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3 10:40:24
导语:在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本次论坛在由首都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于启武教授任组长的中国医药行业社会责任研究课题组经过长期大量的行业调查后,根据企业申报材料的审核情况、《中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调查问卷》分值以及搜狐健康公众点击数据等结果,对2009年度我国制药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综合评比,共有55家医药企业获得“2009中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孺子牛奖”。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许嘉齐在论坛上要求我国医药企业应该把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思、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理念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贯穿到每个企业和每个员工的思想中去,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他指出,作为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医药企业必须强化管理,合法经营,诚信自律,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地药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药品需求,担负起关爱生命健康的光荣使命。
“社会责任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这个领域当中,需要各个领域的互动,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任务,就是需要各界负担起各自的社会责任。” 本刊首席顾问、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首席专家孙继荣教授在论坛上做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报告,并从国际社会责任发展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具有独特发展优势。
据中国医药行业社会责任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医药行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监测报告”显示,在我国医药工业不断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与社会、民众利益不和谐的声音与行为。
医药行业在投资界拥有“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美誉,20xx年英国《金融时报》500强企业所属行业中,制药业是仅次于银行业的全球最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医药行业分为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大组成部分,其中医药工业包括化学制药工业(包括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中成药工业、中药饮片工业、生物制药工业、医疗器械工业、制药机械工业、医用材料及医疗用品制造工业、其他工业八个子行业。一、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一)医药行业的特点
1、高技术
医药制造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领域,为寻找医治危及人类疾病的药物和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医药产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2、高投入
医药产品的早期研究和生产过程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以及最终产品上市的市场开发,都需要资本的高投入。尤其是新药研究开发(R&amD)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难度不断加大。目前世界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20xx年,世界制药业的“三巨头”——美国辉瑞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和诺华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分别达71亿美元、46亿美元和35.5亿美元,研究开发费用占全年销售额的比例均在15~16之间。
3、高风险
从实验室研究到新药上市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要经过合成提取、生物筛选、药理、毒理等临床前试验、制剂处方及稳定性试验、生物利用度测试和放大试验等一系列过程,还需要经历人体临床试验、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等诸多复杂环节,且各环节都有很大风险。一个大型制药公司每年会合成上万种化合物,其中只有十几、二十种化合物通过实验室测试,而最终也可能只有一种候选开发品能够通过无数次严格的检测和试验而成为真正的可用于临床的新药。目前,新药研究开发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美国为1/5000,日本为1/4000。即使新药研发成功、注册上市后,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一旦被检测到有不良反应,或发现其他国家同类产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也可能随时被中止应用。
4、高附加值
药品实行专利保护,药品研究开发企业在专利期内享有市场独占权。由于药品研究开发的高额投入,制药公司一旦获得新药上市批准,其新产品的高昂售价将为其获得高额利润回报。生物工程药物的利润回报率也非常高,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回报利润能达十倍以上。
5、相对垄断
医药制造业从根本上说,是被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大制药公司所垄断,并且这种垄断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20xx年,世界前10家跨国制药公司占全球药品市场的份额为43,前20家占有率已经达到60以上。
我国制药业长期以来以仿制药物为主,自主研发实力不强,R&amD投入较少,利润回报、风险性等产业特征也相应表现得不如世界发达国家制药业那样突出。但随着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医药制造业在自主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道路上,对产业特性的感受将会越来越强烈。
(二)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1997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表1: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工业比重
1997年1998年1999年20xx年20xx年20xx年
企业数()1.071.092.022.032.192.17
工业总产值()1.852.032.062.083.043.18
总资产()1.932.002.082.222.662.79
销售收入()1.861.971.971.972.262.30
利润()4.35.34.43.13.783.8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2:20xx~20xx年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工业行业中的排名
20xx年20xx年20xx年
净资产数额131312
资产总额141313
工业总产值(不变价)111811
销售收入191818
利润总额9711
利税总额9121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其中20xx年为快报数据。
(三)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 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80余万吨,其中有60多个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化学药品制剂30多种剂型、4500余个品种;在全球已经研究成功的40余种生物工程药品中,我国已能生产18种,其中部分药品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中成药产量60余万吨,中成药品种、规格达8000多种;可生产医疗器械近50个门类、3000多个品种、11000余个规格的产品。
1、近6年医药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产量稳步增长,连年创出新高
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1712.8亿元增长至20xx年的3876.5亿元,年均增长17.75;工业增加值由1998年的468.3亿元增长至20xx年的1133.2亿元,年均增长19.33。
20xx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62.1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8位;实现利润273.9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1位。
2、重点子行业中的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中药工业稳步发展,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我国医药工业的重点子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制药、中药工业、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业。
(1)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20xx年,我国化学制药业共完成总产值2383.76亿元,完成增加值607.4亿元,完成的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医药工业的50以上。化学制药业中的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两个门类增长速度不一,化学原料药业增长势头好于化学制剂业。
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化学原料药出口国,化学原料药已经成为医药工业的支柱,产值约占整个医药工业的1/3,原料药生产量约占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2,原料药产量约有50出口。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未来3-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业将保持较好增长趋势,化学制剂业随着我国医药健康防疫体系的完善、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医疗扩大等也将平稳增长。
(2)中药行业是医药工业的第二大支柱
中药行业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两大门类。20xx年中药工业完成总产值800.9亿元,完成增加值294.9亿元。1998-20xx年间,我国中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4,销售产值年均增长18.8。从整体状况看,目前我国中药行业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还不高,缺乏行业技术质量标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较难保证。20xx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将推动中药、生化药出口列为科技兴贸的基本战略之一,这对中药行业持续稳定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
(3)生物制药近年来发展迅速
生物制药业是我国受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推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xx年,生物制药业工业总产值194.9亿元,增加值72.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6.3、10.05,其中基因和疫苗生产发展很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xx年国家加强卫生防疫机构建设和紧急防御体系,启动了十余亿元的疫苗计划,列出了今后几年将重点发展的6类生物医药项目,这些举措将带动我国生物制药业的高速发展。
(4)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较低,但我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除日本以外亚洲最大的市场。20xx年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188.7亿元,增加值72.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5.04、16.27。目前我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为常规、普及型产品,高精尖产品数量少,缺少能拉动产业整体升级发展的核心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自我保健需求的增加,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3、医院下游市场发展趋于完善
我国医药商品的销售,以委托医药商业贸易公司和企业自销为主。目前我国已有药品批发企业7486家,药品零售企业151760家。医药物流作为医药产业中的全新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为完善的网络结构和现代管理水平的现代医药物流企业脱颖而出,一大批医药商业企业正在向着医药物流企业转变。
4、重点医药生产区域已经形成
从地域效益分布程度来看,20xx年医药行业效益聚集的前10省市分别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总额的70.03、实现利润的73.12。在华北、华东、华南及四川等具有医药工业基础,有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将医药工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的地区,成为医药工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20xx年全国实现效益前10名省市如下表所示:
排序销售收入总额前10名省市利润总额前10名省市
1江苏江苏
2浙江浙江
3山东北京
4广东河北
5上海广东
6河北山东
7天津上海
8北京天津
9湖北吉林
10四川四川
(四)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1998年以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很低,导致企业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1998年以来,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在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中强制实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等;对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分别实行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制度,对医药产品制订了药品注册制度,对中药、医疗器械等各子行业制定了不同的市场准入条件。这一系列制度的推广与实施,保障了我国医药行业的有序发展,医药行业已形成了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与医药行业有密切关系的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GMP认证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降价、降低出口退税率等。
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将促进一些国产普药生产企业的发展
1998年底,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实施。对于医药制造业而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药品需求结构调整的引导。20xx年6月,国家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用药范围主要确定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基本治疗用药。一些疗效好、价格低、质量可靠的普药、国产药生产企业将会扩大在医疗保险用药中的比重,扩大市场份额。
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将使我国非处方药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1999年,我国颁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并正式启动了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截止到20xx年底,国家已正式公布了非处方药物(OTC)目录共六批。OTC药物可以进行广告宣传并无需医生处方即可购买,在宣传和流通方式上有较大的优势。我国OTC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1990年OTC销售额为19亿元,20xx年达320亿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自我药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OTC市场将出现发展的黄金时期。
