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计算机课程建议

时间:2024-01-11 11:52:45

导语:在计算机课程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计算机课程建议

第1篇

[关键词] 网络 多媒体 课件开发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网络课件作为网络教育的资源也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技术是处理文字、图象、动画、声音和影象等的综合技术,它包括各种媒体的处理和信息压缩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人机界面技术等。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首先是社会的需求。在人类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时,人们一直是希望计算机有视觉、听觉、说话和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目前,这种智能化的计算机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在语言、文字等单一媒体的智能理解和合成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人们正在朝着多个媒体的智能理解方面努力。

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也是由于本身技术的先进性、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方便性带来的必然结果。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的能力,它既能对来自各种电子媒介和信息源的信息进行集成、又允许人们通过编程与计算机进行对话,让用户能在一定程度控制计算机的工作。多媒体的这种集成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使其具备了传统信息交流媒体所不具备的优点,当然也就促进了它的发展和普及。

网络多媒体课件要求具备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开放性是指网络课件的体系和内容,能让教师方便地进行调整和更换;交互性是指网络课件不仅要有人机交互,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通过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教与学的互交;共享性是指网络课件要通过链接等多种方式引入丰富的动态学习资源;协作性是指网络课件要让教师和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形式完成一个确定的学习任务;自主性是指网络课件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辅以教师远程辅导和开放式讨论。

多媒体课件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结构类型、生成型结构、智能性结构三类,根据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多媒体网络课件可分为:

1.课堂演示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形象具体的动画等方式表现出来。

2.学生自主学习型。在多媒体CAI网络教室环境下,学生利用学生工作站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如目前流行网络课件多数就是这种类型。

3.专业技能训练型。主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训练、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课外学生检索阅读型。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进行资料的检索或浏览,以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如各种电子工具书、电子字典及各类图形、动画库等。

5.教学游戏型。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的形式,教会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并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6.模拟型。用计算机来模拟真实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

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软件的一个特例,多媒体软件开发的通用模式是由多媒体专家 Brian Blum提出的,是一种以分析、设计(指导设计与交互设计)、测试与评价四个层次的开发模型,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总体方案设计。一个教学课件的开发决策制定之前,要对需求、课件所实现的目标及制作课件的物资条件有一个系统的分析,以解决是否开发,开发的条件是否具备,开发后是否易于普及和提广。分析之后,就要做出总体方案的设计。总体方案的设计是确定教育思想能否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的问题。因此,总体方案的设计在整个课件的设计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件的总体方案的设计中,应尽量发挥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有机地集成,来形象、生动地反映教学内容和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课件的设计。多数的课件仍按照传统教学的节,将课件分成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又分成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各知识点采用的媒体素材形式,页面的设计等也属于课件的设计范畴,课件设计的结果为课件脚本。第三,课件的制作。在脚本设计好后,就可以制作课件了,其步骤如下:(1)素材的选择与设计;(2)选择开发工具;(3)制作多媒体课件;(4)多媒体课件的网上。第四,测试评价。课件测试、评价和修改是课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项工作实际存在与课件开发的环境分析、教学实际、脚本设计和软件编写的每一个阶段。课件评价基本从信息呈现、人机交互、教学过程控制、文档提供等方面提出课件评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指标。第五,出版发行。课件的推广与使用是很重要的。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开发出的软件不使用或使用范围小,无疑是对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在网络课件的设计中,我们首先必须根据大纲的要求,以教材为蓝本写出脚本,在脚本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时必须有一个团队。根据脚本的要求去准备素材时,要把准备好的音频和视频素材,通过音卡和视频采集卡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据文件,然后根据脚本提供的要求和建议,参考开发的软件原型,利用课件开发工具集成课件内容,形成网络课件。在实践中发现,数据压缩具有很多优点。首先,数据可以储存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这样可以减少存储空间和运行服务器所需的费用。压缩数据的传送速度比非压缩数据要快些,因此所需要的带宽也要小一些,但是,压缩也有不足之处,如果CPU不能以图象的演示速度对数据进行解压,数据压缩就会影响到接收终端的性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数据放送前先对其解压。

第2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其社会性和自身特点。针时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我院学生实际,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三个培养方向,需要构建不同课程体系。

一、引言

从1956年我国开始开办计算机本科专业以来,在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专业点从1956年的2所高校2个专业点发展到现在的598所高校847个专业点,在校生人数大约增长了万倍,达到40余万,构成一个巨大、复杂的专业,在规模上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精英教育注重厚基础和广普适应性,大众化教育更强调特色和适用应性,强调学校和专业更准确的培养定位。所以不同类型的学校培养目标的趋同性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实际培养目标上应有的差异,是实现精英教育转人大众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好的做法和针对性很强实施办法,但这些做法或实施办法主要是基于本校的一些具体情况而制定的,缺乏通用性。为此,针对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际,结合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研究和改革现行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计算机专业办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院于1992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三年制专科专业,1997年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年制本科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办学,我院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的修订,但目前仍存在不少值得深人研究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是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不尽合理;二是工程实践能力不强;三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强;四是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标准不够具体;五是缺乏团队协作或协作能力不强;六是综合分析和应用水平有待进行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计算机学科组织结构和核心专业基础知识不断膨胀,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外延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要将学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外延发展模式转变为内涵发展模式。具体的说,就是要根据社会需要制定不同的培养规格,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适当的分解,明确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提出了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鼓励不同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规格分类的思想指导下,根据计算机学科覆盖面广,计算机专业规模大的特点,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分成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3类m。依据我院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三个培养方向,即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网络技术。

