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2 14:44:00
导语:在理性消费的看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农村中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1.攀比心理
有些农村学生的家庭收入低,父母外出打工挣钱,看到别人有手机,自己赶紧买一个。农村中学生本是纯消费者,但很多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讲攀比,在消费上就是追风赶潮,用名牌;别的同学互赠礼品,自己当然不甘落后,迎头赶上。
2.从众心理
多数农村中学生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融入集体当中,其消费心理受到消费群体的影响,并与群体的消费习惯一致。如,男生为装出男子气质,随波逐流抽烟喝酒,发型留“鸡冠”头;女生则表现为对奇装异服、化妆品的消费,过分重视名牌效应而忘却了自己的身份。
3.享乐心理
农村中学生因为父母经常外出打工,没有空闲时间照管他们,因此吃喝玩乐,电子游戏厅“潇洒走一回”,旅游景点“浪漫温馨又一回”,网吧“通宵达旦,夜不归宿”,白天上课“梦游周公”者屡见不鲜。因贪图享乐而精神颓废。
二、农村中学生消费心理误区形成的原因
1.家长对子女的娇生惯养
随着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这种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导致家长普遍有这样一种想法:“要让孩子吃的营养,穿的漂亮,玩的高档,用的排场。这种消费的生活方式误导了学生的消费心理,助长了学生不良的消费行为。
2.学生自身消费观念的错位
随着农村家庭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生活条件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农村中学生对城市各种新鲜事物,对时尚和新事物的流行有着独特的“天赋”,这种心理驱使他们竭力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打扮装束和独特的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三、农村中学生消费心理误区的解决方案
1.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中学生应该辨清金钱对人的双重作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同时,中学生应该广泛参加社会实践,这样就会认识到金钱的来之不易,进而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2.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也称合理消费,是消费主体的经济力量与消费支出的对比关系,通俗地说就叫“量力而行”。农村中学生是纯消费者,他们家庭的主要收入是靠父母打工,更应懂得“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防止入不敷出,不能盲目攀比和追求高消费。
3.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农村中学生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对自身、家庭都有重要的作用。农村中学生需要加强自身的消费教育,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合理地、有计划地进行消费,做一个合理的消费者。
4.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农村中学生一定要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The summer of 1975 I’d just graduated from college in Southern California. I received a 1968 Ford Capri for a 1 present and had my first job in Los Angeles. One Sunday night, thinking myself a very 2 grown-up, I left my uncle’s place after a visit, 3 telling him that I had less than an eighth of a tank of gas and no cash to buy more on my way to L.A.. I 4 onto the Pacific Coast Highway and watched for the sign “off” as I 5 north. When I started 6 on fumes(烟气), I pulled into a gas station. There was no self-serve then, no credit cards, and no ATMs.
I 7 the guy at the station. I could write him a 8 for gas, I said, or I could sleep in my car and try to walk to a town with a bank the next morning. As he was 9 me that I could sleep in my car but he’d have me arrested, a station wagon pulled up to the next 10 . The driver ― a thin, plain, middle-aged guy ― 11 the tail end of my 12 request. As the attendant went to 13 him, he nodded at me. “Fill her tank first.”
“Really?” I said. Hope 14 . “Oh, thank you. But I just need two bucks’ 15 . I just need to get home.”
“Fill it,” he repeated to the attendant. Then to me, “You’ll do the same one day, for someone else.”
I keep looking for that 16 young person, hoping to save her night on the road. 17 , in case she never 18 up, I try for other acts of 19 kindness. That quiet driver is always at the pump a few feet away, 20 the attendant to fill mine first.
1. A. test B. promotion C. birthday D. graduation
2. A. independent B. polite
C. inexperienced D. intelligent
3. A.by B. without C. except D. from
4. A. urged B. pulled C. pushed D. caught
5. A. headed B. made C. gestured D. minded
6. A. working B. jumping C. running D. taking
7. A. pleased B. commanded C. noted D. begged
8. A. test B. check C. book D. note
9. A. calling B. approving
C. informing D. suspecting
10. A. car B. attendant
C. station D. pump
11. A. overheard B. overcame
C. overlooked D. overweighed
12. A. failed B. agreed C. hoped D. inspired
13. A. charge B. serve C. introduce D. hold
14. A. disappeared B. choked
C. emerged D. lightened
15. A. conservation B. reward C. worth D. price
16. A. rich B. abundant
C. respectable D. unfortunate
17. A. Meanwhile B. Otherwise
C. However D. Moreover
18. A. sets B. closes C. shows D. puts
19. A. perfect B. random C. correct D. desperate
20. A. preparing B. tipping C. showing D. instructing
二、阅读理解
In the great American crime decline that began in the 1990s, New York City’s crime rate famously dropped 75% by 2001. New York, once a pickpocket’s paradise, scored 23,000 cases of in 1990 alone. Five years later, the number fell by half, according to writer Joe Keohane, who wrote about the decline for Slate.
“It’s a very human crime,” Keohane tells All Things Considered weekend host Guy Raz. “There’s no real advantage in terms of physicality or weaponry. You just outsmart your victim.”
It’s a craft he says takes a special combination of skills. “You need someone whose hand’s not going to shake. That means the patience you need to wait for the proper mark,” he says, “and the ability to read other people to determine whether a potential mark is a good target. A light touch helps, too, of course.”
