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6:13:40
导语:在低碳经济的政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低碳经济;财政政策;碳税;环保积分制度
中图分类号F8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1-0094-04
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非常明显。根据IPCC气候评估报告内容,1906年~2005年的10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74 ℃,尤其是近10年,升温趋势更加明显[1]。由于气候日益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全球海平面逐年上升,人类社会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很多地区都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基于此,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并且制定出相应的政策,逐步降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碳排放。
一、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历史进程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日本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而本国的资源却非常匮乏,因此许多关键的资源均依赖进口。同时,日本是一个岛国,由于国土面积较小,海岸线比较漫长,气候变暖的危害十分巨大。所以,为了降低气候变暖对本国国民健康和产业部门的破坏,日本政府对生产和消费各领域的节能减排非常重视。
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爆发,日本政府开始发展替代能源,以此优化本国的能源供给,降低本国经济的石油依赖度。1974年,日本在全国推行“阳光计划”,重点对煤炭、氢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技术进行研发。1993年又开始在全国实施“新阳光计划”,对新能源、节能、地球环境等技术进行综合性开发和推进。1991年~2001年间,日本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多项法案,主要是关于废弃物、化学物质、可再生能源、气候变暖等领域的。如1998年,日本政府建立一家对策促进中心,专门研究全球变暖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地球变暖对策促进法》[2]。通过上述途径,日本太阳能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其太阳能发电量、和电池产量自2002年后一直稳居世界第一,几乎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二)低碳战略的形成
2004年,日本环境省设立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针对日本2050年的低碳社会发展进行情景研究,该研究计划由大约60名研究人员组成,分为5个研究团队,分别为交通运输、信息通讯技术、城市结构、长期目标和发展情景,对日本2050年的低碳社会可能的情景及路线图进行专题研究。2006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对能源领域进行重新规划,出台了《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从实施能源消费多样化、降低石油依存度、发展节能技术等6个方面推行新能源战略。在节能方面,明确提出到2030年,通过社会系统的改善和能源技术的创新,能耗效率至少提高30%。2007年,日本《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白皮书,明确指出要克服环境危机,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8年是日本低碳经济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3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了“能源技术创新计划”,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能源领域的21项创新技术,并制定了这些技术到2050年的发展路线图[3]。5月,日本政府开始推行“低碳技术计划”,并且针对环境和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提出了实质性方案和措施。6月,福田康夫(当时的日本首相)发表演讲,题为《向“低碳社会”努力》,在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此即后来所谓的“福田蓝图”。“福田蓝图”表明日本政府对未来低碳社会的发展思路非常清晰,这标志着日本低碳战略已经形成。
(三)低碳建设的全面展开
2008年7月,日本内阁出台了《实现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中,对日本低碳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需要付出的努力进行了详细阐述,进一步细化了国家的低碳战略,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包括政府的财税政策、政府的监督管理等。同月,日本政府公布了6个“环境示范城市”,这些城市均实施了大量具体措施来加快低碳转型的进程,包括开展“零排放交通项目”、 “绿色能源项目”以及削减垃圾数量等。9月,日本政府出台了《新经济成长战略》白皮书,在低碳排放、产业联合、技术改造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以进一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4]。在其中,提出了“资源生产力战略”,即通过大规模的集中投资,提高资源生产力,以应对资源价格高涨带来的挑战,更好地构建低碳社会。
2009年4月,日本环境省题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一方面提出了通过环境和能源技术来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还制定了日本中长期的社会发展方针,其主要内容涉及投资、技术、资本、消费等多个方面。此外,在政策草案中,还详细提出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环境税等具体实施方案。据估算,该政策草案全面实施后,日本环境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到2020年将达到120万亿日元,将有220万人从事环境领域的相关工作。同年5月,日本政府《2008财年能源白皮书》,认为日本的能源消费结构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从目前的以石油为主向以核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为主进行转变。2010年3月,为尽早实现低碳社会,日本文部科学省正式启动综合战略项目,成立“低碳研究推进中心”,将低碳技术研发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二、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
从日本低碳发展历程看,其在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开发等方面发展比较迅猛,这与日本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预算政策
在日本促进碳减排的各项政策中,财政预算投入政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了确保能源技术能在未来占据世界制高点,日本政府非常重视能源安全投资,将大量的资金投放到新能源和新技术开发中,使得近年来风能、太阳能、氢能、超导能和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0年,日本政府投入了6.22亿美元用于节能技术研发,在国际能源机构(IEA)成员国中首屈一指。在日本政府推出的“新阳光计划”中,日本政府每年投入570多亿日元,用于可再生能源生产、输送和储存技术的研发。日本资源厅每年用于节能减排的资金占财政预算资金的40%以上,如2001年,日本资源厅财政预算总计1 300亿日元,其中新能源和节能领域的预算为520亿日元。在日本2009财年预算案中,对环境能源技术研发进行单独预算,预算金额高达100亿日元,其中太阳能发电技术研发这一项预算就达35亿日元[5]。在2010财年预算案中,又新增了一项预算,用于尖端低碳化技术的研发,预算金额达25亿日元。
另外,为了鼓励行为主体的主动减排,日本政府从很多方面对减排行为进行补助。如日本资源厅将50%以上的节能减排的专项预算资金通过补助费的形式进行发放,主要用于补贴购买节能设备的家庭和企业;为了推动减排环保车辆的普及,政府向购买清洁汽车的个人和企业发放补助金;经济产业省每年拨款380亿日元,用于补贴家庭高效热水器和楼房新能源管理系统;对于家庭和中小企业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日本政府也将给予一定的补贴。除上述外,日本政府还对废弃物资源化设备的生产企业进行补贴,补贴金额约生产、实验费的一半;如果企业购买先进的能源设备,可以获得1/3的补助等。这种直接的补助形式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和企业的减排成本,提升了其主动减排的积极性。
(二)税收政策
1. 减税政策
为了鼓励消费者和企业购买和使用节能产品和技术,日本政府制定了很多减税政策。如从2009年4月1日起,日本大范围推行“绿色税制”。消费者如果购买环保汽车,包括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等,将免征车辆购置税及其他一些税(如重量税)。企业减税方面,主要包括:企业购买循环设备,可减免部分固定资产税和所得税;企业购买废旧塑料再生处理设备,除享受普遍退税外,还享受设备价格14%的特别退税;企业购买废纸脱墨、玻璃碎片杂物去除等设备,可享受固定资产税退还政策,为期3年[6]。除上述减税政策外,日本政府还对中小企业按照18%的税率征收法人税,比原税率降低4%,目的是促进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
2. 碳税征收政策
