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3 16:25:40
导语:在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引言
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不仅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进一步整合我国旅游资源,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起源于西方,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乡村旅游的含义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自然景观环境、人文遗迹、民俗文化风情、农业生产、农家生活场景以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二、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发展模式呈多元化。江夏区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该区地处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境内有大小山体118座,大小湖泊136处,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形成以农家乐、田园农业、休闲度假、特色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如青龙山农家乐果园、鑫农湖休闲观光农业园、苗木花卉产业等。截止2011年底,江夏建成的农家乐、农业休闲景点就近150处,2011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很好地适应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江夏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重要产业。交通畅达增强了乡村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为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里不仅有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和107国道,还有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此外“武汉・中国光谷”规划区域大部分也在区境内,这种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为江夏区发展乡村旅游业在规模、深度和广度上带来契机。
2.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快速。农家乐旅游模式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也是目前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它是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向城市现代人提供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2010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中就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江夏区物产人文资源丰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型乡村旅游项目,如梁子湖农家乐、吃里香农家乐、江南农家乐、锦苑农家休闲中心、青龙山农家乐果园等。梁子湖农家乐所在的梁子湖地区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清新的水质和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居民享受田园风光,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理想去处,而青龙山农家乐果园则是以果品采摘为主的综合性观光农园,游客在这里可以采摘到各种时令的水果,体验农活。
3.合理开发旅游景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江夏区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在2006年《江夏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就确立了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旅游发展定位,其中“一舰”是指中山舰,“三湖”是指梁子湖、鲁湖和汤逊湖,“三山”是指龙虎山、青龙山和天子山。编制完成的总体规划对整合江夏区旅游资源,做好生态旅游和文化休闲旅游提供了政策保障,同年7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则更进一步明确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江夏区还特别推出了“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包含了代表江夏区特色的三大旅游区,即中山舰旅游区、龙泉山风景区、梁子湖风景区。精品旅游线路是将历史文化旅游、绿色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江夏区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打造江夏区休闲旅游品牌。在挖掘区域特色方面,江夏区还连续举办了三届柑橘旅游文化节,这种寓农业生产于休闲旅游之中的乡村旅游,不仅促进了江夏区旅游业的发展,还大力宣传了江夏柑橘品牌,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直接收入。
4.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建设,为构筑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江夏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道路进行了硬化、黑化和绿化改造工程,目前全区的公路密度位居省市前列。同时江夏区还按国家标准设置和完善了各景点的旅游景区道路指示牌,加快环山、环湖、环路、环景区的农家乐旅游景点建设。“造绿”工程和“清水入湖”等工程不仅提升了江夏区的整体形象,还增强了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江夏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有效提升,2007年江夏区被授予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的称号。持续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推进江夏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和旅游休闲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1.深化对乡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江夏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虽得到不断提升,但在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上还需创新思路。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拉动城镇居民消费、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其次政府要继续加大主导和支持力度,在现已成型的乡村旅游基础上,制订出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立足地方资源全盘考虑,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进行统筹规划。最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划要突出特色,要能充分发挥江夏区乡村风土民情、自然生态和农业特色产业优势。
2.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品牌是乡村旅游的无形资源,在市场日趋成熟的今天,现代旅游产业的竞争同样也是品牌的竞争。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打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完善江夏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出更多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项目,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二是在整体规划布局上要认真研究,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和包装,提高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影响力。三要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联合,注重规范化管理。四要加强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消除社区居民的不信任感,这是打造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前提条件。乡村旅游组织经营活动会对当地社区公众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何在社区中传播良好形象,来谋求更好地宣传促销是旅游经营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拓宽融资渠道。江夏区目前投融资方式还比较单一,为调动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深化发展,区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加大对财政资金的投入,保障乡村旅游建设的需要。要积极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要改变观念,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比如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支持涉农担保资金为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提供担保,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逐步提升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层次和水平,提高效益。
4.加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培训,通过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逐步提升旅游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接待服务水平,提高江夏区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能力。分级分类做好人才培训工作,邀请专家做好对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落到实处。持续做好人才选、用、育、留工作,积极引进旅游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人才,不断完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5.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江夏区交通便捷,紧邻武汉经济开发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江夏区乡村旅游在档次、品牌和产品上的升级。北京、南京、扬州等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就十分注重乡村旅游智慧建设,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采购和乡村旅游资讯等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还要进一步突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引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江夏区田园风光和农产品加工制作场景,由此激发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兴趣。继续优化资讯网站建设,引入一些智能化服务设施,增强服务信息,丰富游客的体验方式。这种将科学性、生产性和商业性相融合的发展思路,不仅是适应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 考 文 献