Part of the reason pickpocketing has declined so dramatically is that no one teaches it anymore. Older pickpockets called “wires” used to train younger ones in the craft. Keohane says. “In New York, you’d have organized pickpocketing schools.”
Sherman Powell attended one of those schools in 1969, back when pickpocketing was good. Powell recalls walking into a room filled with half-dressed models. “They would have these bells on them, so your hand had to be light enough to lift the wallet and not let the bell ring,” he tells NPR. “like my teacher used to say, ‘you had to be a pianist.’”
Powell couldn’t make that kind of pick today, he says, even if he wanted to. Pickpockets face stepped-up surveillance(监视) in most public places. Their systems of apprenticeship(学徒) have been removed, and heavier sentences keep them off the streets longer. The widespread use of credit cards has helped, too. “When people stopped carrying money,” Powell says, “that was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pickpocketing.”
“But your tendency is to mourn for the loss of something that requires skill and style and panache(炫耀),” he adds. “And in a lot of ways, this is the way that pickpockets have been viewed for age lasting for ever.”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factor leading to the ending of pickpocketing?
A. People are more aware of pickpocketing.
B. People are armed with modern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 Punishments for pickpocketing are much tougher.
D. People are nowadays less well off than they were.
2. According to Joe Keohane, what skills pickpocketing needs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a. powerful bodies
b. great patience
c. the ability to seize opportunity
d. strict training
e. vivid imagination
A. a, b, c B. b, c, d C. c, d, e D. d, e, b
3.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outsmart” mean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A. be more careful than
B. be more intelligent than
C. be much quicker than
D. be a little fashionable than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The act of pickpocketing was never something to be proud of.
B. Some pickpockets were formerly trained as pianists.
C. There were once schools where one could learn pickpocketing.
D. The punishment for pickpocketing used to be harder.
5. What’s Powell’s attitude to the decline of pickpocketing?
A. regretful B. cheerful C. shameful D. painful
三、短文写作
假如你叫李华。近日,你的英语笔友Jack发来邮件请你介绍一下你对网络购物的看法和建议。请你结合以下要点,用英语给Jack回复邮件。
1. 网络购物新潮便利,受大家欢迎,包括中学生;
2. 由于网购的交易特点,加上各种促销活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自己没有理性消费;
3. 避免网购中的非理性消费的方法(至少三条)。
注意:1. 词数120左右,开头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2. 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Dear Jack,
I’m glad to receive your letter, in which you ask my opinion about online shopp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
【关键词】 消费需求 消费行为 位置消费理论
一、位置消费理论综述
自凡勃伦出版《有闲阶级论》以来,位置消费理论作为经济学的新的分支而产生,并在以后的经济研究领域得到发展。凡勃伦把消费中获得的物质满足称为第一级效用,把从显示财富和炫耀性消费中获得的满足称为第二级效用,人们追求财富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对第二级效用的追求。凡勃伦认为炫耀性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心理的、精神的要求,而不是为了满足生理的要求。凡勃伦认为对炫耀性消费的追求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主张对炫耀性消费实行管制。
杜森贝利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认为由于“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是非独立的。消费者本人的消费和收入要与周围其他人的消费和收入相对比,为此,高收入者就会对低收入者的消费产生“示范效应”。个人消费随着个人消费支出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他人消费支出的增加而下降,他人消费会对本人消费产生“示范效应”。由于“棘轮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非可逆的,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消费者本人现期消费和收入要与过去特别是高峰期的消费和收入相比,暂时的收入减少不能引起消费的减少,但暂时的收入增加却能引起消费的增加,这就产生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棘伦效应”。由此出发,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人们的相对收入水平。
弗兰克认为由于人们追求相对经济位置,一个人的努力会产生双重效用:相对效用和绝对效用,对相对效用的追求会使人们过分投资在位置商品中,而在位置商品上的花费只使社会财富重新分配而不能创造财富,从而导致社会的绝对损失。
赫希认为人们对位置商品的消费不是为了从消费的绝对量中获得效用,而是为了从消费时所产生的相对地位中获得效用。
位置消费理论证明了位置消费的存在,指出人们对相对经济地位的追求会影响资源的最优分配。
