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0 14:50:06
导语:在农村改革存在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农村信用合作社 改革目标 产权制度 问题 对策
自1978年我国经济改革以来,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生产大队管理,到中下贫农管理,又到农业银行管理的多次改革。199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农村信用社完成了与中国农业银行的正式脱钩,并开始由中国人民银行托管。2003年之后至今,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在产权和管理权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首先是强调信用社的商业化、市场化,其次是将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了省级政府。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成效
自2000年农村信用社改革逐步深入以来,改革成效是非常显著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不良贷款比例大幅下降。截至2010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为8.8万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3.4倍;各项贷款余额为5.9万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3.2倍。农信社资金实力显著增强。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12%,比2009年年末提高0.39个百分点。同时,农信社支农服务力度明显加大。到2010年末涉农贷款余额为3.4万亿元,比2009年年末增加0.3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为1.8万亿元,比2009年年末增加1626亿元。不仅如此,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比例也在大幅度下降,初步实现了健康发展。根据央行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3月末,按贷款四级分类口径统计,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3614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7.7%,比2009年年末下降0.43%
2、我国支农服务力度明显加大。为有效支持“三农”发展,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央行灵活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并且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2010年9月,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印发了《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贷款,加大县域信贷资金投入。这些金融政策有力地支持了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发展的信贷投入。
3、管理体制与产权制度改革取得进展。在管理体制方面,经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倡导和制约,通过近几年的大力改革,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基本上建立起了以省联社—市办事处—县级联社的管理模式,法人治理结构得到完善。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按照积极探索、分类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产权制度的改革目标,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改革也颇具成效。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1976家,比2002年增加了1882家,农村商业银行84家,农村合作银行216家,总数比2002年增加了61家,基本上建立了较科学的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改革目标不明确。这次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是矛盾的。国务院印发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强调了深化农村信用社应遵循的原则,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明晰产权关系,促进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和经营机制转换,使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二是按照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经过分析可看出这两个目标的不可兼得性,作为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农村信用社会避开较高的风险而更多地将资金投向收益大的方向,这会背离服务“三农”的改革基本目标。若要以服务“三农”为改革基本目标,农村信用社将再次逐步变成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无法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所以,这次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相互排斥,将导致改革的不彻底。
2、农信社产权不明晰。我国合作金融产权改革尚未到位,作为农村合作金融主要形式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着产权模糊的问题,影响到它在市场环境下的发展。2008年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格股占比居高不下,占整个股本金的40%,有15个省份甚至超过50%。农村银行机构组建步伐迟缓,农村银行机构在数量上仅占农村信用合作社的3.59%。各地在组建银行时,普遍存在着重机构组建轻机制转换问题。政府监管部门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股份制改革的限制比较严格,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股份制改革的难度比较大。当前农信社的产权制度仍然是混合产权模式,出资方主要是各级政府,产权没有明确的界定,信用社的性质还存有“官办”金融的迹象。省级行政管理的联社模式,对下级联社的经营、分配、资产处置干预较多,业务指导与行政指令的边界模糊,造成了信用社不是对股东和社员负责,而是对上一级的联社负责。总分式格局的核心是行政控制而非法人治理,必将造成产权制度的边缘化,“三会”流于形式,股东对信用社的经营和管理没有行使任何权利,对法人没有任何约束,对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也不承担任何责任,信用社社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社的所有者。
3、地方政府管理缺陷。过去农信社的资产质量低下是由政府不适当干预造成的,因此,将农信社的管理权交给地方政府,可以使地方政府从长计议,减少不适当的干预行为,促进农信社的经营机制超好的方向转化。然而效果似乎并非完全如此。一些地方政府不受正确的“政绩观”的驱使或“地方赶超战略”的强烈刺激,将农信社作为“汲取金融”的对象,成为政府的“钱袋子”。农信社实际上将替代财政职能,其结果不仅造成农信社偏离其原有的经营方向,资金反而向大企业、大项目集中,风险越来越严重,最终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
4、农村信用合作社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信用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持续发展。首先、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监管制度还不完善,导致部分监管工作无章可循。其次、银监会与省级政府管理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职责不清晰,尽管两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合作”,但是目前,还是缺乏一个有效的制约和协调机制来解决好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问题。再次、银监会按照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来监督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的现状不相符。最后、由于法律制度还不是很完善,法律体系也不是很健全,导致在行业自律监管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机构。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政策建议
1、确立市场化目标,重新市场定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总体目标必须是机构运作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以及强化农村信用社机构自身运作中的风险防范和机构本身的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重新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市场定位,真正树立经营主体、竞争主体和金融主体的价值选择。农村商业银行只有树立了真正主体理念后,才能尽快找准位置,参与市场竞争,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信社改革,才能缓解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难的问题,提高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贷可得性,真正实现优胜劣汰。
