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外国教育方法

时间:2024-01-16 16:12:11

导语:在外国教育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外国教育方法

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考核模式;德国;澳大利亚

0 引言

对于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其各有特色的考核方式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德国和澳大利亚两个国家的职业教育是成功的典范,成为许多其他国家争相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下面我们就介绍和分析这两个国家的考核模式与方法,找出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

1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考核体系

1.1 优点

1.1.1 课程考核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

德国职教界明确提出了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大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合称为非专业能力,它们的内容和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内容十分接近。

一般来说,一个学习领域(相当于一门课程)由两个成绩组成,是专业能力成绩和非专业能力成绩。专业能力成绩需由全德工商协会(IHK)出题,或者由企业协会认定的考试委员会出题,非专业能力成绩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校评价。学校评价由教师团队集体讨论后确定。

1.1.2 毕业标准由行业协会颁布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主导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毕业考试分为两个部分:职业学校组织的学术评价考试和IHK组织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行业协会颁布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政府颁布的学习领域标准,它对“双元制”教育与培训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1.3 课堂教学考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德国教师对学生的考评,既有学生的自评互评,又有教师的评价,分别有不同的权重。

1.2 可借鉴之处

1.2.1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能力本位”,提高能力考核的操作性

“知识、技能、素质”综合目标是一个不能分离的整体,因而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来。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兼顾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培养。这样“能力本位”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1.2.2 瞄准企业评价标准设计课程考核标准,提高考核标准的市场适应性

我们可以与企业一起制定出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职业考核标准。将职业考核标准细化落实到每门课程的考核中去,课程考核的能力目标尽量体现企业要求。某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考核应该与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接轨,对证施教、对证施考。除了课程考核,在条件许可下,可以引入校内毕业考试,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按照企业实际要求进行综合测试,将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的职业考核标准作为学生的毕业标准。

1.2.3 加强过程考核,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考核要转变对期末考试的过分依赖,对整个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能力发展等都要进行评价,把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都纳入考核范围。

2 澳大利亚TAFE课程能力标准考核方式

2.1 优点

2.1.1 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文凭教育实行教学职能与质量管理评估职能相分离

各州政府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成立的TAFE教育专家委员会负责质量评估,TAFE学院负责教学实施。这种职能划分保证了课程设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教学质量评价的权威性、有效性。

2.1.2 规定多种能力标准测试方法供选择

TAFE课程考核方式灵活多样,TAFE每个培训包课程都有最低的能力考核要求,要求教师在建议的观测、口试、工件制作等12种标准测试方法中至少选择两种以上进行考核。

2.1.3 教师在全国标准框架下的考核方案设计与实施

TAFE院校教师在课程培训包全国统一标准框架下,根据选择的课程证书级别从培训包选择科目,再以该科目的技能、知识作为教学设计依据,按照学生测评的实例导向设计出具体考核方案,并组织实施。

2.2 可借鉴之处

2.2.1 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要围绕能力标准,综合运用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做得到位、写得明白、说得清楚。

2.2.2 考核应该针对职业岗位要求,既是实际工作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学以致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文宏.《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解读[J].丹东坊专学报,2004,11(02).

第2篇

 

关键词:认知与建构主 义学习理论 实验教学法 认知结构

一、引言

    中国经济正越来越走向世界世界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具相关数据统计.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14221亿美元比上年又增长23.2,排列世界第三从这一点能过看出.我国对外语外贸人才的需求也来越大,怎样能培养出符合经济形势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是摆在每一个外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一而足,但总体有两个方向二一类是传统课程,即以国贸实务为核心围绕这一主线设置如怎样与外商书信往来的外贸函电、怎样与外商谈判的商务谈判等等在已开设商务英语的院校中,鉴于师资经验、学生就业的考虑这种定位占大多数:另一类是将经济管理类课程用英语(ESP)去学习.比如开设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课程,以求拓展学生视野培养综合性人才.为以后学生深造创造可能,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代表。但这种定位要求教师素质较高除一些条件较好的院校一般不易实施。

    二、外语系学生现状分析

    以传统模式定位商务英语的院校既然占多数那么这种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是否可以更加完善它呢,这是我们有必要讨论的。据笔者调查和粗略统计在目前我国外贸从业人员当中,外语专业毕业的占到多数,而且用人单位因其深厚扎实的语言功底也偏向于聘用外语类毕业生这可以说是我们学生的优势。

    但是我们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学生相比也存在不可回避的劣势。这特别体现在专业知识结构上。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从进校,会系统学习西方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就实务还有具体的贸易惯例、国际支付、国际运输等最后还有实验操作课。可以说学生能够透彻的掌握和理解进出口贸易这一过程。而外语类学生一般在入学到二年级之前.诸多基础课程如口语、听力、综合英语等占据大部分时间.又有专业四级等考试的压力很少人会把精力放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上等到高年级开国贸实务课时上来就是英文原版教材英语授课,简直是一头水,不知究竟要干什么或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到稍明白点了,一学期课马上也要结束了如果以后毕业从事相关工作基本上也是自己边干,边从实际中总结学习这样增加了时间成本,降低了企业效率。我们作为人才的输出者,从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一角度是否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呢,通过研究学习法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三、商务英语课堂的问题

    目前,我国商务英语的教学中仍主要采用普通英语的传统的系统讲授法。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内容围绕语言点展开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讲解单词、短语、句子、语法分析及课文的翻译。考试的大部分题型是英汉互译、单向选择等而缺乏具体的实务应用。

    当然系统讲授法容量大、成本低、通用性强,但这些作为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容易误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能体现商务英语的实用性目标,难以培养出具有业务能力的人才。笔者在担任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曾安排了一次实务性练习要求学生根据合同审查对方银行信用证,找出问题并致函对方修改。结果学生感到束手无策。这说明“灌输十笔记+技艺“的学习方式对于灵活应用知识和具体操作解决问题缺乏训练。因此,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必须围绕“实务性”的特点和该课程中学生的熟悉英语语言的特征,运用新型教学方法创造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动机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

    四、学习法中的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是在否定和汲取了行为主义理论后形成并成为当代心理学主流学派,在我国外语教学领域如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l、意念教学法(notional approach)等教学法中运用广泛。代表人物有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行为的信息加工理论,布鲁那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等。它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参与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教学是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使学生达到教育者确定的目标既帮助学习者习得客观事物及其特征使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其中对学习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学习’‘是其代表,提倡发现学习也就是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知识。

   在认知学习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进一步提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构建,同时又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合作学习受到特别关注。针对教学实践,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了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第一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第二,学习情景要与实际情景相符合:第三,注重教学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和协作学习;第四,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要为教学提供充分的资源。

