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时间:2024-01-15 14:54:23

导语:在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1篇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强调了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采用科学的手法,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开启思维之门,让思路纵横弛骋,这样就能有效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达成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新课标;训练;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04-01

《数学新课程》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中,大量的时空被教师的讲解和反复的操练所占据,忽视了思维过程,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很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很少能点燃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智慧的火花,错失了学生在学习、思维过程中创新灵感的闪现。多年的教学活动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新的数学课程教育理念下,改革课堂教学,重视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我们应进行不懈的尝试和探究。

一、优化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生渴望获得知识,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求知心理,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创新设计新鲜的教学方式,巧用多媒体课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数学学习的氛围。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一个数学天地,可以在里面放置数学期刊或报纸。另外,教师可以不定时地在数学天地放一些难度较大的数学题,鼓励学生进行解读,最快解出答案的学生要把解答过程告诉老师,教师就会给予奖励,并在数学天地记录下该学生的名字。通过这一解题竞赛的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解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还可以通过倾听学生的解答过程,适当地纠正他们的思维方向,对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加强知识运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概括能力,不仅有助于知识系统化,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开始和解决问题之后进行概括是培养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概括能力的有效途径。解决问题开始时的概括,可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明确解题思路;解决问题之后的概括可以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使之成为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比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概括各方程的结构特征,运用直接开平方、配方、利用公式、因式分解等方法,制定各自的解题策略,从而明确解题的方向;学完这些解法后,引导学生对每一道题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概括在解题过程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思路就是通过降次将方程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解题开始时的概括和解题之后的概括是互相关联的,解题开始时的概括为解题后的概括做准备,解题后的概括为下一个问题解决开始时的概括奠定基础,这样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最终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当呈现给学生的问题有几种可能性时,他们往往产生认知冲突,不知选择哪个,这样引起的最大限度的心理“不平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求知欲和好奇心又是激发思维活动的一种内在情感力量,它对思维具有激活和指向作用,冲突的解除过程就是认知结构自我调节和完善的过程,是理解深化的过程。例如,在进行“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下面的问题情境。解方程x2=3x,解法一:将方程两边同除以x得:x =3;解法二:移项得x2-3x=0,方程左边分解因式得x(x-3)=0,所以,x=0或x-3=0,x1=0,x2=3。在这个问题的情境中,学生心理上会产生认知冲突:哪种接法正确呢?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呈现出情绪激昂、主动思维的气氛,最后,在教师的诱导下,以排除认知冲突为契机,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内功,学会通过使用更加简洁、有效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分析、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帮助他们更加快捷地认识到基本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并在这个过程中引领学生通过更加简便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知识,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通过更加简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立足于学校提供的外在课堂教学软硬件条件,紧密结合学生的具体生理和心理特点,紧贴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以及他们已有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技能,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科学地引入现代化教学的辅助工具,创设更加缜密、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案和计划,牢牢把握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有效激活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思维,不断迸发出更多的数学思想灵感,提升思维的品质。

第2篇

关键词:教育教学;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G633.6

众所周知,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见长。而当前的初中数学新教材中,关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的内容多一些,翻阅当前的教科书,似乎有相当多的知识通过探究得出,纯粹通过逻辑推理给出的东西很少了。但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不能因为教材相关的内容或者教育局没有相应的规定就忽视对初中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是要在课堂或者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引导初中学生不断的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一、激发逻辑思维兴趣

兴趣是学习事物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思维逻辑的兴趣,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因为人从事的所有的动都需要在思维的指导完成。而思维又时刻与人相伴,它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随处可见。所以,作为一名有思想、有上进心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学会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去激发初中学生对逻辑思维的兴趣与渴望。许多教育专家表示,兴趣是人类认知世界,感知世界的源泉,是人类追求知识的原动力。对于一名初中学生而言,只有当他们对一件事情有极大的兴趣的时候,他们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和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因此,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学会利用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提出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使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逻辑思维的问题。

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意识到初中数学的重要性,而且要合理的结合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数学老师只有在教好初中数学基础课的同时,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数量和逻辑分析,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思路,才能让初中学生在寻求题目答案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同时老师要注意结合初中数学知识,不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另讲一套,应该尽量做到方法得当,松弛有度。

