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4 15:55:11
导语:在对教学的理解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内因,教师是条件,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之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学生学习,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努力使学生主动学习。我的体会是:
首先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教师,认老师为师。这就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的做法是,注意自身的师德修养,注意自身的教师形象。师德、师表和形象是方方面面的,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完的,值得指出的是,教师必须忌用教师忌语,切忌伤及学生的心,要用一颗宽广的心去关爱和教育学生。
要使学生学习,除情感上接受教师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家教委在07年教师节之际提出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科学总结,兴趣也是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一般,如果学生基础好,学得懂,兴趣就高,否则兴趣就低。技校学生普遍基础差,学习兴趣底下,培养学习兴趣的难度大、周期长。对有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与所学的学科难度大,深度大成为两个遥远的极端,培养学习兴趣几乎成为不可能,这正是技校教学中老大难问题。我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的办法主要是,讲解浅显易懂,教学进度由慢转入正常,多鼓励多肯定,哪怕学生只学会了一点点都要鼓励,耐心辅导学生,用教具模型演示,带学生观看机器及实物,讲解知识对自己、对社会的作用及学习知识的乐趣。
二、备课
要把课上好,必须先把课备好。所谓备课就是上课前的准备,包括备教材和备学生,这就是所谓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的要求。备学生就是研究学生的基础情况、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备教材就是吃透教材,吃懂教材内容,熟悉教材,熟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各个章节的教学目的和每次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和分配学时量,分析各章节及每次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教学方法和必要的教具准备(如挂图),设计板书及画图。
备课中,目标一定要首先明确,只有明确了目标,对教学方法、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分析研究才有明确的方向。
目标也就是目的,是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目标不明确,就会在教学过程中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完不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的设计,来源于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或者说有怎样的教学内容就有怎样的教学方法。从广义的角度看,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实验、参观实习、实训等。其中,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具体的方法和形式也很多,如讲述、演示、板书、讨论、提问、练习等等。无论哪种教学的方法都要充分体现主体(学生)意识,这是现代教学基本要求。
对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处理,切忌把这三个概念等同起来。有时重点内容可能是相关知识的关键内容,但不一定是难点内容;有时作为破解难点的关键内容,但又不一定是教学目标直接要求的内容。 转贴于
三、授课
授课一方面是对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传授,通常是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面对面进行。授课中教师的讲述是最基本的。教师的讲述,语音不能太小,且要抑扬顿挫;不宜过快,因为学生听课有一个思考接受的过程。在讲课的同时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辅以必要的演示、板书及作图等。讲课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用设问、比较、辨误性的语言等。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既学生是否在听课、是否听得懂。
授课的另一方面是组织学生练习、讨论、提问和回答等,这主要是发挥学生这个主体的能动作用。现代教学的观念很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是通常说的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但教师一定要把练的内容、时间等设计好,否则会浪费时间。讲解与练习的时间比例因学科不同而异,如电工学科的教学,讲解和练习的时间分配大约为比一。讲练结合,交叉进行,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考试
一、关联理论概说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有关交际与认知的理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到推理的过程,认为语言交际不是一种纯粹的编码、解码活动,而是按一定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推理活动。语言交际的明示推理过程,即说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交际意图;而听话人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提供的信息,结合语境,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双方之所以能比较默契地相互传达和接收信息,主要是因为在交际中具有关联性。
1、交际的推理特性关联理论是认知自然语言的一种理论。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所以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必须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交际、沟通思想,是因为人们能够根据对方的行为或话语进行各种推理。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主要看听话人能否使用正确的语境,即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假如听话人使用了错误的语境信息,交际就无法进行下去。
