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时间:2024-01-16 10:21:12

导语: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1篇

一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爱国主义传统,由古及今源源不断地贯注于诗词瀚海之中,成为我国文林诗苑中一道璀璨夺目的风景线。由《诗经》、《楚辞》、乐府歌行,乃至唐宋以迄于近代诗词,无不有关注国运、系心中华的杰作。其中有不少名句,如“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这些警句至今仍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把这类爱国吟唱、脍炙众口的诗词精品,贯穿在高中的诗词教学中,对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强化青年建设祖国的责任意识,激发青年效力民族的奋进热情,大有裨益,意义深远。

二 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学习这些古诗词,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能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好的诗歌散文,特别是诗歌直接诉诸情感,又有节奏,语短意深,易于记诵,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会受到熏陶。如读《静女》、《蒹葭》等,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忧伤,就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弘的气势;杜甫《春夜喜雨》的“喜”与《春望》的“忧”会带给读者截然不同的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初春;“接天莲叶无穷碧”是盛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严冬,妙不可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景象宏大,美不胜收。诗词如一泓清泉,注入学生干涸的心田,会使他们以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去看待春夏秋冬,山川景物,感动于一片凋零的落叶,一棵枯黄的小草;让他们以一颗关爱柔软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去对待生活和人生,同情弱小,向往美好。

三 培养学生求真乐美、向善博爱的健康人格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诗词“养心修身,润人心田”,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载体。小说家金庸曾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中国原是诗的国度,自古培养学生就注重“诗教”。孔子教诲弟子学诗,指出诗有“兴、观、群、怨”等多种功能。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自幼学诗,在“修身”上下功夫,立志“治国平天下”。读诗,是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让我们感受到屈原坚持理想,九死未悔的高洁之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我们看到陶渊明那颗追求自由、向往平静的淡泊之心;读“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谁不为坡那虽历尽挫折磨难仍乐观旷达的开阔胸襟所倾倒!……读诗,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情,自然就润养身心,优化灵魂,铸造人格。

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重熏陶、重课堂、重活动、重积累,引导学生诵读大量的古诗词,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其精华,得到诗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增强语言感受力、领悟力和想象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建构主义 语文活动 语文素养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accomplishment in Chinese activity

――Talking about the new incising point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Chen Luyang

【Abstract】The new course standard has been carried out step by step in the high school’s Chinese education, but affected by the vocational school’s education and students’ source, Chinese class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is not given attention. But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need to improve their Chinese accomplishment because of their pressure in obtaining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the idea on the basis of students,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must seek the new incising point. Combin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the idea of the new course standard, the author has made a talk on the way for improving students’ Chinese accomplishment in Chinese activity.

【Keywords】New course standard Establishment ism Chinese activity Chinese accomplishment

引言:社会在不断发展,中学语文教育已经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而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基础课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方法教学,语文课自然也不例外,这是不利于中职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在就业的压力面前,中职生的语文素养更显得重要,本文试探讨在语文活动中提高中职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

1.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1.1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不被重视。中职生无高考压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以职业技能教育为重点,语文教学无技能证,所以处在可有可无的境地,课时也越来越少,语文学习存在误区,学生普遍有学习语文无用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使用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会使语学教育走入死胡同: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1.2 学生两极分化情况严重。近年中职的招生是在高中招生后学生自主选择的,“相当比例的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即在学习发展上是处于弱势。”[1]学生素质普遍较差,不少学生是来混个文凭的。也有部分学生到职业学校是为了一技之长,本身文化基础较好。学生两极分化的严重情况就使中职的语文教学陷入这样一种困境:教师难教,学生无法学。

1.3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需要和语文素养缺失的矛盾。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增加招生量,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办学形式,如半工半读式、校企合作式、两年理论教学一年下厂实习式等,有些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个学期,就得下到工厂或企业中实习,而工厂或企业对这些学生的评价都大同小异:学生们的字写得太差了,错别字太多了,对人没有礼貌,不会说话……这些都是学生们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总的来说就是语文素养的缺失,如此下去,学生的终身发展必然受到限制。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对策。

