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6:12:11
导语:在工业智能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国制造;十三五规划;互联网+;制药工业;智能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A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践“互联网+”战略的重要路径。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操控便捷,操控更准确,改变了传统制造人工指令、人工投入量大、制造精准度不稳定的状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之一,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企业管理,促进制药工业快速的发展。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网络传输+数据分析+智能控制”,互联网工业制造包括3个方面,一是个性化定制;二是网络化协同;三是智能化生产。应用在制药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主要突出表现为其智能化、控制精准化、数据动态分析化。
一、互联网+智能化配(料)液系统技术
以前制药工业产品传统的配(料)液设备完全是人工进行操作,具有随机性、不稳定性,受操作人员影响大的弊病。全自动智能配料系统则是由自动气动阀体、输送泵、配料罐、触摸屏、控制系统、远程互联网控制台,具备全自动配料、全自动在位在线清洗、全自动消毒灭菌、智能数据分析等功能。
系统上设置了操作员、管理人员、维护人员三级登陆口令,根据职责分配不同的权限,对配(料)液流程、工艺参数设置的密码保护及专人操作,操作人员按一个启动按钮来自动完成一次配(料)液投料、定容、过滤等配制全过程,自动实现流程全自动控制,触摸屏的人机界面,实现动态显示,能有效节约时间,降低生产人工成本,降低产品批间差异,提高了操作的精确度、产品均一性,生产数据历史追溯和报表打印,实现过程控制参数动态趋势分析。
二、互联网+智能化包装系统技术
产品包装加入互联网智能化技术成分,能满足日益复杂人工操作。自动智能包装机由臂端操作工具、材料运送装置和识别、控制系统等主要组成部分。将自动包装机、辅助设备以及输送装置根据产品包装工艺,按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再配以相应的检测、控制、自动调整补偿装置等而组成。一端不断送入,包装材料在相应的工位加入,按工艺流程顺序经过各工序,产品从另一端输出,使物品在无需人工直接参与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完成输送、包装的全过程。
(1)从包装物品输入、输入自动化、顺序化、流程化。
(2)称量重量的模拟量控制、自动化剔除。
(3)自动监视设备的运行情况。
(4)自动化控制工作参数偏离故障检测和报警功能。
(5)药品电子监管自动化收集。
(6)智能技术数据收集、趋势分析,能有效节提高包装的效率,降低人工投入,提高企业受益。
三、互联网+智能化仓储管理技术
仓储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包括入库、出库、移库、盘点、拣选与分发等环节。大量机械转运、人工装卸、纸张文件来记录、追踪进出的货物,其仓库管理的效率极其低、人员配备量大、日常管理成本居高,人工差错率、差错风险极高。采用最先进的无线射频身份识别RFID技术(包括信号发射机、信号接收机、发射接收天线),为每件物品提供一个惟一标志条码(如UPC码、EAN码、交叉25码、39码、128码等),并在网络服务器中存储货物的相关属性信息,使系统能够自动识别物品,可以远程对物品进行跟踪和监控。
建立多个库房管理子系统:
(1)入库单处理、条码管理、货物托盘化和标准化、货位分配及入库指令发出、货位调整、入库确认、入库单据管理。
(2)储库管理子系统:出库单管理、拣货单生成及出库指令发出、容错处理、出库确认、出库单据管理。
(3)数据管理子系统:库存管理、数据管理。
(4)系统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设置、数据库备份、系统通信管理、系统使用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在监控中心利用互联网系统掌握每个库位的位置、数量、出入库、仓储环境等情况,并及时处理出库、跟踪。
四、互联网+智能化实验管控系统
目前很多的制药企业实验室还停留在人工管理实验室样品、人员任务分配、检验任务书、检验报告、原始记录等信息的记录工作模式。时常出现数据查询不方便、生成数据不连续,无法有效追踪;设备查询、维修、校准、各种标准文本发放、查询等管理手续繁琐;检验任务书传递、检验,以及检验报告等进度缓慢,资源无法共享等现象。这种管理已经不适应当前检验工作需要的现状,同时某些数据管理、记录管理已经不符合制药企业遵循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计算机化系统》附录要求。
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验室管理系统,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快速数据处理技术等对实验室进行全方位互联网管理。实验管控系统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配备了实验室人员角色配置和权限配置、检验的追溯、审计、实验室仪器设备台账、检测能力范围、方法标准建立、数据结果分析等多种功能,包含这几个方面模块:
(1)仪器设备管理模块。
(2)耗材(低值品、备件)管理模块。
(3)测试管理模块。
(4)数据报告模块。
(5)数据与报表分析模块。
实验室检测人员可以随时在系统上查询自己所需的信息;分析结果输入后,自动汇总生成最终的分析报告,数据自动上传功能并且进行异地存储、自检及审计追踪,将整个实验室的各类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集中管理,可以方便地对实验室曾经做过的全部分析样品和结果进行查询,了解实验室内各台设备和人员的工作状态、不同岗位待检样品数量等信息,及时协调有关方面的力量化解分析流程题点,缩短样品检测周期;调节实验室内资源,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管理层同时能定量地评估实验室各个环节的工作状态,实现实验工作的全面量化管理。通过系统管理,配合分析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分析,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检测效率;降低了实验室运行成本并且可以快速溯源和痕迹,使传统实验室手工作业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得以顺利解决。
互联网+销售模式技术;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了《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范围内的药品,利用互联网对营销模式进行线上、线下整合,建立属于自己的专业化互联网营销团队,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实践经验摸索出了适合的道路。直接与拥有A证并良好经营的平台型医药电商合作;与拥有B证、C证并良好经营的医药商业、零售线上、线下全方位合作;扁平化直接与地县级医药公司开户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建设属于自己的连锁药店,在医院附近或大社区进行科学布局,提升了产品直达终端的效率,实现互联网下的快速客户管理、数据分析。
“互联网+”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工具,制药工业快速转型升级,真正把智能制造嵌入到整个制药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企业将出现标志性的转变,一是产品品质的转变,二是制造装备智能化水平的转变,三是企业人员生产率急速提升,互联网技术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先进技术水平的创新,推动传统制药工业的不断进步,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发展,为制药工业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工程应用;高职;实训课程体系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的高职专业,在2016年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更名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建设行业和企业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水平提供保障,从而为建设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一、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守类型、稳规模、强内涵、调结构、促合作、探贯通、办特色”的办学思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重在培养面向建筑和工程领域,从事智能建筑系统和工业控制相关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设备安装、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管理、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维护与改造、系统报价和招投标、工程管理、绘图和资料管理、工程监理、产品销售等岗位。
二、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课程内容单一目前,高职院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多以单项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且多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容易使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缺乏完整的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从而无法完成系统化的工作。(二)实训教学方法陈旧对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多学科交叉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有些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训教学,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导致学生感到课堂沉闷,从听不懂进而过渡到提不起兴趣,很难理解、掌握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实训课程内容,难以形成工程应用能力。