3、GMP认证制度的实施淘汰了近千家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医药小企业,提高了我国医药生产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20xx年,国家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在医药行业推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针对医药生产企业的GMP认证制度。GMP的中心内容是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保证,确保产品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xx年7月1日前通过GMP认证,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止生产。据统计,截至到20xx年6月31日,全国累计有3101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占全国药品生产企业的60,有1970家药品生产企业和884家药品生产车间未通过认证。
4、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实施使强势医药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药品定价采取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三种定价方式,其中: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1000多种药品与医保药品目录以外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1997年以来,国家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降价金额累计达160亿元,平均降价幅度在15以上。从20xx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决定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全国重点城市的试行范围,要求医疗单位在采购临床上应用普遍、用量较大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时必须进行集中招标,以进一步降低基本药品价格。国家根据市场和医疗消费情况实施药品降价政策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有利于降低药品的“虚高”利润,促使药品利润在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合理分配,而强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借助价格、成本、品牌上的优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5、降低出口退税率将使一些中小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淘汰,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的集中度将得到加强
我国将从20xx年1月1日起,降低出口退税率。这项政策的实施,将对化学原料药业产生了一定冲击和影响。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的大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在国内原料药生产能力过剩,销售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再受到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影响,其盈利空间将日趋狭窄。大型原料药生产企业由于拥有规模化生产效益,产品成本较低,在降税后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而一些中小型原料药生产企业将被迫退出这一行业。
(五)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3-5年,我国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化学原料药、中药、生物制药成为发展重点,医药生产企业的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大批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小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将不断出现。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将不断加大,成为医药生产企业中一支骨干力量。
1、《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明确了医药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及结构调整方向
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发展优势原料药业,继续发挥化学原料药方面的优胜,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和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竞争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促进中药现代化,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加强重点中药企业技术改造;在现代生物制药方面,重点研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加快研发关系国计民生的防治严重传染疾病的基因工程、微生物载体、核酸等新型疫苗,以及针对病毒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性疫苗。
在医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及时淘汰落后产品及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新开办企业数量;仿制产品的生产审批将考虑市场供需情况和技术水平状况;制假售假、污染严重、扭亏无望、达不到GMP要求的企业,依法关闭、破产;鼓励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与大型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
20xx年4月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了《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要求对其中的禁止类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对已建成的项目要坚决限期淘汰、依法关闭;对限制类项目中的拟建项目停止建设,在建项目暂停建设并进行清理整顿。其中涉及医药行业的目录如下:
禁止类限制类
手工胶囊填充维生素C原料项目
软木塞烫腊包装药品工艺青霉素原料药项目
塔式重蒸馏水器劳动保护、三废治理不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原料药项目
无净化设施的热风干燥箱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项目
安瓿拉丝灌封机药用丁基橡胶塞项目
铅锡软膏管无新药、新技术应用的各种剂型扩大加工能力的项目(填充液体的硬胶囊除外)
粉针剂包装用安瓿原料为濒危、紧缺动植物药材,且尚未规模化种植或养殖的产品生产能力扩大项目
药用天然胶塞
直颈安瓿项目
3、外商投资指导政策
20xx年,国务院修订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其中对外商投资医药制造业的指导政策如下:
类别目录
限制类氯霉素、青霉素G、洁霉素、庆大霉素、双氢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盐酸四环素、土霉素、麦迪霉素、柱晶白霉素、环丙氟哌酸、氟哌酸、氟嗪酸生产
安乃近、扑热息痛、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生产
国家计划免疫的疫苗、菌苗类及抗毒素、类毒素类(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白百破、麻疹、乙脑、流脑疫苗等)生产
成瘾性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原料药生产(中方控股)
血液制品的生产
非自毁式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及血袋生产
禁止类列入国家保护资源的中药材加工(摩香、甘草、黄麻草等)
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秘方产品
鼓励类我国专利或行政保护的原料药及需进口的化学原料药生产
维生素类:烟酸生产
氨基酸类:丝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等生产
采用新技术设备生产解热镇痛药
新型抗癌药物及新型心脑血管药生产
新型、高效、经济的避孕药具生产
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药物生产
基因工程疫苗生产(艾滋病疫苗、丙肝疫苗、避孕疫苗等)
海洋药物开发与生产
艾滋病及放射免疫类等诊断试剂生产
药品制剂:采用缓释、控释、靶向、透皮吸收等新技术的新剂型、新产品生产
新型药用佐剂的开发应用
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加工及生产(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技术除外)
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生产
兽用抗菌原料药生产(包括抗生素、化学合成类)
兽用抗菌药、驱虫药、杀虫药、抗球虫药新产品及新剂型开发与生产
(六)医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药工业企业集中度不高
20xx年,世界前20家医药公司在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达60以上。20xx年,我国医药行业前20名企业(以销售收入排序)的资产总额占全行业的16.5,销售收入占20.3,实现利润占21.2。前60强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占全行业的比重也只有30-40。我国医药工业企业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从数量上来看,20xx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共有4600家左右,其中小型企业占79.1,中型企业占13.9,大型企业仅占7。从效益情况看,20xx年4600多家企业中微利和亏损企业占全部医药工业企业的85以上。中小企业数量过多,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也难以适应医药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相对垄断的行业特性。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改善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药”政策的实施,医药行业总体技术实力得到了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研开发投入不足。跨国制药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一般都占销售总额的15以上,而在我国不足2。科研投入的不足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较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二是装备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的装备还以机械化为主,距发达国已进入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的自动化装备生产阶段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我国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8左右,真正形成产业化生产只有2-3。
3、产品质量、性能有待提高
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但药物制剂研发水平低,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稳定性差,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现阶段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产品,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十几甚至几十种制剂产品。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产品返修率和停机率高,产品性能不稳定,造成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依赖进口。
4、医药流通体系不健全
我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7,而美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全美市场份额的60,我国医药商业集中度较低。医药流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被打破以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目前我国医药流通的批发环节以委托医药商业公司销售和企业自销为主。近年来,医药生产企业出于对产品价格加以控制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强了自营自销力量。
二、我行医药行业业务发展现况分析
(一)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1、近三年我行医药行业信贷业务发展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根据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提取的数据,截止20xx年底,全行公司类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信贷业务余额181.91亿元,较20xx年底增加35.3亿元,增长24.1,其中:贷款余额168.3亿元(含票据贴现10.21亿元),占92.5;票据承兑余额11.57亿元,占6.4;贸易融资业务余额1.19亿元,占0.7;保证及信贷证明余额0.85亿元,占0.8。
医药行业贷款余额近三年增长较快,20xx年底医药行业贷款余额为168.3亿元,比20xx年底增加29.5亿元,增长21.2,与同期全行公司类贷款15.2的增长速度相比,高出6个百分点。医药行业贷款余额占全行公司类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xx年底的1.13上升到20xx年底的1.28。医药行业近三年发展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信贷余额较上年增长贷款余额较上年增长贷款余额占全行公司类贷款的比重
20xx年底1,231,4471,191,4191.13
20xx年底1,465,75219.01,388,38216.51.19
20xx年底1,819,10124.11,683,03621.21.28
20xx年6月末1,715,6361,585,541
2、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资产质量仍不容乐观
截止20xx年底,我行医药行业不良贷款客户389户,占医药行业客户总数的32.42;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9.5亿元,比20xx年底减少4.2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55,较20xx年底下降6.8个百分点;“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2.35亿元,比20xx年底减少3.5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8,较20xx年底下降5.4个百分点;欠息户409家(其中有息无本户20家),占客户总数的34.1,欠息额7.33亿元,比20xx年底减少2.62亿元,其中催收利息7.26亿元,比20xx年减少2.2亿元。从不良贷款形成时间来看,1999年以前发生的信贷业务形成的不良贷款(五级分类口径)余额为19.95亿元,占20xx年底不良贷款总额的67.6;欠息额6.3亿元,占欠息额的85.9。
受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以及剥离因素的影响,20xx年6月底,医药行业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下降为12.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61;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10.2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6.45。医药行业近几年资产质量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贷款余额五级分类一逾两呆
不良额不良率不良额不良率
20xx年底1,191,419406,87034.1533,67028.01
20xx年底1,388,382337,98024.34%9,01118.66
20xx年底1,683,036295,32917.55"3,46013.28
20xx年6月底1,585,541120,6447.612,3456.45
虽然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但医药行业资产质量依然不容乐观。医药行业的不良客户数、欠息户比例较高,进行结构调整势在必行。20xx年底、20xx年6月底我行前十大不良客户贷款余额分别为16.1亿元、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54.5、74.5,不良贷款客户集中度很高。20xx年底及20xx年6月底五级分类口径前十位不良贷款客户名单如下:
单位:万元
排名20xx年底20xx年6月底
客户名称不良额客户名称不良额
1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38400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36500
2深圳三九药业有限公司32900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8000
3中原制药厂26350通化方大药业股份有限公司9950
4通化市金马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4550北京建昊高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5600
5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000沈阳金龙保健品有限公司5532
6包头金星药用胶囊公司4449河北圣雪葡萄糖有限责任公司3450
7北京瑞得合通药业有限公司4280广州大禹重离子医疗器材有限公司2983
8北京达因药业有限责任公司3834深圳三九药业有限公司2900
9河北圣雪葡萄糖有限责任公司3500吉林亚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700
