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9 14:38:24
导语:在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国彩陶;希腊陶器;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49-01
一、中国彩陶与希腊陶器之比较——器型与纹饰
.器物的造型方式以及纹饰的描绘与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中国彩陶的造型质朴单纯,在最早的用手工制作的陶器,最初的实用的目的性表现较为明显。早期为了便于汲水,陶器的造型是口小细瓶圆腹和尖底;而希腊的陶器的早期发展阶段,它的造型一直是简洁大方的,最先陶耳和瓶身是分离的,到了最后陶耳逐渐和瓶身融合在一起了,并且形成了独自的风格。中国的彩陶在纹饰题材表现多为几何纹饰,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和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模画。而西方的希腊陶器由早期的几何纹饰为主的慢慢发展成以人物纹饰为主的题材,他们最早也是对自然的崇拜,但是后来战争的频繁,人们多在彩陶上表现当时的生活状态。在希腊的鼎盛时期出现了黑绘、红绘、白彩三中形式。而中国的彩陶没有集中的用某一颜色表现,而在希腊陶瓶上以黑为底图案用红色来表现。
二、中西陶器以“器”各孕育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彩陶反映的中国文化
1、礼乐思想
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称,那么早在陶器的发明和当时人们社会生活中就孕育了中国人思想和礼制的态度。礼和乐源于陶器的发明创造,礼是用日常的食器进贡神而致福,乐则是敲击日常食器而愉神祈福,两者都用饮食器为手段,让人和天地等超自然的存在相互沟通,都用陶器作为承载物,陶器无形中承担了沟通天与地、人与神、社会与自然的重要职能。
2、道家思想
作为道家哲学最基本的命题和范畴的道,陶器可以说是圆地具象的表现,圆在作为人们的审美范畴前它首先就是一个哲学范畴。圆可以说是陶器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它抽象的表现为道,抽象的表现为圆。人们发明陶器,其目的就是要用空虚的部分作为主要功用。然而在自然界这一广大的空间中,要想有一个能够容纳东西的专有空间就必须制作出一个特定的空间,这是“有”,然而这个空间又必须具备虚空的特点,容物,这即是“无”。换句话说,作为“有”,这个器物不仅在自然界中客观存在,同时还必须要构成一个自足性的空间;作为“无”,这个空间既要能够装入或倒出所融的物质,以便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同时又要保证所融物质不外流。陶器的发明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实际需求。
(二)希腊彩陶反映的西方文化
1、自然崇拜:克里特人热衷在陶器上装饰与大自然相关的图案,一方面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希腊人的宗教是以崇拜自然为主要核心的。在当时,大母神是岛上的众神之主,人们相信是她创造了这个世界,这与中国的女娲炼石补天用泥造人的说法相类似。在希腊人心中,大地母神的符号意味着更多的女性的形象这种自然崇拜说明了当时人们很重视生殖繁衍子孙后代。
2、理性思想与高度写实:理性在西方的古典艺术中有突出地地位,它突出理解,强调整体。比如说希腊的陶瓶上的彩绘就反映出当时一段时期人们的生活、经济的状况,人们当时所追求的审美趣味,如希腊陶瓶上所绘的纹饰。从希腊陶器的早期二维的平面绘制的纹饰到后期在陶器上的雕塑造型,不得不让人惊叹出西方的造型写实的技巧的精湛。
三、中西陶器凸显出的中西文化差异之根源
(一)空间意识
“天圆地方”可以说是中国的原始的空间意识。陶器的起源观念、外形塑造、花纹样式中皆含有古人的宇宙观,即具体的表现为空间意识。比如在齐家文化类型的陶器中,器物的实用功能大大缩小,而以巨大的形式意蕴,表现出了充满空间张力的形式美,不仅成为空间意识的具象解释,而且也构成了丰富的“有意味”的内涵,器物的实用功能逐渐消隐在外在的形式中。而西方文化的空间意识里充满了和谐、数量、秩序,真正的美的鉴赏必须从对象的物质世界上升到对纯粹形式世界即“理式”世界的凝神关照。
(二)美学思想和思维方式
希腊式的美术价值强调形式优于色彩,希腊陶器的外形古希腊的陶壶,单从外形我们看到的一个大的圆形的陶嘴,整个器身是接近于圆形的,壶把和壶嘴是紧挨着的,壶身上有规则的布满了植物纹和波浪形线条。中国的美学价值强调“道”、“器”并重,宽口圆底的陶碗反映出天圆地方的古代哲人思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高度的抽象与意味的表现。比如彩陶上的蛙纹,最先由具体蛙的图形刻画在陶器上慢慢的简略成蛙体的单线,最后简化成类似蛙形的波折线。而西方人的思想是理性的,具像的表现。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文化意识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用于国际商务环境中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是大学阶段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商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其内容包括商务环境下的各个场景。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不应仅仅是教会学生某一商务情景下的英文词汇、表达方式等语言技能,而更应注重提高学生在未来职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即教会他们如何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成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导入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文化意识,使学生在未来的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避免文化冲突,成功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生活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在生活上讲究舒适,即便是出差也会尽量保持如在家般的生活质量,另外对住宅的安全如高层消防问题非常重视。而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出行则尽量简单,能凑合就凑合。在住宅的防盗上下功夫大,在消防安全上则重视不够。
那么在商务活动中,比如在帮客人预订酒店时,就应注意在规格相当的基础上选取环境较好,远离市区,相对安静的酒店,最好是那种酒店外还有小花园,从房间的窗户看出去有好的风景的房间。如在海边的话,面朝大海的海景房,在内陆的话,选取俯瞰公园,小树林等的房间,一定不可订俯瞰繁忙的吵闹的街道的酒店。
如有的项目外国员工会在中国当地呆相当长商务一段时间,需要租房住时,一定注意住房的安全问题。如果住高层的房子,除了要选取24小时安保的社区外,应在住所内给配置灭火毯、消防面罩、灭火器,医药包等,并在客人入住的时候将火警报警器的位置告知。
2.饮食文化的差异
商务宴请是一项重要的商务活动,宴请融洽的氛围中对双方的沟通更有利,同时也是表达热情好客礼尚往来所必需的。充分注意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对成功的宴请至关重要。
如西方人不喜欢那种啃骨头的肉类,感觉既不文雅也很残忍。因此在点菜时像凤爪、猪蹄、鸭颈之类我们国内比较喜欢的菜不可以点,鱼类也是,最好是点那种没有不用吐鱼刺的鱼片。另海鲜或很辣的川菜,应事先问明客人是否可以吃。
另外餐桌上不可给对方夹菜,劝酒,让对方随意即可。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时间的掌握。在国内很多人习惯边吃边谈事情,一顿饭经常吃上好几个小时。在西方人看来,吃饭就是吃饭,氛围应轻松享受,聊聊天,谈谈风土人情,开开玩笑,吃饱了就结束,不拖拉。
3.风俗习惯和礼仪习惯的差异
在商务活动中要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和礼仪等,在交际中才不至于失礼。比如在赠送礼物时,无论礼物大小一定要包装好。收取礼物时,西方人习惯当面拆开并致谢,与我们的习惯不同。又比如在穿着方面,虽然欧美人平时讲究舒适,喜欢穿牛仔裤和T恤,但在正式的场合,都很注意穿正装,男士一般穿深色特别是黑色的西装,女士则穿根据场合不同穿套装或晚装。而在国内现在人们衣着越来越注重休闲,甚至在正式的场合也穿着休闲衣,笔者曾见一次商务接待中,外方人员全部正装,而中方大多穿休闲衣,甚至有好几个都穿的是户外运动系列的运动衣,从衣着上难免失礼。
在对待隐私方面,西方人非常注重自己的隐私,因此在商务交际中不可提及家人、工资、年龄等敏感话题,可聊一聊运动赛事、天气、娱乐、旅游度假等。打电话时,在我们国内,很多人在电话中会问对方:“在哪呀?在干什么呢?”,表示关心,或者是对话的开始,双方都理解。但在与欧美人通电话时,如果问“Where are you?”或“What are you doing?”对方会感觉非常奇怪,有窥探别人隐私之嫌。
4.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思维方式比较直接,守时,工作细致,认真,制定好的规则会严格遵守,讲究工作效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下人的思维方式也完全不同。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工作中才能互相理解,顺利合作。比如笔者曾听到一个外企的中国行政人员说班车问题,非常不理解,班车按规定是15分钟发一次,从办公室发往施工现场,循环发车。但有时发车时根本就没人,也就是空发一趟,因此中国员工认为没人时就应停发,避免资源浪费。但外方主管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班车每15分钟发一趟的目的就是为了员工在办公区和施工现场之间往来方便的,即使无人,也照发。要是无人就停发,那间隔的时间就不再是准的15分钟了,有可能就是半个小时,间隔时间不固定了,这样往返两地之间的人员就无法估算时间坐车,有可能会等很久才能坐上车,这样就会耽误他们的时间并随之带来一连串的延误,甚至会出现事故,因此即便是空车也要严格的每15分钟发一趟。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典型案例。
5.、政治立场的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下的宗教、政治都有巨大的差异。这一点学生都能理解,在商务英语交际中,尽量避免谈论政治、宗教之类的敏感话题,更不必大谈特谈国内的政策等,因为对方也不会理解也不感兴趣,对交际无益。可谈谈所在地区的近期的发展,悠久的历史,标志性的旅游景点等等。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国际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1.在商务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加大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重
