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仿古建筑的特点

时间:2024-01-10 15:09:03

导语:在仿古建筑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仿古建筑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仿古建筑、建筑样式、结构形式、抗震设计

1.引言

在我国建筑史中将清代以前的建筑称为古建筑,古建筑以其宏伟的气势,合理完善的结构,华丽的装修为世人所瞩目。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称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但是由于战争、地震等一系列人为或自然灾害的因素影响下,使我国古建筑保留甚少,而仿古建筑作为古建筑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的产物,不仅继承了古建筑造型优美、气势恢宏的特点,而且还增强了结构抗灾害能力和耐久性、并使其结构类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特点使得仿古建筑行业近年来如雨后春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2.仿古建筑的建筑样式

2.1仿古建筑样式的发展

仿古建筑在建筑形式上较为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在材料和施工技术上则使用了大量的现代科技。

仿古建筑的样式根据几千年来古建筑的发展而来,传统的古建筑是随着古代文化的不断进步演变而来。传统的古建筑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古代人就出现了用木棍、泥草建造出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而且在这时已经出现的“榫卯”结构。随着科学以及文化的进步在汉唐时期传统古建筑发展达到了第一次盛世,出现了大规模的建筑群,屋顶的样式极大的丰富,也出现了“斗拱”结构。然而在这之后一直没有像汉唐时期的大规模建筑群,但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传统古建筑在造型上更加细腻、美观,而且融入了大量印度、西亚的建筑风格。到了明清时期是传统古建筑的鼎盛时期,由于国家的实力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一时期的建筑在规模以及样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2.2仿古建筑样式的分类

仿古建筑继承了几千年来古建筑的发展到现在根据建筑样式可以分为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基本形式。

硬山是指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悬山是指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称为悬山(亦称挑山)式建筑。

歇山是指屋面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

庑殿是指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

攒尖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3.仿古建筑结构形式

仿古建筑是运用传统营造法则与现代施工技术与材料技术的完美结合,从而使得仿古建筑不但再现了古建筑的文化特征更使其抗震性能与耐久性有何很大的提高。根据建筑材料的分类仿古建筑不但继承了古建筑中的木结构与砌体结构并衍生出抗震性能优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下面将对这几种结构进行简单的介绍。

3.1 木结构

木结构是指以木材为主要受力体系的工程结构。与其它材料建造的结构相比,木结构具以下一些优点:木材资源再生产容易;木材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由于其纹理自然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木构件制作、施工方便;由于自重轻且所以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木结构的具有较好的塑性、韧性。但是木结构也有一些致命缺点:木材容易腐蚀,易受虫害,木结构的防火性能较差;木结构的各向异性个方向上的各项强度差别较大。

3.2砌体结构

砌体结构是砖砌体、砌块砌体、石砌体的总称。因为仿古建筑大量使用的是砖和石头砌筑,所以一般简称为砖石结构。

砖石结构仿古建筑具有就地取材、成本较低、耐火、隔热、隔声性能好以及施工方便等特点,而且砖石作为建筑材料有较高的抗压能力使结构的承载力提高。但砖石结构也存在许多缺点:由于砖石的体积大、自重大砌筑用的砂浆粘结力较弱因此结构的抗拉、抗弯、抗剪性能较低,抗震性能差;砖石一般体积大、自重大所以材料不易运输生产率较低。

3.3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建筑是指仿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构件为钢筋混凝土材料建造的仿古建筑结构。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性、可模性、耐久性及耐火性而且其工程造价较低所以是仿古建筑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

钢筋混凝土可以根据需要浇注成各种仿古结构构件,能够较好的重现古建筑的外形,钢筋混凝土材料易于运输,建造成本较低,建好后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耐火性、抗震性。

3.4钢结构

钢结构仿古建筑是指仿古结构构件是由热轧型钢、钢板或冷加工成型的薄壁型钢制造而成的仿古建筑结构。钢结构的特点主要有:材料强度高、韧性和塑性好;制造施工简便,施工周期短;钢结构质量轻,有较好的抗震性能;钢材材质均匀,符合力学计算的假定;可重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钢结构的耐腐蚀性差、耐热不耐火、造价成本高使得钢结构在仿古建筑应用中有许多局限性。

4.仿古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理论

仿古建筑在结构的抗震设计时设计人员通过对工程实际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的设防标准,这是为了保证人们生命安全同时兼顾经济节约的设计原则,以概率论为基础提出的设计方法。 第一水准是考虑多遇地震,结构在使用期间,遭遇这类强度较低的地震频率较高。在遭遇这类地震时结构应当不损坏且不需要修理,这就要求结构在遭遇这类地震下应处于弹性状态,可以假定服从线性弹性理论,用弹性反应谱进行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截面设计应满足承载力要求,并控制结构弹性变形符合要求。第二水准是考虑基本烈度设防地震,结构在遭遇基本烈度的地震作用时,允许整体结构达到或超过屈服极限,产生一定的弹塑性变形(这时钢筋混凝土结构会产生裂缝),结构依靠自身的塑性变形消耗地震产生的能量,从而使结构可以保存下来,经过维修结构依然可以使用。在这类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震设计应考虑结构的弹塑性变形。第三水准是考虑罕遇地震在罕见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进入较大的弹塑性变形状态,部分结构破坏,但应避免结构的整体倒塌,保证生命安全,在罕遇地震的作用下结构抗震设计则完全是为了防止结构倒塌的设计。

5.仿古建筑的设计方法

古建筑的设计及施工主要以不断积累的经验、方法为主。仿古建筑在设计要做到神形兼备,就必须按照古建筑结构形式及尺寸模数进行设计。然后根据现代现行的抗震规范进行计算、设计保证结构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最后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建模、计算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仿古建筑既满足古建筑的外观样式又能满足现代结构的抗震以及安全需要。在仿古建筑设计最开始时,设计人员根据建筑的作用、整体美观效果来确定仿古建筑的屋面形式、外形尺寸、屋面举折情况等,然后根据仿古建筑的建筑模数确定各构件的几何尺寸将整体结构的建筑模型确定下来,最后根据简化结构模型计算,并用计算机对结构进行内力验算,复核各结构构件是否满足承载力以及抗震需要。

6.结束语

仿古建筑沿用了传统古建筑的样式,采用现代先进的设计、施工、材料技术,使得仿古建筑既能展现传统古建筑的宏伟气势,有具有现代结构的可靠性、安全性。这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相信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仿古建筑的使用将更为广泛,所以仿古建筑必然会在建筑领域获得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仿古建筑;城市建设

1、引言

虽然中国的古建筑经历了长达了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但其固有的特点及风格并没发生多大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堪称为世界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在选用材料、处理平面和外观设计等多个方面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木材为主的建筑物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比如:木材容易腐烂且防火性能差等,而新的建筑材料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些缺点,为了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新的建筑材料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仿古建筑中,既传承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艺术,也提高了仿古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如今的 仿古建筑汲取了中国古建筑优良的一面,并将它不断发展完善。以下本文将来谈谈在仿古建设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2、工程概况

