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6:13:40
导语:在中医基础辩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截至7月20日今年上交所主板41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资681亿
上交所披露信息显示,截至7月20日,今年上交所主板41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资681.66亿元,4家公司发行中,13家公司过会待发行。深交所中小板9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资107.17亿元,无公司发行中,9家公司过会待发行。深交所创业板19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资182.09亿元,1家公司发行中,6家公司过会待发行。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抓紧恢复股指期货常态化交易
今日,中国期货业协会主办的期货公司高管人员培训班在北京举行,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对于下一步期货市场的发展,方星海提出,首先,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不动摇;其次,要加大业务、品种创新;第三,持续促进期货市场国际化,推动解决政策、制度障碍,逐步使更多成熟品种国际化;第四,促进金融期货发展。抓紧恢复股指期货常态化交易,满足境内外投资者股票市场风险管理需求;研究推出金融期货期权;丰富国债期货品种,继续推动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交易等工作。
目的观察一次性大推拿配合针灸及中医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2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40例,采用中医辨证用药治疗;治疗组140例,采用一次性大推拿结合针灸中医辨证用药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关键词】 腰椎间症盘突出症 一次性大推拿 针灸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约占腰腿痛70%左右。近年来,临床采用开窗法行椎间盘摘除术,取得了较好疗效,但手术后遗症、并发症较多,远期疗效并不理想。而笔者于199602~200704,运用一次性大推拿、针灸、穴位注射及结合中医辨证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4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40例中,男95例,女45例,年龄最大者62岁,最小者24岁,平均年龄44岁;突出部位L3~4节段4例,L4~5节段66例,L5~S1节段68例,L4~S1多节段6例;病程最长者22年,最短者1 d。对照组120例中,男94例,女46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43岁;突出部位L3~4节段4例,L4~5节段68例,L5~S1节段62例,L4~S1多节段6例;病程最长者27年,最短者2 d。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1]。①有腰部慢性损伤史;②腰痛伴坐骨神经痛;③腰椎侧凸畸形,生理前凸消失,活动受限,棘突旁具有压痛并放射至下肢;④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⑤神经系统检查示膝腱、跟腱反射异常,下肢皮肤神经节段分布区感觉过敏或迟钝,拇趾背伸或跖屈力减弱;⑥X线平片可见椎间隙变窄、椎缘增生,腰柱侧弯,前凸消失,并排除其他疾病。脊髓造影可见硬膜前方有压迹缺损;⑦CT扫描、MRI提示椎间盘突出。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一次性大推拿治疗分七个步骤,笔者称其为七步疗法。①病人俯卧于牵引床上,放松,术者立于患者左侧或右侧,做腰、臀部按摩,采用、揉、按压等手法,时间5~10 min;②病人右侧卧位,左下肢屈膝、屈髋50~70°,右下肢伸直,全身放松,术者立于患者背侧,左手置于髂前上嵴前或后,右手置于肩关节后或前,用力适度,交替推挤,使腰部回旋8~10次,再使病人左侧卧位,用同样方法使病人腰部回旋8~10次;③病人仰卧,放松,术者立于患者下肢右侧,用右手握住小腿,左手压住膝关节前侧,使右下肢尽量屈膝屈髋后,右手握住小腿,用力弹拨使右下肢迅速伸直,反复4~6次,术者再立于患者左侧,用相同方法使左下肢屈膝屈髋迅速伸直4~6次;④患者再俯卧,术者立于患者腰部左侧,左手小鱼际肌部持续按压住突出的椎间盘棘突间隙处,右手从膝关节前侧伸入两腿间,环抱大腿,使右下肢过度后伸,放下,再后伸,反复6~8次,术者再立于患者右侧,用同样的方法,使左下肢后伸,伸直,反复6~8次;⑤病人俯卧并双手向前伸直抓住床头扶柄上,术者垫上踏脚凳立于患者足跟部,双手分别握住患者小腿下端,用力牵引、抖动腰部反复8~10次;⑥病人俯卧,术者用足跟贴紧患者椎间盘突出部位,棘突旁开1~2 cm处,左右两侧各用力踩压8~10次,踩压时必须掌握好力度及用力方向;⑦病人仍俯卧位,术者立于患者两侧做腰部放松按摩5~8 min。七步疗法整个过程持续约30 min,在施行大推拿前,要与病人做好思想上的沟通,让病人充分相信,消除紧张情绪。施行手法过程要密切观察病人的承受能力,切不可暴力施术。大推拿完毕后,病人要用推车送回病床,卧床2周为1个疗程。
2.1.2 穴位注射及针灸治疗大推拿完毕后,当天不宜针灸治疗,第2天后,视病情每日结合针灸治疗。按经络学说原理,可选用腰部阿是穴、肾俞穴、环跳穴、委中穴、承山穴、阳陵泉等穴位进行针灸,时间30~40 min。
2.1.3 中医辨证论治 首先辨虚实:实证发病较重,来势较急,治法祛邪通络;虚证多慢性、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属于肾亏,治宜温补肾气。然后根据寒湿、湿热及淤血的不同,而分别论治。本组主要根据以下辨证分型选择治疗方药,1剂/d,分2次服,2周为1个疗程。
气滞血淤型:症见腰腿痛有定处,疼痛较剧,胀痛或重如针剌,活动或咳嗽时症状加重,局部拘急僵硬,翻转困难,舌紫暗或淤斑,脉弦。治宜活血化淤,舒筯通络。方用身痛逐淤汤化裁:红花、桃仁、牛膝、香附、伸筋草、川芎、当归、乳香、没药、玄胡、五灵脂、甘草。
寒湿型:症见腰腿痛时轻时重,酸胀重着,拘急不舒,转侧不利,遇冷加重 ,得温则减,寒湿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舌苔白腻,脉沉。治宜祛风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寄生、秦艽、茯苓、细辛、肉桂、防风、牛膝、杜仲、川芎、当归、赤芍、姜黄、党参、甘草。
湿热型:症见腰腿痛有定处,痛处伴有热感,疼痛加重时可为胀痛或跳痛,伴小腹坠胀,大便稀软,小便混浊黄赤,口苦,舌苔白或黄腻,脉弦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络除痹。方用四妙散加味: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栀子、滑石、甘草。
