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6:12:13
导语:在教育技术学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信息能力的含义
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是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信息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信息交流的能力。获取信息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感应、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人们能够利用信息的最基本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分类、存储记忆、批判、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其中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和信息批判能力尤其重要。在信息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围绕同一目的,在多种多样的信息交合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信息的终极目的。信息交流就是人们将自己拥有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纳入统一的、正规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其中信息意识是基础;准确的判断能力是关键。
2.1研究的对象、内容及方法
该次主要是针对陕西理工学院05级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71位学生展开的一项小范围调查。通过座谈法,访问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目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的能力分散到该专业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程序编写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和计算机网络建设能力上。
2.2现状分析
2.2.1 基于计算机机基础的应用能力现状
在计算机的基础能力掌握方面,我们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主要涉及到的是计算机基本技能(Word,Excel,PPT)的掌握,该项能力是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掌握,只不过是要求我专业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教技学生的能力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熟练掌握应用。
通过对40个学生(其中男20,女20)进行小范围调查,统计发现,对于WORD的应用,20位女生中,有19人能够基本掌握,1人对此根本不熟悉,其中13人能够熟练掌握;20个男生中,全部学生都能够基本掌握该项能力,16人对此应用特别熟练。
对于该项能力的掌握,大部分认为只需要会打字,会进行简单的排版就可以了。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文本的编辑和处理能力是较打字能力重要的多。文字的编辑能力应该包括文字的录入,排版,编辑以及图文处理。在这个模块中,文字的录入是没有问题的,而在图文的综合处理方面,女生的能力则较男生次之。
对于EXCEL的应用,主要对20个男生和30个女生进行了小范围的访谈,通过谈话,我从中了解到,有18个男生能够基本掌握该能力,12人达到熟练,2人不熟悉;在30位女生中有21名基本掌握,15人达到熟练,其他9人基本不接触。
对于该项能力的掌握,明显低于对WORD的掌握要低得多,这项能力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即就是处理数字信息的能力,如对数字做进一步的计算,排序,以及插入图表图片等。
对于PPT的应用现状,主要是通过观察法来调查实现的。通过整体的浏览和观察发现,基本上所有人都能够基板掌握该项技能,能够作出比较简单的少页数量的作品。但是若要完成比较复杂或者连贯的多页数的作品,则没有多数人能够顺利的完成。并且从完成作品的质量上来看,大多数人存在页面设计不合理、缺少实质性的内容等问题。
综合上面三种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在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方面,男生有明显的强势。信息的获取能力主要体现在获取文字信息,图文图像信息上,这一点在文字编辑和PPT制作方面体现的较多,这也就要求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普通的文字和图片图像处理能力,还必许具有过硬的图文处理能力,这也就是说我们还应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及在生成信息的能力:数字信息的获取能力主要用与EXCEL中基本信息的得到,基本信息的获得有利于后期的再利用,体现在该项目上主要就是数据的处理。任何一种技能的习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获取信息的同时我们实际也是在进行某些信息的处理和在加工。
2.2.2 程序编写能力的现状分析
较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而言,我们学习程序的编写主要应用与教学系统设计和开发上,不是单纯的对其进行掌握和了解后就可以的。而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并能够通过对所获的基本信息进行生成和创新,开发设计一些教学辅助软件。
在该项调查中,主要是对20个男生和10个女生的C语言及VB语言的应用现状进行的。通过访谈得到如下数据,从数据中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学生能力的不足
从这两个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这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普遍偏低,能力的获取和应用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下,更谈不上信息的生成,创新和交流。基于这种情况,通过与学生的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反应听不懂或者是原本有信心后来却力不从心等等。总结起来,更多的问题还是在学生自己的身上。不能从老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说明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差,不能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不能将已有的信息资源转化为一种动力,不能理解消化信息,不能生成新的信息,对信息的利用意识不够。
2.2.3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的现状
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体现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应用上主要是能够熟练的运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适合个科教学实用的教学课件。那么,我校该专业05级学生是否能达到熟练制作出优秀的课件呢?通过调查发现,实际的现状并不能达到要求。
Authorware软件的应用(男30 女20)
在这项调查中,我们发现,女生在应用发面的能力微微优于男生的发展。在该项软件的应用实际上主要体现学生生成信息和再创造的能力,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课件不光需要文字的录入,同时需要配有相关的图片,图像,动画以及其它有助于教学进行的各种媒体,不单单要求具有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制作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课件制作的比较具有人情味儿。在这一点上,刚好发挥了女生比较感性的优势,由此,女生将注意力投入的比男生多,所取得的成果也较男生显著。
3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的对策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信息能力的获得较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我们应从国家、学校、老师和学生四个角度着手考虑。
国家在政策上应该向西部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予以倾斜,加大扶持力度,保证这些地区信息渠道畅通,信息软硬件资源充足。陕西理工学院地处经济不发达的陕西,且位居秦巴山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缓慢,信息资源不足,硬件基础不够完善,不利于在校大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能依旧如高中教学那样,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提供充足的软硬件资源供在校学生使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教学,多媒体技术,数字处理技术,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6-0069-05
在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历史教学过程以前,我们可将历史教学称之为传统历史教学。传统历史教学的诸多弊病显而易见,首先,本末倒置,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严重遏制。其次,受教材束缚严重,教学内容单一,这项弊病与传统教学中信息数字技术的缺乏有密切关联。最后,教学形式僵化,强调课堂讲授,轻视现场调研和实践操作,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历史创新思维的发展。传统历史教学凸显的问题日益严重,鉴于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的优化功效,以及历史学本身与现代教育技术契合的特点,决定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迫切而必要。国内外历史教育领域已经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形式、方法和影响,取得了诸多成绩。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包含多媒体技术、数字处理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走向教育教学领域,辅助教学工作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信息传递以及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促进学习者学习过程和提升学习效果的实践过程。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概念和实践方面都有了一些改变,广义上的教育技术应用也包含学习资源的使用和推广,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等。本文仅就单纯的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数字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来展开讨论。
完整的教学按流程来划分,可分为教学设计、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几个环节,与此相呼应,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教育技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在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总之,教育技术已经深入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是教育改革最强有力的推动剂,正在引发传统教育模式的重大变革。
人类社会以往的经验教训表明,教育和技术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衡量国家的发展程度,教育和技术也始终处于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教育也将一如既往地被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1世纪的教育发展跟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正在向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加码。随着教育技术相关理论的成熟,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原有的教育系统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也深入到传统历史学科。
二、历史学科与教育技术的结合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给传统教学过程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数字处理技术的应用和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这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三大主流应用技术。历史学科具有历史知识年代久远,内容丰富庞杂、形象客观具体等特性,而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其跟教育技术有很好的结合点,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非常必要、自然和恰当。