三、训练逻辑思维本领

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要学习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思维。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初中数学老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设计相关的教学,来训练初中学生的的逻辑思维本领。初中数学中许多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相对抽象的,所以,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需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会从身边的细小事务出发,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概念真正的含义。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也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本领,比如:在讲绝对值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懂,像|4/3|=4/3,|-4|=4一类的题目就有些迷糊了,再加上字母如:|6-a|之类的就更加困难了,因此,老师应该将绝对值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把绝对值比做我们在走路,向东方走为正,向西方走为负,那么-4就是相当于向西方走了4米,那么行走的距离还是4。除此之外,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让初中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

四、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在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学生的推理证明训练和空间想象训练是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错的选择,同时老师也应该要鼓励初中学生进行大量的题目训练,而且还要学会做有技巧性的题目,像课后的思考题、应用题、附加题等等。初中的数学课后练习题和测试专题是初中数学复习和巩固的主要资料,只有让初中学生经过大量的训练,才可以逐步加强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初中学生在遇到数学甚至是生活中的难题的时候具有独立解决所遇到的难题的勇气和能力。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资料,要目标明确的进行相应的训练,而不应该盲目的选择一些题目却不具有针对性,让学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任何收获,最后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五、注重低思维能力的学生

每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是不相同的,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一样,所以,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注重低思维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例如:有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在做有理数的加减的时候分不清正负,像7-9就不知道是多少,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教他们当两个数相减的时候,用大的那个数的数字减去小的那个数,符号取较大的数的符号就可以了。此外,老师还需要不断的引导初中学生在练习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熟练所有的知识点,做到对所学知识心中有数。

五、结论

简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还有利于学生的物理、化学的学习,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处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会比一般的学生要很多。因此,初中数学老师需要长期督促学生坚持逻辑思维能力的相关练习,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紧扣教材;留心生活;培养思维

吴春在《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语文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之四》中指出:“写作教学方法是‘指完成写作教学任务、达到写作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手段、方式,它并不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等’。”近十多年来,人们在继承传统优秀的写作教学方法的同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实验,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写作教学方法,其中紧扣教材,留心生活,培养思维就是有效写作教学的浪潮中几朵耀眼的小浪花。

一、紧扣教材进行训练

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单元都会有单元作文训练,教师要紧扣教材进行单元阶梯性作文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已经具备的作文能力进行作文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达到作文训练目标。在阶梯性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激发学生参与作文训练的积极性,强调学生在习作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不断在作文的过程中感知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首先要解决学生“愿意写”的问题,然后再解决学生“如何写”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再教会学生“怎样改”、“怎样提升”。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涉及到六个单元的作文训练,每一个单元的作文训练都是建立在前一单元作文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训练,因此教师在进行单元作文训练的时候要层层递进,从目标导航、主题活动等开始引入写作训练目标以及训练主题,让学生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夯实基础,努力达到每一单元的训练目标,这样在下一单元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才能更好地达到要求。紧扣教材进行习作练习最常见的还有结合课本,根据课后练习要求或者单元训练上话题写作。但更多的是根据当堂课文特点布置与之对应的题目进行写作训练。如学习完《我的母亲》后写一件自己与母亲相关的事;了解了《端午的鸭蛋》可以写某个自己家乡的过节风俗互相交流欣赏等。除了教师布置,也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布置成话题,如根据当今时事及时写作,根据某个新闻热点发表评论,如老人倒地扶不扶,让学生随堂写出自己的观点,只针对一个观点进行阐发,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习惯。

二、留意生活,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孩子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但是他们的生活圈子却窄了。他们与自然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少,生活阅历和生活感悟严重缺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缺少灵魂。语文新课标“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相对应的,在实施建议里也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因此,教师在作文的指导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生活中去引导,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事物存在的可写性,有了感觉随手写下来,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敏感性,写作是自由的心灵的肆意发挥,让学生在写作中去体验生活并且感悟生活,这种写作的思路能够让学生的思想更加有条理有深度,将生活中的事物和本质表现的更加真实。

在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内容,多体验生活,多感悟人生,这样长时间的积累下来,学生的视野和阅历肯定会越来越深广,有关写作方面的素材也会越来越多。