10广东迈特兴华药品有限公司3433中国中医研究院中汇制药公司2369
小计16069689984
3、医药行业客户总数减少,户均信贷余额有所提高
与20xx年相比,20xx年底医药行业客户总数有所减少,其中商业客户减少了近一半。工业客户信贷余额有所增加,占医药行业信贷业务的比重有所提高。20xx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比20xx年减少170户,其中:工业客户1095户,比20xx年减少41户,信贷余额173.05亿元,比20xx年增加40.78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xx年的90.2提高到95.1;商业客户105户,比20xx年减少129户,信贷余额为8.86亿元,比20xx年减少5.44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xx年的9.8下降到4.9。20xx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户均信贷余额为1516万元,比20xx年提高446万元,其中:工业客户户均余额1580万元,比20xx年提高416万元;商业客户户均余额844万元,比20xx年提高233万元。20xx年我行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分布及资产质量情况如下:
单位:亿元
客户数(户)20xx年底信贷余额占比其中:表内余额表外余额五级分类口径
20xx年20xx年较上年增长不良额不良率()
合计13701200-12.41.911008.443.4729.5417.55
医药工业11361095-3.63.0595.10.422.6328.6817.85
医药商业234105-55.18.864.98.020.840.84511.02
截止20xx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前十大客户信贷余额30.2亿元,占比为16.6;20xx年6月底,前十大客户信贷余额28.5亿元,占比为16.6。医药行业信贷余额前十位客户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排名20xx年底20xx年6月底
客户名称信贷余额客户名称信贷余额
1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41000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41000
2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38950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36500
3深圳三九药业有限公司32900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32500
4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320xx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320xx
5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0300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30000
6内蒙古亿利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8218内蒙古亿利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8150
7太极集团有限公司27000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5000
8中原制药厂26350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xx0
9通化市金马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4550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xx0
10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291金花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400
小计301559284550
4、区域分布分析
医药行业在我行地区分布广且较为分散,与医药行业自身的地域发展分布不相匹配。截止20xx年底,全行有39个分行(含总行公司业务部)有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其中上海、河北、浙江、深圳、陕西、山东、广东、四川等前八位分行信贷余额91.96亿元,占医药行业信贷资产总额的50.55,其余约50的信贷资产分布在全国其他的31个省、区的医药企业中。
从不良资产分布来看,除宁波、厦门、海南、西藏、三峡等五家分行无不良贷款外,其余34个分行均有不良贷款,其中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吉林、河北、深圳前五位分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17.51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59.30,不良贷款分布区域较集中。从不良贷款率来看,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新疆、吉林、甘肃五个分行的不良率最高。
(二)我行在医药行业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客户结构不合理,客户规模偏小
截止20xx年末,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共1200户,其中:信贷余额1000万元及以上的403户,占医药客户总数的33.58,不良户56家,不良率15.61;信贷余额1000万元以下的797户,占总客户数的66.42,不良户412家,不良率34.89。我行对医药行业的信贷支持重点不够突出,信贷余额5000万元及以上的89户,仅占总客户数的7.41,贷款投放多数集中在医药行业的中小客户上,而中小客户集中体现了不良户数、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不尽合理,在医药行业的营销工作中,应加强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的调整,加大对国内优势医药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信贷投放,逐步退出小规模医药企业。20xx年底医药行业客户结构如下:
单位:万元
户数占比贷款余额不良贷款额不良户数不良率
1000(含)万元以上40333.58138472363005615.61
1000万元以下79766.4291895902941234.89
合计120xx0083036295329468
2、我行医药行业存量信贷资产的区域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相匹配
我行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地区发展结构不相匹配,在部分医药行业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区域,我行信贷市场份额较低。
单位:万元
地区销售收入排名20xx年底信贷余额信贷余额排名
江苏省14942616
浙江省21364843
山东省31013576
广东省4865347
上海市51563191
河北省61413412
天津市72354623
北京市8787919
湖北省93906418
四川省10790648
3、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
由于历史原因,医药行业客户多在工行、农行开户,是工行、农行的传统客户,企业基本结算户主要开立在工行和农行,在我行基本户开户率较低,资金结算量较小,我行对其资金回流及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力度较弱。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深层次的营销难度较大。
4、竞争产品无特色,缺乏个性化服务
医药行业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行业,呈现出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的基本特征。医药行业受国家管制较严,在审批、生产、销售环节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多级审批,国家配套政策的变化对医药企业和产品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外,医药行业技术专业性强,产品分类细,种类繁多,需要对医药行业技术、产品、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目前我行对医药行业客户提供的产品比较单一,主要以资产业务中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贷款为主,在资产业务以外缺少与医药行业特点相配套的服务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医药行业多层次的市场需求。营销过程中缺乏对不同类型医药客户的市场细分以及需求特点的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三、医药行业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1、融资业务需求
(1)固定资产贷款需求。1998年后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门槛,与此相关带来的固定资产贷款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符合GMP要求的生产厂房和生产线的资金需求;二是医药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三是为实现医药产业化,建设新医药生产基地和老医药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
(2)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医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耗用或销售而储存的各类存货、季节性物资储备等生产经营周转性或临时性的资金需要。
(3)其他融资需求。一是医药企业进出口业务所产生的贸易融资需求;二是由于医疗器械行业大型设备采用租赁或分期付款方式所产生的融资租赁、买方信贷和保理业务需求;三是医药企业由于支付及结算需要所产生的法人帐户透支等临时性融资需求。
2、资金归集及电子化产品需求
(1)资金归集需求。医药工业类客户和医药商业类客户具有各地分支机构较多、资金结算量小但频繁等特点,下游客户(包括各地商、经销商以及医院和药店等)相对稳定但数量较多。为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对加强资金归集提出了要求,可通过网上银行、重客服务系统等为医药客户组建资金结算网络。
(2)电子化结算产品需求。药品、设备招标采购网上信息平台以及医药经销商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需要银行提供相配套的移动POS、金融IC卡等电子化结算产品。
3、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需求
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将推进医药流通及生产企业的重组,由此产生资产评估、财务咨询等业务需求。同时由于医药行业风险基金制度的建立和筹资的多元化,可向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服务。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医疗及保险业与每个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可办理银行卡、代收费、保险等中间业务服务。
四、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定位
近两年,我行在医药行业的信贷投放增长较快,信贷余额年均增长超过20,在全行信贷余额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同时,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年均下降幅度超过25,信贷资产质量有所好转。但是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客户结构不合理、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匹配、优质客户不多等。针对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确定未来3-5年内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的思路是: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加大对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的营销力度,提高我行在医药行业发展较好地区的市场份额;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退出医药行业中效益及发展前景不佳的企业。
(一)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确定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
从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来看,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较大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基础,发展较快、较稳定。该区域医药行业的销售收入达到全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70以上,已成为医药行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医药行业中的重点优势企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也集中在这些地区。根据医药行业发展的地域结构,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将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河北、天津、北京、吉林、四川、黑龙江和陕西等十二个省(市)作为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二)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医药行业客户结构
1、重点支持类客户
各分行应视本地区医药企业的发展状况,选择本地区的重点支持类客户。重点支持类客户应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②有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强,财务指标在同行业中保持先进水平;③我行信用评级在AA级及以上。十二个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所在地分行可选择1-5家医药企业作为分行重点发展的客户,其他地区的分行可选择1-2家医药行企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各分行应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与我行合作情况等,及时对重点支持类客户进行动态调整。对分行确定的重点支持类客户,应根据医药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提供授信、组建资金结算网络、提供保理、投资理财、财务顾问、个人金融服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增加我行在医药行业优质客户市场的业务份额。
各分行在确定重点支持类客户时应注意:①企业所处的子行业。我国医药行业重点发展的子行业是化学制药业、中药业和生物制药业,其中:化学原料药业具有较大优势,预计未来3-5年内,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将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具规模、有成本优势的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生产药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中药行业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有传统品牌优势、拳头产品突出、拥有中药材生产基地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销售网络畅通的大型中药生产企业;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尚处于初创阶段,表现出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目前不宜进行大规模信贷投入,营销中重点关注疫苗和生物工程技术药物生产企业。②企业产品的特点。将医药企业产品列入医保目录的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项指标;对仿制尚在专利保护期的国外新特药的国内生产企业应持谨慎态度;关注非处方药市场的发展,支持具有明显品牌优势、强大营销能力的非处方药生产企业;对主导产品品种相对单一的化学制剂药生产企业的支持要慎重。
2、维持类客户
对目前在我行有存量信贷业务但未列入分行重点支持类的医药企业,密切关注企业发展动向并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对其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规范、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进入规模化生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及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但原则上不增加新的信贷投放。对维持类客户应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努力拓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增加存款收益、中间业务收益,减少信贷风险。
3、退出类客户
