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0 10:30:39
导语:在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本文主要结合个人的小学语文教育经验,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出发,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如何将小学语文教育落到实处,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共同促进我国小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小学语文教育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逐渐趋于系统化和规范化,各学校以及各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形式,总体看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不足: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师是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路人,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影响,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个人魅力是决定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然而,现实状况却是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难以起到表率作用,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
第二,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受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这种思想观念的落后必然导致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落后,现在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教师不断地出题、讲题,学生费神的做题、改题,素质教育下学生的压力依然很大。
第三,过分强调考试的结果,应付考试的弊端依然存在。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考试只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考察方式而已,它并不能够完全代表着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程度。但是,即使是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还是围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考试考什么老师就重点教什么,学生就重点学什么,这样一来,语文这门实用的学科似乎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二、如何将小学语文教育落到实处
针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教师角度、学校角度以及社会角度论述了小学语文教育的问题,真正的将小学语文教育落到实处。
(一)小学语文教师角度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具备相当的小学语文方面的知识,这是站在讲台上的最基本的条件。小学语文教师自己要认识到语文教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用心却经营自己的讲台。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有几个年头了,我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的耕耘着,将自己全部的热情奉献给了这几尺讲台,将我所有的关爱洒向每位学生,从站在讲台上的那刻起,我就在为如何上好每节小学语文课而努力。
当然,做一名受学生尊敬、受同事夸赞的语文教师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就深有体会。拿到新的小学语文教材和新的课程指标后,我都会大体的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然后仔细的研读教材和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安排的课堂数量制定出一个详细而周全的课程计划,计划中不仅包括课堂内容还包括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等等,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现计划有不合理之处,我会及时的与其他老师和我的学生们做好沟通,积极听取其他老师和学生的意见,经过实践,我发现由于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而极大地提高了上课的效率。
在语文课堂上,我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相结合,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认为,老师教、学生背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了,我根据新课标的指示,自觉地转变了观念,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导地位,我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尊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每节课都是我爱心的结晶,我非常重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视、录音机等都可能出现在我的课堂上,有需要的话我还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言类活动等,让学生们体会语言的美。此外,我觉得启发式教学既能尊重孩子的个性化,还能够活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师生互动也是不错的选择,而在检查作业的时候,则是以鼓励和赞扬为主,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
(二)学校角度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学校应该重视小学语文这门课程,完善学校各项基础设施,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积极吸纳新的语文教师,为学校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建立课外兴趣小组,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开阔视野,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
(三)社会角度
从社会角度来看,政府应该加大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资金投入,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语文对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引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同时,定期举办与语言相关的活动,对于那些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激发全社会的学习热情。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博大精深,是一个值得社会探讨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十分重视这一课程,并尽我最大的努力来做好自己的工作,站在小学科学实验的讲台上,我从没有后悔过,今后我将会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小学语文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有效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素质教育的推行更加强调了小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综合能力,小学生语文教育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小学语文教学的劣势被不断的发现并修正,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并且小学语文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改善。小学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教育地位逐渐平等,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增强,但是在不断的发展与改进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还未解决,这些问题影响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首先,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理念还未转变。面对新的教材与教学方案,教师们纷纷制订了全新的教学计划,但在这些教学计划中依旧存在过去语文教学的影子。虽然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已经与其他学科增强了联系性,但这种关联性并未得到实际的应用。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了丰富,但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未实际应用在课堂中。语文学习的魅力在于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其丰富性的体现,当代语文教育过于单一化,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育目的。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准备很充分,但是在充分的准备下,也将语文学习的内容死板化,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科之间的交流。
