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和建议

时间:2024-01-16 10:21:13

导语:在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和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和建议

第1篇

关键词:新时期 防灾减灾 气象服务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农村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农村已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农村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农村也没有。目前许多地方在乡镇配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村里配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4.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二、对策和建议

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雷电监测网并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的科学研究。

3.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4.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做好农村科学防雷宣传教育工作外,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在农房建设许可中把好防雷设计关和施工关,建立农村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结果。特别是对农村企业、公共建筑、学校的防雷隐患,要分类指导,督促整改到位。

5.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场所的防雷措施和规范农村防雷减灾管理。

第2篇

 

集安市位于吉林省最南部,全市总幅员面积3217平方公里,森林和山地占总面积的85%,耕地占总面积的7%,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是一个“八山一水半厘田,半分道路和家园”的山区市县,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天气气候复杂,灾害性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对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威胁十分严重,因此,健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村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近年来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及预报预警服务情况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一直是集安市气象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集安市气象局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深入开展农业气象方面的研究,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意识和防御气象灾害知识宣传,为全市农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积极的工作。

1、覆盖全市的气象灾害监测平台和信息平台

2007年以来,集安局在全市范围内相继建设安装了3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形成了覆盖全市及广大农村的自动监测网络平台,实现了气象灾害信息监测自动化,为严密监视及收集暴雨、低温冷害、寒潮以及次生地质灾害等信息提供了可能,也为农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提供了有利的科技支撑。为保证区域气象站监测到的实时气象灾害信息及时传递给各级领导、社会公众和广大农村地区,最大限度的扩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为防灾减灾工作赢得宝贵时间,我局针对监测及时,不畅的问题,2009年协调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在防汛办、森防办、交通、水库、电力、学校、医院、及全市11个乡镇等人员密集场所安装了电子显示接收屏和手机短信传播网络,成功搭建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平台,解决了乡镇一级气象灾害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保证了气象灾害信息出口的畅通。

2、完成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

为做好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2010年我局编写了《集安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0-2020),集安市政府以集政文〔2010〕6号文件正式颁布实施。《规划》提出了未来十年集安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战略布局、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建设和保障措施等。《规划》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将组织实施的六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重点加强城市、农村等地区以及农业、林业、交通等高影响行业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集安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3、着力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为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面提升集安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我局积极协调集安市政府,印发了《集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集政办发〔2010〕44号)文件,成立了以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为组长、民政、水利、国土、农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覆盖广的气象预警信息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气象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等问题,为集安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

1、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目前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多种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初具雏形,特别是随着气象手机短信,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气象灾害信息的问题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也局限于乡镇一级,大部分村屯仍然无法覆盖,因此,如何最好最快的将气象信息及时的传递到广大农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民手中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农民,甚至相当多的村、组都没有电脑,更谈不上使用互联网,农村网络信息化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再就是农民对防灾减灾意识不足,遇到灾害时,也只是望天兴叹。

3、财政投入不足,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缺乏。近年来,政府制定了很多方面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但是在农村地区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制定的规划及预案落实程度不高。

三、对策和建议

1.将气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气象工作与农村工作密不可分,气象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现实作用。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将气象为农村建设服务体系纳入当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气象为农村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快建设农村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在乡镇布设小型天气雷达,提高预报确率;二要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社会化综合管理体系。要加大乡镇气象联络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力度,这部分人员要主动承担传播天气预警预报信息、维护加密气象站日常管理、收集气象与农经信息、气象灾害上报和气象知识普及等工作。三要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推进公共气象服务进村入户。要不断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手段,通过广播、电视、电话、手机、报刊、电子显示屏、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到受影响的农民手上。要将气象服务纳入农村文化站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农民进一步了解气象知识,掌握气象知识,及时获取气象各类信息。

第3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管家车务”为你整理了这篇气象局气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气象局气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一、2016年至2019年气象助力脱贫工作情况及取得成效

(一)推进贫困地区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

2016年至2019年共新建8个多要素乡镇自动站,3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6台农田小气候观测仪,加以水务局气象观测站点的数据接入,气象观测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观测能力得以提升。在清水河及武川县共设立气象扶贫公岗4个,以实际行动带动群众脱贫增收。

(二)加强贫困地区气象预警信息响应体系建设

依托山洪保障工程及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等项目建设,在全市各旗县区开展“六个一”基层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依托专项建设,进一步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体系,完善预警信息与接收机制。一是将各乡镇村气象灾害应急责任人纳入12379预警信息平台,通过手机短信第一时间权威预警信息。二是将各地保险协理员、社区网格员等人员纳入气象信息员队伍,利用微信群实现预报预警信息快速传播及灾情收集上报。三是积极与各地扶贫办对接,为扶贫驻村工作队建立气象服务微信群或将其纳入服务短信号码群组,及时各类信息,并充分结合气象科技为农服务需求,为扶贫点制定气象点对点服务,指导村民科学种植、及时避灾。

(三)提升贫困地区人工影响天气扶贫效益

2016至2019年,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平均每年在53点次左右,全市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较之前增加一倍,对于抗旱增收及生态恢复具有良好的效应。积极推进人工影响天气装备现代化建设,开展装备弹药物联网改造,实现火箭发射架和弹药物联网设备安装及系统化运行。

(四)推进贫困地区智慧农牧业气象服务

充分应用高分卫星遥感技术,开展灾害性天气监测与农业保险定量化评估工作。2018年7月,土左旗接连出现大到暴雨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农田内涝,导致作物减产或绝收。呼和浩特市气象局与中国人保、统计局联合开展多次野外调查,利用无人机及卫星遥感数据对承包地块进行了灾情定量化评估工作。发展一县一品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武川马铃薯、托县葡萄、辣椒、清水河小香米等特色农产品开展全程化系列服务,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五)切实做好定点帮扶工作

2016年至2019年呼市气象局的干部职工为羊群沟乡五间房行政村、大湾行政村、羊群沟行政村的累计45名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捐献帮扶资金23600元,旧衣物40件;为五间房行政村投资9.5万元用于打井和村容村貌的改造;组织单位食堂、职工购买帮扶村农副产品3万元。对清水河县阳湾子小学进行帮扶助学活动,捐资助学0.7万元,捐赠物品0.2万元。截至2018年底气象局干部职工帮扶的困难群众全部脱贫。

