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消费观的建议

时间:2024-01-11 15:53:05

导语:在大学生消费观的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消费观的建议

第1篇

叶安云,男,1983年2月22日出生,汉族,重庆市万州人。工作单位:重庆市南川监狱。

摘 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心理,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成长成才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万州在校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旨在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一、消费现状

(一)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部分是理性的,突破了传统的只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化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的需要。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2的大一学生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大二的学生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二的学生经过了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学生都为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参加各种资格证书、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的就业以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二)消费呈多层次化

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7.8%,低于300元的占15.9%,44.3%的学生月消费在300-500元之间,31.9%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呈多样化,处于中间层次的占绝多数。

二、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为了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或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的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攀比心理。

(二)人际交往消费开支大,特别是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40.3%,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这说明学生手机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16.2%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用在恋爱上的开销为100-200元左右。

三、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消费心理

1. 自我意识觉醒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虽然现在的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主要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着强烈的消费自主性。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一旦缺乏科学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处于较高的层次。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和心理上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在一定范围内会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的同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和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1.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两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2.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不良风气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消费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社会上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上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开始蔓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尚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三、建议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使个人消费标准与家庭经济状况相适应。

(三)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作者单位:1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重庆市南川监狱)

参考文献:

[1] 赵伟:大学生“消费热”刍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4):170-171

第2篇

关键词:商业街 消费 大学生

一、研究背景

现今,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呈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大学生作为潜在的消费者,愈加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出现。他们既具有青年前期的年轻人消费观的新变化,又具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消费观。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随着大学的扩招,应运而生出一批新校区。现今新校区普遍离市区较远,这就为高校周边商业街的出现提供了机遇。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商业街息息相关,在此背景下,调研者展开此次调研。

二、研究结论

中国的在校大学生目前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由他们所构成的一种特有的消费市场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消费习惯以及消费观念。在同一地区或者是同一校区的大学生群体,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他们在消费行为以及消费观念的不同所产生的冲击力之下,也在逐渐拉开各自地消费层次,并且这种区分程度相对稳定。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不仅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而且也是地域经济差异性的反映。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消费方面是有一些共性的特点的,他们中理性消费者居于主体地位,占据消费的主流。这种情况下,可以对大学生消费市场的类型具有较为清晰明确地划分。由此,便于商家更好地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服务。

(一)针对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得到的结论

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能明确地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并且较好地与社会接轨。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外出聚会、请朋友吃饭、购物、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费用较多。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的日常活动圈子也俨然成了一个小社会。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大学生较早地意识到了要提前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能较早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1.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

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总体来说是比较理性的,在日常的开销中,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坚持适度消费并且能够合理规划金钱消费分配比率。在调查中发现,饮食消费在大学生的消费比重中占主导地位,而玩乐方面的支出所占比重次之。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过度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在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他们往往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而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理性的消费观念在大学生的头脑中较易形成,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观念。

2.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

大学生在餐饮方面消费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具有明显消费倾向。而作为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地大学生群体在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部分手头宽余的学生还会拥有一些如照相机、掌上电脑等数码产品。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3.购物时的自主选择性较强

多数大学生在购物时不会因为促销商品低廉的价位或者是买东西赠东西而去购买自己不需要或者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他们知道自己要买哪些需要的东西。对于促销商品和打折商品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性购买。当涉及到会不会因为促销人员的介绍而去买自己本没有考虑买的商品时,他们明确表示不会购买。当于朋友一起逛商业街时,他们也是有选择的进行购买,不会盲目从众,也不会为了迎合朋友的口味,以加深友谊为目的进行购买。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购物时的自主选择性较强。

(二)给高校的建议

1.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

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因此,建议高校学生应该树立以下观念: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通过各种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经济管理能力。

2.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

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校方应该努力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人才。

(三)给在校大学生的建议

1.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

首先。学生们要对自身的消费现状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其次,在大学生活中要注重培养自身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2.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

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

第3篇

关键词: 女大学生 体育消费 研究 建议

1.引言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购买或使用体育有形产品与无形的体育劳务用品以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的一种活动,是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社会文化消费,是个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消费之后,追求发展和享受而进行的一种个人消费行为,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校就读的女大学生,是妇女群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将来她们会日益成为体育活动、体育赛事的参与者、体育健身产品的重要消费者及体育产品家庭购买的决定者。我结合新乡市在校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对影响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动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于引导女大学生树立适度、合理、科学的体育消费观念,养成合理的体育消费行为,有效地增进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更好地促进女性体育活动体育消费行为的开展与实施,可起到重要的作用。

2.女生大学体育消费的现状

通过问卷形式对新乡市部分高校在校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其中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8份,调查结果如下。

2.1体育消费观念的差异

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作为启动体育消费行为的观念形态,表现为受各种内刺激所引起的体育消费欲望。体育消费观念是通过对体育费的态度表现出来的。通过问卷调查得知,不同生源地的女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识有差异,来自城市的女大学生远远高于农村的女大学生。城市学生占89.3%,农村学生占68.7%,差异明显(见表1)。