2、语境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就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根据这一定义,语境几乎可以囊括人类思维所及的任何现象:“这种意义上的语境并不局限于交际双方直接的外部环境前面紧邻的语段,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说,,对趣闻逸事的记忆,对文化的各种假定,对说话人思维状态的种种信念。所有这些在话语理解过程中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最佳关联Sperber等认为,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而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1)该话语足以使听话人能够找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2)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值得听话人去付出处理努力,也就是说要给听话人提供足够的“益处”。这些所谓的“益处”用专门术语来说就是“积极的语境效果”。
4、语言的解释性和描述性使用关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有两种不同的心理方式:即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假如某一话语是想说明它所描述的情况在可能世界里为真实的事态,则属于语言的描述性使用。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中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即原话语和转述该话语的语句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这种解释性的相似在于明说和暗含的共享。两个话语的解释性相似程度越高,其共有的明说和暗含意义就越多。
二、从关联理论来阅读理解
1、阅读就是理解文字材料明说与暗含的过程。关联理论认为:任何形式的语言文字交流,都包括明说与暗含两个方面。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不但要了解明说的思想含义,更要准确地把握信息发出者文字中暗含的意图和用心。所谓暗含就是说话人意图的间接表示,是要在弄清明说的文字基础上,经过细致的推理分析才能明白的意思。那么,作为语言文字交流形式之一的阅读理解,也包括明说和暗含两个方面。而作为文字材料的读者或学习者,不但要理解文字表面的明说。更要清楚地明白,文字表层以下那些隐藏的暗含。有时候,后者才是语言交流双方更为看重的东西。
2、阅读理解即是分析推理的省悟过程。当然,它也是有意识有目的认知过程。作者写文章或材料时,不但有写作的信息意图,更多的还是背后的实际交易目的。而作为文字信息的接受者,和后来的学习者,不仅要理解文字信息的表面含义,更要深透地掌握其交际目的,这样才能保障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和最后成功。这就要求读者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透过字里行间的文字词汇,进行认真地思辨解码和分析推理。把作者费尽心机地通过摆弄文字形式,所要达到的最终交际意图,彻底的搞清楚。然后,才便于发出自己的见解言论和行为反应。
三、最佳关联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阅读理解的认知过程和规律,根据课文或语言材料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减少于语境间的知识差异。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尽可能地减少作者与读者间的语境知识差异。为学生创造一种小范围的语言文化环境,积极寻求最佳关联。 在备课过程中充分地把握理解全文,多筛选一些助于阅读理解的指导性关联信息。为学生营造出相应的认知条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关联材料,以便学生自己找到最佳关联,达到最好的理解程度。
2、用问题教学法突出阅读材料的明示。阅读理解教学也是一个由明示到暗含的过程,因为读者要通过作者明示的信息,才能逐步地理解其意图。要强调学生对明示内容的仔细研读,只有充分理解明示内容,才能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暗含意图,这也是语言交际的最终目的。
3、教师要发挥信息接受和原出者的双重作用。教师要做好这一重要角色,不但要熟读课文,寻找关联信息形成语境假设,还要先自己进行思辨和推理。而且,要把这一过程介绍给学生,要他们认真的理解应用课文材料的成果。学生一旦熟练地掌握了这个过程,就能形成与原文平行的新语境假设,并凭此语境假设寻找到最佳关联,进而更深层次地思辨推理。以更好地掌握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4、寻找最佳关联应克服的陋习。学生们在阅读中最常见的习惯错误,就是一句话对着一句话的直接翻译其词义。甚至一个单词,一个句子地阅读翻译理解。一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单词和短语等就立即要查字典,这样不但耽误阅读时间,更无法保障理解的质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达不到整体认知的效果。
现代意义上的高效是广泛参与,解决学生游离和厌学问题,其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评价机制为多元评价。
我觉得高效课堂真正奥秘在于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有学生学会学习才会减少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在新课改的课堂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中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才是充满活力,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发挥出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过去灌输式教学方法为引导式方法,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
(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我觉得这十二个字是高效课堂的灵魂。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要提升学生的能力就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
(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正是高效课堂的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要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要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们要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通过独立思考、生生互动、组组互动、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目标。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妙地引导下学,才会促进学生自主能力探究学习。我们的课堂如果多一分精彩的活动,学生自主就能更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的能力也能不断地提高。
