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展望

时间:2024-01-11 15:53:03

导语:在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展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展望

第1篇

关键词:中医医院;人力资源;功能规范;建设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066-02

1 中医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医院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医院人力这一特殊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人力资源是医院的战略性资源。本文结合调研的成都16家中医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分析和总结,发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暴露出一些问题:

1.1 缺乏信息沟通,信息利用率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目前一些医院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人事信息系统,但往往局限于人事信息、工资、考勤管理等各自专业领域。目前中医院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框架还没有完全建立,某些医院使用了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各个系统之间没有统筹规划设置,部门间的协调和协同能力较差,数据信息不能共享。

1.2 专业模块不清晰,层级管理不明确

调研16家医院,90%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和业务模块的子模块划分不准确,功能模块不足,仅有人事信息、工资管理、考勤管理等功能模块,业务模块缺少人力资源规划、医院文化建设等子模块。

1.3 系统及其数据库设计功能不完善

目前的大部分医院仍旧采用传统的人事档案信息管理模式进行人力资源信息的管理,调研的18家医院中13家医院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使用时间短,且没有标准的规范说明,使得系统及其数据库设计功能并不完善。

1.4 系统不够安全稳定

8家中医医院建立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仅仅在本医院使用,尚未广泛推广,得到测试的机会不多,导致系统潜在的漏洞和问题无法显示。

1.5 系统应用过少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算法的设计,采用可视化的技术,呈现数据在人才考核和人员规划等方面的科学应用,但调研的16家医院的系统,几乎没有用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等方法。

1.6 系统的拓展性和兼容性差

14家中医院所应用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主要以数据统计为主,流程设计比较复杂,系统的拓展性和兼容性较差,造成部门内部的信息壁垒和人事部门的重复劳动。

1.7 接口建设不足

当前医院管理工作中仍存在多个信息管理系统,既有医院自行开发的人事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也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推行的编制管理、工资管理、党员管理和人事年报等信息系统,调研的医院普遍存在各个系统间的接口建设不够的问题,导致信息一致性差。

2 系统功能规范建设方法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管理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方式,结合调研出现的问题,建设中医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必须做好功能规范标准的制定。

2.1 功能标准制定

目前已有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的标准,但大部分标准,以管理企业为基础而诞生的,针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功能规范标准极少,迫切需要制定一个适用于医疗行业的功能规范管理体系标准。

中医药领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中医药法监发〔2012〕43号)、《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国中医药法监发〔2015〕30号)均指出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

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医院的人事管理部门必须要立足于医院的战略发展方向,针对以上问题,兼顾医院短期绩效与长期战略,依据医院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借助于信息系统建设中医医院人力资源,建立符合中医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特色的信息系统功能规范的标准。中医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不但要遵守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标准,还需要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从而规范中医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为中医医院的人事管理、人才培养、业务能力提升,以及中药服务能力提升做出贡献。

2.2 功能规范的专题调研

在标准制定之后应该严格做好专题调研的工作,结合在调研中遇到的问题,邀请中医药信息领域、中医教育领域的专家对相关问题开展咨询,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开展医院、专家等不同角色以及网络调研,现场问卷调研等不同调研方法和形式的开展,找出标准制定存在的问题,把握人力资源管理规范标准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方向和重点。真正做到切合中医药特色的、实用的中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功能规范。结合项目实际系统方面的调研,总结具体调研的内容包含以下几点:

1)中医医院人事管理业务流程规范,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教育、薪酬与福利、绩效管理等多项业务。

2)中医医院人事管理功能构成和描述,包括总体结构描述、业务子系统功能描述。

3)中医医院人事管理不同角色的描述与分工,包括管理员、管理部门、人事部门、医师之间的角色特征、操作权限。

4)中医医院人事管理基础信息规范,包括个人自然情况、录用资料、教育资料、工资资料、工作执行评价、工作经历、服务与离职资料、工作态度、工作或职务的历史资料等。

5)中医医院人事管理安全性规范,包括身份认证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安全、通信安全等。

6)其他功能规范,包括接口共享规范、通信模式、统计分析等。

对搜集汇总的资料进行分类和相关性分析,找出研究内容的核心和关键,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重点、疑点、难点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专题访谈等形式,找出相关症结,提出解决方案。

