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6:57:27
导语: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 要 在行业渗透、学科交叉的今天,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的关系日渐密切。因而,文化产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提出以创新为主的青岛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新模式,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创新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青岛市兼具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但长期以来,青岛旅游业整体文化含量不高,难以给游客带来深刻的文化体验,而从国内外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来看,文化旅游已是一种潮流(张河清等,2009)。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日渐融合的背景下,借鉴文化产业相关理论,构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新模式将有助于提升青岛文化旅游的整体水平。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文化活动,在外在形式上都是融文化经济为一体的产业(胡惠林,2006),因此二者关系密切。首先,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的产业特征,即虽然有其物质化的载体,但它所体现的是内涵的精神内容。其次,在产业运作方面,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都可以通过其产品所具有的文化的、精神的、知识的和意识形态的属性构建产业价值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因此,在产业间的关联性以及对最大化效益的追求下,文化旅游可以利用自身与文化产业的共性与联系,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及运作方面,充分借鉴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及模式,实现最大价值。
二、青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历赋予了青岛许多极具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如民俗节庆文化、欧陆文化、奥运文化、啤酒文化以及创意文化等等。但现阶段青岛文化旅游发展明显偏重于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且开发程度较低,缺乏创新。
(二)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不足,发展规模有限
目前青岛文化旅游虽然有了“跨界”的迹象,形成了工业旅游、农业观光游等一系列新业态融合模式,但从总体上来看,因政策、体制所限,青岛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商贸休闲业、制造业等融合度偏小,整体消费方式单一,消费结构偏窄,制约了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样,多业融合不足也极大限制了文化旅游的扩展规模。
(三)缺乏管理人才和高科技术手段,文化旅游产品创新不足
青岛市目前的文化旅游产品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以传统文化旅游产品为主,创新能力不强和技术含量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旅游产品普遍缺乏吸引力,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也受到限制。
因此,为使青岛市文化旅游获得更大成长空间,应在充分意识到多业融合重要性的前提下,改变传统旅游发展观念,加强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的结合,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创新设计,增强产业关联度,延伸产业价值链,增加文化旅游产品附加值,从而使文化旅游充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青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新思路
综上所述,基于与文化产业结合的角度,创新是最值得文化旅游借鉴的部分,要深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资源创新
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领域得到拓宽。与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相比,新模式下的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更丰富,范围更宽广。新模式中,在创意理念与技术创新的支持下,第一、二产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资源,尤其是文化产业资源皆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动青岛文化旅游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理念创新
强调内容创意在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即在文化旅游产品设计阶段,注重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以增强新奇性和趣味性为目标,充分引入文化创意理念,赋予原始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文化内涵,用创意全面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最终促进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从资源向创意的转变。
(三)技术创新
强调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的必要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扩散,是各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旅游业具有信息密集性和信息依赖性的特征,这正为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迅速普及和运用提供了基础。基于此,在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诸环节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将有利于提高文化旅游产品技术含量以及行业发展整体水平。
(四)产业链创新
注重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促进产业链延伸,强调后产品开发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补充作用。这是基于产业链角度对传统模式的创新。与传统模式相比,增加了文化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更符合文化旅游产业总体大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青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新思路是在综合分析青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文化产业相关理论,分别从理念、技术、资源价值链四个角度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各个环节进行创新性的引导与再设计,从而为青岛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笔者通过对CNKI进行检索,发现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一共14篇,这说明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国内学者的充分重视。根据笔者统计CNKI搜索结果,近几年国内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集中在几个方面,《基于旅游需求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张磊,2010),以淮安为例,认为淮安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终端市场的需求为核心,运用主题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开发策略;《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张建忠,2009),从饮食文化的审美构成要素入手,分析了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与途径;《试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杨丽,2001),认为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把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无疑会形成旅游业的又一个开发热潮,要适应市场变化,把握旅游餐饮消费的潮流和趋势,注重旅游者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深层次挖掘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提高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餐饮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浅议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樊玲、洪锋,2007),认为饮食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可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促进饮食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要充分利用饮食活动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大力开展旅游活动,以实现饮食业与旅游业的双赢;《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胡一旻,2009),认为饮食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发展关系密切,分析了宁波传统饮食文化资源的特点和现状,论述了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开发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初步探讨;《挖掘民族饮食文化,丰富云南旅游资源》(黄继元,2005),认为云南民族菜肴是中国饮食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应该继承和发扬,并且它在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培育旅游支柱产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出了挖掘云南民族饮食文化的思路;《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毛震,2007),认为佛教饮食文化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特的佛教旅游资源,四川地区佛教旅游资源丰富,开发佛教饮食文化可与发展佛教旅游相互促进。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未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研究居于表面化,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营销学的角度,探讨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研究意义及泰安饮食资源状况
(一)研究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方特色饮食可以满足旅游者口腹之欲、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和好奇的心理、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作为旅游购物品。[1]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饮食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在旅游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可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拉动当地农业、餐饮业、制造业的发展。
泰山雄伟壮丽,成为中国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底蕴丰厚,泰山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加大对泰山饮食文化的开发力度,有利于更深刻地挖掘泰山文化内涵,使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感受泰山的浩瀚与深邃。
