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7 16:20:21
导语:在机电一体化市场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智能 进程核心技术 发展 绿色 机电一体化 发展趋势
1 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就是将微电子技术引入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控制功能、信息功能的研究,并且将机械设备和电子设备通过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在科学专业化和深度专业之间达到平衡和两者的集合,让系统工程以及解决问题方法出现突破。
“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首先,机电一体化技术并非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机械的组合或拼凑,而是基于一定的技术研究,将机械、微电子元素有机整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技术。它的发展进程有别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的发展过程。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可以通过机电一体化中的微电子装置代替,这种装置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机电系统功能,而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智能特征改善了机械性能。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的本质区别。
2 机电一体化的特点
2.1 具有综合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机电一体化技术可谓是一种跨学科的边缘科学,它将微电子、计算机等多门技术整合于机械主体构造中,使之形成一套一体化的系统。这套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了多门学科的技术优势,这些技术协调运作,彼此取长补短,使整个机电系统的性能得到最大发挥。可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具有综合性的高水平技术。
2.2 广而强的应用性 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基于机械的主体构造通过机电产品的开发,完善机电功能,实现过程控制。机电一体化是当前机械系统的一个主流发展趋势,它与机械系统能够有机融合,打破了行业的限制。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特点,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为智能化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3 多层次的系统化 从本质上讲,机电一体化就是将计算机技术、智能技术等多项技术整合于主体机械,不断优化机械的主体功能,使其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机电一体化注重各种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与精密机械技术)的集成,强调主体结构的层次化和系统化。无论从单参数、单击控制到多参数、多级控制,还是从单件单品生产工艺到流畅、自动化的生产线,直至完成整个机电系统的设计,各个层次的开发和应用都会涉及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2.4 整体的最优化 基于系统工程的设计理念,将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项技术有机整合,形成整体优势,以提高机电系统的主体性能,提高运行效率和附加值,同时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保护生态环境。比如,应用数控机床、柔性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和计算机管理等高端机电一体化系统后,企业就要及时更新观念,将机电一体化概念引入生产系统,不断优化生产流程,以压缩生产周期,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
2.5 使用简易化 从产品开发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包括技术原理和使机电一体化系统和产品得以实现。作为开发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技术架构也要有丰富的积淀,要有创新精神。从用户角度来讲,无需深入学习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技术原理,只要掌握机电系统的操作规程,能够确保系统操作正确、合规,在人机磨合的过程中形成协作关系即可。
2.6 提高了安全性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智能技术使系统具备自我保护功能,可以有效规避运行中的故障或风险,确保系统稳定、安全地运行。一些高端机电一体化系统已实现了全自动操作,而且被广泛应用在海底、高空等恶劣的作业环境中。
2.7 具有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和长寿命 机电一体化系统发生机械磨损的程度非常小,因而故障少,运行时稳定可靠,系统的服务年限比普通机电系统长。而且某些自诊断、自修复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甚至可以实现“零故障”。
2.8 具有柔性 柔性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特点。根据需要的变化,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无需改装系统就可以及时地对系统的结构和生产过程作必要的处理,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结构目标,以智能、调整、修改,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解决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重要途径。
3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及现状分析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20世纪60年代以前,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的初级发展阶段;②20世纪70~80年代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为代表的蓬勃发展阶段;③20世纪90年代后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现阶段,光学、通信技术等领域正循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大踏步迈进,微细加工技术开始在机电行业初露锋芒,光学、通信技术的融入使机电一体化由最初单一的模式逐步衍生出光机电一体化、微机电一体化等多个分支。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在光纤、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等技术领域发展较快,这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未来的技术研究领域,机电一体化将有望形成完整的基础科学体系。
4 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的发展
4.1 智能化 智能化是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的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智能化是运用控制理论,将计算机科学、混沌动力学、模糊数学、人工智能、心理学、生理学以及运筹学等多个学科有机整合,智能模拟人类的逻辑思维、判断推理和自主决策等能力,以便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按照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状况,未来时间将有可能发展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这是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4.2 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需要针对各个研究项目制定不同的标准,各部件、单元或借口才能很好的完成配型。但是由于该技术领域存在利益纷争,当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但是模块化的生产理念已逐渐被机电生产领域认可,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研究领域,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4.3 网络化 网络技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全球,带动了科技研究、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等众多领域的技术研究或经济模式的革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产品一经研发,配以网络技术辅助推广,必将在短时间内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基于网络技术的远程控制终端设备就属于机电一体化产品其中的一类。另外,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在机电领域的应用,恰恰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网络化发展趋势的最好印证。
4.4 微型化 微型化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但其技术应用尚存在微机械技术这一发展瓶颈,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5 绿色化 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而且健康环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无论是生产成本角度来考虑,还是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分析,机电一体化产品绿色化已是机电研究领域的必然趋势,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4.6 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另外,通信功能除了rs232外,还有rs485、dcs人格化。
5 结语
机电一体化的产生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系统工程、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机电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法论。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进步,则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现代产品的机电一体化进入到实用阶段。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员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应用中的理论和方法对今后的工作是非常有用的。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赵再军.机电一体化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赵建民.国内外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J].机电一体化,1996(05).
[4]石美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思考[J].山西焦煤科技,2007(03).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电子技术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echanical system.