2.3 结合需求分析做好系统功能规范的设计

功能规范的标准与医院自身特色需求相结合,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注意系统管理的层次性。服务接口的设计至关重要,接口的稳定,安全和开放性是设计的关键。信息共享是系统成功的关键,系统信息应尽可能开放容易访问,但是又要注意数据的安全和稳定性。另外还需要处理部门结构和成员以及系统功能经常变化,而信息系统能相对稳定的问题。

2.4 测试和上线

测试应该从系统需求开始,做好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工作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达到医院实际需求以及市场的要求。

3 重要意义

从功能规范的制定,到调研,再到结合本院需求分析做系统设计,到测试和上线,整个步骤对于加强中医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建立统一、规范和科学的标准体系,实现数据交换、资源共享和对接

通过建立中医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可以打破数据孤岛现象,实现数据共享,可以有效指导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收集和统计工作,提高人事部门人员的工作效率,更好地利用功能规范的标准体系,管理人力资源活动中的数据。功能流程的规范设计,可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业务流程,改善医院服务质量,提供管理者基于信息数据的决策支持。

3.2 调研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实地了解医院人事管理规范,提高人事工作效率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设计时候,我们需要做实地调研,了解医院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需求计划和规的制定、比如系统角色设计、子系统设计人事管理基础信息等子系统的设计、流程规划、接口服务等调研。只有通过调研渠道,才能实地了解医院的需求,制作适合医院管理的简单规范的系统功能和操作流程,极大地简化操作流程、保存有效数据、节省时间,提高人员工作效率,为医院节省了人力成本。

3.3 结合需求,把握功能规范的系统流程设计,实现医院领导和普通员工的自助管理和服务

结合自身需求,分析中医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业务,对各业务流程进行定义。例如电子化的自助查询和申请、审批等功能流程,需要结合医院的实际需求设计流程,促进医院行政效能的提升和无纸化办公在人事管理领域的实践。

4 结束语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费时费力,已不能适应现代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为了顺应医院的发展潮流,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必须要建立一套医院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规范标准体系。这种管理模式要以人为核心,信息数据共享为优势,使人为资源最大限度的抽象原有的手工管理流程,并进行合理优化。通过功能规范的制定,到调研,再到结合本院需求分析做系统设计,最后再到功能规范的测试和上线,构建中医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推进我国“互联网+”中医医疗进程,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和交互。

参考文献:

[1] 张小会, 李宗友, 谢春娥, 等. 论中医医院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5, 10(37): 10.

[2] 何长娣, 曹彩平. 新时期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21): 150.

[3] 张小会, 周d, 谢春娥, 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效果研究卫生经济[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2):150-152.

[4] 朱士俊. 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现状及展望[J]. 中国医院, 2002, 6(2): 11-12.

[5] 邱惠珍, 黄琳.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15(3): 118-120.

[6] 范元欣, 程剑. JCI导向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 科学与管理, 2011(6): 45-46.

第2篇

[关键词] 林麝;人工养殖;泌香机制

[收稿日期] 2014-05-20

[基金项目] 重庆市南川区科技创新基金项目(cx201315); 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项目(2012-1-14)

[通信作者] *陈强, 助理研究员, Tel: 13996871981, E-mail:

[作者简介] 竭航,研究实习员, 主要从事药用动物养殖研究, E-mail:

麝香是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 sifanicus Przewalskii和原麝M. moschiferus Linaeus成熟雄性香囊分泌物的干燥品。麝香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麝香酮,是享誉国内外的特产珍贵中药材和香料,疗效显著,香气浓烈[1]。《中国药典》收载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闭经、疗一切虚损恶病[2]。现代研究表明,麝香有抗炎[3-5]、抗肿瘤[6]、并对中枢神经系统[7]、心脑血管系统[8]等均有显著的影响。此外,因为其香气浓郁,还被用作高级化妆品的定香剂。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林麝资源最多的国家,资源量和麝香产量占全世界的70%以上。四川是我国麝资源大省,主要为林麝和马麝,其数量仅次于陕西[9]。雄性林麝年产麝香仅为20 g左右,由于资源紧缺,麝香的市场价格长期保持在黄金的3倍以上。在高额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野外乱捕滥猎和走私活动日益猖獗,加之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林麝的资源量急剧下降。到目前,野生林麝的资源量己经下降了近90%,如按目前的趋势下降,在10~20年,野生麝的数量将降到0.5万~1万头[10-11]。届时,由于林麝濒临灭绝,天然麝香难以获取,我国的中医药和化妆品工业将受到严重打击。针对我国麝类数量急剧减少、现存麝类已经濒危的严峻现实,2002年11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麝科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林麝资源,提高麝香的产量,有必要对林麝麝香分泌的机制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就林麝香囊的组织解剖结构、性激素与泌香反应的关系以及目前林麝泌香机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林麝的泌香机制和提高林麝产香量提供参考。

