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产性服务业规划

时间:2024-01-10 10:30:39

导语:在生产性服务业规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产性服务业规划

第1篇

关键词 渐进危机事件;汶川地震;影响

现代服务业是经济的晴雨表,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正确分析危机事件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形势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对西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做出恰当判断,而且对于易受经济、政治、自然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现代服务业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一、历史危机事件对西部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现代服务业提供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的收入弹性大,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服务产值呈现较大的回落。在经济繁荣时期,又是高增长的行业。改革开放后,从现代服务业产值的增长率来看,现代服务业随着宏观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的波动,下面对现代服务业增长率波动较大的年份进行分析:即 1981年、1986年、1989年、1996年、1997年及其2003年。

1.改革开放后历次通货膨胀

现代服务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一般说来,通货膨胀之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效应会在接下来的半年或者是一年后开始显现,物价开始回落,经济状况呈现出波动,现代服务业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也呈现出波动。从价格指数和货币供应量上进行考察,我国改革开放后经历了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四次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之后,国家采用相应的系列限价治理措施,服务产值开始回落。

2.1989年

1989年我国国内发生了 ,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了经济封锁 ,这给西部的经济尤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1988年,西部现代服务业产值为817.38亿元,增长率为30.93%,西部现代服务业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1989年,现代服务业受到的影响,同时受到国内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的后续影响,国内现代服务业产值为981.65亿元,年增长率急剧下降到20.10%,下降了10.83个百分点。1989年的风波第一次让现代服务业界切身感受到了现代服务业比工业和农业发展更存在风险。

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各国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最为突出是泰国、印尼、韩国,再加之中国香港、澳门,不光是现代服务业产值严重下滑,经济全面下滑,而导致现代服务业需求明显减少,当年对西部的影响比较大,1996年,西部现代服务业产值为4051.91亿元,年增长率为19.28%,到1997年,西部现代服务业产值为4603.64亿元,年增长率下降到13.62%。由于西部与生活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占有的比重较大,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亚洲金融危机对西部现代服务业的影响有限。

4.2003年 “非典” 疫情

据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师斯蒂芬・罗奇曾分析,“非典”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局限于服务行业。2003年非典疫情集中在第二季度,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各地区明令禁止外出旅游,许多商务活动被迫取消,行业产值受到影响,如餐饮业产值下降;交通运输产值出现下滑,旅游业受影响严重,商贸流通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总体说来,受到的影响不是太大,就从现代服务业的年增长率来看,2003年比2002年西部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率只下降了0.6个百分点,第一次反映出了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巨大韧性。

二、汶川地震对西部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波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10省(区、市)的417个县(市、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极重灾区四川、甘肃、陕西3省以及重灾区的51个县(市、区),总面积132596平方公里。1特大地震灾害对全国经济,特别是西部现代服务业受到的冲击尤为突出。

1.对现代服务业载体造成损毁

经济繁荣、科教文化发达,交通、通讯、金融设施完善,才能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条件和坚实的后盾。这次地震灾害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几个主要灾区四川、甘肃和陕西等地地震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发生导致这些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达8437.7亿元,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减缓,现代服务业载体资源元气大伤。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统计数据,5.12汶川大地震损毁公路34125公里,受损学校7444所,受损医疗卫生机构11028所。通讯方面,需要恢复重建固定通信网交换机113万线、宽带接入设备56万线,业务用房68.7万平方米,重建邮政综合生产营业用房57处、邮政支局385处、邮政设备设施2178台。商贸设施来看,需要恢复重建批发市场181个,零售百货店39个。金融机构修缮加固网点2315个,原址重建789个,异地新建294个。从旅游来看,需要恢复重建都江堰、青城山、九寨沟、黄龙等景区景点。

2.对西部现代服务业支撑行业形成冲击

按照李江帆的现代服务业行业支柱行业的分类方法2,以现代服务业各个行业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超过10%为标准,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整体上来看,构成西部现代服务业两个支柱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15.9%和19.0%。这两个行业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交通、通讯的支撑条件,目前交通、通讯、商贸正在逐渐恢复中,这对西部现代服务业支撑行业发展直接形成冲击。以重灾区省份之一四川为例,四川的支柱行业既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也包括了房地产业,分别占现代服务业产值的13.8%、16.6%、10.3%3。根据四川省统计局的统计,2008年二季度四川批发零售业发展受挫,批发业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较上季度下降6.7点,降至120.1点;零售业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较上季度下降14.5点,降至129.8点。总体说来,汶川地震对西部服务业支柱行业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3.西部现代服务产品的有效需求直线下降

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地震灾害期间,对生活和生产、生产相关的现代服务业需求急剧减少。重灾区经济受到重创,居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居民对食品、用品需求量明显增加,对现代服务业产品的需求相对减少,对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需求减少。地震灾害之后,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开始恢复,在重建恢复期间,现代服务业的有效需求较地震灾害期间有所回升;但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在房产需求上,除了重灾区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坍、损毁,需要政府主导重修重建。西部其他地区由于地震的带给居民的巨大负面影响(包括心理)及其对房屋安全性的考虑,将使部分购房者暂缓入市,持币待购,房产需求明显减少,从而使原本就低迷的房产市场更加下滑。在旅游需求上,大地震对西部的旅游需求形成较大的冲击,不仅重灾区居民的出游需求将会受到抑制,而且全国其他地方的游客出于安全考虑也将回避灾区景点,导致近段时期西部地区的旅游业有效需求明显下降。

三、汶川地震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带来的新机遇

汶川 “5.12” 特大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给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重创,同时大地震为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及其现代服务业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

1.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大地震破坏了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部分载体,这为现代服务业优化空间布局带来了非自愿选择的机遇,在修复重建的过程中,西部现代服务业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遵循主体功能区规划原则,依据生态维、产业维、城市维“三维协调”原理,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生产业集聚化、消费业均衡化。目前西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发展原先工业基础较好的重庆、成都、西安和广西等地区,将其变为西部重点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以研发、采购、储存、销售、售后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在消费性现代服务业方面,结合区域优势,将消费性现代服务业在空间上实现均衡布局,推进实现消费性现代服务业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2.灾后重建为服务投资带来新机遇