2.2体育消费动机的差异

2.2.1不同生源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差异。调查表明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与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特别是休闲娱乐动机、明星效应动机,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经济水平、体育消费环境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女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源于家庭收入,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家庭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能够支付起在休闲娱乐、崇拜明星过程中相对较高的体育消费费用,而且城镇的体育运动场地、体育健身器材相对较丰富完善,为城镇女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农村女大学生家庭生活水平和农村的条件在这些方面都相对落后,这就造成了城镇女大学生的休闲娱乐动机水平、明星效应动机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女大学生。

2.2.2不同年级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差异。不同年级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也具有一定差异,大一、大二的女生注重体育消费的休闲娱乐、求职考试动机,而且明显高于大三、大四的女生,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大三、大四的女生侧重于身心健康和社交动机。这主要是由于大一、大二的女生社会接触少,阅历浅,闲暇的时间多,没有过多的压力。她们大多是利用体育活动消磨闲暇时间,丰富课余生活,而且大一、大二的学生还要求上体育课,为了应付期末的考试,她们也会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加体育消费。而大三、大四的学生学习生活的压力逐渐增加,特别是面临考研和找工作,而且逐渐意识到健康身体的重要性,因此大多数高年级学生能够非常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并且在运动过程中比较重视体育锻炼的效果,以此来保证良好的身体状况,为考研和找工作提供良好的身体资本,这就造成了大三、大四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更注重身心健身和社交。

2.3体育消费类型的差异。

在研究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时,其体育消费结构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只有具备了合理的体育消费结构,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才能得到蓬勃、健康的发展,这是女大学生体育市场完善的一个前提条件。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全国女大学生的实物型体育消费明显高于劳务型体育消费。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务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呈现出消费倾向递增的规律。另外,调查表明,新乡市女大学生在目前经济状况下的体育消费选择与经济状况许可时的体育消费选择存在着显著差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经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在体育消费观念方面,城镇女生体育消费人数明显高于农村;在体育消费动机方面,城市女生的体育消费主要在于健身和娱乐,而农村女生的体育消费主要在于健身和考试,有一定差异;在体育消费结构方面,大一和大二女生主要是娱乐和参加考试,大三、大四女生主要是健身和社会交往。另外,体育健身场馆的不足和体育健身器材的匮乏也是影响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3.2建议

3.2.1培养女大学生科学的体育消费观念。体育消费符合女大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它关系到女大学生的体能和智能的发展,关系到女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终身体育思想。而体育消费观念淡,体育消费意识较差,直接影响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其中低年级女生体育消费意识相对差一些。高校体育要加强女大学生对体育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的培养,用新颖的宣传方式长期进行示范性宣传,让女大学生明确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女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同时,灌输“健康第一”和为健康投资的理念,培养其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能力,以促进女大学生养成健康、科学的体育消费行为。

3.2.2不断开发高校体育市场,满足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应注重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高校体育市场的定位就应该是以满足这些需求为目标。目前,学校在运动项目的设置上跟不上时代社会的发展,陈旧、单调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相对于其他学科较落后。各高校应抓住时机,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充分利用体育场、馆、池等现有设施,完善体育锻炼的服务设施功能,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文资源,开发学生感兴趣的健身活动和娱乐内容,增强有偿锻炼项目的开发,扩大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范围,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女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为女大学生提供物有所值的体育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3.2.3根据大学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好参加体育锻炼、进行体育消费的时间。调查显示,管理类、文法类专业的女学生体育消费略高于理工类学生,这是由于理工类学生余遐时间相对较少的缘故。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课程设置的相对规律性,以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合理安排各种体育场馆和体育项目的开放时间,以吸引和促进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

3.2.4加强体育场馆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各级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学校也要在现有的条件下,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地,整合社区内体育资源,在高效益、少投入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扩建和改建,并适当开发有偿的体育活动场所和适合大学生消费的体育项目,以引导学生的消费动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健身效果。

3.2.5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水平,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对学生体育消费心理和方式的了解,改变教师和学生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将学生放在消费者的位置上,着重考虑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女大学生适应体育活动兴趣需求的能力,鼓励她们自觉开展课余、个体和小群体的体育活动,并且对体育锻炼过程进行更加合适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女大学生体育竞技的兴趣和水平,使她们树立正确、健康的体育消费形式,最终使她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秋丽,翟水保.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文化建设,2007:70-71.

[2]何敏学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04.3.

