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单细胞生物的定义

时间:2024-01-16 16:12:12

导语:在单细胞生物的定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单细胞生物的定义

第1篇

策略一:“填鸭式”概念教学。如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概念教学我采用了前一种方法,即先给出概念。

1.让学生找出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首先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如:在讲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我先问了学生这样的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细胞?有的学生说:细胞就像一个鸡蛋。有的描述:细胞就像一个房子。教材中细胞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细胞是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学生对细胞的理解只是事物的表象,是学生的感性认知。因此要想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个概念就必须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换: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从经验思维到理论思维的转换。

方法如下:

(1) 从感性经验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细胞就像一个球或者一个房子,说明它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与外界是有界限的。正如一个构成国家的最基本单位是家庭,许许多多家庭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国家。但是细胞不是空的,每个细胞内部还有许多精细的构造。通过这种理解,突出细胞的本质之一:“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2) 从身边现象说起,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还以细胞这个概念为例:组成一个学校的基本单位是班级。但是一个班级并不只是几十个学生的简单聚集在一间教室了。一个班级要有日常运作也就是日常班级管理,才是一个活的班级。通过这个例子突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本质。

2.老师列举实例加以引导和进一步的理解。

在细胞这一概念的学习后,老师就可举出实例:有些生物的整个身体就是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而绝大多数生物的整个身体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称为多细胞生物。无论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3.让学生仿照老师的实例再“造句”。例如草履虫的“趋利避害”现象、植物的光合作用 、人的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完成的。

4.学生举出例子后,让举出例子的同学领读(这样更能激发出此学生的自豪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其他同学跟读。

策略二:“探究式”概念教学:通过具体生物学现象,利用实例和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辨别,对生物现象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

如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 生态系统》的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在本节内容中就概念而言,除了生态系统概念外,还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其中,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概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这节内容的设计如下:

1. 有效进行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丰富和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感性认识。

师:(提出问题)你的家乡是哪里?哪儿环境如何?

生:我的家乡在威远,环境很好,有森林,有果园,还有各种鸟类……。

师小结:你的家乡威远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此外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条河流、一个学校、一座城市,大到一个地球,小到一滴水滴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2.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

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接下来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师追问:“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又是由哪些成分组成?各种成分之间有何关系?各种成分有何作用?各种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承什么角色?为什么把植物称为生产者?把人和动物称为消费者?把微生物称为分解者?

3. 分析具体实例,(以课本54页“湿地、森林生态系统”为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步骤,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

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说出: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其中生物成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分别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非生物成分则指阳光、水、空气等。接下来老师再让学生比较分析:威远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等是否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学生很快找到了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即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共同构成的整体。而威远、树林,学校等则指生态系统的不同区域(范围)。至此生态系统概念的给出可以说水到渠成。

第2篇

我临着青春的河流,与形形的人打过交道后道别,有时我不禁扪心自问,青春究竟是什么,要说没有颜色,它却创造斑斓的色彩;要说空旷无期,它却姗姗来迟又潇洒地拂袖而去。青春这件事,我实在捉摸不透。

一次,QQ上一哥们儿的头像闪动着,他问我生活幸福吗?这个问题被人问了无数遍,有的时候我唯唯诺诺纠结上半天才不太情愿地说“是”,可是那一瞬间,我坚定地思考和回忆了生活中种种被我定义为幸福的事,坚定地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也坚定地无视了那些鄙夷的不相信的目光。我想说,从一个正在长大的人的姿态说,我很幸福,纵使我渺小。微不足道,我仍然以一种单细胞生物的执着,固执地追求光和热。

现在的我,不光鲜也不鄙陋,喜欢做很多人喜欢的事情,走很多人反反复复走过的路,写很多人写过的句子,看很多人看过的书,我开始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重要多么特殊,默默地循规蹈矩地做一些事情。我没有一大段能停留下来等待被救赎的空闲,我只能一个人慢慢地翻着前人遗留下的被借阅过无数次的经验手册。