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经测算约为1万亿元。灾后重建坚持创新机制,协作共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重建机制,把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多方支持、对口支援结合起来。目前主要通过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对口支援、社会募集、国内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国外优惠紧急贷款、城乡居民自有和自筹资金、企业自有和自筹资金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广泛吸引了社会各界参与灾后重建。现代服务业投资主要集中在重建恢复各类景区,建设重点旅游区,打造精品旅游线;恢复重建商贸网点;恢复重建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金融分支机构,重建营业用房、金库、金融网络信息系统等方面。地震灾害在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形成重创的同时也为巨大投资将拉动服务经济增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为服务业创新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与科技成果的广泛运用,服务业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跨国公司日益向服务型跨国公司转型,通过掌控研发和市场营销等核心环节,在国际分工中支配力、影响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中处于高端。西部服务业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在灾后重建的大环境中,给西部服务业创新发展带来了如下机遇。①灾后重建为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技术和信息。②现代服务业中的先导产业为服务业创新发展带来的机遇。③发达国家发达地区聚焦西部带来的新机遇。

四、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形势

总体说来,西部现代服务业在曲折中前进。就目前来看,西部现代服务业确实面临严峻的考验,汶川大地震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形成空前的影响,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如果2008年第四季度及其来年国家宏观经济总体平稳运行,西部不再遭遇大的自然灾害或者受到其它突发事件的影响,尽管西部现代服务业产值增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缓,但仍然有望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

参考文献

牛文元.中国可持续发展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魏小安、曾博伟. 汶川地震后中国旅游形势分析与判断[J]. 旅游学刊. 2008(8).

徐竟成、范海青.论传统服务业的生态化建设[J].四川环境.2006(4).

李双成、赵志强. 汶川大地震灾后成都市文化旅游设施恢复重建规划战略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8(4).

基金项目: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项目(编号:XHJJ-15)。

作者简介:

第2篇

要紧紧围绕“工业强区”战略和提升为生产性企业服务能力的指导思想,尽快做好符合我区实际的生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梳理和明晰生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支柱产业,制订重点培育计划,优化生产业产业布局。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充分考虑生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在象鼻、盐坪坝、李庄、金秋湖等产业园区合理布局工业物流、检验检测、制造业服务化等生产业集聚区。

2、扶优扶强,提高生产业运行质量和效益

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在重点行业内培育一批潜力大、科技含量高、服务能力强,成长性强的骨干企业,以大带小,以点带面,切实改变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不高、竞争力不够强的状况。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和引导企业在区域内打造生产业知名品牌,切实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以产业集群的思路指导企业发展,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集中高效资产,盘活小微企业,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中效应,带动产业链条,提升生产业运行质量和效益。

3、深化改革,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加强银企合作、扩大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本、引进省内外资金等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生产项目建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的生产业重点企业和项目。招才引智,引进一批外地企业家来我区发展,带动一批本地企业家加快成长;引导和鼓励企业引进优秀的生产业专业人才,形成人才的加速集聚和有序流动,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第3篇

一、实施项目建设对调整经济结构成效显著

2008年以来,白城市坚持抓投资、上项目,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成效。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由2008年的190个,滚动发展到目前的561个,年度完成投资由2008年的154亿元,增加到今年计划完成投资479亿元。项目投资结构日趋合理。一产、二产、三产的投资比例从2008年的4.6%、67.1%、28.3%,发展到6.7%、61.8%、31.5%。在项目带动下,三次产业比重逐步优化合理,由“十五”末期的32.8:31.2:36和2006年的25.5:38.1:36.4,调整到2009年的19:42:39和2010年计划的18:43:39。

1 实施农业基础项目建设,现代农业水平不断提高

围绕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规划,重点规划实施了粮食增产223工程,大力推进“十一大工程”22个重点项目,截至2009年,累计完成投资近50亿元,新增旱田节水灌溉13.3万公顷,新增种植面积6万公顷。新建农业科技园23个,总数达到107个。实现粮食产量25.15亿公斤,牧业产值达到54亿元,有利地保证了第一产业的稳步协调发展。

2 加强工业提速增效项目建设,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在项目建设的带动下,白城市工业发展得到长足进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0亿元。增长18%,完成年计划的109%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实现7亿元,增长12%,完成年计划的102.1%。工业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完成81亿元,增长35%,完成年计划的135%。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不断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以风电、火电为主的能源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并呈不断壮大趋势。

3 围绕商品集散基地项目建设,第三产业快速跟进

积极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2007―2009年期间重点谋划36个上千万元项目,积极推进交通、通讯、文化、医疗以及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实现固定资产项目投资96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3年平均增长速度达3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8.5%,极大地推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5亿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3年平均增长23.7%。

二、项目建设对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尚需加大

在充分肯定项目建设对调整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有重大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项目建设中的差距和不足。2009年,白城市GDP为354亿元。仅占全省4.95%,位居全省第8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9亿元,占GDP的14.3%。不难看出,白城市经济相对落后,主要是落后在工业上。落后在第二产业上,根本上说还是落后在项目对经济结构的调控能力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有支撑型、拉动型的产业化项目还不够多,产业结构单一。重点项目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是项目的总量偏少、大项目偏少。

三是两头在外,生产中间产品的项目少。

四是生产性项目和竞争性项目少。全市包括谋划项目在内的3000万元以上生产性项目只有311个,仅占全市项目总数的一半。

五是高科技项目少,附加值低。

这些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三、项目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几点对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着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坚持以增量促进存量的优化,以存量带动增量的进入,在优化投资结构、优化项目选择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项目建设新突破。

1 突出抓好生产性项目,增强第二产业拉动能力

要深入解放思想,改变过去习惯于盯住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上项目的思维,一定要把项目建设的重心放在抓大项目、抓生产性项目、抓税源型项目上。这是奠定快速发展、迅速提高综合实力、扩大经济总量的快捷方式和方法。

