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1:52:43
导语:在公共空间设计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空间设计是一门从平面延伸现实的三维空间学问,是一项复杂而又微妙的技巧性设计活动,它既需要左脑的理性思维,又要右脑的感性直觉。对于许多人来讲,它是一门经过学习和实践之后才能掌握的神秘能力。对于空间设计,技术上的可行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具有良好的美学价值也非常重要。
关键词:
设计思维;创作方法;空间定位;会所设计
1概述
设计思维是感知、知觉、记忆、体验、意念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是对定义不清的问题进行调查,获取多种资讯,分析各种因素,并设定解决方案与处理过程。形式空间设计的设计者应该独特地诠释空间,并以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结构,以新颖的创意思维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的价值观。本文主要以会所内部的空间设计为例,通过对其三度空间属性的理解,及平面设计中的空间感知特性认识,同时注重结合空间之间的关联和人们的实际需求,来做设计定位及准备,对艺术创作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探讨。
2设计前期准备
在具体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吸收”是设计工作活动的前期工作。随着科技发展和客户性质的不断变化,设计师应该积极探寻社会中深层次的变化,否则会有过时之嫌。以会所空间设计活动为例,设计师首先应该了解“会所空间”。关于这里的“空”和“间”字,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很好地详释了空间的概念:“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空间的相对性,可形成正空间和负空间两部分,根据实际空间功能需求,求得“正”与“负”。会所空间设计前期工作时,设计师首先要收集全面信息并加以条理化,掌握设计问题,明确相关的信息。具体的如考察会所周围的环境,了解当地民俗民风,明确会所的形象与定位、交通流线、气候、光照、地形等,以及会所的内部空间面积和建筑外立面科学数据的测量等工作。前期工作中,与客户沟通交流,了解甲方意愿是非常重要的。设计者在这一过程中对会所形象进行定位,对会所等级作初级分析。根据会所的功能属性,密切联系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和审美需求,合理地引导和梳理会所形象。在设计活动中,设计师不像工匠那样参与实际制作,应根据空间的感知度、认知度和环境因素行为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借助某种媒介把设计者的想法传递给实际操作人员。
3空间的设计定位
在会所空间设计活动中,主要明确会所的形象定位,以此作为设计师从前期调查到理性整理研究、分析甲方的具体要求以及方案意图、综合本土文化和地理气候等客观因素的依据。并且根据空间功能需求绘出草图,提出感性设计概念。首先,空间设计要求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带有强烈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其中主要包括外在方面的需求和内在方面的需求,同时满足科学的可行性。每个设计师在设计会所时,需要根据提供的经济要求和功能环境氛围,来做出合理的会所定位,考虑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空间会所。其次,设计师根据会所经营方式,了解会所的各空间功能要素如客房、大堂、储藏室、厨房、配电房等。会所的功能布局是设计规划中的重点,一个好功能布局必能带来很多的方便,如提高工作效率、畅通人流等。会所的规划要符合会所的经营和管理,适应会所的管理理念。再者,客人的需求和期待心理。客人对会所的印象、感受以及猎奇心理是其光临会所的重要因素。购买者的消费欲求应该是设计者首要考虑的因素。渴望会所的温馨、安全、惊喜、独特、高品位是消费者的普遍心理。除了上述三个因素,设计者还要根据物流、客流、服务流、车流、消防、垃圾、货运等考虑总体规划。设计师对会所的定位,需要结合设计方案的灵感和设计脉络,然后对其进行整理,通过总结、抽象从而进行整体过滤,找出设计方案的内在联系、设计类型的定位,并设定解决方案与处理方式,最终形成整体的设计概念。
4设计方法
设计与思维不可脱离,设计概念的提出依赖于设计师的思维模式。空间设计的思维领域是四维空间,需要设计师理解空间结构以及深刻而又清晰地进行表达。设计方法是设计师表现和表达思维模式的媒介。空间感作为空间设计的重要特点,在会所空间设计可以扩展到会所公共空间、客房区域、餐饮区、后勤服务区、休闲区等区域,这些空间经人进行包围分隔,形成固定有限而又相互联系的围合空间。会所空间设计的方式主要包括设立、覆盖、围合、凸起、下沉、抬高、悬架、质地变化等。应在三维思维的模式下设计会所的各个区域,如围合的私密空间、开放的公共空间、半开放的半私密空间等不同形式功能的会所空间,从而适应不同的服务人群,提高会所的整体服务工作。内在涵义和外显形式两方面的特性通常是空间塑造的表现形式和会所空间组织的表达方式。其中,外显方式主要是运用形式美感表达。例如,适度、均衡、节奏、对称、和谐、韵律等通过一系列的外在形式,能够表现出会所应该具有的美感。约翰•波特曼曾说:“如果我能把感官上的因素融会到设计中去,我将具备那种左右人们如何对环境产生反应的天赋能力,这样,我们就能创造出一种人们所直接感觉到的和谐环境。”由此可见,要创造出空间意境,研究人们的心理感知是非常必要的。会所空间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与环境空间进行交流。不同的会所类型,应该考虑到不同的心理需求感受。例如,度假会所的舒适、快乐、宁静,赌场会所的活跃、宏大等不同的空间气氛。会所的设计主要有直觉设计法、草图设计法、模型设计法三种。直觉设计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空间设计,同样也适于其他的艺术类型。空间设计师应该具备一定空间的比例概念,这种涂鸦式的方法用于瞬间的灵感的激发快速记录。这主要用于会所最前期的初步方案构想。草图设计方法跟涂鸦有很大区别,草图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基础,并结合理性的思维进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用一个概念——缩尺,用缩尺将空间的大小根据性质来设计并且概括渐渐形成二维图稿,这种方式一般用于空间会所设计中的前期方案。模型设计法是最直观的三维空间表现方式,可以给甲方一个直观的空间感受,主要用于后期的效果表现。综上所述,空间设计既需要科学的分析法,又需要艺术方法的综合和直观。在会所设计中,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支撑整个设计的着力点。
5结语
从会所空间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到,空间氛围的营造离不开人类的活动,氛围的弥漫离不开设计的思维。设计的方法和思维模式是空间设计的表现形式,也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空间设计方法日趋丰富和多样化,设计师应该具备独立的思维和有创意的设计。充分认识、运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思维是我们设计旅途中的必经之路。
作者:周玲玉 李正 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秦东.室内环境设计艺术论[J].装饰,2005(06).
[3]诸葛凯.图案设计原理[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68.