以前我和很多小孩一样喜欢哥特、普罗旺斯,虽然现在也一直喜欢着。但再也没有了以前那种到了普罗旺斯就到了天堂,要住在那里一辈子过着童话生活的纯真想法了,因为不会有一个童话家为我添上“从此,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结局。法国的乡村就像上海浦西一样氤氲着一种贵族气息,我学不来。或许就像我爸说的,将来年纪大了,在乡里买块地造栋房子,周围种上庄稼也可以种上喜欢的花。养一只狗,做一个舒舒服服自给自足的庄稼汉。这算是中国版的童话吧。

青春的想法飞扬着,发现我着实变了,以前那个不爱说话,不会说话,把事都憋在心里的我哪儿去了?也确实有些年头不见她了。只是我有时候很怀念,怀念以前自己那做什么都不考虑后果的锋芒,怀念以前不考虑长相和衣着,所有在意的就是书本和朋友。我没有去悉数一件件的小事然后感动到流泪,文艺范儿我学不来,文艺青年不是我的理想,我也做不到。我平凡,想在平凡的生活里找点乐子偶尔也伤感一下子,应该允许吧。于是我会偷偷地将自己的梦想串成一个故事,存起来,让未来的自己替我完成它。于是去创造一些没用的形容词,借助我愚钝而又贫瘠的记忆,趔趄地将它们整理成册,装进记忆的匣子。

有一天,中午出门的时候,看到一对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艰难地行走着,老婆婆走得稍慢些,好像感觉自己跟不上了,便用颤抖的嗓音呼唤着:“老头子,等等我。”老爷爷便也缓缓地回过头来,乐呵呵地看着她傻笑,然后他俩一齐大声笑了,那笑声好似他们当年携手约定凝望彼此时的喜笑颜开,那是一种海誓山盟饱历风霜后不离不弃的幸福之笑。

第3篇

[关键词]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110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版)”)与《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明显不同之一是提出了50项生物学重要概念。在传统的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对概念的教学往往会“重结论,轻过程;重灌输,轻引导”,造成学生对生物学概念不理解只是死记硬背,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对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师如何有效进行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谈几点认识与做法。

一、教师备课达成对重要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1.明确初中生物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以体现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所指的对象范围。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透彻地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使学生全面理解并正确地运用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能正确解读每一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明确概念的教学目标。例如“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教材给出的表述是: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教师应结合教材给出的表述引导学生理解它的内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这个概念的适用对象,也就是概念的外延主要是绿色植物,如果在其定义中减去“绿色植物”,则缩小了这一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增加,结果是像细菌、真菌及动物等生物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概念的内涵往往很丰富,不可能一次或在一个阶段完全加以揭示。如细胞的分化,七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地安排教学,使得学生能逐步深入、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根尖的生长、茎的形成等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巩固和强化这一概念,使学生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2.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决定重要概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认识水平都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在落实生物学的重要概念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教授概念,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

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光合作用”,在初中和高中的生物课程中都有这个内容,它涉及的知识非常丰富,非常复杂。但初中阶段学习的光合作用,只涉及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它是能量的转换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了能量、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而不提及叶绿体的结构。到了高中阶段,光合作用的内容将会拓展与深化,如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叶绿体结构及参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条件等。在这个重要概念的学习上,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所以,关于重要概念的学习,教师要回到学生认识的原点,回到课标的主题上,以课题为准绳,围绕、依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重要概念的教学建议进行教学,不要盲目地扩充它,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具体的教学。