(二)泰安饮食资源状况
泰安地处我国古代齐鲁大地的腹地,其饮食文化属我国四大菜系的鲁菜系。中国历代都有对泰山的封典祭祀,由此而形成的泰山祭祀性的饮食文化一脉传承,至今仍绵延不断。泰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其位于华北大平原的东部、山东省的中部,北依济南,南接孔子故里曲阜,因此泰安的饮食文化深受济南菜和孔府菜的影响。泰安属泰山所在地,泰安的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泰山文化的痕迹,泰山是一座神山、圣山,包罗万象,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着人世沧桑,佛、道、儒相安于泰山,泰安的饮食文化必然有佛、道、儒文化不同程度的渗入,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洋洋大观的泰安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各种文化兼蓄并存。泰安依托于泰山,泰山的物产是泰安特色菜的主要用料来源,泰山的儒、道、佛文化又从素食方面对泰安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外延,使得泰安菜呈现出多样而质朴的特点。以泰山物产和泰山儒、佛、道文化为基本内涵的泰安饮食文化主要表现为泰山豆腐宴、泰山药膳宴、泰山野菜宴、泰山赤鳞鱼等。
不同文化的聚拢,促成了泰安丰富多样的特色饮食,主要有泰安煎饼、野菜宴、东阿阿胶、泰山女儿茶、泰山板栗、泰山灵芝等。
三、泰山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专门经营具有地方特色餐饮的酒店不多,地方餐饮质量较低
国内外游客来到泰山,除了感受泰山的雄伟壮丽、探寻历代帝王在泰山上留下的足迹、体验泰安的民族风情外,同时对依托于泰山文化底蕴下的泰安的饮食充满了期待,对此,并没有引起泰安政府和旅游行业的重视,“正宗四川风味”、“沙县小吃”、“佛跳墙”、“韩国休闲餐厅”、“哈尔滨餐厅”、“客家水煮鱼”、“东北餐馆”等餐厅在泰城林立,而“鲁菜馆”仅有“泰山一家人”一家连锁餐厅,对于以“泰安名吃”命名的正规餐厅却几乎没有,泰安回民聚居区最为著名的早餐———糁,只在路边的小摊位有,却没有环境优雅、制作工序精良的正规饭店,没有打造属于泰安的字号,同样泰安煎饼、泰山赤鳞鱼、泰山豆腐宴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字号,没有专门的饮食文化管理部门,这种现象时间长了,易使本地独有的工艺和技术慢慢退化,宝贵的本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逐渐消失;有一些经营者单纯追求利润,在工艺和选料以及加工上偷工减料,使游客花了钱却品尝不到正宗的泰安美食,从而对泰安饮食大失所望,严重影响了泰安饮食文化的口碑。
(二)宣传力度不够,营销体系不完善
“山东煎饼”、“东阿阿胶”闻名中外,泰安因依托于泰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拥有“泰山豆腐宴”、“泰山药膳宴”、“泰山煎饼”、“泰山板栗”、“泰山三美”、“泰山野菜宴”等独一无二的饮食资源,游泰山、品泰安美食成为游客游玩的主要目的,但如此优越的先天条件却并没有得到政府和业内人士的重视,对泰安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进行整合营销。人们谈到北京,就能想到“全聚德烤鸭”等老字号;来到重庆,说起火锅,就能想到“德庄”、“小天鹅”等火锅名店;提起扬州的早茶文化,那肯定离不开“富春茶社”,提起泰安,却没有一家代表泰安当地特色饮食文化的餐饮名店,所以,必须加大泰安饮食的宣传力度,将泰安饮食文化作为一个品牌来包装,完善营销体系,实现泰安餐饮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2]
(三)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参与性不强
目前泰安餐饮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开发主要以品尝美味佳肴为主,开发者忽视了菜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游客已不满足于吃饱、吃好,而是追求吃得有品位,所以挖掘饮食背后的文化是适应市场需求所必须的。泰山作为国人心目中的神山、圣山,受到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的顶礼膜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泰安的饮食文化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对于游客来说,能够亲身体验菜肴的制作会得到更大的满足,这方面应该引起泰安饮食企业的重视。
四、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基础,笔者对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实现泰安饮食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将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泰山、济南饮食资源进行整合营销,充分利用“山水圣人线”的优势,推出“品孔府宴、尝泰山煎饼、饮泰山女儿茶、感受济南菜”的饮食线路。
(二)推出饮食文化旅游专项产品
1.泰山农家乐体验游
“农家乐”是一种依托农业的“寄生”产业。因此,“农家乐”不是毁农造景,而是以农为景;不是抛弃农业原有的生产价值,简单追求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而是在农业原有的生产价值基础上,增加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
泰山北麓“农家乐”已颇具规模,“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农业观光休闲游正在成为都市人群休闲消费的时尚,泰山野菜、泰山炒鸡、泰山山珍正是发展泰山农家乐体验游的优良先决条件。泰安要充分利用泰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泰山北麓清幽的农户庭院,以农户的菜园、花园、果圃、鱼塘,配合上泰山悠久的文化氛围和民风民俗,如泰山封禅文化、东岳庙会等,要让游客动手采摘菜园、果园的菜品、果品,这些成为游客的用餐原料;要为游客准备野鸡蛋、板栗、核桃等“农”味十足的土特产供游客选购带回家。
2.泰山豆腐宴专线游
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山豆腐被誉为“泰山神豆腐”,豆腐宴大概始于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祭祀时,“食素斋,整洁身心”。经过历代厨师的挖掘整理,泰山豆腐宴已成为鲁菜中的一朵奇葩。宴会时有多达150多道豆腐菜可供选择。以豆腐为主料烹制的名菜有:一品豆腐、八仙瑶池聚会、佛手豆腐、人参豆腐、芙蓉豆腐、荷花豆腐等,色香味形,美仑美奂。泰安开发豆腐宴旅游专线,让游客在品泰山豆腐宴尝泰山美食的同时,遐想帝王封禅泰山时的情形。
3.在现有泰山观光游中添加饮食文化元素
泰山文化底蕴深厚,饮食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元素,在对泰山进行旅游开发时,在泰山观光游中添加饮食文化元素,使游客在感受泰山雄伟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体味泰山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内涵,得到心灵的净化与灵魂的升华,泰山野菜宴、豆腐宴食用历史悠久,始于古代帝王来泰山封山祭祀时“食素斋,整洁身心”。如“在体验泰山封禅文化的同时,感受豆腐宴、野菜宴”,则一定能给泰山旅游增添更多的乐趣。
4.大力开发饮食类购物品
泰山当地特产丰富,有泰山煎饼、泰山女儿茶、泰山板栗、泰山灵芝等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各种品质优良、品种多样的饮食类购物品,可以考虑自建直营店、零售店并且通过与旅游购物店合作,销售独具特色的泰山饮食类购物品,作为游客返家携带当地特产或旅游观光式购买,通过游客的无意识营销,对泰山饮食类购物品进行推广,同时实现宣传泰山文化的双赢效果。
5.兴建泰安美食文化街
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建立泰安饮食文化一条街,美食街的整个设计要结合泰山封禅文化、民俗文化,如泰山石敢当信仰、泰山山神崇拜、东岳庙会等,使游客置身于泰山浩如烟海的文化氛围中品尝泰安美食,让游客对泰山美食在口感和内涵上都被吸引,同时结合泰山东岳庙会,借助泰山东岳庙会的影响力,策划泰安美食节,借此平台宣传泰安美食。
6.宗教饮食文化体验游
泰山佛、道、儒三教合一,普照寺、灵岩寺成为泰山佛教的神髓所在,开发佛教素食文化体验游,使游客体验泰山佛教的空灵和浩瀚;碧霞祠、岱庙为道教神灵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神府,给了无数善男信女以寄托,定期举办道教饮食养生论坛,在提高现代人养生意识的同时,宣传泰安饮食文化及宗教文化。
7.加大泰安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美食节、洽谈会、旅游大篷车、建立旅游饮食推广网站等平台,宣传泰山饮食文化,通过旅游包机、旅游专列等活动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在对外的媒体宣传片中加入对泰安饮食及文化的宣传。
随着网络影响力的日渐增强,旅游网络推介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旅游宣传方式,网络营销旋风正席卷整个旅游市场,为旅游行业带来了新的营销商机,正在成为主流旅游营销平台。现在游客普遍通过互联网来获得各种旅游信息,他们获得的泰安饮食信息多是从旅行社网站、各种自助游网站等得到,此外还有一些官方网站如山东新闻网等,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一个网上泰安饮食旅游超市,所有的泰安饮食旅游资源都在里面展示,为游客提供各式选择,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还要针对不同客源地的喜好和个性化需求,设计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泰安饮食旅游推广网站。
平山是旅游大县,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大多都是原生态的植物为背景,可以开展生态旅游等等,山川秀美,“红、绿、温、古、特”旅游资源独具魅力,如白鹿温泉、黑山大峡谷、藤龙山、驼梁、西柏坡等等。文章从平山县实际出发,阐述了平山县旅游扶贫的现状,以及平山县乡村旅游扶贫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在平山县的旅游发展中的建议。
关键词:
平山县;旅游扶贫;互联网;二维码;校企合作
平山县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把旅游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是当地发展的重点,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县,绿色崛起"的支柱产业,走出一条旅游扶贫、旅游脱贫、旅游富民的路子来。平山县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其自然风光游、生态休闲游、休闲度假游以及红色旅游都是旅游扶贫的重要项目。可以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效益的提升,逐步加强平山县旅游扶贫的脚步,从而使其脱贫致富。
一、旅游扶贫中互联网的必要性
互联网是现在生活的一种趋势,现代生活大家都离不开网络,而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来让平山县旅游资源能够被更多的人了解抑或说是去通过互联网去平山县旅游观光,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相关平台,如:百度、美团、携程等等,来购买景点的相关的票等等,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也加快了平山县旅游扶贫的脚步。在平山县发展旅游项目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与互联网的联系,可以让旅游资源更好的被开发,促进平山县旅游扶贫项目和互联网相互的共同发展,也展现出互联网在平山县旅游扶贫项目中的必要性。
二、平山县发展旅游扶贫的优势
(一)平山县具有天然的旅游资源
平山县周边的许多乡村地区,如黑山关、北沟村、北冶乡等地,还保持着乡村古朴的原貌,充满乡村气息的农耕经济形态,使乡村旅游独具特色。而平山县同时也保留了许多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出自乡村,保存在乡村,为当下的平山县周边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条件,如天桂山、紫云山、黑山大峡谷、驼梁等等,而政府也大力支持精准扶贫中的旅游扶贫,各村镇积极配合,那么通过旅游带动平山县经济就变成了平山县的支柱产业,使平山县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平山县便利的交通
平山县是旅游大县,那么也需要便利的交通,便捷的交通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交通是现代旅游事业的动脉,贫困地区要发展旅游业,必须保证交通畅通无阻,而平山县临近山西等地,其便利的交通也是旅游的前提。并且当地政府、旅游局、扶贫办等的大力支持旅游扶贫项目,而且当地也在加快修筑公路,方便游客的出行等等。
三、平山县发展旅游扶贫存在的不足
1.通过对平山县村镇的大量调查问卷以及走访的形式,了解了平山县整体发展趋势及旅游发展情况,数据表明,有29.3%的人是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景区及旅游信息的,而79.1%的人认为网络运用在旅游之中是必要甚至十分必要的,网络的运用也涉及到网络运用程度、网络创新意识与旅游结合等等方面,也从另一方面更加精准的显示互联网应该在旅游中更广泛应用,旅游扶贫也需要与互联网相结合。
