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

时间:2024-01-12 15:38:14

导语: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

第1篇

关键词:饮食方面;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TS971.2 文献标识码:A

自古,中国人就讲究“民以食为天“。其实饮食文化不仅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人民的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饮食,除了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外,更是交流情感,建立了解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从文化对比的角度,以历史文化为主要背景,对中美文化差异进行重点介绍。

一、中西饮食文化简述

1.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具备以下三个主要的特点:

色:中国菜讲求颜色搭配,色泽诱人,给食客的视觉系统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

香:香则是菜肴烹饪后的香气,喷香扑鼻是中国菜追求的至高境界。

味:就是我们常说的口味,饭餐的味道要咸淡适口,酸甜相宜。不过古话讲“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不同的地域,依据不同的地方特色,菜肴的口感也随之改变。

养:中国菜讲究的是通过荤素搭配来均衡营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讲究吃的饱,更要吃的好。菜不仅仅要吃出味道,更要吃出健康。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饭菜养生是中国菜追求的更高境界。

2. 美国饮食文化

冷:无论到美国哪个州或小镇的餐厅或酒吧就餐,都会免费提供一杯白开水,特点是无论冬夏,水里都会加冰快。这恐怕是刚到美国的中国人难以适应的,尤其是恰逢冬季,你又身处美国的北部小镇,当室外温度在零下20多度的时候,一杯含着冰块的水放在桌上时,恐怕很多中国人都会单点上一杯热水,而这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请求,在美国餐馆里的服务生眼中会显得非常的奇特。

生:众所周知,美国人不仅爱生着吃菜,就连牛排都是爱吃带血丝的。在美国,任何蔬菜都可以生吃,芹菜,洋白菜,菜花…都可以沾上Ranch组合成一份丰盛的蔬菜沙拉。

甜:美国人吃饭,甜点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头戏。正餐的结尾必备甜品。蛋糕,派,冰激凌,布丁.....为每顿饭画下完美的句号。如果时间不够或实在没有准备甜点,哪怕是从便利店买来一包迷你奥利奥,美国人都不会错过甜点的诱惑。

除此之外,美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烹饪工艺不同。中国料理常用炒锅和旺火炉灶,而正宗美式料理基本依赖于烤箱并且少油。区别与中国的煎,炒,烹,炸;美式料理中的烤,熏,h,扒是使其风味独特的重要原因。

2.调味独特。美国西餐调味用品种类与中餐大相径庭。例如中餐炖肉用的肉桂,在西餐里却常用来烘焙甜点和蛋糕,或者是放在咖啡中。被中国人当做水果的苹果和柠檬,却在h饭,烤肉时作为调味料重点使用。

二、中美饮食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中美文化的渊源

1.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种玉米小麦,畜养牲畜。在饮食上主要体现在饮食结构上,中餐主要是由两方面共同组成的:主食和副食。主食主要指粮食作物,副食为肉,蛋类和蔬菜,其中蔬菜又占据着主要的副食地位。一顿饭,主副与副食相搭配,蔬菜和肉类的组合处处体现出融合统一的民族追求。

2.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的源头应该成为欧洲文化,它的源头来自地中海地区,由于天然生活资料的稀缺,人们必须通过探索自然来寻求生存,这就导致了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中的肉类占据了主要的地位,由于不发展农耕业,自然粮食的产量也不高,自然人民对此的需求就随之减少。一个土豆就可以是他们搭配牛排的主食。正如这种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一样,西方人更多是讲求的是个人本位论,和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饮食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蔬菜沙拉中的蔬菜绝不会随着牛排一起制作。甚至在用餐顺序上都会彼此单一分开,开胃菜,主菜,甜点,一道吃完上下一道。

(二)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美国人的饮食观念更趋向理性化,不过多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主要追求的是口味的清单和膳食的均衡。大多数的蔬菜采用蔬菜沙拉的形式呈现在美国人的餐桌上。再例如燕麦片,开水冲泡的燕麦加上一点葡萄干,坚果,或者香蕉片就可以是完美美式营养早餐的代言了。

在美国,正式的晚宴或者派对上。厨师长会把对食物的注意力集中在餐具的使用与摆放上,配料的新鲜与颜色的搭配上,装饰盘子食物的艺术性上,而不会过多的关注食物的味道的组合和创新上。例如,在烹饪上厨师长是绝对不会把肉和蔬菜互相混合,即使为了菜肴颜色的美观,也是在装盘的时候进行。小牛排搭配有金黄色的玉米粒,或者三文鱼搭配明艳红的小番茄。各个原材料的口味分口明确,绝不混合。

第2篇

关键词: 英汉习语 文化因素 跨文化交际

一、有关饮食的习语和文化因素

饮食是人类最原始、最古老、最基本的行为,是生存的第一需要,语言和饮食有着密切关系,并且相互影响。饮食中的食物语汇在习语中无处不在,或者说,习语中记载着丰富的饮食文化信息。