计算机应用:该专业方向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熟练进行程序设计和使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解决实际问题,能从事高等和中等技术教育计算机课程理论教学、实验和实训指导的专业教师以及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计算机软件:该专业方向培养在信息产业部门从事软件工程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和项目工程管理工作,以及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工作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良好的规范化的软件工程设计开发素养,较强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较好的外语水平,能够解决软件工程中的实际伺题。

网络技术:该专业方向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急需的高级网络工程技术人才,从事网络的规划和组网设计、网络工程设计和建设、网络运行维护及管理、网络安全防护和性能分析等工作,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工程中近代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及网络工程的实用技术,了解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联技术、组网工程、网络性能评估、网络管理等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间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网络规划设计、网络运行管理和性能分析、网络工程设计及维护等工作。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四个模块组成。专业必修课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与模拟电子学、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专业限选课包括:计算机数值方法、Web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算法分析与设计、JAVA程序设计、人工智能概论;专业任选课对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设置10门课程,学生可从中选择至少6门课程,计算机应用方向的专业任选课包括: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ASP.NET技术、电子商务概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嵌人式系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接口技术、数据结构选论、高等数学选讲。计算机软件方向的专业任选课包括: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ASP.NET技术、电子商务概论、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计算机软件工具、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技术、计算机动画与虚拟实现技术、数据结构选论、高等数学选讲。网络技术方向的专业任选课包括: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ASP.NET技术、网站建设与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管理技术、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工程、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数据结构选论、高等数学选讲。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学生在前三学年修完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其中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茵库实现三个不同培养方向上计算机学科的公共专业基础的培养。第四学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自己未来工作去向,选择一组方向课(专业任选课)学习,这样既可以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又可以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实现规格分类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第3篇

(1)一些课程简单照搬医学或其他理工科课程内容,未体现医工结合特色。生工专业是一个涉及到生物医学、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医疗仪器与设备等技术的多交叉学科。由于在教材上,特别是电子学、计算机学的教材上体现的和医学课程交叉点非常少,在教学上不能体现生工专业特色。

(2)某些课程内容陈旧,未跟上学科发展的需要,比如微机原理、单片机等课程编程停留在汇编语言,而目前绝大多数公司用C语言开发等问题。

(3)课程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各自为政,基础课程没有对后续专业课程起到辅助和辐射作用。课程体系是本着“先基础、后专业”的原则开设各课程,由于各课程之间内在联系不足,不同专业教师之间学术交流活动少,虽然各科教学任务完成了,但是没有形成连贯性,造成了学生经常学此忘彼,即使是感觉各课程都学得不错的学生,也无法从全局上掌握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缺乏完整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建设计算机技术课程群,挖掘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内在联系,拓展工程学中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外延,构建体系完善、层次分明、目标明确的计算机教学体系,真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计算机技术课程建设方案研究

针对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要整合生工专业现有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研究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等与生工专业各学科间的关系,明确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在生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实现生工专业计算机教育的系统化和全程化,即课程群中的各课程教学保持前后呼应,紧密联系,融会贯通;然后要强调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教学与生工其他专业课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强化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为目标,使学生学习系统化、专业化,打造生工专业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方案如下:

(1)认真研究生工专业学科群课程体系,切实抓好计算机课程群全面建设为了使课程之间前后联系紧密,知识结构环环相扣,与医学仪器方向其他专业课内容息息相关、承上启下,根据计算机课程知识结构,结合生工专业医疗仪器方向专业课教学内容需要,首先要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上重新进行设计,在确保本课程教学内容完成的基础上,增加关联课程的相关知识点间的讲解学时。例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讲过指针和结构体知识后,增加链表的讲解,讲到位运算知识时,增加位运算的单片机应用概述等知识点。另外在教学内容建设上,不仅要明确本课程群与生工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还要重视不同课程在课程群系统中的逻辑关系。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规范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避免内容重复;抓好课程教学大纲的执行与落实,规范课程的讲义与教案,加强课程教学课件等方面的建设,将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等及时补入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软硬件研发和应用能力完备的教学团队形成学术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均合理的教学团队,是构建计算机技术课程群的重要保证。在人才培养上,可以实施以老带新的制度,让更多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老师快速成长起来;坚持教学和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鼓励老师进行科研活动,这样老师就可以把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带入到课堂,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习兴趣;坚持老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坚持不同课程间的听课制度,鼓励老师多课程间授课,这样才可以知己知彼,加快课程之间的融合速度。

(3)搭建计算机技术课程群网络资源平台,推进课程资源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整合课程群中各门课程资源,将课程群作为一个整体,加强其网络化与信息化平台建设。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队伍熟悉课程群中各门课程之间的紧密耦合关系,明确课程群的整体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统一的网络资源平台有利于整合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统一的平台,温故而知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围绕课程群建设,深入开展教改、教研和科研活动每个学年要制定出相应的教改教研活动计划,确定每次教改教研活动的主题、内容与时间,并且于每个学期末,对教改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实施效果、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专题研讨,探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精品课程培育与建设、教材教辅资料编写、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以及学生的课程考试、教改项目的申报与实施等各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的具体办法和方案;倡导以生物医学工程为主体的科研项目申报,鼓励学科间老师的合作,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以各专业为目标的团队合作方案,是课堂上老师最好的案例,也是课程之间融合建设过程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5)以实验教学效果作为检验课程群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建设生工专业综合实验室实验教学是整个计算机技术课程群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在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制定时,特别重视实验课的开设,提高实验课学时,开设独立的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另外,建立专门的生工专业综合实验室,既可以做软、硬件的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又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和交流环境,它既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又能训练学生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科研能力,为学科全面建设和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原则,训练学生的工程技术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4篇

 

众所周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当前,在检验医学仪器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实验的结合等大背景下,信息化时代对检验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怎样设置才能跟上时代要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适应工作岗位的具有核心专业竞争力的学生呢?

