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5 15:13:46
导语:在小学语文教学园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广大教师和学生也对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很满意。但是如何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技术优势、把小学语文教学的知识点在多媒体中完美地展示出来,是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综合探索多媒体教学和小学语文教程的完美契合点。通过本文的论述,笔者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到此课题的研究中来。
1 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展现了极大的教学优势,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了影像、声音、画面等信息,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下面针对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点做出详细的阐述:
1.1 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克服学习的疲惫和困难,如果学生对于小学语文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就会主动地探索语文领域的知识,主动学习相关的课外知识。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更加直观、形象,把枯燥的小学语文知识通过图片、声音、视频展示给学生,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由于板书教学的授课量较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很难全面地、详细地展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多媒体教学将教课变得简单易懂。小学语文课程中,有较多的生字需要小学生记忆,同时也要求学生对语文语言有初步的理解,由于小学生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对于语文课文中的知识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理解困难的现象,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加深对语文课文的记忆,有助于学生构建基础语文知识框架,从而降低了语文学习的难度。
1.3 模拟语文情境教学
小学语文是和现实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中构建情境、模拟教学,通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抽象的文字进行形象的解读,弥补了小学生情境想象力不足的弊端,为学生展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其形成语文思维。此外,多媒体技术的信息量较大,有效弥补了教材教学知识不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发挥空间,提高了语文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虽然多媒体技术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应该过分神话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实践教学中,应当把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设置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
2.1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模式的一种辅助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多媒体和板书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在课堂上设立众多讨论交流环节,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力,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展示各种语文课文中描绘的意境和场景,同时要通过板书详细讲解相关知识,把问题的抽象化和具体化相结合。
2.2 增强多媒体教学的质量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设置多媒体教学方案时,应该保证选择讲课内容的新颖性和直观性。精心挑选多媒体教学中展示的图片、视频,保证展示内容和教学知识紧密相连,同时也要注重展示幻灯片的质量,不能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要帮助学生提供形象的演示,合理利用PPT的功能,实现幻灯片动静结合展示,突出展示重点,加深学生理解。
2.3 适度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果不能合理把握应用时机和应用范围,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工具,利用的力度过大会严重阻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退化,造成了语文想象力的匮乏。当前多媒体技术滥用的现象严重,部分学校把多媒体技术教学作为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之一,从而造成教师过度追求多媒体技术教学。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机制,并适当界定多媒体教学的评价比重。
2.4 营造多媒体教学的环境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离不开现实状况,因此,学校应当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在现有的设备基础上进行有效利用,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设置合理的教学课件,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状况进行教学设计。此外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 总结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授中应当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又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把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使用多媒体来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杨店子中心完全小学,河北 迁安 064400)
参考文献:
[1]刘亚萍.浅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J].锡林郭勒技术学院学报.2007(2).
关键词:地域文化资源;地方高校;艺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04-02
一、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的主要类别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书法名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将襄阳地方文化艺术孕育得多姿多彩,襄阳市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专业课程及教学模式。襄阳地域文化资源从艺术类型方面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1.襄阳历史遗留下的名胜古迹如:枣阳雕龙碑史前文化遗址;宜城楚皇城遗址;有“铁打的襄阳”之称的襄阳古城墙和“华夏第一城池”的护城河;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习家池”,诸葛亮躬耕之地、刘备三顾茅庐的古隆中;因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而名闻遐迩被后人称为“圣山”的鹿门山及鹿门寺;广德寺中印合璧多宝佛塔等等。
2.襄阳考古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如:雕龙碑彩陶、春秋战国青铜器、战国玉器、战国漆器、汉代画像砖、宋代墓室壁画、明清瓷器等等。
3.极具襄阳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珍品如:老河口木版年画、保康皮影戏、黄杨木雕、老河口木雕、保康石刻、襄阳竹编、草编、南漳刺绣、书法、绘画、奇石、传统建筑、古堡寨、古民居等等。
4.襄阳历史人文资源如:春秋时期的玉石鉴赏家卞和、楚国大文学家宋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三国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宋代大书法家和画家米芾及其子米友仁等等。
5.襄阳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如:传统音乐“沮水呜音”、“薅草锣鼓”等,传统舞蹈“端公舞”、“高跷花鼓”等,传统戏剧“襄阳花鼓戏”“宜城兰花筒”等,曲艺“保康独臂皮影”、“枣阳市鹿头皮影戏”等。
二、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开发
襄阳丰富的地方文化遗产、艺术资源要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就要与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开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方面的专业课程,引导襄阳地方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学生了解本土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资源,学习和研究其文化内涵与艺术成就,继承和创新地方传统艺术。
目前国内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基本上是采用西方的教育模式,缺乏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地域文化的因素,把襄阳本土和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和高校课程开发及教学应用相结合的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襄阳地域特色文化艺术资源的教学开发研究着力于探究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的课程价值,整合传统课程形式与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特色课程,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和系列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历史理论研究、技能技术传授及资源元素开发应用转化等几个方面:第一,开设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方面的鉴赏课程;第二,设立襄阳地域文化和艺术研究工作室;第三,开设具有襄阳地域文化和地域艺术特色的专业化课程;第四,设立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第五,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符号元素的设计应用课程。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课程和教学开发,构建具有襄阳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高校艺术课程和教学体系。