2.1 借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当前我们国家提倡以人为本,对学校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着就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积极的影响。新课程目标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巢宗祺先生解释道:“《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2]可见语文素养的内容非常丰富,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理念中提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提到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时指出“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拓展视野、重视积累,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3]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语文的实践应该指学生主动参加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实践活动,从而生成知识体系,这样自然就“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语文课作为“母语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多,老师应抓住这个切入点,在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2 建构中职生的语文素养的新的生长点。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者,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4]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不被重视,但学生身心发展又是最为活跃同时又最为表露的,处在成熟与半成熟时期,活动能力强,所以可尝试在活动中寻找语文学习新的生长点,寻找中职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语文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3.具体做法:精心设计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职语文教育无高中语文高考活动指挥棒的束缚,教学更能放开手脚进行大胆尝试。而语文活动则是一种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教师完全可以抛开传统课堂的约束,在精心组织的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1 重新整合教材,灵活设计单元语文活动。语文教材是展示性的、分单元进行的,中职国家教委八五规划(提高版)教材一二册都有诗歌散文教学的篇目,按部就班教学学生会感乏味。为了帮助中职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建构、学习,使用教材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材料,可以设计语文单元活动,把课文的阅读、学生的写作、朗读、口语交际活动全部设计在内,使学生从这种设计中自动积累知识体系。如可以设计“诗文朗诵会”语文学习单元。

在语文活动单元设计中,学生的鉴赏、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都有了训练的机会,他们在亲身体会中无形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

又如学习求职书信活动单元,则把角色扮演、情境教学、合作学习引入课堂,学生的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无形中提高了。

学生在各个单元中逐步掌握了语文运用的规律,体现了新课标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要求。遇到需要讲解知识时,再在活动开展前简要介绍,在活动中加以深化。

3.2 充分利用网络、报纸、阅览室、公园、新华书店、商店、超市等课外学习资源,把语文学习拓展到社会这个大课堂。新课程目标中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语文学习的机会意识和资源意识,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生命体验和精神成长联系起来,如学习老舍的《怎样学习语言》时,可设计“漫游语文世界”活动,要求学生上街头抄录店堂匾额,进巷尾听百姓言谈,搜口头流传的新鲜用语,上网抄网络语言,上图书馆找相关资料,抄对联、俗语,纠正错别字,写成“我在生活中学语文”的作文,然后分组把准备好的资料装订成集,课堂上发言交流。活动中,学生结合实践,阅读、搜集信息、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机会得以体验,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3.3 通过承办学校大型活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笔者接触的多间职业学校都发现,每间学校都定期开展体育节、技能节、文化节等活动。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开设活动课提供了极其有利的课程资源。笔者所在的学校一个学期全校性的学生活动就多达二十个,其中和语文关系密切的活动就有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作文大赛、普通话比赛、手抄报大赛、黑板报大赛、网络通讯稿大赛等。语文老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承办学校大型活动,如普通话大赛、主持人大赛、形象大赛,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语文综合技能,其中有主持人语言的运用,各种应用文如广播稿、通知、邀请函、启示、海报的写作,处理好各种关系的口语运用等,充分利用这些语文学习机会来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在这些需要合作完成又能表现自己的活动中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强化,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结束语:总之,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可以抛开课堂本位、课本本位和知识本位,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自省、自悟、自得语文运用的规律,真正在“语文实践中学会语文”,从而提高中职生的语文素养。

注释

1 陈丹辉主编.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成果《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研究》.气象出版社,2006.6:9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3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2000

4 欧阳芬编著.《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6:93

参考文献

1 陈建伟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6

2 吴惠青.新型活动课程的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1998(4)

第3篇

内容摘要:

一说起综合素养,相信有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唱歌、跳舞、书法、绘画等。其实不然,综合素养并非多才多艺,也不是要学百家之长,而是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与专业知识素养,同时还包含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语文的教学实际上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本文试图从语文对思想道德、专业知识及创新实践能力素养三个方面论述语文对其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语文素养 思想道德 专业知识

语文学科是九年义务教学阶段的较为基础的学科,也常被人称为“工具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途径。它既是规范语言的实用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艺术。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学问。

1.语文素养对思想道德素养的影响

1.1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宽容之心

常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得饶人处且饶人”不是只有古人才该具备的品质。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宽容之心,由于大多数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尽了父母的溺爱,这种宽大为怀的心理可以说是贫乏至极了。而语文的教学正是要从文章的品读中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学生们的宽容之心会得到升华。

1.2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进取之心

语文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们奋斗、进取的观念。一次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赢”字。然后问同学们:这个“赢”字是由亡、口、月、贝、凡五个字组成的,谁知道它的深义呢?同学们议论纷纷,后来我为他们解释道:“亡”意为危机感,“口”意为“表达能力”,“月”为日积月累的知识,“贝”就是经验,“凡”则是要有一颗平常心。这五样因素加在一块,便是“赢”的意思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立志做一个能够“赢”的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赢”是我们唯一的准则。

1.3语文教学缔造学生感恩之心

“感恩”一词是现阶段很流行的话语之一,各大媒体也纷纷报道“感动中国”的先进事迹。可是又有谁想过,为什么“感恩”话题会一再被提及呢?我认为,作为中学生的孩子们,对社会的认知还不那么强烈,有很多事情不能够完全分辨清楚是非的。所以,他们也会或多或少地缺少这种感恩的心。有时,看到孩子们不能够体会父母、老师和其他人的良苦用心时,我真的也感到很难过。所以,为学生们缔造感恩之心,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2.语文素养对专业知识素养的影响

2.1审美能力的提升

审美能力可不是一个可以随便提及的字眼,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能力的养成似乎有难度,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不让学生们涉及。其实,学生们在课外阅读和诗词赏析时,审美能力早已潜移默化地在他们心里生根了。在讲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我便给他们朗读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评语:“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随后,又为他们拓展了王国维对《长相思》的评价,“夜深千帐灯”乃塞上之作的“千古奇观”。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看到了塞北的景色,也仿佛感受到了纳兰性德羁旅他乡的孤独。

2.2感悟能力的加强

我曾告诉学生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哪怕是一个细节,有时也会打动人。我给他们范读了作文《用细节丈量慈爱》,其中有一个情节,是奶奶为“我”挖西瓜瓤,从中看出了奶奶对“我”深深的爱。听到这个范文后,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后来我让他们写了作文《想起你时很温暖》,其中有一位女生,写到这样的情节:“我”突然想吃烤冷面,而外面很晚了,妈妈想明天再买。而“我”一个劲地央求,妈妈只好深夜里出去给我买。当妈妈回来时,天已经很晚了,妈妈也疲惫不堪,可是她看到“我”吃得津津有味时,笑得那么灿烂。一刹那间,小作者的心灵被触动了,她在文章的结尾处写到:“这就是我的妈妈,为我肯付出一切的妈妈!”这段情节让我感动不已,我也终于发现,学生们找到了那颗可以感悟的心。

2.3表达能力的锻炼

常有人说:语文是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分类的,这话不假。但是普通的语文教学只能解决学生们“读、写、听”的能力,想到在“说”上作功夫,就还要另僻蹊径。我认为,语文教学对学生们的表达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校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更是大大促进了学生们发表见解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发表个人看法,各抒己见。通过展示环节,讲解重要知识点。这些,无疑是对学生们表达能力的一个很大的提高。