本文下面运用位置消费理论,利用实际搜集到的资料,对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大学生消费状况作一些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2010年12月,根据《统计学》课程教学计划的要求,进行了一次实践教学活动,会计电算化08级(1)、(2)两个班的同学参与了这次调查活动。这次活动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搜集资料,以轻纺美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男生公寓和女生公寓分别随机发放问卷100份,以有效问卷构成样本。回收有效问卷:男生86份,回收率为86%;女生93份,回收率为93%;平均回收率为89.5%,达到了预期回收率85%以上的要求。针对这次调查,两个班的同学辅助开了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座谈会。
这次调查,我们试图从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需求、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中反映大学生消费观念的问题有:您的消费观念是:A、超前消费;B、全部消费;C、略有节余。您对负债消费的看法是:A、消费新观念;B、可以适当负债;C、不能负债消费。您认为正确的消费观念应该是什么。
本次调查问卷中反映大学生消费需求的问题有:您平均每月生活费大约是:A、500元以下;B、500―600元;C、600―700元;D、700―800元;E、800元以上。您本学期各项开支中前三项的是:A、伙食费;B、衣着;C、学习用品、资料及培训费;D、日化用品;E、休闲娱乐;F、电脑、上网、手机费;G、其他。如果您有手机,购买时的价格是:A、500元以下;B、500―1000元;C、1000―1500元;D、1500―2000元;E、2000元以上。您每月手机话费支出:A、30元以下;B、30―50元;C、50―100元;D、100元以上;如果您有一笔额外收入,首先考虑的消费需求是多少。
本次调查问卷中反映大学生消费方式的问题有:您购物时的方式是:A、实体店;B、网上。您买衣物时考虑的因素是:A、价格;B、品牌;C、款式;D、其他。您认为上学期间最合理的购物方式有哪些。
本次调查问卷中反映大学生消费结构的问题有:您生活费主要来源是:A、父母;B、勤工俭学;C、助学货款;D、其他。您本学期各项开支中前三项的是:A、伙食费;B、衣着;C、学习用品、资料及培训费;D、日化用品;E、休闲娱乐;F、电脑、上网、手机费;G、其他。您认为在大学期间购买学习用品、参加各种培训、考取各类证件的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应占多少百分比。
三、实证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总结出该院大学生消费行为有如下主要特点:在消费观念上,理性消费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流,表现在消费需求上除了满足生存需要的基本消费之外,他们更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以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同时也较重视体育锻炼;消费方式呈多样化,除传统的实体店购物之外,网上购物成为大学生的新宠,消费结构趋于理性、合理。
但由于大学生群体年龄较轻,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或多或少在消费中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第一,储蓄观念淡薄,大部分同学没有储蓄意识,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第二,在大学生消费中也出现贫富不均;虽然在资料中显示月平均生活费在500元到700元的占了61.46%,800元以上的同学仅占6.7%,但这部分同学的消费方式对其他同学会产生“示范效应”。
在调查资料中还显示,从大一、大二到大三的消费支出呈现每学期增加的趋势,而且只增不减,表现出较明显的“棘轮效应”,特别是在手机与电脑的消费上。女同学在一些化妆品和衣服上都多多少少存在攀比的心理。
在钟淑萍的《培养大学生理性消费观》中,写到大学四年除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以外,额外开支人均消费有:电脑、手机、MP3等用品5850元;通讯费、网费3200元;恋爱消费4000元;旅行费4000元,交际费980元;零食费用1982元,总计19950元。信用卡的流行造成一部分大学生超前消费、其他同学盲目攀比的“示范效应”,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大学生在消费时也攀比跟风,不知道量力而为,理财意识薄弱。
表1的资料反映了样本月平均生活费支出分布情况。在收回的179份有效问卷中,月平均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的有30人,占总数的16.76%,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生活费在600元左右,有6.7%的同学消费在800元以上。
辅助调查资料显示,在生活费支出中,用于伙食费支出平均在68%;学习用品支出,包括考取各种资格证件,参加培训学习,购买学习资料等占全部支出的16%;女生购买衣着的比重大于男生。在从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中,伙食费呈下降趋势,学习用品支出呈上升趋势;在大三、大四年级学生中,手机、电脑、电讯费用有大幅增加,恋爱支出也在增加。
表2的资料显示,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主要是父母,完全靠自己勤工俭学挣学费的没有,只有一部分同学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用,大部分支出靠分母。接受助学货款的同学主要用于交学费,日常生活费用依赖分母,一小部分靠勤工俭学。其他一项包括大学生获得的各种奖励、亲戚朋友的借贷或支助,这部分所占比例较小。
四、对大学生构建科学消费观念的建议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不论在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方面,都有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在生活消费领域表现出攀比与炫耀心理。建议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消费的引导,树立理性消费观念,量力而行,对炫耀性消费行为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进行宣传,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大学生来自不同收入的家庭,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消费水平相同。家庭也应有正确的消费理念,给予子女合理的消费支持,过度负债消费不仅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且会对其他贫困学生造成心理反差,导致他们形成畸形的世界观。过度消费不仅对家庭是一种损失,对整个社会而言,更是一种损失。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让子孙后代也能享用到他们应该享用的资源,家庭应担负起培养孩子正确消费观念的重任。
大学生自己也应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增强独立意识,培养理财能力。
总之,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从而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前途,关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引导他们构建科学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对我们的经济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健:大学生消费调查[EB/OL].新华网,2006-08-15.
[2] 李素花、李男、陈利: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 胡世涛:浅析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引导[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8).