1.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1.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1.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
1.1.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1.1.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1.1.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
1.2“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1.2.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1.2.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1.2.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1.2.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 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1.2.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2.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3.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3.1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发展策略和计划。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市政府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全市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市政府责成有关机构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3.2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哆的。因此,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
“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3.3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在经济政策上,要多给机电一体化科研攻关课题、开发应用项目利用科技专项基金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机会;银行发设贷款要多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改进、生产合资和机电一体化产业规模化建设项目上倾斜;成立“机电一体化”发展基金,支持机电一体化生产发展等。
3.4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复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 ,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
我们认为,“机电一体化”发展,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
抓紧开发生产GTO、GTR、VDMOS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装置--交流变频调速器、逆变焊机、高频电子镇流器等,用电力电子技术进行的节能、节材为主要目的的技术改造。
抓紧推广应用经济型数控系统,改造机床设备;开发生产低、中档数控系统。
抓紧开发、生产中小型PLC,用PLC进行生产过程控制。
关键词:电力技术;电力系统;作用;应用
1 电力技术应用简述
1.1 与绿色能源相结合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深入,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先进电力技术,实现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不仅可以扩大能源供应渠道,提高能源供给,满足日益提高的能源需求,还可以减少对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我国风力、水力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实施绿色能源战略恰好可以发挥我国在资源领域的特长。随着绿色能源市场的不断开拓,以能源转换为目的电力技术正在迅速发展。
1.2 与机电一体化相结合
将机械、微电子、信息等多门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与优势,已经成为当前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机电一体化正是电力技术发展到较高水平后的结果。研究表明,电能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电力技术进行处理。机电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电力技术的持续推进。
1.3 与智能技术相结合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为控制终端的智能控制系统正在进入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的各个角落。在电力行业中,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对生产过程实施智能管理,对出现的故障进行实时分析判断并予以相应的处置,实现电力系统管理的自动化,全面提高电力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是电力技术与智能技术结合的重要范例。
2 电力技术在电力系统发挥的重要作用
电力技术是电力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新兴技术,它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的控制与管理。电力技术能够大幅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推动电力行业服务水平的改进。虽然电力技术诞生的时间还很短,但基于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前景,电力技术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飞速发展,广泛应用电力行业的各个领域,并已经形成了一定基础。电力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主要基于以下两大目的:
2.1 大幅提高电力行业经济效益
电力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系统反应速度,缩短问题处理时间。通过对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扩充,降低系统能耗,提高生产效率。
2.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电力行业竞争力
电力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电力行业相关领域产业的升级换代。各行业交叉发展,彼此带动的现象日益凸显。通过多种先进技术的结合与完善,电力行业生产水平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3 电力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3.1 电力技术在输电环节中的应用
在直流输电应用方面。相对于海底电缆与远距离输电,直流输电容量大、可靠性好、操作灵活,容易调节,特别是可以最大限度防止输电环节中的停运现象的发生。在柔流输电方面。柔流输电技术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目前发展较快。它将自动控制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结合到一起,能够有效控制电力系统中的电压和功率等各项指标参数,减少远距离输电过程中的电能损耗,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具有积极作用。