关键词: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设计;原则;意义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现今,传统居住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大量人口的居住需求及社会发展的理念,因此对传统建筑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居民建筑中过渡空间设计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打破了传统建筑模式,它不仅能够使居民建筑室内外空间得到合理布置,同时还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舒适度,是实现居民建筑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重要手段。
一、过渡空间基本概念及特点
1.过渡空间的基本概念
过渡空间其实也称之为灰空间,中介空间及模糊空间。据相关文献解释:“过渡空间是指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利用不同实体在彼此邻接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个特定区域,基于其特点可以说它是建筑空间范围内的矛盾对立和相互调和的焦点。过渡空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任何类型的空间体系中。
2.居民建筑过渡空间的特点
居民建筑过渡空间的设计一般需要满足三个特点,第一是导向性,在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设计中其设计类型要能够给人导向,不论该建筑属于哪种风格,都能使居民在第一时间找到其内部路径。所谓的导向性在建筑学领域来说,一个人或者说居民要想从一个空间进入到另一个空间,就要通过听觉或者视觉等因素的引导,这样才能够到达其所想要达到的目的地。第二是过渡性,居民建筑中所设计的过渡空间应该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整个过渡要平缓流畅。一般情况下居民建筑的过渡空间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建筑空间的过渡,另一种则是心理空间的过渡。第三是地区性,每个城市的居民建筑布局及特点都是不同的,因此其过渡空间在设计中也受当地社会文化及自然地理特征的影响,因此为了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在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设计过程中要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人文环境等因素,然后将这些元素合理融入到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设计中。
二、居民建筑不同层面过渡空间及其设计原则
1.居民建筑不同层面的过渡空间
居民建筑过渡空间涵盖了三个层面的内容,每个层面所诠释的过渡空间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首先是城市过渡空间,城市过渡空间主要是由城市空间向民用建筑空间环境过渡或者是城市空间内部部分功能空间的内部过渡,这两种过渡形式都属于城市过渡空间的范畴,它是一种模糊的空间形态,是整个城市总体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城市过渡空间在城市建设中主要起到铺垫、连接及过渡的作用。在城市建筑中有很多建筑物都具备城市过渡空间的特征,比如居民区沿街商业、街道空间、前广场、外廊及入口大门等建筑要素。
其次是民用建筑室外过渡空间,民用建筑室外过渡空间是指民用建筑外部空间向内部空间过渡的一种空间形态,利用室外过渡空间能够很好的塑造民用建筑空间结构的层次感,对建设独具特色的民用建筑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民用建筑室外过渡空间包括内广场、连廊、单元入口门厅、底层架空以及走廊等建筑要素。底层架空过渡空间主要是指民用建筑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之间的过渡,底层架空过渡空间还可以分为局部架空与全家空型,这两种空间形式各有其优势,比如利用底层架空过渡空间能够增强居民区环境景观的整体感与通透感,同时还有利于居民区域的气流畅通,为居民提供一个空气良好的舒心环境。
再者是居住室内过渡空间,它主要是由民用建筑内部空间中各个功能空间之间的相互过渡,它是获得民用建筑内部空间体验的最直接空间。利用这种过渡空间设计方式能够增强民用建筑室内空间的层次感与秩序感,使整个民用建筑室内设计更加别致。室内过渡空间一般包括阳台、楼梯、入户门厅及空中花园等建筑要素,所谓的空中花园就是在民用建筑屋顶、天台、楼台或者裙房上进行建造花园,种植各种花卉草木,旨在为居民提供一个更加接近自然的居住场所。空中花园在设计中也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公共花园,另一种则是半公共花园,半公共花园在设计中一般占用面积比较大,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公共花园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大众性及功能性,这种花园设计模式一般在高层住宅区比较多见。
2.民用建筑过渡空间设计原则
在民用建筑过渡空间设计中适度的尺度非常重要,例如若民用建筑走廊设计过窄,那么就会使整个空间布局显得拥挤不堪,从而影响居民的居住心情。然而若走廊设计过宽,那么不仅会浪费民用建筑空间,缩小其他空间设计的面积,同时还会让居民在居住过程中缺乏一种归属感,因此过渡空间尺度大小选择尤为关键。另外在居民过渡空间设计中还要全面考虑使用者对过渡空间的不同需求,特别要考虑弱势群体及残疾者的使用要求,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在民用建筑过渡设计中要做到真正的空间共享。
三、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设计手法研究
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设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并非毫无规律可寻,在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设计中应以居民建筑结构特点及居民需求为主要依据,同时再结合一些过渡空间设计手法,严格遵循过渡空间设计原则。为了确保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经验及相关资料总结了以下几点关于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设计手法:
1.过渡空间比例与尺度设计
任何空间都有内部与外部空间的界限,在过渡空间设计中首先要对民用建筑边界进行设计,该边界主要是外界环境与建筑内部空间的分界线。在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设计中,首先居民进入居住区域后,意味着脱离了城市紧张喧闹的内部环境,紧接着按照过渡空间设计路径穿过第二个边界,第三个边界,总而言之,当居民进入民用建筑室内空间越深入,那么居民的归属感应该越来越强。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严格控制居民建筑过渡空间的比例与尺度大小,它是合理设计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边界的关键因素。
2.过渡空间的色彩与质感设计
在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设计中需要对过渡空间进行色彩与质感设计,因为色彩是人们在感知元素时最易识别的元素之一,它能够非常直观的向居民传达周围环境信息。在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设计中合理应用色彩既能够帮助居民更好的确定建筑空间位置,同时还能够展现民用建筑过渡空间所独有的个性。某环境生理学家曾经说过,色彩在理想环境创造中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增强居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及安全感。不同的色彩运用会带给居民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感受,比如红色能够给人以温暖积极的感觉的,而蓝色则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在民用建筑过渡空间设计中,首先要考虑过渡空间设计的安全感与舒适感,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使用一些柔和的中性色彩,避免在过渡空间设计中应用较为强烈的鲜艳色彩。
3.过渡空间序列建立与设计
过渡空间的序列设计十分重要,若过渡空间没有序列,毫无章法可寻,那么会带给居民一种混乱感。民用建筑的整个空间布局就像是一幅画,建立空间序列能够增强民用建筑空间的层次感,就像画中的近景远景错落有致是一样的。在过渡空间设计中设计人员要考虑民用建筑本身特点,综合运用升降、错落、转折、弯曲、虚实、明暗、承接及节奏等多种空间处理形式,从而将民用建筑过渡空间中一个个独立的空间设计成一个有秩序的空间几何,以此来吸引居民的注意力,让其愿意在此停留进行各项社会性及娱乐性活动。
4.创新的过渡空间设计理念