 

一、课程定位分析

 

1. 课程定位

 

信息化社会下的检验人才必须具有三种能力:基础能力(检验专业知识、医学理论、动手能力、自学提高能力)、基本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计算机的使用是一名合格检验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定位为:以专业应用需求为导向,知识必须与够用,突出基本知识的掌握,着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使用意识的形成。

 

2. 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培养的能力在医学检验专业能力体系中处于基础核心地位,是检验专业的辅助工具,是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

 

3. 课程作用

 

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能基础,为今后岗位任职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问题储备能力,使学生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另外,“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后职称升级、认证考试所需。

 

二、课程开发与设计

 

1.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很强的课程,所以该课程设计原则制定如下: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以学生为本,设计思路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设计结合专业需求的典型项目,以工作过程导向进行项目教学。

 

2. 设计方法

 

怎样形成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呢?利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进行职业岗位调研、岗位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分析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划分出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形成最终教学项目。进而制定出培养检验专业学生信息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3. 课程体系

 

检验专业对信息技术能力需求,分为通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的需求,因此将计算机课程体系划分为“1+X”模式的课程体系。

 

“1”即公共基础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应用软件、网络基础、信息安全等构等,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完成,安排为第一、第二学期必修课。

 

“X”即专业发展模块,属于计算机高级应用范围,由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硬件及维护、平面设计、医学信息检索、医学信息系统(LIS系统)这些课程实现。安排为第三、第四学期选修。

 

4.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办公软件的使用,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安全使用知识。

 

能力目标:较强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探索的科学精神、勤奋向上的学习态度、关爱患者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课程内容及项目、学时(总计64学时)

 

项目1:怎样选购电脑(6 学时);项目2:设置个性化电脑(2学时);项目3:文件的管理(4学时);项目4: Internet的使用(6学时);项目5:用Word撰写运动会报名通知(2学时):项目6:求职简历(4学时);项目7:制作检验设备使用说明书(4学时);项目8:毕业论文排版(4学时);项目9:制作病人通讯录(4学时);项目10:病人检验指标分析(4学时);项目11:病人复查通知单(4学时); 项目12:制作“检验知识讲座”幻灯片(4学时)、项目13:制作“生日贺卡”幻灯片(4学时),项目14:制作“内科护理学”讲座幻灯片;(4学时);项目15:安全使用计算机(4学时);项目16:综合练习(4学时)。

 

6. 学情分析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职业教育的教学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在实施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析研究学生的特点,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为一年级医学检验专业新生,他们习惯“流媒体”,喜欢使用手机、平板电脑认知事物,存在学业基础薄弱、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学习不积极不主动等问题。

 

7.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为了获取更多的上机实践时间,为了更好地实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获得最大化教学效果,采取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结合行动导向,试用角色扮演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情境教学、讲练结合教学、分层教学法等,采用声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学习方法上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上机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愿学、乐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学设计及实施

 

以“制作生日贺卡”这节课为例,教学设计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案例分析,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步骤如下:①虚拟工作环境与工作职位,创建工作情境,提出学习任务;②学生自主协作学习,教师指导;③学生讲解或展示成果;④师生点评;⑤考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大量的上机操作时间,实现了学生高效学习、教师轻松教学的效果。

 

四、教学质量保障举措

 

为了保障有效的教学,教学资源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

 

1. 教学资源

 

采用的教材要体现一定的时代性、实用性、实践性,可教学也可自学,也可用于职业认证及等级考试,专业应用也可职业应用。结合“云班课”移动教学平台、极域电子教室,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计算机中心实训室、多媒体教室为学生开放,提供更多的自学便利。

 

2. 师资队伍

 

本校计算机教师是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队伍,都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相关院校,他们吸收新知识快,动手能力强,与计算机学科特点相吻合。

 

3. 课程评价体系

 

为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机制,计算机课程采用全程化、立体化、标准化的考核方法。全程化包括平时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立体化是指课堂考勤、作业、上机实验的考核,标准化由国家等级考试来体现。

 

五、课程特色与改革创新

 

经过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色体现在以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课程内容精准对接专业需求;以真实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云班课”移动教学平台下的翻转课堂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资格认证考核强化职业技能培养;自编教材的项目及案例更符合专业及岗位的需求,具有相近性、实用性、实践性。

 

当然,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翻转课堂的微视频学生是否能自觉学习?如何有效监控学习进度及学习效果?如何合理设计制作微视频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些问题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寻解决方法,我们将为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努力。

第5篇

关键词关键词:同步教学法;异步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20165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钟世芬(1971-),女,硕士,西华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算法;柳荣其(1971-),男,硕士,西华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数据挖掘。