《圣经》中有一句名言:Man shall not live on bread alone.(人活着不单单靠食物。)受其影响,西方的很多谚语皆由此衍生而出。如,The mouth is the executioner and the doctor of the body.(食物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Diseases enter by mouth.(病从口入。)。汉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英语国家最重要的食物为面包。面包和黄油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与此相关的习语比比皆是,但在这些习语中,bread已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面包,而是代表着“谋生之道、饭碗、生活必需品”以及由此引申的相关内涵。如:one’s daily bread(饭碗,生计),earn one’s bread(养家糊口),beg one’s bread(乞讨),eat the bread of idleness(不劳而食),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抢走某人的饭碗)等。中国是农耕国家,汉族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的饮食结构。相关的习语有“吃白饭”,“饥不择食”,“画饼充饥”,“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相当于英语的“You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无材料难办事),“生米做成熟饭”相当于英语的“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等。汉语有一谚语体现了中西方共同的文化理念: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相当于汉语“天下没有掉下来的馅饼”,意为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不劳动者不得食。

二、有关蔬菜和调味品的习语和文化因素

英语中有许多借用如蔬菜、调味品等小物品为喻体的习语,这些习语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如《圣经》中有这样一个习语:the salt of the earth,其字面意思是“世上的盐”。盐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它有调味、杀菌、解毒、消炎、除污等多种功用,因此人们将它用来指平凡但是性格和行动十分值得尊敬的人,即社会中坚分子。类似的习语还有:take something with a pinch/ grain of salt意为对某事半信半疑;而中国人信奉“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人们烹调注重味道,讲究色香味俱全。有关饮食的成语谚语丰富多彩,如“众口难调”、“添油加醋”、“鸡毛蒜皮”、“色香味形”、“五味俱全”、“酸甜苦辣食不甘味”等。

三、有关住所的习语和文化因素

第3篇

饮食礼仪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不断交流,西餐厅不仅越来越多,而且也越来越受到小朋友的喜欢。为了让幼儿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特设计这一教学活动。一方面让幼儿了解中西方不同的饮食,进餐方法,另一方面也帮助幼儿养成一定的饮食习惯,懂得一定的进餐礼仪,并形成爱惜粮食,拒绝浪费的饮食意识。

活动目标:

1、初步让幼儿了解中、西餐文化,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2、学习吃西餐的礼仪,知道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3、感受西餐的用餐氛围,体验愉快的用餐过程。

活动准备:

刀、叉、盘、面包、午餐肉、PPT、视频

活动重点:

1、学会西餐基本的用餐方法。

2、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礼仪习惯。。

活动过程:

1 谈话导入:

——“平时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你们是怎么样招待客人的”?

小结:小朋友们都很好客,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今天老师家里来了许多小客人,你们帮老师想一想改怎么招待我的小客人呢?

小结:啊?请客人吃饭啊?!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那你们都去过哪些饭店呀?”

——“这么多的饭店都不知道要选哪个了?”

2 中餐与西餐的区别:

2.1 认识中式餐厅

——那我们就来看一看,咱们扬州哪家餐厅最有特色,招待客人老师最合适。

——“你们认识这家店吗?”(认识饭店招牌)

——“富春是经营中餐的饭店,是我们扬州最有名,最有特色的中餐(图片)饭店。家里来客人,爸爸妈妈都喜欢请客人到富春,品尝扬州的美食。

——“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富春里面有哪些好吃的,看看你们能不能说出他们的名称?”

图片:老鹅、请炒虾仁、狮子头、大煮干丝、富春包子、最后是最具有扬州特色的扬州蛋炒饭

——看完了菜谱,我们再去考察一下看餐厅用餐环境。观察一下人们在进餐时用的什么餐具?

——餐厅里桌子是什么形状的,用了哪些餐具?餐厅的环境怎么样?

小结:中餐用的餐具是筷子(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筷子了,筷子运用了物理上的杠杆原理,手指能做的事情,筷子都能做)许多人围着一张桌子,共同分享美食。

2.2 认识西式餐厅:

——刚去了中餐的饭店,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除了中式餐厅,还有其他风格不一样的餐厅吗?

——“你们认识这家餐厅吗?”(认识必胜客三字及其标志)

“必胜客是一家西式餐厅,在扬州也非常受欢迎。许多哥哥姐姐交朋友、小朋友过生日都会去。

——必胜客有哪些好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

——牛排、披萨、甜点看上去好好吃哦,我们就一起去看一下餐厅用餐的环境。观察一下人们在进餐时用了什么样的餐具?

小结:吃西餐时,我们用到的餐具是刀叉,每个人都吃自己面前的这一份,餐厅里面还会放着轻柔的音乐。

2.3 比较不同。

——那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家餐厅有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中餐与西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使用的工具、进餐的方式以及环境。吃中餐时大家围桌而坐,夹着同一个盘子里的菜。吃西餐时,每人一个盘子,吃完自己盘子里的。 西餐厅有音乐。

——一家是中餐、一家是西餐,那我们请客人朋友去哪家餐厅呢!?

4 西餐的礼仪:

——既然大家都选择去西餐厅,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学吃西餐的礼仪和方法(看PPT)。

4.1 餐巾纸摆的方式

——“刚刚你们有没有观察到,在进餐前人们都会在腿上放什么?”

——“她们是怎样放的?”

