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校园对家庭的影响

时间:2024-01-17 14:41:02

导语:在校园对家庭的影响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校园对家庭的影响

第1篇

辅导缘由:

该生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与抑郁,总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不顺心,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即使遇到喜事,也毫无喜悦的心情,过去很有兴趣去看电影,听音乐,但后来就索然无味.长期将自己关在房子里面,不敢和其他人接触.对家人的关心没有任何反映,尤其害怕她的哥哥,不相信任何人.在学校不喜欢和老师、同学接触,喜欢独来独往。

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这是造成该生内向问题的障碍的主要因素。其父亲参与赌博,欠下多笔债款,家庭负担非常重,使他们更缺少时间和心情去照顾孩子;再次,其哥哥一向被认为是家里最有出色的孩子,父母的重心自然移到哥哥的身上,她哥哥也长期借口叫她干这干那,一不顺心便殴打她。由此该生感到家庭冷落自己,她增加了自卑的感觉,感到自己是家庭当中的一个没有用的人。

(2)学校因素。

她在学校中找不到可信任的老师和同学,心中的话无从倾吐,老师不能找到帮助她的根本原因,反而对她的行为感到莫明其妙,对她加以训斥和批评。导致该生畏惧心理和自卑心理发展到学校里,这包括对老师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另外,与同学间的关系不良,班里没有人与她交朋友,这也导致她缺乏温暖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阶段最需要的是同龄人的关心和帮助,但她正缺乏了这样的对象。故此,她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与抑郁,总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不顺心,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来。

解决策略与经过:

可通过谈话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危害,逐步培养起对家庭,对社会的信任感。再次,使她了解自己情况,使其对辅导产生信心,鼓励该生积极配合辅导。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用以下方法进行辅导:(1)家庭探访,与家人保持联系,更深入地了解家庭背景.结合家庭的教育,对她进行必要的帮助。(2) 随时观察她的上课情况,有意及无意地让她知道她是被关心和被注意着的。(3)利用同伴的力量,结交益友,让她感受学校的温暖。(4)鼓励她应该建立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多体贴父母及家人,不能把父母对哥哥的关心看成是对自己的不公平,要让她知道关心她的人是很多的。(5)教育她哥哥要疼爱自己的妹妹。(6)建议父母亲带她看专业的心理医生。摸平她留在心理底层的童年阴影。

辅导结果

通过辅导该生对家人的关心没有任何反映,尤其害怕她的哥哥,不相信任何人等现象基本消失。

辅导感悟: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学校要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1.1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建有文化长廊,布置好名人名句,名师观点等,多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身心,美化生活,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1.2 校园物质建设。学校应打造一流主环境建设,教学楼以崭新、整洁、明亮、美丽为主题,学校的活动场所应当是洁净卫生,充满绿色和生机的场合。学校周围应多种名花异草,茂林修竹,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小学生的情操。

1.3 学校“”的建设。学校要打造一个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建设,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小学生信任学校,喜欢学校,让学校成为他们学习成长和感到温暖快乐的地方。

1.4 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成绩,能力,隐私,做学生的学习楷模,让学生有亲师感。引导学生学习,交往,明白是非。使学生懂得为人处世,为祖国为集体争光的思想。

1.5 一位学生。我们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行为和生活。平时要多走进学生的生活,用儿童的目光,结合正确的认知,多了解学生的生活,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生生活加以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烦恼。帮助他们形式良好的心理品质。

1.6 平对待每一位学生。“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的思想,智力,成长都是有差异的,我们教师更要用正确的眼光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亲信的人,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爱,感爱老师的辛劳就是为了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

2.展个别心理辅导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生存辅导三方面。让学生感受爱,接受爱的情绪体验,在和同伙,老师交往时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则,对尊重、合作、帮助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体验,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能以此来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形式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主意识等。更要向家长宣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向学生家长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和操作方法,使他们配合学校的心理教育。并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

第2篇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对策;评价体系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也随之增加,尤其在一些农业院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我国开始实行的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和认定程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到目前为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过程中仍有很多困难。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1.认定依据不够标准化

高校家庭贫困学生又分为一般困难学生与特殊困难学生,对于烈士子女、孤儿、单亲子女以及父母患有重大疾病的经济困难学生比较容易界定,而其他的一般困难学生与特殊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比较模糊,难以界定。此外,贫困又具有相对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对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界定的不统一,学校对学生的真实贫困程度难以掌握。例如:一部分学生在填写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时,隐瞒真实收入。另外,即使同一地区收入相同的两个家庭,由于受灾、负债、疾病以及多子女上学等不同情况,导致了每个家庭的贫困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认定的还不够量化和标准化。

2.认定程序规范性不强

目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通常是:学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学生本人自愿申请,班级评议、专业评议、小组评议、学院审核、学校审核的程序。但是,在认定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在学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开具经济困难证明的过程中,有可能对普通贫困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无法准确把握;另外,由于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约束管理机制,导致证明材料的真实性无法保证。(2)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自尊心的影响,不愿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公开;也有一些学生为了能够得到国家、学校的无偿资助而故意夸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3)在班级民主评议阶段,部分评议小组成员的责任心不强,或者对申请同学的日常表现没有深入的了解。以上这些原因都导致了认定程序的不规范性。