目前,中小型医药企业客户数在我行医药行业客户中占较大比重,这部分客户集中表现出客户数量多、户均余额低、不良户数及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各分行应把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本地区医药企业发展状况及与我行的合作关系等,制定本地区医药行业客户退出标准和退出名单。退出类客户应包括:①未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通过GMP、G、GCP、GAP认证的医药企业;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产品列入国家20xx年《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中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列入20xx年《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③产品无特色、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前景不明朗,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④贷款余额在2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及在我行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医药企业。对退出类客户应制定具体的退出计划,同时注意保全我行债权,以免债权被悬空或各种逃废债行为的发生。
五、医药行业客户营销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
医药行业是受政府管制较多的行业,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药品降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国家环保标准的变化以及出口退税等与医药行业相关的政策变化都会对医药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表现为对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及药品供求结构的引导,国家政策最终将影响企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因此必须积极关注医药行业相关政策的变化以及对医药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确定医药企业项目成本和收益时,也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二)关注市场变化
由于地方保护的普遍存在以及所有者缺位等原因使制药企业重复投资过多,整个市场呈现出过度竞争的状态,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科技含量高、企业实力雄厚的大型医药企业逐渐会形成垄断态势,那些科技含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的小企业将会逐渐被淘汰。关注医药企业的市场变化,一是要关注产品的市场特征,如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替代性;二是产品的发展前景,产品的市场潜力及潜力的持续时间;三是关注产品价格波动对市场的影响。
(三)关注医药行业技术风险
医药行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相对垄断,对技术要求较高,一旦技术失败,整个项目的投资将不能收回,因此技术风险是制药项目的首要风险。对于新药项目来说,技术风险包括新药是否能够研发成功、是否能够通过国家临床研究和生产上市的审批,以及取得生产批文后在工艺和技术上是否存在问题等。对于仿制药来说,主要是生产的工艺路线是否成熟和稳定。
(四)加强对客户的审查
1、针对行业特点,加强对医药客户的准入审查
医药行业是一个市场准入限制极严格的行业,制药企业从取得生产资格到药品上市以及最后价格制订都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管制,如果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产品将不能在市场销售。在客户和项目审查中应注意:(1)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审查企业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目前国家对医药行业产业政策主要有医药“十五”发展规划、20xx年下发的《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20xx年下发的《外商投资企业目录》;(2)根据医药行业准入要求,审查企业是否具备行业准入资格:医药工业企业应通过GMP认证,具备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批文、医药产品注册证等;医药商业企业是应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通过G认证,进口药品应具有进口药品注册证等。
2、借款人应具备较好声誉
医药产品事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药品的药效和副作用缺乏了解,在选择药品时往往依赖以前的经验。因此制药企业以往的产品记录对于现有产品的销售成功与否至为重要。
3、关注企业规模
一般来说,制药行业前期研发成本高而后期生产成本低,固定成本高而变动成本低,研发成本在生产期内摊销,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成本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下降趋势,因此医药行业呈现出较强的规模经济特征。大型医药企业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更容易降低成本。
波特五力模型医药行业竞争环境发展战略
1波特五力模型简介
20世纪90年代末,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M.E.Porter)教授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形成了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的理论。根据他的观点,在一个行业中,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进入者、现有竞争者、替代品、供应者和购买者。其中,潜在进入者、现有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威胁属于外部竞争,也称作水平竞争;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属于内部竞争,也称作垂直竞争。
这五种竞争力量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该产业的竞争强度和获利能力。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医药行业竞争环境做出分析并对其发展战略进行探究有重要意义。
2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口绝对数量增长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增加、国家新版基本药物目录出台以及大病保险等新医改政策的驱动,我国已成为全球医药市场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医药产业完成产值18,255亿元,同比增长21.7%。根据中国医药行业分析报告,2012 年全年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083.26 亿元,同比增长19.79%。医药行业产销规模的稳步上升进而带动了行业利润增速的继续回升,全年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731.68 亿元,同比增长19.84%。2013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趋势。虽然我国医药行业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行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
2.1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上。
2.1.1从行业总产值分析,产业结构目前仍以化学医药工业发展为主导,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中药产业和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制药业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也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
2.1.2我国医药产品以普药为主且技术含量低,具有疗效明确,价格低廉的特点,大多数已经列入国家基本医药目录。处方药市场为仿制药的天下,新药特药相对较少,重复生产导致同一通用名称的药物其生产厂家有数十个,独家产品少,药品质量得不到国际认可。
2.1.3医药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近7000家医药企业中80%为中小型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水平低、区域分散、集中度不高等现象。自2004年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强制对医药生产企业实施GMP认证,药企的创办和管理受到严格限制,近年来通过行业内兼并重组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龙头企业。
2.2创新能力匮乏。主要表现为原研能力无法赶超跨国医药企业。在跨国公司垄断全球医药市场的背景下,原研药依然居市场主导地位,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药物却屈指可数。纵观全球研发领域,投入前10 位的跨国医药企业每年投入新药的研发费用平均占销售额的17%,而我国的医药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仅占销售额的2%~3%左右。很多医药企业长期依赖仿制药盈利,由于研发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3核心竞争力不足。综合实力无法与跨国医药企业抗衡。多数跨国医药企业创办较早,凭借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凭借技术优势建立了强有力的行业学术地位,我国医药企业缺乏的正是雄厚的资本、前沿的品牌和过硬的研发技术。当今世界排名靠前的外资医药企业窥伺中国的巨大市场,无不想在中国分一杯羹,这使本土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和挑战。
2.4医疗体制不完善。我国医疗体制不完善的现状导致以药养医的现象长期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和百姓看病难、药品贵的问题需要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寻找出路。
3我国医药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1潜在的进入者。医药行业是朝阳产业,具有投入大、利润高、风险大等特点。高回报率这一大利好让越来越多实力雄厚的集团企业看好这一市场。医药行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关系民计民生,进入壁垒也较高。进入者必须面临规模经济的考验,若以低投入进入,则产品和市场得不到保证;若以高投入进入,市场需要培育期,短期回报率不能达到预期。同时,由于顾客对药品质量和品牌忠诚度不同,新加入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攻克这一壁垒,树立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形象,往往会以前期亏损为代价。另外,在进入医药行业时,如果没有自己的分销渠道,也会面临进入障碍。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商业公司-医院,这种传统分销渠道的特殊性导致新加入者在选择和建立分销渠道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行业内产品的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限制了新加入者对产品的选择,没有特殊优势的产品也无法赢得竞争。国家行政干预、药品招标限价政策、对新建厂房的GMP技术要求等都限制了新加入者的进入难度。
3.2现有竞争者。截止2013年8月,国内共有医药生产企业6980家,其中80%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在规模与资源上势均力敌,行业内竞争异常激烈。药品创新缓慢导致药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各药企之间不得不展开激烈的价格战和服务战,市场增长缓慢。与此同时,跨国医药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模式与本土药企建立联系,凭借美誉度较高的产品和服务获得顾客认可,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3.3替代品。药品属于特殊商品,其替代品属于新技术或新机理的产物。一种新药从研发、临床试验、上市后大规模人群使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过程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且可能面临研发失败的风险,因此替代品对医药行业竞争威胁不大。但国内过多的专利期外仿制药品成为国外原研药的替代品,以相同机理、价格低廉对原研药物造成威胁。
3.4供应者。医药产业所需各种资源和设备,包括原辅料和生产设备等,受到国家能源价格调控的影响。近年来能源危机使得医药用原辅料价格不断提升,源头生产企业的价格提升导致药品生产企业固定成本提高。例如中草药的能源稀缺,滥采滥伐导致稀有中草药能源匮乏,原料药价格受市场需求影响不断提高,在不调整成药价格的情况下使得药品生产企业利润不断降低。因此原辅料供应商具有较强的议价优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后向一体化或更换供应商等战略调整来改善自己的处境。
3.5购买者。医药生产企业的购买者主要有药品批发企业、医疗机构药房和零售药店等。我国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家,根据国家对药品流通两票制的规定,药品从生产企业直接流向药品批发企业。近年来,药品批发企业逐渐形成战略联盟,规模化、集团化趋势明显,如国药控股、华润医药等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在市场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市场份额逐年加大,在与药企谈判时具有较强的议价优势。我国现有医疗机构100万余家,零售药店42万余家,这些药品终端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在与药企讨价还价时也占有绝对优势。
4医药行业发展和竞争战略探讨
4.1资源整合战略。针对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的产业结构趋同化、产业分散、数量众多、产品同质化等现象,应通过企业自上而下的兼并重组等方式打造产业内规模经济效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集团企业,将化学药物、中成药、生物制药等领域进行专业化分工,集中化生产经营,形成各具特色的规模优势产业群体。通过兼并重组,中小医药企业可以避免与大型企业在市场上发生正面冲突,避免在直接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同时获得大型企业资金和先进技术扶持,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通过兼并重组,大型企业加速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竞争优势直接扩大市场占有率。针对医药行业供应商和购买商的垂直竞争,具备实力的药企可以通过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战略,深入供应源头产业和购买终端产业,建立价值链战略联盟,对供应方提高货源质量,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交货时间,对购买方提出的需求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从而实现上下游产业链核心优势,创造最佳效益。
4.2差异化战略。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如何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差异化特性,使顾客偏好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医药行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课题。实现差异化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4.2.1产品差异化。在生产同类产品时,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改变剂型剂量、改变给药途径等方法实现差异化,形成竞争优势。
4.2.2品牌和服务差异化。在业内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通过高度个性化服务和专业化营销模式实现差异化。医药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与人类心身健康息息相关,组建一支专家顾问式服务团队尤为重要。
4.3创新战略。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医药创新。医药创新具有投入大、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目前,真正有效而且安全的药物大部分都是进口的技术,我国在知识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虽然原研药物少,但模仿创新能力较强。
4.3.1发展高仿制药。发展非专利药是我国医药行业的强项,在未来若干年也是医药企业的首选。高仿的好处是风险相对较小,同时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我国是制药大国,但不是制药强国,从低端仿制、高端仿制到完全创新,这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日本从低仿、高仿到最后独立创新,经历了40年。我国进入高仿阶段后,未来几年产品会越来越多,技术也不断积累,可以为独立创新研发打下良好基础。
4.3.2发展中药。我国传统中医药历史悠久,临床辨证施治已有几千年历史,《本草纲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中医药典籍流传至今,具备成熟的经典方剂。医药行业应重视我国独特的中医药优势,将其开发成符合临床需求和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药物,提高在国际新药研发中的竞争能力。
4.3.3集中于特殊领域。目前新药研发热点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领域,随着社会压力和人口老龄化加重,对精神心理疾病、老年病、流行病、计划生育等需求量巨大的药物应当引起重视,因此在这方面的新药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5结语我国加入WTO后,世界医药巨头纷纷加快抢占中国市场的步伐,医药行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威胁,本土医药企业应当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合理树立战略目标,发挥竞争优势应对挑战,推动我国医药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64.
