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8 16:12:24
导语:在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86-01
高中历史是一门主要让学生学习到我国的朝代更替以及近代时展从而掌握历史知识和使自身的思想得到历史的熏陶发展的学科,同时在高中这门历史课程的存在还是需要具有较高的成绩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学校的教育阶段中,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能探究出来了多种能够促进学生历史成绩提升的教学方法,本文就高中的历史教学中的几种简单的教学方法进行来了简单的介绍。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这一观点最初是由美国课程专家、生物学家施瓦布提出来的。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活跃历史课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小组合作,制定相应的计划。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搜集材料,寻找信息,从而得出结论。比如在讲授这节课时,传统的课堂一般都是按照课本的体例按部就班的从发生的时间,原因开始分析,然后讲解的过程,最后分析失败的原因。基本上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而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既传授了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局面。
二、影视教学法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文献纪录片的蓬勃发展,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新鲜的课程资源。影视作品可以生动地再现某一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刻画历史英雄人数,叙述历史重大事件,让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同时,学到一定的历史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的教学方法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首要目标,影视教学法也不例外。恰当的运用影视题材,可以触发学生的“兴奋点”[2],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历史学科有它自己的特性,而重难点的讲述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挑战。比如我们讲述某段历史时,单纯文字的讲述会使学生不易掌握。但利用影视这一教学媒体,通过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中历史事件与人物,让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把学生带入历史舞台,从而让学生在保持浓厚兴趣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和历史事件,以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视教学虽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但选择影视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慎重。现在有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对历史进行胡乱改编,如果选择不恰当,也会误导学生。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理性批判精神,可以选择一些反面教材,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查找相关资料,辨别真伪。从而让学生在培养批判思维的同时,养成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在这个日趋“‘快餐化”的知识环境中,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认识,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三、导学案式教学法
导学案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使用引导方式的教学备课教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适时地复习、预习以及讨论等等。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导学案主要包括让学生课前对上堂课的复习、对课堂上的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进行介绍、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在课堂中思考探讨、课堂中的提问以及教师最后的作业的布置等等方面。这些方面涉及了在课堂上的所有学习过程,有效的提高了高中历史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授知识的有效性。
高中历史的导学案的方法的运用不仅对学生、教师甚至是对于学校来说都是有促进作用的。导学案在运用时,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速度和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提升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同时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有效的解决一个人想的问题的片面性让每个人的思想都充分的融合起来集思广益,能够有效的让学生之间的思维碰出火花,总结出完整的知识;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让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能够更加系统、简明、易于学生理解和吸收;对学校来说提升了学校了历史教学能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的整体能力。通过运用导学案这种教学模式方法,能够让学生先行了解要学习的知识,明显显现出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自主运用能力。
四、知识串联点面结合方式的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历史是具有时间先后发展顺序的,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 做到把握住历史的发展的关键历史线通过线性的,时间程度的发展进行讲授,由时间点到时间面,以此扩大开来。按照时间的顺序的发展能够让学生系统的了解高中历史知识,做到点面结合知识串联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方法并存,各有长处。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能够有效的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卢 平. 浅析探究式教学与课堂教学.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13.2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现状及创新
我国长期执行的是应试教育模式,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这种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和不足,已经暴露在人们的面前。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来看,过去大都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十分被动,学生苦苦挣扎,却依然难以记住海量的历史知识,犹如一叶小舟,孤寂的漂泊在历史知识海洋当中,却无处靠岸。高中历史内容之抽象深刻、信息量之巨大,使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承载的。而其综合性与系统性之不足,也对高中历史教学非常之不利。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依然迫在眉睫,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历史教学质的飞跃。
一、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现状
(一)表演式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表演式教学主要是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在课堂中通过表演的形式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基于表演式教学模式,教师会反复的在课前进行准备和彩排,以提升课堂中的教学效果。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会根据教案的设计,按照固定的套路进行表演,并且也会根据课前设定的问题进行提问,基本上难以发生临场发挥的情况[1]。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应对上级听课检查,因此在很多高中历史公开课当中,教师都愿意采用这种方法。不过,教师如果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将会使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受到很大的影响,也无法对更好地探究和思辨历史事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角、学生作为配角,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教学互动,因而教学效果也十分有限。
