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时间:2024-01-14 15:55:08

导语: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第1篇

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平人民医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50

【摘 要】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的方法在临床上可以保证呼吸系统的不同作用,合理的雾化吸入临床操作手法,有效的药物治疗控制可以加深药物浓度的病灶针对性治疗,保证安全性高,毒副作用低的良好雾化效果,本文将针对临床中雾化吸入药物治疗的相关呼吸类系统疾病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比较氧气压入式雾化、超雾化控制压缩控制治疗的方式和相关作用,从而分析未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雾化吸入药物治疗方法,从而加深医生研究工作者与患者对于雾化吸入方法治疗的研究性,保证相关系统的有效治疗过程,提高雾化吸入药物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雾化吸入; 呼吸系统; 临床

雾化吸入的临床治疗方法是较好的采用药物化痰、消炎的方法治疗呼吸类系统疾病的方法。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操作方法较为简单,可以通过简单的仪器直接将药物送达病灶,从而提高治疗病灶药物接触性浓度,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减低药物对于其他机体病灶的毒副租用。雾化吸入治疗是将药液有针对性的治疗与患处,效果较为明显,局部性的药物浓度增高处理,可以避免全身性激素反应,治疗患者只需要被动的接收,完成药物的治疗效果,从而加深药物的有效性治疗和控制。雾化吸入的治疗方法已经普遍的使用于各类的呼吸类系统疾病中,越来越多的呼吸类问题治疗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来完成。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每种雾化吸入的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确定,本文将针对三种常用的临床雾化吸入方法进行介绍,从而认识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效果,从而加深医学领域关于更好的雾化治疗方法的研究。

1 雾化吸入的常用临床呼吸系统治疗方法

1.1 超声式雾化治疗临床呼吸系统

超声式雾化治疗的方法通过应用超声波的能力,将相关治疗药物以细微的方法由呼吸道吸入体内,从而达到患者病灶,从而完成治疗的目的。超声式雾化吸入具有雾化量可以调节,雾化滴的比例均匀,在雾化过程中可以产生一定的热量,从而加湿和加温深,提高雾化通气的功能效果,有效的控制支气管相关炎症,从而更好地完成超声式液体游离入体内病灶,从而空气离子的相关作用。由于超声雾化过程中会造成药物鼻咽腔内的沉积,从而可能破坏药物的结构,影响雾化过程产生的热量,降低药物到达病灶的浓度。因此,控制超声雾化效果可以有效的提高雾化过程,从而逐步的保证药物浓度完成临床呼吸系统的有效治疗。其作用在于可以加强咽喉炎症、气管炎症、支气管炎症、毛细血管炎症以及肺炎等慢性类的呼吸系统的治疗和控制,从而有效的完成相关呼吸系统产生慢性肺心病、肺结核等疾病问题的治疗和控制。

1.2 氧化雾化吸入治疗临床呼吸系统

氧化式雾化吸入的方法通过药液在氧气的气流变化中逐渐形成雾化状态,让患者通过呼吸道吸入的一种治疗方法,将细微的药液转变成气雾形态随氧气吸入呼吸道,从而达到控制患者的治疗效果的目的。氧化式雾化的优点是具有一定的可调节性,可以对雾化量的大小、均匀程度进行系统的有效性调节,药液可以随着患者的呼吸道直至支气管患处和肺泡中,从而达到消炎病灶、镇咳祛痰、消除支气管痉挛情况,改变整体通气的功能效果的目标。氧气雾化吸入以氧气为主要的气源,氧气流量可以控制呼吸道接触药物浓度的情况,从而保证呼吸道对于病灶感染情况的有效性治疗,氧气雾化吸入治疗的方式需要保证雾化的药液浓度较高,相对的分析颗粒较小,从而有效的控制化痰效果,不易发生因患者的呼吸道刺激造成呛咳的反应,这种操作方式较为简便,患者对于这种雾化方式易于接受,没有副作用,得到临床反馈的较好评价。

1.3 空气压缩雾化治疗临床呼吸系统

空气压缩雾化的治疗方式是通过对压缩空气的方式加强药液的雾化效果,从而得到充分的吸收。压缩后的雾化的分子极小,患者不需要费力就可以容易的完成药物的进入,从而使雾化液进入,仪器控制雾化和吸收的效果,从而提高药效。临床上常用的空气压缩雾化仪器较为简单,使用方便,体积小,方便患者随身携带,保证要口腔、咽喉部位药物的整体沉积面积,降低药物的副作用,保证雾化药物颗粒的大小程度均匀,保证对病症的效果。空气雾化压缩的吸收效果持续时间较长,效果较为显著,副作用较小,现被广泛的应用于儿童的呼吸道治疗中。空气压缩雾化的方法可以保证治疗效果的直接,全面,副作用小,比口服药物的效果快,与超声雾化方式相比更易于儿童接收与配合治疗。