碳税方案2004年由日本环境省提出,于2005年10月最终确定,并于2007年1月正式征收。从征收对象看,日本碳税主要是使用化石燃料的单位,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费大户,以及利用化石能源发电的企业,家庭和办公场所均包括在内。所以无论是上游的生产环节,还是下游的消费环节,均需征收碳税。从税率看,目前为每吨碳2 400日元的税率,这会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课税和补助配合的原则进行测算,发现如果税收额均用于防止地球变暖领域,在税收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将导致GDP 2009年~2012年间平均降低0.055%。对居民生活来说,课税后,汽油和水电费等占收入的比例将由课税前的9.3%变为9.5%,每个家庭每月将多支付约177日元。碳税收入是一笔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助于推动国家环保政策的执行,主要用于防止气候变暖。除此之外,碳税还可以用来进行森林保育、提高建筑节能、开发新能源汽车、促进低排放的机动车发展,以及建设低碳都市等。日本环境省制定碳税方案时,曾经做过试算,若把碳税收入全部用于能源补贴方面,可以显著降低CO2排放量,每年约510万吨。
(三)推行环保积分制度
从2008年至2010年,日本环境省实施了一系列环保积分示范项目,国民在利用或购买环保型商品及服务时,可获得相应积分,这些积分可用于购买各种商品。通过这种方式,日本建立起了涉及到各行各业的环保行为积分机制。环保行为积分可理解为国民参与各类环保活动的凭证,通过发放积分,政府对每个国民的环保行为进行经济鼓励。2011年,日本环境省又推出新的环保行为积分项目,该项目认定的环保行为,不但包括购买节能家电、节能设备等环保型商品和服务的行为,还包括参与公害防治管理(如化学物质管理)、3R活动(如垃圾处理)和自然保护活动(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保护行为。与以往政府主导的环保积分示范项目有所不同,从2012年开始,该项目主体变为民间消费者和企业,其中民间企业是项目的主要出资者和管理者[7]。
环保积分制度对日本的节能减排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以家电环保积分制度为例,制度实施以来,大大地推动了日本空调、冰箱、电视等产品的销售和更新换代,节能性能较高的家电产品需求急剧上升。据统计,该制度实施期间,空调、冰箱、电视等产品的出货量大幅增长,2009年这三类家电产品整体销量增长幅度为24%,2010年增幅则高达43%。由于这三类家电产品节能性能逐年提高,所以民众大量换买节能家电为日本的节能减排作出了巨大贡献。将2010年与1996年的家电产品全年消耗的功率量进行对比发现,三类家电中,冰箱为节能性能推广最好的产品,年消耗功率量降低了50%以上;电视机次之,年消耗功率量降低30%以上;空调器最后,年消耗功率量降低20%以上。另据测算,制度执行期间对节能家电的普及,日本每年约减少CO2排放量270万吨。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借鉴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1. 设置节能减排专项资金
目前在我国财政经常性预算中,用于节能减排的虽然有一部分资金,但都不是专项资金,而是分散于其他项目,所以资助力度较小,并且针对性不强。事实上,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本就是公共财政应该重点资助的对象,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公共预算中,却没有专门的支出项目用于支持低碳经济,因此出现了公共财政的“缺位”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该对目前各项与节能减排相关的资金项目进行整合,专门设置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支出项目,未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建立“低碳预算”[8]。各级政府应该将其视为重点项目,进行专门立项,并且每年要保证一定的增长速度。具体来说,在预算安排过程中,一方面应按照一定比例,将每年财政收入的增量用于该项目;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调整预算结构,提高该项目在财政收入存量中所占的比例。
2.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低碳经济具有典型的公共品和外部性特征,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市场失灵,如果单纯通过市场机制,低碳经济将很难得到快速发展。所以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鼓励企业进行低碳生产,支持节能环保产品的消费和使用。首先,通过财政补贴,可以降低企业生产低碳产品和购买低碳技术的成本,有利于提升低碳、环保产品的市场份额;其次,通过财政补贴,对企业的环境治理行为进行补偿,这样可以鼓励企业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利用,进而实现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财政补贴的主要领域应包括废弃物资源化、新型可再生能源开发、全过程清洁生产、低碳技术改造、环境污染治理等多个方面。补贴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贷款贴息、价格补贴、优惠利率、放宽还贷条件和折旧政策等。除了对企业进行补贴外,政府还应该借鉴日本的环保积分制度,对消费者的低碳购买行为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如购买节能家电、电动汽车、实行垃圾回收等行为。
(二)调节税制结构,完善税收体系
1. 完善现有税种
其一是增值税,根据能源性质实行差别税率,对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征收17%的税率,而对地热、风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征收13%的税率。其二是消费税,对那些使用后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产品增设消费税税目,并且提高征税标准。根据稀缺程度不同逐步提高单位税额,对那些稀缺性强的非再生资源要课以重税,这样可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其三是企业所得税,加大对发展低碳经济和实行节能减排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综合利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盈亏相抵、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手段,降低企业纳税负担。其四是资源税,一方面要逐步扩大征收范围,对土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也要征收部分资源税;另一方面要提高现行资源税的税率,对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征以重税,采取从价定率征收与从量定额征收相结合的征税办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其五是关税,对那些消耗大量自然资源,或者可能对我国环境产生污染的技术和产品征收高关税,而对那些利用环保节能设备、获得低碳标志和使用可再生新能源的产品,则给予一定的关税优惠。
2. 适时适度开征碳税
碳税在不同国家税收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对环境的要求较高,环境税的地位比较重要,如日本就非常重视本国的气候变化,在很早就开征碳税来促进碳减排[9]。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来拉动经济增长,如果碳税制度非常严格,可能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同时,开征碳税还将涉及企业税负和现行税制的调整,还会影响到国家财政体制和地区经济利益的调整。另外,开征碳税后,还需要增加相应的人员和设备对企业的CO2排放量进行检测和分析,一旦监控出现问题,就容易产生税收漏洞。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笔者以为我国开征碳税的最佳时机尚待确定。根据国际经验,如果我国选择开征碳税,在课税范围上,应充分考虑本国的环境、资源、居民接受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目的是在实现碳减排总体目标的同时,不会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较大冲击。选择课税对象时不宜一刀切,应该综合考虑价格信号刺激、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在税率方面,开始实行象征性地征收政策,以后再逐步提高税率水平,逐步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对那些能源密集型行业,由于受碳税影响较大,可以通过税收减免与税收返还机制,给予适当的优惠。
(三)健全相关配套机制,发挥低碳财政政策效率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政策,我国政府承诺的减排目标是很难实现的,还必须制定相应的配套机制来发挥辅助和桥梁作用,如环保教育、能效标准、资格认证制度、能效审计制度、自愿减排协议制度及环保教育制度等。但是,我国目前的相关配套机制体系还很不完善,低碳财政政策的实施面临着依据不足的困境。如缺乏相应的绿色认证制度来推动政府低碳采购,税收政策中缺乏征缴激励制度和税费减免制度等,导致财政政策效率无法得到充分发挥,阻碍了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所以,我国必须尽快完善财政政策的相关配套机制,建立健全低碳中介服务机制、能效标准及审计制度、自愿减排协议制度、完善绿色认证制度等,同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我国也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能源制定工厂制度、节能标签制度等制度,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对于低碳财政政策,不能只关注政府财政政策措施的数量,更要重视政策的实施效果,所以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对财政政策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要加强CO2排放的检测和统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政府监督机制,为政府绩效考核提供事实依据。在对财政政策的效果进行考评时,须定期进行,这样可以检验其时效性,对政策中的落后因子进行及时调整,以发挥最佳的政策效应。
[参考文献]
[1]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 裘苏.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讨:日本和台湾经验借鉴[J].开放导报,2009(6).
[3] 陈柳钦.日本的低碳发展路径[J].环境经济,2010(3).
[4] 陈志恒.日本低碳经济战略简析[J].日本学刊,2010(4).
[5] 尹晓亮.日本构建低碳社会战略的依存基础、设计论证及践行特点[J].日本学刊, 2010(4).