2.丰富的旅游资源,却因开发程度的层次不齐,导致旅游脚步跟不上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而且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同时,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项目认知度普遍较低,认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居民的旅游扶贫意识较低,没有主人翁意识,也是导致平山县旅游扶贫脚步较为缓慢的劣势之一。
四、平山县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
(一)对旅游扶贫认识不足
平山县是旅游资源丰富的一个县城,但平山县的周边贫困地区的人们思想较为保守,对国家出台的精准扶贫中旅游扶贫项目不了解,大多数人仍依赖于财政扶贫、民政救济扶贫和物资捐助扶贫等传统式扶贫,对旅游扶贫这种新形势式的扶贫认识不足,以至于出现“本身有金山,空等钱财来”的局面。渐渐就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面,可是旅游扶贫又是针对贫困县贫困人民的一种新型帮扶形式,而贫困县正是旅游扶贫的主体,所以造成了现在人们对于旅游扶贫只是一种空谈的形式。
(二)相关性人才缺失
旅游扶贫不只是一个政策,更需要相关性更强,更应该有旅游相关知识的专业性人才的加入,才可以带动平山县的整体旅游事业的提升,让旅游扶贫不再只是停留在一种纸上谈兵的状态,让专业知识的人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提高平山县的旅游水平,加快平山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快旅游扶贫的脚步等等。
(三)旅游资源开发不够明显
旅游资源是平山县的最大的资源,而平山县针对旅游也加大了开发力度,但是却只是注重在外表的开发,忽略了对平山县特色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导致平山县的特色旅游发展项目较为缓慢抑或是呈负相关,那么就需要政府在其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更要加强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等等。
(四)互联网与旅游扶贫结合度较低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任何事情都需要与互联网相结合,不能只单单停留在一种方式上,而旅游扶贫也需要与互联网相结合,平山县的旅游扶贫项目同样也需要结合互联网,而平山县旅游扶贫项目中现在缺少的就是互联网在旅游扶贫中的广泛运用,也可能导致旅游发展停滞不前等等。
五、针对平山县旅游扶贫的对策
(一)积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许多贫困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规划、旅游管理方面的各类人才却很缺乏,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旅游扶贫的关键之一是应立即着手培养自己的旅游人才,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应把提高贫困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工作摆在首位,以地方教育为根本,以“任人唯贤和量才适用”为原则。同时,要积极开展广泛多样教育,实施旅游扶贫战略的关键是要贫困人口参与,并从中获得经济效益,造就当地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促进平山县旅游扶贫的发展进程。
(二)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创立平山旅游品牌
旅游是现在所有人的一种趋势,而且生态旅游也会让人的心情愉悦,情操陶冶,平山县地区要走旅游扶贫的道路,必须发展特色旅游,发展生态旅游,树立起自己的旅游品牌。(生态旅游,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它的要点为: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事业)与此同时,如黑山大峡谷、天桂山、紫云山、沕沕水、驼梁等地,有着十分丰富的树木资源,仿佛活的氧吧,可以让更多的游客呼吸更加清新的空气等,最后也要注意生态环境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财富,要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能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要坚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旅游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互联网在旅游扶贫中的应用
21世纪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而发展旅游业也必须注重互联网的应用,提高当地居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让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更深刻了解,使旅游扶贫的意识深入人心。如果能够经常性的、针对性为景区提供专业培训,在帮助景区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提升竞争力、转变经营观念等方面将发挥很大的作用。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抓好教育质量,而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等等,而这次我们学校通过与百度百科进行的校企合作,来为平山县建设景区特色文化,完善景区和植物信息,为景区和植物设置二维码“身份证”,使得前来参观的游客达到“指间扫一扫,信息全知道”的效果,不仅可以丰富游客的知识,全面了解景区与植物,还可以达到保护植物的作用;其次还可以与通过百度百科平善景区词条的编写,使得从网上全面了解景区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等等。
六、结语
关键词: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3-0019-02
遵义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特色突出,垄断性强,是遵义市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在目前的旅游发展中,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只有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的良性互动局面,才能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促进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共同发展。
1 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必
要性
旅游资源整合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情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很有必要进行整合开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随着旅游消费的不断成熟,旅游者对复合型产品的需求增加,旅游产品中参与组合的要素越多,旅游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越强。因此,对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能够形成复合型的产品,提高遵义旅游产品的档次。在整合开发过程中,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形成在市场上吸引力更强的复合型旅游产品。
②有利于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遵义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以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以赤水丹霞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其典型代表,这些资源类型差异大,品味高,吸引力强,但这些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没有取得对应的地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有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单调的缺陷越来越明显,要增强遵义市旅游业的竞争力,必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整合开发遵义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能够突出遵义旅游资源的优势,改变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的现状。
③有利于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共同发展。一方面,红色旅游是一种资源依赖型旅游,杜撰和异地仿造红色旅游资源有损红色旅游的庄重性,是不可取的,然而,红色旅游若完全依赖其资分布,则必然会影响其客源市场及旅游容量。如果能将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既可以扩大红色旅游地容量,又能拓宽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教育功能,使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市场的青睐,遵义市的红色旅游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生态旅游可以借助红色旅游的名气扩大进一步发展。所以,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让红色旅游借助生态旅游壮大自己,生态旅游搭乘红色旅游的列车发展自己,有利于形成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2 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可
行性
①二者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质。红色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形式,是红色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产生的集教育、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其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意义,红色旅游所承载的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又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生态旅游是“前往相对没有干扰和污染的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区的景色与野生动植物存在的文化旅游形式”。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对旅游目的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的感受,了解当地的文化,从而提高热爱环境、珍爱自然、注重环保的意识,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其文化内涵也十分重要。所以说,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都属于文化旅游的范畴,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质。
②二者在旅游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在旅游功能上,红色旅游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其突出功能在于其学习性。这一功能使红色景区主题严肃,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对于追求高消费、高享受的现代人群来说,红色旅游的枯燥、严肃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很有说头、很有看头、没有玩头,是红色旅游的真实写照,除特定人群以外,对其他消费者吸引力较小,因其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因而季节性明显,客源状况起伏大。而生态旅游主要是为旅游者提供放松身心的场所,其突出功能在于其休闲性。这一功能使得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相对红色旅游要更加广泛,但其学习性又相对较弱。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可以利用它们功能上的互补性,形成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互补发展的优势。
③二者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一致性。遵义市的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一致性。很多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地恰恰也是绿色生态旅游资源集中的地区。比如,会址-山与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在空间分布上是一致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的赤水、习水旅游区,恰恰也是遵义市生态旅游资源最良好的地区。这种空间布局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它们具有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显著特征,红色旅游能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红色文化,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涵,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能够有机的融合,可以对二者进行整合开发。