过渡空间设计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过渡空间设计理念,在过渡空间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积极融入国内外一些先进的过渡空间设计理念,带给居民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另外在民用建筑过渡空间设计中不能够墨守陈规,一味沿用传统设计模式,在设计中应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在传统优秀设计手法的基础上加入具有时代特征及气息的元素,使民用建筑过渡空间设计满足现代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民用建筑过渡空间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四、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设计意义分析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民用建筑过渡空间设计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合理进行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设计,不仅可以优化建筑空间环境,同时还能够保证居民建筑各个空间之间维持一个良好秩序,由此可见,民间过渡空间设计对于居民而言具有深远而持久的意义。就目前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设计的效果来看,其所产生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居民建筑外部空间舒适度
居民建筑属于功能性较为复杂的综合体,在设计中需要保证居民建筑各功能块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作用与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居民建筑整体结构充满活力,从而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常生活环境。然而我国很多城市在居民区规划中由于种种不合理因素,从而导致居民建筑各功能模块出现失衡现象。比如说我国诸多城市都存在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部分城市为了节省建筑用地面积纷纷开始建起了高楼大厦,居民建筑逐渐开始趋于高层化,这一做法虽然减少了土地使用面积,但是却大大减小了居民的外部空间环境,诸多喜欢宽松空间的人们不愿在此长期停留或居住,从而使居民建筑无法发挥其本身的使用功能。过渡空间设计打破了这一局限,消除了城市空间与民用建筑空间的对立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空间带给居民的压力,有效调整了居民与空间的尺度,大大提高了居民建筑外部空间的舒适度。
2.增强了居民建筑外部结构的秩序感
对居民建筑进行过渡空间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大空间划分为多个小空间,并将每个空间设计充实,充分发挥建筑空间结构中每个空间模块的功能性及作用,使居民建筑各个局部空间更具有人情味与设计感。居民建筑过渡空间是从城市空间中划分出来的,是城市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设计中要全面考虑城市空间设计的特点,从城市空间到居民建筑外部空间,从居民建筑外部空间到居民建筑内部空间在设计中应逐渐加强,这样才能够给居民一种心理上对建筑空间的归属感与亲切感。在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设计中应结合空间区域性质以及特点,通过居民建筑室内外空间大小、尺度、质感及色彩的变化,让人对居民建筑整体结构产生一种新颖感与秩序感,让居民充分感受到过渡空间给居民建筑带来的不一样的视觉与系能力感受。
3.强化居民建筑外部空间的场所感
空间到场所的演变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由人们所产生的心理与感觉变化产生的,当一个人在具体空间中有一种愿意停留或者在该空间产生某种联想时,那么此时该空间就会演变成场所。所谓的场所感就是人对某种场合的一种空间体验,是人在实际空间中的真实信息感受。在居民建筑中进行过渡空间设计,能够使居民建筑空间保达到一定的动态平衡,因为过渡空间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模糊性。它能够以多种形式融入到居民建筑中,其在设计中承载了十分丰富的建筑环境信息,能够增加居民建筑结构整体设计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吸引居民的注意力,让居民产生停留的愿望,并在此进行一些活动,这样一来会大大提高居民对居民建筑外部空间的场所感。比如说庭院空间设计或者是中间层架空间设计,它们对于居民建筑中的其他空间来说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但相对于居民建筑中除了住宅空间以外的其他空间而言,其又具备一定的私密性,在这个特殊空间中进行过渡空间设计,能够大大提高居民开展各项活动的可能性,让居民在活动中形成一种特殊的空间体验。
五、总结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居民建筑也有了跨越式发展,现今居民建筑过渡空间设计理念已经蔓延至建筑市场,居民建筑过渡空间是建筑空间秩序内的节点空间与组织空间,它与传统空间设计存在本质区别,其的出现满足了现代居民建筑及居民的要求,从节约土地资源上来说,通过过渡空间设计能够使建筑室内外空间得到合理配置,使整个建筑空间呈现一种井然有序的状态。从居民角度出发,在过渡空间设计中运用大小、尺度、质感及色彩等元素能够丰富建筑空间,使整个居民建筑室内外空间呈现一种不一样的魅力,让居民有一种亲切感与归属感。
参考文献:
[1]陈琦.浅谈城市民用建筑过渡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0(32):316-318.
[2]吉敏婕,张鲲.城市居住区过渡空间设计初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5(10):69-70.
[3]蒋继军,唐海涛.民用建筑过渡空间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1(32):178-179.
在空间设计过程中,我们需按要求分析问题、提炼要素、解决问题、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设计过程。功能分区、空间规划、交通流线与表现造型,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和空间构造体都是根据空间设计所含概的要素归纳出来的一些概括性范畴大部分空间形式所考虑的内容也可以很容易地归纳在这几个范畴之中,这些范畴同时也包含空间设计中的主要事物。无疑地,每一个设计步骤过程都需要有设计者的主观思想来主导,这个主观思想就是空间设计思维。室内设计创意的思维过程,注重的是直觉和直观的内心感受。既是设计者的主观思想围绕空间主题而生成,由主题延伸至空间,再由空间转化主题形式;又是以主题作为设计主导思想,对空间进行改造、整合的思维过程。主题空间的主题是概念的,由主题确定空间形式,由主题提炼元素,由主题引申至空间功能。室内设计的创意主题表现的巧妙之处往往在于它的含蓄,而不是和盘托出。同样面对同一个题材,不同的设计师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都会对创意题材的理解和对主题的认识发生作用,也会促使主题的创意表现变得丰富而微妙。室内设计主题创意的丰富性可以使室内设计创意作品更加深刻而充满意蕴。室内设计主题创意的丰富性,还体现在创意作品是否能够体现出一种意味,即意味的创意。“创意”的产生源于主题的设定,而“主题”则源于基本元素概念;元素又源于设计师多元性的知识素养与专业潜能、以及对历史人文、自然生态、地域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吸纳并通过设计语言转换为对物化空间形态的解析。空间的主题最后也必须以视觉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设计者必须尽可能将问题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因此,主题空间设计思维的形成也就是将主题构思概念空间化、形式化并图示化的具体过程。
2主题空间设计思维表现方式
主题融入到空间中去,主题立意不同,形式语言的多样化,表达的方式也多样,通过运用不同材质、色彩、灯光、主题景点、摆设、设计元素,均能让人体味到主题艺术的魅力。单就材质而言,依据整体主题概念和设计构想所要表达的信息,在造型上选择金属材质会体现出现代感和坚硬感,它给人们带来冷调的气息。若选择木质材料则不会产生坚硬的感觉,而是略带暖调的朴实性。就色彩而言,更是主题信息传达的主要表现形式,从色彩的冷暖度、饱和度和感性上给出不同的主题信息概念。确定空间的主题后,接着由不同的装饰材质、灯光营造、家具布置、艺术摆设的点缀,共同完成对主题的演绎。例如,德国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世界著名建筑师丹尼尔•利伯斯金德的代表作品。德国犹太人博物馆是柏林城市博物馆增建的新馆,用以展示德国境内犹太人生活的历史痕迹,现在这座博物馆成为以展现犹太人为主题的国家博物馆。人们之所以对德国犹太人博物馆的设计反响强烈,在于参与各方面设计的设计师们在各自所承担的设计中,都能够很好地运用现念和设计语言,恰当的把握住“犹太人历史命运的展现”这个设计主题在设计中的反映,使内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的结合和艺术的表现。作品之所以成功,就在于设计者运用设计语言,使博物馆的展示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突出了空间的主题性。通过调动参观者的情感,使作品和观众产生了共鸣。因此,从建筑、环境、室内空间、公共艺术品和展品陈列等多方面,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通过有思想的设计手法和形式,进行全方位的主题表现。运用现代的思维理念和现代的设计手法,通过简洁的造型、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内容与情感的交融、各种元素同主题的统一表达,将实实在在的实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和陈述,反映出系统、有机、多元化的现代设计文化。