在每一单元的主题下,都应结合教学目标,补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比如:在商务电话单元中,应导入中西方电话礼仪的差异。如商务电话,打电话的时间,应在白天工作时间打,不可在周末或是晚上对方下班后,除非是有紧急的事,就算有紧急的事也应先为在非工作时间打扰别人而致歉。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下班的时间就属于自己的个人时间了。再比如在机场接机单元中,应介绍接机、拿行李、订酒店等细节方面的中西方差异,以便将来学生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可以正确应对。
2.以案例的形式阐述中西方文化差异
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中西方文化差异时采取案例的形式。来自外企的文化冲突的真实案例生动有趣,更便于学生理解,使他们在以后的职场交际中成功避免发生类似问题。但收集案例对教师来说要求很高,教师不仅应自己非常熟悉西方文化,还应到外企挂职,才能接触到鲜活的文化冲突的案例,用于教学。
3.视频的应用
现在有很多流行的美剧和电影,里面有很多片段和情节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并且语言都是最鲜活,时下最流行的,将这样的片段选取后用于课堂,视频的资料形象、直接,教师可做必要解释,指出此处文化差异的点,学生在理解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训练了听力和口语,了解了目前某个英语国家流行的词语和说法。
三、结语
明确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商务英语的教学中应注重文化差异的导入,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文化意识,使其在将来的职场中避免文化冲突,成功参与商务活动。
参考文献:
[1]梁爽.中西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教学[J].经贸实务,2011,10.
[2]李培.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谈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5.
[3]段学莲.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中国科技信息,2008,03.
关键词:东方人 西方人 交往沟通 差异 比较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我们应该了解,在文化背景相同的范围内,人们共处时很少产生交往沟通上的障碍;但若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时,往往会出现误解或发生冲突,影响到交往与沟通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本文拟从中西方交往沟通的差异方面进行比较,以使我们了解哪些方面我国和西方国家有较大的差异,差异的主要方面是什么,便于我们知己知彼,才能避免中西方交往沟通过程中的误解和障碍,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西方交往沟通中的差异是各种各样的,经过我们研究分析,发现其中有几个方面如卷入度、行为方式、自我表现和人格特质等方面的差异最为显著,下面进行分别阐述与分析。
一、心理卷入度差异
交往沟通中的“卷入度”即人际交往沟通过程中的心理卷入度,是指人为他人操心和受他人影响的程度。心理卷入程度过高是指个人在心理上与对方信息的关联程度过高。例如,在人际交往中,有人会过分地关心对方的事情,朋友遇到困难了,他比朋友还忧心忡忡;朋友办事出现失误,他比朋友还内疚和自责等;心理卷入程度过低则相反。在中西方交往沟通的心理表现中,明显存在着中国人卷入度偏高而西方人卷入度偏低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际交往,由于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对方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如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如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个人行为动向如去什么地方、与谁交往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当然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
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再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上哪儿去”,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亦即人际心理卷入度高。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男或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如果中国人发现交际对方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他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之举。中国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会上前摸一摸,询问价钱或质地;而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做,他们更多的是羡慕,并直接赞美。
上述实例都是中西方文化观念差异所致。东方人非常重情重义,西方人则崇尚个人独立。西方人在空间距离上也很在意。即使在公共场所,大家都十分自觉地为对方留出一定私人空间。比如,排队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在此类情况下习惯于人挨人、人挤人,视为正常[1]。
了解了这种差异,我们在与西方人交往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卷入度不要过高,以免引起误解而造成沟通的障碍。
二、行为方式差异
交往沟通中行为方式(包括思维方式)的差异包括很多方面,下面从几个典型方面来进行阐述分析。
在沟通的方式上,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习惯委婉迂回。“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中国人大多不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而是采用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人际交往中这种传统方式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倾向直接提出他的观点,甚至用辩论的方式来交流。在会议结束后双方不影响相互情谊。可是在东方社会特别是在中国,倾向于间接婉转及话中带话、旁敲侧击的方式沟通。另外,在双向沟通中,形体语言、表情动作是最重要的讯息。若是在沟通中表情严肃,沟通的氛围让别人感觉是在被训斥、责备,则更易引起对方的抗拒。
西方人好偏激性思维,一种思维、观点,总是先全盘否定前人的,提出自己“全新的”,一鸣惊人,在争论中再逐渐纠正自己的偏激之处,最后被人们接受,成为流行的新理论新观点,存在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等等,莫不如此。他们在创立理论的过程中(特别是初期),往往好走极端且有意言过其实,尤其喜好只“击”一点不及其余。待理论建立起来后,再来进行修正。如是有新精神分析学派,新行为主义,如此等等,反正不新不“偏”的东西是没有市场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凡事必弄个是非曲直,绝不含糊。在国际关系中也如此,经常使用偏激语言或偏激行动[2](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可为典型事例)。
在与人相处时,我们总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示关心和爱护。但中西方人在提劝告和建议的方式上却有很大区别。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应该”、“不应该”,“要”、“不要”这些带有命令口气的词。比如,“天气很冷,要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路上很滑,走路要小心”等。西方人在向亲朋好友提劝告和建议的时候,措词非常婉转,比如,“今天天气很冷,我要是你的话,我会加件毛衣”;“你最好还是把胡子刮了吧”。一般来说,双方关系越接近,说话的语气越直接。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不会使用像我们那样的命令语气。否则,会被认为不够尊重自己独立的人格。
最耐人寻味的是,最近西方的研究显示,长期旅居东方的西方人和移居西方的东方人,在心理实验中的表现都介于中西方之间,并没有显示西方人或东方人的行为特征。这预示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人文思想上或许会出现新气象[3]。
三、自我表现差异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的是,中国文化则提倡谦虚谨慎,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无论任何时候谦虚都是一种美德。
一般来说,中国人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这在中国人看来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而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我学问不深,准备也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没有什么菜,请随便吃”;当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我恐怕难以胜任。”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定。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总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宴请的时候,主人会详尽地向客人介绍所点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欢;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们会感谢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能干好。
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往往就成为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的利他主义。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则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四、人格特征的差异