3.语文素养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1创新能力不只是理科的概念

对于中学生来说,光会死读书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培养出属于中国的“诺贝尔”。所以,创新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创新能力靠什么来培养?数学、物理、化学?我都不否认。但是语文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又怎么会有这么多丰富多彩的小窍门呢?所以说,语文的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3.2学习语文对实践能力同样有帮助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素养;提升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型的挑战,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法无异于其他科目,都是以考试内容和解题步骤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一直在重复着大量的练习和记忆。在这种形势下,很少有学生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再将之转化为自我的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会影响到人的价值导向和个性发展,对人格的养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一定到打破“学习为了考试”的教学怪圈,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方向之一,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文就将具体阐述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夯实积累语言基础,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教师凭空就能做到的,在高中教学阶段,提升语文素养就要从学生的字词语言基础开始。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汉字的发音、书写、意义,汉字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在汉字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历史和内涵,学好语文兼备语文素养就要从掌握汉字开始。当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正从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还是会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为进一步的升学做好准备。教师在进行语言基础教育的时候,既要注重字词训练,也要让学生明白字词语言的魅力所在,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基础。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要了解文字运用的基本语法和修辞形式,这样才能规范运用所学的语文内容。

语言的积累可以通过古诗词和名著完成,这些也是我国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学习古代文化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这三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强调字词积累,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含义和解析理解并记忆,能顺利读懂整篇文章,接着再对比分析这三篇文章的深意,这三篇文章都是由七国纷争到秦统一六国再到灭秦建汉这一大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无论是烛之武、荆轲或是刘邦都是古时的英雄,从文中可以体会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英勇,并将之转化为语文素养。

二、掌握语文各项基本技能,为提升语文素养提供工具

语文教学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基本生活技能的积淀与提升,对于即将参加高考进入象牙塔并且对接社会的高中生而言,语文的教学更应该是一种对“听说读写”全面提升的途径。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追求其教学的有效性、要注重对学生各项语文技能的提升,切不可附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应试化教学,让高中语文教学变成高考的形式化产物。语文的基本技能不外乎听说读写这几项,听和读是这些技能中的基础,在日常的人际交流、读书看报中基本都能达到相对不错的水准,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影响,学生的“说”和“写”的水平依然无法达到高中生应有的水准。“说”,看似简常,殊不知“说”中也是蕴含着大学问的。一个人言语表达的过程中,可以反映出说话者的气度与胸襟,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兼带起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举办以“读书有用还是读书无用”的主题辩论赛,让学生用“说”肀泶镒约耗谛牡南敕ǎ欢说起“写”,也一样是重要无比。好的书面表达能力是新时代人才必不可缺的一项技能,牢牢掌握这项技能会在学生走向社会后给他们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也经常会让学生模拟书写一些诸如“公文”、“求职信”、“通知函件”等,一来让学生学会通过书面的文字展现自己、表达思想,二来让学生提前接触一些将来职业生涯中常见的文体,对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促进提升语文素养

众所周知,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讲求潜移默化。因此,语文素养的提升势必会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这一漫长的积累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必须要有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作为支撑,如若不然,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学习语文产生倦怠情绪,积极性不高,从而渐渐降低高中语文教学的水平。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帮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与习惯。一些活跃课堂气氛的小游戏、小环节可以充分提升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语文学习,这样一来势必就能渐渐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可以让学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自行拟写演讲稿,并抽选代表上讲台演讲。这种活动环节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心中学习语文的激情,让学生学习起语文来更高效。

四、教师自身提升语文素养,重视课内课外的提升途径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如果想在日常教学中欲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先从自身入手积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科目的兴趣。这就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懂得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各种新型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不断思考和更新教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重视课内课外两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日常教学大都数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因此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或是竞争答辩。与此同时,教师要看到课外提升语文素养的成效,要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文字魅力,定期也可以举办一些语文比赛,例如汉字拼写大赛、古诗词接龙比赛,组织一些诗社和小说社,让志同道合的学生有合作前进的动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 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课题,需要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方式。要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只有在此前提下,高中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其“活的灵魂”,让高中语文教学展现出其最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语文教学环境