3.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

在实际的认定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看待贫困,部分学生自己填写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虚报家庭收入申请助学金。一些经济困难学生在得到国家和学校给予的相关资助后,并没有将资助用于学习及生活消费上面,而是购买了高档用品、品牌衣物等攀比消费上面。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甚至想通过拖欠学费达到获取国家助学金资格的目的,他们不懂得珍惜国家和学校给予的这份帮扶,在利益面前经受不住考验。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对策研究

1.严格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

首先,辅导员对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有准确深入的了解,通过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谈话,辅导员与班主任、学生干部、班级同学对学生日常学习状态和生活消费水平进行多角度多层次了解,做到认定的真实、公正。其次,要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过程开始,对评议过程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由评议前学生自愿申请,评议过程公平、公正,家庭情况评议人性化、认定工作程序严格规范化、认定过程公开透明化、困难学生自我约束常态化。

2.建立严格的监督制约制度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束后,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经济困难评议小组的成员还要不定期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辅导员可以通过谈心谈话、问卷调查以及校园卡消费记录等方式进行了解。学校还应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走访,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受资助情况、消费情况反馈给家长,以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公平、科学、有效地做好。

3.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

大学生诚信观的确立主要靠学生的自律,但要增强贫困学生的诚信意识,学校要建立起强有力的诚信约束机制。建立大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个人诚信档案中要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平均成绩,上课出勤情况,有无考试作弊行为,有无违反校规校纪情况,是否按期缴纳学费、公寓费、教材费,早操出勤情况,获得过何种奖励、获得过何种资助情况等。要将每个学期的诚信表现记录在案,对诚信度高的贫困生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同时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使他人引以为戒,从而为高校诚信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4.加强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教育,让广大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能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和帮扶,要帮助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让他们学会饮水思源,激发他们能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同时,通过参加勤工助学等多种方式来减轻生活负担,让他们端正态度、调正心态,在利益面前要经得起考验。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贫困,自强自立。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任重而道远,能够保证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此外,健全的认定机制也使假冒特困生的学生无处遁形,使学校在资源配置上体现公平的原则,形成一个诚信、和谐的校园环境。

第3篇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

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

当今社会正面向多元化发展,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并因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象征性和大众化的色彩和基调。“今朝有酒今朝醉”,似乎日渐成为一种时尚。“负翁”、“月光族”随之大批涌来。在我们的校园中,昔日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中,又夹杂进了“手机声声”。为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目前的消费状况,为我校明确确定贫困生标准提供可靠参考资料,同时为我校学工处开展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学生工作信息中心特开展此次调研。

调研时间:20*年11月27日---20*年12月15日

调研对象:校本部外语学院、水土学院、经管学院等九个学院

调研方式:问卷调研

调研情况: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76份,回收率高达98.95%,数据真实,可信度高。此次调研,主要针对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等方面展开调研。

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消费去向: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学习方面,我校学生的花费主要在购书上。由于学校发放的教材只是基本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在学生的消费去向中,购买教学参考书、英语等级考试等书目占了一定比重。

在消费去向中的通讯费中,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占的比重最大。对于大一新生,由于刚来到大学,对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环境都很陌生,存在着种种不适应,同时对于大学中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不习惯,总喜欢和自己以前的好朋友、老同学交换信息、交流意见。而大四的学生的通讯费主要是联系工作。

在恋爱消费方面,有些同学有着固定的“爱情投资”。“爱情需要浪漫,而浪漫需要消费”,但是没有资金是浪漫不起来的。无论对于男生还是女生,都是需要消费的。对于男生,需要给女生买单,送礼物。同时,“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女生的恋爱消费主要是用在化妆品、首饰上。

另外,在恋爱中,双方都共同支出的一个方面是在衣着打扮上,名牌成为一种标志。“只买贵的,不卖对的”,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有这种观点。在现在这个社会,恋爱是合理的,但对于恋爱中的种种不合理消费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恋爱中的消费来源,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有的是来自“奖学金”的。总之,无论是从哪方面支出,都占了不小的比重。只是比重的不同于大学生的看待社会的角度有关,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有关。

上网消费:无论对哪个年级的学生,上网消费都占了较为稳定的一定的比例。大学生的上网费亦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开支的一部分。

左图是我校学生在娱乐休闲方面的消费状况:

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数额也是较为可观的。进歌厅,打台球,遛旱冰,生日聚餐…另外,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追星热潮影响着他们的娱乐消费。

在零食、水果方面,女生的消费型对较高。在大学中,女生更多地学会如何保养自己,水果既经济又实惠,所以是最佳选择。至于零食,既是某些女生的喜好,同时也是部分女生打发时间的较为常用的一种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校学生的消费去向多样化,正是多样化的消费无形中就增加了总的消费金额。下面是我校学生的月支出情况和学期总的支出情况:

二、月支出情况及学期支出情况:

月支出

学期支出

以上图表显示,我校学生消费层次不等,出现了较大差别。从整体上看,我校大多数同学的月消费保持在200-400元之间,各学院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消费现象。而且在现代的各所大学的校园中,学生这样的高消费的现象均已屡见不鲜。对于着相当一部分的高消费的同学,他(她)们的经济来源以及对家庭的影响又如何呢?