二、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形成科学概念

标准(2011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课堂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前概念),有的前概念是正确的,有的前概念可能是错误的。对于这些错误的概念,我们要把它纠正过来。实际上,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如果我们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从事实当中建立正确的概念,避免错误概念的形成,就能够在减少错误的过程中,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准确性。比如说我们习惯上称鲸为鲸鱼,但鲸鱼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我们常认为会飞的就是鸟类,蝙蝠、蚊子、苍蝇等会飞,但它们不是鸟。又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很多学生误以种子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为了纠正学生的这一错误前概念,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如果想进一步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现有实验基础上如何设计探究方案?实验的现象可能会怎样,最终的结论又是什么?经过探讨,学生提出了增设一组对照实验,增加一个满足“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这一外界条件的实验装置的方法,对它进行遮光处理,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容易引起学生错误的概念,一旦发现,我们要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要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正确又科学的生物概念。

三、比较重要概念之间的异同点,深化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引导、启发学生找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明确各个概念之间的异同,可让重、难点知识迅速突破,让模棱两可、混淆不清的概念清晰明了。例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这一对重要概念,它们的化学过程看似互逆,但它们的作用、性质完全不一样,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化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学生找出概念之间的异同,这才能有效地掌握生物学重要概念。

此外,教师在讲授新概念时应有针对性地复习旧概念,并注意强调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概念组成体系。概念一旦形成体系,知识才能条理化、清晰化。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复习巩固了旧概念,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新概念。如七年级生物中的“血液循环的组成”,标准(2011版)指出:“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在教学时,要围绕血液循环来进行教学,但这个内容又不是孤立的,它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师要将人体的其他相关系统的功能和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教学联系起来,以循环系统为中心进行教学,在有相关内容相衬托的情况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整体的知识,而不是片断的。

四、充分利用事实性知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概念是抽象的,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事实性知识,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要让学生建立起“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操作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比较;通过展示的单细胞生物的图片、观察培养液中的草履虫、播放草履虫生物的视频等多种方式,构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重要概念,这样既符合概念形成的基本过程,又有利于重要概念的建立。

又如,在教学“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可先演示盆栽植物含羞草,让学生亲自触摸,观察含羞草叶的反应;让学生自己观察草履虫在显微镜下,滴加食盐溶液后的运动方向。待学生通过做实验亲自体验这两个现象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对概念下定义,这样能让学生从不懂到懂,深刻理解概念。

五、建立概念图,促进学生整体理解重要概念

概念图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提出,它是以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来展示概念间的层级结构的示意图。

在教学中,教师建立概念图引导学生将重要概念和次要概念的关系进行关联及系统归类,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使之纳入到认知结构的系统网络中去。教师利用概念图展示教学内容,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在传统的课堂上经常有教师自认为进行了一气呵成的几乎完美的讲解,而学生获得的却是零星的几个知识点。知识之间的关系学生很难把握,这让整体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概念图具有聚合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作用,概念图的呈现能让学生紧紧围绕概念主线提取课堂的有效信息,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明显增强。

例如教学“蒸腾作用”,可采用以下概念图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概念图对蒸腾作用的概念、意义及作用等一目了然。概念图的绘制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主设计,并通过展示、汇总,师生点评归纳得出概念图。这样对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上面的概念图中能直观地反映出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派生关系,使学生联想到每个概念所蕴含的意义和内在知识,从而对整个知识点构建和多元知识产生完整的体系结构。

六、创设新情境应用重要概念,巩固概念

初中生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应用,学会在新情境中应用概念解决相关问题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最终体现。教材中的课后练习的问答题、连线题、填空题等均围绕概念而设,设置练习的目的就是针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辨析、迁移、应用和拓展。

生物学的重要概念教学方法很多,形式多样。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继而实现能力培养,从而提高生物素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概念,能从不同的视角入手,选择适合的方式对生物重要概念进行有效教学。教师一方面不放松学习,借鉴他人教学先进理念,一方面在教学中感悟体验,注重自身积累,建立牢固的学科网络知识体系。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和阐述概念,学生才能很好地比较和区别不同的概念,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做到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我们必须把大尺度上的生物进化和小尺度上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把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保证人类的各种行为不偏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使人类走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笔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索生物的进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旨在为生物进化大背景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基础。

