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能源技术管理

时间:2024-01-10 14:50:04

导语:在新能源技术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新能源 创新管理 科技进步 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139-01

2011年,我国国内原油产量达到2.04亿吨,与此同时国内石油消耗量达到4.9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创历史新高,达到56%以上。油气资源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国家战略安全。在这种背景下,中石油提出建设“西部大庆、新疆大庆、海外大庆”的战略目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非常规的创新决策与改革,需要非常规的经营管理与技术探索,需要非常规的体制机制与人力资源保障。在众多的非常规因素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技术理论研究突破—— 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的特色勘探开发方式研究等;其次是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人才的培养、使用与管理。

1 长庆油田致密气开发经验证明技术与人力资源是企业战略发展关键要素

长庆油田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先后发现36个油田和7个气田,矿产资源登记面积25.78万平方公里,跨越5省区。纵观长庆油田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历程,靠的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鼓励突发奇想”的创新观和“人才就在身边”的人才观。

长庆油田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田,属于国际上典型的“三低”(低渗、低压、低产)油气田。由于储层岩性致密,被称为“磨刀石”。油井几乎没有自然产能,呈现“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局面;气田因渗透率低和先天压力不足,也是“有气无力”。油田科技工作紧密围绕低渗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建设实际,对严重制约油气田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在低渗透条件下建成了2000万吨级大油田和我国最大的产气区。近年来长庆油田加大水平井钻探和深度压裂等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了以苏里格气田为代表的致密气藏高效开发的12项主体开发技术,创新了以华庆油田为代表的致密油藏规模有效开发5大技术系列,年产油气当量在2007年2000万吨基础上翻了一番,创造了“三低”油气田高效开发奇迹。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以目标吸引,精神鼓励,业绩兑现”方法凝聚人心,以及长庆油田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管理理念。

2 华北煤层气开发经验开拓了新能源勘探开发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新视野

煤层气俗称“瓦斯”,其主要成分是CH4(甲烷),与煤炭伴生、以吸附状态储存于煤层内的非常规天然气,热值是通用煤的2~5倍,与天然气相当,可以与天然气混输混用,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废气。煤层气空气浓度达到5%~16%时,遇明火就会爆炸,这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根源。煤层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倍,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极强。在采煤之前如果先开采煤层气,煤矿瓦斯爆炸率将降低70%~85%。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具有一举多得的功效:提高瓦斯事故防范水平,具有安全效应;有效减排温室气体,产生良好的环保效应;作为一种高效、洁净能源,商业化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华北油田从2006年进入煤层气勘探开发业务,经历了国外合作、国内合作等多种开发模式,最终立足自身技术创新、管理精细优势经过三年的勘探开发建设,于2009年在沁水盆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数字化、规模化煤层气田,9月15日年处理能力3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处理中心建成投产,实现了煤层气处理中心外输线与西气东输主管网对接,标志着我国煤层气规模商业化开发进入新阶段。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创新合作模式,争取和扩大新的矿权,实现了沁水、长治、马必规模建产基础。截止2011年,樊庄、郑庄和成庄区块3#煤可利用探明含气面积639km2,地质储量1055亿立方米;马必、沁南、夏店和郑村区块可利用面积为3802km2,估算地质储量为5724亿立方米。其次是加快产能建设步伐,推进勘探开发、合作开发一体化。通过探索形成了“以自动化为依托、以市场化为手段、以专业化为支撑、以扁平化为基准、以低成本为目标”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创新形成了多分支水平井钻探、“双驼峰”曲线、“五段三压法”排采、自动化监控的精细工艺体系。第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和标准规范的制定。作为新能源新业务,华北油田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立足于石油院校联合举办新能源研究生班,定向培养,为我所用;在技能人员培养上立足职业学院实地教学与学研相结合,直接培养,直接上岗;在新技术与课题研究方面立足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前瞻性研究、课题攻关与相关标准起草。目前各项工作收到了明显效果并推进了煤层气业务的快速发展。

3 新能源勘探开发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延伸思考

新能源勘探开发是继常规油气之后的重要能源基础,据统计全球非常规石油资源规模达4500亿吨,与常规石油资源基本相当;全球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规模达4000万亿立方米,是常规天然气资源的8倍。美国依靠成功开发非常规油气使原油对外依存度从60.3%降低到2011年的44.9%,我国陆上页岩气的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区),与美国页岩气的可采资源潜力大体相当,尽快实现页岩气规模开发,有利于缓解我国油气资源短缺的现状,甚至改变整个能源结构。为此,“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已经写入了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1)科学战略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分别提出了今后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和2012年工作原则。新能源勘探开发需要国家战略性综合统筹、顶层设计和油气企业科学规划、精密设计,其中的关键是政府的协调、服务、监督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培养与执行力到位。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员;服务能力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及阅读的习惯也发生了改变,图书馆馆员应当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来应对这些改变,为读者提供更专业、更准确的服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员工应具备的素质可以用两个意识、两个精神来概括。两个意识指信息意识和服务意识。信息意识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前提,因为在信息大爆炸这个社会大背景下,只有跟得上信息更新发展的趋势,把握得住时代前进的潮流,才能为读者提供最先进、最可靠的信息资源。在信息意识的基础上,还应具有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服务意识。图书馆的工作不是摆摊子、守摊子,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馆员工作只有深入到读者服务中,才能发挥自身价值。两个精神指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任何工作都需要这两种精神,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机构,其服务的内容是为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与读者之间搭起桥梁,更应强调敬业奉献。只有这样,图书馆馆员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服务读者的工作中,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二)应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科学上的新发现、技术上的新改进大都通过英语得以传播。不少高职院校出于专业发展考虑,也必须购买一定数量英语书籍,如果图书馆员完全不懂英语,除了会导致英语文献的采购、编目、典藏等一系列前期工作无法开展外,还会对后期的新书推荐工作造成影响。只有大部分馆员掌握了一定的英语水平,英语图书的选购工作、采编工作、推荐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学校的购书经费才能落到实处。

(三)应掌握适当的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知识。信息时代知识呈爆发式增长,作为知识的导航员,图书馆馆员的职责是梳理这些知识,将其系统化地分门别类,从而更好地服务读者。要完成这些工作,必须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图书馆从业人员整体状况不佳,老员工对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掌握不够,年轻员工对新科学技术的关注不够,再加上学校高层对图书馆馆员的定位存在偏差,最终导致了图书馆工作效率偏低。要改变当前的这种状况,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重视员工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时代为读者提供优良的服务。

