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8 16:12:24
导语:在云计算相关基础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楚雄师范学院相关领导及计科系相关领导、老师的指导和高度重视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我系每次软考在整个云南省都能保持名列前茅的佳绩。在这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我先后通过了程序员、软件设计师、系统分析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在我的多次软考生涯中,让我深刻体会到以下三点是软考成功的重要因素:第一:学校的重视。第二:老师的指导。第三: 自身的努力(备考、心态、定位)。及考系分的一点体会。
正文:
来到楚雄师范学院计科系是我最正确的选择。
学校是否重视软考也是你能否通过的一个因素!
楚雄师范学院相关领导及计科系相关领导及全体教都非常重视软考, 体现在计科系还专门设置了一些关于软考的奖励制度及安排专职教师进行辅导,更重要的是:有的老师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无偿为参加软考的同学进行重点辅导,比如王春林老师等。他们的这种全心全意投入本职工作的精神是不可否认的。这也是为什么每次软考在整个云南省都能保持名列前茅的原因。
在学习中的定位至关重要,刚跨进大学的我,脑海里一片茫然,虽然进入了自己梦想的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在这时班主任——王春林老师给我们上了第一课,它也是我通向软考成功的第一步。课题:“国家软考的种类与级别”及许多有关计算机的知识。没有他的这一课,我不可能成长得这么快,更不可能在软考上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他的这一课让05级(2)班的全体同学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让我们的大学生活都充满活力与激情。
在班主任的指引和帮助下,我开始了我的软考生涯生活,经过自己的努力,到大三下学期为止,以优秀的成绩在大一下学期通过了程序员、大二上学期通过了软件设计师、大三上学期通过了系统分析师、大三下学期通过了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
下面是我在备考和考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及体会,希望能给各位参加软考试的同学一点启发,不当之处,请指教。
备考
进入大学之前的我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一无所知,什么都得从头开始,刚开始我的感受:枯燥无味。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当时的那种感受了。在与心灵的不断斗争下,
最终我还是征服了它且对计算机相关领域的知识也非常感兴趣。
在整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计算机领域的知识也许你只看看教材的内容就会知
其覆盖面非常宽。当然,这些只是基础知识,并不能代表什么实际的技术与能力。但要想学好,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广度一定要具备,要具有深厚的计算机文化底蕴,这样以后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行业都会触类旁通。因为软考的知识面非常广,几乎涉及到计算机的所有知识,远远超过了我们大学四年要学的所有基础知识。
更重要是在其中我学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坚持到低的精神,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确实地说,她是一种人性化的东西。决心去做一件事就是全力以赴、持之以恒。难免在其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要敢干面对面对困难。有了这种精神你还不会成功吗?
考系分的一点体会
1. 上午试题:基本上涉及到了与计算机相关的所有学科,注重综合知识能力的考察,这一点从考试大纲中就可以看出来,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个人方法:多看书、多做题、多思考,可以从高程的辅导习题集做起。据我观察数据库系统中的范式、数学中的图论几乎每年都有;新技术当中,近年来综xp比较热门,应该也是必考的内容之一。
2. 下午试卷Ⅰ: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这一部分主要考察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就是说考的是解决问题思路,这就要求考生有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平时工作中注意积累的项目开发和管理的经验)和对当前最热门新知识新技术的深入掌握。但是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像在我们这类学校里的学生更难具备条件。那么是不是就不能通过它呢?答案是否定的!《软件体系结构》一书中讲到的设计模式完全适用于“软考”,它是一种思想,同样“软考”也是一种思想!总之,我觉得下午一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对知识点的掌握一定要深入,答题时泛泛而谈、不能切中要害是很难得分的。
要想通过系统分析师考试,不但需要多做项目,而且有关全国著名的软考辅导专家张友生老师的书是不可不读的。有《系统分析师考试综合知识试题分类精解》、《系统分析师考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试题分类精解》、《系统分析师考试论文试题分类分析与范文》、《计算机数学与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系统分析师考试辅导》、《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软件体系结构》等。
我在这里说的心态指的是:学习心态与考试心态.