1生物进化与生物的适应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阐明了生命是进化的产物,现代的生物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给神创论以巨大打击,使生物学摆脱了神学的羁绊…。达尔文认为由于随机变异的产生和自然选择的作用,适应的变异被保留了下来,而不适应的变异则被淘汰。因此,自然选择的过程,就是生存斗争及适者生存的过程,适应是生物进化的最终结果。

进化论及进化生物学的研究发现多细胞生物起源于单细胞生物,结构复杂的生命体总是源于结构简单的生命体。据此,部分学者认为进化就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过程。生物的进化就是生物体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发展过程,其中存在着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方向性,这和达尔文对生物进化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解是相背的,这是人类中心说的判定标准在生物进化论中的体现。即使现代的进化观也并未认为“进化就是革命性的进步”,而把“进化”定义为“进化是生物适应性的改变和生物群体多样性的变化”,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一致,在进化理论中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是达尔文整个进化理论体系和现代进化观的奠基石。

适应是生物进化的最终结果。生物的进化是生物物种的趋异化过程,是生物的随机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过程。自然选择是对随机的多种变异的选择,大自然为选择者,而随机的各种变异成为被选择的对象,被大自然最终所选择的那种变异就得以保存下来,而同一物种中的其他变异就被淘汰,得以保存的变异就是适应大自然的。可见,生物物种产生的各种变异,无论是变异的程度上、方向上,还是变异范围的大小、数目的多少上,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而大自然的选择相对于物种的变异来看,却是有一定方向的。自然选择的方向性和物种变异的随机性,客观上就决定了生物对自然的适应是一种被动的过程,生物体在结构、功能上对自然的适应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对自然的适应性总是滞后于自然对生物物种的选择性,也就是说,生物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而不适应才是绝对的、永恒的。这就从根本上澄清了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和现代进化论所基于的客观事实,在进化论中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划清了进化论和神创论的界限。

2自然选择与社会选择

生存斗争及适者生存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的过程。除此之外,还有另外1种选择——社会选择也与生物的进化密切相关。伴随着人类社会工业文明的开始,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日新月异,市场经济和资源环境私有制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上当代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生物界的改造力度越来越大,表现在一些物种逐渐消失;一些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成为濒危物种;一些物种地理分布区域大幅度缩小;一些物种生活习性及部分性状发生改变;不时有新品种出现等现象,表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生物物种的演化具有不可低估的选择作用,这种选择称为社会选择。社会选择是人类主动适应自然环境的表现和手段,是人类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好地适应自然的一种必然。从本质上说,人类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科学实践活动等都是人类自主选择的结果,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以及科学实践活动等人类行为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等各个方面都属于社会选择的范畴。

事实证明,现在人类社会选择的力量的确是越来越强大,无论是对自然的改造力还是对自然的破坏力都超过了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但是,人类、人类社会本身以及社会选择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都是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发挥效能的。在一定程度上,社会选择是人类社会对自然选择作用的一种应答和反映,可以看作是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典型。但社会选择一经发生后,便有其独立作用的一面,可以和自然选择作用一道共同作用于生物的进化过程。

自然选择和社会选择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一方面,当二者一致时,社会选择对自然选择起到了促进和加速的正向作用,使自然选择的力度、范围、时效得以加强,而自然选择使社会选择的目标得以快速实现,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加速生物物种的演化。另一方面,当二者不一致时,有3种情况:①当自然选择的力量大于社会选择时,生物物种的演化由自然选择所控制,社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自然选择成为了社会选择的阻力。这种现象在人类的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②当二者力量近于相等时,自然选择和社会选择都在自己一定的范围内作用,社会选择的目标停留在研究成果阶段,无法有效推广和应用,而自然选择也以其自身的作用规律对生物进行着选择。③当自然选择的力量小于社会选择时,社会选择的结果在自然界中得以快速体现,自然所固有的一些平衡体系被打破,自然选择的方向被改变,社会选择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控制着生物的演化。