2.2 对照组仅采用针灸及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辨证用药同上。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标准。腰腿痛消失、脊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为痊愈;腰痛明显减轻,劳累或弯腰时仍有痛感为好转;腰痛未减轻,活动无改善为无效。
3.2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卡方检验,全部统计过程在SPSS11.5中进行。
3.3 治疗结果以上病例治疗15~20 d后,按上述评定标准,结果见表1。经统计分析两组综合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表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χ2=14.487,P
4 讨论
腰椎间症盘突出症是因外力等多种原因使椎间盘变性,纤维环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属于祖国医学“腰痛”“骨痹”范畴。
针对本病的主要症状和病机,笔者认为通过手法,理筯正骨,调节椎间关节紊乱,放松韧带、肌肉,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使髓核还纳是治疗的关键。病程短,初发病的患者,治疗效果好;反之则疗效差。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约80%的病人可经非手术疗法缓解或治愈[3],其目的是促使椎间盘突出部位还纳和受到刺激的神经根的炎性水肿消退[4],椎间关节紊乱改善,从而减轻或消除对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解除或减轻症状。
采用大推拿及结合针灸中医辨证用药的治疗方法,既可以运用单一疗法的长处又弥补其不足之处,效果较好。临床治疗时,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症状轻重和耐受性及临床分型选用手法时有轻有重,用药必须辨证分型。严格的卧床给病人带来不便,甚至烦躁不安,所以宜经常进行医患交流,创造良好的住院条件,使床的结构合理化,为病人的饮食起居带来方便。而中药能调整机体阴阳平衡,解痉止痛,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缩短疗程。七步疗法更适用于旁侧型及椎间盘膨出型。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的疗效更为突出。经七步疗法,可使突出的椎间盘还纳或部分还纳,椎间关节紊乱改善,从而标本兼治,疗效十分显著。对中央型突出或疑为破裂、游离型突出者,不适合非手术疗法,应向患者解释清楚,以免耽误治疗,加重病情。
【参考文献】
[1] 吴少祯,吴 敏. 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0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1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
李师认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而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就在于坚持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
辩证与辨病,中医应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方法和手段,"证"是临床辩证论治的依据,证在"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辩证就是在分析了解疾病的部位、性质、原因后,归纳成比症状更接近于疾病本质的证;中医对各种疾病进行分析归纳,着眼全局和整体,突出特点为统一整体观。以整体综合观察的方法,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人与天地相参也"的整体观念,强调入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李友余老师在辩证施治中,十分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从时令节气、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体禀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中对疾病加以分析。
李友余老师指出既要重视辩证,也要重视辨病,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是正确诊断的需要,是评价疗效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可以说辩证是中医的临床指导核心,舍此则失却中医的特色;辨病是中医临床现展,无此则停滞不前。
2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的基础和施治的根本
李师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本在阴阳,实则气血,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之基础,调整气血是施治之根本。人体分阴阳,其构成的基本物质是气血,人体的气血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行与血畅、气血相互平衡是脏腑经络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始",气血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气血失常的病机,如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不影响气血,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病症无不涉及气血,气血辩证始终贯穿在八纲、卫气营血、脏腑、六经等辩证方法之中。
3宗师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独创"气虚气滞"理论