某建筑物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有的建筑规模已不能满足相关事业的发展需要,经相关部门研究决定,自2004年开始对其进行修复扩建,大悲殿就是该项工程中的一项。大悲殿为南方单层双重檐仿古建筑,建筑面积1200m?,总高度25m,面阔七间,共37.8m,进深六间,共30.6m。屋顶形式为歇山顶,黄色琉璃瓦铺盖,飞檐翘角,气魄雄伟,檐下为七踩斗拱。 室内采用露明造,使空间更高大、更宽敞。

3、仿古建筑的定义

仿古建筑是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上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

现今的仿古建筑物一般都是由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成的,并使用适当的方法使其达到仿古的目的。一般人认为,完全按照古建筑的外观来建筑新的建筑物就是所谓的仿古建筑,其实不然。对于仿古建筑要满足一下三个要求:

a 建筑物必须存在以下三个部分,即台基、屋身以及屋顶,而且建筑物的主题部分的屋顶必须是传统形式。

b 台基、屋身以及屋顶之间的比例必须与古建筑物的比例相接近。

c 建筑物的外观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股建筑的结构特征及装饰风格。

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可被 称为是仿古建筑。不可以将那些只包含了一点传统建筑物的色彩,或者那些在建筑风格上与传统建筑物有点相似的新建筑物就称为仿古建筑。

4、中国古建筑物的特点及设计要求

4.1 中国古建筑物的特点

中国的古建筑物一般都是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一种木构架结构,布局看似平常,实则层次丰富,均衡对称,空间结构井条有序,各个部分都有明确的分工,承重结构布置合理;在对古建筑进行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各个部位的形状、大小及制作方法都有明确的要求。不仅如此,古时的建筑师们还设计了多种独具风格建筑形式,并且通过合理的装饰方法,使建筑物显得即庄重又华丽。中国古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叠梁式、 穿斗式、井干式等。

4.2 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的一般要求

如今的仿古建筑物大多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不是木结构,为了使得建筑物在装饰之后的外观效果能达到模结构的程度,仿古建筑物在结构设计时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4.2.1 模数要求和构件定型化

建筑物中各个受力构件的大小和形状都要满足古建筑的模数的要求。其他各传力构件也要严格按照古建筑物中各构件的形状和尺寸来确定。

4.2.2 屋面造型要求

建筑物屋面各部位的变化要明显,对其构造也有很高的要求,构架体系可使用步架和举架的方法进行处理,以达到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缓的效果,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一面完全展现出来。

4.3 在建筑结构中有许多构件具有独特的装饰作用,主要包括斗拱和雀替两种。

4.3.1 斗拱

在斗拱中有一个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的船形木块叫做拱。斗拱是古建筑中一种独特的型制,处于柱子和木结构梁之间,它的主要作用是传导屋面的荷载、加大屋檐挑出的长度、以及吸收地震的能量等。 对于如今的仿古建筑物来说,斗拱主要起着装饰的作用。

4.3.2 雀替

用于额枋,与檐柱相交处,类似于三角形,在其表面一有雕有装饰的构件。其主要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辅助拉结和装饰等。

5、仿古建筑在防雷检测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5.1 接闪器未按照规范要求安装

仿古建筑物的天面设计一般使用尖顶、斜屋檐等。接闪器得形式一般是明敷避雷针与避雷带相组合。依据要求,在建筑物的众多易受雷击的部位都应设置避雷带,并在突出部分加设壁垒小针。但有时考虑其外观的影响,在有些应该安装避雷针的地方并没有安装,从而使一些易受雷击的部位不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之内,当雷击侵袭的时候,很容易导致这些部位的瓦片、混凝土块等构件的脱落,再次对行人造成伤害。为了减少这样的伤害,必须安装应有的避雷针。有些仿古建筑物为了满足亮化的要求,在天面安装了一些彩灯线路,部分线路还直接缠绕在接闪器上,受到雷击时,电流会通过彩灯线路窜入电源线路中,对连接在电源线路上的其他用电设备造成损害。

5.2 明敷引下线没有考虑触电压的危害

为了避免触电压对人体构成危害,相关部门明确规定明敷引下线在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接地线应采取暗敷或橡胶管等保护措施。此外,还应沿建筑均匀布置尽可能多的引下线,以引下线的分流系数,降低每根引下线中的雷电流,降低雷电反击的概率。

5.3 接地装置没有注意跨步电压的危害

山地的土壤电阻率比较高,一般会在建筑的四周埋设人工接地装置,以降低仿古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接地电阻。然而山地石多土少,接地装置一般埋设较浅,对于此类的接地装置检测时,应重点注意其是否沿建筑外沿构成环形回路,埋深深度是否足够,必须的绝缘措施是否妥当。

5.4 仿古建筑内的电子信息设备没有考虑防雷措施

在大多数公园内都安装有多种电气装置,此类电气装置多数安装不合理,使得这些装置极易受到雷击。在对其进行检测时,要使电气线路在进入建筑前埋地敷设大于10m,并在建筑的进出口处安装电涌保护器。

5.5 其他注意事项

为了消除由雷电而导致的电位差,在仿古建筑物内必须实行等电位连接的方式。所有金属构件都应等电位连接起来,并可靠接地。位于仿古建筑旁的大树也应该设有雷电安全警示牌,指引游客选择正确的避雷措施。

6、结语

仿古建筑是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建造难度比较大,但是只要我们不断总结传统建筑设计的有点病将其发扬光大,同时正确利用现有的高科技和材料加以改造,使之产生美的吸引力,那么我们的仿古设计能力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郑键雄,林世祺;论仿古建筑在防雷检测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新建设;2011年7期

[2]王弦;论当代仿古建筑[J];艺术探索;2008年04期

第3篇

【关键词】仿古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工法;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样式现代仿古建筑是在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采用现代的建筑材料,现代的建筑手法并以混凝土结构取代原有的木结构。在保持原有的木结构样式和规格外又在材料的选取上更加的经久耐用,达到视觉与适用的辩证统一。混凝土结构代替部分木构架的优点:1.环境资源友好型能源,对木材,森林准备的破坏有效地减少了,同时避免了木材材料的防虫防蛀工作。2.充混凝土材料相对于木材更加的安全牢固,经久耐用。延长了房屋的寿命。3.混凝土材质较木材具有更强的可塑性,能更好的与现代装饰风格相统一,可与室内各种家具装饰品统一风格,增强房屋的艺术性,使人的居住环境更加和谐。