首先,历史学主要研究已经发生的过去了的事情,通过对人类以往的发展轨迹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以此为借鉴,指导未来的决策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过去的事物已经发生,无法重现。然而,借助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手段,则有可能将过去的历史虚拟地再现于世人眼前,让历史与世人更加贴近。
其次,历史知识具有丰富庞杂的特点。历史是由无数个曾经发生的真实事件构成,每个事件具有固定的发生时间和空间,如同洒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沙石。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就像试图将这漫漫长河中的散石排列起来,发现其内在的规律和发展的轨迹,让河流的走势了然于胸,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知识可视化工具则可以辅助这个过程。学习者可以利用知识可视化工具绘制知识的逻辑关系图,进而建构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网络。只要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图建构成功,就能更好地顺应和同化外来的新知识。
最后,历史的研究对象通常是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具体实在的对象,因此具有客观形象的特点。形象化教学可以解决历史教学中无法重现的难题,体现历史学科具体形象的优势。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将相关历史文献形象化,将历史遗迹和实物遗存的形象尽可能真实具体地向学生展示,迎合中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特点。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契合了学生本身对于历史学的渴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索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的发展。这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无法企及的。
三、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国内外历史教育工作者已经进行了若干年的积极探索,在将教育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过程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也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为借鉴,因此本文所提及的国外相关情况,是将欧美作为典型代表而特指的。
(一)国际现状
相比国内而言,国外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开展较早。早在20世纪末教育技术概念提出以来,教育技术领域提出的学习理论,引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以及开发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就被历史教学工作者积极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参照和借鉴教育技术领域的前沿理论,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新型历史教学模式,其中最为推崇的还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历史教学模式;同时,国外各个阶层的历史教师都鼓励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立体便捷的数字化历史资料库中搜集获取相关资料,从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对历史问题的深层次批判性思索上;而在信息化历史教学工具开发方面,国外学者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与相关理念和技术在国外的率先发展有密切联系。
1.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的历史教学模式
在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推行较早的欧美学校,历史教育工作者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历史教学,发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因素的积极作用,针对历史学习的不同层次和目标需求,提出了“自主-合作”“情景-体验”“问题-探究”三种新型历史学习模式。1998年,美国学者Bert Bower结合自己在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提出了“相互作用的幻灯课”,“社会学科技能的建立”“经验练习”“解决问题的小组工作”“反应小组”“为理解而写作”六项具体的可操作性极强的建构主义指导方案。这是对基于建构主义的创新历史学习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研究者库尔特倡导基于情境的历史教学,其宗旨也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建构历史知识。他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学生在参与基于真实历史背景开发的互动游戏过程中,可以深度融入历史场景,进一步自主建构对历史的认识,以及对历史深层次问题进行批判性思维。美国学者威尔斯曼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采访调研,得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历史教学模式是课堂上最有效的方法。在这种新型模式下,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以精心设计的问题带动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老师不再以讲授者和灌输者的姿态出现,而是以问题提出者、任务布置者和辅助者的身份面对学生。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教师非常鼓励学生利用课堂以外和教科书以外的素材来推动自己的探索工作,这些素材来源广泛,形式多样,包含视频剪辑、音频、图片、信件等。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就自己的成果内容发表演讲,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深度理解。所有这些实践,其目的都是通过创设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四大要素,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自主建构。从这项研究可以看出,美国中学的历史教师已经将建构主义理论很好地实践于历史教学过程,而且取得了显著成绩。
2.鼓励搜集利用数字化历史资料
欧洲的两位学者唐纳德和卡梅隆从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数字化资源出发,试图探索英美高校学生利用数字形式的历史资源提升历史学习效果的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英美高校的研究生非常重视利用光盘和互联网等数字化渠道获取数字化的历史资料,因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计算机相关课程受到历史学习者的青睐。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资源,包含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教师鼓励他们发现不同类型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复杂性,在一个立体网络空间中培养全面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多样的历史研究方法。当然,计算机资源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资源,基于计算机的教学形式也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形式,但是不管怎样,计算机至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节省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查找的时间,让学生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批判地审视历史资料的内容。从这项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英美历史学习者善于从资源的角度出发,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研究性学习发现更立体、更多样和更便捷的数字化资料渠道。
3.开发信息化历史教学工具
除了对创新型历史教学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以及对数字化形式的历史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国外还倾向于从技术的底层角度,通过编程研制开发辅助历史教学的信息化工具,如包含专家系统、咨询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绩效支持系统等在内的辅助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包含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内的知识可视化工具,以及包含VCT在内的教学设计撰写和分享工具等。这些工具都是国外相关教育技术研究者率先提出、开发以及推广应用的。而在与历史教学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技术工具开发方面,国外也有一些突出的成果。比如,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育技术研究者艾瑞克及其同伴凭借自己掌握的深邃的信息理论以及精湛的信息开发技术,结合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MetaHistoReasoning工具,开发了一个基于的用于在历史教学中支撑自主探究学习的自适应系统。另外,他们凭借着自己娴熟的教育技术开发能力,还利用MetaHistoReasoning工具,结合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方法研制开发了富含技术的学习环境,用来作为历史教学的元认知工具。针对学生在探究学习复杂历史主题时遇到的混乱和自我监管等问题,该工具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帮助学生清晰地构建自己的思维流程,推动完成历史探究任务。
(二)国内现状
在国内,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新兴教育理念传入的滞后,信息技术发展相对缓慢,相关研究和实践稍显落后。我们更多地是从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角度,尝试将多媒体技术、数字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入到历史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来,相关应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将历史知识直观化;借助知识可视化工具展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层次性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师生之间的互动利用网络辅助历史教学。
1.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将历史知识直观化
利用信息技术将历史知识直观化是国内相关实践者所做的最多的努力。通过现代视听媒体将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和实物遗存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习者的前面,能有效地刺激学习者的感官,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相关历史概念和历史知识,并加强对概念和知识的记忆效果。例如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播放战争相关的视频材料,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再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的战争形势图,非常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战争路线和战争的过程等。
2.借助知识可视化工具展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层次性