2 雾化治疗呼吸系统相关问题的临床未来发展

雾化治疗呼吸系统的相关问题会为治疗呼吸系统的相关疾病有良好的效果。例如,诱导性痰检,支气管镜像检查、辅肺心病的右心衰竭检查,急性的哮喘病症的治疗等。采用雾化的方式加强相关病症的有效控制和良好治疗,加强对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呼吸系统的临床研究中雾化吸入治疗的方法改变了原有的给药方式,通过直观合理的方式完成药物控制,操作简单,副作用低,对于慢性肺心病疾病可以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从而完成雾化系统的相关治疗方法。未来雾化吸入治疗方法将在医疗水平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 赫考维茨著, 海涌等译. 呼吸系统[M]. 山东: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0901:25-112.

第2篇

【关键词】 抗生素;临床治疗;联合用药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0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15-02

Analysis of anti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ZHANG Bin-gxin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Dali City,Dali,Yunnan,671000

【Abstract】In modern times,with the deepening of medical research,antibiotics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creasingly common.Respiratory Medicine,as a important department of hospitals,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by the concern of physicians and patients.In determining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but also affect the economic burden on patien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in Respiratory Medicine and discusses some of the details of clinical use and precautions.

【Key words】Antibiotics;Clinical treatment;Combination therapy

抗生素中具有抗病原体,能有效抑制细菌或者真菌的再生,在一些容易感染的呼吸道疾病治疗中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不仅能有效地增强治疗效果,而且还能缩短病症的治疗时间,减少患者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提高患者对病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呼吸内科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核心部门,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关系到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效果,对此方面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是当代医学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 抗生素临床应用现状

当前,大多数临床医师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都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严重程度来选择临床用药。这种方式虽然是采取“科学”的方式针对性的用药,但却忽略了患者日常药物的使用,患者自身的耐药性会极大程度地降低药物使用效果,从而影响到整体的治疗效果。如果患者平时极少使用抗生素,这种用药方式很容易让患者对抗生素产生强烈的耐药性,当呼吸道再次感染时,就必须使用抗菌性更强的抗生素来抑制病菌的再生。例如,患者平时仅服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临床医生在治疗时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给患者使用了头孢4代,这种用药方式能有效地解决当前的呼吸道感染问题,但患者日后感冒服用阿司匹林就不会产生任何抗病效果,就要服用头孢四代或抗药性更强的药物。如果患者日常经常服用头孢1、2、3代抗生素,在临床治疗时,医师就要结合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来选择用药的种类:病情较轻的患者服用头孢1、2代药物,病情较重的患者服用抗药性更强的药物以减少患者体内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在治疗呼吸道感染疾病时,临床用药方式要把患者日常抗生素用药情况纳入考虑的范畴,这样不仅能提高抗生素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也能抑制患者体内高等级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这样有利于完善当前的抗生素临床用药体系,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

2 呼吸内科抗生素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由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了抗生素临床用药并没有行得通的、统一的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以下几点:

2.1 要把患者日常用药情况作为药物选择的基础 从上文抗生素临床用药的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到,针对结合患者日常的用药情况来选择抗生素种类能起到提高治疗效果和抑制患者体内抗生素耐药性能的产生。就目前对呼吸内科抗生素临床用药的研究层面来看,结合患者日常用药情况的择药方式的基础是合理的,它把当代的医疗发展趋势和药物研究进行了择优综合,是一种比较先进、科学的用药理论。因此,医师在临床用药时,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素抗药性能的强弱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2 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盲目使用抗生素不是简单意义的滥用药,而是对统一的病症都使用抗生素药物,例如患者上呼吸道发炎均使用抗生素药物。现代临床抗生素用药理论中明确指出,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要根据病根的原因选择抗生素的种类。在一些病毒感染的疾病中,使用抗生素治疗没有效果,结果严重的会导致菌群失调。针对这些问题,在呼吸内科抗生素临床用药的过程中,要根据病因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病毒感染疾病使用抗病毒类抗生素,而不是统一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避免盲目用药能有效地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它也是完善临床抗生素用药理论的基本途径。