[6] 苏杭,孙健.财政政策在日本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6).
[7] 李冬.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未来构想[J].现代日本经济,2011(1).
[8] 陶伦康,尹奎.低碳经济视域下我国财政支出模式研究[J].天府新论,2011(2).
[9] 刘国斌,张令兰.日本低碳社会建设对吉林省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2(4).
关键词:内蒙古 低碳经济 政策保障
一、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当前,内蒙古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基本在90%以上。1995年内蒙古的能源消费总量为3268.44 万吨标准煤,到2009年为15343.55万吨标准煤,增长了12075.11万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率为12.07%;与此同时,碳排放量也从1995年的2138.00万吨标准煤升至 2009 年的 10636.89万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率为12.40%。能源消费量的增长与碳排放呈现出高度正相关关系。过度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内蒙古石油产出增长缓慢,但石油消费量却增长迅速,将近4/5的石油需要依靠外省调入,使得石油供给量与需求量的缺口日益扩大;天然气化工的发展比较滞后;电力发展方面,优质电力能源发展比较滞后,电源结构不合理,火力发电占电力生产的比重平均高达98%以上,而水电比例所占比重小。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产业基地。但目前能源生产和消费含“碳”量高、能源生产利用效率和污染物综合治理效率低、节能减排体系不健全、工业重型化趋势加快等导致对能源依赖较大、污染排放较多是实现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政策保障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法规,健全低碳经济标准体系
在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务院有关意见决定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结合地区情况,制订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信贷政策、排污收费返还政策等。抓紧起草《低碳经济促进办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管理办法》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条例》,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以及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引导绿色采购、发展绿色食品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定能源合同管理办法,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
(二)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1.贷款贴息和补贴政策。对低碳能效项目和再生能源项目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通过低息或贴息的小额消费信贷政策,激活消费需求。补贴有3种形式:一是投资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给予专项投资补贴;二是产出补贴,即根据RE设备(可再生能源设备)的产品产量进行补贴;三是对消费者进行补贴。
2.税收政策。构建绿色税收体系,促进高耗能、高排放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具体办法有:调高资源税税率;完善消费税,通过税率的差别化及税目细化引导绿色消费;开征环境税,细化税目。制定对新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环保绿化的企业的减免税、费用扣除、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和提取投资风险基金等税收优惠政策。
3.价格政策。针对低碳项目实施价格政策,有助于提升低碳项目投资的收益水平,形成对相关项目的投资激励。如通过回收价格协定的措施为绿色能源项目提供价格激励。
(三)明确排放指标,提高行业准入要求,实施清洁发展机制
1.结合我国到2020年的总体碳减排目标,加快有关低碳经济标准体系的建立。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减排要求。制定用能设备的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低碳经济的标准规范。
2.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条件,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立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和再生利用品标识制度,实行废旧物品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严格禁止高耗能、高耗水和资源浪费严重的产品进入生产、消费领域。
3.制定透明、健全和简明的CDM评价体系。采用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的技术活项目类型表,用决策分析方法对项目进行多目标分析,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效能标准纳入CDM项目的监测和管理计划。颁布项目申请审批程序,建立部门负责CDM项目的官方审批。
(四)支持低碳金融发展,构建低碳信贷风险控制体系
培育低碳金融创新及交易的市场机制,提供低碳金融扶持政策。应鼓励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发挥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积极参与低碳金融产品交易,并允许它们向各种低碳项目交易过程提供融资租赁、财务顾问、资金账户管理等服务,以加大地区低碳金融业务对其低碳经济的促进作用。
建立低碳金融风险监测制度,构建低碳信贷风险控制体系。一是建立低碳监测制度,加强对低碳行业的景气分析,消除监测盲点。二是密切关注国内外低碳金融的发展,评估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缓解低碳产业波动对金融市场的冲击,防范金融风险。三是从时间序列上对低碳产业、金融的有关数据归集和整理,确保监测工作的长期性和动态性,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性。
(五)培养低碳人才,推进低碳研发
重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实施引智工程。加大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直接为企业培养大批急需的低碳技术人才。吸纳低碳科技专业人才,提高相关待遇,切实做到政策向高技能人才倾斜,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研发政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的体制框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再创新,实现关键技术与重大设备的国产化,推进低碳项目的产业化。加强低碳研究机构建设,建设低碳产业发展试验示范基地,制定设计规范和产品标准。开展对低碳绿色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认定。与发达国家签订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协定,为相关技术的引进创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
(六)加强宣传力度,大力提倡绿色低碳消费
政府引导,全民培训。把低碳环保内容融入学校教学中,培养儿童、青少年从小形成节约、环保和低碳的意识;创建低碳社区,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模式,建立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等活动,把低碳理念融入到生产生活的各方面,营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氛围。
发挥政府购买的导向作用与示范作用。将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列入优先采购计划,推行“无纸化办公”、节水、节电措施,建立办公用品的回收体系,实施低碳采购与低碳消费计划。
参考文献:
[1]肖雪.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体系的构建[D].武汉理工大
学经济学院,2010(11).
[2]徐博.促进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J].经济论
坛,2010(7).
[3]张正敏,李京京,李俊峰,万义辉.中美可再生能源政策比较与
分析及其建议[J].中国能源,1999(7).
[4]施维明.民族地区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措施分析
[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3).
[5]王玉珍.碳金融的中国战略与商业银行策略[OL].中国金融
网,2010.
关键词:低碳经济;财税政策;措施
1碳排放过量对地球环境造成的危害及现状
至今为止,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对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也给人类的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1碳排放过量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经过近十几年来科学家对全球海平面高度和全球平均温度等数据的监测发现,两极地区冰雪大范围融化,全球气候变暖十分明显。很多数据表明,全球生态系统已经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这些影响在目前看来有好有坏,但从长远来看,整体是弊大于利。
1.2碳排放过量主要由全球工业化导致
自英国等发达国家率先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增加了近一倍,其中,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甲烷等。而全球气温升高又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如大旱、大涝、气温差异大等极端天气,给人来生活造成很大不便。
1.3全球碳排放过量还将持续很久
科学家根据现有数据做出预测,如果世界各国仍沿用如今的做法,未来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仍将持续下去。到二十一世纪中期,全球气候将进一步变暖,并将进一步诱发全球气候的很多变化,甚至比如今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
2实行低碳经济对我国发展的积极意义
人类活动造成了全球碳排放过量问题,给人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安全。因此,全球各国应该团结起来,控制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对此,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国家。
2.1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数量很少,因此实现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基础,而这些能源的使用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也是我国如今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我国想要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提高我国能源使用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如风能、潮汐能等,从而改变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除此之外,我国还应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和低碳发展。另外,还应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依靠技术进步带动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推动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的进步。
2.2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环境的好坏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最近我国很多城市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能见度降低,空气中充满大量的有害颗粒,人类呼吸了这样的空气后,很容易导致呼吸器官疾病。另外,很多地区的酸雨天气造成建筑等腐蚀,庄稼颗粒无收,给人民的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目前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党和国家为了改善民生,保证我国人民的健康安全,改善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必须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的每一步上,从各个方面解决气候变化和高碳经济带来的民生问题。
2.3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
气候变化如今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不仅需要我国的努力,更需要全球各国的大力支持。气候变化不仅仅关乎一国,它关系到各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世界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如今,世界各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签订了许多公约,使世界各国得以公平合作。在这种环境下,为了满足我国的长远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碳排放量减少迅速的国家也将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有助于树立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
3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从财税政策方面,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措施:
3.1完善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与碳排放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社会中追求低碳经济的目标,因此,党和相关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完善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低碳经济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3.2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政府除了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在政策上给予低碳企业一定的优惠措施,具体到财税政策上就是减免一定比例的税收,从而鼓励企业实行低碳经济,体现国家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同时,国家应该在总体上制定相关的碳排放控制目标,并鼓励全社会企业来积极完成。在宏观上,国家应积极主导经济的发展方向,给我国工业化企业指明道路,帮助其改变自身高碳排放的发展方式,使其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4总结因此,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首先应在法律制度方面给予支撑,并在国家政策上给环境友好型企业适当的支持,其次国家应对其起到宏观调控作用,牢牢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给全社会制定出相应的目标,给我国企业指明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为我国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郭代模,杨舜娥,张安宁,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和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58):2-8,40.