1 林麝香腺的组织和解剖结构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研工作者对麝类泌香机制的研究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主要集中在麝香囊的解剖结构和组织结构方面。研究表明,香腺由腺体部和香囊部两大部分组成,是泌香和储存香液的场所[12]。香腺体部位于尿生殖道的前方偏上,呈扁圆盘状,且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征,实质部分明显的2层,浅层在包皮之下,颜色较红,深层平行位于浅层之下,色泽较淡,2层之间有一薄层横纹肌组织,在尿道口和香囊口周围有一小圈颜色较淡的组织,为增厚的真皮层;香囊部明显分为囊体、囊颈和囊口3部分(图1)。囊于背侧,呈上宽下窄的倒三角形状。黏膜呈白色,表面有18条纵行大皱襞和众多细小皱襞,其分布较为均匀。囊颈位于囊体与囊口之间,较短,黏膜也呈白色,并有细小皱襞,表面较粗糙,囊颈处有10个肉眼可见的小孔,为导管的开口,其间隔较均匀,颈部与囊口之间有粗硬而长的毛,围绕颈口呈环状排列,毛尖伸向囊体,并互相交叉。颈部外侧壁上有4个淋巴结紧贴,大小不等,呈环形横向排列。囊口开口在尿道口背侧0.25 cm处,表面粗糙,与表皮相似[13-15]。此外芮菊生等[16]研究了马麝香腺分泌周期中的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结构,结果表明,分泌旺期腺泡排列紧密,腺小叶间隔中结缔组织成分较少,腺泡大呈圆形或椭圆形,上皮呈高柱状,腺泡上皮游离面有碎屑状物。

与此同时,随着电子显微技术的发展,林麝香腺的超微结构也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沈琰等[17]和毕书增等[18-19]分别对林麝泌香盛期前、泌香盛期和泌香盛后期麝香腺超微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腺泡上皮由高柱状暗、明2种细胞组成。暗细胞量多,胞质中粗面内质网、核糖体、线粒

1. 皮肤; 2. 汗腺及皮脂腺; 3. 横纹肌层; 4. 香腺; 5. 包皮口; 6. 麝香囊口; 7. 麝香排泄管; 8. 麝香囊颈部; 9. 麝香囊体; 10.; 11. 包皮环。

图1 麝香腺的解剖结构[15]

Fig.1 Musk gland anatomic structure of forest musk deer[15]

体发达。高尔基氏器分泌高致密颗粒。胞核大多不规则,核仁多边集。明细胞较暗细胞稍大,胞质明亮,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发达,线粒体与高致密颗粒比暗细胞少。这与毕书增等[20]的研究结果类似。在此基础上毕书增[21]对林麝泌香周期中的3个阶段麝香腺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泌香盛期前,香腺上皮暗细胞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糖元和致密颗粒丰富,这说明暗细胞在盛期前合成分泌与输出蛋白及糖类物质;泌香盛期香腺上皮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发达,致密颗粒及其丰富,合成分泌大量蛋白质与糖类,香液外溢,香气浓郁,这说明麝香的香味物质可能与致密颗粒有关;泌香盛期后,致密颗粒极少,核糖体丰富,这说明盛期后也有蛋白质合成分泌活动。

这些研究结果使人们对林麝香腺的宏观解剖结构与超微结构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开展林麝泌香机制和提高麝香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性激素与林麝泌香活动的关系

国内外关于性激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的生理与繁殖方面,而关于性激素与林麝泌香之间的关系也有报道。毕书增等[22]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均能诱导林麝发生泌香反应,且出现泌香反应所需的时间是雄性激素最短、LH(促黄体生成素)次之、LRH(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最长,这说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是调节林麝麝香分泌活动关键因素。与此类似,汪建隆等[23]的研究结果表明促卵泡素(FSH)与LH可以影响麝香分泌。此外洪沂生等[24-26]在对外源激素诱导林麝泌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源雄性激素的诱导可提高林麝的泌香量,并可使切除和附睾的雄麝、失去自然泌香能力的雄麝和非泌香期的雄麝重新分泌麝香。也有研究表明LRH(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对麝泌香具有诱导作用,由于LRH类似物的作用与LRH相仿,从而也说明麝的泌香受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RH的调节作用[27]。尹淑媛, 戴卫国[28]进一步证明了外源雄性激素可诱导雄麝的泌香活动。此外,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泌香周期公麝的雄激素含量均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据白康等[29]研究表明,非泌香期粪样中睾酮含量较低,到了泌香期初期,睾酮含量急剧升高,显著高于非泌香期。在泌香期盛期,睾酮的含量达到最高峰,显著高于其他各个时期。这与雄性动物在繁殖期睾酮水平显著高于非繁殖期结果一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性腺轴激素与林麝的泌香反应过程密切相关。这说明性腺轴激素能够诱导林麝产生泌香活动,是调节林麝麝香分泌活动的关键因素。