三、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开发的意义
1.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培养和提高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通过襄阳地域文化和地方民间艺术等课程教学的开发,可以开拓地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和艺术视野,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大门。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艺术不只是大学课程里和课堂上那些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练习,艺术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艺术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艺术就存在于民间。同时,把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与地方高校艺术教学相结合,可以使美术、艺术设计和音乐、舞蹈等艺术类专业课程丰富多彩的感染力、趣味性和多元化等优势在艺术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艺术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并在对襄阳地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获得更深入、更专业的认识和了解的同时,产生热爱襄阳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树立起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怀和理想。
2.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提高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要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在开发地域文化资源特色的艺术课程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地域特色艺术课程的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如在专业领域里寻找和发现地方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分析和研究其内容,在专业和教学中实践运用,开发相关专业课程,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等。
3.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促进襄阳地方高校特色艺术教学体系的形成。襄阳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艺术成就灿烂辉煌。如襄阳考古出土的古代文化艺术资源有:彩陶、青铜器、画像砖、漆器、玉器、陶瓷等;襄阳地方民间艺术资源有:民间版画、刺绣、纺织品、木雕、石雕、编织、奇石赏石、建筑、地方民居、地方皮影戏、地方戏剧等等。这些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是本地重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在艺术教育上给予重视、保护和继承,但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在襄阳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和教学中得到体现和开发运用。因此,作为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模式,就必须把本土的文化艺术和历史遗产资源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起来,进行收集调研整理,全面深入的分析其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运用价值,并加以系统化的研究和保存。在此基础上,把其中最优秀的地方艺术精粹提炼出来,运用到艺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的特色学科和教育教学体系。
4.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推动襄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对襄阳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和教学的开发与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地方优秀的文化艺术。襄阳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如:老河口木版年画、保康独臂皮影、老河口木雕、南漳刺绣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襄阳民间艺术的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中开设这些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课程,能够使襄阳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资源通过地方高校学生艺术专业教育得以继续传承。尤其应在教育过程中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对本土文化艺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之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的运用、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项仲平,等.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范兆雄.论我国现代课程资源短缺问题[J].教育探索,2003,(03).
[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关键词:小学语文;增效减负;文本解读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迅速发展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把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恰当地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程序,从而进行增效减负的教学。
一、建构语文课堂增效教学的基石
1.真诚对话,平等交流
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了。新课程改革提倡真诚对话、平等交流。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老师依照教辅书,结合自己的理解,向学生传授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学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所有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是老师所传递的信息,长久下来使学生思维僵化。因此,为实现有效教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课文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通过真诚的对话,了解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思考与想法,更要积极地调动学生交流的热情。
2.有效训练,明确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朝着设定的课堂目标,把握训练的重点,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比如,在讲授《滥竽充数》这一成语故事时,我们要明确本节课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知道滥竽充数的坏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作文训练让学生就此描绘自己的理解。如命题《南郭先生被解雇后》,学生有的写南郭先生认识到错误而勤奋练习吹竽最终功成名就,也有学生写到南郭先生还是一如既往地到处行骗,处处碰壁。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有效训练,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有效互动,提升素质教学成果。
3.智慧引导,拓展思维
智慧引导,把课堂变“活”,从而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拓宽认知视野,整个课堂也会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比如,在学习《二泉映月》时,教师首先以拉家常的方式介绍了作者的背景,展示阿炳塑像的照片,大家在讨论中对作者更加感兴趣了,接下来教师则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提问,或者老师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探讨求知。这样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提升课堂活力,达成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堂要“减负”
1.找准切入点,优化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中容易形成繁重、过于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的现象,也存在离开了文章主题转而挖掘其他内涵等现象。为了实现课堂的减负,教师要找准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让这一个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这一点牵动整个课堂,把零乱、繁重的课堂变得有秩序、有条理。比如,讲解《负荆请罪》一课时,从题目切入,进行语句扩展,谁给谁请罪?为什么要请罪?这样从题目切入,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条文本的主线,围绕这一条线再进行其他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思路清晰起来。
2.设计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用语