三、经济来源及对家庭的影响:

经济来源经济来源

学院父母助学贷款奖学金或助学金勤工助学

资环100%

水土97.5%2.5%

外语83.33%16.67%

机电63.64%18.18%9.09%9.09%

生科72.22%11.11%11.11%5.56%

经管95.24%4.76%18.18%4.55%

以上表格中数据表明,我校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父母,说明我校学生对家庭有很强的依赖性。甚至有些学院学生占到了100%;此外,助学贷款也占了一定比例,这说明我校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方面卓有成效,使学生深切体会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政策,对学生提高对国家政策的认识起到促进作用。另外也有一部分同学的经济来源是勤工俭学,说明我校学生有一定的自立能力。

学生对家庭的依赖过重,对他(她)们的家庭自然又有着影响。

以上图表显示我校学生的消费度对家庭的影响情况。从图表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的家里因为供应大学生而使生活拮据,生活状况下降。这说明学生的在校生活较大程度的影响了家庭的生活。“再穷不能穷孩子”,绝大多数的家长这样说,“虽然我们家的收入不多,但我们就这样一个孩子,决不能因为钱而产生自卑感,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在大学里过的舒畅,不影响学习”。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在家庭消费中占的地位。可怜天下父母心,就是再辛苦自己,也不会委屈孩子。在家长这般疼爱与呵护下,大学生是否该有自己的消费计划?四、消费计划图表显示,我校大部分同学的消费较为合理,虽没有制定消费计划,但是支出合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管理自己的资金,更培养了学生自己的计划性。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超支现象。这种现象虽然不合理,但仍然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1)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可支出的方式增多,自然花费增多;(2)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外部诱惑增多,好奇心促使大学生尝试不该有的消费方式;(3)在月初时,常常不自觉地超支(4)常常有意外消费,如和同学打赌输了,就要请客吃饭,请的不好又没面子,所以吃好的……总之,种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引起学生的不合理消费。

五、对学校的引导力度的看法观点比例

很好,学生能从中收获很多5.71%

有一定成果,但力度不够22.86%

听说过,但没见什么成果14.29%

力度远远不够,亟待加强57.14%

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我校对学生消费观念、消费心理等消费知识的引导力度不够。当前我校对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等进行了引导,这说明我校在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对学生的生活方面的引导做得还不够完善。虽然,不良的消费习惯对学生没有直接影响,但是消费意识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现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我校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应尽快加强有关方面工作的力度。

六、对“负翁”、“月光族”的看法

上表显示,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对高消费的现象持否定态度,这说明虽然我校学生中也存在高消费现象,但我校学生还有着正确的消费理念。只要学校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教育,可以改变局面。但如果长此下去,容易引起攀比消费,大学生仍然应该继承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坚决不能踏入高消费的误区。

七、对贫困生界限划定的界限的看法

上图表显示了我校学生对确定贫困生标准的观点,为我校发放助学金提供了重要资料。

八、就我校贫困生标准划定的观点整理学习成绩优秀

无手机、电脑、MP3;注:学习、工作等需要除外

无逃课等违规行为;

不吸烟、不喝酒;

上网较少,穿着朴素,不追求时髦;

月消费金额在180元以下;

生活费无法保证者;

每学期生活费低于2000元;

无经济来源,生活节俭;

经班级投票,学院认真核实;

提名候选人,并跟踪调查;

仔细了解各学院各年级学生的贫困生比例,然后再向各学院划分名额;

由家庭所在地出示贫困证明结合平时表现;

积极参加勤工助学;

九.解决此次调研中存在的问题的几点建议

1.对当前在校生,由学校制定统一指导思想,然后由各学院团委向该学院学生召开思想引导大会,在会议上引导同学们提升个人的消费意识,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

2.在学林路、望岳路、神农路等学校主要道路上置办可长期保持的标语,以时刻提醒同学们。

3.由校团委引导,校学生会组织一次大型宣传活动。在学林路展出展板,并举行一次“拒绝高消费”的大型签名活动。

第4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读书 家长成长

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如何从整体上引领家长成长,帮助家庭把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纳入家庭教育体系,成为学校建设中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几年,我校在家校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成立了家长委员会,通过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每学期的数次《致家长的一封信》、建立家校互动网络平台、聘请家长志愿者、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等方式让家长走入校园、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加强了家校与家家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了家庭的成长和学生进步。

一、“读书引领家长成长”理念的提出

阅读影响着一个家庭的精神、气质和品质。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阅读影响着他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在网络渗透、影视力量强大、社会功利意识泛滥、人心浮躁的当今,唯有阅读,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买书、藏书,构建书香家庭,才能实现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梦想。

附中家长的文化层次、学识水平各不相同,对教育理念的认知水平不在一个层面,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也不一而足。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即每一位家长均期盼自己的孩子拥有美好未来的图景。面对各种各样的家长,如何让每一位家长积极行动起来,学习家教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育方法,与学校携手共谋孩子的幸福人生,学校在对附殊的人文环境和优势的家长资源等实际情况等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结合附中“人文校园、书香班级、阳光少年”的办学特色,最终提出:通过构建书香家庭,让读书引领家长成长的方式提升家长的教育力。