三、培养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思维培养又是其重中之重。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这种反映是概括的、间接的、有目的、能动的,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思维能力是思维主体完成思维任务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思维活动效率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根据儿童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规律来看,处于青年初期的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更具理论性、辩证性和创造性,即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发展成为理论型抽象思维,能够运用理论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形成辩证思维,能够在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全面、灵活、联系、具体地认识事物,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从再造性和再现性形象思维向更高一级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发展,能够通过创造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并能够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新观点、新见解。 作文教学有发展中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和便利。从本质上讲,作文是人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活动的产物。学生作文,其实就是借助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情感的高级思维活动。思维是作文的母体,没有思维就没有作文。作文是一种智力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活动,它能使各种智力因素在综合运用中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在作文训练中得到发展。作文是语言、思维和人文三者的统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和渠道。但是,目前的中学生作文存在着叙述平直、题材雷同、观点片面、层次散乱、语言贫乏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思维能力薄弱,缺乏想象、辩证、创新等思维。反观目前中学生作文教学的现状,作文教学对初中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教师不够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缺乏科学的思维能力训练系统。 因此,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可以设置“亲近自然,^察社会”、“走进文学,放飞想象”、“善于思辨,学会辩证”和“开放思维,走向创新”等模块的训练,通过专题训练的方式来系统地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辩证分析和推理力、创造力这几种主要的思维能力。通过四个模块的专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形成亲近自然和生活,积累素材和经验,能够切实地反映自然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走进文学想象的世界,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形象思维,提高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和推理能力,在论辩过程中学会辩证地分析材料、问题,掌握辩证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借助材料进行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具备提出新观点、新见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惠方(导师:余昱).论高中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04)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措施

1. 前言

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想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那么首先就必须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从一年级开始,小学数学教学就承担起了提高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始终贯彻着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其他阶段的教学还是小学数学教学,都是提升以及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并且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2.2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通常情况下,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门类多,显得杂乱无章,这就迫切的要求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把自身所学到的知识都能够罗列成一个简单、有序的系统,而小学数学教学中则能够锻炼以及形成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由此看来,小学数学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3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其他能力的提高。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开始逐渐的向抽象逻辑思维方面过渡,这种过渡,是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质变过程。在学生的这个质变过程当中,学生需要运用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来把自己所直观看到的事物提升到一个感性认识的阶段,然后再进行相应的逻辑思维的思考。所以,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

3.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

3.1科学的运用教学用具。逻辑思维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在当今的小学教学当中,学生是比较难于接受抽象思维培养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利用一些教学用具来辅助教学,以便于正确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析逻辑思维方面的形体以及概念。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要求有条件的学生能够自己准备这方面的道具,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2重视学生的语言逻辑性。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能够将自身所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能够学以致用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讲”,学生通过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经过大脑组织、加工、提炼、表达出来,能够有效的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的良好体现。试想,如果学生仅仅只会做,但是却无法将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语言逻辑表达给别人,那么可以说这种学生的能力和那些又会做又会说的学生的能力相比,肯定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也是和我国的教育方向相违背的,这是典型的“书呆子”,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不需要这样的“书呆子”。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的鼓励学生勇敢的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多说多讲,通过学生语言组织和提炼的过程,能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有效的提高。

3.3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在小学教学阶段,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不断的促进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数学教师应当留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独立思考氛围,还应当让学生将自己思考的过程叙述出来,并且说明自己的切实理由,进而提高思维的逻辑性。由此看来,如果想全面的提高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必须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并且能够独立思考。学生在进行有条理、独立思考的时候,首先应当明确基本的数学概念,然后做到推理合乎逻辑、条理清晰,不但要有比较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应当有深层次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深入的思维逻辑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必须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方面的科学训练,这也是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前提。除此之外,学生进行有根据、独立的思考需要借助于数学教师科学以及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在训练和培养的过程当中,数学教师应当选择与学生相适合的教育教学方式,将语言、思维和操作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数学教师还应该明白,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必须经过时间的不断积淀,教师不能够过于心急和迫切,因为短时间之内成效是不可能过于显著的,但是,只要坚持科学和持久的训练,便能够逐渐的将学生的能力培养起来,最终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学科是一门有着较强逻辑性的系统学科。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应当将眼光放长远,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的学习当中逐步的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小学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的承担起这项任重而道远的教学使命,义不容辞的为培养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且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将教育教学工作做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逻辑能力强以及思维敏捷的优秀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郭先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J]

第5篇

国家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依靠教育,因此对教育制度的深化和改革,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在具体的实操中,对于历史课程的教学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最为重要,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如今更加注重解惑的讲课方法,即与以往相比更侧重于对每一位学子的思维训练。

