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化学工程与化工工程的区别

时间:2024-01-15 15:13:45

导语:在化学工程与化工工程的区别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化学工程与化工工程的区别

第1篇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高校的教育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工程实践优势结合起来,兼顾了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在基础知识水平及应用能力上的培养要求,并已在专业硕士培养中起到了突出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校企联合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校企合作形式与内容

校企合作形式是影响联合培养的最重要因素。重点大学及行业特色型大学由于其品牌和行业影响力而在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有显著的优势。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该校立足于石油石化行业和领域,面向东营胜利油田和青岛近海油气田及两地相关产业开展人才培养,是国内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校企合作效果最好的高校之一。然而,国内大部分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仍较为初级,特别是地方高校受到学校科研实力、学校办学层次和软硬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校企之间的相互联系多建立在项目合作和个人感情联系的基础上,未形成长效机制。如果企业负责人离职或合作项目中断,则联合培养将大受影响甚至停滞。此外,部分地方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或过分追求“短平快”的项目,都将影响人才持续培养机制,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从人才需求角度来看,地方经济状况的优劣也会明显影响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而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基础。

(二)导师

很多高校的校内导师过度倚重发表学术论文,或者一直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应用研究项目和研究经验。该类导师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往往延续过去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以学术型研究生模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终导致毕业生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此外,很多校外导师是企业的高管或主要负责人,日常事务繁忙,对自己负责的学生疏于管理和指导。学生在企业或沦为廉价劳动力,或实践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培养过程

国内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主要管理和培养政策已经基本齐备,但仍有部分政策还在修改和制订过程中。很多高校在课程体系构建、考核方式、实践内容等方面没有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加以区别,未能体现出专业学位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开设不足也是目前国内高校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生源

对于重点高校,无论是学术型硕士或专业学位硕士均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学校可以从容择优录取。而地方高校的专业学位认可度普遍较低,直接导致部分优秀生源流失,毕业生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

(五)其他问题

部分地方高校在导师激励政策、学生奖励机制等方面不够完善,由此产生了导师因专业学位学生花费多、产出少而不愿意接受专业学位学生的情况;学生也因在奖学金等方面无法与学术型研究生竞争而影响了科研积极性。

二、方针与措施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以山西大学与三维集团合作构建的“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平台,通过深入探索山西煤化工转型对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从合作模式、导师管理、课程体系构建、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力图构建一种符合山西省化工行业需求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是稳定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根本措施。2002年,化学化工学院的研究生就因项目需要而在三维集团进行数月至一年的工业侧线实验。随着双方项目合作的深入,进入企业实践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而企业的技术人员也积极参加山西大学的博士或在职工程硕士考试,双方实现了人才培养上的互动。在此基础上,2004年双方共建了“精细化工催化与反应工艺共建实验室”,实现了校企层面的科研平台构建。2007年底,经山西省经委、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产学研工程领导组批准,校企双方通过政府层面建立了“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随着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该中心不但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实践平台,也逐渐成为高校和企业间的技术、人才交流平台,并为企业技术带头人的知识更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支撑。近年来,山西大学积极开展“煤基资源高值循环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拓展多方合作关系。目前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企业平台已包括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河南煤业集团等大型煤化工企业,未来还将探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过程所等研究所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山西大学化学工程领域的校企合作经历了如下发展历程:校企合作项目牵引建立校企层面的科研合作平台建立政府层面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立多方参与的校企科研教育合作平台。其中,多方平台的建立不但解决了科研项目延续性、科学性的问题,更有利于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性和持续性。

(二)管理体制创新

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我们就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体制方面开展了改革创新。研究生院成立了“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负责与专业学位相关的政策制订、学科建设、品牌建设,以及对各培养单位进行管理、督导和服务等工作。学院成立了相关的“专业学位教育中心”,负责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化学化工学院以“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基础,吸纳了相关学科负责人和校外导师,共同承担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的职责。上述举措有利于各培养单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符合各自专业实践特点的培养模式。

(三)导师遴选及评聘制度改革

山西大学研究生院根据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具体情况,制订了详细的校内导师、企业导师评聘制度。特别是对企业导师实行“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聘”的管理办法。在学院教育中心层次上,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化学工程硕士指导小组,以“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核心,吸纳其他理科或相关学科导师,实现导师之间的理工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科环境中开展应用实践的问题。此外,学院教育中心强化了企业导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让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及研究生选课、确定科研课题、开设学术讲座和专业特色选修课程等方式,进一步让企业导师融入学生培养过程。

(四)课程体系构建

2013年,山西大学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结合各专业具体情况,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修订。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应用课、选修课4类,各类课程均采用了教授授课、双语教学等模式,特别突出工程应用类型的课程。由于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导师的知识存在多学科、多研究方向的交叉,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丰富选修课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为了避免重复设课或课程内容重叠,各专业领域均可选择化学学科或其他专业领域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方面,由于山西大学工科师资力量不足,我们采用“外校聘请+本校培养”的模式逐步提高师资水平。此外,学校还通过请企业导师或行业知名专家开设学术讲座、特色专业选修课等方式,使学生获悉国内外化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五)奖学金制度

现阶段山西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主要为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原有奖学金评价主要基于学生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的考量。化学化工学院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分开评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可以是学术论文、专利、负责项目、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特别强调学术论文、专利、项目等必须具有应用背景。此外,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结果无法量化的问题,我们采用“预审+集中答辩”的方式,由答辩委员会评出获奖等级。上述评审制度的实施明显调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