3 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措施
3.1 注重理念整合,树立整体发展意识
首先,要树立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全市一盘棋,从整体上对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规划,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要对资源整合开发进行整体规划,各县区市要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目标,协同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服从整体安排,融合旅游资源,形成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其次,加强对资源整合的调控和管理。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要协调发展,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要实现有效整合,政府必须要加强对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调控和管理。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给予政策扶持等方式促进整合开发的有效进行,同时还要加大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努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环境构建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3.2 增强形象意识,打造旅游品牌
遵义市旅游形象的塑造必须有利于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共同发展。目前遵义市“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旅游形象是从红色旅游的角度考虑的,没有突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两个闪光点,很难从旅游形象上给人二者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印象。应该一方面突出以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另一方面突出以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都纳入旅游形象设计中。在进行形象设计时,从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出发,以促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协调发展为目标,树立遵义市鲜明的形象。
在整合开发过程中,要增强遵义市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必须借助资源特色努力构建“会址”、“四渡赤水”、“丹霞文化”等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的品牌,实施品牌联动战略,用品牌吸引旅游者,用品牌提升旅游品位,促进遵义市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3.3 优化资源组合,共同开发旅游产品
《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红色旅游本身的发展缺陷注定其发展过程中,必须整合相关旅游资源,把发展红色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密切结合,形成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要优化资源组合,把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结合起来,共同开发旅游产品。
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但单纯的红色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毕竟有限,需要在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挖掘绿色生态旅游资源,采用红色搭台、绿色唱戏的红绿结合模式,打造红绿结合的旅游品牌。在遵义市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利用其特殊的生态条件和特有的红色经典文化,如四渡赤水、土城战役、青冈坡战役等,开发几个主题鲜明的、游客可以直接参与的旅游产品,以红色为媒介,以绿色为平台,为游客创设一个既能融入自然,又能体验红色文化的旅游参与空间,通过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够展现遵义旅游特色的一系列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的复合型产品,增强遵义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若固守传统的发展方式,必然影响二者的发展。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将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的良性互动局面,“以红色旅游为主轴,带动生态旅游的发展,以生态旅游为后盾,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不失为促进二者共同发展的良策。
参考文献:
[1] 钟虎,吴国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5):84-85.
关键词: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措施
一、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1.民俗涵盖率高。广西省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丰盛的地区之一,由于广西少数民族最多。根据相关调查,中国壮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广西,有少数聚居在其他地方。除了壮族,广西省还有另外十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于此。广西的少数民族民风十分淳朴,在漫长的历史当中,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乡土气息浓厚。在这片宽广的土地上,这些少数民族创造出使人叹为观止的文化,伴随历史的推移,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居民共同将传统民俗文化延续到了今天,直到旅游业在此兴旺发展。因为民俗覆盖面广,产生的民俗文化越来越有丰富的内涵,人们可以研究,通过欣赏民俗文化享受生活的美好。因为这个原因,抓住时机努力开展旅游业,有利于广西省民俗的传播,使游客对这个地方产生良好印象,于此同时使少数民族实现富裕,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不止。
2.传统文化数量丰富。广西民俗文化数量种类相当多,主要囊括下面几个方面:(1)传统习俗。中国汉族传统风俗习惯相当多,例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之道,在待客之道等方面。广西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异比较大。例如瑶族,始终实行一夫一妻制,坚持婚姻自由,碰到自己心爱的男女时采取特别的求爱方式表达内心,倾诉衷情。白裤瑶是女方主动示爱,与汉族女子完全相反,却是直接赠给心爱的对象信物。在待客方面,侗族自古用打油茶招待客人,与汉族稍有不同,但也相似,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大融合。(2)节日习俗。我国汉族从古至今有春节、重阳节、盂兰盆节等等,少数民族还有众多拥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而广西的少数民族也拥有着十分丰富的节日文化。
3.文化古迹丰富。在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文化古迹也是一大特色。传统民俗的每个方面都融入了文化古迹的建造过程中,例如古迹上面刻画的壁画是少数民族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景象,建筑的取材体现着少数民族传统住宅的风格,古迹的结构也完整展示了少数民族民居的独特建造形式和建筑艺术风格,是扩展旅游市场的一个兴奋点。然而,伴随着历史的推移,有不少的古迹受到时间的风化和认为的损害,不少古迹面临毁坏和倒塌,当前工作的重点便是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文物古迹得以顺利的传承下去。
4.民族文化重视化。随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已经成为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提倡传播民俗知识、保护民俗文化,力争尽所能来留存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也是中国人民族意识的体现,极具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不少的人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保护抱有信心,一批批的民俗文化研究者还在不断的涌现出来。政府注重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发扬,使得逐渐多起来的人对民俗文化感兴趣,想要深入了解,感受民俗文化当中独特的民族风味,在繁忙的工作之外还能体验不同风情不同生活的美好。所以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发展广西民俗旅游资源是一件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的事情。
二、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难题
1.景区景点平庸化。在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景区景点的平庸化。首先,每个地区的景区景点都逐步向平庸化靠近,在景区结构中,除了自然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外,其他的能够体现民俗风情景点十分稀少,游客大多只游玩过一遍就了解了,不会成为回头的顾客;除此之外,为了使得景点多一次神秘感,给景点景区虚构了许多子虚乌有的神话故事传说,在吸引游客眼光的同时,也逐渐失去了景点的真实性和信用度。加上虚构的故事大都平淡无奇,或者严重造假,往往招致游客反感得不偿失。此外,在景区规划建造中,把经济利益放在了第一位,歪曲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真正意义,一些极有文化内涵、历史研究价值的景点就因为开发资金问题而被丢弃,使真正具有开发价值的景点埋没,造成了一种文化资源的浪费。
2.景区重点模糊化。一个严重的缺陷还存在于各个景区之中:景区重点不明确。为了取得大众的关注度和丰厚经济效益,一些景区在景点的文化背景当中掺杂了无关紧要的文化知识,误导游客走入误区,民俗文化的精髓无法真正的被了解。并且,在景区的介绍当中,出于某种目的把民俗文化曲解,使民俗文化的特殊感尽失,民俗文化重点往往被忽略了。而且在旅游者参观过程中,导游员的素质也是关键。但是很多导游基本都只了解一些皮毛,甚至非常肤浅,对景区的民俗文化没有深入了解,在介绍过程中缺少真实性、可行性,使得景区游览重点模糊化。在景区内部,景区介绍十分不清晰,令游客朋友们的满足感大打折扣。
3.交通通达度问题。交通问题对于开发旅游资源来讲可以称为致命一环。首先,对于广西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交通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地区处于偏远的山区,要想改善交通的现状,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逐步完善。当然,所投资金的数目也是相当之大的。再者,广西的偏远山区由于地形和天气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滑坡,一旦发生滑坡,不仅游客的正常行程会被耽误,游客的安全问题也会受到严重威胁。旅游出行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便捷度的问题,如果景区周边距离公共交通比较远,这里的旅游业发展也将面临巨大挑战。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开发旅游业本身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但如果因为交通、品等问题没办法迅速解决的话,就会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反而会由于资金花费过多造成资金周转不良,资金不能快速回笼的问题。导致旅游者自带东西,这样长此以往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和污染,导致生态环境的毁坏,得不偿失。
三、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解决措施