其次,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存在巨大的不平等。语文课堂是一门开放的教学环境,只有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尽可能的减小才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真实的表现自我。当代小学语文教育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而教师处于主动地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真实想法。最后,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是死板的对学生进行文字的讲述。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点科目,受到了家长与教师的重视,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教育,家长与教师纷纷做出了努力。小学语文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对学生的素质进行了全面的教育。小学生的人文能力主要来自于语文教育,因此,语文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根据本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与分析,对小学语文的重要性进行简要的阐述。
小学生语文教育提升了小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部分,对语文的学习保证了学生在生活中活动的顺利进行。语文素质是一种与人交往的必备素质,在这种素质的保障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才能变得和谐。语文教育的开展提升了小学生的语文文化,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素质修养。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集体主义精神。同时,小学语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文化的传承,面对社会的逐渐进步,人们的心理情感逐渐开拓,越来越多的人们在丰富的生活中迷失自我,进而影响到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了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小学语文教育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了要求,也对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要求。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小学生的必备知识储备,也是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途径之一。小学生语文素质教育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与发展能力,只有在良好的小学语文教育环境中才能实现我国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对小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小学语文教育也在飞速前进,但在前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为了实现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对其提出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当代教师与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要结合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开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丰富化。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还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例如,将美术与语文相结合,在课堂中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图画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将美术与语文相结合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小学生的语文教育不仅是单一的知识传授也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铺垫。语文的学习相对较为枯燥,将其他学科与语文教学相融合可以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其次,小学生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知识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要求教师进行讲述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出现了较多的弊端,学生的情感难以融入课文,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不到位。语文教学要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利用情感教学可以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情感体验,将学生的情感置于文本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在课程的开始以小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情绪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内容上。课程内容与其他参考资料的整合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阅读兴趣,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人文教育。
最后,小学生的语文教育不应当局限于课堂,应当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语文是一门使用最为广泛的学科,生活学习中处处离不开语文,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学应当出现在生活与校园的各个角落。局限于课堂的小学语文教育是失败的,学生只会在表面上接受语文教育带来的素质教育,在行动上依旧处于认识阶段而不会真的付诸于行动。只语文教育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开展。仅在课堂中开展的小学语文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形式,在小学校园中设立语文教学任务点是较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教师教育;
作者:林添胜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知识及其结构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舒尔曼指出:“倘若要推进教师专业化,就必须证明存在着保障专业属性的‘知识基础’,阐明教师职域里发挥作用的专业知识领域与结构。”我国以往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把教师作为抽象群体来探讨,针对特定教育层次具体学科的教育情景,比较扎实地就某个层次具体学科教师知识结构进行研究的甚少。本文将着重说明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认识以及这方面研究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及其结构
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小学实行分科教学,小学教师以一门学科教学为主,兼教其他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是指以教语文为主的小学教师。小学语文教师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必备条件,包括各种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课堂情景知识、个人教育教学经验等。根据不同功能,我们把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分为四个层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这四个层面共同构成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指语文学科知识,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或者“用什么去教”。它是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部分,是任何小学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根本,故称为“本体性知识”。当前,既有的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为主体的语文知识受到普遍质疑,小学语文教师到底应具有哪些语文学科知识,语文教育界尚缺少研究和明确定论。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学习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必须适应这一需求。就数量而言,它应比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要宽广得多;就内容而言,它应以言语学知识为核心,包括语言学、言语学、文学等领域的知识。其中,汉字学、教师口语、写作、阅读与鉴赏、广义修辞学、儿童文学等与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处在突出位置。