(二)论证式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论证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材结论为基础,利用分析法、归纳法等,对历史结论的正确性进行分析论证。在论证式教学模式当中,大多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操作性较强,学生也能够取得更快的强化记忆效果,因此为了应对考试,很多高中历史教师都应用了这种教学模式[2],但缺乏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思索。例如在讲解《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课时,教师通常都是按照传统的史学观点和历史事实,主要从早期殖民扩张对亚非拉带来的灾难的革命史观和对世界市场的拓展的全球史观进行分析,而忽视了早期殖民扩张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到来的现代史观,以及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思想和生活方式等社会史观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历史问题往往只能根据标准答案作答,而不能有自己对历史独特的多角度的理解。因此,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进行学习,正确答案、答题模式都较为一致,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压制,因而对于既定的历史结论,难以产生质疑精神,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灌输式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灌输式教学模式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的中心往往在教师[3]。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对于高考大纲、教学重难点等十分注重,但是对于历史知识的完整性等较为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并且会随着教师教学思路来固定展开课堂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也会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中外历史对比等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大多是基于教师课前制定的教学框架当中,学生没有充足的自由发挥空间,依据也是教师在备课当中准备的所谓标准答案。同时,为了应对高考,教师通常选择历年的高考真题,或是一些自编模拟题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让学生学会最好的解题方法。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当中,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与教育十分忽视,教师的关注点往往都在考试当中。因此即便学生能够在考试当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其自身的历史思维与素质能力还是会存在很大的不足。
二、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情境化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十分良好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对博物馆、课本当中包含的情境内容进行加以运用,通过触摸真实历史实物、或是生动的语言描述,对具有历史特点的生动画面进行良好的创设,让学生能够有效的进入到教师设定的历史情境当中[4]。在江苏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当中,包含有很多真实的历史事件,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往往也代表着不同的历史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基于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的历史情境,从而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的发展和延伸进行体会。此外,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户外开展实践教学,到一些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博物馆等地开展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对历史进行感悟,从而得到历史知识、历史思维等方面的良好提升。
(二)多样化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当中,多样化教学模式拥有着十分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对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应用,例如自由论坛法、参观日记法、研讨游戏法等[5]。在应用这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要基于真实的历史背景,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更加灵活的开展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大的乐趣。多样化教学模式除了能让学生更为良好的掌握历史知识以外,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模式当中,让学生能够回归的主置,在师生之间更觉有效的进行沟通,从而更加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历史事件。对于历史教师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不过对于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却是十分有利的。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认知情况、学习现状等,对大量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6]。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以帮助新的历史认知和历史问题的发现。如讲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时,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突破教材,认识可以从多元化角度来认识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可以从各国的代议制的特征折射出各国的国情不同,还可以从西方的“制约和平衡”原则里构建对当今中国反腐倡廉体制的借鉴等。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当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因而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四)开放式教学模式
在开放式教学的应用之下,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引导,应当能够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中的某些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高中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一阶段的学生创造力、想象力较为丰富,对于个性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十分关键。因此,在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心理、思想等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教学当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对于教材内容应当进行灵活的选择,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7]。现在高中教材的编写其实就体现这种开放式思维,高中历史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选修分为重大改革、中外人物、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的奥秘四个专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在教学当中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对于某个方面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兴趣,教师都应当积极的进行引导,并且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开放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加深刻、详细的学习和了解历史知识,同时也能够对自身的问题研究能力进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作为高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发展与提升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在过去的教学当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也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因此,需要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从而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柳付全 单位:江苏昆山震川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燕.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39-40.
[2]邓涛.浅析高中历史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53+49.
[3]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135-136.
[4]高明海.论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创新分析[J].才智,2014,11:182.
[5]龙书和.素质教育视角下高中历史教育的方向及意义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5,05:104.