三、发展与方向

尽管我们在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面进

行了许多改革,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高校、企业及地方政府进一步协调改进。我们将目前改革探索的方向归纳如下,这既是我们的努力目标,也希望能够给予其他高校一些启发。

(一)提高学科认可度,创出专业品牌效应

优质的生源是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大前提,没有良好的生源,校企联合培养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山西大学通过增加推免生名额比例,明显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素质;与此同时,山西大学通过鼓励校企合作科研,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学科的业内影响力。未来,山西大学将以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为发展核心,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发展动力,通过科研成果和科研团队创出专业品牌效应。

(二)深化校企人才技术交流平台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校企双方只有真正实现技术流、人才流的双向流动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涉及项目合作、利益分配、人才交流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研究生实践中心的构建,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引领、扩大平台的影响力,提升平台自我“造血”能力,逐步引导校企合作由“项目带动”发展到“人才+技术混合带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三)改革奖励制度,激励学科发展

第2篇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开始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逐年增加招收人数,目前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核心。如何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培养模式是近几年来大家关注的重要课题。哈尔滨工程大学化学工程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到目前为止,已招收4届。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及管理体制一直在进行着探索与尝试,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化学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

根据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掌握化学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结合学院实际学科研究方向,确定了化学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学制为2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应修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17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校级基础课2学分,专业基础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技术课本文由收集整理不少于2学分);综合环节12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3学分。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高等化学工艺学、高等化学反应工程、新型分离技术、化工传递过程原理、化工过程建模仿真与优化、现代电化学、化学工程前沿讲座、经典学术专著选读、化工系统工程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合成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波谱解析、近代有机合成技术与方法、化学电源、精细化学品化学、液相色谱手性分离、应用腐蚀电化学、绿色化学与化工、化工网络资源与化工软件、现代实用电镀技术、高性能树脂合成方法的应用等课程。综合实践环节包括综合实验、科研实践、文献综述报告、学术活动、知识产权基础与实务、工程信息资源获取与专题利用等内容。

二、培养模式的探索

实践环节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难点,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基地的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保障,为了积极落实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保证学生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要求,学校、学院把建设各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工作,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建立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如学校层面上建立的大型实践基地,学院层面建立的中型实践基地,以及指导教师通过科研合作等方式建立的小型实践基地,都可以纳入到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环节,在学院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就可以投入使用。指导教师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直接影响,实行“双导师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又一区别。“双导师制”对于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具有优越性。目前,企业导师的选聘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制约因素。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并且愿意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企业导师不多。目前,学院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确定企业导师,一是校外实习基地所在企业推荐;二是在科研项目合作过程中积极争取。进一步明确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职责,学校导师由于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主要负责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把握学位论文的理论深度,规范学位论文的写作。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负责将学生的研究与企业的工程、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使研究更有目的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现在运行的情况看,效果良好。

三、加强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

从选题开始,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就需要密切合作,加强对选题的评估与论证,明确选题技术背景和研究目标,使选题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论文完成后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论文研究进入到中期阶段,学院将联合企业一起对研究工作进行中期检查,一方面督促学生保证论文进度,对进展缓慢的学生提出警告,对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把握研究方向,并给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使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此期间,加强对于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定期交流的管理,鼓励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在后期阶段,学院主要结合学位论文对学生加强管理,在双方导师修改同意后,对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学院将在校内外选择相同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进行评阅,对学位论文给出评价,并做出是否同意提交答辩的结论,学院根据评审意见决定是否同意学生参加论文答辩。这使得学位论文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1.实习基地的建立。企业与学校密切结合是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一个主要特点。实习基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目前,能够主动与高校建立实习基地的企业不多,学校更多的时候是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来寻求企业的帮助。企业从技术保密、安全生产等方面考虑,积极性不高。如何提高企业积极性,是制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高校主要通过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生产难题、提供优秀毕业生等方式,要求企业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这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家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引导企业服务于教学,如在税收、政策上对服务教学的企业给予适当的优惠,鼓励企业为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第3篇

关键词:《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55-03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生产化工原料,再以化工原料制造各种产品,是化学工业的核心。由于化工产品易燃、易爆、有毒、具有腐蚀性,以及对产品质量、数量、生产效益的追求,再加上人们对安全与环保意识的提高,因此,与化工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化工自动化,应用越来越普遍,发展速度越来越迅速,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超。同时,人们对其认知程度越来越重视。正因为如此,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这门课程,多年来在多种专业、不同档次学校一直开设。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化学与材料等专业开设此门课程,理论学时30学时,实验10学时,使用教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厉玉鸣主编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第四版。培养目标: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问题与现象

由于教材的内容、上课学时、学校条件,以及教师水平、经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等原因,特别是学时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基础内容没有学好,技能性知识也没掌握,控制系统内容更是糊里糊涂,跟没学一样。有例可佐证:①一学生毕业面试时,用人单位让他讲一讲双金属温度计原理,他竟然说没学过。②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实验时不会连接热电阻探头与显示表。③有学生用转子流量计去测酸性液体的流量,更可笑的是,当转子被腐蚀没了之后,还到溶液中去找。基于以上诸多原因,结合学生就业需要,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我们提出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改革