1.加强调查研究。在解决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全面调查,才能科学合理德进行开发工作。首先需要从广西民俗文化的起点开始开展调查工作,了解原汁原味的文化、少有人知的民俗资源特色。可以让工作人员走进少数民族村寨,在少数民族居住区生活一段时间,谈话和生活交往,亲身体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并如实记录,把有趣的有特色的风俗习惯整理好,有利于开发民俗资源。还有可以组织专家论证、安排大会讨论等形式来规范广西民俗文化开发建设,积极挖掘有价值可利用的建议,精简建设的规划,力争准确精炼。其次就是针对广大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游客最景区的兴趣点,挖掘景区本身最有价值的景观,根据游客需求来开发景点。
2.加大宣传力度。想要振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宣传工作必须要加大落实。可借助新闻、网络等途径来传播民俗旅游资源,把景区内的相关信息传播到媒体上,使旅游者了解认识景区,对广西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产生兴趣,想一睹她的风采。并且,加强宣传广西的各个少数民族的工作,让当地群众了解到旅游业的进步发展会对当地整个经济整个社会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带动作用,让当地群众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投身到旅游也中来,给旅游者展现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展现出民俗文化旅游的深刻内涵。
3.完善制度规划。制度规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交通制度。交通问题的解决是旅游业发展肯定会面临的挑战。首先要讲的是偏僻的山区里的交通,要请专业人士来进行道路勘测,采用最科学最先进的技术来考察论证,选择最便捷最经济的线路来修建。二是导游制度。对景点景区的导游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培训方法,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援,向游客展示广西省少数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三是环境制度。生态环境影响的问题是旅游业的展给广西带来的最大负面影响,在环境规划之中,一定要综合各种资源环境问题,努力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找到解决方法,尽力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行垃圾和资源的分类回收等等,尽量在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保护资源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
四、总结
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尊重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好体现。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本身拥有很大的魅力,所以在发展中有非常大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开发工程中也会遇到不少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相信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即使遇到问题也总会有解决方案。当然,方案实施过程之中,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当地居民的帮助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参考文献:
[1]闫飞.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筑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存在价值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2]邢莉.钟敬文的中国民俗学理论新建树――对“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探讨[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格桑德吉,斯朗永宗.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相得益彰 打造日喀则特色旅游[N].日喀则日报,2010年.
[4]吴水金.民俗文化中仿生现象的历史考察――以华南少数民族为典型[D].暨南大学,2003年.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6-0038-03
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成都农科村“农家乐”旅游的兴起和珠海百藤湖农民度假村的开业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兴起。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已经粗具规模,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与时代特征的乡村旅游地和旅游区。2006年,中国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表明了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国内旅游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资源使用无效率、利用不合理、保护措施不当的现象广泛存在,我国的乡村旅游业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危机”。因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乡村旅游的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使人们的休闲娱乐意识逐步增强。与此同时,法定节日的增多也使居民外出旅游的愿望得以实现。但由于受假期长度、旅游距离、交通工具和花费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人们逐渐偏重于近距离旅游;也由于城市的工业化程度相对高于乡村,城市居民长期生活在工业化的环境中,自然对农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城市周边的近郊和远郊的乡村就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和观光度假的首要之选。
那么什么是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有哪些特征?对此,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组织有不同的看法。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认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开展的旅游,而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英国著名学者Lane在1994年对纯粹形式的乡村旅游作出了界定:发生在乡村地区,旅游活动内容带有明显的乡村特点,发展规模与乡村相符合,乡村旅游产业主要由当地控制,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连。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与会的专家们对于乡村旅游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他们认为中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依托于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二是经营权掌握在农民手中,发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旅游;三是将城市居民确定为目标市场,满足其休闲娱乐、回归大自然、享受淳朴民俗的愿望。通过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实际比较,多数人认为最后一种看法更符合乡村旅游的内涵和特征。
任何旅游都要以资源为支撑。既然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那么,乡村旅游资源即是在这一地域范围内的一切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指乡村的自然条件和自然风光,包括高山流水、花草树木、田园风光等,这是乡村旅游发展最为依赖的资源;历史和文化古迹,习惯称为人文资源,其中包括古建筑、古墓葬及各种考古发现等,这些在乡村较为零散,且由于涉及文物保护等一系列因素,乡村无力承担;社会旅游资源,其中包括传统农耕文化、乡村民俗文化等。因此,乡村旅游资源是指依托于乡村地域、被旅游业所利用、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功能并因此而产生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将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考虑到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将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到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涵中。
资源的使用具有消耗性,为保持旅游业对于乡村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作用,就必须在资源的使用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它要求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追求资源利用与开发在同代人之间乃至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盲目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
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对于经济、社会和审美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机会的需要。同时,相应配套设施建设对旅游地资源的影响也应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中。
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日益成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成为部分乡村谋求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目前农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这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同质化,即以某一成功模式为蓝本,旅游产品近距离重复性建设,造成乡村旅游资源的大量浪费;二是农村可持续发展观念不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发展规划不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建设,加剧了农村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三是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景观风貌受到破坏,严重影响旅游质量;四是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游客的增多,非乡村文化逐渐渗透,乡村文化被削弱。这些都是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必将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其内在的必要性。