虽然地处农村,条件有限,但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首先,教师应扩大对语文学科的观念意识。语文作为我们的国文,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不是几本小小的课本所能涵盖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走出教材的理念,虽然学生的阅读资源有限,但我们可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中的文章积累起来,编辑成册,作为学生共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能开阔眼界,获得多角度的知识和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另外,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的积累,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作为学校,应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的资源。让学校、家庭、自然、社会融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环境。

二、加强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还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追求。

①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课堂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学,课堂以老师为主体,致使很多同学有想法没处发表,有才能无处展现,在学习中只能被动的接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训练。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事在必行的。

②以人为本,精心设计。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训练。

③大力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属对、涵咏和顿悟,这些方法是符合汉语文学习规律的,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应该大力继承。对于古诗文的教学,就要重视在课堂上让学生诵读、吟咏、背诵、默写,强化积累,增强文言语感,使学生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根基。

三、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这也是新课标多次强调的。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因素。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通过他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来,并且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收和表达,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语文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等课程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

首先,学校应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创造一定的场所。如:写作方面,创建文学社,编辑文学社刊。阅读方面,建立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组织阅读交流活动,好书推荐活动等。口语交际方面,成立学校广播站,朗诵培训班,组织演讲比赛等。书写方面,组建书法兴趣小组,写字比赛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参加各类活动,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6篇

关键词 语文素养 兴趣 习惯 基础

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这是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命题。教育在不断地反思与改革中,逐渐回归了本真,找到了自己的理想。

当今社会,是一个善变的社会。社会学家们分析说,GDP高速增长时期,也就是社会转型时期,此时社会公众的心态普遍呈现一种稳定性,“变”成了惟一的话题。“谁动了我的奶酪?”如此深刻,又如此形象。一时间,人们纷纷觉悟:“动”则思变,变则通。于是,人人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急于求成,浮躁冒进成了这个时代的流行病。这种社会风尚自然不可能不折射到语文教学上。在升学与未来职业、经济地位直接挂钩的时代,分数与升学率成为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重要的有时甚至是惟一的评价依据。而语文教学便成为应付考试的一种工具。课堂上尽是归纳、概括,让学生记录主题思想、写作方法、结构特点。“阅读,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这句名言,谁也不去理会了。语文课成了一种“快餐”式教学。学生若是无法消化吸收,就搞题海战术,假期补课。一时间,学生的考分也许有所提高。但是这种教学,教师只是利用自己的威严逼学生呆呆听讲,死记硬背。杜威先生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称它为“静听教育”。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朝气。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也可谓教得严,教得勤,教得苦,大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然而这种又笨又苦的教学,不仅磨损、消耗了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磨损、消耗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的语文素质。这种功利主义的语文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煎熬,一种折磨,如同服苦役。我们不一定同意卢梭“返归自然”的教育观,但卢梭有一句话,我们必须记得:当教育追求实利,残害学生身心时,“学校便成为心灵屠宰场。”

其次,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还制造了实际意义上的教学泡沫。其一是因为以考分为惟一目标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毫无意义的。不少教师反映,一些考分优异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学校以后,暴露出一系列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缺口,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也就是缺乏“可持续发展”性。所以这种考分的提高,并不是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是一种泡沫。其二,功利主义使教学改革停留于形式。为了体现教学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只是分几个小组,表面上问问答答,形式上“议论议论”,看起来热闹,而实际上少有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参与。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多媒体进了课堂,但大屏幕上展示的不是课文,就是简答题、填空题、选择题,繁荣是虚假的繁荣。

教育、教学是不能太讲究功利、太计较实利的。“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播文化。培养文化人,应该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味着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呵护人。“素养”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经常修习涵养。这就是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在于人的精神世界,是要把语文内化到人的身心与品质之中去,成为一种素质修养,影响整个人生;并且,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一个质变的过程。一位学者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比作美酒的酿制,是非常形象、妥贴的。语文素养的这些特点就要求教师少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多一些教学浪漫和职业理想。

