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移动医疗概念

时间:2024-01-17 14:41:03

导语:在移动医疗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移动医疗概念

第1篇

现代医患关系正呈现出激化之态,日益普及的社交网络在推动医患关系和谐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医患纠纷及暴力事件的发生情况,从市场供求关系的角度分析医患关系紧张的成因;提出现代医患关系的内涵较之传统概念更加完善,同时阐明该变化的意义与实现途径;最后分析国内新兴的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对现代医患关系发展趋势的重要影响,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简要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

医患关系;社交网络;在线诊疗

“生物医学”模式下的疾病诊疗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获得了长足而显著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患关系中人性的淡化。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被推向市场以后,这一弊端已逐渐显现,医患关系正趋向紧张,医患矛盾亦日益尖锐。解决医患矛盾的根源在于推动医疗资源总量的增加和分配的公平,与此同时,医患矛盾的缓和需要多种方式的共同作用。本文着眼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社交网络的兴起,提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医患关系的概念,从而借助社交网络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

1医患关系的困境与成因

1.1医患纠纷及暴力事件发生情况

近20年来,我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呈上升趋势。据中华医院管理协会调查显示,98.4%的医院发生过医疗纠纷,其发生率和医院床位数呈正相关;73.5%的医疗纠纷会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秩序;从经济损失上看,全国县级以上医院每年医疗纠纷索赔金额高达42亿元,占医疗收入的5.9%;自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中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上升22.9%。与此同时,暴力伤医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比例亦在逐年上升。有研究数据显示,发生医务人员因医暴而受到明显损伤事件的医院的比例从2008年的47.7%上升至2012年的63.7%,每年每所医院发生暴力伤医事件的平均数从2008年的20.6次上升到2012年的27.3次[1]。各类医疗投诉、医患摩擦更是层出不穷,给医疗服务行业的正常运转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1.2医患关系紧张局面的成因

医患矛盾的本质是患方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长与医方的医疗服务相对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包括器械和技术在内的高端医疗资源大量涌向高层次医院,医疗资源纵向分配失衡状况愈发严重。特别是对于我国由政府主导、半市场化的医疗行业而言,满足医疗需求的方式相对单一,导致高层次医院超负荷运转及医疗资源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医疗资源配置问题。在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院发展靠自营创收的社会环境下,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由此出现医患沟通不畅、医疗道德建设相对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2]。可见,改变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方法是加快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的进度,同时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更多的医疗服务需求者得到及时而便捷的医疗服务[3]。

2医患关系内涵的发展与更新

2.1医患关系内涵的发展与变化

互联网高速公路的发展与普及,为专业的健康社交网络铺设了基础,推动了医患关系概念的更新。借助网络,医生可以同时与多名患者进行信息交流,医患关系由此发展为一个医疗团队与其所负责的多个患方之间的关系,即由原来的“一对一”变为“一对多”的医患关系。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概念极大拓宽了医患关系的范围,尤其把不同的患者团体囊括其中,同一类疾病的多个患者作为一个群体的共同医疗需求得到更高效的满足,在高度互动的在线站点内,患方群体相互交流,为处理当前医患关系提供了便利;同时,医生与其负责的多个患者借助网络平台相互交流,可以更便捷地传递最新、最准确的诊疗指导,使循证医学得以更有效的贯彻。

2.2医患关系内涵变化的意义

2.2.1增进医患沟通。

和谐的医患关系建立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上,但面对面的沟通不仅耗费医患双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常常“沟而不通”。2011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接近三分之一的互联网用户平时不愿与医生分享健康信息[3],而新概念下的医患关系利用新通讯技术弥补了这一缺陷,医患沟通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由个人发展为组群,这显著拓宽了沟通范围,提高了沟通效率。

2.2.2提高患者认知水平。

在过去,信息不对称一直是医患沟通的障碍,但众多患者因各自不同的病症可以形成相应病患团体,出于对病友的高度信任,在该团体中患者可自发地相互分享患病、治病的经验,进而能提高患者个体对于相应疾病的认知,使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2.2.3营造良性就医氛围。

患方对医方的低信任是阻碍和谐医患关系的直接社会原因。在新概念的医患关系下,患者通过网络能够更加了解医生的日常工作状态及其职业的特殊性;同时,患者群体还能相互监督,形成制约,减少“无理取闹”的发生,有利于对医生产生理解、信任和尊重,从而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

2.3适应现代医患关系新内涵的途径

2.3.1建立高效医疗资源整合与分配模式。

新概念的提出必将对现有的医患关系与医疗模式产生冲击,因而需建立新型的医疗咨询和治疗模式,例如网络上流行的“春雨医生”和“求医问药网”之类的新兴医疗方式,极大提高了医疗资源整合与分配效率。

2.4.2培养适应新型医患关系的医疗工作者。

面对新形势下的诸多变化及其影响,医务工作者不能将目光局限于传统医患关系上,而应加强医学知识的积累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利用新兴沟通模式与患者进行多种渠道的交流。

2.3.3加强网络医疗信息的建设与监督。

网络信息环境十分复杂。首先,互联网时布信息门槛降低,导致各种“伪知识”大行其道,因此要加强对于虚假信息的监督力度。此外,由于网络的便捷性,患者往往会选择“患—患”沟通,因大家“同病相怜”,难免会出现误解医生的情况,所以要对于病患间的沟通正确引导。

2.3.4借助网络舆论正面宣传。

网络媒体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医患关系的新概念下,网络媒体需要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上合理判断,另一方面要站在医生角度合理思考,处理好网络舆论与医患关系的问题,力求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3医患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与趋势

3.1推动医患关系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3.1.1移动互联网的推广。

回首二十年来的网络历程,我国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6.32亿,普及率达46%;互联网经济总量占GDP的4.4%,达到全球领先国家的水平,高于美、法、德等发达国家[4]。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保有量超过20亿,移动媒体成为用户连接网络的首选方式,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此同时,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社会步入了4G通信时代[5]。巨大的网民基数、便捷的移动设备、高速的通信网络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社会正向移动互联网时代迈进。

3.1.2社交网络的普及。

《2013年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显示,经常登录社交网站的网民比例高达53%,从社交网站获取健康信息的用户数量之庞大可见一斑[6]。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为社交网络平台的涌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社交网络已然触手可及。腾讯公司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社交平台手机应用———微信,截至2014年初其用户保守估计已超过6亿,是社交网络在移动互联网中应用的成功范例之一。

3.1.3应用软件的移动化。

应用于移动互联网中的社交网络,其用途目前已远远超过了交友、聊天和分享等传统通讯功能,移动互联网融入医疗行业已是大势所趋。目前市场上可以下载到的医疗健康类手机应用已超过2000款,包括面向患者求医问药的“春雨掌上医生”、面向医生学习交流的“医学文献”以及用于购买药品的“康康买药”等各类不同功能的手机应用如雨后春笋般萌生,满足了医疗行业内各方的多种需求[7]。