3.2 电力技术在配电环节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力技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电能输送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增强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保障配电和输电环节电压和输电功率等重要指标符合技术规定,减少输电过程中收到干扰发生波动,确保用电单位安全用电。在配电环节,电力技术的应用原理与柔流输电技术大体一致,特别之处在于对系统配电能力的大幅提升,并且改善了配电质量和可靠性。此外,该技术的生产和研发成本较低,经济效益前景广阔。
3.3 电力技术在节能环保中的应用
当前电动机节能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电动机自身的节能空间较大,而调速技术在原有节能基础上再次实现了节能能力的飞跃。交流调速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机械领域,利用调速技术实现对风速和水流的控制,在我国已经获得巨大成功并实现大范围推广。
3.4 电力技术在用电安全方面的应用
在电气的设备中,电力技术主要应用于平衡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保障电气设备总体功率,防止因功率下降导致的电压崩溃乃至大范围停电,对于用电安全和稳定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3.5 电力技术在在线监测方面的应用
处于安全和节约空间考虑,电力设施和电缆通常都是深埋地
下,难于利用一般方法检测和维修。应用电力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太赫兹波对泥土和岩石具等障碍有良好的穿透作用,同时具有极佳的敏感度和探测能力,能够电器元件的微小缺陷。利用太赫兹波的这个特性,可以在保持掩埋状态下对电缆进行扫描。常见的是在电缆施工过程中,降低了查找设备故障的难度,节约了工作成本,对于施工人员的安全保障也有很大地提升。
4 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政治、民生、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充足稳定、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意义重大。电力技术作为一门先进的应用科学,已经成为电力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从发电环节、输配电环节到用户用电环节,电力技术都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国电力企业要加大电力技术研发力度,加快推进电力技术改革创新,不断扩展电力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领域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深度,通过电力技术的深入开发与推广,实现我国电力行业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庄健.电子电力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硅谷,2012,13:118+122.
新型节能燃气灶头热卖
煤气店的张老板近来喜上眉梢,倒不是因为时过中秋,天气渐凉使得送气生意大好,而是店里刚不久的百亨牌节能燃气灶头产品大为热卖,为他赚得了大把钞票。
这种节能燃气灶头是把原来传统灶头所用的1.9mm的喷气气嘴改为0.9mm的喷气气嘴,并将原来的双气管大气流燃烧方式,改为胆管喷气预混雾化燃烧方式,让气流燃烧更充分;同时,通过特殊工艺使火柱集中到锅底的中心点,使燃烧能量不浪费,从而能节省40%-65%的燃气。产品采用符合国标的不锈钢及紫铜材料制成,耐腐蚀、耐高温、易清洁,通过Q/LHR001-2000标准,安全可靠,寿命可达8-10年,并具有安装简便(把灶头用扳手拧开换上即可),无需调试,不黑锅底等特点,适用于各种家用台式燃气灶、液化石油气灶、管道煤气灶、天然气灶等。
张老板刚看到百亨牌节能燃气灶头的产品宣传内容时,心里的第一想法就是――吹牛!有这么好的产品市场早就做火爆了,别说能省气40-65%,就算有个20%-30%都不得了。但是,出于商业敏感,张老板还是打电话到生产商广州普晟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进行了详细咨询,得到了极其肯定的回答。于是,张老板抽了个空,到普晟公司考察。
普晟公司的招商人员热情接待了他,并演示了产品效果。在用同一个燃气表测试传统灶头和百亨节能灶头的比较试验中,张老板亲自作了结果记录:煮开两杯总量约为330ml的水,传统炉灶花了2分55秒,耗气量0.009立方,而节能灶头只花了1分15秒,耗气量0.004立方,事实胜于雄辩,张老板终于心服口服。招商人员告诉张老板,节能燃气灶头的市场潜力巨大,中国有近4亿户家庭,还有数之不尽的酒楼饭馆、排档饭店,很多都是用燃气灶,若都用上节能燃气灶头,那是利国利己的事情。以一个三口之家举例,一般平均一个月用一罐煤气(15公斤),市场价95元/瓶左右,使用节能灶头后至少省气40%,相当于一个月节省了38元,一年就省下456元,这可是一笔可观的费用。而百亨节能灶头的市场零售价仅89元/个,也就是说使用产品两个多月,就可以省到了买产品的钱。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的能源大幅消耗,各种能源的价格不断攀升,国家也在提倡全民节能降耗,因此,节能灶头的市场前景极其广阔。
随着张老板跟公司招商人员了解的越多,对产品的信心就越来越大,喜不自禁的他爽快地跟公司达成了合作。拿到首批产品,张老板果断做了个决定:凡购买产品15天内没有节能效果的,一律包退。这不,刚半个来月,单靠送气时给客户简单介绍产品,以及给到店里的客户演示产品,张老板就销出了200多个产品,平均一天出货10几个,净赚了上万块钱。更让他开心的是用了产品的客户都是一片赞誉之词。现在,已经有几个灶具店、煤气店开始跟他批货来卖了,他还招聘了几个业务员,准备在小区做宣传展示,加大力度开拓终端市场。
公司化运营
安全保险信得过
百亨牌节能燃气灶头的产品开发,源于现任广州普晟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洪自生的一个不经意经历。洪自生,湖南衡阳人,湖南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2001年7月毕业后进入湖南远大集团就任生产技术员。由于出色的工作能力,一年多后,受聘为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技术工程师。2005年底,已经取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他,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待遇,南下广州开起了公司,涉足于水处理及节能环保领域。
一次,在为白云宾馆做热水供水系统工程时,洪自生与该项目负责人就能否开发燃气节能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聊到了民用节能,项目负责人感慨地说,如果能开发出性能优越的专门针对燃气的节能灶头,那市场可真大啊。此言激发了洪自生的研发兴趣,他找遍了整个广州市面,竟然没找到有类似能够节能的燃气灶具卖,这让他诧异不已。洪自生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搜集了各种资料,形成了几个技术方案。在上百个日日夜夜的研发过程中,他开发了上百种试验配件,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洪自生把手工完成的几个成品送给一个开湘菜馆的朋友使用,几天后朋友惊喜地告诉他,原来二天要用3罐煤气,现在只用2罐了,照这么算一个月少用了15罐气,节约经费1300多元。消息很快传出去,马上就有人找上门来买产品。
洪自生和几个有资深品牌策划和营销实战经验的朋友一番热烈研讨后,大家一拍即合,对产品的市场运营提出了规划方向,决定发挥各自所长,成立公司进行品牌运营和产品市场推广,广州普晟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由此诞生。
公司基于“质量优胜、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对产品的材料采购、工艺生产、出品检验等流程进行严格把控,并取得了国家质监部门的检验报告。同时,为了让消费者放心使用,公司为产品承购了100万元的安全保险。百亨牌节能燃气灶头,将迅速火爆祖国大江南北。
广州普晟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联和御丰广场2栋2C07、2C08室
电话:020―23369001 23369003
23369006 15989077356
关键词:车用二极管;检测;分选;瞬态特性ΔVf
