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医疗卫生行业分析

时间:2024-01-17 14:41:01

导语:在医疗卫生行业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疗卫生行业分析

第1篇

中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医疗卫生信息化作为医疗行业经营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抓手,已经在国内医疗卫生行业中普遍开展。根据《医疗卫生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内医疗卫生行业围绕建设国家、省级、地市级等三级信息平台,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数据库,构建一个医疗卫生专用网络,健全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经过“十二五”的五年建设,80%以上医院部署应用了医疗信息系统(HIS),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120余项信息标准得到修订与增补,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也存在顶层设计缺乏统筹,建设格局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优化趋势更加明显,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家庭医疗等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因此,开展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用好用实虚拟化技术,是立足现有建设成果,提升医疗卫生的体系保障能力的有力抓手。

2云计算技术概述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网络信息资源虚拟化技术的集中体现。自2006年美国亚马逊推出世界首个云计算系统——亚马逊云服务(AmazonWebServices,简称AWS),云计算开始在全球范围的快速的推广应用,据Gartner公司统计,2015年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450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经费组成部分。同样,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对云计算技术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的作用高度关注,经过近几年发展,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已经完成云计算架构的发展,并在市场运营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云计算技术作为一个发展的理念,其理论研究者与技术实现者从不同视角对云计算技术概念进行多样化描述,现阶段较为权威的概念描述是美国NIST给出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服务模式,已以形成网络、存储、应用、服务等资源池为目标,实现对网络资源的虚拟化的整合优化,增强可靠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通过云计算定义可以看出,云计算技术以形成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资源池为核心目标,强化对网络资源的灵活调配、削峰填谷,主要具备以下特点:(1)强调对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2)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均衡负载;(3)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控;(4)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智能重组;(5)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成本压缩。

3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简单而言,“智慧医疗”是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相结合的产物,包含医疗资源整合、医疗远程协同、医疗信息安全等方面,它以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核心目标,坚持整合医疗信息资源,增强业务互联互通,加强机构远程联动,逐渐实现业务应用、基础平台、硬件设备等层级的信息共享。当前,云计算技术包含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及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三个维度,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3.1在I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医疗卫生领域的服务器计算资源与光纤通道存储设备资源进行虚拟化,实现物理上分布的计算、存储硬件资源的集中管理与统一调配。强化以虚拟机(VM)的形式,对各医院、医疗点、卫生主管部门提供硬件环节支撑。初步估算,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推广应用,可以使国内医疗行业减少50%以上硬件设备采购投资及60%以上的设备运维成本,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3.2在P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以医疗行业公共云与医院私有云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形成全国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医疗管理、医疗业务信息的融合共享,实现面向公共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包含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功能。

3.3在S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基于安全保密的前提,实现跨单位、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中医疗数据的服务共享,形成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实施对患者的电子病历的增量管理,满足患者危急转院、异地就医的医疗信息动态支援保障。

4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

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涵盖要素多,集成难度高的庞大信息工程,国内相关专家已经开始着手考虑智慧医疗在《医疗卫生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应用方式,因此抓好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的融会,落实好国务院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必由之路,经研究,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以全国医疗公共云平台建设为着力点

持续推动面向社会公共服务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的信息化进程,提升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服务保障能力。针对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型医院看病难等问题,开展自助服务机、医院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初诊在社区,看病在医院,康复回社会”的新型医疗保障模式,提供医疗服务效率,加快患者、药品、医疗设备的流转速度,减少优势医疗资源的闲置浪费。

4.2以面向个人的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为切入点

持续推动医疗服务由医院集中式向家庭分散式的延伸保障。依托智能手表(手环)与智能内衣等技术,实现对家庭危重病人与遗传病史的人员的生命体征实时监控,给出重大疾病威胁报警。同时,借助远程视频看诊可视化技术,实现对异地、分布的病人的病状判断,以及所服药物品种、剂量的在线指导。

4.3以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修改完善为立足点

持续加强医疗信息标准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全民参与、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按照“统一系统架构、统一数据编码、统一服务接口”等方式,修改完善医疗标准体系中基础类、数据类、标准类与管理类等标准,推动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深度与广度,提供系统拓展性与适应性,降低系统建设风险。

5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作为当前主流的网络信息虚拟化技术,在国内外电子政务、企业指导、航空物流、金融证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阶段,国内专家学者不断推出“智慧医疗”的研究专著,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时间,智慧医疗将是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应持之以恒的加强关注研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践。

作者:龙平 单位:和县中医院

参考文献:

[1]战国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研究应用[J].计算机应用,2015,05):22-24.