3.2现代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人们对就医的时间成本更为重视,医院内咨询、挂号、候诊需花费大量时间是多数轻症患者选择在线寻求诊疗帮助的重要原因。有调查数据表明,约34%的用户曾利用过社交网络的支持寻求医疗信息;约有73%的患者在就医之后继续在线寻找医疗信息,并且其中超过六成用户认为搜索的健康信息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决策[8-9]。其他民众选择通过互联网获取健康信息和指导的初衷不一,譬如寻找更经济的治疗方案、对就诊过程中的医疗术语做进一步的了解、在网上查询相关信息以佐证及甄别医生的诊疗方案、自我保健等[10-12]。同时,微信公众号、QQ群等网络社交平台也发挥巨大作用,它不仅使许多“同病相怜”的患者获得了情感上的慰藉,也让他们分享求医问药的经验,更好地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4现代医患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4.1网络媒介对医患关系的负面作用

在新医患关系的背景下,发挥社交网络的优势有助于医患之间的交流,但潜在的问题也不能被忽视。从患方角度来看,由于疾病具有复杂性与独特性,看似相似的疾病实则机理、治疗存在巨大差异。患者之间的好心交流、经验之谈,有可能酿成大错,出现“好心办坏事”的尴尬结果。此外,不排除个别人员混入患者队伍中,向患者兜售药品、散播虚假信息等现象的发生,破坏“患者圈”的正常秩序[13]。从医方角度看,社交网络平台可能会加大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这对原本已劳累不堪的医务人员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4.2对策

网络的开放性较大,导致医疗信息良莠不齐,很难获取有效信息,甚至出现网络医疗诈骗等问题。鉴于此,建议由各大医疗卫生机构牵头,按区域、疾病种类、医生等建立类似于“医享网”式的医疗服务网络平台。患者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进入不同的患者圈,一方面有助于患者产生同病相怜般的“共情”之效;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医生间相互竞争与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由于有正规医疗机构的维护与监督,医疗信息的可靠性大大提高,患者求医问药也将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借助社交网络建立患者圈,还可以实现患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减少医疗纠纷,也为基本医疗常识的普及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网民医疗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综上考虑,在将移动互联网应用于医疗活动时,要加大基本医疗常识的普及力度,提高患者对医学的认识,减少“病急乱投医”现象的发生,同时提醒患者不要随便采纳病友的药方,治疗详情应以专业医师为准。此外,加强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对不法分子严惩不贷。平台上的医务人员应以自愿为主,量力而行,并给予适当奖励,鼓励医务工作者在留有余力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平台为患者解疑答惑、排忧解难。

作者:徐志杰 王经杰 戚麟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学员旅

参考文献

[1]贾晓莉,周洪柱,赵越,等.2003年-2012年全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2014,18(3):1-3.

[2]袁晓玲,赵爱平.医患沟通技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0,25(10):91-93.

[4]麦肯锡.中国的数字化转型[J].IT经理世界,2014,17(17):12-13.

[5]欧阳盛劼.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研究[J].卷宗,2014,4(9):262-262.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R].北京:2013.

第2篇

关键词:移动医疗app;信息惠民;应用探讨

1前言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与传统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和移动互联的发展,app移动应用逐渐占据我们日常生活的非常重要的地位,互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使移动医疗健康app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为市民提供健康辅助服务,将医疗健康信息化服务于老百姓寻医问诊的全过程,实现了医疗健康服务的移动信息化。

2移动医疗的概念

移动医疗(mobile health)是指一种将移动计算、医学传感以及通信技术融合为一体的新兴医疗保健模式。移动医疗是对医疗技术与卫生服务的延伸和补充,是在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为更多的人群提供更有效率的卫生医疗服务。移动医疗具有的便捷性、快速性和推广性等特征,使得其在卫生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主要内容有:健康跟踪工具、就医管理、远程监控和咨询、电子健康记录、警报和提醒、远程获取诊断结果、数字图像、急诊传输、医学参考等国内推出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集实时挂号、预约体检、个人健康档案查询、远程治疗等移动医疗信息服务已开始应用[1]。

3移动医疗app建设意义

移动医疗app让医疗服务"随手可得",它改变了过去人们只能前往医院"看病"的传统生活方式。无论在家里还是在路上,人们都能够随时获得各类与健康相关的资讯,及时获取自己的医疗记录,这不仅能节省大量用于挂号、排队等候的时间和成本,而且能更高效地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变治病为防病[2]。

4移动医疗app便民体现

市民通过在手机终端安装登录手机软件后,能够便捷的获取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可以便捷获取到卫生计生各项工作动态、时事新闻、合作医疗等最新的医疗政策及养生保健常识等内容,还可以通过该软件进行医疗机构网上预约挂号、卫生计生公共服务机构预约办证等服务,初步考虑主要包括卫生资讯、就医服务,健康服务,慢病关怀,中医保健,妇幼保健等功能模块,通过手机应用软件实现在线咨询解难答疑等功能。各医院每天将患者的病史记录、用药信息等作为患者的健康档案,各个医院要通过统一接口传入健康档案库,患者可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5应用情况

5.1 移动医疗app的技术架构,见图1。

图1 信息惠民移动医疗app架构图

信息惠民移动医疗APP平台建立在管理规范标准基础之上,通过信息安全体系保障数据和信息的安全。平台使用的主要技术包括: MVC架构, JSON技术以及 web服务等。主要形成的信息库包括就医信息库,健康档案库,就医专家库,医疗知识库和慢病监测库等。而平台的实现需要通过硬件(服务器,存储设备),前端APP服务以及APP后台管理来实现。

①平台使用MVC架构,通过模型-视图-控制器这样的架构来完成APP应用,目的是将M和V的实现代码分离,从而使同一个程序可以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而C存在的目的则是确保M和V的同步,一旦M改变,V应该同步更新,这样就增加了几个功能模块的耦合性,既适用于android平台,也是用IOS平台。②JSON技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便于移动数据的存取。它减少了解析时带来的性能和兼容性问题,在主题库(包括就医信息库和健康档案库等)的存储中,也可以较为方便的存储和取出。③web服务,通过采用web服务来完成数据对接和信息调用。将惠民服务挂在服务器端,不论在进行就医服务还是健康服务,哪种移动平台都可以调用,提高了开发过程中的兼容性。

5.2移动医疗app主要功能

5.2.1卫生资讯模块 该模块成都市与卫生资讯有关方面等信息,共享成都市卫计委新闻中心内容及市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公开系统的卫生政务动态信息等。

5.2.2就医服务模块 便民就医方面主要实现网上预约挂号,就医导航、用户中心、求医问药、电子体检单查询等服务模块。

5.2.3健康服务模块 市民健康管理方面实现了在线咨询、健康服务等模块。在线咨询功能提供了用户和自己的签约医生进行在线咨询的功能,必要时可以通过电话直接进行咨询。

5.2.4慢病关怀模块 有慢性病需求的市民考虑添加慢病关怀功能模块的管理服务。其中包括健康中心、慢性病预防保健知识、家庭医生随访提示和服药就医提示功能。

5.2.5中医保健模块 有中医养生需求的市民,考虑在成都市正在建设的"中医药综合管理系统"基础上,开发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养生保健知识等功能,用于传承和传播中医药文化。

5.2.6妇幼保健模块 该模块提供面向孕产妇及儿童的健康保健服务,主要包括孕产妇在孕产期的自我管理保健,提供孕产期的保健知识推送功能,提供对儿童计划免疫信息及孕产检信息的提醒功能。