[2]王顺敖.对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财税政策的思考[J].前沿,2010(16):67-70.
一、低碳乡村在我国的兴起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基数十分巨大,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是19.85%的发展中国家,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国力增长速度都十分迅猛的环境下,有着来自于国际社会的超高关注度。我国目前正处在于工业化、城市化双层加速发展的时期,但由于我国在科研技术发展和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利用率问题方面的处理能力相对滞后,导致我国碳排放量在世界排名上十分靠前,巨大的人口基数也使得我们人均可拥有量很少。这些状况都加速导致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冲突,我们不仅要承受来自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压力,还要肩负我们国家内在经济发展需求的责任。而政府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能承担环境和资源责任,也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能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性发展。我们既要淘汰原有落后的生产力,努力开发新兴能源,也要积极培养民众接纳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的生活消费观念。
我国人口比重中有二分之一都是农业人口,耕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总量惊人,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三十,相当于一百五十亿吨的二氧化碳,成为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来源[2]。乡村消费者也就成为了社会生活的“排碳”主体。低碳乡村就是我们对于低碳发展首先要致力于的部分,乡村低碳经济的建设对发展低碳社会至关重要。低碳乡村是指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低碳理念的宣传、低碳技术的运用和乡村新型能源的开发,探索乡村经济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模式,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家园[3]。建设低碳乡村同时也符合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新农村的方针路线,就是把低碳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新农村的发展建设中去,积极培养乡村人口掌握低碳能源研发技术,让广大农村群众参与到低碳乡村的建设中,最终达成和谐社会。
二、低碳乡村发展的现实困境
在乡镇企业逐渐发展壮大的今天,乡村产业依赖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十分巨大,这不仅加大了碳排放量也使得低碳型乡村发展艰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数量如此之大的比重使得我们无法忽视低碳乡村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并解决其中的困境刻不容缓。
2.1低碳文化缺失导致低碳意识不强
在农业人口高比重的情况下,乡村消费者在进行生产劳动与生活时却往往容易忽视低碳排放的义务与责任。乡村人员其中主体的农民是乡村低碳经济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主要参与者,是作为乡村低碳经济发展基础的存在。但由于农民往往缺乏相关低碳知识,也不具备成熟的低碳意识与能力,为了节省劳动力,利用现代化的以燃烧化石能源为主的农用联合机械进行耕作;为了提高作物产量,过量地、不适当地使用塑料地膜、化肥、灭草及杀虫类农药等污染重、耗能高且利用率不高的农资产品。殊不知这些农作物大概只会吸收不到一半氮元素,剩下不被吸收的成分都通过雨水渗入地下,或者流入江河湖泊,导致地下水污染,生物死亡、土壤污染、板结,农产品的品质、水质均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导致有些地方饮用被污染的水或农产品而染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农民通过焚烧秸秆,大量的使用农用拖拉机、摩托车,农用汽车、这些高排量汽车,使得土壤中的碳库的来源减少,而大气中的碳含量与含碳的汽车尾气在农村的排放量却是与日俱增,这样就无可避免的加剧了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乡村低碳经济在我国尚属于新兴事物,对于乡村社会的文化传统培育出的农民的“不关心,不积极,不参与”心态与价值观使得他们一时之间难以接受和认可这种发展过程较长、见效慢、短期收益不明显的低碳式经济。而由于环境被破坏在短时间内不会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导致他们无法正确意识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再次,由于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很多人并不具备学习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能力,这也促使乡村低碳经济发展工作难以深入群众。
2.2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健全
乡村低碳经济发展的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如果没有相应的鼓励至此政策,在乡村发展低碳经济就相当于生冷的一纸公文,无法引起民众积极响应执行的热情。而恰恰我国在乡村低碳经济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并没有一套完善的政策引导约束着此类型产业发展。虽然有同类型行业的相关类似法规,但针对新型低碳产业并没有过多涉及和参考价值,因此很难有力地协助乡村低碳经济的发展。乡村低碳经济的行政法规的空白,使得乡村低碳经济发展缺少有益的帮助与指导。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政绩考核机制的影响,地方政府对农村低碳经济发展不积极,常常违反低碳目标来换取单一发展,缺乏行政法规的准确性、统一性、权威性,增大了执行阻力和偏差,导致了低碳经济在农村地区执行难的现状。
2.3能源结构较为落后
现阶段我国仍是以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结构。2008年关于全球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列表里煤炭仅占不到三成,可中国的对于煤炭这类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竟超过七成之多。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占全世界的比例为17.7%,而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占世界的21.8%[4]。这就限制了我国乡村低碳经济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处于巨大转型的时期对能源的需求也会逐渐加大,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碳的排放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国情对于低碳乡村发展中的经济、环境问题也十分严峻,有着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现状问题。伴随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农村社会的转型以及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发展也将难以实现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与碳排放量。
3.低碳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
3.1人口因素
人口以及人均GDP都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碳排放量和人口数量成正比。对于我们这个今后一段时间里人口数量仍将保持低速增长态势的人口大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实为一个重大挑战。不仅人口数量与解构会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群众对于更好的生活质量与消费需求也在增加,这些都对发展乡村低碳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
3.2经济社会改革进程的因素
现阶段中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还未完全转型成功,各国政府部门间还未完全分划明确各项权责,导致相互工作开展无法协调统一,甚至与现行法律体系相冲突,相互影响了各司办公常态。例如能源领域立法部门不作为,在不同时代出台的各种法规相互重复或不协调。许多法律规定没有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反而变相推动着高碳行业发展。部分法律条款也阻碍了能源安全生产,能源体制改革和低碳能源产业的发展。此外我国很多法规缺乏实施起来的细则,只有框架而没有实际帮助执行效果的能力。并且我国现行的政绩制度中,分权制度等政治体制要求地方政府对其地方经济发展负有更大责任,却没有写明对于污染环境事宜的相关责任。中央与地方权责利关系不明确,构成乡村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3.3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因素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都是以粗放型增长的,主要利用一些不可再生能源或者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不利于环保的方式来保障获取收益。这种竭泽而渔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自然资源大幅遭到滥用与破坏,比如农作物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由于我国人口较大,人均拥有的能源资源数量就低于世界平均拥有量,例如煤炭及水力资源拥有量大概分别是世界平均拥有量的一半,石油和天然气的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拥有量的6.7%,耕地资源也才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三分之一。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技术能力等问题,我国农业对于农药化肥这些无法自然降解物质的利用率也仅占四成,未利用部分实际上都进入水体或残留在土壤与农产品中,致使出现严重的地下水资源污染,也威胁到农产品的安全性,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
4.政府在低碳乡村发展过程中的职能定位
4.1统筹规划低碳乡村发展路线的职能
政府部门应当做好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工作,为乡村低碳经济规划出全面合理、准确有效的发展路线。低碳经济在我国,尤其是乡村认识一个较为新兴事物,它的内涵与实施途径都是发展乡村低碳经济的主要问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国情有所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的案例与模式并不多,因此,想要发展乡村低碳经济就要靠政府带领人民群众不断摸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来制定具有灵活性、时效性与可执行性高的政策方针来辅助当地政府部门宣扬传播低碳经济发展的思想。制定符合各个不同区域特色的乡村农业低碳发展路线,通过这种摸索带领的方式减少乡村低碳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与滞后性,为乡村低碳发展提供可行道路。
4.2组织协调低碳乡村发展的职能
要想发展好乡村低碳经济,其涉及到的利益体系十分庞杂,而恰当处理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变成了发展农村低碳经济十分重要的环节。乡村低碳经济是新时代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向世界环境能源贡献迈出的一大步,与此同时也势必会面临以往就的农业经济模式所带来的羁绊与阻碍。因此过渡好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与新兴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与困境。低碳乡村建设需要政府主导,同时需要个利益面与社会公众积极广泛的参与,我国幅员辽阔,随这一优势带来的弊端就是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会因自然环境的差异而相互不平衡,因此低碳乡村建设应当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来选择适合本地区的低碳乡村建设模式。政府应加大协调低碳经济,为建设低碳乡村而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努力发展科研技术水平,根据各个地区的差异性设定局域针对性的模式。
4.3投资乡村低碳发展的职能
