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7 14:41:03
导语:在人口老龄化调研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对策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all walks of life, due to population aging, but it also triggered a debate on a series of issues related to retirement age, pension security, and population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to solve this problem for the country various cities,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has very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social pens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将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了,而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本人着眼于所在县城――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状况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进行了调研,并形成本篇调研报告。本报告包括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等三方面。
人口老龄化对射阳县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通常人们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过10%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志。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正处在持续增速期。从上世纪90年代末,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上升到2006年占14%以上,只用了8年左右时间,预计2012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6%,202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9%以上,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当前射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叠加,与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相伴随,这就使得射阳县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态势。概括地说,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态势十分严峻,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将对射阳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抚养体系发生变化,地方负担重。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56.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47.94%,老年抚养比为8.33%;“四普”时总抚养比为48.64%,其中少儿抚养比为39.39%,老年抚养比为9.25%;“五普”时总抚养比为41.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8.4%,老年抚养比为12.87%。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却在逐年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其抚养比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仍在较长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势必加重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负担。
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赡养问题突出。随着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及老龄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现代家庭不断“小型化”,老年人与其子女“分家”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劳务经济的兴起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这些老龄人口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或无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人配偶之间相互照顾或自我照顾。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老龄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设施无法满足需求。老龄人口大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且1/3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60.42%,而且我县农村医疗网点设施落后、医疗水平不高,加之近几年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许多老年人因医疗条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得到较好的治疗。我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共有床位1600多张,容量十分有限。同时,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目前能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内容枯燥等而无法较好地开展,仍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的老年生活单调而无味。
老人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对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听器、轮椅等)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县范围内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远远大于供,直接给老龄人口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老龄产品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我县社会消费。
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射阳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把发展老龄事业作为经济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障、权益维护、优待服务、生活照料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初步确立,老年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较好保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射阳县老龄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滞后。《射阳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完善惠老政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需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县和镇养老工作机构在性质、编制、职能、经费人员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理顺,基层、农村老龄工作机构建设还相对薄弱。
对老龄事业投入不足。面对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挑战,射阳县在老龄事业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仅限于利用有限的福彩公益金发展养老事业很难有大作为。我县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建设不多,建设规模普遍较小,硬件设施条件较差,有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城乡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比较少,农村老年事业发展滞后,设施简陋,活动单一。政府有关部门所采取的“以奖代补”和“优胜劣汰”的政策,与政府当前财力有限、急需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
养老机构获得政策扶持不够。针对养老机构的土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理想,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负担较重,新增床位补贴标准还不是很高。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存在着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少、人员素质偏低、专业人员缺乏等难题。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下岗失业和农村务工人员,系统业务培训较少,其业务技能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从业人员收入低,导致国家制定的“两规划一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难以有效落实,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质量。
积极应对射阳县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拓宽视角积极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切入点。
社会视角:目前社会各层面对老龄化问题认识模糊,对老年群体存在明显负面刻板印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强调老龄事业的“社会参与,全民关怀”。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全体人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和积极的观念。老龄化问题是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如果把老龄化看做生命周期中的结构变迁,那么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利益攸关。因为无论个人还是家庭,都会被搅进老龄化社会。尽管有一些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技术上是可以分开的,但它们的背景是一系列综合的议题,是属于全社会的议题。
决策者视角:改变老龄问题依然处于边缘位置的状态,将于老龄问题有关的议程和事项有效地纳入社会经济战略与政策,换言之就是“使老龄问题主流化”;老龄化不仅仅涉及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问题,而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不能就事论事,需要跳出部门的局限,不能靠应急预案,不能靠临时突击,必须着眼全局、谋划长远,在所有相关层面,都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行动,通过清晰有序、多管齐下的方式应对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应是因地制宜,立足县情,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力,使政策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
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服务保障三大体系,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着力点。
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规范化。探索实施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扩大覆盖面。要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积极做好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加大基金征缴力度,新增扩面人员基本养老金征缴率要达到100%。继续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法,根据射阳县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等因素,适时调整待遇标准。继续完善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国有破产企业及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启动居民超限额补充医疗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所不能支付的费用。继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做好资金安排,抓好平台建设,加强帐户管理,确保及时发放。
应把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子,加快制度建设步伐。保障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要加大农村为老年人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落实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赡养责任。积极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方式。