2.条件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指一般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理论,包括指一般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儿童心理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等学科知识。这种知识涉及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教”语文的问题和“怎样”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解释语文学科知识的问题。语文教育学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的中心,它下通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上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知识,对条件性知识起一种统摄和渗透作用。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知识对教师知识发展机制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重要组成部分。
3.背景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是指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等领域各种学科文化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这种知识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个知识背景和平台,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兼教其他课程,某些背景性知识就转化为相应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教语文,还要承担全面育人的任务,教师背景性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就内容而言,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主要是和学生生活、小学教育教学有密切联系的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各学科高深的专业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并不一定会起作用。
4.实践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是教师对语文学科内容的特定理解与高度个人化的语文教学经验。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实际上教什么”和“实际上怎么教”的问题。就产生过程而言,它主要是以语文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为基础,经由教育实践摸索而形成的。就内容而言,它是一种依存于教育情景的经验性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的特殊整合,既包括对语文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的理解、运用与扩展,也包括教师个人经验的积累、感悟。就功能而言,实践性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师真正成为专业人员的核心基础。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实践性知识是相对于理论性知识而言的,它与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分类,只是因为它地位特殊,所以特地列出加以强调。当我们将实践性知识与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相提并论时,其他三种知识特指理论性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殊性除了构成要素具体所指与其他教师不同外,在知识的分布、结合等方面也表现出自己的特征。
1.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要宽广一些
小学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尝试。小学教育要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必然具有综合性和多质性;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我国大多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兼教社会或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上几个因素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更加广博的背景性知识。这是小学语文教师与中学教师、尤其是与大学教师知识修养的重要区别之一。这个特征也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必须是“宽口径、厚基础”。
2.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要求相对降低,条件性知识要求相对提高
教师专业性相对不同层次的大学、中学、小学教师来说,要求是不同的。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初级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知识尤其是语言学、文学理论知识可适当降格处理,不必达到中学、大学教师知识层次。因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对于特定学段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多了对教育教学不一定起作用。相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尚未充分发展,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差,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运用教育理论将语文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对教师教学技能性和艺术性要求相对中学、大学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反而是上升了;与之对应的条件性知识要求也相应提高。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不一定能教好小学语文,成为出色的语文教育行家,此为原因之一。
3.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具有突出的综合性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从整体上看,应该是以宝塔型为主体的网络状,宝塔底层主要是由各学科基础知识、动态知识构成的背景性知识,中层主要是语文学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中心和上层则是实践性知识。各个层面的知识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构成立体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相对于中学、大学教师来说,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综合性更为突出,这与小学语文教育特征是分不开的。小学生思维尚未细致分化,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整体化、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来实施教学、处理教育问题的。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小学课程综合化,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也愈来愈呈现综合化趋势,因此,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突出的综合性特征。
三、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启示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师职业,改革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合理设置小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方案
目前我国中师教育已经淡出历史,小学语文教师由高校来培养。高校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依托高校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来培养,注重条件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教育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课程内容多为原高师教育系课程翻版,远离小学教育和语文教学实践;本体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二是依托高校文学院来培养,注重本体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毕业生难以很好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需求。三是依托由中师升格的高校初等教育学院培养,注重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教育技能训练,毕业生能较快适应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足之处是他们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相对其他两种培养模式的毕业生来说,达不到相应层次,在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阶段可能难以胜出,在职后专业发展方面可能存在后劲不足问题。