[4] 钟淑萍:培养大学生理性消费观[J].经济研究导刊,2008(1).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特殊消费群体,有着不同其他社会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多数大学生是从进入大学开始,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自主权,其消费行为对家庭、学校、企业、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把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内容、特点,研究其趋势,对指导大学生进行理性消费,提高企业营销的针对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及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等几个方面。
(一)基本生活消费 由于学校所在的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一,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需要也不一样,大学生消费在静态上可以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而在动态上呈逐年递增趋势。
(二)学习消费 学习消费主要包括学费、书杂费、考证消费和电脑消费等。大学生学费因学校所处的地域、类别、专业等的不同也有所区别。
1、大学生除了购买基本的专业教材外,其学习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教学参考书、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书目上。
2、考证消费。近年“考证热”在高校悄然兴起,大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出国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等等,名目繁多,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自然不菲。不少大学生甘心对考证进行高额投资,以增加职场竞争中的筹码。
3、电脑消费。好多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采取集体所有,分担成本的方式购买电脑;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大学生自己拥有电脑。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的沟通方式也多了起来。QQ、MSN、BOLOGE因其互动性,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交流经验、增长知识的新途径。同时,计算机网络已覆盖了许多大学生的宿舍,在宿舍上网业已成为时尚,大学生的网络消费也成为日常消费开支的一部分。
(三)休闲及娱乐消费 1、休闲消费。大学生闲暇生活中,最经常做的事情是上网、自习自修、读消遣杂志、读文学作品、书法、音乐、绘画等,这些活动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诸如参加课题研究,文体活动、义务劳动、听名师讲座等需要集体参与的交往性活动,却较少参加
2、娱乐消费。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数额也相当可观。进迪厅,打台球,遛旱冰,去练歌房,开PARTY等。另外,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追星热潮影响着他们的娱乐消费。
3、时尚信息消费。大学生中手机的普及率较高。为了找工作方便和交友,很多大学生都购买了手机用于与外界联系,还有的大学生用手机进行娱乐活动,如点歌、照相、彩铃订购、发短信等。手机已经成为他们一个重要的通讯工具,价廉实用的手机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首选,但手机费在逐步提高
4、旅游消费。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假期的增多,大学生热衷于出外旅游者也不在少数。
(四)人际交往消费 1、人情消费。同学过生日、当选大学生干部、入党,得奖学金、比赛获奖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被视为不够交情,不上路。请客者档次越高,赴宴者的随礼也就越高。人情风的蔓延,给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带来了精神压力。
2、恋爱消费。而恋爱费用的来源,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从生活费中“抠”出来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有的是来自“奖学金”的,这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有关,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有关。
二、大学生的消费趋势 (一)基本生活消费向营养型、质量型发展
从 90年代开始,我国的消费水平逐渐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大大降低,而用于改善学习条件,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开始上升,而传统的吃穿住用行等物质消费或生存型消费正逐步向有营养讲质量方面发展
(二)学习消费的比值将大幅度上升
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学习观念的变化,使广大学生日益认识到学习不再是一件阶段性的事,而将伴随人的终身。特别是网络教育的开展给人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用于继续学习的费用也将日益增大。
(三)健康、健身消费增加,休闲及娱乐消费呈现多样
大学生日益重视健康消费,用于进行体育锻炼和购买保健品的支出也在逐步上升,健康消费将成为主要的消费内容;体育健身消费在校园中渐成时尚,“花钱出汗”不再被视为可笑的事,大学生对各种美容与健康产品的需求,已超越基本的预防疾病的需求,进入更高层次。
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大学生群体有着比其他年龄群体更为旺盛的需求,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看电视、进影剧院这样一些静止的休闲方式,而是追求新颖、出奇、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动:迪厅、游戏机,台球和保龄球将更为普及;蹦极、攀岩、速降、滑翔、漂流、潜水、探险、探幽这类刺激的活动,今后会吸引众多的青年大学生。
(四)人际交往消费成本昂贵
在校大学生渴望理解,喜欢交友,用于请客吃饭的费用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信息消费的最大群体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网民年龄分布的高分值在20岁~30间岁,手机、电脑等产品由商务消费转向生活消费,大学生上网率的增长,个人电脑的畅销,也使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由实用至上转向感受为本。
三、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消费理性,自控能力不强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二)大学生过分追逐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大学生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在消费问题上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同样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三)盲目消费,过分展示自我 与成年消费者不同,大学生一般没有从众的心理特征,这一特征与追新求奇、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有关,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心智、生理已经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但生活、经济上却仍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必须依靠家庭的资助才能良好的生活下去,并能在自由支配金钱的情况下,随行所欲地进行消费,追求、展示自我,如:吃讲究情调,穿追求时尚和名牌;谈恋爱追求情感,大量进行物质投入;交朋友不惜重金;网费、话费节节升高,追求“舒适、时尚、流行”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财富持续增长,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有钱,也不断受到企业的广泛重视。
四、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大学生消费数额的增加,结构的变化,方式的多样化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生年级越高,消费水平也随之增长时尚化、个性化,使消费标准不断增长,大学生个性化消费的增多已成为趋势与潮流。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的追求。
(一)倡导大学生节约意识
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具有独立的意识与理智消费的观念。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大学生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二)树立大学生理财观念 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是现今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必备因素。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
关键词:创设 关键点 中职学生 德育课堂