二、家长参与学校读书活动,体验读书引领成长的快乐

学校于2009年、2010年的4~6月已成功举办两届主题分别为“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乐趣”的读书节。由于学校把“读书引领家长成长”的理念贯穿于读书活动的始终,精心为家长的参与搭桥铺路,因此,每届读书节全校师生和绝大部分的家庭均以极大地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活动着实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养成了读书习惯并享受读书的乐趣;让更多的家庭教育充盈书香;让更多的心灵被书香浸润着;也让更多的家长在读书活动体验自身成长的快乐。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问卷调查――摸清情况

举办第一届读书节之前,我校在全体学生及每一个家庭中开展“家庭读书情况”问卷调查,在此次调查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有45的家庭有阅读的习惯;31的家庭每年花费300元以上购书;有52的家庭每人每年阅读10本以上书籍;有45的家长重视孩子阅读;我们同时也发现,有54的家长从不或只是偶尔督促孩子读书,66家长偶尔或者从来没带孩子去过书店,也发现25的孩子在家里不读书或很短时间读书。正是在针对调查的结果和一些家庭在读书问题上的困惑的基础上,学校在第一届读书活动中倡导“创建书香校园,构建书香家庭”;确定活动主题为“让读书成为习惯”。第二届读书节前,我们对问卷调查的内容做了适当调整,在得到的1400份(两次)反馈中,有60%的家庭已有读书习惯,40%的家庭以读书为乐, 70余份建设性建议。为此,我们确定第二届读书活动主题为“让读书成为乐趣”。在第一个步骤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家庭影响学校的发展。

第二步:家庭读书倡议书――读书总动员

在第一届家庭读书倡议书里,我们建议:每一位家长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丰富读书活动的内容;建立一个家庭书架;保证充裕固定的阅读时间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每个家庭应制定读书计划,采取鼓励读书的措施。在第二届家庭读书倡议书里,我们呼吁家长坚持亲子共读的阅读理念;为家长提供一些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有效方式。倡议书里,我们还设计了家庭每日阅读记录表,内容包括阅读日期、阅读时间量、亲子阅读时间、阅读书目名称、阅读量、家长签字等,由家长负责填写,并作为评选书香少年、书香家庭的重要依据。活动结束后,分别收回阅读记录表504份和690份,充分证明了家长参与读书活动的积极热情,同样证明了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三步:家校互动――家长在分享经验,解答困惑中成长

2010年6月20日,我们结合家长的反馈信息,在全校1~8年级开展了一次由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参与的读书交流会。这次交流会,我们设计了三个内容,一是让家长欣赏孩子的读书成果展示;二是由班主任向家长介绍班级读书活动开展情况;三是家长之间读书经验交流、困惑解答。这一天,近900名家长走进校园、进入班级,现场“取经”,场面热闹,家长满载而归。

活动中,不仅有学生代表做读书经验发言,还有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亮相“家长课堂”。在四年级二班教室里,学生们戴着面具演绎的课本剧让家长们交口称赞。

许多热心家长通过这次读书交流会为读书活动“支招”。四年级一班段慕瑶的父亲提出:建议学校每周增加读书交流课;三年级三班赵静怡的妈妈建议:老师可在课堂中讲述好书的故事和故事梗概,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建议在孩子们中开展“说话”活动,以提高表达能力;三年级三班刘一凡的家长建议:读书节的落脚点不应局限于征文及表彰,应更丰富多彩,最好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可以举办诗歌朗诵会,也可以让孩子上台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让所有的孩子参与活动,在读书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种亲子互动、家家互动、家校互动的方式,让更多的家长分享了宝贵的读书经验,解答了多年的读书困惑;这种方式让更多的家长受益、家庭受益、孩子受益,整个校园和家庭都盈满浓浓的书香,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成为附中校内外最美丽的风景线;这种方式也让学校影响家庭、学校引领家长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四步:学校搭台,家长唱戏――为家长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第5篇

一、实地家访不能成为逝去的“回忆”

提起家访,我们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傍晚时分,老师与家长面对面促膝交流、相谈甚欢,这样的场面温馨感人。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话、网络等交流形式逐步兴起,传统的家访似乎已成为一道“逝去”的风景线……丢失了实地家访,实际上也会不知不觉地丢失掉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情感。

二、实地家访无法“替代”

受“棍棒之下出孝子”观念的影响,随着“虎妈”“鹰爸”等现象的出现,可以看出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导致了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受到了“绑架”。对此,我们该怎么办?我们通过家访可以向家长介绍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接受家长的咨询,使其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每位家长树立现代化的家庭教育观,为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家访我们可以深入到孩子的家庭之中,通过与家长面对面地交流,为家长提出适合孩子自身发展的建议。家访是学校与家庭的有效互动,家访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的一座桥梁,通过家访能促进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提升教育效果,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因此,进行家访是有必要的,是其他方式不可取代的。

苏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家访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家访是形成育人合力的重要纽带,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就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家访能够把三者更好地联系起来,使三者在目标、内容、计划、措施等方面互相配合、紧密协作,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服务。

三、实地家访,寻找教育的“足迹”

随着“实地家访”的不断推进,通过走访问题学生、贫困学生、特殊学生和优秀学生,家长和孩子乐于见到老师走进自己的家庭。老师与家长面对面地交流,使双方在更融洽的氛围中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引领学生的成长,这种“心贴心”的交流与鼓励,影响着学生、影响着家长、影响着老师……“实地家访”活动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家长的家庭教育育人观、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观。