6展望

总的来说,成都市移动医疗app的信息惠民的工作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国内外在移动医疗方面的前期研究及实践也给成都市移动医疗信息惠民方面有诸多启示。在政策方面,国家也出台了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积极推动信息惠民方面的发展。

成都市卫计委可以根据结合本地实际与区域特色,结合国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信息惠民政策,创新机制,在目前APP这一信息服务平台基础上升级改造,未来将成都市人口健康平台、移动APP等应用平台的所有大数据互联互通,建立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全市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利用互联网重组医生的时间和经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在医生、患者和社会之间形成交互模式,协同组建整合型的精准医疗体系,让患者能根据自己的病情快速定位到相应的科室和处理方式。在运营模式方面可以考虑个人、医疗机构、卫生管理机构、保险行业、企业等等多方协同合作、共同的投入[3],大型医疗机构和基层医护人员也可以利用云计算所提供的强大的协同工作能力实现软件和硬件的提升,普通的用户、医生和专家以及大型医疗机构都将是直接受益者。在费用结算方面也可以考虑与运营商合作开发移动新农合,争取实现"就诊、结算、报销"一站式服务等。通过惠民移动信息化的工作,将更多移动医疗的应用用于提高我市区域医疗领域的诊疗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

7结语

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的深入和拓展,未来绿色建筑和电子化的公共设施中会有更多的电子通讯设备传感器,穿戴医疗健康监测设备的推广使用,为未来医疗健康服务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为今后开展远程服务和移动医疗,实现在线诊疗、疾病风险评估和健康教育等互联网工具及相应医疗工作就变得更加容易。同时,目前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已经构建了大量的医疗信息资源,并且还在建设更多的资源,但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医疗系统发展还比较缓慢,使移动医疗app满足需求还有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园园,刘砚燕,魏春岚,等.移动医疗在卫生领域的应用与研究现状[J].December,2012,29(12A).

第3篇

从业者说:一车一本,高效率

对于移动医疗护理师来说,经常的外出并不适合携带大量医疗资料和仪器。

姜·哈里斯是美国一家移动医疗有限公司的员工,她说能够帮助在家中起居不便的人们,是她非常乐意做的工作。这项工作和医生、护理人员有一点不太相同,即流动性极强。为此她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个病人每天在医院候诊需要花费半个小时,加上就诊时间以及来回交通的时间,病人一共要花费4至5个小时。而如果哈里斯在网上接到病人的就医需求后,驱车前往病人家中就诊,整个过程不超过2个小时。依照这样的就诊频率,一个月内她可以诊治近200名患者,这大大提高了就诊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哈里斯出诊的“行头”也非常简便——除了护理及医生必备的听诊器、血压仪、消毒液之外,一辆能够带着她走遍整个州省的车和一台笔记本电脑,便能随时完成诊疗工作。到了患者家中,哈里斯便打开笔记本电脑,为病人网上建档,并接上血压仪,将专门的电子设备接到病人身上。哈里斯离开后,也能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病人的情况。如果有她解决不了的医患问题,哈里斯会通过笔记本及时联网与医生会诊。当然,哈里斯承认,移动医疗护理也只限于常规的护理及小病的诊治,如果病人需要动手术,还是得到大医院。

哈里斯的病患对象一般为抑郁症患者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当她把患者的资料输入电脑后,能有计划、有规律地通过网络监控病人的状况,且能根据病情定期到病患家中去做检查,还能通过网络联网系统提醒病人按时吃药。

未来会诊新趋势

目前在全球医疗行业采用的移动医疗应用解决方案,包括无线查房、移动护理、药品管理和分发、条形码病人标识带的应用、网络呼叫等。病人在医院经历过的所有流程,都可以用移动技术予以优化,因为移动应用能够高度共享医院原有的信息系统,并使系统更具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达到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目的。

移动应用的另一个显著贡献是减少医疗差错。在对病人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护理人员交接环节的失误,为了避免这些失误,就需要医护人员及时地得到和确认患者的医疗信息,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对正确的病人,进行正确的治疗。而手机又因其低成本性和普及性的优点,为这种医疗概念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持。

第4篇

介绍了移动健康的相关概念、移动健康服务平台及移动健康在癌症病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现状,探索适应我国癌症人群的移动健康方式,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从而使移动健康技术在维护癌症人群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癌症;移动健康;健康管理

根据WHO的《全球癌症报告2014》显示:2012年全球约有1410万例新发癌症病例,820万例病人死于癌症,癌症已成为全世界人类首位致死原因[1]。基于统计数据估计,2015年我国约有429万例新发癌症病例,281万例病人死于癌症[2]。目前癌症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放疗或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方法[3]。手术不仅给病人躯体造成损伤,包括应对放化疗不良反应、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等,同时病人生理、心理均发生变化。因此,如何在癌症的治疗和长期健康管理上为病人提供足够的、合理的支持成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巨大挑战。近年来,伴随着大数据、移动健康[4],在癌症病人术后管理方面越来越受到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视。因此,现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移动健康的相关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重视,人们更希望获得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卫生服务,更希望所获得的服务能够个性化、定制化。在这样的诉求下,移动健康应运而生。移动健康即在移动通信技术上采用手机、个人掌上电脑(PDA)等可移动电子设备,提供公共卫生、医疗保健等服务,管理病人个人相关信息。目前移动方式主要包括智能手机、PDA、短信、移动电话、网络平台APP、微信等多种形式。目前移动技术的研究多集中于病人长期健康管理,关注疾病预防、自我管理能力、健康促进、治疗服药依从性、病人病情监测、生存质量、疾病咨询、院后随访等方面。健康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提出的概念[5],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2移动健康在癌症病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2.1在疾病早期筛查、评估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日益重视和对癌症认知程度的提高,癌症早期筛查的“互联网+诊断”模式越来越吸引人们的注意,即通过居家取样和云端数据库分析,定期筛查及时排除癌症隐患,这种“点对点”服务能够及时掌握用户的反馈信息,不断提高诊断精确性,可以让病人长期生存率提高甚至治愈,避免癌症高死亡率发生。2014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6]批准了首个非侵入性、粪便DNA结直肠癌筛查试剂盒Cologuard,该试剂盒能在平均风险中发现92%的癌症和69%的晚期癌前息肉,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提议将Co-loguard纳入全国医疗覆盖网络。Burridge等[7]让患癌风险人群手机上安装“MyPlan”软件,软件内容包含预防癌症的食谱、对减少行为习惯和饮食危险因素的测验、如何进行锻炼的信息和视频等。结果显示病人防病意识增强、生活习惯显著改善。

2.2在自我管理能力中的应用

大量研究显示:通过使用智能手机、短信提醒等能促进癌症病人的自我管理[8]。Odigie等[9]对尼日利亚地区1176例肿瘤病人开通电话热线服务,6个月后结果显示:病人配合治疗程度及对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提高,病人的知识水平、自我效能感增强,从而更好地实施自我管理。Lee等[10]开发的视力导航的应用,依靠头戴显示器和便携配件基于摄像头的增强现实系统,让视力障碍者自由活动和阅读。Duman-Lubberling等[11]开发了命名为“OncoKompas”的癌症病人服务器,为癌症病人及其家属搭建分享交流平台,护士通过智能手机储存病人的基线资料,及时回答病人的问题,并将干预信息通过服务器发送给病人,协助病人改善疾病带来的各种不适。