依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来看,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综合培养、分向(科)发展”课程设置方案方向是正确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一是课程结构比例,二是课程具体内容构建。课程结构比例包括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不同层面相对应的语文学科课程、教育理论课程、通识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之间合理比例,以及同一类别内不同课程之间结构比例。有的学者指出,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要采取“四三二一”模式,即学科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为4∶3∶2∶1。到底什么比例才是合理的?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关于课程具体内容构建问题,我们认为,要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注重学科知识整合。近年一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科学与生活”通识课程,将与学生生活、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整合起来教学,对拓展学生背景性知识产生良好效果,是一种有益尝试。
2.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依托小教(中文方向)(或综合文科,下同)专业来培养。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来看,小教(中文方向)专业与传统的汉语文言专业或教育学专业不同,是一个需要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如语言学、言语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理学、史学、体育学、美术学、音乐学等。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小教(中文方向)专业特点,决定了需要一支学科相对齐全的教师队伍,来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为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师教师队伍涉及文、史、哲、理、化、生、外语、数学、地理、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师并入高校,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至于能否做强,还有待于依托高校力量,对原中师教师进行培养、提升,促进他们专业成长,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科建设。应该注意的是,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学科建设应围绕“语文教育”关键词来进行,初等教育学与汉语言文学嫁接处的空白领域应成为研究重点,初等教育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作为重点建设学科,依托高校一级学科优势做强做大。如果学科建设质量上不去,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发展成为无源之水,必将失去活力和后劲。
3.深化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这里根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强调两点:
(1)实践取向。小学语文教师是在小学教育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实践性知识在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学了教育学、心理学还是不会教书,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不是凭空产生,它有赖于教育实践磨炼与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必须坚持实践取向,将教育实践贯穿于职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做法:一是每学期安排师范生下小学教育见习、实习,熟悉儿童和小学语文教育实际;二是改革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微格教学、试教法、说课活动引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促进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转化;三是重视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师范生是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反思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实践性知识建构的效率和质量。
(2)综合学习。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综合性特征要求职前教育课程内容建构要注重学科知识整合,同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综合学习的理念,学会综合学习的方法,找出关键知识点,打通不同学科知识联系以及教育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联系。同时,还要注意把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情景化地引入课堂现场,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主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学生;个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44-01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对学的个性进行生主观性有意识地培养
在小学阶段,语文老师的任务除了是教孩子们读书识字,更多的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在小学阶段,分科教学要比幼儿园明显的多,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明显趋于道德、明理等的方面。老师在进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他们辨明是非,注重礼节。当到了更高一层的学习环境中时,教师更多地是注重学生的成绩和分数,而不是学生的个性和天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能够很好地掌握学生的个性,并对其进行主观和有意识的培养教育,是帮助他们向更加明理和向自己擅长的方向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个性的途径
1、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首先要发现学生有什么样的个性。在素质教育的教学环境中,启发式、诱导教学是主流,也只有通过启发诱导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个性也会随之彰显出来。教师要在启发诱导之后,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做到胸有成竹,于此同时再进行因材施教。归根结底就是要打开学生的个性大门,再对其进行分析和培养。
2、多角度切入,各种感官并用,发现闪光点,培养学生个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音频、视频和图片,每个孩子对这些展示的敏感程度不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来进行合理有效的个性培养,扬长避短,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并对其进行个性培养。
3、设立教学情景,在情景中展现个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篇目是可以设置情境的,比如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可以设置朗读比赛,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这不仅考验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还能够发现学生是否有朗读天赋。有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情真意切,声音抑扬顿挫,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对其个性进行专业化培养。有的篇目可以设置表演情境,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表演天赋,在表演过程中同样既考验了学生对课本的理解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个性。
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培养的好处
1、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小,可塑性强。小学生的年龄在7到12岁之间,是培养良好习惯和个性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效仿能力是很强的。一旦在这个时期树立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这将会给孩子们的未来带来很大的帮助。当小学生进入了更高的学府,也是他们自身优势的体现,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各自的优势。