[3]李萍.浅析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消费;影响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050-02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消费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越来越重视体育健身。所以,体育消费日渐凸显。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体育消费已经是大学生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体育产品,高校的体育管理者,要时刻了解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合理地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关注,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了解到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消费结构主要以实物为主,主要包括体育服装、运动鞋、体育音响以及报刊等,这一类支出占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绝大部分。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是强身健体、丰富课余生活和增加人际交往,这三者分别占据总数的43%、17.6%和12.4%。

对于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的时间支配情况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双休日中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当今的大学校园,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但是根据调查显示,许多学生的课余时间支配不合理,有26.5%的学生把课余时间用来上网打游戏,13.8%的学生选择逛街游玩,9.2%的学生把课余时间用在寝室睡觉,而参加体育运动的同学只占据14.8%(见表1)的比例,这样的比例分配对体育消费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于大学生体育活动的频率的调查,许多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薄弱,不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健身中来。调查显示,学生没每周参加1―2次的学生占29.1%,每周参加3―4次的学生占9.2%,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占46.9%,甚至还有14.8%的学生除了正常的体育课外从来不参加体育锻炼(见表2)。这种体育锻炼意识薄弱的现象,更加影响了体育消费水平。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主要有受到同学影响、爱好体育运动、消遣娱乐、锻炼身体、求新攀比等方面,调查显示有42%的学生体育消费主要是为了娱乐消遣,并不在意体育消费给自身带来的好处,没有把体育健身与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体育消费意识淡薄,这一部分人群可以说是体育消费的潜在力量,还需要正确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调查中显示,会有29%的人能够正确认识到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还有一部分同学对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兴趣,这就需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许多学生的体育消费是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另外,体育消费也已经成为交际和学习的需求。在大学校园中,每个同学都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其个性也大不相同。在大学校园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已经多样化,许多大学生体育消费是为了掌握运动技术,在促进学生体育消费的同时要加强学生们运动技术的学习。在体育用品研发过程中也要考虑经济适用的原则,使更多的人群可以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形成良性的体育消费观念。有许多学生不进行体育消费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学生的生活费大多是由父母承担,没有多余的费用来进行体育消费,以上诸多原因都直接制约着大学生的体育消费。

三、体育消费行为的产生

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产生离不开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用来描述人的内部活动,行为活动描述的是外部活动,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行为的发生来源于消费者的愿望,内心会体会到消费的需求,产生购买的兴趣,为了满足消费的需求,对产品进行了解,形成一定的购买欲望,消费行为比消费心理更具有现实的意义。由于购买动机的差异性,每个体育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都表现不同,但是依然有规矩可循,有心理学家在研究之后,得到消费者消费的规律性,即所有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是由刺激产生的,包括外界的环境也包括消费者内心的刺激因素,经过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最终产生消费的行为。

四、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必然性

我国大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而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大学生的教育经历将决定未来的发展趋势。就目前来看,大学生体育消费已经成为必然。

1.消费资金有所依附。现代的大学生,资金收入基本没有,无论是学费还是生活费,基本都是由父母承担,所以在体育消费方面无所顾忌。也存在一部分学生拥有独立意识,通过兼职、家教等工作赚取生活费用。他们在没有步入社会之前,对资金的运用没有合理的规划,对金钱意识也不强。所以消费对于大学生而言比较容易些,身边的消费环境也促进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

2.个性化的一致性。大学是年轻人的聚集地,新一代的大学生,追求个性的释放,学生每天都生活学习在一起,行为表现上存在着一致性。在消费方面,大学生希望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又希望得到周围群体的认同,所以学生们的消费选择比较统一,爱好相对来讲比较集中,年轻人比较热衷于体育锻炼,是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主要消费对象包括服装、球类、健身器材等。

3.消费观念意识强。大学生同时存在青春的激情与文化的理性,对于周围的新鲜事物关注得非常密切,对浪漫、新奇的事物好奇心比较强,愿意挑战新鲜的事物,能够跟上时尚的潮流,不乏功名利禄却又愿意付出。在大学生这个群体当中,一部分比较富裕,甚至有一定的收入可以独立完成学业甚至还会有一些积蓄,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借贷的方式完成学业,不论用什么方式,大学阶段就是支付财富、获取知识的阶段。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消费观念都比较前卫,其消费水平接近于社会上的职业群体,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层次的体育消费中去。大学生的梦想丰富多彩,视野比较开阔,对知识的获取能力和对新鲜事物的接触远超过同龄人,所以即使经济能力有限,也不能阻止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发生。

五、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建议

1.加强健康引导。学校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使学生们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领悟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产生。

2.建设训练场地。高校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修建体育运动场馆,学生的消费观念与学校是存在紧密关系的,高校的体育管理者要大胆改革和创新高校体育相关制度,对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合理运用,创建良好的训练氛围,通过多方面对社会进行筹资,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到高校体育消费。

3.实施促销合作策略。高校与体育生产厂商有效合作,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校园内进行体育用品促销活动,积极传播产品信息,真正地把体育产品带到同学们眼前,结合体育产品的个性特点挖掘其独特的魅力,通过有效的促销形式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

4.加大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与自身获得的保健、健身、恢复等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大学校园以及日常的教学中,加大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高校要重视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技能培养,加强体育知识的传播,培养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知度,对大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可以增加学生们未来走向社会后的体育消费。

结语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高消费的群体,大学生摆脱家庭的束缚,离开了高中时代繁重的学习任务,有许多闲暇的时间供其分配。目前,许多学生对课余时间的运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许多学生把课余时间用来睡觉、打游戏、逛街,很少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逐渐形成了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存在着潜在的危机。所以在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之前,要正确地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无论从时间还是金钱方面,都应该合理运用,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美育;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倪科(1981-),女,江苏句容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苏?南京?210042)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136-02