2 大力推进资源性项目,发挥资源最大效益

在利用资源优势抓项目上,我们要深入研究好,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做好油气化52;利用太阳能开发太阳光辐发电: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人过腹、畜过腹、机过腹”顺序,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在依托资源上项目中,必须珍惜资源,必须考虑资源的匹配价值,充分考虑让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3 依托国家政策上项目,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目前,国家在项目准入上对节能减排、环境评估、土地审批的门槛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要加强研究,深入解读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战略,结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认真谋划和实施一批符合国家政策,符合当地资源、产业优势的项目。

4 瞄准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项目,延续发展后劲

立足资源,而不能一味依赖资源。我们要从长远、战略、发展的高度。认真谋划“两头在外”的项目,也就是原材料在外、市场在外的中间产品。既要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模式,还要总结我们派克、中一、金事达等中间产品企业的发展经验。充分利用白城市日益突显的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等有利条件,加大“两头在外”中间产品项目的谋划、研发和引进力度。

5 认真谋划储备项目,奠定经济发展后劲

第4篇

一、__工业园区配套功能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__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4.97平方公里,20__年开始开发建设,20__年3月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核定可开发面积4.16平方公里。五年来,园区开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完成投资1亿元左右,完成主干道、供(排)水、通信、排污、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混凝土路面11公里,铺设排污管道13公里,人行道2.9万平方米,安装路灯4公里,绿化面积1.9万平方米。二是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医院、宾馆、市场、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园区劳动力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为企业用工搭建了平台,民工公寓、新碧学校、商品楼盘、中心商贸大街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20__年有望开工建设。三是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累计完成开发面积1.94平方公里,共有入园企业107家,已投产企业89家。20__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5.7亿元,比20__年增长了13倍;实现财政收入8906万元,比20__年增长了9.3倍;产值超亿元企业13家;人口集聚超过3万人。园区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已成为__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极。

然而,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产业人口的集聚,园区配套功能滞后的矛盾也更加显现,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问题有:

1、生产性配套设施仍不够完善。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尚未建成,园区内污水管网还未全部成网,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新建溪,工业污水大部分虽经企业处理排入新建溪,但仍不同程度存在排放不达标和偷排、漏排的现象,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园区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2、生活性配套设施仍十分滞后。受下小溪村土地无法征用的影响,园区规划中的中心商贸区建设一直无法推进,园区路网无法贯通,住宿、消费、娱乐等第三产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园区的城市形象始终难以形成,这也对园区的投资发展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民工公寓尚未建成,大量外来民工的住宿成为大问题,除少数企业建有宿舍外,多数企业目前只能通过由民工租住周边民房的方式来解决,引发租金上涨。由于居住分散,管理不便,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带来一系列问题。

3、服务配套水平仍有待提高。一是金融、物流等生产业发展水平低,物流服务形式单一,企业物流主要依靠自身解决,园区现代化物流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滞后;二是劳务、法律、咨询、广告、设计等中介服务业服务能力弱;三是技术、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缓慢,能体现地方产业特色的综合性研发机构严重缺乏。

二、影响__工业园区配套功能建设的主要原因

1、开发起步晚,规划比较滞后。园区建设起步于20__年,当年即遇上了国家开展的工业园区和土地市场清理整顿。为了抢抓进度,赶上这趟末班车,园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拉框架、建平台上,园区总体规划和配套功能建设规划缺乏严肃周密科学的论证,规划的滞后和反复调整导致园区项目前期难以细化,严重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基础设施项目安排的合理性,园区配套功能建设落后于招商引资的现象一直未能得到改变。

2、融资渠道少,资金投入不足。近几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园区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划拨,投入能力有限。而随着园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不断增加,园区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更加突出。许多配套项目虽有规划,但始终无法推进。

3、政策处理难,征地进度缓慢。由于农民对土地的过分依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园区的政策处理和土地征用难度很大。特别是目前下小溪村土地的无法征用,已对园区配套功能建设造成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4、园区职权弱,项目协调困难。虽然20__年园区进行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行了“区镇合一”,但很多县政府明确应赋予园区的职权没到位,给项目协调带来不少困难,加上项目的审批程序十分繁琐,这也对园区配套功能建设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加快__工业园区配套功能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快园区配套功能建设,必须坚持以现代工业新城的理念为指导,把“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开发为基础,以完善配套功能为重点,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努力把__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备、配套功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产业布局合理、经济发展强劲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1、坚持规划先行,努力破解要素制约

(1)明确定位,抓好规划修编。按照县域中心城市“一心两翼”、“三区互动”的发展定位和建设县城工业新城的总体要求,调整、修编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区块划分及产业空间布局,确保园区总体规划与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城和县域总体规划相衔接。在规划的内容上,要注重资源的整合利用、产业的组织引导、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配套功能的完善,进一步突出园区的城市功能,为园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为园区的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2)完善机制,破解征地难题。征地和供地是加快工业园区配套功能建设的先决条件。尽快解决征迁历史遗留问题,把解

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完善征地拆迁政策,建立和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内容在内的相关社会保障配套制度,实行货币安置、留地安置、就业安置等多种积极有效的政策,多管齐下,全方位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同时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积极引导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企业优先吸纳失地农民就业。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观念,使土地征用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2、突出项目重点,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1)加快建设生产性配套设施。要强化为园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抓紧建设一批当前企业生产所急需的基本配套设施,如园区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生态化防洪堤等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工业园区水、电、路、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做好建成区的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树立良好的工业新城形象。

(2)不断完善生活性配套设施。坚持以人为本,在加快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逐步完善生活性配套设施。加大政策处理力度,力争20__年实现下小溪村的土地应征尽征,抓好园区中心商业街、民工公寓、商住楼盘、新碧初中的开发建设,尽快完善园区的三产服务功能,为园区企业主和员工解决吃穿住行、娱乐购物、就医就学等实际问题,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全面提升园区的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

(3)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资金问题是制约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的主要瓶颈。要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一要大力培育园区土地市场。调控城镇建设区内的农村和农民建房,有计划地推出商贸用地出让,以地生财,筹措园区建设资金。二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园区企业的留县税收返还、工业项目用地的拍卖所得收入,除应正常上交的规费和审批费用外,剩余部分全部返还园区,或缓建一些非急需建设项目,挤出资金加大对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三是积极争取银行贷款。组建投资有限公司,以园区预留的商贸用地捆绑作担保,以投资公司名义向商业银行进行融资。四>:请记住我站域名/