2、对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普及性。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慢慢渗透到教学系统中。语文教育是最好的普及工具,因为语文的灵活性较强,相对理科来说没有那么死板。从小学语文教育中开始关注孩子们的个性,并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最好的渗透,也会随着小学生的升级把这种思想带到更高的年纪,逐步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3、帮助小学生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启发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张扬自己的个性,有助于小学生选择自己的爱好和专业。现在许多年轻人比较盲目没有自己的方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不能够及时发现自己长处并发挥出来。如果在小学阶段,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生会扬长避短,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找到正确并适合自己的方向。语文教育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去理解这个社会和人生,会在每个学生的人生中发挥着无穷无尽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是很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语文学科本身就是其他科目的前提,所以,探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培养学生个性过程中,学生、老师、家长应该齐心协力,共同为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个性做出努力。这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我们进行多元化发展的前提,也是拓宽学生人生之路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 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15(09)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语文知识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主要体现,教学的有效落实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有效的落实语文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是一个非常重要角色,不仅要教授学生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笔者认为,班主任要合理结合语文这门重要的学科,从而有效提高班级管理的行动力和效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班主任管理结合的重要性
(一)朗读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班主任思想教育的记忆能力
在小学语文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是重要的教学部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的提高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小学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的年龄较小,思维还不成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不良的思想。而语文文章中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和思想教育内容,班主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强化朗读教学,在朗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对思想教育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而进一步理解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行为,配合教师的管理工作,促进管理工作良好开展。
(二)文字练习能够对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写作是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也是小学语文重点的教学内容,与阅读教学是互相辅助向前发展的。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到文章的情感因素,以及教育意义,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然后通过写作表达出来。班主任可以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管理,即落实了知识的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二、将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进行有效结合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利用语文课文辅助班主任教师所开展的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自身就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以及思想教育因素,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就看班主任在实际的管理中,如何的运用,笔者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借助课文朗读教学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思想教育引导。小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小学语文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语文知识的印象,在此基础上,班主任结合语文的教学内容,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基于课文理解对管理工作形成更为深刻的思想认识,进而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相应的保障[1]。其次,让学生在文字练习中接受相应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小学语文教学与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结合,还应该重视对文字练习的应用,让学生对有重要意义的段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加以仿写或进行独立写作,进而让学生更为深刻的学习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在逐步提升学生思想认知的基础上,也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为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相应的辅助。最后,充分利用语文课文的讲解,让学生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社会上的相关事物,进而让学生可以理解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活动,为班级管理活动顺利进行创造条件,也为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课堂,组织活动积极推进班主任的班级管理
从课堂组织入手为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辅助。首先,应借助分组学习进一步推动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进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活动中,教师基于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结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互相帮助和理解,在团结协作中完成语文知识的探索,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辅助,也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其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班主任管理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基于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有机结合。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相关语文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逐步提升学生对于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接受程度,促使班级管理工作的良性开展。例如在对朱自清的《春》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组织学生到郊外进行郊游,让学生在感受春天气息、加深对大自然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郊游的过程中合理的加入团队教育,适当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团结意识,并基于此让学生能够在学校中自觉配合班主任教师的管理工作,为小学教育的良好开展奠定基础[2]。
(三)以范文为蓝本对学生实施教育范例教学