中西方的人格差异在儿童期就有显著差异。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理。而中国家长受封建社会意识的长期影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懂事”、“无责任感”的,家长对孩子负有全面的责任,所以自然就以孩子的“主人”自居,而且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极大地束缚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
从人格发展方面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体系使中国人更内向、抱负水平较低、依赖性强、笃信权威、求同、保守等不足,但相对地比较能吃、任劳任怨、忍受能力强等优点;西方人明显地更加外向,抱负高,从小注重雄心壮志的培养,具有较好的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但责任感略差,忍受力较差。中国由于生产力低下,老人们靠人抚养,故衍生了长辈的绝对权威观念,子孙们绝对服从长辈。中国文化上的这种“长上文化”严重阻碍后代人独立、健康的发展,挫伤青年人的蓬勃锐气。
从做人做事风格来说,在古代中国,无论做人做事都带有表演性质。中国人发明“做人”一词一向很绝妙。它意味着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做出来的,而且是做出来给人看的。中国人生活得比较封闭,人际交往圈子小,所以非常注重选择交往对象的品质,总想和人品好的人交朋友,故有时显得很孤僻。从人格方面来讲现代社会的中国人与古代差别并不太大。西方人做人做事都比较直接(国际关系除外),内外基本一致,生活态度开放,交往圈子大,不拘小节。
西方人办事有计划性,时间观念强。他们认为。工作时间就应该拼命干,休闲时也应尽情潇洒。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美国人在休闲时从不谈工作。在工作中,经理与下级保持一定的等级距离,对下级的工作过错极为认真与严肃。但在休息时,下班后或一起在酒吧、高尔夫球场时,上级和下级之间毫无等级距离,关系融洽,热情友好,经理也会虚心地向下级讨教经验。这说明西方文化有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分。在私人空间里,无人可以入侵。在公共空间里,每一成员应受公共空间区域的限制。但如果再中外合资企业中,中方经理如没有认识到美国的这种文化。而是以中国的文化来对待美国的文化,就会产生冲突[4]。
综上所述,中西方交往沟通中的差异在合资企业中屡见不鲜。这种非管理因素常常造成误解和关系恶化,甚至导致商务活动和决策的失败,严重影响合资企业的发展和利润的回报。即使美国这样一个文化包容性很强的国家,据《华尔街杂志》估计,每年因为跨文化沟通的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也高达几十亿美元。文化差异与冲突已成为国际商务沟通和文化交流的绊脚石,值得我们大家深入思考,多方面进行研究比较,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使中国更好更快地发展和强大[5]。
参考文献:
[1] 敖登.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J]. 前沿, 2005年第10期
[2] 郑晓辉. 论中西方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J].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7年第5期
[3] 徐晓丹. 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融合趋向[J]. 理论探讨, 2005年第3期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培养 教学观念 学习兴趣 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05-02
一、引言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中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只有具备了跨文化意识,他们才能更好的学习英语,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文章结合中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教学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教学实际工作发挥指导作用。
二、中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中职英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它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两点:
1.新教学大纲的要求。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落实大纲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英语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西方文化,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现实交往的需要。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对西方文化缺乏了解,往往会因为理解和翻译的错误而给交往带来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一些学习英语很多年的学生根本没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勇气,这与英语教学的目的是相背离的。另一方面,与外国人交往中由于用语不当而造成尴尬的局面。例如,一见面就问别人的年龄和收入,这在西方往往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方式甚至是侵犯隐私的行为,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而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对西方文化缺乏相应的了解,缺乏跨文化意识。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中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相关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强化文化交际意识。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首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提高语言运用意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多接触外国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并将其很好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文化的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
2.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如果缺乏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必然会影响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氛围,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并渗入文化教学,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音频、图画等将英美文化图文并茂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浓厚的英美文化氛围内体验中西文化的差异,并从文化的角度来学习语言,增进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使他们更好的学习英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3.重视内容导入,培养文化交际能力。第一、词汇教学。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含义之外,还应该充分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学习“龙”这个单词的时候,在英美国家龙是罪恶的象征,而在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解释词汇的文化内涵,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准确的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际。第二、口语教学。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构建真实的交流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体验到不同文化的差异,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人情,掌握正确的与人交流的规则,避免问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得体的交流,提高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第三、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文化信息的导入和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不仅能够消除学生阅读上的障碍,还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把握好文章的主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4.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文化意识。教学实践表明,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要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还必须认真组织课外活动。例如,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阅读英文原著,收听英美广播,观看英文原声电影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将学生置于原汁原味的英美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能够真实感受东西文化的差异,在无形中会更多的学习西方文化,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比如英语演讲、英语竞赛、话剧表演、英语广场等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对外国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语言交际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在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全方位的向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教育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他们以后进一步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雪.浅谈中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培养[J].华章,2012(17)