据笔者观察,与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方式不同的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显要难题是无实践、多抽象,多数老师讲课倾向于重知识、轻理解,重灌输、轻引导、重结论、轻演绎。

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过多地追求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长此以往,往往使得本就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历史课程的学习丧失兴趣,认为历史课只能用来考分数。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来应付期末考试,这样不仅抹杀了历史的有用性,更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有道是不读史不能明智。

本文认为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恰恰是解决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这一症结的药方,配合各项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发掘出一条适合中学生正确学习历史课程的途径和方法。

一、何为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能力,即是一种与常规思维方式相左的思维模式,也常被称之为反向思维,常言道:“倒过来思考”说的就是逆向思考的方式。作为一种求异思维,对于习以为常的结论、或者常识反过来思考的一场逆向思维方法,“反其道而行之”。

对于中学生而言,让思维朝向对立面发展,从知识的另一面进行锲而不舍地探索,从而树立新的认知。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历史课本中的“司马光砸缸”,顺向思维的方式是先从水缸救人,然而司马光却另辟它径,使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果断的用石头打破大瓷缸,从而就出水缸中的同学。

上述实例,便是采用逆向思维处理问题的方式,通过这种思考方式的不断训练,使得中学生轻松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技巧,同时也可以练就多维度认知历史、判断当前、预知未来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的最根本目标是,使每一位中学生在成长阶段获得对历史知识的深刻认知,培养他们对历史、对当下、对未来的把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多强调知识形成的过程,减少对结果的关注,避免使学生陷入死学的漩涡。

对于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擅长启发式授课,徐徐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思考、多质疑,用疑问来启发新知。

比如,在母系氏族公社中,缘何是女性在生产和生活中占据着无比重要的位置,男性则处于附庸位置?再比如,为何有的国家信奉伊斯兰教,而有的地区信奉基督教,缘起是什么?对于学生们千奇百怪的问题,作为历史老师,不应该阻止,反而应给予肯定的态度,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一起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逆向思考、推理演绎的能力。例如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个从结果刨根溯底追究问题的原因,教师此时应当引导学生顺藤摸瓜,层层推理,步步设问,最后寻出战争爆发的原因。

可以引导学生首先提出“一战”的性质是什么,学生根据查询课本得出结论“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掠夺之战”。随后,老师循序渐进指引学生进行分析,参战的双方是谁,学生再次查询资料得出,双方为同盟国与协约国,并得出这是河蚌之争,是世界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利益之争。紧接着,老师会继续发问,这两个帝国主义集团是怎样出现的,学生再次讨论、查阅书籍,得出各大帝国主义国家因利益之争,引发不可调节的矛盾。继续推导,具体矛盾有哪些,以及形成这些矛盾的原因又是什么,结论是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殖民地的掠夺。追问,掠夺殖民地的原因是什么,推论出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丰富的资源,这又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刺激下引起的西方国家的迅速扩张。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是一个系统地、连贯性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前后相继的因果联系,在历史授课中,通过引导学生从结论循序渐进地反向找到事件发生的原因,实际上,这也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反推运用,更是逆向思维学习初中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这个“顺藤摸瓜”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对历史事件不得其解或了无兴趣时,均可采用这种逆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

三、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多重思路

除了逆向思维能力,还需要辅以其它的思维方法来配合逆向思维使用。具体说来,首先,需要有怀疑精神,“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对所学要保持怀疑的态度,多问为什么,这是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的前提。例如,清末中国处于一个翻天覆地的剧变中,作为两个时代的衔接阶段,历史课本的讲述也许并不能完全解答学生的疑问,如李鸿章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清朝末年为何遭受各帝国主义的瓜分,带着众多的疑问,教师引领学生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更多详尽的资料,最好来自我解答心中疑惑。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不提倡将历史故事化,但要鼓励将历史形象化,几千年的历史,正是由一个个单独发生的历史事件串联而成,在解读这些历史事件时,不仅要运用逆向思维能力来理解历史,也要鼓励中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提高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活动;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64-1

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和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精神,训练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挖掘初中学生的潜能,开发初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初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本文试结合学习活动实际,谈谈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一、体育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给初中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民主、自由、融洽、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初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欢乐愉快地参加体育活动。其次要发动初中学生来设计创新或提出创新性建议,组织发动初中学生创编绳操、球操、徒手操等,相信初中学生的创造力,肯定初中学生个性见解,启发他们做出更多的创新动作,把平时玩和喜欢玩的游戏转变为体育创新活动,做到细心观察、积极引导、精心培育。同时提出一些探索性的、创造性的目标,鼓励初中学生去完成,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和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