要想让班主任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的结合,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利用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进行班级管理,这是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的主要一方面。同时,由于语文教学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因此,教师也可以适当将语文课堂中的活动课程以班会的形式开展,进而让教师通过课文的讲解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对课堂内容加以延伸,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促使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融合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发挥[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356-01
德育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现状
1、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分数。目前,大部分的学校与教师为了提高知名度,太过于注重小学生的升学率,导致在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都是以提高学生成绩分数为目的,来进行一系列的基础知识培训教学,从而忽视小学生的品德与情感问题,而这样不仅使小学生无法取得理想的语文成绩,还会使小学生厌倦语文教学课程,也就发挥不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2、教师对德育理念认识不足。由于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的了解不够充分,也就无法全面掌握语文教材德育的内容与重点,导致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无法进入深入探究,而德育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2]。与此同时,由于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的了解不够充分,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渗透德育也只是空谈,这样不仅会影响小学生的品德问题,还会降低小学生的素质水平
3、教师专业知识不够丰富。要想把品德教育融入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但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就达不到真正的德育目的而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不仅会影响小学生品德培养,还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升学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下从语文教学课堂、课外活动、课外阅读以及语文教师角度四个方面融入德育来培养小学生的品德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1、从语文教学课堂中实施德育教育。语文教学课堂是培养小学生基础知识与品德教育的最佳场所,也是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入德育的主要措施。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运用感情熏陶法,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并对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进行辅导与培养,进而可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素养。
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运用讲析理解法,对德育和智育进行完美结合,在开展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发挥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来引导小学生自行思考与探究,并理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问题,最好给予肯定与支持。这样才可促使小学生热爱语文教学课程,同时也能使小学生了解语文教学内容的含义。
另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做好榜样,在小学生的意识里就培养良好品德,引导学生养成尊老爱幼、遵守纪律、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的好习惯。通过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入品德教育,可有效地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道德情感。
2、从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知识,通过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可以使小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与思想品德都得到提升。为了能更好地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语文教师可运用成语接龙、演讲、文章朗读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培训与品德教育目的。与此同时,从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这样还可促进小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提升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3、从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实施德育教育。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是培养小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通过把德育融入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不仅可丰富课外阅读语文内容,还可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提升[3]。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语文教师首先应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爱好来准备不同类型的课外阅读资料。其次,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应发挥引导的作用,引导小学生的正确思维,提升小学生的思想觉悟,促使小学生能在课外阅读中获取语文基础知识与品德教育。
另外,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外阅读课程中,还应安排各种类型的课外阅读活动,来激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进而使小学生能够热爱语文课外阅读,促使小学生品德的提升。
4、从语文教师角度出发实施德育教育。为了能够使得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文教师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品德培养,这样才能使得品德教育更加具有实质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具有正确的言行与观念,主要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情感得到提升。因为只有语文教师做好榜样、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另外,在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还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实行对语文基础知识与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促使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挖掘每个学生的特点,并制定培训计划,这样不仅可使小学生的特长得到全面发展,还可促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因此每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积极探索,寻找有效策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课外活动、课外阅读、语文教师四个角度渗透德育,不仅可以使得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而且也可使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能力、探究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邱 玲.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有效的德育[J].赤子(中旬),2013,08(09):78-79
关键词:环境教育;小学语文;渗透
中图分类号:H319
一、 现状分析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的总和,这些条件遍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被人们所认识,所熟悉,所依赖。阳光、空气、水源、蓝天、青草这些都是人类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这也被我们称之为客观环境。像楼房、学校、道路、桥梁、村庄、城市、甚至国家等,这些外部条件是由于人们改造自然而形成的,同样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些条件由于其产生加入了人为因素,常被我们称之为社会环境或者人文环境。