[2]李淑红.浅谈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J].教师, 2012(17)
关键词: 文化融会翻译异化同化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广泛传播,国际间的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渗透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在此文化趋向融合的大环境下,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异化还是归化的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我国翻译界长期以来存在着直译派与意译派之争,直译派主张保留原文中的语言的方式,即要输入新的表现法,意译派则反对引进欧化表达方式,而主张使用汉语的表达方式。异化与同化的矛盾实际上是二者之争在新形势下的代名词。
语言、文化和翻译是紧密相连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思想启蒙的先导、科技进步的中介,与其说它涉及的是不同的语言,到不如说它所涉及的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交流必然影响语言的变化,而语言的变化势必会反映在翻译当中。
一
文化的趋同性使异化可能并使其成为一股不可阻挡、难以逆转的潮流。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一切精神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世代代所共同享有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文化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特征。从历时的角度来看,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文化进化的主要趋势是趋同,即随着文化的发展各种文化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只要文化还存在着,文化趋同的过程就是无止境的。随着不同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不同文化中不断增加的共核成分和不断减少的各民族之间的特殊差异,为语际翻译中的异化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交通工具、通信方式的快速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由于新闻媒体的传播介绍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管理技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日趋减少,而共核成分日益增加。这就使得翻译中异化的可能性变大了。在中国,人们对穿西装、系领带已经习以为常,对股票、证券、刷卡已经不再陌生,对情人节、圣诞节已经不感到稀奇,老年人会对子女在母亲节、父亲节送来的礼品喜上眉梢。外国人对饺子、春卷、豆腐等中国美食赞不绝口,学习气功、太极拳、功夫等来强身健体,欣赏二胡、古筝等中国民乐。成功的异化的例子很多,例如许多进入日常生活中的外来词语:快餐(fast food)、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超市(supermarket)等。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1784年写的论文《致青年商人》(To Young Tradesman)中有句名言:“Time is money.”对此句的翻译现在多采用异化的方式译为“时间就是金钱”,它常常与“质量就是生命”一起成为许多公司或厂矿企业的宣传口号。而且此种译法比起过去采用归化译法“一寸光阴一寸金”更加准确贴切。
二
首先,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吸纳包容的能力,外来文化的新鲜事物容易被人们接受,并逐渐约定俗成,化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其次,文化又有渗透的力量,凭借社会生活的种种契机进入其它的文化,依靠那里的文化环境维持着自己的生命力。文化的吸纳、渗透作用使得异化成为可能。例如,西方文学作品中的“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橄榄枝”(olive branch)、“酸葡萄”(sour soup)等,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中的“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逻辑”(logic)等。如今这些带有洋味的词语不仅为国人所理解和接受,而且已经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字“13”在汉文化中本无贬义,更无任何不吉利的含义,中国人对“13”并无恶感,但是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不少人把“13”当作是不吉利的数字。这些都是由于文化的吸纳包容使得外来新鲜事物在文化交流中被译入语的人们所接受,并成为译入语文化中的一部分。这些就使得异化成为可能,异化对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和新科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归化是某一特定阶段的折中。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各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不尽一致,因此,两种文化接触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局部的交叉、碰撞和冲突,从而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困难和障碍,使得翻译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采取归化的方法。然而,这种归化只是为了保证成功的文化交流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暂时采取的方法而已。当文化的趋同性、统一性使得采用归化的方法翻译的原信息在文化交流趋向融合的趋势下被译入语的人们所理解、接受时,异化也就成为必然结果。在此之前,归化还须存在以确保文化交流的成功。例如,过去中国人在得到别人的恭维时,常会自谦地回答说:“哪里,哪里。”对待这种习俗文化差异,过去常采用归化的方法翻译。随着改革开放,中西方文化的频繁接触和交流,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日益增强,对这种差异的翻译就无需采用归化的方法而直接采用异化的方法,因此“Long time no see.”的中式英语在英语中的广泛应用也就不足为奇了。据说,有一次陪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作了很多说明也没能让外国客人明白故事内容。这时提示翻译:“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中国的罗米欧和朱丽叶。”外国客人很快就明白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历史文化差异变得越来越小。现在对梁祝的翻译恐怕就无需归化了。
只要有不同的文化,就有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就有异化与归化。异化是总的趋势,归化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对文化差异某种程度上的折中。两者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强调任何一方的地位和作用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是不能称为翻译的。在语言文化交流和传递过程中,在保证尽可能减少信息丢失的前提下,翻译应该寻求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平衡,掌握好两者之间的“度”。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王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中国翻译,2000,(1).
[3]许崇信.在异同与得失之间.中国翻译,1999,(3).
[4]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中国翻译,2000,(4).
关键词: 英语分层教学模式 中西思维差异 写作教学的影响 对策研究
英文写作对于英语教学和学习非常重要,师生们虽付出很多努力,但学生的英语写作不能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是受中文思维模式的影响。我在比较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基础上,从作文选词、句子表达和语篇结构三方面的差异分析英语分层教学模式中中西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及教学中采取的对策。
一、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螺旋式与直线型
英美人思维方式是“线性的”,而汉族人的思维特点是直观的、综合的和整体的。
(二)主观性与客观性
中文强调主观,注重“情”,而英美人习惯以客观事实为主体,注重“理”。
(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中国人习惯于进行形象思维,而英美人注重逻辑思维。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一)作文选词的差异
1.名词、动词选用
中文倾向于动态的,动词的使用远远比其他词性的词使用频率高;英语更倾向于静态的。比如在表达受欢迎的篮球明星在台上的出现引起了全场观众鼓掌欢呼时,中国学生会写出:The popular basketball star appeared on the stage and it made the audience applaud and cheer。相比之下,下面一种表达方式更易被英美人接受:The popular basketball star’s presence brought the audience in applause and cheers.