三、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一)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
在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可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项目教学法。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每学期都要进行实训,然后将实际工程做成项目单,并根据企业标准检查项目结果。第二,任务驱动法。将大型的工程项目分解成各个小项目,全班共同完成,这样,不但积累了学生的工作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建立多样性的实训实践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教师将部分小系统、小项目直接制作成任务,学生自主选择去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样,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在不占用总课时的条件下又增加了更多的系统和项目。第四,不断扩充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每个假期,高职院校都安排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假期实习,建立多个长效的假期实习基地。
(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
第一,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培养模式,研究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探索培养模式目标和培养环节,制定实训课程教学计划,研究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激发培养模式的内在动力,建立高效的培养机制。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取对图纸和系统进行深化设计的方法以及既接近实际工程又符合实训基地培养模式的系统工程。第二,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课程体系,针对培养模式的要求,开发相应的模块课程,确定本专业的实训模块,并通过比较国内外其他院校课程和实际工作技能要求以及最新的先进技术,探讨适合本产业结构的实训课程体系。另外,还要注重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链接问题;保证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时,合理解决核心专业模块课程过重的问题。第三,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基于实际工程的基地,合理利用校外实习实践环节,建立高效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提出了要从实训教学方法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两方面加强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进而为建筑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的现代化人才,充分满足市场对建筑人才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正松.论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2013(2):36-37.
(河北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130)
摘要:作为面向前沿高新技术的基础性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有更高要求,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难以解决授课内容前沿性与基础性之间的矛盾,国内外高质量的视频公开课资源在高校教学中又缺乏有效合理的应用。文章提出传统课堂活动与网络视频公开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并阐述“二次翻转课堂”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以求视频公开课能够得到更加广泛深入的应用。
关键词 :智能科学与技术;视频公开课;混合教学模式
第一作者简介:刘坤,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机器视觉等,Liukun03@mails.thu.edu.cn。
1 背景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近九百门免费、开放式网络课程资源,供给全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学者使用,使得知识能够公开、自由地分享。从此,网络成为开启民智的知识载体。开放式教育资源运动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国际著名高校纷纷将精品课程公开,共享其教学资源与教育方式。与此同时,国内各大学也陆续各自的视频公开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职业需要的是跨学科、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借鉴国外网络开放视频资源和新的课堂行为,对提升国内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水平具有积极意义。虽然国内外的优质网络视频资源已经数不胜数,但目前这些视频资源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并未得到有效合理的应用,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与教学活动的整合与互动。
目前,在高等学校中网络视频资源的使用依然是以少数学生独立学习的模式存在。独立学习模式受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自制力以及背景知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的努力预期对使用教育资源的行为产生影响。另外,如何查找资源,能否了解资源的相关性和背景知识,如何构建适合学生需要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是影响学生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关键因素。在使用视频开放课程方面,由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对大量的视频资源缺乏足够的甄别和筛选能力,使得很多优质的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
2)与现有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冲突。
由于目前高校中传统的授课模式并未改变,相应的教学体系与课程安排、授课学时等并未考虑网络视频公开课的内容,两种教学资源的平行与独立导致学生难以抽出更多时间学习网络视频课中的前沿性及实用性知识。另外,由于网络视频课缺乏针对特定对象的系统性安排,学习者相应的基础知识欠缺也会阻碍其学习,虽然目前的网络载体平台中建立了交流机制,但交流的单向性和非实时陛很难保证发挥其功效,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2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分析
自2004年教育部批准“关于北京大学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方案”以来,先后有南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18所高校建立了智能科学技术本科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为止,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在内的10所全国重点研究生院就有400多个与“智能”方向密切相关的研究生培养方向。在社会需求方面,毕业生去向也增加了很多相关行业和岗位,如智能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新兴的“智能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在研发设计部门担任智能系统设计工作、在企业担任智能工程师等与智能有关的岗位。
另外,在国外的知名高校中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也在不断增加,包括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其涉及内容覆盖范围之广、前沿性之强前所未有。其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要涉足知识表示、推理、学习、规划、决策、预测、机器人技术以及语音和语言处理等基础研究的核心领域;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主要涉及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规划、论证,机器人和视觉感知。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国内新增开设的面向前沿技术的基础性本科专业,特点是其属于交叉性学科,知识覆盖面很广,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受到良好科学思维和研究思维训练,具有知识自我更新和创新的能力。相比其他专业,该专业对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开放性和前沿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传统授课模式难以解决授课内容的基础性与前沿性的矛盾。视频公开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作为对传统课堂的补充,对于促进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工作的扩展具有重要意义。视频公开课与传统课堂教学资源的混合模式,可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借助网络平台的无限延展性,实现两种不同教育方法的优势互补。