    五、认知学习理论在实务课中的运用

    在引入认知学习理论之前我们应该了解国贸实务这门课程的知识特点。实务课是一门知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对贸易术语、跟单信用证等这些概念,只靠单纯的归纳讲解是不够的,还要配以实际案例,更重要的是对于有关章节,如信用证使用流程,订舱运输流程这些偏重实际操作的部分我们一定得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他们才能发现问题找出缺漏巩固知识,将教师输入的内容,通过独立思考和自行发现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这也正是认知学习理论认同的学习的一个基本规律。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建议引入实验课。针对外语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较少、没有专用实验室及课时有限的具体情况,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对实验课的安排精心策划。

    1基础知识的铺垫

    介绍主要的专用术语,如托收(Collectio门)、汇票(Draft )、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等。

    2学生的准备

    首先,每章的实验课应安排在一两次正式授课之后这样学生对本章的内容已经有了清晰的概念为实验课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点连成线和网(可以在教师的协助下)创造客观条件次要求学生做情感上的准备。课前应给学生先分好组,30人班级可分成3组并固定下来形式上可围坐在一起营造友好合作的氛围。

第3篇

[关键词]国外开放课程 特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 启发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10-03

开放课程是指以网络为平台传播国内外优秀大学的视频课程,又名公开课。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基于“开放”和“共享”的教育理念,率先启动的所谓“开放课件”计划,让全世界各地的网络使用者免费使用其全部1000多门课程。国外其他许多大学纷纷加入课程公开和资源共享的行列,并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克服学习的语言障碍,中国的一些中介组织积极开展中译工作。从2010年起,在国内出现了一个在互联网上学习国外开放课程的热潮,即“OER运动”。毫无疑问,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现象仍将继续存在,并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尤其是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产生相当的影响或冲击。因此,对国外开放课程和国内高校课程尤其是高校思政课在教育教学上的优劣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两者差别之所在,推进我国思政课的实效,是必要的和重要的。

一、国外开放课程的特点

国外开放课程大体包括如下几种:演讲类、讲座类、自学类、普通类,涵盖各个学科,但不管是哪个学科,它们都具有一些共性。

第一,教师重视所教学科,珍惜自己的劳动,对学生严格要求。教师重视所教学科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学生严格要求,不置之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在国外开放课程中,所有的教师在第一节课都会用大量的时间介绍课程的重要性,明确要求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必须参加所有教学活动,必须听课,并把作业、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出勤与考试成绩联系起来,每一项都有相应的比例。如果学生无故缺课,有的教师甚至会取消他选课的资格,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世界各地区人民和国家课的Nathan Sayre就明确指出如果他和助教发现学生缺课,就取消其资格,留给候补选课人员。

第二,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讨论是所有课程必有的教学活动。国外开放课程都有讨论课的安排,有的在课堂上进行,有的则有专门的讨论课。大多由助教组织,自然科学也不例外,在指定时间、地点讨论本学科难题。教师在课堂上大多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老师很少给出标准答案,只是巧妙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判断什么是合理的,或者给出情境、案例,引导学生推理,从而引出教师所要传授的理论、观点、主题。如耶鲁大学由Ian Shapiro教授讲授的政治的道德基础课,让学生从讨论以色列审判阿道夫・艾希曼事件中导出政治的合法性问题;哈佛大学由Michael Sandel教授讲授的公正课,教授从来不直接讲解哲学观点,从不给出自己的答案,都是由问题情境入手,组织学生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引出哲学思想,让学生在辩论中思考关于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完全就是一场过瘾的头脑风暴训练,每次课的最后都会很自然地引出下节课的讨论话题,令人期待,整个课程设计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第三,鼓励学生质疑,反对学生做老师的应声虫。国外开放课程教师都强烈鼓动学生大胆提问,鼓励学生随时打断自己。杜克大学的David Brady副教授在《关注世界经济》演讲中的开场即指出鼓励、欢迎甚至庆幸学生打断他的演讲,认为学生能提出问题使他觉得高兴。耶鲁大学的Ramamurti Shankar教授在基础物理课的开场白中说:“如果是有关课程的问题,那么可以随时打断我。我教这个课很多年了,对于我来说,唯一不同的是你们提出的问题,它可能是非常有创造力的问题。这个课程年复一年似乎天经地义重复的那些知识忽然变得苍白无力,可能就是因为你提出的问题。”同时,他们主张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思维方式,反对学生照搬教师观点。Ian Shapiro教授在谈到学生课堂讨论时指出其目的是:“加深你自己对政治的理解,而不是让你鹦鹉学舌,跟随我或助教的观点,或其他任何人的观点,它更是理解你自己的观点的本质。”

第四,讲解深入浅出,复杂问题简单化,少有晦涩难懂的术语。尽管这些国外开放课程的教师大多为世界知名学者、教授,拥有博士头衔,但他们在讲课时都力求深入浅出,复杂问题简单化,争取让学生易学好懂。Ian Shapiro教授在开场中就提出会“采取对新手相对容易的方式上课”,耶鲁大学的基础物理课,Ramamurti Shankar教授强调用最简单的方法推导出物理公式,耶鲁大学的聆听音乐课,Craig Wright教授自始至终都采取深入浅出的讲授方式,从日常生活场景入手,讲授聆听音乐的基本常识。

第五,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国外开放课程的课堂气氛大多轻松愉快,老师往往采用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亲切自然。辩论、讨论时,对学生的任何观点都给予鼓励、肯定,从无讥讽、嘲笑,即使有学生迟到、睡觉,也不直接批评。耶鲁大学的聆听音乐、耶鲁大学的死亡、哈佛大学的公正、耶鲁大学的基础物理等课程的教师更是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富有个性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置身于宽松、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中。

最后,课程内容自主安排,指定相应阅读书籍。国外开放课程少有专门指定教材,教材大都由教师自己编写的讲义、大纲和相应的阅读书籍组成,即使有教材,如自然科学类课程,教师授课时也不完全按照教材讲授,如耶鲁大学的基础物理课,Ramamurti Shankar教授在开场中就告诫学生“将选重要的来讲,因此你只有来上课才知道我要讲什么”。基于此,学生如果想跟上教师,必须进行预习,课外必须阅读指定书籍,否则就无法听懂或无法参与教学活动。有的教师还会明确规定阅读任务,如耶鲁大学讲授英国近代史课的Keith E.Vrightson教授,规定学生每周要有100-150页的阅读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世界各地区人民和国家的Nathan Sayre每节课结束前都会布置阅读任务。

二、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国外开放、优质的课程质量和丰富的内容,使我国学生对他们的讲课方式和课程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一些人文课程在网上受到热捧,如哈佛大学的公正、幸福,耶鲁大学的死亡、聆听音乐等课程,值得同样属于人文课程的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者深思。