2、推动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创新。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重点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要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贯穿制衡,以外部市场和法律规范为约束,兼顾各方面经济人的利益,使与企业息息相关的资产、收益、风险、监督呈现制度化、社会化。
完善农信社管理体制,首先需要在明确产权责任的前提下规范农村金融立法,加强农村法律宣传力度,建立追究农村金融违法行为的长效机制,确保农信社管理方式有法可依。在法律的约束下,增强农民金融信用意识,提高农信社员工放贷操作规范,加强信贷管理,完善审批程序,使农信社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加强农信社内部管理,提高各级员工综合素质,建立全面绩效管理体系,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内部管理的有序进行,有利于提高农信社的凝聚力,为取得良好业绩打下牢固基础。
3、建立全面绩效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全面绩效管理体系,是农信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鼓励农信社机构保持高质量服务的动力。
全面绩效管理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系统规划、组织和使用,将企业要达到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通过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和分析,并通过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改善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充分发挥员工的的潜力和积极性,加大生产动力,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各项工作目标。其意义在于:引导各级组织和员工在争取当前业绩的同时,追求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全面绩效管理必须建立在企业与人的基本关系确立的基础上,按照企业的价值创造目标设立组织架构和岗位,再按岗位配置员工,与员工建立起现代企业所要求的合同聘用关系,在对各个岗位进行科学全面的绩效考评。
4、发挥农信社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农村信用社是以“服务三农,改变民生”为目的的金融服务机构,树立敬业、诚信、高效、创新的工作意识和工作态度,致力于实现企业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表现。企业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和约束作用上。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不断探索建立符合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特点的企业文化体系,把企业信念、企业精神、工作作风、思想政治工作、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升华。针对农信社财务管理人员,树立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新风尚,反对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反对各行其是,推诿扯皮;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反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树立整体意识,反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树立勤俭办社的思想,反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树立用权为公思想,反对滥用权力,,营造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展露农村信用社全新的精神风貌。
四、综述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是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农信社机构和广大的社员把农信社建设成为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力、调节自如、多功能、少环节、高效率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组织。
【参考文献】
[1] 赵丙奇:农村信用社改革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6(5).
[2] 张蕾: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问题探析[J].中国外资,2012(13).
[3] 项春华:试论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2(18).
[4] 肖四如:构建农信社全面绩效管理体系[J].中国农村金融,2012(9).
[5] 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1).
目前,国家对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在即,期刊市场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农牧3刊的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期刊的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找出农业期刊生存发展的新出路,是当前农业期刊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农业类期刊存在的问题
受体制、地域、市场环境影响。内蒙古地处边疆,经济落后,文化氛围较差,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一味延续“等、靠、要”的老一套办刊思路,仅靠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生存,依赖性过强,且经费紧张,没有积累。受制于国家对报刊政策的调整,在期刊细分市场上经不起风浪,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领导班子不健全,缺乏创新精神。几经期刊改革,农业期刊生存环境恶化,逐渐淡化为“三农三牧”服务宗旨,成为主办单位的累赘。《现代农业》等3本杂志划归农牧业科学院主办以来,一直在等待改革中原地踱步。6年来,杂志社班子不健全,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在改革中继续观望,从而坐失了市场发展的最佳时机。
办刊经费紧张,职工素质有待提高。多年来,办刊经费不足一直是农业期刊面临的最大难题。没有经费,刊物质量难以提高,发行量跟不上,广告自然难以承揽,创收渠道狭窄,办刊陷入了难以维持的恶性循环之中。因为经费紧张,编辑人员除了继续教育培训外,几乎很少有出去参加学习培训、交流办刊经验、更新知识的机会,造成了编辑人员闭目塞听,专业知识贫乏。不能学习到先进的办刊理念,也不能及时领会国家行业指导性政策精神,自然也跟不上办刊形势,办刊理念陈旧,难以突破陈规,谋求发展。
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农业期刊是公益性杂志,其行业性质决定了其发展空间有限,除了同类期刊间竞争激烈,还要受网络、电子出版物及多媒体的冲击,如果不是专业技术人员评定职称及学术交流的需要,农业期刊可能真的要被淘汰。
上述这些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影响期刊生存的重要因素。
发展思路及对策
农业期刊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但在这些主客观难题的背后如何突破办刊颈瓶,才是农业期刊适应市场,以不变应万变的生存发展之道。
加强班子建设,打造合力团队。 在生产关系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根据杂志社办刊工作需要尽快完成单位的合并整合,成立社务会,建立健全班子工作职能,使班子成员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各部门间要互相支持,团结协作,才能形成合力,最大效率发挥班子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
加强内部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传统的“大锅饭”显然已经不适合杂志社的健康发展,应该适应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对外竞争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这就要求办刊工作者要学习和理解市场大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懂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对内也要有竞争,部门间、同事间既要互相支持,也要在工作技能、业务学习以及经济创收等方面相互竞争,这样才能培养职工的竞争意识,形成积极进取,紧张有序的工作氛围,才能进一步增强杂志社期刊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努力提高办刊质量,打造期刊精品。杂志社最根本的任务是办好杂志,其它各项工作也要围绕杂志的出版发行而展开,所以,刊物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杂志社能否生存和发展。现在我们办刊还存诸多问题,说明我们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还不够强,还存在着得过且过的惰性思想。因此,杂志社要注重学习,紧跟形势,学习各家期刊之长,补已之短,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努力找出且实可行的办刊新路子。