二、2020年气象助力脱贫工作进展

完善气象灾害站网监测建设:利用遥感数据制作土壤墒情监测产品,针对今年5-6月清水河地区的旱情,基于植旱指数进行遥感旱情监测,辅以人工测墒数据出具土壤墒情监测报告,为市政府及农业部门采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完善贫困地区基层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在清水河、和林格尔及市三区开展基层气象灾害“六个一”基本能力建设,收集整理气象防灾减灾数据集,绘制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作战图,提升贫困地区重大气象灾害服务能力。

强化贫困地区人影能力建设:2020年5—6月,呼和浩特市南部出现旱情,清水河尤为严重。旱情导致农作物播种进度严重滞后,19万亩耕地因旱情未能播种。呼和浩特市气象局高度重视旱情发展,加强监测,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根据市人影办统一指挥,全市各旗县均向清水河提供作业支援,共开展跨区域联合作业2次,发射火箭弹32枚,并向清水河支援火箭弹15枚及火箭发射架1部,用于后续作业。

大力开展消费扶贫:2020年截至目前,全市气象部门在“气象扶贫特产馆”购买各类助农产品共计1.7269万元。此外,从定点帮扶村购买猪肉等农产品合计9000余元。

三、典型经验及创新做法

要将工作做细做实,强化宣传机制,提升社会关注度。清水河县阳湾子小学是我局大力帮扶的学校之一,借助呼市气象局融媒体中心的大力宣传,又正值气象小主播选拔赛期间,阳湾子学校贫困学生的情况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孩子们争取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创造了机遇。

四、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是为农服务能力不强,科技助农服务做的不到位。由于呼市地区的区位优势,市区的气象服务主要以城市服务为主,为农服务尤其是大田农业服务能力在市一级较为薄弱。而基层业务人员为农服务专业素质较差,缺乏上级指导的情况下工作开展不够深入,气象为农服务产品与本地种植结构及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缺乏较为专业的指导建议。

二是基层农业产业优势挖掘不够深入。呼市地区各旗县特色优势农业产品较多,但是尚未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如进行气候品质认证或气候好产品认证,缺乏从经济角度助推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品牌式发展的能力与决心。

三是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开展的还不够到位。基层气象信息员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在乡镇一级落实的还不够到位,业务人员主动服务意识还有所欠缺,业务能力和素质有待提升。

五、2021年工作设想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但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工作仍在路上,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建设,充分发挥气象部门防灾减灾与为农服务的优势,2021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目标任务:

一是提升市级为农服务业务指导能力,根据各旗县区气象局重点建设方向及业务发展需求,着力开展特色农产品的气候品质认证工作。

二是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气象在农业保险理赔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强化与外部门合作,充分发挥各类气象品牌在经济方面产生带动效应。

重点工作安排:

一是借助与农牧局签署合作协议的契机,做好呼市地区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转型升级,切实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带动武川土豆、莜麦等敕勒川味道品质认证。

第4篇

关键词:霜冻;气象条件分析;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P457 文献标识码:A

1 气象条件分析

4月5~10日,宁夏中宁县出现了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程度重的霜冻天气。其中,6日,全县各地最低气温在-8.9~-3.9℃,最低气温≤0℃的持续时间全县大部在9~11h;最低气温≤-3℃的持续时间大部在4~7h;最低气温≤-6℃的持续时间,碱沟山、余丁、轿子山林场在1h以上。9日,最低气温在-9.6~-3.8℃之间,个别地区在-10℃以下,9日最低气温≤0℃的持续时间全县大部在10~12h;最低气温≤-3℃的持续时间全县大部在6~10h;最低气温≤-6℃的持续时间碱沟山、余丁、轿子山林场为7h。10日,最低气温在-8.3~-3.8℃之间,10日最低气温≤0℃的持续时间全县在7~10h;最低气温≤-3℃的持续时间全县大部在3~7h;最低气温≤-6℃的持续时间余丁、轿子山林场、碱沟山在2h以上。11日,全县大部地区最低气温-2.3~-0.2℃。其中,5日清晨中宁县下流水地区出现霜冻,其余地区出现轻霜冻;7日清晨,中宁县徐套乡出现霜冻,中宁县余丁等地出现轻霜冻;8日清晨、中宁县喊叫水等乡出现霜冻,中宁县上渠、长山头、等地出现轻霜冻;6日、9~11日清晨全县出现霜冻。6日、9日、10日大部地区出现重霜冻。

2 气温异常偏高,致使果树萌动提前,也是造成冻害的主要原因

3月上旬平均气温6.7℃,中旬平均气温9.7℃,下旬平均气温11.9℃。各旬比历年同期偏高4.3~4.7℃。4月1~4日,全县平均气温10.8~15.1℃,5日开始气温明显下降,5~9日,平均气温为6.8℃,出现明显“倒春寒”。

前期气温异常偏高,使杏、李子、桃等经济林果树提前萌动1~2周。4月上旬已经开花或处于花蕾期。4月5~10日持续低温霜冻天气使经济林果树严重受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 果树受冻程度分析

据中宁县轿子山技术人员田间观测,气温降到-6~-10℃时,花朵全部结冰,在清晨7时查看时花朵时,发现里面全部是冰粒,子房、柱头已经变软变黑;在9时观察时对树体进行摇晃,花朵纷纷落地,李子、梨、桃、核桃、杏花朵子房全部结冰,就连当晚灌水和放烟的果园也是如此。据林业、气象部门联合调查统计,苹果中富士系花朵受冻率达98%以上,金冠系花朵受冻率达95%以上,平均96%;梨冻率达98%以上;桃、杏、李子等杂果类花朵(幼果)受冻率高达99%以上。核桃幼树新发枝芽受冻萎蔫,枝干抽干。经过4月6日、9日、10日连续3次低温冻害,全县苹果、桃、梨、杏、李子等杂果几近绝产,经济损失共计13344.84万元。