当今中职德育课的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显示,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堂现状不容乐观。45分钟的一节德育课在学生的印象里是枯燥乏味的,师生间缺乏互动,教师在讲台讲理论,学生在下面睡成一大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德育课堂极其不受学生们的欢迎。作为一名中职德育课教师,应如何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效把握中职德育课堂45分钟,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并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有所收获呢?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本人根据德育新大纲的课程理念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处理,力求达到课堂受学生欢迎、“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学和学习的氛围。
一、采用引趣激趣策略,创设课堂兴趣点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好的老师。很多中职学生不喜欢学习课本里枯燥理论知识,但是他们兴趣爱好广泛:喜欢运动、流行歌曲、喜欢明星。从当前最流行的服饰、歌曲到各种综艺娱乐节目、明星的爱好、八卦新闻等他们都很感兴趣。如果我们教师在上课时,能根据知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入手,采用引趣激趣的策略,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比如在学习消费和消费观方面的知识课前,我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在课前让学生欣赏某超市最新的“五一”购物优惠宣传册和flash《赚钱了》。宣传册和flash的出现,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同时我也借机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假如你去超市购物,你会买什么?你认为flash中的主人公的消费观念对吗?原因是什么呢?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呢?”在阅读、聊天中拉开有关学习消费方面知识的序幕,创设了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愿意往下学的兴趣。
二、提供生活化的材料,创设课堂的自主点
在德育课堂上我们教师讲概念、大道理时,如果我们举的事例是一些名人、品德修养高的人,学生对他们不熟悉,会觉得他们高不可攀,自己永远不可能达到他们的层次。但教学中所采用材料、活动内容均选与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相关――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富有思想性和相关知识性的生活素材吸引学生,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人讲起,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这为学生愿意、主动的去学提供了物质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快就会被调动起来。比如在讲到当前学生的各种消费心理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前就安排学生分角色排情景剧《苦恼》,其中的对话内容都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分别映射所要讲清楚的几种消费心理。使学生在对话中了解消费心理的种类、表现和特点,并能对这些消费心理做出科学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对话是请学生展示,其他学生在观看情景剧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在看和议论的环节中引发学生反思自己的消费心理。课堂中由于能够针对学生自身实际,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入手,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回答问题。这样不仅这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气氛、集中注意力,且为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下一知识点埋下伏笔。
三、多开展相关体验性活动,创设课堂的快乐点
中职学生不爱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喜欢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从中学到知识。我们德育课教师要转变满堂灌的陈腐教育观念,教师只能是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设计学生体验活动,师生之间多一些互动,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多制造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给每个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平台,以达到做中学的目的,也给课堂带来了快乐和活力。特别是在重点和难点知识的阐述和学习环节上,学习内容可以巧妙地藏在体验活动中――让学生去感知、体验,最终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知识在快乐的活动中轻松获得。比如阐述树立合理的消费观的四个原则时,我结合知识点开展了体验性的活动――现场趣味拍卖会《你想买什么》,提供给学生各种拍卖物品,包括糖果手机、书籍、MP4、学习卡,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收支情况参加拍卖,每次竞拍加价时只能大于或等于规定的价钱,最高出价者获得拍卖物品。《现场拍卖会》这一体验活动的开展,让课堂达到了课堂的,学生拍卖有模有样,拍卖会异常激烈。在拍卖会上有的学生将一个市场价499元的MP4拍卖到3000元。拍卖会后的大讨论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明白不同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相互碰撞并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从而更好地引导了学生用科学的消费观去进行消费。让学生去感知、体验,最终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知识在快乐的活动中轻松获得。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课堂的“创新点”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贯在用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教材、教师自身的情况,在教法的设计上进行创新,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上德育课时如果能够将教学总体思路和环节的设计方面成功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针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四步探究体验”的教学方法的尝试。第一步:在感受消费中引出课堂主题的学习;第二步:在各种情境中学习有关消费的知识从而认识消费;第三步:开展了体验活动,活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消费,既折射出学生的消费心理也可以反映出消费心理是否合理,给学生如何理性消费引发了思考,同时为第四步理性消费做铺垫;第四步:通过呈现案例、图片、调查等,更好地指导学生理性消费。这四步的成功实施,都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先思后学”的学习方式,以活动贯穿将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构建了整个教学过程,最终到达教学目标。
我们作为中职德育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力求达到课堂受学生欢迎:课堂适宜、有用、有趣,避免出现一种“老师唱独角戏”的尴尬现象。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师生之间多些共同话题,多些互动,多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看法,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表现自我,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只有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才能有效把握中职德育课堂45分钟,真正达到“老师乐教,学生乐学”。
参考文献
[1]包建武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探究绽放异彩――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尝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3)。
[2]郑秀萍 中职课堂教学“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实践与思考[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S1)。
关键词 网购 消费行为 大学生 调查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网络的普及,物流公司服务的不断提升,网购已成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而作为最先接受新技术的群体,大学生在网络应用上较为熟练,网购也成为他们的选择。从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他们将是主宰未来网络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网购消费的重要群体,他们对未来网上购物的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在校大学生的网购现状,分析大学生的网购消费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网购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
1.1 大学生网购的用户特征分析
对常州地区大学生进行调研,发现在被调查的232名大学生中男生网购的人数占男生总人数的79.2% ,女生网购的人数占女生总人数的73.4% 。男生对电脑的掌握程度要比女生好,并且由于恋爱、游戏等因素网购支出颇多;而女生喜欢逛购物网站,在网购上的花费也不少。并且,高年级学生网购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大一的学生。大一的学生刚进入大学,对网购还不够熟悉,而其他年级的大学生已有相对丰富的网购经验。
1.2 大学生网购参与度和消费状况分析