[2]李甜金.云计算技术对企业大型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J].计算机工程,2014,23(9):27-32.

第2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 财会体系 措施

建国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会体系一直是按照预算会计体系。直到1993年,这种财会体系才开始产生了变化。在1993年,我国开始进行以“两则”、“两制”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改革,为了适应当时经济体制的需要,企业必须对财会体系做出改革。企业先从财务管理和会计合算模式这两方面入手,对财会体系实施了改革。在企业对财会体系做出改革之后,我们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会体系改革也逐渐开始有了变化。随后,财务部也颁布了相应法规,这些法规成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规范。

一、经济体制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体系的影响分析

预算会计(也叫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医疗事业单位属于预算会计这一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事业单位被推向市场,这样也使得医疗事业单位的定位发生了变化,这使得以前许多的公益利机构(如各大医院等)都开始实施企业化管理。以前的全额或差额拨款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如今的少量补贴(比如医院一些大型设备的补贴)和通过宏观管理以实现税收减免的优惠。这样的变化,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体系的理论基础发生了变化,以前的会计体系已经不再适用如今财务体系的现实要求了。只有做出改变才能适应新的要求。

政医分开,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再有行政职能和行政收费项目,对于预算内收支和预算外收支再也没有清晰的划分。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拨款也在逐渐减少,有些区域甚至取消了政府财政拨款,只剩下少量的补贴。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要求单位必须按照市场要求进行管理,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形势。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行业内的垄断被破坏,行业内开始实行竞争机制。现在医疗行业,研究机构在行业内部出现了竞争,疾病控制机构中某些传统业务也慢慢开始在行业内部开放,垄断地位越来越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要想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站稳脚跟,并且取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自主生财、广开财源。对以前预算体制下的财会体系进行改革,建立起一个能适应当前形式需要的财会体系。

二、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变革方向分析

(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考评系统

假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运行没有设置相应考核考评,那么就不能够保证该项制度的实施。需要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各个组织之间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分析原因,并进行综合评价,客观地给予考评评价和奖惩措施,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励相关部门及其员工将工作做好。

(二)会计人员进行再教育

财务工作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假如会计人员没有专业化的素质及职业道德是不能够很好胜任的。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必然会引起经济活动的会计失真现象严重。因此,抓好内部控制,这是当前的重中之重。要不断强化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开展人才培训的各项有效渠道,培养有经济知识、会计知识,同时具备计算机等多项技能于一身的会计人员。

(三)财务管理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理财环境也在慢慢地向着企业化靠拢。在没有进行体制改革之前,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政府拨款,政府并不要求资金的收益权,对于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内容也没有必要进行反映,当时财务部门的主要责任就是监督。因此,重视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但是,在进行了体制改革之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必须要有充足的物质保障作为基础。在市场经济下,没有资金可以供免费使用,债权人和所有人对投入资金是要求收入权的,这就使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理财活动的工作重点发生了转变,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得不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资金的筹集决策和投放决策上来。这样,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就必须建立起以现金流量指标为主的决策评价管理体系,才能做好现在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

在未进行体制改革之前,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收入的资金会存入银行,从而造成资金的闲置;而进行了体制改革之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起现金只有用来投资才能产生利润的观念。所以为了减少决策失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起健全的投资评价体系,完善内部监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仅要把握好直接投资,还要使单位的医疗决策和医疗评价体系得到完善,以使单位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强化公共卫生财务内部控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配备专门的财务人员,如果没有,兼职人员必须进行专门培训,取得会计证后方可上岗,并且要保持相对稳定。制定健全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会计、出纳、收费员不得互相兼任,以约束各项财务收支行为;医院的一切财务收支必须统一纳入单位核算,财务收支到年底要进行张贴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加强监管

一些卫生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对于会计基础工作过于放松管理,并没有真正担负起监督及其检查的责任。在医院卫生事业单位改革开放过程当中,人们对于卫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管理产生了模糊的认识。诸如,会计基础工作是各个单位的内部工作,由各个单位负责人承担即可,上级主管部门并不需要过多与干涉。这些问题导致一些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处在一种无人监管的状态。因此,一定要加强国家监督,即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对于医疗卫生事业会计部门的监督,要强化社会的监督,即对会计事务所实施的监督。

(三)完善会计队伍

要做好财务工作,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非常重要。财会工作人员的素质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我们要把财务部门的负责人配备好,并且要尽快选出一个思想觉悟强、业务能力强的领导班子;其次,我们要使财会人员的思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要对财会人员组织定期的培训,学习科学的现代的管理知识,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一定的了解,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并且能利用新知识对财会信息进行预测和分析,在整个工作当中都能保持一个比较高的效率,并且能准确地完成工作;最后,要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会结构进行优化。

(四)强化财务制度的建设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财务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距离科学的管理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必须还要继续努力,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科学的以内部控制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使各项财务工作得到规范。

四、小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会管理体系只有做出改革才能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良好的生存。在改革我国医疗事业单位财会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随着我国事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也必须进行必要的深化。我们必须要根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体系的具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最适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方案,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改革,这样才能使改革取得良好的成效,才能使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有一个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郝春.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财会制度的探讨分析[J]. 财经界(学术版), 2011(7): 163.

