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语文教学进度

时间:2024-01-13 10:40:25

导语:在小学语文教学进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语文教学进度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的理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深化课堂教学的今天,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营造和谐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这在课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设置故事悬念。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

(3)引发认知矛盾。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

(4)引导质疑问难。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发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了问题,就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经历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2)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会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乌鸦口渴难耐,到处找水的情景。

(3)对于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教学《捞铁牛》,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读懂怀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打捞工作,然后让学生模拟课文描述的怀丙捞铁牛的情景,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具体地体验了实验操作过程。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

三、开放视野,盘活探究之源

(1)挖掘文本内涵,引导思维创新。一方面,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焦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既可以从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角度入手,也可以在嚼字、品词、析句中探究。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围绕重点句“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把“凡是、统统、实在”这些词语删去,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第2篇

一、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概念与应用特征

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实质上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童话作品进行有选择性地阅读与鉴赏,引领学生深刻体会童话中表达的内容,促使W生更加理解童话中相关的知识点。童话文学形式具有一定的想象力、神秘色彩,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比较相似,而童话大部分的读者都是由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所构成,因此,童话中的内容完全满足小学生对这个世界的想象与期待,但由于童话中的夸张色彩以及不符合现实的特性,教师应将童话与现实世界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二、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策略

1.制定明确的童话阅读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在进行童话阅读教学之前,应制定明确的童话阅读目标,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以及不同年级的教材,制定不同的童话阅读目标。在小学阶段,一到三年级的学生是处于对社会懵懂与好奇的时期,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与沟通能力,甚至对文字还处于认知不全的阶段,教师应根据这个年级阶段的学生制定相应的童话阅读目标,但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如四到六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是处于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日渐成熟的阶段,同时对语言文字也相对掌握,教师可根据这个年级阶段的学生制定合理的童话阅读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的童话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年纪与特点,制定了较为全面与合理的阅读目标,本堂课的童话阅读作品是《大树与小树》,童话故事中主要讲述在小树成长的阶段,由于大树的悉心照顾与呵护,当狂风到来时,小树由于过于依赖大树,没有自力更生的本领,最终死去了。当老师讲完这个童话作品之后,向学生发问:“同学们,这个童话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很多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回答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过多依赖家人。”

2.充分发挥童话阅读优势。在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制定明确阅读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在授课期间充分发挥童话的优势,从而有效达到阅读课堂上教学的目标。1)充分利用童话作品中的夸张色彩,激发学生文学创作力。童话作品的修辞手法比较多,通过这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将作品内容表现的具有一定的夸张色彩以及神秘色彩,带给儿童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教师应充分发挥童话作品的这一优势,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充分发挥童话作品中故事情节的优势,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童话文学作品,除了一系列优秀的修辞手法之外,对故事情节的描写与设计也具有一定感彩,童话作品通过对故事情节比较夸张甚至“荒诞”的描述,吸引儿童融入其中,切身感受故事情节的美好,对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童话作品中故事情节的优势,引导学生阅读并体会其故事情节中的美妙,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3)充分发挥童话阅读中反映现实主义色彩的特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意识。童话作品中除了具有以上两点优势以外,还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通常在其作品中会反映出对社会道德观与价值观的评判,因此,在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童话阅读的这种优势,提高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并同时注重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例如:在童话阅读课堂中,教师讲述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童话故事较为悲惨与凄凉,主要讲述在一个本应全家团圆喜庆的圣诞节中,小女孩却在这天晚上出来卖火柴,由于一盒火柴也没有卖出去,但又不敢回家,最终被冻死在了大街上,在她临死之前划了三根火柴,每当火柴点着一根时,她都会见到自己期待的东西。当老师讲完这个童话故事时,所有的学生都陷入沉思,并在思考之后写出很多的读后感,大部分学生都写到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力所能及的去帮助身陷困境中的人们。

第3篇

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了三个阶段,即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环节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钻石》这一课,学生都知道钻石的珍贵,通过读都会想:这是写钻石的什么呢?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查一查字典,扫清了字词障碍。读完后,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篇课文中的“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了两颗钻石,两件无价之宝”,这句话不大好懂,所以只能算是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弄清各段意思,试着分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如果是高年级,还要概括中心思想)。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1. 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穆老师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这一节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2)穆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3)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指导停顿和重音,并练习朗读。)这样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了朗读。