在为老服务问题上政府不必大包大揽,注意调动和发挥多方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运用多种社会资源,特别是社会慈善资源,为老年人举办和提供各种服务。在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建设上,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和服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老龄事业投入机制。要把老龄事业作为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老龄事业,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政府在承担相应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大力培育和拓展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机构,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产业去谋划和运作,政府除了行政审批、规范市场和检查监督之外,基本不予资源分配和资金资助,那些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自己通过服务收费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补偿、自负盈亏和自我积累与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展多种特色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
着力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作,加强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构建服务平台,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出一条解决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救助和托养服务的新路子。
践行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注点。
政府在发展老龄事业的过程中,要转变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帮助照顾的观念,更加注重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健康水平,让老年人更多更长久地保持自理自立能力,从而把健康老龄化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老龄工作中,推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自尊自立。
加强助老健康的硬件设施建设。建设社区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健身广场、健身路径,并组织开展好各种活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以此来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推动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要将积极健康的老龄化理念融入到老龄工作中,努力调动老年人的自身潜能, 他们更加积极乐观地参与社会、参与生活,健康快乐地欢度晚年。鼓励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弥补劳动力不足并变一部分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变压力为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农村老龄工作,完善农村老龄服务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促进老龄事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
健全助老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方面应采取积极举措,应建立起宣传、教育、咨询、普查、主动介入服务等制度,在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和老年医疗康复专科。在全县的社区医院应建立辖区所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设立保健康复室,对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进行专门的功能康复训练。在一些贫困居民区开设流动医疗车,定期为社区老年人诊断治疗。
加强老年学研究。在统计、经济、金融等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老年资料采集部门,跟踪最新的老龄化进程和面临的经济问题,同时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定期对特定的老龄专题进行研究分析,为领导提供切实可行、有效的老龄问题决策依据。
加强老龄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对队伍的专业结构和人员配比进行严格规定和要求。加强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和监管,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培训,推行持证上岗,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工资待遇标准,增强年轻人从业吸引力。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与国内的大学签约开设老人护理系和硕士课程,举办各种专业 人士的训练班。在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上,除配置管理和服务人员、医师以外,还应配置心理咨询师、专业社会工作者、保健专家、营养师和护师。只有加强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才能够使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具可靠的保证。
【关键词】老龄化 经济积极影响 经济消极影响 合理建议
人口老龄化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今人口老龄化并不只是发达国家所特有的现象,现在已是全世界众多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过程。1956 年,联合国在《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一文中将老年人的起点年龄定为60 岁或65 岁;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10年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显然,中国已经成为人口老龄化大国。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部分地区对人口老龄化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其中西部地区是近些年来中国建设和开发的重点。所以研究老龄化对其发展的利弊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西部地区包括十二个省、市和自治区。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除港澳台外),经计算西部地区有人口约360356231人。其中,有24706321人,占全国人口的6.86%,占5个自治区人口的24.26%。内蒙古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内蒙古经济的发展直接反映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内蒙古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代表性。这对我们未来对内蒙古发展,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约2470万人中,其中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7.56%,同2000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65岁老年人所占比重分别上升了2.21和3.55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14岁以下人口由1990年的610.37万人下降到2010年348万人,下降了14.35个百分点(见图1)。老少比由1990年的14.1%上升到2010年的53.61%。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危急。
一 的人口现状
数据来源:由2010年《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我国的人口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出生率由1982年的21.2%下降到了2010年的9.3%。随着国家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病有所医,死亡率由1982年的5.7%下降至5.5%,总体呈下降趋势。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也导致了低自然增长率,1982年2010年,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2010年更是低到了3.8%(见图2)。这些数据说明,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地区的行列。
数据来源:由2010年《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二 人口老龄化对内蒙古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可知,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经济活动参与率为32.99%,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例如,2005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参与率为8.43%,而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主要生活来源的23.88%来自劳动收入(见表1)。说明约有四分之一的老年人仍然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譬如学术研究,医疗服务行业的老专家,他们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他们其中有些甚至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数据来源:由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得出
此外,老龄化趋势会给服务产业带来发展的契机。特别是内蒙古旅游业,内蒙古以其美丽宽广的草原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其中老年人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每年到内蒙古的旅游人数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
开发老年市场,振兴老年产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合理利用旅游资源,让“银发一族“带动内蒙古旅游产业,填补旅游淡季的空缺。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可以推算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未婚、丧偶和离婚的比例为29.445%,约有12459025人,由此可以推算出60岁以上未婚、丧偶和离婚的人有约81218人。这就意味着对于吃穿不愁的老人来说孤独可能是老年生活最大的困扰。旅游散心可以让他们亲近自然,结交朋友。除此之外,旅游还可以改变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对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疾病都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2006年,我国老年市场的年消费能力达6000亿元,而2010年,这一数据已突破20000亿大关。
2011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151.52万人次,其中老年人比例在逐年上升。旅游业总收入达到889.55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区GDP的6.24% 。老年人能给我国的旅游业带来庞大的资金注入,更应该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
此外,人口老龄化也将推动内蒙古家政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数据来源为内蒙古科右前旗妇联对全旗的家政服务工作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家庭中,双职工家庭占86%;家庭月可支配性收入达4000元以上的家庭占78%;有家政服务需求的家庭占40%;曾接受过家政服务的家庭占25%。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照料老人的家政服务。人口老龄化将加快家政服务行业的转型。
2.消极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如对消费总量和储蓄总量的影响,对社会投资的影响。人口老龄化还使社会劳动力出现弱化和短缺现象。
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的人均寿命也在不断增加。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从短期来看,个人的年龄阶段不同,储蓄行为也会不同。预期寿命的长短会影响人们的储蓄和消费。所以,在年轻时个人需要储蓄年老时的消费所需。而预期寿命的延长,这要求劳动者在年轻时就必须更多地储蓄以安度更长的晚年生活。
如学者leff(1969)发现,老年人口负担比的提高会减少国民储蓄率。通过我国多年的实践上来看,leff的结论比较合适。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和年轻人婚姻观、育子观的改变,我国的人口大国的红利即将消失,加之我国推行了退休金和社会保险津贴,导致老年人低储蓄率,对国民储蓄的透支会大大超过对其储蓄的速度,国民的储蓄会越来越少,而储蓄会直接影响到投资。