3结语
[关键词]概念化设计;合理规划;灵活运用;人性化设计
一、引言
内部空间设计的覆盖面非常广泛,从大家熟知的环境艺术设计内部空间设计延伸到工业产品中的内部空间设计,如汽车内部空间设计等等,都是属于内部空间设计的范畴。汽车的内部空间设计的要素很多,例如空间的合理划分,内饰设计,色彩搭配,材料的选用等等。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越来越注意生活质量的好坏,对旅游交通工具的认知也越来越高要求,原有的观光车内部空间设计已经不能满足驾乘人员的需求,人们开始追求其功能化,个性化,人性化,材料环保化的设计。这些设计要素已成为旅游交通工具内部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二、设计相关调研
1.国内交通工具内部空间设计分析
内部空间设计的合理舒适程度是决定这辆车能否被大众接受的关键。现在的人们对于生活品质更加讲究,设计的趋势走向简约化,概念化,过分的装饰已经不适用于汽车内部空间设计。在中国市场中,车主通常会选择外形小巧内部空间较大的车型。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国人在选车时很注重内饰设计的感觉,一般情况下,选择温馨舒适有家庭感觉的内饰设计的车主较多,过多的汽车内部空间设计只会让人们“呼吸困难”。
2.国外汽车内部空间设计分析
在对国外汽车内部空间调研时,我将调研的内容分为了两大块,一块是欧美的汽车内部空间设计,另一个是亚洲汽车内部空间设计,主要的是以日本为主。
通过对比发现,德国和日本的汽车的内部空间设计较为受欢迎,而日本尤为突出。日本在做汽车内部空间设计时会做详细的市场调查,针对每个国家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设计出适合的汽车内部空间设计,能够迎合消费群体,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车很少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日本内部空间设计很注重细节处理,可能是因为同属亚洲的关系,他们在情感化的设计理念比较符合国人的价值观。,德国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他们对每一样东西都抱着很严谨的态度。尤其是对车。汽车文化在德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由于德国人严谨的态度,对汽车内部空间的设计也是要求很高。德国汽车的内部空间设计总是给人一种大气、高端的感觉,车内颜色一般选择较为稳重的深色系,这些特点使人感觉缺乏人情味。
三、设计构想
通过对国内外汽车内部空间设计的对比分析,以水陆两栖观光旅游车内部空间设计的特殊要求以及两栖车在陆路和水路呈现的两种不同状态为切入点进行设计。同时,根据对已有的汽车内部空间设计的调研分析,以已有的水陆两栖车的内部空间设计为参考,将已有的成熟技术作为支撑点,对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加以优化和改进。以此设计出一款能够满足人们需求、复合人机工程、适应时展、面向未来的水陆两栖观光旅游车的内部空间设计。
四、内部空间设计的解析说明
1.概念化设计
“概念”一词对我们已经不再新鲜了,“概念设计”也已经被大家所接受,很多人认为概念设计只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设计,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其实不然,概念设计也是要根据一个群体的需要进行有目标的,顺序的,可集中的设计活动。它的设计过程也是要经历由粗糙到精致、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的。
由于这款水陆两栖观光旅游车外形较为概念,无论车子的整体造型还是车身的零部件设计以及细节的处理都是倾向概念化设计。为了与水陆两栖观光旅游车外形想契合,内部空间设计也延续了概念化设计的主要设计风格。内部空间设计承接车体外形设计中圆润可爱的风格,利用圆形的设计符号,以及经典的红与黑色彩搭配,给人亲切、温馨、舒适,同时不失趣味性的感觉(如图)。
内部空间主要分为驾驶室和乘客区两大部分。 驾驶室的中控区延续圆形的形态和可爱的风格,造型由一个正圆球体和一个椭圆球体组成,打破传统的中规中矩的仪表盘设计。设计融入先进的概念,车上的任何仪器显示都可以从方向盘后的显示屏看到,方向盘上可以放GPRS导航仪或者通讯设备等,方便驾驶员查找路线以及和服务站保持联系。方向盘的设计有点像电动手柄,使得驾驶员抓握时能更好的控制;刹车和油门的设计一个竖着放,一个横着放更加方便驾驶员分清楚。
车椅的造型利用了流线型的设计,使其更美观,颜色上是利用与外形颜色一样的红白分割,视觉感会时尚动感。
2.合理规划设计
因为这款车设计的是水陆两栖观光旅游车,车子在容纳一定数量乘客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旅游观光内饰需求的特殊性,所以在车内的空间布局上会与以往所见到的车有所区别。
内部空间主要分两个区域,一个是驾驶舱区域,一个是乘客区,共九个座位。驾驶舱有两座分别为司机和导游设计。乘客区有七个座位,由于车体宽度有限,如果按照一般旅观光车的方式摆放座椅,留给游客的走动的空间很小,给乘客走动、拍照、摆放东西和上下车都带来不便。
所以,设计打破常规的空间规划,合理的将乘客区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固定座位区,一个灵动座位区。车尾部设有三个固定座位,为常规的固定座位区;中间的四个座位是灵动座位区,座位以背靠背的形式摆放,座椅在不坐人时可以折叠,增加了内部活动空间,同时也方便了游客的上下车。这样背靠背摆放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方便游客的观光和拍照。
车身外形设计有四个大的圆形玻璃窗,为的是增大视野减少对风景的遮盖。然而,按照常规的座位摆放,一个方面会挡住游客的视野,另一个方面在安全上也会有一定的问题。经过反复的推敲和实验,最终决定以现在背靠背的摆放最为合理。
3.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指要在满足人们对物质需求的基础之上,着重强调精神与情感需求的设计。人性化设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设计中赋予人文关怀。游客旅游观光时常因为奔波劳累而容易出现疲惫的情况,这常常会影响到游客游玩的心情。所以作为代步工具的观光旅游车的内部空间设计,通过人性化的设计,给旅客以人文关怀,用人性化的设计缓解旅客的疲惫尤为重要。
驾驶舱中简单易操作的仪器、高科技的通讯设备及导航设备,方便驾驶员与控制中心的信息交流和周边环境变化的掌握。乘客区舒适的座椅、开阔的视野以及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都体现了人性化设计。
4. 安全性设计
安全性是车辆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尤其是公共交通工具。此款水陆两栖观光旅游车不仅要在路面上行驶也要在水面上行驶。所以安全带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如遇到突发状况要紧急撒车,安全带能起到一个缓冲作用。水里行驶时遇到的情况会比较多,有时候是无法预测的。所以为了以防万一,在设计中每个椅子下面都有一个圆筒状储藏空间容纳救生衣;中间灵动区域的座椅是能折叠的,救生衣则存储在座位下面的方形储藏空间内。
其次,内部空间中添加了多处的扶手设计,方便人们抓握,保护人们在车辆行进过程中的安全。
五、结论
本次课题的研究,经过很多次的修改磨合,对水陆两栖观光旅游车的内部空间设计的创新点进行了逐一的实践,由此得到了科学合理的内部空间设计。水陆两栖观光旅游车内部空间设计方案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相信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还会发掘出更多有用的设计创意完善设计。
参考文献:
[1]黄国成.关于排水型两栖车辆水上航速的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2]薛军.水陆两栖车发展史[J].上海汽车,2001年07期
[3]王培.荷兰两栖公交车水陆一站式服务[J].商用汽车新闻,2007年Z3期
[4]腾月.水陆两栖公交车[J].青少年科技博览(中文版),2008年05期