3 林麝泌香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林麝泌香相关的研究开始从组织解剖水平深入到泌香分子机制的研究。目前学者们在林麝的遗传多样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30-33]。在此基础上,陈轩[34]分析了林麝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多态性与产香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麝香高产组在多态位点比率(PPL)上极显著高于参照组和低产组,在遗传多样性水平上也有更高的整体竞争优势,这与赵莎莎[35]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这也提示,林麝泌香能力并不是由单基因控制,而是跟个体整体遗传素质相关、受多基因影响和调控的。因此研究林麝泌香的分子机制和提高林麝产香量宜采用间接的方法,先筛选出可能与泌香形状相关的标记然后逐步缩小范围验证。此外,赵莎莎[35]的研究发现了2个微卫星位点的基因型与麝香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这为林麝泌香关联基因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优先的分子标记与方法。

但上述通过在基因组水平上大规模设计引物筛选多态性的方法并不能准确地阐明林麝泌香过程的分子调控机制。因此学者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在与林麝泌香过程调控密切相关的激素基因上。邹方东等[36]对林麝活化素基因beta-A亚基成熟肽序列的克隆和分析,成功克隆了与生殖及产香相关的核基因(活化素)。王勤等[37]克隆了林麝FSH(促卵泡素)和LH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这为开展林麝泌香过程中基因的表达提供了基础与方法借鉴。此外,毕书增等[22]、尹淑媛等[38]的研究结果表明,雄性激素是诱导林麝产生泌香反应能力最强的激素。而雄性激素必须与雄性激素受体结合才能发挥生理生化功能,因此雄性激素受体很可能在林麝泌香过程中发挥这重要作用。为了尝试找到雄性激素受体多态性位点变异与泌香量之间的关系,白康[39]开展了林麝雄性激素受体多态性与泌香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林麝雄性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1,4,8在陕西雄麝样品中不存在多态性。这说明这3个外显子在编码蛋白质时具有保守性,对林麝的生殖和生理有重要的作用。虽然没有检测到林麝雄性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1,4,8的多态性,但这为开展林麝泌香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借鉴。

4 问题及展望

4.1 存在的问题

4.1.1 炒种情况严重,大大阻碍了泌香机制的研究 目前,在整个林麝养殖产业中存在非常严重的炒种问题,每对林麝的价格在7万~8万,昂贵的种源成本大大降低了林麝产香的盈利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林麝研究的成本,这种现象不仅严重阻碍了林麝泌香机制的研究,而且不利于整个林麝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4.1.2 林麝尚未完全驯化,不利于开展泌香机制相关研究 林麝的野性是开展林麝泌香机制研究最大的障碍。自从1958年开展人工养殖林麝以来,全国陆陆续续开展了林麝的驯化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包括陕西镇坪、四川马尔康等养殖基地[40-42]。但由于种种原因,林麝的驯化研究进展缓慢,造成了新生仔麝的野性依然较强。这常常给样品采集带来一定的困难,也给林麝带来强烈的应激反应。强烈的应激反应不仅给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与稳定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还对林麝自身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4.1.3 科研人员少,林麝泌香研究进展缓慢 虽然麝香的入药历史悠久,但我国从1958年才开始进行人工养麝的研究。相对于常见猪、鸡、牛等,专门从事林麝研究的科研人员紧缺。这使得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方在林麝上应用的时间相对靠后,这也大大地降低了林麝泌香机制相关研究的进展。

4.2 展望

4.2.1 新技术新方法的利用将大大加快林麝泌香机制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前林麝泌香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迎刃而解,如白康[38]建立了一种从林麝毛发重提取总DNA的高效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从珍惜野生动物、应激强烈的动物及难以保定的大家畜基因组DNA的提取,而不用采血或者组织块,这将大大降低对圈养林麝的应激。同时白康等[28]研究了各时期林麝粪便中睾酮和雌二醇激素含量变化,这大大降低了林麝由于采血带来的应激,有助于濒危动物林麝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此外,今年来发展起来的Real-time PCR,in situ hybridization,Western Blot等技术也为寻找林麝泌香相关基因及其表达量测定等提供技术支撑。