中国老年人历来勤俭节约,所以老年人的消费支出有缩减的趋势。从全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看,老年人的生活必需品、保健费和医疗支出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对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老年人来说,对耐用品,如冰箱、彩电和住房的消费需求不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消费。
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适龄人口变化将直接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其后果是劳动力短缺、经济增长缓慢。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劳动人口的稳定供应,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口比重加大,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减少、比重下降,最后导致劳动力短缺。
如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丰富得到劳动力资源,是低廉的劳动力外向型经济拉动的。人口老龄化让我们的人口大国的优势一点点丧失,尤其是,大部分的财政来源依靠资源带动,开采自然资源,如果劳动力短缺,对内蒙古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三 针对人口老龄化提出的建议
1.提高自治区老年人的教育水平和整体文化素质
加快发展自治区老年科教事业,提高老年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让更多的老年人在退休后还能参与到的经济建设中,适当延长部分职业的退休年龄。从而更好地减缓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此自治区政府应该加大对老年人口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兴办形式多样的老年大学,构建适合老年人学习的设施和环境,实行学费减免和补偿的措施,让老年人为自治区的发展贡献余热。
2.加大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力度,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健康的人数占到老年总人数的41.89%,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被慢性病缠身。老年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内蒙古应重视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普及常见病知识,自治区内的优秀医疗专家应定期走到老年群众中为他们义务巡诊,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老人,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根据老年人本身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减免一些费用。总之,提高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在眼下十分必要。
3.政府发挥好带头作用
内蒙自治区政府应在处理养老保险金管理方面起到监督监管的作用,防止专款被乱用,滥用,防止“空帐”现象出现,防止养老保险基金在内的社保基金被挤占挪用现象发生,管好用好老百姓的保命钱。政府还应在养老院敬老院方面加大投资力度。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养老机构建设,重点实施了市社会福利院、市光荣院、旗县区综合福利中心、老年养护院和农村敬老院新建、扩建项目。总投资约31195.1万元,新增床位数4136张。 在自治区老年人口工作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还应加大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有力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成长和壮大,降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民生改善,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过程中,如何争取政府资助基金、福彩公益金、委托服务项目,特别是长期项目以及接受政府转移支付职能,助推老龄事业发展,帮助老年人安度晚年是自治区政府需要面对的挑战。
总之,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未来中国将面临老龄化带来的更多的挑战,同样,乃至整个西部地区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应随时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建立健全各项法制体系,从容不迫地迎接任何困难。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2号),2011.4
[2]原新,万能.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迟退休有效吗[J].人口研究,2006 (4)
[3]鞠燕龙.浅谈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旅游业造成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黑龙江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2012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老年护理; 健康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181-01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1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截止09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13亿。预计2020年,将达到2.5亿。银色浪潮来势迅猛,全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推测, 2021~2040年将是我国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1/4左右。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①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②呈现出“未富先老”。③高龄化趋势显著。④“空巢”老人迅速增加。⑤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
2 我国老年护理现状
2.1 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人到老年,身体健康状况日益下降,据统计,全国老年人群慢性疾病患病率达51.8%,北京市27.4%的老年人有视听或肢体残疾,20%的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帮助,5%的老年人生活需他人照料,老有所医的问题非常突出,老年群体渴望得到保健护理。
2.1.1 身体健康问题[3]。在影响我国老年人身体健康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中,慢性病居于首位。主要有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恶性肿瘤。此外,前列腺肥大、便秘、老年痴呆、白内障等慢性非致死性疾病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4] [5] [6]。而对老人日常活动影响最大的前5位疾病是痴呆、失明、中风、关节炎和慢性肺部疾病[7]。
2.1.2 心理健康问题[3]。退休对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最大。老年人从几十年繁忙的工作到退休,这种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会使他们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产生孤独、失落、抑郁的情绪,表现为少言、沉默、多虑、多疑、心烦、怀旧、喜欢独处 。
2.1.3 社会健康问题[3]。主要包含了家庭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社交活动情况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的人口结构(一对夫妇同时赡养4个老人和1个小孩)愈加明显,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这些家庭不能向老年人提供满意的支持与照顾,其物质和精神支持只能依赖于社会。
2.2 老年群体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消费对象,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卫生部曾有过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2004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862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长,人口迅速老龄化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北京市实施“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可缓解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3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老年护理产生的影响。
2.3.1 护理人员的匮乏使老年护理面临严峻考验。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不相适应,护患比例低,护理人员的减少与老年患者护理的复杂性增加,需要照料护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需要照料护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具有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够照料护理老年人的人越来越少,这个矛盾极大制约了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使得老年护理成为社会卫生事业的一大难题,对老年护理行业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2.3.2 促进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老年人是家庭护理的主要服务对象。我国大多数老年人均由家属照顾,所以家属的负担很重。因此,无论从老年人自身还是从照顾者方面来说,都急需来自医疗、社区等方面的服务机构的支持和帮助。老人的健康状况及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率较高的依次为钟点工、社区医疗和家庭病床。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正在普及当中,开展的主要内容有①基础护理,如注射、换药。②康复护理,包括康复指导和康复锻炼。③心理护理。④健康宣教等。
2.3.3 护理教育开始适应人口老龄化对护理的要求。目前,我国护理专业高等教育已开设老年护理学,临床也正在积极研究、探讨和摸索老年护理经验,护理人员不但要学会老年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生活质量。
3 我国老年护理展望
3.1 人口老龄化为我国老年护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1.1 机遇。人口老龄化将为护理行业的发展创造日益良好的市场环境,也将促进护理服务行业的发展和规范,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护理服务体系。必然对护理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改变现在的护理状况,提高护理质量。
3.1.2 挑战。加强护理管理,提高素质和竞争力。
3.2 大力发展护理教育,培养老年护理及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由于人口老龄化、社区服务扩大等带来的人力需求增加,实际需要的护理人员数量会更多,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明显,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护理保健服务需要,应加大护理人才的培养。眼下老年护理工作还有一个“瘸腿”现象,护理人员多为女性,在照料男性老年人与重体力活上难免欠缺。所以应抓住机遇,找准培养方向,向社会输送紧缺护理人才。
3.3 “以人为本”,提供整体护理。以“病人为中心”,提倡“服务第一、设施第一、技术第一” [2],为病人提供及时的治疗和科学、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为适应老年病人的需要,老年护理事业应不断发展壮大,老年专科护理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为此,临床护理工作者必须更加努力刻苦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延续生命,促进健康。
3.4 拓展社区护理。社区护理将为社区内每一个人、家庭和团体承担更多的健康服务工作。如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康复指导,以及心理咨询、流行病学调研、传染病监控、卫生宣教等一系列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因地制宜,通过社区资源的优化机制,加上政府的专项资助和扶持,老年人家庭养老护理不再难,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便有了保证[8]。同时开展社区护理能够有效地促进与保持公众健康,并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大大降低社会医疗成本,节约医疗资源。
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呈现给了世界一份精彩,相信我国老年护理事业也将开创新的篇章,把高超的护理技术与温馨的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之中,用双手迎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殷磊.老年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4):249.