课堂提问可以带来师生互动,也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疑惑。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也能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做一个了解和针对性的提高,避免繁重的个人讲解和学生思维固化下的无用听讲。因此,在课堂变革中,教师要巧妙设计课堂问题,从文章重点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也可以从文章疑点、矛盾点出发,利用学生好奇心引领学生思维,让他们去自主探索,推进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连续性的发问,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并在链接中掌握新知识。
3.重视文本解读,优化课堂结构
文本阅读教学并不意味着老师必须按照文本的写作顺序来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吃透、理解透彻后,再对文本进行重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思维情感对理解文本的影响作用。这就需要首先通过文本重组,组合文中相同的部分,进行情感铺垫,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然后在情感的号召下活化思维,从而深度挖掘课文,产生共鸣。其次,利用文本重组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创作手法和风格,比如对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段进行集中朗读,感受作者或是质朴或是生动的语言,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印象,辅助理解文本的整体创作思路。最后,还可以将文本中提到的诗句进行全诗的拓展赏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立意。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在多种理念的冲突、融合中,逐渐回归教学本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主体,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凸显人文内涵,让语文课堂真正地做到增效减负。
参考文献:
[1]刘本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一、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生源特征
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不同于部属院校和老牌本科院校,没有悠久历史、雄厚实力和优越感,但却具有很强适应性。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是地区性高校发展的重点。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它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性人才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性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用知识而非科学的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应用型教育相对于理论型教育而言,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应用性是特色,是优势。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应紧密结合生源的实际。大多数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的招生范畴多为二本和三本招生,少数特色和优势专业实现了提前批和一本招生。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到来,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学生也能进入大学学习,如果直接向这些学生讲授高深难懂的专业知识,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压抑感、厌学、自信心不强等心理障碍。只有掌握学生基本特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因此,因材施教对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来说有着特定的意义。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制订培养计划,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得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在生产或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上比学科型、理论型人才更出色、更有成效。当然这对相关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二、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
教学方式的选择有关对大学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或全英语教学,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意见。赞成者认为,我国目前推行英语教学是明智之举,是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强大推动力,其成功推行,必将大幅度地提高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或认为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外语文献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同学们接受到本学科最新的前沿进展。而不赞同的则认为,目前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英语水平还不高,而且同一班级同学的英语水平之间也参差不齐,这就给英语教学增加了难度;其次,学生长期只有公共英语的教学,而缺乏在科学方面的基础英语的教学,因此采用英语教学,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难免有点如空中楼阁般缺乏基础,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这些观点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在大学教学改革中要不要推行英语教学呢?若需要,是选择双语教学好,还是全英语教学好呢?笔者认为,为了保证学生的听课质量,推行全英语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必须保证听课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在各高校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求参与该课程全英语教学的学生已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对于其他没有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的学生,其专业课程的教授不采用全英语的模式,而采用双语模式,这样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全英语教学模式在“英语非母语”国家和地区应用的情况看,的确大大推动了国民的英语沟通能力和全球化竞争力。专业课程采取全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在我们身边不乏生动的例子。许多在华大型跨国公司中,往往采用英语交流沟通的方式,在和公司管理层(一般是外籍人员)交流时,一般是全英语沟通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大多数大陆同胞一般只能工作于基层,而香港、新加坡的华人却能很快适应这样的环境,迅速在中层,甚至在高层占有一席之地。这主要归功于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区或国家的居民从小就接受英语语境的熏陶,能够很好的适应外企的文化氛围。相对而言,大陆人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这使得他们在国际化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将中国大学生的毕业状况分为9类:有工作,与专业有关;有工作,与专业无关;自主创业;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正在读研究生;无工作,准备考研;正在国外读研;无工作,准备出国读研;无工作,其他。这9类毕业状况统称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从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来看,根据麦可思公司(My-COS)自主研发的“麦可思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追踪系统”(CHEFS)显示,应用性强优势学科的人才输出规模已远小于人才市场的正常需求;但就用人单位薪酬待遇而言,只有高素质的学生才能达到其聘用标准。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往往是薪酬待遇较高的用人单位,这类单位往往对员工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实施全英语教学可全面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面向社会就业,而且对其将来在学业方面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胡梦红刘其根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关键词】教育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性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养方面新的教育模式、教学成果不断涌现,使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呈现出了一派云兴霞蔚、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些人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还不够确切,机械地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于是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实验或课外活动小组上,而忽视了进行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