(三)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是高效课堂的特征。只有学生学习具有主动性,才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创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观点,使各种思维在课堂中碰撞。
(四)“自学发现问题”(自学)“自主解决问题(对学、群学)”“展示解决方案”“学生归纳提升(师生生成)”“教师评价反馈”是高效课堂的程序。
(五)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点燃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我们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内容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
(六)教学反思是高效课堂的有利提升。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帮助教师由一个单纯的“教书匠”向研究性、学者型教师转变的重要过程。教学反思包括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的反思。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积极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策略指导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注重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需要,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思维方法。以优化教学情境为指导,通过合作探究和总结反思,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认知活动中不断提高英语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教师关注教学策略的优化,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综合运用能力,满足他们学习内化生成发展
需要。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激活学习潜能
生动活泼学习情境的创设,能够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中不断增强认知感悟。这样的情境创设,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增强学习好奇心;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积极自由表达,增强实践认知体验。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需求,围绕学习情感需求,注重创设与文本相似的学习情境。
一方面,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一种轻松、活泼、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思维;另一方面,营造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学习环境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建立在和谐的师生交流畅通渠道基础上的认知教学,不仅能够给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空间,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配合教师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起到活化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的作用。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的7 B Unit 1 Dream homes教学中,通过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一方面,建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世界各地的住房造型,
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模型进行学习理解,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展现自己的自主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Homes around the world”中的房屋描述进行小组学习,以解决学生个体的质疑之处。
二、运用合作探究模式,增强语用技能
合作探究能够让学生在增强认知体验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合作探究是解决任务型学习问题的有效方法,不仅能够体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还能够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自然就会有所提高。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习作用。
一方面,在设计任务问题时,明确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够进行有目的地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建议学生运用同桌、小组、师生等多元化学习力量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增强认知体验。这样的合作探究,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更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表达中提高语用技能。
这样的合作探究,能够让学生有深刻的学习体验。例如,在
8 A Unit 5 Birdwatchers的“Reading Birds in Zhalong”教学中,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What do we should do for wild birds?”来主动交流,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关键词汇短语进行回答。