2.3 抗生素联合用药问题 抗生素联合用药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点,针对病因未明或危及生命等感染性疾病时,采用抗生素联合用药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抗病效率,达到综合除菌、杀毒的效果。出现下列几种情形时,可以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单一抗菌药物难以控制感染;患者有免疫缺陷且病情较重;多种细菌共同导致的系统局部感染;日常使用单一的抗生素导致耐药性较强。笔者多年抗生素临床用药过程中发现,在治疗呼系统感染性疾病时,经常遇到抗生素临床用药可选种类少的问题。这种情况就导致大部分医生都会根据用药习惯来选择抗生素,并没有考虑患者的实际病情。因此,在现代呼吸内科抗生素临床用药过程中,医师要了解患者感染疾病的特点,结合实际病因,选择何种药物、单一用药还是联合用药,要充分利用联合用药的优势,准确、及时地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2.4 抗生素临床用药量问题 药物用量问题是所有药物治疗都必须注意的事项,在利用抗生素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药剂用量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不可忽视的因素,要根据患者血药浓度、半衰期、患者病情等基本病情科学的定量药剂用量。同时,临床医师还应根据抗生素特点选择溶媒,如果溶媒不合适,不仅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还会错过病症最佳的治疗时间。抗生素临床用药量需要在长期的工作经验中,进行不断的归纳和总结,选择最合理、最科学的方式来确定用量的大小,以实现临床用药的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抗生素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决定了临床治疗的效果。临床医师在选择抗生素用药时,要考虑患者的日常用药问题,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来选择用药方式和药剂量,避免盲目用药。要把合理性、科学性作为抗生素临床用药的基础,达到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纳洛酮;常规治疗;临床效果;安全性;呼吸困难缓解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患者满意度。

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的临床症状是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合并症较多,死亡率和机械通气插管比例较高[1]。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200例,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联合纳洛酮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200例,随机进行分组,常规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49例,年龄57~78岁,平均年龄(64.50±3.00)岁,病程时间1~5年,平均病程时间(2.00±0.50)岁;联合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4.00±3.50)岁,病程时间1.5~5年,平均病程时间(1.00±1.50)岁,对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和平均病程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排除重症脑出血、糖尿病、脑梗塞、冠心病、结核、精神系统疾病等情况。

1.2方法

1.2.1常规治疗 常规组患者100例,依据患者的情况给予常规的,吸氧、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止咳化痰药物、雾化吸入、气管插管吸痰等措施治疗[2]。

1.2.2联合治疗 联合组患者100例,首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良好的评估,依据患者情况给予常规临床用药治疗,方法同常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纳洛酮治疗,纳洛酮 (2.4 mg/d) 输液泵控制持续静脉滴注24 h,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和临床不良反应进行严格的检测发生异常情况及时进行治疗和处理[3]。

1.3临床疗效评估标准 显效:患者血压、心率、动脉血气正常, 肺部干湿音消失PaO2 80~100mmHg,PaCO2 35~40 mmHg;有效:患者血压、心率、动脉血气基本正常, 肺部干湿音有所减少PaO2 60~80mmHg,PaCO2 45~50 mmHg; 无效:各项体征无明显改变,PaO2≤60 mmHg,PaCO2≥50 mmHg[4]。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 1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2结果

2.1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和治疗情况 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呼吸困难缓解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显著优越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和安全性 联合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越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伴随环境的污染和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比例逐渐增加,同时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发病率较高,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导致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和障碍,导致患者发生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5]。其中呼吸动力以及呼吸阻力之间的不平衡性而导致发病的说法较多。相关研究表明,在患者机体之中出现Ⅱ型呼吸衰竭时,机体内的β-内啡肽浓度出现显著性升高,β-内啡肽系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主要来源于下丘脑和垂体,β-内啡肽能抑制呼吸中枢,减少呼吸冲动,使呼吸动力进一步不足,导致呼吸困难,每分钟通气量下降。使低氧及高碳酸血症更趋严重,形成恶性循环。COPD合并呼衰通过常规的治疗结合无创正压通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外周血pH值,升高PaO2、SaO2,降低PaCO2[6]。临床上主要治疗手段是进行药物治疗,治疗无效时可进行无创通气治疗。最佳治疗时间是发病的24 h之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相关文献和实践结果显示可明显降低机械通气和病死率,尤其是机械通气插管比例,显著降低,对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纳洛酮(Naloxone)属于一种特异性阿片类受体拮抗剂,具有较好的拮抗以及逆转β-内啡肽所导致的中枢性呼吸性抑制作用,从而改善了缺氧以及CO:潴留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治疗功效[7]。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200例,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联合纳洛酮治疗,治疗结果显示,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纳洛酮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呼吸困难缓解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显著优越于常规药物治疗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于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纳洛酮进行临床治疗,明显缩短患者呼吸困难缓解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减少住院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较高,适宜依据患者情况进行应用和治疗,对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秀芬.纳洛酮治疗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0):63-64,67.