一.仿古建筑的建筑样式

在我国建筑史中将清代以前的建筑称为古建筑,古建筑以其宏伟的气势,合理完善的结构,华丽的装修为世人所瞩目。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称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但是由于战争、地震等一系列人为或自然灾害的因素影响下,使我国古建筑保留甚少,而仿古建筑作为古建筑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的产物,不仅继承了古建筑造型优美、气势恢宏的特点,而且还增强了结构抗灾害能力和耐久性、并使其结构类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特点使得仿古建筑行业近年来如雨后春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1.仿古建筑样式的发展

仿古建筑在建筑形式上较为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在材料和施工技术上则使用了大量的现代科技。仿古建筑的样式根据几千年来古建筑的发展而来,传统的古建筑是随着古代文化的不断进步演变而来。传统的古建筑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古代人就出现了用木棍、泥草建造出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而且在这时已经出现的“榫卯”结构。随着科学以及文化的进步在汉唐时期传统古建筑发展达到了第一次盛世,出现了大规模的建筑群,屋顶的样式极大的丰富,也出现了“斗拱”结构。然而在这之后一直没有像汉唐时期的大规模建筑群,但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传统古建筑在造型上更加细腻、美观,而且融入了大量印度、西亚的建筑风格。到了明清时期是传统古建筑的鼎盛时期,由于国家的实力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一时期的建筑在规模以及样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2.仿古样式建筑的特定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二、混凝土结构原理

1.斗拱的运用。这是区别于木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2.仿古建筑结构使用喷漆彩绘,通过艺术加工达到木结构的视觉效果。

3.榫卯是连接各个木结构的组长工具,它使不同形状的木构件组合起来,使得斗、拱、梁架、、柱子额枋等构件的连接能够更加牢固紧实,承载住房屋的重量。而现代仿古建筑代替木制斗拱,它依据木构架的层次分解构件,按照不同结构的受力不同定制特有的混凝土构件 。现浇节点的连接与预制构件代替榫卯安装,即选用二次浇筑混凝土,加以现代化的现浇多层叠合、预制手法施工,从而形成具有现代气息的刚性混凝土材质的木结构视感结构。

三、 仿古建筑的结构要求

现代的仿古建筑多以混凝土代替木材料,因此未来达到与木结构一样的外观效果,使彩绘喷漆更加的自然,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也有了一些特殊要求:

1 构件定型化和模数要求

为了满足古典建筑的模数要求,各受力构件的规格有一定的限制,形体应完全仿照古代木结构中梁、枋、柱、檩余传力系统的构造和成分以及其各构件的尺度相应的做法。

2 对于屋面造型结构要求

造型要求高, 屋面应该有显著,构架体系应有出檐深远、曲线优美的特点,可以选取举架和步架的处理方法,使得屋面呈现一定坡度,且是越往下越陡,越往上越尖的形状,以此来模拟我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特点。

3 大量的结构构件具有独特装饰作用,已斗拱和雀替为主要代表

斗拱:斗拱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而仿古建筑中的斗拱,由于主体材料为钢筋混凝土,其常常仅作为装饰存在。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要头。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雀替: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在中华建筑中,所有雀替都油漆或雕刻得很华丽。给人印象很深,大有无崔替不成中华建筑之感。

总结

现代仿古建筑主要以混凝土为材料,给现代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保有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在材料的创新方面,使仿古建筑有了全新的色彩,创造出更文明,更现代的居住工作环境。而在其结构方面的巧妙设计虽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任然需要更多的创新,是现代仿古设计更加的完善,且其本身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第4篇

数千年的中国建筑史实际是数千年的文化史,积淀着社会伦理、风俗习惯、宗教精神、审美意识等丰富的文化蕴涵。西周时期建筑的左祖右社平面布局表现了当时的礼法制度;明清时期祭祀天地的天坛地坛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凡此种种,文化通过建筑形式展示给人们看,试想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其建筑设计如果缺乏文化思想,尤其缺乏传统文化的支撑.那么我们生活的建筑空间将是何等的苍凉,何等的浅薄。

连接历史的传承过去,讲述传统的古建筑符号的消亡,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传统建筑符号消费的需求的终结,相反随着古建筑的日益稀缺,人们的注意力从单纯的物质追求,回归到精神层次的满足时,对于传统建筑符号及其背后的文化所指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加。仿古建筑形式的出现,为多元文化的社会增添了历史和现实之间构筑了一条沟通的桥梁。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仿古建筑形式的兴起,有其原因。世界性文化交流的冲击,促使建筑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在设计价值取向上便走向了二元化。一方面强调建筑形式要顺从社会文化的图解和发挥建筑师的个性;另一方面强调体现历史特征和民族风格的创作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对二元化的选择,在历史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驱动下,深感创造力贫乏的建筑师们,便开始挖掘传统形式所固有的文化资源,这样传统建筑本身的文化因子与发展变化的社会因子,便成为仿古建筑形式兴盛的原因。

仿古建筑中的文化因素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美学上,建筑总体造型和部件所示的各种美感上如动态美、对称美、装饰美以及韵律美等等,这些美感实际是人们经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形式感,是经验性和总结性的。中国的古建筑从“构木为巢,初始,人们也仅仅是为了“便于生”而“不能为观乐也,因此没有建筑形式的审美意识,实用功能是建造房屋的主要思想。

随着建筑技术和建筑条件的发展,以及审美对象的扩大,使得功能的愉悦性成为建筑形式的重要内容。中国古建筑美感形式的确立取决于上述主观方面审美价值的评价和客观方面符合木构建筑“内在尺度”的艺术创造,比如正脊两端的鸥吻,最初是起着固定作用的砖构件,这个过程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具有社会活动的重复性,它将形式美感信息“遗传”给后人,世代沿袭,千古不变,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中国式建筑不是“石头的历史”而是“木头的历史”的原因。

形式美感并不是仿古建筑兴盛的惟一本源,古建筑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间接地表现它所隐含的文化意蕴和历史背景,比如汉代建筑屋顶尚未形成曲面,低日平直表现出简约古拙的建筑风格,多少显现当时经济文化在战事频发后的整合与发展;唐宋时期产生的模数制是建筑走向成熟的标志,此时的建筑体量较大,顶举折逐渐升起.建筑风格恢宏凝重,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凡屋有二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尽管古建筑形式是一贯制的,但是,正脊与垂脊构架的屋顶形式的差异,构件细部的明显特征.自然成为表现建筑风格的重要内容一定时期的经济文化条件决定一定时期的建筑风格,没有个性化的建筑风格,就无法表现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

仿古建筑的文化因素的第二个层面,是其作为一种建筑符号,一种信息的载体,所传达给观察者的内容。翁贝尔托・埃科在《符号学与语言哲学》中认为符号是“有意义地代替另一种事物的东西”,是用一种明确的信息单元来表达一些概念和具体事物的内涵。有些建筑学家认为传统符号的应用只会造就对建筑的复古现象。认为仿古建筑其实也只是传统建筑符号的复制与重复。而事实上仿古建筑采用并非一味的模仿与拷贝,是采用现代材质与建筑手段的基础上的柔和传统建筑符号,美学观念,文化传承,并予以提炼概括的新建筑样式。这种建筑中的传统符号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才是仿古建筑生存与发展之重要因素。真正尊重传统的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复古,更不是传统符号的简单叠加和堆砌,而是恰当地把握传统的神韵,抓住其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并在建筑中予以恰当的体现。