加强学习,紧跟形势。要充分调动编辑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努力创造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的学习型集体,还要积极筹措经费走出去参加各种与业务相关的培训班及研讨会,使员工能在学习中拓宽工作思路,开阔眼界,学习到中国乃至世界上先进的办刊模式和经营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不至于落伍,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才能进一步发挥个人的潜能和智慧,为杂志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依托现有资源,内联外挂,实行多种经营。当前,农业杂志社的根本出路就是改革创新,自强自立,实现自养,也就是保生存、求发展。首先,要利用自身资源,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渠道。既要遵守国家的办刊政策,适应形势的需要,提高刊物质量,又要开放搞活,找出适合杂志社生存发展的新路子。
其次,农牧业杂志社有3本杂志,要适应形势,不断巩固扩大作者、读者群。想方设法提高刊物质量,扩大影响力,打造精品期刊,单位要给政策、给机会,不断扶持使其发展壮大。对有一定影响,市场前景较好的杂志,要采取相对灵活的经营方式,比如:联合办刊,挂靠办刊,或成为行业专刊,根据需要发展合作,实现自养,这样既可以降低办刊成本,也实现刊物价值。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刊物,要充分利用其特点,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在经济上给予资助,不仅杂志要办,还要办出特色。
【关键词】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体系 改革
一、农村金融的概念
农村金融要想发展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受农村金融发展的反作用限制,所以农村金融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性地位。我国对货币流通、信用活动与资金运动这三种密不可分行为,用农村金融活动来统称。它是农村经济发展下出现的一种产物,是一个金融部门,为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活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农村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宏观体现,而农村金融则属于微观行为,他们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二、农村金融体系的概念
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现的重要组成,是金融体系在农村的运行和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又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理论上它包含内容多样的金融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如银行信贷、保险、证、结算、信托投资理财等。
在我国农村经济基本是由县域的城镇工商业和乡村经济组成,城镇工商业主要是围绕农副产品加工、运销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展开,乡村经济基本是从事农林牧副渔第一产业生产。由此可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从地域上市指县以下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或是金融活动农村金融体系泛指,在县及县以下由若干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或活动组成的为农村经济发展融通资金的金融组织体系。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自七十年代末,我国就致力于农村金融体制进行革新,也略有成效,但在很多方面还显现出有待改进。
1.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缺陷
(1)整个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目前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致使许多依政策性建成的信用社、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能发挥其应有效应,加上一些担保租赁、商业性保险机构、证券等金融机构在农村还未设立分支机构,加剧了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不健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点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2)现有机构组织的功能缺陷。农村信用社不能全面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单一,对政策性金融重任难以担当;邮政储蓄资金另作它用,减少了对农业的支持;农村金融里商业性金融的主宰地位面临挑战。
(3)农村保险业支农功能不健全。拒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农业有5亿亩农作物受到灾害,占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百分之四十。这些灾害带来的严重后果却只能靠传统的方式进行弥补,即农业风险保障由民政部门主管的灾害救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广的农业保险,仅这两种救济渠道解决农村保险业需要面对的问题,显然是力所不能及。
(4)民间金融缺乏约束手段。农村民间的融资活动和金融组织,在政策压制和地方性自发抵制的情形下仍然屡禁不绝,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为禁止和取缔民间金融组织,各地方政府出台不少制度措施,这一现象在很多地方农村里虽有减弱趋势,但至今还是在不少地方存在。
2. 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缺陷
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制度有待完善;供给不足明显存在,有形成局部寡头垄断现象出现;资金优化配置受到影响,由未形成统一的资金供求市场价格机制造成;适应不了农村经济发展需求,金融产品供给短缺。
3.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
监管的方法单一;严密的分业监管;监管的涉及面狭窄。
四、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存问题的探讨,作为政府主宰产物的农村金融体系,并不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使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及农村金融业本身的壮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束缚。所以建立一个全新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框架,让农村金融活动中占主体地位的金融部门发挥出应有职能,这一符合我国农村经济特性的金融新体系构建势在必行。
1. 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原则
(1)处理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保持农村经济发展、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时相互关系的良好处理,是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核心。经济发展中产生了金融,经济制约金融,金融支持了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一样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2)从实际出发,按市场需求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在我国经济发达区域,仍以农户分散占有土地的小农经济为主,零散农户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应予以自办金融权,逐步构建与小农经济的合作金融,降低资本从农业流出,为分散的农户和农业发展服务。经济落后区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性金融条款协助,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建设基础设施,丰富产业结构,合作金融为农户供应融资需要,使农业不再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
2. 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
(1)拓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领域,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职能。扩展农业银行业务,改善农业发展银行单一负责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局面。现在我国农业发展银行不能很好发挥其功能,是由于业务面狭窄造成,远未实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发挥商业性金融的支农作用,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商业银行向农业投放贷款时,国家可在最低限额或比例上做出相关规定,或建议商业银行存款增长到一定比例时,多出部分用于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和农业建设。考虑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分流大量农村资金的现状,不妨借鉴国外的方法,例如在某一地方获得的存款,要有不低于多少比例的贷款使用在该地方的经济发展上,规定了各行分支机构的资金使用比例。
五、结论
论文通过对现在农村金融体系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探讨农村金融相关理论概念和实践操作基础上,结合前人有关研究资料,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提出以上浅见。
参考文献
[1]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中国农村观察,2007(2):13~21.
