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时间:2024-01-17 16:20:22

导语:在对古典文学的认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古典文学;教育价值;文学功底;语言能力

我国古典文学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是指从远古直到五四以前优秀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历朝历代文学作品,包括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激越华美的现当代文学等[1]。古典文学历史悠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民族优秀精神,以及特有的文学审美魅力,彰显我国几千年华夏文明、灿烂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文化修养的最基础内容。在当今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中西文化、多元价值观念急剧碰撞,对“三观”尚未定型、社会经验尚不足、明辨是非能力还不强的高校学子来说,易对其道德观念和价值目标产生负面影响,引发思想上的纷争。基于高职教育加速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古典文学的教育价值与意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民族性原则,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古典文学的教育功能,应用弥足珍贵的古典文学,对学生开展德育、美育等,启迪思维,传播中国声音,凝聚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从而引领大学生建立正确、高尚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顺利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古典文学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融汇的价值意义近

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推动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入。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为古典文学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融汇提供了依据[2]。将古典文学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实践中形成,集成儒道释等多家思想文化,蕴含稳定的共同精神、价值取向和鲜明的民族特征等。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丰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与“魂”,也是当今治国理政的智慧源泉,为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基础、文化源泉和实践指导,体现我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学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古典文学记录了中华民族共同奋斗历程,延续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历史,饱含中国人民汇聚形成的民族精神,凝聚中华儿女的理想信念[3]。将古典文学教育融汇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将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有助于“大国工匠精神”培育

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和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亟需具有创新创造精神的当代工匠。古典文学中,蕴含很多与工匠精神培育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中,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其对工匠精神的诠释,与当今提倡和弘扬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非常契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汇古典文学教育,可引导学生敬业奉献,勇于创新,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具有优秀专业技能的职业人才。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与人文与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对专业学习比较重视,对语文学习相对轻视,但语文是各门学科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将古典文学融汇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又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有效性。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重要的课题。语文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学科,也是培养学生人文与职业素养的重要学科,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古典文学教育的融汇,能使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对心灵与精神的洗礼,受先贤圣哲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和良好思想修养的养成、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古典文学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融汇策略

(一)增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生动性

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少作品创作时代久远,其作品创作的背景、语言、表达方式等,与当今社会存在较大差别,客观上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4]。教师要注重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实现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高职大学语文教师要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古典文学和语文教学,使之更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部分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字晦涩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障碍,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佶屈聱牙的古典文本转化为有声有色的形象或文本,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文学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例如,教师在讲授上古神话时,可运用多媒体展示黄帝、精卫、蚩尤、刑天等形象,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再如,学习《诗经・蒹葭》时,可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该首歌曲根据《诗经・蒹葭》改编而成。概而述之,在古典文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准找到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法和风趣、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不拘一格、多管齐下地开展教学,使古典文学在传统文化沃土中绽放智慧鲜花。

(二)应用古典文学强化语文德育效果

古典文学具有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德性文化”,以及完善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经过批判扬弃和创造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智慧,契合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道德主张,至今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古典文学作品特有的审美吸引力,能够唤醒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自觉,使其在主动接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古典文学教育,传承和弘扬蕴含的民族优秀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升。教师要积极转变语文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古典文学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给予古典文学一定地位。重视古典文学的社会性、人文性特点,遵循“经世致用”的文学传统,将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转化为德育教育的现实资源。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开展古典文学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诵读古典文学,开展文学体验和进行探究式学习,灵活运用微课、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翻转课堂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和古典文学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三)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古典文学中蕴含丰富人类智慧,但其语言、表达方式等与现代习惯存在差异。在学习中,只有具有一定文学功底与素养,才能将作品中文化精髓充分领会,增强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互动。教师要对学生文学功底进行全面了解,根据学生的文学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分层次的文学素质培养策略,使全体学生进步。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古典文学翻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定期对学生汉语语法、语义、表达能力等进行训练,使其掌握古典文学翻译的技巧与能力。再次,提高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当前,高职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整体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知识碎片化、基础能力不扎实、审美感受浅表化,审美感受力不敏锐、文学阐释模式化、文学阐释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然后,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图书馆资源,有针对性地推荐古典文学基础知识的相关书目,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逐渐增加学生的古典文学阅读量,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古典文学经典的习惯,在阅读中不断提高基础能力和古典文学修养。孟子提出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文学鉴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使其通过知人论世,了解作家和作品的背景知识;通过以意逆志,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推测作者创作时的志趣、意图和价值取向,解读、认识作者要在文章中真正表达的意志和情感。最后,经过多次训练和实践,有效提升学生审美理解力和想象力。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志、兴味,必须深入品味,才能真正领会。教师可利用音视频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建古典文学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学世界的意境中,使其品味和享受文学的美。引入实践法,通过口头和书面文本评价、小组自由探讨、课后写作训练等,引领学生将鉴赏理论与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中,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三、结语

古典文学契合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对接现实教育资源。高职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古典文学的教育价值,将其引入到语文课程教学中,促进二者融合渗透,使学生在文本体验中丰富精神世界、涵养内心,促进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光锐.论高职大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文史结合”[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01):75-78.

[2]巨利宁.高职大学语文中古代文学部分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章回小说:中下,2018(03):49.