2种选择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人类社会诞生起,2种选择过程都直接或间接地贯穿在每一个具体的物种的演化过程当中。但是,社会选择的对象、原始材料和最终归宿都统一在自然界当中,社会选择无论多么强大。都必须以自然选择为基础。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在尊重自然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选择对生物和环境的再创造作用,同时利用社会选择来抑制或从根本上扭转对人类或自然界(如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等)都不利的自然选择,或减缓各种对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毁灭性打击的自然灾害等,降低灾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社会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选择,是一种非常理智的自主性选择,同时也是人类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的一种机制,是一种实现长期自我演化的策略和手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人类的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农业以及现代科学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了正确的方向,把人类的社会选择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主动适应都有机地统一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大框架下,使人类的社会选择和主动适应终于走上了“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的道路,从而实现了人类在自己的演化历史上第一次按自己所设计的演化模式去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质上转化为人类的社会选择和大自然的自然选择二者间的关系问题,但这种相互关系无论是从时间、空间维度还是二者间力量强弱的对比情况来看,都是不对称的。从生物进化的时空尺度上来看,人类必须充分发挥自己所特有的主动适应力来确保社会选择在最大时空尺度上与大自然的自然选择相适应,人类才可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长期的自主演化。

从纯生物学的观点来看,自然和自然选择都不会支持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内发展水平的全方位提高,因为这意味着人类作为一个生物学种群,将占有越来越多的物质和能量,因而会剥夺其他物种生存和演化的机会,这与生物界的演化趋势相背离。因此,在生物进化的大背景下,人类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全人类长期的艰苦努力,还必须同时处理好进化、适应和选择等重大问题,只有这样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生物的进化、适应和大自然的选择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统一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进化是生物适应自然的结果,适应是选择的结果,而选择是自然界所固有的属性。换句话说,进化、适应和选择都是自然界所固有的运动规律在生物物种演化过程中的体现,是物种演化过程中3个最重要的环节。人类的社会选择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此为前提,才能正确地发挥作用,为人类造福。

第5篇

关键词:生态系统 供应链 种群演化 生态平衡 适者生存

供应链与生态系统

供应链是由核心企业及上下游相关经济体组成的复杂经济系统。由于人是供应链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通过学习、模仿、决策等行为维持供应链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供应链的演化过程是一个典型的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在生态学中,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影响、演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系统。由供应链的定义可知,其具有典型的生态系统特征。

由于经济行为的类生态性,学术界早在20多年前即开始利用生态系统理论解决经济学问题。1993年,美国组织战略学家Moore将生态学的基本知识运用在组织研究上,认为单个企业应该将自己定位成生态系统中的特定组成部分,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Costanza(1997)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估计了16个生态群落的经济总量,发现在考虑生态服务的支付价格之后,大宗商品结构、工资、利率等都将发生很大变化;李强等人(2012)根据企业价值共享和价值创造的角色错位和连接特征的差异性,提出了五种商业生态系统战略组合模型。由于供应链是在供需关系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网络性质,因此自供应链理论的诞生开始,关于它的演化特征的研究层出不穷。王玉燕等人(2008)利用演化博弈方法,研究了逆向供应链在企业中的应用,发现只有在逆向供应链能带来额外收益的情况下,市场才会慢慢接受逆向供应链;针对绿色供应链这一准公共产品,申亮等人(2008)借助产品差异化模型,利用演化博弈论研究了政府激励机制下的绿色供应链演化模型,得出理性的政府应该选择合适的“有效补贴”,以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从竞争和发展角度看,供应链与生态系统具有相当多的共性特征。供应链上的管理活动注重供应链各成员的竞争演化、信息共享与协调发展,注重整个供应链的系统渐变过程。商业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也阐释了各商业物种的演化特征。此外,近年来企业供应链的发展逐渐由传统的单链式结构向多链条的横向一体化趋势演进,呈现出系统化、复杂化特征,这与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错综复杂的群落关系非常相似。因此,利用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研究复杂供应链的演化,不仅可以利用生态学已有的成熟理论解释供应链的演化,在一种新的视角下审视供应链的特征,也为预测、改善供应链的合作机制、竞争水平、发展趋势提供理论依据。