同时,可要求学生围绕“Why do the birds like to stay in Zhalong?”来找出有关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实践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这样的模式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英语运用技能,还能够有效增强学习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三、关注策略指导运用,激活学习思维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知识技能的形成;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养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习惯。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可注重培养学生的资源运用策略,建议学生运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来拓宽眼界;语言交际策略,使学生能在表达交流中不断提升语言运用技能;学习调控策略,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计划协调安排中不断提高语用技能。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的“Reading”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能够归纳出文章的大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鼓励学生通过互相学习探究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交际学习策略,并根据学习过程和表现情况予以积极评价,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反思调控学习策略。这样的教学思维模式,更利于学生形成多元化的积极学习策略。
由此可见,关注英语课程教学有效性,就是在优化教学策略的基础上,突出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运用,为学生创设情境和趣味化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增强认知体验。从学生的学习认知体验中探寻策略方法优化,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目标 教学 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129-01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课堂目标的理解不够深刻,未能真正理解到其核心思想,只是添加性地把学习目标单独打出来,给学生介绍一遍,以为做到了目标引领。其实这种做法牵强而没有任何意义。真正的目标引领是要融会到自己的课堂中,让目标更加灵活生动,成为帮助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一、对目标的理解
广义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狭义的课程目标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的特点。
然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在目标的认识与叙述上存在着一定误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教学目标的功能缺乏认识。有的虽然按要求制定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但不明白教学目标的作用,教学不是围绕着目标进行。或者只有过程,没有目标,教学的随意性很大。二是对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区分不清。在制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不够具体、明确,往往把课程目标的内容定为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等。三是 制定教学目标时,含糊其词,难以评价。如"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和亲身经历实践,来探究完成分离物体的任务。"叙述上,行为动词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如"让学生了解物体分离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在教学目标认识和制定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间的关系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目标制定的方法,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下,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的功能可以概括为: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教学,以及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可简化为导学、导教和导评(对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一是指导教师的教。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策略选择。教学策略是指适合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步骤、媒体的运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方法。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传授,侧宜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主导的讲授法。如果教学目标侧重过程或探索知识经验,侧宜选择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教学法(探究式教学)。二是指导学生的学。清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通过对照目标进行学习,学生知道完成目标或部分目标,对学生起到一个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的作用。三是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借助目标进行互动并用目标来调节自己行为的一个信息反馈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从目标制定出发,通过一系列师生活动,最后要回到目标,将学生学习结果与预设的目标相对照,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如果目标达到了,则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目标,如果目标部分未达到则必须进行补救教学。
三、如何运用好教学目标
其一,设置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要考虑的问题。首先,考虑学科课程目标,如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制定科学教学目标时,就要考虑科学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第二,考虑当前的教学任务适合为本学科三类目标中哪些类型的目标服务;第三,因为除了符号和事实性知识可以在短时内掌握之外,系统知识、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学习都需要经过若干阶段,因此,不仅考虑目标类型,还应考虑每一目标实现所处的学习阶段。第四,还应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考虑目标的可行性。