4 气象预报服务及应急响应情况

为做好4月4日~10日霜冻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中宁县气象局加大了监测和服务的力度。4月3日上午,宁夏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服务Ⅳ级应急响应命令,中宁县气象局即刻进入重大气象服务Ⅳ级应急响应状态,并根据应急响应命令要求全面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及时进行了跟踪服务。

4月3日11时中宁县气象局寒潮蓝色、大风蓝色、沙尘暴黄色、霜冻橙色预警,并进行了服务,同时启动Ⅳ级应急响应。5日夜间气温达-2.0℃、-3.0℃及之后隔半小时通知林场,进行霜冻防治。

4月8日中宁县气象局于11时25分霜冻橙色预警信号:“预计4月9日和10日清晨,全县最低气温在-7~-2℃,有霜冻,请注意防寒防冻。”服务人员及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服务。县林业和枸杞产业发展局根据天气预报制定了中宁县果树低温霜冻防治措施,下发各乡镇场实施;接到低温来袭的气象信息后,县林业和枸杞产业发展局通过中宁电视台了低温霜冻防治信息,进行多天多时连续滚动播放;同时通过联通、移动、电信等通信单位向手机用户了低温霜冻防治短信;低温冻害期间,进行了跟踪气象服务。各部门、农户都采取了相应的防冻措施,霜冻来临前夕,轿子山林场、清水河林场对所有果园进行灌水防冻;在4月6日、9日、10日凌晨组织果农在果园点燃柴草放烟防冻。

虽然预报准确,服务及时,防御措施得力,但由于4月5日晚上至10日凌晨,连续3次气温下降,且零下温度持续均达10h,致使全县各类果树花芽严重受冻,中宁县林果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中宁县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冻害调查小组,深入中宁县进行了灾情调查,并向县委、政府及区、市气象局汇报了灾情。

5 对霜冻气象服务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5.1 存在的问题

5.1.1 区域自动站分布密度太大,资料的代表性不强

需要继续增加区域自动站的建立,加密气象监测网。在大的农业基地、容易发生气象灾害的地方增建自动气象站,以保证资料的代表性,服务的针对性。

5.1.2 服务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

对乡、村、基地、农户服务的针对性、局地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5.1.3 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气象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

5.2 有效预防方法的探讨

5.2.1 做好霜冻天气的预报工作

提前作出霜冻天气的预报,包括重霜冻、较冻霜冻、轻霜冻,建议农户做好霜冻防御的准备工作。

第5篇

一、主要工作

1、健全领导机制。为切实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按照县委的要求,__各参学单位均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明确分管负责人为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主任,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有人抓、有人管。各参学单位党员干部均能按照要求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学习心得;各单位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相关资料整理规范,并做到归档成册、分类保存、便于查找。

2、周密部署安排。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各参学单位立足工作实际,均制定下发了本单位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同时,为进一步做好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各单位对学习调研阶段的日程、主要内容都作了详实的安排;各单位第一责任人均带头上党课,给广大党员做出示范,水产局还安排了班子成员轮流上党课。在学习形式上,各单位结合实际,彰显出各自的特色。如农业委把每周星期一、三的下午作为集中学习日,并及时组织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夜校”党组集中学习;林业局制定了详细的学习时间表,具体到每一天都有具体安排,都有专人落实,还邀请了县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局负责同志就如何预防涉林渎职给全体党员干部上了一堂警示课,教育林业干部要把握好人格底线、纪律底线和名利底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水产局在每周一下午集中学习之后都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同时还邀请了县委宣传部讲师进行理论辅导;水利局每月末召开机关干部大会,就上月学习情况向党组汇报,并布置下月的工作。气象局结合第49个“世界气象日”,邀请城关中学一年级学生到局参观学习,并安排业务技术人员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进行了科普宣传,向同学们讲解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地球,爱护大自然,教育同学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等良好习惯,同时对小学生掌握气象灾害防御知识进行了测验和回访。在学习内容上,各参学单位不但把原著作为学习的重点,而且还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加强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做到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的双提高。

3、宣传发动深入。深入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各参学单位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一是召开动员会。各单位均召开了动员会议,对学习活动作了全面部署和统一安排。二是多形式宣传。各单位通过横幅、网络、简报等形式,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大造声势,广泛宣传,营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浓厚氛围。如农业委利用农业信息网和横幅等形式宣传活动的主题和本单位的特色;林业局除开设宣传栏外,还组织全体职工积极建言献策,每周向活动办报3份信息;水利局编印了2期简报,开设了宣传栏,结合今年水日编印了水利法律法规并由中心窗口等等。三是组织对学习科学发展观原著情况进行了测试。各单位测试结果均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4、广泛开展调研。一是发放征求意见表。各单位均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的形式梳理出本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农业委将征求意见表发至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然后由办公室对收回的意见进行认真梳理,对梳理的意见由党组会进行集体研究,决定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二是进村入户,座谈调研。各单位均能按照县委要求,围绕本单位工作重点深入基层实地调研,主要负责人和班子其他成员均就各自分管的业务工作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农业委围绕加快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会同 财政、建设等单位深入到全县22个乡镇和示范村,就农业产业化、村庄整治、社会事业发展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全面考核和调研;水产局就机关作风建设、渔业特色精养、水资源环境保护三个重点课题分别派出调研组深入湖区各养殖企业和18个涉渔乡镇进行调研,了解基层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气象局在汛期来临之前,由班子成员带队,相关科室人员参加,就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预警、防雷安全、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深入到北浴、高岭、汇口等8个乡镇进行走访座谈调研,并通过调研,建议县政府在各乡镇、完小和灾害多发地的村布设气象预警信息接收机,并作为公众公共服务和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项目来建设。

5、督查指导有力。为保证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各单位也加强了对本单位下属单位学习活动的指导和督查。如水利局对局机关和下属单位派出了6个指导检查组,同时明确指导检查组的工作职责,加强对下属单位的督促检查,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主要成效