2. 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

如《钻石》一课,作者对献宝的魏姑娘是怀着十分敬佩、赞美的心情来写的。结尾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在场的同志都仔细打量着这个姑娘:白里透红的脸蛋儿,柔和安详的眼睛,从容平静的神情,朴素大方的举止,眼睛里泛有炫耀的神采,嘴角边没有表白的话语。”表面上看来只是一句描写姑娘外貌的话,学生朗读时并没有产生什么特别的感情。

为了拨动学生的心弦,我便将这句话提出来让学生轻声读,并划出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神态的词语。接着提问:这是一个姑娘献宝时的珍贵镜头,写得好吗?学生当然会说“好”,我便紧接着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在旁边提示:这最后一段是叙述姑娘进城献宝,主要描写她的外貌、神态,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这样,学生通过仔细读这句话,理解了隐藏在语句中的深刻含义:作者通过这六个排列整齐的句式,充分地表达了姑娘的坚定信念,高度赞扬了她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学生齐声朗读这句话时,眼前仿佛出现了姑娘献宝时那动人的一幕,都被她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动了,再次朗读时理解更透了,感情也更深了。

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 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如《颐和园》一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通过品读欣赏,学生理解了游览顺序,作者写颐和园的不同景点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写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写长廊抓住长而美的特点,写万寿山抓住主要景物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昆明湖采取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作者为了把这几处景色紧密地联系起来,文中多次用到了过渡句,如“走完长廊就到了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等等。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点滴积字”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2. 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策略;促进;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识字、造词、组句、阅读、及写作能力。小学是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未来乃至一生的教育事业都有着重要的积极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是对孩子的学习影响最大。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本文着重要论述。

一、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所占的比重仅次于写作,从一张小学语文考试卷的内容来看,满分是100分,除去作文占得的50分,在剩下的50分里,阅读就独占了30分。由此可以看出,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从小学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利于孩子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能从实质上提高孩子组词、说话、朗读、概括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小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何呢?

二、我国小学生的阅读情况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方面。课内阅读主要面对的是教学课本内规定的内容,与课堂教育内容紧密相关。课外阅读则指的是教学大纲以外的阅读内容。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科目。课内阅读能够有效地巩固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和知识,课外阅读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二者的地位是同等的。

根据有关部门在2010年进行的统计,全世界小学生的阅读量,以欧美国家居高,我国的小学生阅读量还排在中等地位。联合国教科文总署在2011年对五大洲,50个国家的小学生月均阅读量(以一万字的读物作为标准,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作了详细的调查统计。欧美国家的小学生平均每个月要读完10本书,其中美国每个小学生平均一个月完成7本书的阅读量,英国的小学生每个月平均读完6本,法国小学生每个月的阅读量是5本。而作为亚洲大国的我国,小学生的月平均阅读量仅为3本,在这50个国家当中排在中下游地位。

从这两组数据来看,我国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现状不容乐观。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如此之少呢?

三、造成我国小学生阅读困难的原因

第一、教学内容繁杂,时间不充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小学教育内容较为繁杂,在完成了课堂上教室安排的教学任务和课后作业之后,回到家里还要被家长安排去各种课外兴趣培训班上课,这就使小学生原本就少得可怜的阅读时间都被各种各样的作业和兴趣班占用,小学生的阅读量当然会少。

第二、教师和家长的误解

一些教师和家长认为,孩子阅读课外读物是一种无用处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殊不知这种想法和行为,才真正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我国的语文学家吕叔湘对于阅读曾说过这样的话:“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上学会方法,课外才能去实践。而实践的方法正是去阅读那些书籍或课外读物。而阅读也正是改善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四、促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的策略

针对我国小学生阅读量不高的现状,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引导学生不仅喜欢课内阅读,还要爱上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呢?