第2篇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是必修三的第三课,展示了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或成就。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①基本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体会古代中国文学的多姿多彩,感受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②说明:……关注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创造了中国古代辉煌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家。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明古国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本课适当的问题设置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主题,让学生在对话中认识古代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学价值,感悟民族文化的优秀。

一、核心材料设置问题引领全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个良好的设问,往往是学生进人学习状态的良好开端,将会使学生产生急于求得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保持较强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为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生活与本课结合的设问呈现出来,助推其主动学习的欲望。在上《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时让学生听一首较熟悉的歌曲,你听到的是什么歌?作的词来自哪里?这首词是什么朝代的?宋代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词,其他的朝代呢?引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 接着围绕这段材料进行有效性的问题设置:结合本课内容,请回答“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有哪些文学,它们有哪些代表人物的哪些代表作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指什么,它们的地位影响如何? 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表格,让学生带着这些设问自主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同时又引导学生掌握将材料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论由史出的辩证方法。

二、重视设问的课外拓展,提升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历史学研究的方法有基本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分析方法:①结构分析和阶级分析;②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地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证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又引“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设置问题:你能结合教材中的原句论证这句话吗?王国维的这段话说明我国古典文学有何特点?引导学生透过感性的认识理解我国古典文学特点之一就是时代特色性。接着展示三则相关的典型材料,结合材料请你归纳出文学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会“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通过解决以上这些材料设置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文学作品因能反映作者生活时代特征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学生的视野被大大拓展,也理解了结构分析方法,提升了史论结合论证的能力。

三、强化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再引“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思考:宋元明清不同时期有类似的历史背景却出现不同文学特色的原因是什么(即出现不同文学体裁的原因)?通过这部分的问题设置,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探讨的过程中懂得当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高峰难以被逾越时,继承的后人往往会突破原有的体裁而另创新的体裁去发展文学。这样也推动了学生在感悟知识的广博性和思辨性的同时理解文学格式是与时代相关的理性认识。接着展示一组历代描述爱情的作品片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有一个共性就是无论是哪代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文学风格。通过以上问题的强化,学生在感受不同时期文学美感的同时对历史问题的敏感度也大大增强,得出我国古典文学特点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延续、继承创新性。然后让学生再一次阅读这一组历代描述爱情的作品片断,设置问题:你发现这一组作品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一设问引导思考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从高雅、贵族化到通俗、平民化的过程。同时强调发展的是主要趋势、主要潮流,并不意味着高雅文学的存在就没有通俗的文学存在,反之同理,两者是并存的关系。最后教师提问中国古典文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主要发展趋势?教师再次展示“二、”中的三则相关的典型材料,调动学生进行深入地探讨、反思,最终使学生全面理解了仍是时代中的商品经济,社会市民阶层的扩大、统治者的政治因素(尤其是后者)起作用的结果,即文学主流与人有关的理性认识。既然文学格式(体裁)与时代相关,文学主流与人有关,学生也就彻底地领悟了“后世莫能继焉者”的真正内涵。

四、质疑学习成果,促进认识深化

第3篇

一、引入情境,制造悬念

为了使古代文学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应善于在课堂引入情境、制造悬念。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基础,教师针对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些名篇,应将作品鲜为人知的内涵更多的挖掘出来,将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并对更多的资料进行搜集,尽量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将学生原有的认识颠覆。如孟浩然的《春晓》,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围绕“落花”“风雨”的意向内涵,讲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句,究竟是表示喜悦,还是代表忧伤?和宋词相比较,区别究竟在哪里?通过这样的讲解,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再如,杜牧的《江南春绝》的“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诗句,很多人都有争议,认为此句描写失真,谁人见得千里绿映红?谁人听得千里莺啼?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引出质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提出如何更好地理解该问题。这种如抖包袱的讲解方式,不但能将学生视野开阔,还能更好地理解文学的本质,让陈旧的内容更加富有新意,将学生学习古文学的兴趣激发出来,这比单纯的讲解写作特点和对作品主旨的提问等,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变换角度,转变思维

教师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对于作家作品的讲解,需要不断变换角度、转换思维。如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等作家,都是学生非常喜爱和熟悉的,这样教师讲课会比较轻松。但对于一些不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了解的,如韩愈和杜甫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非常的突出。这就需要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断转换角度,对作品中的特征进行挖掘,以此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很多学生对李白的仙风道骨和潇洒飘逸非常崇拜,而认为杜甫总是悲悲戚戚、让人伤感,所以,对杜甫的诗歌不喜欢。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效引导,而不应该仅仅是局限于杜甫诗歌的政治性和那种忧国忧民的诗史,通过围绕杜甫“情圣”的特点,对其热爱国家、人民和妻儿的真挚情感进行分析,并和李白进行比较,分析两个人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对亲朋的态度,这样会使学生对杜甫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进而对杜甫人格、品行更加尊重。在对韩愈诗歌的研究中,学生也难认同其诗歌中古怪的意向,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可独辟蹊径,从诗歌创作的动机出发,对作者矛盾的心理和躁动的性格进行分析。通过了解作者的心理,而对诗歌外在表象的成因更好地掌握,进而对作者的诗歌和人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变换常规的角度,从不同的切入点入手,才能使教学更有新意,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的同时,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要使古典文学的教学更加富有生活化气息