首先,要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有兴趣才有求知欲望,才有才气和灵性。要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一种愉悦感,教师自然不好再任意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喋喋不休地唠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当然不能靠说相声、搞滑稽表演来取悦学生,而是要靠教师对语文的真正学识和情趣。语文教师不仅要学得多,而且要学得通,学得透,要有自己的见解,又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化繁琐为简约。切忌成为教材参考书的宣读者。曾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他没有从头至尾逐段分析,而是先请学生抓住关键词“祸不单行”、“惨淡”、“狼籍”等复述当年作者的家庭境遇,然后请学生找出详写父亲背影的一部分,齐读、自读后,大屏幕展示改写的文章(省却了“黑”、“布”等字)体会表现力的不同……整堂课显得轻灵通透,学生自然不会感到累赘、枯燥,而是觉得趣味盎然。我们的教材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好诗文。语文教师要兼有学者与诗人的气质,引导学生去长期地接受优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知识视野;亲情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所以本文就从知识视野的扩大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借助语文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在丰富学生大脑知识中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两个问题: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儿?②他借箭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指导学生结合语文教材思考上述问题。接着,我问“同学们,还有谁知道有关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呢?”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扩大知识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

在现今的社会里,亲情越来越淡薄,导致一些学生张口骂父母,伸脚踢父母等现象时出现在各种报道中。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课上进行的亲情教育没有作用吗?反复思考之后,我只能说,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不够深刻,不能触动学生的心,让他们感觉知识就是知识,和其他的没有关系。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我们要融亲情教育于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价值。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份人间至情,在授课的时候,我就父母的爱这个话题让每个学生都讲述一件体现父母爱的小事,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亲情,感受到爱。

总之,教师要立足语文教材,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语文 学生 素养 培养 方法与策略

素养,根据《新华词典》的解释是:平时的锻炼和教养。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繁荣积累和提高。2001年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笔者通读了整个新课标,关于语文素养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一、什么是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大家知道,素养是一个人平时的锻炼和教养,它所涵盖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既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品性特征,也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价值体验。比如,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以及能力,都称为语文素养。这样一来,语文素养的内容到底包括多少,真的很难给予界定,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如选修课所获得的语文素养。再说它的内涵,新课标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时间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一要求比较全面,但是各个要求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体现出来,层次感不强,造成目标众多,有关于学生的人生态度,有关于学生的认知态度,有关于学生的道德品质,那么这些目标要素间如何平衡和衔接,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语文素养的界定

宽泛的语文素养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限定。首先是其对象的限定。这里谈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其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特别是广大的初、高中学生,因此它有别于一般的素养,它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习得的语文素养。比如一个作家的,他的语文素养可能是多方面的,较强的写作能力、较大的阅读量、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其容量会越来越大;而讲的语文素养,对学生只是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只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相应的最低要求,就算已经达到了要求。因此,应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发展特性,制定出相应的培养目标。语文素养的培养,它有一个“变通域”,即它有一个很大的层次空间和范围,这样势必导致其内涵丰富,概念宽泛以至模糊化,为此,必须对语文素养从量上进行规定,即“量化”。所谓“量化”,就是用客观、具体的数字来规定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实现语文素养所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至少2800个单字,高中阶段应该会背50篇古诗文等等,只有规定了这样一个最低标准,语文素养的实现才更加容易和现实。

三、学生原有素养、现有素养和将来素养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原有的素养也是呈现千差万别的姿态。学生原有的语文素养与其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调研,具体了解学生的不同秉性,以此作为原始的教学资料,努力创设教学赖以进行的良好环境。对于学生原有的素养,教师要予以正视,不能存有任何的偏见。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因“生”而异:对于一个缺乏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应从多鼓励其发言、多用语言表扬开始,逐渐让其认识自己并相信自己,从而发挥出他的前能,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学习;对于一个粗心大意、丢三拉四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从锻炼其耐性和沉稳性开始,逐渐培养其稳重心细的个性品质。另外,还应该注意一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激发、充实、丰富和调整学生的原有素养,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即儿童现有的和借助他人启发达到的水平,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原有素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最后,学生的未来素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关系到人的发展,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教育家说“是教育挫伤了孩子的求知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这就要求广大教育者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各种积极要求,并给予适宜懂得引导,充分发展学生的可能性,当然,这有别于“自然主义”的放任发展观,是发展学生的潜能,是有步骤、有指导的发展。