在日常体育学习活动中可以将课时教案简要地分发给初中学生,让初中学生课前了解学习活动内容、结构及组织形式,参与到我们的备课,使体育课处处体现初中学生自主作用和创新能力。我在体育学习活动中是这样培养初中学生创新思维的。

1.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活力的方面,要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力。想象力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初中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培养初中学生想象力方面采取以下两种形式:

(1)用示范动作引导初中学生想象。如在“鱼跃滚翻”技巧学习活动中,用“蹬摆如兔跃,臀部比肩高”的形象语言描述,再做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使初中学生初步感知动作表象,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建立概念与动作之间的联系,便于展开联想。

(2)用原型启发促进初中学生想象。原型启发引发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比如可将标枪出手动作时的身体姿势,比作一张拉弦待发的弓,说明满弓的道理。教师把竹片比作身体,身体弯成“满弓”,由于学生知道在不超过竹片弹力的限度下,竹片弯得越大,小石子飞得越远。学习“蹲踞式”起跑的动作时,可用压缩弹簧作类比,从类比中悟出动作的本质,探求科学规律,激发初中学生创造欲望,逐步培养想象能力。

2.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有目地从正确动作的反面或错误动作开始,初中学生有迫切解迷的心理,更能激活初中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比如学习“前滚翻”时,教师用一方块作滚动实践,当然不会滚动,抓住这一时机,启发初中学生仔细观察与思考,不难想到圆球或圆形物体容易滚动,人体团得越圆越容易滚动,悟出了前滚翻正确的动作,促进了逆向思维能力的发展。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创造条件和机会,激发初中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

一是让初中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弯道跑”技术时,让初中学生在弯道上跑了以后,再启发引导理解身体向内倾斜是物理中离心力原理。

二是通过设疑发展思维。如在学习活动时提问学生:腿后蹬后,为什么要折叠起来前摆?推铅球的出手角度为什么是40—42度而不是45度?启发初中学生大胆想象,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促进多向思维。

在体育学习活动中注重初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会增强,主体地位就会得到落实,学习活动效果就会提高。

要培养初中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初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学习活动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初中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初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初中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学习活动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二、培养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发现法

我们在体育学习活动中,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初中学生,而让初中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主动探索解决体育学习中遇到问题的,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要领。

2.问题学习法

初中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中考成绩的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规则等,我们鼓励初中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反复地的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好学的习惯,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景学习法

在体育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手段,以生活画面展现情境,以实物模拟情景,以多媒体视频再现情境,以示范表演体会情境。例如办各种单项体育节、单项运动会、野营、郊游,激励初中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

第7篇

关键词:想象力 思维方式 创造 美术活动 构思

想象是创造的核心,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美术活动始终离不开想象,想象是美术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无法进行艺术构思,更无法进行艺术创造。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要有相应的教材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感知、思考、操作的条件和机会,特别是启发学生特有的想象力,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想象能力。发散思维就是让思想自由驰骋,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组合,产生出大量可能的答案、设想或方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要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某一个问题。二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思维要敏捷、机灵;思路要拓展、开阔;转换角度要迅速、灵活、不拘泥、不死板。三是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经常随时变换。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多样,灵活自如,交替使用,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培养学生的联想性想象能力。联想思维法是根据事物之间都是具有接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联想思维要遵守三条法则:(1)有接近才能联想。即联想的事物之间必须有某些方面的接近与联系,能在时间或空间上使人脑与外界刺激联系起来。(2)有相似才能联想。即联想事物对大脑产生刺激后,大脑能很快做出反映,回想起与同一刺激或环境相似之经验。(3)有对比才能联想。即大脑能想起与这一刺激完全相反的经验。在艺术的创作的过程中,联想与想象是记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再现。从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设想导致另外一个设想或更多的设想,从而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作品。