[1]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4(3)
[2]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7(6)
[3]毛焱,梁滨.武汉城郊乡村旅游开发掣肘与思路分析――以江夏区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09(4)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家乐;经营水平
1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农家乐经济发展现状
农家乐这一新型旅游模式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由乡村旅游演变而来的。自政府出台旅游扶贫政策以来,农家乐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由于都市人群长期处于喧嚣紧张的生活状态中,需要回归自然寻求一种轻松的旅游方式,由此农家乐经济产业链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乡村旅游客流量已达3亿人次,乡村旅游经济收入已达800亿元[1]。现如今大江南北都可看到农家乐的身影,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解决了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另外,农家乐的发展对实现城乡融合有着重要意义,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虽然农家乐在我国各地均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但在实际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2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农家乐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家乐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整体发展规划不合理,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改进,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第二,部分餐饮门店证照不齐全,无证经营现象较为严重。由于缺乏资金,普遍经营规模较小,一些未经防火审核的建筑存在安全隐患,而且经营者缺乏安全自救常识。此前,我国农家乐项目开发较为盲目,出现资源浪费及管理思想落后的现象,经营者通常对旅游市场预测不敏感,缺乏具体营销策略,对于旺季和淡季经营不平衡。由于经营者文化素养的限制,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文化内涵,服务质量也较低。此外,政府方面对于农家乐的扶持力度不够,参与度较低,没有积极做出引导,使原有的乡村味道遭到破坏,甚至会造成农户间的恶性争斗。
3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农家乐经济发展对策
3.1强化管理部门自身责任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使其重视服务质量。为了促进农家乐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的规范与引导不可缺少。相关管理部门应对农家乐的开发与经营管理进行全方面的指导,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建设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项目,促进行业经济发展。管理部门应明确行业准则,成立农家乐行业协会,增加经营者的自律性,整体提高农家乐发展水平。应对农家乐经营人员展开培训,如在旅游知识、礼仪服务规范、管理水平、烹饪技能等方面加强培训,使其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家乐品质与等级。对农家乐实施等级划分政策,加强管理部门的整顿,对相关场所进行综合评定,对基础设施、安全条件、卫生标准等几项内容进行综合考评,对于评定不合格的商家进行警告、整顿[2]。在执行检查时,要求经营管理人员出示营业执照,必须达到证件齐全的要求,否则将不予开放。农家乐协会应对经营项目进行规范管理,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利并体现出经营者的基本义务。对农家乐的发展方向应根据当地风土特色来确定,不可盲目发展,具体表现在增添新颖娱乐项目,同时保留生态特色。
3.2提高农家乐经营水平
农家乐经营者应立足当地的生态特色,从基本服务起步。在农家菜上体现出当地饮食文化,为游客提供农家屋,为游客提供可采摘、垂钓等休闲娱乐地域,将田园风光展现出来。农家乐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提高经营水平,研发出他人无可复制的项目。农家乐最大的特点在于“农”,所以经营者应充分开发可供游客实践的农事项目,运用农村风光与农事活动吸引都市人群的目光。例如,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农家乐旅游项目,由于旺季带来较多的游客,使现有食物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因此,许多经营户带领游客进行农事采摘,游客在农事活动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不同的山水成就了不同趣味的农家乐,游客被当地的地方特色与风土人情所感染。由此可见,农户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趣味旅游项目。现有资源指的是土地资源、景观资源、文化资源等,使游客参与到趣味项目的体验中,领略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农村生活体验,体会农家乐独有的魅力。
3.3加强政府引导
政府需要对农家乐的长远发展给予支持,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规划布局。制定的规范管理体制要符合实际发展状况,加强对农家乐的管理,从物价、卫生、质检等各个方面入手。定期做市场调研工作,收集市场信息与旅游动态,对市场行情做出预测,为农家乐业主提供正确的指导,研发适应市场的旅游产品。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家乐的扶持力度,维护公共关系,将农家乐优美的生态环境与优质服务宣传至更多地区,利用政府优势扩大本地农家乐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群来休闲度假,从而提高农家乐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此外,政府应辅助农户积极开发新景点,充分展现本地特色。由于大量游客长此以往的蜂拥而入会导致农村基础设施遭到损坏。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对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展开建设,完善相关旅游设施,同时提供便捷的交通旅游路线,如开设旅游大巴通道,使游客体会到舒适与便捷感。
3.4拓宽融资渠道
农户应寻求更多的融资通道,解决农家乐资金短缺的现状,改善设施管理与服务质量方面的问题,也可促进其在健康稳定的状态下不断增加新的项目,扩大经营规模,形成连锁产业链,使农家乐逐渐形成星级档次。金融企业需适当降低对农民的贷款门槛,使农家乐得到发展所需的资金。同时,对商业银行来讲,可以拓宽贷款营销的渠道,从而达到与农家乐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目的。此外,建立网络营销平台,用现代化经营理念进行管理,打破传统营销模式,依照科学流程展开管理,利用互联网快速传播的优势,为农家乐开拓旅游市场。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客流量与经济效益,使农家乐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关键词:自行车慢行系统;国际慢城;乡村旅游;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19603
1引言
随着桠溪成功申请国际慢城,国内对慢文化的研究逐步深入起来。作为中国第一个慢城,桠溪在慢旅游开发方面,需要开发更多形式的慢产品,如慢餐、慢行等,以便更好体现“慢”的内涵,提高游客在慢城旅游的参与度。
在国际慢城的发源地——欧洲,自行车交通已经拥有多年的发展历史。荷兰、丹麦、德国等欧洲国家大力提倡自行车交通,建有较完善的自行车交通系统,拥有较高的自行车使用率。在保持慢文化,提高生活品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自行车交通为这些国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因此,笔者设想,在中国第一个国际慢城——高淳桠溪引入自行车慢行系统,或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自行车行作为一种低碳健康的旅游方式、一种慢行方式,与高淳桠溪慢城“生态之旅”的主旨不谋而合。同时,国外慢城也有采用自行车慢行系统的先例,自行车不失为一种适合桠溪的慢行产品。因此自行车模式在桠溪慢城旅游开发中应用的研究便应运而生。
2主要研究内容文献综述
慢城是近十几年来兴起于欧洲的一种新型城市模式。与大规模城市化不同,它追求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方式,主张将城市文明引入城镇社区,并保护地方传统特色,注重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
2.1慢城发展综述
慢城产生于1999年的意大利,并于2010年在中国拥有第一个慢城——高淳区桠溪镇。之后,国内才开始有了对慢城较为系统的研究。栾习芹(2008)在《慢城运动引领城市新生活——意大利慢城生活侧记》一文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意大利慢城奥维托的风貌,将这种全新的城市模式展现在国人面前。之后,朱晓清、甄峰等人(2011)撰文,对西方慢城和慢城运动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介绍,展示了几个成功实践案例,论述了将慢城引入中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与国内“宜居城市”理论相结合,对中国城市发展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在高淳区桠溪镇成功申请国际慢城之后高淳区政府也做了大量有关慢城的研究。宗仁(2011)在《“国际慢城”在中国及其现实意义研究》中,介绍了高淳区桠溪镇成为国际慢城的基础和原因,阐述了慢城运动的以人为本和逆城市化理念给的启示和借鉴,以及发展慢城对推动中国旅游产业转型、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作用。
2.2自行车旅游开发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急剧变化,国内民众环保意识的高涨,自行车旅游作为一种健康、绿色的旅游方式被高度推崇。国内外关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研究都非常丰富,并且有很多成功运行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城市、旅游景点。
万亚军、蒙睿(2009)在《自行车旅游起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自行车旅游的起源、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阐述了自行车旅游对于环保和健康的意义,并指出自行车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安全隐患等。随后,慢行理念与低碳理念得到了结合。张航、万军(2010)通过《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模式研究》一文详细研究了慢行交通(步行、自行车、公交)对于实现城市低碳生活和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的末端交通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交通发展新模式,为探讨城市的低碳、和谐发展提供了参考。国内相继出现了杭州、昆明等成功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旅游城市。罗成书等人(2009)以旅游城市杭州为对象,从空间布局视角分析了杭州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和完善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对策,为其他旅游城市发展自行车旅游系统提供了一定借鉴。除旅游城市以外,其他城市也逐步开始构建公共自行车系统,这使得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更深刻更成熟。
2.3乡村旅游开发的文献综述