李师在临床辩证施治上特别重视脾胃,他受张仲景《伤寒论》"顾护胃气"学术思想影响甚大。提出"留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学习并领会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特别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能灌通其它四脏五腑,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根,故称"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受病,以脾胃先虚为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人体气机升降是维护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气贵顺,血贵行,气血调和,百病无生;气不顺,血不行,气血不和,百病丛生,诸症蜂起。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失源,升降出入混乱,气虚无以运行,气虚导致气滞,气滞则致血瘀,并可行起阴虚、血虚、出血、挟湿、挟食、生水、生痰,碍肝累肺,络损心肾,诸症皆起,日久不解成为沉疴顽疾。这是李友余老师脾胃论指导下独创"气虚气滞"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创方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共药物组成为:广香9g、砂仁7g(后下)、煨肉豆蔻6g、厚朴9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3g、黑丑3g、生大黄3g。本方特点是权衡补行,把握升降,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补其气虚,选广香、砂仁、煨肉豆蔻、厚朴及少量的黑丑、生大黄,以及去其壅滞,推陈致新,清降胃气,综合本方以补促行,以行助补,补行结合,从而达到补中有行气不滞,行中有补气不耗。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脾胃气虚气滞为本,补行平衡为治,这就是李师治疗脾胃病的中心思想。
4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
李师对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有一定的研究,并运用活血化瘀治则,施实异病同治,论治痹证、痛证、心脑血管疾病、顽固性皮肤病、内科杂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治则实则为李友余老师气血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李师瘀血学说有三个观点:①"气帅血行"的观点。气血二者,以气推动"血之运行"。《素问》谓:"凡病皆生于气",强调气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性。不论气实还是气虚,都可能导致血脉的运行不畅。临床上常有气滞血虚或气少血脉不畅等不同情况。②关于血虚血实的观点。过去曾有人误解为"凡瘀血都一定血实",其实不然。在临床上确有二种情况,有偏有血虚者,有偏于血实者。③淤血分寒热。以临床遇见气滞血淤而导滞的血淤证来说,其分寒热。寒主收涩,血遇寒而凝属寒淤。热迫血妄行,离经之血便不全所引起的供血不足等。
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就是"化解"和"排除"淤血。从而使由"淤血"形成的疾病得到痊愈。李师运用活血化淤治则治疗"淤血"主要有四法:①调气活血法:如清代王清任所拟补阳还五汤,李师常用此方治疗气少血脉不畅,其中补气行气黄芪用量为60~120g,而其它活血化瘀药只不过10~30g。②补血活血法:血实者常用桃红四物汤,多用于血瘀之腰痛,血虚多为心脾两虚而致血瘀证选用归脾汤主治,妇科的痛经、经闭就常见此证。③行气活血法:此法又分行气温经活血,行气清热活血。瘀血属寒则经脉挛缩,凝滞不畅,临床以冷痛,苔白或舌青,脉沉迟等为主证,常见痹证,常用药物选用桂枝、干姜、细辛、当归、川芎、鸡血藤之类,瘀血属热则见头痛、胸痛、内热瞀闷、急躁善怒。舌质红、脉数等为主症,病如银屑病、玫瑰糠疹、面部痤疮、过敏性皮炎等均属瘀血属热,常用生地、丹皮、紫草、生地榆、白癣皮、白蒺藜、地肤子等凉血祛淤,每收良效。④祛血祛风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中医所指"风"的概念较为广泛,包括内、外风,内风指病理产物,如中风、顽固性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在这些病证的治疗上也采用活血化淤的方药,认为这些"风证"的治疗仅用祛风方法还不够,要将活血药与祛风药并用或突出应用活血药,才能消除"风证",这就是"血行风自灭"的含意。李师在治疗痹证及过敏性皮肤病时常选用以四物汤为主方化裁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这一观点对临床实践是有指导意义。
在近50年的临床实践中,李师既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缓解患者的痛苦为己任,兢兢业业,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好评,笔者更是受益终身,故将李师的学术思想加以总结,以供广大同行参考借鉴。编辑/孙杰
【摘要】作者对中医网络化已进行了五年的探索,发现中医网络化可利用用灵活的网页链接把中医辩证思维准确地表达,利用电脑内存大可把丰富的临床经验详细地记载,中医网络化,利于圆机活法的中医医术的传播与学习,降低中医学习、使用的难度。本文否定网上的“废除中医”论,肯定中医的科学性,并指出没有很强的辩证思维的人难学,不花长时间去积累临床经验的人难用。
【关键词】网络中医;五点要求;辩证思维;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26-02
一股“废除中医”的歪风在网络上掀起,中医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怀疑为“伪科学”。我认为造成中医被怀疑为“伪科学”的主要原因是静态的纸张无法把动态的中医辩证思维准确地表达,有限的篇幅无法把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详细地记载,不利于灵活的中医辩证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圆机活法的中医医术的传播与学习,造成了中医难学、难用。中医教材的改革,中医传播手段的改进,势在必行。
用现有的教材来学习中医,确实费劲。我21岁物理本科毕业,还幸遇名师无偿传授,仍花了近二十年的业余时间与精力潜心研究,才能灵活使用中医。学习者必须具有很强的辩证思维能力,要熟读中医四大经典、中医诸子百家、现代中医教材,还需师父亲带临床与自己临床辛苦的探索;只有以深厚的中医医理、药理作指导,具备灵活的中医辩证思维,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达到四诊合参、圆机活法的程度,才算得上精通中医。中医秘法特别多,中医医术历来没有专利保护,讲究的是师徒相传,所以流传不广。名医著作一般不把用药的秘法作详细记载,读中医书如同猜谜语一样吃力,得猜出其用药意图、用药秘法,才能变通使用。学习中医费力、费时、费钱,见效慢。我常设想:能否利用自己有中医真传,又有网页制作的特长,结合师传的用药经验与学习方法,编个网络中医软件,利用用灵活的网页链接把中医辩证思维准确地表达,利用电脑内存大把师传或自己总结的临床经验完整地记载,以降低自己使用中医的难度,让师传的中医技术不失传。有了这想法后,我花了十年时间作准备,花了五年时间来录入、剪辑、编写,根据坐堂中医的需要编了一个实用的中医软件,现初稿已出来了。临床时,借助这软件开处方,速度比以前快,效果又好,我自认为这就是网络中医的雏形。我对中医网络化已进行了几年的探索,现提出这方面的一些设想,供同仁们参考。
在信息时代,网络化、大众化是中医发展的趋势,将中医书籍电子化、智能化、实用化,把圆机活法的中医医术用网络链接展现出来,利用用灵活的网页链接把中医辩证思维准确地表达,利用电脑内存大把丰富的临床经验详细地记载,利于灵活的中医辩证思维的培养,利于临床经验的传授,利于圆机活法的中医医术的传播与学习,降低中医学习、使用的难度。如何把中医网络化、大众化是摆在中医研究者面前的重要问题。这是件国计民生的大事,编写权威性的网络中医,免费为基层诊所、药店、网友提供中医技术服务,使中医行业的服务