4.2.2 加强林麝驯化,为林麝泌香机制研究提供保障 野性是开展林麝泌香机制研究的最大障碍,因此,只有大力加强林麝驯化研究,才能为开展林麝遗传繁育研究、泌香机制研究和整个林麝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不同于其他家养动物的漫长驯化过程[43-44],林麝从1958年才开始人工养殖驯化。虽然目前林麝驯化进展缓慢,但随着近年来医药企业对林麝产业的重视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林麝的驯化工作将出现较大的新进展,为林麝泌香机制研究提供保障。

4.2.3 圈养林麝种群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泌香机制的研究 随着对林麝和麝香应用价值的逐渐深入,医药公司为了保证麝香品质的稳定,必须建立自己的原料供应基地。如四川逢春医药有限公司在陕西镇坪和四川宝兴建立了林麝养殖基地。福建漳州片仔癀麝业有限公司在四川米亚罗和陕西建拥有大型林麝养殖基地,存栏量达700余头[11]。与小型养殖户不同,这些大型的林麝养殖企业和单位更注重林麝的泌香性能。因此随着林麝种群数量的不断扩大,林麝价格也将随之下降,这有利于开展林麝泌香性能的选育提高,也对林麝泌香机制的研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林麝泌香机制研究尚处于尝试阶段,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随着国家对林麝养殖产业的扶持和大企业对林麝养殖的积极参与,以及先进方法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林麝泌香机制的研究将会产生新的突破,有力地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Goh C L, Kwok S F. A simple method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musk ambrette, musk ketone and musk xylene in cologne[J]. Contact Dermatitis, 1986,14(1): 53.

[2] 中国药典.一部[S]. 2010:361.

[3] Mishra R K, Arora R B, Seth S 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musk[J]. J Pharm Pharmacol, 1962, 14(1): 830.

[4] Kimura M, Osada E, Waki I. Fundamental research for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of oriental drugs[J]. Yakuganku Zasshi, 1968, 88(2): 125.

[5] 曹喜红, 周远大. 麝香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 2007, 18(21): 1662.

[6] 尹士敏, 王士贤. 麝香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近况[J]. 天津药学, 2002, 14(3): 42.

[7] Seth S D, Mukhopadhyay A B, Prbhakar M C, et al. Antihistaminic and spasmolytic effects of musk[J]. Jpn J Pharmacol, 1973, 23(5): 673.

[8] 邹慧兰, 郭宏伟, 唐婕, 等. 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PN,ET-1,NO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2): 143.

[9] 王坤, 郝新强, 刘树强. 中国林麝养殖的发展现状、研究概述和经济效益分析[J]. 中国畜牧杂志, 2010, 46(18): 14.

[10] 吴民耀, 王念, 惠董娜, 等. 林麝保护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5(1): 34.

[11] 李林海, 黄祥云, 刘刚, 等. 我国麝养殖种群现状及养殖业发展的分析[J]. 四川动物, 2012, 31(3): 492.

[12] 尹淑媛, 戴卫国. 雄麝的香腺和香囊在麝香分泌及形成中的作用[J]. 动物学杂志, 1991, 26(4): 23.

[13] 毕书增, 颜于宏, 秦在贤, 等. 原麝麝香腺囊解剖和组织学的初步研究[J].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 1980(1): 14.

[14] 孙竹珑, 胡佐芳. 林麝香腺解剖及组织结构之探讨[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畜牧兽医版, 1988(1): 29.

[15] 冯文和, 游育信, 雍慧仪, 等. 林麝麝香腺的组织学观察[J]. 动物学杂志, 1981(2): 33.

[16] 芮菊生, 陈海明, 李次兰, 等. 麝香腺分泌周期中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的初步研究[J]. 动物学杂志, 1984(1): 13.

[17] 沈琰, 毕书增, 朱定轩, 等. 林麝泌香盛期前麝香腺囊电镜结构的初步研究[J]. 动物学杂志, 1984(3): 11.

[18] 毕书增, 沈琰, 朱定轩, 等. 麝泌香盛期麝香囊超微结构和麝香分泌研究[J]. 兽类学报, 1985, 5(2): 81.