桠溪慢城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乡村旅游的开发,因此,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对于桠溪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王秀红(2006)在《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述评》中以及王琼英等(2006)在《乡村旅游研究综述》中,系统归纳了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发展背景,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比较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区别,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是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系统论述。苏勤(2007)的论文《乡村旅游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讨论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指出乡村旅游具有乡村性、文化性、生态性和体验性,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
目前,国内专门针对慢城旅游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尚未出现,不过,丁海茹(2011)写过《传承自然生态之美,创造慢行城市生活——新疆拜城县北部新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构想》,文章针对新疆阿克苏市拜城北部新区,依托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依据,提出了构建城市慢行系统的想法。该文章研究了小城镇与慢行系统(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结合,可以为研究公共自行车系统在慢城旅游中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参考。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慢城旅游研究和构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研究基本上是两个独立的板块,没有针对两者的共性(生态、慢)而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本文希望通过分析高淳区桠溪镇的城镇规模、地形地势、道路交通现状、居民接受意愿、游客需求程度等各方面信息,提出在高淳构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条件、市场的可行性,为更好的规划慢城发展以及高淳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3高淳建设自行车系统可行性分析
3.1环境分析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自行车交通曾经繁盛一时,但是随着机动车的快速增长,自行车交通出现萎缩。近几年,随着绿色交通,可持续交通理念的提出和普及,自行车交通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自行车交通持续复兴的背景之下,高淳建设自行车系统可谓是顺应当代趋势。
成功申请国际慢城对高淳的旅游业发展来说是一个绝好的契机,但是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持高淳“慢”“生态”的特点,是高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自行车交通作为一种慢行产品,能丰富高淳“慢”的内涵,增强游客的慢体验,更加吸引游客。同时,高淳桠溪镇以“生态之旅”而闻名,自行车模式低碳的特点正是生态之旅的要求,如若在高淳适和自行车通行的路段都施行自行车模式,提倡低碳环保出行,慢城的生态保护才会有切实可行的行动依托。
3.2交通系统现状分析
根据对欧洲国家如丹麦、荷兰、德国较为成熟的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分析可得知,自行车道分为两种类型:自行车专用道与路边自行车道。自行车专用道指与机动车道有物理隔离或独立的路面,一般仅限自行车使用。路边自行车道指位于车道外侧的自行车道,一般无物理隔离,只通过线条分割。两种自行车道各有优劣,需要根据高淳桠溪现有的道路交通具体分析采用哪种车道。
实地调查显示,“高淳城区——桠溪镇——桠溪生态之旅各景点”一线现有的道路类型有以下三种:(1)县级公路;(2)“生态之旅”旅游大道;(3)田间小路,如图1所示。
图1县级公路图2“生态之旅”旅游大道图3田间小路县级公路连通高淳城区和桠溪镇。如图1所示,公路宽阔,地势平坦,几乎无坡度,适宜自行车通行。公路还有双向的自行车专用道(非机动车道),可以确保骑行安全,是非常完善的自行车道。
“生态之旅”旅游大道起始于桠溪镇入口处,贯穿整个景区,是生态之旅的主干道。如图2所示,该道路大部分路段都比较平坦,小部分位于丘陵地带,有一定坡度。此路段机动车、自行车、游览车、步行通用。前往桠溪旅游的游客中,自驾游最多,私家车甚至停满道路一侧,不论是对自行车还是对行人,都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因此需要重新规划,或将此路段辟为仅供自行车、游览车和步行之用,提供更加便捷、完善的自行车租赁系统,让游人能最大程度的享受慢行,同时保护桠溪镇的生态环境。
田间小路连接旅游大道,深入农田。此路段较狭窄,坡度较大,适宜步行欣赏田间美景。因此建议在旅游大道与田间小路交汇处设置自行车停靠、休息场所,方便游人停靠车辆、深入田间游玩体验。
3.3市场分析
自行车慢行系统具有低碳环保,灵活机动的特点,能为民众提供舒适有氧的健身方式,有利于解决末端交通问题。应用于旅游中,可以开发体验式旅游。因此,公共自行车系统应用在桠溪国际慢城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在高淳现有的交通系统中,桠溪镇生态之旅已为游客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该服务采取按小时计费或按天计费方式,收费较贵,且提供的自行车数量小,服务网点少,宣传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要,故非自驾游游客大多选择步行进入景区。
针对高淳旅游交通现状的问题,笔者在高淳进行了小型的问卷调查。在随机发放的60份调查问卷中,27位游客希望将自行车作为在高淳旅游时的主要交通工具,占总量的45%,位于所提供的四种交通方式之首。同时,调查问卷还反映出一个现象:来高淳游玩的青年人(20-40岁)所占的比例最大,他们活力充沛,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是自行车旅游的最大受众。因此,青年人所占的大比例也为自行车系统在高淳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为了宣传慢行文化,推广慢旅游,高淳区政府也开展了多项活动。如每年春天“高淳国际慢城金花旅游节”中的“帐篷大会”活动,相关部门组织万名南京大学生和市民到慢城旅游,开展慢步登山越野联赛和百车骑行高淳、花海露营等户外系列休闲活动,让市民走进慢城感受自然,体验慢生活。还有“自行车慢骑赛”活动,会组织体育爱好者、游客参与慢城千人集体慢骑。这些活动说明,游客对于“骑行高淳”活动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骑行在高淳也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并受到开发部门的支持。
综上分析,本文认为根据当地地形结构、已建成交通网络、自然景点的分布以及市场需求等条件,高淳桠溪国际慢城采用自行车模式存在较大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设计出一个完善的、适合当地旅游开发的自行车慢行系统不仅会给高淳旅游带来即刻的效应,也会为其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特别致谢:本文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刘庆友老师指导,谨表谢意。
参考文献
[1]朱晓清,甄峰,蒋跃庭.国外慢城发展情况及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4).
[2]宗仁.“国际慢城”在中国及其现实意义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9).
[3]朱晓清,甄峰.慢城运动对国内城市宜居建设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1,(9).
[4]丁海茹.传承自然生态之美创造慢行城市生活——新疆拜城县北部新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11,(9).
[5]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4):3337.
[6]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7]万亚军,蒙睿.自行车旅游起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9,10(2).
[8]栾习芹.慢城运动—引领城市新生活——意大利慢城生活侧记[J].世界科学,2008,(2).
[9]罗成书,周敏,钱苗.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4).
[10]石晓凤,崔东旭,魏薇.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建设与使用调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0).
[11]王秀秀.杭州市公共自行车项目运营模式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10,(5).
[12]孙颖.法国巴黎自行车租赁业务及对我国的启示[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8,(6).
[13]罗成书等.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4).
[14]熊文等.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刍议[J].城市交通,2010,8(1).
[15]潘海啸.公共自行车交通发展模式比较[J].城市交通,2010,8(6).
[16]黄彬.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行状况调查分析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0,(6).
[17]郭敏辉.上海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与实践[J].城市交通,2009,7(4).
[18]谢彦君.以旅游城市作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J].财经问题研究,1999,(10).
[19]张航,万军.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模式研究[J].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2010.
[20]王秀红.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3).
关键词: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农业生态旅游
一、引言
海南全省土地总面积占我国热带面积的42.5%,农业作物种类繁多,热带作物品种十分丰富。海南海域辽阔,河库众多,水产品种类和数量丰富,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世界一流。丰富的“3S”资源、奇特的山野温泉、原始雨林、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热带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了优越的旅游资源库。目前旅游客源来自于三方面,一为国际游客,这部分游客主要倾向于历史特色与国家特色浓厚的旅游景点;二为外地游客,这部分游客出行时间较为集中,其出行受旅游营销或口碑的影响较大;三为本地游客,这部分游客一直是各地区旅游开发中的盲点,大量、多次是这一群体的显著特征。
传统旅游业发展受旅游资源分布限制,其开展的地域与项目泾渭分明,其面对群体也相对单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代表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得到普及,旅游资源分布界限被打破,固化的旅游景点被充满地域特色的特殊旅游项目替代,吸引可更多旅游需求群体的参与。创新的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淡化了旅游业中一直存在的旺季与淡季之分,使区域旅游持续繁荣成为可能。
海南省一直致力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大前提下发展旅游业,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带动了诸多产业协同发展,强化了生态资源保护。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旅游业发展插上了翅膀,突破了传统旅游对时间、地域、信息的依赖,成为旅游产业在现阶段发展的特色,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旅游电商产业已成为振兴传统旅游业的重要手段。