供应链网络生态平衡

在供应链演化过程中,最基本的单元是组成供应链的企业个体,即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企业个体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生态位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一个生物单位在群落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供应链中的个体,由于生态位的不同,按照供需关系形成了一条条完整的食物链。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由于在供应链上的强势地位,通过对供应商的评价、分析、管理来进行采购行为,供应商继续向下级供应商采购,层层采购主体之间构成了捕食食物链;某些中小企业依靠供应链上的大企业生存,层层依附关系构成了寄生生物链;逆向物流和原材料再生工厂的存在,又构成了腐食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许多的食物链,食物链之间构成了复杂的捕食关系网。同样在供应链中,一个供应商可能为多个企业提品,一个企业也可以从多个供应商处采购商品,不同的供应链之间互相交叉影响,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供应链网络。

一个稳定的供应链网络,应该是一个生态平衡的网络。供应链网络上的个体、种群、环境之间,应该存在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这就意味着在供应链发展的成熟阶段,供应链网络的结构应该趋于相对稳定,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通过竞争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并且在供应链网络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供应链成员之间共同完成价值创造、增值,实现信息共享、利润共享,主宰型企业、骨干型企业和缝隙型企业之间关系平等。为实现供应链网络的生态平衡和协同发展,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超越利润,成为企业的首要关注焦点,并且尤为看重这种协作关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就意味着供应链上的物质流动应尽可能实现循环再生,做到生态供应链、绿色供应链。

供应链种群演化

供应链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在供应链中位置的改变,使得供应链成员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发生变化,在组织内部发生基因突变,实现供应链个体的演化。为了适应外界环境,常常出现大量个体的区域性聚集或行业性聚集,企业之间呈现出种群特征,出现供应链种群。大量个体演化推进了种群的演化,在企业内部演化的同时,由于企业之间合作、竞争关系的不断进行,不断地剔除不符合本供应链发展的企业、流程,改进管理缺陷,消除过程瓶颈,引入更具竞争力的企业,并且由于种群的存在,有利于个体之间优秀基因的重组、传播,实现供应链的整体演化。

由于供应链具有典型的生态系统特征,因此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其演化进程遵循一定的生命周期。自然选择导致的适者生存,使得大多数生态系统需要经历诞生、成长、成熟、衰退直至死亡的生命周期,供应链种群的演化也是这样。

(一)供应链种群诞生阶段

进化论将有机分子合成为生物单体并进一步变成生物聚合物的过程视为生物演化的第一阶段。在供应链的演化过程中,家庭作坊组成了供应链最原始的细胞,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分工的形成,原始细胞聚拢,形成区域性、行业性集群,各种集市和专业化合作社的出现意味着供应链种群的萌芽。

(二)供应链种群成长阶段

随着原始生产细胞的聚集,初步区域群落形成,供应链种群不断壮大,组织结构趋于复杂,向着更稳定、更强壮阶段进化,进入了成长阶段。种群通过对外扩张、内部进化、功能分工等,实现个体和网络的双重强化。在这个阶段,种群成员逐渐增多,群体竞争力增强,生物多样性增加,供应链成员之间存在着频繁的基因重组和人工选择,抗风险能力增强,供应链种群不断成长。

(三)供应链种群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的供应链种群结构和规模均处于相对稳定,群落中各成员通过竞争确定了各自最合适的位置,成员之间形成稳固的契约关系,以群体身份参与整体竞争。种群表现出很强的自平衡、自组织、自适应性,竞争力大大提升,供应链成员之间通过优化整合价值链建立核心竞争力,种群的整体稳定与整体运营水平成为群落成员的核心关注点。群落中的核心企业作为群落首领,带领群落参与市场竞争,引领产销行为,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和集群优势,效益得到最优化。