同时在现今的社会语境下,建筑的形式包括仿古建筑的形式,正是人们消费的对象。无论建筑师是否想创造自己的纪念碑,他们都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和通常建筑形式不同的信息,足以成为人们猎奇的对象。如同现在出现的一些古镇热一样,它们都是为了构筑消费的“丰盛”之物。在被大量的广告和炒作之后,异化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信息突显出来,激进的形式成为时尚、怀旧也成为时尚,都被划进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中。

作为符号被消费的建筑,其深度也被消解,人们无需追问它的意义。仿古建筑的兴起,反映着消费社会中个人意识的觉醒。人们内心中需要的身份识别,个性识别,用差异来体现区别,寻找古典的手段来对抗现代空间观念,用传统的本土化符号来对抗全球化的意识形态侵袭。仿古建筑在这里异化为对抗与自我认同的符号。各地的古镇热,是本土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天堂杭州的清河坊,作为城市文化与历史的因子,在文化传承与符号传播上都起到了不错的示范作用。城市的改造者,在恢复和重建的过程中,就充分认识到了仿古建筑的文化特性,仿古并非只是形式,形神兼备才是关键。早在南宋时期,清河坊就作为南宋皇城中“前朝后市”城市布局中的“后市”,成为歌馆,酒肆,商店云集的最大的娱乐消费区,自南宋元明清延续到民国初年,几乎杭州所有有史可查的历史名店的“前店后坊”的传统商业形态也都源自于此。于是,对与清河坊的恢复从一开始就不只是建筑或者规划问题,而是一个“点、线、面”综合性系统。在杭州清河坊系统中的“核心点”自然是极具文化价值的诸如胡庆余堂、鼓楼湾、方回春堂、叶种德堂、密大昌烟行等百年名店与标志建筑。恢复其传统的建筑店面形式与保持其传统的商业模式并重。而串起这些符号化的点的线,则是清河坊中的“四带”,大井巷、河坊街、打铜巷与中山路。大井巷旧时为店铺、作坊云集之所,其特点为晚清家族型商业的典型形态,店铺形态多表现为前店后坊,并带有居住院落。河坊街两侧,较之大井巷,则多是上居下店,不带作坊的特色街面店铺,一般经营的都是写特色产品,诸如字画古玩,土特产之类。中山路曾于1929年遇大火重建,正逢当时西洋风袭入中国,故当时有实力之商家就按照西洋风格建造店铺,这些建筑有一特点,外表西式,内部均为中式之院落。当时刚好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故街道的建筑也反映了当时的商业特征。打铜巷,当时的手工作坊小巷,巷边云集了众多的响器作坊,多是店坊合一的商业格局。在“面”上,杭州清河坊紧贴吴山,鼓楼湾,综合考量街坊,吴山与鼓楼在区块的关系。街坊与吴山、鼓楼原本是紧密相融的,但由于后人在山体上不断建设,相邻的吴山与街坊的关系变得奇怪而疏离。于是,强调吴山与清河坊的在空间感觉上的联系,使之相融合,是山景融入街景,制造与恢复“不出成果有山水,身居闹市有林泉”的别致与快意。 “点、线、面”方法,在各个层次上把握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形态与内容的联系。恢复建样式与建筑本身所具有内涵与信息并重。

清河坊历时8年,完成了规划中的三区四带中的一区一带,并着重的人文内涵的挖掘与渐进式的商业文化的导入与解读,注重传承与保护并重。时至今日也成为杭州具有历史厚度,人文深度与人气的仿古商业街。

仿古建筑中的社会因素在于旅游业的发展,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提高了旅游者的欣赏品位和情趣,访古猎奇、返朴归真的观赏心理影响,景区旅游建筑的价值取向,仿古建筑愈加受到人们的青睐,随之保持景区“文化生态”的平衡,也就成了旅游环境建设的理论问题。这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文物建筑区域,为了协调风格,一些旅游配套设施以仿古建筑形式出现;二是新辟区域或历史文化城市,为了统一风格,一批新建和改建的仿古建筑形式出现。

至于某些特定的文化建筑,比如以历史为背景的影视城,其传统的建筑形式无疑是建筑师们创作的源泉,也是仿古建筑兴盛与发展的直接导因冲天的高楼,直线的造型,光的污染,导致人们想要从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古建筑以其生动的造型,柔美的曲线,徐徐展开的平面,成为抵消紧张情绪的“归宿”,为人们找回了失落的“家园感”,人们可以站在同一个“地平线”,面对面交谈,精神得以充分缓释。

另一方面,建筑回归传统,而实际上,大家都在回归符号,仿古建筑也成了回归符号的代表。仿古建筑并不是生搬硬套古建筑形式,靠几个建筑符号的拼贴与罗列,而是要从传统形式的文化内涵,符号传播,社会需求去把握建筑造型。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任何建筑始终是“形而下”的有形之物,主宰它的应当是“形而上”的精神――失去精神的回归。朴素、内敛与节俭,是古人修养的高境界。在盲目追求奢华的现代建筑潮流中,需要回归的正是这个传统精神。传统文化精神的缺失,对于过度的建筑形式的关注,这是目前仿古建筑设计的误区,要走出误区,就必须从民族精神实质上下功夫,真正提高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方面的素养,增加辨证思维,正确处理“仿古”与“复古”的关系,惟其如此,仿古建筑形式才得以真正弘扬民族文化,体现传统建筑风格改善我们的建筑环境,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才能在世界建筑文化领域占有更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 《信息消费时代的都市奇观――世纪之交的当代西方建筑思潮》2000年 建筑学报,朱涛

3.《艺术与视知觉 》1998年 四川人民出版社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朱疆源译

4. 《梦溪笔谈》 沈括

第5篇

【关键词】仿古建筑项目工程 成本管理 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世界性文化交流的冲击,促使建筑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仿古建筑形式兴盛的原因:一方面强调建筑形式要顺从社会文化的图解和发挥建筑师的个性;另一方面强调体现历史特征和民族风格的创作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对二元化的选择,在历史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驱动下,深感创造力贫乏的建筑师们,便开始挖掘传统形式所固有的文化资源。

现状分析

仿古建筑工程预算水准亟待提升。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文物建筑、历史遗存星罗棋布。近年来,各地富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传统建筑得到了振兴,纷纷修缮了一些古建筑和兴建了一大批仿古建筑。同时,承担古建筑修缮和仿古建筑的建设施工的专业企业、项目单位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相应的,古建筑修缮以及仿古建筑预算工作也得到了重视和加强。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相关法定定额,有待于国家有关方面抓紧制定。而我们很多的施工企业从事仿古建筑预算的人员从数量上看,力量明显不足,人员配备上很不齐整,