第4篇

关键词:工艺安全管理;发展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一、工艺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关键要素

1.发展历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新工艺、新产品的不断涌现,装置规模的日益扩大,给化工、石化等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紧接着,由于涉及的化学品种的增多,处理、储存数量的增大,应用工艺技术的复杂化,操作条件的苛刻化,导致工艺系统的危害也更加多。在全世界范围内,化工和石化行业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工艺安全事故,引起了世人对工艺安全的注意,同时,孕育了一系列的相应法规。

1977年发生在意大利塞维索的有毒蒸气泄漏事故,促成了欧洲第一部对于工艺安全法规的颁布,即1982年欧洲的 «Seveso I指令》。1985年,发生在印度博帕尔的事故举世震惊,这也促使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化工工艺安全中心即为CCPS ,该中心的设立为化工、石化等行业提供工艺安全技术及管理的方面的全面支持,防范重大工艺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出版了一系列安全导则。1992年,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OSHA),颁布了关于高度危险的化学品的工艺安全管理系统相关要求。1996年,欧洲的《Seves。I指令》修订为 《Seveso II指令》,它通过吸取博帕尔事故的教训教训, 更强调了对重大危害的控制,建立工艺安全管理系统的必要性。1996年,韩国政府也参考美国 0SHA的PSM体系,在韩国国内颁布了工艺安全管理系统要求。同时,1999年的美国环保局(EPA)在0SHA工艺安全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补充风险评价、应急预案的要求,颁布了《净化空气法案》。

工艺安全管理及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蓬勃发展。在进入20世纪 9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的美国和欧洲非常重视工艺安全管理,强调运用系统方法、技术预防工艺安全事故的发生, 并且在高危险性的行业中强制推行工艺安全管理。

2.PSM基本要素

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OSHA)、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化学工艺安全中心(CCPS)、美国化学协会 (ACC)和美国石油协会(API)均有为工艺安全管理系统定义的一系列不同的PSM组成要素。这些要素大多都是类似甚至相同的,都是为了预防重大的工艺安全事故并减轻后果。

其中,OSHA规定的PSM,主要应用于加工工业。它对“工艺”的定义是:使用、储存、加工、处理或在工厂范围内转移危险的化学品,或是上述综合活动。在PSM法规中,有一个危险化学品清单,其中包含130余种有毒或具有反应性的化学物品,同时对每种化学品进行一个数量标准的规定。如果工厂处理危险化学品的数量达到、超过表中的标准时,就需遵守PSM规定。但是PSM法规不适用于零售设施、油井设施、气井设施以及无人操作的设施。

二、国内外PSM实施情况

发达国家大型的化工、石化公司,均建立了完善的工艺安全管理系统并制订了相关法规及配套的实施指南,在工厂的各个时期严格执行。我国国内还在深入研究和积极推广的阶段。

1.美国PSM实施情况

在美国,这种管理系统是作为法规形式存在的,不仅有权威性,同时也说明工艺安全管理的必要性以及适用性。以陶氏化学为例。陶氏公司全球所有设施所执行的EHS管理体系 和标准均已达到OSHA PSM法案的绝大部分要求,在这些要素中,工艺危害的分析是陶氏化学的一个特色要素。

陶氏的工艺危害分析采用的主要是分级管理。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对工艺危害的分析按从简到繁、从定性到定量进行分级别管理,陶氏化学工艺的风险管理采用的是层进式风险分析方法,过程如图。

第1层,对所有的设施进行工艺危害分析,所采用的是火灾爆炸的危险指数、化学品的暴露指数 (CEI)、RC-PHA调查问卷、保护层(LOPA)的目标值等方法;第2层,对设施的特定单元操作采用因果成对鉴别、HAZOP、LOPA、建筑物的超压分析等方法,进行附加风险的检查;第3层,对目标工艺进行增强型的风险检查;第4层,选择少数的高风险活动场景进行QRA。根据分析的组合以及事故发生的频率来进行选择。

2.国内工艺安全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国内,只有很少的有关工艺(过程)安全管理体系的资料。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虽然,国内许多企业实施了 HSE 管理体系以及ISO体系,但这些体系没有相应法规的强制性要求,有些甚至还存在表里不一的现象。特别在这个化工和石化行业已经从引进成套技术逐渐转为自主设计、技术改进的阶段,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近几年,国内的化工和石化行业中发生的重大事故,归根结底,都是工艺安全方面的问题。所以,现有项目以及新开发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工艺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不同企业之间的工艺安全管理有较大的差异性,给政府的监管也带来了不便,同时也不利于同行业内关于工艺安全信息的交流,不利于安全水平的提高。总而言之,国内一方面缺乏工艺安全管理的有关研究,另一方面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没有符合我国国情、与世界同步的工艺安全管理模式。因此,在国内化工和石化行业,建立、贯彻有效的工艺安全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三 、工艺安全管理推行的建议

1.充分理解区别工艺安全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

工艺安全管理,是将技术、程序和管理实践整合在一起,形成以风险预防管理为重点的管理体系,主要对象是工艺介质本身以及涉及危险化学品的过程、厂站设施,通过控制工艺系统的动态变化,体现对工艺风险的“过程管理”。与传统的安全管理相比,在模式上更注重过程控制、与超前防范,对象上,不同于单纯关注人员作业风险的管理,更加强调了对工艺系统、设备设施的安全风险管理,在特点上,不再以经验管理为主,更重视了运用科学系统的分析方法,强调对风险的系统评估、合理控制以及响应程序等。