[2]高帆.中国农杖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J].中国农村经济,2008(12):69~73.
[关键词]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农业市场体系;市场主体;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A
Problems in the Market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Supplementary Reforms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 Solution
ZHU Jiangmei
Abstract: Comprehensive supplementary reforms of modern agriculture are a strategic deploy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an agricultural market system are one of the key links of comprehensive supplementary reform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rket system is conducive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owever,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has been severely hindered as, in the pilot areas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s,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market system is unreasonable, production factor markets such as the land market grow slowly, farmers are less organized, and the chaotic market competition. Four important tasks for the reforms include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market system, accelerating the land transfer, developing farmers' cooperative, and intensifying government supervision.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comprehensive supplementary reform, agricultural market system, market player, problem, solution
2013年4月,国务院部署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黑龙江省先行先试,率先在全国开展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以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探索新型农业生产关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涉及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等八个领域,强调综合配套,但任何改革试验都需要做好关键环节的工作,在风险调控的前提下,以点带面,循序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农业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发展。成熟的农业市场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的根本保障。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无不建立在完善的农业市场体系之上。健全、规范和完善的农业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载体,市场价格、竞争和供求等市场机制在不同层次的农业市场中协调着农业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改善农业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均衡性,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现代农业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完整性
从客体结构看,应具有农产品消费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农村劳动力市场、农村土地市场、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从时间结构看,应具有现货交易市场、期货交易市场;从空间结构看,应具有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二)统一性
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应是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和生产要素按市场规则在全国范围内交换和流动。统一的农业市场要求建立城乡贯通的流通系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竞争性
农业市场体系的竞争性是指各类农业市场必须利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限制和消除垄断的产生,促进农业市场的高效运行。
(四)有序性
农业市场体系的有序性是指农业市场体系必须规范化,主要包括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化,农业市场管理的规范化及市场环境的完善化。
(五)开放性
农业市场体系的开放性是指农业市场主体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获取比较利益。
二、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农业市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强烈依赖客观经济条件而渐进地发育成熟起来。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市场体系的发展遵循了这一逻辑演变进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农业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然而,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市场体系的建设依然严重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残缺失衡的农业市场导致竞争不完全,农业资源无法自由流动,农产品市场供求失衡并呈现刚性化。
(一)农业市场体系客体结构不合理,市场质量偏低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农业市场体系结构失衡,农产品消费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发展迅猛,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农业综合化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位居全国首位,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高。但是高层次市场发展缓慢,如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程度还较低,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要求改变传统家庭分散经营的模式,适度规模化经营。因为随着农业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高度相关。因此亟需建立规范、高效的土地市场,加速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促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集约化和集中化,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不利于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信息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主体拥有的信息不完全,信息的不对称和传递不畅,满足不了市场主体对信息的需求,难以使农业市场达到帕累托最优。
(二)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受限
农业市场体系的发展依赖于市场主体的发育程度。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市场主体发育程度总体较低。的实施,使得农户成为最主要的市场主体,然而,低组织化的农户与现代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规模化与集约化相背离。为改善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但农户与龙头企业的交易中存在权力不对等,导致农户合法利益受侵。而农民合作社在与龙头企业的合作中也面临权力失衡的局面,市场主体间无法实现公平竞争。
(三)农业市场无序竞争,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市场的一体化