第一、紧抓学生心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心智还不算成熟,对事物的好奇心也非常重,而且他们更渴望色到教师或家长及同学们的认可。所以教师在把握好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恰当地举办阅读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大赛等趣味活动,让这些活动去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他们积极的去阅读,让学生的才华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满足他们小小的“成就感”。

第二、教会学生如何读书

因为学生的个人素质、生活经历、理解能力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所以在指导学生读书的时候,也要做到“因人而异,面面俱到”。

晚晴汉族军阀将读书与自己戎马生涯的经历相结合得出了读书三法:精读、略读、浏览。认为,读书和攻城打仗是一个道理,因个人资质,对待同一本书,可采取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三种读书方法。不同资质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这样做才会事半功倍,达到读书的目的。

第三、为学生选择推荐一些书籍读物

小学生还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涉世未深,极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影响。虽然说开卷有益,但是未必每一卷书开卷都有益。前苏联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书还要坏。”由此可以看出,指导学生阅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书籍,它的意义非常重大。

五、结束语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师和家长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本领的人,他们的竞争力就越强。学会阅读就是学会学习的核心,也就是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阅读,要把阅读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利用阅读不断地去发展学生,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炎夏.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语文教育,2004(10).

[2]王心影.小学语文阅读新模式的探究[J].新课程,2011(6).

第5篇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误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改善方法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及对策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误区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与突破 走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浅析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意义及误区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浅谈新课改语文教学的误区 浅谈语文教学的误区 浅谈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 浅谈语文教学误区的诊治 浅谈小学语文查字典教学中的误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由于广大教师的大胆探索,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小学语文教法,这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有很多益处的。但是如何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有的“新教学法”或理论基础薄弱,或忽略了小学生心理特点,或脱离小学生认知实际,反而将小学语文教学引入误区。【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误区本文仅择其中几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作些分析,以便有助于改进。

一 钟情于“激趣”,忽略了给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愉快教育”是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日益加重、陷于苦读而提出的。顾名思义,“愉快教育”应指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使学生感到学习文化知识是件十分愉快的事,因而乐此不疲。如何诱发愉快?应在教学中提供恰当的外部诱因,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自己愿意学、努力学、刻苦学、学得愉快。但从一些实际教例来看,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忙于“设趣”、“激趣”、“逗趣”,使教学形式趋于“游戏化”,于是哪节课无游戏,哪节课便索然寡趣。“教”失去游戏这根“拐杖”,“学”就失去欢乐的诱因。学生感到“真没劲”,教学效果便大打折扣。这是片面理解“愉快教育”所产生的畸形教法。事实上,课堂绝不可能是游戏场,学习也绝不可能是一场游戏。无论学哪门文化知识,要想学好,都得依靠学生的内驱力,都得刻苦。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是促使学生自觉愉快学习的关键。教育实践证明:处于普及教育阶段的学生,其学习的最直接内驱力来自其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具备了认知的先决条件,能学懂教材,能跟上教学进度,能不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就能增强自信,愉快地学。

二 热衷于繁琐分析,人为地将易于理解的教材艰涩化。

这些年,小学语文教学颇为崇尚对文章的层层分析,直至对原来无深意的字句硬是挖掘出微言大义,把本不难理解的教材分析成“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麻。似乎非如此则不见功夫。这里试举小学语文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一段为例。该段仅一句话:“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三年级只要求学生“练习说说段落大意”。由于这段话很平实、明白,没有生字,教师只需借助地图给学生解释“江南”这个词的含意,并结合书本的插图让学生明白“杨梅”是一种什么样的水果,再指导学生读这个句子,学生是能够说出这段话的大意。但若照时下繁琐分析段落大意的套路,这句话分析至少得分四个步骤进行:一曰“浓缩”,即要求学生把这句话的主要词语“浓缩”出来。二曰:“类比、逆向思考”,即要求学生“类比”出各自的故乡、各自喜爱的水果,并据此作莫名的“逆向思考”。三曰:“剖切”,即要求学生将这句话“剖切”成上半句和下半句。四曰:“聚敛”,即要求学生对已经被“剖切”的两部分再找“闪光点”,如“爱”字,并以此为所谓的“闪光窗口”,“辐射”开去,领会出段意,从而在心中“泛起”所谓的“一波涟漪”。据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繁琐的分析是怎样人为地把平实的语句变成艰涩。这样的分析,乍看起来教法是“创新”的,课堂十分热闹,但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其实华而不实。“逆向”、“闪光”、“辐射”,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会把学生的思路搞乱,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使学生望文生畏。脱离实际的“创新”,人为地制造深奥,这不是教法的改革,而是浮躁的表现。