首先,我觉得对待学习,一定要有主动精神,无论干什么事,只要是你自己选择的,自己喜欢的,主动去做的事,你一定会全身心的投入,发出惊人的潜力,可能有的时候你自己都很难相信你会做得如此完美,这就是主动与被动的差别。机会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它只是给那些早有准备的人。谁主动,谁的机会就大,他就会走在别人的前面。软考
也同样如此。
其次,对于考试成绩,我觉得该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其实考试,成绩到低能说明什么呢?说到低它还是纸上面上的东西,难道它就能证明真正的能力与技术吗?通过考试,就能说明你很强吗?并非如此,证书好比“硬件”,更有价值的,有用的是自己在这整个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及能力等“软件”。
考试的内容只是你进行工作具备的一定基础知识,要想真正的成为强者,你还得参加实践。并不是说考试没有价值,相反,理论基础知识是前提条件。因此,大家不要太看重考试,把它看作是理论知识在质上的一种升华。
总之,努力修练内功才是根本。
定位
在计算机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不管它如何更新,最根本,最基础的知识总之不会变。
我认为:给自己定位从那个方向发展至关重要,是选择软件方向还是网络方向?根据你自己的爱好,选择性的参加软考。一旦选择了方向,就要专攻,全身心的投入。不要轻易
放弃,相信:有付出不一定会有收获,但是没有付出就一定不会有收获望,那更不要谈成功了。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计算机类专业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土管理[1]、城市规划[2]、灾害评估[3]和公共安全[4]等诸多领域。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和这些新技术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5]。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等,培养相关专门人才,同时,一些其他相关专业,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由于行业应用的需要,也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课程。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分支,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深入了解,因此,很有必要在在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相关课程。
1课程性质及特点
在计算机类专业,地理信息技术一般作为专业方向课或专业选修课开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需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相关应用,为学生在信息技术中综合集成地理信息技术打下坚实基础。由于课程的特殊性,该课程明显具有以下特点[6]: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具有前沿性特征。
1.1多学科交叉
地理信息技术课程以3S为核心,集成了地理学、地图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是多科学交叉的产物。由于涉及学科领域众多,要求学生必修具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生仅仅具备了扎实的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严重不足。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需要适当补充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1.2实践性强
地理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技术体系不断完善,进而促进了相关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时,新的理论体系进一步促进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断扩展应用领域。因此,地理信息技术学科内容包括了基本理论研究、技术方法和技术应用三方面,既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解本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又要巧妙地将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前沿性
地理信息技术自诞生以来,已经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随着新兴IT技术的不断涌现,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也日新月异。因此,地理信息技术课程呈现了前沿性的明显特点。
2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2.1明确教学目标
不同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完全不一样[7]。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而言,地理信息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地理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员,学生需要掌握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典型应用,为后序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而言,地理信息技术的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是以专业知识为背景,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技术手段更好的解决本行业相关的问题。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地理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为将来在工作中综合集成地理信息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2.2改革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地理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很好的规划。为了能够与专业更好的紧密结合,在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同时,特别需要突出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和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几方面的内容。经过实际的教学探索,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①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坐标系统和地图投影;②GPS与定位技术,主要包括GPS工作原理和其他定位技术;③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及地图制图;④遥感技术(RS),主要包括遥感基本原理和遥感图像处理。以上教学内容基本覆盖了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2.3丰富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对比教学方和项目驱动教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探究式教学是指将探究式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与协助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通过提出问题、搜查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解释以及论证解释等探究环节,自主建构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活动[8]。例如,在讲解空间数据结构之前,教师给出空间数据例子及特点,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数据结构,自行总结在能够将空间数据在计算机内组织存放的方法。“对比教学法”是将教材中有一定联系和差异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讨论和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将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迁移到另一对象上[9]。例如在讲解空间数据结构时候,让学生比较矢量结构和栅格结构的优缺点,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空间数据结构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在讲解空间数据库的时候,让学生将空间数据库和适合存放大量结构化数据的关系数据库进行对比,进而引申出空间数据引擎的概念及作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10]。例如将讲解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时,要求学生结合所需知识,完成一个典型的“学校选址分析”的实际项目,教师只提供具体问题、基础数据,详细的问题建模、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达均要求学生自行完成。
关键词:分层递进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1 分层递进教学
分层递进教学最初是由上海市教科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提出的理论。分层递进教学源于个别化教学,在现实班级授课制实施的大前提下实则为由于班级人数众多,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在学校就意味着要因材施教,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孔子便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全员关怀。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分层递进教学主要目的是想探索解决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面对学生之间的显著差异,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促使全体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2 本科独立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为了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对人才知识结构、计算机文化素质与应用技能的要求,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有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而开设的一门最基本的课程。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是一所应用型独立本科院校,目前学校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即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性质为公共必修,主要针对的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实施,大一年级上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一课程,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基础、常用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基础、信息安全与职业道德等内容。下学期根据专业不同,分方向开设计算机基础二课程,一个方向是理学类专业围绕着数据库开设的高级Access应用,另一个方向是文科类专业围绕着办公软件开设的高级Office应用。