当代城市空间设计中,城市空间发展与文化融合的话题无处不在,城市公共空间是人类聚散活动的中心,是彰显城市文化艺术的个性的空间,然而,在西方文化的刺激下,使过多的城市相继模仿西方现代化城市设计,导致我们城市逐渐流失了自身的东方文化特色。因此“中国元素”的回归,是人们对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的渴望,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是中国古代人民经过时间的洗礼,长期在生活劳作中对大自然的感悟,传统装饰元素内容丰富、形式繁多,并且在不断的演变与发展中延续至今,作为重要的“中国元素”之一,这一特色元素在现代城市空间设计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认知及存在问题
1.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认知
《城市规划原理》将公共空间定义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狭义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根据城市公共空间从社会性质而言,也可以定义为公共空间是居民娱乐、聚会、集散等活动,富有多功能、多样性、多层次的城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一直以来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人们生活工作离不开公共空间,创造高品质的的空间环境,富有特色文化和价值美学的公共空间,是理想城市空间设计的目标。
基于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也使之在不同的背景和地域下有一定的特性表现差异,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性表现可以划分为物化形态表现和精神文化表现,城市精神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形象深层次的理解和渴望,它作用于城市空间物化形态的设计,物化形态通过城市中的街道、广场、绿化、公园等为表现为载体,承载着本土文化的再生,进一步体现了城市文化的特点。
2.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快速更新的扩张中,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城市文化的再生越来越重视,“人文”永远是城市的灵魂,但是在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可以发现在设计中还是存在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城市广场仅仅只是成为了地下商场的屋顶花园,忽视了广场为人服务的人性化空间,城市公园仅是做为居民游憩的场所,无法体现城市特色也缺乏人文关怀,部分城市景观设施设计手法庸俗,导致城市审美情趣下降。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应该利用本土装饰元素,结合当地的人文资源,将其展现到城市风貌和街道景观里去,使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和适用性相统一。
传统装饰元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1.传统装饰的艺术审美价值
由于人们的文化风俗的地域惯性,往往容易接受本土化的文化艺术形式,全球化的今天,虽然不少年轻人对现代风格的狂热追求,但中国的传统装饰图案依旧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在服装设计、家具设计、建筑设计等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看到传统装饰元素的影子。
在艺术形式上对装饰元素结构进行打散、重组、变形、错位、分离等现代艺术审美手法,将这些元素重新创新构思,打破狭隘的传统文化思想,充分的融合当地多元文化,利用在空间设计中,形成人们易于接受的文化主题空间。
传统装饰植根于深厚的民族艺术内涵,传统图案的审美特性也有同于中国文化思想,“神似”大过于“形似”、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分析事物的艺术内涵,追求其寓意的表达。同时,传统图案的具象和意向结合,符合中国人的艺术审美心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能达到设计中和观赏者的互动和共鸣。
2.传统装饰的社会人文价值
从传统装饰图案可以看出,传统装饰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像蜡染、剪纸、刺绣、木雕等民间艺术都是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创作出来的,富有深厚的民俗性和人文性,其中花、鸟、神、兽等元素都具有象征意义,如“鱼”谐音“余”表示年年有余的寓意,“貔貅”更有招财的涵义,在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街道和公园景观多利用了传统装饰图案,如成都宽窄巷子的改造设计中,保留了汉代“铭文砖”和“花纹砖”的装饰纹饰,在主要建筑和过度空间多采用花格窗,形成景观墙,使老巷子和现代餐厅、酒吧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时代感和历史感并存。
另外,在色彩上也应吸取传统装饰颜色将其运用在当代空间设计中,营造出富有中国韵味的空间情调。一方面,在全局上可以保留地方传统装饰颜色的主色调,局部融入现代风格色彩。另一方面,在现代感的城市色带基调中,可以提炼几种传统装饰色彩,经过对其明度和饱和度的调整,起到在现代空间色彩中的点睛作用,既凝聚力城市色彩艺术感染力,也延续了城市历史文化的韵味。
现代科技的发展,设计元素的国际化,越来越凸显“民族性”元素的重要性,民族的既是世界的,在传统装饰艺术的发展,不断的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手法,在图形和精神上融合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精华,是传递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维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的纽带。
结语
【关键词】高层建筑住宅;空间设计;特点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建筑空间设计的要求也在提高,高层建筑其内部的空间,主要包括内部的公共空间以及住户套型空间。在当前我国的住宅市场中,套型空间其主要功能的设计越来越成熟,人们对高层建筑空间设计的要求越高。作为高层建筑的设计者,要认清使用者的需要,提高高层建筑空间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行性。
1 高层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高效性
进行高层建筑空间设计的时候,要注重住宅的平面布局以及户型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流程要合理紧凑,并能够进行功能的转换,提高空间设计良好的适应性。在这一基础上,怎样更好的开发空间,将空间设计有限的面积,设计出最舒适的效果,成为提高高层空间设计实用度的关键。所以为了提升空间设计的实际使用比例,要最大程度上减少室内专用走廊的面积,可以通过将走道与餐厅或客厅合为一体,将走道扩展为特定的功能空间;厨房可以划分成围合小面积的有烟区、以及开放较大面积的无烟区,这就使得厨房的大部分面积能够进行有效的利用,可以设计成餐厅,餐厅也可以与客厅组合,设计成流动的空间,进而有效的扩大了厅的使用面积;在进行卫生间设计的时候,为了提高使用率,可以把洗、浴、厕进行分室设置,实现了在相同的时间同时使用各个功能,为只有一个卫生间的空间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为了有效的提高套内使用面积,要最大程度上降低公摊面积,要深入的分析不同类型住宅的最优梯户比例,将所要公摊的面积降低到最小。这样以来,高层空间设计的套内面积实际使用率就提高了。
另外,设计的时候要注重细节的把握,室内各个门窗的安装位置、开门的方向、各种管道线路的布置、家用电器的摆放位置等等,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精准的计算,提高空间设计的经济实用度,也为装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进行空间设计的时候,在户型的规划上要最大程度上争取朝向与景观面向的同时,在平面设计上也要全面的遵循这一原则,按照在有限的室内空间,创造无限的空间意境的原则,通过客厅餐厅并用,完成室内各个空间的相互渗透。通过使用落地窗等来增加室内空间的有效使用妙计,也可以通过把室外的蓝天、白云、数目等景观引进室内,提高空间设计的空间合理使用度。
2 高层建筑空间设计的灵活多变性
住宅作为人们长期使用的消费品,在长期的使用当中,很可能会由于家庭规模或者结构的变动,以及使用者的爱好变化,而使得住宅的使用功能产生变化。所以,要求房屋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使用者改变各个功能分区的需要。在建筑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为了更合理的进行结构空间的设计,使得高层建筑的结构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为使用者提供调整或者更新的余地,空间设计的灵活性提升为其可变性,形成室内空间的不同功能的分区。