政府通过低碳乡村来推进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公共基础设施和低碳农业技术的支撑,这就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支持。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资金较少注重经济效益,导致开发缺乏活力。为有效地解决农村低碳经济,不仅要注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民生效益,而且要充分注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经济高效益。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成立专门的乡村低碳经济发展基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财政补贴、宣传教育等支出[5]。例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专项用于乡村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预算,根据各地区发展水准的差异制定相应标准。同时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的方式引导市场机制参与农村低碳经济,可以培育企业社会责任,建立畅通的资金筹集渠道,可以以入股等方式参与农村低碳经济的技术研发和投资建厂中,有效地减
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在乡村低碳经济发展规划里引进市场运行机制,为农业个体或企业提供奖励制度,刺激其发展低碳农业的兴趣和热情。
4.4监督乡村低碳发展的职能
发展乡村低碳经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政府要建立促进乡村低碳经济科学发展的政策法规。时刻以最大程度地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为基本宗旨。在此基础上设立奖惩制度,奖励优惠财政政策和贷款给发展低碳经济的模范村,而面对对低碳乡村发展无贡献的群众予以取消优惠政策的处罚。最后对新农村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给予免税收、信贷政策优惠,引导农村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落实细则到各个环节部门人员的任务,用过密切地关注来监督乡村低碳经济发展的变化。即使发现问题,查缺补漏、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推动乡村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甜.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我国低碳城市建设[D],2012.
[2]姜木枝;于群英.农村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责任的定位与现实选择[N].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百度文库littp://baike,/view/1648516.htni.
[4]苏礼华.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定位[D],2011.
[5]欧阳博文;王劭辉.论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政府规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1.
内容摘要:广西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措施主要表现为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的财政预算政策、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绿色采购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政策措施协同欠缺、手段运用不充分、绿色采购无法落实等不足。因此,笔者认为需从提高政策措施协同性、丰富政策手段、加强政府绿色采购等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低碳经济 公共财政 政策 广西
广西与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公共财政政策现状
(一)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的财政预算政策
1.广西支持节能减排的财政预算政策。主要包括增加节能减排的财政支出、整合现有涉及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倾斜安排用于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创新财政补贴方式等政策手段。一是增加节能减排财政支出。自治区本级财政用于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2008年2.1亿,2009年达到3.5亿,增幅66.7%;二是整合有关专项资金向节能减排倾斜。广西整合自治区本级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环保专项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城镇建设专项资金、生态广西建设引导资金、水资源费等各项资金,倾斜安排用于支持节能减排项目。节能减排资金重点支持工业企业技改节能、淘汰落后产能、建筑节能、二氧化硫减排、化学需氧量减排以及节能减排监测能力建设等;三是创新财政补贴方式。2008年,自治区财政厅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提出主要采取以奖代补,实行财政奖励资金量与节能减排量挂钩的方式。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的2.1亿元节能减排奖励资金与全区当年的节能减排目标挂钩,重点支持60个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和317个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建设。对部分节能减排项目,采取贷款贴息或前期经费补助方式予以支持。
2.发展新能源的财政预算政策。《广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0年要实现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超过620亿元,建设全国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省(区)。为支持新能源发展,广西自治区积极争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同时,积极出台扶持性优惠政策,增加政府资金投入,重点支持新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能源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等关键技术,以及核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城市太阳能利用工程建设的支持等。具体财政支持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农村沼气建设财政投资和补助。2001-2006年,广西自治区财政安排用于沼气池建设的补助资金每年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年均增幅达到14.7%。2006年广西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用于农村沼气池建设的补助资金达9800万元。2008年又投入资金1.1亿元,新建20万座沼气池;对非粮燃料乙醇的生产原料―木薯生产,依照国家有关原料基地补贴和示范基地补贴的规定每亩补贴180元。
(二)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
2010年,广西自治区地方税务局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税收征管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下列税收优惠:对自治区级以上(含本级)主管部门确认为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在2010年底前,可以享受西部大开发国家鼓励类税收优惠政策;对纳税人为节能减排而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运用高新技术和环保技术、推广节能设备和产品等原因,导致自用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和自用土地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按照税收管理权限,经地方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酌情给予减免照顾。另外,为支持新能源发展,自治区积极向国家申请优惠的税收减免政策。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以非粮作物木薯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准,自2008年3月1日起享受以下税收优惠:免征消费税,已征的消费税予以退还;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
(三)政府绿色采购政策
2004年底,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出台了《节能环保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成为我国第一个政府采购促进节能与环保的具体政策规定。广西也出台了一系列政府绿色采购的地方政策,自治区政府采购中心内部制定了鼓励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的政策,从招标文件的制定以及评标环节对产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分,鼓励采购人购买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为了规范节能产品采购,广西还实施了一系列地方节能标准,如《通风与空调系统性能检测规范》、《路灯节能装置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
当前公共财政政策的成效与不足
(一)支持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的成效
广西自治区财政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支持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发展,包括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淘汰“两高一次”落后产能、推进城乡建筑节能、鼓励高效节能产品使用、加快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等方面。得益于上述财政政策与资金的支持,近年来广西发展低碳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节能减排方面,“十一五”前四年广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4%,完成“十一五”目标的89.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累计下降13%,完成“十一五”目标的130%;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累计下降8.76%,完成“十一五”目标的72.1%,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打下了较好基础。2010年10月29日,广西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消息,2010年1-9月,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1%。全区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416户重点耗能企业,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为1.23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93%,累计节约能源116.89万吨标准煤。自治区财政2010年安排节能、清洁生产专项奖励资金9500万元,支持了全区实施重点工程的节能、清洁生产项目124项,这些项目和去年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广西自治区重点耗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3.93%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二是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目前沼气池入户率已超过40%,为全国沼气池入户率最高的省区;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利用,全区规划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00多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以上;核电开发也进入实施阶段。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建设年产2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已经投产。三是政府绿色采购方面,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2008年广西区本级节能产品采购占到同类产品采购比例的25%以上。而在2007年,广西区本级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规模为770万,仅占到同类产品采购金额的13%,节能空调占同类产品采购金额比重仅为2%,只有5.4万元。