二、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目前在兴建国际旅游岛的战略方针下,海南地区的旅游行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想要强化和振兴海南旅游行业,提升海南区域旅游在国际市场市场上的竞争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是十分有效的渠道。旅游电子商务在我国起步较晚,现阶段在国民经济与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呈飞速发展态势。由于消费习惯传统、从业人才缺乏、个性化服务缺少、协同能力差及整体协调性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且发达国家旅游电商经验与国内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差异,在借鉴国外经验过程中缺乏本土化改造。所以在吸取国外经验教训的同时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旅游电商方案与对策,从而提升海南旅游业的总体竞争力,最终使海南旅游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内旅游电商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区域性特色,不能形成合力。大部分的旅游电商网站功能单一,偏重于基本的信息与交易功能,所含信息量较少、更新缓慢、技术落后,没能实现社会化功能。作为新亮点和突破口的海南生态旅游呈现规模小,发展慢,规划差的特点。虽然海南生态旅游电商网站正在抓紧建设,但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现阶段,技术支持和发展思路成为行业革新的决定性因素,旅游电商如何利用好流行的新技术,引进社会化智能旅游新思路成为当务之急。
海南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围绕着产品信息化、交易电子化以及网站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普遍存在网络平台建设水平低、旅游企业网站宣传不到位、支付手段单一等问题,缺陷明显。同时旅游产品类别不足,社会化旅游服务不够,移动电商建设滞后等问题是旅游电商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上述因素直接制约了海南旅游电商的发展速度。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建设进程设想如下表所示。
1.政府主导下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情况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体可分为企业主导与政府主导两种。由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映出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就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而言,政府主导的主动性高于企业主导,这也凸显出旅游业对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海南金旅网”作为国家旅游局倡导和发起“金旅工程”的组成部分,成为海南公共旅游信息官方网络平台。由于人力、资金及管理体制及职能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海南金旅网只承担了政府政务网的基本功能,还没有发挥出作为拥有社会公共资源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优势。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对农业生态旅游等新生项目,导致政府主导建设后劲不足,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来看,海南旅游电商面对的客户群体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不能脱颖而出,势必淹没在市场的洪流中。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具有的权威性是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无法比拟的,但企业主导的建设更具灵活性更接地气转化更高。因此,采用两种主导平行发展是海南旅游资源推广与建设的关键所在,任何一条线的弱化都会影响到另一条线的正常运行,进而拖累整个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旅游电商市场发展趋向
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41.2亿人次国内或出境游,相当于全国人口一年旅游近3次。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统计,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达到了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传统旅游市场的持续火爆也引发了电子商务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宣传开始由线下往线上渠道转移,线上渠道所占比重上升趋势非常明显。以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化发展在旅游电子商务市场拓展中展现了巨大力量,互联网+旅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三、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1.强化旅游电子商务在旅游产业链中的地位
传统旅游业与旅游电子商务的结合发展,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向与必然趋势。旅游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优势,其发展伴随技术进步与消费习惯转变,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旅游业发展策略中,应将旅游电子商务放到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位置,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资源配套和建设规划等方面加强对旅游电子商务的投入力度,使之成为推动旅游产业链整体发展的外部动力。
2.本土化发展策略
发展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应结合海南区域情况,深化旅游电子商务服务。海南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完善与借鉴的地方很多。在旅游产业发展中,适当借鉴其他区域的发展经验,在短期内有助于旅游产业发展,但从长期来看,要避免缺乏本土化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而导致的旅游产品整体竞争力不足,没有长效性的局面。在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开发有本土特色、难以复制的旅游项目与商业模式。另外,要大力培育“服水土”的本地旅游企业,以旅游企业带动当地旅游业持续发展。
3.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在互联网+旅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从单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顾名思义,互联网+旅游不仅需要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相应互联网操作技能。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是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展,网络技术是旅游产业整体腾飞的重要力量。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竞争,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关乎旅游产业当前与未来,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系统性工程,人才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4.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目前海南整体旅游产业经济呈现上升势头,对GDP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与关注。传统的旅游行业间竞争也日趋激励,具体体现在景点与景点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旅游企业在整合和优化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新兴旅游项目的开发,弥补本区域产业结构不足,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海南应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依托热带农业生态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和推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将农业生态旅游与传统人文、历史、自然景点等旅游资源有效结合,开发具有成本低、可操作、技术高、线上线下结合的试点项目,实现海南区域旅游特色突围。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将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以技术为产业驱动力,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使农业生态旅游搭乘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快车,为海南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是其存在的问题同样明显。旅游产业作为海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托海南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区域特色旅游服务,组建云服务、大数据支持下的社会化、智能化的海南农业生态旅游电商平台。坚持以政策支持为保障,以产业结构优化为目标,将农业生态旅游打造成海南旅游的标识性项目。
参考文献:
[1]陈颖杰.海南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3).
[2]蔡舒.浅谈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J].科技展望,2015(05).
[3]雷春.在线商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及对策研究--以海南三亚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3(05).
[4]陈璐.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2(01).
[5]易振华.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14(01).
[6]陈文婷.海南省旅游电子商务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J].琼州学院学报,2008(02).
[关键词]经济社会 袁家村 产业结构 集体经济
2011年11月12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袁家村,通过现场参观和导游介绍。及阅览了一些相关资料。对袁家村从贫穷到富裕的艰辛历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袁家村致富的带头人也添加了许多敬意。
一、袁家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袁家村的发展历程
袁家村坐落在礼泉县烟霞镇北面的九峻山下。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的袁家村,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耕地无牛,点灯没油,吃粮靠救济,住房潮湿破旧,小伙子难讨媳妇,群众选不出好头”,这则形象且无奈的描述,是对当时袁家村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自1970年后郭裕禄出任第36任队长后,袁家村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袁家村的发展现状
现在的袁家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时期,大大的带动了本村和周边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迎来了经济的第二次飞跃。
1、第一产业:果园为袁家村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和经济支柱,袁家的果业发展如日中天。如对一个拥有10亩地的家庭来说,年收入大约在6至7万。畜牧业作为果园的副业,使农业发展更为合理科学。家家户户养的猪、牛不但提供了另一经济收入,而且为果园提供天然肥料,将绿色农业进行到底。