3、适应园区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现开发区向城市的转变,必须协调发展工业和服务业。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与园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的现代服务体系。

(1)优先发展生产业。生产业是为企业发展提供紧密配套服务的新兴产业,是降低工业经济发展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加深产业链、提高产业一体化程度的有效手段。加快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以订单为中心改造业务流程,实现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以及再生物品回收的一体化运作,加快周转,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有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园区创办中介服务机构,为入园企业提供金融、研究和开发、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信息、人才、广告等方面的服务,使之成为园区管理与服务功能的有效延伸。

(2)大力发展消费业。以满足园区居民消费为目标,以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消费业为重点,逐步推出商贸用地拍卖,鼓励发展民工公寓、专家楼,适当发展高档住宅,不断提高园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要把农民工及其家属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等内容列入各有关部门的管理责任范围,促进园区的和谐发展。

(3)努力构筑公共技术平台。产学研结合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积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行业协会的建设,加快集成各种中介服务资源,形成针对产学研合作需求的具体服务项目。深化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引进、成果转化、专利孵化、信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4、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1)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体制,明确园区管委会对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进一步理顺园区管委会与县有关部门的关系,明确管理权限和职能划分,特别要做好与有关部门的业务衔接,使园区管委会承担的行政审批业务具有与相关部门同等的行政效力。协调税务、工商、环保、劳动安全、消防等行业管理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园区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在确保园区封闭管理

第5篇

[关键词]服务业;聚集度;产业体系;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023-01

一、泉山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一)服务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十一五”以来,泉山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05年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6%,成为泉山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服务业集聚态势日益显现

服务业功能区数量迅速增长,类型更加丰富。在数量上,目前,泉山已培育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5家。在类型上,已向包括商务、会展、创意、物流、市场、文化、教育科研和生态旅游等多元化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三)服务业集聚区特色更加鲜明

立足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形成了特色明显的集聚形态。在布局上,初步形成了以云龙湖、云龙山为主导区域,以沿路、沿河、沿海为辐射带,以中央商务、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8类集聚区为重点的“一核三带八类”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格局。

(四)政府扶持工作扎实推进

泉山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工作,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倍增”计划。提出了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这对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和制度环境。

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服务机构不够健全

目前对集聚区的管理,主要由区发改局、集聚区所在街道办事处和集聚区所在区域的物业公司负责,日常管理主要还是领先物业公司。除徐州软件园和太大科技园外,集聚区都没有专门的管理和服务机构,没有为入住企业提供工商、税务、咨询等中介服务的专业人员。

(二)专项扶持政策缺乏

市、区都没有出台集聚区的专项扶持政策,对集聚区的扶持仅在部分相关政策中有所体现,集聚区企业可以享受到的政策,其他地点经营的企业也可以享受到,集聚区对企业的集聚能力不强,造成集聚区对企业凝聚力的赢弱,集聚区发挥不了对企业的引领作用。

(三)建设资金不足

前期对集聚区建设的投入主要是用在规划编制上,后期几无资金投入。集聚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平台的建设,几乎都还停留在对原有资源整合的初级阶段,没有新的投入和服务。

三、推进集聚区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一)以科学编制规划推动集聚区科学发展

集聚区建设要做到规划先行,不仅与总体规划精准对接,还要同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生态环保等规划统筹对接,实现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区的共享衔接,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相互支持。要科学合理布局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及生产性、生活业,使集聚区既具备产业支撑以聚集财气,又具备生活功能以聚集人气。同时要自觉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批准后要严格执行,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

(二)以机制创新推动集聚区科学发展

一是完善建设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发挥好政府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和吸引各类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创新管理机制。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交通的原则,优化完善和创新产业集聚区的职能配置,建立精干高效、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三是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招商引资、财政支持、财税分配、奖惩激励等各项平台,形成实体化管理、封闭式运行、保姆式服务、市场化操作、效能化服务的工作机制,确保集聚区建设高效运转。

(三)以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推动集聚区科学发展

围绕产业集聚区功能,开展“大招商”活动,加快谋划、启动一批重大项目,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严格标准选项目,重点谋划和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项目;创新项目集聚机制和融资机制,建立完善异地投资、财税共享机制,扎实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四)以要素集聚推动集聚区科学发展

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加快集中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强大的要素支撑。一是搭建平台,集聚资金。用好省、市政府对集聚区的补助资金,鼓励集聚区依法设立企业担保机构,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坚持政府投入和市场经营有机结合的建设开发理念,依托集聚区多元化投入机制和融资体系,保障产业集聚区建设资金。二是细化创新,集聚技术。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抓好集聚区创业中心、研发中心、孵化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建立“产学研用”新机制,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合,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三是扩大权限,集聚人才。

(五)以完善配套体系推动集聚区科学发展

要利用基础设施资源便于共享的我,采用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办法抓好服务配套。加快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集聚区内的医疗、就业、养老保险等服务性事项逐步实行社会化动作。建立健全资产运营管理机构,负责集聚区的建设和服务。建立面向产业集聚区的物流中心、技术中心、产品检测中心、产品展示中心,以及对外宣传、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多功能的门户网站。加快培育产业集聚区内的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知识产权等中介机构,完善公共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康建中.持续竞争力:公司战略管理的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第6篇

一、工业园配套功能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然而,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产业人口的集聚,园区配套功能滞后的矛盾也更加显现,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问题有:

1、生产性配套设施仍不够完善。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尚未建成,园区内污水管网还未全部成网,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港口河,工业污水大部分虽经企业处理再排放,但仍不同程度存在排放不达标和偷排、漏排的现象,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园区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2、生活性配套设施仍十分滞后。受土地征用有一定难度的影响,园区规划中的四星级酒店建设一直无法推进,园区住宿、消费、娱乐等第三产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园区的城市形象始终难以形成,这也对园区的投资发展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公租廉租房尚未建成,大量外来民工的住宿成为大问题,除少数企业建有宿舍外,多数企业目前只能通过由民工租住周边民房的方式来解决,引发租金上涨。由于居住分散,管理不便,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带来一系列问题。