因为我国的多数化工企业还没有真正接触、了解工艺安全管理,因此,首先应该加强工艺安全管理的认识和培训,从转变理念入手,走出工艺安全管理第一步。

2.独立的组织机构支撑

在欧美等工业发达地区,工艺安全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发展成了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我国国内最初并没有将工艺安全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我国国内企业应该从国外发达国家引进工艺安全管理的理念,在借鉴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

3.工艺安全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升

工艺安全管理人员包括涉及实施所有工艺安全管理要素的专业技术、管理、操作人员、专业分析师等,工艺安全管理系统的有效运作,需要每个员工的参与。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工艺安全管理人员的技能,往往决定着某个单位工艺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

合理、有效的培训是提升工艺安全管理人员技能的主要途径,我国相应企业应该举办大量的包括风险评价方法以及专业技术知识在内的相关工艺安全的培训,可以用脱岗培训、在岗培训这两种培训方式,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工艺安全的管理人员。

4.工艺安全信息的有效利用

工艺安全信息产生于工艺装置使用的各个阶段,是进行危害辨识、风险控制的有效依据,是其它工艺安全要素推进的基础,同时工艺安全信息又是其它要素实施结果的“输入”终端。 因此,工艺安全信息的有效利用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工艺安全管理的水平。

5.完备的技术标准支撑

工艺安全管理区别于传统安全管理的主要特征就是它具有的专业技术性,其管理目标 是实现工艺技术(设备)的本质安全。开展工艺安全的分析、工艺技术的变更、施工工艺安全的管理等要素活动,均与技术标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此,要做好工艺安全管理,形成一套对企业适用性强、高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是很重要的。

6.定期开展评估审核

工艺安全审核可以有效评估和考核 各个工艺安全要素的落实情况,客观反映工艺安全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工艺 安全管理标准(制度)的执行力,对于工艺安全管理在整体深入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及时更正,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工艺安全管理水平。

结语

我国国内与国外相比,不论在经济发展水平、运行方式、员工水平还是理念和文化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所以,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的工艺安全管理模式以及相关规定。而是需要根据我国的安全管理现状,积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不断努力,让工艺安全管理有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粟镇宇.工艺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8

第5篇

01 专业区别

弄懂专业的真正含义很重要,包括专业开设的课程、特殊要求以及从事的职业等,父母与考生切不可盲目地望文生义。尤其是一些名称相近的专业,更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考生尽可能选报院校的传统或主打专业,慎重选择派生专业和新设专业,在了解其内涵的同时还要了解专业开设的历史和背景。

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两个专业的名称很相似,但是一个是属于工学计算机类,一个是属于理学数学类。不论是主修课程还是将来的就业领域都有较大区别。

还有一些专业名称很难从字面上了解其专业性质,比如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属于化工与制药类,化学生物学属于化学类。

另外,有的专业侧重于与就业挂钩,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有的专业则侧重基础理论,适合继续深造学习。

02 重点专业

重点专业指此专业是全国、本省市同类专业中的排头兵,或一个院校中的领军专业,代表一个专业的实力和地位。并非重点院校的专业都是重点专业,也并不是非重点院校的专业都是普通专业。相反,一些普通院校的重点专业在全国也处于地位。所以,考生和父母在选择专业时,在分数不够重点院校的情况下,报考普通院校的重点专业是明智的选择。

03 横向比较

父母和考生明确选择志愿的方向后,要做两个方面的专业比较。

一是同类性质院校比较,衡量选择拟报考专业的院校实力;

二是不同类性质院校但有同类专业的比较,衡量选择不同院校的专业实力。此外,相同名称的专业在不同类院校中培养的方向和侧重点也有不同,父母和考生还要注意这方面内容。

虽然专业名称相同,但是由于每所高校在办学特色、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差异,相同专业之间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都有设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学习电子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和测试技术等,专业方向为光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

而北京邮电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微电子、信息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和集成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融合为专业特色。两校的专业各有侧重。

04 冷热处理

人们根据现实的就业难易、就业收入和工作环境等情况,把专业分为“冷专业”和“热专业”。其实“冷”与“热”都是相对某一时期的社会热点、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式而言的,专业本身并无“温度”。父母和考生不要过分追求“热专业”,忽视“冷专业”。“热”极必反,“冷”极必“热”。所以,考生和父母在选择专业时要有长远目标,结合自身兴趣和爱好,避免时过境迁而供大于求。

05 限制条件

一些专业有自己独特的限制条件,如语种、身高、形象、性格、性别以及单科成绩等。父母切不可不顾孩子的实际和未来工作的现实,而一厢情愿地选择,否则容易在录取和就业时吃亏。有的高校部分专业在招生计划或招生简章中已经有提示哪类人员不能报考,这就要求父母要认真阅读高校招生简章,了解招生院校报考要求,结合考生具体情况,科学填报。

06 专业服从

如果填报服从调剂,能增加录取机会。填报专业志愿时,是否服从调剂要因人而异。填报专业时既不可为了上某所院校而一味服从,结果使自己进入极不喜欢甚至直接影响未来就业的专业;亦不可一味不服从,过分挑剔专业,因没有回旋的余地而丧失录取机会。所以,对“专业服从”一栏,考生和父母要认真对待。