历史研究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囊括的事件极其庞杂广泛,常常让学习者觉得错综复杂,不知如何下手。其实各个事件中间都存在内在的联系,但是要想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头脑中建构出层次化,结构化和系统化的完整而全面的历史知识,单靠传统的文字史料显得力不从心。知识可视化工具则能辅助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构建层次清晰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内在的组织结构,在明晰知识内在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又可创造性地构建新的历史知识。比如,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等都是目前耳熟能详的知识可视化工具,也都是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优秀产物。
3.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体现了在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
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另一个应用,就是将传统的部分教师讲授环节转换为多媒体信息传递环节。在多媒体信息传递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比如,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常用到课堂反馈工具和互动课件工具等,从硬件设备和课件开发着手,加强师生之间的交互,营造师生平等,互相交流的活跃课堂氛围,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会话”,提升了学生自主参与历史建构的积极性。
4.利用网络辅助历史教学
【关键词】重点高校 学科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现状
一、“国内重点高校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分析的意义
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目的是为了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面对教育改革浪潮,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状况又是如何呢?通过网上资料查询显示,目前尽管大多数院校都建立了网络中心,连通了中国教育科研网,但是,真正运用到教学还有很大的差距,多数学校教师仍然习惯于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缺乏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能力。如果高等院校的学科教师仍然维持原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重点高校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为学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奠定基础,本文选择了国内9所大学对其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以此给出关于学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建议。
二、关于“国内重点高校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问卷的设计
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根据教育技术的含义,国内重点高校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教育技术基本观点的认识、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教育技术应用状况及发展与创新情况。每一方面又包括多个调查问题。
三、“国内重点高校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国内重点高校学科教师。为了使有限的调查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我们选择了国内9所重点大学的多个学院作为调查单位,分别投放了多份调查问卷。在每一个调查的学院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学科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不分性别、文理,在年龄、职称、学位、授课对象等方面分布广泛,从而保证了本次调查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本次问卷调查的学校分别是吉林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大庆石油学院、厦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内蒙古大学9所大学;本次调查的学院有机械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建设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化学学院、数学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商学院、畜牧兽医学院、法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学院、护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物理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等62个学院。
本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数量共286份,由于种种原因,回收问卷数量共265份,有效问卷共232份。回收率为92.7%,有效回收率为87.5%。
四、“国内重点高校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主要从教育技术基本观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教育技术基本技能、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与创新几方面进行。
(一)教育技术基本观点
在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应从以往的“知识型”、“型”人才向“创新型”、“创造型”人才转变,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教师就要从思想上建立起使用现代教育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以及对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于反思的意识。关于教育技术基本观点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大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持肯定的态度
关于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共有四项调查,其中对于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的认识程度较高,其中表示赞同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8.7%;对于“教育技术对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一定的作用”这一观点,赞同以上人数的占97.32%;对于教育技术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有重要作用,表示赞同以上人数的百分比为93.53%;对于教育技术对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一项,表示赞同以上的人数占总数的92.24%。以上结果显示,高校大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持肯定的态度,但仍然有极少数人持不确定和不赞成的态度。
2.学科教师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总体持赞同态度
针对“教师应该使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这一观点,在被调查的所有人当中,表示赞同以上的人数占94.83%;选择不确定人数的占5.17%。对于教师是否应该利用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促进教改这一问题,95.69%的人给出肯定答案;对于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与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一观点,94.4%的人给出肯定答案,4.31%的人表示不确定,1.29%的人不赞同。对于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所授课程的教学网站并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这一说法,91.38%的人表示赞同,8.19%的人表示不确定,0.43%的人不赞同。以上结果显示,学科教师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认识总体持赞同态度。
3.学科教师对于现代教学观接受程度较高
针对教师应该从学习过程的主体向学习过程的主导者过渡这一观点,有90.52%的人持赞同态度,有9.05%的人表示不确定。对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说法持赞成态度的占96.12%。表明学科教师对于现代教学观接受程度很高。
4.大多数学科教师对教学中评价与反思的认识普遍成熟
此项调查中,有41.81的人非常赞同为了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教师应该经常对教学资源进行评价这一观点;有52.59%人表示赞同;5.60%的人表示不确定。对于教师应该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这一说法,有47.41%非常赞同;45.69%人表示赞同;有6.90%的人表示不确定。从以上结果得知,大多数学科教师对教学中评价与反思的认识已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与普及,国内重点高校大部分学科教师具备了现代教育观念。因此,对于教育技术基本观点的掌握已经不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了。
(二)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指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教育技术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课件开发与教学等知识。关于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部分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含义及重要理论基础知识仍需提高。对于教育技术的含义,79.74%的人选择掌握,10.78%的人选择了解。对于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选择精通、掌握、了解、入门的人数分别占36.64%、47.41%、15.09%、0.86%。可见,对于该两项内容仍有一部分人处于了解水平,今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培训。
2.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优点及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仍需加强。其中在开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优点的了解程度这项调查中,26.72%的人精通,58.62%的人掌握,12.50%的人了解,2.16%的人入门,说明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优点把握较好。针对如何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这一项,有27.59%的人表示精通,有50.00%的人表示掌握,有19.40%的人表示了解,有3.02%的人处于入门状态。从数据可以看出了解与入门的人数比例较高,需今后加强。
3.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设计方法的掌握方面需要提高。其中,37.93%的人精通,48.71%的人掌握,11.64%的人了解,1.72%的人入门。因此对于有关设计方法方面的掌握情况比较乐观,仍有少部分人处在入门阶段,需要通过培训加以提高。
4.软件开发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好。此项调查中,37.07%的表示人精通,55.17%的人掌握,但有7.33%的人了解及0.43%的人入门,这部分人需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培训。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过关但仍存在不平衡现象。其中24.14%的人表示精通,52.16%的人表示掌握,有22.84%的人表示了解,0.86%的人只是入门,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知识的掌握存在不平衡现象,了解与入门的人数较多,是今后培训的重点。
6.对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方面部分教师需要加强。其中掌握以上占81.89%,了解以下占18.11%;对于多种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的使用方面如试卷、量规、档案袋的使用方法,掌握以上占80.17%,了解以下占20.26%。说明对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及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的使用方面部分教师需要加强。
