但教育公平要求确保所有人员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获得均等的公共职业教育资源。公益性则是指职业教育可以使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等群体共同受益。公益性的潜台词是“公共利益”,所谓“公共利益”是指满足社会或群体中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的需求、实现他们的共同目的、代表他们的共同意志、使其共同受益的一类事务。从经济、社会、教育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个人就业和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能使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全体受益。

(一)拓宽正规职业教育生源渠道,让所有人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现阶段,虽然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已经相对丰富,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有了较好的保障,但是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开放,还是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例如,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教育制度,如果一个人脱离了正规学校教育体系,那么将很难重新回到正规学校教育体系。由于适龄人口的不断减少,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着招生困境,而拓宽职业教育生源渠道的做法对许多地区生源困境的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自2009年以来,许多省市相继出台政策,明确提出拓宽生源渠道,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向已就业者开放。例如,陕西省将返乡农民工等急需职业技能培训的人群纳入招生对象,拓宽中职生源渠道,扩大招生范围;河南省积极拓宽招生服务面,完善招收非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招生及教学制度改革,把招收往届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在职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纳入中职招生范围。未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面临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职业教育必须明确定位,调整培养目标,拓宽其生源渠道,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作为招生对象,让其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缩小职业教育受教育过程的差距,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等不同,我国职业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东西部区域差距与城乡差异,这也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态之一。东西部区域差距不仅体现在规模数量上,更体现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等诸多层面上。而在同一区域,城乡差异也较明显,高等职业教育几乎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只有少量的中等职业学校。与东部地区和城市相比,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享受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不平等的。这种仅仅因为地域的不同而接受不同质量教育的状况是非常不公平的。在这一问题上,国家层面目前的做法是通过“政策驱动”,从招生层面推进职业教育东中西部合作办学,目的在于让东部地区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发挥其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并提升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质量,进而促进全国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一举措显然是有益的,但仅停留在招生层面的浅层次合作并不能真正推动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从政策、制度、环境等层面有效推进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避免让不同区域的学生接受不同质量的职业教育,是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并竭力解决的问题。

(三)对低技能型劳动者进行公益性培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流动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工业和服务业聚集、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加快,职业教育在此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动力作用。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研究证明,在乡村地区,教育水平每提高10%,就会多诱导6%~7%的农民迁出农业。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将有近两亿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第二、三产业。要实现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只有对其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才能促进他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并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和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以缓解快速增长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危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都力争让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受教育机会、公共教育资源和相同教育质量。例如,德国联邦政府对国民做出承诺:谁都不会因为无钱而不能接受教育和培训。因此,我国需要从政府政策层面,坚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特征,应设立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优势与潜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失地农民、新型农场主、城市失业人员进行公益性的职业培训,增强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生存发展能力,提高其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2]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理念 市场需求 能力本位 产学结合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

1 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实然”状态

(1)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因此,应该理顺其与普高、中职的关系,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

(2)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定位单一,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普通教育系统,包括普通高中一大学专科一大学本科一硕士研究生斗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职业教育系统却只有职业高中、职业技校或中专一高职(大专)。随着世界高科技的发展,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化,社会对劳动力层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发展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甚至被誉为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

(3)招生体制不合理,造成人们思想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生源主要来自高考,而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来自两种渠道,一部分来自高考,但却是那些普通高校的“落榜生”,其录取分数线不仅大大低于普通高校本科分数线,而且还低于普通高校专科分数线,这不但给人们造成高职低人一等的误解,而且也是造成高职生源质量远远低于普通高校,高职毕业生往往缺少继续深造的后劲的实际原因;另一部分来自“三类生”(即技校生、职高生、中专生),就目前来说,“三类生”尤其是前两类却又往往是那些上不了普通高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不如“普高生”扎实,专业适应能力较差,这就为今后进人高职学习,尤其是进入高职本科以上层次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应然”状态

“高”和“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决定了它必须以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管理知识及其学科为基础,着重进行高智力含量的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熟练的、高智力含量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对未来职业技术变化的适应性,这是它区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特征。“职”,则决定了它主要强调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知识及其学科基础注重综合性,围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这是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两个本质特征,其实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明确定位,既与普通高等教育作了区分,也将其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差别体现出来。

二、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思想

1 市场需求论

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可见,高等职业院校要立足区域,着眼当前,面向世界,研究市场,学校要围绕市场办,专业围绕市场设,质量检验靠市场,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市场定位”要求学校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出发,确定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运作体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调整要紧紧抓住市场脉搏,对市场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充分了解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作出科学预测,采取积极主动的办学应变措施,创造条件开设新专业。

2 能力本位论

能力本位论的核心是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理论,其宗旨是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具备某个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把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乃至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CBE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强调教学的灵活多样性和管理的严格科学性,真正体现重能力培养。

3 创业教育的思想

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使他们毕业后无论是应聘就业,还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都有信心和勇气,有能力干出一番事业。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学生基本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学校教育质量的一种体现。创业教育的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其实,创业教育的实质还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师资力量配备的一个高度检验,没有合理的课程体系,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关于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我们在此并没有穷尽,随着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各国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还会不断涌现新的教育思潮,一种新的教育理论的产生必然会对当前的教育发展或多或少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只有认识并理解了这些教育思想对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才能做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发展各地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才能真正达到我们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红学.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理念[J].职业

技术教育,2004,(25).