0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大学计算机教育中的通识课程,是本科学生学习计算机学科思想和方法的重要课程。理工科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要求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另一部分是程序设计。该课程面向大一新生开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存在多种客观原因,例如,学生基础不同、认知程度不同,使得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往往理解不到位,学习需求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由于中小学已开设相应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但因该课程不是主科目,各学校执行情况、学生重视程度不同,使得来自各地区的学生掌握情况差异较大,单一采用传统的同步教学法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而对于程序设计部分内容,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从自然语言过渡到形式化语言,其思维方式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一般学生会感觉既烦又难,存在惧怕心理,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存在差异,掌握知识的进度自然存在快慢。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使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同步教学法和异步教学法的区别

1.1同步教学法及其缺点

同步教学法指一个教师面对由许多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组成的一个学习班,对全班学生同时进行授课的教学方式,是一对多的群体教学体制[1]。传统的班级授课体制都是“同步教学”,即一个班全体学生的学习速度与教师的讲课速度同步。

在同步教学法中,强调教法,弱化学法。教师按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需求和事先编好的教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教师上课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学生的学习完全由教师来主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1.2异步教学法及其优点

为了区别于同步教学,并突出最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的特点,湖北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黎世法提出了“异步教学方式”和“异步教学理论”[2]。

异步教学法是一种能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学生的学习更多体现为自学,分为六步:自学-自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学习中提倡“举三归一,以一反类”。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习问题的学习实践过程。

在异步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学习情况拟定好教学指导方案。学生学习时以自学为主,遇到不懂的问题就积极主动地探索,与别的同学或者老师进行研讨,或者查阅工具书及参考资料。异步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采用异步教学法的必要性

由于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学习的个体性不同而有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教”的实质只能是“指导”。心理学表明,学生知识的获取,不仅要靠教师的引导(外因),更重要的是靠学生的领悟(内因)。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异步教学法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未能解决的难题。

2异步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践

2.1变“讲堂”为“学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同步教学“以讲代学”,“课堂”就是教师的“讲堂”,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异步教学则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自学和思维的时间及空间。“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有利于训练和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异步教学法中,教师提出问题和指示方法是很重要的两个环节。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知识和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如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学时比例如表1所示。

2.2变“学会”为“会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只能解决一时之需,授人以渔,则让人终身受益。基于这一理论,针对现在大学生由于从小接受的教育多为“填鸭式”教育,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自学能力薄弱这一实际情况,变传统同步教学的“要我学”为现代异步教学的“我要学”。使学生为满足对知识的某种心理“渴求”,由外因导学变为内因导学。

(1)人人学会自学。

以计算机基础为例,各种操作技能若细讲很花时间,学生在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下无法很好掌握。如果能给出一些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范例,如校园中看到的图文并茂的广告单、学生选课课表、加入社团的自荐书、学生各科成绩分析和排名表(含分析图表)、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表、大学生就业自荐书、大学生毕业设计说明书、优秀大学生毕业汇报演讲稿等和学生切实相关的已有范本,让学生用临摹加改编的方式完成类似作业,引导学生为完成任务而查阅资料,自学相关知识,并启发学生怎样完成和完善相关作业,总结所学知识,最终将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牢固掌握。这样的异步教学法,让学生真正从老师的灌输式教学中摆脱出来,由强迫式、要求式学习变为自主式、自愿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会学”。

(2)人人达到能力范围内的最好。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因地域上的差异以及经济、文化和教育存在差异,再加上学生本身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在相同的时间内要使每个同学学到相同容量的知识是不科学的。因而教师在给出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可将任务或作业分层次布置,将知识分为必学和选学,将任务分为必做和选做。必学或必做的部分为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选做的部分为扩展知识或高级技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根据自身情况,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

(3)人人可当小老师。

在校园中,同学们朝夕相处,再加上计算机网络和移动通信工具的普遍应用,飞信、微信、短信、QQ、电话等工具的应用使得同学之间不受时空限制,能自由平等无压力地交流和学习。教师可引导同学遇到问题时相互交流,在自主学习中相互督促。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为尽量引导同学间多交流,互当小老师,根据学生的意愿将每个班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由组长监督和协调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小组长给出评分,并向老师反馈小组学习情况等。通过这种互动,培养学生养成互相交流、互相指导、互相检查、共同进步的习惯。

2.3变“专制”为“民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同步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在课堂上一讲到底,基本上没有学生在教师讲课时提问,教师的观点、教参的答案,就是权威性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为了“学”而“学”,显得被动和无奈。教师的辛苦劳动无法带来好的成效。

在课堂上由教师提出问题,或者给出一些与实际应用需求相关的任务,再由学生进一步提出或扩展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找寻答案或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再进一步引出新问题和答案,从而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其创新能力。

3在教学中将同步教学法和异步教学法有机结合

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单纯使用异步教学法也存在一定缺陷,不能因为异步教学法具有的优点而直接否定同步教学。适当采用同步教学方式,将同步教学法和异步教学法有机结合,能更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3.1去“劣”存“优”,充分发挥同步教学法的优点

同步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讲授法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存在就有道理,同步教学具有两个特殊的优点,即通俗化和直接性。教师的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浅显通俗,从而排除了学生因对知识的神秘感而产生的畏难情绪;同步教学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可减少学生在自主学习与认识过程中的曲折和困难,让其在摸索知识过程中少走弯路。