(四)利用网络发现信息、搜索信息的技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会信息化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海量的信息在网络上以爆炸式的速度产出,但这些信息往往呈离散状态,具有无序性和多样性。高校图书馆馆员如何在这海量的信息中搜索并整理出有用的信息服务读者,将成为衡量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换而言之,信息时代搜索信息的能力也是衡量高校图书馆员信息服务能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因此培养馆员搜索信息的能力应当成为图书馆的核心工作之一。

二、信息时代如何培养馆员的服务能力

(一)提高图书馆员学习的意识。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自主学习意识往往不强,他们通常只注重日常工作的完成情况,很少主动学习或进修来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如果大部分员工都安于现状,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因此,图书馆应当给员工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例如参加各级图书馆协会举办的讲座培训班,等等。同时为了鼓励馆员多了解图书馆的行业动态,对发表图书馆专业文章的馆员也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刺激馆员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升图书馆员英语水平。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英语水平,馆内可以将英语作为年终业绩考核的一个指标,以激励员工努力学习,通过各种英语考试。同时,也可以在馆藏英语书籍上做文章,例如,挑选一本优秀的英文作品开展英文简介翻译比赛,最终评选出优秀的翻译作品给予奖励。这样,翻译出来的中文简介不仅可以为读者的借阅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也可以帮助员工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三)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计算机水平。许多高职院校都将网络中心和图书馆合并为一个部门,统称为图文信息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原图书馆应当与原网络中心积极合作,为员工创造内部交流机会,鼓励员工相互学习,以此来帮助他们提高计算机水平。此外,还可以举办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水平竞赛来增强馆员的计算机技能。

(四)高职院校图书馆员信息搜索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图书馆馆员的信息搜索能力,首先要增强其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即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体现在对信息价值的自觉认识和判断分析。图书馆可以开展一些以信息为主题的讲座与理论研讨会,增强馆员的信息意识。具有了很强的信息意识还不够,还要掌握一些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鼓励馆员多参加各级图书馆协会及其他高校举办的业务培训,通过学习帮助其系统全面地掌握信息检索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了使馆员在日常工作中更自觉地使用信息检索技能,图书馆还可以不定期开展信息检索技能竞赛,以增强馆员检索能力和熟练程度。

参考文献:

[1]许强.浅谈图书馆员的素质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13,(01).

第3篇

本项目位于天津市河西区友谊南路和珠江道交口,是天津市的绿色节能示范建筑,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7400m2,以办公为主,兼有一些展览的功能,由于建筑的每个部分都采用了环保、节能技术,故建成后便成为了一座环保、节能的绿色新型建筑,

为天津市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这里将对本项目所采用的节能环保空调系统――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二、工程设计方法

1.设计负荷

由于本项目采用了节能建筑材料和设计,建筑负荷相对于常规建筑较小,设计冷暖负荷如下:

冬季采暖负荷:基础负荷173KW,新风负荷253KW

夏季制冷负荷:基础负荷427Kw,新风负荷134KW

2.系统方案设计

根据建筑设计负荷选择1台变工况高温冷水机组(制热量:382KW,制冷量425 KW)提供建筑冬季采暖及夏季制冷的基础负荷,由溶液热回收型新风机组提供建筑的新风负荷,其中室内末端采用高温风机盘管+新风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空调侧设计运行温度如下:夏季供回水温度为17/21℃,冬季供回水温度为50/45℃。

同时综合考虑建筑负荷与热泵机组,共设计64眼120米深的室外换热孔,每个换热孔内下入直径为32ram的双u型HDPE管,孔径φ150mm,换热孔间距为5×5m,各换热管采用同程连接。

3.系统流程图

本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流程如下图,通过外部阀门的切换可实现三种工况运行:冬季采暖工况运行、夏季制冷工况运行、春秋过渡季节运行。其中在过渡季节.冬初或夏初,建筑需要采暖或制冷,但负荷又很小,可以将系统将系统切换到过渡季节运行模式。此时,开启1组循环泵(不需开启热泵机组),使地下换热管内的循环水不经过热泵机组,直接在末端或地下换热管之间进行循环,而为建筑提供采暖和制冷。

三、项目实际运行情况

天津市建筑节能技术管理中心地源热泵工程于2006年6月9日开始换热孔施工。2006年11月5日完成机房安装及系统调试,2006年11月10日开始为建筑提供采暖,至今运行稳定,效果良好。

四、项目特点及意义

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汽车;节能减排;管理措施;途径步入

“汽车社会”的中国,汽车保有量已有1996年的1609万辆,增加至2016年的2.79亿辆。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契合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但随之而来的汽车排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PM2.5数值报表,雾霾笼罩下的中国城市,期待“APEC蓝”的长久。从北上广等一、二线城市车牌限号限行,到节能电动汽车的购置补贴,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措施,正为“汽车社会”注入纯净的空气,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就目前而言,我国汽车节能减排正有序铺展,从政策导向,到财政补贴,再到汽车购置税修改,充分表明我国正通过“组合拳”,全面深化汽车节能减排管理。因此,在作者看来,基于新时期下的中国环保建设形势,全面深化汽车节能减排管理有着显著的现实必要性与重要性,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把“节能减排”置于优先地位,夯实节能减排管理基础

汽车节能减排是社会问题,强调“节能减排”地位明确的重要性,以更好地落实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在汽车“节能”、“减排”两个领域均有新的工作亮点,着力节能能源及节能电动汽车的发展。但如何实现“节能”、“减排”的全面推进,关键在于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管理机构,依托完备的管理组织机构,提高管理工作力度;依托市场经济下的市场调整功能,提高车辆的科学调配;基于车辆技术管理、技能新技术推广,为汽车节能减排管理创设良好的内外条件。

1.1推进节能减排管理机构建设,切实发挥政府管理效力

汽车节能减排涉及面广,是各方利益关系的博弈。为了全面深化节能减排管理工作,我国应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机构的建设,通过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形成管理机制,这才是更好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法规、标准及政策的重要保障;其次,各级政府依托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更好地指导并监督政策、法规及标准的落实;再次,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工作,利用新媒体、电视及网络平台,宣传国家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政策方针,提高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国家倡导的汽车节能减排中来。