关键词:优化;模式;提高;成效
新课程实施以后,高中历史教学应摒弃严谨枯燥的陈旧教学方式,开创轻松快乐的教学模式,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中历史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情感基础。
一、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生动性”
大部分历史教师认为,历史是固定不变的,是严谨的,所以,教师只需要让学生将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烂熟于心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别的辅助教学工具。我认为这种观点太过片面,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并不影响历史知识的严谨。而多媒体教学手段除了可以提升生动性,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信息,对提升教学成效有着无可替代的辅助促进作用。多媒体的演示效果可以提高教学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学习”。比如在开展“的”内容教学时,很多学生对于这一段的历史并不陌生,但是由于缺乏直观感知体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仍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于如何战胜途中的艰难险阻,教师的口头描述很难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感官意识。这时,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过草地、翻雪山、飞夺泸定桥”的画面,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战士的英勇精神,看到“挖树根,啃皮带”,学生意识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展现课堂教学生动性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教育。
二、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强化课堂教学“互动性”
新课程强调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既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主要方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发现只要自己认真分析、用心思考都能得到较为满意的成绩,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例如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循序渐进的探究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是分组探讨,由浅入深地展开学习活动:①产生在怎样的国际背景下?②爆发前中国国内是什么情况?③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④的经过、结果是怎样的?⑤我们从中得到了哪些历史教训?通过层次分明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始终朝着教学目标前进,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营造课堂教学“情境化”
历史教材除了具有严谨性,也蕴涵了丰富的情感,许多的历史内容都具备较强的情境性。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成效。例如开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革命老的先进事迹,当学生听到任思忠老14岁就参加了,有着半个世纪的戎马生涯,在途中三过草地,险象环生,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对于中国革命的艰巨性有了真实形象的了解。通过教师的讲述,不但引发了学生对战士的敬佩,也让学生对现今的幸福生活和学习机会更加珍惜,更加产生了要好好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的豪迈之情。
四、组织历史专题活动,促进课堂教学“多元化”
为了有效地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成效,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例如在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学习精神的专题演讲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畅所欲言,不但讲述了对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还表达出对新社会的幸福生活的珍惜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教学成效的提升。再如教学“”时,教师把“日本侵华”的影像资料、图片等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血淋淋的画面,学生意识到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才会有保障,为了家人的幸福,祖国的强大,一定要努力学习。围绕教材开展专题活动,不但优化了教学过程,还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感知经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的思想教育更加深刻。
带问题阅读
从考查的能力范围来看,历史材料解析题题型能够综合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能力、知识迁移及运用能力;从其高考所占的权重分值来看,满分100分其材料解析题就占了52分,可见提升学生解析历史材料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从笔者所教的高三学生的历史测试得分情况来看,学生解析历史材料题的能力普遍薄弱,平均得分介于23分到27分之间。也就是说,提升学生解析历史材料题的正确率,对高中历史教师来说迫在眉睫。下面笔者针对高中学生在历史材料解析题教学和考试中常遇到的问题,浅谈些许实践体会。
受传统阅读习惯的影响,高中生拿到题目后往往总是采取先阅读材料后阅读题目的顺序,导致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缺乏目的性,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来说信息量比较大,而依据人脑信息摄入量及瞬间记忆遗忘规律,学生在阅读完材料和看完题目后需要再次返回到材料中去寻找有效信息,来回几次的折腾,势必影响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考试成绩。笔者认为,做历史材料解析题时,应先审题,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去阅读,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力求快、准、好,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
审题是方向标