[2] 曹金亮. 关于我国事业单位财会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9): 338.

[3] 次仁顿单. 加强医疗卫生部门财会监管工作[J]. 医药杂志, 2008(1): 32-35.

第3篇

1.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都是由国家控制,及时在财务活动中出现了一些风险,都是国家承担,因此医疗卫生企业管理人员缺乏财务风险意识,他们认为,只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财务制度就不会发生财务风险。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非常大,一方面是受整体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环境下,医疗卫生企业财务活动日益复杂,很多的财务风险是管理者无法遇见的,加之管理者对于财务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风险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对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更加稳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2.财务人员的行为风险

财务人员的行为风险是企业在开展财务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财务风险。财务人员在企业中长期工作,对于企业各方面的规定都比较熟悉,而且自身拥有第一手的财务资料,因此财务人员很容易为了个人利益,作出一些损害企业发展的事情。医疗卫生行业的企业作为企业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经营与发展也需要很多的财务人?T的支撑,因此其财务人员的行为风险依然非常大。这种风险一方面是由于财务人员制度道德所致;另一方面还有一些财务风险并不是主观行为,而是由于工作失误造成的经济利益的损失,进而引发财务风险。

3.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医疗卫生企业内部的财务监控机制不完善,缺乏财务风险费相关的制度,使得工作人员对于财务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随意性非常强,无形中增加了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控制造成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流程不科学,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增加了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在医疗卫生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分离,这为财务人员行为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财务风险不断提升。

4.对资金管控不重视

医疗卫生行业的财务费风险很大一部分来自资金管理,因此医疗卫生企业应该加大对于资金的管理与控制,然而,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企业对于资金管控不重视。医疗卫生企业的管理者把大部分的经理都放在了增加经济效益上,他们更加注重如何增加营业收入,宁可多花钱打广告也不会拿出资金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因此,医疗卫生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比较低,影响了财务活动,增加了财务风险。

二、如何应对医疗卫生行业财务风险

1.提升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企业也开始市场化,及时是公立医院也开始走市场化之路,因此,医院需要自担风险,为了降低医院的财务风险,医院管理人员应该提升风险意识,管理者一定要意识到只要风险发生了,那么医院就会承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该提高对于风险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在医院内部,应该积极宣传财务风险的重要性,让全体员工都提高风险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降低风险,监督财务工作,一旦发现风险,及时汇报,采取有效措施把防止风险发生。

2.强化会计人员的培育力度

会计人员的行为对于财务风险具有重要影响,为了防止会计人员的行为带来的财务风险。医疗卫生企业应该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降低由于专业水平不足造成的财务风险。另外,还要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视,设置培训机会,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防止财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带来的财务风险。在招聘财务人员的时候,要加强对于财务人员道德水平的了解,如果道德水平低,那么及时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再高都不要录用。

3.完善内控体制与风险方略

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度上对财务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首先,应该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有针对性的制度,保证制定能够真正的执行,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让制度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降低医疗卫生行业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其次,因该提升财务制定的科学性,保证制度作用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再次,应该增加财务制度的全面性,防止制度漏洞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损害医疗卫生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财务风险。

第4篇

关键词:政府;卫生投入;医药费用;医疗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71-03

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投入及医疗费用控制现状

(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投入现状

自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确立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全新发展战略,公共财政的运行在结构上发生了一定的转型,其突出表现就是公共财政在民生或国际上通称的“社会领域”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强化政府责任”成为医疗卫生改革的指导思想,医疗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管理进入调整创新阶段。从投入角度讲,政府投入的责任逐步走向理性,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成为重点关注。政府投入方向开始逐步转变,更注重公平与可及性,大规模地重建了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重大进展,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有了基本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政府开始注重对医疗市场价格秩序的管理和对医疗机构的执法检查,对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项目收费进行管控。这体现了政府在医疗卫生行业管理方面所作的努力。