2.修辞选用
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写英文文章时都喜欢大量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比如说这样的句子“in the past, the Chinese people led a life in deep water and hot fire”,估计“水深火热”表达成“deep water and hot fire”。西方人是看不懂什么意思的,但是如果换成他们习惯的“...led a life of extreme hardship”就懂了。
3.人称使用
中西方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表现在作文当中最明显的就是在人称使用的选择上。比如说,中国学生在作文当中更加喜欢使用“we”、“you”这样复数概念的词,而他们使用“I think”,“in my opinion”的较多。
(二)句子表达的差异
1.句子结构
中国人偏向于归纳性思维,西方人重演绎思维。例如:“In recent years,studying abroad is very popular,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want to study abroad.Is this phenomenon right or wrong?I think,we can not say it is right or wrong because of many reasons.”这就是典型的中式思维影响下的英语作文,与西方人非此即彼、一分为二的态度完全不同。
2.句内联系
英文段落中往往使用意思明晰的连接词:however,because,moreover,to sum up等。如“我的朋友在等我,我得走了”,在中式思维中,“我走”和“朋友在等我”之间是因果关系,不需要用“因为……所以”来关联,也是符合思维和语法习惯的,所以大多数学生写成:“My friend is expecting me,I must be off now.”但是在西式思维中这种因果关系是隐含的,必须加上连词“so”,因此此句在西式思维下应为:“My friend is expecting me,so I must be off now.”
3.主动与被动
中文多用“人”做主语,句式多倾向于“主动”;英语多用“非人称”做主语,句式多倾向于“被动”。试看下面一句话:From the form we can see that divorce rate constantly rose since 1967 to 1970 in China.这样的句子在中国大学生的图表作文当中十分常见。地道的英语表述方式应是这样:It can be clearly seen that divorce rate rose constantly from 1967 to 1970 in China./As indicated in the table,divorce rate rose constantly from 1967 to 1970 in China.
(三)语篇结构
汉语语篇发展呈螺线型,英语语篇发展呈直线型。例如:A series of valves is opened,this allows the chemicals to mix,produce steam.The turbines start running。这句表达的信息松散混乱。如果用英语思维方式去写,则为:A series of valves is opened and this allows the chemicals to mix and produce steam.As a result,the turbines start running。这样就符合英语的思维习惯了。
三、英语分层教学模式中中西思维差异下写作教学的对策
我认为应采用英语分层教学模式,即每个班分成若干小组。在每个小组由英语成绩优、中、差等学生组成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想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老师和学生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尝试英语思维
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设法帮助学生尝试用英语思维方式进行构思与写作。让学生尽量多接触不同形式地反映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及现状的背景材料,例如:《大学生英语报》《二十一世纪英语报》等,以便学生深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习俗,从而加深对英语文化层面的理解。
(二)重视词汇教学
词汇是作文的基本元素,没有足够的词汇,很难写出好文章。如何建立起一个较丰富充实的词库?在记忆单词时,尤其要使用频率高的核心或基本词汇,除了要把握其基本的中文和英文含义之外,还要掌握其在特定语境中的用法、常用搭配等,从而使学生建立一个丰富的词库,为地道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加强阅读训练
在训练学生写作过程中,选择英文报纸杂志和英美文学著作。例如:《时代周报》《新概念英语》等,让学生了解英语所携带的文化历史内涵;而报纸杂志是让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相关的英式思维及语言表达的途径。在阅读过程中应细心分析和揣摩原文的篇章组织、语言特点、遣词造句等,还要摘录其中用得恰到好处的经典词组和语句。
(四)利用例句、范文强化训练
通过对例句的句型,语法结构、选词搭配,以及所语境分析,提高学生造句的基本能力,例如:我在教《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Section4 Task 5之前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把句子译成中文,重点理解斜体部分的意思,然后师生一起练习第一个汉译英的句子,让学生朗读并背诵,接着由学生单独练习第二个汉译英的句子,在学生可以写出一个意思比较完整,表达比较顺畅和地道的句子之后,让学生练习连句成段,然后连段成文,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
通过展示,评讲范文,学生直接学习了解不同体裁之下的写作模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注意到写作中可以用的好词好句,例如:我在教《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Section 3 Practicing Applied Write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讲评范文―运用作文模版练习写作―修改写作,学生会对自己的英文写作能力越来越有信心。让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文章审题,它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二是确定主题及写作提纲,这对英文写作是至关重要的;三是练写初稿,然后仔细修改。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内容是否齐全,关联词语是否使用恰当,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字数是否达到要求;四是要求学生写作时尽可能地用英语思维,不要写“汉语式的英语作文”。
(五)重视作文批改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不只是批改其中的语法错误,而且需要指出文章的优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提出能够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构思,撰稿等写作策略,也应具体提出详细的修改建议。当然,学生之间相互评改作文不失为一个让学生较快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外语教育展望[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凌成德.从英汉文化差异审视大学英语写作[J].西华大学学报,2004(5).