1.2有效依托市场的调整效能,实现汽车科学调配

市场具有调节作用,对于提高汽车节能减排管理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应转变管理机制,形成以市场调节为重要“抓手”的管理模式,通过车辆的科学调配,降低能耗、提高运输效率,这是有效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的重要之举。与此同时,强化汽车技术管理是节能减排管理的工作重点。从车辆检修到报废,都要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技术管理,强化对老旧汽车等的跟新改造或报废,进而逐步提高车辆的技术等级,实现汽车节能减排。1.3强化节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新能源价值最大化新能源的开发及应用,是新时期汽车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的重点,也是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构建汽车新型节能环保的集中体现。我国一方面要加大节能新技术的研发,从政府投入,到科研院所的人才培育,形成完善的新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当前节能新技术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实现新能源的价值最大化,是技能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不仅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为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及推广创设良好的内外条件,而且要落实到汽车工业制造、消费者手中,确保新能源、新技术的标准落到实处,引导汽车工业生产及消费之中。

2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发展驱动,建立新形势下的管理新办法

从和谐发展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在汽车节能减排领域的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效,但节能减排的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如何优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活力与创新性,关键在于如何适应新的形式要求,建立管理新办法,坚持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深化节能改革;严控燃料效率标准;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汽车税收政策等,都是新形势下切实有待完善的工作重点,以建立完备的管理新办法。

2.1切实以改革促发展,深化节能改革、提高节能效果

我国汽车节能减排管理的优化与调整,关键在于如何坚持以改革谋发展,以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提高节能意识,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为深化节能改革、提高节能效率创设基础。首先,规范行业管理,特别是汽车运输行业,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依托市场机制形成汽车节能减排工作的新办法;其次,优化并完善现有管理机构,依托管理智能的转变,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需求。(1)转变政府行为,逐步形成以社会服务为主体,强化在技术服务、指导及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工作职能;(2)完善组织机构,多部门协调配合的管理新机制;(3)严格落实燃料效率标准,从降能耗入手,提高汽车节能减排效率。

2.2完善法律法规机制,强化政策机制落地及传导

我国在汽车节能减排领域,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在管理工作的开展中缺乏工作的基本面。为此,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满足汽车节能减排管理的工作要求,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强化节能减排的管理力度。与此同时,国家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应确保落地并形成有效的传导。从中央到地方要坚持以法律法规为导向,以政策为引导,落实政策的实施,从而确保新时期汽车节能减排管理工作全面而有效开展。

2.3完善汽车税收政策,强化政策导向下的新局面

当前,我国在汽车税收政策上,强化小排量汽车的税收减免政策,强化汽车的节能减排。国家财政部在财税[2015]10号文件《关于减征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通知》中指出:“自2015年10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止,对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这说明,我国在政策上强化民众对小排量汽车的引导,对于强化汽车减排是一项有效的措施。但是,如何加进一步完善汽车税收政策,形成更长效化的政策引导效率,关键在于立足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及消费市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总而言之,汽车节能减排已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生态环保建设的工作重点。节能减排是一个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的效能体现。我国在汽车节能减排领域,从管理制度及机制的建立,到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完善,对汽车节能减排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何深化管理,依托创新驱动,构建新形势下的管理新机制、新方法,关键在于:(1)组织结构的建立、完善,契合发展需求,优化机构职能,建立以技术服务、指导及信息咨询为核心的职能体系;(2)完善税收政策、健全法律法规,从本质上夯实汽车节能减排管理的内在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兴.浅谈综合医院节能减排管理措施[J].养生保健指南,2016(21).

[2]孙斌.汽车节能减排的方法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32).

[3]杨晓芳,陈小艺.汽车驾驶节能措施分析[J].河北农机,2015(13).

[4]吴明.采油机节能减排三种检测方法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3(06).

第5篇

[关键词] 技术进步 能源系统 回报效应 节能

一、我国能源供需现状

1.我国能源生产供应现状

从2009能源经济形势会可了解到,2009年,我国能源行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困难中不断进取,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保持了能源供应总体平稳运行。但是要看到相对于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能源资源储量却相对缺乏。我国石油人均储量为世界人均储量的1.25%,天然气人均储量为世界人均储量5.23%;我国煤炭相对丰富,但人均储量也仅占世界人均储量的66.5%。我国能源资源量的相对缺乏与我国旺盛的能源需求产生了矛盾,并且这个矛盾会越来越突出,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瓶颈。

另外,我国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2.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在能源消费弹性较低的情况下,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能源消费强度持续下降,由1978年的15.7万吨标准煤/亿元GDP下降到2002年的1.4万吨标准煤/亿元GDP,而能源消费总量长期仍呈上升的趋势,由1978年的5714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了2008年的285000万吨标准煤。期间,尽管能源强度下降了十几倍,但随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张,能源消费总量还是增长了近五倍。目前,中国能源消费占世界总能源消费的15.6% ,仅次于美国的21.8%,大规模能源消耗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技术进步对能源系统有巨大影响

1.技术进步存在现实可能性

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市场化、全球化与分权化显著促进了我国的技术进步。首先,经济转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场成为资源分配的主导机制,市场化给企业更多的经营自,企业改革刺激采用新技术以降低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价格提升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激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或者采用效率更高的能源。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参与国际贸易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有利于技术进步,相对国内企业而言,外资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要高于国内企业;另外,外资企业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国内企业技术层次。研究也表明,企业参与进口和出动具有显著的学习效应,生产效率相对较高,能够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强度。

2.能源系统技术进步的分类及影响过程

一般将与能源系统相关的技术进步分为非能源系统的技术进步和能源系统的技术进步,非能源系统的技术进步包括管理、制度等的进步,而能源系统的技术进步包括能源生产技术进步、能源加工技术进步以及能源使用技术进步。如下图:

技术进步对能源系统产生巨大影响,任何一种能源的大量消费都源于对这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的出现。而就技术进步而言,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技术引进都一方面提高了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另一方面提高生产率,从而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能源。下图是技术进步对能源系统的影响。

三、技术进步对能源供需的影响

1.技术进步与能源供应

技术进步是保证未来能源供应安全的关键。未来几十年,世界将继续依赖大规模的油气供应,如果世界各国的能源政策不变,油气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将从2002年的57%上升到2030年的60%。世界的油气资源足以满足未来的持续增长,但是要保持与需求增长同步,油气工业就必须实施新的,多样化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将剩余的油气资源充分开采出来供应市场。

保证油气上游部门持续的和加速的技术进步,是成功保证全球供应安全的一个关键因素。要扩大未来常规油气的供应,需要涉足技术要求更高的区域,如深水和超深水地区、深埋油藏和复杂蕴藏、北极地区以及少数剩余的、偏远的、未勘探的盆地,要扩大世界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供应,必须在关键技术和相关学科上有重大进步。对于新资源方面的投资,应提供一个政策环境,保证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的技术开发商与欧佩克资源国之间能够进行持续的、积极的合作。积极参与开发和促进实施提高装置安全的技术。保证减少CO2排放,推广使用CO2回注来提高石油采收率。支持生物采油等基础科学研究,提高采收率。继续探索与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科学和技术,并且积极参与。