更加科学,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工作之一。只有让中医所具有的“善于治未病”的优点在基层诊所、中药店发挥应有的作用,人们的健康得到保障,中医才会受到欢迎,才能使中医在新时代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我认为网络中医必须符合下面五点要求:
1网络中医必须有很强的科学性,必须以可靠的中医资料为基础
制作网络中医的目的是:弘扬中医,推广中医,应用中医,普及中医,服务大众。为了使进入网站的网友认识到,中医是一门非常严密、实践性强、久经考验、疗效神奇的科学,因此制作网络中医所使用的参考资料应以《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及《中医药学高级从书》等系列现代中医资料为基础。这些资料是经过实践的检验,是现代中医实践的结晶。这些中医教材内容全面,以这些教材作资料为基础来编写网络中医,保证网络中医的科学性、实用性。
2网络中医必须直观,方便网友直接点出对证药方
网络中医软件应以大学教材、《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及《中医药学高级从书》等系列现代中医资料治病思路为线索,以经方、历代名方、时方为基础,模仿《寿世保元》编书的思路,把精选的经方、古方、名方按症状排列,供读者选方使用。网络中医还应力求做到让网友较快、较准确地找到所需的药方及其用法,也使中医师开处方的繁杂脑力劳动变得简单、方便,同时又提高中医师开处方的速度。网络中医主要面向老百姓,直接为他们提供实用中医技术服务,其编写势必要求简单、实用、科学,这是网络中医大众化的要求。
3网络中医的药方必须附有煎药、服药的方法,指导网友科学地使用药方,提高疗效
煎法是影响中医药效的关键之一。在煎药当中,药物会发生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只有掌握好煎药的水量、火候、时间,才能煎出更多的有效成分,减少副作用成分的产生。网络中医应象《伤寒论》一样,把煎法、服法附在药方后,以提高药方的科学性,提高临床效果。服法也很关键。服法不对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网络中医的读者多是普通的民众,没有中医方剂学的基础,故在网络中医中必须对各药方的服法说明清楚。网络中医的读者是普通网友,当网友选到药方后,根据煎法、服法提示,科学地使用,就可治好常见病或保养身体。科学地提供各药方的煎药、服药方法是网络中医能够大众化的第三点要求。
4利用网络巧妙地处理“中医药因病、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问题
使用中医药,讲究因病、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服药见效后,还应根据服药后的效果来调整药味及药量。为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网络中医的编写应把各临床学科与方剂学、中药学的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在网络中医软件中应设有方剂数据库、方剂索引及方剂对比表、中药数据库及中药加减表等。可通过方剂索引及方剂对比表提供药效相近的药方供中医师选用,促进方剂学的研究成果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同时,设置中药数据库及中药加减表等的目的是促进中医药的研究成果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为中医师根据临床需要对药方进行药味加减提供思路,提高药方使用的灵活性,从而实现临床遣方用药因病、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网络中医提供这服务,才更加实用,才能把圆机活法的中医医术准确地表达,利于中医科研成果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也是我是师传的善于吸收现代中医专家的医术丰富自己的具体做法。网络中医的药方网页中附有“用药思路参考”和“加减简表”等内容为中医师医治杂病时提供资料、启发思路、提高处方质量,还提供丰富临床经验记载为中医院校学生作学习参考,培养学生中医辩证思维。
设置方剂数据库、中药数据库,提供“药方参考”及“药味加减”服务是网络中医能够为基层诊所中医师、中药店的坐堂医师服务的基本要求;这是利用网络技术处理“中医药因病、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利用用灵活的网页链接把中医辩证思维准确地表达,利用电脑内存大,能把丰富的临床经验详细地记载,也是网络中医的基本要求。
5网络中医中“医嘱”问题的补充
在药方网页中,我认为还应设置“治疗本病注意事项”及“网络中医用药说明”,让网友取得药方后,通过它们了解治病的注意事项及网站用药特别说明,以提高疗效。
辩证难,难在识证。在于抓住主证,治疗以解决主要矛盾,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伤寒论》依据不同的证候群、按分属于六经之不同,立法遣药。不能用模式化来要求某某症状必须具备,才可以用某方,应遵从仲景“但见一二证便是,不必悉具”的教导。辩证中必须通过形象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够起到疗效。
病案一:李某,男,54岁,失眠2月余因屡治不效。服用归脾丸、柏子养心丸、安神丸及养血安神之汤剂等无效,现在患者体质偏瘦,面色晦暗,双目布满血丝。烦躁倦怠、彻夜不眠,少言、少食、舌淡少苔,脉细。
不寐的病位在心,与脾肾有关,基本病因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病理性质有虚实两面,肝郁化火,痰热内犹,心神不安为实;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心神失养为虚。久病可见虚实夹杂。因此患者不寐乃为虚证,已经服用滋阴降火,养血安神之剂无效,故考虑为心胆气虚证。
处方:人参10g,茯苓15g,茯神15g,炒枣仁30g,石菖蒲5g,知母10g,川芎10g,龙骨20g,当归15g,麦冬15g,甘草10g;五付,日一付,水煎服。
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烦躁不减,夜间仍不能眠。与其家属细聊始知道,患者病前曾因感寒,自已大剂量服用生姜红糖水,发大汗后,时日不久才出现失眠,日渐加重。因思起《伤寒论》:发汗过多,其人双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因此试之。
处方:桂枝15g,炙甘草10g;二付,日1付,水煎服三诊,患者已有笑颜,问之,其自述服用1付药后夜间即可入眠,2付后睡眠已近正常。余亦感惊讶。诊其脉仍弱,舌淡,少苔。
处方:桂枝108g,炙甘草10g,生龙骨20g,人参10g,牡蛎20g,生姜2片,大枣2枚,3付,日一付,水煎服。
仲景“桂枝甘草汤”临床多用于治疗发汗过多之心悸,属于心阳衰之心悸,结合脉弱,乏力,气短等症,用之多效。恍悟此例失眠之证,亦是发汗过多后,损伤心阳,心舍神,心神失舍,故虚烦躁,不能入眠。虽然无心下悸症状,但是病机相同,遵仲景之法,不想却抓到了不寐的主证,故能够见显效。