[2]马存有.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58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19):4126-4127.

[3]罗战云,李志平.纳洛酮联合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69例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8):1784-1784,1785.

[4]赵燕.纳诺酮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衰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25):5189-5190.

[5]戚迪,何靖,叶媛,等.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并发肺性脑病的Meta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6):533-536.

[6]常振东.氨茶碱联合纳洛酮在原发性呼吸衰竭救治中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775-3776.

第4篇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 呼吸指标

doi:10.14033/ki.cfmr.2017.5.06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5-0109-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当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表现出明显的气道阻力增加、气道呼吸阻塞等症状,迁延不愈者将会发展成为肺心病、呼吸衰竭等,对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影响[1]。临床研究证实,单纯的药物治疗已经无法满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缓解的需求,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则能有效增加患者通气量,对纠正患者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等症状均有良好效果[2]。本次研究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为对象,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该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4年1月-2016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45~80岁,平均(60.8±5.6)岁;病程2~15年,平均(7.8±2.5)年;合并高血压17例、糖尿病

11例。对照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45~81岁,平均(61.2±5.4)岁;病程2~16年,平均(8.1±2.4)年;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11例。两组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中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3]。同时排除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禁忌证的患者。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感染、消炎、解痉、平喘、吸氧、水电解质紊乱调整、酸碱平衡调整等常规治疗措施,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呼吸兴奋剂等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本次研究中所用仪器为上海海神医疗电子仪器厂生产的NDI-200神经电检查仪及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Harmony S/T 30呼吸机。护理人员将面罩与呼吸机管道连接后调节系带拉力,确保患者面罩应用时不会发生漏气现象。具体通气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将氧流量设置为2~10 L/min,模式选择自主呼吸双水平(I/E)模式,同时吸气压力(IPAP)为15~20 cm H2O、呼气压力(EPAP)为3~5 cm H2O、备用呼吸频率10次/min。通气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密切关注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根据患者实际需要调整呼气、吸庋沽Γ确保患者病情症状稳定。常规患者氧气浓度的设置应该确保患者血氧饱和度≥90%,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需要、治疗允许的情况下间歇摘下面罩,更换为鼻导管吸氧方式。若接受无创面罩夕阳治疗且持续时间≥24 h后仍然治疗效果为无效的患者,医生应该立即将其治疗方式更换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有效:患者治疗后意识恢复清醒,同时呼吸频率减慢、心率下降,气促、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显示明显改善,能够停止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时间≥48 h;无效:患者治疗后意识状态无明显改善,气促、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等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无法良好配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需要改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4]。(2)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pH值、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呼吸指标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8.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8.2%)明显高于对照组(80.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呼吸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pH值、PaCO2、PaO2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指标对比

组别 血pH值

PaCO2(mm Hg)

PaO2(mm Hg)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n=56) 6.8±0.1 7.2±0.2 88.9±9.4 45.8±7.2 43.6±5.4 92.2±8.8

对照组(n=56) 6.7±0.1 7.6±0.3 89.0±9.2 54.3±7.7 43.6±5.6 86.4±7.6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一种以气流阻塞为临床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发原因与自身体质、外在环境等均有密切关系,同时患者也可以根据其病程的发展分为慢性稳定期、急性发作期两种[5]。而临床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民众职业、生活环境均不断变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发率也在不断上升,但患者致残率、致死率却逐渐下降[6]。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一项非常严重的并发症类型,患者由于病情本身携带的气道阻塞、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肺脏功能衰弱等现象进一步引发各种心肺疾病并最终发展成为呼吸衰竭,病情严重者将直接昏迷,对患者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患者生命安全也造成了更严重的威胁。