2.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需求

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能源消费部门,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产业部门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直接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另一方面,通过信息产业、电子商务、通讯设备等产业的迅猛发展,缩短了交易过程,降低了中问环节的成本,使得能源强度下降,进而降低了能源消费量。利用技术进步和科技革新降低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弹性关系,可以保持较高的节能率。现有新技术的充分利用同样会带来能源效率的大幅提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效应用技术,二是能源的高效转换技术。

但是还要看到技术进步的回报效应,回报效应最早是Kazoo提出的,其含义为: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而节约了能源,但同时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对能源产生新的需求,部分抵消了所节约的能源。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是由技术进步带动经济规模扩张而带来的能源消费的增加与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效率提高而带来的能源消费密度的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总体上来看,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基数都比较大,而同期内能源消费密度的降低相对不可能太大。因此,技术进步在降低能源消费密度的同时,会带动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加。尽管如此,解决能源问题仍必须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因为尽管技术进步对能源总量的要求增加,但依靠技术进步可以降低能源消费密度,节约能源,且可以发现更多的能源,发明更多的新能源,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推进科技术进步,保证能源可持续发展

科技进步与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关键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制定积极的科技产业政策

制定积极的科技产业政策,政策重点倾斜在研究和采用有利于能源开发、利用的新技术,即发展替代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实现节能低废清洁生产的同时,推行三废资源的二次开发的产业化、倡导“循环经济”,都使单位GDP的能耗持续下降。

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大力发展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合理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中煤、油、气比重;充分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优势,提高发电用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重,增加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发展洁净煤技术,扩大天然气利用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国产化,逐步增加新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促进能源利用向高效化、清洁化方向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推进节能技术进步

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能源研究机构、基于合同能源管理EMC的节能服务公司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制订新的产品标准,利用新技术使某些领域基础结构材料消耗降低,产品特征要从“重、长、厚、大”向“轻、薄、短、小”转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的耗费。

4.坚持把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动力

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及综合利用、矿山环境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推广应用,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和海洋资源开发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规律等基础研究,加强资源信息化建设等。

五、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强度出现较大幅下降,但随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展,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超过能源强度下降速度。相对于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能源资源储量却相对缺乏,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任何一种能源的大量消费都源于对这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的出现。虽然技术进步存在回报效应,技术进步对能源总量的要求增加,但依靠技术进步可以降低能源消费密度,节约能源,且可以发现更多的能源,发明更多的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开采和利用,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技术进步是保证未来能源供应安全的关键,要促进技术进步,保证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能源供应体系面临资源相对不足等三大挑战.

[2]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M].British Petroleum(BP),London,2007.

[3]张明慧,李永峰.技术进步与我国能源消费关系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

[4]任锦鸾,顾培亮.中国加入WTO后技术进步对能源需求的影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5):77-79.

[5]娄承.技术进步是保证未来能源供应安全的关键.中东经济调查.

[6]冯泰文,孙林岩,何哲.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强度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08,(10):988-993.

[7]王玉潜.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151-154.

[8]李廉水,周勇.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吗.工业经济,2007,(1).

[9]张磊.科学技术进步与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技管理研究,2005,(9):35-37.

[10]厉福荣,孙君.谈科学技术进步与能源可持续发展.资源产业经济,2004,(10):24-25.

第6篇

关键词:内蒙古 澳大利亚 经济技术合作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政府继沿海地区开放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在经济开发展的地区布局上做出的一次重大战略性调整。它必将对中国包括在内的西部地区,实现历史性的大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实行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多边多向开放,对内蒙古的经济技术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和的实际,将内蒙古的经济发展置身于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双向循环系统内,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和计划指导协调,增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稀缺要素向内蒙古的输入强度,增强内蒙古的转化能力、增长势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内蒙古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振兴。在这个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内蒙古着力开拓与澳大利亚的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互惠互利、功能互补的双赢选择。

一、内蒙古与澳大利亚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基本条件与特征分析

中国和澳大利亚是亚太地区两个大国。尽管两国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历史传统以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两国政府和人民努力寻找共同点,培育和推动两国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向前发展。自1972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在政治、经济、贸易、科学技术、农牧业、文化、教育等领域里的合用与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入发展。双方意识到经济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无论对于世界和平、地区稳定、经济繁荣和人民富裕都是至关重要的,发展这种经济合作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最大利益。

和澳大利亚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在很多领域有着互补的功能。

首先,内蒙古和澳大利亚在地理特征上都是地广人稀,有辽阔的森林、草原和沙漠,澳大利亚除东西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区外,绝大部分内陆地区的产业特征与发展模式与内蒙古极其相似,比如在生态环境建设、风能利用、沙漠治理、草场退化防治、畜牧业优良品种繁育等方面,均有着可供对方借鉴的经验。

其次,内蒙古和澳大利亚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澳大利亚的矿产能源、有色金属稀土矿,如黄金、铅、锌、铁、铜、猛、镍、煤炭、石油、天然气、铀和铝矾土的储藏量很大,使其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基本原料供应国。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含煤面积12万平方公里,远景储量12250亿吨,居全国第二位;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远景储量3.69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发现最大的陆上天然气田;铁、铜、铅、锌、锡、石膏、石墨、天然碱、芒硝、玻璃硅质原料等60种矿产资源保有量居全国前10位。加快内蒙古的原材料资源开发,必将为全国的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再次,内蒙古和澳大利亚都有着比较发达的畜牧业。澳大利亚有广阔的草地资源和比较干燥的气候,非常适于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总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特别是养羊业有经多年选育成功的、适应于当地水土条件、生产性能高的细毛羊品种,如美利奴羊,其优质细毛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内蒙古的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7.2%,可利用草原面积占全国的30.3%,居五大草原之首,适宜载畜量为4800多万个羊单位。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是著名的天然牧场,生长着1000多种优质牧草,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内蒙古和澳大利亚在牧畜业领域开展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对推动双方畜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内蒙古与澳大利亚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重点领域分析