由于农业市场管理、运行技术、市场法规等方面建设滞后,部分地方政府监管乏力,导致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农业市场无序竞争的现象普遍,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交易活动规范性差,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令人堪忧,正常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干扰,流通成本增加,流通效率下降。同时,由于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存在,农业资源在区域间和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受到阻碍,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影响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造成农业市场竞争不充分,优胜劣汰的机制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三、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培育市场体系的对策
(一)确定重点,培育完善的农业市场结构
农业市场体系的发育依靠市场经济内在机制的作用和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因而农业市场体系发展是一个自我发育和演进的过程,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在掌握其发展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可以缩短自我发育的进程,而主动培育完整的市场体系结构,加速农业市场体系的成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继续完善农产品消费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同时,应合理规划,确定重点,注重培育土地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尤其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心,促使农业土地根据市场需求流转,改变农户的市场不完全作为的状况,土地规模经营,使得农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培育农业市场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
农户是农业生产和流通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农业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于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平衡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间的权力对等关系,实现市场主体的平等性、自由性,成为关注的重点。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提升农民合作社的实力,使之具有与龙头企业对等的权力,从而保护农户的经济利益。同时,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增加龙头企业的市场供给,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保证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
(三)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培育正常的市场秩序
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的基础上,政府应利用宏观调控职能,培育合理的农产品价格体系,通过价格约束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使农业市场交易活动规范化。同时,政府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对市场交易活动调控,建立健全农业市场法规,为农业市场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积极培育正常的市场秩序。
[参 考 文 献]
近年来,XXX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改革举措,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工作。
一、措施成效
(一)加快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小麦收割面积30万亩,亩产484公斤,全县夏粮产量14.52万吨。已圆满完成2019年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任务,2020年2.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已挂网招标。打造“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发展新格局,培育农产品品牌,重点发展苗木花卉、中药材、食用菌、瓜果蔬菜等特色种植,肉牛、毛驴、小尾寒羊、鸡、鸭、鹅等畜禽养殖。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追溯体系,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全力推进农业产业项目实施,2019年实施的年出栏2100万只肉鸭养殖项目正在签订租赁合同、1.35万头种猪繁育项目已购进种猪5800余头、日屠宰12万只肉鸭屠宰项目正在进行扫尾和设备调试工作、可存栏5000头毛驴的标准化养驴场已完成整个工程量的70%以上。
(二)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秋冬战役视频会、全省第四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村庄规划工作推进会议及全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主次干道、道路两侧、村内外坑塘沟渠、种养企业、田间地头、河边桥头、房前屋后、拆除危房及闲置宅基地、庭院、厨房、厕所等地方,进行集中清理堆弃的垃圾及杂物、农业生产废弃物。今年累计整理河道岸坡129.2公里,清理垃圾2500吨,清淤河道197条,动土方135万方。积极筹措资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确保年底前实现乡(镇)所在地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0%左右。四是抓好“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创建工作。对照“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创建标准,进一步查漏补缺、补齐短板,打造“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乡村样板,广泛宣传村规民约、家风家训、文明礼仪,开展好儿女、好媳妇、好女婿等典型推选活动,力争年底前保质保量完成创建12个省级“四美乡村”示范村、15个市级“四美乡村”示范村。
(三)加快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大力推广“党建+集体经济+农户”、“企业(合作社)+金融扶贫+农户”、“企业(合作社)+务工就业+农户户”、“政府投入+集体经济+农户”等发展模式,引导支持农户户通过直接、合作、托管、土地入股、资产收益、代种代养等方式融入产业链条,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收益。通过农业产业项目的实施,我县实现了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乡相连接,实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XX样板”。
(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加快推动农业强起来、农村没起来、农民富起来。一是突出产业扶贫,把贫困群众增收放到工作收尾,强化“造血功能”,重点培育贫困群众参与度高的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扶贫新型经营主体,深入推进“一领办三参与”(村干部与能人带头领办和村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群众统筹参与)产业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主动、深度参与现代高效农业,构建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之间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五)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是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以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为重点,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强对乡镇审批宅基地的监管。以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二是加快闲置宅基地整理行动。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要求,整治利用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对危房拆除宅基地、长期无人居住宅基地进行集中整治清理,以“四美乡村”“五美庭院”为建设目标,解决好乱堆乱放、私搭乱建和残垣断壁等问题,实施“一宅变四园”(游园、花园、菜园、果园),鼓励农户在宅基地上种植果树、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将“闲置地”改建成“四园”,实现农村有风貌、有颜值、有入眼景观、有乡土文化。加快研究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配套制度。有序开展农民房屋财产权抵押融资、承包地经营权担保融资工作。