[19] 毕书增, 张治国, 贾林征, 等. 麝泌香盛后期麝香腺囊的显微与超微结构和麝香分泌研究[J]. 兽类学报, 1987, 7(2): 96.

[20] 毕书增, 关强, 安根录, 等. 麝试验泌香香腺超微结构和麝香分泌研究[J]. 电子显微学报, 1988(3): 29.

[21] 毕书增, 贾林征, 关强, 等. 麝年周期麝香腺囊超微结构和麝香分泌形成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1993, 28(11): 653.

[22] 毕书增, 颜于宏, 金绍忠, 等. 下丘脑-垂体-系统调节麝香分泌和提高麝香产量的初步研究[J]. 中药材科技, 1980 (4): 18.

[23] 汪建隆, 黄新民, 朱定轩. 促性腺激素对林麝泌香的影响[J]. 兽类学报, 1981, 2(1): 105.

[24] 洪沂生, 李复东, 邓文明, 等. 麝泌香与雄性激素的关系[J]. 中药材科技, 1981 (1): 19.

[25] 洪沂生, 李复东, 邓文明, 等. 用雄性激素诱导麝泌香对增产麝香的意义[J]. 中药材科技, 1981 (2): 11.

[26] 洪沂生, 李复东, 邓文明, 等. 用雄性激素诱雄麝泌香在生产上应用的探讨[J]. 中药材科技, 1981 (3): 16.

[27] 汪建隆, 黄兴湖, 杨昌金, 等. 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对林麝泌香的影响[J]. 特产研究, 1986 (4): 1.

[28] 尹淑媛, 戴卫国. 雄激素生理诱导雄麝第二次泌香中试实验研究[J]. 成都科技大学学报, 1990 (54): 29.

[29] 白康, 任战军, 王永奇, 等. 林麝泌香期性激素变化及其与泌香量的关系[J]. 中国兽医学报, 2013, 33(6): 956.

[30] 邹方东. 林麝细胞遗传学及分子标记微卫星的研究[D]. 成都: 四川大学,2005.

[31] 张述超, 岳碧松, 邹方东. 林麝微卫星座位的分离与鉴定[J]. 动物学研究, 2007, 28(1): 24.

[32] 彭红元, 陈伟才, 岳碧松, 等. 麝属分子系统进化地位的再分析[J]. 四川动物, 2011, 30(4): 530.

[33] Huang J, Li Y Z, Li P, et al. Genetic quality of the Miyaluo captive forest musk deer (Moschus berezovskii) population as assessed by microsatellite loci[J]. Biochem Systemat Ecol, 2013, 47: 25.

[34] 陈轩. 林麝AFLP的多态性研究及产麝性能的标记分析[D]. 杭州: 浙江大学,2007.

[35] 赵莎莎. 圈养林麝遗传多样性及泌香性能关联标记的分析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2009.

[36] 邹方东, 张义正, 杨楠, 等. 林麝、马麝及梅花鹿活化素基因βA亚基成熟肽序列的克隆和分析[J]. 动物学杂志, 2004, 39(3): 22.

[37] 王勤, 张修月, 王中凯, 等. 林麝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激素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J]. 四川动物, 2012, 31(1): 77.

[38] 尹淑媛, 戴卫国, 王树炳, 等. 外源性雄激素连续三年生理诱导雄麝二次泌香的研究[J]. 成都科技大学学报, 1990 (5): 41.

[39] 白康. 林麝雄性激素受体多态性和性激素水平与其泌香量关系的研究[D].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0] 张义正, 邓正已, 李正昌. 林麝的驯化及异地移养[J]. 中药材, 1985 (2): 14.

[41] 邓凤鸣. 林麝的驯化与控制放牧[J]. 野生动物, 1986 (4): 35.

[42] 胡, 封孝兰. 林麝幼仔集群习性培育试验初报[J]. 特产研究, 2009 (3): 5.

[43] Bruford M W, Bradlley D G, Luikart G. DNA markers reveal the complexity of livestock domestication[J]. Nat Rev Genet, 2003, 4: 900.

[44] Zeder M A, Emshwiller E, Smith B D, et al. Documenting domestication: the intersection of genetics and archaeology[J]. Trends Genet, 2006, 22: 139.