07 体检结果

每年在高考志愿填报之前都有一次高招体检,体检结果出来后,父母要根据孩子的体检结果和建议填报志愿,避开那些限报的学校和专业。而有些家长想更改或隐瞒体检结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入学之后不但还有一次严格的复检,更主要的是会给孩子的学习、就业和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08 相关科目

高中各基础学科的成绩和考生的偏爱程度可作为选择专业最基础的依据之一。各院校录取考生时,在考生总分达到学校要求的情况下,还会考虑相关科目成绩。有的院校或专业有明确的要求,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时,要考虑自己相关学科平时成绩是否能达到所报专业的要求。

09 就业领域

报考志愿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行业是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说,专业就是未来的行业,专业是决定将来工作岗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一些专业名称的术语色彩较浓,很多父母和考生不甚了解其含义及将来的就业领域,稀里糊涂地就填报了,等到入校学习后或就业时才明白,那时悔之晚矣。所以,父母要清醒地认识到志愿专业将来所面临的就业难易、工作条件、待遇水平、区域环境等。

10 专业类别

第6篇

1 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1.1 来稿一律登录本刊网站,在线投稿。

1.2 来稿可自投,也可经作者所在单位学术部门推荐。研究生论文必须征得导师同意。合作论文必须征得合作者同意。切勿一稿多投。以“研究简报”发表的文章待进一步研究工作结束后仍可以“研究论文”形式在本刊重新发表。作者应保证拥有合法著作权,原封不动地引用他人具有著作权的图、表必须同时提供授权证明,本刊不承担因作者著作权而引起纠纷的任何责任。

1.3 来稿要主题突出,立论正确,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表达简明,内容符合本刊刊载范围,引用资料必须给出文献。

1.4 来稿全文按顺序包括:DOI号、题目(一般不超过 20 字)、作者姓名、单位、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 300 字)、关键词(5 ~8个,至少从《化工学报》标准关键词库中选取3个标准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英文摘要(约占1个版面,其中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单位和地址,应写出论文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的主要内容,须比中文摘要详细)、英文关键词、正文、符号说明、参考文献。首页地脚注明联系人、第一作者及其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学位、职称)、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资助项目应注明编号)。

1.5 计量单位一律采用我国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单位和数字书写按国家标准;数据报道应注意有效位数及精确度;物理量采用标准化的新名称和量符号。

1.6 参考文献按文中引用先后顺序列出。中文文献采用先著录中文、再著录英文的形式。文献著录格式按本刊标准。参考文献数量一般不少于30篇,综述类文章不少于70篇。

1.7 稿中外文字母及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必须表示清楚;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要区别明显;矢量、张量、矩阵用黑斜体;国内人名、地名用外文表达时,用汉语拼音;国外人名、地名应用原文;文中图、表选取最必要者;凡简单的图表而又能用文字表达清楚的内容尽量不用图表,同一来源的数据不应在图上和表内重复引用;图题、表题采用中英文对照,其他内容(包括分图题、图注、表注等)全部采用英文。稿件的创新处最好能在图、表中体现。

1.8 作者来稿文责自负,发稿后不得再修改。发表后将酌致稿酬(内含网络版、光盘版稿酬),并赠送当期刊物 2 册。

1.9 作者按编辑部要求修改稿件时间一般不得超过 15 天,如有特殊情况可事先与编辑部取得联系,否则逾期未返回稿件者将按作者自动撤稿处理。

1.10 编辑部对来稿有权提出修改意见,作者如不同意可提出异议。

第7篇

[关键词] 化工热力学 双语教学 教学实践

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教学,使第二语言学习与各学科知识获得同步。2001年9月21日,教育部为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全国高等院校积极推广使用英语等外语讲授公共课和专业课,力争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

我院从2001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改班开始,进行“化工热力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结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下面就教学实践的经验对“化工热力学”双语教学的内容和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建议。

一、教材选择

与母语教学相比,双语授课的教材选择更为重要,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更为直接。在选择双语教材时,主要考虑教材的英文难度、专业难度及与中文教材的配套程度,只有英文难度和专业难度都合适时,学生才能对双语教学提起兴趣,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专业课程的英文难度都不高,除专业词汇和一般的复合句外,没有太多生僻的单词和语法,所以教材的专业难度成为一个重点要考虑的问题。目前,国内化工类原版教材,主要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国外名校名著影印版系列”。其中,关于化工热力学的有两部:J.M.Smith等编著的“Introduction to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第六版)和Stanley I. Sandler编著的“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第三版)。

这两部教材中,以J.M.Smith等编著的“Introduction to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第六版)比较经典;国内大部分中文的化工热力学教材都是以其为蓝本编写的;且有前几版的中文译本和配套的中文习题集。所以,本院的“化工热力学”双语教学决定采用此教材为基础,并辅以相关的中文教材。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