三 偏重模仿教法形式,削足适履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益。

近几年,上课凡“讲”,就被认为有“灌”的嫌疑,这导致一些教师上课不敢讲。其实,讲解是许多教学方法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传授知识最便捷、最省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许多复杂的道理,一经详尽的讲解,听者便顺之释然。问题在于怎么讲,什么时候讲,讲得是否适当,讲得是否准确。简洁、生动、有条理的讲解,其中就包含有对学生的启发,只有枯燥乏味的讲解才是“灌”。倘若教师的讲解准确、幽默风趣,那么这样的讲解就如诗如歌,引人入胜,足以令学生心往神驰,学生的思绪就会被教师牵入知识宝库。听这样的讲解不仅深受启发,容易理解,而且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把知识记得很牢。至于课该怎么讲,我以为这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学的具体目的、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当讲则讲,当读则读,当问则问,当练则练,当演示则演示,一切为了实现教学目的。

四 过分强调技术性,忽视语文学科特点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主体发展;探究

小学生的年龄在7岁到13岁之间,处于这一年龄层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渐渐适应学习阶段,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保持着儿童的爱玩好动的心态,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从他们的具体情况出发,使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式,在能够满足小学生的特殊心理需要的同时,还能够使小学生掌握更多的常识与技能,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可以得到不断的提升,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很不成熟,他们的整体能力还很弱,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引导。另外,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想象力十分丰富,发散思维的能力也很强,所以,小学生的主体发展也是十分关键的。

一、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以及学生的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比较落后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通常都是以课本或是学校提供的教材为主,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手段与教育模式也比较呆板,这些内容通常是应试教育中的一种。这部分内容的存在仅仅是为了使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够得到快速的提高,并不重视对学生所具有的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学生没必要掌握课外知识,也不会对课外知识进行教学。

2.一部分学校中的语文教师并不重视对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进行培养 在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是十分关键的,由于学生的年龄并不大,有人认为在这一阶段中需要进行手把手的教学,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扼杀,长久下去会使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失去主动思考与主动学习的能力。

3.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进行全班的学,不重视学生的个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所使用的是统一的教学方法,并不重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甚至还会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性格以及资质等并不相同,班级中的学生不可能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同样的接受度,学习能力相对落后的学生如果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就会丧失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重视学生能力之间的个体差异,就很容易让学生之间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如何将小学语文教学及学生的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

1.要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及创新 要使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内容丰富起来,语文教学所涉及的内容不但要包括教科书中的内容,还要包括课外知识以及课外读物中的内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与其他科目之间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不能在教学中仅仅依靠课本,这样做不但会使教育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还非常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2.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虽然小学生的年龄以及心智并不够成熟,甚至还很幼稚,他们的想法可能过于表面化,但是,不可否认的,小学生所具有的想象力要比成年人丰富得多,所以,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的培养,要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另外,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分歧,教师应尊重学生所提出的建议,如果学生出现错误,要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学生之间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学生所具有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也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针对能力不同、水平不同的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小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上的差异是小学语文教育活动出现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之间所具有的差异,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及教学模式。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可以对学生的主体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语文知识,可以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练习,然而,现阶段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小学生的主体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以及质量产生影响,所以,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使学生主体以及语文教学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静. 开放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主体发展初探[J]. 学科教育,2002,01:15-18.

[2]茹晓伟. 浅谈开放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主体发展之我见[J]. 学周刊,2013,05:141.

[3]张娟. 小学语文教育与学生主体发展之探讨[J]. 学周刊,2013,11:30.

[4]郝胜强.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学与自我学习[J]. 学周刊,2012,30:168.

[5]张宏云. 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J]. 学周刊,2014,05:148.