Research progress on musk secretion mechanism of forest musk deer

JIE Hang, FENG Xiao-lan, ZHAO Gui-jun, ZENG De-jun, ZHANG Cheng-lu, CHEN Qiang*

(Chongqing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Chongqing 408435, China)

[Abstract] Forest musk deer (Moschus berezovskii), a rare wild medicinal animal, is listed under the category of the state key protected wildlife list of China. Musk, secreted by the musk glands, is with high economic and medicinal value and used as precious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China.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musk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forest musk deer farming was conducted in 1950s, bu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musk secretion mechanism was slow. Therefore, by reviewing the histological and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forest musk deer musk gl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 hormones and the musk secretion process, 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musk secre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investigating the musk secretion mechanism were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is field were also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ies on the musk secretion mechanism and improve musk production of forest musk deer.

第3篇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00

[摘要] 在我国,临床流行病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在临床实践(病因研究、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医学教育的新学科。因此,本文从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义、内容、方法和未来发展方向展望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临床流行病学。以拓宽临床医师的视野,使临床流行病学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

关键词 ] 临床流行病学;定义;研究方法;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 R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193-02

临床流行病学被认为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科学,是一门研究临床医学的方法学,也是临床医学与流行病学结合的产物。通过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从而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实践证明,它的普及和发展, 将促进临床医疗、科研和流行病学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对医学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提高临床科研水平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临床流行病学定义

在临床医学的领域内,在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上引入了统计学及现代流行病学等有关理论,对临床科研的严格设计、测量和评价进行创新的临床科研方法学,研究范围从患者的个体诊治扩大到相应的患病群体,以对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整体性规律进行探讨,力求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获得研究的结论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防病治病的重要实用价值[1]。

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为临床医学,而提供高质量的临床科研证据是临床医学得以发展的基础,而高质量的科研证据有赖于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 对结果通过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而进行专业解析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结论[2]。临床流行病学结合多门学科如卫生统计学、卫生经济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及社会医学等, 互相渗透, 进而逐渐形成其学科特点,解决了包括疾病自然史、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诊断方法、疗效分析以及疾病预后研究等临床问题。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病人而不是在动物或集体组织中研究,如组织培养、垂体激素等,所以除了生物因素外其他诸如社会、心理因素都会对临床实践工作产生影响,存在某些难以控制和预料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3]。医生不可能亲自诊断治疗每一位病人,因此,临床流行病学将患者个体及患者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达到既认识个体患者的特征,又认识患者群体规律的目的,基于以上原因借鉴科学的方法来总结临床规律尤为重要。

2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2.1探讨病因及危险因素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阐明疾病的病因,对于认识疾病的本质、准确地诊断疾病以及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运用临床观察、描述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及实验性研究等多种方法探索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因, 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有效防治以及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等方面提供真实可靠的科学证据。

2.2筛选诊断研究方法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临床检验项目五花八门,新的诊断方法的出现, 无疑给临床诊断带来了许多好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新方法刚应用于临床时, 其作用往往被夸大, 这就需对诊断方法进行科学的评价。多数诊断试验的正确性并非是绝对的,只是提供患病与否的概率,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应树立诊断概率的观念,为临床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

2.3评价临床疗效

在临床流行病学中,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是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在正式推广应用之前,任何一种新药或治疗方法必须经过正规、严格的临床试验研究与评价才能做出判断。因此, 为检验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临床推广应用之前任何一种新药物或疗法都应进行多次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只有经过严密设计的临床试验, 才能获得新药物和新疗法的真实可靠的结论。

2.4研究疾病预后

临床实践中必然会经常涉及疾病的预后问题。究疾病预后是指对疾病的各种结局进行概率预测。若要对预后做出客观评价必须采取严格的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尤其是针对目前还没有特殊治疗措施的疾病(如病毒性疾病,或新发现的疾病),这就涉及到疾病自然史的研究,即在不给任何治疗或干预措施的情况下,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医生了解该病的预后,不仅有助于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而且可以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

2.5制定临床决策

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经常要做出简单且重要的临时决策。为了提高临床决策的科学性必须以策略论和概率论的理论为指导以各种概率数量为依据,通过将复杂的临床问题数量化,才有可能选出最佳的临床决策方案。

3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临床流行病学( Clinical Epidemiology)是一门临床科研方法学, 曾经被简称为DM E, 即临床研究的设计( Design)、测量(Measurement)与评价( Evaluation)[4]。

3.1设计

设计是指临床研究方案和观察方法的设计,是临床科研实施前最重要的内容,直接决定科研的成败。临床科研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3.1.1确定研究目的和科研假设 研究目的和假设的来源可以是临床实际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从文献资料获得的思路,根据大量的信息提供具体、明确的研究假设,为达到研究目的进行论证。