(一)端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对学生的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稳定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一种对象满足个体需要的价值越大,个体对它的态度越积极;一种对象越是不利于个体需要的满足,个体就倾向于对其形成拒绝或逃避的消极态度。(1)端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情理上应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一向重理工、轻人文,重结果、轻过程,重书本、轻实践,重基础、轻应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处于国家政策上很重要、学校迎接检查时重要、学生无所谓的尴尬境地,加之有些领导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性差,科学性低,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态度,使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我社会评价低,对教学缺乏热情,形成职业倦怠,教学活动创造性差,对学生不严格要求,教学工作成为完成任务式教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实事求是,正视现实,做到思想上重视,但又不夸大其功效,将其视为学生健康成长和专业学习服务的服务型课程。(2)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学表明,推动有重要意义的学习靠的是存在于推动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个人关系中的某种本质的态度。其中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真实性和真诚性。如果推动者是一个真实的人,表现出真实的自我,不摆架子地与学生打成一片,那他更可能取得成效。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敢于表露和承认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最珍视他们的老师所表现出的特征之一是真实性,不要一心只想着给学生示范一些不会自然出现的理想化行为。同时,在“以人为本”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必须具有真实的、无偏见的、同情的和乐于接受学生的态度,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同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二)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参与度,加强师生互动

或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或因为教学内容多,课时少,难以组织、驾驭等原因,学生参与度不高一直是我国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观看国内高校的网上开放课程,我们就能发现这个通病,几乎所有课程,不论人文社科类还是自然科学类,都是老师从头讲到尾,有的教师课确实讲得很好,也有故事、案例,也有激情,可惜没有学生的参与,全程自编自导自演。但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虽然通常来说,凡教学皆有学生的参与,但问题在于:他们在什么性质上参与?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如何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较大程度参与呢?借鉴国外开放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精心挑选案例、故事,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综观国外开放课程,通常以故事或案例导入新课,少有如我国之“今天讲第几课第几节”之开头,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留心,注意新闻媒体中宣传的人物、事迹与自己所教学科的哪些内容有关。如讲授公正课的Michael Sandel教授就用媒体报道中消防公司旁观火灾的事件导入“自由选择/我属于谁”这一主题,用大家熟悉的事件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2)善于提问,提供师生互动的时间。任何思考和探索都始自问题,问题在培养学生思考探索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作用。由于问题的结论不可预知,能使学生萌发种种想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接触到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尚有争议的东西,看到科学尚未成熟的地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来源于社会实际的问题,则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3)采用讨论方式,鼓励学生质疑,提供师生互动空间。大学教学不再以教给学生现有知识为目标,而是要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大学生的思维全面、成熟、独立性强,当教师讲述时他们常可能有疑问,这是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表现。采用讨论法可以提供学生发问、质疑和交流的机会。

(三)精选教材内容,切忌照本宣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多,而教学课时有限,因此教师必须积极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时用最新的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知识成果来补充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以体现其时代性和针对感。我们在一次调查中,学生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议时就提出“要联系实际,不照搬书本”、“多开展课外活动,增加课外知识”。其中希望适当扩充介绍一些新知识、新观点的同学占到了94.3%。

(四)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做到专业精深与博学多才相结合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立体多维的“综合观”,仅仅通晓相应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的期望。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议的调查中,希望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灵活多样教学手段的就占到了40%。因此现代教师既要有知识结构的综合,也要有教学手段的综合,最好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需知晓思想政治领域的专业知识,也要有起码的科学素养,还必须具备必要的文学、艺术修养以及现代教育手段的掌握。要做到这些,唯有加强学习,树立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相结合的理念,做到专业精深与博学多才相结合。

[ 参 考 文 献 ]

第4篇

关键词 外国教育思潮 语文教育 回顾 反思

中国现当代语文教育是在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演进的,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态势。在这些因素当中,外国教育理论思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外国教育思潮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其间伴随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交织着模仿与创造。语文教育的现展,既不同于西方的教育教学发展模式,又扬弃了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方式,凸显出自身的特点,其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记取。从1904到1949年,我国语文教育深受日本、德国、美国等国教育理论思潮的影响,在课程教材教学上表现出一些崭新的特点,从传统迈入现代;建国后到“”前,我国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语文教育发生重要变革;改革开放以后,广泛学习借鉴多国教育经验,同时我国语文教师和研究者有了更多的创造。

历史证明,在人类历史迈入21世纪的今天,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不可能创造高质量的教育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接受外来影响与保持民族特色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学习外国教育经验的同时坚守自己的民族本位。回顾一百年来外国教育理论对中国语文教育影响的历史,探讨外国教育思潮对中国语文教育影响的方式、途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正确地处理借鉴与创造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20世纪前期外国教育思潮对语文教育的冲击

20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发生了深刻变革,一系列有重大意义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发生,如语文单独设科、白话文的引入、国语科的设立、单元型教材的产生等。这是一个革故鼎新的时代,也是外国教育理论思潮对语文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时代。外国教育理论思潮以多种方式传入我国,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影响。概括而言,20世纪前期对语文教育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赫尔巴特教育学说、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等理论。它们在不同时期对语文教育产生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从1904年到1920年代,以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对我国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从1920年代末到建国前,美欧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对我国语文教育影响甚大。当然,它们之间的区分不是泾渭分明的,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传入我国之后,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依然对我国产生着影响,只不过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更大。

20世纪初期,经历了的失败和辛丑赔款的耻辱,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了闭关锁国的危害,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西方。中国最先学习的是日本,因为日本离我国最近,又具有较为相似的传统。一批留日学生回国后大力宣传日本教育理论并用于教育实践,很多知识分子也热衷于介绍日本教育学说,当时影响甚大的《教育杂志》就大量登载日本的教育理论,社内同仁以“天民”的笔名编译、发表了大量介绍文章。这一时期,国内不少学校延请日本教员到校任教,直接进行示范和指导,如江苏省通州师范学校和浙江省春晖中学。可以说,20世纪初到1920年代,是中国的语文教育受日本教育学说影响最深的时期。应该看到,日本教育理论是在西方教育理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我国所学习的日本教育学说有很大一部分移植自西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为教学确立了一个程序,有助于教学活动更科学地开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西方教育理论的学习更加广泛和深入。新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对西方教育思潮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德先生”和“赛先生”日益为人们所熟知。《新青年》《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等刊物大力译介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理论,对教育界人士起到了启发和引导作用。“自学辅导主义”、“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都是在此时期传入我国的。、陶行知、刘半农等留学欧美的学者回国后大力鼓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教育学说,用西方的观点、视角来审视中国的教育现实,提出改进的方法并进行实践。孟禄、杜威更是直接到中国讲学,宣扬实用主义教育理论。20年代归国留学生廖世承、陈鹤琴、俞子夷、艾伟等积极开展汉语、汉字教育实验研究,为汉语言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引进外国理论的初期,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尚处于起步阶段,模仿、借鉴是不可避免的。许多改革者抱着变革旧教育的信念和虚心学习的态度,大胆改革旧有的教材教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草创时期的粗疏,改革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引进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之后,语文教学重视教学程序的设计,重视对课文的分析,却忽视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诵读,致使教学质量下降。当时有研究者指出,“旧时读书背诵,并非不好,其不好之点,乃在只能背诵而不能理解。至于已经有理解,而不能背诵,则还是不能受用”[1],可谓切中肯綮。