【关键词】辽宁省医药物流;对策
前言
近年来,辽宁省医药行业迅速发展,药品流通加快,使得医药行业利润上涨,医药物流业务在医药行业内所占比例逐步扩大。医药行业应重视发展医药物流业务,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有效减少物流成本,进一步增加医药行业利润。
一、辽宁省医药物流发展现状
(一)医药市场潜力大
辽宁省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延边的省份,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作为东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辽宁省拥有丰富的医药资源,医药制造业基础好,科研优势明显等特点。根据2016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辽宁有各类卫生机构36131个。其中,包括医院1190个,卫生院103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1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39所,村卫生室20006个。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7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787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8.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7.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万人,注册护士12万人。据中康CMH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辽宁省等级医院市场的总规模为399.2亿元,较2015年同比增长了13.1%,其中化学药增幅为12.8%,中成药增幅为14.8%。相比于其它省份,辽宁省等级医院市场规模不大,但同比增速较快。2017年一季度,辽宁省医药工业利润率高达16.6%,医药行业盈利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居全省工业首位。辽宁省重点医药工业企业的监测数据显示,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1.7%,利润增速是30.6%。2017年前两个月辽宁省医药行业以占全省工业2.1%的主营业务收入,支撑了全省工业8%的利润。辽宁省医药行业体量不大,但发展迅速,呈现出行业集中度明显、社会贡献度大、市场潜力大的特点。
(二)医药物流业务模式多样化
医药物流业务模式分为自营模式、外包物流模式、自营与外包结合的混合模式和自营与对外承接物流业务结合的混合模式共四种业务模式。1.自营模式。自营是指医药企业自己建立起网络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自主完成物流相关流程。该模式的运营主体是医药制造企业,特点是保证物流运输的稳定运行状态;便于医药企业对生产资源流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防止核心技术的外泄。2.外包物流模式。外包物流模式是指医药企业将物流体系设计、维护、调货、库存管理、装卸和配送等全部物流业务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该模式运营主体是第三方物流企业。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布了加强监管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允许具有现代物流条件的批发企业接受已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企业委托的药品存储、配送业务,同时也允许有实力并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的企业为已持有许可证的药品企业开展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配送。外包物流模式特点是时效性强;降低医药企业固定资本和物流成本;转嫁医药企业经营风险;鉴于GSP,GMP对医药流通企业要求,准入门槛较高,对企业综合实力要求高。3.自营+外包混合模式。自营与外包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是指将物流环节中的某一部分或几部分外包出去,其余的物流环节由医药企业自己做。目前大多数医药企业都采取这种物流模式。4.自营+外承接物流业务。自营与对外承接物流业务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是指除了满足本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同时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外承接物流业务的模式。
二、辽宁省医药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物流运输成本高,企业效益低目前,辽宁省医药物流依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多数医药物流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总构成还缺乏充分的认识,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是物流成本两大组成要素。其中运输成本上,医药企业在生产药品后,要经过五到七级经销商才能将药品成功运送给患者,药品流通环节增加,是因为物流公司建立的物流节点过多,当药品达到某一节点后,就要进行物流交换,最终导致药品流通费用过大,物流成本提高。流通环节的增加大大降低医药物流业的利润,致使医药流通企业的毛利润只有7%左右,而纯利润率仅为1%。其中,平均物流的成本更是占到了销售额的10%。医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效益降低。
(二)医药物流配送中心运输能力亟待提高
首先,医药物流配送站点分布单一化。大多数配送网络是以多年前的药品进、销线路和物流节点演化形成,没有对配送中心网络进行及时更新和优化,配送网络布局不合理,致使运输时间增长,运输成本扩大。其次,医药企业从事运输的设备不够完善。低温、冷藏储存药品、品和以及疫苗等生物制品由于其自身特性,需要专业车辆运送药品。根据《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药品说明书要求低温、冷藏储存的药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低温、冷藏设施设备运输和储存。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条前款规定的,应当立即查封、扣押所涉药品,并依法进行处理。”医药企业规模受外部环境的限制,运输能力有限,缺少专业的冷藏运输设备,难以实现企业规模效益。
(三)医药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及时高效的物流信息管理可以使企业快速满足客户的需要。在物流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合理运用因特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订单管理系统、运输控制系统、条形码和无线电设备的自动化运作设施等技术,不断完善供应链所需信息,是医药物流发展的必然选择。辽宁省医药行业发展迅速,但医药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仅仅处于网络建设的初级阶段,医药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低,大部分医药物流企业只能对内部信息进行数据查询,企业间缺乏信息衔接,不利于及时了解行业情况,导致客户不能及时查询到药品订单信息,无法得知物流运行进程。每种药品都有代表其身份的医药条码,条形码混乱,药品出厂时不能被识别是医药企业遇到的另一个难题。企业需要不断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标准化系统来管理医药条码。
(四)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人力资源是影响医药物流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医药物流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物流,因为药品管理的特殊性,对于不同品种药品,物流运输方式也不同,需要专业医药物流人员进行物流作业。现阶段辽宁省没有专业培养医药物流人才的机制,人才匮乏是影响医药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医药企业,大多医药企业都是从传统仓储岗位调离工作人员进行物流作业,这些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知识,缺少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实操技能少,无法达到岗位基础需求。降低企业运行效率。对于高等院校,随着企业物流业务增加,辽宁省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却没有学校专门对医药企业开设医药物流专业,使得医药物流人才断层,高校无法向企业提供专业人才。
三、辽宁省医药物流发展对策
(一)优化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的产生,是企业为了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把不属于企业核心业务的物流活动进行外包。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既没有医药产品,更不能进行药品的交易,所以只能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物流服务。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不包括医药销售方和医药生产方,从根本上减少了药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药品运输成本,满足了客户需求,为医药企业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迎合现代化物流技术的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还可以适时优化经营策略,同医药销售方和医药接收方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三方合作,增加企业效益,达到三方共赢的目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通过优化企业内部外部环境,改变经营策略,为医药产业链上的各企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二)构建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
首先,按经济区域或城区为中心建立医药物流配送网络。借助便利的交通条件将经济区域内的医药物流配送密切联系起来,尽可能减少不合理因素。实现物流配送的优化。以城市为中心来考虑其布局问题,对于城区特别是中心城区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物流、商流和资金流分离的基础上建立医药物流配送网络,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系统提供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医药物流进行配送服务。其次,应配备现代化的高技术性能的设备。根据物流需求及时扩大专业化运输设备的购买,利用相关的应用管理系统,服务医药物流配送体系,提高医药物流配送的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应做到以自身配送为基础,逐渐面向医院、商家以及零售药店。根据医药特性,构建提高医药物流配送服务质量的机制,向顾客提供满意的医药物流服务。建立一个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不仅能够帮助医药企业增加利润,还能够有效缓解药价过高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医药物流配送本身要加强内部的服务质量管理,建立适合自己的服务标准,优化医药物流配送的服务,最后做到同时提升医药物流配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建立高效物流信息平台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在医药物流领域的应用与影响逐渐扩大,医药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辽宁省医药物流业需要结合自身经营发展的实际,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物流信息平台。具体做法是以信息化作为支撑点,通过运用EDI、RFID、ERP、GPS和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技术实现消息的交互、智能配送、货物跟踪、库存分析、数据交换等一系列功能,进一步提高医药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力、分析能力、传递能力和决策反应能力,加强物流部门在市场、客户服务、运营效应、仓储、运输、配送等方面的管理。通过建立并完善物流信息平台,使客户能够及时高效的查询物流信息,提高物流运营效率,同时不断拓展业务和市场,促进医药物流业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
(四)大力培养医药物流专业人才
在企业方面,需要医药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更加重视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员工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兼具物流和医药知识的专业人才。与普通物流相比,医药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更强,涉及的学科门类和领域包括医药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在高等学校方面,医药物流人才除了常规的理论学习之外,学校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实操训练,采用多种形式,如职业培训、执业资格认证、学历教育等。同时,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制定能够真正适应医药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盟,企业进校园宣传讲座,招聘专业对口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可以帮助企业不断提高医药物流专业化服务水平。
四、结论
本文以辽宁省医药物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辽宁省医药物流现状的调查,发现医药物流行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辽宁省医药制造业快速发展扩大了医药物流在医药产业所占比重,医药物流行业日益发展可以增加医药企业利润,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重视医药物流,将会对医药产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静.关于医药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6):83-83.