3、服务配套水平仍有待提高。一是金融、物流等生产业发展水平低,物流服务形式单一,企业物流主要依靠自身解决,园区现代化物流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滞后;二是劳务、法律、咨询、广告、设计等中介服务业服务能力弱;三是技术、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缓慢,能体现地方产业特色的综合性研发机构严重缺乏。

二、影响XXXX工业园配套功能建设的主要原因

2、融资渠道少,资金投入不足。近几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园区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划拨,投入能力有限。而随着园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不断增加,园区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更加突出。许多配套项目虽有规划,但始终无法推进。

3、园区职权弱,项目协调困难。虽然2005年园区成立了管理机构,但很多县政府明确应赋予园区的职权没到位,给项目协调带来不少困难,加上项目的审批程序十分繁琐,这也对园区配套功能建设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加快XXXX工业园配套功能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快园区配套功能建设,必须坚持以现代工业新城的理念为指导,把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开发为基础,以完善配套功能为重点,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努力把XXXX工业园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配套功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产业布局合理、经济发展强劲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1、坚持规划先行,努力破解要素制约

(1)明确定位,抓好规划修编。按照域中心城市强攻新城、决战新工业的发展定位和建设县工业新城的总体要求,调整、修编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区块划分及产业空间布局,确保园区总体规划与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城和县域总体规划相衔接。在规划的内容上,要注重资源的整合利用、产业的组织引导、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配套功能的完善,进一步突出园区的城市功能,为园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为园区的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2、突出项目重点,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1)加快建设生产性配套设施。要强化为园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抓紧建设投产一批当前企业生产所急需的基本配套设施,如园区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生态防洪排灌站等工程的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工业园区水、电、路、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做好建成区的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树立良好的工业新城形象。

(2)不断完善生活性配套设施。坚持以人为本,在加快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逐步完善生活性配套设施。加大政策处理力度,力争2013年实现周边村镇的土地应征尽征,抓好公园、公租廉租房、商场超市、酒店、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尽快完善园区的三产服务功能,为园区企业主和员工解决吃穿住行、娱乐购物、就医就学等实际问题,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全面提升园区的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

(3)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资金问题是制约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的主要瓶颈。要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一要大力培育园区土地市场。调控城镇建设区内的农村和农民建房,有计划地推出商贸用地出让,以地生财,筹措园区建设资金。二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园区企业的留县税收返还、工业项目用地的拍卖所得收入,除应正常上交的规费和审批费用外,剩余部分全部返还园区,或缓建一些非急需建设项目,挤出资金加大对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三是积极争取银行贷款。组建投资有限公司,以园区预留的商贸用地捆绑作担保,以投资公司名义向商业银行进行融资。四是试行土地资金委托保值增值制度。由各被征用土地的村集体将土地征用费按一定利率借给园区使用,这样既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园区的资金紧张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壮大村集体经济,维护社会稳定。

3、适应园区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现开发区向城市的转变,必须协调发展工业和服务业。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与园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的现代服务体系。

(1)优先发展生产业。生产业是为企业发展提供紧密配套服务的新兴产业,是降低工业经济发展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加深产业链、提高产业一体化程度的有效手段。加快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以订单为中心改造业务流程,实现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以及再生物品回收的一体化运作,加快周转,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有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园区创办中介服务机构,为入园企业提供金融、研究和开发、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信息、人才、广告等方面的服务,使之成为园区管理与服务功能的有效延伸。

(2)大力发展消费业。以满足园区居民消费为目标,以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消费业为重点,逐步推出商贸用地拍卖,鼓励发展民工公寓、专家楼,适当发展高档住宅,不断提高园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要把农民工及其家属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等内容列入各有关部门的管理责任范围,促进园区的和谐发展。

(3)努力构筑公共技术平台。产学研结合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积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行业协会的建设,加快集成各种中介服务资源,形成针对产学研合作需求的具体服务项目。深化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引进、成果转化、专利孵化、信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4、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1)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体制,明确园区管委会对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进一步理顺园区管委会与县有关部门的关系,明确管理权限和职能划分,特别要做好与有关部门的业务衔接,使园区管委会承担的行政审批业务具有与相关部门同等的行政效力。协调税务、工商、环保、劳动安全、消防等行业管理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园区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在确保园区封闭管理的前提下,避免产生管理死角。

第7篇

在代表提交的议案中,人大立法案33件,人大监督案2件。在人大立法案中,属于经济法类的8件,属于政治法类的2件,属于社会文化法类的11件,属于生态环境法类的12件。

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数量最多的五类代表建议分别为:教科文卫类,170件,占总数的18.3%;发展规划类,156件,占总数的16.7%;社会保障类,137件,占总数的14.7%;城乡建设和资源环境类,117件,占总数的12.6%;工业能源交通通讯类,111件,占总数的11.9%。

胡济荣代表: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案由:目前实体经济依旧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生产成本上涨、劳力成本增加、出口退税率降低,导致企业利润降低。二是受人民币汇率升值、国际市场疲软影响,产能过剩。三是产品积压占用大量流动资金,而支持企业融资、减轻企业负担的优惠政策落实还不到位,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四是部分企业家信心不足,缺乏应对措施,持等待观望态度。五是企业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民间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收藏市场甚至境外。

建议:一是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引导和微观指导,激励企业把精力锁定实业,加强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二是进一步减税让利,给予生产性企业和产业资本以公平的竞争环境,逐步消弭国企民企之分。降低生产性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税负、物流成本,让产业资本促进经济发展。三是降低实体经济贷款压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新的贷款增长点,设立中小企业专项信贷资金,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四是减少简化行政审批项目和手续,帮助企业协调问题、解决问题。五是治理非法集资融资、高利贷等扰乱金融秩序的事件和行为。

张新建代表:推动智慧农业建设

案由:浙江是土地资源小省。如何充分挖掘农田潜力、合理利用水肥资源、避免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重要课题。而利用云计算、物联网、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农民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实时监控、精准管理和远程控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政府可以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农产品溯源信息查询,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实时动态,发现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实现对农户建设现代精细农业的服务和引导。