J.M.Smith等编著的“Introduction to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第六版)覆盖内容广泛,热力学三大定律及其应用都包含在内,同时介绍了分子热力学的内容;教材系统性较好,对定律原理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性问题,是关于化工热力学的一本经典著作。但是,国内化工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化工热力学”前,已学习过“大学化学”、“物理化学”、“大学物理”等课程。这些课程中已介绍过热力学的三大定律、简单的汽液平衡和热机原理,而目前“化工热力学”课程本身只有56~64学时,不可能依照原书的内容讲解。我们根据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参考国内广泛采用的浙江大学陈钟秀等人编写的“化工热力学”内容为基础,选择了以下内容进行教学: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Volumetric properties of pure fluids

Chapter 3 Thermodynamic peoperties of fluids

Chapter 4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Chapter 5 Production of power from heat

Chapter 6 Refrigeration and liquefaction

Chapter 7 Solution thermodynamics

Chapter 8 Vapor/liquid equilibrium

这些内容涵盖了原版教材10章的内容,其编排的顺序是根据中文教材调整过的。这样便于学生的预习、复习和对原版教材的进一步理解。

三、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院的学生英文基础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并针对不同章节有区别地采用不同程度的双语教学,以达到在有效的学时内牢固掌握专业课知识,并学会相关的专业词汇和英文表达的目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三个层次:一是专业术语的掌握阶段。虽然学生已完成大学英语的学习和部分基础课,如“有机化学”的双语学习,但对化工专业中常用的英文术语还掌握较少,尤其是对一些在专业英语和日常英语中释义不同的词更难掌握;二是学会如何用英文表达专业内容。达到这一层次相对较难,且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关系。从第3章的内容开始,课程难度加深,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较少,全英文的讲解可能会影响专业知识的掌握。所以采用英文板书,中文讲解为主。三是学会阅读英文习题并尽可能用英文答题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培养主要从第6章冷冻(Refrigeration)循环开始。一方面,是由于此时学生对专业词汇已有一定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这一章节的内容与第5章的热机循环有相近之处,学生在大学物理和物理化学中也有涉及,专业知识的理解没有太大的障碍。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原版教材中所配的习题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但单位多为英制,不便于学生使用。所以教师正在考虑编写相关的习题集;对学生而言,英文读题比阅读原版教材难度更大。因为题目的英文表述较简洁,没有教材中的上下文联系。尤其是题中已知条件较多时,解题时不知采用哪一个。针对这些问题,化工热力学课程的双语教学目前还停留在习题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的阶段。考核还停留在英文出题、中文答题的阶段。

四、考核结果分析

对于教学效果,其直接的检验方式就是学生的考核结果。对比01级以来三届双语班和非双语班的学生考核结果。这三届学生除01级为教改班(强化英语和计算机教学)外,其他两届都为平行班。考试的试卷内容是相同的,只是出题的语言分别为中文和英文,评分标准也是相同的。从图1-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成绩的总体分布上,双语班和非双语班几乎没有差别,但在成绩的分布范围上存在一定差别;对于01级教改班的学生,由于强化过英语,所以双语班的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于非双语班。而对于02和03级平行班而言,双语班的学生取得高分(80分以上)的人数少于非双语班,尤其是扩招后的03级。这说明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别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存在决定性的作用。

五、教学收获和建议

通过化工热力学双语教学的实践,教师最大的收获是促进了教师继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教师的英语听说能力进一步提高;纠正了中文教材中某些含糊不清的概念和公式推导。学生的收获在于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了更多的化工专业词汇和表达,并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但在教学工作中发现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进。一是课程系统化。双语教学只通过少数几门课程的学习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需要从化工专业的基础课开始;二是编写相关的教辅材料。由于学生目前使用的原版教材中习题多为英制单位,且习题量较多,涉及过程广泛。三是分层次教学。针对英语基础较好,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开展双语教学,才能达到专业课学习和英语学习同时进行,达到双赢的可能和必要,对于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开展双语教学可能还会影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后续课程的学习,不建议采用。

参考文献:

[1]任卫群,饶芳.工科专业类课程双语教学的体系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103-106.

[2]陈志国,蒋玲.理工科大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2005,(2): 107-109.

第8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生产;火灾隐患;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1-0156-02

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很多生产原料中含有易燃和易爆物质,其腐蚀性非常强,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经过高温,通过发生化学反应来持续完成的,整个工艺操作非常复杂,而且需要进行连续性作业,需要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致使工艺管线很容易产生爆炸混合物,然而生产区聚集的燃火点较多,具有很大的火灾发生的危险性。由此可见,石油化工生产自身具备的特点就伴随着火灾隐患。所以,对石油化工生产存在的火灾隐患进行分析,并利用科学的防范措施加以预防,这样才能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

1 石油化工生产存在火灾隐患的原因

1.1 物料品种过多

石油化工的生产需要使用很多物料品种,很多物料自身具有易燃和易爆的特点,而且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物料的品种具有复杂性,物料品种的形态也有区别,一旦达到了物料品种的着火点,那么就很可能引起火灾的发生。

1.2 生产设备在布置上过于紧凑

生产设备依据设备功能的不同以及不同的工艺操作进行划分。对设备的布置极为紧凑,例如装置上的设备管线、阀门等主要的布局方式是以立体交错为主,但是在对设备排列的过程中,期间的紧凑感很强,之间进行相互联系,如果生产设备发起火,那么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也会导致其他设备着火。

1.3 建筑结构主要是以立体布置形式为主,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大

为了使生产设备紧凑,使其进行良好的贯通,就要分析是有化工生产企业的建筑结构,通常,石油生产企业的建筑结构主要是以框架式结构为主,再加上框架式的生产设备布置比较密集,并且主要是采用立体式的布置,这就很容易导致立体性火灾的发生。