2、第二产业:水泥厂、制砖烧瓦、建材构件预制厂、运输队等村办企业。这些集体副业一直由集体管理,曾是袁家村的支柱产业,为袁家村发展提供了第一桶金。
3、第三产业:旅游业。是目前袁家村的支柱产业,也是袁家村后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各家有其他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袁家村大队在原先古房子的基础上,建造仿唐式建筑,组织村民中的手艺人,为他们免费提供商铺进行商业活动,就这样建起了一片古色古香的关中印象体验地。
二、袁家村成功的经验
袁家村之所以脱贫快,致富快,迅速实现了物质精神两富有,主要是实事求是,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与村情结合,走出了一条既有袁家特色又揭示中国农村发展规律和大趋势的创业之路。他们的成功经验具体归纳有以下四种:
1、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敢于创新。我认为这是袁家村成功经验中的核心。70年代的袁家村在第36任队长郭裕禄的带领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实行科学种植果业。80年代造长,实现农村工业化。90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市化。20世纪袁家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体系,尤其是旅游业,形成了农家乐一条龙,村民增收,声名远播,吸引了众多游客。
2、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袁家村人通过自力更生,先土后洋,土洋结合,由小到大,边建设,边生产的建设方针,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发展经济。坚持发展集体经济,经济统一管理,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走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路线。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坚持以人为本。袁家村的带头人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和毕生的追求,倾心尽力为群众办好事、谋利益,有效地调动了袁家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袁家村在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一)袁家村在发展中的优势
1、第一产业:林业优势
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果树种植。袁家村种植果园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它发展了其林业的传统优势,大举开发土地种植果树,收效极高。
2、第二产业:工业与乡村建设。
村中原有的水泥厂、制砖烧瓦、建材构件预制厂、运输队等村办企业一直沿用至今,技术经验丰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方面,水泥业的发展为商业中心的构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实现自产自销;另一方面,进行工业发展的周围村落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此外还有丰富的原料,充裕的劳动力。
3、第三产业:旅游业,旅游业是袁家村的支柱产业,
袁家村作为一个旅游村镇,游客以礼泉周边城市居多,近年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除陕西游客,也有河南四川甚至一些国外的旅行团来参观。由于交通便利,客源也相对广泛。
(二)发展中的不足
1、资金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落后。袁家村主导产业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林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土地面积不大,林业收效比不高。其次农业机械化程度并不高,收获季节所需劳动力多。
2、管理力度不足。乡村建设多为私人承包,不属于集体财产,在调动和利用方面有一些阻碍,并且有些产业污染严重,不利于绿色环保和谐社会的构建。
3、宣传力度不足。袁家村的宣传工作不全面,在中央播出后,只是在地方的小型电视节目上有些介绍,大部分周围城市居民了解很少。旅游纪念及周边工作不完善,没有统一的场所向游客提供服务。
(三)袁家村发展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1、高点定位,超前规划。高点定位,请专业团队编制总体规划、专业规划,用规划定位景区特色,用规划明确重点村的发展方向。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发展旅游产业决定。
2、农业、果业部门围绕发展生态旅游,抓好果业发展;是袁家村的果蔬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是优势产业稳步前进,打好发展根基。
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和谐发展使工业、乡企局围绕打造旅游产品,丰富旅游购物产品;城建围绕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实施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改善旅游服务条件。
关键词:休闲旅游;现状;项目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特征:
1.发展势头迅猛
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100美元,按照国际惯例,这意味着居民消费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步入享受型、发展型。 根据对近年来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的分析,2009年,城镇居民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占88.9%,农村居民以“休闲”为目的的过夜旅游占78.75%。随着人们出游频率的增加和出游经验的积累以及信息化的普及,自驾游、自助游、房车游等各种新兴的、休闲性质的出游方式层出不穷。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尤其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会呈现更快的趋势。
2.发展面临瓶颈制约
旅游能级的提高因为集中性的节假制度受到严重阻碍。由于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缓解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时间矛盾冲突的弹性非常有限,削弱了旅游消费能级的提升。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文化认同也是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目前的大众旅游市场的消费指向基本还是“多景点+低团费”模式的产品,另一方面对“无所事事”境界的休闲度假方式还不能完全认同。
3.市场尚需培育
休闲度假市场还需要多方共同培育。政府应制订适合休闲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制度法规,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在全社会倡导选择健康、积极的休闲消费和生活方式。休闲方式的选择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游客自身可不断提高受教育水平。企业的积极参与更是休闲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二.休闲旅游项目规划要求及手法
1.休闲旅游项目规划要求
休闲旅游的基本要求是让游客身心放松,游客能在一种“无所事事”的境界中达到积极的休息。在紧张工作后到心仪的度假地度假,或游泳、或阅读、或徜徉于海滨、或踯躅于森林草原、或置身于温煦的光下,使身心完全放松。度假目的地与客源地的距离不应太遥远,因为休闲度假游度假旅游并不主要关心旅游交通过程中的观赏效应,更关心尽快进入休闲状态,提高度假的质量。
2.休闲旅游项目规划
(1)以人为本,全面满足旅游者的休闲需要
从休闲旅游者需要出发,优化项目功能布局并体现其休闲功能特点。布局上要注意“动静分离”、游线设计应符合休闲活动的流程习惯等。区内交通系统要实现游步道和游线选择多样化,特定的区域可以通过特定的交通方式来实现,也会让游客感知更多的景观意象,如竹筏、森林小火车等。从休闲化入手,规划好旅游服务设施以满足游客要求。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备应完全从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并且完善旅游六要素的配置,做到人性化设计。它给游客带来的是舒适和便捷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休闲旅游项目关键所在。
(2)通过休闲旅游项目的环境意境打造带给游客愉悦
精神场所通常指环境的气质与品位,实质上是能带给人心灵上震撼的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场力,也是休闲环境营造的升华的最高境界。在使人感到舒适、愉悦的同时,又能制约那些不协调的行为,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了心灵,提高了素质,这才是休闲化项目追求的最高目标。如在项目的规划设计上,若以“禅意”为景点主题进行规划。无论从建筑形态上,还是植物配置上都应营造出一种“简朴、自律”的禅宗意境,让游客从精神上得到升华,并有所感悟。
(3)因应细分产品的差异性规划手法满足个性化要求
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规划将呈现不同的格局。如从档次分,高端、中端、低端游客具有不同的休闲要求;而从休闲类型分,运动、文化、游乐、养生、科考、感受自然、体会农村生活等,休闲方式的差异带来不同的规划手法;从消费对象看,可以形成女性、青年、残疾人、老年人等不同要求的规划手法。如在女性使用率高的场地,特别注意栽种色彩鲜艳,香气宜人的植物,并且注重坐具的质感和灯光的强度。
(4)生态化规划方法应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休闲旅游项目生态化规划方法材料迎合了城市游客的心理需求。生态化规划方法很多,如多利用本土化材料;使用生态技术,如太阳能、雨水收集利用、垃圾回收、自然通风等。乡土材料以其文化载体的身份和优良的性价比,将成为休闲项目的建造趋势,不仅能营造休闲的意境,且更生态、节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2-0099-03
1.桂林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桂林市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不断摸索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地方传统文化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路子,休闲农业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各项指标名列全区前列。
1.1.1起步早,精品多 早在2000年,桂林市就编制了《桂林市观光农业总体规划》,在全面分析全市旅游农业资源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方向、布局等进行了全面规划,为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全市累计创建阳朔县世外桃源、恭城县红岩村等11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阳朔县龙潭门村、兴安县桐木冲村等28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自治区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7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乐的数量都名列全区第一。阳朔县、恭城县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是广西仅有的两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兴安县兴安镇、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龙脊村、阳朔县兴坪镇、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等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创建兴安县兴安镇、阳朔县兴坪镇、灵川县大圩镇、龙胜县平安乡龙脊村、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等5个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在2011年全区休闲农业“三个十佳”评选中,恭城红岩村、龙胜大寨村获“十佳休闲农业名村”称号,恭城月柿、阳朔金桔被评为“十佳休闲农业名品”、恭城“桃花节”获得“十佳休闲农业名节”称号,获奖数占全区总量的六分之一。