3.培养学生的收敛性想象能力。收敛思维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将思维集中指向某一中心点,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即从若干种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训练分类能力。告诉学生按不同的标准作多种划分。二是训练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学习鉴别、分析、比较、欣赏某些事物,并逐步提高自身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三是训练判断能力。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自己下结论的好习惯。四是训练选择能力。收敛思维实际就是作比较、鉴别和选择,一定要使学生学会选择,选择在学习、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中用途很广。收敛思维的过程实际就是排除、选择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灵感性想象能力。创造者对某一既定目标久攻不克之时,偶然受到某种启示而顿开茅塞,从而找到解开关键性问题症结的新思路,使既定目标最终实现,这种思维就是灵感思维。灵感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后天刻苦钻研、勤奋思考的结果,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灵感式”的科学发现是“长期积累,偶而得之”。培养学生灵感思维能力,一是要求学生广泛涉猎,蓄势待发,厚积薄发;二是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兴趣要广泛,好奇心要强烈;三是要求学生多思、勤思、善思、巧思;四是要求学生善于联想,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五是要增强敏感性,一旦灵感触发要马上抓住,不失时机地解决长期困惑的问题。

5、培养学生的直觉性想象能力。直觉是指并没经过一步一步的分析和推理,迅速而直接对问题的答案和事物的本质规律作出猜测和判断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确实较难,需要长期努力,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直觉思维实际上是逻辑思维的简化和浓缩。因此,要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遇事爱动脑筋,学会快速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较熟悉的事物直接作判断等,应如此训练其直觉思维能力。

6.培养学生的类比性想象能力。类比思维就是从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某些共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所进行的思维。“类比思维对于创造十分重要”“类似联想支配发明”。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7.培养学生的形象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就是运用形象材料和表象,通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进行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对青少年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和训练形象思维能力,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培养观察力。通过绘画、写作、实验、活动课、观察日记等,丰富表象积累,大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二是培养想象力。在素描、色彩、设计、图形等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科学想象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三是培养空间想象力。在立体几何、素描、速写及创作课中重点突出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能力是人的创造力形成的基础,而中学生又是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说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必须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和积累中学生们的视觉表象;结合具体的教育活动,鼓励和正确引导中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以提高美术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龙安.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2]邓福星,程明太. 美术教育学[M]. 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0.

[3]林崇德,傅安球. 学龄前儿童心发展与早期教育\[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4.

第8篇

【关键词】:导向目标 思维训练 创设情景

1、导向目标思维训练法:

体育教学的导向目标思维训练是指在教学工作中,让学生明确导向目标、作用,让学生了解体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完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是人的第一需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单元教材导向目标思维训练。即每一单元的教材目标、任务、考核标准让学生了解,启发学生思维如何学,达到教学目的及创新。如校本课程——剑舞:在剑舞的教学中,教师采用讲解示范动作,并在课堂中播放剑术和舞蹈以及校本自编教材剑舞的录像,然后由小干部及有艺术特长的同学担当训练任务,教师则作指导,做到引而不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同学的思维及创新能力,努力达到单元(剑舞)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完成基础上,再让学生编排新的动作及练习队形(三角形、圆形、菱形等)这样练习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队列练习动作的兴趣爱好,为终生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课时导向目标思维训练方面,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自锻——启发思维——导向目标等三步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实心球投掷中,我们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动作要领进行多次反复练习,在自锻练习中启发学生思维,如何能使实心球投的远,尽量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投掷的角度。双手用力的初速度及上肢爆发力、腰部的发力及工作距离等,同学们通过教师的提问及思维逐渐掌握投掷的要点,然后教师进行讲评动作,使学生的动作及投掷成绩导向目标。

2、想象思维训练法

想象思维训练法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它在运动技术训练中起着一种强化技术动作的作用。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使练习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和艺术的体验。根据高中生思维能力具有较高的想象性和概括性,我们在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中进行了教材内容的想象思维训练。在前滚翻、后滚翻教学中,学生往往团身不够,动作不能协调完成,这时我在正确讲解(一蹬三靠,动力加速度)示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想象车轮、皮球滚动的现象,让学生想象自行车轮子,皮球不圆是否能滚动,另外让学生从已学知识中进行分析,使学生领会滚翻要领在于缩短人体的半径,利用人体重力加速度和减小摩擦力,这样进行想象及仔细琢磨并进行练习,最后同学们都能以准确的较完善的动作滚翻过去,动作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同学作通过想象训练及联系,改进了动作提高了运动成绩。为终生体育锻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意念思维训练法