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缩小贫与非贫的悬崖效应,谋划实施通村公路(桥梁)项目共173个,总投资14553.68万元,进一步满足农村群众出行要求,让农民群众出行更方便、更快捷。巩固提升饮水安全,完成了投资7520万元,升级改造了9个乡镇117个村内管网工程,入户38410户,有力保障了全县农村群众的百姓的饮水安全。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村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根据疫情防控工作形势,持续开展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目前已培训148人,切实发挥了引领作用。
深化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提高农村公路通畅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累计建设四好农村公路1300公里,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
有序推进水价改革工作,正在编制XXX农业水价改革规划方案。
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国有农场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组织国有农场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成果建库上图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改革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农村的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二是群众对农村改革的认识不够深,支持和配合农村改革的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村集体经济薄弱,甚至有的村没有集体收入。
下午好!XX乡是我市的农业大乡,存在工业产值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的短板,但同时也有地域面积广大、农村人口较多、农业区位优势突出的长处。尤其是今年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纵深推进,给我乡广大农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此,邢家社乡党委、政府从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推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制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发展机制,现将我乡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美丽乡村建设
根据上级规定,结合我乡实际,确定XX、XX两个村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经与市农业农村局和第三方设计公司沟通,按照“以村为主、发动群众、优化资源配置、确定产业规划”的工作思路逐步打造环境宜居、村风文明、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
其中,XX村建设乡村公园、田园景观和相关附属设施;XX村依托本村特点,重点打造民俗文化墙、古村落原貌恢复和休闲场所建设,两个村预计总投资95万元。下一阶段两个村将在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上出力,宋家庄村千亩榛子基地已初具规模,关头村也将把智能大棚建设、水果种植采摘项目抓紧落地,给农村可持续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在此过程中,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让群众自觉认知“美丽乡村”建设是群众自己的事;全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为两个村申报农村“一事一议”项目,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广泛宣传美丽村庄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能人轶事,打造邢家社乡“农村名片”。
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一)强化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
乡党委、政府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夯实人员责任,确保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分步有序推进。经乡农经站调查研究,结合我乡实际,制定《邢家社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为全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通过组织召开推进会、现场会等方式对全乡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和广泛宣传发动,同时,召开专题培训会深入解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背景、方法和意义;乡产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到各村进行现场督导,实行“一对一”具体指导改革工作,明确工作责任和任务,乡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村工作开展情况向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汇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完成改革程序,明晰存在问题
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情况
我乡自2019年初以来,按照“依法依规、公平合理、民主决策、权责一致”的原则,稳步推进产改各项工作,尤其是在矛盾问题较为集中的成员身份确认流程中,采取“法律政策为依据、村规民约为参照、民主决策为兜底”的办法,针对性解决各村存在问题,充分保障每一位村民的合法权益。清产核资共计确认15个行政村账面资产19501054.14元,集体土地112879.03亩。
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过程中,我乡按照“有法依法、无法依规、无规依民”的工作方针,实行“一村一策”,严格执行民主程序,要求各村按照“3表2书1办法”(3表:成员登记表、确认表、股民清册;2书:股民清册意见书、成员身份确认办法意见书;1办法:成员身份确认办法)履行成员身份确认规程并完善档案资料。经过3个月的紧张工作,全乡共计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363户、12472人,折算集体资产股份17358.8股。截止2020年8月18日,15个行政村都已完成民主选举并挂牌成立经济联合社。
2、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个别村因历史原因造成款项的原始凭证缺失,导致乡农经站、会计事务所工作人员在确认往来账款时较为困难。乡政府农经站要求各村在确认往来账款时“以账为准、实事求是”,对各村账目逐笔核对,账实相符的登记填表;账实不符的要实际确认并作账务处理后再填报,同时对村级档案资料整理提出规范意见,定期监督检查。
城镇化率提升、城乡差异明显导致农村常住人口流失,人员结构复杂,身份确认工作难度加大。受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制约,村民对“外嫁女”、“空挂户”、企业务工转为非农户籍人员等疑难人群的身份确认意见存在较大分歧。对此,乡党委、政府本着保障妇女儿童权益,防止多数人侵占少数人权益等原则,杜绝“两头占、两头空”,向广大群众解读政策、统一认识,引导村集体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民主商定成员身份确认结果。
各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较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占地补偿,在下一阶段的集体资产股份化改制工作后的市场化运作将面临困难。我乡农村虽然土地面积较大,但是可供市场化运作的土地资源仍然有限,区位优势不强;部分村虽然通过土地流转开始逐步探索农民增收途径,但是开发利用结构单一,仍然局限于农产品传统种植、购销,缺乏网络运营、产品深加工等新型产业模式。对此,乡党委、政府借助2019年古交市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打造了龙子村智能连栋温室大棚、南沟村写生基地、宋家庄村千亩榛子园三项龙头产业;开展撂荒地整治,扩大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太原“后花园”,带动各村增加集体经营性资产,强化市场竞争力。
(三)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依法依规引导市场运作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乡党委、政府坚决贯彻执行古交市委、政府的各项要求,结合农村实际,逐步总结探索出以下有效推动产改工作的方法:
提高政治站位,持续深化认识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把准改革方向,守住改革底线,尊重农民意愿,把握时间节点,压实工作责任,改进工作方法,稳妥有序推进改革。
坚持法律和政策并用原则,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和民主决策原则,坚持公开公正、规范操作原则,以法律为准绳、政策为依据,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切实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的合法权益。
县政府部署“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以后,我单位非常重视,立即开会研究,学习上级文件,认真组织规划,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领导机构
农业农村局成立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班,实行责任分工,通过收集资料,下乡调研,征求意见,开门问策,进行科学谋划。
二、制定工作思路