1.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要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同等利益。公平性与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两大重要原则。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与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关系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的利益,因此要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与资源的关系,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表面上看是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统筹。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最终都要落实和体现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又以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基础,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保持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生命的延续创造了条件。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因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辩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处于人与自然双方既被改造又相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而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缺失不仅使旅游资源本身受到了严重威胁,也会使辅助资源受到破坏,影响旅游质量,而配套设施的建设造成土地资源和植被减少,加剧了人地矛盾和水土流失,这就使得乡村旅游规模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效益远不能弥补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的损失。因此,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持续性。旅游业不仅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可靠途径,也是优化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和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式,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正因为如此,我国十分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旅游景点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关系等。任何一种关系处理不当,都将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旅游业本身及其旅游地的配套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当地吸引外来投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而且有利于实现农村人文社会旅游对地区文化的积极影响,保护好各旅游地的传统文化、风俗、信仰和历史古迹,让乡村真正实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从而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统一。
因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乡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持旅游业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旅游产业本身的成熟和完善,而且也是对乡村地区科学全面发展负责的重要表现。
三、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是硬道理,但不能盲目、片面地发展,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寻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才能真正发挥乡村旅游资源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在注重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片面强调经济利益,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不良影响,而反过来,生态环境与社会事业又会影响经济效益的实现。二是旅游资源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着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达到“天人合一”,既是旅游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同时也能取得最佳经济与社会效益。三是加强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配套设施的全方位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乡村旅游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经济基础的限制,有别于城市旅游,需要一系列配套设施建设的辅助,这些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有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特别是民生建设。也就是说保持乡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全面发展,才是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之道。四是加强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通过教育,让人们理解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是为子孙后代谋利益的可靠保证。
2.建立与本地区相适应的特色旅游发展模式,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探索与本地相适应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有利于实现乡村旅游资源价值的最大化,避免旅游产品开发同质化现象,使乡村旅游资源得到科学有效地利用。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结合我国乡村的实际特点,我国应着重发展生态友好型乡村旅游、合作型乡村旅游、扶贫型乡村旅游。生态友好型的发展模式要求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相结合,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重视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合作型乡村旅游模式是通过政府、公司、旅行社的合作,借助各方力量缓解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压力,有利于实现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充分发挥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极大提高旅游业的经济社会效益,避免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扶贫型乡村旅游模式是基于乡村开发式扶贫而提出的,是政府部门资助贫困地区开发的有效途径,通过政府资助,可以加强政府对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合理地引导,解决众多旅游区资金缺乏的难题,避免对旅游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当然,各地根据自身实际还可以建立其他发展模式,关键在于要将本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不能盲目地以成功范例和游客的喜好作为资源开发的标准。
3.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居民和旅游专业人才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居民和旅游专业人才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是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它不仅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资金保障,而且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旅游专业人才为核心、以当地居民为主体的旅游资源规划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确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社会目标,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政府要转变自身职能,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旅游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旅游景点的规划与设计、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旅游景点的建设经营和管理、旅游地形象的建设与推广、旅游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旅游社会氛围的营造等方面。三是当地居民要增强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坚持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当地居民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有效利用,避免掠夺式开发现象的出现。四是人才是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性研究、资源效益评价、资源开发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旅游地服务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专业性的人才。总而言之,只有三方主体各司其职,协同合作,才能有效地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7-01-29.
[2]皮埃尔・斯皮尔特.法国的绿色旅游:罗泽尔省范例[C].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2004,(10).
[3]蔡家成.大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旅游与反贫困[C].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2004,(10).
[4]王继庆.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5]朱姝.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7]何景明等.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8]邓爱民.对我国乡村旅游的思考[J].财贸经济,2006,(5).
[9]肖佑兴等.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
[10]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1).
要求林场租金为18000一年,考虑到前期效益不是很好要求前三年免租金.租期是48年。
二、区域及地理位置
(1)丰富的自然园林资源
离市区8公里的郊区的一个林场里面.主要是林场里面的鱼塘招租,围墙里面的设施就是一个十来亩宽的鱼塘和一栋临天然而建四层楼的毛胚房.围墙外有一坐山是桂花园另外四周都是苗木和竹林.。这里碧波荡漾,绿草如茵,林木茂密,生长着十几种优质树木。还生长有蘑菇、酸柳、地皮菜等多种植物;春夏之交,鹅鸭栖息,百鸟争鸣。
三、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林场、桂花园另外四周都是苗木和竹林.有坡度。植被覆盖率达90%
(2)气候、气象
凉爽宜人的避暑胜地,这里年平均气温18℃,夏季温凉无暑夏季平均气温不超过25℃,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3)水文
“山绝好林场图,浓黛轻烟晓暮殊,野外八屯分畜牧,马牛十里富青刍”
四、资源评价
(1)季节
处于林场之中,春夏交接不明显。适合避暑、垂钓。
(2)污染
纯天然无污染,空气清新,水质纯净。
(3)联系
鱼塘可垂钓,山林野味可设餐饮,增加羽毛球馆和乒乓球馆可娱乐.自然林场可休闲度假。
(4)可进入性
离市区8公里的郊区的一个林场里面.。距离适中。适合城市人群周末游玩。交通便利。公路直达林场。
(5)基础设施
承包林场,要求林场再扩十亩地。增加羽毛球馆和乒乓球馆.开发一个集餐饮,娱乐.休闲.垂钓于一体的度假村.度假村初步规划,大概总投资300万.前期投资100万.做好基础设施。建成后,能同时容纳100多人就餐,100多人住宿,服务礼仪周到,娱乐项目丰富。有骑马、狩猎、越野、射箭、垂钓、歌舞表演、篝火晚会等,饮食有烤全羊、烤牛腿、野味肉系列等。
(6)客源市场
针对喜欢旅游,喜欢农家乐趣,喜欢享受大自然,喜欢垂钓有一定消费能力者。
五、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开发的必要性
从目前林场旅游资源特色、度假村需求市场以及区域旅游竞争状况来看,该林场潜在的增长点是集餐饮,娱乐.休闲.垂钓于一体的度假村发展资源。若抓住当前有利时机进行深度开发,营造完整的旅游资源环境,打造生态旅游的市场品牌,将成为亮点和突破点。做到资源开发和保护并举,实现林场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该项目开发可以带动消费,增加自然资源的利用。是具有十分必要性的。
(二)、项目开发的有利条件
我们根据林场资源的分布特点,离市区8公里的郊区的一个林场里面.主要是林场里面的鱼塘招租,围墙里面的设施就是一个十来亩宽的鱼塘和一栋临天然而建四层楼的毛胚房.围墙外有一坐山是桂花园另外四周都是苗木和竹林.。经过认真的实地勘查与分析研究,把鱼塘建设成为以水为主的旅游区,拓宽、延伸,合力打造林场旅游度假村,增加羽毛球馆和乒乓球馆。构建以休闲为底蕴,以放松运动为依托,以林场水库的水、林资源为辅充,实施点面结合的景区构建方式,全面发展综合性的集餐饮,娱乐.休闲.垂钓于一体的度假村发展资源。
六、环境保护及其它