其二,教师要从宏观上理解目标。对于目标的理解,不能将教学设计中重难点的直接搬运。我们每节课往往不止一个目标,每学习一个知识点都有一个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都要服务于这个目标,以达到目标。目标是否达到是通过提问,解答来检测目标完成情况。为了不生搬硬套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转化,比如在地理课程学习中的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内容时,目标是要了解全球洋流的规律和洋流的地理意义。可以这样开头:假如你们有个心愿,把你们心愿写在小纸条上,放在漂流瓶里,从上海港抛出,你认为最有可能在哪里被拾到呢?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我们就会知道了。学完第一部分,全球的洋流的分布,再回过头,我们就知道答案了。第二部分是洋流的意义,可以把哥伦布两次航海的路线和所用时间给出来,第二次和第一次相比,时间短了七八天。洋流对我们的意义就可以显而易见。从而展开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及时解答这个问题了。
其三,主动将学生引导到目标上来。目标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多一点自觉,少一点盲目。实践表明,对一件事心里目标越明确行动就越自觉,自主作用就发挥得越好。将目标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明确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针对学科,尤其特别注重图像的应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自觉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词块; 听力理解; 英语教学
许多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大量语料后发现,英语自然语言中存在着大量兼有句子和词汇特征的固定或半固定的语言结构,这些模式化的语块(pattemed chunks)以一个整体储存在人的大脑中,是语言处理最理想的单位,这种多词组合就叫做词块或语块(lexical chunks)。心理学研究表明,词块对人的语言识别、学习和认知过程至关重要。近年来,许多心理学家通过分析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信息加工的差异探讨词块对人类记忆的重要性。Miller认为短时记忆一般只能储存“零碎”信息,“零碎”信息只有通过重新编码才具有意义。杨玉晨(1999)发现,自然话语中语言交际90%的语料来自处于那些半固定语块结构所构成的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这些结构与固定成语不同,常常被当作是一个词或一个单位被记忆或使用;它们可以用句法规则来加以分析。因此,词块的存在加快了语言处理的速度,对语言习得和促进语言输出的流利性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听力理解是一种能听懂他人话语的能力;是人脑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对所听到的语言内容进行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者利用话语情景中的信息所提供的线索与大脑中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相关储存进行同化和有意义学习,进而完成“话语理解”。听力的训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它本身就是一种技巧。实际上,语言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较强者,听力理解的能力则强,反之则弱。目前,很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词块整体储存和提取的特点对语言产出产生的重要影响。词块整体储存或提取,减轻了语言处理的负担,使语言的理解过程更加快捷有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
一 相关理论
日常交际中的听力理解是与记忆分不开的,而记忆则分为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听力理解中的短时记忆就是将听到的信息暂时储存于大脑中,使它们能在听的过程中不断相互联系,分析整理。在切分阶段,听者将短时记忆中的语音串切分成从句、短语、单词或其它语言单位,并在大脑中以心理表征的方式建构意义,然后储存到长时记忆中。长时记忆是指理解后的信息被较长时间地储存在大脑中,以供随时提取使用。短时记忆的容量大,但不够深刻,并且持续的时间短;长时记忆容量的多少,因人而异,但它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有一定的限度。一般人都具有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这两种记忆力,二者在听力理解中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因此缺一不可。一般来说,短时记忆如果不加以巩固,便容易很快消失。所以,若要延长长时记忆,需要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做出一定的努力,
所谓词块,也称为信息块,是指以整体形式学到并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词的信息组块。词块是语言及其使用中的一个重要的词汇语法单位,在语言的理解生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词块既有别于习语,又不同于自由搭配,习语的结构不容许任何变动,因而无创造空间;自由搭配属于临时的组合,缺少预测性,不利于掌握。而词块正好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半固定搭配。如果某个词汇序列经常以同现的形式频繁出现,在结构上有相对稳定的形式,那么其语用功能和意义词的组块也有相对特定的范围,最终就会被当作约定俗成的词块来使用。Lewis (1993)指出,语言知识的获得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扩大学生的词块、搭配能力和有效地掌握最基本词汇和语言结构而实现的。另外,从词汇层到句子层的词块构成成分之间,如果在结构上间断性增大,那么,语块内部可供语用变化的空间也会增大,可作为创造性使用的词汇空间也随之增大。
二 词块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词块本身具有语义、语用以及语法的特性可以使得学习者大大提高记忆的效率,加强学习者对词块的理解程度。在听力教学中,由于学生存储了足够多的词块,在实际的听力理解中他们可以迅速的提取和使用这些资料;而且因为不需要太多时间,也可以大大缓解学生听力理解时的压力,从而提高对语言的把握能力。因此,词块整体性的特点有助于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加快听力理解的速度。
其次,词块可作为语片中的明显信号,提出话题,转换话题,总结话题,举例,评价等等。因此它能帮助学生预测话语范畴,从而减轻记忆负担,使理解更为准确。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许多学生普遍存在着长句难以听懂的困难,有时即使能辨认出长句中的大部分英语单词,但还是无法理解所听材料的含义或着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分析句子的含义。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以及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储存量,都会影响英语学习者的听力水平。近年来对于英语真实语料的大规模统计分析表明,词块在日常话语中出现的频率高且可以预测。熟练地掌握词块,运用词块,能有效降低听力理解的难度。