外国教学法传入本国以后,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变通和本土化。“自学辅导法”在中国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自学辅导法”是西方国家小学的教学方法之一,1914年传入我国。刚一传入,它就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并在一些城市的小学试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教育界对这一教学法进行了反思,肯定了这一教学法的合理之处,“教育者对于被教育者于授与知识技能时,不采注入的方法,尊重儿童自我发展之能力,加以指导或暗示,以辅导被教育者之自我发展,是谓辅导”,同时,他们也批评它“绝对之放任主义,则将教育者之教育能力全部抹杀,而完全置重于被教育者自我发展之性能,在教育上,亦难逃背理不经济之诮”[2]。这种认识是非常辩证的,对我们今天学习外国教学理论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外国教育思潮传入中国以后,有一个吸收、融合、改造的过程,正是在这种碰撞、对话的过程中,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从传统迈入现代。

二、20世纪后期外国教育思潮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建国以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关系,我国语文教育受到了苏联教育理论思潮的全面影响。1950年,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上下)在我国翻译出版,全国掀起了学习热潮。凯洛夫《教育学》强调传统的教育方法和课堂教学的五环节结构,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正常教学秩序的建立,对建国初期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的教学指导文件也学习苏联,由“标准”改称“大纲”。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语文教学受到苏联教育教学理论的极大影响,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按固定环节授课,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时期,我国翻译出版了大量苏联文学教育著作,这对于我国的文学作品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受苏联语言、文学分科教学的影响,我国于1956年进行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编制了汉语、文学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实验,由于政治的干预,这场实验仓促结束。之后,我国语文教学又恢复使用合科教材。1963年,苏联教学专家普希金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实习生所上的《红领巾》一课,提出了改进意见,这些意见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后来形成“《红领巾》教学法”。这一教学法重视师生谈话,重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苏联语文教育理论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使我国形成了强调固定教学程序、重视基础知识传授和文学作品分析的传统。

我国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有深刻的教训和经验。汉语、分科教学实验是在政治的主导下开始的,又在政治的影响下结束。分科教学实验虽然没有进行下去,但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学习他国教育经验,必须注意本民族的国情和汉语言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语文教育界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吸收、借鉴了多国语文教育的经验。同时,我们更加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将对外国教育理论的借鉴与对传统的继承结合起来。布鲁纳的结构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传入我国并得到充分应用,对语文教育也产生重要了影响。例如,语文“目标教学派”就是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探索,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反响[3]。如果说“五四”时期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批判多于继承,那么这一时期则是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继承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改革开放初期的语文教学,首先是一种“回归”,它回到“”之前所确立的语文“工具说”,回到“双基”教学。众多的语文教师和研究者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创造,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理论。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能够广泛吸取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有益经验。洪宗礼老师主持进行了“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4],对世界多个国家的母语课程与教材进行研究,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力地推进了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三、思考与启示

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外国的教育经验,用开放的胸怀了解外国教育理论思潮,同时要结合本国实际加以改造,重视本国教师的创造。

1.立足本土,有选择地予以吸收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灿烂的文明,拥有丰富的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汉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色。对于别国的教育理论不能全盘照搬,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回顾现当代语文教育史我们可以发现,外国教育思潮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当前语文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就有外国理论影响的痕迹。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影响,只要这种理论是合理的,不管是中国固有的,还是取自外国的,都应该坚持。

20世纪初期引进的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对于改变传统语文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明确教学程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儿童的经验和兴趣,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当代语文教育界提出的“三主”理论、“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等观点,可以说与进步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某种内在联系。建国初期,“《红领巾》教学法”的推广,对于我们运用谈话法、合理分析文学作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们应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教育理论的精华,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作出改造,有选择地予以吸收。

2.科学甄别,重视实验和本国教师的创造

借鉴外国教育理论和经验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在引进这些理论时首先要进行甄别、筛选,因为并非所有外国理论都适合于中国,应结合中国实际进行考察分析。

在道尔顿制介绍到中国以后,教育家舒新城、孙Z工等人率先在中国公学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学进行“道尔顿制”教学实验,经过多年实验,他们坦承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不足[5]。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语文教育家廖世承、艾伟等进行的汉字教学实验,对我们认识汉语学习的特点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教育实验,发现外国教育理论的优点与不足,对其适切性作出客观评价,是这些教育家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学习借鉴外国教育理论思潮要防止偏颇,比如只借鉴某国的教育经验,而对其他国家有价值的教育理论视而不见。要多了解一些教育理论思潮,在综合比较中选择适合于我国的教育理论,综合考虑国情、教育制度、社会情况等因素。在外国教育理论思潮对我国教育产生影响的过程中,本国教师的实践创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等教师在借鉴他国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理论。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语文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时期,往往是我们对外国教育理论加以改进、融合进我国教育经验的时期。学习外国教育理论应该立足于本国语言实际,吸收外国教育思潮中合理的成分,在实践中创造发展,以推动语文教育理论的科学化、民族化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 柳士镇,洪宗礼.外国语文教材译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第5篇

[关键词]中国教育 近代史 中外合作办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239-02

中国教育正处于不断发展、探索的阶段,成就和失败并存,在自我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借鉴了历史的经验,并且也开放地接受着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接收理念之后,衍生出了一种叫“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要分析中国教育和国外教育的碰撞,就要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说起。

一、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首次碰撞

纵观历史进程,有关于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有过交集点的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中,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说起。1901年7月25日,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签署了一个赔款最多,丧失最严重的条约:《》。赔款金额达到九亿多两白银,分给各国后,美国得到了3200多万两,约合2500万美元,为了减少赔款,当时在中国的传教士Arthur Smith向政府提出了“退款办学”的号召,美国政府同意Arthur的提议,并且和中国政府确定了,退款用于中国学生留学美国的经费,这个历史事件被称作“庚款留学”。这个事件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在教育方面与美国教育碰撞的起点。之后,20世纪初,美国对中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是这次的始作俑者不是政府而是美国的一些有足够强的经济基础的人群,资金的投入,专业人士的投入,成熟的理念的投入,让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再一次碰出火花,互相影响帮助。