3 混合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实施
3.1 混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混合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末,它的提出源于网络学习(也称在线学习或远程学习)的兴起。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学习模式逐渐兴起,相比传统课堂教学,网络学习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安排更为自由,具有高效、快速、个性化和低成本等特点。国际上还曾就此展开了“有围墙的大学是否将被没有围墙的大学所取代”的激烈辩论。2000年,美国教育部在《教育技术白皮书》中指出:①网络学习能实现某些特定的教育目标,但它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课堂教学;②网络学习不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但它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与功能。这种观点在国际教育界也逐渐达成共识。
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模式的优势相结合,既要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监督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量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混合学习在表面上是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化学习的简单结合,但其蕴含更深层次的结合:教学活动中教师占主导地位与学生占主体地位的结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模式的结合;不同教学媒体形式的结合等。因此,混合学习模式是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层面的变革,它要尽可能融合所有教学资源的优势。构建视频公开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整合模式正是源于混合学习理论的思想,将两者有机结合,发挥二者优势,避免二者弊端。
与传统教学过程相比,网络视频公开课与大学教学活动进行整合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该模式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没有忽视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同时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让教学媒介成为创造新的学习环境、促进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再次,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网络视频资源所提供的虚拟化环境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该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权威和多元的评价体系。
3.2 视频应用新模式的探索
网络视频公开课与大学教学活动进行整合,要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来培养学习者有目标地进行学习的能力。二者的整合主要包括学习资源的混合与学习方式的混合,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环境、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要素做系统的调整与安排,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翻转课堂模式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混合模式,在课下学习时学习者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在课上与教师和同伴互动与交流,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该模式也存在一定问题,即现有课程体系的课时安排是在传统授课模式下设计的,翻转模式的实现要求学生在课下利用额外时间预习视频中的学习内容,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课下视频学习进度难以保证,进一步导致课上讨论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探寻合理的使用模式,使视频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及要求,“二次翻转课堂模式”是适合本专业的视频公开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整合模式。与现有的翻转课堂模式相比,二次翻转课堂模式首先在课上由任课教师引出学习的内容及目标,提出具体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下的视频学习环节;模块化的视频有助于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让网络视频课作为学习的有效补充与辅助;最后,学生再回到课堂对提出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进行分析与讨论,并探索新的解决办法,拓展开放性思路,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创新精神。“二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1) 一次课堂: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引出即将学习的内容及期望解决的问题,设定学习目标,并介绍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作为后续学习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解决此问题有可能用到的方法与途径,并初步确定解决思路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让学生了解知识点的用途与性质,传统课堂上解决问题的原理和具体的流程等细节问题作为学生课下学习的内容。
(2)课下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创建教学视频并将其到网络学习平台上,这是学习者课下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自制公开课视频,或在网络上选择比较优秀的适合本门课程的公开视频课程。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先进行视频资源自学,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的讨论区进行讨论与交流,也可以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每节视频课程,都会有一定数量和难易度不同的题目供学习者练习。在每次课学习结束时,学习者要对观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总结,以便在课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3)二次课堂:教师在课上根据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时产生的疑问,结合课程内容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然后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研究问题进行分组,并创建相应的学习环境,包括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和小组团队协作学习环境。具体来讲,就是在小组内部先将所选择的探究问题分解成几个具体的子问题,让每个小组成员结合自身能力选择某个子问题进行个性化学习,学习完之后再将每个小组成员学习的结果在本小组内进行协作学习,最终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通过小型辩论会或报告会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此后,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该整合模式的评价方式与传统学习中的评价方式不同,须专门组织相关学者、教师和学生家长等对学习中每个阶段的表现采用多维度、多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
4 结语
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视频资源的混合模式在国内的高等院校中还未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清华大学在研究生教学方面展开了初步尝试。混合模式的实施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结构和教学评价等很多相关方面重新做出调整与安排,除此之外,还需要授课教师重新制定教学内容、选择网络视频资源,重新安排教学计划与进度等,这样才能逐渐转变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朋娇,田金玲,姜强,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31): 86-92.
[2]董榕,徐玮,张剑平.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及其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2):54-59.
[3]王万森,钟义信,韩力群,等,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1): 10-14.
[4]彭岩,王万森,“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1): 30-33.