在当今社会,消费观念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经济尚未独立的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合理分配消费支出,学会理性消费。在大学生中实施美育,利用美育的非功利性优势引导大学生构建正确的消费观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总体情况

1.大学生经济来源以父母支持为主,其他形式为辅

绝大多数大学生仍由父母供给生活费,生活费的预支情况按学生大致消费和自制力一般分为半年一次性预支、每月预支以及半月预支。部分大学生利用暑假、双休日做兼职,赚取部分生活费。学校设立的勤工助学金也由只针对贫困生扩大到针对全体学生,目的由贫困帮扶转变为学生实践锻炼,学生也因此可以赚取部分薪酬。此外,学校也通过贫困生专项补助、各类评奖评优给予大学生一定的经济支持。少部分学生利用自身特长参与社会活动,赚取相应报酬。这几类资金支持目前是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中,大学生所有经济来源仍以家长定期供给生活费的形式为主。

2.大学生实际消费水平高于家庭、社会承受能力

由于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大部分大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对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即便国家出台了大学生助学贷款政策切实帮扶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但由于近年来泡沫经济现象严重、消费水平翻番、大学大多建在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等因素,导致大学生的实际消费水平远高于家庭承受能力。另外,城市普通家庭的学生,从小生长环境相对优越,消费需求较多且面广,平均消费起点较高,在如今消费水平倍增的前提下,也给家庭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

3.大学生消费结构日趋多元化,成人化消费过早

相对早期大学生,当今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学费、书本费、生活费等基本开支,还增加了用于考研、考公务员、考各类专业证书及上培训班的费用,增加了人际交往、恋爱、旅游等消费,其中名目具体涉及到餐饮、交通、着装、美容、美发、美甲、瘦身、健身、KTV、住宿等。

4.大学生青睐品牌消费,跟风现象严重

在对消费品牌的调研中,许多大学生不考虑自身实际,盲目跟风,追求品牌。对大学生所用手机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大多使用智能机,为数不少的学生使用iphone手机,其他均为诺基亚、摩托罗拉、索爱、三星等高端品牌,国产手机使用率低。对大学生着装品牌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选择耐克、阿迪、KAPPA等高端运动品牌以及森马、美特斯邦威等中档休闲品牌居多。对大学生美发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选择学校周边中高档连锁美发店居多。有部分学生认为品牌是质量的保证,也有部分学生纯粹因为跟风攀比,认为品牌能彰显身份、品味。

二、造成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西方不良消费观念对我国的影响

费瑟斯通认为:“伴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人们已从宣扬自己的美德转变为宣扬自己的个性、人格。”①国家社会生活物质化,市场经济日益繁荣,“高尚”、“伟大”、“无私”等价值理念逐渐被“个性”、“自我”、“享乐”所代替。英国社会学家唐·斯莱特称:“消费文化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是现代西方的文化,它对于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实践,当然是处在意义的中心。它普遍联系着世界和西方现代性的那些核心价值、实践和制度。诸如选择个人主义和市场的关系。”②中国目前的消费观逐步西化,商品被赋予身份、地位、品味、荣耀等抽象的标签,许多人通过消费商品来彰显势力。

2.家庭教育缺少对孩子性格、生活理念和技能的培育

由于计划生育制度,导致中国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呵护程度可见一斑,所有家庭都倾其所有、竭尽全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却缺少对孩子性格、生活理念和技能的培育,这种厚爱下长大的孩子缺少实践锻炼,理财理念匮乏,难以体恤生活的不易,也很难形成理性合理的消费观念和储蓄观念。调查表明,大一新生由于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首次掌握自己的经济大权,入校第一学期的消费思路最模糊和混乱;大四毕业生由于临近毕业离校,用于各类离别聚餐、娱乐的费用远超以往经济支出,这些都是消费理念教育缺失的典型实例。

3.学校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必要的消费观念引导

除了用于专业教学,高校鲜少就大学生消费情况开展深入调研与研究,对大学生消费引导也无明确举措或建议。笔者调研的高校中,只有20%的高校开设了消费公选课,无一例相关活动社团、学术机构备案或在建,无一例学生消费文明准则或倡议书。从整体上来讲,高校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研究和引导几乎为零。

4.校园周边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消费刺激

第6篇

关键词:校园垃圾;“垃圾”富矿;消费行为

一、校园垃圾现状的调查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校园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生活垃圾出现在校园中。为研究校园垃圾的现状及所反映出的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江苏大学为例,对江苏大学生活区的垃圾进行了调查分析。