病案二:王女,29岁,1997年6月初诊,患者自述确诊肝炎已经5年,现在右胁胀痛,畏寒肢冷,晨起眼睑足踝浮肿,面色晦暗,诊其脉沉弱,舌淡,苔白,查肝功:转氨酶260单位,思《伤寒论》“少阴白,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处方:制附子10g,茯苓15g,人参10g,白术15g,白芍15疼5付,日一付,水煎服。
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肠鸣肠动明显,胁痛大减,畏寒肢冷,已经明显减轻,晨起眼睑足踝浮肿消失,处其脉仍沉弱。
处方:制附子5g,茯苓10g,人参10g,白术10g白芍15g,当归10巧4付,日1付,水煎服。
三诊,患者自述服药后,全身舒适,双手温和,胁痛消失。视其面色仍晦暗,舌淡,脉已有力。
处方:柴胡75g,当归100g,白芍100g,茯苓100g,白术50g,薄荷50g,枳壳50g,党参100g,砂仁30g,炙甘草50g;以上诸药打粉,每次5g,日3次口服。
1月余后,来医院复诊,面色已有光泽,查肝功:转氨酶25单位,已降到正常。嘱其禁酒,忌辛辣厚味。定期复查肝功能。
此例虽然是胁痛,但辩证属阳虚寒湿阻滞的附子汤证,初以此方治疗,寒湿阻滞之证消失。仍有肝病之面色晦暗,治疗以益气养血,柔肝舒肝之剂收功。这里就有辩证和辩病之分了。仲景《伤寒论》虽然以辩证为治疗核心,但是皆与病相联系。如:太阳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等六经病。言证必言病,言病必言证。这是中医学,最早、最系统的病和证结合的经典之例。
中医学同时重视辩证与辩病。“证”是中医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理、法、方、药,基本上是依据证为基础的。但是中医学在重视证的同时也不忽视病,证、是对疾病进行动态的观察,是对疾病发展过程的诊断。如《伤寒论》的六经传变,反映着疾病的共性。而“病”反映其特定的病因所引起的特异性反应,反应疾病的个性。因此中医学才有了“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方法。丰富了中医学的治疗。因此证和病必须相结合,也就是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才能够更全面的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关键词:循证护理中医护理学临床实践
所谓循证护理即是护士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尽全力的掌握准确、有效的医疗证据,并以个人掌握的护理知识与以往护理经验相结合,参考病人的实际意愿,为患者量身制定护理方案,并在实际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
1.循证护理有利于中医护理实践走向科学化、专业化道路
符合客观事实发展规律,其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是循证护理的重要基础,在中医学领域,人类的经络与脉搏就像一个有机的整体,与社会、自然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护理人员在护理方案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患者的实际状况,还要深入调查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包括病症导致患者体内机制发生变化状况,结合所有科学依据制定相关护理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医护理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例如,中医医师认为引起口腔溃疡的最重要原因即是心火旺盛导致小肠热量无法全部排出,最终引起大便不畅、小便急促、胸口烦闷等病症。可以利用银花、甘草等液体进行口腔盥洗,同时涂抹西瓜霜进行治疗。
不仅如此,实施辩证施护也是中医护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所谓辩证施护即是以中医的发展理论为基础,集合辨证施治的基本方式,通过对患者病证的实际考察,制定最终的治疗、护理方案。即使患有同一种病证也要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或者即使不是同一种病证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治疗方式是辩证施护的最明显特征。例如,有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痉挛,在实际过程中应当对胃的温寒性进行调节,采用局部热敷等有效形式,饮食方面应当采用温热为主的食物进行调节;如果经过检查发现患者的胃痉挛是由于肝脏集气造成的,则治疗必须以调节肝功能作用为主。护理人员要尽量开到病人舒缓心情,避免二次生气对病证治疗产生影响。以上例子中虽然患者体现的最终症状都是胃痉挛,但由于引发的病因不同,因此不能采用同一种治疗方式,相互的护理方案也存在较大差异。有时,不同的症状却可以采用同一种护理方式。例如,丹砂和常见的小儿麻疹,虽然不是同种病证,但在医疗后期却是采用同一种护理方式。因此,中医学中所将的辩证施护与循证护理的思想理念是十分一致的。
根据循证护理的发展状况,不断修改自身发展体系,将传统理念与先进的生产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不断创新、不断吸收先进的科学知识,集外界优势为我所有,加快中医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
2.循证护理利于中医护理实践模式的转变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经验护理依然是我国中医护理工作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验依然是制定护理计划的重要标志,护理人员还是被动的接受护理方案;对于病人实际病证的考察,还是愿意采用经验大于实际的方式,缺乏主观意识能力;机械的制定护理计划,缺乏创新性与实际应用特征。中医护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辩证施护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尤其在无法大量累积实际、有效、科学的辩证依据状态下,此种方式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所以,近阶段我国有必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如何解决护理方式单一所存在局限性的相关问题范围内。
根据实际状况制定护理方案是循证护理的最重要特征,其对于改变中医护理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收集临床的科学依据是循证护理的重要基础,不能单纯的依靠个人经验与个人直觉进行信息收取,这样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护士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主动收集病证信息,观察患者变化,并结合个人掌握知识,用科学的观察思维,为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信息。另外,还要加强鼓励护士积极获取新知识、新理念,提高工作的热情与主动性。对于整个循证护理的工作过程而言,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如互联网进行信息查找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个人经验的不断积累,并积极学习外界经验,对于出现的新问题要以最快的速度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整个中医护理行业的大力发展状态。