小结:“西餐的餐巾有两种摆法,一种是我们看到的将餐巾打开,平铺的自己的腿上,然后端正坐好。另一种方法是把餐巾打开,把其中一个角压在盘子下面。我请两位小朋友上来来示范一下,其他小朋友要观察谁做的好”(2名幼儿演示)

小结:我觉得这位小朋友做的非常棒,因为他只坐了椅子前面的一半,看上去非常好看。小朋友为防止弄脏衣服前襟,也可以将一整条餐巾张开夹在衣服上。

4.2 刀、叉的拿法

——“吃西餐的时候用到的餐具是什么?哪个手拿刀、哪个手拿叉。”

——“我们来做个游戏吧,我喊左右就请你们伸出相应的手”

——“我们把游戏的难度再提升一点,我说叉你们就伸出左手,我说刀你们就伸出右手。”

——“先在我来示范一下刀叉的使用方法,在开始的时候,我们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双手握住刀叉、手背向上。当我们在进餐时,用叉子插住食物,刀沿着叉子的侧面,向下切,切大小为一口的食物就可以放进嘴里吃了。” (2名幼儿演示)

4.3 当我们用餐结束后,我们的刀叉应该怎么放呀?(出示图片)我们把刀叉成八字形放在盘子上时,表示我们用餐结束了,不能放在桌面上防止弄脏桌巾,最后把餐巾叠成正方形擦擦嘴放在盘子的旁边,就可以离开位置了。

5 情景体验

—— “你们想不想去体验一下吃西餐呀,那我们就找好伙伴手拉着手,一起去餐厅吧。”

——“嘘,我们已经来到了幼儿园西餐厅,在进去之前我提一个小小的意见,男生们要有绅士风度,如果你的伙伴是女生的话,那就请你帮她把椅子拉开请她坐下来,然后再做到自己的位置上好吗?”

幼儿结伴进入“西餐厅”,按照正确的用餐方法体验餐具的使用,感受用餐氛围。

幼儿体验:重点操作,摆放餐巾,用餐结束将刀叉成八字形放在盘子上时,表示我们用餐结束了,吃完把餐巾叠成正方形擦擦嘴放在盘子的旁边,最后感谢厨师、保育员说“我喜欢”、“味道好极了”、“谢谢”。

6 光盘行动

—— “现在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餐桌,大家表现非常好,吃完了自己的食物,老师想问问你们,

在餐厅吃饭时,如果有许多菜吃不完怎么办 ”?

——“对!不要剩饭菜,如果吃不完的饭菜,一定要打包带回去,不能浪费”。

第4篇

    。

    二、文化异同与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特点

    1. 文化与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差异性”特点

    英汉两大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很大不同是因为在民族宗教、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历史背景等方面的较大大差异所致,这必然反映到语言中来。由于目的语缺失这些食品概念,翻译时找不到对等词,这时就要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把异国文化导入到目的语文化中去,消除文化交流障碍,这充分体现了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差异性特点。

    2. 文化与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共通性”特点

    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很多中国特有的食物名称的翻译遵循了权威与约定俗成的表述为依据,久而久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中,彼此对于对方食物名称的称谓就不再陌生,并被接受,在语言的交流活动中就不会产生歧义与障碍。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翻译策略。它体现了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共通性特点。我们所熟知的“中国通”,加拿大学者大山就有以下对于食物名称的流畅翻译,代表了权威性与通俗性。如,

    兰州牛肉面 (Lanzhou beef noodle) ,

    臭豆腐(smelly beancurd),

    北京烤鸭(Peking duck),

    月饼(moon cake),

    作为媒体人的大山对这些外国文化所未有的食物名称的翻译有很大的受众面,可被广大国内外人士所接触认可,通俗性很强,从而使西方对于汉语食品名称翻译日渐熟悉,更多地减少了交流障碍。

    3. 文化与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貌似共通实则差异”的特点

    可是,由于文化习惯和语言习惯的不同,两种语言中代表权威与约定俗成的翻译貌似对等,其内涵却有着天壤之别。

    三、文化异同与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策略

    基于英汉两种文化差异,在针对汉语食品名称翻译过程中就形成了不同的效果与特点。但,翻译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它是信息的传播过程,只要不影响译文的准确表达,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1. 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直译策略:英汉食物中,有很大一大部分的食品都是由共同的食物原材料加工而成的,只是在风味、美感、色泽和名称上有明显区别,其本质类同,很容易被目的语文化读者理解,对于这类食品名称的汉英翻译采用直译较佳。

    2. 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音译加注策略:一部分食品只为中国所特有,在色、香、味或者食品原料与加工程序上基本不同于目的语国家,这就要求对这类汉语食品名称进行音译加注翻译,这样一来,既传达原文含义又介绍了中国文化。

    3. 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意译翻译策略:一部分中国食品和外国食品原料相同,但加工与制作方法有很大差异,导致了文化翻译的语言障碍和文化交流的问题。对于这样的汉语食品名称翻译,必须深刻理解,把它的内含意蕴翻译出来,切不可生搬硬套,逐字硬译。采用意译法揭示其本质内涵语义,使译文概念具有整体流畅的效果,并且在语义传递过程中准确达意。