1.1.2规模大,发展快 到2011年,全市共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532个,比上年增加83个,增长18.49%,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接待人数663万人次,同比增加133万人,增长25.09%,实现收入7.56亿元,同比增加1.56亿元,增长26%,从业户数达到3.74万户,同比增加0.32万户,增长9.36%,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60元,增加1960元,增长17.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逐渐增加,规模逐步扩大,部分农民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的收入占到全年收入的30%-40%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步成为桂林市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亮点。去年12月4~6日,“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创新发展大会”在桂林市召开,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成效和做法得到了与会400多名代表的高度肯定和称赞。
1.1.3构架好,线路精 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一核三区”为发展框架:以雁山区为核心(辐射七星、叠彩、秀峰、象山四个城区和临桂、灵川两县),以阳朔(辐射恭城、平乐、荔浦)、兴安(辐射资源、全州、灌阳)、龙胜(辐射永福县)为副中心构建桂南、桂北、桂西三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区。从时间布局上看,重点打造“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26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这26条精品线路,基本涵盖了全市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景点、景区,为市民及外地旅游者的休闲、旅游、度假、娱乐提供了很好选择,丰富了全市的旅游产品,促进了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1.2存在问题
桂林休闲农业在广西区内虽然处于领先地位,但和国外、以及国内其它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亟待解决和改善的问题:
1.2.1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较多 目前,桂林休闲农业尚未有完整统一规划和整体布局,各地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当地的一些资源随意发展,有的还是破坏性开发,没有形成良性循环。项目建设简单雷同,规模不大,主题突出的精品项目较少。产品结构单一,功能单一,同质化倾向严重。认知与体验项目较少,与游客互动的项目则更少,大多数停留在吃吃农家饭,或者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观光的层面上,游客逗留时间短,淡旺季落差大,缺乏创意与文化内涵。
1.2.2政策扶持不到位 目前,国家、自治区、桂林市都出台了发展休闲农业的相关文件,制定了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具有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不多,或贯彻不到位、不彻底,扶持资金无法落实,休闲农业投入多为农民或企业自发。同时由于项目的包装宣传不够,很多有创意、有前景的休闲农业项目处于无钱发展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农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1.2.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大部分休闲农业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安全、消防、应急、医疗、食宿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设备简陋,垃圾、污水的无害化处理问题严重。
1.2.4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桂林现有的休闲农业景区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有些采取“行业协会”的组织形式对经营户进行约束和管理,如阳朔县成立“农家乐行业协会”;有些景点的经营活动则是由村委会管理,如兴安县桐木冲等,各地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大部分休闲农业点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还没有完全形成有效的经营机制,分散的、自发的个体经营占主体,普遍存在单兵作战现象,市场竞争力较弱,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还难以适应现代消费的需求。有些景点游客可进入性较差,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令人担忧,安全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政府管理部门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还相对滞后。
休闲农业经营者大多数是个体工商老板转行或当地农民,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差,影响了桂林休闲农业经营和管理的水平。从业人员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总体素质较低,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需要。
2.发展方向
2.1差异化发展
近年来,桂林制定并实施了漓江、桂江、资江、湘江四大流域现代农业规划,优势产业明显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产业的区域性特点鲜明,阳朔的金桔、恭城的月柿、荔浦的芋头和马蹄、兴安和资源的葡萄、灵川大圩的草莓、大岭山和海洋山的桃子、越城岭的罗汉果等,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风貌改造的扎实推进,广大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交通、卫生等条件大大改善,给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同时,桂林又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世界知名的乡村休闲目的地地――阳朔西街,有国际知名的民族文化景观――龙胜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风情和龙脊梯田文化景观;也有一大批特色乡村主题的乡村建筑群落一大圩古镇、江头洲村、渔村、兴坪古镇、秦家大院等等。桂林乡村田园风景和谐自然,有“山水田园”、“诗境家园”之美誉。因此,桂林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好农业与旅游资源和基础,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业产业、农业体验、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差异,城乡文化的差异,因地制宜地设计项目开发旅游产品。
2.2品牌化发展
随着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推进,未来桂林休闲农业的发展应着眼于“品牌化、国际化、时尚化”,彻底改变乡村旅游吃吃农家饭、住住农家院、干干农家活的低端产品定位,充分利用桂林农业产业基础好、森林生态条件佳、山水田园风光秀、国内外游客多等各种有利条件,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国外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养生等需求,积极开发、深入挖掘、策划、包装休闲农业产品,全面推进“农家乐”、农产品采摘、农业生产体验、农村踏青赏花、新农村观光、生态休闲探险、漂流等多种形式休闲农业发展,增强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形成个性鲜明的休闲农业产品,创建休闲农业品牌。重点打造一批乡村主题酒店、乡村主题会所、主题农庄、主题度假园等,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比如,可以依托桂林农业产业基础,建设有机蔬菜观光农园、兴安葡萄大庄园、资源红提生态农庄等农业观光农庄;依托百寿镇寿文化基础和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花坪自然保护区、龙胜温泉等生态资源开发乡村休闲康体、养生保健旅游产品。
3.对策措施
3.1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各级政府应抓住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区域建设的有利时机,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和班子,具体负责制定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工作目标、奖励政策及宣传报道等日常工作。
休闲农业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各级各部门必须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工作局面。比如,发改委部门要把休闲农业项目纳入重点项目给予立项和向上申报,争取更大的扶持;农业、林业、畜牲水产部门要加快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旅游部门要做好休闲景点(景区)打造、旅游设施配套建设及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交通局、新农办负责乡村道路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等等。部门之间要强化配合联动,发挥部门职能,加大对休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把农业、旅游、交通、新农村建设、改水改厕、农村饮水、清洁能源、城乡立面改造工程等项目充分整合到休闲农业建设工作中来,在资金使用上向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景点景区倾斜,形成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3.2因地制宜,制订规划
规划是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性文件,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规划先行。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开发有序、持续利用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桂林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各县(区)也要根据各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自然资源和文化特性、基础设施、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等,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以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以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优良的生态条件为依托,加快发展富有文化内涵和鲜明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休闲旅游农业,特别要重点加强26条精品线路周边乡(镇)、村休闲农业示范点、接待点的规划,认真谋划好一批休闲农业项目,切实抓好各项措施落实,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3.3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项目经费打捆使用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各级政府要制订优惠政策,在贷款、税收、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优惠;设立休闲农业发展基金,扶持休闲农业发展壮大。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休闲农业项目;鼓励农民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方式参与休闲农业投资开发;大力开展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休闲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3.4加强宣传,做好促销