在古典文学教学时,应有机结合现代生活和古典文化,通过总结文学现象,并且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阐述,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唐诗教学中,为了能对李白诗歌的夸张与想象进行形象的阐述,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芜湖天门山和庐山瀑布的图片,使学生真正的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波澜壮阔,并且能更深地领悟,在诗仙眼中“袖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奇妙。在对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进行讲解时,可比较大历史时期同题诗。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尽管是面对同一景象,诗人却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和胸襟气魄,进而产生了不同的境界。通过对这类古文学的学习,启发学生要加强自我的修养,待人处事时要襟怀宽广,只有不沉湎于自己预设的狭小空间,永远心怀美好,才不会形成抑郁心理。学生通过正确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意蕴和作家心理,可帮助自身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学习古典文学时,教师应适当介绍作家的生平,如陈子昂、李商隐等,尽管满腹才华,却备受打击,但他们在挫折面前却敢于面对、勇于承受。这样的感性认识,对学生所起到的效果,甚至高过思想政治课的说教。学生可通过学习唐宋文学而寻找到心灵寄托的净土,并找到摆脱烦恼和减轻压力的方法。

四、要实现古典文学的学以致用

第4篇

“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注重应用实践的室内设计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我国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过多的注重对西方设计理念、设计思潮的追捧,认为西化的、欧化的设计格调和方式能够符合社会人的审美需求。目前,我国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通常是以包豪斯体系作为基础的,设计案例以国际化风格的室内设计为主,强调一般性的空间造型和功能至上的原则。因此,多数学生的作品设计表现出时尚化、前卫化的倾向。这种教学的结果就是淡化了学生对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审美标准的意识,从而使设计理念和设计作品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缺乏中华韵味。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理念,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必要了。

2、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室内设计教学的途径

2.1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字传承,后人可以通过前人的记述来对古代文化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字中寻找创造的灵感,可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更具有敏锐性。将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到的设计灵感同现代化的设计手法相结合来应用于室内设计中,可以使设计出的作品更具有民族文化气息。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对一处茶馆做室内设计,需要使作品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的韵味。由于要求比较宽泛,学生就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我国的古典文化作品的意蕴比较浓厚,通过简单的文字记述就可以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或富丽堂皇或典雅或清新的画面,因此,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在上交的作品中来看,学生也大都实现了这一要求。有的学生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入手来创作,有的则从王维的《鸟鸣涧》入手来创作,而有的则是从戏剧入手等等。学生充分体会作品文字所描绘出的意境,并将自己体悟到的内容同现代化的空间设计手法相结合,从而使创作出的作品别具特色。

2.2从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入手教学在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来寻找灵感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成品作品入手,让学生从真实的设计中来获取经验,增加灵感。例如,一些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展览馆一般会在设计上突出同中国文化融合的样例。学生在参观展览中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展览馆的设计同当时当地的空间结构相结合,对已经完成的作品做出自己的评判。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展览馆当作自己的设计对象,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设计,又同原来的设计相比有哪些更适合的地方。通过学生的实地参观和展览,以及不断地比较甚至再创作,学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3、小结

第5篇

关键词:日语古典语法;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00-03

一、《日语古典语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日语语法分现代语法和古典语法两个层次。《日语古典语法》成熟于日本的平安时代,历经镰仓、室町和江户时代。从课程体系来看,《日语古典语法》旨在教授日语古文的基础知识,是日语专业本科高年级阶段的专业课程,与日语现代语法一起构成了日语本科阶段完整的日语语法教学体系。同时,《日语古典语法》课程与同期开设的《日本古典文学》课程结合紧密,并对高年级其他课程,特别是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课程的教学起着有力的配合与促进作用。高年级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对古典文学准确的理解和鉴赏、对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课程的鉴赏和把握。由于该课程是日语的文言语法,内容繁多且有较大的难度,所以一直以来多采取授课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部分学生缺乏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希望通过对本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能够使学生对《日语古典语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分析日语古文句子乃至篇章结构;帮助学生增强学科体系的全局观念,进一步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氛围浓厚的学习风气。笔者本人也希望通过对本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探索出更加适合高年级学生的教学体系,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二、《日语古典语法》教学现状分析

《日语古典语法》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在高年级教学阶段的特殊位置,因此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虽然日语现代语法与本课程一脉相承,但本课程与现代语法又有很大的不同,使得少数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了由最初的新鲜好奇到“知难而退”等较为明显的情绪波动。

2.本课程内容较多,意义和用法较为复杂且烦琐枯燥,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日语古典语法》中的语法现象会出现“多重叠加”,用言的词尾变化层层推进,往往令学生顾此失彼。