再次,英语学习者在长时记忆中一旦储存大量的词块信息,便可随时提取,与短时记忆中的词块形成有意义的匹配联系,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三 如何在听力教学中培养学生词块学习意识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词块意识,积累词块,特别是把词块教学法应用于英语听力教学中并非易事,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首先,教师要结合具体实例向学生进行词块知识的介绍,通过各种词块辨认的训练让学生对词块使用的高频性稳定性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词块在语言交流当中的功能,进而对词块有一定的学习意识、培养词块意识。
其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利用课本,听力录音及录音原文等材料进行词块的辨认、学习、使用和强化训练等习惯,以增强学生对词块识别能力的敏感性。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听写出听力材料中的词块,进而翻译并找出它们的近义词块;之后带着掌握的词块知识再进行听力训练;在阅读听力材料的文本时,让学生在听力材料中找到尽可能多的词块,词块所出现的句子进而讨论它们在文中的含义;设计一系列测试内容以检测学生对词块的掌握程度;从开始的句子听 写,到短文听写,再到听力测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在听力理解中对于词块的识别能力;当学生识记越来越多的词块,并对其持有长时记忆时,在接下来的听力理解中,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此外,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让他们利用其它接触到的英语材料和与词块相关的配套练习记忆、运用词块并巩固所学到的词块知识,在大脑中形成对所掌握词块知识的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大量词块信息,可随时提取,与短时记忆中的词块形成具有逻辑性的有意义的匹配联系,从而在听力理解中达到快速理解,准确捕捉到信息点的目的。
四 结论
词块 (lexical chunks)是在真实语言环境中以高频率出现的大于单词的语言现象。它融合了语法、语义和语境的优势,并且形式较为固定。以词块教学作为英语听力理解教学的单位,符合认知的基本规律,在听力理解方面有着其它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势;词块可以作为整体认知,减轻了听者逐词辨识的处理负担,对提高听力水平很有帮助。因此,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词块教学对听力理解具有深刻的影响,在听力教学中,采用词块教学方法更有助于促使学生对词块加强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学生迅速搜索并正确地使用词块,进而有效地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一、挖掘教材资源,发挥教材效能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工具,是最便捷、最主要的数学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之本。我们现在使用的这套新教材是许多有经验的教育专家、教师依据新课标精神和理念,经过认真研究、反复推敲才确定的。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越发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要立足于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意图,吃透教材精神,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有效使用教材,使教材发挥它的最大效能。我们应如何挖掘教材资源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挖掘教材素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挑战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兴趣;挖掘教材内容的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挖掘教材编排的层次性、灵活性、过程性,培养学生多策略、个性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挖掘教材内容的人文性、科学性、教育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认真领会编者意图,对教材进行有效补白
按照新课程理念编制的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教师去进一步开发、完善和创造的教材。教材中的大量留白,使教材不再是封闭的结构,它虽然有明确的导向,但没有唯一的答案,它使师生在互动中去探寻各种可能的意义和答案,也为教师和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如果说“留白”是新教材编写的艺术,那么,“补白”应该是新课堂教学的艺术。依照教材中的留白,教师可以拓展教学空间,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使得教师、学生、教材在教学活动共同成长。在教学中,发现教材的留白需要智慧,利用留白的资源进行补白更需要智慧。怎样才能对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有效补白呢?首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理念,教材,是每位教师都必须做且必须会做的事情。在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读熟教材,更要能读懂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留白。只有读得出留白,才能想得到补白。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读出教材的留白,还要能悟透教材的生长点、发展点和重难点,并从中寻觅出进行补白的有效对策。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使教学活动变成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材有许多关键地点,能向四面八方散发出无数条线,其中蕴涵着教师教学的巨大空间和学生学习的无尽潜能。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能读出教材中的这些点,而且能读出由此引出的线,真正弄清教材的每一个有价值的空间,发掘每一份宝贵的资源,让学生充满想象与创造,让课堂充满灵性与活力。
三、发扬旧教材优点,弥补新教材不足