3.2变“单一”为“综合”,将同步和异步教学法有机结合

(1)选择合适的同步讲授内容。

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在确定了以学定教的原则后,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的教学内容,如Office办公软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Excel中的单元格、公式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等,就需要使用讲授式同步教学法。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定义是不允许探究的,使用同步教学法更能提高全体学生同时掌握这些知识的效率。而一些操作性的知识,如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某个程序的具体开发等更适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

(2)在同步讲授中融入启发性。

在同步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适当给出有效的提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探求问题解答的积极性。

(3)在异步教学法中融入同步讲授。

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讲授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掉队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异步和同步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先把整节课的知识点罗列出来,然后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同的教学方式能不同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能将两种教学法有机结合并应用自如,将能更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4结语

教学方法需根据实际情况,如课程性质、学生情况、教师特点等进行调整。应大量采用异步教学法,并适当结合同步讲授方式,使两种教学方法相互取长补短,以达到更好的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并获得最好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翁琴琴.异步教学法与同步教学法比较研究[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1(2).

第6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课例;教学设计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2008年启动了“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实验项目”。课程改革实验项目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的、具有首都特色的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2011年我校承担了北京市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改革任务,笔者有幸参与了《广域网接入及监管》课程开发、课程标准制定和教学方案设计实施等工作,并主编完成了校本教材《广域网接入及监管》课程编写工作。

目前课程改革已进入到教学设计和实施阶段。新的课程模式下如何按照工作过程进行一次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遵循。本文试图以《广域网接入及监管》的一次“光纤熔接”课为例,探讨课堂教学实践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以期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和方法。

《广域网接入及监管》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设备和软件等,培养他们能接入广域网的能力,和能够管理检测网络的运行状况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对网络通信的速度、效率和安全性需求日益提高,使得具有高带宽、大容量、低损耗等优良特性的光纤成为将数据传送到客户端的媒质的必然选择。因此,掌握并完成光纤熔接显得尤其重要。并且预计今后几年,FTTX (光纤到网吧、光纤到家庭等)网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在本课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将利用我校的网络实训中心,以职业活动为主线,模拟某网吧的网络环境,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让团队中的学生以网络管理员的身份进行角色扮演,针对网络案例发现问题,提交相应的网络项目解决方案,并能掌握并完成光纤熔接技术解决相关的网络问题最后完成网络项目中的光纤熔接任务。

1.教学总体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三个部分。知识目标是了解光纤特性;了解光纤熔接机的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是能熟悉光纤熔接流程同时也能能按规范要求完成光纤熔接。

德育目标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工作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团队的技术比赛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本课的重点是光纤熔接;难点是尾纤准备。在教学手段上,我依托现代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所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就是用案例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用角色扮演法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和已经开发完成的教学项目来进行。本课程目标岗位是网络管理员层次的岗位。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了两个方面:一是光纤和光纤熔接的概念、原理、方法等理论知识;二是光纤熔接的实践能力。

根据课程定位及任务特点,准备了先进的光纤熔接机和相关设备以了解光纤及光纤熔接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等作为本次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为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服务。

2.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经过认真思考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2.1工作任务准备过程

2.1.1备案例

首先将某网吧广域网网线升级为光纤作为本次课的案例,准备工作任务书。我提前按照工作任务的进度,在一些可能出现问题的关键的环节给学生提供锦囊妙计,让学生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产生悲观情绪,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2.1.2备环境

我按照案例中的网络环境提前对网络中心进行了相应调整,将光纤熔接机检查调试好。同时给学生准备好了相应的网络实训工具。

2.1.3备学生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四个团队,每个团队有两个小组,选好组长。组长作为我的“小助手”。这样在教学中我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使他们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并提前让学生了解光纤熔接技术。

在实训中要求学生纪录网络项目工程日志,首先是工程项目的需求,同时要求学生严守职业规范、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这都将使学生在即将走上的工作岗位上受益。

2.2 工作任务设计

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是在实施“老师搭台”,学生能否把戏唱起来还看老师怎么“导”而不是“教”的能力了。在写本部分时,我重点把心思花在“导”上,“导”好了,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最累的教学环节将变得轻松起来。

2.2.1预设案例引入

由蓝天网吧为了适应要求越来越高的网络游戏,吸引上网爱好者,提高网速。网吧投资方要对线路进行升级。引出光纤入机位需求,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分析案例

首先用进入老师FTP服务器完成学习资料的下载,思考并学习光纤和光纤熔接相关的理论技术知识。在这过程中需要了解光纤熔接流程图如下,建立光纤熔接整体印象。

然后学习光纤熔接工艺资料PPT,规范和视频,了解并完成光纤的熔接方法。

要重点了解光纤熔接主要分为四个步骤:剥、切、熔、护。

所谓的剥:是指将光缆中的光纤芯剥离出来,这其中包括了最外层的塑料层,中间的钢丝,内层中的塑料层及光纤表面的颜色油漆层。

所谓的切:是指将剥好准备熔接的光纤的端面用“切割机”切齐。

所谓的熔:是指将两根光纤在“熔接机”中熔接到一起。

所谓的护:是指将已经熔接好的光纤接头部份用“热缩管”保护起来。

这样学习资料和工作任务书来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思考、讨论,最后各团队分别确定各自的解决方案。