3.本课程与日本古典文学选读同时开设,古典文学中涉及大量的古典语法知识,而古典语法的授课尚在继续之中,更加凸显了古典语法的难度。但显而易见,这两门课程又必须在高年级阶段开设,学科的交叉互补性,既成为高年级教学的一大特色,也成为必须妥善处理的教学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目的的实现。从学习主体来看,一些学生对《日语古典语法》乃至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缺乏充分的认识。长期以来形成的听、说、读、写习惯,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实践中片面追求听力训练和口语表达,对于古典语法课程的态度比较消极,认为在语言交际中难以应用。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课下却很少对知识复习巩固,并使学生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外,由于大四上学期为学生考研准备和冲刺阶段,个别学生以考研中是否有相关古典语法内容为判断依据,片面追求知识的短期效应,从而形成了不良的学习风气。有意思的是,由于现在网络交流快速方便,许多学生对于古典语法的学习目的也是以此为衡量依据,在网上的留言多是“考研才用得着”、“毕业多年一直没用上”等消极片面的内容,这种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以上种种因素导致本课程的教学现状面临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力度不够;某些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不能从宏观上把握日语本科阶段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更为关键的是在日语专业高级阶段,日本古典语法课程的教学模式尚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师需要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授课教师更应该进一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趋势,培养出思维敏捷、心理健康、知识广博、综合能力强的日语专业人才。

三、具体方案及实践

《日语古典语法》是理解古典文学选读的基础,能够很好地解决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课程中层出不穷的文语现象,在日语高年级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日语古典语法》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本项目组教师在日语古典文学选读教学模式的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高校的教学实践的经验,并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目前的教学现状,经反复论证和商讨制定出以下具体方案:打破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古典语法的单纯演绎——即运用演绎法讲授语法规则,通过讲一条语法规则,举几个例句并翻译成母语的方法和模式,已经极大地不适应本科教学的规律和要求,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古典语法过程中善于主动观察、归纳、总结语法规则,而不是完全依赖书本或教师的讲解。由于古典语法和现代语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因此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比较式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更加直观地接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把握知识的整体性。如在讲到古典动词分类时,可通过与现代语法中动词的特点相比较,从而使古典语法教学内容更加突出,现代语法中的一些疑点也从古典语法中得到了诠释。另外,图表也是一个很有效的直观归纳方法,这种方式不仅会促进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纵向掌握,也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而全面,对语法体系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将会学到一些比较研究的方法,这对于学生后期的论文写作也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构建交互式教学模式。《日语古典语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课程,需要通过实例来分析具体的语法现象。鉴于该课程与日本古典文学选读和近现代文学选读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可组织学生针对相关语法内容挑选这两门课程中的典型例句,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专题课件,分组发表,教师点评等方式,构建以师生、生生互动为桥梁,使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几大要素之间形成立体的信息交流和传递。通过该形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最终使古典语法得到应有的重视。组织一系列专题讨论。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90分钟左右的古典语法与现代语法的专题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日语语法中用言用法为主要内容,让学生认真总结古典语法和现代语法中的异同及其联系甚至是历史变迁,培养学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该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举办专题语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古典语法知识竞赛。针对难度较大、不易掌握的古典语法现象,通过设计一些包括上述专题语法知识竞赛在内的、趣味性较高的知识竞赛形式,在寓教于乐中解决这些难点。如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和歌竞赛、俳句竞赛、古文歌曲竞赛、历史短剧竞赛等多种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真正发挥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对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日语古典语法》是高年级阶段课程体系中较难掌握的课程,但又不是零起点的知识,由于与现代语法的紧密联系,利用比较法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对现代语法知识又进行了较好的巩固和认识;交互式教学方式在古典语法中的灵活运用进一步加强了各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培养和加强了学生对课程体系的全局观念和意识;专题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对日语语法中用言和助词的掌握更加扎实,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而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又赋予了貌似枯燥的古典语法教学以生气和活力,在很大程度上使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得到了比较完美的诠释。以上是本课程组在《日语古典语法》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方法,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符合大学教学规律和要求的改革和实践,极大地推动整个大学日语高级阶段的教学进程,必将成为其他课程改革的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晓慧,陆怀武.交互式教学模式与英美文学教学整合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2]张静.高校日语语法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7).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艺术创作

2009年始我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堂转型视阈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任务。除了艺术课堂这一主阵地之外,我校各学科都在探索如何在学科上渗透艺术素养教育,主旨即是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探索如何在学科课堂上渗透艺术素养教育成为我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进行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艺术鉴赏及其能力培养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记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构建和谐社会、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上层建筑领域的桥梁。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人才的素质应该是综合型的。艺术素养的形成,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都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进一步进行艺术素养的教育,既是实践我校的课题研究,也是贯彻新课改理念的体现。帮助学生加强艺术的深层次认识和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以及综合素质。

高中历史学科在内容上涉及文化史较多,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和感悟我国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以及异彩纷呈的世界文化。高中历史学科的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学要让学生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等历史内容。从这点出发进行艺术教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类思想文化层面的发展轨迹,了解历史进程的基本特征;强调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艺术鉴赏水准的形成和提高;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

二、在教学中进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必修3中是文化史,课标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人类精神生产与经济活动及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到思想文化的进步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本册教材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汉字、书法和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特别是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加艺术素养。

1.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鉴赏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体现在多媒体方面,多媒体具有直观、适时、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等特点。所以应用多媒体成为各科教学的首选,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在高中历史必修3的教学中可以选择利用多媒体再现,以视觉、听觉整合的形式,使学生领略艺术的价值和美感。