通过学习调研,各单位普遍感到收获不小,受益匪浅,学习实践活动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1、各参学单位明确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激发了__干部参加学习、接受教育的积极性。通过提高思想认识,使__干部认识到开展这次学习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引导督促和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讨论活动,使“要我学”的思想转化为“我要学”,激发和调动了__干部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从而克服了学习讨论前存在的“重复”、“厌倦”、“无用”的消极情绪,消除了“懒”、“躁”的不良心理;通过宣传发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党员干部能主动学习教育读本,了解学习内容,各单位纷纷表示,要以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沟通交流,为党员干部转变作风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2、明确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了责任感。各单位联系本单位工作实际,自觉增强了为农民服务的责任感。尤其是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业口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单位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今后一个时期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切实抓好自身思想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服务决策和领导水平,在新起点上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坚持边学边实践,促进了党员干部作风的根本转变。各单位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与推进当前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边学边评边改,立学立行,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进一步转变。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县农业委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制定了《农业委机关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强乡镇兽医站运行机制工作实施方案》;种植业管理局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自筹资金1万余元,筹建__种植业网站,创新服务平台,拓宽业务新的增长点;农机局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过程中,简化办理程序,主动放弃休息日,方便农民群众,同时针对今年农民购机热情高涨的实际,先后组织农机校教员到高岭乡枫林村和佐坝乡碧岭村进行技术培训,另外还在高岭乡枫林村成立了全县首家农机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而且还提高了农机手的综合效益。县林业局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了富有林业特色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清明节期间,通过出动宣传车和发放张贴防火通告以及加强对重点乡镇的督查,确保了今年清明节期间无火灾险情发生。县水产局在学习活动中,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检验学习成效的标准来抓,与复兴镇党委、政府一道妥善解决了一个老户的生活困难问题;在每个乡镇3-5个示范点(户)的基础上,遴选10个作为县级示范点(户),并分别明确1名领导联系,安排1名技术人员,制定1个发展目标,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县水利局围绕群众关心的重点水利工程问题,会同财政、发改、卫生等部门组织对20__年农饮工程验收和督查。县气象局针对本单位人少的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了机关制度建设,变过去每日的签到考勤为向每人发放一张日志表,并于当日报局办公室,大大提升了气象工作的效率。

第6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建设规划;占地补偿;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10-01

一、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主要征占用地形式表现为:水保骨干坝、淤地坝、塘坝、蓄水池、各类用途渠道、道路、沟头防护等工程建设开挖面、坝体、永久性建筑物、堆渣、弃渣场、临时料场、管理房、临时工人宿舍和固定宣传碑牌、径流气象观测场、林草试验场地及特种防护设施用地等占地。近年来,县开展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中需要征地的主要形式为水保坝取土场、淹没区、坝体占地,临时料场、管理房、永久建筑物用地,涝池、沟头防护工程占地,道路占地和试验场占地。在水保坝工程建设征占用地工作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长期用地比例大,占地集中,容易造成个别农户失地生存。水土保持工程的布局,主要分布于沟道、壕道,近年来开展的淤地坝系工程建设主要分布于沟道、壕道地,实行拦泥、淤沙、生产相结合。但是,由于工程建设属于点状工程,所以工程本身的建设占地、满足拦洪库容要求标准淹没占地等分布都比较集中。农村土地承包中,全部村社实行块、片分包到户,农户耕地也就表现为张家一面坡、李家一道壕、陈家一个梁头,甚至王家一条沟的情况。因此,工程建设中多次遇到一个工程就造成一家人耕地全部被征占的现象。农户失地意味着今后的生活必须另谋出路,相当程度上要求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单位对失地农户今后的生活给予经济上的保障,而且是满足长期生活的基本保障要求。

2、当前一些地方水土保持建设规划目标有不切实际。在水土保持建设的规划与实践中,一是缺乏长远的规划,基础工作不扎实;二是规划的实施具有短期性,一届政府一个战略,一个领导一种打算,缺乏保障实施的政策制约;三是投入标准质量偏低,没有后续管理措施和经费,投入产出效益差。一些现有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选项不切实际,由于短期内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农民难以接受。因此政府一方面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注重农民利益和经济收入,同时要加强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教育,把近期和长远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3、项目批复中,大多数工程占地补偿划归地方匹配和群众自筹。在近些年的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建设中,单位面积治理投资本身就很低,坝系建设中淹没面积所需征地费用全部由当地自行解决,上级审批项目时一般不予考虑征地补偿,相当部分的坝体占地所需补偿费用也由地方匹配和群众自筹。对于小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从设计大纲方面就不存在征占土地补偿的内容。由此可见,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资金负担和土地补偿费用基本压在了当地业务单位和地方政府的肩头上,对于财政收入较好的市县来说尚可逐步解决,但对于贫困地区而言,一是通过压低土地补偿标准来逐年消化,二是地方政府行政行为的土地征调和移民政策辅助,最终损害了人民的利益,甚至影响到干群关系。

二、建立良好的水土保持工程与几点建议

1、统一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统一土地征占补偿标准是大势所趋,也是解决农村征地矛盾最为贴切的镇静剂。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开发生产建成设项目,都会影响到土地利用安全问题。综合考虑地类、产值、土地区位、农用地等级、人均耕地数量、土地供求关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同样质量等级的土地,其征占补偿的费用应该一样。如果将这种土地补偿形式称之为“土地利用平等价格原则”, 那同时也体现出了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原则。以人为本,科学定价,力求满足当地农民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对于长期征占土地和临时用地,我们还可以在标准划分时考虑其土地恢复的难易程度而区别补偿价格,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要切合实际,我们认为长期的土地征占补偿费用应该大于10倍的临时土地占用补偿标准。

2、贫困地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实行国家资金全额补助。水土保持既属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也属于公益事业范畴,搞好水土保持是城市与农村共同关注和奋斗的目标。贫困地区经济条件落后,财政入不敷出,如果让贫困市、县长期承担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的土地补偿费用,那无疑是雪上加霜。给贫困地区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首先要从国家资金的大比例扶持入手,切实为西部生态建设和大开发创造外部优势条件。因此,我们提出对于贫困地区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涉及土地长期征占补偿的费用实行国家投资全额补助的建议,以有效缓解地方经济负担,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3、把好项目审批关,严格落实好征占土地数量和合理性审查