(一)草原畜牧业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内蒙古开始引进澳大利亚美利奴羊(强毛型),主要布局在赤峰、伊盟等地区。近几年不断扩大引进规模(细毛型),作为种羊通过与当地优良品种杂交提高产毛性能。几年前,内蒙古确定的西部大开发科技计划列入了“鄂尔多斯无角美利奴细型细毛羊新品种的培育”项目,继续与澳大利亚合作,引用细型澳大利亚美利奴种羊进行选种选配的研究。新品种育成后,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种羊3000~4000只,年直接经济效益可达800万元;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每只种羊年配母羊2000只,收入可达1.4亿元。“九五”和“十五”期间,农牧业作为基础产业在自治区的地位已得到确认,优良畜种的引进、选育已成为提高种源基地的生产能力和供种能力的重要手段。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之一是淘汰低产品种,发展优良品种,压缩传统产品比例,为此,自治区在肉羊、肉牛品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中,可学习澳大利亚在这方面的先进技术,以实现总体上提高畜产品的质量、产量,优化区域布局。因此,在舍饲养畜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和优育草籽引进选育领域,双方也存在交流与合作的可能。

(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可再生能源指内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在这一领域内蒙古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吸引大量合作者共同开发利用。1998年,澳大利亚政府与内蒙古阿拉善盟确定了联合开展“内蒙古阿拉善盟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研究的项目计划。目前,澳大利亚专家小组与阿拉善盟科技局、阿拉善盟新能源技术推广站有关科技人员已经开始启动该项目的子项目“内蒙古阿拉善盟可再生能源利用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此,澳大利亚政府提供了300万元援助经费,阿盟地区自筹400万元匹配经费,自治区科技厅向国家科技部申请400万元国家西部大开发项目拨款,项目总投资为1100万元。该项国际合作研究以增强恢复阿拉善盟生态系统的能力,改善广大农牧区的生活、生产条件,改变牧民的用能结构和生活方式为目标,从澳大利亚引进先进成熟的技术和设备,综合开发利用再生能源。

内蒙古与澳大利亚合作的这一项目,是内蒙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第一个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其意义不仅涉及到内蒙古可再生能源产业中目前正在研究、示范、推广的内力发电系列产品及新型风力发电装置、户用风光互补系统及多能互补技术、逆变控制器、贮能装置、系列风力提水装置、太阳房、高效太阳能集热器等系列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而且对形成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科研开发一试点示范一推广应用一产业化一条龙示范体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和借鉴意义,同时为内蒙古创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研究与开发机构积累经验。可以预期,这一合作项目的完成和延伸研究将推动内蒙

古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向国际水平迈进。

(三)生态治理与水资源合理开发

内蒙古位于黄河、辽河、嫩江三大水系上游,地跨西北、华北、东北三大区域,是中国北部最大的生态屏障。但由于历史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32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27%;水土流失面积18.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5.3%;草场沙化、退化、碱化面积36万平方公里,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4%。内蒙古的四大沙漠和四大沙地土质疏松,在冬春季,形成沙尘向东南侵袭,严重威胁着三北地区和北京的生态安全。加快内蒙古生态环境治理,对全区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整个三北地区和全国的生态改善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多为沙漠或半沙漠地带,气候干燥,土地荒芜,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土地沙化现象仍很严重,不少地区居民不得不放弃农牧业,每年损失20亿澳元。近年来,澳大利亚把生态治理放在重要位置,在水土流失治理、草地资源退化综合防治、天然林保护和植被快速恢复等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内蒙古有关部门应尽快在生态治理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方面与澳大利亚农业、水利部门沟通交流合作渠道。内蒙古可采取吸引澳大利亚专家、技术、资金的形式,围绕生态建设6大工程一大兴安岭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生态重点县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节水工程一和改善部分地区水资源危机工程、选择沙漠化、盐碱化综合整治、农村生态脆弱带生态环境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领域,联合开展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农牧业建设模式研究。具体可在黄河上游及黄土高原区、阿拉善盟风沙区、阴山北麓蚀沙化区、科尔沁沙地区、草原沙化退化区5个有典型示范意义和代表特征的区域选好试点,取得经验和效益并逐步扩大规模。

(四)高新技术产业

“十五”期间,内蒙古已基本确定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格局。在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能源和环境保护6大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是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内蒙古努力走进全国前列的亮点和希望。内蒙古已经确定了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总指导原则,即技术引进和自主科研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外的人才、资金和技术。澳大利亚属发达国家,也在积极寻求与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在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等学科和产业领域,澳大利亚在许多方面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可以和内蒙古在胚胎移植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研究应用、微生物和酶工程技术、绿色动植物医药资源和生物医用纺织品、建筑及装饰材料、高性能金属和合金材料、软件工程及面向应用的软件平台技术、网络管理和电子商务技术、复杂机械设备及系统的并行优化设计与仿真技术、污染物资源化、减量化和对生态无害化处理技术等专业方向实行技术转移或合作攻关,研究开发前景和潜在经济社会效益将十分可观。

(五)基础设施建设

第7篇

关键词: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节能措施;现状;对策

0引言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在满足产量的情况下,企业和社会对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和电能消耗问题有了更多要求。开采过程中,企业亟待解决掘进机电设备等主要开采工程设备耗电量过高的问题,如能解决这一技术困难,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电力资源节约[1]。

1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使用现状

掘进机电设备的使用情况与中国煤矿企业管理、操作情况有密切关系。目前为满足国内煤炭供应、储备需求,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计划,企业也制定了相应年度计划,但由于中国煤矿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无法保证技术管理的有效性,甚至无法正确推进技术管理进程,导致中国煤矿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使用效率较低,专业设备与国际一流水准存在差距,国内较先进的技术也因管理沟通不畅等问题而不能最短时间内实现技术共享。

2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节能措施

2.1科学选配采掘机电的供电设备

2.1.1选择变压器及变压器容量

在中国,企业从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出发,往往会选择节能化的变压器设备,根据井下操作环境不同,变压器还可以使用干式化的变压器设备或油浸式的变压器设备。变压器是井下煤矿作业的主要供电设备,企业在选择变压器设备时,首先要考虑其能否为井下作业提供充足动力,其次要根据不同运载环境来选择变压器材质,减少空载运行现象。目前中国大部分煤炭开采企业都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但还是有部分私人开采的煤矿及小型煤矿在开采时罔顾社会效益和自然压力,单纯地追求利益最大化,选择变压器时,不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仍旧使用高电能消耗的变压器设备,部分企业为节约固定投资,甚至仍旧使用已淘汰的、没有节能功能的油浸式变压器设备,导致电力资源浪费严重。目前IGS9231型变压器已在部分企业煤矿井投入使用,通过数据监控对比,可知这种较为节能的变压器每台较普通变压器能节约8400kW•h的电量,这种型号变压器的推广及进一步升级成为目前煤炭行业升级的标志之一。如煤矿企业仍使用老旧变压器设备,其工作时负荷率不到30%,极大地浪费电力资源、时间成本、消耗固定资本。目前非晶合金材料是一种主要的、用于变压器制作的原材料,这种材料能在变压器运行时减少不必要的蜂鸣声,降低电力资源的不必要消耗。采用非晶合金材料的变压器目前有S11和S15两个系列,更换这两个系列的变压器可以为企业降低电力消耗的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2]。