比如,在“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那种精美绝伦的古代书法作品和经典的戏曲作品,在视听效果极佳的环境下,学生通过欣赏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形成高品位的艺术素养。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了丰富的华夏文化,从书法的艺术方面就可以看出,比如文字的进化正是体现了文明的程度,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如果不是通过多媒体,很难让学生有一个全面而直观的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是那么美妙绝伦,在书法家的手里,不是写字,是作画。起笔、运笔,无不体现出艺术性,每一个撇和捺,都是书法家的艺术设计结果。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更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无不流露出精美的神韵,如果不是多媒体的帮助,学生单纯听教师讲解,那么无论如何都没有直接观看的效果好。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京剧片段,进行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京剧的艺术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

2.阅读感悟提升艺术品位

艺术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艺术也是多元化的,文学、音乐、书画等等,都是提升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载体。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形成学生头脑中的艺术元素,从而提升艺术品位。阅读是一种好习惯,在这一点上,历史和语文有一种相通。历史教材的文本以及教材知识的外延都需要学生通过文字去阅读和理解。我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华夏文化,醇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古典诗词、古代的文学名著,无不体现着我国文化的精良,特别是古典文学的内容,学生只有在细细的阅读中才能感悟古典文学的艺术美。在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去品读和感悟古典文学的艺术美。尤其是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最亮丽的一部分内容,一句诗词便是一幅画卷,其文字的精练和概括,匠心独具,美轮美奂。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的艺术形式,每一种文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美。

高中生的文学阅读基底是比较厚的,所以在此基础上讲授古

典文学史,让他们再重新阅读回味,在进一步的阅读中品味和提

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古典文学的不同艺术形式,了解古典文学名家及其作品。鼓励学生从多个层面掌握古典文学的内容和创作形式。在阅读中提升自己,感悟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学家的精神世界和对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学生在品读中也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对文字的鉴赏能力,提升了文学艺术的水准。比如,在网络上搜索名家的作品,然后选择一些经典,特别是经过现代朗诵家朗诵的作品视频给学生播放,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文字的艺术魅力和古人对文字运用的那种登峰造极的程度。

3.欣赏领悟提升鉴赏品味

如,在“笔墨丹青中国画”一目的教学实践中,应该让学生明确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了解国画的创作特点,甄别西洋画和国画的区别,体会中国画在作画材料、题材、表现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所独具的特点,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艺术发展史。教师可以展示我国画作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著名作品,让学生欣赏,体会画家绘画时的心情,体会画笔的精妙运用。

在有关“19、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内容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的音乐创作及音乐作品,通过聆听音乐的音频资料,了解西方音乐创作的历程。学生在聆听中就实现了欣赏的目的,因而也提高了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提升了艺术素养和艺术品位。

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途径是多方面的,意义是重大的。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的重点,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目标。让学生对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都有所了解,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都有所掌握,在学习中、在欣赏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鉴赏品味。

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堂转型视阈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课题批准号GHB093192)。

参考文献:

[1]陈淑英.浅谈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J].新课程:上,2011(03).

[2]宋颂.触摸历史感受文化:新课程高中历史文化史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4).

第7篇

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15年十大好书评选活动中,《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入选。这本书共二十章,三十多万字,并配有大量图片。本书2015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在大陆首版。作者潘富俊,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博士,现任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教授,讲授景观植物学、文学、植物文化等课程。潘先生对植物与古代文学都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曾将台北植物园从研究用植物园成功转化为教学园及台北市民优质休憩点, 让民众在林木花草中,吟咏古典诗文。并有《草木》、《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等研究古代文学与植物的著作。

作为一个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科学家,潘先生对传统文化和植物学都有着系统而缜密的研究,而这本书的撰写,是为了能和读者共享植物与文学的乐趣,希望有系统地介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所引述植物的今名、现状。因此,着重在古典植物名称的辨识, 对于常出现植物名称的古今演变、植物的文学意境、易于混淆的植物种类等。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作者累积数十年的研究,在书房中遨游文学世界,在田野中实地探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每种植物及其自然生态,重现几千年来文人笔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名称与寓意的植物面貌,并找出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同时分辨虚实,厘清文学作品的写实与想象。

书名《草木缘情》,草木乃水陆草木之花,缘情则语出东晋陆机《文赋》中的诗缘情而绮靡,很好地概括了本书的要旨, 即探寻人文世界与植物世界的关联,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给人以审美的趣味,无尽的启迪。

千万种植物,是山川自然的精英;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是人文之精美。作者通过对文学作品(包括国画)中植物的种类、特性及其在文字作品殊的情感表达,建构起一个文学体系中的植物世界,由此我们得以更加深刻地认识文学作品中的植物及其文学寓意,使我们对古典文学以及植物世界均有新的认识。