职业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知识素质以及思想品德等综合素养的提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最终要提高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综合能力。因而增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仅是职业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我们决不能以偏概全、顾此失彼。尤其是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神圣职责。除此之外,我们尤其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放在首位。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牢牢抓住课堂教育的主阵地,通过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采取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生动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高职院校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才能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的亦积极主动呢?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供同仁参考。
一、语文课堂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营造出相应的气氛,不应一味追求表面的课堂活跃
教学生动是广大教师所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但我们必须依据教学内容来营造气氛,而不应一味追求表面的活跃气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不同文体,要根据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对于气势恢弘,旁征博引的议论文要求气氛活跃民主,允许不同观点的同学发表见解,但一定要讲究逻辑,以理服人;对于精炼准确、朴实无华的说明文则要营造严谨、科学的氛围,将知识生动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记叙文可在宽松的气氛中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感知人物性格和文章中心。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要对相同的文体营造不同的气氛就需要花费一番功夫了。应根据其不同的内容呈现多样性,只有在相宜的气氛中,才能生动地完成教学任务。反之,我们只片面追求课堂的热烈活泼,好多问题只是逗学生一笑了之,那只是追求表面的活跃,不是教学的生动。
二、语文课堂要设置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避免“满堂问”式的教学
生动的课堂教学不能采用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机械被动地听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作用,精心设计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提问,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达到纲举目张的教学效果。而决不能认为课堂提问得多教学就生动,倘以提问的多寡来衡量教学是否生动,势必走入教学生动的误区。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问题设置的质量,提问得好就能收到以线串珠的艺术效果,使整节课成为有机的整体。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吃透教材,胸有成竹,提问的教学手段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如对所提问题的设定,一定要有启发性、引导性,宁缺勿滥,切忌流于形式,否则会事倍功半。另外,课堂提问一定要克服盲目性、随意性。类似“满堂问”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创造教学的生动,相反还会束缚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达到课堂教学生动的目的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化,决定了语言学科教学的丰富性。我们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对于相近甚至不同的观点可经过讨论,不可以自己的观点为尺度,对不同观点不加辨别地予以否定。这样的教学姑且不论是否生动。长此以往,势必遏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发扬它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循规蹈距,进行理性和冷静的思考。以致学生常常在“正确答案”面前如履薄冰,学习学得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将无从谈起,这种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是相背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鼓励、保护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让学生在相对宽松、活泼、生动的环境中学习,获取知识,感受到获取知识过程的快乐。这对于将来他们毕业后,无论是学业上继续深造,还是面对社会的挑战,都有积极的一面。
鉴于以上认识,我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总是试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问题,即使回答不正确的,也要积极保护他们思考问题的热情。对于争议的问题,只要言之有理有据,允许和鼓励有不同的观点存在。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四、提高语言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要充分而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解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我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明确培养目标,改进教法,培养语文能力,方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改革教育方法和育人手段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达到现代语文教学目的。这一现代教育目的的达成,关键就是现代教育资源。
一、利用信息技术增强阅读效果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基础课,学好语文,才会读书看报,写文章。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不管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离不开敏锐的语感。所以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们认为最要紧的是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敏锐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多读,就能训练学生敏锐的语感,这样才能读懂课文,才能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训练读为主线。考察传统的阅读教学,虽然方法很多,可教师大多以分步读为主:先指导初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再指导精读,在初读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精读重点部分,边读边想,进行想象再现,从而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深化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这种阅读形式仅限于文本,信息量严重缺乏,认知层面狭窄,读的效果也不适合现代小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为此,我选择了通过信息技术开展小学生阅读教育。如教《舍身炸碉堡》一课是,我除了采用通过精读重点部分,理解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外,我还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现代新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直观鉴赏,通过大量的资源感知和角色感受,任务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学生理解也更加深刻。
二、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阅读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因此,教学应提倡引导质疑问难,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会学。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于是我在教学中大胆使用信息教育技术,利用资源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资源阅读,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在借助资源阅读的时候质疑新的问题,学会通过网络资源查询,自主解答问题,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热情。为了增强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效果,我在教学新课前,有意设置一些有关信息化教学问题,要求学生一边查阅信息技术资源,一边质疑自主学习。在大量查阅了有关信息技术资源后,我实施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重点精讲,一课一得。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不尽相同,在明确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基础上,改变课文教学的固有程序,采用重点分析主要段落,主次分明,长文短教,实有所得。如教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就实施了直奔重点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利用信息技术介绍时代背景,解决语文基础知识问题,明确课文主题,理清课文逻辑。
第二课时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借箭的经过”。精讲重点,明确课文思路,起因和结果。让学生明确了课文的发展顺序?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段写他借箭等问题?
三、利用信息技术支撑课文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与理解,我采用了电影课程资源支撑下的阅读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其形式非常有效。
1、观看资源,自由读借箭经过。边读边探究回答以下问题的答案。诸葛亮在什么时候借箭?当时天气怎样?草船借箭是怎样回来的?和谁同去?同谁借箭?