新课标教材虽然具有旧教材不可比的优越性,但是教师们在使用时也发现它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及旧教材。所以使用新教材的教师更应该结合学生的情况,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新教材,因为对于学生而言,教材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教师不应该把教材变成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时的模仿对象,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加强教学反思、分析对比,找到新旧教材各自的优点,参照旧教材,取其精华,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合理、有效地组织教材进行教学,用旧教材的优点来弥补新教材的不足。这样,学生就学得生动活泼、扎实而富有成效,否则可能在传授知识技能,关注情感、体验的同时扼杀学生的灵性。如计算教学:旧教材侧重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培养,计算教学重心放在讲清算理,揭示规律,加强基本训练,打好计算基础,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上。而新教材更遵循课程标准对于计算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改革性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注重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并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发现使用新教材,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以前的学生灵活了,创新能力增强了,但“双基”却远不如从前的学生,尤其是计算能力大大减弱了。难道计算能力就不重要了吗?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说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可见,小学数学作为一门核心课程,首要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数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夯实了“双基”,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创新”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教着应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增加计算教学时间,补充、增加计算练习题,加大练习力度,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尤其是口算训练,以前几乎每节课都要进行口算练习,现在的课堂几乎看不到口算训练,一开课就是情境引入。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各年级都应重视口算训练,有了口算的基础,计算能力才会提高。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源自生活,并广泛运用于生活,人离不开数学,因此,生活化的数学无时不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受传统数学教学的影响,初中数学的教学已然脱离了实际生活,教学手段也渐渐忽略了日常的生活情景,教学环境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这种被动施教、固步自封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与能力。只有积极实施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在生活中与数学亲密联系,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使他们主动利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觉地解决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体现生活化呢?窃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情境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的生活化,主要是通过导入学生日常的生活元素,让学生感觉数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样就能很好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对数学的爱好。比如在教“轴对称”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先拿一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动植物或建筑物的照片,然后让学生们比较它们之间有哪些特征,最后与学生一起对轴对称做出定义。再如在教“三角形”这个概念时,我们可借助一些大家都熟悉的三角板、碎石子等生活中的素材,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启发他们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可以很好的将课堂布置的更接近现实,并针对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逐步挖掘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让学生们在体验自己生活之余也发现数学的存在,加深对教材中所设计的内容的理解,培养他们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日常的生活氛围中发现、探索并解决一个个的数学问题。
二、知识生活化,激活课堂氛围
“对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知识的兴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能使学生对数学萌生深切的自我认知感,从而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所以,教师要不断升华教学体裁,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改造成生活中看得到、摸得着、听得见,且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让学生真真正正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讲授“不同直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圆”这一重点、难点时,在课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残破的圆形镜子,然后一边展示镜子一边提问,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问题,就这样循序渐进,从而引出这节课的一些概念,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求学欲望,还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一举两得。
把数学知识植根于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是教学知识生活化的第一要义。在教学设计当中,教师首先要贯彻理解教科书中的思想、方法与理念,合理利用已有的资源进行授学;此外,更需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数学标准,对知识内容进行补充与润色,从而将数学带入生活,让课堂上充满生活气味,活泼欢快,更加具备现实意味,从而在已有的数学基础,给学生带来对数学的更大热情。
三、问题生活化,增加学生经验