3.循证护理利于中医护理科研工作满足临床需要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护理实证通常被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科研结果是通过对传统文献的查阅及对为来发展趋势的研究而最终获得的;第二,科研结果是通过多项随机性试验而最终获得的;第三,科研结果是通过科学实验性研究获得的;第四,通过临床经验累积及参与专家讨论最终获取科研结果。在我国,中医护理具有十分长远的发展历史,早在两千年钱的《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开始采用相关方式对其进行实际应用,发展至今其仍然是护士在进行实际护理过程中解决部分问题的最佳方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EBN的出现也大大调动了我国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热情。想用从根本上解决该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依靠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持是必不可缺的。所以,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医护理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以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以往经验的累计,使其在临床医学操作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此过程必须遵循科学的事实发展规律,保证护理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不断学习外界知识,采用最有效、最适合的方式对症下药,将现代医学先进的护理经验融入在内,为我国大力发展传统中医医疗事业奠定坚实基础。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时刻为大众考虑,是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的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胡定美.循证护理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03)
[2]顾娟.循证护理在中医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江苏中医药.2008(11)
[3]黄雅娟.浅谈循证护理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9)
关键词: 辩证 辨病 用药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087-01
众所周知,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精髓之一,包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所谓证是指对疾病发展到每一阶段时,通过四诊所得,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及转归的概括,体现了东方哲学思想,以脏象学、经络学为指导,以卫气营血,津液、精、气、神等现象归纳为人体的物质和精神,以三因学说为病因,通过四诊观察,再以八纲辨证为主体进行辨证用方,用药。例如,同是“感冒”病,因个体差异、环境等因素。可分为:外感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和内伤气虚型、血虚型、阴虚型等,以其中暑湿型为例,临床多采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这样用药就能体现出辨证论治的特点。同样是暑湿型症候群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的病程中,或者说其它病程中某一阶段也可见于此证型,例如夏季腹泻时,可见上叙证型,当然这时也可用此方、此药加减。
而辨病(指西医的病名)用药(中药)呢,某一种疾病都有特定的病因,病机,转归,以及预后情况等,有特定的发展规律,所以一提到某种病,就给人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辨病呢,具有西方自然科学思想,是西医用以指导临床的根本法则,理论依据是以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物理等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例如同是“感冒”一病,西医在治疗上无论个体差异如何、环境如何、而用药(西药)大同小异,在个体化治疗上不具有特点。
中医在强调辩证论治的同时,问题也出现了如“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虽然临床无所谓的症状可辨时,但乙肝病毒核酸(HBr-DNA)滴度较高时,以及“艾滋病”病毒感染早期者等,这时又如何辩证?又如中医经常把肝癌归纳为“瘕积聚”或“痰核瘰疠”之类时,把直肠癌归为肠风下血等治疗时如何?笔者认为可借助于现代西医诊断手段,参照现代中药药理或西药药理学的功能有针对性进行治疗,往往能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临床中还有一种情况,如“非典”早期时的情况,一时不能明确诊断为何病时,或暂不能确定时,这时进行辩证用药,往往能主动抓住机会给以治疗,类似情况较多,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甲流”等。
临床中还有一种情况是:专病,专方、专药等,往往疗效显著,但它治疗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这里也可以看出,辩证论治用药不一定是中医的唯一方法。
关键词: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外延
中图分类号:R256.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7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医学水平也逐渐完善。在中医内科的研究领域当中中医内科肾病学是作为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存在的,而在中医理论研究的基础和辩证整体关系来说也是基础理论和观念。因此笔者希望通过一定的临床经验,加之古今中医和西医对肾病的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肾”的概念进行了系统地阐释。最后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方法与理论实践,对中医内科肾病学蕴藏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探析。希望对中医内科肾病学的研究发展有些成效。