车用二极管自动检测与分选装置主要针对于汽车整流二极管的自动测试和分检系统的运用中,对任何类型二极管的二极管自动检测和分检的运用,只需调整模具和夹具就可实现,因此本项目成果具有普遍的应用意义。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新车产量和保有量快速增加,2015年汽车产量为2450万辆,稳居世界第一。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汽车零部件、元器件的快速增长。作为汽车基础元器件之一的雪崩二极管,其产销量也同步大幅度增长。据统计,国内雪崩二极管制造企业以及使用雪崩二极管来制造汽车用发电机的企业约有300余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80余家。在这些企业中,除了法雷奥等几家外资企业拥有整套进口检测设备以外,多数企业的检测手段相当落后,基本上停留在使用单台仪器手工检测的状态,工作效率低下,检测误差率高,严重制约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公司近年来致力于雪崩二极管等半导体器件检测仪器的研发,已研发完成汽车二极管瞬态特性测试仪等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检测仪器,掌握了该类器件检测的核心技术。在单台测试仪器的推广过程中,也了解到行业内对整套自动检测装备的强烈需求,在半导体测试核心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机电一体化和自动化技术,研发并推广应用半导体二极管成套检测设备。
1 检测与分选装置的特点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对汽车的需求也迅速增加,汽车产量不断快速增长,从而对基础元器件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产品的方抽检发展为全检,因此,领先的二极管制造企业,均配备有完整的自动检测线,使得产品的检测与分选达到准确、高效的目的。
车用二极管自动检测与分选装置的特点是:
(1)基于微处理器的设计,能够提供对二极管电特性进行快速而准确的测试。
(2)适用于车用雪崩二极管,TVS二极管和普通整流二极管的测试。
(3)测量的参数包括:国家标准QC/T706-2004所规定的项目测试(VBR1,VBR2,VBR3,VBR4),反向击穿区动态电阻(RdZ)的测试和反向能量瞬态特性测试(ΔVFR)。
(4)二极管的测试结果显示在屏幕上,一目了然。
(5)该测试系统测试最高雪崩电压为80V,不仅适合14V、28V的汽车电系,还适合48V汽车电系雪崩整流元件的测试。
(6)测试系统可以单项测试,也可以一次性完成多项目测试流程。
(7)所有测试参数全部由软件设置、调整和自校准。
我们所研制的测试仪由以下电路组成:
(1)恒流驱动控制电路,提供对被测二极管稳定可靠的电流能量驱动控制电路。
(2)电容器及充电管理电路,恒流驱动控制电路提供瞬间大电流的电源以及相应的充电管理电路。
(3)D/A、A/D转换电路,用于给定恒流驱动电路的控制模拟量以及采样被测二极管两端的电压转化成数字量并传给微处理器。
(4)辅助电路输入输出模块;上位机通信模块;以及设备电源供电电路。
本项目提供一种测试速度快、测试准确度高、可自由设置测试参数、测试能量损耗低的二极管电特性测试系统。
本装置部分检测指标以及人机界面的设计已超过台湾产品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二极管生产厂商的实际需求,设计配备相应的辅助功能,形成完整的自动检测线,这样,在检测功能、检测精度、自动化水平等各方面都达到或超过台湾产品,从而极具市场竞争能力。
2 装置的主要内容及实现
装置研发的主要内容
(1)软件研发
本测试仪软件由若干子程序组成,分别为:极性测试、VF测试、ΔVf测试、IR测试、报警处理、参数设定和分档管理等子程序。程序测试流程框图如图1。
(2)VF、ΔVf、IR测试电路设计
当开始VF、ΔVf测试时,首先由单片机发出测试信号,接通恒流源,通过软件设定一个适当的测试电流加载在被测二极管,被测二极管两端会产生一定压降,将此电压取样放大并与设定好的正向电压相比较,得出结论VF、ΔVf是否合格。最后,单片机据此结果决定下一步测试内容。
同理,当开始IR测试时,首先由单片机发出测试信号,接通高压电路,通过软件设定一个适当的测试电压反向加载在被测二极管,被测二极管两端会产生一定反向电流,将此电流取样放大并与设定好的正向电流相比较,得出结论IR是否合格。单片机依据此结果决定下一步测试内容。
(3)分检机设计(机电一体化流程设计)
分检机结构示意图如图2。
a.送料振动器
调节振动器的幅度可以控制送料的快慢,将一定数量的二极管放到已启动的振动器料盘里,调节振动幅度的大小。二极管会自动排列,并向导料管入口处移动,进入导料通道。
b.导料管
导料管的形状和结构是根据待测产品的封装形状,通过振动盘的惯性推力,自然往下排列,依次存储在导料槽的通道内。导料管顶部装有光电传感器,用于检测导料管内待测二极管的储存量,判断缺料情况,控制振动盘的启停,从而达到自动送料的目的。
c.测试机构
该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测试夹具、测试爪机构、测试区传感器等相关装置组成。驱动电机工作时通过齿轮将被测二极管推动固定装置内,由测试爪对二极管进行定位,通过测试气缸对二极管正负极进行夹紧测试。再通过物料有无传感器先对物料有无进行判断,依据判断结果进行测试允许控制,启动测试操作。
d.分选机构
由伺服电机带动的分检机构来回转动,被测二极管在分检机构上方通过PLC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类判断,在相应的落料盒停留,通过气缸的推动,实现被测二极管的归档,经落料导管进入相应的分选落料盒,自动完成分选动作。
系统控制由单片机和PLC联合控制完成;走件装置能够高效、准确地完成二极管元件的入料、测试和落料工作过程,主要是通过用电气装置来控制走件装置机械部分的运动并与光电检测密切配合来实现的。
3 装置的关键技术
本装置的关键技术是:传感器的选取、系统应用软件设计和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的应用的研发。
关键技术描述:
二极管静态特性的有正向压降VF、反向漏电流IR及正向瞬态特性ΔVf的三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经计算机与设定好的数值进行比较判断,从而得出是否合格以及根据压降或电流进行分档管理。其测试分选原理如下:
第一步先进行正向极性及数据判断,被测产品到位后,机械夹具先夹紧,送测试信号至二极管测试仪开始测试,单片机将测试结果送至计算机,计算机通过预先设定数值进行比较判断,并将结果送回单片机进行处理,得出结果,即以下三种结果之一:极性反、不正常和正常。如果为前二种结果,测试仪对此进行归档处理。如果为正常则继续第二项测试内容。
第二步进行正向压降VF和正向瞬态特性ΔVf的测试,按预先审定的测试条件和测试标准进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送回上位机,得出合格与不合格的结论,若不合格则归档处理,若合格则继续。
第三步对反向极性判断及反向电流IR进行测试,同样将测试结果与预先设定好的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得出测试结论,最终完成测试结果。
装置特点:
(1)本项目提供一种测试速度快、测试准确度高、可自由设置测试参数、能量损耗低的二极管电特性测试系统。其特征是:a.具测试速度快,不到1秒完成ΔVF、VFm、IR的测试、筛选、记录统计工作大幅度提高效率,下降成本。b.具有很高精确度,达到±0.3mV提高了5-10倍。测试动态过程中极其微小的变化都能够如实地反映在动态曲线上,为设计师、工艺师提供了可靠数据。c.测试系统的所有测试参数全部由软件实行闭环控制,准确率很高。d.可以与工控机(如PLC)计算机(PC)联机通讯,接受控制、传送数据等等。形成多测试系统的管理网络,以适应大规模生产流程、测试和筛选等需求。e.测试系统的测试参数Itest、Im和t、t2均可重新设置,以完全适应国际接轨的需求。
(2)实现了自动测试、分检一体机的装置,且能实现高速分检(针对汽车整流二极管)(3600-4500只/小时)和可靠性达到99.99%以上。
4 装置的主要技术指标
5 结束语
由于国内汽车生产和消费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汽车产量持续大幅增长,汽车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对构成汽车的零部件和元器件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国内,尚无专业研发和生产二极管检测成套设备的企业,可以说是市场的一个空白点,因此,本项目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该项目的实施将为汽车二极管的检测与分选提供一个选择。
参考文献
[1]沈兴祖.整流二极管UF参数的测试及应用[J].汽车电器,
2007,2:56-59.
[2]赵玉贵.车用雪崩整流二极管反向重复峰值浪涌电流的测试[J].汽车电器,2003,4:58-58.
[3]朱欣昱,郗安民,伊文君.新型二极管芯片分拣机及分拣方法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6:52-53.