第7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思想,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重视合作思想的落实,这一思想本质在于调整传统师生关系,从传统的教师单向输出模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本身之间互相沟通,形成多向合作学习的模式。这一思想是未来我国教学的发展趋势,而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思想,合作学习当前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还存在部分问题,教师在落实思想的实践中也遇到不同层面的问题,例如课堂严肃性和轻松性的度难以把握,课堂教学进度延后等问题,基于此,笔者从合作学习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落实现状入手,对于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对于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进行分析。

一、合作学习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状

(一)教师把控合作学习思想能力有限

合作学习思想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思想,不同的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都所有不同,因此,对于合作学习的落实情况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过分倡导合作学习思想,为了迎合这一新趋势,就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不停的使用合作学习思想,无论是否必要和适用,都统一使用合作学习思想,所有语文课堂都使用合作教学的模式。对于小学语文基础性的知识,很多都是常识性和简单性的,教师通常都采取很常规的讲授模式就能够实现教学基本目标,没有必要同一进行合作型的学习。与其相反的情况是,很多教师很少或者不使用合作学习思想,过分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认为其更加熟悉和便利,或者由于自身工作任务繁重,对于把控合作学习思想能力十分有限。

(二)实践中合作学习思想落实程度有限

通常,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其课堂实践的效果,如果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内涵和外延掌握有限,就会导致实践中合作学习思想落实程度有限,也就自然而言会导致合作学习的形式真正地流于形式。部分教师将传统的小组活动模式套用在合作学习思想当中,没能认识到其内在的不一致性,小组讨论只是传统学习中的一个小环节,合作学习的内涵是十分广泛的,其中包含师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小组内部之间的合作以及小组之间的合作。同时,另一个发生比较广泛的误区是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就是要很多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分析问题,而反对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创造,从教育心理的角度而言,独立思考和集体思考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都属于合作学习的一部分。合作虚席需要以学生的基础为导向,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任务目标结合起来,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发展,仅仅推行合作而没有认识分工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合作学习实践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三)教师缺少合作学习指向性引导

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思想落实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会出现这一问题:让学生放手去任意进行研究,忽视了教师对于合作学习指向性引导的意义。在实践中,合作学习最离不开的,一方面是学生的主动性配合求知,另一方面正是教师的指导和监督,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甚至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本身游离于学生合作学习以外,就会导致学习秩序的混乱,小学生思维发散,同时自控性又比较差,因此会导致学习效率降低,难以进行高效有质量的合作性学习。

二、合作学习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提升教师自身能力,积累合作学习实践经验

教师作为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灵魂人物,也是总设计师,需要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情况,提升作为教师的自身能力,积累合作学习的实践工作经验,教师自身素质水平也是合作学习能够取得效果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想要提升教师的自身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提升自身理论水平、掌握完整理论体系、树立先进师生关系建立体系,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二)积极推进合作学习前期准备工作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从业者,需要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的目标,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并非适用于每一个课堂,需要针对学习内容和课文要求,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实际要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一旦出现学生感兴趣、乐于探索和表达部分,积极进行学生合作学习的鼓励和发展,同时教学合作目标的计划也要与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相一致,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课文讲授进度来决定。还需要进行小组划分的准备,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自然l件等因素进行分组,控制在5个人一组,方便进行日后合作学习工作的开展。

(三)小学语文中合作学习思想的具体落实

首先,需要教师对于学生对于合作意识有所了解,强调合作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并非教师的一厢情愿也并非传统的形式主义,是一种能够提升语文学习趣味性和效率同时能够培养自身沟通理解能力的教学方式。教师本身应当积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教师不能够作为旁观者而是应当作为参与者,及时认识到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进及时行纠偏止损工作。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反馈体系

教师需要积极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反馈体系,采取集体和个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反馈,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者兼顾的模式,采取鼓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模式,利用激励科学的理论,提升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渴望,小组作为一个团体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意义重大。

三、小结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的意义重大,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积极推进合作学习前期准备工作、落实合作学习思想和构建科学合理反馈体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学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不单单是对于语文知识进行传递,它也是增长学生见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以下就针对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且提出一些解决策略,旨在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具体如下。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模式老旧不灵活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不少学校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是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方法未能进行及时的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缺少灵活性,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教师在教学之前进行了积极的备课,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与备课教案不符的事件发生,教师对于突发事件不能很好的处理,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简单的解决,过于重视教学进度而忽视教学质量,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2.教师不能明确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位置

目前有一些教师试图对以往古板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如采用开放式阅读教学,但是在进行改变时,教师把阅读教学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变得越来越无组织无纪律,无法完成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对于教学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二.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策略