3 分层递进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实施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要求教师要在观念上要有所转变。因为“分层递进教学”实施的基础,首先在于教师承认人有差异,然后进行因材施教。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我们要鼓励个性发展,缩短不良差异。
现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对分层递进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实施进行分析。
1、差异的存在
首先,由于全国各个大学生源都较为丰富,造成了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储备存在差异。一方面,有的学生所在的初高中已经开设了基本的计算机课程,有的学生所在的初高中则并未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父母或多或少地传递了一些计算机知识给学生,有的学生则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知识。这样种种的原因都使学生形成了一定差异。
此外,学生个体本身也是不一样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积极性等等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帮助学生获得发展。
2、如何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学生学学计算机基础的目的,除了习得计算机相关理论外,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学习能够获得计算机操作的一些技能,如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查资料,能够利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辅助自己学习其他课程,毕业后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等。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如何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首先,在课程设置时候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既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也认识到学生群体存在的差异性。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在大一年级下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中,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就业的不同,分别开设计算机基础二课程。例如理学类专业学生,如会计专业就围绕着数据库开设了高级Access应用,进一步学习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等,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而且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结合自身从事的专业岗位解决实际问题;文科类专业学生围绕着办公软件开设的高级Office应用,系统地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而艺术类专业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结束后就不再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留下更多时间给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其次,计算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都非常重要,由此应该将课程分成两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将课程设置成理论加实验的形式,在教师理论知识传授结束后留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使用计算机进行练习,使学生能够实际运用学到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情景教学
一、引言
为了促进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跃上新台阶, 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都将其设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 科技 成果,应通过对教学 内容 的 研究 实现 教育 与科研的有效结合。同时,要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体现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改革 发展 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信息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能力。在教学模式和 方法 上,应通过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在 学习 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现状分析
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以服务 社会 主义 现代 化建设为宗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应该逐渐从产品教学中走出来,因为软件不过是培养技能和素质的载体,而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以及对课程知识强烈的接受欲望。从教学内容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中文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文Excel 电子 表格软件、中文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 网络 基础及Internet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分为两步走。第一步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 历史 、发展和现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并了解基本常识。第二步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增强学生建构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具体体现为Windows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软件的运用。
三、教学新模式
首先,在“两步走”教学步骤的基础上发展为“三步走”。主要体现在: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之后,并不直接开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而是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方面的教学。考虑到计算机本专业的学生在其后要开设大量的本专业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这些后续课程的前导,因此在当前的第二步(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的教学)安排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其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更多地教授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部核心运用。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中,不仅要完成Word、Excel、Powerpoint相关知识的教学,还着重强调在软件的应用上。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上花大量的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工作方向,在介绍基本的软件使用技巧之后,讲解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这样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了解计算机的相关软件,给他们的 学习 、生活以至工作带来便利。
例如在进行Word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增加了“如何通过Word制作销售协议书”、“如何通过Word制作年度工作计划”、“如何通过Word制作企划方案”等工商管理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课后作业和课外扩展环节里,布置了通过Word制作销售管理手册、项目评估报告等练习项目。
在进行Excel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增加了“如何通过Excel制作大区产品价格调查表”、“如何通过Excel制作零售商业市场调查与 分析 表”等工商管理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外扩展环节里,布置了通过Excel制作新产品市场调查与分析表等练习项目。
在进行PowerPoint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增加了“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市场操作手册”等等工商管理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外扩展环节里,布置了通过PowerPoint制作市场推广计划等练习项目。
四、小结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主要是围绕教学对象的专业不同进行案例情景的教学。笔者在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进行相关教学后,进行了大量的反馈调查,运用对比法分析表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情景教学,可以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专业兴趣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特别重要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也让很多拥有电脑的同学更深入地了解到计算机的用处之广、之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学生在案例制作、探索过程中更牢固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