学生生活丢弃物是垃圾的主要来源。主要有废纸、各种塑料、布料垃圾、果皮及残饭等。经过调查分析可知:塑料所占比例较大。近55%的垃圾是塑料类垃圾,包括塑料瓶、塑料餐盒等物品,这与学生的生活习惯相关。许多学生叫外卖在宿舍吃饭,导致了宿舍垃圾内塑料袋、一次性塑料盒的增加。垃圾中有30%是废纸类垃圾,包括厕纸、废旧报纸、各种广告单叶纸、书籍等。纸类垃圾一般在开学之初或临近放假时处于高峰期,这段时间,很多学生把自己学过的书籍乱扔,导致此类垃圾的增加。垃圾中10%是果皮和残饭垃圾。学生时常买些瓜子、香蕉、西瓜等东西带回宿舍;另外,学生在宿舍楼内叫外卖吃饭不仅增加了塑料垃圾,也增加了大量的汤、油等残渣剩饭垃圾。当然,5%的布料垃圾也不鲜见。多数是大学生扔掉的一些用旧了的名牌T恤、皮包、床单、鞋、衣物、洗脸毛巾等。随着新学期和放假时期的到来,学生对自己的很多东西进行清理,破旧的毛巾、衣服、鞋子、书包等都会随之而弃,布料垃圾也会在此阶段大量增加。

二、从校园垃圾分析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大学校园的垃圾是学生生活的一个反映,同时也反映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走访、询问和对校园垃圾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学生生活区的垃圾中,塑料垃圾所占比例较大,近55%的垃圾是塑料类垃圾包括塑料瓶、塑料餐盒等物品,这主要是学生叫外卖在宿舍楼内吃饭所造成的大量垃圾。大学校园有食堂,很多大学生不想去食堂了,就会叫外卖在宿舍吃饭。一般叫外卖吃饭,价钱通常比在食堂贵2~3元,但是大学生却不以为然。根据校园垃圾的情况可以看出,这种在宿舍楼内叫外卖吃饭的学生不在少数。这种消费行为只能说明大学生的理财意识较差,不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调查发现,一直没有记账习惯的大学生占57%,只有14%的学生有记账的习惯。可见,大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财习惯,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生的理财能力较差。

在大学的寝室过道垃圾口,名牌T恤、皮包、床单、鞋、衣服、破旧毛巾……这些布料垃圾也常见。随着新学期和放假时期的到来,学生对自己的很多东西进行清理,破旧的毛巾、衣服、鞋子、书包等都会随之而弃,布料垃圾也会在此阶段大量增加。有人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诚然,大学生弃如草芥的垃圾,在拾荒者眼中,却成了“浑身是宝”的资源。拾荒者将垃圾进行分类整理,除了少部分当废品卖,很多物品整理一下,送到二手市场去销售,价钱会高得多。每到放假和新学期之际,许多大学生都养成了弃旧买新的习惯,许多能用的东西都被当成垃圾随之丢弃,大学生从众消费和攀比消费行为可见一斑。

三、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对策

观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中存在攀比消费的行为,大学生的理财能力较差,大学生存在盲从众消费的现象。因此,在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合理消费方面,需要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共同的努力。

1.优化校园的消费环境氛围。在学校这样一个小环境中,学生的生活反映着学生的消费,学校要倡导适度消费、节俭等教育。学校、班级或宿舍应当多提倡消费教育,多开展以消费为主题的活动,这样消费观的意义、内容才会不断渗透到校园的生活、文化中,从而优化校园的消费环境氛围。这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大学生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更加科学。

2.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受到从众消费和攀比消费等行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有些不良的消费行为对学生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适度消费。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消费情况进行适当预算,合理安排支配收入和支出方式,对自己的每月消费进行记录;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时常想到自己的消费来源是父母,不应该花钱大手大脚,要时常反思自己消费的合理性。大学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从众消费和攀比消费的坏习惯。

参考文献:

[1]林小明.昂贵垃圾不仅“砸痛”清洁工[N].华西都市报,2012-

03-23.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消费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经济活动,对消费行为及心理的研究是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反映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其消费具有自身的特点。大学生不但是当前的消费主体之一,也是中国未来的消费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其消费方式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消费方式。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现状

(一)消费来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70.9%消费来源是父母供给,有6.4%的消费来源于其他亲友的资助,他们属于青年阶段,身体、思想各方面都逐步成熟,已具备一定劳动能力,但大学期间首要任务是学习,没有时间和能力赚取一定的生活费,消费基本属于依赖性消费。

(二)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是反映生活资料消费数量的标志,大学生消费属于依赖性消费,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一是消费水平的地域差异。来源地经济发展对消费水平影响较大,月消费由于家庭所在地不同差距较大。消费最低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消费总额比全部样本的平均水平低52.5元。二是消费水平的性别差异。性别身份是自我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伙食消费、衣着消费和交际消费方面差距较明显,这与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紧密联系,但是在学习消费方面差距并不明显,分别为6.42%和7.71%。这与社会对他们提出同样的学习要求有关。三是消费水平的年级差异。年级越高,离社会越近,受学校所在城市消费的影响越大,消费支出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其学习消费和通讯等支出增加幅度较大,伙食消费增加幅度不大。

(三)消费结构状况

大学生消费70.5%是基本生活消费,恩格尔系数较高,学习消费占总消费额的6.7%,比重不大,有待加强,交际、娱乐消费占的22.8%,比例偏高,应适度降低。

(四)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对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有近1/2的学生持赞成态度,1/4的人不赞成,对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有1/2以上的学生持赞成态度,近20%的人不赞成,1/2以上的学生不赞成高消费。