2.3在病人依从性方面中的作用

癌症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影响其疾病的控制和发展。Spoelstra等[12]对80例口服抗癌药的病人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表明:微信观察组病人与常规护理组病人相比,服药依从性显著改善,从而提高了病人的护理质量。2015年Ana等[13]进行了一项系统评价,研究对象以乳腺癌、结直肠癌为主,27篇研究中病人接受了电话干预、短信提醒、网络视频等,结果显示病人运动、饮食习惯改善,体重得到控制。

2.4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及时有效地获得健康知识对癌症病人的健康管理行为和管理信心有很重要的影响。Wang等[14]研制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分为8个部分,可以帮助急性白血病患儿家属及时获得健康相关知识,为医疗工作者及其家属搭建分享交流平台。Denis等[15]对49例肺癌病人应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进行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生存时间延长,病人对自己的健康从依赖医院逐步转向依靠自己和家庭,改变了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使其对控制和管理健康更有自信,显示了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在健康知识管理中的有效性。

3互联网移动健康服务平台

3.1PDA的作用

PDA作为移动健康的实现形式之一,可实现床旁病人信息查询与记录、床旁生命体征录入、跟踪医嘱全程、条码扫描等功能[16],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是数字化医院的发展趋势。但是PDA屏幕小、存储量不够大,护士在执行输液、采血、发放口服药等护理操作时可通过PDA扫描病人腕带上的条码,带来的问题是PDA发出的声响可能会影响病人睡眠。由于PDA中储存着病人的大量信息,护士担心在使用过程中由于PDA丢失或损坏会对病人的信息安全造成威胁[17]。目前PDA在欧美等国移动健康的临床应用相对成熟,国内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

3.2健康管理APP的发展

当前,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移动APP迅速发展[18]。以美国最大的手机APP健康管理机构远程医生为例,从2013年至今,已增加了800万用户[19]。在我国,专注于医患互动的“春雨医生”、专注于医生点评的“好大夫在线”、专注于医生社区的“丁香园”及云医院等智能健康管理服务平台逐渐扩大,并且通过大数据可以对病人健康信息整合,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数据证据,通过移动设备定位数据对居民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等,涉及健康咨询、家庭医生、预约挂号、健康资讯等服务,涉及领域逐渐从慢性病扩展到癌症,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病人健康管理水平。

3.3慢性病健康管理软件

移动慢性病管理发展较为成熟,以糖尿病为例,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国民保健服务在糖尿病管理方面成效显著。该医疗体系利用可穿戴式设备收集病人信息,结合大数据,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糖尿病风险评估,然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追踪干预后的效果评价。我国慢性病管理软件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发展也日益成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慢性病的教育和管理渗透到慢性病人群中,从而加强对其的控制,减少危害。

4思考与展望

移动健康具有方便快捷、保护隐私、更具针对性、多种病情传送形式、方便医生就诊、使用成本较低、适合大众人群的特点,应用领域涵盖了对疾病认知、疾病监测、健康教育等方面。同时,随着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医疗卫生领域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20],面临着众多机遇与挑战。

5结语

众所周知,癌症发病人数不断增加,已成为全世界人类首位致死原因,国外有关癌症健康管理APP已发展较为成熟,但是国内发展还不成熟,并且关于不同癌症APP的数量不成比例,几乎有一半是针对乳腺癌,但是在美国只有14%是关于乳腺癌的;另外,其他常见的癌症,包括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涉及较少。但是正因为我国推广和应用较晚,因此在开展这些项目时应站在较高的起点上,总结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并结合医疗现状,开发出适合我国癌症情况的移动应用系统。因此,探索适应我国癌症患病人群的移动健康管理APP,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在保证其质量的同时提高病人的健康管理能力和生存质量,从而使移动健康技术在维护癌症人群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3]张京晶,孟琼,常巍,等.肿瘤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现状与进展[J].癌症,2010,29(2):250-254.

[4]魏春岚,王园园,刘砚燕.移动医疗领域智能手机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4,21(12):8-11.

[5]陈霄,杨志敏.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4):1-5.

[16]王玲勉,孙娟,薛晓英.移动护士工作站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开发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734-736.

[18]徐倩,赵文龙.移动医疗APP研究现状及启示[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6(9):7-11.

[19]周宏,官振中,陈合稚,译.美国远程医疗协会的临床实践指南[J].四川医学,2015,51(1):16-20.

第5篇

体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令各式“体感”设备不断推陈出新:经典的产品有任天堂的Wii等,新产品中,微软新一代的Kinect堪称一个代表。据悉,这款即将推出的Kinect可在1.2米以外探测并监控人体心率,通过探测血液流动带来的肤色变化来确定血液流动速度,进而据此计算出心率。体感技术本来是用于游戏机的,以微软为代表的大公司把这项技术转型应用于医疗保健行业,代表了当今高科技产品为人类健康所作的努力与尝试。

Kinect是由“kinetics(动力学)”和“connection(连接)”组合而成的新词,是微软早在2009年6月2日正式公布的体感周边外设备。它类似日本任天堂公司Wii上的感应器,大人孩子都可以用它来玩体感游戏。新一代Kinect的功能更加强大,相当于一台不用控制器的3D体感摄影机,导入了即时动态捕捉、影像辨识、麦克风输入、语音辨识、社群互动等功能。最近,微软还试着将Kinect感应器用作外科手术的协助机器,伦敦的一位外科医生已经利用改进过的Kinect设备在动脉瘤手术中做了尝试。

体感技术的核心是实时追踪,它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指向相同:即信息技术编码解码的对象,正从语言深化到话语,包括体态语言、形象、视频等体现于行为中的非结构化数据。话语往往比概念化的语言更能反映人们身心的细微变化。这项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其实有相当大的空间。因为在以往技术条件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是一个大的难题,对需要进行长期实时病情监控的慢性病,个人和家庭往往很难具备这样的条件。现在利用传感设备不间断积累血糖、血压、血脂等核心数据,在云端存档,可以方便病人自查及医生看诊。

第6篇

数字影像和游戏被视为索尼的强势业务,未来向这些业务领域投资会继续。比如,索尼将会在数字影像领域的领先优势扩展至医疗行业,使医疗业务成为索尼未来的核心业务之一。另外,平井计划利用索尼在游戏领域的优势开发独家移动产品,推广营运PlayStation的经验到其他业务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内容分发平台。平井表示,索尼电脑娱乐模式“可以发展成更大领域的大概念,硬件与软件相互推动发展。”

这些业务在移动市场的地位也将加强。索尼移动的主营业务主要包括索尼Xperia系列智能手机、索尼平板电脑、VAIO个人电脑以及各类附件产品的开发、设计和推广,索尼移动通信的主要职责是整合索尼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等移动业务。自2012年2月索尼收购了爱立信控制的50%股份,成立了索尼移动通信为索尼的全资子公司之后,移动市场也是索尼重点关注的市场。

对于电视业务,平井的判断是:“电视已经廉价商品化,因此索尼不应继续在这个市场上浪费资源。”事实上,索尼已于2011年出售了S-LCD股份,平井则计划将继续剥离相关资产,并选择性地利用资源,以及考虑与其他公司开展合作以降低成本,如公司可利用其Crystal Led和OLED专利技术开发引人注目的电视新产品。