整个建设项目对环境无污染、无破坏,但在建设过程中,需进一步完善必要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措施,强化卫生监管力度和环境保护意识。
七、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1、总投资估算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00万元。
2、资金筹措
全部资金由本方自筹方式解决。
八、效益估算及分析
1、经济效益估算及分析
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吸引游客几百人次,增收10万元。
2、生态效益分析
该项目建设后,能有效保护林场、净化空气、优化环境,对度假村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效益分析
【关键词】武术文化 旅游资源 发展对策
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预测,到2020年,世界范围内将有15.6亿人次国际旅游者,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地和巨大的客源地。中国武术文化融会了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中医、养生、气功、美学等,武术旅游具有观赏、休闲娱乐、强身健体、提高身心素质等功能,是唯我独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
我国开展武术旅游的地方很多,但学术研究较少。以中国期刊网刊载的文章为例,搜索自1979年至2009年标题中含有“武术旅游”的论文,只有12篇。卫志强等分析了武术旅游社会文化背景,提出中华武术与旅游业有共同特性,有相结合的可能性,认为武术旅游发展前景广阔。①胡幸福认为,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历史机遇已经凸现,武术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可以带来双赢。②李蕾等认为,少林武术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它的开发不但有利于武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向国外的传播,而且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③闫士芳等分析了河北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如缺乏深度开发、与其他文化资源没有形成良好对接、发展环境不完善等,并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宣传、深入挖掘,加强赛事品牌建设等发展对策。④他们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开发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上,对许多实质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可见,武术文化旅游的学术研究落后于现实的发展需求,进行我国武术旅游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
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指存在于各种武术文化中,能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方面的武术练习地、建筑、艺术活动;精神方面的思想、精神、传说等。
武术物质文化资源类型。首先,我国武术拳种众多,如少林、太极、木兰、咏春等,风格各异,在国际上影响巨大。武术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世界人民识别中华民族的语言和符号。其次是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武术场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武术名人、电影明星等,颇具开发价值。第三是神奇奥妙、独具特色的武术医药。古人习武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健身延年术和医疗药方。如少林医药是少林僧众长期同大自然灾害、疾痛损伤斗争过程中留下的丰富医疗经验和独特方药,涉及内科、外科、骨伤、儿科、五官科、伤科等,治疗方法有点穴、药物治疗、针灸等,为“技击家所密”,独具特色。第四是价值极高、品位上乘的自然、人文景观。中国许多著名的武术门派都与名山名寺水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优美,武林精神和景点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得到了升华。第五是武术影视演员、武打演出、套路、服饰、器械、图书、音像制品等其他武术文化资源。
武术内涵文化资源类型。我国武术根植于数千年历史的沃土之中,蕴藏着很多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深刻的阴阳平衡、身心同修、道艺统一等中国传统哲学、宗教思想。同时,武术历来讲究“十年磨一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些可以塑造人勤奋、刻苦、果敢、坚强的品质。另外,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武术文化节活动,吸引了许多海内外游人观光旅游,比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 河南省相继举办了“河南武术旅游节”、“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全国少林拳大赛”、“中国嵩山国际少林武术旅游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等各种大型活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掀起武术热。
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深度挖掘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注重产品的特色化、多元化。目前,我国武术文化旅游仍停留在武术表演节目、武术博览会等形式上,虽然能吸引来许多国家及地区的代表队竞技或表演,但大多仍是“武术搭台,旅游唱戏”或“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两张皮”形式。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要紧紧把握“武术是特色,文化是灵魂,旅游是基础”的特点,推出体验游、康体保健游、休闲游、习武夏令营等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不仅可观赏精彩的武术技艺表演,获得审美满足,更要参与到习武活动中,体验中国武术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特有韵味。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是为了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如针对青少年可开展学习、竞赛竞技性项目;中青年可开展如学术交流游、武术民俗文化游项目;中老年可开展保健、养生活动项目。另外,按照拳术特点、游客性别、旅游时间、兴趣爱好等也可推出不同的旅游项目。武术文化旅游纪念品必须有一套设计先行、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企业投资、院校介入、协会参与、品牌营销的纪念品设计开发新思路,要有较高的文化底蕴,能够向世界传达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武术文化旅游涉及部门较多,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战、管理松散,缺乏市场调控,造成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发育不健全等问题。甚至有些景区与其他企业之间出现了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事件。例如:“青城派”和“青城派掌门”这两个名称被抢注商标;少林寺的商标问题也较为严重,国内有些公司注册少林寺商标,美国、日本、荷兰、南非等国也出现少林、少林寺、少林拳等商标遭抢注的现象。因此,武术旅游除了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外,还需要国家旅游局及其他部门加强管理和立法,完善市场机制,使其一开始就处在良性环境中,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
借助上海世博会,大力推进中华武术文化旅游。近几年,我国曾派人到五大洲60多个国家进行武术表演和交流,不仅宣传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也增进了国际友谊,中国武术已风靡欧美及其他地区。据悉,国际武联自1990年成立以来,已有100多个成员国,其中欧洲会员最多。中国武术已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尤其是太极拳。日本早在10年前就号称,其太极拳练习者超过100万人。欧洲也有各类太极拳组织30多个,成员近4万人。我国应抓住上海世博会契机,树立武术文化旅游在国际上的形象,塑造品牌,同时要在传播方式、品牌沟通、宣传促销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将世博会作为展示中华武术文化的广阔舞台,大力推进中华武术文化旅游。
整合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开展区域协作,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行优势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旅游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有效地克服各地的局限性,产生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武术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培育拳头景区景点,以点带面促进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联合各种武术流派,举办“华山论剑”、传统武术节等活动促进中华武术旅游的全面开花;推进武术景点与各地自然景观的联合,从规划、市场、营销等方面开展合作;精品景区共同开发境外市场,联合营销,加大武术文化旅游的宣传工作,着重发展与世界各地的武术文化研究机构、武术团体、协会等的联系与协作。
加大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有些地方盲目开发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景区存在严重商业化、城市化现象,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损坏,制约着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作为“佛教圣地”、“禅宗祖庭”的嵩山少林寺,如今蒙上了浓重的商业化色彩,游人到此再也找不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优美神秘景象。众多商业活动使少林寺展现于社会大众面前的是一种浮躁复杂的形象。因此,要保证武术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调其思想文化内涵,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强保护,才能为武术文化旅游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加强政府调控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武术资源,使武术旅游遍地开花。我国武术旅游不论是资源开发程度、经营状况、管理水平还是经济、社会效益,在地区间差距都较大。就河南而言,集中体现为“少林过热,太极过冷”。陈家沟有很好的武术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全世界有近1亿人喜爱太极拳,但陈氏太极拳基本上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旅游上呈现出一片冷清的景象。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除了二者之间在资源上的差距外,旅游基础设施、接待水平、思想观念、机遇把握、政府重视程度等都是其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因此,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合理均衡地配置政府资源,加大对陈家沟景区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把它作为河南省的又一武术旅游精品景区来开发和建设,最终打造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康体、避暑、影视城等于一体的旅游经济区。(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文为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编号:B249)
注释
①卫志强,秦伟:“中华武术与旅游业发展的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第1期,第28~31页。
②胡幸福:“论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天时地利人和”,《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第1期,第80~84页。