(二)我国医疗费用控制现状

新医改之前,政府只是投入资金,但并不管资金的用处,除个别特殊项目需要审批之外,医院有很大的自,根据自身发展和利润的角度去决策。虽然政府管住了物价,但是政府并没有管住医疗费用,医院的院长有很大的选择空间。政府与公立医院的传统关系,对公立医院来讲有其不利的一面,即政府对公立医院管得很死,但对公立医院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就是政府是公立医院利益的代表者。

卫生改革之后,政府已改变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角色,由原来是公立医院、医生利益的代表者转向13亿人民的利益代表者。政府角色的这种转变不仅会相对增加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而且还会加强对公立医院经营行为的监管,这会使人们某些习以为常的经营行为受到限制。因而,公立医院要想生存和发展,需要付出比新医改前更多的努力。

二、我国医疗费用控制目前的问题

(一)我国医疗费用控制目前的问题

1.医疗保险费用不断增长。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以来,虽然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不断增加,但是支出也是高速增长着。无论是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还是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医疗保险工作大检查中,就出现了个别省市、地区大量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情况。医疗保险基金本是患者的救命钱,现在却成了少数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牟取私利的手段。这些违规违章的医院很多都是采取虚假记账、“挂名挂床”住院、伪造病历、调换处方药、虚构处方等手段套取金钱或者财政拨款。与此同时,另有一些机构或部门为未参保人员或不属于报销的项目进行违规操作,使其得以报销。在这些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的“骗保”过程中,他们通常扮演着“两头通吃”的角色:一方面作假骗取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另一方面又多记多收取医疗药品费用。

2.医疗费用控制意识薄弱。我国目前的社保制度没有对被保险人的就医行为进行限制,被保险人可自行选择医疗机构。赋予被保险人选择权的初衷在于促进各大医院良性竞争,通过有效的手段降低医疗的成本、提高服务的质量,但目前看来效果甚微。由于患者对医疗费用变动并不敏感,而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却异常敏感,医疗服务市场中供给方间的竞争就主要是非价格竞争了。大型医院有着设备先进,医疗水平高的优势,因此患者的就医行为存在着非理性因素,无论大病小病,人们总是更相信高级别医院。众多疾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可得到有效治疗,一部分慢性病也完全可以经过家庭护理就完成治疗。

3.缺乏监督、竞争和退出机制。就我国目前的社保管理体制来看,社保医疗管理部门是通过与医疗保险定点服务机构签定医疗服务协议来监督他们的,两者在行政上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只是一种契约关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保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对医疗机构的行为不能进行充分的监督。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因其人员、条件的限制也决定了其监督作用非常有限。再次,我国现行大部分医疗机构仍具有公立性质。它们属于人民的共有财产,不可轻易关闭;而且取缔公立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则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流失;医疗服务人员下岗待业,更会增加政府的政治压力,若处理不当甚至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对于违规的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社保医疗管理部门很少会撤消其资格,使得退出机制无法有效运行,监督效果差强人意。

(二)医疗保险费用不断增长的原因分析

第5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55-01

实施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激发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医疗卫生人员的才能,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医疗卫生行业的科技含量高,所需专业的医疗人才量大,对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医疗卫生行业的员工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一些管理策略,希望能够对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升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目前医疗卫生行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滞后。目前,一些医疗卫生依然沿习着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在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仍是重复着既简单又繁琐的人工操作的人事、组织管理工作。这种滞后的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落后于形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欠缺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及学习背景,达不到现代人力资源的需求。日常管理信息化应用上的水准比较低,不能够实现对医院员工档案、工资、福利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

2.缺乏人才培养制度。医疗卫生行业人才的培养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为支持要素,可是,一些单位在人才培训工作上不够积极主动,其主要工作依然放在晋升教育、新技术的探究等方面,临床知识的获得一般也是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的,造成一些医疗卫生行业单位在人力资源培养建设方面投入的力度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重视度存在偏差。目前,一些医疗卫生行业单位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重视度上存在偏差与侧重,对社会效益的重视力度严重不足。医疗卫生行业本质属于一种社会公益性单位,其表现的是整个行业的形象,所以,重视医疗卫生单位的社会效益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1.管理观念上从“以事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注重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注重的是每个人的责任心及积极主动性。要大力推行“人才决定医院未来”这一先进的经营理念,把个人的价值与医院的未来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重视医院每一位员工的个性化发展是医院能否对人才有强大吸引力的关键,因此,医院要对各类型人才加大培养力度,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为医院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促使人力资源与医院的未来发展实现互动,医院与员工利益的共同实现。医院,是各类型人才聚集的场所,医学的快速腾飞与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医院要对员工实施各方面的技能培训,对本土医生实施岗前培训、在职教育或外出进修的医生进行任职前系统培训。可从其他单位或者国外聘请一些博硕高学历的高技术专业人才,凭借重点院校的科研技术队伍,创造出一流的医院社会形象。医院应站在员工发展的角度为其谋发展,提供学习及发展的机会。医院领导应经常与医务人员进行思想沟通,以促使医院与院内的每一名员工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将医院的未来发展与员工的个人发展结合在一起。