植物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资源,也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我国古典文学,很多作品都与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诗经》的蒹葭苍苍,到《楚辞》的滋兰树蕙;从王维的折柳送别,到曹雪芹笔下的黛玉葬花,作者认为,各类文学的内容总离不开植物,例如南朝《玉台新咏》诗词769首,有植物的362首,占47.1%,《清诗汇》共27420首,有植物的15145首,占55.2%,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植物支撑起我国古典文学的一片天空。如果从文学理论角度来看,经典作品中的形象,构成原型(protetype),其实质就是建构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植物,作为特殊的文化语言,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自古风、骚并称。《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起奠基作用的经典作品。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诗经》和《楚辞》中的植物做了大量研究,不但研究其中植物古今名称、种类特性,还对其寓意加以研究,以求在植物研究基础上,尽量开掘其文学意涵,这对植物学和文学研究,都是很大的贡献。其较有特色的是从植物学角度着重探讨了《诗经》和《楚辞》之间的异同及传承关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诗经》、《楚辞》植物有共同的类别,作品中有着全中国广泛分布的种类如白茅、泽兰、松之类。但其各自地方特点还是很明显。《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业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据作者统计,有135首出现植物,多以植物来赋(描写)、比(比喻、象征)、兴(起兴)。这些植物以华北地区黄河流域的植物为主,而《楚辞》植物以华中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植物为主,共99种。除了和《诗经》一样,所提到的植物有全中国广泛分布的种类外,其他大部分为当地常见或者特有的植物。这些植物,有的仅产于华中,有些则延伸至华南,此类华中、华南特有的植物,作者统计有26种,约占楚辞植物四分之一以上。这些植物,包括蘼芜、木兰、肉桂、芭蕉、橘子等。这些植物产于华中、华南的,只有莼菜,也就是诗经中的茆。(见于《鲁颂泮水》),作者推测这种仅产于华中、华南的植物,应该是在周代以前传到华北的。《诗经》、《楚辞》有不少相同的经济植物种类,如分布全国的桑、板栗、柏树,菜类的薇、荠菜等,但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

诗经所处的背景是中原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此地水深土厚,民生艰难,民性多尚实际,对于生产生活所依赖的经济植物及天地物候多加颂扬,以《豳风七月》为例,全诗围绕一年四季的农业劳作展开叙述,其中植物,均为桑麻黍稷,瓜果野蔬之属,切合实用的植物。

《楚辞》写作背景为南方长江流域,此地气候温暖,土壤肥沃,物产丰饶,食物不虞匮乏(《汉书地理志下》:江南地广食物常足),因此歌咏食物、经济类植物的篇章罕见,而以香草香木之类象征、隐喻类植物居多,且反复出现。如《离骚》共出现香草18 种,《九歌》中香草16种,两者有11种是相同的植物。

《诗经》、《楚辞》的植物,构建了古典诗歌的象征体系。《诗经》中已经开始用松萝、菟丝子等植物来比喻依附、攀附,以美好植物来比喻美好事物,如桃之夭夭等。以有刺和到处蔓生的植物来象征不好的事物。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小雅大田》),墙有茨,不可扫也《鄘风墙有茨》,开启了以植物比喻、起兴的先河。《离骚》在此基础上,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以植物来寓意言志。《草木缘情》认为,植物全株或局部有香气的植物,均为《楚辞》引喻的香草,其中伞形花科的植物占有很大比例。《楚辞》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香草是白芷和泽兰,均属伞形花科。与此相反,恶草恶木,令人不快,《楚辞》与《诗经》一样,以此来比喻小人,或不祥事物。《楚辞》的象征、比喻手法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其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富于艺术魅力,形成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符号系统和植物文化传统。

利用植物统计进行文学研究,这是本书作者的有益尝试。此举为今后的文学、文献研究开启了一条新路。在明末成书的《金瓶梅》,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而其真名尚无定论。《草木缘情》通过研究指出:该书主要人物西门庆的住宅庭院中就至少种了40种植物,主要是作为观赏的庭院植物。作者以列表统计的方法,研究该书中乔木、灌木、藤蔓、草花类种植情况,判断该庭院所处位置应为华中地区,这些植物,正是作者所熟悉的植物,间接反映《金瓶梅》作者的生活体验或籍贯所在,提供作者的背景资料。这就为解开扑朔迷离的《金瓶梅》作者之谜提供了有力证据。

名著《红梦楼》通行版本为百二十回。其作者,有认为是曹雪芹所作,也有认为是曹雪芹原作80回,高鹗续后40回,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据《草木缘情》作者统计发现,《红楼梦》第一个四十回出现165种植物,第二个四十回出现161种植物,第三个四十回仅出现61种植物。每回植物的种类、植物种数的分布频率,或者植物在单元内出现的总数,从统计观点来看,第一个四十回和第二个四十回之没有差异,而第三个四十回不但每回平均植物种数和单元内植物总数远少于前两个四十回,而且作者对植物的熟悉程度及描写水平也远为逊色。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支持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作者并非同一人的观点。

古代文学作品,因年代久远,多有各方面疑问存在。采用《草木缘情》中的植物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佐证,有利于得出更加符合实际的结论。

《草木缘情》内容丰厚,文辞华美。然智者千虑或有一失,书中也存在一些失误,现就目光所及,提出如下问题就教于方家:第二章《历代诗词歌赋的植物概况》第五节32页,作者列举唐代杜牧《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认为:此诗为杜牧在云南结交红粉知己所作,以当地盛产之豆蔻形容少女之美。按《唐诗鉴赏辞典》,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时,与歌女分别之作。第二句以豆蔻喻少女之美,诗歌故事发生地点为扬州,非书中说的云南。第四章《楚辞植物》第七节89页,引《离骚》纫秋菊以为佩实为纫秋兰以为佩之误。