一、企业形象标志的重要功能
1.树立品牌形象的需要商品的形象是由商标建立,企业形象由标志识别文化形象标志定位,好的商标有助于良好品牌形象的建立与营造。一个企业的发展就一定要打造企业产品的品牌效应。什么是品牌?所谓品牌也就是知名、著名、驰名的牌子、商标,如中华香烟、贵州茅台酒、海尔电器、可口可乐等。名牌是企业发展的最大资本,“企业的牌子如同储蓄的户头,你不断通过广告累积其价值便可尽享其利息。”这是美国万宝路香烟总裁马克斯韦尔对名牌的精辟见解。万宝路的金字招牌每年可以给万宝路企业带来30亿美元的收入,同行业全球销量第一的万宝路香烟其品牌价值已达200亿美元,由此可见品牌有着极高的含金量。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精神文明的日益提高,我们正步入一个品牌消费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都已不太计较价格,而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售后的服务。因此,商标和公司的形象变得比产品和价格更为重要,也就是说,随着人们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带来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在选购商品时不仅注重使用价值,更注重商品的品牌,崇尚和追求名牌已在大众消费活动占有一定的比重。据有关部门预测,在今后几年内,我国消费市场将逐步形成以名牌为主导的格局。
2.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使得每个企业都面临更为复杂、更为严峻的经营环境。我国企业家们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经营环境压力和国际竞争挑战,企业的形象更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形象标志,就是引导、诱导消费者购买,要求商标具有显明性,视觉冲击力,介于识别、记忆,便于准确复制。经营战略和战术可以说在市场上无所不用,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企业间彼此的策略、行动常常因相互模仿而冲击彼此的竞争力。企业面对这种趋势,只有靠强有力的非价格竞争,才能树立独特的经营企业标志的功能及艺术特征文ˉ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ˉ阴耀耀理念,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比较典型的是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竞争,各大银行的竞争,这些竞争都构成了企业形象标志的原动力。在信息社会里,顾客的消费倾向会受到各种传播媒体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然而过多的信息,如泛滥的广告、杂乱的宣传等,都会产生传播上的干扰作用。因此,只有创造有秩序、独特的、统一的企业识别标志才能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良好的信息传递。随着各种媒体的报道和人们消费意识的提高,社会大众对于企业的要求日益增多,企业必须面对各种压力,重新对企业经营理念加以审视。如何站在受众立场,承担社会的责任,服务消费者,以创造良好的形象,便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总之,企业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以便自己的商品易于消费者与受众识别,就一定要树立独特的企业标志形象,因为企业本身的形象决定了消费者购买的欲望,转而成为一种企业认知的竞争力。
3.企业标志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标志形象的建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这是因为随着形象力时代的来临,企业标志整体形象,对企业经营形态产生极大冲击,企业为了迎接市场的竞争与挑战,如何主动积极地开拓市场,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新的需求。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具有良好的形象本身就容易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好感,而且更容易产生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也有助于企业知名度的提高,激励士气,形成良好的工作气氛。企业形象好,知名度高,企业员工就有一种自豪感,再加上具有良好形象的企业有着完整的统一视觉识别形象,能给人耳目一新、热情澎湃的印象,更能激励员工士气,提高工作效率。
二、标志的艺术特性
1.易识性无论形态、色彩、特征都应明显,易识,易懂。识别性是企业标志的基本功能,借助独具个性的标志,来增强本企业产品的识别力,是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利器”。因此通过整体规划和设计的视觉符号,必须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企业中,标志是最具有企业视觉认知、识别的信息传达功能。
2.同一性标志代表着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的文化特色,企业的规模,经营的内容和特点,因而是企业精神的具体象征。因此可以说社会公众对于标志的认同等于对企业的认同,只有企业的经营内容或企业的实态与外部象征、企业标志相一致时,才有可能获得社会大众的一致认同。
3.造型性企业标志设计表现的题材和形式丰富多彩,如中英文字体、具象图案、抽象符号、几何图形等,因此标志造型变化就显得格外活泼生动。标志图形的优劣不仅决定了标志传达企业情况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到消费者对商品品质的信赖和对企业形象的认同。
4.系统性企业标志一旦确定,随之就应展开标志的精致化作业,其中包括标志与其他基本设计要素的组合规定。目的是对未来标志的应用进行规划,达到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科学管理,从而提高设计作业的效率,保持一定的设计水平。此外,当视觉结构走向多样化的时候,可以用强有力的标志来统一各关系企业,采用同一标志不同色彩、同一外形不同图案或同一标志不同图案的结构方式来强化关系企业的系统化精神。
1.培训具有目标激励效应。通过设定一定的目标来激发人的动机,调整和引导人的行为,使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紧密结合、趋于一致,可以有效地激励出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般来说,员工具有归属需要和成就需要,通过培训使员工掌握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自身的人力资本含量增加,实现个人目标的工作能力增强了,也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紧密结合,必将极大地激发员工在培训中以及培训后的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使员工的素质得到全面升华,并体现出员工的个人价值以及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培训具有内在激励效应。研究显示,在多数情况下创造力不是来源于外在激励、而是来源于内在激励。由于管理者不可能直接进入雇员内心创造出内在激励,所以只能通过营造环境,使员工能够在适宜的土壤里自由创造内在激励。为员工提供技能培训,其意义有时就在于培训本身。由于在培训过程中,员工必须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掌握新的技能,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人们的争强好胜欲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尤其是当培训与个人兴趣高度契合的时候,强烈的成就预期使受训人赢得自尊,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极大满足,这是其他激励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3.培训具有关怀激励效应。企业对员工来说不仅是谋求经济来源的所在,也是个人社会交往最主要的平台,因此大多数员工会将企业作为自己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归宿,视为自己的“家”。企业给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不但可以帮助员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提高其岗位竞争的能力,促进其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向员工传达一个强烈的信息,即企业对他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关心、关注和关怀,这会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4.培训具有公平激励效应。根据公平理论,人们公平感的获得一方面来自个人得失与付出的比较,另一方面也来自与别人的比较,因此,企业创设一个公平的环境是诱发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就企业培训活动而言,存在两个产生公平感的机会,一是获得培训的机会和培训中所拥有的待遇是否相同,一是培训之后参加竞争与获得加薪或晋升的机会是否相同,在同等条件下,对培训成绩相同的员工能否一视同仁,是通过公平感的获得影响员工行为的良好契机。可以肯定的是,员工只要拥有公平感,就会激发其自身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发奋学习的积极性。
5.培训具有奖励激励效应。培训不仅可以使员工的岗位竞争力得以提高,而且通过技能、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其获得了作为保健因素的较高经济收入的回报,更为员工日后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使其通过培训而获得晋升的机会大大增加,凡此种种不仅是对员工当期接受培训所付出的补偿,而且是对其具有发展潜力的一种额外的赏识和奖励,是满足员工激励因素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对员工的行为导向实施了正强化。
6.培训具有认同激励效应。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全体员工素质的提高,技术工人的技能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成本水平乃至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状况,随着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变化,技术工人的技能素质状况也要与之相适应,实现同步发展和动态平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员工业务技能不断得到有效培训和提高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伴随着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首先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对受训员工工作能力的肯定和认同,更是对其素质全面提升的一种期许和努力,选择什么样的人接受培训和接受什么样的培训,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强烈导向意味的激励措施。
二、企业技能培训整体激励机制的构建
1.培训与考核。做好技术工人的培训与考核,首先要编制员工培训手册,培训手册中应明确规定不同岗位的员工每年应该参加的培训项目、最少培训时数、应该达到的要求,以及从事某一岗位工作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主要内容,指明培训方向,也使工人们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正确地设计考核考试方式,例如可以2-3年作为一个周期,对企业内各工种、各岗位人员全面进行应知理论考试以及生产岗位现场的应会操作技能考试,鉴于技能劳动的特点,开展各种类型的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以竞赛促进培训,对员工技术比武中在技能方面所暴露出来的弱点和不足,针对性进行补课,而对竞赛中脱颖而出的技术尖子,则给予更多培训机会,提升培训层次;第三要严格考核鉴定。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实施多年,是确保劳动者具有职业岗位相关工作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制度,企业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必须按有关部门的规定,紧紧围绕提高工人职业技能、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来进行,按制度实行培训、考核与鉴定,按成绩优劣选择专业、分派工作,持证上岗。