有的企业反映出后续力量青黄不接,这是其一。另一方面,实际上预算质量也不甚令人满意。为了共同提高仿古建筑预算的水平,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建筑经济工作的实践,说明了有关从事古建筑修缮以及仿古建筑施工的预算工作的一些方法。

成本预算

1、《仿古建筑及园林工程预算定额》为依据,并结合具体情况编制的。

本标准适应于新建、扩建的仿古建筑和园林景观工程,不适用于修缮和临时性工程。

2、本标准与建筑工程消耗量标准使用界线划分:

(1)凡独立建造的仿古建筑如仿古的亭、台、楼阁、榭、舫、廊、寺、庙、殿、堂、斋、轩、塔等工程和现代建筑中的仿古分部分项工程执行本标准。

(2)在现代建筑厅堂内建造的仿古建筑,其基础(不包括露明的台基)若与整个建筑连在一起,基础工程执行建筑工程消耗量标准,单独施工的基础执行本标准。

(3)在现代建筑屋顶平台上建筑仿古建筑以平台上皮作为划分界线。

(4)檐高超过20米的超高增加费,按建筑工程消耗量标准相应项目计算。

3、本标准是按正常的施工条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选用合格材料编制。

4、本标准的工作内容包括全部施工过程,次要工序虽未说明,但已包括在内。

5、关于人工:标准中的工日量是根据仿古建筑和园林景观工程特点、技术复杂程序,按有关规定综合确定。

6、关于材料:标准中的材料用量包括规定工作内容内必须使用的材料净用量(或摊销量)以及操作和现场内运输损耗,次要和零星材料用量包括在其他材料费内。

(1)木材树种分类:一、二类树种包括红松、白松、杨柳木、椴木、云杉、杉木、洋松,其他为三、四类树种。木作工程中部分木构件及装修项目,制作和安装用工按一、二类树种计算,如使用三、四类树种,应按章说明规定乘以系数。

板、枋材的名称、规格根据国际GB153.1-84,结合我省木材加工情况分类取定,凡宽度尺寸为厚度尺寸2倍以上者为板材,其中毛料厚度12~23mm为薄板;24~35mm为中板;35mm以上为厚板。凡宽度尺寸小于厚度尺寸2倍者,不分断面大小均为枋材。板、枋材均未包括人工干燥费用,如设计有要求者另行处理。

(2)混凝土、砂浆按半成品进入子目,如设计强度等级、水泥标号、碎砾石规格不同时按规定予以调整。混凝土按自然养护考虑,如采用蒸气养护时费用另计。

(3)钢、木模及脚手架等周转材料在同一城区范围内工地之间的场外运输费用,已列入各项目的机械费内。钢模维修费包括在其他材料费内。

7、关于机械:仿古建筑及园林景观工程一般使用小型机械,用量也较少,标准内未列台班数量,列机械费用。中小型机械进(退)场费包括在相应项目内,如发生大型机械的进(退)场费另行计算。

三、对策

1、分清工程性质是做好预算的前提

这里主要要分清仿古建筑和“穿靴戴帽”工程。这是因为,现在有些现代建筑为了表现建筑物个性,体现民族风格,局部采用了一些传统建筑构建。譬如北京西客站、交通部大楼,以及在北京、西安、杭州等地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这些建筑虽然有着古建筑的一些表现形式,如最常见的玻璃瓦坡屋顶、古式圆柱、挂落等,但不能把它们划归于仿古建筑,也不能划归于“穿靴戴帽”工程,因为这类建筑的主体结构不是按古建筑的传统营造模式建造的,只是局部性地采用了古建筑构件来做装饰,其构造手法也并非中国古式。

2、搞清项目特征,合理应用定额

所谓搞清项目特征,就是对所承担修缮的古建筑或新建的仿古建筑项目本身的特征,搞清楚。这要求我们的施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应该具备相应的中国古建筑知识。一般来说,要掌握传统建筑的时代特征。我国古建筑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譬如,汉代居室简洁古朴,唐代厅堂开敞优雅,宋代楼阁严谨清秀,明清时期宫廷府邸繁琐华丽,不同的历史年代,建筑的时代特征大不相同,这不仅仅表现在外部形态上,还表现在营造作法、构建名称及其性能上。比如,宋式木梁架中有叉手和托脚,这是其一大特色,具有连接整体和辅助支承作用;而清式无论大木结构还是小木结构均无这两种宋式重要的构件。

3、熟悉并掌握项目构造体系,是做好预算的关键

在某些仿古工程预算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类现象:如在屋面部分,把“披水梢垄”错当成“披水排山脊”,定额基价错位很大,结果造成很大的误差。而在小式披水排山脊屋面的预算中又只列出“披水排山脊”一项,漏列了“披水梢垄”的项目,造成这个项目的亏赔。再如,有的预算分不清棋枋与门槛,把本应属于额枋类定额子目的棋枋,错套成属于木装修上的槛框类定额子目。仿古建筑预算中发生的类似于这种错项、漏项和多项的错误,在大小式木作的项目中更是不胜枚举,成为仿古建筑预算中的常见病。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古建筑的结构构造不熟悉。我国传统建筑有着极为严密规范的建筑结构系统,结构构造的名称也纷繁复杂。至于实践中遇到的把斗栱的踩、翘、昂、科搞错,而错套定额子目的例子,就更不在少数。这就告诉我们,熟悉并掌握众多建筑构建的名称及它们的作用、功能,是做好仿古建筑预算的一把“金钥匙”,也可以说就是关键。

4、熟稔定额,准确编制预算

有些地方仿古建筑采用富有特色的地方传统营造技术,比如斗栱采用了“偷心”做法或“后尾撒头”做法,省略了里拽斗栱;屋脊采用的是“三砖五瓦”或者简单美观的“扁担脊”,但这些都是大多现行定额上没有的子目,如果不熟悉定额,就无法根据施工具体情况进行有关的定额换算,计算出合理的各项费用的消耗,当然也就谈不上预算的准确性了。另一方面,某些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不可避免地运用于仿古建筑上,在不破坏其原有形象的条件下,即加快了施工速度又增强了建筑物的坚固性和耐久性,这样在做预算中,也必须要根据工序的施工操作情况,增减有关定额上的项目内容,才能保证直接费等费用数据的准确。

参考文献:

[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正式出版发行[J].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1997(02)