根据县政府“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的规划思路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以“6个提高”为目标(1、提高农产品质量,2、提高产业效益,3、提高生产效率,4、提高农民素质,5、提高市场竞争力,6、提高农民收入),以“十大举措”为抓手(1、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行动。2、实施高效种养业发展行动。
3、实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4、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5、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动。6、实施农业产业强镇培育行动。7、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行动。8、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9、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10、实施农业科技支撑行动。)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三、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十四五”规划初稿已出,全局集体讨论了2次,征求意见稿已改了3次,初稿紧密结合《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河南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结合我县特色优势产业,结合乡镇、村、干部群众的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初稿共分五个部分(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发展方向(6化 1布局区域化,2生产标准化,3经营规模化,4发展产业化,5方式绿色化,6产品品牌化);(四)发展十大举措;(五)保障措施;共计谋划58个项目,其中动植物保护工程7项,农业生态环保工程1项,蚕菌业1项,人居环境8项,水产品2项,农业病虫害防治2项,菜蓝子工程2项,中药材1项,现代农业7项,发展集体经济2项,高标准农田2项,农产品冷链物流1项等,总投资78.69亿元。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多年来国家从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方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的产业化进程。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农村建制镇数量扩大到20年前的8倍之多,发展到了19060规范的乡镇。但是农村经济在告诉发展的同时也伴随这一些列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不高
我国人多地广,农村分布地区广,农产品地区性、结构性、季节性分配不合理,导致农产品堆积,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也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在一些落后农村地区,仍然使用落后的生产方式,近年来由于全球温室效应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
(二)农业生产投入量低
科技时代的到来,物价上涨,而农业生产的市场价格普遍较低,很多农民所依靠农业生产获得的利润无法满足他们生活消费的需要,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下,大量农村学生进入城市高校就读,毕业之后留在城市工作。由于对农业生产缺乏积极性,这些人量流失导致农业生产投入低。
(三)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区域性农产品供过于求,导致农产品的价格底下。农产品的生产缺乏特色,难以吸引顾客,导致农民经济收入不高。
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支持与金融资源结构优化的矛盾
农村人口在我国是一个庞大的数量,基于这个原因,我国在农村设置大量不同类型的银行。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各类银行的存贷比高,而金融服务却相对较差,因此需要在农村建立新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服务品种与多层服务之间的矛盾
基于农村实际情况的特殊性,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而要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根据农村的特征,因地制宜可在农村建立起一站式金融服务体制、农村人口密集居住地区设置社区性金融服务体制和在农村集市街头人流量集中的地方设置综合化金融服务体制。
(三)可持续性与高风险低收入经营之间的矛盾
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而农村经营主体风险高,获利少,无法满足银行的需求,导致双方的发展都艰难的局面。
(五)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之间的矛盾
我国农村金融机制体现出高度垄断集中的现状而标准金融运行机制需要多样化。两者之间的问题需要从市场竞争中的到解决。例如在农村开始更多类型的银行分解农村金融垄断情况。
三、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办法
(一)高科技武装农业生产
袁隆平依靠技术种植出来了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我国农村粮食产量,可见,科学和技术才能帮助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引进先进的农具和种植技术可以大大帮助农村经济发展,使得单位农产品的产量提高。
(二)革新农民思想
思想决定行为。在农村里农民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他们依旧采用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跟不上。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题,要发展农业就需要给农民意识上、思想上引导,传授农民先进的科技知识,
(三)将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化转变多元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各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市场动态千变万化,因此,需要转变农村产业结构。针对人民的需求,发展多元化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链结构,例如:开辟采摘园和农家乐等。
(四)政府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
发展农业生产还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农村人流量的大量流失,需要国家的优惠政策来留住人员,发展生产。需要留住人就要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让他们被留住农村所带来的利益而吸引,留在农村积极发展生产。
农村经济中还存在的明显问题是金融问题,多年来,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我国金融体制改制的重点与难点。尽管农村信用社为改革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制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农村金融改革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四、以创新促进农业金融改革
(一)升级诚信体系
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们了解别人的渠道更多,因此可以借助网络平善诚信体系。诚信体系采取星级评定,对诚信度不同的人给与不同的级别,对诚信度高的人给与更多的优惠政策,带动群众进行诚信借贷,发展经济。
(二)合理运用农村土地资源开放土地金融市场
随着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导致田地的荒芜化,而有些企业家想要发展生产苦于寸土难求。基于这种情况,可以用标准化、单一化方式进行对土地的投资,来吸引企业家生产,同时带给农民更多的经济利益。
(三)加强农业产业化和融资体系关系
基于商业银行融资和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交易主体的实际问题,开展一条龙式间接融资体系。银行想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借贷,再由这些企业对农户进行批发和零售,待到获利时,龙头企业再还贷加息。
(四)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
建立支付结算体系,根据农村具体情况提供给农民便捷的商务交易通道。由于农民普遍知识水平不够高,因此在担保体系中要完善明确,让农民正确认识到借贷存取的弊与利,让农民更信任银行参与银行的存贷。
五、结束语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其中出现很多的问题,我国一次次的攻克这些难题,例如早在上世纪采取的圈地运动、联产承包责任制等,艰难的走到了现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想要更好更快的发展还是需要加大努力。而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路上更是步步艰难,一直以来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但是仍然还需要完善金融体制,带领农民走向富足。
参考文献:
[1]王顺,梅国超,赵勇.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路径探索[J].中国金融,2014(22).
[2]杜晓颖.关于农村改革创新的思考[J].南方农村,2014(5).
[3]毛杨花,陈红燕.农村经济发展现状[J].科技经济农场,2016(1).