    翻译不能使译文语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该考虑到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统揽全局,把握语意,采用意译翻译策略进行语言的添加和注释转换,实现再加工,使目标语群体理解其含义。

    4. 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转换形象翻译策略

    基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相通性,有大量的对等相似词语的存在,使语言中相同主题的食品名称的翻译采用文化意义对等的词语转换进行表达,这就为转换形象翻译策略奠定了基础,使得译文翻译生动而准确。

    四、结束语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是通过语言来衔接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自然密切。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文化异同对翻译的影响,对文化的关注也日益密切。我们要在翻译活动中对汉语食品名称的文化背景知识要多理解,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汉语食品名称的文化异同问题做出准确的阐释,从而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达到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英)普洛克特(Procter,P.).剑桥国际英语词典【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钟林元.China Today(精选本).《今日中国》杂志社,2006.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 杨自俭.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郭  可. 当代对外传播【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跨文化;词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158-01

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外语教学是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一、词汇教学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中的成语、典故、谚语等更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归纳、总结、对比这些词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含义。

比如dragon(龙)在汉语中是吉祥动物,中国人将自己比作龙的传人,还有望子成龙的说法。而在英语中龙则是一种凶猛的怪物,常被看作邪恶的象征。因此,在译亚洲四小龙时就不说Asian Four Dragons.而要经文化转义而译成Asian Four‘tigers。

比如在学习第二册Unit 10,Lesson 39时,可就汉语里的“酒”字进行文化渗透。英语中不同的酒类有独自的名称,如spirit、 wine、beer·、brandy、champagne等。而汉语里没有分别表示不同酒类的单独名称,而要在统称的“酒”字前加上其他的词来区分种类,如白酒、葡萄酒、啤酒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中外不同的饮酒文化。

对于英语中大量的成语、典故、谚语等,在学到相关词语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介绍给学生。如t0 shed crocodile tears(掉鳄鱼泪,猫哭老鼠)、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D0 in Rome as the Romans d0(人乡随俗)、Penny wise,Pound 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等等。告诉学生对一些词语切不可望文生义,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特殊处理。

二、对话教学

高中教材中的对话课体现了交际功能项目。为了达到在某一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交际目的,除了必要的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语用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为严重。为了实现交际的得体性,避免不同文化造成的障碍及误解,英语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一定要将语言形式与语用、文化形式结和起来。自然对话教学中的语言呈现、反复操练是必不可少的,但要真正掌握某一交际功能,不能只停留在常识性的交际方式上,更要培养学生深层次的交际技巧,诸如语言的场景、说话者的交际风格、交际策略、交际意向等。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各种交际训练。

如在学习第一册Unit 8,Lesson 29时,教师可就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进行引申:西方人主张吃好,但吃得简单,平时一顿饭只有一、两个菜,请客时也不过三、四个菜。这和中国人准备很多菜待客有很大差别。西方人请客不象中国人喜欢给客人夹菜,他们小喜欢某道菜或已吃饱了,不会像中国人那样碍于情面而不好意思拒绝,他们会直接说:“N0.thanks.I've had enough.”这样,学生在情景对话训练或与西方人的实际交往中就可以避免犯文化错误,达到了交际的得体性。

再比如在第二册Unit 7,lesson 25的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操练Part2的Oral‘practice时先让学生’Talk about.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14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in pairs。然后,让学生进行group work,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Which is greater’,the difference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or the differ- ance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Canadian English?进而让学生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因为学生在第一册的Unit 3中学过有关American English and Br4tish English的区别。再结合本课内容和已有知识,通过对这些文化信息的处理,会有话可谈,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解决了实际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跨语言文化的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课文教学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诸如英语国家的地理、语言、饮食、音乐、媒体等。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比如在学习第三册Lesson 49 NEW YORK时,我先在课前布置学生准备有关纽约及美国的相关材料。在课文学习后进行小组竞赛。自然学生的问题不仅仅局限在课本当中,还提了诸如Why is New’York called a big apple和Do you know what NASDAQ is这样的问题。通过这种交流信息的方式学生既运用了所学的语言知识,又加深了对文化的了解。课后我还印发了几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的目的。

第6篇

关键词: 商务英语翻译 商务题材 文体特征 翻译技巧

一、引言

商务英语翻译的用途广泛,主要应用于各种各样的商务活动,尤其与经济利益相关。要想在商务活动中处以有利的经济地位,就要熟知商务英语翻译的各种特点。

二、商务英语翻译的题材

只要有一种商务用途,就会出现与其对应的商务翻译。因此商务英语翻译的题材涉及到商务活动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商务旅游、知识经济、商务信函、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国际金融、涉外保险及人才管理等。每一个商务题材都有属于自己的商务内容。商务旅游翻译就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包括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及等方面。比如在对动物的认识和联想中,文化差异就很大。在中国,猫头鹰有着不吉祥的寓意,甚至在中国的某些农村地区,有梦见猫头鹰叫,就意味着家破人亡的说法。而在日本,猫头鹰却有着吉祥的寓意,被人们拿来做奥运会的吉祥物。在希腊,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化身,因而西方有一句谚语“as wise as an owl”。各种文化差异在商务旅游翻译中随处可见,可以出现在与商务旅游内容相关的一般性的说明文,也有可能在旅游景点的简介中,甚至是体现在各种饮食文化的菜谱中。相比而言,有关知识经济的翻译则会遇到与生产、服务、科技、以及知识与信息相关的内容和文本。比如,与生产相关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或是与科技相连的各种信息技术及其产生的各种技术商品和服务。而商务信函则包含了书信的基本要素和书信的基本特征等内容,具备商务信息传递的功能。