关键词: 中职 美术设计 教学思考 教学实践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使得一些独立发展的行业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日新月异的软件提供了绚丽多变的特技效果,给设计人员带来新的工作手段和观念。一个成功的设计师既是艺术家,又是计算机创作专家,他的任务是把艺术设计创意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中职《美术设计基础》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美术设计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为学好相关软件做好准备。课程包括内容较多,涉及美术知识范围较广,短时间内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该门课程应侧重以下几点:
一、分析课程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计算机专业《美术设计基础》课包括三大部分内容,即“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设计基础”,每一部分内容中又有诸多的小分支,在传统的美术专业教学中,仅结构素描一项内容就要花大量时间才能掌握,而在本课中才安排十几课时,对于没有一点美术基础的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能掌握一点皮毛就已经不错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准确定位,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特点和学生现状,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必须力求打破传统的造型基础教学“重视具象绘画技巧”的教学模式,不能面面俱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结合多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特点,重视能力的训练。例如在“造型基础”这一章的教学中,以结构素描和设计素描作为主要内容,通过讲解透视知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多研究结构,对各种典型形体的结构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再画复杂形体结构时就可通过简单形体的拼接轻而易举地做到。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美术设计的目的,学会突破难点,重视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学会感受、观察、体验、表现等方法,力争在短时间里掌握设计基础知识。
二、学会感悟作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欣赏艺术的能力,这种欣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的是要通过艺术鉴赏的实践。对艺术作品看得越多的人,就越能鉴别和欣赏艺术。多欣赏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是培养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一方面加大欣赏的“量”,另一方面又注意欣赏的“质”,教会学生如何感悟作品。我总是先让学生谈感受,发表他们自己的见解,然后再透过学生的理解加以点评,这样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就会动脑子,用心去感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审美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增加欣赏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领域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缺乏美术基础,文化知识水平也不高,所以美术设计的学习不能单纯停留在技能、技巧的学习层面,而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加深学生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设计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每一部分我都增加了课本中没有的欣赏内容。如在“结构素描”教学中,让学生欣赏一些光影素描、结构素描和设计素描的范画,光影素描虽然不是重点内容,但也要让学生了解,通过对比,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结构素描。在“构成基础”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欧洲近现代绘画作品,了解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众多艺术流派。从这些作品中学生很容易理解构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对于理解构成、了解具象到抽象的转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单单了解历史是不够的,学习美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真正走进设计,为此我让学生欣赏了大量的现代构成和设计作品,这些作品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思维,点燃了灵感的火花,将学生逐渐领入设计的大门。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各行各业都在进行创新能力培训。美术设计是最离不开创新的,设计的精髓就是创新,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设计。某些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设计就是计算机的应用技巧,满足于一些计算机图形处理的特殊效果,忽视了计算机设计创意的重要性。从计算机设计与创意的关系来看,人始终是第一性的。创作意念才是真正的主角,计算机只是辅助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在设计素描教学中,我们经常根据某一主题进行设计,启发学生对身边一些熟悉的产品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画出草图,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者从某一自然物象出发,发挥联想和想象,尝试各种表现方法,这样做改变了一些学生的从众心理和喜欢人云亦云的毛病。通过欣赏作品和案例分析,他们养成了勤思考的好习惯。做练习时要求同一主题多种方案,启发学生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改变了某些学生的思维定势,这样设计出的东西才会有新意。经过这些强制性的训练,创新的意识逐渐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
五、丰富表现手法,加强与计算机相关课程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似乎鼠标轻轻一点就能轻而易举地做一名设计师,其实不然,美术设计的基本功才是做一名设计师最重要的能力,只不过当今的设计师更多的是使用鼠标作画笔,显示器作画纸,而一些图形图像处理软件集成了某些高难度的绘画技巧,使设计看起来更容易表现一些手绘难以达到的效果。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中,如网页制作、photoshop、3D等都要有美术基础才能学好,而美术设计也离不开这些相关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将计算机软件与美学理论结合起来,用于设计实践,才真正达到了学习美术设计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总是结合相关软件的特点来讲解设计知识,练习过程中也要求学生兼顾多种手法,手绘草图和计算机设计相结合。
总之,《美术设计基础》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作用显著,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好、用好相关软件的基础,是走进设计大门的钥匙。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1概述
少数民族预科班是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培养少数民族地区高级人才,对于没有达到当年国家录取标准的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录取时给予一定的政策照顾,在预科班一年或者两年的补习和预备教育,经考查合格后可直接升入本科学校。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高中更不同于大学,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教育阶段,它是少数民族学生通向大学的桥梁[1]。过去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少数民族预科班是在教育部规定地院校就读,大一再进入本校学习出现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从2018年开始,预科班直接开设在就读的大学。我校有两个少数民族预科班,一个来自新疆的民考民的学生,另一个来自云南和内蒙古的民考汉学生。这些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正常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对预科生的教育采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学生实际,强化教学环节,并开设相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设置按照“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兼顾专业”的原则,开设语文、数学、英语、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和体育等必修课程以及体现学校和专业特色的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可能转入的专业,开设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或讲座。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预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的必修课程,也是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一门课程[2]。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利工具,从而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目前,本校的预科计算教学处于探索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选取合适的教材、教学内容模块的设置、教学方式的适应性等。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促进预科生全面发展,减少他们与其他学生的差距,培养出具有该校特色的民族预科生,改进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2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而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教、学、做、鉴相结合的课程[3],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际的实践操作,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必备的计算思维能力,我们采用了精细理论教学,注重实践的小班分层教学的理念。由于少民班学生计算机知识比较薄弱而计算机学科又快速发展,精细的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并增加最前沿领域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发展动态,使其具有夯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勤动手,善于动手,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并能够解决学习和将来工作中遇到的实践问题。在理论教学时教会方法,以大量的实际操作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操作的准确性、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例如在文档排版不同的章节加入不同的页眉时,一定要明确操作顺序。先分节,再插入前一部分页眉,在插入第二部分页眉时一定要把“续前节”的链接去掉后再进行第二部分页眉的修改。只要这些理论要点强调清楚,再加上实践巩固,学生能很好地进行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3教学内容的设置