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直观地说,论文格式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机器人论文格式,欢迎赏析。
××此处填写论文题目××
学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成绩:×××
目录
摘要................................................................................................................................................................1
Abstract..............................................................................................................................................................2
1绪论................................................................................................................................................................13
1.1×××.........................................................................................................................................................14
2空气燃烧火焰空间的数值模拟....................................................................................................................15
2.1数值模型................................................................................................................................................16
结束语................................................................................................................................................................17
参考文献............................................................................................................................................................18
机器人论文格式范文:
中国机器人的发展与成绩
【摘要】在早期,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机器人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现己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目前,中国已经具备生产国际先进水平机器人的能力,机器人行业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十分朝阳的技术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机器人发展成绩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Robotics,IFR)将机器人定义如下: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它能完成有益于人类的工作,应用于家庭或直接服务人称为(家政)服务机器人,应用于特殊环境称为专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应用于生产过程的机器人称为工业机器人[1]。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均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愈发重视。与此同时,机器人技术也被认为是对未来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高新技术之一[2]。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工业机器人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在1984年指出:机器人就是有特定功能的自动机,是如今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发展对象之一,是高智商的人工智能机电一体化装备[3]。”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工业机器人需求量惊人,而且每年的需求量以30%的速度飞速增长。相关专家曾经预测,根据发达国家产业升级与发展的历程,以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趋势,在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容量预计可达到约十几万台套以上[4]。为了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异迅速缩短,是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站在更高层次的平台上,我们必须虚心学习国外的新技术,新思想,在此同时,国家的支持与重视也是必不可少的。到目前为止,我国拥有专业机器人产业开发的企业超过50家,专门从事机器人研发的单位超过200家上。我国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十分明朗。
二、移动机器人
我国从八五期间开始研究移动机器人。虽然与世界上的许多强国相比发展比较落后,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到我国移动机器人的发展速度。我国投入大量人员,大力支持此项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些室外机器人的某种关键技术,我国已经接近甚至达到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目前,国内也出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例如:由清华大学研制的的智能移动机器人THMR-Ⅲ,Ⅴ型机器人等。机器人技术从以前的一无所知,到逐渐引进,从初步引进到不断改革,我们对于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深信,在不久的未来,会有许许多多高智能,富有情感的机器人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更好地服务[5]。
三、仿生机器人
目前,仿生机器人的研究不断深入,已经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仿生机器人,主要分为3大类:仿生物、仿人和生物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凭借其灵敏的感知系统以及以及灵巧的行为能力对人类的科学研究以及生产劳作起到了十分有利的作用,所以,我国很早就已经开展了对于仿生机器人的研究。国内许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都进行了仿生机器人的研究:在国家“863”智能机器人主题大力支持下,北航机器人研究所研制出了能实现简单操作作业和抓持的3指9自由度仿生手。仿生机器人在娱乐、服务,甚至军事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已经成为21世纪机器人研究的重点研究对象。
四、医疗与康复机器人
欧美的许多发达国家首先开展了对于康复机器人的研发,而我国在此方面的速度相比起来却发展较晚,目前,主要有一些研究所,高校以及一小部分企业正在开展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哈工程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对康复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其已经研制出十分优秀的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此机器人可以模拟踝关节的运动姿态等规律、正常人的行走步态.清华大学的康复工程研究中心对下肢训练器研究也比较先进,做了一定的深入探索,开发出肌电反馈控制康复器设备等优秀的康复机器人。我国的一部分公司如浙江金华、北京宝达华等企业也不断致力于我国的康复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康复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就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五、结语
我国机器人的发展速度不可同日而语,通过查找文献,看到许多前沿的机器人,也看到了发达国家在机器人方面的成绩,认识到机器人行业对各行各业的帮助,深受启发。我相信,在我国的大力支持下,机器人产业一定能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Robotics.Servicerobots[EB/OL].[2013-06-09].http://ifr.org/service-robots/.
[2]徐扬生.智能机器人引领高新技术发展.科学时报,2010-08-12
[3]孙英飞,罗爱华.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4月
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一)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亿元,增加值亿元,分别是*年的倍和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高于GDP增长速度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和,比*年分别提高了和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年的上升到;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达到,占全市出口比重达到,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成长,效益日益明显,逐渐成为黄冈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二)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
1、高新技术产业刚刚起步
黄冈高新技术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全市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高新技术企业27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家。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和城市相比,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2、培育了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骨干企业和产品
20*年,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汽车零部件四个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围绕这些特色产业,培育聚集了一批骨干高新技术。
在生物医药方面,依托大别山的丰富的药材资源优势,现已发展有广济药业、迅达药业、中牧安达药业、李时珍医药集团等多家新兴药业企业。
在精细化工方面,拥有湖北祥云集团、湖北沙隆达蕲春公司、湖北恒日化工股份公司等多家化工企业。
在新材料方面,拥有湖北浠水久和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十月装帧纸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
在汽车零部件方面,拥有湖北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三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3、产业技术水平和社会信息水平明显提高
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同时,不断加大高新技术的应用力度。一是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20*—20*年,全市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万元,年均投入万元,较“九五”末增长;20*年,全市工业设备微电脑控制设备原值比重达到;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20*年,全市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较“九五”末上升%。全市农作物新品种迅速推广,在耕地面积年均减少%的同时,农业耕地面积产出率则以%的增幅提高。二是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20*年底,全市光电缆线路长度达公里,长话业务电路路,较“九五”末增长和;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户,移动电话户,分别较“九五”末提高%和%。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地区和周边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规模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尽管我市已经涌现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但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在全省也仅为位。近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幅减缓,“十五”前三年平均增长率为%,相对于“九五”期间全省34.6%的增幅大幅减缓。相比而言,周边地区发展速度加快,相对于周边城市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2、骨干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聚集程度不高。
目前,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家,过10亿元的企业没有,与发达地区相比,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同时,骨干企业数量少,带动效应不明显,在全国、全省的高新技术产品品牌还不多,行业内未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水平不高。
3、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不合理。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经济比重大,体制活力不足;从技术结构看,中低端技术居多,高端核心技术相对较少;从产品结构看,投资类产品比重高,消费类产品比重低;还有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这些产品很容易引起家门口价格战,既影响企业效益,又阻碍产业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艰巨。
4、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投入不足,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R&D投入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仅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重成果、轻应用,产业化导向弱;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企业技术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5、高新技术发展亟待优化。