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接受并尝试这种消费方式。在对传统购物和网购的看法上,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特别倾向,超过一半的调查者选择网购视情况而定,说明网购只是大学生日常消费的辅助手段。
根据调查,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一般在600~1200元之间。这样的经济现状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购买能力。51.4%的大学生平均每月的网购花费占到每月生活费的10%~40%,很少有大学生每月网购花费超过生活费的70%。可见,大部分大学生虽然网购,但在网购上花费的钱比较适中。
1.3 大学生网购消费选择偏好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网购时选购的商品类型的调查,可以了解大学生的网购消费偏好。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倾向于在网上购买服装类、礼品和书籍影音类产品。电子产品、化妆品等高档消费品由于真假难辨,大学生在购买时比较谨慎。可见,大学生的网购商品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
大学生网购时的网站选择也体现了他们的消费偏好。大学生网购时主要选择知名网站,价格、商品质量、交易安全性均是其参考因素。在各大网站购物时,大学生有自己的选择倾向,淘宝上一般是购买服装鞋帽类,当当网上主要是选购图书等学习资料,京东上主要侧重于3C类产品。
2 影响大学生网购消费行为的因素
2.1 外部因素
2.1.1 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是影响消费者需求和购买行为的最基本因素。网络文化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但由于网络的不确定性导致大学生对网络存在信任问题。另外,大学生所处的校园是个小社会,其消费行为难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周围的大学生频繁的网购会促使许多没有网购经历的大学生尝试着接受这种新的购物方式。
2.1.2 品牌和口碑
在网购模式下,品牌和口碑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很明显。消费者根据品牌和口碑可以减少购买时的搜索成本和认知努力,降低购买风险。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大学生在网购时有明显的品牌意识,并且他们在购买时注重口碑。
2.1.3 价格
价格是刺激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原因。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选择网购的原因是网上商品的价格较实物店有所降低,物美价廉是大学生考虑购买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质量相当的情况下,价格越低,大学生的购买概率越高。
2.2 个人因素
2.2.1 个性心理
大学生是年轻的消费群体,在各方面都比较追求个性。大学生冲动、好奇心强,追求流行文化。网上商品丰富可供挑选,可以减少“撞衫”等现象,并且在创意品这方面实体店比较缺乏,因此大学生出于个性追求会选择网购。
2.2.2 生活水平
家庭富裕的大学生的生活水平较高,那么他们可用于网购的支配金额就会相对提高。如果大学生的生活水平比较高,他们会更多地购买生活必需品之外的其他产品或服务。大多数大学生由于经济原因在选择商品时注重物美价廉。
3 大学生网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根据调查发现,大学生在网购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商品质量问题和卖家诚信问题、支付方式的安全问题、不理性消费问题。据此,针对大学生、高校、网络运营商和政府提出建议如下:(1)对大学生来说,在网购时不仅要熟悉相应的过程,更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安全保护意识。若收货不满意,应通过与店主协商和法律维权等方式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且,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水平理性消费。(2)各大高校在日常教育中应加强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传播,同时可以将网上代购和个体网店变得规范化和集中化,即建立校园网购平台。这不仅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对高校的实训建设也有推动作用。(3)现阶段的网络交易平台存在许多漏洞,导致网购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问题。网站经营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不断完善网购平台,并进行具体的市场细分,开拓大学生这片市场,制定差异化销售模式,最大程度调动大学生的消费积极性。(4)目前,虽然政府一直在推进网络交易的发展,但是政府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并不明显,网站仍然充当着执行者和监督者的双重角色。政府应完善网络立法,规范网络交易行为,营造良好、公平的交易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海懿.从大学生网购中分析高校学生的消费特征与问题[J]改革与开放,2011(6).
[2] 吕静,吕会宁.我国网络购物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西安:陕西农业科学,2007.
[3] 郑秀福.大学生网购消费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12.
[4] 肖风桢.大学生网络购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
[5] 朱正国,朱桃杏.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特征及行为指向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3).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用上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要大胆地删掉或替换。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教材的执行者、建设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既要用教材教又不能死教教材。既然能作为教材,里面值得学习的东西肯定相当丰富,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我们不可能照本宣科地讲完、讲透,有必要舍去学生已会的知识或者通过自己阅读就能弄懂的知识,否则就会让学生更加一头雾水。如教材中每一课的相关链接部分除了有考点的外,多数让学生自己阅读或可以删减、替换,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有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时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对教材加以整合。如九年级第三单元的“合理消费”和第四单元“艰苦奋斗精神”;第三单元的“三步走战略”和第四单元的“共同理想、最高理想”;第二单元的“科教兴国战略”和第四单元的“创新精神”;第一单元“角色、责任”与第四单元“理想的选择”等都可以合在一起讲,使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记忆,本来课文把有关联的知识点放在不同的单元分开开就不够系统和严谨。
二是对于九年级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基础知识,适当地增加时政知识教育。时代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特征之一。现在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本虽然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受种种条件的制约,课文中的一些内容与图片总是跟不上每天变化发展了的形势。时事政治教育具有最突出的时代性特点,正好可以弥补课本的不足。把时事政治教育与课本内容教学紧密结合,是初中思品政治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例如,我在教授第一单元“不言低价与回报”一课时,播放了201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即氢弹之父于敏为了中国的科技事业隐姓埋名几十年的感人事迹的视频,引入思品课堂教学。于敏热爱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于祖国科技事业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学生,比教材15页中遥远的外国女孩苏珊的例子当然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及教育意义。
三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本地区、本校学生和各班的实际情况进行。英林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成分比较复杂,外来工子女占到70%以上,这些学生中的相当大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对孩子疏于管教或无力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因此这些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比较差,学习动机不明确,抱负水平不高。另外,我们学校各个班的学生素质不同,就我所任教的班级四个班级中,9班是实验班,学习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强,对于课堂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较强,但是另外的6、7、8班是平行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弱,且厌学学生较多。因此,教学不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教学与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教书育人。面对不同地区的学生,不同学校的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更适合各班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核心。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问题设计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19-02