(三)教育技术基本技能
教育技术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常规教育媒体的基本操作技能、信息技术技能、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媒体的开发能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评价的能力。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1.教育媒体的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比较好。其中有44.40%人的表示精通,有47.84%的人表示掌握,了解的占6.90%,说明教育媒体的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比较好。
2.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熟练度很高,但在声音、图片和视频素材的加工三方面仍有欠缺。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多媒体教室与网络教室的使用、有效地进行教育信息资源的检索、获取、加工、评价、利用和传输这两项调查,掌握以上的人数分别占91.38%、93.11%;在能够使用E-mail与同事、学生进行信息沟通和对于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这两项调查当中,掌握以上的人数分别占95.26%、93.54%;在对下载或复制来的声音素材、图片素材、视频素材进行简单加工这一项调查中,掌握以上的人数分别占85.78%、85.78%、83.19%。从数据可以看出,声音、图片和视频素材的加工三方面仍有欠缺,需要提高。
3.教学设计能力基本过关但部分教师仍存在差距。在教学设计方面,37.50%表示精通,53.02%的人表示掌握,9.05%人表示了解,0.43%的人刚刚入门。说明大部分学科教师能够根据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分析结果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并填写完整的教案,但部分教师仍存在差距。
4.简单课件的开发能力较为成熟,动画、网页与多媒体课件制作需要提高。对于动画的制作、演示文稿的制作、将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等各种媒体素材集成为多媒体课件、网页的制作这四项内容,掌握以上人数分别占73.7%、94.4%、87.93%、64.65%,表明简单课件的开发能力较为成熟,动画、网页与多媒体课件制作需要提高。
5.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评价方法有待提高。在调查中,38.79%的人对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评价方法表示精通,48.28%的人表示掌握,10.78%的人在了解以下,说明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评价方法有待提高。
(四)教育技术应用情况
教育技术应用情况主要包括:对各种教学媒体和资源进行选择及运用、课件具体制作、新型教学法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根据教学实践开展教学设计、能够选用或编制合理的评价工具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及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1.大部分教师能够对各种教学媒体和资源进行评价选择,并且熟练、准确、快捷地运用到教学中,其中经常使用的人数占68.53%,31.47%的人偶尔使用。
2.按照要求制作教学课件方面,68.97%的人选择经常使用,27.59%的人选择偶尔使用3.45%的人选择不使用,应用状况一般。
3.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常使用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探究法的教师分别占68.10%、53.88%、47.84%,说明新型的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方法的使用仍需加强。
4.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只有少数教师过关,有待重点加强。其中有46.12%的人表示经常使用,有50%的人表示偶尔使用,有3.88%的人表示从不使用。
5.根据教学实践开展教学设计方面,有69.40%的人选择经常使用,有28.45%的人选择偶尔使用,仅有2.16%人选择了不使用。大体呈进步趋势但少部分人仍有欠缺。
6.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方面,有46.12%的人选择经常使用,有46.55%的人选择偶尔使用,有7.33%人选择不使用;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管理方面,有46.98%的人经常使用,有46.98%的人偶尔使用,有6.03%的人不使用。表明这两方面还需提高。
(五)发展与创新
发展与创新是指能否利用信息技术终身学习获取本专业的前沿动态、支持教学与科研、并有较强的版权意识,构建平等、安全、健康、高效、规范的信息使用环境。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1.大部分教师能够做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但普及率不高。其中,76.29%人经常使用,22.84%偶尔使用,不使用的占0.86%。
2.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本专业的前沿动态情况较好。其中,有76.29%的人经常使用,有23.28%的人偶尔使用,0.43%的人不使用。
3.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不断创新情况较好。其中有74.14%的人选择经常使用,有25%的人选择偶尔使用,0.86%的人不使用。
4.能根据学科特点不断探索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资源有效整合的模式,实施评价并有所创新,但经常使用率不高。其中,有69.4%人选择经常使用,有28.45%人选择偶尔使用。
5.能经常对有关资源进行二次开发的教师比例还不高。其中,64.66%的人能够做到经常使用,有29.31%的人偶尔使用,6.03%人不使用。
6.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自觉的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情况总体乐观。其中有81.03%的人选择经常遵守,有18.53%的人选择偶尔遵守,0.43%的人不遵守。
(六)培训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国内重点大学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建议: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基本观点和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已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统一的趋势,在培训中比重可适当减少,作为基础知识即可;对于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方面,均存在着整体水平不一致不协调参差不齐的情况,还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对于这些方面的教育技术能力不是很强;对于声音、图片和视频素材等复杂的多媒体素材的加工与处理以及动画、网页与多媒体课件等复杂的课件制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还存在欠缺;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发展创新方面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对于这些内容应重点进行培训,使高校学科教师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对教育技术的皮毛的了解上,而是真正做到深入系统的掌握教育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把它与教学有机整合,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论文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能力标准
1研究概述
1.1调研目的
调查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主要从5个维度:意识层面、知识与技能层面、应用层面、对教育技术资源方面的需求、学生对教育技术教育方面期望,来了解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
1.2调研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研方法。问卷的设计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试题。以及笔者设计的有关师范生对教育技术发展期望的几道试题。笔者把试卷按学科进行编制。分别编写出中文、数学、英语、地理4个学科的问卷。这4套问卷都是从5个维度来进行编写。每套题都包括45—50个问题,其中至少有43个封闭或半封闭试题和2个开放性试题。
1.3调研对象
本次调查中主要选取非教育技术专业的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注意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性别的特点,从学生中抽取研究对象。笔者在东北师范大学主要选取大三、大四的师范生,共调查数学、语文、英语、物理4个专业,这4个专业又均匀分布在文、理两个大类。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4份,有效问卷394份,有效率为98.5%。问卷数据录入计算机并采用excel软件来处理。
2结果分析
2.1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意识现状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不仅对在职教师提出了标准,同时也对在校师范生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调查可知。11.17%的师范生对此标准非常了解且十分关注,10.41%的师范生对此标准非常了解但并不关注。53.55%的师范生对此标准不太了解也不关注,24.87%的师范生对此标准一无所知。从这些数据就可看出,3/4的师范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标准并不是很了解,多数都处于未知状态。如果一个师范生对其未来职业要求的了解程度处于半迷茫状态,那么他们也就不能知道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自然当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也是处于迷茫的状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尽量多引导学生去关注这方面内容。让他们懂得一个优秀的教师究应该具备哪些技能。
2.2师范生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现状
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很多教育的基础内容,师范生如果能更加积极的学习应用教育技术所必需的教育理论与观念、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方法、资源选择与开发的技术与方法、教学应用的模式与结构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教育技术ⅲ。在调查问卷中,笔者就是通过第二部分试题来了解师范生在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得出以下结论:
2.2.1师范生想多掌握技术,但理论基础不牢
在调查问卷中,为了降低难度,涉及到有关基础知识的内容都是以选择题形式来考察师范生的掌握程度。调查数据显示,师范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却很想学习技术。通过问卷统计得知:在英语的问卷中,师范生对教育技术发展影响较大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的了解不够。在语文问卷中,考察学生对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这个题就想看学生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掌握如何,可很多学生都不清楚教育技术的五部分组成,76%的学生答错这道题。太多的学生只关注到实际应片j,他们认为这些技术内容能对今后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忽视了理论的重要性。
2.2.2对常用的教学软件掌握不精确
师范生对word、powerpoint只达到了解的程度,但使用的不精。通过问卷统计得知:在英语问卷中,为了使上课时使用的电子文档中的文字更加醒目,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需要给一些文字加上底纹。只有71%的学生知道选中要加上底纹的文字,点击“格式”菜单中的“边框和底纹”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很多学生在平时的时候都只注意一些文字的修改、格式的统一,但是一些很简单的命令不能掌握,往往在最简单的地方犯错误。从问卷中的很多题都能反映出同一个问题,就是每名学生学软件时只是学习些表面上的东西,一旦要深究就不一定会了。这些都是笔者觉得在今后的教育中.老师们一定要注意提醒的地方。