以往临床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方式为主,其是临床公认的治疗呼吸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7]。但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需要实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有创性、侵入性操作,很容易引发患者器官损伤、呼吸机依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症状,对患者康复进程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对患者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是一种不经过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来达到改善患者肺泡通气功能的方法总称,患者可以通过使用各种面罩完成正压、无创通气治疗。无创通气治疗能够凭借自身双水平气道的设计有效为患者提供呼吸、吸气的压力,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提升自身呼吸通气量,有效改善患者肺部氧合功能的同时缓解患者呼吸肌负担过重的现象。无创通气治疗能够为患者气道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其对帮助患者克服气道阻力、减少无效死腔、增加功能残气量及改善患者肺泡弥散功能等均有良好效果,能够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氧气、二氧化碳的良好交换与排出。同时无创通气治疗还能降低患者呼吸功耗及呼吸负荷,缓解患者呼吸肌疲劳现象,对提升患者体内PaO2浓度、降低患者体内PaCO2浓度有重要意义。总体来讲,无创通气治疗与有创通气治疗的区别就在于无创通气治疗过程中并不需要建立人工气道,术者只需要以无创的方式完成正压辅助通气,就能有效达到缓解、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临床统计显示,无创通气治疗能有效缩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病死率,对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缓解患者呼吸衰竭有重要帮助[8]。而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后呼吸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S海星,张晓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当代医学,2009,15(34):12-13.

[2]赖建幸,陈小会.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4):7-10.

[3]张菊英,谭俊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127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9):328-329.

[4]吴建,胡政,熊泽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9):42.

[5]谭伟,孙龙凤,代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成功的临床预测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B):147-150.

[6]刘祁汨,陈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7):2969-2971.

[7]王轶娜,杨宇,陈平,等.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2012,37(4):325-331.

第5篇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应用无创机械通气49例,其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36~78岁,平均62岁;全部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动脉血气分析:PaO250 mm Hg。治疗应用无创呼吸机,根据患者缺氧及CO2潴留程度、自主呼吸强度及心、肺功能选择工作模式。在无创通气期间,如患者呼吸困难缓解,动脉血气改善,可间歇性停止机械通气,卸除面罩,用鼻导管吸氧,同时可让患者咳痰、饮水、进食。随着病情进一步好转,可逐渐减少每日无创通气时间,延长卸除面罩停止机械通气时间。除6例因病情恶化给予气管插管外,全部顺利脱机。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向患者与家属介绍病情,让其认识到目前是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最佳时间以及使用的必要性,同时向患者解释无创通气的方法,消除患者顾虑及紧张情绪。患者因交流方式的改变,护士应仔细分析其眼神、表情、手势所表达的信息,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增加其安全感,若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有效处理。

2.2 一般护理

2.2.1 上机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鼻面罩,一般危重患者呼吸较弱,多用嘴呼吸,故选用面罩;面部小、颧骨突出较瘦的患者可用鼻罩。在使用前选择合适的鼻面罩让患者试戴。可根据患者面部大小和自主呼吸方式来选用鼻面罩,不可让患者有过强的压迫感,在易摩擦部位用纱布保护皮肤,避免压伤和擦伤面部皮肤。

2.2.2 无创呼吸机检测 护理人员在上机前必须严格测试呼吸机的功能是否完好,检查各管道是否消毒完毕,有无漏气,是否通畅,电源是否稳定。另外,应准备好急救设备,创造紧急插管的条件,当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时,应积极改为有创通气。

2.3 使用中的护理

2.3.1 生活护理 应用机械通气后,患者自理能力下降,要求护士严密观察,建立有效沟通方式,正确判断患者意识。

2.3.2 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机械通气是至关重要的。无创呼吸机是经患者自己的呼吸道进行通气,虽然不建立人工气道,但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导致呼吸不畅,仍可影响通气功能。故应给予患者适当的,可取半卧位、坐位等。协助翻身、叩背,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排痰。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多饮水。对痰多,不易咳出的患者可给予雾化吸入,若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剧烈,可停机20~30 min,让患者休息片刻,将痰咳出。待症状缓解后再使用呼吸机。

2.3.3 病情观察 应密切观察患者自主呼吸的频率、节律,呼吸机是否同步,通气量是否适当,患者的安静情况,自主呼吸与机器的同步情况。如患者出现烦躁不安,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多由于通气不足或痰液堵塞有关,应及时清除痰液,增加通气量。同时,监测患者的神志、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出入量、SpO2以及血气分析。护士应加强监护,因为患者的不自主活动或睡梦中的行为,易造成氧气管脱落或摘除面罩。

2.4 并发症的护理

2.4.1 腹胀 腹胀是使用无创呼吸机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21%~46%[1],同时易产生误吸。护士应指导患者嘴闭紧,用鼻呼吸,并减少吞咽动作,避免把气吸到胃内,造成胃胀气[2]。对腹胀明显的患者可尽早采取胃肠减压。