三、商务英语翻译的文体特征

商务题材的广泛性决定了商务文本的复杂性和商务英语文体特征的多样性。

从词汇上看,以商务信函为代表的商务英语词汇多专业术语、缩略词和礼貌用语。如: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Spec. (specification),I have pleasure in...(我十分高兴地……)等;而商务旅游中出现的一些文本需要通过使用一些有修饰效果的华丽的词藻来引起人们的兴趣。比如:“盛夏炎日,一走进四川九寨沟的林间小道就汗止心凉,加上清风拂熙,浑身有说不出的舒坦。”除此而外,商务英语的词汇还具有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特点。比如,由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有关政治、生活、学习及网络的新词:“网民”(netizen)、“网虫”(networm)及“网上冲浪”(net surfing)等。

从句型来分析,商务英语的句法也呈现出两种相反的文体特点:一方面,以电子商务翻译中的电子邮件为代表,商务英语日趋口语化、简单化;另一方面,除了商务信函之外,一些商务文本属于法律范畴,如商务合同、保单等,又必须保持其严密性、准确性的特征,在句子结构上多用长句、复合句、被动句等。比如商务信函中常见的一些句子:“Our corporation is established for the purpose of...as well as other activities in connection with foreign trade.”

四、商务英语翻译的翻译技巧

商务文本的复杂性决定了商务文本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不同的商务文本该有不同的翻译标准。在对商务旅游、知识经济、商务信函等不同的商务内容和文本进行翻译时要做到灵活处理,随机应变。

商务旅游翻译要考虑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在翻译时就要考虑“功能相似”原则而不是要求字字对等的“忠实”翻译,灵活地使用“意译”法。比如对上文提到的一句谚语“as wise as an owl”,既然中西方存在着如此之大的差异,在译成中文的时候就不要出现“猫头鹰”的字样,只要能表达出某人很聪明的意思即可。知识经济的翻译针对大量的经济数据、专业术语及新兴的词语,就要在词语、语法结构及表达方式上尽量做到保持一致、准确,即以“直译”的翻译方法为主。同时,在对新词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与“旧”词的区别。比如,在对“邮件”一词翻译时,就要区别出是电子邮件(快件)“E-mail”,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慢件“snail mail”。再如:“冲浪”一词也有“网上冲浪”(Net Surfing)和“海上冲浪”(Ocean surfing)之分。而商务信函根据其特点和实际用途,在翻译时则要做到事实准确、礼貌得体、功能对等。具体而言就是要准确传达原文的事实信息并贴切再现原文的公函语体。比如,对以上的例文,“Our corporation is established for the purpose of...as well as other activities in connection with foreign trade.”应译为:“本公司是以经营……业务以及对外贸易有关的活动为宗旨而建立的。”这里,“Our corporation”被译为“本公司”比译为“我们公司”好,而“the purpose”被译为“宗旨”比译为“目的”好。就是因为翻译信函在做到意义的对等之外,还要做到风格的对等,尤其是商务信函功能的对等。“本公司”和“宗旨”能更好地体现商务信函正式和郑重的语体功能。

五、结语

总之,商务英语翻译从商务题材、文体特征及翻译技巧上都各俱特点。在全面掌握商务英语翻译的各种用途和相关内容的基础之上,熟悉其文体特征,在翻译时做到灵活处理,就能使商务活动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梅德明.新编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8-95.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4-45.

第7篇

越来越中国化的中国烹饪

我要强调的是,只有那些真正拥有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的国家或民族才能保持他们在“吃”方面的传统。比如,在今天的法国,人们就吃得越来越“法国化”。法国的年轻^、也_开始热衷于学习烹调法式美食。而依据我的所闻所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人的饮食也越来越“中国化”。

中国人或许想象不到,在巴黎的各式餐馆中,中餐馆的数量是最多的,甚至超过了法国餐馆、意大利餐馆、印度餐馆等。在法国最大的连锁书店FNAC的有关中国烹饪的书籍比其它国家的美食书籍要多得多。

你们知道在哪个国家中国烹饪已成为了一门学术学科吗?是在法国!就像有专门研究道教、儒教的学者一样,法国还有一些专门研究中国烹饪的汉学家。有关于中国烹饪的博士生研究方向。我猜,在中国本土还没有类似的学科和学者。

中国菜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它是在世界上传播最广、存在范围最大的美食。它比法国菜、意大利菜等等都要流行。  去年,我和我的妻子开车去意大利度假时,车在途中抛锚了。我们来到一个小村子修车。这里的人口只有两千人左右,村里甚至连旅馆都没有,但却有一个中餐馆,使我们得以饱餐一顿。可见中国菜的的确确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美食。