众所周知,数学的所有理论没有一项不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结果。就如同哈尔莫斯所说:“真正组成数学的是问题与解,问题才是数学的致命关键。”所以说,数学教学应围绕着问题来构建。一个优秀的数学问题与一个好的问题环境是分不开的,一个好的问题环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理念、形成新的数学概念、产生新的数学方法通常会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曾经在课堂上就“黄金分割点”的概念跟学生们如是说:为什么女孩子会喜欢穿高跟鞋呢,原来数学界有这么一个规律,即肚脐就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身材标准的人下半身应该是人体身高的0.618倍,但是并非所有的人身材都长得标准,为了弥补这一点,女孩子就会给自己穿上不同高度的高跟鞋,以满足这一比例。这么一来,一个原本不好诠释的概念由此增加了很强的逻辑性和吸引力,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虽然势在必行,却也任重道远。在传统数学教学风行的年代,教师通常更注重对逻辑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现实性以及实用性方面的备案,这就使数学教学背离了生活之主题,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的主动性。所以,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放弃旧的教学观念,转而重视数学教学中的生活性,并要善于把乏味的数学问题实际化,真正表现出数学源自生活又寓于生活的主题思想。
【参考文献】
[1]王 兰;引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七种方法[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4,(02):33~37
[2]吕世虎,王积建;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5,(02):17~18
关键词:金属晶体;原子;堆积
在中学化学人教版选修三《物质结构》中,对晶体的相关知识要求较深,而学生才学立体几何不久,对空间结构想象不够,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关系难以确定,所以对微观晶胞结构的理解困难很大。在金属晶体的教学中,学生的这种情况表现更为突出,学生对几种晶胞的形成、晶胞中原子间的位置关系、每一晶胞所占用的原子的个数、晶胞的体积、原子的空间利用率的计算等知识很难把握。
一、现行教材的不足之处
在高中人教2009版教材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三章第三节金属晶体的内容中,对金属原子的堆积方式有如下的描述:金属原子在二维平面堆积中有两种方式,配位数分别为4和6的非密置层和密置层。对这种平面的堆积方式,学生很容易理解两种方式的特征及区别。在非密置的空间堆积方式中又可得简单立方与体心立方。在简单立方中,学生能准确理解晶胞中原子间的位置关系和晶胞的边长,方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求晶胞的相关参数。但在体心立方中,学生对晶胞的边长与原子半径的关系不太明确,求晶胞的参数则更困难。
在密置层的空间堆积中所得的六方最密堆积和面心最密堆积立方中,学生对如何得到这两种晶胞以及两种晶胞中各原子间的位置关系理解困难,更难以求晶胞的参数和原子的空间利用率。特别是在六方最密堆积晶胞中,学生容易根据教材图例认为中间原子在四棱柱的面上或在四棱柱的棱上,而它的底面为正方形,而实际上中间原子与其相切的三原子同处于一正四面体的顶点,底面的另一原子与其不接触,底面为菱形。
二、改进方法
为了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可以先用Flash制作各晶胞的模型,然后指导学生用乒乓球代替金属原子按照教材叙述用胶水粘贴成简单立方、体心立方和六方最密堆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各晶胞的认识,消除内心的错误结构观点。在简单立方中,晶胞边长与原子半径间的关系非常明确,边长为半径的2倍,配位数为4。而体心立方中,晶胞的体对角线长为原子半径的4倍,配位数为8。在这两种晶胞中,学生可通过模型,利用所学的数学立体几何知识能清楚掌握原子间的位置关系和快速计算出原子的配位数以及原子的空间利用率。在六方最密堆积中,原子间的位置关系较复杂。以乒乓球粘成的实际模型为例,取晶胞的A层原子为四原子形成的菱形底面,B层原子放在其中A层3原子围成的空隙中,且只能放一个原子,该原子不完全属于3原子球心所围成的空间,但从Flas透视图可见,中间原子与其接触的原子围成以球心为顶点的正四面体,底面的另一原子不能与接触面相切。通过上下底的球心作连线所形成的四棱柱刚好将中间小球球心围在其中,A层球心连线将B层球切除部分。但同时将不属于此四棱柱的小球切入到此四棱柱中,刚好切出与切进的体积相等,即一四棱柱完整拥有一中间小球,而中间小球的球心不在面或边线上。在原子利用率的计算中:晶胞底面为菱形,高为正四体高的两倍,配位数为12。
对于面心最密堆积,学生不可能观察到面心结构,Flas方式也不能让学生从该方式中抽出面心结构,Flash为平面动画,只能让学生看到前视图或透视效果,不能从多角度观察晶胞。这时可以改用3ds max软件模拟面心最密堆积,它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原子在空间堆积所形成的效果。具体方法为:打开3Ds Max在其前视图中,建立一小球,然后用复制的方法得相同大小的小球若干,在左右视图和上视图中,调整各小球的位置,让它们形成平面的密置层结构,命名为A层。复制该层两次,分别命名为B层、c层。在前视图中向上调整B层一层与A层小球的位置关系,让上层每一小球刚好与下层两球相切;然后在左或右视图中,将B层、c层小球向同一方向平移。最后将A层小球复制放在C层之上,特别要注意的是,要让两个A层对齐。这时可以将所得空间密层结构向左或右旋转90度,很容易在视图中观察到五个原子所围成的面心,去掉一个面心结构中不属于它的原子,继续旋转此模型,用相同的方法可以得到整个面心晶胞的结构。从实际得到的结构中可以看到,其实A层只要一个小球,B层、C层只要6个小球,B、c层6小球围成等边三角形,中心重叠,所延伸方向刚好相反,配位数12。3Ds Max制作该结构的优势在于,可以用模拟摄像机记录该晶胞的形成过程,再通过播放的方式给学生观看,可以加深学生对原子间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在面心结构中,面对角线长为半径的4倍。通过3Ds Max也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面心最密堆积晶胞模型,在制作时不能按教材所述进行,按A层只要一个小球,B层、C层只要6个小球,B层、C层6小球围成等边三角形,中心重叠所延伸方向刚好相反的方式可以轻松得到面心结构,实物模型可以让难以想象和理解的微观结构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三、直观模型教学的优势
在物质结构的知识中,研究的对象是微观微粒,要求学生具有抽象思维,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晶胞很难想象到各原子、分子或离子在空间中的排列情况。学生对晶胞中各顶点、面心、棱上原子及体内原子的利用情况认识较快,但涉及原子与原子在空间中等距问题就很困难,他们考虑问题往往是在一个平面内来思考原子间的关系,难以向空间中延伸,如能将微观的结构转换成宏观可见的模型,将有利于学生建立晶胞的空间位置关系,再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可解决晶胞的边长、体积、密度、化学式、摩尔质量等有关问题。在《物质结构》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只要老师,能多以直观模型的方式给学生讲解或指导,学生亲手制作相应的模型,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