审题是做历史材料解析题中最重要的一步,具有方向标的意义,应该从宏观把控,细节入手。众所周知,若做题的方向出错了,那么后面的阅读分析材料和组织答案都归徒劳――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而这关键的一步,恰恰是学生们经常犯错的地方,下面笔者就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常遇到的几个主要问题逐个分析。
忽略问题的限定信息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学生问,什么时候只按照材料回答,什么时候要结合所学习过的知识回答?笔者告知学生:在题目中写有“依据材料”的,就是只按材料中涉及的知识作答,无需扩展。如果题目的表述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则学生要根据材料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并适当结合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作答。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常出现审题不够认真,还没弄清楚题意,就把相关的一些内容都写上了,犯了贪大求全的错误。怎么克服呢?能联系到诸多相关内容是好的,关键是如何取舍。答案一般要紧扣题目,选取有效材料。只有紧扣题目和材料的内容才是切题的,其他的可以大胆舍去。如题目“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在回答后一问时学生们往往把文翁办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贡献都写了出来,犯了审题不清、贪大求全的错误,忽略了在题目中已经明确地限定了信息的来源――“根据材料二”;再有题目中明确强调了是“对当时教育体制”的贡献。抓住“当时教育体制”这一要点,学生只要在材料中寻找有关文翁办教育对当时教育体制方面的贡献答上就可以了,无需拓展。
偷换概念,偏离题意 高中学生经常会将一些似乎一样的史学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已经改变了题目中的修饰语、适用范围、针对的对象等具体内涵。例如,题目“概述儒学的社会影响是如何不断扩大的”,题目中强调的是“社会影响”的扩大,很多学生就偷换概念直接答成了“儒学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而偏离了题意。
畏惧复杂问题,导致审题不清 其实复杂的问题并不可怕,应该多读几遍题目,围绕材料,转化成熟悉的问题。如题目“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之间在经济上是怎样相互关联和渗透的”,学生一看见这么长的问题,立刻傻了眼,加上问题中用的名词“工业文明”“农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学生们认为这些词涵盖的范围很广,要对他们进行比较联系就更不知道从何下手了。实际上这道题学生只要注意把握几个关键点就可以了,把问题中陌生名词替换成熟悉的词,本题中界定了时间范围“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指明了答题角度“经济上的关联和渗透”。从该时间范围和答题角度来分析,可以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经济联系理解为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对广大亚非拉地区的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可以把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的经济联系理解为20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经济上的互相借鉴。通过这样的分析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
无法准确提炼史料中的信息
对于材料题而言,材料就是整道题的基石,是解题的关键。而这关键的一步,恰恰就是学生们经常易犯错误的地方,下面笔者就将学生在阅读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遇到的几个主要问题逐个分析:
忽略史料来源信息 每一则史料一般都有注明其来源,通过信息来源可以帮助理解史料,甚至成为解题的突破口。如福州市检2014年3月文综卷第38题第一问,“材料一:善于忠实享受自己的生命,这是神一般的尽善尽美……在我看来,最美好的人生是向合情合理的普通标准看齐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没有奇迹,也不荒唐。{[法]蒙田(1533-1592):《论经验》)}问题:据材料概括蒙田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简述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在解答这道题时,必须注重史料的来源,从时间信息中可以判断出史料反映的是16世纪的思想文化,加上材料中强调的是肯定人生命的价值,这样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分析出其思想背景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这一例子证明了从史料信息来源中可以挖掘出诸多有效信息,进而分析好史料,准确地解答问题。
畏惧古文材料 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但毕竟历史不是语文,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只要大概明白古文材料的意思即可。而古文材料之所以会被挑选出来用,都是与历史知识密切相关的,只要掌握好历史知识,是完全可以明白古文的基本意思的。例如,《南京、淮安市2013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第21题第一问:“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问题: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对于这道题,古文看上去好像很难懂,实际上只要抓住问题中的限定信息“教化”二字,去史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就可以了,即使无法完整翻译整段材料的意思,也不难从材料中找出关于教化的关键词:学校、仁、礼,然后围绕其组织语言回答。
对表格材料的表述和分析无从下手 表格材料相对于文字材料的优点就是可以体现内容的对比,因此出现表格材料的题目时,一般是在考查学生的对比能力,要求学生通过比较不同项目间的差距,进一步引出问题,如产生表格中数据变化的原因也就是背景、影响等,只要紧紧抓住题目中考查的方向,对表格中的相应数据进行对比,表格题目就不难解答了。
时常出现的问题
其一,答题东一句西一句,缺乏逻辑性。针对这一问题,平时就要训练学生答题,要懂得将史料中的有效信息按照其内在的逻辑性进行梳理,回答问题的背景或影响时一般要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论述。
其二,答题中容易犯基本概念错误,这是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加强的。例如,错把梭伦改革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梭伦改革时期是有工商业奴隶主,但是不是资产阶级,不能一看到工商业就以为是资产阶级。
其三,答题没有分点,即使分了点,也把握不好一个问题究竟要答几点、答多少。这属于一个习惯问题,平时训练中就要时刻强调学生答题时必须分点,并且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训练学生依据题目的分值进行分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