二、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合作的现状

回到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涉及到与国外的教育交集的新闻,逐年增多,就笔者所在吉林省来说,发展的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当属吉林大学的莱姆顿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吉林大学和美国及加拿大的大学合作办学的学院,当时建校十周年的时候,加拿大总理史蒂芬哈伯还特意向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发去贺电,并且代表加拿大政府,希望中加的教育合作关系始终保持着。可见不仅中国重视合作办学的理念,国外政府也给予支持的态度。

“中外合作办学”这个理念,最初仅应用在我国高校当中,尤其是综合实力比较强的高等学校,例如,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创建的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址在广东省珠海市,虽说香港不能归类到国外,但是香港的教育理念是国外教育理念的延续,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这种合作办学的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这些在中国相对发达城市发展起来的合作办学学院,起着带头人的作用。发展到现在,很多普通的本科或者大专院校也都开始效仿这种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增加学校本身的竞争力

三、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教育模式融合,实践后出现的问题

从根源说起,中国的教育模式和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用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201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做了一系列纪录片,这一系列的内容是和中国教师有关,名字叫做《中国式教育》,拍摄内容主要包括,50名中国教师在英国当地的中学进行讲课,教师是中国的教师,学生是英国的学生。英国的中学学生,很显然已经接受了很长时间的英式教育模式,50名中国教师都是来自国内重点中学的教师,无论学识还是管理方法都已经达到了很成熟的水平,当然管理方法那是对待中国的学生,并且他们不是中国的英语教师,都是数学、语文等其他的学科教师,所以他们还具备的一项能力就是说英语的能力,既然能被选择上,去英国教英国的学生,英语能力方面也就不言而喻了。双方都接近各自的极端,在这个纪录片当中相遇了,基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就凭这点,想想都会有多的分歧之处,所以在这一系列纪录片中,最多的部分就是,英国学生完全十分地不理解中国老师的做法,包括罚站、留作业等,这就涉及到中国和英国的教育特点,中国的教育不仅是在学校,在家庭教育的理念中,小孩子,尤其十几岁的孩子,一定要严加管教,因为长辈或老师都认为,如果小的时候管不好,长大就更不好管理了;这点完全和英国的思想不一样,外崇尚的自由理念,所以无论家庭还是学校对孩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任由其发展的管理方法。中国教师过分管制的思想,对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的学生来说,无疑是种煎熬,有的学生甚至不来上课,有的时候中国的教师却也无可奈何,中国老师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学生没办法入选乐队,就不来上课。

最后,这个纪录片的结果是用最后的成绩评定的,普通话,数学和平均分,都是中国教师团队获胜,英国中学校长最后也总结到,每个学生经过足够的努力都会在考试的时候得到好成绩,但是一天要学习15到16个小时,这好像却不是我们要的童年,不过中国和英国这次大胆的尝试,也让我们英国的学校学到了很多。中国的教师在采访的时候也说,其实最后的这个结果和预期完全不符,但是还是险些胜利了,在这次经历当中学到了很多,我们互相学到很多从没拥有过的知识。临离别的时候,中国老师和同学们告别,学生一一发言表示对中国老师的不舍之情,有一个英国的男学生说,其实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但是数学老师说我有潜力,让我对自己更加的有信心,很感谢数学老师,并且数学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孩子都很不舍,哭红了眼睛,班长一起喊着,“万岁、万岁、万岁”(这是他们表示欢呼的一种方式),依依不舍地和老师合了影,拥抱送别。

中国的教育第一次真正走近英国课堂,虽有很多不足,但是结果还是如预期一样,胜过英国的中学老师,因为评判的标准是最后试卷的分数,但是显然英国更注重学生们的个体发展,这样就会在书本上所放的精力少于兴趣培养的时间。中国、英国最后的总结都是,这是一次很珍贵的相互学习的过程,寻找适合自己的优点。以上是中国教师带着中国的教育模式去国外渗透的一个经历,接下来我们来看,国外的教育理念与中国教育的实践碰撞。

笔者的专业是英语专业,所以接受到的外国教师的机会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来讲多一些。做学生的角色是,很容易就会对比出,中国教师和外国教师的讲课差别,中国教师注重传授本专业的知识内容,在教学法中称作“讲授法”,并且教学目的都是要求学生重点识记本节课的内容,对比外国教师,他们注重的是课堂的活动,他们很会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点,让学生充分动脑筋,为外教提出的一个话题,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认真听取外国教师的建议、改进观点等。就在这个动脑筋的过程中,其实教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已经实现了。当然也不能说现今所有的中国教师的教学方式都重在传授,部分高校还引进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方法,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教学方式,将主动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当中去,教师不再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这样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直至现在,很多中国高等院校甚至有一些中小学已经开始把这个教学方法应用到实践中了。但是,实施相对成功的学校,仅占少数,不具有代表性,不过这个也有可解释的理由,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仅需要教师做一个全面性的改变,而且还在于学生的适应程度,按照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逐渐把这个“翻转课堂”适应给中国学生。

(二)中外合作办学现今在专业上存在的弊端

文章前部分提到,之前在中国建立的合作办学学院大部分在一些发展比较成熟的高校,发展至今,现在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甚至还有职业院校也都开展了这种“中外办学”的方式,但是究其开展的专业来讲,大部分都以经济、贸易、英语、教育、商务等为主,对比中国高等院校已经存在的专业来看,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大部分偏文科专业,涉及到理科的知识很少,笔者认为可以在专业上涉猎广泛一点,多种专业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首先高等院校专业一旦单调,就会导致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就业的局限性。不仅要在合作办学的院校学到国外先进的知识,归根结底主要问题还是要强调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中外合作办学在普通院校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了解,一些普通院校以及职业院校所开办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学院中,国外教师甚少,大部分是由中国教师讲授,只是教材都是全英的版本,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与中外合作办学的理念倒置了,合作办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领教国外教师的授课方法,讲课风格,来达到教学目标,不管怎样,整个课堂上都是全英授课,但是如果一个中国教师教授一个英文版本的教材,一旦学生听不懂老师说英语,学生可能就会希望老师说中文,有的时候老师重在完成教学目标,就会形成惯性,再加上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是很高,中国老师传授课程的时候就会一味希望老师讲中文,如果一旦这种习惯养成,便不再有合作办学应有的效果。

还有一些国外的教师资历不足的问题,合作办学邀请过来教学的老师,资历条件并不是教师应该有的资格,所以就这影响到,这位国外的老师在传授课程的时候是否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建议在邀请国外教师的同时,中国校方一定要查清该名国外教师的背景,包括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因为这会直

中外合作办学的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内的实际教育环境中不断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适合中国学生,为规划中国未来发展前景做了强大的铺垫。从最初的不成熟的想法,到现在逐步走上正轨,为中国教育发展史翻开了新篇章,主要目标是提高中国整体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第6篇