(二)与低碳经济有关的公共财政政策的不足
1.政策措施协同性欠缺。使公共财政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成效最大化的关键是最大化相关政策的协同作用,最小化相关政策的制约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运用公共财政政策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经验欠缺,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体系。从广西当前采取的一些支持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来看,各项政策措施相对孤立,措施间缺乏相应的协同促进能力,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发展低碳经济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导致政策措施结构断层和功能失衡,抑制了低碳经济政策整体功能的发挥,难以实现“1+1>2”的政策效果。
2.政策手段运用不充分。我国低碳政策工具主要以“命令-控制”类的行政手段为主,与发达国家以市场为主的政策工具有较大的区别。这也造成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对以市场为导向的财税政策运用较单一。广西同样也存在财政政策手段较单一的问题。譬如,对新能源的税收优惠形式过于单一,以减税和免税为主,没有将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应用于新能源税收优惠中。
3.政府绿色采购无法真正落实。虽然广西制订了一系列旨在增加对节能环保产品采购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绿色采购成本过高、采购人员绿色采购意识不到位,以及采购人员不能有效的获取环保产品的信息等原因,无法做到真正的绿色采购。
优化当前公共财政政策的建议
(一)提高公共财政政策措施协同性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争取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模式涉及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具有经济形态的网络性和发展的互动性。因此,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体系也必须适应这种新经济模式的内在要求,要注意政策的纵向上下衔接、横向相互协调。
从广西当前公共财政政策情况来看,要提高政策协调性,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征企业排碳费。碳税是国外发展低碳经济重要的约束性财政政策手段,并取得良好效果。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征碳税,建议先开征企业排碳费,对高耗能企业征收排碳费,如高耗能企业能完成规定的节能减排任务则对其免征。王金南等的研究成果表明,征收碳税对GDP的影响有限,最高只有0.45%左右,同样,开征企业排碳费对GDP影响也是有限的。但对“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发展会形成制约,对抑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用较明显。二是完善低碳财政补贴结构,增加对居民低碳消费补贴。为促进低碳消费,国外对居民低碳消费补贴较普遍。广西应采取对居民低碳消费财政补贴的方式,来鼓励节能环保产品使用和消费。可以对居民安装太阳能设备等低碳消费给予适度的地方财政直接补贴。三是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通过上述措施提高广西公共财政政策协调性,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用。
(二)丰富公共财政政策手段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预算政策手段,如预算拨款、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等;税收政策手段,碳税或类似税收、低碳税收优惠等;基金收费政策手段,如专项基金、排放费等。丰富广西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财政政策手段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设立支持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的财政专项资金。建议在整合各项与节能减排相关的资金项目的基础上,专门设置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项目,各级财政应当将其作为重点项目专门立项,并且要保证每年一定的增长速度。在具体预算安排过程中,应当将每年财政收入增量的一定比例用于该项目。该项目资金具体用于: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研发支出;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支出;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宣传与服务支出。支持核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应用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二是扩大低碳地方税收优惠。对从事低碳技术开发的企业,除享受自治区高科技企业所享受的全部税收减免优惠之外,还应允许这些企业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对企业用于购置低碳设备的投资,可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并对设备实行加速折旧,从而鼓励企业对先进低碳设备的购置与使用;另外,对低碳技术开发投资实行投资退税。对于节能服务产业,要落实2010年4月发改委等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中规定的税收扶持政策,暂免征收营业税、减免所得税。另外,还应将节能服务企业认定为高科技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建立自治区政府投资的碳金融公司,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加强政府绿色采购
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等绿色采购相关文件精神,提高采购人员环保意识;其次,要落实好优购政策、首购政策和订购政策,敦促采购人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应建全绿色采购标准,建立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统计体系,绿色采购清单,公开绿色采购信息等措施;第三,自治区应采取一些减税措施来降低“绿色产品”采购成本,各级政府应支持建立采购信息数据库,成立绿色采购网络组织,推动成立各地绿色采购团。
参考文献:
1.王金南等.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碳税政策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9,29(1)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模式;政策措施
低碳经济是指-个经济系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出到大气层,或指一个经济系统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它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一、低碳带动经济发展的意义
出于大多发达国家是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大国,它们会利用减排指标、气候变化、碳市场等来主导全球新能源市场和低碳经济革命。既提高全球贸易环境标准,又控制发展中国家高碳产业和商品,实现全球市场低碳产业垄断目标,最终在金融危机困境中体现“绿色经济复兴”。发达国家将在量化减排和能源发展问题上向发展中国家继续施以压力,面对艰难复杂趋势,我国作为最大新兴发展中国家必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同时,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好处很多:一是有助于能源节约,减少逐渐增涨的能源需求,减少对能源进口依赖,巩固能源安全;二是控制当地污染程度并保护当地环境完整性;三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四是促进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五是促使先进技术和发展创新,在国际竞争中增进我国优势。任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经济模式弊端积累的产物,本质上也是经济发展模式改良的必然进程,竞争力强则模式优。低碳经济是新发展模式,比工业革命影响更深远,意义更重大,它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革命。这不仅关系我们国家实力、产业繁荣和生存环境,还关系到我们每人的健康、财富和未来。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作为低碳经济新发展模式,是全球减排目标实现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的良药。经济危机和气候变化为我国跨越式发展提供契机,我国一定抓住机遇,在发展低碳中找到最佳平衡点。我国已意识这点,并已成为应对低碳经济和气候变化的先进国家之一。
我国是世界最大太阳能热水器消费者和生产者,占世界总产量50%和总安装量65%,约95%太阳能热水器核心技术为我国公司所有;我国是世界上风力发电装机增加最快的国家,在不到8年时间里突破了l千万千瓦,年增长速度将近翻番;已有超过150台超l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是采取此技术最多国家之一;我国是世界最大光伏组件出口国,供应世界40%光伏产品需求;我国企业生产出全球首款充电单次可行驶400千米、可容纳5位乘客纯电动轿车;我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设备和技术;我国是国际碳市场最活跃的员,并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地建起环境交易所。目前,我国在许多新能源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三、我国实施低碳经济模式的政策措施
(一)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刺激经济方案和法律法规,成为低碳发展的机制长效
我国应展开《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进行研究。在法规相关修订中,应加大对气候变化相关条款,慢慢成立气候变化应对法规系统。加强能力管理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指导社会和市场行为,成立低碳发展长效机制。同时,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实施经济约束和激励方法,如:征收碳税、提高化石能源价格、建立碳交易市场等。
(二)建设基础设施与低碳城市,为未来我国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将低碳概念投入规范设计,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提倡节能、环保生活观念。如:在建设建筑物中,利用推广太阳能,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制冷与取暖系统,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电器、节能灯等。在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放量碳排。注重低碳交通发展方向:加强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提高环保车和低排放量使用,减少交通运输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三)加大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系统
走发展低碳道路,创新技术核心。要进一步强化国际合作,探究我国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渐渐建立能效和节能、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低碳技术系统,为经济发展和低碳转型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使我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低碳设备、技术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以创新结构促进低碳经济
通过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整顿,促使低碳经济发展。淘汰技术落后,以大规模生产代替小规模生产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的一项举措。同时,资源回收发展利用的“静脉”产业,是大角度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的另一项有力措施。