为保证培训和考核的效果,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制度至关重要。目前培训考核评价标准不科学、考试纪律不严肃的情况还比较严重,考核考试当中舞弊、讲人情现象还大量存在,这不仅导致部分疏于学习钻研、缺乏进取心的员工轻易过关,使考试考核的作用与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严重挫伤了那些真正想学习、想进步的员工的积极性,使考核考试失去了激励的意义。因此,当前规范考核程序、严格考试纪律、改进考核方法,着力减少考核与评估当中的人为因素,是保证培训激励作用的关键。另外,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社会化程度与水平,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范围,积极推广学校教学过程、生产现场培训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2.培训与使用。技术工人的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有利于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量才而用,促进其才能的提高和发挥,持证上岗制度是当前体现这一要求和导向的重要制度。要贯彻“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技术工人须经考核,方可择优录用;技能人员在取得了本岗位、本工种的上岗资格后,还可以通过越级的方式,申请参加更高一级的技术等级考试和考核,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参加技师考试和考核,从而突破现行的以论资排辈、台阶式上升的考试考评方式,促进人才迅速成长。员工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之后,就可以享受相应岗位的技能工资。
目前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技能人才的重要性,积极实行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打破原有人事体制下干部与工人的界限,量才为用,唯才是举,通过大力表彰技能人才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很多企业实行了高级技工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同等对待、使用上一视同仁的激励机制;有的企业创新高层次人才评聘工作,通过设置不同级别的设计师、工艺师、操作师等非行政职务,为不担任任何行政领导职务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中的高层次人才钻研业务,发挥专业特长,从而享受较高待遇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有的企业注重选拔和使用技术技能带头人,积极开展在关键职业(工种)、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工人”或“首席员工”的探索;还有的企业根据工作和岗位性质,组织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技术创新活动。凡此种种,对于促进具有不同职业偏好和能力结构的技术技能劳动者快速成才,形成多元化的职业发展价值观以及多种途径的岗位成长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我国当前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学历人才,更需要具有较强实践性、操作性的职业性人才,而现代学徒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实践,能够为行业提供更多高技能人才,从而满足行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下文将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点。
1现代学徒制与专业职业能力概述
1.1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学校、企业与行业实现深度合作,借助于教师、师傅联合教学模式组成的现代人才培养策略。从客观上来看,现代学徒制是基于中国古代的学徒制度以及西方的初期现代学徒制度发展转变而来的。英国早在20世纪的70年代就开始推广现代学徒制,该制度主要包括技术与职业教育计划、统一职业准备计划等等,在1994年,英国政府正式推出现代学徒计划试运行,并在2000年作为国家培训制度的主体制度类型,这个阶段现代学徒制也得到了全球化的推广与应用。在现代学徒制体系框架下,不但实现了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的巧妙匹配,同时也使得更多的劳动力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解决了长期以来技术型工人短缺的问题,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该体制当中,培养的目标是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通常采取学校直接与企业签订合同的方式来进行连接,充分调用资金、技术,满足人职匹配的问题。由于该制度的构建既可以满足招聘者的岗位需要与职业价值需求,又可以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帮助新劳动者快速融入工作岗位,所以有效推进了行业的发展进程。以现代学徒制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突出了教育的实践性,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更是体现了以师傅言传身教为目标的教育科学体系,满足了新型育人的要求。
1.2专业职业能力
专业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时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该过程需要学习者能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与态度融入情境中,通过迁移与整合实现职业工作目标。一般来说,专业职业能力主要依靠职业能力测试来进行综合判断,可以确定某个人是否能够胜任某项工作。职业能力测试在日常管理中又被称之为实操技术测试、职能倾向性测试等等。目前,国外针对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以职业能力培训机制为主,这些机制的应用使得劳动力综合技能水平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很好地解决了劳动力素质不高、高等教育覆盖不全面的问题,这些都为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引导工作提供良好的指导依据。在充分借鉴西方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同时,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尝试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借助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才干,满足教学的全过程控制需要。除此之外,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还需要突出多元考核评价的内容,以此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业绩考核水平,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知识与技能,满足职业规划与发展的需要。现阶段有关于专业职业能力的研究众多,除了有关于学生职业能力内涵与特征的研究之外,一些学者也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无论是何种研究结论,都明确指向一个结果,那就是只有解决学生专业职业能力培养问题,才能够确保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体系的效果,才能够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
2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施职业能力培养,对于学生、院校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院校发展的需求
从院校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开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院校定位。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培训体系中的定位是为社会输出大量、高质量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与技能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就必须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改善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需要做好行业与企业的内容融合,更要推进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借助于现代学徒制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道德水准高、综合职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培养要求。
2.2学生自身的需求
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近些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高等院校扩张规模持续增加,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当中寻求就业的机会。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毕业生要想找到高质量的工作,就必须不断打磨自己的本领,提升就业能力,否则将会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竞争压力,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属于热门就业岗位,但是正是由于市场容量大,对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才会更高。在日常学习中,借助于现代学徒制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角色,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模式,做好职业认同与准备,不但可以提升就业的效率,同时也能够指导个人的职业规划与长远发展,提升个人价值,进而达到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层次。
2.3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我们不但需要巩固已经取得的建设成果,还需要一大批具有生产技术能力与操作管理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在我国的定位是培养专门技术型人才,通过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推广现代学徒制,能够很好地解决办学理念与特色的问题,通过积极转变办学模式,也有助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阶段,推动历史的进程。另外,伴随着职业教育的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在适应于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条件下需要尽可能避免课程教学体系与企业岗位需求脱离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熟悉各种专业技能,从而满足人才培养的各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后,才能够更好地融入本职工作当中,确保就业质量与就业率,降低失业率也有助于改善社会环境,维持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3基于现代学徒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3.1在工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除了需要突出理论知识的教育与引导,还需要强调实践教育,这也是现阶段高职教育中存在不足的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实施实践教育,主要包括技能、实训、实验等多个方面,在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框架下实施教学改革,则需要结合实践教学的流程与特征来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满足教学实践的要求。在现代学徒制度的模式下,许多实践活动需要借助于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扮演学徒的身份,借助师傅带领徒弟的一对一学习模式提升教学实践效果。除此之外,在学生安排顶岗实习模式时,则需要制定更为详细周密的教育方案与考核管理模式,这样就可以满足实训教学的适应性要求,让学生能够满足学徒制度的自我成长需要,进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