[关键词] 教育研究;问题;特征;发展概况

【中图分类号】 G4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101-1

伴随着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和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建立与发展,我国有意识有系统的教育研究随之产生。而教育研究发展过程同时反映着社会的变革。所以,随着教育研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研究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反思和展望。

一、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

(一)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以“目的-方法”为思维特征的教育研究。此教育研究以学习与理解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为主要内容,是直接为师范教育教学服务的研究。特征为:第一,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第二,在教育研究中以“目的一方法”思路来处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同时把教育研究视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方法。第三,在教育研究中以“目的一方法”思路处理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关系;2.以“实用-实证”为思维特征的教育研究是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主,实现教育救国和社会改造为目的的教育研究。国人以美国教育理论为蓝本开展教育研究,并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显现出了两大特征:一,强调对教育本身进行研究;其二,强调对教育在社会改造中作用的研究。追求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强调教育研究要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3.以理论和苏联式的意识形态化的为基础指导的教育研究。此教育研究是一种以批判旧教育和旧教育理论、创建新教育理论为目的的教育研究,主要有阶级分析、批判思维、历史分析等几个崭新的做法,并且萌发出了教育研究的意识。在教育领域,表现为完全照搬前苏联的模式;4.方针政策规范下的教育研究。此教育研究是以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立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科为目的的研究。

(二)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

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群众性(缺乏专业性)。第二,行政参与并领导教育研究(具体表现是官本位思想)。第三,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较少(研究中的急功近利)。第四,没有教育研究的质量控制体系(科学的评价机制与有效的转化机制)。

二、我国教育研究的新特征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研究方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极大发展也出现了以下三种趋势:一、强调实证研究向综合性研究方面发展;二、教育研究范围扩大,向着现实化和结构化的方向发展;三、研究的学科拓宽更新,反思意识加强。

(一)我国教育研究出现的新特征

1.试图确立教育研究的完整体系。学者们对教育研究是一个多层次有结构的复杂体系这一点上已达成共识,这种认识有助于克服简单、抽象、静止地认识教育问题的思想方法,放弃寻找普遍的、万能的教育模式,从而为教育研究体系的研究和构建提供了宏观框架;2.探寻新兴理论或思潮对教育研究的启示。各类教育的研究取向反映着教育研究的总体特征和水平以及具象。

(二)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1.重思辨分析。目前,我国的教育研究忽视对教育实践的研究,又往往把教育研究套入某种既定的公式。其结果是,教育研究由于未能深入结合教育实践,而使教育理论显得十分贫乏;2.方式的绝对化和思维的形而上学。我国教育研究往往采取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建国以来,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有不少经验教训,没有很好地坚持以辩证唯物法对待问题,绝对化倾向严重;3.缺乏理论的认识和实践的概括。现在我国教育研究对外国教育理论及学派对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缺乏理论的概括总结,拙于把实践问题提炼成科学研究问题,导致我国很多研究成果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

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当前我国的教育研究存在许多问题也大都与教育研究的历史发展积淀有关。但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我国的教育研究会丰富和多彩,可以预见将会包括:理论的构造性和预见性;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教育研究的借鉴移植性;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标准性以及可操作性。

现在,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交往频繁,教育成为了一个多样的、综合的系统。教育研究也呈现了综合化的趋势,这是教育研究适应开放性社会的时代趋势的表现。所以,我们在回顾曲折的历程时,可以预见,我国的教育研究将会以一种新的姿态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敬少丽.论女性主义对科学的质疑以及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启[J].外国教育研究,2005,(1).

[3]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61.292.

[4](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莫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5-9.

[6]张亚斌.远程开放教育研究方法论[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6).

第7篇

关键词:教育服务贸易;贸易逆差;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08-0023-04

一、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表现

(一)我国接受外国留学生与派出留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对境外消费未作任何限制,对过境交付未作承诺,允许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教育服务提供者来华工作。由于以上承诺,加入WTO后,我国赴外留学人数增长迅速,吸收国外来华留学人数有所增长,但远赶不上前者的增长势头,因而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0年以来,我国大多数年份出国留学的人数要大于来华留学的人数,呈现“逆差”状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经达2000万,居世界第一。以OECD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外国留学生占本国在校大学生人数3%标准计算,我国每年招收的留学生可以达到60万人之多。即便是招收留学生最多的2006年,也仅仅达到了此标准的27.12%,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二)我国教育服务贸易中的外汇流入与外汇流出也存在巨额逆差

除了人员“流出”与“流入”的“逆差”外,从资金的流向上来看,我国赴外留学的费用要高于来华留学的费用。虽然近几年来华留学人数,特别是自费来华留学人数的增加给我国教育市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但与我国留学生付给其他国家的费用相比,差距很大。我国1997年修订的《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为:以人民币计算,文科类专业:(1)本科大学生:14000―26000元/学年;(2)硕士研究生:18000―30000元/学年;(3)博士研究生:22000―34000元/学年;(4)短期生,学习时间约为一个月的,3000―4800元;学习时间约为三个月的,8000―10000元。(5)理科和工科类专业比照文科相应类别学费标准上浮10%―30%;(6)医学、艺术、体育类专业比照文科相应类别学费标准上浮50%―100%。专科生和普通进修生比照本科生标准收费;高级进修生比照硕士研究生标准收费;研究学者比照博士研究生标准收费。加上生活费、旅游费和其他费用,每个留学生每年大约花费5―6万元人民币,以年均10万在华自费留学生的高限计算,由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带来的外汇收入也仅为每年50―60亿人民币。

而在欧美,留学生的学费是本国学生的2―4倍,普遍在15000-25000美元/学年之间,哈佛大学更是高达30000美元/学年。从我国各类留学咨询机构了解的情况来看,以人民币计算,自费留学去英国需要8―18万/年,去加拿大需要12―15万元/年,去澳大利亚、新西兰需要8―10万元/年,去日本需要14―17万元/年,去美国每年需要20万元以上。而且近年来各国学费标准还有上涨的趋势,按照每人每年12―18万人民币的低限来计算,我国平均每年有近10亿人民币的教育资金流向国外。