[2]杨科峰.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13,(31):56-57.
[3]刘丽莉.试论中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3,(22):19-21.
[4]原晓娉.我国医药物流配送的相关研究[J].经济师,2011,(12):277-278.
关键词:医药 物流 思考 对策
医药物流是医药供应链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伴随着现代医药行业的高度发达,医药物流行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国外的医药物流行业已经趋近成熟完善,而我国的医药物流行业起步晚,发展快,技术落后,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医药物流为研究对象,并对我国医药物流行业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我国医药物流的发展现状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我国的药品关税税率曾逐步下降趋势,药品医疗服务和药品分销服务市场也逐年开放,吸引了大批国外药品,人们也有了更多的市场选择和自由,但我国的医药市场格局并没有随着国际医药企业的发展而得到根本改变。跨国医药商业企业在我国也逐渐进驻,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也导致大量的小型医药企业面临着倒闭的危机。特别是医药物流配送不完善的医药企业,更是寸步难行。
当前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特别是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相继实施,国家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药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也持续增加。总体而言,我国的医药物流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一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医药物流的客观条件。我国的医药行业虽然仅仅发展了短短几十年,但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医药行业的每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5%。因此,我国医药经济的发展为医药物流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医药专业化连锁经营。医药零售行业的连锁经营,促进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医药产业规模发展。特别是国家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鼓励零售企业发展相关政策,也为医药物流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空间。
二、我国医药物流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医药行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国家严格控制医药产品的流通,导致我国的医药物流发展缓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等等。
1.体制不健全。由于国家对医药市场进行非常严格的行政控制,特别是地方保护主义非常盛行。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甚至盲目追求自身利益,重点发展当地的医药企业,对外地的医药企业采取极端的排斥与打压政策,这种做法严重地阻碍了医药物流的发展。医药物流涉及到方方面面,它就是要实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药品流通,扩大药品的品种范围,给人们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
2.技术落后。我国信息化水平目前在全世界处于滞后位置,信息网络技术更为落后。现代医药物流越来越趋向于效益化与自动化,而这离不开信息网络系统的构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物流信息系统平台非常不完善,许多药品物流企业没有与医药客户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过于注重企业自身的信息资源,各个医药物流企业之间也没有进行信息资源共享,造成医药物流的信息化水平非常低。
3.观念落后。我国的物流观念仍然是传统的,对服务理念认识不足,所有的医药物流都是大同小异,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现代的医药物流理念强调的是以人性化、信息化、科技化为核心,重视物流中心的作用,提供更多的满足大众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医药产品,提高医药物流的效率,而不是被动地受市场制约,要积极掌握主动权。
三、医药物流的发展对策
1.加强政府引导。国家以及各地政府部门应该对医药物流行业进行总体规划,及时制定有利于发展医药物流的各项政策,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政府可以着手进行建设医药物流市场,使其走向规范化、政策化。从微观层面来看,政府要打破传统的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各个部门关于医药物流的交流与沟通,协调利益冲突,为医药物流行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政府在完善医药物流的市场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督与 监管,及时制止医药物流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保障医药物流市场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2.完善物流信息系统。现代的物流包括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和商流等等,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对于医药物流来说至关重要。医药物流应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一方面,各个医药物流企业应该完善本企业内部的物流信息网络,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实现供应商、医院等信息资源共享,快速、准确地传达有效数据,提高医药物流中库存、采购、订单处理等各个环节的运营效率。
3.构建物流服务体系。医院物流业务由于其自身具有特殊性,通常包括仓储、配送、第三方物流服务等多种功能,而各种物流中心的性质并不一定相同。因此,医药物流应该按照不同的业务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解决方案,根据业务的需求来建立全国性的医药物流服务体系,加快药品的流转,提高医药物流服务水平。同时,医药物流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物流管理的科学化、规模化,扩大医药市场,保证药品的安全与质量,形成产业优势。
参考文献:
[1]苏博. 浅谈医药物流[J]. 陕西医药, 2012(2):37-39.
[2]甘碧娇,郑文礼.关于在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考[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78一81.
关键词:SCP范式医药制造业市场结构市场绩效市场行为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支出逐年提高,医药行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仿制药多,产品创新性差等,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本文以产业经济学中的SCP范式研究当前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根据实证分析得出医药制造业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医药制造业发展建议。
二、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总数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深入,医药行业有了足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1)市场规模:15年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25,537.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23%;(2)利润水平:2016年上半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0.14%,15年医药工业销售收入达2.67万亿元,复合增长率15.3%;整体上,15年医药工业毛利率达28.1%,销售利润率达10.1%(3)终端市场:15年国内药品终端市场规模达到1.383万亿元,10年至15年复合增长率15.41%。
1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达到7116个,实现营业收入2.55万亿元,同比增长9.10%,较2014年12.94%的增速下滑3.84个百分点,利润总额0.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90%。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截止16年10月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收入为2.235万亿元,同比增长9.7%,利润总额为0.236万亿元,增长15.5%。整体上说,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维持“一降一升”趋势,即营业收入增速下滑,利润规模增速小幅提高。
三、SCP范式分析
(一)市鼋峁
(1)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包括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绝对集中度是最简单常用的方法,能反映产业集中状况,是衡量市场竞争程度的重要标志,显示市场的垄断和竞争程度。因此本文选择绝对集中度(CRn)对医药制造业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其计算公式如下:
(表示销售收入,n表示前n家企业,N表示行业中所有企业)
根据行业数据以及相关企业年报计算2011年到2015年5年医药制造业的CR4和CR8,得到如下数据:
按照贝恩法可知,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的CR4
(2)进入和退出壁垒。规模经济壁垒:根据日本学家植草益对规模经济壁垒的分类标准,规模市场比重的公式为:(S为总产量,N为行业内企业数。)2015年我国共有7116家医药制造业,d=1/7116=0.014%
(二)市场行为
(1)定价策略:通过市场结构分析,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属于竞争激烈产业,横向合谋不易产生。但是,目前医药市场体系尚未完善,信息不对称、药品渠道不畅通等使企业选择高定价高让利的营销手段,造成药价虚高的现象,产生产销纵向合谋的定价机制。
(2)广告行为:医药制造企业的广告投放一直较多,近年来始终保持整体快速增长趋势,2015年上半年广告投放主Top10共投放331.89亿元,药品广告投放占比55%,同比增长8.5%。由于受众对电视媒体信赖度最高,因此企业多选择此类渠道。而医药电商由于政策限制、缺乏及时性等原因尚未发展良好,因此投放较少。但是医药电商发展是必然趋势,所以几年来搜索、导航和联盟网站上的投放有所增加。
(3)兼并行为:我国医药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缺乏扩张能力。处于扩张企业规模、提升利润、满足经营需求的目的以及近年来的政策改革,医药制造企业并购整合不断展开,2015年上半年,以化药中药生产为主的制药企业并购案就高达47起。
(三)市场绩效
(1)盈利能力:本文利用净利润(万亿元)和资产报酬率表示医药制造业的盈利能力:
近五年来,医药制造业的净利润呈增加态势。15年的净利润是06年的7.81倍,资产报酬率较平缓,但相较于06-10年有较大增长,表明医药制造业盈利能力处于总体上升趋势,绩效不断改善。
(2)偿付能力:本文通过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表示医药制造业的偿付能力:
2006-2015年期间行业资产负债率逐步下降,意味行业财务杠杆逐渐减小,企业的经营风险逐年减小。同时,行业产权比率呈现下降的态势,资产结构趋向合理化,长期负债能力不断改善。
四、建议
(1)鼓励企业间并购:我国医药制造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经营完善、技术先进且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兼并、合并和收购其他规模小、竞争力弱和有互补优势的制药企业,有利于进行低成本扩张,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可以避开地方保护主义等壁垒,扩大企业经营范围和经营区域,增加市场占有率。
(2)支持研发创新和技术改革:我国医药制造主要集中于仿制药的生产,研发投入较少导致技术改革、产品创新少,因此政府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支持医药制造企业引进国际技术加以更新改进,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中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生产创新性产品。
(3)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高进入壁垒,降低退出壁荆何夜医药制造业进入壁垒低,不断有新企业进入行业之中,造成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的局面;而行业退出壁垒高,众多亏损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导致资产流动性低。因此,政府需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正确调整进出壁垒,改善市场竞争坏境。
(4)发挥我国医药潜在优势:我国医药行业具有独特的中药资源优势,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但由于中药在现代化、规范化等方面的问题,其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因此,医药企业需要加快中药研究,提高中药产品技术与品质控制,使中药打入国际市场。
五、结语
医药行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朝阳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伴随医疗体系改革,医改政策出台并稳健落地,我国医药制造业也将面临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人们医疗卫生意识的增长、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疾病图谱变化等一系列因素也推动着我国医药制造业快速增长。此外,医药电商也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医药制造业将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莹莹.基于SCP分析的我国医药制造业市场绩效实证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2]何苗.基于SCP范式的河南省医药制造业现状分析[J].科协论坛,2009.