要落实工程占地的数量和补偿标准,必须严把“三关”:一要把好项目的设计关。从前期可研到初步设计,必须精确测量水保工程占地面积,通过分析工程占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尽量减少耕地的征占比例。二要把好项目计划审批关。上级部门必须对工程建设用地的情况熟悉了解,层层上报,层层把关,对于报批的建设项目所需要的征地数量需要有准确的衡量。三要把好检查关。通过年度验收检查和不定期地施工检查,通过与实际对照,做好征占土地规划与施工的数量核算。

第7篇

关键词 农村;防雷现状;雷电灾害;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96-02

Causes of Rural Lightning and Lightning Protection Measures

ZHU Ming CAI Mu-min LIU Kai-dao

(Qinzhou Meteorological Office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Fegion,Qinzhou Guangxi 535000)

Abstract The situation of lightning accident disaster was summarized,and the root causes of frequent lightning accidents in rural areas were analyzed,including farmers poor lightning scientific knowledge,lag sense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facilities,delay of lighting implementation,imperfect management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the blocked release of lightning warning information.Measures to reduce lightning accidents in rural areas were proposed:promoting lightning protection awareness,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l,speeding up warning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strengthening lightning responsibility to implement,etc.,which had a good guidence to reduce lightning disaster in rural.

Key words rural;situatio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lightning accident;causes;countermeasure

近年来,雷电灾害已逐渐成为危害程度仅次于暴雨洪涝、气象地质灾害的第三大气象灾害[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逾1 000人因雷击伤亡,雷击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甚至数百亿元,其中,我国90%以上的雷击死亡事件都发生在农村[2]。笔者通过了解总结农村雷电灾害事故发生现状,分析阐述了雷电灾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做好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对策,为做好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开拓了新思路。

1 农村防雷现状

近10年全国雷击伤亡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平均每年伤亡人数为850人左右,死亡人数为450人左右,而农村占总伤亡人数的92.3%[3-4]。据《广西雷电灾害典型实例汇编》统计显示,2006—2009年广西发生的雷电灾害事故中,人身伤亡事故农村占93.2%,死亡人数中农村占92.8%,受伤人数中农村占91.6%,房屋受损数量中农村占52.4%,直接经济损失中农村占38.6%。如2006年8月28日17:00—18:00,广西钦州市大垌镇麻芎村附近山坡一层未安装防雷装置的平房受雷击,造成2人当场死亡、5人受伤;2007年5月23日,重庆开县义和镇兴业村小学被雷电击中,造成7名小学生死亡,44名学生受伤,其中5人重伤[5];2007年6月25日,江苏乐清市磐石镇芝湾村小龙坪山坡亭子遭受雷击,造成5人死亡,1人受伤[6]。

2 雷电灾害成因分析

2.1 农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知识缺乏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较低,科学知识较贫乏,防雷意识淡薄。认为雷电灾害是雷公发威,是天神惩罚人,难以直接对抗和避免,采取消极放任的态度。在居住(房屋建设)、生活劳动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防雷自我保护意识。如农村建房选址盛行信“风水”先生,不懂也不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把房屋建在雷电灾害发生几率大的地方;又如在野外劳动遇到雷雨时,就近躲在孤立的大树下或没有防雷设施的亭子里,这很容易招来雷击之祸。

2.2 防雷减灾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相关防雷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后,经过10余年的运行,城市防雷减灾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和有效落实,城市建(构)筑物防雷装置设计、安装、验收等都有一套科学严谨的管理程序,并取得良好的防雷减灾效果。但在农村,由于地域宽广、建(构)筑物分散、经济较落后等原因,防雷工作没有很好的落实到位。

2.3 农村防雷设施严重滞后和不足

农村绝大部分建(构)筑物没有安装防直击雷装置,或者安装的防直击雷装置不符合规范的要求,遇到雷雨天气时,这些没有安装或安装了不符合规范的防直击雷装置的建(构)筑物都处于雷暴危险区中,易发生雷电灾害事故,给农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很大威胁。现在许多农村建(构)筑物的屋顶上安装有电视接收器、太阳能热水器、水箱等,这些设施往往没有接地,也存在很大的雷灾隐患。

随着农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拥有电话、电视、电脑、冰箱、空调的家庭也不断增加,这些电器的电源、信号线路多数是由旷野外架空引入,且乱拉乱挂,布线不规范,较容易遭受雷击。由于这些电源、信号线路没有安装防雷击电磁脉冲装置(电源和信号SPD),一旦遭受雷击,强大的雷电流就会沿着线路进入室内击坏家电设备,甚至危及居家人员的生命安全。据不完全统计,农村发生的雷电灾害事故有近1/3是由室外架空线引入引起的[7]。

2.4 农村雷电预警信息不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气象部门可以提前一定的时间尺度对雷暴未来发生的强度、地域进行预报预警,但由于农村地域的特殊性,雷电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没有覆盖整个农村,雷电预警信息难以及时传达到广大农民手中,农民难以在雷雨到来之前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雷电灾害事故的发生。

3 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对策

3.1 加强农村防雷科普知识宣传

加强防雷减灾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科学认知雷电的知识水平,增强防御雷电灾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是推动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必须坚持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职能、涉农部门和单位积极参与的原则;以5月、10月的科普宣传大行动为抓手,以电话、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农村远程教育系统举办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会等为载体进行宣传教育,全力、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防雷减灾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同时,应把防雷科普知识教育作为一个长期的工程,将防雷科普知识纳入到基础教育当中,最终的目标是让防雷科普知识达到人人皆知、人人重视的程度[8]。