3.1分层设置课程
根据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特点,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知识体系,计算机课程分成两个层次来进行教学。在开学的第一周进行计算机知识的考核,根据成绩将学生分为两类,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归到第一类进行民考汉课程的选修,而基础相对薄弱对计算机接触比较少的学生归到第二类进行民考民课程的选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内容、实验要求、教学进度也做相应的调整变化。我校有民考民15位学生,民考汉8位学生,他们根据计算机水平分到不同的班级进行分层教学。民考汉的学生分二个学期开设分别为计算机基础(上)和计算机基础(下)。计算机基础(上)主要讲授重点以普及计算机技术和应用为主,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计算机基础(下)重点以多媒体信息处理和网页设计为主,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页的基本设计、能够利用Photoshop进行图像的处理、利用flash进行动画的制作和goldenwave音频的处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的综合使用,以解决学习、生活和将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对于民考民的学生以上内容分为四个学期开设,分别为计算机基础(1)、计算机基础(2);计算机进阶(1)、计算机进阶(2),内容和民考汉相似,只是对计算机办公软件和多媒体教学更加细化和具体。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制定了免修制度。第一类学生进行一年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再进入大学学习开学初同样提供考试机会让学生申请免修,如果考试成绩达到免修条件,可以申请免修大学阶段的计算机课程的学校。如果没有达到免修条件,继续跟着大一正常选修。对于第二类进行两年学习的民考民学生两年后同样提供免修机会。如果进入第二类的民考汉学生,由于预科只有一年的时间,进入大一后仍然跟原有的民考民课程继续学习,期末时和本科生统一参加考试,如果考试合格直接计入大学的计算机成绩,不合格大二时再重新选修计算机课程。通过免修制度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选选修课,来拓展专业知识。
3.2理论教学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大都采用教师讲解演示、学生进行操作练习的授课方式。有些学校实行理论与实践分开授课的教学模式[4]。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对于少数民族班的学生的计算机教学的理论部分,采用案例教学法、实例引导、任务驱动等方法进行。做到精讲多练,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熟练运用各项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同时,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全部在机房授课,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边讲解、边操作、边辅导、边练习,确保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利用局域网FTP服务器下载教学资源或上传作业。(1)模块化教学。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按照其功能进行模块化划分,分为第一块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讲授计算机理论知识、操作系统和网络的使用等;第二块办公软件的使用;第三块网页和数据库;第四块多媒体信息处理包括对图像、音频、视频的处理及动画的制作。每个模块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2)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般采用案例教学法、实例引导、任务驱动等方法进行[5]。案例驱动教学,是将操作技能型的内容制作成实例,通过例子讲解具体的操作步骤,在操作的同时加强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讲解。例如讲解flash动画时先把做好的作品呈现给学生,然后再讲解如何实现及其涉及的知识点。为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打好基础。任务驱动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教学任务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再具体操作教师指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任务[6],并对任务进行评价。例如进行Excel教学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首先设置任务制作“学生成绩信息表”,再要求统计学生总分、平均分、每门课程的最高分、最低分、均分以及不合格的用不同的颜色显示、排序筛选出满足条件的数据等。通过这些任务来学习“数据计算”“数据排序”“数据筛选”等知识点。做出成绩对比图表和汇总图表,通过这些任务来学习“数据图表”和“数据管理”等知识点。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水平有长足的进步,为大学阶段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3)辅助教学手段我校的民族预科生来自云南、蒙古和新疆三地,虽然采用了分层教学,但民族文化、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部分同学听得懂,但自己操作时就无从下手的现象。如果单纯重复讲过的内容会影响教学进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录制了每个模块核心内容的微课作为辅教学资源。把突出重点和难点的操作片段录制成视频放到网站上,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微课进行补充学习。移动互联网普及对青年学生的行为、习惯带来了全校的变革[7],微信几乎每个人都在关注,结合学生的特点,我们通过微信群进行问题的探讨和答疑。从而逐步减少同学之间的差异
3.3实践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实际操作比较强的学科,合理的设置实践教学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掌握操作技能,融会贯通的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教学不是独立的,它是以一定的理论知识点、基本操作和任务为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到达教学目标。对于实践教学大体把实验分为三类:(1)基础性实验。该类实验主要掌握本节的基础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完成老师理论教学时难度类似的题目为主,通过模仿完成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如讲解flash动画的引导动画知识点时,课堂以“小人走路”为例进行实例教学,基础练习可以“飞鸟翩翩”或者“鱼儿追逐”等来巩固该知识点。(2)自己设计型实验。该类型的实验侧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利用已经学的理论知识自己分析和设计,是基础实验的延深。这类实验结果没有固定的模板,该类实验在一个模块讲解结束后进行,利用该模块的内容进行综合应用。实验内容以接近生活为主,题目灵活多样。例如PPT模块讲解结束让学生以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乡等为主题设计PPT,内容和图片自选,给出整体要求和用到的知识点。(3)综合类实验。该类实验是对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综合应用,鼓励在总体要求的约束下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协助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和沟通能力。讲解多媒体内容后要求学生完成本学期的综合性实验也称为大作业。如制作介绍自己家乡或者自己学校生活的影片等。要求自己搜集图片和文字素材,图片要求用PS进行加工处理添加一些特殊效果。必须添加一段动画展现一个场景,并为整个视频添加应景的背景音乐等要求,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进行应用。要求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搜集素材,完整的分析、构思、设计、实现,最后进行作品的展示。通过该方法将各模块之间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系统的把已学的知识的贯穿在一起。同时好的作品带给学生很大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基础教育
引言
为适应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高校应全面分析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并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以培养全面的计算机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因此,笔者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展研究,展望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希望为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作出贡献。
1《计算机基础课程》概述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教育中,高校为学生所开设的基础性计算机教学课程,是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入门课”,也是高等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能够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主要操作方法,为后期学习、工作奠定基础[1]。再者,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会学会应用信息技术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实践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会全面、系统地讲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概念、操作技能,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科学学习期间,获取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在知识内化任务完成后,拥有解决的问题能力,从而满足新时期信息化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互联网技术使各类产业趋于数据化、在线化发展。这类新型经济形态的出现对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基于互联网背景,计算机应用软件呈现多元化特征,高校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时,还需改进现有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有序、有效地完成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社会人才培养事业提供助力。