[2] 覃桂成. 老年护理现状与展望[J]. 护理学杂志,2002,17(4):318.
[3] 张娜,蒋银芬. 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护理,2006,12(15):15.
[4] 李增金,于普林,时秋宽,等.北京市部分地区城乡老年人便秘的现况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0(1):1-2.
[5] 于普林,黄魏宁,郑宏,等.我国部分城市老年患病情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1):34-37.
[6] 郑宏,于普林,洪依舒,等.我国城乡老年人白内障的患病情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6):446-448.
1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
中国10多年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在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下,中国劳动力资源开始减少,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人,2013年比2012年减少了24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趋势还将继续,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报告认为,2010-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与此同时,劳动参与率(即劳动年龄人口中实际参加工作的比率)的显著下降同样令人担忧。时寒冰认为,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参与率下降必将导致用工成本上升,对我国制造业带来更大的挑战。经合组织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中国在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将逐渐被削弱。
2现有就业人员工资成本不断上升
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降低收入不平等,2004年3月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并实施了《最低工资规定》,根据十二五规划,最低工资的年均增幅要超过13%,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企业的用工成本呈不断上升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日益紧迫。2011年7月起施行的《社会保险法》明确,国家建立基本“五险”社保制度。基数和费率决定了企业社保支出的金额。按照上海市的规定,企业上述五项保险的缴费费率共计为37%,北京为32.3%、江苏32.6%、广东23.81%。2011年上海市崇明县统计局针对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253家工业企业的一项调研显示,《社会保险法》实施后,预计3年过渡期253家企业将分别增缴社保金额0.8亿元、1.9亿元和2.5亿元,用工成本较之前分别增加4.6%、10.9%和14.3%。在信贷紧张的状况下,用工成本上升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许多制造业工厂开始倒闭。2014年1-9月,私营企业利润增幅降至9.7%,而2013年全年为14.8%。制造业私营企业平均工资水平2013年上涨了13.5%,而2012年工资涨幅是16.9%。在利润和营收均在下跌的情况下,很多工厂可能将关门。相关数据表明,中国越来越多的服装和制鞋企业正在将工厂转移到各项成本都低的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中国大陆的平均用工成本比柬埔寨高224.8%,比越南高195.3%,比印尼高206.6%。由于没有足够的挑战和改善时间,会使过多的企业面临困境甚至猝死,如果投资撤离和企业大规模外迁,就会形成一种产业结构调整的休克疗法,不利于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二解决思路
制造业为中国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刺激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国的制造业必须重整旗鼓、不断创新、走出低谷。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中国,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制造业的发展,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积极推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这里考虑到制造业对解决就业的巨大作用,要求一部分企业转型升级向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而以服装、鞋类为代表的低端制造业对解决我国内需和解决低水平劳动力就业都能有不小的贡献,需要政府从资金支持到税收优惠等方面予以照顾,否则企业难有空间和动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2)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加老年消费用品的供应。由于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已经是客观事实,虽然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会比中青年有明显下降趋势,但老年消费市场还是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而目前我国还没有重视对这一块的开发。因此,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研发和生产适用于老年人口的相关产品,比如老年服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的辅助用具(如轮椅等)、老年人的医疗卫生用具等等。适应老龄化的趋势,未来企业在老年消费市场还有相当的潜力可挖。
(3)考虑延后退休年龄,积极推行养老观念转变。提倡老有所为,对于犹有余力的60岁以上老人,倡导适当延迟退休,合理发挥余热,从而保证社会劳动人口的合理供应。
关键词: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
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预期寿命延长等现实因素影响,亟需加快推进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以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失能人员的护理需求。为更加审慎地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本文结合威海实际进行调研论证,力保制度健康起步,走得更远。
一、必要性
1.人口老龄化的迫切要求
山东省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截至2015年底,山东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900多万,老年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占人口总数的19.7%。而威海市是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级市,全市现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60.75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3.85%,远超国际上10%的标准。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67万人,呈现深度老龄化特征。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2020年威海市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3岁,老年群体的养老护理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2.小型化家庭结构负担沉重
由于少生优生观念深入人心,威海市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基本保持在1左右,大大低于2.1的更替水平和1.8的国家控制目标。长期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导致家庭户规模不断缩小,目前全市家庭超过92万户,户均2.7人,独生子女家庭58万户,占家庭总户数的63%。“4-2-1”家庭结构(4个老人、1对夫妻、1个小孩)的增多,导致失能老人护理问题日益突出,护理水平低、时间成本高、经济压力大,亟需建立社会化的长期护理制度以提供专业化的护理服务。
3.缺乏保障的护理需求挤占医疗资源
2015年,威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为36336元,农村居民为16313元。养老护理费用逐年递增,家庭服务人员工资指导价位中位数为24000元,公立养老机构收费800元/月-4300元/月之间,重度失能老人护理费用更高。受护理成本和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老人在衰老过程中以居家养老为主,一些参加医疗保险的老人往往以住院的方式缓解家庭护理的经济压力。但失能老人长期住院费用是养老机构护理费用的8-10倍,给医保基金长期平衡带来较大压力。
二、可行性
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
截止2015年底,威海市医疗机构达到2626所,执业(助理)医师7188名、注册护士8704名,其中千人口医师、护士数分别为2.6和3.1,千人口床位数6.22张,居山东省领先水平。全市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个、三级甲等中医院3个、三级甲等妇幼保健机构1个,在山东省率先实现每个区市至少建有一个三级医院的目标;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达45元。
2.医养结合机制运转良好
2016年,威海市成功争取了全国第二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大力开展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相互协作,建立了医疗巡诊服务制度,形成了互补、互助、互动、互融的发展格局。推动医养结合综合体建设,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开办护理机构,计划总投资7.69亿元推进7处医养结合项目,并将优先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范围。
3.护理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推进
连续两年实施千名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工程,试点建立养老护理员岗位补助制度,对初、中、高级及以上护理员每人每月按50元、100元、150元标准给予岗位补助。目前,全市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40%以上。对经批准设立养老服务专业的高等院校,在省级补助的基础上,市级再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目前,全市现有12所院校设置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招收学员1280人。
三、制度设计
1.建立多层次医疗护理服务
为满足不同参保对象的护理服务需求,拟开展三类医疗护理:医疗专护,为因病需长期保留各类插管、长期依靠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维持生命体征、瘫痪或昏迷短期住院不能好转以及其他术后仍需长期住院维持治疗的,在医疗机构接受专业的医疗护理;机构护理,为人身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长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的,在养老机构接受长期医疗护理;居家护理,为人身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长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的,居家接受医护人员上门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对医疗护理费用实行“定额包干”结算办法,引导护理服务机构提供适宜适度的护理服务,减轻医保基金支出和家庭经济负担。
2.建立多渠道筹资体系
为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按照责任分担原则,坚持筹资渠道多元化,由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筹集长期护理保险资金。参照我省试点城市的普遍做法,采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财政补助资金、福彩公益金和个人缴费等多渠道共同负担,并接受企业、单位、慈善机构等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助。
3.建立流畅的管理服务办法
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和开展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纳入定点协议管理,完善待遇享受人员准入、准出、监督审核机制。各定点护理服务机构要安排医师现场审核申请人的病情及自理情况,按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量表)的标准进行初步评定,统一提交社保经办机构审核通过后,将符合条件的参保人纳入保障范围。定点护理服务机构要参照住院管理模式,配备相应的医师、护士和护工,如实上传治疗费用明细,填写巡诊记录,确保护理服务质量。
四、小结