二、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结构不合理

目前大学校园生活更趋多样化,追求更加注重精神享受。消费结构呈多元化趋势,消费支出总额中,文体娱乐或旅游、零食等享乐品,以及上网、通讯等消费支出额相对比例较大,用于购买书报、学习用品等消费支出比例相对小,消费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

(二)消费行为及消费心里的非理性化

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比较发现,只有11.9%一直坚持记账,43.5%从不记账。说明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具有合理的消费习惯。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具有比较合理的消费观念,但实际的消费行为中却缺乏合理性。

(三)享受和交往消费较高

通过图1对三种消费比较,月均用在学习方面的费用50元以下的占59.5%,与此同时,交往方面的费用50元以下的是30.5%,50—100元的占到了52.3%。在享受方面的消费平均每月低于50元的仅有28.6%,大多数都超过50元,并且有2.6%的超过了300元以上。

三、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影响着他们的消费心理。随着身体的发育,抽象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均获得了较大发展,个性基本形成,有一定的社会能力,能自主地对一些事情进行决策。

其次是市场化的影响。市场化导致产品种类范围的增多,选择范围的扩大,消费需要也开始异质化和复杂化。大学生由于对市场经济缺乏了解,所以很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欲望和需求,体现了的消费行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成熟易受诱惑的消费心理。

第三是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随着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社会时期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从调查来看,现代的大学生近90%的认同即时享乐的观点,这种消费价值观崇尚物质消费,追求享乐主义。

第四,是参考群体的诱导。由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成熟,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容易形成攀比心理,攀比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不同的生活理想和价值,具有消费行为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也体现了消费行为的多元化。

四、构建科学健康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的建议

(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教育研究中,应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研究他们消费心理与行为中的问题,把握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使他们做到科学理性消费,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符合社会要求,又有助于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建立合理消费结构,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大学生基本没有收入来源,是纯粹的消费者,所以需要对消费合理规划,协调好学习消费、生活消费、享乐消费之间的关系,并拥有系统科学的消费结构,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具有价值判断能力,进行有计划、合理的消费,不盲目攀比、跟随,有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财商与智商、情商并列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三大素质,它反映人在社会的生存能力。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财商,形成自己的理财观,用理智支配消费,懂得运用经济学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原理,注意投资的效益,将投资用于学习和提高技能等方面,以取得效益的最大化。

(四)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合理消费习惯

家庭作为基本的消费单位,它的文化、社会地位等影响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十分看重孩子的成绩,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提高学习质量,甚至通过金钱刺激来提高学习兴趣。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有计划地控制生活费,引导合理开支。父母的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进行合理消费的重要方面。

(五)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校园良好的周边环境,也是形成良好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据调查,许多高校之所以形成不良的奢侈攀比之风,混乱的校园周边环境难辞其咎。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健康的消费环境刻不容缓。

五、结束语

通过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其消费行为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非理性化和炫耀性消费的误区。这不仅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给家庭和学校管理带来重要的影响,针对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因素,从市场化、价值观、消费的参考群体以及社会化的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诠释。并给出一些合理的、正确的建议,引导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构建合理的消费意识。

参考文献:

[ ]①王宝义,张黎萍著.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理性分析[J].山东经济,2006(5):28—30

[ ]②孟凡会.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滁州学院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J].经济师,2008(3):99—102

[ ]③吴琪.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13—18

[ ]④曹宇,贾绍宁,史建伟.大学生过度消费现象分析及改善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0(6):192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消费动机 消费支出 影响因素

1.引言

随着我国人民经济生活的进一步改善和国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多,体育消费已经成为现代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性日趋变得平凡,他们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的体育消费群体,也将成为体育消费的主力军,其体育消费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问题。据统计①,“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2%,反映出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巨大进展”。在这样数字庞大的群体中,如何引导他们进行适当的体育消费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助于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不适当的体育消费则会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状况不但有利于掌握他们的体育消费行为与消费观,而且能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健康的体育消费,更能为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建立理性的体育消费观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南昌4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所被调查人员均从班级和各学生宿舍随机发放问卷,随机发放的本科生共200名(男115名,女85名)。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查阅了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资料二十几篇和有关体育消费的相关著作。

2.2.2问卷调查法

以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动机、支出、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因素的认识制定专家问卷,对教授及资深老师确定的因素进一步在充分考虑操作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经教授、老师认定目标明确、层次递进、良性互动的学生问卷。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了针对性的调查表,共发放表格200份,回收195份,回收率为97.50%,有效文卷187份,有效回收率95.9%。

2.2.3访谈法

针对大学生体育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咨询向专家进行咨询,了解学生体育消费情况。

2.2.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常规的统计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基本情况调查