中国烹饪能否被视为―个世界遗产呢?2006年,法国最著名的大厨提出,要把法国菜纳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随后,法国总统也正式表示支持该提议。也许只有中国人和法国人可以理解这样一个提议。当然,我觉得中国菜也应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我坚信中国菜应该和法国菜―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认为,中国烹饪是一种艺术、一个完整系统、一种身份标识,它传承着某种文化思想。法国烹饪也是如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全世界一共也就两三种烹饪能达到这种高度、能自成一个系统,所以可以说,全世界只有三种菜系:中国菜、法国菜和土耳其菜(后者的知名度最低)。可以看出这三种菜系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它们各自的身后,都曾有过―个帝国。曾经的奥斯曼帝国影响了整个地中海沿岸地区。今天的中东菜、北非菜都属于土耳其菜系。  形成系统的饮食所具有的身份认同性使它能抵制全球化的风潮。法国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其实我们也可以说“我吃故我在”。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法国的亨利四世也曾说“有美食好酒就是人间天堂”。中法两国都强调美食的重要性。法国和中国一样,拥有很多关于美食的词汇和表述,如:artculinaire(烹饪艺术)、gastronomie(美食)、cuisine(烹饪)、grande cuisine(大餐)等等。

中国烹饪是一个系统

我之前提到中国烹饪是―个系统,所以有“菜系”之说。有些国家的菜肴也非常美味,但它们并不能成为一个系统。究竟是什么使得中国烹饪能成为―个系统呢?谈到“系统”一词,那么就应该有“分系统”。比如,你去法国进行一次美食之旅,尽管你不是美食家,但很快就能意识到不同地区的菜肴有着不同的特色,那里有很多“菜系分支”。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像中国的川菜和粤菜之间的差别,好像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东西。这些菜系都拥有各自在漫长饮食历程中的不断思考和积累中形成的基本原则。  必须让“吃”成为一种乐趣、有时甚至是一种高雅的享受――所以有些菜肴进入了帝王的宫殿。要去思考和表达“吃”的享受层面。所以,“吃”从一种简单的消费行为变成了一种享受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菜是自成系统的,我们不是在“吃”,而是在品尝、在鉴赏。

有人说中国有十二大菜系,有人说是菜系,也有四大菜系之说。此外,还有其它的区分方法,如有宫廷菜(和在法国一样,皇帝的御膳对整个国家的美食影响巨大)、官府菜、私家菜、斋菜、药膳、清真菜、小吃等。中国菜的制作方法也千变万化:煎、炒、烹、炸、蒸、煮、汆、炖等上百种方法。这些都让西方人感到陌生但兴趣盎然。

此外,中国菜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还因为它其中包含了不同的类别和概念。而中国菜与法国菜最大的区别也正在于此:中国菜有一种哲学化的韵味。中国菜体现出了虚实平衡、荤素平衡、软硬平衡、色香味的平衡等等,而这种平衡概念的源泉应该是哲学思想。法国菜中是没有这样的原则的。比如,我注意到很多法国人来到中国品尝中国菜时,会说“这个好吃!”,“但这个有点儿淡!”。但他们不知道,这道菜的“淡”正是为了平衡其它味道重的菜肴。中国菜也讲究“五行”,这也是哲学概念。 我想讲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我乘坐法航航班从中国飞往法国,坐在我旁边的是―个中国人。吃饭时间,当空姐问我们要吃中餐还是法餐时,我回答说“中餐”,但我旁边的中国人却说“要法餐”。我并不认识他,听到他的回答后,我开始观察他。空姐给他端来了餐盘,包括前菜、主菜、沙拉、甜点,还有奶酪。他最先吃主菜,大概是法式牛肉,同时他吃了点奶酪,还吃了点巧克力蛋糕,然后又回过头来吃主菜。他完全按照中国菜的吃法来吃这顿法餐。

要知道,法餐则是线性的,是要按一定的顺序,一道一道吃下去;而中餐则是各道菜肴同时享用的一个整体。这种用餐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法两个民族在思维上的区别:法国人更强调分析、分解。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全局和整体。

中国菜非常强调味道。西方人知道什么是咸、甜、酸、辣。但如果你对一个西方人提到“鲜”这种味道时,他恐怕就不太明白。当他看到能产生“鲜”这种味道的食材和调料(耗油、酱油、豆豉、虾、味精)时,他会更加糊涂。还有“麻”这种味道,在西方,这种味道也是不存在的。还有“鱼香”西方人是没法理解的,因为鱼的腥味让他们觉得很不舒服,想象不出鱼还能“香”。

中国烹饪中值得探究的文化渊源

探究人类起源,究竟人从何时起能被称作“人”呢?有学者认为,其标志有二:―是当人们开始敬重死者;二是当人们把饮食礼仪化。

中西在就餐时落座位置上的规矩大不相同。中国的餐桌上有主位、客位之分,而在法国,就餐者最好是一男一女互相挨着坐,但夫妻一般不坐在―起。在法国人家中做客,出于礼貌,客人应当吃完每道菜。但在中国,如果客人把桌上所有的菜都吃光了,反倒显得主人不够大方,准备得不够充分,所以主人一般都会准备非常丰盛的食物,最后总会剩下。