第五章《章回小说的植物》第三节98页,插图标示苜蓿,实为紫云英。第七章《国画中的植物第二节》154页,所附元代郑思肖《墨兰图卷》,意在说明元代的宋朝遗民郑思肖绘兰花均不画土。实际从文献看,郑思肖画兰,只是大多根部不着土,画幅中兰根为暴露状。然此幅真迹保存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墨兰图卷》,正是难得一见的根著土兰,此幅画中墨兰根在土中并不露出,其不以实笔画土,乃因中国画习惯以虚写实而已。第十三章《文学与野菜》第二节,323页,作者解释《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中七月流火是指盛暑夏季。按《诗经》,此处七月,指夏历的七月,相当于当今农历的9月。火,星名,指大火星,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故称流火。本句真实含义,是夏历七月天气转凉之意。同首诗中有七月烹葵及菽,说明葵(冬寒菜)和菽(大豆),是当令成熟的农产品。

第8篇

一、打好基础,适当提高

作文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它在语文,乃至各门学科中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作文教学败不得。作文教学若一味拔高,那是揠苗助长,得不偿失。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从基础抓起。基础是什么?就是各种文体的写作。老师们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到了初三高三,本应产生质的飞跃的学生作文却没有飞跃。可以说,话题作文就是为学生作文松绑,让学生在自由王国里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写出有文采、有个性、有思想、有深度的作文来。然而事与愿违,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成了四不像,教师苦无对策。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打得不牢靠,在必然王国中还没走好,你就硬把他拽到自由王国里,他怎能自由,怎能生存?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该急于对学生进行话题作文训练,而要扎扎实实地练基本功。记叙文是基础的基础,教师要以此文体的训练为主,让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记叙文所适用的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文最能锻炼,也最能体现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所以,记叙文练好了,作文便成功了一半。议论文是中学作文的另一个重点训练项目。虽然现在的教科书对议论文的训练不是太多,但是议论文能反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成功的习作有不少就是议论文。其他诸如说明文等应用文体也要进行严格有序的训练。各种文体都训练到位了,就不可能出现四不像的话题作文。此外,教师要擅长写作,要通晓各种文体。一个没有技术的师傅要想带出好徒弟,这是不可想象的。学生有了好的写作基础后,教师就可适当提高要求。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长,让其专攻一体,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

二、课堂为经,生活为纬

学生写作的最大难题不是不会表达,而是没有内容可以表达。现在的作文已经走出了道德说教的藩篱,开始正视生活,贴近生活,叙写生活,演绎生活,这正是当今作文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趋势。怎样才能把生活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教师可根据学情适当调控。毫无疑问,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所掌握的写作理论、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主要是在课堂上获得。作文课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任。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要到点到位,丝丝入扣,从积累素材到审题、选材、构思,到动笔写作,修改,誊抄,一步不让。各种结构形式、表达方式、写作技巧都要教师一一传授,反复训练。课堂训练要有计划,不能跟着感觉走。要有梯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作文是生活的再现,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要求新求活,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是惟一的方法。“功夫在诗外”,课堂教学只能解决基本问题,成功的作文教学必须走课堂与生活结合之路。但是现在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所安排的社会实践很少,少得可怜的休息日也被大量的课后作业所占用,上课、考试、分数是他们的全部生活。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鼓励学生尽量挤时间接触生活,汲取生活中鲜活的养料。同时还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以记日记的方式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热点,即社会上一段时间引起反响的事件。可以随意点评,也可以作深入思考,以此进行间接的生活积累。

三、培养情智,学会思辨

好文章从不停留于浅表的客观叙说,它往往有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理性观照,智慧之光时时闪亮,思辨之语频频出现。就近年的高考而言,不少作文题需要你用辩证思维方式去写。有些题目为考生作深层次的理性分析作了一些暗示,便于考生把握、发挥。有些题目粗一看就浅而又浅,一眼见底,没有任何深化主题的指向性,缺乏情智的深度诱导,也无思辨的立足点。学生如果在平时缺少情智、思辨方面的训练,写作就会在感性层次上徘徊而流于肤浅。情智的培养应该说是我们教学的一个盲区。在追求考试成绩的今天,老师们都看中智商而忽视情商。殊不知智力超群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大部分学生属于中等智力。在这一大群人中谁会脱颖而出,谁会逐步沉沦,关键是看情商的发展。具体落实到作文教学上就是情感的体验、勃发。如何培养情智,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人手。在阅读课上,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激感,让学生充分体验、领悟作者贯注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作文课上,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感而发,他们方能充满睿智和激情。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小到身边琐事,大到国际国内的新闻热点。看多了,听多了,想多了,必能有所感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除向学生渗透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外,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方法。不管写什么内容,要想得深一点、透一点,问题的答案不要单一。要想一想有没有多种答案,比较一下,哪一个更好。