拥有多样化业务本该对索尼有利,但索尼需确定旗下哪些业务正在生产廉价的、低附加值的产品,进而将这些业务分离出去。此外,降低成本还适用于其他业务合作,通过协调不同业务的合作、推动业务合作转型降低成本,但加速业务创新也刻不容缓。

比如,索尼在传感器、信号处理、光学透镜以及显示设备领域拥有大量创新,并可将其应用到内窥镜、X射线诊断设备和超声波仪器等设备领域,从而开发出新产品。基于此,2012年9月,奥林巴斯公司与索尼公司宣布,两家公司将通过第三方向索尼配股的方式,建立业务联盟和资本联盟,通过开发新产品和新业务,加强和提升各自医疗内窥镜、视频显微镜等医疗产品的市场地位。

业务联盟主要是利用奥林巴斯在医疗产品的生产与研发能力、品牌知名度、全球销售与市场推广能力,以及其镜头与光学方面的技术,与索尼的影像传感器等数字影像技术、3D/4K等影像技术相结合。此外,将奥林巴斯在医疗业务的知识和产品,与索尼在音频视频解决方案的实力相结合,可为手术室及其它医疗领域提供医疗与视频整合解决方案。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交互界面;产品可用性

引言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地和传统行业相融合。“互联网+医疗”是当下十分热门的一种思路。许多医疗类互联网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大部分产品的设计理念还是依照其他行业的界面设计逻辑来将医疗行业互联网化,这实际上忽略了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服务的受众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知识背景鸿沟。因此,用户在使用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的设计理念往往难以提升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的可用性。

1可用性的基本概念

早在20世纪70年代,McCall(1977)等人将可用性定义为,“对某一程序的学习、操作、预备输入与解释输出所需的努力”。当然,那时候对可用性的理解还是较为死板与机械的。之后,随着人机交互系统的发展,可用性的评价标准被重新定义为系统的有效性、可学习性、适应性以及用户的态度四个方面。¨-近来,Nielsen在2013年出版的《移动可用性》一书中指出可用性设计所面临的4个方面难题,即为更小的屏幕设计、尴尬的输入方式、下载延时、被错误设计的移动端网站。由此可以看出,对产品可用性的研究离不开对交互界面的分析。

2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的特性

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不同于一般的互联网产品,医疗健康属性决定了其必须符合医疗服务的一般特性。他们之间的这种区别就像是医疗服务行业和一般行业的区别一样。

(1)产品安全性。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通常会与使用者的健康息息相关,无论是健康数据采集、疾病信息帮助或是保健信息传播,这些有关使用者健康的信息往往会让使用者格外关注,并且新用户容易对这些数据或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产品的安全性是医疗健康类产品的最基本的特性。

(2)信息的有效性。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实际上是把大量和医疗健康有关的信息传递给用户,从而为用户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因此这些信息是否对患者有帮助直接决定了这款产品是否有用。医疗信息是一类专业化程度高、包括范围广的信息,在提供这种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信息过载现象,即太多的信息让使用者无法理解以至于阻碍用户的使用,席克定律指出:当选项增加时,下决定的时间也会随之增加。为使用者提供的有效信息才是这类产品的价值所在。例如,目前的医院网站在首页上将各方面的信息罗列得十分全面。但是对一般使用者来说,首页上的大部分信息都属于干扰信息,使用者登录医院网站想要了解的主要就是医院的医疗水平如何、网上挂号、就医流程等这些和自己治疗相关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却被隐藏在大量干扰信息当中。

(3)信息的全面性。这里的全面性指的是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在界面功能的设计上不能仅局限于与医疗相关的功能上。因为医疗服务对普通人来说依然是比较陌生的,大部分人对医疗服务的很多基本的服务都不是很了解。例如,目前已经上线的挂号类APP中,在提供挂号信息的时候都仅仅提供了和挂号相关的功能服务,忽略了如停车信息这类辅助信息,而实际上很多人去医院就诊的时候为了停车就要绕着医院转好几圈(很多大医院社会车辆由特定的门进出)。

(4)界面的逻辑性。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在界面的逻辑上应符合使用者的需求,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在使用者需求某一信息或功能时,这类信息才会出现,而患者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受实体医疗服务所限制的。例如,医院基本固定的就医流程决定了挂号类APP的界面逻辑;医院常规的科室设置或是疾病分类决定了搜索类APP在搜索疾病时的界面逻辑等等。

3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案例研究

以下通过对几类不同的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的分析,结合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的特性,寻找目前这类产品在用户可用性层面存在的问题。

(1)医院官方网站。图1是某医院的官网首页,和绝大部分医院一样,医院首页的基本设计逻辑是按照目前常见的综合性网站来做的。对于综合性网站来说,用户登录是为了浏览信息,目的性并不是十分明确,但是对于登录医院官网的患者来说,其目的性相对统一,都是希望了解医院医疗水平、就医流程、网上挂号等和自己治疗相关的信息,显然其他的信息就会变成干扰信息,影响患者的使用。

(2)挂号类APP。挂号类APP所提供的功能是进行网上或移动端的医院挂号服务,挂号是医疗服务的人口。因此,这类产品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微医是目前国内用户量最大的挂号类APP之一,(如图2)微医的首页在界面设计上有意强调了挂号功能键,这符合患者对这款产品的使用习惯,用户在打开APP的时候立刻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功能,提升了产品的可用性。

(3)健康管理类APP。WALKUP是一款不同于其他类型健康管理类APP的产品,通常的健康管理类APP都是通过各种图表数据来向用户展示其健康或运动的状况,但是WALKUP改变了这一模式,采用了世界地图这一载体来显示用户的行走情况(如图3),在记录数据的同时为用户模拟了一场环球旅行。这一设计符合这类产品可用性的原则,同时又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4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设计困境

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要把“互联网+医疗”这一概念做好还需要面对很多的挑战,和普通患者一样设计师对医疗服务的了解也是有限的,这就使设计过程变得异常艰难,需要大量的观察与调研来让产品的服务或功能符合实体医疗健康的要求,设计师自身首先要变成半个专家。但是,这一过程同样有着不利的一面,设计师自身在学习了解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正是以后用户在使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因此,产品的界面可用性是否能够为用户带来优秀的使用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界面的时候是否带着学习的态度去发现医疗产品的特性,而不是按照其他行业的设计思维来设计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

第8篇

商场如战场,市场竞争说到底比拼的是企业运营系统的优劣。企业运营系统的载体就是供应链。供应链的背后就是价值链,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沉淀了企业运营系统的运营效能和客户体验。

运营效能和客户体验决定了市场竞争胜负的天平。

企业供应链的两大痛点

企业运营系统的两大管理目标是运营效能和客户体验。

运营效能反映的是价值创造与成本耗费的关系,包括通常意义上的单位成本所形成的价值,以及通过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产生的边际成本所带来的价值。运营效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表达。

客户体验是客户通过产品和服务触点产生的直接感受和评价,以提升客户整体体验为出发点,注重与客户的每一次接触,积极创造良性互动,目的是追加销售机会和净推荐指数。客户体验决定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客户体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映射。

运营效能和客户体验是企业运营系统普遍存在的两大痛点,在传统供应链所具备的环境和条件下基本无解。

保险行业的车险续保作业模式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续保业务是车险业务的主要来源,因为争抢续保客户,险企往往提前三个月就开始不断推送续保短信和拨打电话;打来续保电话的时候客户不一定方便接听,客户方便的时候电话打回去又多半占线,因为坐席生正忙着拨打续保电话;客户放下各种事情被动接听了续保电话,约好上门签单续保付款的时间,还要在电话里面核对一大堆信息,背书一样足足数分钟,法定义务走过场;隔天快递上门签单收费,又要放下各种事情去见快递,签若干名,领一大堆保险凭证和票据,糊里糊涂现场刷卡付款。如果还是上年投保的那家公司、还是投保的那辆车、还是投保那些险种、保费也一模一样,车险续保可以简单点儿吗?