环境教育是对人们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他着力的培养人们认识自身与客观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正确的价值导向对客观事物或者他们之间关系的评价。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了环境教育,特别是今年来教育部队小学课程计划的规定更是强调了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小学教育中去的指导思想。但是就目前来讲,我国环境教育的状况十分的不容乐观,首先,教育中过多的偏重人文教育而忽略环境教育,使得小学教育有所偏废。其次,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环境教学方案和体现,致使环境教育随意性较大。最后,教育部虽然提出了环境教育的要求,但教材改革显示出明显的滞后性。
二、 小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功底和交流能力。小学语文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加强自然和社会学科体系的环境教学要求,同时在课文的选取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增加了许多关于环境教学的文章,丰富了学生语文教学的视野。随着十提出加强环境建设和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我们在追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总是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学会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环保理念是环境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育所要达到的是实现学生思想与社会进步相适应,随着人们逐步的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环保意识培养也逐渐的被提上日程,环保意识是一种人们对自身与客观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这正是语文教育的主要领域。以正确的环保观念引导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作用
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一个计划性和组织性非常强的工作,它能够使人们通过正确教育思想的引导获得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计算能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等。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教师非常重要,他们是这项工作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
(1) 提高教师视野,推动环境教育渗透
通过现状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环境教育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教师的视野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授课教师本身缺乏广阔的自然环境视野不能把环境与社会科学相结合起来,从而不能够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因此,要想改变我国环境教育滞后的现状,推动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扩展教师视野变得十分必要。
(2) 提高教师环境意识,言传身教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沙尘暴、地震、海啸、沙荒化等,人们逐渐的意识到环境保护到了不能在拖的时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个社会中人所应当负担的责任。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除家长外最大的。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首先教师应当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以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渐渐的影响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
四、 环境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
(1) 注重课堂环境教育的灌输
有个词用在这里十分的恰当,潜移默化,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当充分的利用这个成语的含义,以实际行动践行引导学生环境意识的责任。多在课堂上讲一些对环保有益的故事和趋势,多赞美青山、绿水、白云等客观环境的魅力。通过在日常的课堂中的时常的赞美,让学生渐渐的接受环境保护是理所当然的观念。
(2) 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教师可以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多布置点关于环境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去更好的了解环境、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环境,并就环境方面立意新颖、观念正确、文笔流畅的作品给予全班通报表扬。抓住学生希望被表扬的心理,利用作品写作,提高学生对环保认识的积极性。
(3) 在语文课外活动的乐趣中升华环境意识
课外活动课是小学语文课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课程因为其有趣性往往很容易被学生们所喜爱。教师应当多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教育活动、旅游优美风景区、发表感想、组织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升华对环保的认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教育;实施策略
其实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可以陶冶其情操,而且还能够促进生活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小学美育教育指的就是从根本上让学生能够学会对美进行欣赏与感受,让学生对美有独特的见解,最终从提高个人修养与素质。
一、造成小学语文教育缺乏美育教育的原因
(一)教师缺乏美育理论知识
从整个教育理论上来看,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美育教育理论研究,这就导致美育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非常少,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对美育教育的理解过于片面,对其掌握程度也不够深刻,并没有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样一来,小学的美育教育就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美育形势趋向于单一化。
(二)美育教育受到智育的排挤
从整个教育理论上来看,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美育教育理论研究,这就导致美育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非常少,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对美育教育的理解过于片面,对其掌握程度也不够深刻,并没有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样一来,小学的美育教育就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美育形势趋向于单一化。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誉教育的策略
(一)促进教学内部环境的改进
(1) 品读文字,从中学会欣赏“美”
汉语是本身兼具独特性与准确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品读汉语文字,从中学习汉语中蕴含的“美”,让学生能够对其中的美进行欣赏,这样一来小学语文教材就能够从简单汉语文字的载体转换成美的载体。
(2) 在教学中构建具体形象,对“美”进行充分的理解
在进行语文教育时,教师仅仅向学生传播“美声”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文中的思想感情与所要表达的美,通过必要的图片、PPT动画等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脑海里刻画出文中的形象与画面,与作者产生精神上的交流、沟通,加深对美的理解。
(3) 激发学生发现美的兴趣,对“美”进行追求
美育教育的顺利展开需要学生亲自并积极地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去,教师需要做学生发现美的引导者,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美,这样能够从很大的程度上促进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持续进行。教师不仅需要教小学生们写字、读书,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注重发现美通过语文教学的学习对美进行追求。
(4)通过语言感染创造已经,对“美”进行升华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具有很深渊的意境,有些文章作者是托物言志,有些文章作者借助于文章中描绘的美景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可以简单的讲解考的要点,还需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内心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得学生产生对文章中美好人物形象的欣赏,进而学会创造美,对美进行升华。
(二)促进教学外部环境的改进
1.促进教师美育素养的提高