我校自2011年9月起启动“高效课堂”改革以来,深入推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宗旨,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广泛实施。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校政治教研组的老师们积极致力于研究“如何编写导学案”“如何使用好导学案”等课题,并为此作出了不懈地努力与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参与不同学科的听课评课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编写出好的导学案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而编写出好的导学案关键还在于优化导学案的问题设计。
许多教师对导学案的问题设计缺乏科学认识,不能有效地运用问题达成教学目标,主要表现为:设计的问题启发性不强,直问直答式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究能力;问题设计随意,没有梯度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设问太难,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无法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设计问题的目的性不强,偏离学习目标等,导致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任何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提问,思想品德教学尤其如此。有效的问题设计能启迪学生的心智,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感悟生活,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意识。
那么,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应如何科学设计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问题设计要有灵活性
有些课堂,教师提问直来直去,过于机械死板,启发性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就要巧妙地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开动脑筋,认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回答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
如在编写九年级第七课第二框“学会合理消费”的导学案时,笔者设计了“说说你身边的人在消费些什么?”和“在消费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两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列举身边的消费现象,认识到非理性消费的危害及学会理财的重要性,总结理性消费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理财,避免非理性消费。灵活性的问题,能促使学生全面理解、深入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式去探索、发现、归纳知识,对有效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十分有益。
二 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问题设计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设计问题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如果问题设计过于随意,偏离教学目标,就会使教学无效或低效。
例如,在一节公开课上,授课教师在讲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时,首先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了两位明星的照片,然后提问“看一看,谁更美?”课堂上学生们七嘴八舌争个不停。很显然这个问题设计太过于随意,严重偏离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达不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毫无意义,毫无价值,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课堂问题设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所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能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如在编写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二框“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的第二个内容“正确行使权利”的导学案时,笔者首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问题:“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这个问题能直接在教材上找到,一般同学都能回答。在这个基础上,我又编写了下面的问题:2011年春,某村村民和同伴从商场购物出来,发现一人正在偷自己的电动车,于是纠集同伴将偷车未遂的李某活活打死,该村民和同伴被公安机关抓获,并以故意伤人致死罪判了刑。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1)你觉得该村民应该被判刑吗?为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注意什么问题?(3)你有过权利被侵害的经历吗?你是如何处理的?
此问题设计通过补充新材料为学生创设了新的情境,然后根据材料和教学目标设计了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几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
四 问题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问题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偏难或偏易。例如,在前不久的一次公开课上,授课教师在教学“我能行”一框时,在课堂上多次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够直接坦然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是什么表现?”“在生活中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是什么表现?”“一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唉声叹气,是什么表现?”等等,学生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这样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造成部分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过于容易而自满,会导致学习热情下降。
再如,在去年的课堂教学竞赛中,授课教师在教学“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这一框时,在课的最后让学生总结“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这个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产生思维“卡壳”现象,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阻碍思维的发展,甚至导致有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五 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能积极、愉快地进行探究。思想品德课教材涉及大量的背景材料,如历史典故、名人逸事、图片资料、案例等。这些背景材料学生早就把它们当成故事在上课之前就阅读过了。课堂上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主要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或是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相关材料,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为前提,紧扣与教材设计、教材知识点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增强趣味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还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编写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一框“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的导学案时,我设计了以下的导入:
首先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上欣赏图片:2012年“3·15”的主题是“消费与安全”。
(老师导入:3月15日这一天,各大商场、超市都有这样的标语“天天3·15”“顾客是上帝”。)
请问:(1)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的消费真的是“天天3·15”吗?(2)我们每次消费享受的都是上帝的待遇吗?为什么?(3)从“金华火腿”到“苏丹红”,从“霸王条款”到“地沟油”,谁是受害者?消费者的权益为什么常被侵害?