3.2 创新农村防雷减灾技术规范和管理模式

一是在县一级政府统一领导协调下,建立县、乡(镇)、村三级从设计、施工、检测、验收以及维护等较为完善的农村防雷管理体系,并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管理人员、技术服务人员和防雷宣传骨干人员,以解决当前农村防雷服务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管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二是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县实际,组织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制定本县农村防雷技术实施细则,依据本县建(构)筑物的特点,制定不同类型的防雷标准设计图,并印制成《农村建(构)筑物防雷装置技术方案图集》下发至乡镇村委会,为农村开展防雷设施建设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三是建设防雷减灾示范村和学校。村(户)出一点,气象主管机构支持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筹集资金在每个乡镇建立1个防雷示范村和1个防雷示范村小学。示范村和小学应选择建于雷电灾害事故多发的村和小学,通过防雷示范村和示范小学的建立,让农民对防雷减灾工作看得见摸得着,以点带面,推动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全面发展。四是把农村防雷减灾工作与中央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给予政策支持和投入。如采取措施强制对电话、通信、电力等线路入户进行屏蔽处理或安装防雷击电磁脉冲装置(电源SPD),以有效减少旷野外架空线路所引起的雷电灾害事故的发生。对建在农村的学校、企业、农民自建房屋的防雷技术服务费用给予特殊的减免优惠,对安装了防雷设施的农户给予经费补助。

3.3 加快雷电预警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的

气象部门要积极开展雷电天气、雷击落区和危害等级、大气电场等雷电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报业务,加强雷电监测、短时和临近预警预报。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气象信息显示屏等各种手段,及时、传递雷电预警信息。让广大农民能及时获取雷电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预防。

3.4 强化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责任落实

一是气象主管机构要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职能,认真做好农村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加强新、改、扩建项目的防雷装置设计的审核、分段检测和竣工验收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把好防雷安全工作关口;定期检测防雷装置,对不符合规范的防雷装置限期整改;对违反防御雷电灾害法律法规的人和事坚决纠正,严肃查处。二是充分发挥县(市)人民政府在农村防雷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依据国家、省(市)防雷减灾的法律法规,出台相配套的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实施办法,努力构建科学的农村防雷减灾工作责任体系,真正做到从上到下依法开展农村防雷工作的局面。三是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紧紧依靠当地人大的理解支持和监督,依法把防雷减灾工作纳入地方政府、部门和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和监督体系,确保防御雷电灾害的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落实。

4 参考文献

[1] 黄小红.农村防雷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397.

[2] 杨东亮,高建文,李全景,等.农村防雷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8):400.

[3] 梅机.丘陵山地农村雷击原因剖析与应对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0(24):13238-13239,13245.

[4] 董德文,申红石.农村防雷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硅谷,2009(1):192.

[5] 李家启,覃彬全,陈宏,等.开县“5.23”重大雷电灾害事故分析[J].气象科技,2007(35):48-51.

[6] 杨东亮,高建文,李全景,等.农村防雷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8):400.

第8篇

1 工作开展情况

楚雄市自2011 年实施政策性农业(种植业)保险试点工作以来的5 年里,中央、省、州、市4 级财政扶持和农户自担保费共计投入资金1834.05 万元,其中争取财政扶持1650.64 万余元、收取农户承担保费140.3 万余元,完成水稻、玉米2 种农作物投保5 期和油菜保险1 期,投保面积7.25 万hm2,理赔受灾面积1.33 万hm2,理赔金1259.63 万余元,覆盖全市所有种植农户,平均每年有10 个以上乡(镇)的上万户农户受灾理赔受益。其中2011 年水稻、玉米投保1 万hm2,投保金155 万元,理赔0.09万hm2,理赔金75.84 万元;2012 年水稻、玉米投保0.87 万hm2,投保金238.5 万元,理赔0.04 万hm2,理赔金63.89 万元;2013 年水稻、玉米、油菜投保1.9 万hm2,投保金499.7 万元,理赔0.51 万hm2,理赔金490.27 万元;2014 年水稻、玉米投保1.78 万hm2,投保金482.9 万元,理赔0.15 万hm2,理赔金277.56 万元;2015 年水稻、玉米投保1.7 万hm2,投保金457.95 万元,理赔0.54 万hm2,理赔金352.07万元。

2 主要做法

2.1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始终把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来抓,组建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财政、农业、保险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在乡镇成立三农保险工作服务站,明确市、乡两级及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责任,做到领导机构健全、责任明确到人,确保保险工作有序推进。每年都结合实际下发关于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方案或通知,层层分解任务,明确工作步骤,细化工作措施,确保上级下达任务落到实处。根据各乡镇任务完成时效和质量,严格考核,加大奖惩,充分调动乡镇和参与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 加强宣传,积极引导

通过召开农业保险专题会议和编印、张贴、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宣传和普及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保险模式、业务流程、政策措施和保险主要条款等知识,做到家喻户晓,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保险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广大农户自愿投保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农业保险工作中来。

2.3 加强督查,稳步推进

在农业保险期内,抽调工作责任心强、业务能力精、熟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工作督查组,深入乡镇和村委会进行工作督促指导,帮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监督相关部门和保险公司严格执行好保险政策,做好承保和理赔服务工作,确保农民及时投保和足额赔付,切实维护农户利益,稳步推进保险政策落到实处。

2.4 加强协作,相互配合

乡镇、农业、财政、保险等部门组成共保联合体,细化工作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农业、财政等部门积极做好补贴资金预算、拨付和监管,确保政策补贴资金及时到位。在查勘定损和理赔赔付过程中,农业、保险、乡镇、村委会等部门始终做到具体责任人共同参与、分管领导审核、主要领导把关,确保查勘深入实际,定损符合政策,数据准确真实,资金兑付到户,最大限度挽回农民灾害损失。

3 存在问题

3.1 农民投保积极性不高

一是由于农业生产长期靠天吃饭,农民风险防范意识较弱,加之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认识不足、理解不透,认为保险就是包险,什么灾害都要赔,不赔就不保险。二是缺乏买一份保险、得一份保障的理念,存在侥幸心理,抗风险意识不强,参保积极性不高。三是近年来保险赔付金虽有提高,但每亩农作物最高赔付金还是低于实际产值,与农民心理预期有差距,对农业保险产生误解和不信任,投保积极性调动难。

3.2 查勘理赔定损操作难

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标的主要是农作物产品,具有不匀称性特征,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责任划分相当困难。二是政策性农业保险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懂保险业务知识,又要懂农技相关知识,而目前严重缺乏这样的专业技术人才,给定损理赔带来许多困难。三是保险标的在被保险人的控制下,受被保险人的道德行为影响很大,农业损失中的主观道德因素难以分辨。四是部分农户不严格执行实种实保,一旦发生灾情无法界定和区分受灾面积是否是投保面积,查勘定损受阻。