一是建立桂林市休闲农业网站,大力宣传桂林休闲农业,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指南。二是大力兴办主题鲜明、文化内涵深厚、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加大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壮大。三是在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桂林电视台、《桂林日报》、《桂林晚报》、《桂林广播电视报》、其它地区主要新闻媒体及市内公交车、旅游车船上开辟休闲农业宣传专栏,播放宣传片,推介精品线路及景点、景区。四是与旅行社建立良好关系,把休闲农业景区、景点纳入桂林大旅游圈,进行休闲农业促销。五是在主要旅游景点(景区)路段、交通要道上设立休闲农业指示牌、宣传图板,引导游客消费。六是各园区、景区、景点针对性地制作小传单、小册子、图册、宣传片等宣传资料广为散发,多渠道宣传。
关键词:凉姜乡;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深受旅游者喜爱的一项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有其天然的气候、水土文化等作为背景依托,对久居都市的居民来说,是休闲放松和观赏的非常好的一个去处。针对目前凉姜乡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虽然前景非常广阔,但是不免有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1]乡村与城市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这里所提到的乡村,并不单指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而是指环境清晰、自然、纯朴、恬静的格调,脱离了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乡村对于长久居住在城市的居民独具吸引力。品农家菜、看乡村景、摘农蔬果品,呼吸田野的自然空气,这样的休闲方式渐渐成为一种时尚。乡村旅游的开展,既满足了人们对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渴望,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的内容丰富:乡村旅游涵括了优美自然的山水风景、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民族风俗特色建筑、农事节气、农家生活、农产品现场加工、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制作等等。这样一些乡村旅游内容很受旅游者青睐。2.乡村旅游受季节影响较大:乡村旅游的大部分目的地是在乡村,所以由于农业生产等受到自然条件如光、热、水、土等的制约,其过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所以导致乡村旅游活动也存在季节性因素。3.乡村旅游的形式受地域因素影响: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不同地域受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条件、特色农事生产及农产品以及各地不同的文化风俗等,所以农事生产如农业、林业、渔业、副业等不尽相同。这也就极大的增加了乡村旅游对于游客的吸引力。4.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乡村旅游突破了传统的陈列式旅游形式,转而上升到了游客参与式,使得旅游者不仅能用眼睛观赏展现在面前的景物,更能亲手操作,亲自活得一种全新大的旅游体验。5.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多是城市居民: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在这样的高压下,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渴望投身乡村之中,尽情舒缓身心,调整疲惫的心理状态,获得美妙的乡村旅游体验。6.乡村旅游投资少,收益高:乡村旅游在发展中依托现有资源,再稍对其进行整理和开发,就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且农业本身也能为其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乡村旅游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
(三)乡村旅游的类型
1.观光农业型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是大农业的概念,包括了农林牧渔业,分传统农业和现代高科技农业,以各个季节的时令蔬菜水果采摘或四季花卉观赏为主要内容;高科技农业园利用现在农业技术或栽培手段,集农业观光、科普教育、时令水果、蔬菜采摘以及休闲娱乐为一体,向人们展示最新成果;另外,还有休闲垂钓、水产养殖等将旅游业与渔业相结合。[2]2.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为主,大多距市区不远,适合市民半天或一天的出游计划,其特点是饭菜有特色,休闲娱乐项目繁多,如延安柳沟村、重庆石牛片区农家乐等[3]。3.乡村民俗风情游:乡村民俗游是依靠独特的乡土民风民情、节事活动、饮食习俗来吸引旅游者前去的,这种乡村游的发生地主要是在距离市区较远或者是有独到文化的乡村。北京的民俗游、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游都属于此类。福建个畲乡风情游、贵州村寨游等民族乡村游也相对较为突出。
(四)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
我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8年以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展开,农家旅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悄然兴起,并成为乡村度假旅游的重要承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亦非常迅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如北京平谷的蟠桃采摘园、淮北平原的“绿洲仙境”小张庄、江苏江阴华西村、上海的都市农业园等。[5]
二.宜宾市凉姜乡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宜宾市凉姜乡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乡村旅游发展资源丰富:凉姜乡是闻名的川南水果之乡,据资料统计,该乡的森林覆盖率达到约40%,水果种植面积1.5万亩之多,品种主要有水蜜桃、葡萄、枇杷、李、梨等,年产水果几千甚至上万余吨。桃花潭风景区年接待游客达30余万人次,创旅游收入达240万元以上,储量达396万立方米的水库——“桃花潭”,潭边有桃树、竹木以及潭内的桃花坞等,以及在周围湖边荡漾的小船只,形成了格外鲜明的格调,景区内有10多个景点,环之以农作物和果蔬种植,给原本吸引游客的风景又增添了一番风味。2012年,凉姜乡在九里村成功举办了第9届桃花节,宜宾市政协主席尹德宏出席并宣布了第9届桃花节开幕。从3月6号到4月16号,桃花节持续了整整40天,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和游玩。2.乡村旅游发展背景很好:从地理位置分析,宜宾市翠屏区凉姜乡位于翠屏区东北部,距市区中心约15公里,整个凉姜乡面积约4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城郊乡镇。而且与宜宾集装箱码头、宜宾机场、宜宾火车站、均约10公里的路程,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人口分析,宜宾的辖8县2区,人口在520万以上,此外,宜宾是云、贵、川三省交接地带,往来人员很多。这是一个明显的人口优势。从气候条件分析,凉姜乡的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年平均气温18℃,凉姜乡是闻名的川南水果之乡,而且每年的水果产量也以千万吨计数,宜宾市、区、乡党委政府对凉姜乡桃花潭风景区的旅游发展十分重视,立足在这样的优势之下,凉姜乡已连续9年成功举办桃花节,是宜宾市春季郊游的一大亮点。3.乡村旅游带动效应很强:旅游是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一项活动,凉姜乡在依托自身资源开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带动了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乡村旅游旺季,特别是桃花节的时候,农民自售桃花、桃花酒、以及其他具有乡土特色的东西,许多的农家乐每天的收入额可达上千元,甚至更多。当农产品等上市的季节,出售方式多样化,可以是统一外销或者自销还或者是再经过深加工出售。还有很多的娱乐节目和当地人周末或者假日表演的花枪、腰鼓、快板等。既为旅游者创造了一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也使得当地人的收入与日俱增。旅游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后,既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又提高了农业及农业生产活动的效益,使得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生产农作物,乡村农业景观、农事生产活动以及其产品形式都能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不同形式的旅游资源,同时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娱乐休闲等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成为农村发展新的经济途径。
(二)宜宾市凉姜乡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分析
1.各类旅游设施设备不完善:从目前凉姜乡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前景是非常好的,但是,其旅游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关度非常大的主要包括了食宿、交通、娱乐休闲、景区导航以及游客服务中心等方面的旅游基础设施。很多游客会因为很多的因素选择某些旅游景区景点,但也会因为很多的因素放弃对旅游景区景点的选择,而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对游客造成的不便也会成为游客放弃该地旅游的原因之一,由此我们可知旅游交通的重要性。2.产品形式少、层次低、缺乏深度开发:凉姜乡是闻名的川南水果之乡,影响力还是不错的,而且每年举办的桃花节是凉姜乡的一大热点,整个;凉姜乡的水果种植面积达到了一万多亩,这些水果的品种繁多,主要有李子、水蜜桃、葡萄、枇杷、梨等等,而且每年的水果产量也以千万吨计数,在产品总产量和销售值上,的确不可小估。但是,基于这样大的一个产量,很多都是直接被大量运输上市场,其实这些在产销季节的时候,是可以作为直接对客销售的,可以销售完美的采摘体验,也可以销售采摘体验后的成果,这将是对游客的吸引力的极具提升,可以吸引更多的直接的或者是潜在性的游客前来。3.景区管理缺乏规范性:景区的管理如果缺少了规范性的制约措施,那就相当于一个没有人管理的综合市场,可想而知,情况会多糟糕。针对凉姜乡的景区管理,从很多方面是存在问题的。很多自驾出游的游客会为拥挤不堪的路段感到懊恼,甚至去了一次都不想再去。在乡村旅游景区内,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有一定的规范的管理的,一方面是为了本身的乡村旅游环境,另外,对游客的出行也会增加很多的便利。
三.宜宾市凉姜乡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1.健全相关基础设备设施
(1)交通体系:在乡村旅游的开展中,主要的交通工具便是私家车、小车一类的陆上交通工具。在针对凉姜乡目前的旅游交通体系上,我们不难发现,道路依旧是乡村的小道,并不宽敞,车辆通行是相当的困难,特别是错车的时候,所以对道路的修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另外,很多时候私家车的停放都是在农家小院,当地居民只负责提供场地停车,所以农家院的简易停车场也应该加以整修,方便游客。
(2)食宿体系:凉姜乡在2011年吸引了近45万的游客前来赏花,2012年又举办了为期40天的桃花节,盛大的场面,优美的歌舞,趣味的杂技表演,以及当地人的热情好客,使得游客数量与日剧增。食宿成为游客在旺季比较关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家乐基本的餐饮和住宿服务质量,加大农家乐经营多样化、特色化的建设,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3)娱乐休闲体系:游客虽然对泡泡茶水嗑嗑瓜子闲聊,或者打打纸牌或者玩玩麻将。这些娱乐项目这些都比较的单一,在景区内可以进一步的增设。特别是部分在农家乐中的娱乐项目。凉姜乡自身存在的山、水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比如泛舟湖上,小憩,游玩更是别有一番享受的感觉,在山顶设置不同类型的娱乐项目,既使游客们贴近自然,沐浴温暖的阳光,还可以提升景区的娱乐设施总体质量。