建立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利于解决长期失能者的养老护理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尊严;有利于缓解“以医代养”造成的医疗资源浪费,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能;有利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从粗放的生活护理向精细的专业护理转变,形成群众受益、基金减支、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综合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医疗消费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先期低水平起步,在参保职工中推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待条件成熟再逐步扩大到城乡居民。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外延内涵的扩大,失能患者能力等级评估机制的建设,与现行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政策的衔接等问题,有待在制度推行过程中逐步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孟婷.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D].辽宁大学,2015.
关键词:农村牧区 养老方式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现状
2007年,内蒙古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7.12%,由此,内蒙古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年底,全区总人口2481.71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437.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7.6%,高于全国平均值(14.3%)3.3个百分点;80岁以上的高龄80.7万人,占老年人的21%。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给内蒙古的养老保障带来严重压力,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市,农村牧区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内蒙古老龄化过程中出现了老龄人口城乡倒置的现象,即农村牧区的老龄化程度和速度比城镇更快。尤其是2000年以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开始实行“一退两还”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失去土地和牧业的农牧民开始到城里寻找新的生活来源,大量的青壮年涌向周边乡镇的城市,导致了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务工人员迅速增加。2001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内蒙古实行农村牧区中小学撤点并校,部分学生家长为了下一代的上学问题不得不选择进城,边陪读边打工,直接导致农村牧区家庭出现大批“空巢”、留守老人。内蒙古农村牧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现象,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二、养老方式的分类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三种模式是基本的养老保障方式,而社区养老模式则是一种新的尝试,以上四者共同构成了农村养老体系。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以血缘为纽带,由家庭或者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养老的一种养老方式,包括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家庭养老作为中国最传统的养老方式,未来仍将是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家庭养老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子女的负担会比较重,尤其是对日渐增多的“四二一家庭”而言,经济负担会更为沉重。
自我养老,严格意义上而言也属于家庭养老的一种,是指老年人以家庭为核心,自己给自己养老提供经济来源的一种养老方式。自我养老的力量主要来自于老年人自身,对老年人自身的要求较高,经济方面和生活自理方面对老年人而言也是很困难的,所以这种方式最适合身体和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
社会养老一般用的是集中居住的方式,可以分成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是指在由政府主导、社会提供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一种方式,包括政府负担的敬老院以及市场化运作的老年公寓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构养老是未来老年人养老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机构养老的费用与服务水平呈正比,要想获得较好的养老服务,需支付的费用较高。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社区为依托,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为其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的养老服务。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让老年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三、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样本数据与变量选取
1.样本数据
为了研究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课题组以内蒙古农村牧区以45-90岁的中老年人为调研对象,收到有效调研问卷200份,调研地区涉及呼和浩特、包头、乌海、巴彦淖尔、赤峰、通辽等地的农村及牧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2.变量选取
(1)解释变量
课题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解释变量大体分为四类:个体特征(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身体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状况(收入来源、家庭月收入、家庭构成)、养老风险意识(养儿防老观念、未来养老态度、养老现状是否满意)和养老观念(是否愿意同子女居住、谁提供养老资金),选定参照组,目的是在有控制的条件下,检验各种解释变量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
(2)被解释变量
我们以养老方式的选择为被解释变量,考察内蒙古农村牧区被调研人群是基于哪些关键因素做出养老方式的选择。被解释变量将养老方式分为三种形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其中自我养老也是广义的家庭养老,所以课题组以广义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了第一个回归模型(广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被解释变量为 “1”时,表示选择“广义家庭养老”;被解释变量为“2”时,表示选择“社会养老”。在此次调研中,农村牧区被调研人群选择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的人数占到了80%以上。为了进一步考察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课题组建立了第二个回归模型(家庭养老/自我养老)。被解释变量为 “1”时,代表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被解释变量为“2”时,表示意愿养老方式为“自我养老”。
(二)影响农村牧区居民选择养老方式的因素分析
1.模型一(广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的结果分析
一、老龄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直接压力,首先反映为沉重的社会养老负担,到目前为止,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仍主要偏重于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上,然而随着老龄人口规模的激增,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老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针对老龄产业领域的研究开始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老龄产业,也称“银色产业”,是以产品消费对象的指向性类群作为界定的依据和标准,从第一、二、三产业派生出来的新兴的综合性的特殊行业,是专门为老年人生产和提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各方面需求的各行业的集成或集合。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五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龄产业实际上就是因为老年人的“五个老有”需求满足而必然产生的市场供给体系。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在论述老龄产业时都认同老龄产业的兴起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适应老龄社会到来的产物。老龄社会与以往人类所经历的年轻型或成年型人口结构社会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养老问题更加凸现。传统家庭式养老模式或国家福利性养老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化养老作为一种通过市场整合.优化社会资源的模式,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做出的明智选择,也将是大多数通常保有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必须选择。发展老龄产业是老龄社会中社会资源倾向老年群体,或者说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日益增加的老年群体的需求将影响整个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老龄产业必然适应这一趋势而产生与发展。老龄群体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龄产业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为老年群体提供符合老年人特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需求是市场存在的前提,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市场的需求为原动力的,即市场需求刺激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当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即形成一定市场体系时,一个产业就形成了。市场是由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愿望三要素组成的统一体,老龄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由老年人口规模、老年人的购买力水平和购买欲望所决定的市场需求。同时由于老年需求的特殊性,老龄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更加复杂。发展老龄产业就是借助产业形式,利用市场机制高效配置社会、家庭与个人的养老资源,满足老龄群体的养老需求。发展老龄产业必须考虑老龄化社会的背景:老年人口增多是老龄产业赖以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基础。但是,依据市场理论和产业理论推导,老龄产业并不是人口老龄化出现之后才产生的,而是老年群体存在时就开始了。尽管规模和范围不明显,但可归属于老龄产业的雏形。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龄产业发展的迫切性也随之加剧。
二、我国老龄产业发展分析
1.发展我国老龄产业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且增长速度快。加之我国人口出生率多年来的明显下降,更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随着老年人口基数的快速攀升,必然导致老年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这就为老龄产业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从购买力来看,目前我国老年人的总体收入水平和储蓄水平偏低,加上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人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然而,在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和地区,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已相当高,可以满足高层次的需求。此外,由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速快且有老龄人口高龄化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即使维持现有的、较低的消费水平所产生的购买力,也足够支撑老龄产业的扩大和发展。而且,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政府用于退休金的支出也正在逐年增加。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老年人口整体收入水平也在稳步提高。老年人口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显著增强。