车险续保与快速消费品不同,是一种大额、低频和信用型的消费。由电话交易、快递配送、客户被动响应构成的车险续保场景和供应链,运营效能和客户体验均不佳。

医疗保险的理赔供应链也很典型。健康医疗保险的产品线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四大类2900余种具体产品。其中医疗保险类产品理赔的标的,是对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的补偿,风控的关键点是医疗费用票据的逐单人工审验,因此必须完成医疗费用票据的实物流转,尤其是团体业务定期报销的脉冲式作业流量分布,决定了劳动密集的作业模式。

实物单证交换、键盘信息录入、海量数据处理是医疗保险理赔供应链的三大耗时费力的人工低效痛点。

我们再来看看与这两个案例相关的几组数据:

2015年全行业车险保费收入为6199亿元,承保车辆数约为1.85亿辆,同比增长12.4%。除了少量当年新购车辆,绝大部分都是续保车辆。

2015年全行业健康医疗保险在售产品四大类2900余个,承保人数超过10亿人次,健康医疗保险保费收入约为2400亿元。按照80%的赔付率匡算,健康医疗保险理赔款近2000亿元。都是一个案子一个案子赔出来的。

保险企业的运营成本,以上市保险企业年报披露数据简均计算,年化保费费用率25.8%,其中年化佣金及手续费率13.45%;年化业务及管理费12.375%。前者为销售成本,后者为狭义运营成本。

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15年行业投诉总量1.5万件,同比增长1.8%;亿元保费投诉量为0.97件,同比下降18.5%;万张保单投诉量为0.21件,同比下降14.7%。按照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一个投诉的背后是25个不满的客户。

传统供应链捆绑下的保险企业和客户应该都不满意。

数字化再造

从数字化的角度看供应链的定义,就是解决连接、检索和交互的问题。所谓连接,通过系统和流程把各种企业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有效连接起来,把企业与供应商、渠道、客户等上下游有效连接起来;所谓检索,企业各种资源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和节点,要解决资源的有效配置,前提条件是能够在对的时间以对的方式把对的东西找出来;所谓交互,泛指内外部客户的广义交易活动,包括触点、场景、媒介、工具和标的物交付。

传统供应链的数字化再造试图通过数字化的逻辑,找到解决企业运营系统两大痛点的有效途径。

所谓供应链的数字化再造,就是以数字化技术优化升级传统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通过企业级的移动应用布局,实现“前中后台融合,端到端交互”,以两进位制的“0”和“1”组成的数字化语言,精确解决“连接、检索和交互”的问题,以客户体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运营效能和客户体验指数级提升。

数字化供应链的最佳实践是Uber。

Uber模式有七大要素:随叫随到,价格公道随行就市;共享经济,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平台经济,以乘客端APP和司机端APP双头构建平台运营模式,有效连接需求和供给;充分发挥即时通讯、LBS定位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持智能调度和市场化差异定价;无固定资产及轻运营;辅之以高额补贴策略拓展市场;制定游戏规则双向评分弘扬契约精神和诚信教育。

Uber市值已达625亿美元,高居全球创业公司之首。

出租车行业司机扫街觅客抢单或预约的传统供应链,决定了车难叫脸难看、价格贵服务差、份儿钱怨声载道、乘客的哥资方关系全面紧张的无解难题。

即时用车软件公司如Uber们的用户体验和口碑,压倒性完胜传统出租车行业;偌大的上海其大规模运营,整个管理团队居然只有10个脱产管理人员,运营效能之高可见一斑。

从Uber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供应链数字化再造的价值:用物化劳动解放了活劳动;改变了做事情的约束条件;扩展视野和路径可以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

引进OCR图像识别技术是保险企业供应链数字化再造的实战案例。

所谓OCR图像识别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可以将图片、照片上的内容自动转换为结构化文本。保险企业可以借助该技术对传统理赔作业模式进行改造,客户将就医发票通过手机拍照上传,后台可自动识别发票照片,生成结构化文本并进行后续理算核赔处理。OCR技术的五个关键环节是:实物文本、成像和上传质量;图像修复、甄别技术;数据库比对识别算法;结构化文本及应用系统接口;数据库自学习能力。

OCR技术可解决实物单证交换、键盘信息录入、海量数据处理的三大人工低效痛点,保守估计该技术可使传统理赔作业成本降低50%以上,大幅缩短理赔流程,有效改善运营效能和客户体验。

路径和方法论

启动和完成供应链的数字化再造,是数字化时代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级选项。

供应链数字化再造工程的路径和方法论有三种选择:

一是全面变革。自上而下进行彻底的组织架构、模式、流程上的重新构建。其优势是采取全方位、系统化的变革举措,有协同效应,适于推动全面实现整体的战略转型,变革相对比较彻底。其面临的挑战也很明显,因为涉及整个运营系统的改造,包括管理理念、架构和能力建设,投入资源大,变革周期长,对变革的决心、组织能力和资源的要求都很高,实施难度大,成功率低,高风险,成功实施的案例似乎不多。

二是精益化。在现有运营系统框架内,利用精益化工具进行局部优化和持续改进,基于现有模式和流程渐进式优化,对组织和业务冲击较小,风险较低;有成熟的经验,易于实施,标准化程度高,易于复制和推广。对精细化的挑战是,仅有边际性优化效果,无法实现量级提升;难以捕捉和把握新技术带来的颠覆性改变机会。

三是寻找破局点,在战略方向上,抓住机会点,聚集资源和能力实现单点突破,打开局面。其明显优势是:便于集中资源和能力,成功率高;通过破局点,迅速实现客户体验和运营效能的量级提升;可以纵深突破,充分运用数字化新技术带动全局的模式创新和流程再造;挑战是对选点和爆发力的要求高;试错成本和机会成本高。

全面变革、精益化和破局点三种选择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应该因环境、条件、机会和能力制宜。

无论选择全面变革、精细化还是破局点,供应链的数字化再造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商业智能和移动终端“三大技术引擎”的驱动作用,以及移动应用软件APP的“枢纽”作用。

大数据不仅仅是“1024TB”和“4个V”的简单概念,而是在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应用的基础上改变了我们做事情的约束条件。大数据赋予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洞见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带来了获取更丰富、更深入和更准确地洞察市场行为的全新机会和价值。保险业本来就是一种典型的以大数法则为基础的商业模式,传统的精算理论就是通过掌握与某项风险相关的暴露数据,通过建模分析寻找其中规律,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对未来风险进行判断,进而设计相应产品和定价。保险行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产,具有大数据的天然基因。