2、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找:诸葛亮怎么借箭及其有关词句,段落等。
3、让学生借助电影课程资源简要复述“借箭经过”,领悟诸葛亮的聪明智慧。
4、利用电影课程资源,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重点。首先,让学生通过视频观察,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借助视频理解课文语句: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满天”,了解诸葛亮是“知天文”的人;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是“晓地理”的人;从“和鲁肃同去”和“向曹操借箭”(知曹操用兵谨慎,只射箭决不出兵),了解诸葛亮是“善知人”的人;从“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一字儿排形”(受箭面积大容易借箭)、“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弩手)、“头尾头”(两面受箭),让学生明晓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和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从而有效地理解了“神机妙算”一词的深刻含义。
四、巧用资源,培养学生开放思维
双语教学是近十年来在我国高等学校实施的一项具有探索性、实验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实践。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 年)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7 年)中明确提出高校应开展双语教学的意见。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约有 97.8%的高校开设了双语课程,其中,省属地方院校开设的双语课程占全国双语课程总数的近 35%,而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双语课程的开设在全国的双语学科门类中占一定的比例,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双语教学在地方院校相关学科领域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双语教学推广为学生提供了外语学习的环境和国际交际的机会,同时也是顺应时代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2地方院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双语教学,顾名思义,绝非仅仅注重外语或专业知识,而是将外语学习贯穿于专业知识培养的过程之中。严格来说它是将母语外的另一种语言(主要是英语)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并使该语言与学科知识被学习者同步获取的一种教学模式。反过来说,不具备学科和专业教学特性的双语教学活动不应视为双语教学。纵观地方院校相关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发现如下两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2.1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材选用不当。
鉴于地方院校本科专业的学生生源质量,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双语教学师资欠缺,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大班授课,无法实现英语课堂的因材施教和师生的互动。其英语水平有限性导致他们无法跟上双语教学的节奏,使其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加上学生本身认为双语教学与各自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没有直接联系,英语水平的高低并不会影响职业工薪标准,因而不重视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此外,地方院校因自身定位不准,倾向于采用更具权威性的原版外语教材,单向认为原版教材中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科知识建设的系统性,但实际情况却是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对原版教材上出现大量较难的单词和句子,难以理解,无法读懂书上的专业知识的情况比比皆是。
2.2 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双语教学对师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地方院校中,大部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他们或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但英语水平有限,或者英语基本功扎实但专业知识欠缺。再者,学校方面并没有及时地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双语教学的发展,导致大多数双语教学教师热情度不高。对于双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会基于英语基础薄弱的现状,倾向于采取用中文来进行讲解,适当穿插几句英文形式的渗透型的教学模式,这种跟英语翻译课相差无几的授课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全无甚至厌烦。
3地方院校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及相关建议
双语课程的开设是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战略途径之一。总体来说,地方院校双语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发展状况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更是有着很大的差距。为提升地方院校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以下将从引进合适的双语教材、加大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构建双语课程学教结合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等四个建议开展分析,具体如下:
3.1合适双语教材的引进及采用 。
教材的质量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同时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针对目前我国地方院校本科学生的英语水平的现状,能够完全脱离中文帮助而流畅阅读英语原版著作的学生还是少数,再加之原版的外文学术著作本身,尤其是案例的讲解方面还涉及到中西方社会文化和思考方式的巨大差异,部分学生即使能克服语言障碍也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专业材料的学术内涵。教材的枯燥和低趣味性,往往会迫使学生因为专业英语词汇的深奥难懂而中途放弃继续研读。因此,适宜的双语教材是开展双语课程的基本前提,尤为重要。
鉴于此,地方院校应重视双语教材的引进和采用。地方院校应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切忌跟风,按全国整齐规划的标准统一订购双语教材。如果硬要坚持选用国外原版教材,那么教师一方面应考虑满足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完整性及学术领先性的要求,改编外文讲义,制作适合自己学生学习水平的双语课件,转换原先固有的思维模式,使教学语言尽量浅显生动;另一方面要坚持适用性原则,使选取的外文教材既符合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划和要求,与双语课程预设的教学目标相匹配,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对双语专业课程的自主学习兴趣和效率,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双语专业课程的学习方式并及时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知识。