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融合在新课标所讲的“三维目标”中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三个目标的实现,即意味着语文素养的实现,二者是息息相关的。

1.语文素养,强调的是养成,因此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即循序渐进,尊重学生心理的发展。

2.语文素养的培养,必须融入到各学龄段和各个学期的教程中来,只有实现了前一阶段的“前素质”,才有后面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语文素养必须和教材的传授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本材料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素养。

3.语文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一个人的心智发展,也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语文能力,如写作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等。

第9篇

新课程,就需要教师有新的理念,不然仍旧是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教师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自然也停滞不前。其实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材的修订,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都无疑给目前的语文教学指明了道路。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语文教学即可抛开模式限定,未尝不会出现,柳暗花明、百花齐放的繁荣的景象。

作为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开阔视野,高目标,低起点,踏踏实实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鉴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走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地一步

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不再认为写一手好字多么重要。原本开设的书法课、写字课也形同虚设,失去它原有的意义。当然,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书法家,可是写一手好字方方正正的汉字任然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就要求学生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提笔就要把字写得方方正正、规规矩矩。同时笔者把做人与写字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长抓不懈,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 天天论坛展现个性风采,不仅要说而且会说

古代读书人,讲究文质彬彬,为人处事都要有读书人的样子。而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要想让他们能够当众说话并且做到从容自若,不卑不亢,确实不是一件易事。所以为了锻炼他们的胆量,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交际能力,笔者特意从每节课抽出5分钟,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并美其名曰“天天论坛”,刚开始谈不上“论”,只是进行一些诸如“自我介绍”,“家庭介绍”等简单口头训练,同时还加上一些简单的礼仪训练,使用了“我很荣幸,我很高兴,谢谢大家,请多关照”等交际用语,让学生学会了“鼓掌欢迎”、“鞠躬致谢”等常规的礼仪动作。学生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渐渐的在言行上有了变化,少了一些“野性”,多了几分“儒雅”。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每天说话的内容也由命题、半命题发展为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成为了真正的“论坛”。学生谈的内容,可以是针对书本内外、学习生活、所见所闻、甚至是国家大事、世界风云,都可以发表议论,畅谈看法。只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就行,并且特别鼓励创新思维、求异思维,言人之未言,想人之未想。经过这样的训练天天论坛成为了展现学生个性风采的舞台。

3 “我的朋友是书”,小小图书角,让学生的眼界大大开阔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书籍无疑是最好的工具。所以开学初,我就积极筹建图书角,亲自带头捎去几本书,学生或借或买,不常时间全班就拥有了记事本书。其中不乏四大名著、世界名著及一些著名作家作品。书有了,下一步关键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和他们一起讨论制订了“图书管理条例”规定了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的时间、内容等,举办诸如“读书沙龙”等活动,在正确地引导下,学生的“读书笔记”中便有了“我要与书交朋友”“我的朋友是书”这样的文章。读书的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而且学生们的目光都关注在名著、名作上,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情操高尚了,“下笔如有神”的情景也不再是口头上的鼓励,而成为了活生生的现实。

4 小小文坛,争奇斗艳,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绝不表现在能写出几篇好文章,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几篇自己的作品,这种理解是狭隘的。但反过来想,只有能写出来好的文章,才能说明他们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因此,笔者鼓励学生们创作,并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场所,在班级的板报上专门开辟了一个专栏,取名“小小文坛”,专门发表他们的作品,而且保证每周都有新的作品上栏,这样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每位同学都积极地撰稿,“小小文坛”出现了争奇斗艳的局面,同学们的脸上都出现了成功后的喜悦,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我们班级文学社的名义向相关的报刊杂志推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 开发课程资源,注重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