建议:一是抓住核心,搞好全省统一的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使之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同时还可一并建设我省土壤监测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抽样对全省的土壤成分进行提取分析,建立全省土壤监测数据库,为政府决策及农业生产提供指导依据。二是循序渐进,有计划地分批分期进行智慧农业的平台试点,不断探索完善,逐步将平台推广运用至全省范围。三是夯实基础,抓好运营机制建设。积极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智慧农业人才队伍,加快实现农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全产链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挖掘信息资源价值。

程燕姬代表:加强出租车行业治理

案由:近年来,浙江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出租车停运事件。据了解,路堵、起步价低、“份钱”过高等是停运的主要原因。出租车行业矛盾还突出表现为:拼客拒载普遍,群众打车困难,各种“黑车泛滥”等。以上这些问题直接、间接地与出租车运营牌照政府垄断相关。出租车运营牌照垄断的直接后果是出租车公司的高额利润,出租车牌照的高价格,出租车司机的低收入;从间接后果看,无法避免“黑车”泛滥的现象,也无法抑制私家车快速增长,加剧城市交通拥堵的趋势。

建议:建议政府对当前出租车行业模式进行调研、听证,建议将现在的“政府―出租车公司―司机”的关系转变为“政府―非盈利组织或者协会―司机”的关系。政府可以组建非盈利组织或者协会,将新增和回收的营运号牌牌照全部转让给该组织或者协会,由该组织或者协会代替政府拍卖牌照并把该项收入上缴政府。该组织或者协会负责出租车营运、监管、考核,并向个体司机收取法律规定的管理费用。该种形式既可以避免出租车公司垄断,也可以避免政府对出租车司机直接监管困难的情形。

朱昌才代表: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案由:浙江在发展老龄服务事业方面十分迫切。一是人口老龄化。按户籍人口统计,2011年末浙江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823.2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7.25%。二是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转型,家庭规模向小型化发展,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留守空巢老人不断增多,传统的居家养老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三是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增多。目前,全省有失能半失能老人74.3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9.03%。

建议:一是加强对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政府培育。建立发展养老服务业领导小组。将养老服务业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养老设施列入公建配套范畴。制定出台各类养老服务业的管理办法。在建设用地、税收、水电、融资贴息、电视收费等方面要有实实在在的扶持优惠政策,建立兴办养老服务业绿色通道。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要把社区养老服务纳入财政预算,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购买服务的办法,实施对特困老人的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引导民资进入社区养老服务。三是建立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建立“组织在政府、工作在街道、落实在社区”的运行机制。

第8篇

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我市“*”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为进一步加大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继续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全体(扩大)会议和市“两会”精神,坚持好字优先,突出工作重点,强化统筹兼顾,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十大工程”的实施,着力转变经济、城市和社会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强市。坚持把项目推进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加快由投资拉动向创新推动转变;坚持把项目推进与完善城市功能、推进新市镇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把项目推进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发展生态文明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二、工作目标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167.4亿元、增长16%,其中工业生产性投资确保70亿元、力争73亿元、增长20%以上。在全市工业和非工业领域筛选确定各100项、总投资各100亿元以上的项目作为项目推进年活动“双百亿”工程项目重点推进。20*年全市安排重大项目395项,项目总投资283.76亿元,当年完成投资94.04亿元。其中:实施重大工业生产性投资项目150项,当年完成投资50亿元;实施工业发展平台建设项目51项,当年完成投资4.84亿元;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53项,当年完成投资6.20亿元;实施现代服务业项目61项,当年完成投资25.87亿元;实施社会事业项目20项,当年完成投资4.27亿元;实施现代新农村项目10项,当年完成投资2.86亿元;实施节能项目22项;科技项目16项;环保项目12项。

三、主要任务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重点抓好150项重大工业项目,项目总投资144.29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50亿元。年内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80%以上,竣工率达到40%以上。其中:临港工业、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项目所占比重不低于40%,全部工业投资中,设备投资的比例达到60%以上,挖潜节地生产性投资达到30%以上。进一步完善项目评估准入制度,提高投资效率、亩均产出、科技含量、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等水平,具体要求是:

1、抓好80项结转项目建设,年度投资25.84亿元。重点抓好景兴60万吨项目、浙江荣成纸业、屹丰铸工、华辰能源、*玻璃、欧迪恩汽车零部件、正和机械设备、*热电等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

2、抓好70项新开工项目建设,年度投资24.16亿元。抓紧项目前期准备,力争使大部分项目在上半年开工,重点做好*嘉海石油、威康新型材料、浙江帝沃电气、雅乐思电器、浙江派德水电、浙江宏钜汽车、神通油气成套设备等项目建设。

3、抓好51项工业发展平台项目建设,年度投资4.84亿元。重点抓好5项标准厂房、38项创业孵化区内路、桥、水、电等基础设施及4项拆迁安置房建设,开工建设*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服务中心、新华公园、独山港区朝阳河拓宽工程、荣成纸业供热管网一期工程等项目。

4、抓好22项节能项目建设。重点抓好14项清洁生产项目,新建4项节能、节水、节材项目,新建2项资源循环利用项目。

5、抓好16项科技项目组织实施。重点抓好2项国家创新基金、1项国家火炬计划、1项国家星火计划、1项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省研发中心、1项省创新资金、8项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1项*市研发中心等科技项目实施。

6、抓好12项环保项目建设。重点抓好10项企业废水处理设施改造、提高中水回用、削减废水COD排放,2项提高脱硫效率项目建设。

(二)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按照“完善网络,强化功能,早出形象”的工作要求,以完善配套设施、增强城市功能为重点,突出抓好城市道路、公用设施及交通、电力、水利等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重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53项,项目总投资35.58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6.20亿元。

1、实施交通干线畅通工程。抓好01省道大修工程、老07省道(东西大道至高桥段)改建工程、广陈至朱泾公路等项目建设。

2、实施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基本完成胜利路、新华南路二期等主干道路桥建设,贯通城市新环线。大力推进如意路北延伸段、城南路二期改造、池海路一期、育才路西段、三港路延伸段以及南市路等道路工程,增强城区交通通行能力。