2.管理理念上由视人为“成本”向视人为“资源”转变。人才是医院发展的重要财富。医院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对于医院有着非凡的重要意义。在人才的重视度上,医院要竭尽全力给予大力度的投资,使医务人员各尽所能、各尽其才,促使人才的知识能力获得显著的提高,促使医院整体能力的提升,如:医院服务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等等,医院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便可为医院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管理层面上由“单一层面”向“整体层面”转变。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站在医院全局的角度进行考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以往的行政事务性管理的传统模式中摆脱出来,用自己专业的视角对未来整个医疗市场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探索、调研,对医疗市场将来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及预测,按照医院未来的发展战略,有针对性、有规划性地制定人才引进方案规划,把握好人才的引进、人才质量,不遗余力地打造优秀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医疗团队,确保医院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占据优势,处于有利的地位。要放眼未来,认识市场竞争实则是人才的竞争,为此医院要充分考虑人才的培养及人才潜能的挖掘,促使医院整体社会经济效益得到显著程度的提高。

第6篇

对医疗改革视角下的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需求分析,可以主要从医疗体系和医院工资与绩效考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实施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我国地域较为辽阔,在庞大的国土范围内,医疗体系也十分的庞大,全国注册医院在2009年的统计结果中显示有将近2万个之多,随着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医疗改革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医改涉及到资金活动信息的管理与统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医改财务核算信息的审计需要独立的审计给予可信、可靠性的保障。独立的财务报表审计将有助于发挥第三方的审计和监督作用,有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有助于医改财务工作的持续改进,增加公众对医院的信心,有利于为医院发展引入社会资金的注入,从而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次,实施医院财务独立审计有助于推动医院绩效工资改革。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通过分析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实践表可以发现,2009年10月1日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工资改革。其他事业单位如大中型公立医院于2010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与基层卫生单位经费由县级财政保证,省级统筹,其他单位按照类型不同分别由财政和事业单位负担。政府对资金的投入和资金的运行效率需要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同时给纳税者以及社会公众一个透明的回答,这些要求都需要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给予保证。

我国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的可行性分析

对我国医院财务报表进行独立审计可行性分析可以从国际做法和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优势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在进行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业务中关注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在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方面,美国的做法相对比较成熟,每年都会通过议会对全国的医疗卫生相关的费用支出进行审计,并在审计合格的基础上向议会提交医院的财务报告,以便为下一个年度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审批做基础。在欧洲,许多国家都通过法律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费用支出做了独立审计方面的规定。因此,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独立审计方面,注册会计师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国家比较成熟的审计做法,不断完善我国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体系。

其次,最近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颁布实行能够为我国医院进行财务报表独立审计提供可行性依据。2011年1月18日正式对外公布了修订后的《医院财务制度》(财社[2010]306号)和《医院会计制度》(财会[2010]27号)、新制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财社[2010]307号)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财会[2010]26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同步制定了《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会协[2011]3号),医院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五项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较原制度有多方面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医疗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审计理论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医院的资产负债状况和运营情况,同时也顺应了新时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旧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无形资产核算与摊销、坏账准备的计提方面与比例以及投资项目等会计内容进行了切合实际,反映医院经济业务实质的修改,大大的为医院进行财务报表独立编报和注册会计师进行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提供了依据。

最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方面的专业能力优势能够为我国医院进行财务报表独立审计实行提供改善意见,注册会计师是我国进行外部第三方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审计实践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监督力量之一,注册会计师行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他的主要任务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良性发展提供审计等监督服务,在审计的过程中,接受审计的我国医院应当积极的配合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充分的利用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和监督方面的专业优势为自己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和审计,以便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保证自身能够在健康的状态下不断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

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中应当格外关注的事项

1.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素质,以适应新的变化要求。为了做好医院财务报表的独立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应当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及时的补充有关医疗卫生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时的把握医疗改革的发展方向、改革的特点以及新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新的发展和变化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所带来新的要求等。

2.医疗卫生改革独立审计与企业的独立审计存在很大的不同。医院在编制上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是以非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业务也主要有挂号费、门诊费、住院费和医药费用的审计,这与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独立审计十分的不同。审计承担单位应当仔细的研究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并在参考国外成熟做法与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筹划医院审计方案和实施步骤。