就消费倾向而言,老年人消费需求广,购买欲望强。一方面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老年人对医疗保健、老年食品、老年服装、照料护理等老年人用品及劳务提出了大量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的政策影响,家庭养老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客观需要,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继续推行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一对夫妻养4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的“4:2:1”结构型家庭甚至一对夫妻养更多老人和一个孩子的“多老人”结构型家庭越来越普遍,并有可能出现60岁老人照顾80岁老人的“纯老户”。现代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仅靠血缘关系不足以提供老年照顾,老年人及其家庭对社会化、专业化与市场化需求的增加是一种必然趋势。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加与老龄人口高龄化的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家庭结构的变化,养老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成为老龄产业必要性的客观基础。
我国老龄人口始终处于相对量急剧增长和绝对量迅速膨胀的状态,老年人日益成为社会最庞大的消费人群。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一组数据,2005年我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总量约为6000亿元,2010年将达到1万亿元以上。另有资料显示,50年内,我国老龄市场需求总量将达到5万亿元。人口结构变化状况及趋势必将通过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致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从而要求产业结构作出相应调整。老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我国老龄人口需求,无论是在规模、结构方面,还是在数量、质量方面,都会为我国老龄产业提供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来势猛、增速快以及“未富先老”的特点,老龄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2.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与老年消费群体巨大的需求相对应的是我国老龄产业市场的冷清。据统计,目前我国市场上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还不足1000亿元。甚至形成了“厂家不愿做,商家不愿卖,消费者无处买”这样一个怪圈。我国的老龄产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严重滞后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老年消费群体的巨大需求。
首先,在老年服务业领域,目前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是滞后中的滞后。老年人对服务需求依次排名为护理服务、医疗服务和生活服务等。其中,养老机构是目前我国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的主要机构。据调查,全国约有5%的老年人有人住养老机构的愿望和需要,并且随着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这个数字会逐步增加。但是,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总床位数尚不足老龄人口总数的0.9%,供需严重不平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膨胀和预期寿命的进一步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又呈现老龄人口高龄化的特点,高龄老人(85岁以上)越来越多。随着家庭规模的日益小型化,家庭照料的人员也减少。这加剧了社会对医疗服务和生活服务的需求。而由于养老制度的公益性特点等原因,市场如何进入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其次,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滞后。我国老年人的整体购买力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开始转变,老年用品市场的需求日渐强烈,但是老年用品却供给短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特殊生活用品,如老人床垫、手杖、轮椅等以及辅助商品如老花镜、助听器、假牙、假发等,即使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也很难找到老年消费晶专卖店,即使有一些,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保健型、方便型、舒适型的商品也少之又少。上海、广州等地的调查表明,在吃的方面,除了保健品,老年人所需的低糖、低盐、低脂食品等属于自己的专供商品难以找到。在穿用方面,市场上的老年人服饰要么没有,要么颜色晦暗,款式陈旧,号码不全。目前市场上适合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各种产品寥寥无几,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滞后。
再者,在老年休闲文化领域,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娱乐场所主要是在家里、马路上和公园里,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人闲暇时间充裕,可自由支配收入高,老年人在娱乐健身、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和个人文化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专门针对老年人休闲娱乐市场的潜力巨大。据旅游部门统计,我国每年老年旅游人数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20%以上。2005年,我国老年出游人数达到全国出游总人数的25%。文化需求方面,目前全国老年大学已达2万余所。但相对于不断膨胀的老龄人口,这些数字尚不足道。
老年理财业,作为一种新兴的老龄产业,刚刚起步。我国部分老年人除日常消费外也积累了一部分资金,客观上有理财的需要。同时,我国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是“低水平、广覆盖”,这就要求个人还要为自己将来的养老负责,对用于养老的资金进行科学管理,这也是老年理财业兴起的根本原因。随着金融日益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老年理财需求也日益增加。老年理财产品与其他理财产品相比,更加注重稳健性、防御性以及操作上的方便性。目前市场上理财产品众多,然而,传统的银行储蓄和国债仍是老年理财的主要选择,针对老年理财特点的理财产品仍待进一步开发。
三、制约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造成这种状况,笔者认为,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老龄产业市场本身的特殊性,也有投资者对老龄产业市场认识上的不足,还因为养老体制和政策导向缺位致使投资者望而却步。
1.老龄产业市场本身的特殊性
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具有特殊性。首先,老年人的需求、收入水平和收入来源稳定性、消费倾向、消费行为等方面都具有与其它年龄段人口不同的特点。其消费特殊性可以概括为多样化、平稳化和退行性。多样化是指老年人的需求特征较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更加趋于多样性,其需求个性化比较强,特殊要求比较多。平稳化是指老年人消费范围一般比较狭窄而固定。随着经济状况的逐步改善和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老龄人口趋向高龄化,其需求的多样化和平稳化特征将更趋明显,同时,其外部依赖性增强,需求在多元化的基础上趋于专业化。退行性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购买力在逐步减退。但是,随着老年人储蓄的增加和老年理财业的发展,老年消费的退行性特征有望逐步趋于平缓。
其次,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的显著差距短时期难以改观。农村收入水平低,养老保障、医疗保险等资源也相当匮乏,加上市场观念相对贫乏,这种状况限制了农村老龄市场的发展潜力。而且,与大多数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其城镇老龄化程度高于农村不同,我国老龄化发展城乡倒置。根据2000年公布的“五普”数据,按常住人口计算,城镇的老龄化水平为6.30%,农村却为7.35%,即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且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这种状况将日益加剧。由此,农村老龄市场的难以开拓也严重制约整体老龄市场的发展空间。而即使在城市,养老保障水平也仅限于基本层次,难以满足老年人口各方面的需要,老年人口的潜在需求难以实现。
此外,受家庭养老及勤俭节约等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老年人口的社会养老意识以及消费观念也没有完全市场化。这些都制约着老龄市场的发展。
我国老龄产业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老龄产业具有微利性和收益周期长的特点。而对于尚处在萌芽状态的我国老龄产业来说,规模化经营的目标难以一蹴而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老龄产业市场的冷清。
2.投资者对老龄产业市场认识不足
老年人的需求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而不断细分和扩大,随着老年人对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养老观念、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不仅限于基本的需求,还将追求发展和享受方面的需要。这都无疑是老龄产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消费习惯、兴趣爱好与其他群体有明显不同,这决定了他们在衣食住行、咨询、文化娱乐等各方面的消费都有独特的需求。
而投资者对老龄市场这一不断攀升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无论是针对产品的设计研发还是生产销售都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企业一般总认为老年人对价格过于敏感,老年产品利润低,属于微利行业,因而不敢进入。而由于老年人多为理智型消费者,其消费行为不易受广告宣传等诱导性因素的影响,加上企业又往往误解老年产品总与式样陈旧、技术含量低联系在一起,缺乏对老年群体的内部结构、需求层次的深入调查和恰当的营销策略,因而即使投资老龄产业,其产品和服务也大都模式雷同、缺乏特色,难以生产出真正适合老龄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难以获利。然而,由于老龄市场的需求量巨大,微利性并不排斥老龄产业的市场性与企业追求高额利润并不冲突。企业在做好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工作的基础上,提供真正适合老龄市场多层次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其利润空间是十分可观的。
企业对老年人的消费心理、独特的消费需求特点,以及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缺乏深入的探索和认识,因而低估了老龄产业的市场潜力。同时,老龄产业作为一个产业,必然以盈利为目的,但是老龄产业作为为老服务的产业,一些个别行业如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等客观上又要求非盈利性。老龄产业的性质究竟是盈利还是福利,抑或兼而有之,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和明确界定。如果企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还要向老年人提供福利,两者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政策制度上的不明晰导致许多企业对进入老龄产业市场尤其老年服务业市场持观望态度。
3.养老体制和政策导向缺位
首先,市场的有效运行,需要一系列基本制度的支撑。尽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认同老龄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一套全面的、系统的战略思路和行业规划,鼓励和推动为老年人提品和服务的老龄产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指导大大滞后,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目前老龄产业的性质徘徊在事业和产业之间,老龄产业中的非竞争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区分不明确,缺乏政府介入还是市场介入的边界划分。尤其在养老服务行业,民营资本在融资服务、财政支持、土地使用、医保定点等方面先天不足,享受不到公办机构的优惠政策,成本较高,无法平等参与竞争。加上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在老龄产业的管理上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易造成管理上的真空和职权的交叉,缺乏相互协调,政策制定和执行效率低下。
再者,社会保障不到位。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相对缓慢和滞后,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从目前社会保障制度来看,我国社会保险仅面向城镇职工,尚未包括广大的农村。即使已享有社会保障的城镇老年人,其获得的养老金水平也较低。尽管改革以来我国城镇职工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均有显著提高,城镇职工的退休金和养老金也随之增长,但与老龄人口密切相关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同时,长期以来支撑社会保障的政府财政,承担面临大规模扩张的老年保障支出也日渐吃力,养老保险基金空账运行问题严重。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制约老年人的消费欲望,使相当—一部分现实购买力转化为储蓄,制约着老龄产业的发展。老龄产业的发展需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四、促进老龄产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制度的建立和规范是任何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首先,政府应针对不同的领域制定不同的政策。根据老龄产业的市场属性将老龄产业细化分类,区分老龄产业中的非竞争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老龄产业非竞争性行业,如老年社会保障、老年公益服务设施、特困老年救助等,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偏重于社会利益,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特征,因此政府应负责提供供给。而以盈利性为主的竞争性行业则由市场提供供给,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形成一套以政府间接调控为指导,以市场机制为主要资源配置手段的老龄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培育、引导和完善竞争性行业的需求市场。并应给予必要的财政投入、税收优惠、费用减免和其他特殊照顾,以扶持当前弱质的老龄产业。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度和法规建设尚不完备、市场化发育尚不充分的条件下,且考虑老龄产业本身的公益性质,老龄产业应以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为主要指导。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入,逐渐放开政府监管。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老年公寓;包头市