1.4 控制工艺参数时采用的方法不当,引起火灾发生

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的生产必须充分考虑在哪种环境下才有利于生产,有的需要考虑温度,有的还要求在低温和高真空下进行。控制石油化工生产的参数要考虑其流量、温度和压力,并且还要充分地了解物料的基本流速,如果参数控制失控,都可能引发火灾或者爆炸的发生。因此,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对工艺参数的控制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1.5 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差

由于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消防安全培训,不懂生产物料所具有的特性,不能熟练地掌握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就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就常常导致操作失误,违反操作的基本规律,缺乏安全意识,当火灾事故发生以后,不会使用消防设备,不能及时地将火灾扑灭,导致火灾燃烧的范围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

2 石油化工生产火灾隐患的预防对策

2.1 严格控制动火作业的操作过程

2.1.1 在条件允许的状态下,可以将动火区域内设备拆卸下来,然后把设备安排到比较安全的地方,之后再进行动火作业,再将其安装回原来的位置上。

2.1.2 把需要动火的设备以及相关联的附件进行隔离遮盖,例如,将堵盲板加在管道的上面或者卸掉一节管子,使一些具有易燃和易爆的物质别隔离在外面,以免进去动火作业点。

2.1.3 在动火作业开始前,禁止在动火点的周围放置可燃性的物品,如果有,那么要及时转移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同时还要保持现场干净清洁,避免安全隐患。

2.1.4 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些介质可以用水进行洗涤,那么就用水进行清洗,如果一些介质不能用清水洗,那么就可以选用蒸汽进行清洗。

2.1.5 当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必须及时检查设备。如果发现问题,那么就应该分析其原因,并进行及时处理,同时确认检查结果不误之后,就可以进行动火作业。

2.1.6 在即将开始动火作业之前,必须分析动火区域中可能会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要对火灾隐患进行测试,以将火灾有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以确保整个动火作业的安全,杜绝危险发生。

2.1.7 当焊工进行焊接的时候,必须增强安全意识,必须穿好防护衣,戴好安全帽,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槽和锅内进行作业时,不能在多个地方进行动火,在高空中进行作业时,上层与下层在动火时不能同时进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氧气不能放在动火点的下面,必须距离动火点远一些,大概是5米,与明火必须保持10米的距离,并且不能位于生产设备的正下方。

2.1.8 当整个动火结束以后,必须将电源和气源关掉,并且把动火设备搬走,将余火熄灭。如果动火的时间太长,必须保证作业现场干净,不能马虎大意。

2.2 设置防火安全装置

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设置防火安全装置主要是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其中常用的阻火设备、防爆泄压设备、火星熄灭器、自动探测器等都能够进行快速的灭火,其防火效果非常好。

2.3 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管理

石油化工生产工作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各个岗位上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纪律来约束自己的工作行为,并且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同时还要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要增加日常培训次数,并参加演练,提高职工处理突发事故的灵活能力。

2.4 进行安全教育

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对企业所有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并且让职工会使用消防设备,当发生火灾事故时,能及时并且灵活地运用消防知识。此外各个工作岗位上的职工,必须加强对自己岗位的安全意识,平时要学习一些安全知识,掌握好安全操作的基本流程,认真做好各项消防工作。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易燃和易爆物品有很多,其生产流程非常复杂,在具体的操作时必须认真,不能由于疏忽大意而引发事故。只有严格地按照操作流程,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才能在日常的生产中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以保障石油化工企业能够安全稳定地生产。

参考文献

[1] 王媛原,王炳强,普海云.石油化工生产火灾隐患及预防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4).

[2] 舒士勋.浅谈石油化工生产工艺火灾危险性和火灾预防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7).

第9篇

关键词:专业实验;开放办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庆乐(1979-),男,河北宁晋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讲师;张丽青(1975-),女,河北玉田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山东泰安27101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93-02

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构成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提出和分析问题、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提高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1-6]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工作仍采用与理论相配套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虽有一定的优势,但容易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致使培养的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失去了在考研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力。[7-9]如何改革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泰山医学院是一所地方性医学院校,其环境工程专业属于环境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预防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专业。针对以往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确立了“三层次三模块”专业实验教学体系,采取开放式办学、自编实验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实验课单独考核等措施,努力使专业实验教学体现“医工结合”的办学特色,不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传统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02年设置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以来,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一直采取与理论相配套的教学模式,虽然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但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实验项目以基础型和验证型实验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能力

由于实验项目的开设是从单独某门课程角度出发,每门课程安排的实验学时数有限,使得基本实验技能的锻炼和综合分析、创新能力的锻炼难以兼顾,造成了专业实验项目以基础型和验证型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模式虽然能够锻炼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但从试剂配制、仪器组装与调节到实验步骤的讲解等整个实验过程过程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实验,机械地操作仪器设备,很多学生根本不动脑筋思考,即使数据不好,也不会分析和查找原因。[10-11]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对专业实验的兴趣,更不能充分调动其自身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造成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下降,失去了在考研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实验室设备利用效率不高,个别设备出现老化或损坏