3.1.2确定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应依据提出的临床假设、内容、目的以及不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而确定最终设计方案。表格1提供了在不同性质研究课题下不同研究方案的选择,以及各种设计方案的论证强度。(表内的“+”数目表示论证强度及其可行性,“+” 数目越多越好),见表1。

3.1.3确定研究因素 研究因素的确定是一项研究临床研究课题先进性的关键。研究因素一般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系因素、物理性因素以及人口学特征、遗传、心理、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在确定设计方案时应明确研究因素的重要性、创新性、实用性和科学价值等方面[5]。

3.1.4选择研究对象 在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中,应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来选择研究对象。选择研究对象时将经过以下四个层面:①确定目标人群。②确定源人群。③确定合格人群。④最终确定研究对象。在选定研究对象后,应该列出确切、可靠、准确无误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以降低研究数据的偏差,保证结论的可靠性。

3.1.5确定资料收集及数据处理方式 由于临床研究对象是人,在收取资料数据时,主观因素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资料、数据等无法全部收集,这时我们可以使用盲法。由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资料的多样性。因此,在设计中应根据预期结果正确选择统计学分析方法。

3.1.6确定效应测量指标 临床研究是指通过观察研究因素在研究对象上产生的效应来验证疗效和因果关系,因此确定效应测量指标时,要力求客观、定量和可操作性以及与研究的关联性、特异性等,再确定指标的类型和数量。常用反映效应的指标有发病率、死亡率、治愈率、缓解率、复发率、毒副作用、体征的改变和实验室测定结果等。

3.1.7确定质量控制措施 在进行任何一项临床研究时都将面临各种偏倚的干扰,可能出现影响结果真实性的三大偏移分别为选择偏移、信息偏移和混杂偏倚。研究者可以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设计的三大原则,即设置对照、随机分组和盲法来对偏移进行分析和控制,并用统计学原理计算从而减少误差。

3.2测量

测量时指应用定量方法来衡量和比较各种临床研究结果。需要利用频率测量指标和效率测量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为了准确测量,应注意试验的措施要有反应性和可度量性及测量的方法要有敏感性和特异性,良好的敏感性才能发现措施的效应,而良好的特异性才能确认这种效应。最后,测量指标的判断标准和临床意义要明确。

3.3评价

评价研究成果应考虑成果的真实可靠性、临床价值、患者是否愿意承担治疗费用等方面。评价是指运用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临床实践,科学地制定出标准,在运用标准来评价各种临床数据、实验数据、临床研究结论、建立并因联系及匀后估计及临床不一致性等,并评价其真实性和实用性。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从设计、测量和评价三大方面入手。通过排除各种主客观偏倚的影响,有助于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6]。

4临床流行病学的展望和未来

临床流行病学引入我国只有20余年,现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临床流行病学促进了临床科研水平的提高,从只关注患者个体到患病群体及其相应正常人群体的转变,促使临床医学从经验医学转向循证医学。

我国现在临床流行病学面临着部分诊断性试验设计不合理、缺乏标准评价、无灵敏度、特异度等问题,而临床流行病学的核心-DME正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提供系统而科学的方法学,提高我国整体临床科研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7]。临床流行病学能够促使临床医生从患者个体走向群体,同时,将眼光放在疾病的预防上。不但有利于临床医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疾病的全貌、分布概率及致病因素,而且有助于提高临床决策的正确性,促进临床医学的整体进步和保证人类的健康[8]。循证医学作为临床流行病学的新范例,提供给病人的医疗服务是建立在目前所能提供证据的基础上,以获得最可靠的信息,然后依据这些证据对所接待病人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做出正确的决策[9]。

5结语

临床流行病学在近些年中蓬勃发展,并且逐步完善。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认识到临床流行病行对疾病控制及治疗的重要性。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师在医疗实践和教学中重要的方法。未来,随着临床流行病学的更加完善,势必将会带给医学界不可预估的价值。

[

参考文献]

[1] 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刘建平,李昕雪.临床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常用方法概述[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2):120-123.

[3] 王家良.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 杨岫岩.在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上谈循证医学[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 May,2007,27(10).

[5] 胡良平,鲍晓蕾,王琪.科研设计应遵守重复原则(英文)[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937-940.

[6] 冯国双.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随即[J].中华护理杂志,2011(5):529.

[7] 张伟,史良科.预防医学发展的未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2(12):10-12.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