二、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性原因

1.我国现有的留学生激励制度不完善。一是我国现有的留学生奖学金种类及金额较少。纵观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做法,奖学金是吸引外国留学生的一种重要杠杆。发达国家为了扩大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额,纷纷设立各种奖学金来吸引留学生。美国的奖学金有联邦奖学金、私人基金奖学金、学院内奖学金、系科奖学金、假期奖学金等种类,而且金额和享受奖学金的人数比例也较高。目前,我国的留学生奖学金主要由政府提供。主要有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长城奖学金、HSK奖学金、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外国汉语教师短期研修奖学金等几种。金额低,种类少,覆盖范围小。只有少量公费留学生可以获得政府奖学金,对高达90%的自费留学生则很少有相应的激励手段。而大部分高等教育机构及民间团体、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知识,很少为外国留学生提供专项奖学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留学生规模的扩大。二是相关规定缺乏弹性。通常来说,能享受到各类奖学金的留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留学生需要边打工边筹措学习费用。但我国相关法律却对外国留学生打工进行了严格限制。2000年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第六章第三十六条规定:“外国留学生在校学间不得就业、经商、或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费留学生的进入。而教育服务发学生合法打工。如法国为了解决留学生打工难的问题,内政部和就业部于2002年1月两条政令,允许外国留学生在学业中进行半日打工,学业结束后,只要提供雇用证明,就可变学习居留为工作居留。德国政府修改后的《外国人法管理条例》也允许外国留学生勤工俭学,给每年在本州毕业的约11000名外国留学生中的前1000名以无限制的工作和居留许可。

2.招收外国留学生主体资格的缺失。目前,我国只有500多所经教育部批准的实施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民办教育机构均被拒之门外。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与需求是不相适应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留学教育服务出口规模的扩大。以汉语教学为例,目前全球共有2500万外国人学习汉语,而我国却仅有400多家从事留学生短期汉语教学的教育机构。一些民办教育机构由于政策的限制,无法开展对外汉语培训,从而影响了留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我国具备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教育机构性质过于单一,数量过少,制约了教育服务贸易的扩张。

3.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对于没有收入或收入微的外国留学生而言,教育服务出口国能否提供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也是决定其选择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险系统己比较成熟,如在英国,只要留学超过六个月,就可以享受国家健康体系的免费服务,无需购买医疗保险。日本国际教育交流协会设立了“外国留学生医疗补助制度”,留学生在医院接受治疗后,可持医疗费收据与国民健康保险证到留学生科申请补助,将会获得个人支付医疗费80%的补助。而我国教育部从2000年起才开始为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来华留学生购买医疗保险,对自费留学生只是规定其可在任何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保险。这种做法显然对大多数自费留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二)微观原因

1.我国高等教育相对规模较小,导致教育服务贸易出口规模远低于发达国家。一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越大,所能吸收的外国留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就越多。我国虽然在2003年就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为美国的5―6倍,因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接受高等教育对大多数青年人来说仍属于奢侈品。这种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教育服务出口比较优势的形成,形成了进口大于出口的贸易态势。我国社会经济的其他方面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但高等教育仍处于卖方市场。同时,随着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对高等层次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国内高等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其需求的情况下,很多人宁愿花费较大的代价到国外去接受优质的高层次的教育,这就引发了出国留学的人数快速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的社会地位和国际知名度己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还不具各大规模招收留学生所需的资源,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接受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也是我国在教育服务中处于逆差地位的重要原因。

2.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质量不高,国际化程度低。一国的总体教育质量是服务贸易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内一流高校还未能挤身世界一流高校之列,这自然制约了来华留学的高质生源的数量。从我国科学论文在国际三大权威索引(SCI)、工程文献索5l(El)和国际科技会议论文索引(lSTP)所占总数的世界排名来看,近年来我国的排名在稳步上升。2005年科学引文索引(SCl)、工程文献索引(El)和国际科技会议论文索引(ISTP)分别排世界第五位、第五位和第二位(见表2)。尽管中国近年来科研产出数量增加很快,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占世界科学知识生产数量的比重仍然很小。从占世界SCl论文的比例来看,美国基本上稳定在30%左右,英国在8%左右,日本、德国也在7%左右,而中国仅占5%左右(见表3)。从在国际上的引用率来看,我国与美、英、德、日等国的差距较大,只与中国台湾和韩国接近。

据相关资料统计,世界一流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已占到学校总人数的15%以上,如斯坦福大学为21.8%,哈佛大学为20%,麻省理工大学为21.7%,牛津大学为22.5%,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生部外国留学生所占比例更是高达60%之多。而我国留学生人数只占高等学校在籍人数的0.5%左右。即便是招收留学生最多的北京大学也仅为10%,清华大学为5%。

3.专业学科要素票赋和优势分布不均衡。我国针对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专业较少,且主要局限于汉语言、中医、戏曲等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专业,理、工、艺术、体育等专业相对还较少,商业和新兴技术学科还很薄弱。而美国各大学针对留学生设置的专业高达5000多种,日本也有3000多种,英国更是高达8000多种。

三、改善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对策建议

(一)宏观方面的对策

1.进行制度创新,有效解决留学生的学习费用问题。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我们可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扩大留学生获得奖学金的额度,提高资助额度,在现有的以国家拨款为主的留学生奖学金制度的基础上,各省级财政也可拿出一部分资金设立“基地”奖学金,同时鼓励民间团体、企业设立面向外国留学生专项奖学金。

即便是扩大奖学金的覆盖范围后,能获得各类奖学金的留学生也只是少数。大多数留学生仍需要通过课外打工来筹措学习费用。近年来,我国每年有在读外国留学生己经超过10万人,面对如此丰富的人力资源,建议对有关法律做一些适应性的修正。可以考虑允许在我国进行全日制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和进修学者兼任一定的劳务,允许外国留学生经过合法的申请程序在我国的产业、经济、文教等部门做一些兼职。这样一方面可以部分解决在华留学生的学习费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一些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具有一定的语言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外国人的临时需要,节约了成本。

2.放宽对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鼓励优秀民办高校参与招收留学生。根据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本地竞争会迫使厂商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和服务,并创造新的产品和工艺。为促进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对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允许一些实力强、质量好、口碑好的民办高校招收留学生,扩大高校之间约有序竞争,通过竞争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如果允许民办高校每年招收1―2万留学生,将会拉动近百亿的教育消费。

3.完善现有的外国留学生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教育部与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综合保险的合作协议》,规定教育部将在未来5年每年为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来华留学生投保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来华留学生综合保险(团体险)”,最高赔付金额高达51万元人民币。该协议在完善来华留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万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其对象只是针对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如前所述,来华留学生中90%以上是自费留学生。目前我们应完善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医疗保险制度,随着外国留学生医疗保险体系的完善,可在适当的时机把参加医疗保险作为外国留学生入学的一项必备条件,为更多的自费留学生提供这万面的服务和保障。

(二)微观主体对策

1.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发挥联合办学的放大和汇聚作用。要素票赋理论,国家所拥有的要素票赋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一国如果能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中多使用其充裕的便宜的生产要素,就会在该商品上拥有比较优势。适用于教育服务贸易领域,一国能否提高其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上的份额并从中获益,不仅取决于该国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而且取决于其提供教育服务的生产要素组合是否具有竞争力。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我国共有500所左右高校可以自主招收留学生,但目前存在着留学生云集少数名校,发展严重不均衡的现象。为了避免名校效应带来的消极影响,可以考虑区域内高校联合招生的模式,把各大高校的力量集合在一起,按学科和专业来联合培养留学生,实现优势互补,创造“1+1>2”的效果。各高校可以从联合办学中获取比其单独活动大得多的利益,从而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良性合作模式,有效扩大我国留学生的整体招生规模。