3.重视会计师事务所人才的培养,以便能够有效的进行医院财务报表的独立审计工作。加强岗位培训和业务训练,将中青年和业务骨干培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以此为契机,充实和健全人才培养计划,改革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不断增强事务所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为医院财务报表独立审计提供更强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第7篇

利用计算机和新一代网络技术,研究应用于卫生领域的关键技术,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改造和构建国家或区域性的卫生信息体系。

我国新医改方案中提出了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作为新医改“四梁八柱”中的一根柱子,并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给卫生信息化带来怎样的机遇?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又将在哪些方面促进新医改目标的实现?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科协主席李兰娟。

记者:卫生信息化建设对我国医改的促进作用有哪些?

李兰娟:当前,卫生信息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政策环境,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现代健康维护和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提供保障。以资源共享和互通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已成为构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对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维护全体公民健康、加快和谐社会构建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运用信息化手段、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深入分析我国公民个人健康需求,利用计算机和新一代网络技术,研究应用于卫生领域的关键技术,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改造和构建国家或区域性的卫生信息体系,构建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支撑。近年来,我国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医院信息化普及,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开始建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有了良好开端。但是也存在问题,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应用系统互相独立,医疗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孤岛”现象严重;卫生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仍然不够健全,标准无法落实。新型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全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卫生管理机构、患者、医疗支付方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机构,提供以数字化形式收集、传递、存储、处理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以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需要,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三、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在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形势下,只有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向着突破医疗信息孤岛、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就医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和谐医患关系、保障人民健康的方向努力,才能真正转换我国的卫生事业模式,从大病晚期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实现医疗卫生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真正落入实处,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记者:“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运用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李兰娟:该项目是200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卫生部联合向科技部申报的“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是医疗卫生、信息通讯、公共管理、标准等多学科领域的融合创新的的成果,是协同创新发展科技并促进应用的典型。

该项目研制并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特色、顺应医改需求的数字卫生标准体系;首次创建涵盖全人全程10个生命节点、囊括11个子系统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现了居民健康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创建了以物联网为技术支撑,以标准化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医院全过程、标准化、精细化、一体化的流程管理;首次构建了统一的、标准化的省市县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体系;构建了远程重症会诊、远程持续监护、远程虚拟病床、远程预约服务、远程医学教育、远程科室合作、区域检验检查、三级双向转诊8种服务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建立了开放的第三方运作机制,形成多对多的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了医疗成本增长,优化了资源利用,推进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记者: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实施,有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李兰娟: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建立统一的国家健康信息系统。

对居民而言:可实现一生连续、全方位的健康档案记录(含电子病历);在看病就诊时,无论到哪个医院,只要能上网和病人许可,就可以查看个人病史、健康史,有利于病人就诊和治疗;在突发健康事件发生或急诊时,通过网络化快速查找血型、过敏史等健康档案,有利于缩短急救时间;根据个人健康史,可实现自我健康教育,实施健康计划。

对医院而言:可以了解病人史,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和治疗效果;可以调用相关电子病案,为病人治疗进行辅助决策;可以进行远程调用病人检查报告、医学影像,供制定治疗方案使用或进行专家会诊;可提供药物过敏、治疗安全警示等,减少医疗事故发生;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医院全过程标准化、精细化、一体化的管理。

对公共卫生机构而言:疾控中心可以从社区、医院获取疾病个案信息,挖掘分析出区域性群体疫情信息,科学实现“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的防治决策;监督机构可以从区域性群体的健康信息中,对餐饮、食品加工、学校、娱乐场所等,所有与人民群众健康相关的单位实现有效管理;妇幼保健机构可以对社区内的孕产妇、婴幼儿实时跟踪保健和主动提供适时服务;健康教育中心可以结合区域性群体健康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和活动。

对卫生行政部门而言: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数字卫生标准,可避免软件低水平重复开发和应用系统的“孤岛”现象;通过建设网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对区域内各种医疗卫生数据进行实时采集;通过对区域性群体健康数据的汇总分析,可以科学地制定医疗卫生相关决策,可以更有效地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方案实施,可以更加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和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

对政府和社会而言:通过共享的信息平台,实现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结果的互认,可减少重复检查;建立远程会诊系统,让在海岛、山区的病人,可享受到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网络互联,可实现双向转诊、疾病跟踪,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住医院”的格局等等;通过这几项措施的落实,可有效缓解“看病贵”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对其它与卫生相关的单位和部门而言:药监部门通过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可以获得药品使用有关数据,进行实时在线的不良药物事件的监测和提供用药分析服务;社会保险部门可以了解医疗整体面貌,辅助和推动医保业务的开展;民政系统可获取残疾人群信息,提供残疾康复管理;公安系统获取出生人口信息,触发新增人群建档工作;计生委获取育龄妇女信息,可对已婚女性进行计划生育管理。