3.2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的加强和扩大。
双语教师是决定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地方院校的双语师资建设应结合现有教师的状况、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双语教学课程建设规划、学校的综合实力等因素,采取校际人才交流共享“请进来、送出去”的激励项目措施,逐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英语语言能力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来提高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水平。此外,大力培养高校本土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也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具体表现为:挑选本校专业能力强、对该课程在国外的发展和研究情况较了解、外语发音准确的教师担任双语教师加大培训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相关专业课程教师进行培训来提高双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双语教学能力和外语表达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外籍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来所属大学讲学、座谈等方式加强对双语课程的交流和研究。
在实际的双语教学中,对英语基础条件不同的教师可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对外语功底深厚的教师,可要求他们完全用外语授课。对外语基础较好的教师,在强调用外语教学的同时,可分程度地允许他们用汉语维持其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对外语水平一般的教师,则要求他们在用汉语教学的同时,学会用英语表达有关专业名词、术语,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除了对本校教师展开双语培训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聘请外籍教师或组织在本校工作的外国专家,采用听课、座谈、示范等方式,使外国专家对学校己经开设的英汉双语课程进行一些具体指导,利用外籍教师资源传授英语文化信息,取其精华、洋为中用,这必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3.3采取学与教相结合的双语评价体系。
双语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需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及特殊性。以评助教,以教带动学,构建学与教结合的双语课程评价体系,实现外语知识与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学生的学习步调来弹性定制双语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达到以学定教。提倡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即包括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及他人评价三部分。首先,就学生而言,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在双语课堂上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发言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就教师而言,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量规表,并根据实际情况反馈信息,适时地调整其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至于双语课评价范围,地方院校应把课前、课中及课后评价结合起来。其中,课前评价需要双语教师对双语课程从总体上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学生参考书目等等。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的同时习得专业知识。而双语课中的评价是整个双语课程评价体系的核心部分,它是针对课程教学全过程而言的。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多借鉴国外大学较为成熟的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在双语课程中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同时,督促学生阅读国外专业文献材料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外语环境下主动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4分层教学方法的开展。
鉴于双语课程对专业功底和外语水平的较高要求,双语教学需抓好外语学习的落实,注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采取分层教学方法,按照英语水平将对学生分层教学,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切实选择适合自己的双语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分级教学不仅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而且还能够极大地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只有充分地尊重教学对象的个性和差异,才能达到双语教学本应有的良好效果。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分别制订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汉英配合比例,合理安排授课方式,打破以往按专业自然班划分的标准,采取个人意愿与统一考核相结合、实际水平与分级考试结构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展现。在采用分层授课的双语课程中,学生应当以学习主体者的身份,主动确定学习目标;同时,教师也要作为他们学习促进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一方面引导学生做到自主学习,自觉阅读教材、搜索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学习自主,着重培养其合作学习精神。
一、 依据字词的个性特质,确定字词教学的内容
音、形、义是生字教学的三个基本要义,但是每一个生字词在不同的年段、不同的文本中又具有不同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应该站在学段的高度,依据每一个生字词的特点,从文本的语言环境出发,精选适宜的教学点。
1.从生字自身的特点出发