第8篇

摘要:计算机职业教育是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职业教育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职业教育的专业性优势也在减弱。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对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索,从而不断地把握这个发展趋势,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科学和快速发展。

关键词 :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在现代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之下,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凭着其技能水平越来越受到整个用人市场的欢迎。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能否把握这些新的趋势来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关系着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未来。因此,我们需要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来对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究,进而思索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最终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1、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职业教育是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因此,其发展趋势也随社会需要的改变而不断地发展变化。[1]

1.1 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

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需要以及社会计算机发展水平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旧有的计算机职业教育当中,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仅仅包括了打字、办公软件的应用以及数据库的应用等内容,因为在当时来讲,这些内容的学习就足以帮助学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来处理办公室日常事物,而这也是当时的计算机应用的主要目的,因此,学生只学习这些内容就足够了。但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各种现代化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辅助人们处理各种日常公务。因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其内容,不断地将这些应用拓展到教学内容当中,只有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才能够真正地应付日常的计算机办公事务。

1.2 计算机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要求提高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开始接触计算机,他们凭借着自学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而这些计算机技术则是我们进行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导致了计算机职业教育的优势不断地丧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力,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而不仅仅是只会进行相应软件的操作。只有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凸显出在即的优势。所以,在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使学生能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才能够不被淘汰。

1.3 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职业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应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只有应用能力强,实际操作水平高,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岗位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但是,现在计算机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的应用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很多计算机职业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不强,在面对一些实际问题尤其是一些意外时,不能够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合理的应对,大大地降低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同大学生相比,职业教育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较差,同时又没有相应的学历,而同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人相比,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又较差,所以,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扬长避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只有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才能够牢牢地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趋势。

1.4 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感受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因而需要不断地进行新的计算机知识学习以使自己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这是由计算机科学技术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决定的,在人们多元化需求的推动之下,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在快速地朝着便捷化、实用化、人性化的方向迅速发展。这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这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们要想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以最终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这种快速发展变化的趋势。

1.5 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无缝对接

在很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都达到了中等教育的水平,并且与高等教育开展了无缝对接。在可以预想到的将来,我们的计算机职业教育也会产生与高等教育无缝对接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从业必备的职业技能,而且还要求其能够具有一定的学科基本素质,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就产生了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无缝对接的要求,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可以使参加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直接升入大学的相关专业对计算机问题进行进一步地研究,这样,才能够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才能够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不断地在社会需要之下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力。

2、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2.1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更新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是把握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重新焕发生机的一个重要步骤。首先,去掉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计算机职业教育是一门更新较快的学科,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原有的技术等都会逐渐淘汰,因此,在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将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内容淘汰出去。其次,将一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引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课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功能强大,实际应用效果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这些应用能够辅助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对人们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将这些应用引进课堂,向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如此,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才达到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的效果,才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专业优势。

2.2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高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专业知识的比例

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其所使用的计算机技术背后的原理,这样,学生在日后进行计算机应用时才能够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实现举一反三和在对旧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首先,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的比例,改变计算机职业教育只重视技能教学而不重视专业知识教学的弊病。[2]其次,通过各种方法开展计算机专业知识教育,彻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要其理解枯燥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以让其深刻地理解并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以为其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是开展计算机职业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目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首先,对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了解社会岗位都要求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而对学生进行这些能力培训,做到使学生与社会岗位的需求之间无缝贴合。其次,加强实训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的熟练操作能力和相关的计算机使用技巧的应用等。最后,学校出面与企业签订计算机人才培养协议,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按照课程安排进入到企业之中进行实习,学生的实习成果由企业享有,学生毕业之后优先考虑进入到这些企业当中,而企业则负责提供实习基地等。这样,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能够在充分地训练中得到不断地提升。

2.4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人们在职场中需要掌握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尤为如此。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变能力。首先,提升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虽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快速地发展,但是其根本原理等是相对固定的,变的只是这些原理等的呈现形式。因此,需要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其能够透过计算机应用了解其背后的原理,进而快速地掌握相关应用。