过去的专业实验教学是与理论课相配套的,而且一般是先讲理论后做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从开学到期中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空闲状态,快到期末时许多理论课都要安排专业实验,由于仪器设备数量有限而学生人数较多,使得很多仪器设备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经过几届学生的使用后个别设备出现老化或损坏,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缺乏与开设实验项目相配套的实验指导教材,学生实验技能不过关

一直以来,专业实验教学并没有专门的实验指导教材,大多数以课程附录中的实验项目和内容为主要参考依据。这些实验项目由于编写较早,又没有及时进行内容上的更新,因此一些实验内容过于简单,而且所用的仪器设备多数已经落后,不能满足目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个别课程附录中没有的实验项目由指导教师事先编好实验讲义打印后分发给学生。由于课程附录或教师自编实验讲义中的实验步骤几乎全是文字描述,虽然实验步骤描述得比较清晰,但对于某些实验现象或仪器的基本操作往往使学生把握不准或理解模糊,加上教师在实验课上语言讲解或现场演示不清楚,使得很多学生基本操作不规范,专业仪器设备错误操作,导致仪器设备损坏率较高。

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以培养“医工结合”特色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改革目标,自2008年以来我们组织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的全体教师对实验项目进行删减、整合和更新,参考国内外著名高校关于专业实验教学的先进改革经验,确立了“三层次三模块”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并对专业实验的管理模式和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具体总结如下:

1.确立“三层次三模块”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把所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与课程分离,整合为一门实验课——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并将其分成三个层次:环境工程基础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环境工程创新型综合实验。

环境工程基础实验包括了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实验内容。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包括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毒理学的实验内容。环境工程创新型综合实验依据实验室现有条件,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学科研究热点中确定项目题目和研究内容,由学生设计实验路线和方案,自主实施实验方案,撰写专业报告。在环境工程基础实验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分别设定三个实验模块(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并适当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学时比重。这种“三层次三模块”专业实验教学体系避免了不同课程设置的实验项目出现雷同现象,如环境监测实验中的“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与环境化学实验中的“大气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内容非常类似,将前者删掉保留后者。在环境工程创新型综合实验项目的设计中,从学科研究热点和教师的科研课题中进行筛选,选择实验条件能够满足的项目进行开设,尽可能使项目内容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设计的“羟基氧化铁的制备和吸附性能评价”创新型综合实验项目内容包括羟基氧化铁的制备条件的确定、吸附-解吸实验、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评价等,既能锻炼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综合分析能力,又能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并且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原理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考研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编制与开设的实验项目相配套的实验指导教材和多媒体课件

当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的教学体系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实验项目的选择与安排,包括实验名称、实验内容、考核方法等。由于在本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中不仅对原有的实验项目进行整合,而且增加了很多新的实验项目,目前市场上没有现有的实验教材可以直接应用。因此,我们组织人员自编实验指导教材,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提高。

目前,在专业实验的教学中主要由指导教师利用板书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讲解完了再利用实验仪器进行现场演示。有的实验现象单纯用文字或口头语言难以描述清楚,学生听了之后仍感觉比较模糊,如滴定实验中到底溶液呈现哪种颜色指示到达滴定终点。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进行实验仪器现场演示时只有少数距离近的学生看得清楚,造成很多学生仪器操作不规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专业摄像机拍摄了很多仪器操作和实验现象的照片、视频资料,利用Flash软件制作了图文并茂的专业实验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主要实验现象,掌握仪器基本操作,有助于实验效果的提高。

3.进行开放式的专业实验教学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学生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项目。首先,学生需要按照项目要求先把实验方案设计好,经老师审核合格后才可到到实验室作实验。其次,学生需要自己完成配制试剂、仪器组装与调试、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主要实验环节,有了问题之后可向值班教师请教。如通过“曝气条件下校园生活污水和医药废水中COD和BOD5比值的测定”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实施,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COD和BOD5的含义和反映水体有机物含量上的区别;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提高了综合素质。

另外,把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的教学大纲、实验讲义和多媒体课件等资料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相互交流实验体会或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可以展示自己的创新实验成果。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了解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验技能情况,为用人单位提供参考。

4.增加实验理论和操作考核

将专业实验单独设课后,除了将正常的学生实验操作、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进行打分外,还增加了实验理论和操作考核。实验理论重在环境样品的采样方法、样品预处理和监测方法原理,其中有些内容是实验课上讲授过但是课本上没有提到过的,考查学生课上是否认真听讲。操作考核重在学生的基本操作是否规范、仪器是否会正常使用等,现场打分。在结果评定过程中,操作考核占30%,理论考核占30%,实验报告占20%,现场操作和平时成绩占20%。

三、结束语

自从将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单独设课以来,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实验素养和操作技能有了较大提高。今后应进一步优化实验项目安排,增加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加强开放式办学力度、设计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实验素养和操作技能,为将来的考验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柴立元,王云燕.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5):60-62,65.

[2]曾令初,孙连鹏,张再利.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3):89-92.

[3]马飞,蒋莉,孔峰.强化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专业方向性[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4):85-87.

[4]鲁逸人,等.环境学科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55-156,170.

[5]梁国斌,等.《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江西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3):72-75.

[6]嵇雅颖,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9,

(6):53-56.

[7]陈胜,张立秋.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21-23.

[8]伍斌,郑毅,邹敏,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层次”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3):126-128.

[9]王向东,金燕,曾抗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8):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