很显然,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了,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新知的欲望,自然而然地就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总之,思想品德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教师只有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才能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否则,导学案很可能就成为习题案,教师辛苦,学生疲惫,课堂效率却低下。当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问题设计还有很多的技巧和学问,作为教师,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优化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 贫困生 超前消费 消费行为
在我国高校全面实行并轨及扩招后,高校贫困生逐年增长。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高校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0%左右;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左右。贫困生问题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消费支出也正在逐年有所提高,“超前消费”现象也在悄然兴起。而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们也开始大胆而潇洒地体验着诸如电脑、手机、MP3、品牌服饰等超前消费品。通过研究高校贫困生超前消费观念、行为,有利于深入了解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状况和生活状况,从而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培养贫困生科学的消费观、引导其正确理智地消费、满足贫困生的合理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超前消费的现状和特点
高校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住宿费、书费等)很困难的学生。而“超前消费”最早由罗斯方提出,认为这是一种特定的消费行为,即超过今天的收入能力将明天的收入提前到今天支出。针对大学生超前消费,指的是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超出了大学生当前的承受限度。从以上定义可知,贫困生与超前消费似乎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对立关系,两者之间绝对不能划等号。在通常理解下,贫困生应该属于校园中的特殊边缘群体,普遍认为他们经济拮据、生活清贫、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等现象,则消费基本上局限于生理需要、健康需要,根本谈不上购买手机、电脑、品牌等物品。但是,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中部分贫困生的确出现了体验超前消费现象。
1.非理性消费逐步增加。受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贫困生的消费倾向已逐步呈生存型消费向非理性消费发展趋势。据调查,在校贫困生消费支出的先后次序是伙食费、IT费、旅行费、恋爱消费、零食费、通讯费、服装费、交通费、上网费、考试及辅导班费、交际费和书籍费,可见除了基本消费以外,贫困生也同其他大学生一样有着额外的消费,并且这些额外消费数量不小。有的贫困生在获得助学贷款或贫困补助后,就开始购买品牌服装,打扮得前卫时尚,更有甚者花大量钱用在玩乐、抽烟、赌博等不良爱好上。
2.手机、电脑成为贫困生的最大消费产品。据了解,学校40%以上的贫困生拥有手机,10%左右的拥有电脑和MP3等相对高档的消费品。由于信息时代,再加上通讯设备的普及化,贫困生拥有手机的已不再成为一件新鲜事,大部分贫困生都有着用手机与外界交流的必要。电脑的方便快捷、贮存量大等特点同样赢得贫困生的喜爱,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电脑。所以,贫困生都会把所获得的贷款和补助的大部分用来购买电脑或手机。
3.人情往来消费逐年攀升。由于人际交往、同学聚会、生日宴会等需要,大学生之间请客吃饭、相互送礼现象大有存在。有的男生为了讨好女朋友喜欢,需要经常请客吃饭、购买礼品,月支出直线上长,大大超出了原定的生活开支。
4.消费心理压力增大。大多数贫困生在通讯费、服装费等支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由于受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的刺激,再加上贫困生家庭收入的不稳定,贫困生消费心理缺乏安全感,消费心理压力日渐增大。
5.强势贫困生人数不断增加。部分贫困生在申请到助学贷款后,再获得学校贫困生补助或勤工俭学机会,又凭着自身实力争取到奖学金;有的贫困生则是通过校外兼职、打工、做家教、贩卖小商品等机会,自己赚钱消费。这些贫困生往往都是通过自身努力逐渐成为贫困生中的强势,并且人数也不断增加。
二、贫困生超前消费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以上贫困生超前消费现状和特点的分析,可以发现造成贫困生超前消费的原因有着多种多样,主要在于消费观念、环境影响、心理因素、教育等方面。
1.消费观念上追求时尚和新潮。众所周知,消费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喜好,消费喜好又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不同的消费观念使人们拥有着不同的消费偏好,消费偏好又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虽然在高校大部分贫困生遵守着勤俭节约的传统道德准则,但是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还有着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一面。而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成员,贫困生们同样也希望以时尚、新异、前卫的个人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成长的成熟和青春活力。
2.环境影响上充满了物质诱惑。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对贫困生的消费充满了直接的诱惑。由于市场的日益成熟,商品的琳琅满目,为贫困生的消费提供了更多的物质选择空间,主要表现在扩大了消费范围,增加了消费功能,拓展了消费空间,如手机使用增加了沟通的时效性,手机的多功能满足了时尚要求,网上购物开拓了购物空间。正因为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选择的多样性直接导致了贫困生消费行为非理性因素的增多。
3.心理因素方面出现多样性。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和偏远地区,生活状况往往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而贫困生多数属于勤奋好学、成绩优良、自尊心强,可来到高校,看到其他学生的生活方式与自己的差距,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如果没有处理好心理平衡问题,那有的同学就会由此产生沉重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甚至产生攀比、虚荣、嫉妒等心理,不切实际地进行品牌包装、购买高档物品、人情消费,出现系列不合理消费支出。可喜的看到,有的贫困生并没有怨天尤人,积极地通过自身努力和艰辛劳动改善贫困状况,进而大胆潇洒地进行理性超前消费来弥补不足,从而拉近与城市生活的距离。
4.教育缺失。针对大学生如何正确消费、如何理财等方面的教育,目前高校中并未曾开设相关的“消费”课程,也没有真正意义上教育大学生乃至特殊成员的贫困生如何正确消费,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三、提高贫困生消费的对策措施
1.培育消费观念。消费是需要引导。针对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和消费行为的特点,要加强消费观的培养,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促进贫困生健康、科学的消费;要强调理性、适度和文明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和超前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要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主义观念。
2.注重环境引导。环境是个体成长的“空气”和“水”,从时间上看,它覆盖了个体生命的全部历程,因而影响个体一生的教育社会化。积极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提倡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鼓励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靠双手来换取劳动报酬,摆脱虚荣心理的困扰;改变对贫困生的陈旧看法,对其多点关爱、多点包容、多点理解、多点发展空间;积极探索建立与贫困生家庭和整个社会联系沟通的机制,关心贫困生的成长,努力营造贫困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加强心理支援。开设心理讲座,加强情绪调节和健康人格教育,帮助贫困生更新健康消费观念、人格观念和素质观念,增加对贫困的正确认识和健康心态,培养健康人格、自尊自爱、自律自重、自强不息,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加大经验交谈,由有相关经历的贫因生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分享快乐与共勉,重新认识自我,正确对待贫困,回顾成长经历,重建成长目标。通过对贫困生的理解支持和疏导抚慰,帮助贫困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支撑他们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强化自尊、自立、自信的主体意识,积极追求知识,发展自我。
4.关注消费教育。要进行专门的消费教育和理财教育,可通过消费问题专题讲座、开设《消费经济学》、《消费心理学》、《消费常识》等课程,帮助贫困生了解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方式、消费技能技巧以及常用消费品的选择、鉴赏、使用,引导树立合理的消费方式,提高对不科学消费的抵制能力。
5.鼓励助学活动。鼓励贫困生自食其力,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走上自立、自强、自助的道路,从而改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对于部分有能力的贫困生,应创造条件鼓励其创业。
参考文献:
[1]欧定余:贫困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J].消费经济,2007,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