2.3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在教育技术的应用方面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描述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策略的选择、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评价)、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过程的有效组织和管理、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通过问卷统计得知:在语文问卷中,在进行教案设计前,教师要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指的是学习者的差距和需要.然而只有22%的学生答对.如果师范生在做教学设计时不明确学习需要,那么其最终的教案也是盲目按教学大纲设计的教案,这样的教案是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笔者认为,在适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2.4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资源方面的需求
教育资源是指那些为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的或者能被用于教育目的的服务的各种资源,如果从资源分类理解资源内涵,教育资源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潜件(观念)。其中,硬件资源的建设是指信息技术设备和设施的建设,硬件建设是基础,它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软件资源的建设是指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的建设。软件资源的建设是核心,它提供实际运用上的支持。潜件建设是指信息技术理论和方法的建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所设有的硬件设备越来越齐全,但在软件资源建设上表现出很多不足之处。
2.4.1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库缺乏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的网络资源开发者还没建设出与各个专业相关的资源,并且各个专业的学生对教育技术方面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如果单单只靠现有网络上的内容来面向各个专业.早已不能满足师范生的专业需要。我们应该开发出更多的与各个专业相关的网络课程。例如:通过与语文专业师范生的沟通.得知他们多喜欢用视频、音频来创设情景,结合情景来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记住所学的古诗、文言文、散文等。因此笔者建议在做语文专业的网络资源时能多考虑这方面的内容。
2.4.2用来讲解硬件设备操作过程的软件资源短缺
师范生对教学中常使用的教学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不精,他们都急需这方面的详尽讲解内容。很多学生认为在学校使用到的教育教学设备很好、很全,不过在他们中的55%,甚至更多的学生不懂得如何使用这些教学设备。因为学校为了简化教学,每次设备开启时都已配置好,老师不需要进行调整,只要按下开关键,然而现在的很多师范生的就业方向都是农村或偏远山区.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才能调整好这些教学设备,如投影器的调整、幕布的收挂等。笔者希望能多拍些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能一步步的按照步骤来进行学习,增加相关的软件资源。
2.5师范生对教育技术教育方面的期望
2.5.1更改课程开设时间
通过调查得知,50%的师范生希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能在大三开设,而不是在大一开设。仓储认为在这样的时间段开设课程才能使她们学到更加切合实际的教育技术内容.并能将学习的内容立刻应用到教育实习中。
2.5-2改革培训方式和内容方面
大多数师范生都希望能边上机边讲授内容,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多媒体、网络学习内容,而不是继续沿用传统授课方式。传统的教学不能实现课程本身的实践要求,所以她们十分期待课程能适当的改革。
2.5_3小班授课或是分专业授课
很多师范生希望《现代教育技术》课能小班授课或是分专业授课目前,许多高等师院校公认《现代教育技术》课是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唯一途径,但是很多院校都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做为公共课开设,由于教师少的限制,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多数的师范院校只能开展大班教学。然而采用大班授课,使得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难度大大增加,学生只是上课听老师讲一些理论知识。根本接触不到一线的教学实践与教育技术的结合点,致使很多学生不能学到如何更好的使用教学媒体来优化教学,使用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更不用说做出更好的、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所以很多师范生在调查问卷中写道:希望学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教育技术内容,增强针对性、使用性。
2.5.4开设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课程
很多师范生希望开设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课程.使师范生能做出更好的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原来的师范生只会使用ptp进行讲课,他们认为只用ppt讲课很单调,所以希望多学些课件制作方面的软件,来填补她们这方面的缺陷。
2.5.5开设有关教学礼仪方面的内容
很多师范生都会参与微格教学的培训,他们在进入微格教室时看到自己讲课时的举止,以前一些不注意的小举动在屏幕上突显出来,如果自己作为学生也会觉得这样不好。所以很多师范生都觉得应适当的开设这方面的内容来提高这方面的意识.
3改进策略
3.1调整现有教育技术相关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在各个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为了能更加有利于师范生的发展.笔者认为该课程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调整。通过问卷可以看出很多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应适当改变原来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原来上课讲授的内容多数都过于大纲化、理论化,学生会觉得很枯燥,若是适当的弱化理论,以师范生够用为最低限制,这样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这门课程。增加师范生比较关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方面的内容,适当调整这方面的课时.安排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可以亲自操作,而不再是以前那样使学生一堂课只是坐着干听,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
3.2加强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从2004年到现在,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完全可以更加的大胆一些,真正的使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例如:可以让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生能以一对一或是一对多的方式参与到各个学科教学,每天和他们在一起,学他们的专业学科知识,之后把自己的优势与他们的学科知识相结合,做出更能适合教学的东西。笔者最近经常和英语专业的免费师范生在一起.他们从大三就开始进行教学练习,老师上课的每一个细节他们都在练习,通过交谈得知他们上课时只会使用ppt,其它更简单、更适于上课的软件根本不会使用。他们的学识与能力不比我们专业的学生差,但他们没想到用更好的软件来进行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加大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让我们深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去,去教授他们需要的技术来整合教学、优化教学,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3.3提高师范生“两条腿”走路的意识
很多师范生对“两条腿”还不是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只会一些专业知识,致使很多师范生意识不到教育技术的优越之处。所以对现在的在校师范生要开始有意识的培养“两条腿”走路,这“两条腿”是指:一要有较强的教育技术能力的素质;二要有拿手的中小学科目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两方面内容的师范生才能更快、更好地走向未来。
3.4优化现有的教育技术学习资源
3.4.1与专业挂钩.丰富现有的学习资源
现有网络学习资源不少.不过很多都是以学校为单位,各自建设网络资源,有的还出现了重复建设的现象,但在这些资源中能真正提供给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的专业资源却寥寥无几,而且资源内容整理的也不齐全。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对有现有的学习资源进行整理、归纳、优化,最好是跟学科挂钩,分科目来进行,扩大原有的资源内容量,使之更加丰富,更加符合专业要求。
3_4.2使现在的学习资源更加智能化
现有的资源多数都是以文本、图片的格式来展示学习内容,渐渐出现了视频。可现有的资源大多不够人性化,学习者也只能是一页一页的阅读.一点都没有符合人学习思维的跳跃性。如果把现有的学习资源配合超链接,再配合更好的导航、概念图,学习者可以任意的选择他想学习的地方,这样的学习资源才能更加的凸显个性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
3.4-3使学习资源更加多样、多元化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中学 学科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作者简介]冉怀敏(1977- ),男,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教师教育与培训。(贵州 贵阳 5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贵州省农村紧缺薄弱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探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黔科合J字LKS[2011]46号)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00-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十多年里,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西部欠发达地区作为信息化进程中的后进区域,其教育信息化水平整体偏低,且呈现显著的区域性、民族性和城乡性差异等特点。基础教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核心模式,是受惠民众最为广泛的基本教育形式,基础教育师资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是教育信息化最为有力的推动力,了解西部欠发达地区城乡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战略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省是多民族地区,仅世居民族就达18个,而9个市州地行政区在经济、文化、教育上与差异较大,尤其在城乡地缘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恰恰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省份的共性。毋庸置疑,城乡中学教师教学水平、教育技术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但其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差异有多大、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是什么等并没有相对具体的呈现。本文通过3年来的调查统计数据,结合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给出贵州省城乡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对比数据,提出不同地缘学科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路径。
二、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遍及贵州省的2个地区,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83个县级行政区,对总计16个不同科目的学科教师进行了调研。总计发出问卷855份,回收问卷805份,有效问卷749份,其中来自城市的教师有354人,占47.3%,来自乡村的教师有395人,占52.7%。