1、传统医学中对“肾”的认识
在传统中医学当中,将肾当做是人的先天之本,主要是用来生长发育和给水新陈代谢的身体机能。作为维系人的身体内脏和生理的肾,传统医学中将肾作为水火之脏,主要是用来调节身体环境的平衡。但是在传统医学中与西方医学对肾脏的认识问题方面存在偏差,比如在西方医学中将代谢、内分泌等脱离于肾的范围。因此对于肾研究的领域和理论体系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我国的古代,由于技术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导致了部分医学解剖观念上对医学观念的定义分化存在偏差。肾在中国医学中将其作为五脏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大肾脏的基础之上,将其开窍于耳,纳气和藏精。肾与人的生殖和发育息息相关,诸如早产、不孕不育等病症以及神经官能症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研究中医内科肾病学的时候要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的认识到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肾脏认识的异同。
2、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
对于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笔者认为不应该只局限于传统的中医学理论,而是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进行探究。因此对于现代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应该包括两方面的研究,即传统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内科中的肾脏病学理论。只有这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具有中西结合特色的“中医肾脏病学”。在中医内科肾病学中对内涵的把握要是以西医中的解剖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中医当中的经络理论和脏腑等理论学说为基础。从而在运用的过程当中采取中医的医治辩证的原则来进行干预治疗,最终达到缓解病患疾病的目标。在传统的中医肾脏病学当中是以肾脏疾病为研究对象的,对肾脏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已经诊断的方法、护理等进行诊治和判断。笔者认为,对于当下的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容要基于中医内涵的需要,并在现代化的医学研究中,广泛地借鉴现代医学的最新成果和理论来促进中医学的发展。现代中医肾脏病学研究的内涵也是逐渐深入和发展,在中医肾病学的基础上会衍生出诸如对传统中医肾病学的基础理论和伦理、护理学等次级学科,这将极大地丰富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涵。因此对于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包括肾和肾病的内容,涵括了代谢、生殖、泌尿和内分泌等多个方面,如传统中医当中的五迟五软、耳鸣耳聋等,西医当中的急性肾小球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药物性肾损害、慢性前列腺炎等病症。
3、中医内科肾病学外延
在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外延来说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临床医学的实验表明,在现代医学当中的肾,除了可以调节和维持人体内水的平衡知网,还可以刺激人的造血和血压调节的功能。在系统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理论等的支持下,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外延也随之拓展和更新。肾的功能也与人的生长、消化、呼吸甚至大脑不能的功能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临床医学的逐渐发展,中医内科肾病学将会在不同病症的机理和特点的基础上分化出多个分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拓展:
第一,在遗传性疾病方面,我国中医当中对于肾脏来说是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因此在肾精当中可能存在某种遗传因子和遗传物质。这与现代医学当中的分子和基因病有着一些类似之处。现代医学当中的基因和分子并使由于基因发生变异造成的,在遗传性因素的基础上,出了诸如癫痫、哮喘、糖尿病等与DNA或者遗传基因相关的疾病。这些都是可能在家族性遗传病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在此方面,肾病学研究的外延可以为疾病基因研究的组成作出了深入地研究,加深了人们的认识。因此对于中医中的先天之木观点,也可以在中医内科防治疾病当中借助疾病因子学来进行研究和探索其机理,开辟出一条新路径。
第二,在老年疾病和中后期疾病方面,由于老年人已经处于肾精自衰的阶段,肾易亏而难以积累。这也因此造成了老年人肾病和中后期疾病增多的趋势,如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耳聋等病症,要想解决这些疾病,它的根本就在于采取补肾护精法,这也是中医内科肾病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此外在某些中后期疾病上面,中西辩证认识的方法,对高血压和癌症末期等引起的肾脏疾病都是属于中医当中的后期疾病阶段,这些都可以采取补肾护精法来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病患的痛苦。
4、结论
对于我国现代的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是涵括了很大的医学领域。因此在以后的发展和研究中医肾病当中,要注意采取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在中医医理和理论的基础上,提高中医肾病的意志水平。在肾病作用机理不断研究和深化的基础上,以系统的医学方法,加快肾病学的研究水平,从而提高诊治患者的水平,造福与人类,并为以后的研究发展开拓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金志甲. 中医学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 中医教育,1995 ,14 (3) :15.
[2]陈晶, 罗仁. 浅谈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J]. 江办中医药.2008,40(10):97.