2.4.2 压迫性损伤 压迫性损伤发生率在7%~27%[1]。由于患者持续使用鼻面罩,鼻梁、鼻翼两侧长期受压,出现循环障碍,造成皮肤红肿、疼痛,甚至溃破。所以,可对连续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每隔4 h放松1次,每次15~30 min,并局部垫纱布保护皮肤,减少摩擦和损伤。

3 呼吸机消毒

呼吸机在使用中需维持一定的温湿度,这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故应定期消毒呼吸机的细菌过滤器、过滤膜、管道及鼻面罩。鼻面罩每日用75%酒精擦拭后再用生理盐水纱布擦拭1次。每周用2%戊二醛浸泡螺纹管2次。每次30 min,用流动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撤机后,除上述步骤外,呼吸机内部还需给予清洁、洗尘、调试和保养。

4 讨论

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能有效纠正低氧血症,增加通气,避免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创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死亡率,使患者和家属更易接受。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II型呼吸衰竭;无创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呼吸内科一种常见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治疗难度较大的疾病[1]。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内科2011年5月~2013年5月将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应用到其治疗中, 效果非常满意, 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55~78岁, 中位年龄68.4岁;平均病程(6.2±3.8)年;动脉血气分析:pH(7.29±0.06) mmHg、PaO2(50.2±4.8) mmHg、PaCO2(71.3±5.7) mmHg。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P>0.05)。

1. 2 方法 对照组予控制感染、解痉平喘、祛痰及支持治疗。观察组同时予以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模式:S/T、呼吸频率:15~18次/min;呼气正压:初始2~4 cmH2O, 逐步调整至4~8 cmH2O;吸气正压:初始6~8 cmH2O, 逐步调整至16~20 cmH2O;2~4 h/次, 2~3次/d;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90%。

1. 3 疗效标准[2] ①气促症状显著缓解、心率和呼吸频率下降、PaO2不低于60 mmHg、PaCO2不高于55 mmHg为显效;②气促略好转、PaO2高于60 mmHg、PaCO2保持在56~59 mmHg之间为有效;③症状无改善或恶化、出现并发症、PaO2低于60 mmHg、PaCO2高于60 mmHg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用t检验, P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5例, 临床有效率84.4%, 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 临床有效率56.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呼吸道的低通气量、呼吸肌的疲劳以及呼吸中枢感受能力降低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II型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3]。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的原理在于吸气状态下保持较高的吸气压力, 有利于克服气道的阻力, 使肺泡的通气量增加、促进肺内气体的均匀分布、加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降低无效死腔;而在呼气状态下, 呼气末正压能够有效对抗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避免肺泡的萎缩, 促进血液的弥散能力, 促进CO2从肺泡内排出, 达到治疗的目的。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应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后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动脉血气分析的改善好于对照组, 与梁国鹏[4]等研究结论符合, 表明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对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减轻患者的气促、呼吸困难症状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能够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指标显著的改善, 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操作简便、实用无创, 可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宏伟,曾红,陆建芳,等.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合并Ⅰ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内科, 2012,7(4):347-348.

[2] 陈逶.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10(4):133-135.

第7篇

【关键词】硬皮病;治疗;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133-01

硬皮病是一种原因不明,临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也可影响内脏(心、肺和消化器管)的全身性疾病[1]。一旦疾病未及时控制、可使内脏受损而危及生命。本病较为少见。2007年3月,我科收治一例系统性硬皮病3+年的患者,由于病程长,病情逐年加重,情绪低落,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悲观失望,烦燥易怒。为使患者安心治疗,树立治病信心,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7岁。因“全身皮肤僵硬3+年”就诊入院。体查:肌肤僵硬,皱纹消失,面容刻板,嘴唇变薄、内收,张口受限,吞咽困难,进食后有发感,饱餐后胸骨后疼痛感,胃反酸明显,烦燥易怒,大便干燥。心、肺、肾(-)

2 入院评估

患者全身营养差,手指像被皮革裹住一样,皮肤呈蜡样光泽不能用手捏起,。头颈、上肢、胸腹及背部皮肤色素沉着,间以脱色白斑,毛发稀少,牙齿松动,肌肉萎缩,左手指明显短缩,双手指呈鼓槌形且不能握拳等雷诺现象。