[3]张洁.我国医药制造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8.
[关键词]电子商务 流通 信息平台
一、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供应体系中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药品流通中已经被广为使用。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必将成为医药贸易的趋势所在。医药电子商务发展既是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医药企业应对国内外竞争的必然选择。医药电子商务是以医疗机构、医药公司、银行、药品生产单位、医药信息服务提供商以及保险公司为网络成员,通过网络应用平台, 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开放并易于维护的医药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医药电子商务主要包括B2B、B2C 和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等形式。
从首届“互联网药品信息与交易服务高峰论坛”透露的信息:截止2007 年6 月18 日,全国已获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的企业总共1178 家,占申请企业数的50.09 % ,其中经营性385 家,非经营性793 家;截止2007 年6 月26 日,全国已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的企业有9 家,其中第三方平台5 家,B2C 经营模式4 家(只能经营OTC),而B2B 经营模式目前还没有企业获得证书。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文献在谈医药B2B 模式,实际上当前我国所谓的B2B 是通过医药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B2B 模式。我国医药网站还停留在通过互联网进行医药信息的与获取、药品价格信息的和交易的撮合这两个较低层次上,鲜有完整的电子商务服务 (一般认为完整的电子商务,也即通过互联网完成从药品信息和获取到在线交易、在线支付的全过程。达到覆盖医药行业的招标、信息咨询、招商、批发流通等一系列环节),也没有成熟的基于第三方的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和服务平台。
二、医药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供应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安全问题、支付问题、配送问题等。结合医药卫生的行业特点, 目前医药电子商务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基础条件差, 投资不足
国内因特网用户仅有多1000多万,普及率仅为0.21%,商用计算机联网普及率低, 不足10%。我国网络基础设施落后,远远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当前投人到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及医药电子商务方面的资金还不充足。
2.对电子商务的作用、意义和内涵认识不足。由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网络信息化技术普及率不高,大多数企业和消费者对电子商务不了解甚至误解也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在发展医药电子商务时, 网络运营商必须要考虑如何让用户成为真正的赢家, 只有这样医药电子商务才能生存。
3.我国医药行业信息化水平低,电子商务应用层次低。虽然我国医药企业已经开始应用电子商务进行药品的流通贸易如B2B 模式,但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我国医药网站还停留在通过互联网进行医药信息的与获取、药品价格信息的和交易的撮合这两个较低层次上,鲜有完整的电子商务服务。一般认为完整的电子商务,也即通过互联网完成从药品信息和获取到在线交易、在线支付的全过程。达到覆盖医药行业的招标、信息咨询、招商、批发流通等一系列环节,我国的电子商务系统由于技术水平和网络安全等因素导致交易双方“网上谈判,网下付款”,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割裂,在流通领域,表现为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分散、效益低下,由于具有全国性覆盖网络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没有形成,导致资金流与物流割裂。
三、对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保障体系中作用的探讨
从医药流通体制的角度出发,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地途径之一是,截断医药之间内在的利益链条,实行医药分家。即在医院信息系统和制药企业信息系统之间搭建一个开放性的、信息共享的医药流通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市场化的导向,将药品流通的业务流程信息化,提高监管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寻租机会、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达到流程信息化、程序透明化、监管公开化。当然,为了防止医疗机构与医药企业结成利益同盟,我们可以引入第三方机制,即在已有的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上,再建设一个监督平台,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医疗保障部门或其他部门组成。两个信息平台依托的是一个大型的公共数据库。其数据架构如图示 :
第三方医药信息平台构建的基本设想是:在吸收当前各种模式和推进“两个信息化”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流程再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同行政机关和药品交易各方不存在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逐步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虚拟的电子商务市场) 的建设,使医药电子商务平台与交易关联各方相连,成为医药行业的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构建新型医药流通体制,从而改善药品供应链的现状,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其基本流程图如下:
平台可以将市场交易主体(原料企业、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分销企业、医院、制剂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 、监督主体(卫生、药监、物价、保险、专家组和公众) 和服务主体(银行、运输、药检)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相统一,涵盖了电子商务大部分模式。鉴于目前我国众多医药企业处于电子商务初级层面,平台能满足医药电子商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药卫生改革与发展相关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竞争态势战略选择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较大幅度上升。据统计,制造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93年的84.6%下降为2001年的78.6%,降低了6个百分点,而医药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由2.1%上升为3.2%,提高了1.1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在我国整个制造业中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药企业总体创新能力有限。创新是医药行业的命脉。医药行业的创新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健康不断面临着各种新疾病的威胁,医药行业必须不断拓展自身开发的领域;二是细菌和病毒的变异使传统药物的疗效降低,这就促使人类加快药品升级换代的步伐。医药行业又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产业。由于医药行业一直面临着不断创新的巨大压力,因此医药企业就必须得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发达国家医药业将销售额的10%~20%用于新药研究与开发,其研制成功一种新的化学合成药耗资2-3亿美元以上。而我国2003年的医药产业的总产值是1200亿人民币,不如国际制药巨头默沙东公司一年的产值,而我国整个医药工业的研发投入,几年来都只能在总销售额的1%左右徘徊。
医药产品以普药为主且技术含量低。普药,是指较为普通的药物,具有临床应用普遍、疗效确切、用量较大、价格较低的特点,并且大都为国家基本药物,普药的生产厂家大多为缺乏资金实力、研发力量、营销网络等基础的中小企业,所以,与新药、特药相比,其技术含量低,由此导致附加值也很低。从总体上看,我国制药水平还明显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制剂附加值与原料药的比值是3:1,仅是美国同类比值的十几分之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普药生产企业的经营效益普遍较差。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我国制剂生产落后,以仿制国外新药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由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着的国产药品基本都不是原创新药,生产非专利药(仿制药)一直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支点。事实上,除中药之外,我国目前的药品中几乎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
医药制造业的竞争态势
由于我国医药事业起步较晚,相比国外同业来说,其较低的创新能力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欠缺使得我国制药行业现阶段呈现出特有的竞争态势:
(一)行政性进入壁垒较高,垄断势力较强
众所周知,医药行业的生产要受到国家行业部门的严格控制,其行业内企业均要进行资格审核和获取许可证。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已宣布,在2004年6月30日以前,我国所有药品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符合GMP要求,并取得证书。自2004年7月1日起,凡未取得相应类别GMP证书的企业,一律停止生产。特别是新药的生产,由于存在一定的行政保护,其垄断势力凸显。我国有关管理部门对“新药”的界定有两种标准:一是从未在我国批准生产的药品,二是未被批准在我国上市的药品。由此可见,我国的“新药”概念既包括专利药,也包括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超过专利保护期的非专利药。正因为如此,我国对新药主要实行特殊的行政保护,即“对通过审批的新药,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发给新药证书。”这种行政性进入壁垒使在位制药企业拥有较强的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制定较高的价格获取垄断利润。
(二)企业经济规模小,行业集中度较低
企业经济规模是工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基础,医药制造业总体上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规模经济要求不是很高,但企业的经济规模对于企业的研发投入、国际竞争力和长期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我国过去由于实行地方审批,受地方利益的趋使,各行政区分别审批建立医药生产企业,造成全国的医药企业数量众多,但每个企业的生产规模相对都较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为明显。虽然近几年我国企业的平均规模较大幅度上升,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平均生产规模仅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平均规模的5.6%~28.2%。较低的生产规模和众多的企业数目导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非常低。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医药制造企业CR4为6.85%,CR8为8%,20强的国内市场集中度也仅为42%,而世界医药市场上20强却占据了世界市场66%的市场份额。可以推断,随着我国今后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医药制造业面临的国外同业的竞争压力会日益加大。
(三)竞争方式主要依靠价格手段,技术创新和服务等非价格手段使用较少
因为受到国内用药水平低、难以进入国外市场、国内医药基础研发薄弱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新药研究的预期回报率较低,导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不足。美国医药制造业的R&D强度是我国的7倍。2001年,我国投入的医药研发经费仅为14.1亿元人民币,而国外平均一个新药的研发投入为8亿美元。另外,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健全也是导致创新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国外普遍实行的专利保护制度相比,我国对新药的保护程度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国外医药生产企业之所以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回报,是与其因知识产权保护而带来的垄断地位分不开的。
(四)子行业间竞争不均衡,优势部门的优势不突出
制药行业如果按照制药的方法和原料分,主要可以分为化学制药行业、生物制药行业和中成药制药行业三个子行业,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和相互渗透的新兴产业,其所需的高投入、高技术及其所具有的高风险特性使该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从一开始就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年销售额223亿元,占医药制造业8%。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物制药在资金投入、新药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上都远远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生物制药的产业化水平很低。化学制药行业在我国是相对成熟的,是我国制药行业中的主力军,但是由于我国化学制药主要以普药为主,技术含量低,其优势尚未张显。中成药作为我国的瑰宝,目前我国中成药年销售额578亿元,占医药制造业的21%。三个子行业中,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的利润率达11%,超出行业利润率2个百分点,化学药利润率较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化学制药行业的重复建设较为严重,导致行业内竞争激烈,药厂之间竞相压价导致企业利润率降低;相对而言,生物制药由于其资本投入要求高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中成药往往由于其配方多为专有技术,也形成了一定的进入壁垒,所以生物制药和中成药具有相对较高的利润率。医药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一)加大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和销售
化学制药行业目前是我国制药业中的主力军,由于我国新药研发能力比较薄弱,所以仿制药和原料药成为主导产品,特别是原料药,在我国药品出口中占到了90%以上。尽管当前我国医药业亟待提升创新能力,但研制新药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及较高的风险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无法承担的,这一点与国外著名的医药企业是无法比拟的。但是我国可以集中发挥在原料药生产中所具有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原料药的制造,等到我国原料药的输出在全球制药产业链中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时,就可以反过来影响国际医药产业,而国内产业规模的升级也会给研发带来更多资金。