【关键词】中药炮制方法;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94-01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ialectical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practice, constantly sum up, gradually developed a unique traditional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it has both a theoretical guidelines, there are a range of processing methods.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various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inner essence and dross coexist doubtful authenticity;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scientific progress, not only gives them new content, but also provide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ways i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efficacy as a starting point, does the use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ing methods Qucuqujing, discriminating, combining ancient and modern, both foreign soil,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carried out some reforms, improve this will not on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ing method further scientific, standardized, but also in medicin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 processing methods; reform; ideas
传统中药炮制的方法是建立在古代自然哲学基础上的,是依据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概括总结出来的,它和整个中医药学几乎是同时产生,同步发展起来的。传统的中医药炮制法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充满着朴素辩证法思想和丰富的方法论内容,为祖国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传统中药炮制的理论内容、方法工艺等方面,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显露出理论依据不足,炮制工艺欠规范统一,甚至有误传误用现象。从而导致“各地各法,一药多法”等现象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对中药炮制方法的继承和创新工作。因此,必须利用现代医学理论和科技手段对中药炮制理论和方法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做到改革完善中药炮制方法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药炮制进一步科学化、现代化,才能充分发挥传统炮制的优势。
1 必须以中医中药理论为依据 以中西医结合理论为指导 对传统炮制法进行改革完善
中西药学结合、中西医学结合,共同构成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结合,产生统一、新型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中中医药理论体系是把人体的平衡状况和药物对这种平衡状况的影响,从整体方面来考虑的,即讲究综合性;而西医药学自己所具知识的主体是现代科学知识,从微观阐述具优,从理论上、实践中及未来发展方向上来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中药炮制法是在中医辩证施治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逐步发展起来的,中药与中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所以根据辩证施治的需要,对中药进行不同的炮制处理和采用炮制品组成复方,是中医学在临床用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 以中医临床疗效为出发点进行改革
中药的炮制不仅以中药的药性理论为指导,而且应紧紧结合临床。中医通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毒性等方面归纳总结中药的性能,构成了独特的药性理论。各种中药的性能既是客观存在的,但又能通过炮制加以转化与调整。各种药物的用法不同。生用还是制用,在临床上都有不同的要求。生甘草味甘性凉,可以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蜜炙后则甘温主补,其功偏补中益气,润肺止咳,说明了炮制既可改变中药的气味,进而转化其性质,又可产生新的功效。但若仅从单一化学成分通过炮制或药理指标来研究和评价中药炮制的作用,显然是不够的。又如苦杏仁,有的研究根据杏仁油中不含止咳平喘成分,则提出榨油后用杏仁霜于临床,而油脂作它用;然殊不知,此观点忽视了中医用药的整体观念。杏仁除具止咳平喘作用外,其脂肪油尚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咳喘之病属于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通畅则咳喘自消。中医用杏仁治疗咳嗽时,既用其止咳平喘之效直达病所,又以其润肠通便之作用促使咳嗽自消。因此改革完善中药炮制方法,只有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医临床疗效为基本出发点,从中医辩证整体出发,才能使之更符合客观临床用药要求及整体作用效果。
3 在中药方剂配伍中突出炮制的作用与特色
方剂是调整体内系统平衡最优化治疗方案,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点。在方剂中,通过君、臣、佐、使配伍组方,达到减毒、增效之目的,更好地发挥每味药的作用。前人所谓“药有个性之特点,方有合群之妙用”,既是此意。有报导将白芍的炮制纳入芍药甘草汤中进行研究改革,初步阐明了上述观点[1]。所以根据炮制品的药效特点,选用适宜的方剂进行研究,更有利于深入阐明炮制原理,这不仅符合中医整体理论,也是改革完善中药炮制法的方向。
4 中药炮制与建立“证”型的关系
中药学其内在的科学性,不论单用还是合用,均要遵从中医药学理论,突出的是与中医药学的机体状况“证”相对应,尤其配合使用时,各药按君臣佐使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复方机体的“证”相对应而发挥治疗作用。传统的中药炮制法是以“证”为基础进行研究的,这是合理,它体现了中医辩证论治的特点,所以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根据中医理法方药的整体观念去建立“证”的模型,研究中药炮制原理,乃是改革完善中药炮制方法之必需。“证”既是机体由发生阴阳动态平衡失调时所呈现于外的综合性特征,也是同病异证,异病同治现象的概括,它揭示出了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以证的模型进行炮制药理改革,可使炮制方法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如临床上,发现热证病人的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机能活动是增强的,而寒证病人则相反,是减弱的。动物实验表明:用寒凉药(黄连、黄柏、黄芩等)长期喂养大鼠,也可出现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机能活动降低现象,造成“寒证”模型;而用温热药(附子、干姜、肉桂等)喂养大鼠,则上述的系统机能活动增强,造成“热证”模型。这样的动物模型为我们研究、改革中药炮制提供了借鉴,也开阔了思路。综上所述,现代中药以法炮制是必要的,但改革也是必然的。只有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通过多学科的配合研究,新技术的应用,达到统一,从化学成分分析和药理作用研究阐明中药炮制理论,才能加速中药炮制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中药单味和中药复方现代化的实现,使炮制后饮片逐步向“成药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中药饮片”在中医药学中的作用,同时尽快做到“医知药情,药知医用”,为振兴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