四、多读古典文学作品,感受中华文明

中国的古典文化有着特殊的魅力,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时代都有大批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流传于世。这些作品构思精巧,立意深远,韵律和谐流畅,辞章凝练华美,语调铿锵有力。那些国学大师们从小就受这些民族文化精髓的熏陶,即使是年逾古稀,仍能大段大段地背诵古典文学名篇。可见他们的成功是有着多么雄厚的国学基础。建国之初,那些漂泊海外的大批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条件,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回到了贫穷落后的祖国,是民族文化巨大的凝聚力在召唤着他们。一位教授在美国留学时,一次,老师要求他朗诵诗歌,当时他朗诵了一首李白的《月下独酌》。那些外国学生根本不懂诗意,但都被美妙的诗歌韵律所陶醉,于是班上掀起了一股唐诗热。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竟如此之大。现行的语文教材,不管是何种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古典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逾来逾大。这就传递了一个信息,即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古典文学对学生语文素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多读古典文学作品,除能提高文化素养外,还能为写作进行有效的积累。熟记―些名言警句,了解一些文学人物、名人轶事、文化典故,在写作中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从而更有效地传情达意。如果能把古人的炼词炼意的精神学到一二,必然能使作文登上一个新阶梯。

第9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分析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连续延展的中国,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元素的底蕴和内容都异常的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神的体现。在室内设计中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有效的拓展设计专业设计师的创新思维,不但提高了他们的民族归属感与自豪感,还有助于丰富他们的审美水平[1]。随着室内设计多样化的进展,全球范围内不同元素相互糅杂,碰撞,国内的室内设计要着重加强中国风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构建具有中华特色的室内设计风格体系。

一、当代室内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

虽然在当前的设计领域对传统文化应用频率比较高,然而,对传统文化的界定却始终比较模糊。传统文化其实就是通过历史积淀与传承保留的文化综合体,包括思想、知识、风俗、价值观、道德以及制度等多个层次,此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复合体。传统文化本身存在一定沉淀与传承机制,由此才能够在时间长河中获得延续,从而保存与实现了社会内在精神特征。相对当代室内设计来说,传统文化是室内设计的发展基石,而室内设计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哪种设计风格,均可以将特定文化心理结构和精神结构体现出来。因此,室内设计也是不同审美观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不管是哪个时代的室内设计都和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文化为室内设计的母体,同时也是大众参照传统和历史展开存在印象的一种深加工。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历史的设计其实就是设计的历史。

二、国内室内设计的发展现状

(一)室内设计的理念落后

中国的理念的室内设计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更注重培养设计师的室内设计技能,轻视理论知识;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忽视文化知识。落后的理念,不仅制约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也造成了设计师知识的不平衡,不利于设计师的全面发展。

(二)室内设计缺少正确的认知

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起步较晚,仍存在室内设计的主体认识不足的现象。最突出的表现是,室内设计将等于甚至片面的绘画,室内设计的基本知识绘画。这种认识与绘画与室内设计的直接联系是混淆的,它是对室内设计的误解,因此,加强对室内设计理念的正确认识是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三)不看重中国传统元素

虽然近年来的室内设计内容改革以后,中国的室内设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忽视对民族传统文化应用的现象仍旧很严重。目前,国内外许多设计师都追捧西式的风格或室内设计的盲目追求西方元素,错认为西方的标准和风格才符合现代的审美,搁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元素。这一现象的室内设计是不正常的,也是对中国室内设计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途径

(一)借b传统文化符号

中国传统符号主要包括纹样和图案两种,将传统比喻意义和象征内涵直接体现出来,古代图腾纹饰和传统宗教纹饰符号等。室内设计中合理应用这些传统符号,能够营造一个极具传统文化意境的室内环境,对传统符号应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首先展开抽象简约处理,通过艺术加工提炼和抽象简化处理传统形式的局部或者整体,注意传统之形可失,但传统之韵不可失,基于现代设计功能和技术,与中国传统儒、禅、道文化相融合;其次展开符号拼贴,对于传统构建展开裂解、抽象以及变相,确保其能够转化成象征意义比较独特的符号,在室内设计中应用拼贴,完成古今、新旧以及现代和传统的关联。最后展开移植和嫁接工作,在室内设计理念中移植中国传统儒、禅、道文化,展现一种现代化艺术形象。

(二)融合中国画元素

室内设计专业涉及到的知识极其的丰富,并不是一个结构单一的专业,室内设计必须重视室内设计专业课与周边学科之间的互动融合。具体从理论知识、技能和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归纳各个学科之间审美观念的异同,提高室内设计的广度和深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设置室内设计的内容。拿中国水墨画举例子,中国水墨画中的构图、构思讲究虚实相见、黑白对照辩证性的形式,这种思想与室内设计所重视的烘托与对比、均衡与对称等构思设计原则有着相同的审美思想、哲学特点与设计技巧。因此,在国内室内设计的任务中,设计老师要广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促进设计师更多地应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吸收民族的养分,并融入到现代的室内设计中,展示室内设计的民族文化特征。

(三)参考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文字形式,室内设计专业设计师可以依托这些文字来对中国古典设计的风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引导设计师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寻求室内设计的创新点,引导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观察和敏感性分析。把从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些构思和现代的室内设计原则有机结合,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自主的融入中国风,促进文化氛围、民族特色的交融。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室内设计教师可以组织设计师参照一些实际的古典建筑,进行设计锻炼,为设计师提供涉及到室内布局的古典文学作品,让设计师从中寻找亮点以及有用的元素,并与当代的一些设计理念尽行结合。

四、结语

总之,现代室内设计中,不仅应该继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同时还应该基于中国风进行创新,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和审美发展趋势,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把现代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建立现代市场发展的室内设计概念,推动室内设计行业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品牌,这对推动产业发展、传统文化的创新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殷欢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35):111-112.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