2.1.2煤炭输送机的选择

煤炭输送机是煤矿井下作业铺设较长的一种设备,目前主流煤炭输送机有带式输送机和刮板输送机。带式输送机的代表机型是SJ-80型号输送机,刮板输送机的代表型号是AGW-80T型号输送机,在实际操作运转中,SJ-80型号输送机比AGW-80T型号输送机每小时能多运350t煤炭,且运输距离要长860m,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得出在同样的电力消耗下,带式煤炭输送机可以完成更远距离的输送且效率更高,带式输送机可以为企业和社会节约更多电力资源。

2.2选择合理的供电电压

根据物理原理可知,在用电设备功率固定时,供电设备提供的电压和用电设备工作中的电流成反比例关系,即电压越大,用电设备工作中的电流越小,意味着较高的供电电压能为设备带来较理想的电流使用效率、降低设备功率、达到节能目的。目前主流煤矿开采企业都将供电电压提高到660V和1140V,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多地使用1140V的供电电压,甚至一些情况下还可以使用3300V的供电电压,电压越高,在线路传输时耗损的电量就越小。特别是在井下作业,输电线路往往铺设长度以公里计数,这就要求供电电压传输速度快。但过于冗长的输电线路仍会大量耗损电能,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企业设立、使用移动变电站,供电设备与用电设备协同作业,缩短二者之间的距离,减少输送过程中电能耗损,达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的目的。

2.3尽可能应用变频调速节能设备

a)在采煤机中的应用。目前较先进的是回馈型四象限运行的交流变频调速采煤技术。这种技术常用于牵引式采煤机,通过实际操作实验,可以得出这种采煤技术的优点有:(a)能够平衡和控制变频器,无论其是否处于额定转速下;(b)可以较大范围内调整力矩,稳定牵引;(c)操作简单方便;b)在提升机中的应用。提升机变频调节主要是四象限运行技术,同时提升机还采用了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方式,实现系统数字化控制,同时企业还配备了数字化控制的专门软件,方便操作。同时根据电路设置还可以完成远程操作作业,老式提升机存在过压、欠压、过流、电机缺相等问题,但通过技术革新,这些问题都被逐一解决,矿业公司也进入了节能新时代;c)在胶带输送机和电铲中的应用。老式皮带运输机存在启动、运行、制动失控问题,这些问题除了导致电力不必要损耗外,还有巨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四象限变频调速技术与胶带输送机结合后,这些问题都被解决,延长了使用寿命。电铲操作通过四象限变频调速技术也得到突破,避免电铲动力不足、过度操作等问题;d)在风机中的应用。风机节能是煤矿企业一直关注的问题,环境不同,需要的风量也是不同的,但过去风机不能智能变频,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损耗。目前变频器在中国煤矿风机节能改造中有较广泛的运用,降低了最低转速,提高了安全性能。通过企业1a的对比测量,得出结论,在采用变频风机后,企业节约电费56×104元,同时提高企业事故预警能力,明显降低危险警报的次数。

2.4科学使用管理机电设备

a)提升电机设备功率因素。在现实工作中,是否能够及时供电及保证供电质量,主要是由供电设备功率决定的。在调查中,供电功率较低是煤炭企业供电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会在供电过程中产生大量无功电流,且不能保证电压稳定,一方面对硬件设备产生负面作用,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设备正常运行,往往会出现“大马拉小车”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双电机配合运行的做法,从一定程度上保证工作顺利完成。还可以通过设备“瘦身”进行工作方面的调整,比如降低设备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虽然这会使设备工作效率缩水,但可以在不改变供电系统的情况下,使设备正常发挥作用;b)开发现有机械潜力。开发机械设备潜力,首先要充分了解设备,并熟悉设备具体功能和作用,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改造。机电设备耗能主要是在运行时出现的,出现发热等现象,是耗能的主要原因,这种耗能对生产来说是无意义的,但这种耗能要占整体耗能的40%左右。所以,在机械设备日常维护时,要注意机油、油添加和设备内部清洁,在工作中保持机械设备稳定运行,在停车和开车时,要缓慢操作,避免时快时慢的现象,以有效降低机械耗能。

3结语

中国能源产业的发展逐渐集中到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领域,煤炭行业在国民经济的总体占比中逐渐下降,这是煤炭行业必须面对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煤炭行业内部必须优化发展自身体制,更新发展理念,控制发展成本。从节能角度对煤炭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希望能由此提升煤炭行业利润空间,促进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善义,李进朋.矿井提升系统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J].硅谷,2012(7):31-32.

第8篇

一、推进机制创新,建立资源节约和服务高效的机制

(一)推进机制创新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政府对能源资源的节约使用、新能源开发等应给予指导、扶持。一方面,出台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奖励措施,以形成必要的激励;另一方面,对浪费及不合理使用资源和能源的行为进行处罚和制裁;用税收、准入等经济和制度杠杆进行调控,促成工业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自身还应当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不断完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完善监督机制,做到科学合理决策,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同时运用各种市场调节手段,如财税、金融、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破坏,形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建立废物利用的资源回收机制。树立废弃物也是资源的观念,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思路,不断探索企业和区域循环再利用新的流程模式,实现资源的梯次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完善社会、资源消耗企事业单位两级回收利用渠道,努力实现统一分类管理、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合理销毁处置,提高再生利用水平,降低最终处置数量。重点推进废钢铁、有色金属、家电及电子产品等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信息网络体系、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的处理体系的建设;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支持和培育技术含量高、专业化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企业。

泰安市已经成立了泰安拆车有限公司,负责整个泰安市的报废车辆回收拆解工作,每年回收拆解废旧车辆约2000余辆,钢铁、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可达90%以上。2006年开工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处,同时配套建设填埋场一处,项目建成后,泰安将实现生活垃圾60%焚烧发电。可见,形成废物利用的资源回收机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三)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泰安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格局尚未根本改变。1991-2003年的泰安GDP增长中,外延式增长贡献率为70.9%,内涵式增长贡献率仅为29.1%。这种增长方式不仅为土地、环境难以承载,而且还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约束。因此,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关键环节。