记者:国家数字卫生项目对于医疗卫生信息产业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第8篇

(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影响

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建立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目的在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 ,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目前,新医改的目标就是要让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全部人口,确保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二)基本药物制度的影响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是为了确保基本药物的采购、配送合理的使用。对医疗卫生机构,就是要通过规范诊断治疗的程序使得基本药物能够成为治疗当中最重要的手段。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对于城市公立医院造成的主要影响有:一是切断了药品收入利润渠道 ,医疗收支平衡的压力增大;二是常见病、多发病中主要依赖药物治疗疾病的市场优势逐步丧失,会造成部分资源闲置;三是对政府的依赖加大,医疗机构利润的降低,增大了医院对政府投入的依赖 ,医院应对市场的灵活性降低。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的影响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的内容主要包括:(1)在农村,强化县乡村三级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在城市要特别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在于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结构,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让医疗卫生服务更加贴近服务对象,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

二、医院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目前国有医院在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中占主导地位,仍然是医疗服务提供的主体力量。其主要特点是享受同级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国家宏观政策的扶助与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配置与就医环境相对较好,一般都是当地医疗、科研、预防和保健中心;是国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集聚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其人才数量及质量是其他医院所不可比拟的;在社会上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其无形资产具有很大的价值。大型公立医院在当地一般具备品牌优势和人才优势。所谓医院品牌就是在医院文化环境下,通过医疗服务、经营管理与就医者忠诚等要素在社会形成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二)劣势分析

长期以来,医疗卫生行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公立医院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产权制度不清晰,国家与医院职工责权不明确;医院管理体制僵化,医院只是执行政府行政部门的指令,政府行政部门对医院干预过多,国家要求卫生实行全行业管理有一定难度;医院的自不落实,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展缓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职工的积极性不高;随着人才争夺战的白热化,存在人才外流的风险;医院行政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机构及人员庞大,医院的运行成本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医院的改革与发展。

(三)市场机会分析

国有公立医院可以通过加强技术、质量、服务管理内涵建设,充分利用病源广泛这一有利条件,积极开展适宜新技术和服务项目,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的政策明确规定,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可以提供少量的非基本医疗服务,事实上也为国有医院进一步拓展市场提供了机会。如现在许多国有医院开展的特优服务就是医院充分利用设备优势、专家优势、就医条件优势为经济条件较好的病人提供的特殊服务 ,受到了特定人群的欢迎。

(四)市场威胁分析

医疗市场份额有限,不同类型的医院都将面对竞争对手,必须时刻保持抢占市场份额的意识和行动,否则不能保证医院的发展,甚至连生存也将受到威胁。当前是医院全面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每一家医院都会受到人才流失的威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将成为医院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人们文化素质提高、法律意识增强 ,就医者将会对医院的技术和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医院必须启用一定的人员和精力来处理就医者的不满 ,医院必须谨慎对待并妥善处理。另外,外资医院和民营医院异军突起,使公立医院在市场竞争方面的丧失一部分主动权。

三、 医院应对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实施网络化经营战略

公立医院可以充分利用医院是区域内技术、人才、教学和科研中心的优势条件,适时、适机地组建医疗集团,采取多种方式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合作,建立以自身医院为核心的,以周边医疗卫生机构为节点 ,以技术、人才、市场和资源为纽带,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人才和科研教学支持中心,专注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想做做不好、想做不能做的项目加速发展。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公立医院发挥现有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管理优势、培训优势,向基层医院输送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手段,构建优秀的医院文化。新医改方案要求每所城市三级医院要与 3所左右县级医院,包括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 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负责基层医院的培训工作,帮助基层医院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对于基层医院解决不了的疑难病症,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这样下级医院不盲目截流,上级医院不大小通吃,每家医院各有特色,优势都可以发挥到最大,避免同质化,从而有效保证每一个节点都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降低成本

公立医院医院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降低成本。在保证医疗优质服务的前提下,无论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开源节流,控制并减少成本是公立医院经营之上策。新医改取消了药品加成 ,改“以药养医”为“以技养医”,国家对公立医院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服务收费标准、增加政府投入等几个渠道来补偿,这样会导致医院药品收入下降,这对于医药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三)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服务质量