大数据应用的核心是建模,包括概念建模、逻辑建模和物理建模,概念建模必须基于应用场景,逻辑建模必须穷尽事理,物理建模必须把概念和逻辑实体化。如何真正从大数据中发掘出“真金白银”是一个现实的挑战,大数据是供应链数字化再造的前驱引擎。

商业智能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的一系列概念和方法应用于商业领域,辅助商业决策和运作。典型的结构化商业智能包括:基于后台数据库的用户界面以支持个性化的交互;强化记忆功能自学习能力;程序化的交易、自动化校验和对账;容错及防止“乌龙指”机制等等。

商业智能的应用场景之一是:柜面、电话、上门服务等各种客户触点,以及销售人员见客户的时候,系统界面自动提示告诉你这个客户是谁,年龄多少,家里几口人,地址电话,买过什么产品,既往及最近一次与公司的交互内容?这个客户的特点偏好、下一单最佳购物建议等等,第一时间就能够集成想要的信息,提供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销售支持。

应用场景之二是:为管理者提供被管理对象一对一的动态集成资讯。你去分支机构在机场等飞机的时候,或者与下属通电话的时候,拿出平板就可以调出这家分支机构最新更新的基本概况、业绩简报、市场地位、财务状况,以及管理团队和人力资源的情况。决策支持应用软件尽管与服务和销售支持软件的智能维度有所不同,基于场景、数据和算法的商业智能闭环是一致的。商业智能化程度和用户体验高度相关,用户界面极简,意味着后台逻辑架构、数据挖掘和调用极繁。商业智能是供应链数字化再造含金量最高的部分。

移动终端正在成为生活场景和企业运营的遥控器。截至2015年底,我国在网活跃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数量已达到8.99亿,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大入口。移动终端具备即时、便捷、互动性强三大特点,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充分支持交易行为无纸化和智能化,通过连接前中后台、连接B端与C端,使供应链上的资源和信息传递实现高频次和强交互,而且靶向性和可控性更高;移动终端还可以实现对个体行为、情景、交互的全记录,充分支持大数据和商业智能技术应用。移动终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奢谈大数据和商业智能而没有从应用场景出发连接产品和服务,是没有意义的。移动终端通过在用户端解决连接、检索和交互问题,最终完成了供应链数字化再造的闭环。

APP是企业供应链数字化再造的枢纽。

APP是通过互联网连接中后台数据库资源的智能化应用程序软件包。数字化供应链中的APP是基本的应用场景,承载大数据、商业智能和移动终端三大技术引擎的运转,输送、交换和集散信息和能量。

从企业端来看,APP具备分发便捷、渗透性好、用户增长快的优势,可整合LBS定位、即时通讯、OCR、数据库挖掘等技术,借助数据分析精准到达目标用户,进而绑定用户,并对其实施可持续的深度开发;从客户端来看,APP可基于手机实现随时、随地、随身的“7×24”小时便捷服务,相比传统的信函、电话、柜面服务和基于PC端的网上服务,客户体验更佳。

乔布斯说:“站在科技与人性的交会处。”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再造,要解决运营效能和客户体验问题,关键在于“三大技术引擎”、应用软件“枢纽”和人性关怀,人性关怀的背后,是从客户出发的理念和情怀。

再造瓶颈

传统的流程再造是指从根本上彻底颠覆企业的运营流程,重新设计和安排企业的整个生产、服务和经营过程,是对植根于企业内部的、影响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固有的成熟模式发起挑战,目的是在成本效能质量速度上得到量级提升。

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再造是一种基因级的改造工程,比传统的流程再造更加彻底。

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再造有三大瓶颈:一是理念和思维方式;二是科层制路径依赖;三是能力重建。

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再造,首先是自上而下,要从管理型总部向研发型总部进化,我们的管理思想、经营策略和资源配置,更多的不是靠会议和文件,而是要改写成数字化逻辑和语言、靠应用系统和移动终端去执行,用编程语句去精确表达、传导和落实。要从PPT高手进化到APP高手。

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再造,肯定要打破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的事权、岗位、流程、架构甚至体制的束缚,包含了两个基本思想:一是去中心、去层级、去中介、去行政化;二是条件反射首选能不能换一种玩儿法。任何事情都有生命周期,与其被别人颠覆,不如自己颠覆自己。

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再造,要推动基于数字化基因的能力重建,形成全新的能力素质模型:专注、从场景出发、用户体验导向、下笨功夫穷尽事理到二进位制、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

我们最不缺少的就是策论,缺少的是解决方案。

何谓策论?一是以见解、主张、议论为主;二是从应该怎样出发,政治正确;三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而已。好的策论主要看选题、材料占有和表达。策论的关键词是对策。

何谓解决方案?一是路线图;二是任务清单;三是配套资源;四是方法论和工具;五是责任体系;六是预警响应和复盘机制。解决方案就是要解决问题并且承担后果。解决方案的关键词是执行。

第9篇

事实上,这并非编剧天马行空的想象。据介绍,先进的心脏起搏器能够监测患者的心跳情况并记录在案,通过特定的传感器,将这些数据通过网络发送给医生;这些数据可以让医生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治疗;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心跳情况,在预设的治疗模式中实时选择,确保电刺激的效果。于是,一次完美的暗杀就这样成了。

上述案例中提到的通过传感器发送数据,就是物联网的应用。物联网与医疗的结合,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联网?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

物联网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95年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一书,在该书中,比尔・盖茨提出了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只是受限于当时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重视。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产品电子代码)系统的“物联网”的构想(即“狭义物联网”);1999年,美国Auto-ID(自动识别实验室)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称物联网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2005年,ITU(国际电信联盟)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综合二者内容,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包括了所有物品的联网和应用(即“广义物联网”)。

目前较为公认的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本质上是一个信号采集和处理的网络。它利用传感器或人为设置的身份识别码,把物质世界中的信息变为电信号,电信号通过电信网络传送到计算机处理系统和显示系统,经过计算机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备查,在必要时计算机将发出报警信号或者控制信号,报警信号或者控制信号由通信网络送到指定的地方报警,或由指定预设装置执行控制。

物联网包含以下系统,有些物联网可能只包含其中的一部分。

传感器:传感器可以把一些物理量的变化变为电信号的变化。传感器有很多种类,可以是声、光、压力、震动、速度、重量、密度、硬度、湿度、温度、图像、语音、电波、化学;或者是气体的流速、流量、气压、成分;或是液体的流速、流量、成分;或是固体的数量、重量、硬度等。

电子标签:电子标签是上个世纪新发展起来的技术,已经获得了很多应用,例如超市用于标识商品的条形码。现有的电子标签有条形码、二维码、磁卡、接触式IC卡、非接触卡、RFID。

电信网络:物联网的信息传输更多的是小数据量的传输和特大数据量的传输,小到每月只发送几个bit,大到连续不间断地发送大幅图像,这对通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实现高效率物联网通信,需要通信行业做出新的标准和新型接入设备,以适应物联网各种通信的需要。现有的通信网络有电缆、光缆、微波、蓝牙、红外、Wi-Fi、WinMX、移动通信(2G、3G、4G)、卫星等。

数据处理:物联网采集到的数据有各种不同的应用,应用的实现需要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这些处理包括汇总求和、统计分析、阀值判断、专业计算、数据挖掘等。