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法制约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当前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应抓紧制定有利于加强绿色消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以及资源回收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国家立法的前提下,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加快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根据实际制订本市节约用电、集中供热等管理办法,及规范家用电器、待机能耗等标准,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循环经济模式。

2.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应对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再生利用及生产再生资源类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低息贴息贷款或减免税收等政策优惠,以使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真正有利可图。二是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源税,并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进一步提高企业排污收费标准及废弃物收费标准等,利用经济手段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3.积极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在企业、工业园区和社会等三个层次上推进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坚持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并规范经济社会活动。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环境友好型企业”、“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环保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选择清洁生产、经济效益突出,资源合理利用的企业进行资源节约型企业示范;选择开发区和新建工业区进行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在工业园区重点推进产业链生态化,以园区、企业、产品的绿色环保为突破,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和污染,建设环保型、生态型工业园区;选择新建社区进行绿色社区示范。通过示范区的运作,探索工业园区、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努力建立以企业为“点”,以行业为“线”,以城市和区域为“面”的全方位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体系,实现泰安市建设经济强市和建设“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环境模范城市的目标,并做好争创省级循环经济型城市工作。

二、发挥示范效应,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公共服务与消费体系

(一)树立节约型消费理念,提高民众资源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必须加大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使科学消费观深入各家庭之中,树立勤俭节约、科学健康的消费习惯,让节约成为每个公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加强节约资源知识的培训工作,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协助执法部门对各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模式给予严厉打击。

(二)制定资源节约标准,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节约资源的标准,调节和规范人们的生活消费行为,限制和革除不合理消费,倡导节约型消费,这是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关键。包括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等,这些都将成为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重要保障。

(三)重视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开发利用。对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如公共交通、园林绿地、垃圾处理、市政公用产业、节水利用等,政府应利用市场机制,放开其投资领域,运用多种方式吸引企业、外商或者个人等投资主体参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可以通过利用地下空间来解决。把城市交通、商业街等一切可以转入地下的设施尽可能建于地下,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城市交通的能耗量。建立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水,如充分利用雨水、开发污水再生利用等,实现水的循环利用,调节和缓解城市供水难题,建设节水型城市。

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节约资源,实现低代价、高增长的有效方式。泰安市是以旅游业和资源性产业为主的城市,目前资源型、粗加工型工业比重较高,煤炭、冶金、电力、酿造、化工、建材、纺织等高资源消耗传统工业所占比重在60%以上,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资源消耗存在粗放、浪费现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产业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得本市的资源短缺现象有可能更加严重,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1.建立生态农业系统,保护和合理使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搞好农作物秸秆和农林牧副渔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建立起以节地、节水、节能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认证,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目前泰山区已经建成了全国首家中、上、高秸秆发酵沼气集中供气站,使得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4%以上,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能源和有机肥,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2.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以及有机食品优势产业带,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把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做大做强,增强我市农业生产能力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品种上要突出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要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建立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二)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水耗、无污染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重点发展汽车、输变电设备、新材料、精细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特钢、能源等主导产业,积极引进和研发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煤炭、电力、冶金、建材、机械、化工、纺织、酿造等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和节能降耗水平。围绕拉长产业链,大力开发节能环保新产品,实现产品的小型化、轻量化、可回收、易再生,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劣势企业,积极引导和扶持新能源产业,降低煤炭的使用比例,扩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三)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积极发展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走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加速发展新兴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振兴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行业结构优化;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较大的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节能环保、低资源消耗、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及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支持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挥比较优势,从实际出发,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业。要大力延伸城市服务体系,建立开放、流动、有序的城乡服务业互动发展机制,促进城乡服务业协调发展。泰安市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对旅游业的发展应当予以充分重视。要注重发展生态旅游,形成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的旅游模式,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餐饮、住宿、土特产品、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以旅游文化为核心的产业文化;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应用必要的经济、技术、法律手段,努力减缓自然资源的损耗速度,创造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旅游活动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融合为一个整体,并以旅游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资源节约。

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科技支撑体系

当前,要加强以技术开发中心建设为重点的企业自主创新建设,把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回收再生利用作为企业开发创新的重要内容。健全内部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技术管理、项目招标、对外合作、绩效奖励等机制。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重点开发应用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配套链接、能量梯次利用、废弃物零排放、有毒原料替代、可再生能源等技术。要把节能、环保作为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的重要评估内容,限制、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项目,鼓励支持低耗环保型项目建设。

目前,泰安市已经确立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十大类重点推广技术,并且确立了相应的试点单位。市里将筹集专项资金支持这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以及奖励事项。当前要围绕节约和替代技术、节能利用技术、节水开发利用技术、节材推广技术、节地推广技术、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循环生产示范技术、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评价技术等十大技术及当前节能降耗工作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开发力度,搞好重大项目建设。

要围绕这十大类重点技术及节能降耗工作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开发力度,搞好重大项目建设。第一,要把重点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重中之重,按照责任分工,建立健全考核通报制度。第二,通过重点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促进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余热再利用、秸秆发电(汽化)等高效节能装备工业的发展。第三,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使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给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服务,2006年9月泰安市开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高校和企业科技成果、技术难题、技术供求信息等,为企业搭建了一座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桥梁,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让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服务。第四,加大技术推广及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十大类重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对相关企业在研究经费、税收、信贷及补贴政策上给予优惠,对在技术创新中有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第五,建立强制性节约资源的技术政策,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方法。第六,选择重点行业和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制定有效的资源节约实施办法和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措施

(一)推行节能政府采购制度。目前我国政府机构的能耗开支高于城镇居民的能源消费水平大约10倍左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行节能政府采购。政府、学校等公共财政预算部门应当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在公共场所、道路、灯光工程等推广采用节能产品和应用节能技术。逐步提高采购可循环使用产品、再生产品、绿色产品的比例,进一步推行“无纸化办公”,建立办公用品的回收系统,及时回收报废的办公用品等。

(二)加大财政支出政策力度,支持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对具有一定预期效益的清洁生产项目、技术等采取由财政资金专项拨款或贴息、无息贷款等形式予以资助;加大财政对政府节约能源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对在节能方面表现突出的机构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奖励。加大支持循环经济政策与技术研究的科研费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能源技术推广项目、污染防治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等。还应当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防止挪用和浪费。

(三)调整、完善价格政策,运用价格机制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目前可以重点推进矿产资源价格、天然气价格以及水价、电价、热价等价格改革,调整价格结构,完善价格体系,建立能够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的价格形成机制。

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大力推进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在农村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力度。

建立合理的用电价格体系,对用电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扩大峰谷电价和丰枯电价执行范围,拉大差价,加快实行尖峰电价和季节电价;对高耗能行业中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促进节约用电和合理用电。