其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不断关注学科前沿、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就能够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遇到新的计算机问题时能够自如应对。

2.5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一定的路径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

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是社会要求推动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促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使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进入到高校之中进行进一步的深造。首先,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开展基础知识教育,使培养出来的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满足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其次,高校可以相应地放宽对计算机职业人才的招收限制,使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顺利地进入到大学之中继续接受教育。最后,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特长班,招收特长生的形式让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进入到高校之中进行进一步深入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完整的基础知识学习。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便能够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拥有更加良好的素质,才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计算机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关注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要求,消化这些要求,进而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把握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趋势,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科学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敏弟.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

[2] 柳文娟.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趋向[J].甘肃科技纵横,2008(4).

作者简介:

第9篇

【关键词】中国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 第三次工业革命 未来经济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全球经济迅猛发展,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世界经济论坛的《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金砖国家中,中国的竞争力最强(第29位),领先于南非(第53位)、巴西(第56位)、印度(第60位)和俄罗斯(第64位)。全球未来的经济繁荣关键是工业化生产水平,我国要继续稳步提高国际地位,就必须从农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大国,甚至是工业强国。面对国际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提高工业化生产水平必然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行各业涌现出大量的技术创新。但工业化生产程度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中国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国要大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列。

回顾我国60年来的职业教育历程,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来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发挥职业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作用。

1 思想认识的革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

德国工业化水平归功于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体系。而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是"官本位"历史根源,导致"官本位"在中国根深蒂固。受这种思想的长期影响,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被国民充分认识,对职业教育缺乏系统性研究,对职业教育还不认可。因此,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2 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保证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职业素质的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能够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工作。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目前,社会舆论重视普高、宣传大学扩招的形势下,职业学校的出路令人担忧。在许多企事业单位中,存在重视大学生,轻视职高生现象。普遍将待遇与学历挂钩,工资、福利、资金、提拔干部与高学历联系起来,对一般中等学历的普通技术工人缺乏激励政策,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了许多人不愿意选择职业学校,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积极发展。另外,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化,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困难和压力。因此,国家必须通过职业教育体制调整,出台相应的职业教育政策与法规,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保证全社会逐步转变教育观念和用人观念,中国职业教育才能发展起来。

3 社会全面参与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主要靠学校关门办学,培养缺乏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导致学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学校教育无法与实际生产对接,课程设置无法与岗位对接。此外,我国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学校分布和专业布局不合理,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经济欠发达地区校企间缺乏合作资源。因此,只有通过共建、联合等形式建立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布局,积极鼓励社会、行业、企业全面参与职业教育,才能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4 职业学校自身改革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培养方式不够科学合理,加之师资力量薄弱,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一方面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一方面行业、企业合作深度不够,教学与生产实践无法对接,从而制约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程度较低。因此,职业学校自身的改革迫在眉睫,只有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和创新,才能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发展内涵,从而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全面发展。(1)改革办学模式,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增强学校办学实力。(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3)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4)加强师资队伍,创新人事分配制度,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整体水平。(5)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6)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随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计划》(简称: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实施,全国1000所中职学校分批次开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有了改革新思路,改革成效明显,并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经验交流和互相借鉴学习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发展,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起到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过去和现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广阔,任重而道远。我们一方面要依靠国家各项政策支持,增强职业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国民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全面参与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学校自身深化改革和加强软硬件的建设,创造自己的品牌,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第三产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新时代的"新工人"出现短缺。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限定的情况下,要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技术水平和精度。未来经济繁荣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途径,未来经济竞争是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和创新技术的竞争。因此,要把职业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这是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是单纯的思路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无论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是两大战略的实施,必须由改革和开放两大动力来推动,无论什么样的推动都需要依靠人才来实现,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面向人人的教育,实现终身学习的教育。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度被虚拟经济的浮华遮迷住双眼的发达国家决心重振它们引以为豪的制造业。"再工业化"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与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日本大地震、金砖国家崛起等全球重大事件相伴而至,昭示着新一轮国际产业链变革已经到来,全球经济格局也迎来一场全新的洗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是新科技迅速带来全球工业的重新变化和革新,全球制造业重新布局。

对我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通过三十年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和努力,将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头衔揽入怀中,可持续发展势不可挡,但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深化改革,艰苦奋斗,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让"咱们工人更有力量",用中国职业教育的杠杆,撬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才能加快实现中国工业化水平提升,位居世界经济强国之列,迎接未来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百度搜索[EB/OL],百度百科[EB/OL],职业教育,未来经济,新型工业化

[2]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相关国家政策文件[R]

[3] 高学海.QQ空间日志.《用职教的杠杆,撬动"第三次"工业革命》[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