第6篇

关键词:仿古;建筑施工;混凝土构架;技术方法

文化的传播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出现断层,所以当代建筑的发展过程当中仿古建筑的制造就成为了当今建筑业发展的主流。由于古代建筑属于纯木质建筑,在建设过程当中对于木材的消耗相对而言较大,在实际的建造以及使用过程当中木材在进行房屋结构构架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物理特性往往会出现一些由于时间的原因而出现的问题,最终导致房屋的垮塌。为了解决仿古建筑中所出现的结构构架的问题,我们经过发展终于使用混凝土结构构架代替了原有的木质构架,以下我将进行详细的简述。

1 优点

当代建筑的发展是我国积累了好几个世纪的建筑精华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建筑文化的产生为我国的发展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由于仿古建筑当中古代建筑的使用材料多为木质材料,并且在施工的过程当中木质材料的使用质量对我们的建筑物影响比较大,所以为了减轻影响我们使用了混凝土结构构架对我们的建筑物进行巩固,建造,这不仅帮助我们节约了成本,还有效的提升了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混凝土结构代替部分木构架有下列优点:(1)可节约森林资源保护环境,减轻消防控制负荷,同时可解决防虫、防腐等问题;(2)可充分发挥现代建材的优势,提高结构安全度。

2 工艺原理

我国仿古建筑的使用,是当代社会发展文化浪潮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中心环节,由于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为了充分的体现我国古典建筑的风格。在实际的操作施工过程中按照合理的工艺原理进行施工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仿古建筑使用了混凝土结构构架施工技术,所以这对建筑中的影响十分巨大,只有严格的按照工艺原理施工,才能够保证我们的施工建筑具有古代气息。

现代仿古建筑是根据木构架的层次分解构件,按结构的受力情况做成混凝土的单体构件。预制构件与现浇节点的连接采用二次浇筑混凝土,经过预制、现浇多层叠合施工,使其形成具有古建筑特点的刚性混凝土结构构架。

3 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的使用是我国建筑产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无数的实践基础当中摸索出来的。由于当代技术的发展,混凝土结构构架施工技术的应用已经变的十分广泛。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已经彻底的替换了我国的木质构架施工技术。为了提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我们混凝土构架施工技术的质量,严格按照其正规的工艺流程进行施工是十分重要的。

平面弹线――柱子施工――柱头卷刹及额枋施工(构件制作、脚手架搭设)一一框架梁板及屋盖施工――清理修补落架。

4 施工技术方法

在我国仿古建筑施工混凝土结构构架施工技术的使用过程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就是就该项施工技术的方法由于混凝土结构构架施工是一项相对精密的技术施工,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我们对施工技术方法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在我国承建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实际的施工技术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改善,以下我将详细的简述其施工技术方法。

4.1 平面弹线技术

顾名思义,平面弹线施工技术方法就是要在我们进行建筑物施工之前,对我们的楼房进行相应的平面放线。其实际的意义就是要保证楼房在实际建造过程当中结构构架的建造负荷实际的施工技术要求。减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误差,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的构架的准确性,减少力学方面的偏移,进而提高混凝土构架的称重能力。

结构施工前,平面放线,要设十字中线控制桩、外槽轴线控制桩、主楼外转角45。控制桩。各层施工前将十字中线、外槽轴线投测到楼面上,角柱轴线放线要用45。角控制线校核。

4.2 柱施工技术

柱施工是混凝土结构构架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施工技术,由于在房屋的实际建设过程当中,整个房屋的重量会全部释放在我们的混凝土结构构架上面。为了提高其承重能力,在施工中我们柱施工技术要求也是十分的严格的,由于其在实际建筑中起到了分散全重的作用,所以柱施工技术能否达到施工要求是我们在混凝土结构构架施工技术应用中的关键。

4.2.1 弹柱边控制线根据模板情况,弹放柱边控制线,每侧宽出模板边100mm,以利检查、校正模板。

4.2.2 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采用塔吊运输及泵送均可,每500mm高振1次,浇筑高度至额枋底。用泵送时,泵管架子不得与柱模架子相连。

4.3 现浇异型混凝土构件施工技术方法

现代建筑的发展,先交易型混凝土构件施工技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该技术的使用具有较高的经济实用价值,所以在实际的发展建筑过程当中,现浇异形混凝土构架的施工技术方法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下我将为大家简述该方法的实际施工技术。

4.3.1 现浇构件异型模板的试作。(1)现浇拱模板同构件制作模板。(2)隐刻枋模板采用竹胶板作基面,上贴反刻木模制成。

4.3.2 异型钢筋的制安。异性钢筋在建造过程中的安置,实际上就是在我们混凝土结构构架中钢筋的安制。在建造的过程中,由于整体的框架需要进行相应混凝土的加固,但是混凝土在实际的施工中依旧无法达到固型的作用,所以在混凝土中通过嵌入异型钢筋,通过其凝固慢的特点在其浇筑的过程中快速的嵌入钢筋,进而加固其构件的质量。

4.3.3 模板安装。模板在安置的过程必须严格实际安装的施工顺序,将模板先进行实际的固定安置,然后进行钢板的固定,保证模板在使用过程中的安装正确,提高施工的实际质量。

4.3.4 浇筑混凝土。现浇部分构件大小不一,浇筑时不得用吊斗直接下放。

4.3.5 拆模修补。待混凝土稍有强度后,将影响上部工序的侧模拆除,并随之修理模板,用掺108胶的同混凝土配合比的砂浆修补混凝土缺陷处表面。

5 结语

仿古建筑施工混凝土结构构架的施工技术方法在我国的实际发展应用过程当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只有有效的使用仿古建筑混凝土结构构架施工技术方法,才能够促进我国承建混凝土结构构架施工技术的应用。

第7篇

在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笔者发现,各级消防机构大多陷入一个误区,即对文物古建筑所在区域或地域的所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不加区分,均笼统按文物古建筑群进行保护和设防,既无谓自我加压,压力过大,错误估计实际火灾危险性,误导消防设计方案制定和决策,又牵扯过多精力疲于应付,使消防工作出现偏差。正确的做法是,真正的文物古建筑,必须重点保护,作为核心安全保护区域和重点设防对象,设防等级定为特级、一级及相应较高等级。而其周围毗邻或配套建设的现代旅游仿古建筑,尤其是商店、饭店、宾馆等旅游区仿古式建筑和场所,虽部分建筑风格、外观上与古建筑看不出明显区别,但事实上与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关系不大,必须认真加以区分,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建筑区域,相对文物古建筑区域适当降低火灾危险性评价和消防安全设防等级,并在确保与文物古建筑足够防火间距的前提下,经专家技术论证,按照普通区域和普通民用建筑进行防火设计和管理。景区管理单位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财力亦应根据实际情况、保护价值、重要程度和设防等级科学、合理、重点进行投入和集中保障,确保文物古建筑高危核心区域、高设防等级区域的消防队(站)、消防水源、消防设施、消防通道、消防器材、消防管理人员等的强化配备和到位。同时,因管理思路、目标、标准、等级清晰,工作量和压力明显下降,火灾防控工作和技术管理措施重点突出,统筹高效,体现客观科学的防火工作思路。此外,在古建筑群、古城古镇等建筑密集区域,如平遥古城、五台山风景区等,亦可根据建筑群使用功能、耐火等级、人员商品数量、防火分隔状况、道路水源条件、火灾蔓延特点、实际火灾危害等,科学划分不同消防安全区域,把相同或类似火灾危险性的区域分别划分为一类或一个重点区域,分片分区分级设防,研究、论证、确定对应的等级和人防技防措施,科学构建统筹、合理、完善、健全的消防安全功能体系,实施现代科学消防安全管理。