3.3 险种及责任还有差距

从保险险种看,目前楚雄市开展的保险业务只局限于水稻、玉米、油菜等大宗农作物,具有地方特色的魔芋等区域优势产业还没有进入试点工作,农民有需求但是得不到政策投资导向的有效补助。从保险责任看,虽然政府不断在加大扶持力度,但保险公司对不确定的气候因素掌握不够,保险责任种类范围还没有适当放宽,与农民的实际需求有所偏离。

3.4 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

农业生产易受灾、易成灾,随着农业保险快速发展,自身积累风险不断增加,如果不能有效分散,将对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挑战,迫切需要建立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目前大灾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农业大灾保险机制没有建立,灾害损失完全集中在直接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身上,其经营的积极性、承保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在大灾面前,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难以全面发挥,投保农户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全面保障。

3.5 工作开展量大成本高

由于农业保险涉及千家万户,从投保到理赔整个过程,政策宣传引导,农户承担保费收取,受灾作物实地查灾定损,投保清册和理赔清册的造册登记、公示和投保人信息核实,理赔金核算和账户信息核对等,需要市、镇、村三级及保险公司等业务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才能确保工作正常运转,工作量不会间断,收保费工作物化成本高于实际收取农户承担保费等现象较为突出。

4 对策建议

4.1 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一是健全完善领导机制。调整充实工作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农业、财政、保险、金融等部门定期商讨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共同配合做好保险工作,促进业务工作正常开展。三是建立健全宣传机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以及印发宣传资料、开展知识讲座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宣传方针政策,讲透意义作用,讲清险种条款,讲明责任利益,正面进行宣传引导,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识,增强自愿投保参保意识。四是建立保险赔偿金正常增长机制。保险公司要围绕国家出台的粮食保护性收购价格增长幅度,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保险赔偿金额,切实减轻农户的灾害损失,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五是完善管理机制。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保险机构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和依法严肃处理,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农业保险业务领域违法违规、弄虚作假问题的综合治理。

4.2 完善查勘理赔定损

一是各级政府要督促保险机构,加快专业化农业保险人才培养,积极吸纳优秀人才进入队伍,加强在岗农业保险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建立一支专门的农业保险定损专家技术队伍。二是要实行市、乡、村三级联合勘赔定损,配备配齐辅助设备,统一全市农业保险定损工作,提供公正、合理、科学的理赔依据,做到与实际相结合,适当提高赔付标准。三是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气象部门在农业气象信息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更好地为定损理赔提供信息服务与支持。四是各级金融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促进保险公司和农村信用社之间沟通,妥善解决保险理赔金直接赔付到农户银行卡中的突出问题,确保农户能及时领到理赔金,进一步调动投保积极性。

4.3 改进财政补贴办法

农业保险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其更需要政策的扶持与推动。完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管理办法,继续加大中央、省、州三级财政补贴分担比例,尽量取消县市财政补贴分担;对农业保险承办机构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补贴;改进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将部分种植业、养殖业的财政补贴资金转化为农业保险农户需承担保费补贴。在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特点、财政基础、农业产值比重的基础上,财政应加大对优势农业产业的补贴力度,走出农民呼声高、财政补助难的农业保险困境。

4.4 加强模式探索创新

随着农业保险发展,业务不断拓展,需求不断扩大,应建立完善多元化的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发展相互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探索由政府成立非营利性的专业农业保险公司,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商业化运作的经营模式, 不断提高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水平。对重点农产品进行统保,以避免逆向选择,更好地分散风险,降低参保农户负担。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农民生产中面临的困难,把保险功能与农民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调整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产品,不断开发新的农业保险产品,努力使农业保险产品做到保费低廉、保障适度、保单通俗、投保简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要适当放宽当前农民呼声较高的种植业物化成本险、病虫害险、作物种子(苗前)险以及特色产业保险等险种,真正达到广覆盖。

第9篇

关键词 雨量;蒸发;站网;现状;优化调整;建议;江苏徐州

中图分类号 P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255-02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淮河流域中下游,黄淮海平原的东南部,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东西长约210 km,南北宽约140 km,土地总面积11 258 km2。该市地处苏、鲁、豫、皖4个省交界,下辖2个市3个县5个区,即邳州市、新沂市、丰县、沛县、睢宁县、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贾汪区和铜山区。

1 站网建设现状

徐州市水文事业已有近100年的历史,该区最早的水文站为1913年设立大运河窑湾水文站,并于1918年、1931年先后设立了新安和睢宁雨量站。20世纪50—60年代,国家进行了大规模流域治理工程,陆续配置了相应的水文配套设施,相继在各地规划和建设了水文、水位、泥沙、雨量蒸发等站网,以更好地收集和提供流域内各种水文要素信息。分析研究各种水文数据的变化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水文在防汛抗旱及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作用。

徐州市的雨量、蒸发观测站点多设立于20世纪50—70年代,到20世纪末该市雨量站发展到73站,蒸发站3站。其中32个20 cm虹吸式自记雨量计,其余为口径20 cm普通雨量器,蒸发观测均采用E601型蒸发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水文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徐州市2000年建立了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徐州示范区徐州水情分中心,目前65处面上雨量站,45处已改为遥测雨量站,城市水文设立遥测雨量站25处,实现了水文数据采集、接受、处理、存储、传输、入库、报汛和查询功能的自动化,信息可在30 min内传至省中心和国家防指。

随着国家对水文事业投入的加大,水文测验环境、条件、设备等都得到很大改善,降水量观测由原来的人工观测发展到自记记录、固态存储和遥测自动测报;使整个站网由原来比较单一的防汛型,发展成为集防汛、抗旱、水资源分析、计算、评价、城市水文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水文站网,基本达到及时、客观,较全面地采集流域内水文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2 站网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徐州市经济发展迅速,农业设施化、产业化顺利推进,中小型河流水利工程的建设加快,对照新时期社会对水文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基于当前的雨量和蒸发站网的现状,笔者认为目前雨量站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水利工程和自然条件变化对站网的影响