3 护理诊断

3.1 悲观:病史长,病情逐年加重,愈后差。

3.2 焦虑:自理能力缺陷,需他人协助,经济负担重。

3.3 恐惧:躯体及容貌(呈面惧样)的改变增加恐惧害怕心理。

3 治疗

3.1 一般治疗:去除不良健康思维,加强心理护理,加强营养,注意保暖和避免精神刺激。

3.2 血管活性剂治疗: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可用丹参溶液20亳升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连续或间歇应用。可减轻皮肤硬化,张口受限,吞咽困难以及色素沉着关节僵硬等症状。

3.3 保护食管粘膜:可服组胺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或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降低胃酸。另外还可增加胃肠动力的药物,西沙必利5~10mg,每日3次,能增加胃张力,有利于胃排空。

3.4 中药泡洗治疗:可选透骨草30g,桂枝15g,红花10g,煎水擦洗皮肤、泡脚1一2次/日。促进血液循环,软化肌肤。

4 护理

4.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多次住院,经济负担加重,致患者产生蕉虑状态。身体的痛苦,躯体形态的改变,增加患者恐惧害怕心理。护士要及时了解患者痛苦,观察情绪的变化,做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如向患者解释说明硬皮病并非一般普通病,而是疑难杂症。不是服用几付药就能康复的,它需要的是一个冶疗时间,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毅力,配合医生治疗与疾病斗争,才能最终获得康复。同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增加关护行为,将中草药制成药丸服用,减少一定的经济费用,使患者安心住院,树立治病心信。

4.2 饮食护理:进食前给予头高脚低位,餐后取立位或半卧位,其目的少胃及食管返流。加强营养指导,宜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且少量多餐。禁饮辛辣及冷饮冷食或过烫的食物,增加新鲜水果及蔬菜,预防便秘。

4.3 静脉穿刺的方法:皮肤病变既是本病标记性特点也是静脉穿刺给药的难点。因此,掌握穿刺技巧是治疗疾病成功的关键。为此、穿刺前热敷穿刺部位皮肤10min,使肌肤相对柔软,减少进针阻涩感,再根据硬化病血管相对固定的特点进针,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

4.4 生活调理:指导患者注意生活规律性,保证充足睡眠时间,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气温变化及时添衣。防止精神刺激和精神过度紧张,保持愉块乐观的心情。

4.5 功能锻炼:指道患者主动锻炼,如:床上抬头、扩胸、深呼及双上肢的自主活动,以增强心肺活动量及双上肢的肌力。适量户外活动,以散步、太极拳为宜,增强身体素质。

5 小结

经住院治疗和耐心细致的护理,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全身皮肤逐渐变软,面部出现皱文和笑容,肤色变浅,生活自理,能户外活动,做一些轻微劳动,生活质量提高了。由此可见,从用药、饮食、心理护理,功能锻炼,精神情绪的自我调节等方面给详细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硬皮病患者治愈率提高的有效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第8篇

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通常出现于急性中毒的第2~4天,个别出现在7天之后,突出的临床表现为肌无力,出现呼吸麻痹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严重者引起死亡。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8年10月。对27例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并发呼吸衰竭的病人,及时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通过严密观察与护理,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27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8例,年龄18―56岁,平均32.5岁,均为口服中毒,量约50~400ml,在出现中间综合征呼吸衰竭后,均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机械通气,时间2~11 d,平均7 d,24 h专人护理直至脱机,22例病愈出院,3例死亡。

2 观察与护理

2.1 积极治疗原发病 应用氯磷定、阿托品、东莨菪碱、氟美松等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

2.2 心理护理 因患者神志清醒,对机械通气有恐惧心理及不适,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多交流,掌握其心理变化,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帮助患者消除恐惧心理,让患者认识到不适是暂时的。同时在家属的配合下,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促进患者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重视病情变化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心率、血压、体温、尿量、血氧饱和度、通气时胸廓起伏幅度及呼吸机参数的变化等,每日常规检查血胆碱脂酶活力,以配合临床治疗。

2.4 保持呼吸道通畅 (1)定时翻身拍背,鼓励病人咳嗽,努力把痰咳出。(2)要注意观察病情,如听诊出现痰鸣音,以及患者示意有痰或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时;或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咳嗽、脉率加快或呼吸肌的吸气峰压增加,出现高压报警时,要及时吸痰。吸痰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管要硬度适中,过软易被负压吸扁影响吸引,过硬易损伤气道黏膜,成人一般用10~12号吸痰管,长度在40~50 cm,太短吸痰不彻底,吸痰管要有侧孔数个,以减轻负压,减轻黏膜损伤,吸痰时间不能超过15 s,吸痰时要迅速,动作要轻柔。吸引时负压不能超过-50 mmHg,以免损伤黏膜,如痰液粘稠时,可在吸引前滴入生理盐水3 ml以湿化稀释痰液,然后再吸引。(3)加强气道湿化,采用蒸汽吸入、雾化吸入和气管内滴入药液等,在药液中加入糜蛋白酶及抗生素等药物,起到痰液稀释湿化气道的作用。