Abstract: as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the aging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ging of China's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and to the elderly living problem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ttempts from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to the social situation, the family support and social support of these two form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 's mainstream and secondary flow endowment model analysis and research. Looking for a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lderly living pattern; at the same time to put this theory to the Baotou community elderly apartment design examples, discusses the suitable stage elderly pension mode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and spac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Key words: aging; pension; the elderly apartment; Baotou City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引言
老年人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2.7亿,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1.3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4%,我国已经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正日渐凸现出来。
2000年包头市人口总数约为229.7万人。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23.8万人,占包头市人口总数的10.36%。东河区是包头市的老城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所以在社区规划中处理好老年居住环境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趋势
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2亿,达到人口总数的13.4% ; 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25%。更为突出的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达到1300万占我国老龄人口的10%,给社会生活保障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与经济水平相比具有超前性。
(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才走完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我国仅用了30年就经历了从70年代末的青年型、80—90年代初的成年型、到2000年老年型的全过程。
(2)老年人口规模庞大
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巨大,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 32亿。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和亚洲老年人口的1/2。
(3)人口老龄化与经济水平相比具有超前性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迎来的。而我国则是在经济实力不强、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措手不及地迎来了老龄化的浪潮。目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的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10000美元以上,而我国在进入老年型国家时仅有1000美元左右。发达国家先富后老,中国是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一致。
三、我国现阶段主要养老居住模式分析
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家庭养老+社会服务。根据居住空间的不同特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分别进行探讨。
3. 1普通住宅养老模式
3.1.1普通住宅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
此类住宅就是居住于自己的住宅中的普通住区的普通住宅。其基本特征是老人住在熟悉的居住环境,由子女的稳定的情感的家庭照顾系统提供养老服务。
普通住宅养老模式又分为共居型、邻居型和离居型。共居型是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多数有自己独立的卧室,其它空间与子女共用。
邻居型就是老少代的普通住宅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但在这一距离内,两代之间仍然可以继续频繁的往来。
离居型是指老少代住宅的空间距离或交通条件使得他们之间频繁得生活交往不能存在了,老人实质为独立居住。
3. 1. 2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社会基础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为特征的农业社会。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延续至今。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状况的发展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幼相依、安度晚年的养老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1)家庭规模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我国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独生子女成年后组合的家庭形成4- 2 -1的结构关系,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大家庭解体,子女与父母分居的现象十分常见。
这种倒金字塔型家庭结构的发展趋势使家庭进一步小型化、简单化,未来仅靠势单力薄的家庭赡养老人将难以维系。
(2)缺乏社区服务设施
通过调研发现特别是独居老人的生活很不规律,生病无人救助,己成为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主要表现在社区服务薄弱、老年服务设施类型不全面、服务设施面积指标严重不足。
3. 2敬老院养老模式
3.2.1敬老院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
敬老院、养老院、老年福利院等专为接待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其中设有起居生活、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有一套严整的供养标准和措施。
敬老院养老的最大特征是彻底的集居化。老年人拥有的私密生活空间缩减为普通住宅的核心—卧室,甚至仅是床位.普通住宅通常意义上独立的住宅空间不复存在,进行集居生活。
3.2.2居住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往的敬老院基本上由国家或集体出资兴办,基本属于福利性质。随着社会发展和老年人经济情况、思想观念的转变,兴办主体和居住对象都有了很大变化。
敬老院曾被认为是发达国家高福利政策的象征,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由于许多老人住进敬老院井非出自主观愿望,而是一件很无奈的选择。敬老院断绝了他们与社会的来往,剥夺了他们与社会交往的权利,私密性得不到保障。这种完全集居化的养老方式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缺少人性化的模式,它将老年人限制在一个特殊的阶层与特殊的环境中,与家庭、社会隔离开来,忽视了老人的心理需求。
3. 3老年公寓养老模式
3.3.1模式的基本特征
老年公寓是按老人特点设计,配有专业化的基本生活服务系统和护理系统的老年居住建筑。
老年公寓养老不同于传统的普通住宅养老,又不同于一般的敬老院养老。老年公寓养老的最大特点就是老年人独立生活单元的集居化。集居性只存在于住宅群体的空间层次上。老年人仍然拥有与普通住宅相同的个人私密空间:完整的卧室以及浴厕空间.老人可随时根据自己意愿和身体状况自由出入于独立生活和集居生活之间。
3.3.2老年公寓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收费标准偏高
老年人入住老年公寓,首先考虑到的问题是收费标准。老年公寓由于地区不同,收取入住费用也有差别。据2000年统计北京市老年公寓的入住费用每人每月平均为1013元,而老年人的平均收入为每月558元,与老年公寓的收费标准相比较,这对于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子女又无力补贴的老人来讲只能是水中望月。
(2)养老职能不完善
我国现阶段的老年公寓都以接受能自理老人为主。公寓像住旅馆一样,一位服务员坐在前台,仅处理日常杂事,只接纳基本自理的健康老人。拒绝不能自理的老人。也成为入住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四、社区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探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对社区服务的巨大需求和目前社区服务薄弱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所以本文提出“社区老年公寓”的养老居住模式。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结合。并在包头市东河区进行了规划和设计的实践和应用研究。
4.1社区老年公寓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和适应性分析
本文通过实例对于社区老年公寓的基本特征、适应性以及设计原则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4.1.1社区老年公寓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
社区老年公寓的基本特征为:
(1)社区老年公寓既具有一般老年公寓专业化的基本生活服务系统和护理系统,又具有社区服务系统提供的有关服务。
(2)社区老年公寓既具有一般老年公寓的独立生活单元的集居化即可活动于独立生活和集居生活之间,又具有近邻式居住、同区居住,与家人离而不远的特点。
4.1.2社区老年公寓养老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社区老年公寓能适当降低收费标准。现存老年公寓收费标准太高,许多老年人难以承受。而社区老年公寓在投入方面可由政府以征地和减免税收等方式参与投资,使建筑成本降低;社区服务作为补充,使降低收费标准成为可能。
社区老年公寓既有独立的基本生活服务系统和护理系统,又有社区的可供共享的公用服务设施,这样使老年服务设施的种类和面积大大增加。
由于社区老年公寓是一种国家和社会投入、个人付出相结合的机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普遍适用性。如:在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财力收入高的条件下,可以加大国家投入部分,加大供给部分,充分体现公益性。在欠发达地区,政府财力有限,政府投入的不足可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各方面的积极性作为有益补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大国家供给部分,这是一种具有弹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能适应于长远发展的需要。可使老年人从中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社区老年公寓符合整合资源、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目前社区经济和社区文化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将社区老年公寓建设深化为社区建设的一部分。促进居民乃至全社会社区养老意识的形成。在新的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它必将成为新的深受老年人欢迎的养老居住模式。
4.2社区老年公寓设计原则——结合实例说明
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使他们对居住环境有许多特殊要求。因此,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是如何规划设计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居住空间和生活环境。