关键词: 饮食文化中国菜名翻译方法
1.引言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悠久。“民以食为天”,一言道破其重要意义。无论是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还是进一步的生活需求:吃喝玩乐,都离不开“食”与“吃”。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刘湘粤,2008)。在现今这个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将中国菜名翻译成准确、优美、传递中国文化的译文,对于促进与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中国菜名英语翻译现状可谓杂乱无章。例如北京一家餐馆把“宫保鸡丁”翻译为“Government Abuse Chicken”(政府虐待鸡),不用多想,闹出很大笑话。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在与世界接轨,吸纳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迎来了大批的海外观光客,“政府虐待鸡”现象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菜肴流派纷呈,原料丰富。中国菜名字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也折射出国人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有浓郁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因此,如何正确翻译菜名,达到吸引顾客、推销产品的目的,又能正确传达其中体现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将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和中国菜名中体现的文化历史,谈谈中式菜名的翻译。
2.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由于每种文化都具有鲜明的不可复制的民族、地域、时代特征,因此,持不同文化的民众间的沟的通自然离不开翻译,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张勇,2003)。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因此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饮食的观念、宴会礼仪、烹饪方式和菜式命名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2.1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人对待饮食往往从感性出发,追求视觉上的形式(搭配)美、色彩美,味觉上的可口回味之美,是一种充满情感和幻想的浪漫的饮食观念,以色美味香为美食标准。而西方国家则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在摄取食物的时候,基本上是从营养的角度理解食物,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因为这样营养价值更高。所以,西方人追求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2.2烹饪方式的差异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2.3菜式命名的差异
在中国,中餐菜肴品种繁多,菜名也极其丰富,其命名方式十分讲究,特点鲜明。而在西餐菜单里,只简单列出菜名,再标出所用主、辅料及烹调方法和食用时附带的佐料,给人以朴素和实用的感觉。
3.中国菜名中的文化因素及特征
菜名是菜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商业功能和推销价值。菜名就其功能而言,主要表现为信息功能、美学功能、社会文化功能等。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导致了不同的菜式命名方法,体现了各自不同的需求。中国菜的色、香、味俱佳,是世界公认的;除此之外,中国菜的“名”,在大饱口福之时,也令人回味无穷。不但用写实主义的手法,也用浪漫主义的笔调;不但有政治、历史、地理的背景,有神话、民俗、传说的情趣。中国菜的取名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商品的卷标,而是在实体中糅合文化、艺术等的结晶品,甚至在它的背后,还可以抽提出千丝万缕、可歌可泣、今愁古恨的情愫和诗篇。厨师给菜肴命名时,也有点像作家撰文著书时命题一样,深思熟虑,让人一看菜名便可窥出菜肴的特色或全貌。中国菜式的命名通常有以下几类特征。
3.1以写实命名
中国菜中以写实手法命名的占大多数,菜名常由原料名称,制作刀法与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等构成,反映菜肴内容和特色,如“辣子鸡丁”、“醋溜里脊”、“葱烤排骨”等都属于此类。
3.2以写意命名
中国人的浪漫和诗意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即使是平常如一日三餐也可管中窥豹。写意笔调命名的菜式多采用典故、比喻、夸张、象征等各种方式,使得中餐的菜名既美妙动听,又形象逼真,追求“形美、音美、意美”,讲求吉利、喜庆,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如“月映珊瑚”、“全家福”、“佛跳墙”、“步步登高”、“发财到手”等。
3.3以人名(地名)、轶闻掌故命名
以人名(地名)命名的菜式,如“东坡肉”、“宋嫂鱼羹”、“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等。(“宋嫂鱼羹”是南宋年间流传下来的杭州佳肴。它和云南名点“过桥米线”一样,都是讴歌寻常百姓真挚情意的产物,传诵至今仍然感人肺腑。)
蕴含轶闻掌故的菜名有:“太史五蛇羹”、“孔雀东南飞”、“霸王披金甲”、“莼羹鲈烩”(用太湖流域出产的莼菜和江浙一带名贵的鲈鱼制作的鲜羹。据《晋书》载,晋张翰在洛阳做官,每当秋风起,就思念家乡这道名菜,后即辞官归隐。时人将此菜式称为“思乡菜”。在筵席上,只要客人一点“莼羹鲈鱼”,主人即知其归心似箭,不再留客),等等。
4.中国菜名的翻译方法
“菜肴名称翻译的核心内容是菜是用什么原料,用什么烹调方法做出来的”(赖余:33)。然而这样做总觉得美中不足,少了点情趣。中国菜充满诗情画意的命名,让西方人很难理解和欣赏。因为罕有生花妙笔能将这些东方情趣和意境,译成异邦的文字,传达到一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外籍人士脑中,引起共鸣。因此针对以上中式菜名的特点,我们在翻译时可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4.1以写实方式命名的菜名翻译
长久以来,“忠实原文是翻译的最高宗旨”(谭载喜:95)。在翻译以写实方式命名的菜式时,我们通常用直译法,以菜肴内容和特色为主,译出菜名的原料名称、制作刀法与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等,以达到传递原料、配料、烹调方法、造型等信息的预期目的,让游客通过英文菜单了解菜肴的组成材料、烹制方式、口感味道等目的地品尝菜肴。
4.1.1以主料开头的菜名
介绍菜肴的主料和辅料:主料(形状)+(with)辅料,例如:“鸡丝凉面(Cold Noodles with Chicken Shreds)”(杨天庆:166)、“西红柿炒蛋(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
介绍菜肴的主料和味汁:主料(形状)+(with,in)味汁,例如:“糖醋鱼(Fish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鱼香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4.1.2以烹制方法开头的菜名
介绍菜肴的烹法和主料,例如:“炒鳝片(Stir-fried Eel Slices)”、“煨牛肉(Simmered Beef)”。
还可以用烹法+主料(形状)+(with)辅料的翻译方式来介绍菜肴的烹法和主料、辅料,例如:“仔姜烧鸡条(Braised Chicken Fillet with Tender Ginger)”。
可以看到,通过直译的方式,能尽量把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肴的味型等翻译出来,客人能够一目了然。
4.2以写意方式命名的菜名翻译
中国菜肴名称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写意”型命名的菜式。有时人们根据菜的主料和配料色或形的特点,或烹调后总体造型给菜肴取个吉祥如意的典雅名称,对于这类艺术命名法或虚实命名法的菜名一般采用意译,舍形或舍音求意,将其原料和烹法照实译出。使译文实现向外国游客传递食物的相关信息的预期功能。
例如,“发财好市”,即发菜煮嚎豉,人们喜欢在新春佳节品尝这道菜,以祈求“发财”、“好生意”。因为“发菜”和“嚎豉”跟“发财”、“好市”谐音,因此这道菜可以译为: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岳峰:33)
但如果全部舍形或舍音求意似乎过分朴实无华,且没有美感和情趣,在上文中谈到,中国菜式的命名讲究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回味,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如果菜名是运用借喻手法,只出现喻体而没有本体,则视喻体在英语文化中引起的联想而定:若能跟中文一样引发读者美好的联想而促进食欲,则可以采用灵活的直译,既保留原意,又兼顾意境。如,“月映珊瑚”其实就是鸽子蛋和海蛰头,鸽子蛋晶莹白皙,如皓月当空,海蛰头盘枝错节,如水中珊瑚;不如译成“Moon Shining over the Coral”。为了避免误解,可在菜名后面括号里注名原材料(冯庆华:96)。
4.3以人名(地名)、轶闻掌故命名的菜名翻译
在翻译此类菜名时,最常见是用人名(地名)+原料的方法,如“东坡肉(Dongpo Braised Pork)”,“宋嫂鱼羹(Songsao Fish Potage)”,“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宫保鸡丁(Gongbao Chicken Cubes)”等。但这种译法有时也会使不熟悉中国菜的外国食客感到困惑。如东坡肉中的“Dongpo”是谁?宫保鸡丁中的“Gongbao”是人名还是地名?因为这两道菜分别为宋朝大文豪坡和清朝四川总督丁宝桢(后封“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所创,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的人要理解这些菜名是很困难的。因此在翻译时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而且每一道菜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翻译。因此,“东坡肉”可以译成“Long Shimmered Pork with Soy-sauce”,“宫保鸡丁”可以译成“Quick-fried Chicken Dices with Peanuts”。
再比如鲁菜中的“一品锅”,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对孔府家菜中用鸡、猪蹄、鸭、海参、鱼肚等珍贵原料烹制而成的汤十分赞赏,亲赐“满汉全席”银餐具中最大一件,称之为“当朝一品锅”。因此翻译时也宜用意译,译成“First Rank Pot”。
4.4避免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中餐菜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讳的,则可省略不译。如“乌龙戏珠”,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祥瑞之物,故“龙戏珠”是传统的喜庆之象,但是dragon在英语文化中却是凶残之兽,所以不宜翻译成“Black Dragon Playing with a Bead”,而应该译成“Stewed Sea-cucumber with Quail Egg”。再如“红烧狮子头”,如果译成“Braised Lion-heads with Soy-sauce”,很多外国朋友恐怕会不敢下箸,不如译为“Braised Meat Ball with Soy-sauce”。
5.结语
总之,中餐菜名的英译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无论是直译、意译、转译、改译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要真正翻译得精准,我们不能只是照搬译法中的某一个,而要从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译法,以达到吸引顾客,传播中国美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湘粤.中国饮食文化翻译初探.商情,2008,(23).