3、实施水利河道整治工程。重点建设城市防洪工程、市治江围涂工程,启动盐船河整治工程。

4、实施水电配套工程。①水务建设,重点抓好广陈水厂一期工程及东片五镇城乡一体化一级供水管网工程、古横桥水厂三期工程扩建、太浦河引水一期工程、西片污水管网二期工程及东片六镇一区污水管网工程的开工建设。②电源、电网建设,竣工投产110KV新埭输变电、110KV钟埭输变电、110千伏当湖变电所扩建工程,开工建设220KV前进输变电工程、110KV曹桥、如意、新庙等输变电工程,做好110KV石化输变电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5、做好城市绿化工程。重点建设南东湖公园、*大道两侧景观绿化工程等项目。

6、实施市政设施建设。完成城区7个老住宅小区整治改造、天然气利用设施建设等项目。

(三)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再上新台阶

围绕“占比提高、功能提升、贡献增加”的总体要求,以加快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为基础,强化服务业重点项目协调,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在生产性、城市功能性、消费业项目建设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项目61项,项目总投资82.28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25.87亿元。

1、加快生产业项目推进

突出功能配套,服务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业。华辰能源仓储物流和粮食码头及中转库项目部分竣工投产,浙江玻璃散杂货码头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弗玛物流完成增资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波司登物流等项目。

2、加快城市功能业项目推进

突出品质特色,服务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抓好星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商业特色街区、高档写字楼等城市功能业项目建设。世纪商业中心、东湖星城、京都圣汇、圣雷克大酒店二期扩建工程、同心服装商办楼竣工,汉爵大酒店、汇银大厦、东湖商贸城主体结顶,市场大酒店开工建设,金领银座大厦、新纪元大酒店、香弄商业街区、松枫台商贸街区完成部分建设。

3、加快消费业项目推进

突出拉动消费,服务需求,提升生活质量,加快发展休闲旅游、房地产等消费业。九龙山威斯汀大酒店主体工程竣工,九龙山海洋花园基本完成桩基工程,九龙山邮轮码头、西沙湾会员公寓、商业街主体工程完成建设,加快推进万众汽车贸易、前港农贸市场建设。有序推进商品房和安置房项目建设,实施商品房项目27个,安置房项目9个,不断提升住房品质,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为加快城市改造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四)实施民生实事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围绕增强城市服务功能,积极发展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建设长三角技术人才、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基地,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安排社会事业项目20项,总投资11.22亿元,年度投资4.27亿元。重点建设市科技孵化创业中心、*学院*校区二期工程、东湖中学新校区、当湖高级中学扩建等项目;基本建成沙滩排球场、新仓文化成教大楼、林埭派出所迁建工程、新埭法庭迁建工程、市工人文化宫迁建工程;加快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市行政中心办公楼;启动建设法院审判办公综合大楼、市人力资源市场等项目。

(五)加快发展高效生态都市型现代农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围绕打造无公害蔬菜、精品西甜瓜等主导产业集群,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创建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市,加快现代新农村建设。安排各类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项目10项,总投资3.71亿元,年度投资2.86亿元。其中农业农村基础平台建设项目6项,总投资2.62亿元;企业发展项目4项,总投资1.09亿元。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转变发展理念

1、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牢固树立项目推进是龙头,有效投入是抓手的指导思想,以项目促进产业升级,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树立集约发展、节约发展和注重内涵发展的理念,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强化项目导向及规划,按照城市定位和科学发展要求,统筹推进各类项目,建立项目预评价机制,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注重临港型项目;注重市场、物流、商贸新型业态项目;注重提供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并加快推进产业化;注重城市配套设施建设。

(二)突破难点,加快推进速度

1、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把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国内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作为招商重点,切实引进一批带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实现三大产业全领域招商。改进招商方法,开展小型、分散、专业的招商活动,强化对国内外大企业战略布局、产业转移等研究,积极开展产业招商、敲门招商和网上招商;强化对我市区域交通、资源、产业特色优势等宣传,包装推介招商项目,提高招商的实效。

2、鼓励企业技改增资。积极鼓励企业技改、增资扩股、提升规模和效益,并借助现有企业在外的关系,引进新项目。鼓励企业原地提升发展能力,加速技改,使一般产品向品牌、知名产品转换。切实推进挖潜节地和集约用地工作,鼓励企业内部挖潜,挤地发展,通过提高容积率、建造多层标准厂房等,拓展生产空间。

3、加快平台建设步伐。加强产业集聚平台,特别是工业功能区及孵化区建设,加强创业平台特别是标准厂房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与质量检测平台建设,加强融资担保平台建设,加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

4、狠抓项目开工竣工。通过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强化要素协调配置,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确保落户项目按期开工建设,落地项目提前或如期竣工投产,形成生产能力。

(三)加强统筹,强化要素保障

1、强化资金保障。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信诚担保公司担保能力、加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平台建设力度,保障镇、街道融资平台建设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需要,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增加财政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项目等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项目推进资金需求。组织好银企、银政、银区合作推介会,引导银行资金向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产业调整升级型工业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优质农业项目倾斜。

2、强化土地保障。用好有限增量土地,切实推进新建扩建项目,合理安排土地配置,确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和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和新农村建设分别按2/5、2/5、1/5左右比例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深入开展挖潜节地和集约用地工作,按照“节约、集约、高效、挖潜”基本原则,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与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相结合,从主要依靠新增建设用地向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土地转变。依据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充分挖掘潜力,提高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向存量要增量,拓宽发展空间,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3、强化节能减排。按照节能减排五年目标,每年分解,逐个项目、逐个环节抓好落实。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做好“二区两团”区域环评,加快东片镇和农民新村污水管网建设,提高城乡集污率,推进工业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房地产项目环评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环保设施验收,未按环评审批意见建设环保设施的项目不得投产。强化环保飞行监测和实时监控,逐步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超额定排污总量排放,加强环保执法。加强节能降耗,做好服装、箱包、洁具等企业边角料回收利用,发展生态工业,逐步实现区域工业生态化。建立全市节能降耗数据库,着力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节能工作,推广节能新技术,加快新型墙体材料的开发和推广,有序推进清洁生产,对列入省市重点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签订清洁生产合同,强制实施清洁生产三年计划(2007—2009年)。通过一系列存量节能减排工作,努力腾出环境容量,保障新增项目建设需要。