2.加快教育品牌建设,走教育服务品牌特色化道路。品牌是市场发展的产物,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发展趋势下,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甚至多过对产品或服务本身的认识,这就使得品牌成为市场竞争中的有效工具。对教育服务贸易而言,由于教育产品的无形性特征,使得消费者对教育服务的质量很难进行衡量,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也就显示出了教育品牌的重要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的教育服务竞争力较弱,但在提供教育服务的资源禀赋方面也有一走的优势。目前我国在教育服务贸易领域的优势项目一是汉语言文化教育,汉语言文化教育在我国有着绝无仅有的资源优势,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需求日益高涨,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举办给我们提供了汉语言文化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绝佳时机。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这一领域的优势,创设名牌课程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二是中医药学教育。据统计,多年来,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一直居自然科学中留学人数的首位。国外高等中医药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在管理模式、教学方法、产学研万面有许多我们应该借鉴的地方,我国应该学习其精华,为我所用,提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水平,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与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打响中医药教育品牌,从而扩大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王亚飞,《论“后过渡期”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1):10-14。

[2]茹宗志、朱苏飞,《论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及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05(5):49-53。

[3]陈文芳,《发展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28-31。

第8篇

【关键词】石河子大学 外国专家 管理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聘请外国专家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活动,通过引进国外智力,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学生的外语水平和专业水平,这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加速发展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

一、石河子大学聘请外国专家的情况

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积极开展有效地促进了石河子大学在科研水平、科研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增强了科研团队的合作意识,带动了人才培养,激发了教师申请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的积极性和热情,浓厚了校园学术氛围。学校快速增长的国家重大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和省部级“引智”科研项目数量及配套经费对全面推动学校学科发展、实验室建设、科研管理等方面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过实施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引智”科研项目,及承办和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援外培训项目和其它国际培训项目的契机,使石河子大学教师不仅有机会与国外同行进行科研合作和交流学术成果,展现了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学校的综合实力,而且也带动了学校高层次人才合作培养。

二、高校引进外国专家的意义

首先是对本校教学工作的一大促进,通过外国教师的积极授课,不仅可以使学生接受异国文化的教育,还可以使学生对外语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

其次,应聘到中国讲学的专家,在讲学和与中国教师、学生的交流和合作中,经过一段时间的亲身体验,对中国,对所在的地区和学校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和了解,他们回国后,有的通过书信方式和中国教师继续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有的在不同范围内举办讲座,宣传中国、介绍学校;有的为促进学校间友好合作关系牵线搭桥,推荐专家来华讲学,介绍留学生来校学习等等,产生了宣传中国文化、增进中外友谊的社会效益。

三、提高管理效益的途径

(一)在引入机制上

1.严格聘请程序,把好聘请质量关

在引进、聘请外国专家工作中,严把聘请关是提高“聘用效益”的关键,聘请对象的优劣对聘用效益的影响最直接。高素质、高水平的外国专家,无疑最能体现我们外聘专家的目的和意义,最能发挥好聘用效益。切实把好聘请关是提高聘用效益的基础。因此,把好聘请质量关,就必须建立起一套严格而完整的聘请程序,坚持两个方面的论证,即一方面论证校内聘请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另一方面论证所聘专家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需要,并使供需统一,切实达到聘请的目的,全面完成聘请计划。由此可见,严格聘请程序,把好聘请质量关,是提高聘用效益的首要条件。

2.拓宽聘请渠道

坚持聘请标准,是提高外国专家聘请与管理效益的重要保证。石河子大学在选聘外国专家时,应开阔视野,广开渠道。只有不断拓宽聘请渠道,才能选聘自己所需要的高水平的外国专家。聘请渠道概括起来主要有:校际合作关系;以往聘请过的专家推荐;出国进修访问人员及专家、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兄弟院校相互协作、推荐、转请转聘;服务组织中介及互联网。其中兄弟院校加强协作,互相推荐的做法值得提倡。不仅可达到资源共享,而且可以确保所聘外国专家的质量。目前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上聘请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无论哪种聘请渠道,要确保质量,还需要聘请单位严格把关,通过各种渠道多方了解。

(二)在管理机制上

在建立相关规章制度时,需要考虑到外教本身的特点,结合本单位的有关管理条件和规章制度,并参考国外外籍专业或外籍教师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并建立健全切合实际的外籍教师相关规章制度。

1.合同化管理

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聘用合同,规范化管理来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外国专家。外国专家到职后首先要做的是与之签订工作合同。合同需详细阐明双方的职责与义务。双方严格按照合同的所有项目处理事务包括纠纷。外国专家管理工作政策性很强,应依法管理,按章程办事。合同是外国专家与所聘高校之间的法律纽带,对外国专家进行科学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在提出聘用外国专家申请的同时提供合同。合同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更改。外国专家大多来自西方国家,他们更容易接受合同这种制度化的约定,一般来说,外国专家聘用合同应包括双方的职责和义务,双方的免责条款,包括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医疗保险、工作量、学校管理、日常行为、纠纷解决等。合同使双方在履行各自的义务中有章可循,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和麻烦,保证双方各自工作的顺利进行。

2.到职培训

在正式开始工作前的培训根据应实际情况,必要时,需对到校的外国专家进行到职培训。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本学校的概况、发展历史、组织结构、发展方向;学习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本学校制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并要求执行;文化常识和生活常识培训。

3.加强对外国专家的管理与考核

对外国专家的管理和考核是提高“聘用效益”的保证,外国专家到校开始工作后,有些部门往往只注意做些服务性的工作,从生活和工作上提供方便,而教学和思想品德方面的管理跟不上,甚至不管不问。这样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有的外籍教师在生活上自由散漫,不服管理;有的不注意公德。对此,外事部门必须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同时,通过采用学生问卷、同外籍教师谈话、督导员听课等方法,综合评估其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一方面可以及时反馈有关信息,从而对他们的教学活动形成指导与建议,保证外国专家所授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对外交流与合作处管理保存这些评估结果,为调整外教的级别和工资待遇等提供依据。

4.档案管理

在外国专家管理中,应及时建立外国专家档案,及时进行总结,总结应包括:联系过程、专家建议、遗留问题、经验教训等。应允许外国专家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科研工作,欢迎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不合理的或暂时做不到的应及时耐心的解释,凡有利于改进工作而又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应当及时整理成文并加以论证,及时通报各部门,为以后的外国专家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第9篇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

《教育原理(修订版)》孙喜亭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 刘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