2.3 工作任务实施

这时给各队下发网络工程日志。同时告诉学生本堂课要他们自己以网络管理员的身份来自己解决上面网吧光纤接入的问题,而且四个团队同时开始比赛,看谁先解决该网吧的光纤接入问题。(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各团队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在上一环节讨论得出的解决方案,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来解决。

在本环节最能体现“导”的作用。我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投影仪操作演示给予及时统一指导。

在工作中我启发引导同学们跨过三道难关,首先是发现同学们在光纤涂面层的剥除这道工序上遇到很大困难,我及时告诉同学们熟练掌握平、稳、快三字剥纤法。“平”,即持纤要平。左手拇指和食指捏紧光纤,使之成水平状,所露长度以5cm为它,余纤在无名指、小拇指之间自然打弯,以增加力度,防止打滑。“稳”,即剥纤钳要握得稳。“快”,即剥纤要快,剥纤钳应与光纤垂直,上方向内倾斜一定角度,然后用钳口轻轻卡住光纤,右手随之用力,顺光纤轴向平推出去,整个过程要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第二关是裸纤的切割,操作规范操作人员应经过专门训练掌握动作要领和操作规范。首先要清洁切刀和调整切刀位置,切刀的摆放要平稳,切割时,动作要自然、平稳,勿重、勿急,避免断纤、斜角、毛刺、裂痕等不良端面的产生。另外,关键是要学会“弹”,合理分配和使用自己的右手手指,使之与切刀的具体部件相对应、协调,提高切割速度和质量。

对于最关键的光纤熔接这关我提前制作了视频和PPT来辅助同学们学习,同时用演示法给同学们范例,最后圆满完成各道工序。

3.效果评价、拓展总结

首先,各团队的代表分别汇报本队的解决方案的实施和完成情况,给自己的团队自评分。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分析。然后老师根据任务书的评分细则进行评分。

同时我们发现在熔纤过程中,同学们手忙足乱,思维混乱。这样就有了必须规范操作流程的想法。其实在光纤的熔接工程实践中有过很多流程,大都比较笼统,没有对各个重要步骤里的细节给予明示,也不方便施工人员记忆。

为了规范流程、保证加工质量。我和同学们在工程实践中按流程和规范总结出下面“光纤熔接6句口诀”,比较容易理解上口也快,便于让光纤熔接的施工人员和初学者熟记,如下所示:

准备工作要做好:钳、刀、管、棉加酒精

剥纤谨记三字诀:放平、拿稳、速度快

切割光纤是关键:流畅、平稳、勤打扫

熔接光纤重中重:Test、Auto时要观察好

光纤保护有窍门:管要早放,纤盘好

严把质量安全关:优化工艺保高效

实践证明,同学们在自己总结光纤熔接施工六条口诀后,大大减少了操作遗漏,任务完成速度明显加快。同时也提高了合格率。

最后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整体表现,对本次实训课作一个总评,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

4.结论

总之,本次课通过具体的网络工程案例来整合巩固学生零散的知识,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了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和实施,从过去的传统教学转变到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增加,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这种授课方式下师生共同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被这种气氛陶醉、感染、激励,由此而产生兴趣,主动积极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尚守峰.浅谈光纤熔接技术[J].科技信息,2012,(7).

[2] 刘琰.校园网光纤熔接应用[M].网管员世界,2012(6)

[3]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

[4] 伍振铭、龙永莲.高职数控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模式探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5] 陈吉利、黄克斌、徐小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

[6]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职教通讯,2006,(1)

[7] 郑慧虹.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8)

第7篇

关键词:医学专业;信息化;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已成为现代医学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为了适应医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根据现代教学理念设置科学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现状

1.1 医院信息化建设

目前,医院信息化已成为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支撑和手段,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7年对全国3765所医院信息化的调查显示,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全院网络化系统应用已经超过了80%,甚至连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DA(个人数字助理)、TabletPC(平板电脑)、服务器集群等先进的系统和lT技术也已经开始应用。显然,医院的信息化已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

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在我国已建成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医院中,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得到有效利用的仅为65%左右,有部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形同虚设。在乡镇以及社区等基层单位,信息化普及率更低,医院服务质量和医疗管理水平的提升受到严重阻碍。

2 医学信息化给医学人才培养带来挑战

医学的健康发展,依赖于掌握人最最新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信息系统利用率偏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山医院缺乏这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现阶段卫生信息人才培养计划中,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应用型卫生信息人才的任务放在首位,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以适应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3 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设计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研究成果显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典型设置为“计算机基础+软件基础”。其中,计算机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等内容;软件基础主要包括以Visual FoxPro、Visual Basic为代表的程序设计语言。

3.1 课程设置的设计思路

人才职业化的思想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计算机课程的定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鉴于其内容的不断更新和自身特点,我们将其定位为“双基、一技、一拓展”的交叉型课程,“双基”即信息知识基础、信息素质基础,“一技”即职业信息技能+信息生存技能,“一拓展”即职业拓展素质,淡化与各专业课之间的界限,逐步加深信息技术对专业的渗透,所以应根据医学生以后岗位的需求,补充计算机在医学领域应用的相关知识。