饮食与文学也紧密相连。在中国,公元前三世纪创作的《楚辞》中就已经有了关于美食的极为生动而细腻的描述。老子也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公元六世纪的《齐民要术》中也有对人们饮食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在各种专著中看到中国烹饪的历史脉络。而在法国也同样如此。早在中世纪,就有了一些有名的美食家和大厨,甚至有一些美食方面伟大的思想家。中国人所熟知的《基度山伯爵》的作者大仲马还编纂过一本饮食大词典。正是因为有这些专著,法国菜和中国菜都能自成系统。

饮食与―个民族的文化联系紧密。西方人可以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探寻中国美食,也可因中国菜而对中国文化发生兴趣。我眼中的中国烹饪如此丰富多彩,它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点点滴滴感到目不暇接。

第8篇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 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 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例如:英语中的"Ladies first,Thanksgiving,Homecoming,Girls LeagueDance,san 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制、跃上新台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 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汉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 Pioneer,Uncle Poli ceman,moon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同样, 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 are,indeed,a lucky 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 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如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等等,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 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在美国 "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际功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 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认为这正 是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往往会造就出"高 分低能"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 的,一旦面向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例如:学生们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Where do you come from?What''''s yourname?How old are 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 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使用。

由于文化的差异,用母语互译的方式错误地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语。如:“狼吞虎咽",英语是"Eat like a horse,"却被错误地翻译成"Eat Like a wolf and a tiger";英语中的" high school(高中)"被翻译成"高等学校";"restroom(厕所)"被翻译成"休息室"等等。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有时也会产生误会。例如:学生看见外教,出于礼貌,想打个招呼,便说:"Hi!Mrs Murphy,where are you going?(默菲夫人你好!你上哪去呀?)"这样一句在中国人看来很是正常的话,在英、美国家的人看来却是不礼貌的,甚至被认为是有意干涉别人的私事。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有时运 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例如:一位翻译陪美国客人吃饭,当他们饱尝了中国的美味菜肴之后,翻译用英语说道:"What staple food would you like?"意思是说:"您想吃点什么主食?"这位翻译的英语从语音到语法几乎无可挑剔,可却令美国人迷惑不解,因为美国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最多的食物称为主食,他们已经吃了许多以肉为主的菜肴,所以对这位翻译的提问感到莫名其妙。而中国人则无论吃了多少菜,却总是把米饭、面食做为主食。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一差异,即使掌握了正确的词汇和语法,在交际中运用也会出现差错,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美国人的饮食文化所致。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 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 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积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2.怎样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到目前为止,文化背景知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杂学,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特点的一些基本 常识。从教学角度看,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它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识 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换言之,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因此,我认为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 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 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 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采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我虽然曾在美国学习生活过一年,但仍深感这方面的知识的不足。因此,做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2.2 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

2.3 随机讲授。因为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如:

"name,sports,busine,也可以就所学内容进行交际练习。例如:在讲到 "floor"一词时,应告诉学生,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 以当"楼层"讲,"The building has 7 floors."可是,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又不一样,美国和 中国说法一 样,而英国把二楼叫作一楼"first floor",四楼叫做三楼"third floor",一楼叫作"ground floor"。 而且在英美等国,人们不喜欢13这个 数字(宗教原因),认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设13层 楼,也没有13号房间,12之后就是14。

2.4 差异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外语互译,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 运用英语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 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 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致谢、采访、问路、约会、告别等。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差异。例如:在回答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过于谦虚。例如:当人家称赞说:"你的外语说得很好!"中国人往往回答" 哪里,哪里,说得不好。"或者说"不敢当,还差得很远!"而英美人则会用"Thank you."或 "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来回答。如果按照中文的方式来回答,对方就会感到你认为他刚才说了假话,是虚伪的奉承。而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还有"dear(亲爱的)"这个词,在美国无论男女老少,上级下级之间都可使用,而且常用。可是在中国,"亲爱的"这个词就不能随便使用,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英美文化的差异,例如:"足球"这个词,英国人叫 它"football",而美国人叫 它"soccer",把橄榄球"rugby"叫作 "American football(美式足球)"。在讲到这儿时,我们应当让学生了解美式足球不是圆的,而是橄榄形的,玩时多半用手而不用脚等等。又如:英国人说: “Thankyou all t he same."(不管怎样也得感谢你。)而美国人说:"Thank you anyway."再如:英国人说:"Let''''s go." (我们走吧!)美国人说:"Shall weleave?"或"Are you ready to go?"(我们可以走了吗?)他们认为 "Let''''sgo."(我们走吧!)有命令之意,很不礼貌。还有很多词,如:chips (炸薯条),trousers(裤子),toilet(厕所),headmaster(中小学校校长),uncle(叔叔)及一些短语和习惯表达方式等等,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和文化背景及中、美、英三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在一起讲。这样使学生掌握的就不是"中国式的英语",而是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

第9篇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8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76-02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思维工具。它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文化来源于社会,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可见,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这个民族的语言。同样,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英语。

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提出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即文化教学应贯穿于语言教学的整个过程。以下分别从词汇、语法、口语交际、本文几个方面谈谈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1 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学习英语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所以,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不能只注重词汇的字面意义而忽视其文化内涵,应该注意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