2科学评估文物古建筑实际火灾危险性

文物古建筑,历经数百上千年的历史岁月,能够存在到今天,其中自然有隐含的奥秘和古人的智慧,尤其是防火设计的考虑和建筑防火功能的简单、实效,多隐藏在建筑实体的各个细节、各个方面而不为人所察觉和简单识别。最直观、最常见、最有效的莫过于马头墙的设置。马头墙古谓封火墙,其建筑高低错落,实体土墙相接相对,完全隔断紧邻的建筑,实现了相同于现代建筑的防火分区和防火单元的功能,且户户分割,防火单元划分更小、更多,十分有效,如图1所示。较常见的建筑材料选用,取材千差万别,如应县木塔的楼梯扶手选取的是极特殊木质,密度非常高,质地异常坚硬,刀锯实施锯切极为困难,其木材分子结构高度固化稳定,很难受热分解,且扶手直径达15cm,一般日常使用的火源短时间内无法点燃。一些古建筑内无任何电器线路和照明,亦无其他任何火源,不宜随意要求增设火灾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其原因一是增设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喷水金属管道等灭火系统后,人为增加了火源,可能造成雷电波侵入、感应雷等雷击起火情况,变无火源为有火源,变无雷为可能主动引雷;二是文物保护价值不允许随意增设非必要或增加火灾危险的外来设施和金属管道等,破坏文物原貌且不安全。因此,在分析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和制定消防安全方案时,必须透彻了解和科学评估古建筑结构特点和真实火灾危险性,有针对性地评估论证,正确制定消防安全保护方案,避免缺乏操作性和科学性。

3编制特殊消防专业规划和更高防火技术标准

在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被持续、无序、甚至过度开发利用,未同步考虑消防安全专业规划和消防设施建设,尤其是空余土地被持续开发建设新的仿古建筑和现代功能型场所,融入古建筑群,且使用性质复杂多样,火灾危险性极高,而消防执行标准和建筑定性难以实际把握,防火技术措施更是未经统一和规范,这就无形中给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带来巨大的新生火灾危险。因此,在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同时,必须对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进行专业的消防规划,合理改造、搬迁、拆除重度危险源,降低原住居民密度,逐步整改电气线路、采暖等系统性火灾隐患,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和水源,建设专业消防站,建立现代火灾监控体系,完善自防自救功能。对新建仿古建筑,改建、修缮古建筑,应加强地方立法,编制地方消防标准和技术措施,提高此类建筑消防设计标准,严格审批把关和监督,严控新的火灾隐患生成。

4“火源控制”为核心

文物古建筑防火,必须贯彻“火源控制”这一核心工作思路。笔者在一线工作中发现,许多基层消防机构和文物古建筑管理单位没有认识到,对于古建筑防火而言,火源控制是最实际、最适合、最有效、最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是基于文物古建筑绝大多数使用功能单一,火源较少的特点而来,是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由侧重各类复杂的、低效的强化安保措施转变为简单的消除室内微火和电气火源的思路,实现釜底抽薪、化繁为简,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目的。实践证明,如此思维方式和简化对策,实际效果远胜于各类得不偿失的复杂消防措施。简言之,其核心思想是:火源没有了,消防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火源控制的常用做法如,寺庙燃香统一在殿外定点香炉内,殿内严禁使用明火,或使用金属、石材等不燃深槽烛台,烛台供奉香案表面包覆铜、铁皮防止倾倒蜡烛引燃木台面,不设电气照明,或改造为实埋线路地灯、穿不燃管密封保护等,用简单的方法彻底消除火源,或使微火和电气火花被完全隔绝,杜绝一切起火可能。关于雷击,虽因古建筑防雷和选址科学而数百年甚至千年不遇,但可靠的现代防雷设施、措施和灭火准备仍是必要的。

5消防水源建设是重点

近年频发的古建筑群火灾事故,损失惨重,教训惨痛,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消防水源缺乏,不能使用或不出水,水量水压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消防车被迫远距离运水、灭火,贻误灭火战机,使小火酿成大灾。从古建筑防火工作来看,绝大多数文物古建筑建于深山,坡陡路窄,水源奇缺,冬季气候寒冷,仅有的零星水源亦完全或部分结冰,无法使用。一旦发生火灾,灭火器难以控制时,几乎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文物古建筑燃烧殆尽。因此,此项工作应作为消防投入的首要对象和重点,尽最大努力在古建筑周围或附近建设充足、可靠、利于取用的消防水源,并设置可靠的冬季防冻措施,确保能够随时使用。可采用深位水池、常高压高位水池、自动探测控制电伴热管道内外保温系统、短距自动干式水消防系统、其他常规或特殊外保温措施等。其中,室外消火栓和临时加压系统,必须确保完整可靠好用,可适度提高消防设计标准。

6第一时间响应和扑救初起火灾是关键

第8篇

选文内容贴近社会现实,文化气息浓厚,能引发人们对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题目设计紧扣议论文的特点。

从埃菲尔铁塔谈起

埃菲尔铁塔值多少钱?这是一个大众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近日,意大利一家商会给出的评估价是4332亿欧元。这一惊人的数字使埃菲尔铁塔成为欧洲最值钱的文化地标,其价值相当于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是米兰全城年收入的两倍。

历史遗存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岁月的风霜雨雪在销蚀了其他同代建筑时凸显了留存下来的古迹的稀有性:人类的社会变迁赋予历史遗存丰富的内涵,使其具有了文化性。游客登临埃菲尔铁塔,所欣赏的绝不仅仅是高超的建筑艺术和绮丽的巴黎风光,更有附着其上的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说故事……这些才是埃菲尔铁塔的魅力所在。

新建的仿古建筑不论外观如何酷似古代的原作,都不可能具有原作天然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新建筑缺乏灵魂。这种灵魂不是说有就能有的,而是历经漫长时光、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的。仅此一点就决定了真古迹和仿造者在价值上的天差地别。

埃菲尔铁塔的“天价”也源自于法国人民尊重历史、热爱文化的态度和情感。法国人把埃菲尔铁塔视为巴黎的标志、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其珍爱有加。法国人的这种态度和情感也引发外国人对埃菲尔铁塔的兴趣。否则,再珍贵的文物古迹,如果人们不加重视、随意毁弃,其价值也必然贬损。

这本是常识,但在今天的中国仍有不断强调的必要性。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最古老的历史遗存,但可惜的是,很多文物古迹没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即便是长城、故宫这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相当一部分也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古建筑没有毁于自然灾难和战火兵戈,却在城市房地产开发和旅游的热潮中被推土机夷为平地。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全国4万多处文物消失了,而其中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筑活动。

我们一方面拆掉了那么多真实的古迹,另一方面却热衷于搭建仿古建筑。现在只要是个旅游城市,就不难找到新建的仿古一条街。这些仿古建筑的水平如何姑且不论。人们走在其中除了能闻到浓烈的商业气息,还有多少文化的味道可供我们凭吊和怀思?