3.2 以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3.2.1 课程知识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我们将本课程的总目标设计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培养为中心”。教学内容以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单元,以其相关性和内聚性为依据组织成7个互相联系又独立成章的模块,每个模块又以其自身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我校本课程教学时数为84学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医学专业实际应用,结合全国和本省的等级考试要求,整合相关医学信息知识,打造了一个面向高职层次的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如表1所示。

3.2.2 文献检索的教学改革

在我校,有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医学信息检索课程,该课由图书馆教师授课,但从以往上课的情况看,该课往往成为学生上网娱乐时间,在我们的提议下,学校将医学信息检索内容纳入计算机课程,既避免了重复开课,又满足了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效果较好。

3.2.3 课外拓展计算机知识

为了突破传统课堂讲授的限制,我们建立了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并将课程标准、教学课件、习题、参考资料等内容上网,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同时,为了营造学习计算机的良好氛围,我们确保一年开展两次与计算机相关的竞赛,如计算机知识竞赛、网络游戏、网页制作、程序设计等竞赛,并不定期开设计算机相关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满足他们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3.3 精选教材

卫生部明确指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用上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引进知识结构新颖、符合高职医学生特点的教材。2006年我校将原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调整为《信息技术基础教程》,在原来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应用的内容。随着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发展,在对医学岗位进行充分的调研之后,我们于2007年将教材再次更改为《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在之前的基础上加入了医学信息检索、电子病历等医学信息内容。

4 改进教学方法

4.1 教学方法设计思路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我们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学生方面,因为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多个省市,所以,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二是课程方面,计算机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高职生应更多地培养动手能力。鉴于上述两个因素,我们对教学作如下安排。

1)少讲,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可留更多时间练习。

2)操作实践,这是将计算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能力的必经之道。

3)精讲,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难点和重点。

4)辅导,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采用“师一生”和“生。生”的辅导模式。

5)总结,教师对每次课进行内容总结,并E升到理论或规律认识。

4.2 融“教、学、做”为一体

计算机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科。传统授课方式一般是教师先进行理论讲授,再利用下一次课上机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次性灌输的内容太多,而且由于不能及时上机练习,许多内容学生已经淡忘,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的理论和实践课都在计算机房进行,并以典型案例为任务驱动。在任务的准备上,我们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作难易程度不一的案例。在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布置任务,并由学生自主选择与自己基础相当的习题。操作完成后,学生将文件以自己的姓名为文件名存储到教师机的指定文件夹中。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在机房巡回指导,及时掌握课堂动态,并进行适时指导。在任务基本完成后,教师将 学生现场操作情况和学生操作结果汇总,精选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最后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这种以“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归纳分析”三部曲_3]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方式,既做到了精讲多练、讲练结合,集“教、学、做”一体,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4.3.1 任务驱动法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实行“任务驱动法”。讲授每一个知识要点之前,老师都以任务的方式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我探索、网上搜索、共同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如将Word中字体、段落、邮件合并等知识点设置成单一的任务由学生完成,这样既明确了教学目标,又强化了课堂学习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4.3.2 案例教学法

与其他传统的必修课程教学相比,计算机课程难度较大。由于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差距较大。传统的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其教学的需求。所以,我们在详细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精心选取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如毕业推荐表的设计排版、药店销售数据的分析处理、医院办公软件的模拟应用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4.3.3 异步教学法

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上,我们将实训内容制作成难易程度不一的案例,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只要求其针对考试内容的基础案例进行学习,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则要求其从综合性的案例着手,注重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信心,又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5 改革考核方式,优化成绩评定方案

5.1 改革考核方式

我们在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始终坚持“以学生职业信息能力为中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高职计算机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我们取消了不必要的“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机试考核方式,并做到“三取消三强化”:1)取消死记硬背的概念,强化实践。2)取消没有实际意义的作业,强化技能。3)取消难于理解的抽象理论,强化应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是指平时作业、到课情况等考核,结果考核与过级成绩相关。

5.2 优化成绩评定方案

我校学生参加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成为惯例,我们认为,该等级考试内容涵盖了整个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且能客观、恰当地评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所以,我们将期末考试改为成绩评定。具体方案如下:通常56分为合格线,而60÷56≈1.1,即“过级成绩×1.1”能较客观地替代结果考核的成绩,学生的最终成绩为“过程考核×20%+结果考核×80%”。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使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减轻了他们的考试压力,也为学校节约了教学成本。

第8篇

【关键词】创业团队;实践教学;创业教育;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类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我们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特性,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一、目前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课程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以往的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中没有突出它的应用性、实践性。

首先,大部分实践教学都是在实验、实训室内完成的,这种模拟实验、实训项目太过强调技术和流程,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不认真对待;其次,模拟项目太过死板,不能与真实的工程项目相联系,学生对工程实际项目、软件开发流程认识模糊,学生对工程项目的理解也是片面的、缺乏系统性,而现实中的工程项目是动态的、不断变化和调整的。

二、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目标,将创业教育纳入

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的标准,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首先专业通过市场调研,掌握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确定本专业定位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与规格要求,并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其次,将整体目标分解成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子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对应每一个子目标的模块课程;最后,通过组建创业团队在项目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教学环节实现既定培养目标。

(二)将实践课程整合重新分类,组建创业团队

计算机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我院“两化(教学任务工程和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原则和“五会(学会开发项目、学会集体讨论、学会团队合作、学会陈述报告、学会评估、取舍)”标准,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学生实际情况,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实践课程开发。