家访的目的很简单——去享受那份电话、网络、字条甚至是学校简单谈话无法体会到的人情味,尽管也带着了解孩子、和家长沟通、鼓励孩子、为孩子今后的成长提供建议等无法量化的任务,但是我觉得这些都能自然地融进最直接的人与人的交流中。

一份备案——与家长打交道,事先要备课。只有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才能在与家长沟通时把握问题的所在,增强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张笑脸-—实地家访是为了深入家庭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或希望家长协助教师解决问题的。不论学生平时多么顽劣,教师都不应该迁怒于家长,更不能因老师的态度影响家长的心情。一张笑脸,舒缓了气氛,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谈话氛围。

一句赞扬——无论哪位家长都希望听到老师表扬自己的孩子。哪位孩子的身上没有闪光点呢?一句赞扬,让家长心情舒畅,哪怕后续谈话中提到孩子的几点不足,家长也会欣然接受。

一点建议——对学生的教育需要家校合力,许多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情况为家长提出相应的建议,让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有的放矢而不是一味责骂。我们还应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提出问题,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无微不至。

一声感谢——虽说教育学生是教师与家长的共同职责,但对家长的配合说一声感谢,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爱、教师对家长的理解,便于家校的沟通,才能全方位地了解孩子,让教育事半功倍。

四、实地家访路上,和家长一路同行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一个孩子在班级里只是四十分之一,在学校里也许只是几百分之一甚至几千分之一,但却是父母眼中的百分之百。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存在着轻视、忽视甚至无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生个性的特征的问题。实地家访为教育打开了一扇门,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因为实地家访更带有情感色彩。家访式的教育,能给予和风细雨般的滋润。在谈家常之中,彼此往往会显得亲切、随和。教育影响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此刻会体现在我们与孩子、家长之间的“嘘寒问暖”中。因此,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理想,更可以通过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使学生产生新的触动、新的感受,形成后续成长的“正能量”。

依托这样的“实地家访”活动,让老师与家长可以面对面地交流,使双方在更融洽的氛围中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引领学生的成长,这种“心贴心”的交流与鼓励,影响着学生、影响着家长、影响着老师……

第6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途径

责任意识则是在明确责任的内涵基础上自觉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从而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托尔斯泰曾这样说过:“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的成功与失败。这在人与人的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道德的冷漠和责任的丧失已经危及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谐发展。大学阶段是人生之路的抉择和顺利地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大学生遇到了诸多的新问题、新情况。其中责任意识的缺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变得刻不容缓。

一、中西文化中的责任思想光芒

在西方所有思想家中,论述责任最多、最推崇责任的要算是康德了。他第一次把责任置于伦理学的核心地位,开了义务伦理学的先河。康德认为,“每个有道德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没有任何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件”。

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宝库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责任思想。比如: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无不显示着对国事民生的崇高责任感。在中国近代史上,也不乏有关责任与担当的名句,如,教授的“铁肩担道义”,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不体现个人的责任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责任思想。

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现状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关注时事,热爱祖国,迫切希望祖国欣欣向荣,有强烈的求知欲,思想活跃,求新意识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而,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我责任意识缺失。有些大学生一心追求金钱物质利益,从而忽视了精神境界的提高。还有大学生盲目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造成集体主义意识削弱等。我国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当代大学生。然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缺失却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生命责任意识缺乏

大学生是成年人,应该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可实际上,大学生伤害他人生命和自己生命的事件屡有发生。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因为一次的考试失败、感情失意、毕业压力而选择放弃生命,同时也放弃了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二)社会责任意识缺乏

社会责任意识是社会前进的精神支撑力之一,是先进阶层实现自己的社会历史使命的必要条件。然而有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却没有因为主体意识的增强而增强,反而呈现出缺乏社会责任的倾向,价值取向存在偏差。过分注重物质利益,缺乏精神追求。大学生应该是以爱护他人,关怀他人为高尚的责任,以奉献社会为最大的快乐,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不是考虑发挥自己的专长,而是特别注重单位的经济效益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三)家庭责任意识缺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则是从他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开始成长的。一些大学生总是认为父母的关心与呵护是理所当然的;一些大学生不能主动与家长沟通,动不动就用代沟来应付家长;不做家务,不体谅家长,只知道向家长要钱,且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感恩和回报。

(四)恋爱责任意识缺失

随着大学校园恋爱现象的明朗化,恋爱过程中的责任意识缺乏现象也更加明显。恋爱的目的发生扭曲。有的大学生恋情已被物化,出于功利目的而找社会上的大款。恋爱观念过于开放,责任意识淡薄。有的大学生对三角恋和婚前无所顾忌,把恋爱当做一种感情游戏。

三、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途径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岁-23岁之间,身心发育均已成熟,他们的成人意识,主体意识增强。因此,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应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对其责任意识的培养途径应集家庭、学校等三方合力而为。

(一)家庭是责任意识培养的基础

家庭是大学生接受责任教育的起点。家庭成员的责任意识对大学生责任行为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影响。首先,家长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其次,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家长应擅长以适当的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学习与交流。还要让子女适当参与家庭生活决策,让孩子感觉到一种家庭的责任感和家庭的民主氛围。