(一)教师基本情况描述
调查对象中来自独立高中的有83人(11.1%),来自初级中学(包括九年制学校)的有485人(64.8%),来自完全中学的有181人(24.1%)。调研对象主要是中青年教师,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有429人(57.3%),36~50岁的206人(40.8%)。调研的教师来自16个不同的学科,其中以美术、体育、音乐、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目的老师居多。
从调查对象相关基本信息可以看出,本次调研的中学学科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是70.4%,独立高中和完全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城市教师占城市高中教师的93.2%,基本接近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94.8%;本科以上学历乡村高中教师仅占乡村高中教师的65.5%。初级中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城市教师占城市初级中学教师的87.4%,高于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64.1%;本科以上学历乡村教师仅占乡村初级中学教师的50.8%。从相关数据看出,贵州省中学学科教师学历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自身存在十分明显的城乡差异。贵州省的中学学科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同时教授几门不同课程的现象较为突出,有25.1%的农村中学教师教授两门以上不同课程,这与贵州省农村中学师资短缺、教育经费紧缺密不可分。
(二)城乡教育技术环境对比
1.个人教育技术环境。调查中对教师个人、家庭是否拥有计算机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在总计749名调查对象中,个人、家庭有计算机的有592人,占79.0%。以教师的地域作为观测值发现,教师个人计算机拥有率城乡地域差异较大,城市教师计算机拥有率高达96.9%,农村仅有63%。
2.学校教育技术环境。教育技术环境已具备初步规模,不能完全满足教师需求。通过访谈及统计数据分析发现,贵州省中学教师学校及社会教育技术环境并不乐观,虽然城市相对于农村有明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但城乡教师均表示出对教育技术环境的不满意及无奈,整体上体现出贵州省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与信息化进程的艰辛。
3.教育技术技能对比分析。从调查分析发现,贵州省中学学科教师对教育技术的一些最常规的软硬件技术有一定掌握与了解,但还停留在低水平的“会”的层面,能熟练掌握及高效应用的教师不多;对一些专业性强、功能强大的学科软件掌握不够;自主或合作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欠缺,还需大幅度提升。同时发现,在教育技术软硬件技能方面,城市中学教师明显优于农村中学教师。
(三)应用与创新对比分析
1.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率低,应用形式单一。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支持教学的几率很低,且多限于多媒体教室等比较单一的应用形式。教师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原因可能很多,但主要原因应该有三:一是学校教学设施不配套,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二是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不足,不能正常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三是学科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具备任何教学优势。
2.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欠缺、信息化软硬件资源的薄弱是教育技术应用的瓶颈。在调查“实施信息化教学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时,城市学科教师的选择是:缺少信息化教学知识及技能(52.7%)、缺少准备时间(42.9%)、缺少信息化教学软件(平台和资源)(42.6%)、缺少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25.1%)。农村学科教师的选择是:缺少信息化教学知识及技能(71.8%)、缺少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43.4)、缺少信息化教学软件(平台和资源)(38.9%)、缺少准备时间(27.6%)。可见制约中学学科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软硬件环境建设的不足也是其重要原因。城乡教师面对的困难有明显不同,农村更需要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予以支持。
(四)学习培训对比
1.专业学习经历不系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业培训力度不够,教师参与高水平、高级别培训的机会较少。经统计分析,城市有85.8%、乡村有93.3%的学科教师没有经过教育技术专业学习与培训。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比例城市有26.0%,农村教师仅有14.0%;城市教师参加最多的培训类型是“校内培训”(54.8%);农村教师参加最多的培训类型是“县或区组织的培训”(45.1%)。城乡教师参与高级别培训的机会整体偏少。
2.教师受训机会不均等,学习机会不公平。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存在明显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学科的不均等、城乡的不均等、个体的不均等方面。教师参与培训在学科上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几个学科中,其他学科教师较少有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在城乡分布上出现城市显著高于农村;在个体分布上尤其明显,有相当比例的教师从未参与过培训,而同时也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参与了多种类型、多种级别的培训,学习机会显著不平等。
三、建议
(一)加大信息化经费投入,科学化经费配置
1.加大经费投入,整体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西部欠发达地区整体呈现出来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需要国家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学校联动,加大资金投入,整体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基本环境保障。
2.科学分配经费,保障城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齐头并进。经费的分配不能再以平均分配为主,也不能一味保持城市优先原则,应该以地区教育整体战略部署为基准,有先有后、有急有缓、有重有轻地开展信息化基础建设,充分考虑区域性均衡良性发展。建设经费的具体投入分配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不能“重硬轻软”与“重软轻硬”。根据调研现状,笔者初步给出城乡信息化经费分配的粗略比例,信息化硬件建设、软件及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培训投入的比例,城市为343,农村为523 ,这样比较符合贵州省的实际。
(二)完善资源共享机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教育信息化的不均衡发展会加剧教育的不平等,信息资源、信息途径的不对称更会拉大城乡数字鸿沟,使教育趋于两极发展。教学资源真正的全面共享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一个有效途径,所谓全面共享是指可以随时随地免费获得完全资源。其中“随时随地”指基于互联网络,不受网络物理类型、网络运营模式的限制;“免费”指可以完全无成本获取,包括不用资源交换、积分获取等;“完全资源”指在保障开发者版权的前提下的全面开放及二次开发可能。尽管当下极力提倡开放、共享,但信息化先行地区并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仍然停留在资源为我独享的狭隘自我保护主义层面,为保障其信息化优势给己有资源垒上铜墙铁壁。
(三)开展专项培训项目,促进教师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1.为欠发达地区教师开展高质量专项培训项目。本次调研是在学科教师经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等培训的背景下进行的,但发现贵州省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仍不容乐观,基于国家层面的专项培训力度及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
2.结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重视培训对象选拔,促进教师职业均衡发展。根据本次调查分析,贵州省中学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基本现状是城市高于农村;年轻教师高于年长教师;主干学科教师(语、数、外等)高于非中高考学科教师(音、体、美等);理科教师高于文科教师;男教师高于女教师等。而现有的各种培训正在加剧这一普遍现象。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关乎教师个人成长,要求全体教师均参与并得以提升。我们不能再以传统选拔方式选择培训对象。在进行培训对象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科均衡、性别均衡、年龄均衡等方面的因素,不能让培训始终集中在某几个学科、某几个人身上。如果参加培训的教师要回学校做二级培训,那应该挑选那些接受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强的教师参与培训,保障二级培训的效果;而如果仅仅是教师个人专业能力提升的培训,则应该挑选那些最需要提升的教师参与培训。
(四)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价值
经过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设,欠发达地区基础建设虽然还不完善,但终究是具备了一些基本条件,城市中学基本实现校园网全面覆盖,生机比在不断提升,农村中学多数已依托“农远工程”“村村通工程”实现联网,部分学校已配置了相应的教育技术软硬件。在追求进一步建设的同时,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科学高效应用现有的设施与资源,杜绝信息化设施闲置及挪为他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价值。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个别调查法和座谈法,对本校05级教育技术学生的信息能力作了一个初步调查,通过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目前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知识的转化速度加快,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比其它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信息应用能力,特别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需要具有对信息的查找和创新能力。
1信息能力的含义
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是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信息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信息交流的能力。获取信息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感应、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人们能够利用信息的最基本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分类、存储记忆、批判、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其中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和信息批判能力尤其重要。在信息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围绕同一目的,在多种多样的信息交合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信息的终极目的。信息交流就是人们将自己拥有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纳人统一的、正规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其中信息意识是基础;准确的判断能力是关键。
2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能力现状分析
2.1研究的对象、内容及方法
该次主要是针对陕西理工学院05级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71位学生展开的一项小范围调查。通过座谈法,访问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目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的能力分散到该专业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程序编写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和计算机网络建设能力上。