本文的实例是包头市东河区西北门居住小区,基地位于包头市东河区,规划范围是东至红星坡路,南至环西路,西至红星河槽,北至西北门前路。其中老年公寓占地面积2.7公顷。小区总占地面积为17.67公顷。
如图所示该小区分为普通居住区和老年公寓区两个功能区,老年公寓座落在基地的西南角,与普通居住区既独立自成体系,又自然成为一体。
本项目遵循的设计原则为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的原则;环境安全的原则;自然环境适宜的原则;适应老年人家庭照料;保健、护理需求的原则;处理好社区老年公寓与普通住宅的关系的原则。
4.2.1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的原则
由于使用主体是老年人,应该以老年人为核心,在生理特征方面,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退化,行为空间和环境设施需补偿他们丧失的能力,维护和锻炼他们尚存的能力;在心理特征方面,老人们惧怕寂寞、孤独、被社会抛弃,需要与亲人、朋友、同事、邻居广泛联系,寻求友谊、慰藉与互助;社会特征方面,他们希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些变化及需求集中于适宜老年人的住宅设计的研究范围。
因此适宜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应创造能使老年人健康、安全、方便、舒适的生活在其中,并能培养、发展其才华的居住环境,要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关怀,即树立“以老年人为核心”的人本设计思想,体现老年特色。
如图所示在本方案的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建筑类型、配套设施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居住环境方面:老年公寓座落在基地的南边,没有建筑遮挡,日照充足,空间通透。与普通居住区有分有合,虽然环境自成体系但又相依相通,利于老年人和普通居民进行交往活动。
建筑类型:老年公寓设计以2层为主的别墅式建筑设计,使老年人上下楼出行活动方便。
配套设施:有独立的医疗安全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系统,又有社区公用设施共享,扩大了为老年人服务的使用设施类型和面积。
4.2.2环境安全的原则
安全需求是人类仅次于吃饭、睡觉的基本需求,包括个人不受侵犯、避免人身和财产遭受伤害和损失等。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安全性的要求非常迫切。
规划时安全性和可监护性作为设计依据和基本要素。如图所示:公寓区通过人车分流、合理安排车辆停
放和完善交通措施来解决。使公寓的室外活动不受车行的干扰,老年人到达活动的场所不必穿越车流繁忙的交通干道。在设计中通过空间的分隔、围合、地面铺装材料的变化强调环境的领域感,不仅起到安全防卫作用,使老人易于控制空间范围,消除对犯罪的恐惧心理。同时扩大环境认同感,增加老年人心理的舒适性。
4.2.3自然环境适宜的原则
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风、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没有噪声等污染源的干扰,这些都是人们对于住宅环境的基本要求。在方案中二层公寓间距为13米,明显大于普通住宅。充分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并综合考虑采光、通凤、消防、管线铺设、视觉卫生等效果。
本公寓所处位置远离闹市,背风向阳,
无噪音污染,既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又处在避风之处。
4.2.4适应老年人家庭照料、保健、护理需求的原则
处于不同生活能力状态的老年人其生活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有的侧重于“护理中的静养”,对医疗保健、家庭护理的需求十分迫切。有的强调“活动中的保健与调养”。
社区老年公寓离而不远的特点有利于家庭照料。公寓区设有医疗保健服务系统,社区中也有医疗保健服务系统,为医疗保健和护理创造良好条件。户外活动空间有绿化和硬化场地方便于老年人的静养和活动中保健调养。
4.2.5处理好社区老年公寓与普通住宅的关系
社区老年公寓虽然是与社区普通住宅处在同一小区,但是必须处理好二者的住宅空间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关系,使之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不侵犯、互不干扰。
在规划结构方面,老年公寓区与社区普通住宅区之间由一条绿化带连接,互相敞开,又各成独立领域,开合相宜,成为一个和谐的居住环境。
在建筑空间与景观设计方面如绿化分析图所示,利用城市绿化带、中心区绿化与错落的住宅布置及公建设施共同塑造出小区人流活动的动态氛围。成为小区人流出入“门”的序列起点,结合硬化路面绿地高低形成较好的空间环境。
组团绿地及中心绿地为居民和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宽阔的活动空间和交往空间,辅以绿化设施,休息座凳等服务设施,使老年人活动更加便捷。
中心休闲绿地,由自然的曲线小路、人工绿地、及公共活动场地结合设置不同的树种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活动场所。
老年公寓区域中的院落中用暖色地砖铺设硬化,并设计太极图和龟兽图,还有松鹤延年等雕塑小品,形成富有老年特色的小环境。
在居住组合设计方面,为了增强小区的识别性与认同感,着重强调群体空间塑造,并结合户外绿地设计环境,使区域空间与小区空间和老年公寓空间相融合,亲近自然且具有人情味。强调空间感和环境感,在大面积的宅间绿化中,完善配套各种服务设施,如座凳、活动器械、花池、休息亭、电话通信等服务设施,同时结合人工绿地及公共活动场地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活动场所,使公寓中的老年人确有“家”的感觉。
按照上述原则所设计的社区老年公寓能够将老年人使用的服务设施类型与面积有较大增加,并且促进了社区的全面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五、结论
根据我国目前老年居住模式的现状和趋势,从关注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和社会交往的角度出发,本文提出社区老年公寓的养老模式,并通过规划设计的实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根据老年活动理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才能对生活有高的满意感。社区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在物质设施、生活服务、医疗照顾等方面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是比较适合我国所特有的“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为辅”的模式,而它的推广和应用有待于我们继续进行实践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02
【3】胡仁禄、马光著,《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4】郭锦津著,《老人住宅》,中华报出版社,1984
社会主义的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建设完善劳动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现阶段,在世界形势以及技术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下,我国建设进入新时期。在新的时期,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矛盾冲突也有着新的表现。为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对现有的社会矛盾进行解决。而解决改善社会问题的关键方法就是积极建设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体系。所以,本文在对当前社会中凸显的主要社会矛盾进行分析后,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
(一)老龄化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高龄群体相比一般群体更容易产生问题,所以,老年人群体会占据更多的社会资源。在当前,人口老?g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加剧就医难看病难的社会矛盾,加剧社会的养老负担,加剧老年人对社会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支出等等。而且,据相关统计,老龄化趋势还在进一步的加剧,其影响也在不断的加强。巨大的老龄化压力使得当前的社会保障超负荷运载,降低了效果的同时也会进一步的激化矛盾最终造成社会的不和谐。
(二)新型劳动力
新时期中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技术在快速的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产业得以建立,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也在这一过程中努力探索。劳动力市场中技术型人才,综合型人才需求变多。劳动力组成的转变使得传统的劳动保障不在适应新的劳动关系,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劳资冲突。另外,新时期经济增长趋势减缓也是造成劳动关系不和谐的一个影响因素。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物价水平也在不断的增长,与之对应的收入体系得不到协调就会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城乡一体化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趋势的前进。但在当前,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阻碍,使得城乡一体化进展缓慢。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落后且与城市的发展不相协调,农村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社会正向着城乡一体化的方向转型,统一两者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实地农民的弱势地位与城市富裕人口的和谐共处是当前极其尖锐的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便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二、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策略
加强我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多方面,多层面的协调配合,需要得到国家、地方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在政策完善,监督体系建立方面进行努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国家方面
国家层次的政策与法规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的总方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老龄化、劳动者、乡镇居民。所以国家相关部门要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立法规范与文件指导。针对人口老龄化要加强社会医疗保障基金方面的完善,国家要颁布法规来规范老年人退休医疗保险的缴纳。在社会医疗养老保险基金的应用方面,要通过法律来加强监督,防止医疗保险诈骗行为的出现。对于构建新型的和谐劳动关系,也要出台相关的指导文件,引导企业进行内部改革,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加强劳动双方关系的沟通交流。针对呈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要在国家层面上做出指导,国家要调动相关的专家机构来进行深入的调研,探究城乡之间的协调方法,分析城乡间社会保障体系的之间的矛盾点并进行方向性的建议。
(二)地方政府
国家在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起健全体系后。地方政府就要切实配合国家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在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劳动关系、城乡发展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地方政府要在顺应国家大方向指导情况下针对本地区的特点做出对应的优化,使其更符合地方特点,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要本着严谨的态度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就人口老龄化方面,不同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同,主要表现出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地方政府加强与相关机构的配合,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向。但是无论怎么发展都要坚定的遵循国家政策的指导。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方面,依照国家指示,联合企业进行企业内部的整改,配合劳动公会深入企业了解企业中存在的各种劳资冲突。然后,就地方政策指导,监督管理等问题开展实际体系的建设。进而更好的配合国家政策的展开。
(三)社会方面
社会舆论在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舆论所指能够放大当前尖锐却不明显的社会矛盾。能够更具针对性的暴露出相关问题。有助于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指明方向。另外,加强社会的宣传对转变社会成员的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老龄化问题还是社会劳动关系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成员缺乏相关的认知与权益保护意识造成。社会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加强维权意识的宣传能够有效的帮助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最后,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社会监督更加公平也更加公正。借助互联网平台,借助各种类型的新媒体能够有效的保证劳动与社会保障体系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