3.2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课程培养一个很重要的培养目标就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学徒制培养模式也正是突出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所以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通过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多种技巧的培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陌生的环境,也有助于满足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操作能力客观要求。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实施综合职业能力培训教学,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企业内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需求。推广现代学徒制度,能够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突出教学目的与行业的特色,针对性的配置好师资力量与课程资源。从学校的角度上来看,则主要侧重了专业理论的额培养与专业知识的培养工作,确保实践教学的成果。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可以满足学生言传身教的发展模式需求,解决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两个十分关键的技能因素,切实改善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了个人职业规划与发展的要求。教学实践环节中通过一线操作人员参与到课程教育引导当中,能够满足学生对于一线操作的直观认识,不但可以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也有助于改善团队协作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适应了外部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在教育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却更为关键,要求做好实践教学各方面工作,切实处理好管理实践与工作技能的学习关联,不断提升个人综合职业素质,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的规划发展定位与需求,另外一方面则能够突出实践教学的功能,满足基础知识定位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为社会输出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3.3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工作开始尝试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途径,而多种尝试中,现代学徒制度是匹配度最高、适应性最好的模式之一。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才能够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发展要求。作为企业,则可以结合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来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模式与策略,同时处理好各方面的内容,强化引导工作。企业加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环节后,才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在真实、高效的工作环境当中,学生的技能才能够得到锤炼。除此之外,由于更加关注综合能力的训练与改善,同样也解决了学生岗位控制与技能发展方面的问题,从而促进专业技能知识的养成训练,满足了实践操作与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个人的发展规划,为其提升就业质量创造了条件。
摘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的设置与比赛内容,反应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人才培养只有与技能大赛有效衔接,才能真正实现技能大赛的办赛初衷,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为例,从分析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入手,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构建课程体系与技能大赛的有效衔接进行了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技能大赛;有效街接
基金项目:延安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研究项目“延安职院‘授人以渔’使命的思想内涵及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ZK201301)
作者简介:刘月梅,女,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1-0004-04
截止2014年,教育部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有98个项目,赛项设置面向职业院校已开设的量大面广的主要专业(群),并体现专业核心技能,强调与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发展同步。[1]三网融合(4G网络)、云安全、智能家居、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等赛项的举办,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结合的办赛理念。[2]赛项内容紧密对接行业标准和技能规范,体现相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专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知识、产业前沿技术,涵盖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点,这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职业院校如何将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有效街接,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以赛促学”,最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是我们每一位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石油化生产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如何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构建与技能大赛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以赛促教,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在带领学生参赛的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参赛、研读评分标准,教师能了解到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和行业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从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方向,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强了教师与企业和同行的学习、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同时也带动整个专业团队建设,锻炼了教师队伍。
化工类赛项包括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生产技术、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生产设备维修和工业分析检验,其中,化工生产技术属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余4个赛项内容也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赛项的内容和评分标准都具有一定的教学导向作用,加速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标准制定的提升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步伐。
(二)以赛促改,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技能大赛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检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它引领指导教师在吃透大赛赛程和技术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以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内容的实用性,提高专业技能训练的完整性和针对性。[3]化工生产技术赛项核心内容是化工工艺实操和仿真操作,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大赛参赛项目,以此为载体创设相关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进而在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重组、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等教学改革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三)以赛促建,引领实训基地建设
技能大赛中所使用的设备以及操作和评价的衡量指标全部以企业为标准,这就要求参赛学校与企业合作,改善原有实训条件,促进实训项目标准化、实训内容企业化,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促进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4]依据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化工实训基地一般包括基础化学实训室、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仿真实训室、化工产品分析实训室等。其中,化工单元操作主要设备包括精馏操作、吸收-解析、流化床、流体输送、离心分离、过滤、反应釜、DCS操作等,这与专业技能大赛相对应,并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四)以赛促学,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技能大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而且涵养了学生的意志和品格,更培养了学生团体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技能大赛获奖学生会更多地受到企业的青睐,就业质量明显提高。[5]目前,各类化工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技能大赛吸引着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其中,并在大赛中不断的学习成长,在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有效街接的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与技能大赛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应借鉴技能大赛中化工类赛项评比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可行的专业技能培养目标,通过分析石油化工职业岗位群所应具备的岗位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技能发展的规律,与合作企业共同构建基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和生产任务的课程体系,创新“任务引导、能力递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6]