2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需改变传统计算机基础教育观念,科学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讲授模式。但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践中,学生个性差异、教学内容滞后等因素,使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较多的现实性问题。(1)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水平差异大,教师授课内容难以统一。据调查,在高校新生中,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了《信息技术》课程,该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较多的重复性内容。但是由于地区教育、经济差异,部分地区在中学时期并未有效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使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平,增大了教师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难度[2]。比如,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多的学生,由于其对课程内容较为熟悉,会认为教师讲授内容过于简单,从而对课程教学兴趣不高。而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少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属于新内容,他们就无法快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这一教学现象,导致教师无法统一授课内容,难以掌控课程进度,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偏低。(2)教学内容滞后,教育目标针对性不强。《计算机基础》课程多选用全省材,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滞后性明显,教学内容应用价值不高。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使教学效果难以保障。此外,高等院校专业繁多,涵盖工、医、文、理等学科,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应用有着不同要求。但高等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使用的是材,并且教材内容着重强调“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与技能,忽视了高校学生的专业特性,进而造成各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能有效服务于本专业技能学习。由此可见,对于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育目标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应用效果,阻碍了各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3)重视计算机考试通过率,忽视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计算机基础》考试采用全省统考标准,将学生考试成绩和学生学位证、毕业证挂钩。因此,为保障学生考试过关率,部分教师在课程讲授期间,仅讲授计算机考试相关内容,更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技能。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着重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技能,忽视了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导致后期计算机学习水平、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不高。
3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展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知识概念不断丰富,为《计算机基础》课增添更多新内容,同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际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应不断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新时期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在全面教育引导中,适应当前社会形势下我国经济建设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要求。
3.1重视学生水平差异,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
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为改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学习条件,教师应重视学生水平差异,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1)针对课程进度难以掌握、教师授课内容不统一等问题,教师可应用互联网学习平台,分享课程资源,丰富平台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掌握程度,合理完成教学任务,避免学生重复学习[3]。(2)教师应采用差异化教学模式,在集体教学中,重视学生个体学习诉求。教师需在原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基础上,以网络学习平台为基础,拓展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渠道,打造个性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3)学生在高等教育时期有着独立思维能力,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时,教师还应以学生性格、兴趣特点为立足点,因材施教,分层次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课堂活力。在教学引导中,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协作学生并在优势互补中完成计算机知识学习任务,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除此之外,在落实差异化教学时,教师应预先调查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结合学生掌握程度,设计不同教案。同时制作微视频,上传至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成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应督促、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平台资源,必要时可基于平台点击量、观看次数,通过课堂奖励机制给予学生相应鼓励。
3.2科学设置学习模块,更新计算机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应整合各专业学习计算机技能要求,科学设置学习模块,为学生专业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撑,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对于计算机教学内容滞后、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教师应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1)各院校应根据本校专业范围、计算机知识学习特点,组建校园教学网站,展示、分享含有新知识、新技术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资源。(2)教师应以学生专业为导向,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并在知识讲授期间,针对不同专业学习设计不同教学案例。(3)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还应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相结合。对此,教师需调整计算机教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有效融合,鼓励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3发挥计算机考试价值,保障学生学习的全面性
计算机考试用于真实反映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和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对此,教师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应发挥计算机考试价值,同时保障学生学习的全面性。(1)《计算机基础》是理论、技能的综合课程,教师在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绩时,应客观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以此为方向,判断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知识内化能力。(2)教师应采用多元化考核模式,并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多层次、多方位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考评。基于此,高校可在互联网背景下,建立互联网在线考试系统,转变计算机考试形式,展现计算机考试的作用,从而为学生计算机知识学习提供学习思路。(3)教师在改革计算机考试时,还需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灵活调整计算机考试形式、成绩评分比重。此外,为避免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仅用于通过计算机考试,仅注重计算机技能学习,高校可将在成绩评分中,采用多元化考评模式。比如,教师可采用“计算机技能(60%)”+“理论概念学习(25%)”+“日常表现(15%)”的考评比重模式,全面分析学生计算机学习效果,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4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保障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以此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教师应改变课程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计算机知识内容。(2)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应用互联网平台,搜索自己所学课程资料,锻炼实践能力,促进计算机知识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比如某大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蓝墨云班课”,为学生推送教学资源、反馈学生学习记录、提醒学生学习时间等。(3)教师应通过微课、慕课、资源分享、课堂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将计算机理论知识融合至课堂案例中,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趣味性。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分析处理;教学改革