英汉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讲授grandfather这个单词时,可以告诉学生英语中表示亲属的词比汉语少得多。汉语中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词非常丰富,那是因为中国受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影响,对血缘关系、长幼辈份区分非常严格;而在英语国家,人们崇尚独立自主,强调个性发展,对亲属观念相对淡薄很多,因此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较简单、笼统。他们不分父系、母系,也不分长幼,有时甚至不分性别。一个 grandfather既可指祖父,也可以指外祖父;同样,一个uncle涵盖了伯父、叔叔、舅父、姑父、姨父等多种亲属关系;而cousin可以指堂或表兄弟姐妹。

又以颜色为例,由于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的不同,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所以不能“望文生义”,想当然地按照字面意思或汉语的思维习惯来翻译。譬如,绿色在汉语里象征新生、希望、活力等,而green在英语里可以让人联想到嫉妒或稚嫩的,例如green with envy表示非常妒嫉的,greenhorn表示缺乏经验的,green as grass 表示幼稚的;蓝色在汉语里的引伸意义较少,但在英语中blue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词,如get the blues表示忧郁,once in a blue moon表示非常罕见、极少的,blue blood表示社会地位高的、出身贵族的;无论在汉语或英语中,人们都喜欢把黑色“black ”跟坏的,邪恶的,不好的意思联系起来,例如black sheep害群之马,black day 倒霉的日子,black market黑市,blackmail勒索等,但in the black却指盈利的意思。

另外,对于词汇在不同情境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教师应该给予补充说明。

2 在语法教学中导入文化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还要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因素。在枯燥的语法教学中导入文化,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句法结构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从句法上讲,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中多长句,长句中各分句之间的关系要靠关联词表示;汉语中多短句,少用连接词,各部分的关系可以从意义上体现。因此,英语句子中的各个成分如果少了连词、介词、关系词等连接起来的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支离破碎了;而汉语中即使没有连接词,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也可以把概念和关系表达清楚。学生在翻译句子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写出来的英语句子缺乏连接。例如,在汉语“你不来,我不走。”这句话中,两个分句之间没有连接词,但是整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如果翻译成英语则必须加上连接词,即“I won’t leave unless you get here.”或者“I will stay here until you arrive.”

另外,在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的频率比汉语中多得多,汉语里虽然也有"被"这个字来表示被动,但并不是那么常见,所以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往往变成主动。例如,They lived in a house that was built in 1800. 他们住在一所(被)建于1800年的房子里;The shirt needs washing.这件衬衣要(被)洗了。反之,学生在把中文句子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则要特别注意是否要用被动语态。

再比如,在讲授反意疑问句时,应该指出中西方思维习惯上的差异也反映在回答Yes或者 No上。中文是根据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回答“是”或者“不是”,而英语是根据事实来回答“Yes”或者”No”。譬如在以下两组对话中:

1)A : You are not a student, are you?”

B: Yes, I am.

2)A: He isn’t going to the meeting, is he?

B: No, he isn’t.

对于第一组对话的回答,中文翻译是:不,我是个学生;对于第二组对话的回答,中文翻译是:是的,他不去。

3 在口语交际中融入文化

英语交际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在交际中出现错误是学习英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般来说,交际错误包括语法错误和语用错误两种。沃尔夫森(M. 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却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后一种情况就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错误,它往往比语法错误更令人难堪。所以,为了减少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加强交际文化的学习是重要而且必要的。

中职英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人际交往中使用英语的能力。在诸如问候、介绍、告别、打电话、赞美、感谢、请客等最常见的交际场景中就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譬如,大多数西方人对个人隐私非常敏感,诸如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等话题都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他们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也从不问及有关对方隐私方面的问题。

再如,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除了饮食结构外,更大的差别是在餐桌礼仪方面。以请客为例子,中国人面对一桌佳肴却总是喜欢谦虚地说粗茶淡饭、招待不周之类的话。如果直接翻译成英文就是:I am sorry. There is not much food. 假如对方是来自英美国家的客人,他们就会觉得莫名其妙,甚至会产生误会。因为在英美国家,作为主人,他们通常会说,“I hope you will enjoy the meal.” 甚至会说:“This is my specialty.” (这是我的拿手好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好客之情。

要使文化教学融入到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不同的交际语境,使语言变得“鲜活”起来,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4 在课文教学中介绍文化

中职英语教材中课文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也包括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要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其涉及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讲授课文时,应该结合教材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譬如,在讲授中职《英语1》(基本版)Unit 4 Families in the Future时,笔者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然后导入美国人的家庭观念和美国家庭规模的变化,并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人口现状进行对比,同时让学生思考家庭规模缩小所带来的利与弊。对课文背景知识的介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又如,在中职《英语1》Unit 7 A “Babies” Class 中出现了私立学校这个概念,学生对此一知半解,于是笔者向学生介绍了英美国家的教育状况,包括公立学校(public school)与私立学校(private school)的区别,并列举了一些英美国家著名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的名称,学生对其含义才有了真正的了解。

在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图片演示、歌曲欣赏、观看电影、录像等辅助手段,让学生多感观的感受英语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并且相互渗透的。实践证明,文化导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文化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在课堂上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他们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探索,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及英语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