推进供热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共同构成的热价形成机制,实行差别热价和煤热联动政策。建立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机制。

扩大市场化方式形成土地价格的范围,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可运用差别价费政策,加强地价宏观调控。利用收费政策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控制新增用地;改革土地供应方式,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建立健全土地市场体系,运用价格机制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土地,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四)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支持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低能耗、低污染、效益好的企业和项目,把信贷资金优先投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行业和企业。通过差别利率来体现扶优限劣,以低利率贷款政策支持低能耗、低污染企业、先进技术研发推广等项目;以高利率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重复建设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要积极开发适合节约型产业发展的信贷业务品种;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节约型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受益面。

(五)征收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建立能源资源开采和生态补偿机制。据报道,山西省政府于近日通过并公布了《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从4月1日起,在山西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原煤开采的单位和个人,都要缴纳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基金将主要用于解决企业难以解决的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支持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和重点接替产业发展、解决因采煤引起的相关社会问题。如果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基金政策还可以向其他能源和资源推广,对资源型城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都会提供良好的借鉴。泰安市也属于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及其他矿产资源也都较为丰富,也存在资源开采效率低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可能枯竭等问题,因此,也可以借鉴山西省的经验,设立专项的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来解决上述问题。

六、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目标责任制

(一)完善工作考核机制,将资源环境指标纳入对地方和干部的考核内容,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政绩考核体系

把万元GDP能耗、万元GDP电耗、万元GDP取水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增加值取水量等5项指标逐级分解到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成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在考核发展指标的同时考核资源节约指标,加强对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继续完善资源节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财务、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党政机关办公经费预算的审核和使用情况的监管,对铺张行为要在审批环节上坚决予以制止。

第9篇

关键词: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210-02

精细化工是当今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化工产品种类多、附加值高、用途广、产业关联度大,直接用于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已成为世界各国调整化学工业结构、提升化学工业产业能级和扩大经济效益的战略重点。《“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指南》提出,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主要任务,提出到“十二五”末期形成一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增长点,把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率提高到45%以上。随着精细化工行业的日益壮大,需要大量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一线从业人员。

高职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的教育,主要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学生,解决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就要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而核心在于构建适合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且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1]。

一、构建思路

高职教育过程是工作与学习相统一、智力与身心综合发展的系统过程,其综合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构建,应该是从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学习任务,它既包含了基于情境使学生遍历任务过程得到技能的训练,又包括了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从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构建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综合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调研典型职业—明确目标岗位与培养规格—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或岗位)分析从业综合职业能力—横向提炼设计专业课程—纵向提炼设计公共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

二、构建流程

我们首先组建了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建的教学团队,其次带着问题即精细化工行业究竟需要何种人才,我们进行了企业一线调研和毕业生回访调研,通过调研,确定精细化工专业学生就业的典型工作岗位5个,即操作工、试验分析人员、技术人员、生产管理员、销售人员,通过分析工作岗位和岗位职责确定工作任务,并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领域,再结合精细化工行业的职业标准(化工总控工、有机合成工、化妆品复配工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具体流程如图1。

三、构建内容体现

1.专业培养目标。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精细化工行业所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经过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和生产实践,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能直接服务于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技术应用和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学习领域课程设置。我院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确定了精细化工专业学生就业的5个典型工作岗位,依据生产一线对这些岗位的知识要求、基本技能和素质要求,将其转化为相应的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包括如下几个模块:(1)职业素质模块,主要是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科学人文、身体、心理等社会素质培养的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数学应用与实践、高职实用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操作技术、高职语文读说写、公共安全、入学教育与军训、公益劳动)。(2)岗位能力模块主要是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关内容,开设以“教学做”一体的基础、综合的设计类等实训课程(即无机化学实验技术、有机化学实验技术、化工认识实习、分析化学实验技术、物理化学实验技术、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单元设计、精细化工工艺实训、装置仿真实训、化工分离仿真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化工总控工取证实训、甲醇冷模装置实训、精细化工实验技术、精细化学品分析实训、专业技能取证、化工工艺实训、CAD实训、毕业设计、钳工实训、顶岗实习等),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道德素质。(3)专业知识模块主要是化工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精细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即无机及分析化学、化工制图、有机合成基础、流体输送与传热、电工电子技术、传质分离技术、物理化学、精细化学品复配技术、精细有机合成、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分析、化工安全技术、化工总控工中级工取证、高聚物生产技术),以理论够用为度、教学内容尽量与就业岗位的实际过程一致。(4)技能拓展模块主要作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持续学习和就业的适应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即化工信息检索、催化原理、无机化工生产技术、清洁生产、化工专业英语、化工厂节能技术、制药工艺学、新能源技术、化工设计案例、高级工取证等)。

3.构建“12342”的课程体系。课程组通过分析工作过程,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技能到综合能力,从一线操作工到技术员,再到技术管理人员的职业成长规律,分析知识和技能的递进关系,重新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12342”的课程体系。①1条主线,在人才培养中始终以培养学生应用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线。②2个平台,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平台。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和基本技能的锻炼。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完成职业环境、职业规范的训练为主,是对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延伸。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实训基地,逐步形成了实习实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确保学生拥有足够时间和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③3个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高职教育要重视能力培养,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方法能力包括思考、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继续学习、开拓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组织协调、团队协作、适应社会、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专业能力包括获得从事精细化工行业一线工作所具有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④4个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所有课程进行归纳分为四个模块即职业素质课程(必修课)、岗位能力课程(限选课)、专业知识课程(限选课)、技能拓展课程(选修课)。⑤2个融合: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实现两者的统一。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资格认证提供便利,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时分配上理论课程时数与实训课程时数达到1:1,这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符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学模式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5+0.5”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前五个学期(即两年半)在校内完成所有理论和实训教学,最后一学期到化工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4.建立多元化科学评价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导向、鉴定、监督、调节、诊断、激励作用。确定评价体系的原则:①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注重可操作性;②全面性与实效性性相结合,更加注重评价的实效性;③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更加注重动态发展;④经常性原则;⑤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为导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可操作性原则[2]。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技能考核标准,建立由学生、教师、学院,家长、兄弟院校、企业、政府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制定基于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标准;采用自评和互评、多层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实现“过程+结果”的教学效果评价。

三、结论

对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在教学体系方面,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12342”的课程体系,采用“2.5+0.5”培养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在今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根据市场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点,加强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的改革,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谷雪贤,谢朝良.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师,2011,(32):61-62.

[2]陈腊梅,胡虹.浅析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1):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