(五)提升认识,鼓励全社会广泛参加
低碳发展不仅是政府主管部门或企业关注的事情,还是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加强研究、集恩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同时,应强化舆论引导公众的节能消费方式。我国走发展低碳经济道路,既适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要求。我国应积极应对低碳经济,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存方法、消费模式,鼓励低碳发展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我国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未来几十年里我国能否走到世界发展的前端,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我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因此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个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陈迎,潘家华,庄贵阳.斯特恩报告及其对后京都谈判的可能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2).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政策;建议;分析;策略
【分类号】:F426.31
最近几年以来我国房地产房价飙升,房价越来越高,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难以控制的现象,国家对房地产实施了调控,并且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是并没有对市场起到一定的作用。反之,房地产的价格仍然呈现着增长的现象,就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调控政策分析
从2003之后我国出台了相关的房地产政策,对房地产的调控主要从信贷方向着手。2003国务院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再一次声明了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房地产供求出现了空前的膨胀的局面,经济的发展逐渐失去了控制。
次年,国务院出台了相关文件,指出了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不能够低于百分之四十。2005年房价依旧飙升不降,央行决定取消房贷优惠政策,并且部分地区的房贷首付从百分之二十上调至百分之三十。但是尽管如此,房价依旧呈现只涨不降的现象。
2011年之后出台了“新国八条”,房地产行业有了相对应的改善,但是一直呈现着增长的现象,房价增长缓慢,但是并没有停止增涨。从国家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当中,很容易发现我国对房地产的市场调控从未松懈过,从关注角度和重点来说一直都保持着高昂的状态,从整体上改变了房地产的结构,对抑制房价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采取了信贷、税收、住房保障等相关手段,并且掌握了房屋经济发展的关键,多次调控的时候都取得了显著地效果,但是房价上涨的局面仍然存在,并没有被彻底的改变。
2013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出台了“国五条”的政策,其中包含了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增加普通住房以及地供应、加快保障性安居住房的建设、加强市场监督管理机制等等。这项政策的出台,不再是为了解决新的问题,而是在以往政策的基础之上为了能够稳定问题,从而稳定房地产市场。
二、分析房地产调控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我国房地产在不断的出台新的政策控制房地产的发展,但是却不能够真正的改变房地产的局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说起。
第一、国家出台的相关房地产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有一定的冲突,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渐加速了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增长,随之而来的就是房价的不断飙升。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直接关联到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导致房地产经济得不到更好地发展。
第二、房地产的调控机制尚不健全,没有有效的控制好房价的稳定性。我国的房地产调控机制和政策尚不健全,一般来说处于短效机制模式中,这种情况直接性导致房价控制度降低。从房地产的调控机制来说,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且机制不健全,导致了很多部门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不能够形成统一、协调的目的。
第三、目前我国的房地产政策尚不完善,变动非常频繁。其中包含了税收、土地、信贷等多方面的内容,一定要保证政策之间的一致性,才能够保证房地产的价格受到一定的控制。
很多地方部分管理力度不够,执行力度尚不完善。在制定相关的制度的同时,不能够和其他相关的政策衔接在一起,出现了不规范、随意的现象,这些问题必然使得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出现混乱的状况。
第四、从目前我国调控政策来看,并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采取的方法还很单一、市场监管力度并不严格,居民的合法住房权益并没有得到保障,影响了房地产调控的效果。
第五、房地产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并没有落实到位,限制了调控的作用。房地产调控政策在地方部门落实不到位,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令人担忧,很多政策在地方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但是并不像文件中所阐述的一样,出现了不属实的现象。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调控的政策是否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这是调控政策的执行是密切相关的。即便我国出台的房地产政策再完美,不落实到实处那么这项政策的出台和没有出台是一样的效果。
我国的住房制度还有待提升。我国的住房制度出现了很大的漏洞,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了我国房价在不断的攀升。从我国最初的福利分房制度、一直到商品房和保障房共存。我国房价的增长程度可以说呈势不可挡之势、居高难下。
从2003年开始,我国房地产所创造的机制在国民经济总体价值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商品房呈现了快速发展的趋势,城市化的进程变得越来越快,房地产的发展满足了城市化发展的需求。但是在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同时,超越了外地居民购房的能力,居民的收入迟迟不增,但是房子的价值却在一路飙升。低收入和高房价成了鲜明对比,很多居民买不起房。
三、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建议
为了能够将房地产的经济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认为首先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相关数据表明,最近几年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一直在一个较高的阶段,货币的超额发行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较大的隐患。无论是从社会安全还是说经济角度来说,货币的稳健政策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该逐步的回归稳健,这样既能够有效的控制好货币的供应量,同时还能够抑制通货膨胀的现象,能够有效合理引导信贷,对产业机构进行有效的调整。
加强地方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我国房地产经济政策始终不能够落实到位就是因为地方政府和基层部分执行力度不到位。从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来看,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划分,地方的资金相对比较薄弱,才会出现依赖房地产进行投资提升政绩的现象。
所以说一定要加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权利和事物权利,要不断的给予地方财政权利和相对应的应事权利。
同时,中央还应该加强地方的监督管理工作,将房地产经济的相关政策执行情况作为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内容,设置地方问责制度,将相关的地方产调控政策落实到实处,从而保证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
完善市场住房保障制度。在住房分配过程中出现了福利公平的问题,政府在制定经济适用房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解决中低家庭收入的问题,应该减免相关的税收。很多房地产商虽然表面上执行政府所实施的政策,但是背地里却从这个政策中砖空子,利用政府出台的政策,获取了大量的利润。打着政策经济适用房的幌子,不改变房子的价格,从而赚取一定的利润,这不但没有改变房地产市场经济现象,而且助长了腐败滋生的趋势。中央所下发的财政补贴并没有真正补贴到真正需要的家庭中,反而成为了开发商的利润和中等消费的优惠额,这对低收入的家庭是非常不公平的,违背了经济适用房推出的初衷。
各地政府可以取消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对一些收入较低的家庭采取补贴政策,补贴的标准应该按照当地居民的收入来定。同时对于廉租房实施优惠政策,这两种政策的建立和经济适用房的推出来比较而言更具有说服力,要不断的避免行政干预所造成的市场影响,同时要积极鼓励人民买经济适用房,政府的补贴应该让人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
结语: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房地产的发展占据着一定的位置,直接性的关系到了人们居住的问题。本文针对房地产政策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相信在政策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上,一定会改变不足的地方。
参考文献:
【关键词】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影响;地位;辐射环境监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社会对辐射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辐射环境保护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辐射环境监测、辐射环境监察、辐射环境监理组成了辐射环境保护工作,这三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是相互依赖:辐射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专业技术及数据支持部门,是辐射环境监理及监察工作的重要科学依据,因此辐射环境监测可以说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处理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保护工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防止环境质量下降、监控环境污染、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 辐射环境监测的职能及地位
辐射环境监测是一门以科学为基本现象,应用多种先进科学金属手段的综合性学科,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其定量及定性的系统有效的分析,从而探究其变化规律,改善环境质量。辐射环境监测实际上是一项政府行为,是政府部门通过辐射监测的各种技术手段,对破坏环境均衡,违反环境法律行为进行监测,各级辐射环境监测站所监测的数据对辐射环境起到监督及举证作用。作为贯穿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辐射环境监测主要具有两大特征:
一是辐射环境监测是以数据统计为基础,并由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及社会学科相互渗透所组成的。二是辐射环境监测是为社会及广大老百姓服务的,辐射环境监测数据是辐射环境监测的主要理论依据,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反映了环境的背景值情况或背景浓度、环境容量,并为辐射环境评价及辐射环境规划提供基础数据,为辐射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是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各种辐射行为活动进行有效的分析及评估,提出有效的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环境质量应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而不是背道而驰,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又必须以辐射环境监测数据为支撑,所以辐射环境监测在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不可取代。