显示系统:物联网采集到的图像和信息常常需要直接显示或经过计算后显示到计算机或者大屏幕上,常见的显示状况有图像、图表、曲线等。

报警系统:物联网采集到的信息常常需要直接报警或是经过计算机处理后报警,常见的报警形式有声、光、电(电话、短信)等。

控制执行系统:有一些物联网不仅被要求采集、处理和存储信号,还被要求发出控制指令,经过网络指挥指定的预设执行装置,通过指定预设执行装置的指令执行行动以达到控制目的。

我们把人类信息通信网分成实现人与人通信的电信网(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和实现物与物通信的近场通信网(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etwork)或者说传感网(Sensing Network)两个角度,这两个角度的发展是并行推进的。由此,产生了物联网演进的两种模式,即电信网主导模式和传感网主导模式。电信网主导模式就是由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主导,推动物联网的发展;以传感网为主导的模式是以传感网产业为主导,逐步实现与电信网络的融合。

由于物联网起步时间较晚,在行业中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应用,目前物联网的应用包括牲畜溯源、机场防入侵、电力管理、平安城市建设、数字家庭和医疗保健等。

医疗物联网全面发展

如上所述,物联网尚未在行业中形成体系化的应用,但是有些行业已经开始进行探索,并初具规模。比如在医疗行业,无论是患者管理、医疗管理、用药管理、医疗环境管理还是家庭监护都方面,物联网技术都有应用。

在患者管理领域,可以通过物联网实现对患者实时动态的管理和定位跟踪。以婴儿防盗系统为例,在婴儿身上佩戴可发射出RF射频信号,且对人体无害的智能电子标签。婴儿电子标签定时发射具有唯一ID信息给婴儿防盗系统,系统据此对婴儿所在位置进行实时监控和追踪,还可对企图盗窃婴儿的行为及时报警提示。同理,RFID技术也可以用在对失智老人照护管理上,可以实现对失智老人的实时监控,无疑能大大改善老人的健康状况。

在用药方面,通过对分发给患者腕带或二维码的比对,可以准确实现患者身份的识别,进而消除医嘱执行过程中的差错,提高医疗安全系数。目前,已经有不少医院在门诊和病房的发药和输液流程中使用这项技术。对药品的管理、药品使用的管理以及对药品原材料的全程监控,是物联网在医疗领域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医疗物资管理方面,医疗设备、器械等引起的感染是引起医疗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基于无线计算和识别技术的消毒供应中心监控系统,结合移动终端和条码技术,对消毒包进行全过程质量追溯,可以大大减少医疗差错。以无锡市人民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质量追溯系统为例,其功能就包括:质控追溯(清洗、打包、灭菌、存储、申领、发放、使用、回收全流程记录)、绩效管理(统计分析、成本核算、工作量统计、绩效考核)、库房管理(手术器械、一次性耗材的入库、出库、盘点、申领)、手术管理(手术备包计划、器械清点、二级供应室)、器械追踪(单件手术器械的追溯管理)、植入物追溯(植入性物品消毒、使用管理)等,并能实现对厂商外来手术器械、外院代消毒包的管理。

从广义上讲,医疗废弃物的管理也是物资管理的一部分内容。医疗废弃物管理解决方案以 GPS 技术结合 RFID 技术实现可视化医疗废物运输管理和实时定位,运用高速、高效的信息网络平台和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实现医疗废物实时全面的监控。

在家庭监护方面,通过物联网的家庭监护、传感设备,可以实现在家庭实时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比如一款叫“医用箱”的产品,就集成了血压测量、心电测量、血氧测量和血糖录入评测等功能,并通过3G通讯进行在线传递测量数据。这样一来,社区卫生机构或健康管理机构就可以通过相关软件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监控和分析,在方便居民的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完美暗杀则是家庭监护的升级版,不止是对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还能对患者治疗模式进行远程调控,实现双向信息交互,这也是远程医疗最直接的体现。

在医疗环境管理方面,通过楼宇控制和能源管理,可以实现视频监控、门禁感知,包括对于医院的员工进行一卡通和电子监管。

此外,在医疗服务的一些细分领域,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无锡市人民医院用的输液监测网络系统。该系统中的输液监测传感器能监测到输液过程中每一滴药液的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微处理器分析可得到输液液量、液速和时间等参数。这些输液参数通过物联网传送到护士工作站,护士能通过网络实时监测输液全过程,系统还可以实现在输液结束或发生输液故障时发出报警信号。

IC卡与RFID技术的结合同样前景广阔。卫生部已把推进IC卡的应用列入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强IC卡和RFID技术在医疗保健、公共卫生、药品、血液等方面的应用,与银行、社保等部门联合开展医疗就诊卡的通用模式与标准研究;推进集个人ID信息、社保、医保、医疗、金融等服务于一体的“一卡通”产品的应用;在医疗智能卡内记录诊疗信息,逐步取代传统的病历本;推进IC就诊卡的区域化应用,开展异地就医刷卡结算,提供随时查询诊疗信息及IC卡明细清单服务。

卫生部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副主任高燕婕认为,物联网给医疗服务带来的便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融入物联网技术的医疗监护、移动服务等,可以实现成本更加低廉、更加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第二,通过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医疗服务;第三,随着经济发展和民众保健意识的提高,通过物联网能够实现自助医疗,进而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提升整个医疗服务的水平。

据媒体报道,《卫生领域RFID与物联网发展规划》已于去年下半年编制完成并上报。除了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外,卫生部还计划将物联网技术推广到更广泛的公共卫生领域,以实现不同卫生主体间的信息互通。高燕婕表示,未来将通过逐步推广物联网应用以环境监控设备的联网、急性传染病检测、追踪病源体流动,以及远程监测慢性病等目标。

医用物联网面临的问题

物联网对医疗和管理的积极推动显而易见,物联网本身起步较晚,它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邓世洲说,物联网在医疗领域主要是为物资、人员管理和临床医疗服务。因为物资、人员管理方面主要是用RFID技术,而后者目前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只要医院想做,肯投入,基本上没有难度。真正的难点是在临床医疗服务方面,因为缺少医疗传感器。物联网的瓶颈在传感技术,这不仅仅是医疗方面的问题,其他行业的发展也同样受制于传感器。

以人体心电图的实时采集远程传输为例,这其中有血流信号、肌肉、皮肤放电等的各种干扰。如何在这许多的干扰之下稳定、准确地采集数据,并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对医疗物联网提出了挑战。人体内植入传感器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体内压力、温度、酸碱度、氧化还原反应等,对传感器不仅有采集技术上的要求,同时对传感器材料的生物安全性也有很高要求。

在市场方面,医惠科技集团董事长章笠中认为,阻碍医用物联网发展的原因是大家对物联网应用的了解和信任还很不足,物联网带来的裨益还未充分赢得医疗机构管理者的认可。其次,有些打着物联网解决方案名义,滥用物联网应用旗号的供应商和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方对物联网应用的正确认识。再次,对信息化所带来价值的评估观念,中外有差异。“以移动护理为例,按照美国机构的测算,系统上线七个月就能收回成本。为什么?因为用了移动护理以后,护理工作量大大减轻了,光是人力资源成本一项就能节省很多资金。更何况,移动护理在减少医疗差错方面效果明显,而由医疗差错引发医疗纠纷所致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预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