(4)游客服务中心和景区导航设施体系:游客服务中心和景区导航设施的设立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这样方便很多游客的游览观光。针对凉姜乡目前的游客服务中心体系和景区导航设施这两方面,景区内做的不是很完善。很多的指示标牌不是很让人清楚,甚至标牌很少,对很多相关的产品可以设置标牌指引,还应该针对性的完善。
2.政府主导,加大宣传力
凉姜乡乡村旅游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和当地政府的态度有关。政府积极支持的,无论是从资金还是设备设施上,都会很有益当地人。乡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凉姜乡水果发展的全方位引导,打造了“川南优质水果之乡”“川南优质水果示范基地”的凉姜乡新形象,这样大大加深了凉姜乡在世人心目中的影响力和魅力。所以,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左右不可小觑。另外,当地也可以通过很多的途径来做好自身的宣传,现在流行的宣传方式有网络、广告、报纸、广播、海报、电子杂志、论坛等等,每年举办的桃花节也做了很好的宣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全新打造后展现在世人面前,想必在做足了宣传过后,知晓并前来凉姜乡的游客人数会多。
3.对产品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开发
凉姜乡在这样天然的优势下,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现在不论是从产品的种植面积还是产品对外销售的产值,总体都是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面对现有的产品形式少,层次低和深度开发不够的问题,我们还是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产品实施深加工或者技术性的研究,使我们的产品有别于同类型的其他产品。但是,总体来说,凉姜乡的果蔬成熟或者花开遍地或者成熟的季节,很多的果品是直接整装销售的,有部分农家也在零零散散大的出售自家的产品,旅游者购物,当地人单一的产品销售,没有具有当地特色的购物体系。我们应该体现乡村和城市不一样的地方,让每一位到来乡村的游客感受有更清新的体验,游客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一块沃土,村民管理,到成熟的季节的时候,可以亲自回来采摘;村民提供可供游客亲自采摘的空间,自己也可以拿到亲自采摘的东西,感觉很不一样,让游客体会独有的乐趣。
4.实施规范性管理制度
景区的管理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游客造成一种视觉冲击,因为这些规范性制度的实施效果会被游客在心里定上某个标准,更会在不同的乡村旅游中进行对比。加强景区治安,确保游客生命财产以及人生安全;综合环境卫生管理,对小摊贩的自主营业给予卫生督促和食品检查,增设垃圾桶等等。
四.总结
乡村旅游的市场发展前景空前广阔,发展势头也非常的好。凉姜乡依托本身的自然资源景观,再加上农业种植的面积不断加大,对城市中的高压人群和周边的人们产生地影响也较大,目前的发展效益和前景表现乐观,但是,为了更加突出凉姜乡的资源优势,把川南水果基地扩向市场,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我们分析凉姜乡现有的问题以及提出对应的措施以帮助凉姜乡以更好的一面展现在旅游者的面前,既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也使得当地的经济收益日益增加,带动周围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的促进经济带来的新的突破。
注释:
[1] 引自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
[2] 引自张文,安艳艳, 李娜.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一)县域旅游发展现状
1.人民安居幸福是宗旨
县域旅游的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了农民的幸福安居乐业,一切依靠农民,一切为了农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解决现有的经济发展问题、空心村问题、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等。
2.经济发展是最终目的
全域旅游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器,全域旅游发展的判断标准中最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旅游在全县经济中所占的比比重。与此同时,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社会文化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能为县域旅游和谐发展提供依据。
3.发展规划研究占主导
通过对现有的县域旅游研究领域及研究视角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基本结论,在县域旅游的研究中,发展研究所占比重较大,但是在现有研究中将发展制度、发展模式、发展策略进行全面研究较少。
4.乡村旅游发展是关键
县域旅游的发展依托县域旅游资源,核心景区的带动作用,而对于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地区,要实现旅游的全域发展必须要依托乡村现有的休闲农业,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精品小镇建设、精品民俗开发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促进全县旅游的发展。
(二)县域旅游发展展望
1.全域旅游是发展方向
全域旅游的发展是以县域旅游为核心的,作为“省、市、县、乡、村”的行政划分的重要节点,县域旅游全域旅游建设的关键环节。全域旅游不仅突出了旅游业重要的产业地位与价值及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而且强调了全域旅游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价值和功能。
2.政策融合是发展必然
为了更好的扶贫脱困,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发展,目前有很多的好的政策,如:精准扶贫、旅游扶贫、全域旅游、美丽乡村、新农村改造等,而在政策的协调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重复浪费的问题,河北省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全面推进旅游发展,县域发展委员会作为最基层机构,必然肩负着政策融合,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艰巨任务。
3.供给改革是发展需求
旅游供给侧的改革是解决目前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旅游市场的发展,人民需求的变动是推动旅游供给改革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从传统旅游要素的“吃、住、行、游、购、娱”,还是从现代旅游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出发,满足游客需求,成为县旅游发展的方向。
4.智慧旅游是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旅游+”、移踊チ的不断深入应用,智慧旅游成为必然趋势。“智慧旅游”之智慧主要体现,建立“智慧旅游数据中心”,打造智慧化的管理、服务和营销三大平台,为游客提供具备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四大服务功能的智能化旅游信息系统。
二、县域实现全域旅游的发展原则
(一)坚持以资源和生态保护为主、适度发展的原则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一旦遭受破坏,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正确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明确发展是为更好的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带动能力,保护则是为了合理地永续利用宝贵的旅游资源。
(二)坚持文化与旅游结合,节点与区域结合的原则
乡村旅游发展与县域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在促进休闲体验的同时,强调文化的感染了,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注重关键节点的发展,形成由点成线,由线构面,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三)坚持全面提升品位,全力打造乡村品牌的原则
在旅游产品开发中,以旅游消费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旅游产品的多样化、特色化,体现文化性与艺术性;不断挖掘“乡愁”文化,赋予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的持续发展动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严格的管理,协同发展的原则
在旅游建设中既要全面规划,也要突出重点,实现协同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向游客充分展示各类景点的魅力;在旅游活动管理中,将人性化的管理措施体现在每个景点、每个环节和每项服务中。
三、河北省县域实现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构建
县域旅游景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两者的建设发展仅仅是县域全域旅游建设的两个重要环节,是建设全域旅游的重要保障。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各部门、全城居民都积极参与旅游业,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的旅游产品。
全域旅游是一种以旅游业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有五大特点,分别是全域优化配置资源、全域按照景区标准设、全域协调管理旅游工作、全域发挥旅游+功能、旅游成果全民共建共享,对新形势下旅游业乃至国民经济增长都起着突出的作用。在前文充分研究县域旅游景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智慧旅游、城乡统筹六个发面的发展模式(见图1)。
(一)景区发展是核心动力
县域景区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把游客吸引过来参观,满足游客基本吃住的观光旅游层面,而是应该向着景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围绕着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景区规划与发展,景区设施建设(如:4A以上景区实现WIFI全面覆盖)、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品牌大造、市场主导与政府监管等进行大力发展,实现县域的全域旅游。
(二)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
美丽乡村是广大乡村进行全域旅游的载体,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有机载体,围绕着乡村规划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层管理与长效管理等八个方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三)乡村旅游为支撑产业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旅游进入休闲时代的必然需求,应该围绕着“休、养、商、学、奇、情”六个新的旅游发展要素,依托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温泉养生、精品民俗、文化体验、休闲娱乐、拓展体验等方面,拓宽旅游边界,实现县域的全域旅游。
(四)“旅游+”拓展行业
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就业容量大的优势,全面推进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从一个全新的旅游角度审视旅游资源、旅游行业、旅游产业,实现教育研学旅游产业、工业示范旅游产业、体育赛事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建设各类旅游示范基地或示范点,通过产业融合,加快推动县域全域旅游发展。
(五)智慧旅游搭建平台
完善县域系统平台建设:实现大型景区,旅游集散地,大型旅游购物区域的网络全覆盖,完善主要景区旅游信息门户网站,支持电脑、手机、信息触摸屏等终端设备访问。推动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实现在线预订、在线交易、数据自动采集、大数据分析、交通导引、信息等功能,通过智慧化的平台搭建,促进全域旅游。
(六)城乡统筹发展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