2.5 加强呼吸机使用管理 (1)专人管理呼吸机。要掌握呼吸机性能及使用方法,根据病人情况选用合理通气模式,并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2)观察气管导管是否固定,避免导管或套管脱落。呼吸机各管道是否连接紧密,各管道是否有脱落或扭曲,观察呼吸机各部件运转情况,是否运转正常。观察病人胸廓起伏情况,有无人机对抗,出现报警及机器故障时及时排除。(3)观察并预防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如肺不张、肺与纵隔气压伤、通气不足与通气过度等。(4)病人自主呼吸恢复后,可观察撤除呼吸机,撤机宜在上午,撤机后应继续给予氧气吸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床边备用气管插管及呼吸机等抢救物品及药品,以防不测。

2.6 加强营养支持 应记录24 h出入量,为补液提供依据。能进食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应留置胃管,行鼻饲饮食,每次150~200 ml左右,每日1500 ml以上,并可行静脉营养支持,适当补充复方氨基酸、脂肪乳、白蛋白等,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2.7 预防感染 (1)严格管理,设置单人病房,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一定温度与湿度。(2)每日应用紫外线消毒3次,每次30分钟。拖把固定使用。使用消毒液清洁地面,每日4次。(3)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4)呼吸机管道中冷凝水及时清除,防止滋生细菌,呼吸机管道持续使用48 h后,应予以更换消毒,呼吸机湿化器中蒸馏水及时更换。以减少细菌污染。(5)气管切开病人每日换药,保持气管切开部位清洁,定期更换气管内套管。

第9篇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慢阻肺;呼吸肌疲劳;临床疗效

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疾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多发病,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引起患者发生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疾病的因素较多,并未得到确定的答案。发生该疾病的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呼吸紊乱[1]。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并且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有效治疗该疾病已经成为临床上一重要的研究方向。为研究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我院收治的66例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报告陈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66例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法进行治疗。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平均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疾病的诊断标准。

对照组患者33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34岁至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9±1.35)岁。

实验组患者33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33岁至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42±1.36)岁。

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进行其他的影像检查以及血液检查可得,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均健康正常,并且两组患者的其他器脏无其他严重疾病。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具有良好可比性。所有患者以及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并且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一般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纠正酸碱失衡以及扩张支气管等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启动ST模式,每次治疗需要连续治疗2小时,氧流量负荷为每分钟5升[2-3]。

1.3 观察指标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可以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方向;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平均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研究结束后,将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结果数据情况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研究结果中95%作为可信区间,并且结果中P

2 结果

2.1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 从研究结果可得,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

表1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2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平均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差异情况 从研究结果可得,实验组患者的平均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

表2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平均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差异情况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3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得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

表3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一般患者是因为支气管损坏后而引发气管炎症的发生,从而导致患者的呼吸异常并且呼吸急促。患者发生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疾病后需要立即进行治疗,随着病程的加长患者的病情也会更加严重,治疗不及时患者可能会发生呼吸衰竭的症状,甚至出现生命危险[4]。患者发生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疾病后患者的呼吸受到一定的限制,呼吸道出现了一定的阻力现象,并且呼吸肌发生了疲劳,呼吸系统功能受到阻碍,从而患者的肺功能受到限制并且对二氧化碳气体的敏感性发生变化,二氧化碳气体的排出受到 抑制从而在患者体内发生潴留,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伤害并且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对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法通常选用建立人工呼吸渠道的治疗方式,据相关资料统计,该种治疗方法引起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较为严重并且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创伤和伤害,预后效果较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上升,临床医学传感技术也正在逐渐进步[5]。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法的评价较好,该治疗法不需要建立人工呼吸渠道,能够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法不用把患者气管切开,也不需要插管,更大程度地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对患者的伤害,也把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降低至最少。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法提高了患者治疗耐受力,患者不会有过多的心理压力,从而治疗依从性也能够大大提升[6-7]。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可得,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平均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也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

参考文献:

[1]缪李丽,秦光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5,10(2):193-194.

[2]邵兰香.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4,(6):116-116.

[3]郑德清,曾清,蒙锦正等.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3,(31):451-45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