在进行高层住宅建筑空间设计的时候,要对居民的行为心理需求进行全面的考虑。主要包括:居住的舒适性,从技术层面上看,要满足光照、通风、安静等基本环境条件的设计,这主要体现在,高层建筑在住区设计中从整体规划到单体的平面设计的合理性上。同样,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也应当做到这一点。使用者的安全感与领域感,即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第二个层次。世界著名的建筑学家Oskia.Nemun在其著作中指出,可防卫的空间是清晰的划分出界线的,根据功能的不同要求进行领域层次的划分,产生空间序列,发挥其安全防卫的功能。高层住宅建筑空间设计,多数情况下是很难通过领域感与安全感划分出明确的界限,因此对室内空间安全感的设计,要借助于空间的使用率、自然采光效果、人工采光等方法,来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生活水平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灵活性更强的空间设计,将显得更加富有竞争力。居住使用作为个人的概念,有什么样的需求就可以将户型打造成什么样。空间设计的灵活性集中表现在居住空间的情趣与使用功能上,能够有效的把使用者家庭的个性体现在使用空间的划分上。在高层建筑空间设计时候,可以通过对居住人口结构的变化,来进行不同使用空间形态的划分。
3 高层建筑空间设计的针对性
高层中小户型的针对性,指的是空间满足使用者实际使用的要求,这样的设计理念要求使用功能要方便合理,面积要合适,各类功能区的设置,要最大程度上保证使用者各种需求的满足。此外,不同的使用者他的生活需要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画家对书房的要求较高,而艺术家则需要隔音效果好的音乐使用空间,而会客多的因为需要经常的会客,所以,对客厅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高层建筑空间设计的针对性是按照使用者的交往等特点所决定的。
受到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每个房间要间隔方正,最大程度上减少金角银边,特别是减少多边多角的钻石房的产生。高层建筑空间设计的原则主要表现在,室内不同功能区的分配上,室内空间的流线的合理设置。因为当前高层建筑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把客厅节省出来的空间,分摊到餐厅、卫生间等生活功能区。如果高层建筑功能区域的使用面积相对较小,可以使用大面积的落地凸窗等形式,增加房间的有效使用面积与层次感,主卧室或是客厅附带的附带的观景阳台在北方封闭使用后是可以纳入室内使用面积之中,超值、实用。高层住宅建筑空间设计,多数情况下是很难通过领域感与安全感划分出明确的界限,因此对室内空间安全感的设计,要借助于空间的使用率、自然采光效果、人工采光等方法,来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4 结语
使用者社会交往的需要,由于不同的空间大小、居住人数多少的住区形态一样,使用者的交际范围会产生层次不同的交际圈子,例如邻里交际圈、生活交际圈和居住交际圈,相互之间接触的频率也慢慢的增强。本文所指的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领域,居住者相互之间的交往,就属于高或者较高频率的交往。在进行这一层次需求空间设计的时候,首先要遵循的设计方法应当是,怎样实现建筑公共性和私密性的一种平衡,以更好地满足使用者在这种空间不同的需求。实际的操作中,可通过科学地进行邻里单元的划分,增设专用的交往空间,在交通节点增设促进交往的环境等措施来达成,从而实现高层建筑空间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陈 峰,住宅公用部位优化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2]李 鹏.高层住宅内部公共交通系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1.
关键词:儿童教育;趣味性;教育空间
一、国内外现状及分析
在当代社会,每一个国家都把儿童教育作为整个人民教育体系基础工作,投入大量的财政和时间来探索研究,怎样构建一个性格乐观向上、行为习惯良好、具备初步探索社会形态能力的下一代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的儿童教育空间的设立与其他任何类型的公共建筑相差甚远,不少儿童教育环境空间质量差、活动场所狭小、活动设备短缺等,其空间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现在儿童教育空间中存在很多不符合国家制定的规范标准,空间环境没有达到满足儿童对外界好奇的心理需求,不符合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空间建设,环境空间不能够充分的使用,空间环境的设计布置仅仅只对内墙壁进行简单的乏味修饰,不重视教育空间对儿童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塑造,环境空间所存在的固有物体和活动单元更不符合人机工程学。国外的幼儿园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能力,努力去激发儿童的潜能,主要放在怎样塑造儿童性格等方面。国外儿童教育室内空间主要以淳朴、自然为主体,一切来源于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室内通过木质家具进行简单的空间划分,让空间更加容易灵活多变,或者与外廊进行虚分隔,空间顶层会创造一个灰色空间,可用来作为外廊,可以让室内与室外产生自然的过渡。在室内空间环境上,有足够可以供儿童活动的空间,没有固定化的装扮,但却让整个视觉充满了艺术化,室内空间环境对自然光进行充分利用,让整个空间给儿童创造出舒适健康的环境。
二、儿童对空间的认知
人的亲身感受在建筑空间环境中称为空间体验,它是以时间作为轴线所引起的知觉感受发生变化。儿童体验到空间,才会觉得它真实而具体的存在,因此这个空间会在儿童的记忆里存在,这个记忆可以让儿童随时回顾自己体验的空间,也因此使得空间认知能力得以发展。除了在设计中考虑儿童在空间中体验的感受,还要从量儿童心理角度出发来构建空间以及空间的附属物。心理学家是库尔特•考夫卡证明了儿童开始去体验一些有机整体在其环境是一个未经分化的世界中,认知也不是将联想片段整合而成的,而是通过整体的结构组织去理解和感化。他把获得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出了大多人对空间认知的普遍模式:在视觉认知中一种称之为闭合的现象是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此认知惯性可以将较为复杂多变的图形,转变为简单易于记忆和辨识的图形,由此可以让看到的模型简单化。综上所述,越是简单和规则的图形,越是容易让我们认知和记忆。所以在儿童环境空间设计中,我们应该去遵照所得到的认知理论去进行设计。
三、营造趣味性空间的设计思路
(一)赋予空间主题概念,加强空间导视功能
将整个儿童艺术教育空间室内环境赋予某种恰当的主题,让儿童自然而然的对整个空间充满兴趣,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此空间环境中停留,并且让整个环境都贴近朴素、自然的感觉,所以室内大部分空间尽量采用木质材料和一些绿色植物来营造。儿童在空间中行走时,会对空间产生一种认知概念,此时就凸显了增强空间导视功能的重要性。空间导视如果做得足够好,既可以给儿童一种正确的空间认知概念,又可以通过导视的图标增加对知识的学习。
(二)突破狭小、封闭的活动单元模式
当前我国对于儿童教育室内空间组合设计大多数处理采用的是单元式封闭空间的活动模式。这种空间的设计局限了儿童活动范围,并且不利于儿童进行交流和学习。在空间设计上可以突破现有的封闭式单元,首先将儿童可以自由活动的范围进行扩大,使得每一个公共区域可以充分的得到使用;其次还可以增加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彼此的沟通交流和分享学习所得成果的场所。
(三)采用多变的空间组织形式
根据每个空间特有的功能性质,决定空间采用的组织形式。在公共交流空间上,可以从空间主题中提取灵感,采用与主题相关的元素对其进行设计,采取系列设计,让人们自然感受到这是共享空间用于彼此交流时使用;在具有功能附属的空间上,也同样采取与主题相关的系列设计,此空间设计主题可以更加细致化,可以形象生动表达出此空间具有的实际意义。这样不仅在功能划分上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在视觉审美认知上也有概念性的装饰,让整个空间赋予更加具体而又抽象的意义。
(四)创设可移动、可打包的空间
在儿童教育空间中,如果一个空间只是满足仅有的一个功能要求,就让空间过于功能化了。为了解决此问题,可以将空间进行象征性的虚拟分隔,使得固有空间更加灵活方便移动,由此可以创造出更多功能附属的空间形式。空间这样划分,第一可以增加空间的使用功能,第二方便老师灵活布置空间使其满足使用性质,第三增加儿童探索空间的好奇心,可以深入的认知空间形式。
(五)促进儿童社会往的空间设计
儿童教育空间的设计应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对交流空间大小的需求。儿童空间设计的大小,要依据这个空间要放置多少人数来进行空间划分,过分的密集和疏散都不适合儿童活动交流。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空间可以适当的压缩,空间在构成形式上要更加多样,用来满足较小年龄阶段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认知;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儿童,要尽量采用大的空间场所,用来满足他们的群体活动,辅助一些特别的小空间。
参考文献:
[1]马克•杜德克.学校与幼儿园建筑设计手册[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4.