2 辐射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
辐射环境监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调查阶段的辐射环境监测,主要指根据项目对环境所产生的辐射影响,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专业技术导则的内容,确定符合标准的监测范围,选择监测方法并制定辐射监测方案,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在满足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专业技术导则的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符合辐射环境监测的实际要求,也要进行费用控制;制定辐射监测方案时要站在统筹规划的高度上,合理有效而又全面 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为获取尽可能多的辐射监测信息及数据,根据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辐射监测路线进行监测,辐射监测单位及人员应严格按照辐射监测方案执行监测工作,并需要有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人员参与其中,当辐射监测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应立即与环境保护单位得联系,辐射环境监测采样时要注意观察外部环境,采样中遇到特殊情况,应在报告中说明;另外,毒性大、污染性强、危害严重的辐射污染物应采取优先监测的原则。辐射环境监测全过程应严格执行辐射监测方案,保质保量完成监测,从而正确反映辐射环境质量及其变化。二是竣工阶段的辐射环境监测,该阶段主要包括辐射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等内容。该阶段监测同样应该认真执行辐射监测方案并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原则。
3 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为保护环境而兴起,主要是预测及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改善及跟踪。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辐射环境的预测与评价,主要是指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对即将进行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该项目对环境产生的辐射影响,并进行评价;二是辐射环境跟踪评价,这主要是指在项目进行的全过程,即从项目开始实施到项目竣工进行的跟踪评价,当产生与辐射环境的预测结果差异较大时,应立即改善,及时修复。辐射环境的跟踪评价制度当前阶段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4 辐射环境监测在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影响及分析
辐射环境监测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均是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它们的最终目的均为环境保护而服务,其二者有如下关系: 辐射环境监测是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辐射环境监测数据支撑辐射环境评价。当需要进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应对项目建设地点的空气环境等相关环境进行分析,因此,须对环境进行监测,通过辐射环境监测出来的准确而真实的数据,从而了解建设项目周围辐射环境现状,通过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方法得到有关的预测结果,在预测结果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才能确定项目是否可行。辐射环境监测在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监督作用,辐射环境监测也是众多监督辐射环境评价方法中的最基本方法。确认项目实施是否具有可行性,必须要有真实的数据来证明,而这些数据就来源于辐射环境监测,只有具有这些真实可靠的数据,项目才可以沿正确的方向建设,辐射环境评价体系才是科学而有效的。在辐射环境评价体系中,辐射环境监测贯穿始终,当需要进行辐射环境评价活动时,辐射环境评价的责任方需先对项目拟建地进行辐射监测,通过辐射监测数据确定辐射环境是具有可行性的,方可进行辐射环境影响的评价及预测。当进行到项目验收的阶段,辐射环境评价的最主要手段同样也是辐射环境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确定项目建成后确定环境影响与预测结果的差异性,确定废气污染的排放与预想结果是否一致、大气环境是否改变了环境现状。当项目完成后,辐射环境的回顾性评价过程同样需要辐射环境监测数据,通过数据说明环境的可行性,说明项目的成功。因此辐射环境监测数据支撑了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阶段,贯穿于整个辐射环境评价体系之中。
5 结束语
科学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辐射环境监测贯穿于辐射环境评价体系中,辐射环境监测是辐射环境评价的基础并对其起监督作用,辐射环境监测在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最为核心的职能作用。因此,思想上清晰准确地认识到辐射环境监测对辐射环境评价的重要性,工作中不断强化辐射环境监测技术方法的学习,监测时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导则进行操作,为辐射环境评价体系提供有力数据,真正体现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弘.辐射环境监测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梁晓星.空气环境监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吴邦灿.现代环境监测技术[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外借鉴;建议
一、 我国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献中已经出现,2003年第一次在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中出现[1]。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但大都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大规模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和环境的根本转变,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随着人们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低碳经济因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等特征而备受各国关注。近年来,我国为促进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又提出“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城市”等概念。
二、 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经验
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理念和技术上先试先行[2]。欧盟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最高,而英国是低碳经济的先驱和倡导者;日本一直倡导创建低碳社会;巴西则是南美洲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坚定实践者。
英国是第一个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利用海洋资源,积极推动海上风能、海藻能源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英国气候政策的一大特色,具体包括:实施气候变化税制度、设立碳基金、推出气候变化协议和启动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等,这些政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3]。
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特色是立法、技术及政策三者并重。立法上,根据形势变化对现有的能源环境立法进行修改完善,还积极颁布新的法律法规,以保障低碳经济的稳步推进;技术上,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创新,建立技术开发、技术使用和技术普及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政策上,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补助金制度、“领跑者”制度及节能标签制度。
巴西充分利用当地地理和资源优势,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承诺,并采取相应举措,早已形成投资新能源的传统,通过大力推动生物燃料业的发展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了生物柴油的技术开发、生产及推广网络,其水力发电占总装机发电能力的75%,用蔗糖制乙醇替代汽油作为燃料也占到了40%的比例,并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来促进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4]。
除上述几个国家外,瑞典、意大利等国家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首个实行“考驾照—先学环保驾车”的国家,瑞典积极鼓励国民使用环保型汽车,树立了在生活细节中注重环保的榜样。意大利推行“白色证书”制度或能源效率证,这是对能源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一种认证。
三、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综上所述,各国在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及其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获得了成功,甚至成为某些区域或领域的典型。这些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有其独特之处,也有一些共同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首先,推行低碳生产,重视经济激励政策的制定。各国普遍采用的经济激励政策,包括税收、贷款和价格补贴等优惠政策,同时建立并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和低碳认证制度等,提高企业参与低碳建设的积极性,进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其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要对我国现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作出必要调整,限制高碳产品的出口,努力扩大低碳产品出口;再次,提倡低碳消费,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以节能降耗为重点,推进低碳消费,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最后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推行低碳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职责,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
除了以上几点经验以外,要发挥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在适宜地区推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推广和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经验的过程中,不应盲目全盘肯定或否定,而要充分考虑我国自身存在的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 Norwich: TSO (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2]肖文燕. 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策略选择及对中国的启示[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6): 1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