1.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活跃,具有想象力,所以,教师在对这些课文进行讲解时,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播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视频、符合文章意境的音乐等等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且感受课文当中所描述的美好画面,使得学生爱上语文阅读课堂。如此一来,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必将大大的提升。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引导学生之间进行阅读谈论

在进行课文阅读时,学生对于文章必然会产生一些想法。由于班级中人数较多,教师做不到对于这些想法进行一一倾听,所以可以安排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所感受的东西必然也有所不同,对于交流对象和沟通方式有学生自己决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交流可以将阅读中的感受,发现以及问题更好的通过朗读,绘画等方式展示出来,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好的进行。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且在阅读之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象以及方式对于文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找出来,并进行抄写。学生对于描写少年闰土的句子不能全都找出来,但是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很快的就会将文章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都找出来,不但学生对这种方式十分喜爱,而且教师也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3.开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见闻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应只限于对于小学语文课本的阅读。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对于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增加学生的见闻,使课本中涉及不到的知识在课外读物中进行学习。不仅如此,课外读物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阅读课外书籍时,教师不应对学生放任不管,教师在学生进行阅读时也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相关的指导,例如:在遇到生字时该如何利用字典进行查询。阅读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方法、目标阅读法、快速阅读法、以意逆志阅读法、精细阅读法等阅读方法;初读、精读、悟读、熟读的阅读步骤。在阅读过程中的好词好句也要进行摘取,为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9篇

根据国内一些心理和教育工作者近几年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出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比例为19%,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了,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的热点、焦点,而我们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又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在许多农村尤其是西部边远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几近空白。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面对呈现在小学语文中的心理问题,所有接受访谈的教师都认为应该及时解决,但解决方式被提及最多的是找学生谈话,有77.7%的受访教师采用这一方法;36.7%的教师认为最好能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以渗透,潜移默化地进行矫正;另外,5.6%的教师因未担任班主任工作而选择了将问题向班主任交接。尽管有着以上认识,在问及自身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时,多数老师却仍给出了“无从下手”的回答:72.2%的教师认为教学进度不允许,27.8%的教师认为没有相关模式可供参考,因此不能有效地开展。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恰恰反映了相关策略指导的缺失。此外,作为促进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渠道之一的语文评改,也因为迫于教学进度安排而集中出现了评改方式单一的现象,甚至连最后一步也省略了,虽然明白这一方式过于单一,但是难以花更多的时间进行评改,一时也寻找不出更高效、更能促进学生与人交流的评改方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打开学生心扉

现在的孩子人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自然是百般疼爱要什么就给什么,这就滋养了小学生的娇气和自私的不良品性。积极地组织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且能够让小学生打开心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课外读书有感等活动增强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互爱、友善的品格,让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所言、所想、所虑,人胆地与老师、同学间分享自己的心理思想。

(二)平等对待学生

每个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在教学工作中,不少教师往往对成绩好的学生特别偏爱,能够耐心指导;而对差生则漠然置之,甚至鄙视、嘲笑,极大地伤害了这些孩子的自尊心。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也就是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把每个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让每个孩子享受到一样的教师待遇。小学生天性较敏感,作为老师则需经常告诫自己:一定平等对待学生,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好孩子的潜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时刻观察、注意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3]。

(三)营造良好环境

马斯洛主张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其排序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并将其排成金字塔结构,可以看出安全需要是基本需求,是个体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见性的需求,包括稳定、受到保护、远离恐惧和混乱、免除焦虑等。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教师应转变观念,走到学生中间去,正如美国科学家多尔所说的,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性格开朗;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存感恩;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无比自信;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爱人爱己;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对世界多一份关爱;祥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能拥有平和的心态[4]。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1)保护学生的自尊;(2)最大限度的宽容、理解、善待学生;(3)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4)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激励带进课堂。教师多创造师生合作的机会,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增进师生感情,努力让学生消除惧师心理,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5)教师需经常组织合作性学习,使学生之间加强交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在共同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人际交往能力得到锻炼;(6)教师要善于采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获得知识的同时打开心灵世界[5]。

三、总结

以小学语文教材为载体,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因势利导,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渐地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铭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周刊,2014,27:94.

[2]柳丽霞,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J]. 现代教育科学,2014,02:145.

[3]王晓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2014,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