素质教育质量与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美育教育,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到学生对美的认识程度与发现美的兴趣,所以为了提高美育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应该着手提高教师的审美能力,相关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养,定期为语文学科教师进行美育方面的培训,在保证教师具有专业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美育素养,让语文教师能够更好的发现美,从而激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激情。
2.适当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相关师范类学院不仅需要提高对教师文化课的重视程度,除此之外,还应该增设美育、美学教育课程。而且非师范生也应该加设美育、美学等相关选修课程,或者定期开展相关的讲座与活动,促进美育教育的大范围普及和推广。
3.发挥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协助作用
尽管学校教育能够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学生的习惯性培养是通过家庭教育来进行的,所以家庭教育需要对学校的美育教育进行一定的辅助,促进学生关于美育的习惯性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发现生活中的美。国家的教育政策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其对素质教育的影响程度也更深远,所以为了发展美育教育,国家方面需要推出相应的鼓励美育教育的政策,促进美育教育的开展与实施,这样一来社会各界对学校美育教育的关注程度也会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校美育教育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美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从各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程度,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在此过程中需要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并将课内外进行结合,促进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在以后的美育教育过程中,仍然需要作出不懈的努力,进行普遍的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福晶.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2014,( 24) .
那么,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哪些制约新诗教育的问题呢?
一、教材问题。现在的中、小语文教材普遍是按照主题单位来编排课文的。这种编排重视的是课文里的思想和知识的主题内容,却忽视了课文文体形式的差异,没有导向学生对文体之美的感受,很难建立起文体感,形成文体意识。此外,教材里,新诗的选编也有大问题。一是大部分入选教材的新诗不是按照审美标准来选的,而是根据单元主题的需用来选的。如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中,把牛汉的《华南虎》与郑振铎的《猫》、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布封的《马》和蒲松龄的《狼》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动物文学”单元,但选编者可能没有想到,牛汉的《华南虎》这首诗既不是“动物诗”,也不是“生态文学”。这首诗中的“华南虎”只是生命的隐喻,是诗人对知识分子和诗人处境的时代描述与思考。二是对入选新诗进行改编,使原作之美丧失。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只是入选的新诗经过了改编,其他名家名篇也都经过了改编或缩写。三是选入或编写了一些劣质新诗。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里的《延安,我把你追寻》,就是一首缺乏美感的朗诵诗,它过分强调主题思想,缺乏语言之美,几乎没有诗意。四是新诗选编缺乏连贯性与审美逻辑。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四年级上、下两册里的比例就失衡,上册里只有一首新诗,下册里有三首,而且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审美关联。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诗更是编排很乱,初二课本里没有新诗,而初三课本里儿童诗的比例比初一课本里的大。按照审美逻辑,初一课本里可以多选儿童诗、少年诗,初二、初三课本里可以多选青春诗、抒情诗,可是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新诗就毫无审美逻辑和难度层次。
二、教法问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很多语文老师不会讲新诗。教学参考书也没有给语文老师很恰当的指导。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一遇到新诗课文,就跳过去,干脆回避。还有的语文老师只是简单地带学生朗读几遍,或者把新诗分成一段一节,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有的语文老师压根儿就不懂什么是诗,不知道什么是意象,不知道什么是意境,也不会带领学生感受意象,进入意境;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里,新诗也只有思想品德教育价值。笔者曾去一所中学听语文老师讲新诗,这位老师给学生们讲郑愁予的《错误》,竟然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首诗是男追女,还是女追男?”问的很可笑,完全把一首很轻灵的抒情诗的美感粗浅化了。古诗词的讲授,他们也不过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去教,先是讲解里面的生字生词,然后带着学生把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文,然后归纳思想主题。
三、教师素养问题。很多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新诗素养是非常欠缺的。这与大学的中文教育和教师教育有关。现代很多小学语文老师是教师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的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或者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这两个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个文学修养不够,文学基本知识掌握不系统的问题。另外,现在各师范大学中文系重视“文学史”系列课程,也很重视“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却缺乏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文本的解读能力的培养。很多大学教授从来没在课堂上教学生解读、分析与欣赏过一首新诗,他们自己也只能模模糊糊地给学生讲些空洞的所谓“知识”与“理论”。因此,这些大学生在中文系学了四年,甚至有的还读了中文研究生,可他们不会细读文本,细品小诗。当他们走到语文教学岗位上,面对一首新诗的时候,他们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解读,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四、考试问题。多年来,中小学语文考试基本上回避新诗。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大部分都是“心灵鸡汤”类的短文,因为这些短文很容易归纳主题思想,很容易找到标准答案。小升初、初升高到高考的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绝大部分都是写材料作文。之所以考试都以写材料作文为主,主要是因为材料作文很适合学生表达老师们想要的观点。应该说,材料作文是作文的一部分,作文不可回避这种写法。但材料作文不能成为各种语文考试的最主要的作文题目。最令人费解的是,语文高考极少鼓励学生写新诗,甚至还明确表达“诗歌除外”,这其实是语文教育自相矛盾,画地为牢的表现,也是语文考试片面性的证明。
以上几个问题,都制约着新诗教育,当然也导致了语文教育不可能真正全面培育学生语言能力,并感受母语魅力,体验创造母语的快乐。那么,新诗教育要提高,要改进,需要如何推进呢?
第一,语文教材要修订,让真正的优秀新诗进小学、中学语文教材。而且教材编写要显示诗歌教育的逻辑。需要体现新诗学习的规律,把现代新诗的文化脉络和审美追求融进教材里。比如说,小学语文教材,低年级的课本里可以选些精美的儿歌、幼儿诗和童话诗,中高年级的课本里可以多选些有趣的儿童诗,可以是优美的抒情诗,也可以是生动的童话诗,还可以是幽默的叙事诗。而初中语文教材,初一里可以适当选一些儿童诗,到了初二、初三,则尽量多选些少年诗、青春气息浓郁的抒情诗。高中语文,则可以多选五四现代新诗、“朦胧诗”和“后现代诗歌”等比较有深度的新诗。
第二,诗歌教学要提高,就要改进新诗的教法。新诗教法,不能简单地分段落讲述,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新诗教学要从新诗的语言技巧入手,让学生理解语言之美,才能达到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没有进入新诗语言的门槛,就难以体验新诗之美。新诗之美,美在语言,美在意象,美在思想,也美在新诗有它独特的艺术气质与现代追求。
第三,提高教师的诗歌素养。语文教师要教好新诗,要把新诗之美展现给学生,真正能够引领学生进入诗意的空间,体验新诗之美,自己就得会读诗,善于解读新诗,能够把新诗里常用的修辞、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新诗内在的节奏与情感转达给学生。当然,语文教师要提高诗歌素养,得多读新诗,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语文教师最好要会写新诗。
第四,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让新诗进入考试试卷,让新诗阅读成为检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好的方式,让新诗写作成为检验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高考,再也不能武断地“诗歌除外”了。平常的作文和语文测试,也要尽可能让学生练习新诗欣赏与写作,让学生从新诗里找到语文之美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