(二)学校是责任意识培养的核心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现代大学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成就学生文化造诣,知识结构和身心全面发展的精神和文化殿堂。因此,高校对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是义不容辞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责任意识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将德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中,渗透在专业教育和基础理论课教育中,共同挖掘自身的德育潜力。

2、其次改变教育方法。德育课程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方法,注重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双向交流式教学,在充分肯定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向他们科学地分析和解释人生责任,使其深刻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把外部的责任要求化为内在的责任情感。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责任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有关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系列讲座。

4、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校风和学风是学校的软环境,对学生有巨大的感召力和规范影响。校风和学风作为校园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言行和责任意识。

5、发挥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明确自己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中的责任。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言行举止及各方面的素质。

(三)社会是责任意识培养的必要环境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与社会环境的优化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尽职尽责的社会氛围,使人们的责任意识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在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中,利益因素对于履行责任的态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个体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大多数大学生会自愿地履行社会责任。只有把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相融合,才能使人们自愿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义务,使责任教育得到良好的发展。

创设良好的社会责任氛围。“要在全社会营造人人负责任的良好风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适时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加强社会舆论和监督的力量。以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传媒方式,以生动的社会示范来引导并督促大学生的责任行为,强化责任意识。

四、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的栋梁。因此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要求他们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也要对未来负责。要做到这些方面就必须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合力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 方婷;李兆波: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及对策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康德,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代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6.

第7篇

关键词:中职生 “恋爱”问题 对策

随着性观念的日益开放,中职生“恋爱”现象越来越普遍,由此引发的学业问题、亲子关系危机、师生冲突不断等问题,不仅使家长和教师担心,而且影响了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应如何应对“恋爱”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 中职生“恋爱”问题的现状

陈华峰对珠海市中职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263人当中有195人报告有恋爱经历,占总人数的74.1%.其中男生73人,占男生的77.7%;女生122人,占女生的72.2%。由此看见,中职生谈“恋爱”已很普遍。

二、 中职生“恋爱”的原因分析

(一) 家庭方面

中职生由于情绪的内敛性与闭锁性,更倾向于向朋友倾诉其内心的感受,亲子沟通越来越少。此外,亲子之间较大的意识差异,孩子不愿意与父母分享内心感受;留守儿童导致的情感缺失;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导致了中职生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而试图通过恋爱来获得关注。

(二) 学校方面

一方面,学校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课余生活过于单调、枯燥,学生旺盛的精力无处宣泄。另一方面,校园学习氛围差,学生的学习动机弱,缺乏学习的目标,整天无所事事。因此,一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谈“恋爱”来丰富其课余生活。

(三) 社会方面

一方面,网络、电视、报纸或杂志中的一些不良信息给中职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虽然关于爱情类型的书籍很多,但实用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书籍却不多,无法真正为学生解决内心困惑。此外,针对家长与教师编写的“家长指引手册”、“教师指引手册”也不多,不能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具体、合适的教育指南。

(四) 个人方面

中职生处于青春期,越来越重视同伴交往,由于情感的闭锁性,中职生更喜欢与朋友分享内心的感受,组建自己的小团体,以满足其爱与归属的需要。然而,如果小团体无法满足其爱与归属的需要,那么,一部分中职生就会以恋爱的方式来寻求情感的支持。

三、 中职生“恋爱”问题的对策

(一) 家庭方面

1、良好的情感支持。一部分中职生谈“恋爱”主要是为了缓解孤独,愉悦心情。因此,家庭可通过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使其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注和温暖,从而营造一个宽松、和睦的家庭氛围。父母以尊重、倾听、理解、支持、包容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其在家庭中能拥有一个愉悦的心情,减轻其孤独感。

2、正确看待“恋爱”问题。一部分家长知道孩子谈“恋爱”,如临大敌,于是,翻看抽屉、看日记、查手机等,以此来了解孩子的最新信息。更有甚者,明令禁止孩子谈“恋爱”或将孩子关在家里,以此来制止,采用压制的手段。然而,中职生谈“恋爱”更适宜采取疏通的方式。中职生谈“恋爱”是孩子寻求感情需要的形式之一,应辩证的看待“恋爱”的利与弊。以朋友的身份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也可通过分享自己的类似经历,共同讨论应对策略,以解除孩子的防备心理。

(二) 学校方面

1、发挥班主任的主力作用。班主任可组织以“爱情”为主题的班会课。通过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爱情的内涵及谈“恋爱”的利与弊,为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以使学生认识――中职生的“恋爱”是无法承担责任的,本质上是异往过密,不是真正的爱情。班主任也可组织学生参加“恋爱是弊大还是利大”的辩论赛,使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爱情。此外,班主任也可定期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使学生对性有正确的认识及如何保护自己。同时,班主任也开设“知心姐姐”信箱,为一些因恋爱或异往而产生困扰的学生定期回信,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困扰。

班主任也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互帮互组的班级气氛,以满足学生爱与归属的需要。同时,提倡男女生正常交往。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探讨正常异往的利与弊及如何做到适度交往。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引导学生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