2.2现状分析
2.2.1基于计算机机基础的应用能力现状
在计算机的基础能力掌握方面,我们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主要涉及到的是计算机基本技能(Word,ExceI,PPT)的掌握,该项能力是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掌握,只不过是要求我专业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教技学生的能力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熟练掌握应用。
通过对40个学生(其中男20,女20)进行小范围调查,统计发现,对于WORD的应用,20位女生中,有19人能够基本掌握,1人对此根本不熟悉,其中13人能够熟练掌握;20个男生中,全部学牛都能够基本掌握该项能力.16人对此应用特别熟练。
对于该项能力的掌握,大部分认为只需要会打字,会进行简单的排版就可以了。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文本的编辑和处理能力是较打字能力重要的多。文字的编辑能力应该包括文字的录人,排版,编辑以及图文处理。在这个模块中,文字的录人是没有问题的,而在图文的综合处理方面,女生的能力则较男生次之。
对于EXCEL的应用,主要对20个男生和30个女生进行了小范围的访谈,通过谈话,我从中了解到,有18个男生能够基本掌握该能力,12人达到熟练,2人不熟悉;在30位女生中有21名基本掌握,15人达到熟练,其他9人基本不接触。
对于该项能力的掌握,明显低于对WORD的掌握要低得多,这项能力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即就是处理数字信息的能力,如对数字做进一步的计算,排序,以及插入图表图片等。
对于PPT的应用现状,主要是通过观察法来调查实现的。通过整体的浏览和观察发现,基本上所有人都能够基板掌握该项技能,能够作出比较简单的少页数量的作品。但是若要完成比较复杂或者连贯的多页数的作品,则没有多数人能够顺利的完成。并且从完成作品的质量上来看,大多数人存在页面设计不合理、缺少实质性的内容等问题。
综合上面三种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在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方面,男生有明显的强势。信息的获取能力主要体现在获取文字信息,图文图像信息上,这一点在文字编辑和PPT制作方面体现的较多,这也就要求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普通的文字和图片图像处理能力,还必许具有过硬的图文处理能力,这也就是说我们还应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及在生成信息的能力:数字信息的获取能力主要用与EXCEL中基本信息的得到,基本信息的获得有利于后期的再利用,体现在该项目上主要就是数据的处理。任何一种技能的习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获取信息的同时我们实际也是在进行某些信息的处理和在加工。
2.2.2程序编写能力的现状分析
较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而言,我们学习程序的编写主要应用与教学系统设计和开发上,不是单纯的对其进行掌握和了解后就可以的。而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并能够通过对所获的基本信息进行生成和创新,开发设计一些教学辅助软件。
在该项调查中,主要是对20个男生和10个女生的C语言及VB语言的应用现状进行的。通过访谈得到如下数据,从数据中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学生能力的不足
从这两个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这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普遍偏低,能力的获取和应用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下,更谈不上信息的生成,创新和交流。基于这种情况,通过与学生的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反应听不懂或者是原本有信心后来却力不从心等等。总结起来,更多的问题还是在学生自己的身上。不能从老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说明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差,不能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不能将已有的信息资源转化为一种动力,不能理解消化信息,不能生成新的信息,对信息的利用意识不够。
2.2.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的现状
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体现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应用上主要是能够熟练的运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适合个科教学实用的教学课件。那么,我校该专业05级学生是否能达到熟练制作出优秀的课件呢?通过调查发现,实际的现状并不能达到要求。
在这项调查中,我们发现,女生在应用发面的能力微微优于男生的发展。在该项软件的应用实际上主要体现学生生成信息和再创造的能力,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课件不光需要文字的录人,同时需要配有相关的图片,图像,动画以及其它有助于教学进行的各种媒体,不单单要求具有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制作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课件制作的比较具有人情味儿。在这一点上,刚好发挥了女生比较感性的优势,由此,女生将注意力投人的比男生多,所取得的成果也较男生显著。
3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的对策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信息能力的获得较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我们应从国家、学校、老师和学生四个角度着手考虑。
国家在政策上应该向西部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予以倾斜,加大扶持力度,保证这些地区信息渠道畅通,信息软硬件资源充足。陕西理工学院地处经济不发达的陕西,且位居秦巴山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缓慢,信息资源不足,硬件基础不够完善,不利于在校大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能依旧如高中教学那样,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提供充足的软硬件资源供在校学生使用。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80
目前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普及带来了不小的阻力。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课程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模式。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一)领导重视不够,课程没有充分开展
某些地区,领导重视不够,不太注意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有甚者,不注重信息技术教育,只强调学科教学,或者是强调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由于软件更新速度快于硬件,当学校一次性投入建成以后,就再没有较多的投入搞软件建设。虽然投入较多,建起了漂亮的机房,但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学生很少有机会使用。学校领导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农村教育基本上还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许多学校领导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教育设备落后,硬件设施差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耗课程,它的开展是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后盾。由于我县财政经济实力不强,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办大教育”。虽然国家、省、市、县对我县教育的总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平均起来增长不多。资金的短缺造成了软硬件建设的滞后。要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就需要有成套设备,虽然大多数学校领导都已认识到建校园网、更新升级的重要性,然而计算机房的日常维护费和电费,使有限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三)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或课量较重
有的学校没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让老师们在满工作量的情况下加信息技术课,造成了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有的则是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安排带其他课,信息技术课成了摆设。
由于无纸化办公的要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有打字复印,负责学校机房、办公室计算机及教师计算机的维护,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统计汇总上级各个部门的数据的工作,使信息技术教师忙于政务,而轻了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得不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理解,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低、环境差、待遇低、工作重,而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挫伤了大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
(四)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质量低
在我县农村较为贫困的地区,大多数学校还未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即使部分学校配备了相应的设备,也往往是教授学生简单的上机操作技能,还停留在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的阶段,未涉及信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解决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纠正课程设置偏差
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条件。首先要转变领导的观念。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让他们有紧迫感和压力,开齐课程,并按课程标准和计划认真安排好信息技术课,按专业排课,抽专人负责。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最后,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新技术、新媒体的社会效益的体现关键在教师,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迫在眉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在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针对农村教学点、农村小学、农村初中的不同需要,采用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三)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学前教育的最主要目标就是为幼儿园培养一些拥有高素质,能够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技能的优秀教师。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在其中承担了很重要的地位,而数学同时作为基础课的重点,也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课程,我们的数学课能否开设成功将会直接影响幼儿抽象性思维,智力,能力的发展,所以对五年制学前教育数学专业教育的研究变得迫在眉睫。