[2]张勇.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3]赖余.浅谈旅游资料的英译[J].中国翻译,1986,(1).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杨天庆.四川英语导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摘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阶段,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是个值得深研
>> 语言素质与中学英语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英语素质教育 浅谈素质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 中学英语素质教育浅谈 浅谈中学英语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对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思考 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思考 素质教育下的中学英语 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运行模式 浅析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实施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素质教育观念的树立和实施策略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浅谈素质教育形势下中学英语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浅谈农村初级中学英语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 浅论英语素质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 中学英语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应具备的素质 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点滴 浅论中学英语素质教育 浅析如何加强中学英语素质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谈中学英语语言的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英语语言的素质教育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阶段,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是个值得深研的问题。【关键词】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当前,全国掀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浪潮,中央国务院在教育工作会议中叶明确提出了“减负不减质的号召”,特别强调教学要有益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力的发挥,要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科特点,现就新时期中学阶段英语的教学提出几点看法:一、亲近学生,培养兴趣学生若亲其师,则必信其道。教师应多与他们交流思想,关心他们的生活,并对他们所提的问题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该学科。另外,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Brunner B.F.)说:“学习是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使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使学生感到它值得学习。”因此,教师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发掘英语语言的闪光点和价值性。比如,可常讲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外国的风土人情或英文小故事等方法。二、灵活运用,分层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扮好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之角色。另外,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主动征求学生的需要。此外,对于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了解个别学生的情况,给予不同难度的练习或提问题。另外,还要考虑教学双边活动的全面性,充分调动各层次,各类别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财有利于缩小两极分化的差距,使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心,而主动、轻松地去学习。三、技能培养,教会会学在新形势下,学生课余支配时间大大增加,如何使学生学会自己查找资料,在知识的海洋中探求知识奥妙的技能尤为重要。时间证明,学生对于英语学习过程中,正确的学习方法了解的越多,就越能够自觉地去学好它。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既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等于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鼓励为主,大胆实践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听力入手,为此,,教师要尽量用英语进行教学,多让学生听录音盒程度教适宜的听力材料,在听的基础上开展说这样的顺序训练,符合人类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有说的愿望。另外,在语言实践训练活动中可以是多方面的:如每天课前几分钟的值日报告,可讲天气、自己的经历或复述课文等,而在对话中,可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并按角色要求在规定的情景中活动。这样为每位学生创造说的机会,使他们学有所得,并达到运用英语、在实际生活情景中进行交际的口语能力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总之,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对于内向型学生,要设法消除他的胆怯心理,热情鼓励他们大胆开口;对于差生,碰到一有答对,应给与及时的肯定获表扬;二对于勇于发言却出现错误的外向型学生,不要动不动就给与指正、批评,要在回答完后给与耐心的指导,甚至让他们自行纠正,当场学习和掌握。四、语言学习,贵在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当然,这就要求教师教法上要创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的创新是为学生的创新服务的。我认为,教师某种创新的教法必将带来学生某种创新的学法。当然,我们这里讲的语言学习的创新,不是指语言知识本身的创新,因为,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是不能追究太多的,如:He’s at home.中的at home,不能说成in home或on home.“Pour down cats and dogs.”不是“下猫下狗”,而是“下倾盆大雨”之意。我们这里讲的创新,是指教师教法上的创新和学生学习语言方法上的创新。教师要在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五、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语言环境,对教师而言,教学方法的创新则显得十分关键。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要求,精心设计,创设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有意识的活动,是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愉快而轻松地状态下,循着老师知道的方向,进行积极的、自觉的、有创造性的学习。情境创造的途径很多,归纳起来有:1.表演如情景,对每篇课文的讲解点到重点后,可请学生若干根据情节即兴表演(因学生有固定身份)可谓生动形象。此时,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维指点出新的语言点和重要句型。这样,新知识在愉快地的表演中杯接受了。2.设疑点入情景。要适时地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抓住时机抛出问题疑点,这是解决重点、难点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当学生在兴奋时或急不可待地要获取某一知识点而束手无策时,老师切不可丧失机会,要借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把新知识传授给他们。3.图片实物入情景。利用电视、录音机、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手段,创设一个现代化、高技术的教学环境,可以是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视觉,从而缩短了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减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难度。总之,当前,我们队素质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作为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要抓住这有利契机和历史的责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不断地积累总结教学经验,甚至进行教改的尝试,大力进行教学科研。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素质,以适应新时期教师的要求,努力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学习之路走下去,培养新世纪较高规格的人才。参考文献[1]黄惠媚. 浅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素质教育[J].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09(0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英语口语教学
一、 哑巴英语:传统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困惑
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已有10多年的历史。10多年来,小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不少成果,为孩子们进入中学学习英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小学英语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语言性的学科,英语教学有自身鲜明的个性。任何语言的第一功能都是口语交际,英语自然也不能例外。“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语言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可见,口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的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机械、单调、乏味,课堂上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学英语基本是死记硬背,不仅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得不到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也得不到培养。孩子们说英语时,语法错误,时态、语态和人称错误频频出现,语言语调“中国式发音”;在对话过程与情景交谈中,不会使用英语思维方式而是使用汉语思维方式,造出许多“洋泾浜”式英语;由于缺乏情景环境,孩子们的英语对话缺乏训练的兴趣和推动力;由于害怕出错而被同学笑话,不少同学羞于启齿,一堂课下来,往往只有少数几位口齿伶俐的同学侃侃而谈,其他同学则沉默寡言,造成两极分化。
显而易见的是,孩子们虽然懂得英语考试题目,但说英语的积极性不高,英语口语教学效果不佳,“哑巴英语”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顽疾与困惑。