信息化时代,几乎每个社会人都生活在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便捷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互联网,及互联网兴起的众多服务,例如云计算、社交网络的使用。这意味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大量的数据[1]。我们接触的数据种类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大学生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修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时代的发展对社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学生必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也迫在眉睫。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除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外,中国大多数高校也都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开设为公修课程,以此向非专业的大学生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技能。但是,现在普遍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时按照自己的备课教案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实验课上再要求学生进行上机训练[2]。显然这样死板的教学现状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大数据时代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必然会成为国内各大高校新开设的重要课程[4]。对于非专业的学生,他们大多学习的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这本教材,而该教材主要讲的是电脑的基本操作和MSOffice的初级应用,并未涉及关于大数据的知识,所以对教材中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增加关于大数据的章节,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大数据时代的需求,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思维和能力。
1.增加大数据基础及其历史发展章节。
此章节是对大数据的概念以及其定义、结构、特点、意义、用途的基本描述,同时也会详细叙述大数据发展的历史脉络,使大学生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大数据,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增加大数据分析技术及其基本操作的章节。
因为在大数据时代下,要求大学生具有极强的数据分析能力,所以要开设相关的章节,向学生教授如何处理和分析数据,使他们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潮流。例如可以向他们介绍HadoopMapReduce、NoSQL数据库、内存分析、集成设备等与数据分析有关的关键技术,不断扩充他们的知识。
3.增加大数据处理技术及其基本操作的章节。
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要学会处理这些数量庞大、无形的数据资源,将它们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数字看两会一样,通过对大数据的处理来形象地观看今年中国的新发展。所以,增加关于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章节,并通过利用当今社会上通俗易懂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使他们掌握并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本文将SPSS作为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教学软件,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是世界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它使用Windows的窗口方式展示各种管理和分析数据方法的功能,使用对话框展示出各种功能选择项,只要掌握一定的Windows操作技能,粗通统计分析原理,就可以使用该软件为特定的科研工作服务。SPSS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输出管理等。SPSSforWindows的分析结果清晰直观、易学易用,而且可以直接读取EXCEL及DBF数据文件,现已推广到多种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上,它和SAS、BMDP并称为国际上最有影响的三大统计软件。与国际上几种统计分析软件对比,它的优越性更加突出[3]。SPSSforWindows操作简单,被应用的程度和领域广泛,因此比较适合作为数据分析和处理知识的教学软件使用。现在很多国外的知名大学都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例如大数据分析统计基础、大数据分布式计算、大数据挖掘与实际应用等。同时中国国内的一些高校也正在尝试开设一些关于大数据的课程,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大数据,培养大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技术的能力[5]。
三、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
国内大多数高校基本采用的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这本教材,尽管该书的内容以及课程结构比较系统全面,但是由于受到学生层次的不同以及教学计划的限制,致使学生不能真正掌握到知识的精髓。同时,教学模式也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这就导致上机操作课失去了本来的作用,成为学生玩游戏、聊天的课堂。另一方面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有很大不同。这些现实问题促使我们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社会的需求。
1.分层教学法。
现在的大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所以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实行分层教学法。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其中主要包括讲解分层法、练习分层法、作业分层法和辅导分层法。例如练习和作业分层法就是在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课时练习和课后作业时,按难易程度的不同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这种分层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是最生动形象的表现,通过呈现案例的方式可以加深我们对相关事物的理解。所以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适当采取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详细地给学生进行讲解,在讲到重难点时可以加以强调。演示完之后提问学生并让个别学生进行再次演示,考察学生课堂掌握情况。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接受相关知识,并且记忆犹新[10]。
3.大数据教学法。
大数据时代下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无穷的信息,对于这些资源,教师可以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下各大高校都拥有大量关于学生的信息,同时教师也可以对日常教学过程中掌握的学生信息进行详细分析,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关于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计算机实际操作的水平、聪明程度以及认知能力的高低等诸多情况。大数据教学法的特点就在于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教师更加充分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为他们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彰显个性化,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大数据时代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不断进步,掌握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广泛意义上讲方式就是一种行为模式,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模式的选择非常重要,依靠大数据时代下大量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如果学习方式选择正确的话,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增加关于大数据处理和操作的章节,那么其复杂度和实践性会进一步加强。除了通过操作通俗易懂软件让学生实践以外,还可以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海量的数据资源和模拟环境,使学生与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发展接轨,也可以使学生体验“实习”的感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验证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而使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更加地深入[8]。当人们在浏览网页、网络购物,或者与别人在社交软件上聊天时[7],相关的记录都会被采集,用作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资源。所以这也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拥有极强的数据意识,同时也要具备过硬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计算机专业素养。为了使当代大学生更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我们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辐射面最广,使学生受益最大,同时在学生中广泛学习的基础公共课为例[9],详细地论述了在大数据时代下大学计算机教育如何进行相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且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使大学计算机教育与时代接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计算机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雯雯,韩仙玉,刘文洁.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探索[J].现代计算机,2014,(10):54-57.