3.1.1高校大学生生活费的支出

学生每月总的消费支出高低,对其消费项目,形式水平有制约作用。通过对4所高校187名大学生每月生活的实际开销的调查发现(见表1),高校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以401-700元居多,累计人数达87人,占被调查中的46.65%。其次是701-1000元,有52人,占27.78%。400元以内的居第三位,有43人,占22.99%。最少人数的是1001元以上的只有5人,占2.67%。可见高校大学生的每月生活费大部分是中层消费者。

3.1.2高校大学生体育实物消费的支出

3.1.2.1体育实物消费

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消费的实物产品,主要有运动服装、运动器材、体育保健品、运动饮料、体育邮票等。②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每学年)购买体育服装(包括鞋、帽、袜)所花费的金额居首位的是201-600元,有76人,占40.60%(见表2)。高校大学生(每学年)购买体育运动器材所花费的金额居首位的是200元以内,有93人,占49.73%。(见表3)

高校大学生在实物类的体育消费支出中,都集中在运动服装、运动鞋上,这些都与学生经济状况有直接关系,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费用完全由家庭承担,其消费能力和自主性受到限制,因此他们把参加体育活动的必需品、运动服、运动鞋等的消费放在首位。

3.1.2.2体育信息类消费

体育信息消费指人们订购买体育报刊、杂志、书籍、体育音像制品获取体育信息的消费。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每学年)订购体育报刊、杂志、音像制品所花费的金额居首位的是100元以内的消费,有78人,占41.71%。(见表4)

体育劳务消费主要体现在俱乐部会费、培训班学费、观赏运动竞赛、体育表演而购买门票的费用等内容和形式上③。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用于观赏运动竞赛、体育表演而购买门票的消费多数在100元以内有56人,占29.95%。有54.01%没有此项开支(见表5)。在对高校大学生(每学年)到健身场馆、参加体育培训班所花费的金额的调查中发现:高校大学生都集中在200元以内的消费档次上,共有61人,占32.62%;其次是201-600元的消费档次上,共46人,占24.60%;没有此项开支的有63人,占33.69%(见表6)。

从调查数据来看,随着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和体育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体育劳务消费支出有增加的趋势。

3.2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因素

3.2.1经济收入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从调查表中的统计结果看(见表7):有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是依据他们的经济收入而定的。认为学生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有109人,占58.29%认为体育消费品太贵,超出经济承受范围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有83人,占44.39%,很明显经济是影响学生体育消费最直接的因素。学生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家庭提供生活费来完成生活、学习及娱乐活动的各项消费的支出。在有限的经济能力下,有很多学生虽然有自己看中的体育商品,但因价格太高而忍痛割爱。

3.2.2体育锻炼兴趣与习惯是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7),对体育没有兴趣的有30.48%,说明健身性体育消费观已在高校大学生中得到基本的建立,但这一部分学生也是需要进一步深化健康体育教育的重点所在。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主动、自觉地以体育运动为健身手段的一种有规律和经历的生活行为④。体育锻炼效果与学生对体育课及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有着趋同关系,对体育消费的认识、体育消费水平有着显著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体育锻炼习惯能影响体育消费的有104人,占55.61%,说明很多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体育消费还不是我校大学生休闲方式的主流。

3.2.3体育基础设施的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7),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因素占据首位的就是体育活动场所少,休闲娱乐单一,共有122人,占65.24%,这是由于高校体育场地建设速度远跟不上高校大学生的增长速度,使得体育运动场所严重不足。特别是大学生非常喜爱的体育项目的场地,如网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健美操房等缺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硬件设施的跟不上及可供选择的体育项目太少等,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制约了体育消费的活跃。

3.2.4学习任务繁重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7),有59.89%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压力和时间安排。大学生开设的科目较多,学习任务繁重,特别是大学生很多时间都用于学习自己认为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参与体育消费方面的时间相对减少。另外,由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报考研究生,学习压力较大,体育消费时间变得更少。可见,学业忙也是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相对理性。他们大多数能控制自身的消费行为。

4.1.2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支出从实物消费逐步向劳务消费转化。

4.1.3经济因素、场地因素、学习任务、体育兴趣等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合理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4.2建议

4.2.1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建立良好的体育消费宣传体制,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报刊、广播、宣传栏、专家知识讲座等措施,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以使高校大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

4.2.2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支出有了初步的增长,但是其消费支出仍处于较低水平状态。学校应注重培养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灌输强身健体的思想,积极引导大学生体育消费从传统的实物类体育消费向劳务类体育消费转变。

4.2.3完善体育锻炼设施,提供低价格的体育场所和器材,多开设学生感兴趣的培训班但收费要在学生的经济承受范围之类。针对学生平时学习任务比较繁重的情况,在周末期间可开展多样式的体育活动,引导高校大学生参加,促进学生体育消费。

注释:

①宗河.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7-06-08,(6).

②胡学明,尹长发.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5,26,(3):91-93.

③李龙江,贾为华,胡学明,柏应娟.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发展的对策[J].辽宁体育科技,2005,27,(4)11-13.

④陈秋丽,翟水保.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07,6,(22):70-71.

参考文献:

[1]宋亨国.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及其模式的确立[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7,(4):68-73.