第9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 卫生单位 统计工作

一、基层医疗机构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统计工作的意义主要在以下几点:一是可以科学客观的反映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因为这种统计工作是一种全面的客观的统计,所有的统计结果都有真实的数据可考证,所以能够更加客观的反应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二是可以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医疗卫生行业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都需要一定的依据,这种依据越准确越详细就越好,所以这样的统计工作是必要的;三是可以将医疗行业的服务和效益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评价,某一个医疗单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以及最终的效益如何都可以靠这些统计数据来说话。

二、基层医疗机构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合理的管理制度

现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存在比较大的随意,缺乏健全的制度进行规范,当然在统计工作方面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没有系统的统计制度、缺乏健全的统计工作流程、档案管理不科学等。例如病人的登记工作,每天到医院看病的人会很多,登记工作会比较繁琐,对细节的要求很高,如果这项工作缺乏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制度和规划,就很容易出现混乱的情况。

(二)统计出来的数据存在严重的误差

由于一个医院会涉及到内科、外科、骨科、耳鼻喉科等很多科室,一般情况下这些科室对科室内部的数据都有一个自己的初始的统计,他们在统计的时间、周期、方法、标准都存在一定的出入,而且科室之间的沟通交流又缺乏,这种不一致和不协调,就导致了在最终归拢数据的时候会出现严重的误差。这些误差就加剧了最终分析数据的难度,也势必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客观性。

(三)对于统计和汇总数据的利用率低

医疗卫生单位的数据统计不是目的,我们统计这些数据的最终目的是分析数据,得出来能够反映客观情况的结果,以客观的呈现我们工作的优缺点,从而为我们进行下一步的计划和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所以数据统计出来以后的利用很重要,现在存在的问题就是对这些数据的利用率太低,很多医院只是把统计工作当成一项硬性任务,统计完了也就结束了,对其置之不理,这对下一步的工作是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的,统计工作也成了无用功。

(四)在基层医疗领域对于统计工作的监督落实有待完善

目前,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统计工作存在着监督落实不力的情况,虽然上级对于这项工作已经下达了严格的明确的执行标准和要求,但是很多医院还是不能够全面的彻底的贯彻执行,要么按照以前的标准我行我素,要么就是敷衍了事,缺乏认真执行的态度,态度决定行动,如果没有严格的执行态度,执行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就是监督落实工作没有做到位。

其实产生上面几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医疗从业人员职责不清晰,责任感差,对待问题不能够正确诚恳的面对;其二是基层医疗服务投入低、基础设施落后,受客观条件所限;其三是在基层医疗服务统计工作理论发展有所滞后。

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统计工作质量的改进意见

(一)健全制度,加强监控,确保统计数据来源真实可靠

医疗机构要明确统计人员工作职责,规范统计工作行为,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及时。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核查,坚持定期查对,每月对统计数据进行综合评估,追踪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数据质量,真实反映医疗机构的医疗活动,为机构管理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采用各种方法提高从事基层医疗机构统计工作职工的全面的素质

上文也对现在这项工作中存在各种问题原因进行了一个简略的分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会在很多方面影响数据统计工作的质量,所以一定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首先要严格准入制度,在人员的筛选工作上就好把好关,不能那些业务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的人进入到队伍中来;其次要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在现有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之上再次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再次要做好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培养他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

(三)加强卫生统计信息化建设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卫生统计领域的应用, 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意义重大。目前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缺少临床信息系统、决策和管理的支持系统,因此要加快医疗卫生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医疗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

(四)加强卫生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充分发挥卫生统计服务决策的功能

工作人员的任务不是数据统计完了就万事大吉了,更重要的工作再后面,对于数据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并且指导今后的工作才是数据统计的重头戏。所以要加强对卫生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提高这些数据的利用率。对于这些各阶段采集到的数据要定期的进行整理和分析,而且要做到能够脱离表面化和肤浅化,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深入分析问题和影响,提供好的线索,这才能够更好的发挥统计工作的意义。

(五)提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很多工作成果的好坏都源于重视程度的高低,如果对这项工作很重视,肯定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确保该工作能够做好,所以基层医疗单位数据统计工作想到做好,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对它的重视。首先领导要重视,领导重视了,才能以一种更加强硬、更加严格的态度去要求属下做这项工作;其次各部门要重视,上文也提高,统计工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很重要,所以部门一定要重视,提高沟通协调的能力;再次职工要重视,只有每个参与到的个体能够充满能量,集体的力量才会显示出来。

总之,卫生统计工作对于医疗事业的助力主要体现在质量监督和管理决策方面提供依据。所以要做好提高统计工作的管理,提升统计结果的质量,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卫生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