[2]张海丽主编.幼儿心理与行为指导[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0
[4]汪莉园.儿童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培养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10.
[5]黎志涛.幼儿园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一方面,一些高校的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设计理念滞后,没有凸显和其他学科教育的区分度。另一方面,一些学校的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破旧立新,但是盲目照搬西方设计,与其校园文化、周边环境关系紧张。其表现有:
1.功能单一,形式单调
传统的教育空间设计,无论什么专业,教室的形制都是一样的,不能适应多学科的不同需求。艺术类学生的学习方式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自主性更强,上课流动性较大,教学的形式多样。而其他学科的学生,相对集中教学,对班级的依附更多。因此,艺术类的教学空间需要满足多种教学形式的教学空间。而以往的教学楼内的设计更多只是一间间的教室,只是一个教学的空间,大多是被动式的接触。延续着传统的授课方式,即老师讲一节课,学生只是在下面被动地接受,缺少课堂上的互动和灵感的激发,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这必然有碍于各种学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由此对学生的心灵会带来趋同化的思维影响。
2.缺乏人性化的交流空间
现有的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没有为师生预留足够的公共空间和交流场所,教学基本上在课堂完成。学生要向老师讨教问题,一般也是在讲台上进行,或者随着老师穿过楼道进行简短的交谈,这样的设计缺乏对人的尊重和对交流的鼓励,更像是一个模块化的工厂。
3.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艺术类学科发展趋势
在多数整体式教学楼中,对艺术教学的针对性不够,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专业学科不断变化,当前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适应现代艺术的教学与实践,适应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及今后不断调整、发展等方面的要求。而一幢教学楼的使用时间是长久的,这使得艺术类高教教育空间设计面临挑战。
4.无法承载学校、城市的人文底蕴
只讲工具性的空间、技术性的条件、数字化的成果,但忽略了内在的东西。艺术当随时代,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文特色,但目前很多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脱离其所处的环境,甚至照搬西方的设计,光鲜亮丽的外壳之下缺乏人文沉淀,更妄谈承载深厚的人文底蕴。
二、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设计发展方向
1.注重艺术类高等教学空间多样性设计
由于艺术类教学的特点,并非只有教室才是教学的唯一选择,宽大的走廊、开阔的中庭、教学楼旁的草坪、走廊、平台、大厅也是实际功能意义的空间,都是可以供学生讨论、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具体来说,首先要有一个较大的交流空间,这个也是整个艺术楼的中心汇合处,这个空间较大,可安排咖啡厅、座椅、电话、书刊、布告栏等简单交流设施。其次,可在同层或不同层人们经常碰面的地点设立讨论区,如楼梯口可给予学生停留、交谈、娱乐相对独立的空间,可摆放一些桌椅;最后,走廊也是休息与交流的好地方,在不影响走廊宽度的情况下,可以安排一些长椅、展览框,或者自动售卖机,供来往学生休息、观赏和使用。这样,在不增加面积或减少面积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此外,通过绿色植物的绿化、艺术作品或座椅的摆放作为隔断,将交流空间进行划分,这样增加交流区域的节奏感,形成开放和半开放、单独和群体、动态和静态的空间节奏感,更有利于学生交流,也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从整体上,通过节奏、排序、光线、渗透及层次划分,避免单调,形成变化效果,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
2.以人为本,鼓励交流
我们可以联想到西南联合大学,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创造出令人羡慕的成绩,除了令人津津乐道的大师云集、自由之学风等,还有被人忽视的一点——因为身处暂时简陋的校舍条件,恰恰创造了一个自由、平等、密集的交流环境。学生过的是集体生活,和老师共处一个院落,“住也在那里,上课也在那里”。处在同一空间中的师生就会产生社会往,相互照面并体验到他人的生活感受,由此因灵感和激情的碰撞而共同创造出一个愉快、积极的交往空间。因此,未来艺术类高教空间,应该以人为本,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为主线,营造更多的公共空间;应该打破以往的、原有的以老师为中心的静态、单调的教学布局模式,更多地放入互动的教学布局模式。建筑大师约翰•波特曼对公共空间的成功运用给我们的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以启迪,他在建筑理论上提出“建筑是为人而不是为物”的设计指导思想,值得深思,使我们在未来的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中的考虑要更多地从人出发,建立更多的鼓励交流的公共空间。比如,在课堂空间布局设计中应多考虑师生互动和学生间分组讨论等,使之成为适合师生进行各种交流的场所。课余活动聚会、联谊交流等可从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延伸。所以,现代教学空间应该把聚会、展览、展示、课程设计、交流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个共享的空间。设计大小不同的空间,私密和半私密的空间,自修和讨论的空间,教学和休息的空间等。而采用完全开放式的结构,将艺术展馆融入到教学设施中来,改变目前艺术展馆和教学楼相分离的局面,也不失为以人为本,鼓励交流的创举。
3.注重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效用和可变性
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艺术类高教空间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其功用性中来,而不是仅将其视作增加教学设施的审美格调。首先要满足教学空间的需要,立足艺术类高教的特点,更大程度上满足讨论式学习、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对空间的要求;其次要满足展示的需要,比如与城市建设衔接,建立公益性文化展示平台、艺术场馆等。最后,要满足学习、交流的需要,如设立小型艺术类图书馆,提供阅读空间,引进商业化的咖啡吧,提供交流讨论区。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可变性。建筑的使用年限动辄几十年,但对建筑的使用却常随时代而变,教学楼的设计应以“可变功能”的概念代替“固定功能”概念,使建筑最大程度上接近其最高使用价值。在现代整体式教学楼中,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的灵活性问题尤为重要,未来艺术类专业学科不断变化,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应具有灵活性、通用性,如减少隔墙、扩大空间,以适应学科间的不断调整、发展、更新等方面的要求。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在以群楼的方式来适应未来多学科的分院独立教学管理方式。