一是促进高新技术投资创业的政策机制不活,投资环境亟待完善。与沿海省市相比,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借助外力、引进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针对国际性大财团、大公司、大企业的照商投资工作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政府引导性投资不足,风险投资和技术产权市场发育不健全,资金“瓶颈”使许多有生长力的中小企业生长缓慢,许多有前景的科技成果转移到黄冈以外应用;三是有利于高新技术人才聚集成长的环境尚未形成,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预测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目标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发展高新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对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实现振兴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期间,我们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光电子一体化四个领域为重点,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着力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力争在“十一五”末在我市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黄冈经济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竞争力和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若干个布局合理,特色明显,创新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万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货值年增长%,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市的新兴支柱产业。
————主要行业的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工业化国家九十年代中期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和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占有率高的重大新产品;工业化信息水平、新产品产值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市电话普及率达%以上,互联网普及率达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业信息化迅速发展,以网络信息服务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快速成长的增长极。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应用水平得到广泛提高,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为核心,加速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环保技术在内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农业新产品覆盖面积达该种作物面积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60%;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我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区。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人,企业科研机构再上新台阶;全市研究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财政对科技三项费的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1%,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和布局
在发展重点上,要把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个领域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任务,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扶持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培育一批新兴产业。
1、光电子信息
重点发展光扦光缆、光通信设备及光通信器件、通信终端、电子元器件、各类应用软件等产品,形成光通信产业链;适应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消费类信息产品的发展趋势,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汽车电子产品、GPS应用产品、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的开发生产;抓住国外电子信息产业向国内大规模转移的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液晶和等离子显示器、数字电视机及机顶盒、存储器、笔记本电脑、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产品。
2、生物技术与新医药
重点发展包括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为重点的生物药品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为主的医用生物技术产业化;具有较强优势的原料药、化学合成药、现代中药产业化及新型制剂和诊断试剂;以动植物良种培育、经济作物脱毒组培和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兽药为主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以系列氨基酸产品、维生素产品、酶制剂、乳酸为重点的工业生物技术及产品。
3、新材料技术及产业
重点发展光电子材料、纳米材料、复合型功能材料、改性工程塑料、新型包装材料等产品。
4、光机电一体化
重点发展精密成型技术及产品,快速原型技术及产品,虚拟制造技术及产品,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可编程控制系统(PLC)、以工业PC为基础的开发式控制系统(PCC)等制造过程主控系统;智能仪表、智能变送器、成套专用控制装置及优化系统等工业自动化专用装置;高性能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及设备;高性能发动机、新型车桥、转向器、气门、缸套、曲轴、电池等汽车关键零部件。
在发展布局上,突出市区为龙头,积极推进沿长江、沿铁路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在产业结构上,重点发展以团风、黄州区为龙头,以软件及电子产品制造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发展以红安、麻城为龙头、以数字制造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以浠水、罗田为龙头的,以功能材料、光电材料、有色金属材料为主体饿新材料产业;发展以武穴、蕲春为龙头的,以基因工程、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中药材深加工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黄梅、英山为龙头的,以节能环保为主体的环保产业和农业高科技产业等六大产业格局。
三、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一)提高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工作的认识
应充分认识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强化各级领导的科技意识,建立全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标责任制,细化各级党委、政府抓高新技术产业工作的领导责任,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衡量各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加强其领导作用。成立由科技、计委、财税等部门领导组成的科技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的咨询论证,保证我市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决策的科学性。
(二)加快改革进程,培育以市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运行机制
一是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支持民营资本、外资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使一大批高新技术国有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使一批国有高新技术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使一批民营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着力培育大公司、大集团,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依托,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饿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
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把支持和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的导向功能,引导民营高科技企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有所作为,为民营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参股投资科技企业,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拓宽民营高新科技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
三是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对于非政府投资和非产业政策限制类项目,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和不需要平衡生产建设条件外,有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完善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除法律法规禁止的领域外,所有投资领域均向社会开放,推动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资金投入上要予以倾斜。应加大对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支持力度,可建立高新技术风险基金,不断完善投资机制。与此同时,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应不断强化自主投入意识,积极落是关于企业提取技术开发基金和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5%以上等有关规定,企业投入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实行专户管理、专项使用。
(四)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
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要适应当前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新机制,创造更为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采取感情流人、事业流人的方式,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照顾,在事业上努力创造有利于他们施展才华的环境,激发其扎根创业的积极性。要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知识更新的要求,加强对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鼓励各类人才进行各种培训,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和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围绕科教兴市战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科技人才队伍。同时,培育和造就一批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切实改善企业家的创业和经营环境,尊重企业家的劳动,建立完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
(五)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向高新技术产业聚集
一是健全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加快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推动各类产权有序流动;鼓励和促进企业利用土地转让或融资筹措发展资金;积极探索劳动、资产、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机制。
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融资步伐。企业上市不仅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获得了更充裕的资金,而且其管理机制和运营机制都已实现质的转变,为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体制平台。要继续抓住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完善的机遇,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上市、利用壳资源和吸引其他上市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资本市场募集更多的资金。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优势企业与跨国公司、大财团进行合作、合资;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嫁接、重组等方式,引进国外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做好科技推介工作,引导企业和投资者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
Liu Ling
(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Xi'an 710065,China)
摘要: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理工科专业尤其需要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本文以如何培养学生工程素质方法为主线,如何在工程素质培养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为途径,构建机电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通过实践经验,对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科技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一系列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实际运用此方法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改革、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建和硬件支撑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
Abstract: The core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train students'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e engineering students need to develop quality and Sci-tech innovation projects in particular. In this paper, the main line is how to train the students'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how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ci-tech innovation and to build Sci-tech innovation system. It analyzed how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Sci-tech activities through practical experience. It improved engineering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through a series of competitions, and achieved the aim of the reform of teaching in use of this way. Reform measures are proposed from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course cont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and hardware support and so on.