就汉字的音、形、义而言,不同的文本中,不同的学生,孰难孰易总是相对的,也各有侧重。有的是识记字形(如新认的笔画结构较复杂的字);有的是字音(如方言较重地区,或音节中含有前后鼻韵母的字);有的则需要在区别字义上下功夫,例如一些同音字、形近字等。例如《有趣的发现》一课中的几个生字,其中“百、文、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已是熟字,“百”字在数学课上常常被提及,学生甚至已写过,但是他们却常常把下半部分的“白”字写成“自”字,由此“百”的字形教学相对就是重点;“文”字,更是天天照面――《语文》教材封面就赫然可见“文”字,而诸如“文明”“文化”“文艺”“文学”等词也散见于教室、校园以及各种公共场所,因此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其多义性;“反”字及“反复”更多的是耳闻口说,且“反复”一词是体会达尔文科学研究精神的关键词语,自然词语附着的精神意义是重点。另外像“较”字,则可结合学生的已知,利用“交”字家族――形声字的造字规律,整合音、形、义加以类化识记。
2.从生字与文本的关联度出发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每一个字词都不是简单的僵死的语言符号代码,它往往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字与字,词与词,字在句中,词在文中,不同的语境,包含的意思、蕴含的情感以及价值皆不同。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发现字词与文本内容的关联度,确定教学的主次。
首先,汉字是多义的。一般汉字都有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甚至还会因具体的语境而产生特定的意思。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研读生字新词在文本语言情境中的特定意义,并注意关照学生的已知;另一方面则要根据两者的关联度,巧妙链接。例如《狐狸和乌鸦》一课中“赔着笑脸”的“赔”字具有特定的语境意义,“赔”原指“补偿损失”的意思,此处则取用了“赔”的引申义,是一种情理上的补偿,是为了取悦于人。因此,深入浅出地理解词义是重点,也是难点,而字形教学则可以借助字义辅助识记,因此形义结合应该是上选。
其次,字词是多情的。有些字词一旦进入具体的语境,就附着了丰富的情感色彩,甚至一词一句就关乎整篇文本的主旨核心。例如上文提及的“反复”一词,就高度概括了达尔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于这一类与文本主旨有着密切关联的词,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于“多次”之表层意义的理解,而应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反复”故事,由此再引导想象达尔文在岛上是如何反复观察比较昆虫翅膀的情景,帮助学生把简洁的词句复原成画面,从中感受、体会科学研究的艰难以及达尔文严谨治学的态度,所谓知其义、感其情、解其理。
再次,由于词性的不同,以及意思的延伸演变,字词有虚实之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一些关联词或是虚词就不易讲明,教学中可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或是利用造句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运用中体悟。例如《美丽的丹顶鹤》中的“不论”一词的词义比较抽象,无法用三言两语向孩子交代清楚。那么,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在朗读联想与观赏插图的过程中想象、感受丹顶鹤不同姿态的美,在此基础上再用“不论……都……”的句式说话,表达自己的这种观感体验;最后再通过拓展链接生活,运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自己的经历,说自己的所见,说自己的所想等。在读、想、看、说的过程中感知语言范式,体会其间的逻辑关联。
二、 结合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优化字词教学的方式
字词教学之于阅读教学,犹如盐溶于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它必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识字教学与阅读的各个教学环节有机整合,努力寻找识字与学文的最佳融合点,以灵活、自然、多元化的方式将识字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呈现,并能在语言的运用中加深巩固。
1.揭题导入创情境
低年级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课文的课题中很多都带有要求识写的生字。可见,课题是一个极好的识字资源,教师就应抓住揭题导课这一黄金时段,精心创设情境,灵活地运用各种方式指导识字、分散识字,提高识字效率。当然,根据不同的课文,随“题”识字的方法应各不相同,可以是“就题论题”――在揭示课题后仅学习题中生字,如二上的《狼和小羊》《云房子》《一株紫丁香》等;亦可以是“借题发挥”――在揭题后通过拓展,引入文中其他生字词,如《有趣的发现》《梅兰芳学艺》等课在揭示课题后,可以通过介绍人物背景导入文中其他生字的教学;还可以扣题创设语境,引出其他生字词。
2.初读感知重整合
“初读感知”的传统模式就是: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认读字词,指导难句――分段朗读,整体感知。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板块的教学是线性推进的,其中字词教学基本上只有量的叠加,没有质的提升。这种字词教学显得孤立、呆板、缺乏生命力。如果我们能因文而异,因词而定,按一定的规律重新整合,将字词置于文本情境中或者是相应的语境中,就会获得不一样的精彩。
例如下面这位教师执教《小动物过冬》一课时,在“初读感知”这个板块中,她就独具匠心地将部分字词置于文本语境与课堂教学情境之中,实现了识字与学文的完美融合。
1.自读课文。
2.指名读文,随机识字。
(1)读第一小节,学习“舞”字。
师:(出示图、“舞”字及其小篆)看图猜一猜,“舞”字的四小竖表示什么?(生猜)
师:“舞”字就像一个人在跳舞的样子,四小竖就像是她手中的飘带,写的时候可不能丢啊!小动物们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多快乐啊!
(2)读第二小节,提示“量”字的变调,单念第四声,在“商量”中念轻声。
(3)读第3~8小节,随机指导读好轻声词,结合文本语境及教学情境反复运用“接着”。
3.再现情境,识记“聚”。
(1)贴图,描述:瞧,小燕子飞来了,小青蛙一蹦一跳地来了,小蜜蜂也嗡嗡嗡地赶来了,像它们这样集合在一起就叫做“聚”。(示字、认读)
(2)示句引读,像它们这样快乐地聚在一起就叫――“欢聚”。(示词、认读)
(3)示句引读:它们约好了第二年再相见是为了能再“相聚”。(示词、认读)
4.师:这次,它们聚在一起要做什么呢?(出示句子和图片)它们都在说自己的看法和打算。像这样大家在一起交换意见,就叫“商量”(示词),所以“商”字中有一个“口”字。(认读)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史老师打破了传统的集中识字模式,把字词放回文中,在读文中随机识字,就使字词有了画面、有了情感,意蕴十足。
3.精读品悟深开掘
精读品悟,就是通过抓重点段落,扣关键词句来体会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感受学习言语表达的美。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做好关键词语的解读,尤其是其中生字词的开掘,不仅要注意词语自身的语表之义,更要深入开掘该词语与文本中的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开掘该词语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间、情感态度等。例如笔者在执教《夕阳真美》一课时,为了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夕阳壮丽宏伟之气势,区别于一般的美丽,我做了如下尝试:
1.画面感受。
师:(示图、句)这时,蓝天下所有的山都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就像给西山披上了一件薄薄的金纱,你觉得这样的景象怎么样?(学生只谈到了美。)
师:是的,这样的景象很美,不过它还美得气势宏伟,所以说文中说显得十分――壮丽。(示词,读出气势。)
2.字义理解。
师:猜猜“壮丽”中哪个字表示“气势宏伟”?(壮)
师:对,“壮”原指体格高大,强健有力,所以身体结实有力,可以说――“强壮”。像这种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美就叫――“壮丽”。(读词)
3.板书“壮丽”,指导识写“壮”字。
4.运用提升。
(1)生活中什么样的景象也可以说壮丽?