近年来,中小河流水利工程的快速上马,水情、工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中小河流区域内雨量站网还存在不足,需要适量增设。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有的雨量、蒸发站网观测场周围的树木、建筑等环境对观测值影响很大,这种情况雨量、蒸发站网需要调整。

2.2 雨量、蒸发站网密度

根据《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设站的要求,计算得出徐州市雨量站平均每处空置面积为173 km2,城市水文雨量站平均每处空置面积为122 km2,蒸发站平均每处空置面积为2 814 km2,全区有65处雨量站,城市水文雨量站25处,与导则中250~300 km2设1站的标准差距较大,密度明显偏大,应作适量调整。全市共设水面蒸发站4处,与导则中每处1 500 km2的要求相差很大,应适量增加观测站次。

2.3 遥测雨量

遥测雨量记载的雨量数值与自记记载和人工观测量有的悬殊过大;由于气象条件因素,导致遥测降水日数和实际降水日数不符;小于0.2 mm的雨量未到翻斗计量,导致降水日期滞后,也有时与下一次降雨合并显示合并量,造成降水日数减少;大雾天气或大风天气遥测翻斗会自动翻转计量,这时降水日数偏多,并多0.2 mm的雨量。

3 站网优化调整建议

3.1 指导思想

一是建立一套布局合理的站网体系。从宏观规划入手充分考虑区域内自然地理、人文环境、水系河流、水利工程等发展需求的特点,进行站网布局调整[1-3]。二是建立服务功能齐全的站网体系。按照一站多能、量质同步、综合效能的原则,在现有站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水情、水质、地下水、供水计量、水土保持、城市水文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水文站网体系。全面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充分利用遥测、固态存储,实现以遥测代替报汛,用遥测数据转换为资料整编数据,不仅提高测报的时效性和资料质量,又能减轻劳动强度。

3.2 优化调整的依据

站网优化调整主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办法、行业技术标准等,结合实际需求等进行,主要依据有:《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34-92);《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SL61-94);《降雨量观测规范》(SL21-90);江苏省防汛拍报任务书(2008年);江苏省水文测站任务书;《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意见》水利部水资文〔1999〕38号;《江苏省水文测验设施质量评定标准(试行)》。

3.3 优化调整原则与目标

水文站网优化调整的原则是“根据需要和可能,着眼依靠水文站网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站网的整体功能,提高站网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力”。根据徐州市实际情况,降水、蒸发站网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站网评价与优化调整。一是为防汛抗旱、工程管理、水资源统一配置保护提供适时水情服务。二是按照技术、精度要求收集所设站点的基本雨量资料,为国民经济发展等提供社会服务。三是按照《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中雨量、蒸发站网密度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利于控制和服务及时的原则进行设站或优化调整。四是由于徐州市的雨量站密度较高,站点尽量照顾交通、通信、生活方便的地段,以利于对委托站定期检查和仪器的保养维修。

优化调整的总目标是布设整体功能较强的站网结构和合理的站网密度,以最经济有效合理的测站数目、最科学的位置,掌控水文要素和时空变化规律,提高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3.4 优化调整思路

总体思路是以现有水文雨量站网调查、分析与功能评价为基础,按照《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和水文行业规范,围绕水文站网优化调整目标,解决目前雨量、蒸发站网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起适应新时期社会寂静发展需求的现代化站网体系。

(1)雨量、蒸发站的增设、撤销和迁移。一是随着中小型河流工程建设的加快,需增设12处中小型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工程中的雨量站,以满足防汛抗旱、水情调度、科学用水和计划用水的需要。二是根据《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中蒸发量观测每处1 500 km2的设站要求,徐州市蒸发站至少设立7处,全市目前水面蒸发站4处,应适量增加观测站次。建议增设丰县、睢宁和铜山水面蒸发站3处,以满足全流域分析计算的要求。三是根据《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中关于雨量站250~300 km2的设站要求,徐州市雨量站可设立45处,目前徐州市雨量站现有65处,密度太高,建议撤销部分站点[4-5]。根据历年资料分析,建议撤销周寨、王沟、徐鲍庄、套楼、李楼、孟庄、邹庄、柳泉、大庙、大许家、新桥、邳城闸等12处雨量站,使雨量站密度以与《导则》标准相接近。四是完善部分雨量站,由于自然环境、工程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变化,个别雨量站观测场周围环境发生改变不能满足设站要求,就要考虑雨量站迁移或改善周围的环境;多数雨量站设立于20世纪50—70年代,站房和仪器陈旧,都需要改进。目前,徐州市已改建雨量站21处,为该市的抗旱防汛、水情调度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监测技术手段的改进。近年来,随着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水文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和服务等方面,积极推广和普及运用新技术,省级以上报汛站自动遥测雨量站达90%以上,非报汛站遥测雨量也达到80%,全省水情已全部采用广域网传输水情,通信信道畅通、可靠。全省水文数据库、遥测数据库和实时水情数据库已全面启用,把遥测数据库中5 min雨量值直接导入整编数据库进行资料整编。但目前徐州市多数雨量站仍然存在遥测、自记雨量观测同步进行,因此遥测雨量站要通过和自记的同步观测找出存在问题,不断完善和改进,彻底取代人工普通和自记雨量观测,实现水文现代化。具体目标:2013年年底全市所有雨量站全部改为遥测站,2015年逐渐撤销遥测平行观测的自记雨量站,实现“无纸化”观测和雨量信息的自动采集、自动报汛,并应用遥测资料进行雨量整编。

4 结语

水文站网优化调整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本文针对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基于雨量、蒸发站网观测现状和相关法规和待业技术要求,探讨了站网优化调整的思路,提出了优化调整的初步方案,以期促进水文事业现代化发展,提高站网服务功能。

5 参考文献

[1] 徐明.扬泰地区雨量站网优化调整浅析[J].人民长江,2009,40(5):25-21.

[2] 江海涛,岳利军.河南省城市水文现状与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4):33-34.

[3] 王龙军.盐城市水文站网优化调整浅析[J].江苏水利,2004(1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