关键词: 机电专业 科技竞赛 工程素质 科技创新
Key words: electrical professional;technology competition;engineering quality;technology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37-02
0引言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重视机电类大学生工程素质尤其是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机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的核心是机械设计和制造能力以及相关的自动化控制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4年的大学教育,而其中重要的培养环节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来加强其工程素质的训练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依据大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来构建学生的科技活动体系,才能有效地完成工程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的任务。
对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的工程素质,一定要具备较高水平的思维能力,来支配他们的工程知识及习惯。那么怎样教学才能在工程技能教学过程中及一些大赛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呢?
1以各种竞赛为龙头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我院逐步确立了以各种竞赛为龙头的机电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大学生通常思想活跃、自信心强、勇于表现、富有竞争意识和敢于创新,所以选择以各种竞赛为龙头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挑战性、竞争性和成就感。各种科技竞赛项目,如“机器人竞赛”、“无碳小车”、“飞思卡尔杯”、“博创杯”、“大学生科技制作”等专业覆盖面广,既需要机械专业的学生也需要电类专业(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参加这些大赛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另一方面在制作的过程中思路宽阔的学生会有很多种创新方案,逐个实验,逐个排除,制作出最终的参赛作品。我系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和电信工程专业,因此在开展机电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具备有利条件。近年来,我们参与的国内各种比赛获奖人数逐年递增,我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使学生走出校园开阔了眼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机电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2通过各种大赛加强大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学校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联系适合的企业单位,与他们签订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派遣经验丰富的员工到校内基地如工程训练中心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最主要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方法就是以各种大赛为背景,提高他们的工程素质。这次我们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陕西赛区)“无碳小车”大赛就是一个范例,在制作小车的过程中,指导老师每天亲自去实习工厂,有手把手的和他们一起调试,既锻炼了他们零件加工工艺的设计,又让他们熟练掌握了各种机床的操作能力;另外在装配过程中又锻炼了他们理论知识怎么合理的在工程中应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工程实际和理论知识的关系。另外在这次大赛中学生从一味的只知道使用机床到熟练精确的掌握了机床,从刚开始对工程图中公差与配合的初步理解,到在工程中怎样才能合理快速的满足公差要求。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工程素质,还在工程素质培养中锻炼了他们科技创新的能力。
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既懂现代制造技术,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有广阔的发展市场前景。目前我院机制专业基本上是参照普通高校相应专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面对市场,专业教育除了和普通高校机电专业一样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外,对学生的科技创新与工程素质培养尤其重要。科技创新与工程素质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以后工作能积极尽快的投入工作中,以利提高我院的知名度。
3以各种大赛为契机,科技创新为目标实现课程改革
3.1 系列化课程的建设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是课内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延伸,要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就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中,我系注重系列化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建设,在大一大二以基础训练为主,主要开设了“机械CAD”“工程训练”、“机械零件课程设计”、“电工电子综合实验”等课程;在大三以综合性创新型训练为主,主要以了“科技创新训练”“机电一体化系统”等课程;在大四以专业课程训练为主,开设了“PLC”“单片机”等课程随着系列课程的递进开设,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逐渐丰富,实践能力得到了系统性训练,自然就成为科技竞赛活动及工程训练大赛中的骨干,从而保证了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大赛指导教师应由双师型教师担任。专门负责该大赛组织和指导工作,并且由教学和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和青年教师配对。这类教师的工作以实践教学为主,平时应深入生产实际,掌握有关企业的产品工艺、生产设备及企业管理等方面情况,在收集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制定学生工程训练计划,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克服了以往指导教师不熟悉企业具体情况,经验丰富的教师有较宽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而年轻教师能将一些新的理念带给学生,有利手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2 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了培养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协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我系加强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最主要的是我们摒弃了传统的课程设计题目《减速器的设计》,而让一部分学生对无碳小车进行设计,这是我们这次课改的重大突破,事实证明我们的课改是成功的。因为这次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陕西赛区)“无碳小车”设计我们获得一个一等奖和三个二等奖。其中在机械部分,要求学生利用MATLAB仿真模块和三维软件建立机械系统模型,并对其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力要求等进行分析与计算。另外在其它课程的改革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讲授必要的基础知识,并随着学习进程布置相关的设计题目,或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自选题目;学生则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来完成设计任务。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进行资料查找、设计方案讨论、设计图纸绘制等,教师随时答疑解惑。这两年我们就是把第四届和即将举办的第五届 “飞思卡尔杯” 和“博创杯”大赛作为我们其它课改的一个主要内容,并且取得了西部赛区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4合理定位本校的构建目标
4.1 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育奠定师资基础。
4.2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奠定物质基础。
4.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实践环节:包括金工实习、机械制造技术综合实验、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培训、数控技术综合实习、计算机绘图技能培训、CAD/CAM应用技能培训等。
4.4 技能证书与毕业证书相结合,实行双证书或多证书教育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确保指导教师到位,即确定竞赛项目或活动项目的负责人,明确任务和工作量以及相关经费,构建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队伍。
二是通过立项,保证实验、模型制作等一条龙服务。
三是建立教研室与团委组织的联动机制,即教研室负责委派指导教师,团委和学生会负责组织学生。我们在各种大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强大的组织功能,从组织学生组队报名参加学院的初赛、决赛到参加国家级赛事的人员组织、现场安排以及争取社会赞助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的组织模式,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才能,又使教师摆脱了事务性工作,从而便于集中精力进行技术指导。
最后还要鼓励大学生撰写并发表科技论文,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5小结
本项目以陕西省第二届工程训练 “无碳小车”大赛、“飞思卡尔杯”、“博创杯”、“大学生科技制作”、“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大赛为研究对象,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各种大赛所需的实验平台和仪器,编写相应的指导书。通过这些科技创新项目,又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学生,从而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得以真正实现。最终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田野,钱桦,陈劭,张健.以科技竞赛为龙头构建机电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中国林业教育,2009(2):43~45.
[2]王新辉,张跃勤等.电子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2):20~23.
[3]李志,王麒凯,熊娇.大学生就业素质现状的实证研究[J].青年探索,2009(3):64-67.
[4]孙方红,徐萃萍.完善工程训练内容和手段,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12):21-22.