(2)看图运用:
A.联系《登鹳雀楼》,看图描述:太阳靠着群山慢慢往下沉,黄河之水滚滚东流,这样气魄宏伟的景象,我们就可以说――壮丽。(示词,读出气势。)
B.观长城图片:看,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这样气势雄伟的长城我们就可以说――( )的长城。(示词组,读。)
C.示天安门城楼图:国庆节到了,天安门城楼上红灯高挂,显得十分( )。(示句子,读。)
5.再读课文,读出“壮丽”之势。
教学时,教师紧扣“壮”字,深度挖掘,从感性的形象画面,到理性的形义解读,再到具象的体验运用,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感悟了“壮丽”之义以及其蕴含的情感、意蕴。另外,板书的灵活运用,不仅巩固了字形的识记,凸显了写字的指导,还从理性的角度诠释了词义,加深了理解。
4.积累拓展巧串词
生字词,首先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但是由于内容、思想甚至词义所指的类,字词间便有了某种程度以及意义上的关联。教学中,如果能发掘字词间的这种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生字词置于一个整体中,或是一种情境、同一角度、某个发面,使字词因这样的关联而更具整体感、意义感,识记、理解、运用就有了一定的撑点。
再说《夕阳真美》一文中,大量的生字词都是用以描绘太阳及周围景物的。由此,笔者按照日落过程中太阳的位置、自身变化以及周围景物的变化将这些生字词进行重新整合,编排成三行词串:
西斜 光芒 蓝天 壮丽
下沉 涨红 云彩 染成
落山 更红 霞光 灿烂
通过这样的改变,就把本来零散的词语置于一个大的语义环境中,构成了一部立体的动画――一个词语就是一帧美丽的图片,一行词串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再加上词串本身的视觉美与音韵美,使得词语在朗读中更具画面感。教学中,我四次运用这些词串导读课文,充分发挥了它的功用。下面是“积累诵读”环节的一个片段:
1.读词串,再现美。
2.读词串,说日落:你能再用“先……然后……最后……”来具体地说说日落时的美景吗?(学生分别从位置、太阳的变化以及周围景物的变化多种角度,多个层次回顾“日落”。)
3.看词串,导背第2、3、4自然段。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凭借词串引导学生通过读、说、背三个层次的整体回顾,不仅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了日落的过程,而且在读读、说说、背背的过程中使语言得到了层递训练,促进了语言的内化,提升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现代远程教育通过声光图像,使身在高山峡谷、密林深处、大漠戈壁的中小学生共享城市名校名师的教学资源,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远程教育跨越城乡鸿沟
在甘肃省临泽县平川镇中学,记者随堂听了7年级地理课中“澳大利亚”一节。伴随教学的进程,教室内的电视机上播放着悉尼市壮观的歌剧院、堪培拉市的优美街景,模样奇特的袋鼠、鸭嘴兽,还有大群的绵羊在青青的草地上悠然地溜达……学生们聚精会神、兴致盎然地盯着电视画面。教师高维忠说,他课前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把澳大利亚的主要城市、代表性动物、农牧业经济内容等下载好,制成了课件。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姜沛民介绍,为规划、征集、整合及发送优质教育资源,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目前已经征集到的资源播出容量达1000GB,基本上覆盖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科目。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制作的配套教学光盘有2000多个学时,都已送到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0多个县;中国教育电视台每天播出11个多小时的空中课堂节目。
一些地方开发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陕西省征集到500多件优秀课例、课件。湖北省成立5个资源建设工作组,开发了空中英语课堂。新疆和还自制了约1000课时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藏语教学节目。
按动键盘遨游知识海洋
“听说上课可以看电视,许多辍学的孩子又回到了学校。”甘肃省张掖市梁家墩镇刘家沟小学的负责人说,用上远程教育设备后,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开心。
河南省安阳县城北小学的教师在讲《月光曲》时,让贝多芬的“月光协奏曲”响彻教室。“弯弯的月儿像条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桥头小学的教师一边讲课,一边在电视机上播放一个孩子骑在月牙中间的卡通画面,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
甘肃省民乐县南古镇中心小学学生张燕南告诉记者:“通过教室里的电视,我们看到了许多外面的景色,看到了从来没有见过的动物,开阔了视野。现在学起来觉得轻松有趣。”
孩子们充满稚气的笑脸,挂在脸颊的笑容,纯正悦耳的英语发音,运用远程教育的农村中小学教室里没有了沉闷,增加了欢乐。
张掖市党寨中学一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按动键盘,我们插上腾飞的翅膀;按动键盘,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
优质资源需要与农村实际对接
能否有效用好远程教育设备,是整个工程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将光盘、计算机等手段熟练运用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不会上网,就要下岗”,甘肃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压力也成了动力,教师们积极投身学习新技术的大潮。临泽县西柳小学教师曹希霞说:“开始用远程资源时,觉得有点难,现在好多了,有离不了的感觉。”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蔡国英说,自治区创建了“以一带五”、“一课两人上”的培训方法,就是1个骨干教师帮带5个教师,骨干教师协助学科教师同上一节课。重庆市教委副主任赵为粮介绍,重庆教科院、电教馆以及高校的专家共同组成指导组,培训和指导区、县教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