[2]苟燕,赵希武.大数据时代下基于云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93-95.
[3]甘丽新,涂伟.大数据时代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探索[J].科技广场,2014,(02):140-144.
[4]张青,孙雪梅.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个性化教学[J].辽宁教育,2015,(01):15-16.
[5]明小波,孙艳玲,刘杨,苏谦.大数据时代信息类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信息系统学报,2014,(13):112-119.
[6]陶烨,金莹.大数据时代社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究[J].专业与课程建设,2014,(06):31-34.
[7]隆岩.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J].学术论坛,2014,(25):215.
[8]方昕.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探索[J].研究与设计,2014,(11):32-34.
[9]李廉.以计算思维为导向深化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04):7-11.
关键词:分层教学;中职学生;计算机;教学内容;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50-01
一、项目教学和分层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收集信息,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将现有学生依据他们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的不同层次,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小组的层次水平进行差别化教学,从而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达到相应层次目标的教学方法。由于中职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在于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且每个学生自身能力差别较大,因此,采用将项目教学和分层教学法结合起来的方法,更有利于对其区别对待,分类施教,促其成才,所以,该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项目教学” 与“分层次教学”在教学中的结合运用
(一)依据计算机模块考试,进行项目编班分层
当前,大多数中职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客观原因有所不同,因而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只有在全面掌握他们差异的基础上,才能将他们进行准确的分层,从而为后期的分层教学提供可能,所以,在新生入学之后,教师应首先对所有学生进行一次分层考试,暨将一些计算机知识和能力题按照一定的难度制作成若干计算机考试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考试,以确定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差异,通过一个模块考试的学生,可以参加下一个高更难度的模块考试,以此类推,最终确定出每个学生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真实水平,最后,教师再根据结果实施相应的编班和班中分层。这样,对于班中学生我们可以依据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将他们由高到低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然后紧扣教学大纲,针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二)紧扣等级考试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手段,在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分层之后,就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内容。中职学生计算机教学内容应该紧扣考试大纲,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重难点的选择上体现出个体差异。我们可以按照等级考试大纲规定,将计算机基础课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组件、Internet、PowerPoint等几个组成单元,在每个单元中再度按照“中、易、难”的标准予以进一步分层,从而细化教学目标,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在传授Word、Excel知识时,根据学生层次水平,把这部分内容依据难易程度设计成四部分内容,对于层次最低的D类学生,只安排了汉字录入、插入图像、表格制作等最基础的知识;而对基础稍好的C类学生,则安排了邮件合并的操作、书签的使用、特殊效果文字制作等知识;对于基础更好的B类学生,可以安排Excel中条件格式的设置、高级筛选的操作、复杂函数的使用等较复杂的知识等;而对于全班层次最好的A类学生,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因而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已经没有了太大的意义,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合作探究编程运算、C、C++、.NET、VB、Java、Javascript、html、php语言读取,甚至可以依据他们爱好自主学习云计算、自动控制系统编程等内容,在确定好教学内容后,教师采取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分类指导的方法共同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学内容的分层,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完成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有效地避免了过去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上课听不懂,而基础知识较好的同学“吃不饱”的现象,使得每个学生都爱学、乐学,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也提高了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项目效果评价层次化
中职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实际动手操作计算机、解决任务的能力,为今后的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一定要保证教学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所以,做好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工作也十分重要,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还要让学生通过评价获得良好的教学体验,产生情绪的愉悦,使他们能够带着愉快的情绪继续进行学习。为此,在分层次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应该进行分层次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力求体现出每个层次学生的真实教学效果。如应该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制定出一个“优、良、中、差”标准,也可以设计计算机电子系统功能应用水平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评价,同时还要实行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性机制,暨对于连续多次在该层次获得“优”评的学生,评价系统采取自动升级制使这些学生能够自动进入更高的层次进行学习,反之,则自动退入到下一个层次进行学习,这样一方面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对于全班所有学生的层次实行动态管理的目的,更有助于保证分层教学的效果。
三、总结
总之,笔者通过在实际教学中实行项目分层教学法,有效地调动了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厌学、逃学情况大量减少,达到了促进每个学生发展进步,提高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7.
[2]黎兴.AutoCAD教学中分层目标教学法的实践[J].科技资讯,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