2、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学校应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由于中职生缺少高考的压力,自控力较差,缺乏人生的目标,不能体会学习的重要性。因此,通过优秀毕业生回校述说自己的学习经历与成就、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等,使学生树立“中职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观念。

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中职生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然而,过于单调、枯燥的校园生活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旺盛精力也无法得到合理宣泄。因此,学校可通过开展校园歌手比赛、篮球赛、足球赛等大型比赛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此外,也可创办一些街舞协会、跆拳道协会、篮球协会、书法协会等社团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各大社团也可组织一些社团活动,以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4、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专职心理教师可通过心理小报的形式,向全体学生普及关于爱情的知识。譬如,完整爱情的三要素、名人的爱情故事、异往的小技巧等。同时,也可开展以“爱情”为专题的大型的心理专场活动。通过“爱情心理测试”、现场心理咨询等环节,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爱情。此外,对有异往困惑的同学开展团体辅导,以增进其人际交往的技巧。对小部分无法自我解决困惑的学生,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其提出合理的建议,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 社会方面

1、加大宣传力度。国家教育部门可拍摄“性教育”的视频,用科学的方式普及性知识。同时,国家应大力支持专家学者编著“爱情心理学”、“性的奥秘”、“异往的技巧”等书籍,丰富学生关于爱情与性的认识。此外,也可针对家长、教师群体,编写“家长指引手册”、“教师指引手册”,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具体、合适的教育指南。

2、净化社会环境。国家需加强对网络、电视、出版物等监督,以主导社会舆论方向,及时地对网络、报纸或杂志中的一些不良信息进行调控,以净化社会环境。

(四) 个人方面

第8篇

大学生家庭观教育模式构建高校校园生活其实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影子,大学生的家庭观,不仅反映出当代社会中大部分人对于家庭的一个概念,也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未来社会成员家庭观的趋势。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又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发育期,至此,在大学生人群中开展家庭观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一、当代大学生家庭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工作者家庭观念落后

由于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在当初受教育时都受到了传统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一样,都注重学生的学习状况,却不清楚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尤其对涉及恋爱、成家等问题,更是避而不谈,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尚未到应该做这些事的年纪,导致当下大部分学生对于家庭观都比较模糊,没有清晰的认识。就算是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的教师,在谈到婚姻、家庭这个观念时,他们认为自己公开与学生探讨这些话题,会有损自己为人师表的形象。所以,在非常有限的家庭观的教育机会中,我们的师长往往抱着“蜻蜓点水”的态度,并不愿意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更别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甚至帮助这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了。所以,家庭观教育仅仅只是一项表面化的工作,尚未形成一项专业的、深入的工作。

2.家庭观教育的方式落后

家庭观教育是一项具有个体特征的工作,这是因为每个学生从小到大的家庭环境、接受的教育都大不相同,自然,他们对于家庭观的概念也肯定不同,在家庭观教育中产生的问题也会不同,教育工作者就得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下的高校教育中,并没有专门的家庭观教育这一说法,而仅仅只是思政教师通过全体授课、理论讲座的方式进行,并没有相关的实际性活动,也并没有深入地去探讨、研究其中的一些问题,导致当下的家庭观教育就存在“浅尝辄止”的现象学生出现具体的问题,却无人帮忙解决,使学生压抑于心中,长期如此,可能会出现心理疾病,对自己、甚至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而这种结果,都是因为高校校园中缺少家庭观教育,不能秉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做一些预防性工作,直至事情发生,才想着做一些补救。

3.家庭观教育内容落后

在新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有关于家庭观教育的内容少之又少,主题空洞,内容宽泛,不能与当下的社会观念相互融合。中国是一个比较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不习惯将家庭中的隐私问题公开,但教育工作者要明白,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育,对于未来走上社会必须面对的婚姻、家庭等问题,不应该逃避,而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这样才能在未来真正走上社会碰上这些问题时更加积极、主动、有准备。

二、当代大学生家庭观教育模式构建的有效途径

1.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及活动

高校已经是教书育人的最高单位,所以在这个阶段,应该深入彻底地进行家庭观教育。高校可以根据校内学生的具体情况,开设相关课程,在初期可以以选修课的存在,但随着家庭观教育的发展及完善,开展必修课也是非常必要的。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并思想,应该怎样为人子女,怎样为人伴侣,怎样为人父母。通过学习,直面家庭中的一些问题、矛盾,使其在大学期间就对家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及理解,培养大学生的家庭教育观,就应该让他们了解概念、了解问题。与此同时,高校在开设家庭观教育相关课程之余,还应该通过大学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活动,如家庭观教育角、辩论赛、演讲赛等,可以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学习家庭教育观。

2.家庭重视父母与子女的交流

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最紧密的时期一般是幼儿及少儿阶段,孩子与父母又因为有特殊的血缘关系,天生关系亲密,同时也容易产生感情。随着孩子长大,到了中小学期间,由于孩子尚未完全离开父母,所以此时的父母一般也比较重视家庭观教育。但是,当孩子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孩子的学校离家乡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会减少,同时,大学生又刚好处于一个渴望心理独立的阶段,跟父母的交流就自然更少了。但会有小部分学生无法突然接受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变少了,让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一定问题,有可能对家庭、亲情的认识造成一定的偏差,甚至导致不良的行为出现。所以,父母应该多通过微信、短信、电话等方式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在孩子因为忙碌的大学生活感到疲惫时,父母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并用过来人的经验与之交流;当孩子碰到一些困难,不顺心时,父母应该给予一定的沟通,试图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知道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3.父母对子女的行为适当控制