1.我国五年制教育的现状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不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一致,但是普遍对数学知识没有兴趣,也就没有积极学习的态度,数学教学任务往往不能如期完成。目前数学课程结构体系的设置存在两种不利倾向:一是照搬高师本科教育的特点,表现出较强的学科本位主义,脱离师专教学实践,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片面强调“缺什么,学什么”,课程设置比较随意,缺乏先进性和科学性。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力、提高数学素养为出发点,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学课程结构体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探索适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新模式。
1.1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分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没有主动性,自主意识不强,在课堂上,还是主要依赖教师被动的讲授,对数学课的热情度不高,自学观念比较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利于体现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2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存在的不足。目前,虽然有些学校数学教师的学历比较高,但是教师对于学生所能够掌握知识的水平却不是很了解,很多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缺乏耐心,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自身的工作经验不足,对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方法和业务水平等都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不适应。我们应该探索一些能够灵活运用自身学到的知识、具有创新能力以及作为幼儿教师应有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而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老师可能自身具有很高的知识背景但是不能很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导致学生们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不足。
1.3考试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传统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目的好像就是为了最后的考试成绩,考核的形式过于单一,完全是笔试的形式,没有科学的依据,与实际联系不够,所以这一问题的出现导致学生对于教与学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对数学教学缺乏重视和理解。普通性知识是指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基础,在任何条件下能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学习数学的知识类型。但是在本身基础概念就很模糊的情况下就不能很好地运用文化知识。某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中发现,只有14%的学生喜欢教师给出自学阅读提纲,学生自行学习的23%学生习惯在教师启发下完成学习内容,而其余的学生则是喜欢边讲边练,甚至有的学生必须由教师非常详细的讲解才能接受,这种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只能使学生的惰性越来越强,更谈不上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1.4数学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教材存在的不足。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内容比较分散,也比较多而复杂,但是数学教学的课时却相对比较少,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学生的数学任务过重,时间久了,学生失去数学的学习兴趣。数学在学生的眼中,并不是完全没有兴趣,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环境,应该尽量去发现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身边的事物,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找出与数学有关的因素,启发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使学生与抽象的数学知识走得近些,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材课本应与实际相联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
2.针对我国目前五年制学前教育数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的一些建议
2.1让课本和实际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良好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数学教学应尽量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只有把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学生才能学得更好。教师在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数学教育活动设计课时,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当面对那些需要学生来完成的学习问题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共同参与,共同讨论互相合作的方式获得解决。老师一定要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机会,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改革,能够有效缩短练习时间,而老师应该充分合理地利用空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游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2让老师对学生更加了解以便更好的进行教育工作。按传统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模式来开展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无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也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教学内容。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很差,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很淡薄,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服务,由过去的“主宰者”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者、引导者和点拨者,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以求得心灵沟通,师生彼此理解和信任,这是增强学习兴趣非常有效的方法和前提条件。幼专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所确定的学习内容的类型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通常包括案例教学法、主题讨论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进行五年制专科学前专业数学教育活动设计课。
2.3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和感兴趣。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改革,是使学生的训练环节加以精简和优化,即求质不求量,将数学训练内容不断优化,以尽量少的训练题目来巩固数学教学内容,避免盲目教学和泛滥训练给学生所带来的学习负担,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内容比较分散,也比较多而复杂,但是数学教学的课时却相对比较少,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学生的数学任务过重,时间久了,学生失去数学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不应该以让学生做更多的作业和课题为手段来提高学生们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应该精简和精化他们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好感,获得更大的收获。
一、大学教学中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的现状
1、观念落后,对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辅助教学的理念传播了很多年,大部分教师也都接受过各种培训。但实际上,由于传统教学方法和个人观念的因素,还有很多守旧的教师,没有把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根据调查,有七成教师认为信息观念薄弱和自身信息能力的不足,是造成无法实现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因素。教育信息化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时需要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这需要教师在备课上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2、教师信息化水平低,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不合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配有多媒体教室、视听说教室,大学英语课程中以教师讲解,学生读写为主,听力为辅,纯粹的口语课程很少。有一些教师依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本+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情况好一些的也仅仅是会用PPT做课件,听力靠教材配备的音像资料。这种教学模式从小学一直延续到大学,没有新意和变化,很难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聋哑英语”,既不会听也不敢说,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低下。
二、教育信息化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作用
1、教育信息化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必然会对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新媒体和新技术为丰富教学方式提供了条件和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选择权,学生在选择学习时间、空间上,有了更多自主权。
2、教育信息化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老师单一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少良性互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中,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可以代替教师讲课,投影仪、大屏幕可以更多展示图片、视频、声音。各种网络课程资源可以让学习者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使自主学习成为必然。
三、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对策
1、加大投入,增加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教育部一直致力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教育课程改革,但是这些举措一般都是针对基础教育教师和偏远山区,对高校教师的培训任务一般都由学校自主完成。因此,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也应该重视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在管理者和决策者层面,对学校信息化规划设计、学校信息化环境创设、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学习资源应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应聘请专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2、多渠道,广泛深入利用网络资源和手机app。投影仪、多媒体放映英文电影,播放英文歌曲这些手段已经被广泛的利用在英语教学中,还有一种不能忽略的资源,就是今年来高校建设的网络课程,慕课、微课等,以及更容易随时用英语的手机app应用。利用移动终端上的app各种辅助软件,读书、看新闻、看视频,既能练习口语和听力,又能了解欧美文化,近年来兴起的手机英语学习类的App也非常多,而且各自的定位不同,值得教师学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