(四)供应链种群衰退阶段

生态群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供应链群落也是一样。任何供应链群落在成熟完善之后,不可能永远保持生机活力,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终结、市场需求的转移和外部竞争的变化,群落的竞争优势消退,价值链断裂,现有稳定的组织结构难以维继,出现企业的逃离,企业间的合作关系被破坏,种群逐渐衰退解体。

现今行业环境下供应链种群的演化远比这复杂,但都大多都遵循了以上的演化流程。真实的种群进化过程,也应该是一个网络化的演变过程,不同的群落之间相互竞争合作,种群成员之间关系复杂交错,群落与群落之间交互作用和协同演化,共同促进整个供应链的演化前进。

内外部竞争下的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是生态系统永恒的话题。从单细胞生物的趋利避害到高等动物通过不断学习来抵御自然风险,由内外部竞争导致的适者生存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演化。在供应链的维度,由于内部竞争,供应链网络的组织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不适应的企业退出,更符合供应链运营模式的企业加入;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的创新推动着供应链内其他企业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以适应供应链的内部进化;技术进步带来的挤出效应会淘汰部分固守僵化或进化缓慢的企业,实现供应链内部更新。此外,供应链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外部环境,外部的技术、经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来自其他供应链的竞争,使得供应链必须学会在适应中生存。当某一个具体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时,相应的供应链体系便会解散,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新的供应链又会形成,供需过程不断进行重构,这需要供应链的适时调整,实现适者生存。

一个健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内在免疫系统,以实现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对和抵抗;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柔性学习系统,可以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也应该是一个市场敏锐型和环境感知型系统,能够正确地预见市场变化,把握潜在机遇,做出正确的决策。适者生存的视角下,企业想长期保持竞争力,需要实现由传统供应链向适应性供应链的转变。改变传统方法在基期上的简单预测来决定产销行为,通过分散式控制、面向终端沟通、动态即时决策、并行网络化信息传播等,实现企业内外部的统一集成(徐军芹,2010)。一个能在激烈内外部竞争下保持良好运营的供应链系统,也应该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系统自发地、稳定地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信息和物质交换,系统各成员存在合理有序的竞争、合作、共享与互惠,在稳定有序的动态演进中实现不断发展。

在适应性供应链别需要注意的是持续的改善与学习。在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通过不断地学习调整生活习性,降低对环境的依赖,实现物种的延续。知识经济时代的供应链想要长期保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实现可持续增长,需要不断根据外界变化做出适合的变化,掌握适合时代需要的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做出调整,提升对内外部变化的感知能力、对未来变化的预见能力、对产品和管理方式的持续创新能力。这种学习包括简单的操作性改善和战略性学习,操作性改善的效果是短期的和直接的,主要通过供应链成员之间技术与管理的微小调整实现,改善的直接结果是对局部环境的更加适应;战略性学习则需要核心企业的发起与驱动,目的在于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适应性学习机制,对当前供应链运营系统进行根本性变革,此外,在遭遇战略性转折期时,能够实现战略目标的平稳过渡和供应链竞争力的重构。

结论与展望

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供应链演化研究是一个新兴课题,由于生态系统与供应链在平衡、演化、竞争上的共性,生态系统的生存过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角去研究供应链的发展过程。但生态学是一门庞大、复杂的学科,如何更精确找到生态学与供应链的契合点,利用生态学的理念量化供应链演化过程,并给出精确的求解,仍有待后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Moore J F. Predators and Prey: the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 3

2.Costanza R.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1997,387(6630)

3.李强,揭筱纹.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新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12,9(2)

4.王玉燕,李帮义,申亮.两个生产商的逆向供应链演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28(4)

5.申亮.绿色供应链演化博弈的政府激励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2008,27(3)

6.范旭,马军海,修妍.复杂供应链网络中的不确定性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