4、强化城市资源盘活。一是优化城区土地配置,盘活城市土地资源,把条件成熟地块尽快推向市场,鼓励中心城区企业“退二进三”。二是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加快楼宇经济信息平台建设,挖掘和盘活市区商业和商务楼宇,加强写字楼的开发建设和功能改造,引导和鼓励写字楼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功能。三是着力拓展社区服务业,盘活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便民利民、养老托幼等社区服务业,不断规范和提升社区服务质量,积极培育一批社区服务骨干企业。四是加快生产业,规划建设、引进发展商务功能强、与产业集聚相配套的物流园区(企业)、特色专业市场。

(四)完善制度,健全工作机制

1、实行项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一是实行项目分类管理。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的年度检查、考核由市经贸局负责会同市相关部门进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的检查、考核由市发展改革局负责会同项目主管部门和市相关部门进行;现代服务业项目的检查、考核由市服务业发展局负责会同市相关部门进行;现代农业项目由市农经局负责会同市相关部门进行。二是继续实行市几套班子领导和挂钩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工作制度。正在洽谈引进的重大项目实行相关部门参与挂钩联系制度,各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要抓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协调推进工作,明确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管理班子的工作职责和责任,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

2、继续坚持项目推进周例会、月协调和季督查的项目推进工作制度,实行项目实施进度督查通报制度,建立动态管理,定期编辑“项目推进年”活动简报,协调解决好项目推进各环节中碰到的问题,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督促项目建设进度,将项目推进机制落实到部门和镇街道。

3、完善项目审批和建设各项制度。深入推进市内重大项目联审机制和上报项目主管部门领办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项目稽察制和廉政建设等制度,强化审计和舆论监督,提高项目质量,确保工程安全。

4、完善考核制度。根据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考核体系,将形象进度、投资效率、节地节能、降耗减排等列入考核刚性指标,力求有效投入和开工率并重,强化项目的竣工验收程序,保证达到投资密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项目主管单位的责任落实。

第9篇

项目是创新创业的载体,也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服务创业的水平和成效,集中体现在服务项目建设上。市按照全省创业服务年活动要求,始终把服务项目建设作为服务创业的核心内容,重点围绕“五个字”作好服务创业文章。

一、在实施项目推进战略上突出一个“大”字

坚持以大手笔、抓大项目、求大发展,实施重大项目推进战略。,市财政安排500万元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和招商引资专项经费,按照“项目化、责任人、时间表”的要求,实行“市领导挂点、乡镇(街道)跟踪、责任部门、项目单位”四位一体的项目帮扶责任制,高位推进总投资327亿元的79个重点项目。其中,有个项目列入省政府重大调度项目。通过开展三个“百日竞赛”活动,全市共签约项目160个,引进市外合同资金54.9亿元,实际引进市外资金29亿。在重大项目建设的带动下,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地方收入突破10亿元,园区税收突破10亿元。今年,我们围绕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启动了“双百双十”工程,用三年时间,着力抓好100个重点生产性项目、100个重点非生产性项目,重点推进10个重大生产性项目、10个重大非生产性项目。200个重点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520亿元,其中10亿以上项目11个。

二、在完善项目推进机制上突出一个“新”字。

围绕“创新”建设目标,创新重点项目推进机制,以创新推动创业。一是新建项目发展平台。在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精品陶瓷产业基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成功争取到省级总部经济服务业基地、生物食品产业基地和国家级赣中再生金属集散市场和“中国生态硒谷”授牌,启动了赣中金融中心、赣中物流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心建设。二是大力发展高新科技项目。与南昌大学建立市校全面合作关系,出台了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了总投资12亿元的惟斯特无油涡旋压缩机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共有12项新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华伍公司成为首家本土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创新项目考核机制。将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成效列入乡镇(街道)党委书记落实科学发展观考评和部门、单位绩效考评范围,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实行进度公示制和末位淘汰制。今年,我们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进一步创新服务项目建设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领导挂点责任倒逼机制、土地资金供应倒逼机制、考核评价奖惩挂钩倒逼机制,营造责任落实、项目落地的浓厚氛围。

三、在建好项目服务平台上突出一个“快”字

坚持“快”字当头,加快推进以行政服务中心为重点的平台建设,加快实施“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促进行政提速。投资1000余万元,高起点地兴建了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交易市场中心办公大楼,实行两个机构、一个团队的管理模式。全市行政许可事项和投资项目审批事项缩减了37%,审批时间压缩40%;32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五统一”的便民服务中心。今年元月,正式运行了公共交易市场中心,严格按照“统一进场、管办分离、严守规则、全程监管”的运作模式,把工程建设、土地交易、政府采购、交通工程、产权交易等重点领域纳入中心进行公开交易,从硬件、软件、配件上真正实现“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切实减少了行政干预和暗箱操作。交易中心运行以来,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率达到13.72%、国有土地出让拍卖价增值率达到78.3%。

四、在破解项目落地瓶颈上突出一个“实”字

针对项目落地的实际需要,围绕项目建设的实际困难,重点解决三个现实问题。一是抓项目报批。每个项目组建一个服务小组,制定工作时间表,加强上下协调和汇报沟通,从项目注册立项到竣工投产等提供全程服务。省发改委先后两次到我市调研,分别在和南昌召开专家论证会和项目推进会,指导投资18.2亿元的新高焦化等重大项目报批工作。二是抓项目用地。积极争取上级国土部门的支持,围绕重点项目用地情况,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做好重大项目用地报批工作,保障了好帮手电子等5个省重点调度项目2400亩用地,做到了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当年申报、当年下达。三是抓项目融资。,市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企业发展扶持基金、出口创汇退税基金和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帮助企业申请担保贷款1.3亿元,为4个高新技术项目提供1300万元扶持资金;利用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城司、丰源工业城投资公司、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公司五大融资平台,累计向8家金融机构融资16亿多元。今年,我们将全面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切实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继续完善各种专项发展基金和项目融资平台建设,进一步招展 项目发展空间。

五、在整治项目建设环境上突出一个“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