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凝聚共识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通过多次集中学习、思想解放大讨论和大量调查研究,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丰富内涵的认识,并在以下几个方面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一)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贯穿农村工作始终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做好农村工作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新思路,寻求新突破,再创新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化解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为全市当前“保增长、促转型、维稳定”大局作出贡献,更好地推进幸福__建设。
(二)必须坚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核心任务。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维护和发展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辟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拓展多种渠道,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三)必须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农村工作的根本动力。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改革,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谋划思路、安排工作、设计政策,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方式创新、管理服务创新,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四)必须坚持把统筹协调作为农村工作的有效方法。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着眼农村现代化发展趋势,跳出农村看农村,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五)必须坚持把加强高素质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基本保证。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依法执政能力、“三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二、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成绩和剖析问题原因 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项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一)突出城乡统筹,充分发挥参谋作用。着眼导向科学发展,着力城乡统筹协调,着手解决“三农”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搞好决策服务,研究制订了一系列以市委文件名义下发的政策意见,完成了大量工作调研任务。我办出台的政策意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涉及范围广;二是影响人员多;三是指导实践强。
(二)突出富民强村,致力于民生改善。我们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积极统筹发展与富民的关系,做到改革促增收、发展促增收。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契机,强势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建设,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同时,一手抓示范镇村创建,一手抓薄弱村转化,不断增强镇村经济实力。
(三)突出和谐文明,加快新农村建设。坚持以村庄整治为抓手,扎实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推进农村民主建设,逐步推进民主理财,全市建立了规范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100%的村财务公开规范化,基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意识进一步增强。
但通过征求基层意见建议和民主生活会分析检查,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一)在农村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上还不够准确。由于农村现代化演进是个动态的过程,且尚未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对现代化新农村虽然设定了建设的愿景及努力的方向,但对“三农”工作存在的显性矛盾、潜在问题、发展趋势把握得还不准,对其规律的认识和结合实际的系统把握还存在差距。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二)在重大发展难题的破解措施上还不够有力。随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形势转变,面对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三农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实际工作中,创新的办法还不多,抓的措施不够有力,成效不够明显,有的仅仅停留在思考层面,有的甚至还没有破题。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w:bs{!r\x
(三)在服务资源的整合手段上还不够配套。统筹协调能力还不强,特别是在整合发挥农经系统优势,有效指导服务镇村与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思路、加快发展转型等方面还缺乏有效的载体、手段和平台。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四)在服务指导工作的方法上还不够合理。在涉及三农发展的宏观政策、发展方向、推进举措等重大问题上,真正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不多、不深。对政策贯彻落实的情况和取得的实效掌控、评估和反馈都需要进一步加强。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五)在提升队伍素质的机制上不够完善。在学习提升、放手工作、主观能动性发挥等方面的环境创造得还不够。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履行好职责、发挥好职能、提供好服务等方面的差距有待进一步缩小。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客观因素,更有主观原因。从客观上看,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惯性作用,使得大量农村优质资源流向城市与强势产业。从主观上分析,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一是理论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加强。有时受工
作事务忙碌的影响,容易放松理论学习,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经常性不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二是研究工作的前瞻性、指导性和把握三农发展规律的本领有待加强。对三农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系统研究不多,深入了解问题、剖析原因,前瞻性研究政策、谋划思路,深层次解决问题尚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推动发展协调性不够,统筹兼顾能力有待加强。充分统筹协调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上下要协调,横向要协作。
四是工作作风务实性不够,正确政绩观树立有待加强。传统思维定势和习惯做法没有完全摆脱,在一些问题上改革创新的力度不足。对一些需要长期努力的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有所忽视。
五是班子建设全面性不够,指挥协调能力有待加强。在有些问题上的思想认识、观念意识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够吻合,改革创新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工作实践的思路与举措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创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思路,要牢牢把握“五个始终坚持”,即始终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把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要求;始终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动力;始终坚持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始终坚持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目标。具体做到“六个围绕”、“六个进一步”: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6|6b/y g(xk v@
(一)围绕提高履职能力,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突出研究生产关系如何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标要求来开展调查研究。
(二)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继续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新步伐,提升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建设水平,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积极推进“三置换”改革试点工作。二是继续大力组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三是积极探索组建富民合作社。四是继续大力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五是继续大力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围绕做强村级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两手抓”的水平。必须高度重视村级经济实力的培育问题,坚持一手抓示范村建设,一手抓薄弱村的脱贫转化。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四)围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开展村庄整治工作。全面推进以“拆破房、穿新衣、披绿装、洁河道、增设施、强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工作,引导社会支持,发动群众参与。
(五)围绕加强集体资产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是开展村级集体资产的清查工作。二是积极推进村级民主理财工作。三是继续加强农村财务管理。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四、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农村工作的执行力
全面加强领导班子思想、组织、作风和廉政建设,提高服务力、创新力、执行力,是我们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为全面深入开展农村工作提供坚强的思想与组织保证的关键环节。
(一)加强理论学习,切实增强把握全局的能力。切实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坚持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经常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果迅速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二)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增强决策和执行的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班子成员分工协作机制。坚持走群众路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发挥市级机关兄弟部门与乡镇(街道)在政策制订中的作用。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和职责分工,加强各科室的统筹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