4.注重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人文精神传达
关键词:室内设计;餐饮空间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室内设计中的环境
室内设计是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进行的设计。对室内设计而言,功能布局、界面分隔以及形态、色彩、材料、技术等是有限的空间概念;对空间的主题概念和文化层面而言,它则是无限的空间概念。不同时代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就对空间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也有古话曾说过:“食、色,性也”,意指饮食是人类的本性之一。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以此文化为基础的餐饮空间设计,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空间表现,它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餐饮空间设计作为室内设计的一种,既是审美创造性活动又是功能特色活动。在室内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不仅是要满足其使用功能,还应该表达出其它方面的含义特性,比如说创造某种形式因素的语境环境。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室内空间设计其实就是特定历史的文化语境影响下的选择性创造设计。而餐饮空间设计作为公共空间的一种,是环境与人类行为不断冲突和融合的空间。而不同的“文化”和“主题” 空间直接影响到餐厅的经营定位、文化内容、品牌形象以及设计风格,不同的“主题内容”给予消费者不同的用餐享受。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的餐厅在环境的布置和营造氛围上下功夫,力图去营造出各具特色、吸引人流连忘返的种种情调。或别致新颖、或浪漫温馨、或娴静高雅、或热闹刺激、或富丽堂皇、或小巧玲珑。有的展现都市风情、有的展现乡村风光;有亚洲风格、也有西式风情,更有中西合壁式。从美食环境到极富浪漫色彩的店名、极具趣味的菜名,使人们在太快朵颐之际,更能烘托出环境的雅致风情。
在餐饮空间设计时最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是功能的组织,即在满足其商业功能使用的同时,利用其合理的功能空间,使其有效地体现出材质的特色、装饰与家具的选择。并且在环境的布置上合理考虑现有环境的光环境和声环境,通过不断的设计我们可以了解到,良好的光环境,与餐厅经营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当我们在设计餐饮空间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光和声的有机融合,营造出适宜环境的的光、声餐饮空间环境。
二、餐饮空间设计步骤
(一)空间的界面设计
在空间的界面设计方面,需要注意在墙面设计上应选择质地略有粗燥感的质地,否则会增加距离感,而处于远离人体接触的墙面,墙面的质地则要选择粗糙一些的。在接近人体部位时应选择光洁一些的材质墙面,并且可以设置一些护墙栏杆等加以装饰。而在比较大型餐厅的墙面选择上,我们可以在重要的墙面和分界点上摆放一些名家字画;而在一些比较小型的餐厅设计上,特别是一些地方主题风格的餐厅则可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布置一些小型挂件或摆件,比如具有地方特色的饰物、植物绿化等。而界面的墙体色彩需要设计时结合光环境来确定其最终的颜色。
(二)吊顶设计
作为其这渲染室内环境气氛和限定空间范围作用的吊顶设计,则是餐饮空间设计的重点。吊顶设计的形态需要我们在设计的时候结合现有的室内空间范围、灯具的摆放、风口位置、座席排列等方面进行考虑。也可以结合不同的灯具布置作局部的吊顶装饰。
(三)地面设计
地面材质的选择是需要根据不同的餐厅类型进行设计考虑。在酒吧、咖啡厅等一些主题餐厅的地面材质选择上则大多采用柔软的地面材料,如木地板、地毯等材质,以此来增强使用的舒适感。而对于比较大众化的餐厅地面通常宜选用耐磨防滑的材料;还有就是在地面材料色彩的选择上应注意与整体环境相结合,当面积小时,宜采用中性色调;而当面积过大时,则可选用浅色调。
(四)色彩和光环境设计
大众化的餐饮酒店,大多采用明快的冷色调进行设计,即低色素、高明度,如白色、浅灰色等;在光线的选择上,则适宜简洁明亮的光环境,条件许可时应尽可能采用大片的自然采光,白天时一般不作灯光照明。在夜间照明上则可采用白炽灯和日光灯结合,以产生明快的视觉效果。为使室内环境更有动感,也可在柜台和重要景点处设置射灯或者壁灯。
而在酒吧、咖啡厅等一些主题餐厅的色彩上宜采用温暖的暖色调,即中明度、高色素的色彩,如玫瑰红、银色、金色等。而在光线上,宜选择温暖淡然的光源,一般不用自然光,多采用暖色的白炽灯或壁灯,以便光线控制。
(五)适宜的家具选择
餐厅家具选择的重点是餐桌、椅子、收银台、酒柜等。餐桌和椅子的选择要根据餐厅的环境氛围和主题内容进行设计,特别是一些带有主题特色的餐饮空间的桌椅造型,其造型和色彩一定要别具特色,并符合特定的文化氛围。酒吧间、咖啡厅、大众餐饮店的餐桌则不宜过大,应结合椅子进行统一设计,在餐桌的大小选择上应根据坐席数而具体决定。
(六)室内空间的配饰布置
室内的隔断、陈设、餐具的选择及其造型、窗帘、台布的选择和色彩设计方面均会影响室内环境氛围。设计时要注意大环境的和谐,局部可以选择鲜艳色彩。在餐厅中摆放绿色植物可以起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作用,同时不同的植物也可以展现餐厅的不同风格特色。在植物的选择上宜采用与仿真植物相结合的布置方式,近真远假,即接近人体的植物是真的,而远离人体的植物则是仿真的,这样得布置既经济环保又可便于管理。植物种类的选择上还应以耐阴的绿叶为主,并常用攀藤、悬挂加盆景的布置手法,少用多花粉的花卉植物。
(七)通风设计和消防安全设计
餐饮空间设计上应采用自然通风,使其保证室内换气通顺,并保持空气的新鲜、无异味。而对于要求较高的宴会餐厅等,可采用中央空调施以通风换气,但要注意噪声的控制,避免声污染。
餐厅的消防安全是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室内疏散口的布置,要有利消防救援,在紧急出口处则必需装有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向标牌。在顶棚喷淋和烟感器的布置上需要结合顶棚的灯具布置进行设计。
三、结语
室内空间设计是一部存在于空间环境之中的大型的、直观的、生动的、全面的史学书。不同的使用目的、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设计要求 、不同的主题特色,所需要的设计就各不相同。而餐厅设计的最终目的则是为用餐者创造出一个舒适的用餐环境和氛围。一个好的餐饮空间设计不仅能为商家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同时也可以传递出地域文化特色。如何找到适合餐饮空间环境的设计,则是每一位设计工作者在现有环境空间设计领域里追求空间表现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学会设计分会 《空间策略》[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来增祥,陆震纬《室内设计原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