(二)课堂教学改革
1.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改革与创新把学校变成了企业,把课堂变成了车间,真正做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一体化设计,教室、实训室与施工现场的一体化配置,理论、实训、实习的一体化结合,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的一体化培养”。[7]在日常教育教学始终与技能大赛相衔接,并建立起长效机制。在日常的课堂和实训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时刻按照技能大赛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把每一堂课当作真实的比赛,当作真正的工作场所。
2.小班化教学。受专业技能实训场地、工具及指导教师等因素的制约,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通常也是采用班级授课制。[8]但在技能大赛中,通常指导教师都是对几名参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快速提高。化工类课程尤其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化工设备维修、管路拆装、化工工艺实操等也应采用小班化教学,分组学习和实训。
3.强化过程考核。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考核与评价,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和相对客观公平的体系。[9]职业学校可以借鉴技能大赛的评比考核标准,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强化过程评价和实践环节的考核,并建立起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实践教学改革
技能大赛的目的是强化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因此,职业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在实践教学中应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贴近生产实际和企业要求。[10]为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应形成“校内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校内专业综合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校内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11],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发出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四)技能大赛与学生成长相结合
让技能大赛应贯彻学生大学三年的学习,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训练中深入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寻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12]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和才华,增强学习的信心,增进同学间的合作与友谊,磨练意志品质。
三、结语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13],这是教育部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出的要求,职业院校只有将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有效衔接,才能真正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有效衔接的探索与实践可以为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思路。
参考文献:
[1]钱金萍,钱大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与技能大赛有效衔接的研究综述[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5):48-50.
[2]廖春蓝.基于技能大赛的高职玩具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6):126-129.
[3]谢海燕.职业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13-115.
[4]钱金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实践教学的内涵、特质比较[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2-43,60.
[5]钱大庆,钱金萍.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与技能大赛有机街接的价值意义[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65-67,77.
[6]薛新巧.以地方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构建高职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共享型实训基地[J].职业教育,2013(10·下):60-63.
[7]凌霞.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14(8):132-133.
[8]丁震,邵泽东.职业教育发展与技能大赛制度化——以烹饪专业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的作用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64-66.
[9]凌璟.与技能竞赛相对合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56-57.
[10]张兰.构建与技能大赛及职业标准相街接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J].江苏教育研究,2013(9):26-30.
[11]白术波,王彦伟.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在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486.
[12]党韶丽.当化高职化工专业人才培养之瓶颈探析[J].科技信息,2012(30):254.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项目;实践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对于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它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适应于楼宇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安装以及维护等等,而它的专业课程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体系,包括现代建筑的强弱电系统、信息系统以及智能系统等等。通常,楼宇智能化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网络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电话系统以及综合布线系统等等。鉴于这些知识体系会比较枯燥,而且学生也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感觉比较吃力,难于理解,这样也就会导致动手实践能力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对应用项目的实践进行分析,以增进人们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认识与了解。
一、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发展概述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信息的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也逐步兴起了,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基于楼宇建筑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所以就产生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它主要采用的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建筑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与管理。可以看出,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是建筑技术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要求的结晶。
相比普通建筑而言,智能化楼宇工程建筑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它具有良好的信息接收与处理功效,能够推动工作效率的提高;其二,它更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与舒适;其三,它具有更好的节能效果,比如在空调、照明的设备的控制上,它不仅能够带来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还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其四,它能够有效节省建筑运行维护的费用,同时,还能够满足不同住户对建筑的需求。
二、项目的实施步骤
1.设置项目
对于应用项目而言,项目的设置是其成败的关键所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为了有效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来探讨项目之间的联系以及层次递进等因素。通过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分析,让学生们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楼宇智能化工程,并且逐步扩大其范围,把它作为一个大项目的几个小内容来完成。比如,制定投标书、分析项目需求、设计方案平面图等等。学生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小项目的完成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2.分组设计项目
待项目的设置完成之后,老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项目的设计。在此过程中,老师应该向学生们明示项目设计的方法与手段,同时还要将设计的重点与难点告知学生。另外,老师还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设计,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项目的设计,并选出组长,在组长的统筹规划下,进行各成员的分工协作。在具体分组设计过程中,老师不能放任自由,要起到良好的组织与引导作用,针对每组成员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分配任务、布置任务,还要适时做好调整工作。对于老师来说,应该对整个实施过程有一个明确的控制方向,并帮助学生们解决疑难问题。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每个小组必须独立完成,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优势,把团队协作的力量展现给大家。实施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还是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这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同时,同学之间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学习对方的长处,达到一种共赢的状态。