当代大学生由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出生,在成长的家庭环境中得到的一般都是最好的,所以自我主义过强,独立能力较差,在大学的生活、学习中往往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所以,虽然大学阶段孩子离家乡较远,父母还是应该对孩子造成一定的控制。例如,当下学生的攀比心情较强,一切都向高档次看齐,此时,父母就应该在孩子的生活费上进行一定的控制,教育孩子要合理消费,这样既可以使孩子养成较好的习惯,还可以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同时,应该鼓励孩子多做一些公益性质的活动,在享受社会带来的成果时不要忘记回馈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又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发育期,至此,在大学生人群中开展家庭观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大学生家庭观教育存在着教育工作者家庭观念落后、家庭观教育的方式落后、家庭观教育内容落后等问题,因此,我们要通过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及活动,家庭重视父母与子女的交流,父母对子女的行为适当控制等措施,提高大学生家庭观教育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熊吕茂,肖瑛,祁淑静.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及现象透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4).

[2]张霍君.试论大学生婚姻家庭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6).

第9篇

关键词: 医学生 社会责任感 医患纠纷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速发展,医患纠纷矛盾日益突出,关于医护人员社会责任感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在《从伦理学角度加强90后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中,金伟琼认为“90后”医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存在不平衡性,部分学生过于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奋斗。这种较强的自我意识,使部分医学生的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1]。

在《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现状及局限性》中,王超、龙斌等认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内容,现有研究仅仅集中于就业后的职业道德领域,事实上,就业价值观也有必要纳入培养内容”[2]。

刘英、米方林等在《谈新形势下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认为“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新时期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剖析了当代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其原因,强调“医学教育应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3]。

在国外的研究中,几乎没有针对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探讨。国外学者认为,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行为密切相关,同时部分学者克服了医学生职业素养难于客观评估的困难,使职业职业素养评估得以在医学院校中开展。

何谓社会责任感?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具体的社会,没有抽象的社会。具体的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通过生产关系派生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社会,并在一定行为规范控制下从事活动,使社会借以正常运转和延续发展。”[4]社会是人群的集合,人们在其中互为依存,不可分割,在一定的时期和区域都承载着共同的利益和责任,没有人可以独立,每一个人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的完善。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具体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尽管社会不可能脱离个人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简单地说就是没有人可以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而不仅仅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得更美好。

社会责任感主要由对自我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责任感三部分构成。

对自我的责任感。自我意识是个人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关系,反映了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自我的责任感是个人正确评价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及实现方法,从而实现正确的人生目标。个体要身体健康,情绪稳定,自我愉悦,以平和的心态讨论社会问题和现象,与人交流时客观公正,有勇气承担自己的个人行为带来的后果。自我责任是个人社会责任的核心,个人自我负责的状态,往往决定着对家庭和他人的责任意识。

对家庭的责任感。家庭是处理个人和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地方,个体责任感和行为在处理血缘或婚姻责任方面体现了个体价值。家庭责任感包括孝敬老人,承欢膝下;处理婚姻关系时,对妻子或丈夫能够不离不弃;对待孩子和年幼的家人,要及时教育和引导。家庭责任感是建立在自我责任感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对自己家人负责任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能推己及人,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

对他人的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指个体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这体现了个人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中的“他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个体的人,又包括个体所处的集体、国家及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指个体在与朋友、同事及其他社会人员交往时能够正确地对待冲突与矛盾,认识到个人和他人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生存事实,进而能够用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交往原则进行交流、沟通的责任意识和行为;二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在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同时有效兼顾个人利益,并在此基础上自觉承担对国家的守护疆土、维护稳定、改革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意识和行为。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疗执业从业者,只有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社会、人民服务的理念,才能谋求社会主义医疗事业发展和医学生自身发展。因此,调查“90后”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了解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寻找提升他们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如何改进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方法急需商榷。笔者认为一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导力量,回归医学生社会责任价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祖国传统医学文化教育,使医学生从理论教育中汲取精华,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二是以临床实习为主要阵地,明晰医学生社会责任认知。在有效参加医疗实践的同时,加强社会责任认知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三是以校园文化为有力载体,激发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校园文化氛围犹如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医学生不断渗透,从而对激发医学生社会责任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四是以问责机制为制度保障,磨炼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志。应在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种场合、各种条件下的责任制,并辅以相应的赏罚机制,使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得到肯定、奖励和强化;五是以社会实践为基本途径,强化医学生社会责任行为。让医学生在践行社会责任行为的过程中,努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六是以临床教师为引领榜样,给予医学生社会责任示范。临床教师社会责任感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状况;七是以遵循规律为教育观念,科学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就要着眼于医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把握层次性、递进性;八是以净化氛围为实施目标,发挥社会环境的引导教育作用。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尽力报道那些尽职尽责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医学人物的先进事迹,使这些优秀医学人物的先进事迹家喻户晓。

参考文献:

[1]金伟琼.从伦理学角度加强90后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06).

[2]王超,龙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现状及局限性[J].医学争鸣,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