二、 乐说爱说:现代教育技术对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意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现代教育技术的采用为破解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难题提供了强大手段和有利条件。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2004年的定义是:“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①
从教学规律看,现代教育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结构线性的缺陷,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符合现代教育认知的规律;从教学内容看,现代教育技术集声、文、图、影于一体,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不仅容量大,而且内容充实,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从教学手段上看,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现代教育技术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的现代教育技术,无疑为解决“哑巴英语”问题送来了福音。
1.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
传统英语口语教学,教师机械教,学生被动学,造成课堂上多数学生沉默寡言的情况,学生对口语课时冷时热,积极性不高,使得教学活动不易展开。而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运用集文字、数据、图片、音像、视频等手段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手段,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多维度、多概念、多媒介的语言认知和语言学习环境,进而更生动更充分地调动孩子们的听觉和视觉功能,激发孩子们参与课堂教学、学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
2. 增加英语口语教学的趣味性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弥补了教学过程中的许多不足。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利用其集图、文、音、影于一体的多种功能使小学英语教材中的静态图片动态化,帮助揭示其意义,丰富其内涵,将会话与视、听觉联系,帮助孩子们生动形象、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
例如,在教授单词“motherland”的时候,可以运用母亲与孩子、天安门与群众两组照片,用比喻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对“motherland”进行理解和运用,不仅增加了英语口语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启迪了孩子们的智慧。
3. 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景,设计出可以提供给学生直接使用目的语的语言环境和教学情景,从而吸引孩子们进入意境,融入所学的语言环境中,将“教”与“学”导向深入,引导其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有效地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口语交际的实际效果。
三、 视、听、说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优化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实施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同时,人一般能记住自己所阅读内容的10%,自己所听到内容的20%,自己所见到内容的30%,自己所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自己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②这也就意味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孩子们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并且能够通过讨论、交流将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其教学效果将是非常理想的。而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多种手段,从视觉、听觉、会话多角度拓展学生的口语教学途径,无疑可以非常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成果,完成教学任务。
1. 创设模拟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语言和环境的关系有如鱼儿和水的关系,良好的模拟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英语教学中,创设与本阶段学习目标相似或相近的教学情境非常重要。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模拟出给孩子们直接使用目的语的逼真语境,引导其迅速融入所学语言环境中,进行口语交际。
例如,在讲授“What are you doing?”句型时,教师利用课件创设不同地点的情景,分别是:At the party,in the zoo,on the farm,in the supermarket,in the park,模拟出五个不同地点的语言交际情境,每个场景中有着各种不同的人物在做干不同的事。学生运用What are you doing?I am...或者What is he/she doing?He/She is...句型进行情景对话,或者进行角色扮演、分工协作,甚至是独具创意的情景设计对话,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其交际能力,培养了其创新精神。
2. 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口语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学习中,兴趣是产生最大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兴趣可以使枯燥的课程变得活泼有趣。现代教育技术所包含的众多技术性手段为我们激发孩子们说口语的兴趣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1) 借助图像
小学生由于尚处于智力发育的初级阶段,在学习英语时往往容易出现兴趣不高,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一些PPT,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图像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授“My favourite season”一课时,运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图片,并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孩子们分析一年四季不同特征,在不同季节可以观察到什么?设计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spring/summer/autumn /winter?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Why do you like the weather? 通过层层递进地提问,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口语会话能力。
(2) 利用音频
众所周知,“听”在口语教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听”是英语信息的输入,而“说”则是英语信息的输出,是对所输入信息的反馈。很显然,如果缺少“听”的练习,“说”的能力必然也难以提高。 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音频资料,让孩子们多“听”别人“说”,这样往往会激发孩子们“说”的欲望,促进其结合对方的话语进行思考,将其带入问答对话的语言环境中。
同时,孩子们在学习口语时普遍存在着发音、语音、语调不标准的现象。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频材料,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跟着音频材料模仿其语音、语调,久而久之,学生的口语水平——包括语音、语调和对话的流利程度,自然会逐步提高。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英语歌曲,让学生在唱歌的快乐中体验英语的氛围,感受英语的语言美,激发对学习英语的热爱。
(3) 利用动画
作为小学生,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因此我们可以播放一些英语类的动画片,例如Tom and Jerry、Three little pigs、Princess Barbie给学生观看。起初孩子们可能会听不懂,但视频里活灵活现的动画人物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无疑对小学生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孩子们往往对动画片的情节和故事记忆深刻,课后往往会模仿动画片里的人物对话和故事情节,利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娱乐、轻松的学习英语口语的环境,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孩子们的听说能力。
3. 培养英语思维,强化课堂训练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语言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小学阶段的孩子在学习外语时更容易运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英语学习,其结果是导致学生说出来、写出来的都是“中国式英语”。因此,培养孩子们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英语思维能力训练,是提高其英语表达水平的重要手段。
英语思维的培养,主要信赖于两个方面,即用英语教英语(Teach in English)和用英语思考(Think in English)。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尽量营造出“英语环境”,增加学生听英语和说英语的机会,营造出英语交际的良好氛围。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建立起事物和英语的直接联系,在语言情境中呈现句型,引导学生学会不经过母语思维而直接用英语表达,学会以英语的思维接受语言知识,进而逐渐培养出英语思维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地加强听说训练,在听的基础上培养口语能力。在实施听力训练时,教师要辅导学生提高其理解口语的能力,学会口语表达的技巧。通过紧扣教材内容进行对话表演,在教学中联系日常生活设置语言情景,如:shopping,eatting,playing等等,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从而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日常生活情景反映现实生活,亲切生动,使孩子们产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真实需要,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总之,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祛除传统教学的弊端,调动孩子们说英语的积极性,营造良好语言环境,建设高效课堂教学。
[注释]
① http:///view/1026521.htm
② 何克抗.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7(1):7.
[参考文献]
[1]刘娴敏.大胆地说,开心地学,创造地演——浅谈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J]. 科技信息,2008,(28).
[2]肖爱霞.关于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几点认识[J].现代阅读,2012(1).
[3]孙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口语教学[J].科教文汇,2008(08).
[4]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整合[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