说到底,我们还是缺乏一种对历史、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敬畏。在许多人眼里,文物古迹唯一的价值是商业价值,是能吸引多少游客,能创造多少收益。但越是一心赚钱,反倒越不容易赚到钱。今天中国最吸引游客的还是故宫这样的真古迹。2011年参观故宫的游客超过了1400万人次,而那些仿古旅游点大多数还在亏损的陷坑里苦苦挣扎。

对历史和文化具有正确的态度和情感,就必然会把祖先的馈赠视为无价之宝而倍加珍惜,否则,哪怕是稀世珍宝,在不懂珍惜者的眼中,照样弃之如敝屣,一钱不值。

(张贺/文,有删改)

1.第一段写埃菲尔铁塔的价值,其作用是什么?(3分)

2.决定文化古迹价值的因素有哪些?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3.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述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找出两处做分析。(4分)

第9篇

关键词:古建筑群;消防安全;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古建筑建成年代的特殊性,和现代建筑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设计和消防设施的部署上都无法达到现有建筑消防规范的要求标准。而由于古建筑又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建筑,对于建筑的结构和外形都要妥善保护,所以在对古建筑进行消防保护的过程中,不同于普通建筑的消防保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消防保护措施。

1 建设小型适用型消防站

1.1 消防站建设的迫切性

由于古建筑是我国的重点保护对象,而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时光消磨中,其建筑的结构和消防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所以要加强对其进行的消防建设。根据我国消防法的相关规定,要对这些重点建筑重点保护,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所以迫切需要建立消防站,加强对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工作。

1.2 消防站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小型适用

由于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大多是砖木结构,且都是联排建造的,耐火等级较低,消防标准较低,所以在发生火灾时,将会迅速的蔓延,而我国的消防警力是有限的,所以说针对这些特点,消防站的建立应该考虑到如下特点。

1.2.1 不应套用《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消防站的布局以接到报警后5分钟消防队到达责任区边缘和保护面积为4-7平方公里的要求。应在不破坏古建筑群整体格局的前提下,将到达的时间减到最小。

1.2.2 可以建公安、企业专职、兼职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站,人员数量也要切合实际。

1.2.3 消防站的建筑面积也不一定要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规定,可因地制宜,不要建大而全的消防站,宜小型、适用。

1.2.4 消防站的建筑形式可不拘一格,不一定非是红色的大门和现代式样的建筑,可以设计为仿古建筑与周围的古建筑群格调相协调和一致。

2 消防器材装备要立足古建筑火灾扑救的实际

2.1 消防车辆配置应与消防通道相适应

古建筑群普遍存在消防通道不畅的问题,在消防车辆的配置上,除配置普通的消防车外,还要配置适合其街道通行的小型消防车。做规划时不能按照常规的思维,一定要让消防通道来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消防车辆要尽量适应古建筑群消防通道的需要,以适应当地实际。

对建于高山深谷之中,依山而建,道路崎岖坎坷,或建于城区,但设有门槛、台阶等情况而使消防车无法通行的古建筑群,其专、兼职消防队可以不配消防车辆,应配手抬机动泵,推车式灭火器等适用型的器材装备。

2.2 消防器材的配置,必须减少火灾扑救时的水渍损失

古建筑群的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又有大量的壁画、彩绘、泥塑、文字资料等特别贵重的历史珍品,对这类型的古建筑,火灾扑救时必须减少水渍损失,要研发和配置适合扑救古建筑火灾所需的水渍损失小、节水型的灭火装备和抢险救援器材如高压脉冲水枪等,达到既节约用水又减少损失的目的。

3 消防供水要因地制宜

3.1 建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

古建筑消防水源严重缺乏,无法满足火灾扑救的需要。部分有水源的古建筑群也存在消防管网覆盖区域少,供水管径小,供水压力、流量达不到灭火要求等问题。

消防规划时,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要结合古建筑群的地形特点,建设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在消防车能够到达的地方,应修建供消防车取水用的设施。

3.2 消防给水管网的布置要满足灭火救援的实际

在一时还不可能建大量消防站的情况下,大部分古建筑距离消防队较远,或因地形等条件的限制,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这样在室外消火栓的规划建设上也不应按照120m的间距和150m的保护半径布置,古建筑必须立足于自防自救,其间距应能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古建筑内为宜。

4 古建筑的开发利用和消防安全布局应合理

古建筑之间以及部分古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普遍存在防火间距严重不足问题,特别是座落在城区的古建筑尤为突出。

规划时要将古建筑群内的危险源逐步搬迁,影响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周边的建筑,应下决心列入拆迁计划。

5 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应列入规划,但不应破坏其原貌

5.1 维持原貌、确保重点

因为古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文化研究价值,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存在很大的火灾隐患。所以在对古建筑进行消防安全保护工作的同时还应该重点注意不要破坏原有建筑的结构和面貌,将其列入消防技术的重点,这是和一般的普通建筑消防工作的不同之处。

5.2 不宜设室内固定消防给水设施

由于古建筑的特殊性,在消防设施的安装施工中有些事不适合使用普通建筑的消防规范的。在古建筑中,不应该设置固定的消防给水设施,以免影响到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5.3 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避雷设施

在古建筑内应该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火灾发生时可以及时的发出报警,及时的进行救援,将火灾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此外,还应该在古建筑上设置避雷设施,这也是有效的避免火灾发生的手段。

5.4 加强用火用电的规划

由于古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所以在用火用电方面要有严格的规定,对于现有的用电线路要进行严格检查,发现不符合规定的要及时整改。对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要对用火有严格的规划管理,确保火灾防范的有效性。

6 古建筑的消防管理措施要更加完善

目前我国对于古建筑的消防安全保护工作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的问题,文物保护人员的消防意识差,缺乏专业知识,工作态度不积极,对于火灾隐患不能及时的发现和整改。所以说为了更好的保护古建筑,应该加强对其进行的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人员的管理,加大监督力度,使消防保护措施不断的完善。

结语

古建筑是我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的智慧的结晶,是古老文化的一种传承,对于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欣赏价值。由于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其耐火等级较低,消防安全标准低,并且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消磨中,结构的功能和消防安全的等级都有所降低。为了保护古建筑,为我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应该加强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