(二)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立法
从国外医药企业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是促使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上所述,一种新药从研制到上市常常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周期,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而且要面对研制失败的风险,因此医药行业较高的利润回报与该行业所承担的高风险是相联的,而为确保医药企业在创新成功的同时能获得较高的利润,给予医药企业必要的垄断特权是必要的,所以许多国家对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非常大,这一方面表现在药品具有较长的专利保护期,西方发达国家大公司开发新药的产品专利保护期一般为18年,工艺技术类专利保护期限另外新增15年;另一方面表现在专利期内的新药价格不予限制,完全听凭市场决定。这样就保证了专利新药可以获得应有的高利润,在利润的刺激下,企业具有了进一步创新的动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促使市场上新药不断涌现,整体医药水平不断提高,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我国已是世贸组织的成员,要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应与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接轨,为专利新药创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以鼓励和支持制药企业不断研制专利新药,增强国内医药行业的研发能力和经济实力,确保我国医药企业能够从容应对国外制药企业的竞争压力。
(三)推进企业重组和兼并
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证明,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是当今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后,这种趋势日益明显。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主要是基于市场的并购和重组,这一点可以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金融业和汽车业的大合并中得到说明。但从我国实际状况来看,在规模达100亿美元的我国医药市场上分散着3000多家本地企业,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占据领先地位。分散的格局和重复的建设带给企业的只能是无序的竞争和低廉的价格。因此在国际医药巨头的竞争压力下,我国医药企业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整合,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生产
目前国际上中成药销售市场中,日本企业占据了90%的份额,我国中药业之所以未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中药缺乏制作的标准化规则,与西药的制作相比,缺乏完善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导致传统的中药没有专利,无法在国外市场上获得认可。国家医药产业“十五”计划鼓励中药现代化,我国医药企业应积极利用政策的支持,不断改良中药的生产方法,推进中药生产的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申报药品专利,甚至可以采取“以医带药”的做法,通过在境外开办中医诊所将中药带出国门。
总之,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制药业只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积极应对国际挑战,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2003
3.窦尔翔,吴航.构建我国新的医疗价格运行机制[J].中国物价,2003(6)
【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医药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案例教学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145-02
医药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受到的监管相对较严,医药产品的营销受到的约束相对较多,学生在学习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时就相对较难。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到真实的医药营销环境中,找到适合医药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郑金洲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依据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精心策划,以案例为载体,给学生营造一个特定的事件情境,通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师生互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运用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融入医药行业中收获更多的行业信息,可以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本文以医药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医药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章节为例,阐述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一、实例介绍
(一)所选章节内容
医药环境既是医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医药企业一切营销活动的决策依据。因此,医药营销环境分析对医药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选择本章节进行案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熟悉医药营销环境包含的宏观、微观因素,充分认识医药营销环境的重要性和医药环境的特殊性,并且掌握SWOT分析方法。
(二)案例选取分析
根据案例选取的真实性、适中性、新颖性和符合教学目标性的原则,最终确定选择“中国医药产业的黄金十年”和“中国银发市场商机巨大,可用孝顺做文章”这两个案例进行案例教学。第一,案例搜集遵循真实性原则。以上两个案例分别来自“中国产业信息网”和“参考消息网”,网站的权威性确保了信息的真实度。第二,案例选取遵循新颖性原则。健康产业、银发市场是目前医药行业的关注焦点,两个案例分别是2014年和2015年的新文章。第三,案例选编遵循适中性原则。结合医药高职生学情分析,对案例进行取舍和归纳,删除与教学目标关联性不强的内容,对不易理解的部分进行补充说明。第四,案例选编紧扣本次案例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见表1)。
表1案例教学的维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医药市场营销环境对医药企业营销活动的重大意义;熟悉医药市场营销微观和宏观环境因素;掌握医药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SWOT分析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SWOT方法分析医药企业营销环境的能力;具备细致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对医药行业特殊性的分析能力和领悟力
情感目标培养对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敏感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根据教学目标,两个案例的选编侧重点不同。“中国医药产业的黄金十年”案例是使学生学会分析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启发学生的思维。“中国银发市场商机巨大,可用孝顺做文章”案例是让学生学会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医药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过程
本次案例教学的时间是100分钟,依据呈现案例、设定问题、分组讨论和总结评分四个步骤进行。
步骤一:案例呈现(15分钟)。为了吸引眼球,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呈现案例前,播放一段时长约5分钟的关于“医药行业未来市场空间巨大”主题报道,目的一是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二是根据报道启发学生对医药市场营销环境问题的思考。接着,将课前准备的案例资料分发给每位学生。
步骤二:设定问题(10分钟)。针对“未来十年是中国医药产业的黄金十年”案例,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案例中影响医药行业发展的因素哪些属于微观因素,哪些属于宏观因素?”设定此问题目的是使学生能清楚界定医药营销环境的微观、宏观因素类型。此问题相对容易,符合高职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二是“与其他行业相比,哪些是医药行业要考虑的特有环境因素?”设定此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能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视角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专业敏感性。针对“中国银发市场商机巨大,可用孝顺做文章”案例,也设定两个问题,一是“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银发市场进行环境分析”。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SWOT法分析具体问题。二是“假如你是某个医药企业的CEO,将重点投资开发银发市场,请根据SWOT分析的结果,初步确定一个投资项目”。此问题具有开放性和一定的难度,角色的设定会使学生从企业CEO的角度思考问题,角色的扮演更能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同时这一问题也是前一问题的拓展和延伸,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步骤三:分组讨论(50分钟)。首先,在课前对全班学术进行分组,考虑到学习效果,每个小组5~6人比较合适,多了容易引起“搭便车”现象,少了不利于“头脑风暴”和集思广益。分组时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原则,采用抽签随机组合的方式。其次,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都要有成员分工,以便各司其职,积极参与讨论。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讨论的过程进行监督,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提示,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肯定和鼓励。
步骤四:总结评分(25分钟)。首先,小组代表总结。小组派代表进行案例讨论结果的总结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对发言小组进行提问,根据总结发言和回答问题情况进行评分。其次,教师总结。教师在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进行总计,并结合小组的讨论和发言情况进行评分,对好的方面进行肯定与鼓励,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建议。此外,留下专门时间,鼓励学生对没弄懂的问题进行提问,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效果评价与分析
按照教学设计,笔者于2014年9月对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医药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教学实践。班级学生为46人,按照计划抽签分组,共分为9个小组,其中8个小组是5人,1个小组是6人。在小组合作讨论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有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需经提醒后方能加入讨论的队伍。此外,有些学生提出能否借助手机上网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经得老师的肯定和同意后,他们的积极性更高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讨论和总结的任务。
为了更客观地了解本次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更好地进行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在教学结束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匿名性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46份,收回46份,有效问卷46份。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第一,案例教学的必要性。93.0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是必要的,认为通过案例教学的课堂更有活力;6.98%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没有必要,理由是感觉自己认知水平不够,很难参与其中。
第二,案例选编情况。86.96%的学生认为所选案例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符合教学目标;13.04%的学生认为案例内容不够吸引人,建议找身边的具体医药企业的案例或者知名企业案例。
第三,学生参与度情况。91.3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参与度高,通过讨论能相互激发思路,既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又能提高表达能力。8.70%的学生不积极参与讨论,原因主要是:紧张,不敢发言;口才不好,不好意思表达;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
第四,教师所起作用。89.1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案例的甄选、课堂秩序的协调、疑难问题的引导等;10.93%的学生认为老师的作用不够,原因是授课老师人数不够,学生有问题时不能及时给予引导。
第五,案例教学的效果。80.43%的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效果感觉满意,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希望以后能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19.57%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甚至不满意,原因有两个:一是自身原因造成,二是与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引导和把控有关。
四、结论与建议
实证分析的数据和信息表明案例教学法在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实施非常必要,同时也表明目前的案例教学法存在的不足之处。根据相关数据和信息,对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案例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二是加强案例的选编能力。关注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更合理地选择案例进行教学。三是重视学生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虚心接纳,积极改进。四是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和考核,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魏华.教师教学案例分析的实践与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