[2]熊姿.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调查与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理工卷,2007,4,(4):149-153.

[3]王立小.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因素[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4):27-29.

[4]王格.江西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34):245-256.

[5]李宁.江西省大学生体育消费之调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492,(3):155-156.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科学消费观念 教育 思考

消费是一种行为,是消费主体出于延续和发展自身的目的,有意识地消耗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的能动行为。消费行为总是影响着一定阶级或时代的道德风尚,它不仅仅意味着怎样花钱,而且还和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人数在不断攀升。这一群体具有不同于其他群体的消费特点和消费心理,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同时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通过研究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念的教育,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1.大学生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当代大学生不仅消费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外,当代大学生会选择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网络、通信、交际、恋爱等诸多方面。

2.大学生消费盲目追求时尚和名牌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吃、穿、用等方面都追求高档、名牌、品位。究其原因,是这些学生的消费心理存在误区,他们把穿名牌作为家里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这种攀比、歧视、怕人蔑视的现象的存在,使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受到周围同学高消费的影响和压力,产生了严重的心理扭曲。同学间产生了不必要的隔阂,人际关系恶化,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氛围。

3.大学生消费的依赖性与超前性

大学生的主要生活资金来源于父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暂时不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总体看来,大学生对超前消费有着理性的认识和态度,但不可否认,一些大学生已成了超前消费的追随者,并接受或实践着“借贷”、“信用”、“透支”等一些全新的消费理念。

4.大学生消费存在盲目攀比的心理

许多大学生消费时往往是看到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别人没有的,自己先要有,别人档次高,自己就要比他还高。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二、开展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念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思想活跃、模仿心理强,对来自社会上和校园内的诱惑辨别力不够,容易产生羡慕心理或盲从。这既有他们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还有他们的审美和消费知识欠缺等因素。笔者认为对他们的教育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

1.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价值观是对什么是最重要、最贵重、最值得人们追求的一种观点和评价标准。消费观是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价值观的变化必然带来消费观的变化。科学消费观是指人们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自觉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合理消费,以实现消费者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观念。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出现了不少暴发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一掷千金,这些不良现象影响了不少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因此,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价值观教育,让他们懂得人生的成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在于是否对社会有贡献,一个人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2.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教育

科学消费观的核心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节俭这一朴素的消费伦理观,充分体现人们对艰苦劳动及其成果的尊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必须代代相传。而今天,随着消费主义的泛滥,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产生了怀疑,而对西方消费主义观念推崇有加。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科学消费观念教育。

3.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知识的教育

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念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消费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理性消费、科学理财的意识。一是加强大学生理财教育,应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理财价值观的教育;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理财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养成合理计划的消费习惯。二是进行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消费与市场的关系,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消费理念。三是进行消费品常识教育,提高大学生评价和选择消费品的能力。四是进行消费文明教育。文明消费强调的是消费应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学校要教育大学生做有道德的消费者,有道德的消费者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素质:具有判断消费品的价值的能力;具备对自己支付能力的理性分析能力;具有消费的自主性;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4.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对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丰富人的本质与完善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当前,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审美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这些审美的误区导致大学生消费出现误区,审美误区也是导致一部分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原因。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一是进行马克思美学理论和美学思想教育,让大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了马克思美学的基本观点,在具体的审美实践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一切美的事物和现象;二是组织各种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对什么是美有直观的感受,同时明白一个人的美在于内在修养和品行,而不在于外表的漂亮、衣着的华丽等。在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培养高品位的审美情感,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生活质量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三、开展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念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育大学生摒弃非理性消费,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必须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多管齐下,采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工队伍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有较强的政治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辅导员、班主任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让学生从思想上认同和接受。这些人员要与时俱进,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尤其是加强消费知识的学习,在日常消费上要给学生起好示范作用,做科学、合理消费的典范,同时,要对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2.开设相应的消费教育课程

大学生消费知识匮乏,有必要在大学开设消费教育专修课或有计划地邀请消费教育方面的专家为学生进行消费知识专题讲座,以增强大学生的现代消费知识,提高他们理性消费、科学理财的意识,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消费理念。

3.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

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进行引导。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与消费有关的活动,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二是充分发挥校内大众传播工具尤其是校园网络的作用,对大学生消费进行引导。三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摒弃非理性消费。

4.建立学生消费咨询、指导机构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很多是由于他们是独身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弱,不会消费,盲目模仿别人而形成的。因此,有必要建立学生消费咨询指导机构,向学生提供消费咨询和指导服务,给学生的消费提供建议,帮助他们确立哪些消费是合理消费,哪些消费是不合理消费,逐步提高大学生消费的自主能力,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从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

5.建立大学生消费约束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有利于约束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意识。

6.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引导的作用

要使大学生摒弃非理性消费,树立科学消费观,还必须依靠和发挥好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形成必须通过大学生自身将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要求,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他律转化为自律这个过程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也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内化”的心理过程。

参考文献:

[1]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4

[2]朱存梅: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

[3]吴方乙:大学生也要艰苦奋斗[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