在整个项目的设计中,学生们作为主体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遇到问题的时候,由于准备不充分,还不知道如何下手,在经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之后,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同时,在对各成员的意见进行有效总结与归纳之后,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会有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这就需要他们制定出现的学习目标,在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3.总结评估项目
在分组完成项目的设计之后,老师们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项目的总结与评估,把自己的设计成果与别人的设计成果进行比对,之处各自的优缺点。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设计方案,来比对项目目标的制定,看设计成果是否与之前的目标相一致,找出其中的差距,查漏补缺。
在绘制平面设计图的时候,要结合老师所给的时间项目资料来考虑问题,并在智能化系统的需求基础上对设计方案进行描述。同时,在平面图的设计与方案的描述过程中,还应该想好设备设施以及辅助工具的选取,并为工程作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报价。
对于项目的评估来说,主要是针对学生们的具体设计成果来评判,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其它组的设计成果来讨论,总结出各自的设计特点。当然,在指出问题的同时,老师也不能忽视了各组的优点,只有综合评估所产生的效果,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最后,老师应该在每组设计成果的基础之上,总结与归纳出一套比较完整、可行的方案,以供大家参考,这样就会使评估过程成为学生们再学习的过程,达到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项目中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对于本课题中的“项目”来说,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而这个教学过程又是建立在一定的项目基础之上;其二是指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这个大的项目,而它的专业课程也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子系统、子项目,包括综合布线系统、安防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等等。对于应用项目而言,使之应用于具有专业技术特色的建设中,不仅可以有效实现教学过程与具体项目之间的结合,而且还可以有效实现理论设计与实际系统之间的结合,这样就可以全方位地认识与理解项目的内在含义。
第二,该项目除了可以适应现阶段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需要之外,还可以在学生的设置、设计、评估以及拓展的基础上,来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并以此作为更多学生的学习资料,从而使项目不断实施,不断完善,不断优化,最后实现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对于智能化的楼宇来说,它必须要有完善的控制、管理以及维护设施作为保障,这样方便进行安全管理、监视报警以及环境控制,从而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高。简言之,现代楼宇智能化的基本要求是要实现建筑的柔性化、建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以及办公设备自动化等等。
结语:
对于现代楼宇智能化建筑来说,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整个楼宇智能化建筑事业的长效发展。而在此过程中,其人才的培养也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以企业的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定位,不仅要让学生们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还要让他们充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这个方面来看,应用项目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它对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贾正松.论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2013(2).
[2]纪昌锋 杨颖.浅析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2).
[3]陈思敏.浅谈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7).
关键词:楼宇智能专业;改革探索;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63-02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楼宇智能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探索、确定培养目标、改变教学模式、改革考核办法,总结了一套适合本院楼宇智能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确定培养目标
为了主动适应陕西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要求,贯彻“工学四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学院电子系牵头成立调研小组以西安国家航空产业基地为核心,以西安高新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为重点,对西安及周边地区的西安求实公司、西安中英杰等楼宇智能相关企业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企业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访谈、研讨等方法,了解楼宇智能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及岗位能力需求,见表1。
表1 楼宇智能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及岗位能力需求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研讨和总结,进一步确定了我校楼宇智能专业培养定位为:适应企业需要的楼宇智能系统设计和操作人员、设备维护人员、销售服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
二、改变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导向。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必须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模仿企业典型工作过程和环境而开展。《安防技术》是楼宇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内容繁多,不够生动形象,学习起来非常吃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即根据调研得到的结果,根据岗位群分析所需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然后制订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本门课程分为“防盗探测器的安装与调试”、“报警主机与防区模块的安装与使用”、“门禁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摄像机、云台、解码器的安装和调试”等六个任务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着若干个小任务模块。例如“摄像机、云台、解码器的安装和调试”任务模块中包含“摄像机安装和调试”、“云台安装和调试”、“解码器安装和调试”等三个小任务模块等。这样,通过完成若干个小任务模块,进而掌握各个任务模块的核心技能。学生学习的场所就在实训室中进行,教师首先在课堂上给出模块内容,要完成的任务、目的和要求,并引导学生学习该模块包含的理论知识,接着就在实训室按照任务组织学生分组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元器件认识、功能选择、检测到搭建系统平台、调试系统等环节入手,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各个环节,形成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示范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够做的让学生做,学生愿意尝试的就大胆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教师只在问题的设计、内容的扩展、方法的选择、教学进程的设计、安全生产、行业标准、职业素养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还通过教学过程中尝试让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实习,形成双导师制,使整个教学过程进一步向企业生产过程靠近。
三、改革考核方式方法
为了改变以往只对书本知识的考核,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综合考核,我院楼宇智能专业制定了理论课程考核标准、课程实训考核标准、课程实习考核标准,教师依据具体理论、实训、实习考核标准细则,评定出学生的总体成绩。在理论考核中,注重过程考核,将平时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相结合,给出学生理论考核成绩。实训考核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参考各组学生实训动手完成情况,以及在实训中表现的职业素养,如工具摆放、工作服穿着、团队组织、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给出实训成绩。实习考核,应根据与学校合作企业需求和安排,灵活调整学生的实习课程时间,尽量使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实际安防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根据学生在实习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工作效果给出实习考核成绩。同时,为了进一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我校学生就业前安排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楼宇专业的考核工种有电工和无线电装接工,培训的职业资格证书有计算机技能证、开物组态软件培训证书、AUTOCAD培训证书、嵌入式工程师培训证书等。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和自身实际选择1~2个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通过职业资格考核,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使学生具有双证书: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就业实习的综合能力。
四、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在对楼宇智能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本人发现某些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而且仅通过几家企业合作对专业建设的作用有限,所以光是被动等待企业合作是不行的,只有立足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主动出击,走出去参与相关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的平台,以点带面全面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更好的获取企业人才需求的具体信息,才能更好的完善校企合作,促进专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2]马树超.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