[5]竺志超,王勇,祝洲杰.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强化学生机械设计创新能力培养[J].装备制造技术,2010(11):168-170.
(一)基本情况
机电制造业是工业的激进产业,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局部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目前,全行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40家,主要产品有汽车(摩托车)变速器及齿轮、成套发电设备、气体压缩机、印刷机和专用改装车等。规模较大的企业有江铃齿轮股份有限公司、于都江铃齿轮有限公司、发电设备成套制造有限公司和气体压缩机有限公司等。年机电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31亿元,工业增加值3.01亿元,利税总额1.22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1.08%9.97%和9.06%
汽车(摩托车)零部件行业现已具备年生产各种汽车变速器30万台套,摩托车齿轮600万件的生产能力。市汽车变速器行业各项指标在国内同行排名中均在前10名。重点企业齿轮股份公司和齿轮有限公司,综合实力排名列国内同行业第7位,2003年全行业产销量为各种汽车变速器16.9万台套、摩托车齿轮509万件、汽车齿轮61.5万件,实现销售收入4.12亿元,利税总额5663万元。
发电成套设备制造行业具备年产25万KW发电设备成套制造的能力,能生产2万KW以下的中型水轮发电机组成套设备。发电设备成套制造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排名进入国内同行业前9位,年,完成发电设备生产24万KW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税利总额1016万元。
通用机械制造行业主导产品为气体压缩机、胶印机等。重点企业气体压缩机有限公司是全国压缩机行业12家重点企业之一,年空压机产销量555台,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利税总额688万元。
(二)主要问题
1机电工业门类偏少,发展不平衡。市机电制造业在11大类机电部类中占了7类,但有一定规模和批量的产品主要是集中在汽车(零部件子类)通用机械和电工电器三个生产领域,其他领域涉足很浅,规模很小。
2行业整体技术装备及制造水平还不高。整个行业技术装备及制造水平、产品开发特别是独立设计能力与国内外同行顶级企业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高精尖装备短缺,大型装备的缺乏,制约了企业关键产品的研发制造。产品升级换代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
3专业化配套体系不完善。市内配套协作企业处于起步和磨合阶段,投入缺乏,与主导厂的发展不匹配。作为机电制造业基本工艺的铸造和模具加工,仅有铸铁件一项,且主要是生产自用,大部分靠外协。模具业几乎是空白。
二、发展特点和有利条件
1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市场对汽车特别是家用轿车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将与主机同步快速发展;随着电力需求量越来越大,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也将坚持临时快速增长的态势;市气体压缩机等通用机械广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选用,市场广阔。
2具有一定的产品优势。市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品中的五十铃N系列变速器在国内轻型车变速器专业配套市场占有率达25%轿车变速器在上汽奇瑞公司市场占有率为60%叉车变速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5%中小柴发、水发机组及各种类型的空气压缩机销往国内外市场。有4个企业的汽车产品列入了国家《公告》通过招商引资、整合资源,专用改装车行业有望做大。
3某些领域有较强的制造技术与设计能力。市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已拥有独立设计、开发和制造能力,研发手段上采用了技术,制造方面有先进的柔性加工系统、热处置工艺和产品综合分析检测能力。同时,积极借用“外脑”加强与一批国内外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增强了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能力,提高了行业的竞争力。
4配套协作体系逐渐形成,产业集中度不时提高。市机电制造业核心企业建立了临时、稳定的配套网络,市内工序配套网络及协作关系逐步形成,产业集中度正在提高。同时,核心及配套协作企业均为股份制或民营企业,经营机制灵活,快速应变能力强,生产效率高,行业的扩张与集聚潜力大。
三、基本思路及主要目标
一()基本思路
以靠大联强为突破口,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发挥龙头企业优势,提高核心技术的加工能力,增强主导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发展围绕龙头企业的配套产业集群,促进全市机电制造业整体水平和素质的提高。
汽车(摩托车)零部件行业要坚持“高起点、多品种、大批量、专业化”发展方针,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努力提高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配套协作水平,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努力进入国际汽车产业配套体系。发电设备制造和通用机械制造行业要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加快产品研发进度,加速配套体系的建设,扩大国内市场份额,挺进国际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专用改装车行业要加速整合资源要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发适用市场不同需要的各种专用汽车,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争取加盟国内大型汽车集团。
(二)发展目标
全市机电制造业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越25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实现利税总额3亿元。其中齿轮股份有限公司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年生产能力达到70万台(套)以上,力争形成汽车变速器产品的全国重要生产基地;发电设备成套制造集团发电设备年生产能力达到40万KW以上;有限公司大型(40m3以上)工业用气体压缩机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台;专用汽车形成年产5000辆以上的生产能力。
四、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
以中心城区沙河工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展开全市机电制造业产业布局。重点发展以汽车零部件、通用机械、发电设备及专用汽车产业。
汽车(摩托车)零部件行业重点支持齿轮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成为中国轻型车、轿车及工程机械变速器的研究生产基地,汽车零部件工业园为主体的机电制造特色工业园。重点发展轿车变速器、高档车用变速器和替代进口的高档次摩托车齿轮,积极开发环保、节能的汽车(摩托车)零部件。
发电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高效新型的大中型(2万KW以下)贯流式、混流式和轴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提高现有产品质量和成套水平。
通用机械行业瞄准国家重点基本建设工程的设备需求,大力开发石化工业特种介质、工业气体、大型工艺压缩机、机电一体化控制机组,提高现有产品质量和档次规模。
专用改装车行业走靠大靠强的路子,发展各种专用汽车。
五、对策及措施
根据机电制造业的发展要求,认真落实全市主导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以下行业发展对策及措施:
(一)构建招商平台,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依托现有行业骨干企业,发挥比较优势,整合资源,实施靠大联大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的合资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时提升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增强主导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做大做强主导产品,形成具有国际行业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二)实施专业化配套工程,龙头企业做强做精主业。支持龙头企业突出主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加工工艺和工序上取得突破,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将初加工工序或车间、辅助车间剥离,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发展具有专、精、特优势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发展配套,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和配套集群,增强机电制造业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