计算机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职业态度融为一体。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第一二学期项目实践课程、第三学期专业实践课程、第四学期社会实践课程等。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合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以团队形式进行组织实施,建立与理论教学即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鼓励学生组建创业团队,依托专业公司,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创业实践中。

(三)组建创业团队实施实践课程

1、第一、二学期项目实践,组建项目学习团队

第一、二学期项目实践以项目为载体,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组建项目学习团队,进行专题实验、实训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训,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实现学院培养目标中的应用性目标。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的形式,教师将问题抛出,学生利用学习团队进行学习并进行实践,能较快的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第三学期专业实践课程,组建专业创业团队

我院将暑假作为第三学期,第三学期专业实践课程以行业为背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建专业项目团队,进行团队实习、承接工程项目,实现学院培养目标中的职业型的目标。

我院计算机专业依托专业公司,将真实工程项目引入到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工程项目全部业务操作过程,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在专业公司中可以进行办公、信息处理、软件开发,安防工程等业务过程的全部活动,在真实职业环境中按照现实经营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专业公司的运营、专业的创业团队其实就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法。

目前我院计算机专业有“睿思电脑耗材经销部”、“新科网络工作室”,“晶锐科技工作室”三个专业创业团队,在第三学期专业项目实践过程中,先后对外承接工程项目,并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实现利润收入。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实践的过程中懂得真知、掌握技能、职业态度,在掌握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的过程中,学会了解运用市场,从而达到“教、学、做”三者合一。

3、第四学期社会实践课程,组建阶梯式跨专业的创业团队

我院将寒假作为第四学期,第四学期社会实践课程是以社会为背景,以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建阶梯式跨专业的创业团队,进行社会创业实践活动,实现学院培养目标中的创业者目标。学生利用组建的创业团队,对外承接相应工程项目,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系统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实现利润收入,真正做到“创业者”这个培养目标。

(四)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培养出了真正的“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人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以过程性评价、实践技能性评价为主。首先通过分析调研,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学生实际情况、社会需求情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并将创业团队承接的工程项目数、质量完成情况、利润收入情况纳入评价体系中,指标尽量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

第9篇

关键词: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6-6293-03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HONG Ya-ling, LIU Xing-hai

(Zhuzhou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Zhuzhou 412001,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from the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specialized training goal、occupation post cluster analysis、personnel training specification、professional curriculum、the allocation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conditions carries on the profound analysis,thus construction of working process oriented network curriculum sys? tem.

Key words: network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working process

1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现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门店售前、售后技术员、网络布线技术员、网页设计师、网络设备技术支持员、助理信息安全师、网络管理员。依据岗位群的主要工作过程,总结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综合布线系统、管道、线槽安装与设备间施工、双绞线、光缆施工、网络线路的检测与维护、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服务器的安装与维护、网络故障的分析和排除等16个。再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分析岗位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划分为可以进行教学实施的学习领域: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与管理、PHP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网络服务器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服务器架构、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网络攻击与安全防护等,从而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2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网络规划和构建、网络安全与防护、网站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理论知识、专业的网络系统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技能、网站设计与开发的技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团队协助、很好的沟通与交流的素质,毕业后能够胜任计算机行业的网站开发、网络管理、网络建设工程实施、网络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网络产品销售等岗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1]。

3职业岗位群分析

专业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2],按照企业生产工作岗位所要担任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如表1。

4人才培养规格

专业的体系构建要按照企业生产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行业背景、学生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专业人才要具备能运用各类网络工具软件进行网络日常管理、故障排除;能运用目前主流的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进行系统管理与设置;具备扎实的网络基础知识,熟悉TCP/IP协议,能进行网络规划与设计;运用网络设备及其工作原理和接入技术进行网络设备安装、调试与配置;能使用防火墙来进行访问控制设置、流量控制设置、安全规则设置,地址绑定、链路负载设置、内容过滤设置,进行防火墙的安全防护。能运用各种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审计日志的查看与分析、主机资源审计、文件加密与解密的功能,设备管理和认证的设置,补丁管理与分发功能,进行内网安全审计;运用服务器架构技术,在不同平台上进行网络服务器的部署、设置与维护以及运用网络安全技术,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等专业能力。

专业人才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独立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决策能力和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法和社会能力。

5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岗位群的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把专业技能学习的技能要素和各项能力要素分解成不同的学习领域: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与管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系统、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管理与维护。每个学习领域主要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按照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的分层阶梯渐进的培养如图1所示。

6师资队伍建设

在专业体系构建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企业生产经验。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很重要的。学院要多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促使他们向“双师型”、“复合型”的教师方向发展[3]。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将企业的工作过程标准、规范引入到学生学习中来,严格按照企业的岗位标准要求学生,逐步实现与企业生产过程零距离对接,学院应适时引入企业一线并具有丰富的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站建设与架构能力、网站优化能力等的专家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

7教学条件配置

在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构建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下,开展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力推广项目教学法。校内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在实训室完成,专项技能训练则在相关企业岗位上要求完成。校内和校外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如表2和表3。

表2校内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

综上所述,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了调研,跟踪行业、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典型工作岗位,通过调研和考察得到了每个岗位的工作岗位,确定了工作过程对应的职业技能目标,确定关键能力目标,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株洲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介绍[EB/OL].http:///gysjx/ShowArticle.aspArticleID=4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