关键词文化旅游 发展现状 对策研究 焦作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者对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和审美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文化旅游正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以及旅游经营者和管理部门的重视。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有些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合理充分的开发,但总体来看,国内大多数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远远不够。在河南旅游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焦作,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2 焦作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焦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自然山水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众多的文物古迹鲜有游客光临。焦作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有一条无形的鸿沟,与欣欣向荣的焦作旅游经济不太协调。
2.1 焦作文化旅游开发起步较晚,未形成产业
文化旅游业在焦作国民经济产业中的形象不明,资金投入不足,各相关的产业、行业、部门与文化旅游业的联系不紧密导致了文化旅游业开发迟缓,大量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浪费现象严重,尚未形成产业。现在很多人提起焦作旅游却仅仅是焦作的山水,对其文化却一无所知,焦作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一个文化单薄地区。焦作的旅游景点之所以给人一种文化单薄,品位不高的印象,其中有的景点是因为开发得较晚,文化的积淀还不够丰厚,如云台山景区,影视城景区;有的虽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但由于历史风雨的侵蚀,损失严重,还没有完全恢复,如月山寺,韩愈陵园等。
2.2 焦作文化旅游营销定位不明,宣传不够
焦作山水旅游在国际、国内市场上虽然知名度高,但历史文化旅游在其形象上尚未形成鲜明的、独具特色的促销攻势,在其手段上缺乏自我包装、自我推销和招揽游客的力度。旅游市场促销措施单一,促销水平较低,缺乏完整而具有针对性(不同客源地)的中长期旅游促销计划,特别是对海外旅游市场的促销更是十分薄弱,未能达到旅游促销的目的。
焦作旅游前期“旅游大篷车”的宣传推介中,仅从“山水”上定位,就焦作旅游的实际情况而言是不全面的,并且可能使游客对焦作旅游产生某种带有限制性的印象,以为焦作只有“山水”,没有“文化”。例如,太极拳早已享誉海内外,旅游发展空间巨大。原焦作市副市长王哲在英国考察发现,每逢重要节日就有人在广场打太极拳,然而并没有人知道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更不用说焦作的陈家沟。焦作的总体旅游形象中需要包含太极拳,太极拳作为前景形象叠加凸显于焦作的背景区域形象中,既能提升焦作区域形象,更能实现太极拳与焦作的关联嫁接。因而在宣传焦作山水品牌的同时,可借机宣传焦作的人文历史景观,以缓解焦作四大景区游客接待量几近饱和的压力,提升焦作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3 焦作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比较单一,潜力较大
目前焦作旅游中,太极文化、神农文化、八极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等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当前焦作旅游发展的侧重点仍停留在山水产品上,对旅游购物重视不够,所以,在多角度多层次挖掘当地文化,开发文化类旅游产品上的力度还有待加强。煤文化、竹文化、黄河文化、怀药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极具地域垄断性,但目前仍处于粗放型开发或未开发的状况。太极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神农文化虽然已有不同程度的开发,但开发形式很单一,开发层次也不够深入,各地在开发中只注重观光型产品而忽视了其他产品,不少有丰富文化内涵或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产品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因此焦作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4 焦作文化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客观地说,焦作的山水景观并不具备唯一性,同属太行山系的河南、山西许多地市都有大同小异的自然景观。仅就河南本省而言,各地景区资源替代性也比较强,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焦作周边的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旅游地投资大、发展快。包括龙头景区云台山在内的焦作山水文化旅游景区也受到这些文化旅游地众多景区的挑战,客源市场竞争越来越明显(见图1)。这些历史文化型旅游地对焦作旅游的替代作用较强,尤其洛阳,无论是资源质量、开发规模还是知名度都远远超过焦作,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3 焦作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焦作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但是目前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还是以山水观光为主,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份量较轻。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因此焦作要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努力培育焦作山水、太极拳、“四大怀药”和中国近代百年煤炭文化等四大文化旅游品牌,最终形成自然资源与文化景观相映成辉的局面。
3.1 借鉴经验,科学定位焦作文化旅游发展方向
山西平遥实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就有许多值得焦作借鉴的地方。平遥充分认识遗产文化的经济价值,快速推进平遥古城文化产业的提升速度。比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自2001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多元化的办展理念,现今已成为世界最大摄影展。经过八年的历练,国际摄影大展已经成为与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品牌相互促进和发展的重要品牌。同平遥相比,焦作的文化活动在国内外的名气还不够大,内容还比较单一,运作的档次还比较低,一些成功的活动没有能够坚持下来。因此,焦作各级政府要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定位,进一步挖掘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积极筹备太极拳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保护这一无形资源,树立焦作作为中华太极拳发源地的“圣地”形象和地位。
3.2 加大宣传力度,改变焦作文化旅游形象
焦作文化旅游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外的宣传力度小,很多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并不为外界游客所知,要发展文化旅游必须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可以尝试在互联网、报刊杂志、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传播媒介上投入相应的广告宣传,同时与国内外的旅行社、饭店宾馆开展合作,设计出焦作文化特色游等专项旅游项目。在改变焦作地区文化单薄的形象方面,可以组织力量,请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参加,对焦作富有特色的地区文化进行发掘整理,通过一定的形式,如编选书册,举办文化艺术节等,在社会上推广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造成广泛影响。近些年来在焦作和各县区举办的如太极拳年会、韩愈文化节、沁阳唢呐节等,就属于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今后要注意适当集中,进一步提高活动质量。
3.3 提升文化内涵,加大焦作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
挖掘自然资源的人文景观,开发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文化内涵,使文化产业项目与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焦作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有一定基础,但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还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资源的重组效应、整体效应和互补叠加效应。一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组合。进一步树立“大旅游”和“全市旅游一盘棋”的观念,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五大景区要统一品牌、统一管理,以兼并或联合方式实现资源重组。
3.4 挖掘传统优势资源,加大文化旅游项目开发
焦作要加大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重点围绕四大怀药、太极拳、黑陶、当阳峪胶胎瓷、博爱竹器等传统优势资源,开发形成系列化的高中低档、品种齐全的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另外还要加大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推动焦作市旅游业向更深层次迈进。如怀梆、唢呐等剧种的开发培育,太极文化的相关参与活动等,形成精品品牌,长年对游客演出,满足游客文化娱乐生活需求。
3.5 培育三大文化板块,提升焦作文化旅游市场竞争力
着力培育太极拳、“四大怀药”和煤文化板块,提炼焦作区别于周边旅游城市的核心要素,叫响这三大极具地域垄断性的文化品牌,提升焦作文化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培育以太极拳为主的健身养生文化板块,致力打造“太极圣地”陈家沟,使其成为全世界亿万太极拳爱好者的朝圣之地。培育以“怀庆药都”为主的怀药文化板块,打造“四大怀药”历史文化生态游线路。培育以中国近代路矿工业博物馆为主的煤炭文化板块。
4 结束语
不论是从实现焦作成为国内著名旅游圣地的发展目标来看,还是从当前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向来看,焦作的历史文化资源均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蕴涵了极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只要遵循科学的开发思路,采取正确的开发手段,并结合焦作市的民俗风情,深入挖掘焦作文化资源的内涵,就一定能够尽快将焦作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提高焦作市区域文化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做强做大焦作的整个旅游产业,带动焦作经济的跨越式腾飞。
参考文献
[1] 娄扎根.发展焦作文化旅游产业应坚持的原则.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198~200.
[2] 王新利.焦作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焦作大学学报,2003(2):32~35.
[3] 程相叶,张素杰.焦作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4):11~12.
[4] 娄扎根.利用民间文化促进焦作旅游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焦作大学学报,2006(3):34~35.
[5] 孙洁.浅谈拉长焦作旅游产业链条.现代商业,2007(26):255~256.
[6] 董霞.焦作市旅游营销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 许韶立.关于焦作旅游再发展的几点建议.网络财富,2008(7):92-93.
[8] 赵利新,郭建敏.环境是建筑风格发育的沃土――焦作文化环境与景区风格的思考.焦作大学学报,2006(1):37~39.
[9] 张宏山.河南传统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17):181~183.
[10] 徐娥.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河南科技,2005(10):11~11.
[11] 刘运动.周口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世纪桥,2008(2):153~154.
[12] 张静峰.浅析河南省文化旅游营销策略.商场现代化,2006(31):199~200.
[13] 姬汝茂.河南文化旅游强省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08(9):125~126.
[14] 李锋.基于双重空间的后开发景区成长性研究――以焦作云台山为例.旅游学刊,2007.22(10):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