意念思维训练法,就是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教师正确讲解及动作示范,学生在练习前或在练习后在头脑中默述复映动作的过程,而后进行练习的一种训练方法。 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成熟的这一特征,我们开展了有地方矢的教学工作,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在教武术太极拳这一项目时,教师正确讲解示范,并把动作要领编成口诀,利于学生掌握动作的要点。在教白鹤亮翅时,先编出:“一个西瓜胸前抱,一分为二上下带,沉肩坠肘护住腋,左脚前伸中间坐,犹如白鹤落枝头”。而后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在每个动作练习前,让学生默述动作两遍,而后进行练习。在练习完毕后请同学们继续复述动作要领以及自我练习感觉,存在问题进行自我分析,以使大脑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促使动作的完善与提高。在分阶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动作意念复述并进行练习。在学生基本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要求重点复述动作要点(如动作的连绵不断,运动路线的准确,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教师在学生练习时,则对动作做出简明的提示,以加深学生头脑中的表象。由于在教学中采用了意念思维训练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创设情景思维训练法

创设情景思维训练法,即在中学的教学中,寓教材内容于情景中,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身心得到充分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自锻能力及组织能力的一种方法。

创设情景思维训练法即要求我们中学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力,为今后的终身体育观的培养打下扎实基础。例在我校的校运会入场式编排训练及教学课中进行了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校运动会入场式进场编排训练,过去都是由教师统一编排,统一操练入场式。而最近几年里,校运动会入场式则采用各班体育干部、班长、文艺委员带领同学自编自创入场式节目。在主席台前设立表演区,要求每个班级在相同音乐指导下,编排出个性彰显的内容进行表演。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力,大大丰富了入场式节目,培养了学生的组织指挥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使运动会的入场式丰富多彩,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得到了发展,有利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5小结:

通过对思维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初探,使我认识到学校体育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因为高中生正在处于思维发展的敏感期,心理特点已从起伏状态迈向稳定,是人体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抓紧这一敏感、成熟期、不失时机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为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挑战。综上所述,我觉得思维训练在职校体育教学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9篇

一、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指导学生确立新颖独特而又蕴舍深刻的文章主题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直接决定着文章的思想性,是文章的灵魂之所系,对文章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万万不可忽视。

那么,如何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呢?我认为要做到新颖、别致,有独到之处,也就是说作文立意要敢于大胆创新。独辟蹊径。与众不同,想别人所未想。例如,在构思《给我印象最深的人》一文时,大多数同学往往喜欢从正面人手,写一个好心人帮助了“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今后要向他学习,要乐于助人。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则引导他们从反面去想,从一个反面典型人手,“他”的种种言行给我留下了不良的负面影响,因而我要以“他”为鉴,警戒自己。通过我的引导,学生构思出来的作文不但新颖,而且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也很少出现作文内容相似或雷同,甚至千人一文的现象。可见,在构思作文时,反向立意往往可以使文章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材料可写。

当然,我所说的求异思维和反向思维只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但这种思维必须是以合乎情理为前提的,我们不能因为要反向思维而对任何事物都从反面去想,以至于走向极端或闹出笑话,那就有失偏颇了。

二、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别具一格的构思作文

发散性思维是指对同一思维对象,不只想唯一答案而要求给出多种解答的思维,它的特点就是要大胆设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发散性思维,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涌现出一些新观念、新设想。

在思维能力训练教学过程中,面对同一个思维对象,怎样才能做到发散性思维呢?首先,要鼓励学生灵敏快速地去思考,让他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说出较多的概念,训练他们迅速对事务作出反应的能力,只要不离开问题,发散的个数越多越好:其次,还要引导学生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要局限于某一个角度和层面,要能够开辟出新思路,训练学生开阔的思路和应变能力。鼓励学生广泛拓宽思路,只要切题,发散的类别越多越好;最后。还应该鼓励学生在思考时能够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提出超乎寻常的新观念、新设想,发展学生独特新颖的思维个性,获取那些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此时的评判以“新颖、稀有”为标准,只要切题。越新颖、越与众不同越好。

三、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的内容

联想和想象是思维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重要意义,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要经常训练学生由此及彼的展开合理的联想,为作文找到充分而有代表性的写作素材。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往往较为舒缓、分散,叙写起来也较为平淡,不够生动也不吸引人。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我们可以训练学生运用合理的联想。把原生活材料作以集中和加工,取舍组合,让那些实例既合乎情理又显得巧妙、紧凑,且富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这就正如古书所说“无巧不成书”。如果我们做到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那么,所写的文章就有更广泛的代表意义,也更生动,更吸引人,更能为表现主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