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型小城镇建设

时间:2024-01-18 16:12:25

导语:在新型小城镇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型小城镇建设

第1篇

近年来,该镇立足地处油田腹地的区位优势,坚持“产、城、村”一体化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城镇建设投入,拉大城镇框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镇品味,扩大商贸规模,增加城镇人口。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带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形成一个“产业支撑有力、特色优势明显、人居环境优美、中心地位突出”的生态油城,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和谐发展之路。目前,镇区人口已达5.2万人,城区面积7平方公里。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该镇始终把科学规划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和灵魂,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对小城镇进行准确定位,着眼长远发展,适度超前,科学规划。2010年,镇政府聘请河南省规划设计院对全镇小城镇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在修订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中,坚持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既考虑当前实际,又兼顾长远发展。已建成行政办公集中化、旅游服务聚集化、商贸物流专业化、工业产业园区化、文化教育精品化的新格局,形成“布局合理、生态协调、环境优美、工业发展、文明富裕”的生态小镇。

引进外力、多元筹资,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为了打破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资金瓶颈,该镇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克服“等、靠、要”的落后理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坚持采取发展产业、夯实财力,落实项目、统筹建设,招商引资、盘活资产等多种方式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先后共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100多亩的建设用地征拨和必要的前期投入。二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通过积极申报、落实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油田建设援建项目,如安全饮水工程、试验学校建设、港湾站、中心大道和迎宾大道改造等,并认真抓好落实,使该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小城镇功能逐步配套。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规划和改善基础设施后,又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条件,引进外资投入4.5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助推小城镇建设进程。四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千方百计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的小城镇建设中,既能促进小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又能拉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群众就业和致富,还能拉动更多的农民群众向小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化率。

第2篇

【关键词】城镇规划;统筹兼顾;基本原则;生态旅游

0.引言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政府提出的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行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发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我国产业的发展要紧紧的围绕着小城镇展开,还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要进行科学性合理性的规划,建设时要严格要求,要坚持特色的城镇化建设,不要随波逐流,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使小城镇建设的高级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其实指的就是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新型的工业化作为动力,本着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以此把城市推向集群化、现代化、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并且使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并且要做到拥有完善的功能、友好的环境、高效的集约以及和谐的社会,在拥有鲜明的个体的同时,还要做到城镇一体化,无论是大中小城市还是小城镇都要走协调发展的路子。

2.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要做到几点。

(1)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城镇化建设一定要进行明确的就是农民,农民获得市民的待遇,成为城镇的居民。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把农民的权益维护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才能顺利进展。在这一过程中,要让人全面性的发展,对人的能力以及整体素质都能得到全面性的提升,无论对城市和乡镇的管理与规划问题,还是加上你和与发展问题,在各个方面上都要时刻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如今城市的经济发挥展迅速,高科技产业日益增多,农民要想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就要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加强基础知识的普及,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培养现代化城市生活方式,还要培养精神文明素质,对文明程度进行高度普及,使得每一个农民都能够轻松愉快的融入到城市这一大家庭中。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贡献,要想真正使农民融入到城市中,一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于居住等生活方面的安顿是一重大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不仅仅要改善他们的居住与就业问题,他们的医疗保障,以及子女的就学问题都应该得到改善。

(2)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观要落实,实现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的相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做到与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以及工业化全面协调的发展,建立各个方面的支撑体系,加强城镇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平衡城镇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使人口,环境,与资源等等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3)坚持集约化发展的原则,资源的配置要不断的更新升级,不断的进行优化,并且要做到合理的利用,不断的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与水平,要坚持集约化的发展原则。以上的三种原则,在新型城镇建设中要务必体现。

其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就是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式代替城市发展。这种转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从改革角度来分析,要由原来的重单项突破,改变为大力推进户籍、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第二,城镇规模和布局协调发展,城镇规模主要包括城镇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规模等概念。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可持续发展原则,新型城镇化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土地市场得到进一步完善,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节约各种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1)小城镇规划是国家和乡镇政府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是一定时期内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利用和具体安排,同时也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较大的作用。一部分的农民进入小城镇,坚强了大中城市的压力,降低了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这样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要使农民富裕起来,就要使农民本身有所作为。小城镇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它具有城市和农村的上冲结合点,这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其次,重大战略意义还体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开拓了空间,可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使民营经济快速的增长,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模式,具体内容有一,镇域总体规划。二,镇区建设规划。三,重要的地段的详细规划和意义。坚持市场运作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完善政府服务职能。结合实际,循序渐进,走精明增长、智慧发展的新型城镇道路。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有关工作问题的思考

第一,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小城镇的建设要有一个相当准确的定位,根据定位来制定规划。要想使小城镇经济增涨的基本就是大力推动与发展产业。要对小城镇的整体进行全面性的研究,掌握小城镇发展的特色,清楚的知道小城镇经济的支撑靠的是什么。因此一定要充分的突出特色,通过小城镇的特色发展经济,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

第二,多元化投资经营小城镇。在市场经济化的社会下,小城镇建设也应该采取市场化的运作,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来经营城镇建设。小城镇的建设应该加强市场今年估计理念,逐步的提高竞争的意识,不断的对投资体制进行革新,并且建立完善的投资体制。要加大力度吸取社会的投资,用来小城镇建设的基础资金,这样才能解决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紧缺问题。

第三,坚持结合实际。要以实际出发,与实际相结合,紧密相联,这样才能制定出可行性的小城镇发展规划。规划一定要站在高点,要以不同的视角进行规划。它应该具有超前意识,具有高水平高标准的要求,要进行科学性的规划,科学含金量比较多高。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展下去,在建设中,可以采用分期进行,把任务分散式,不仅减轻了工作压力,也会有效的避免重复性的建设,这样对工程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旦对规划进行了确立,就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随意的对规划进行修改,并按照规划严格的执行。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要注重现代气息与特色风格联系起来,要着重突出地方特色,把风格充分的体现出来,把小城镇建设母豹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紧密的联系起来。

5.结束语

通过全文所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行小城镇建设规划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规划发展的同时需要把握好几项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人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集约化发展原则。这几项原则环环相扣,紧密围绕小城镇展开,要进行科学性的合理性的以及高水平性的建设,使这一规划建设真正走上发展的道路。 [科]

【参考文献】

[1]范恒山,陶良虎.中国城市化进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田光进.中国城镇化过程时空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杨焕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J].山东经济改革研究,2010(7):4-9.

[5]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经济研究,2010(4):75-78.

[6]戴均,良燕.中国城镇化必须走集约型发展之路[J].城市发展研究,2007.

第3篇

[关键词] 团场 小城镇 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兵团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兵团小城镇建设能够实现团场劳动力非农产业的就地转移。小城镇过程是城镇人口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伴随着团场劳动力向城镇聚集,以最小化成本实现劳动力转移,解决团场二三产业劳动力的需求,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聚集提供有利条件。通过小城镇建设,改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工业发展搭建平台。以城镇化建设带动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工业化和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建设,“三化”的协调发展,产生带动和聚合效应。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高团场人口的整体素质。城镇化建设可以使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挥聚集效益。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的聚集和优化配置,刺激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小城镇建设通过人财物的聚集,繁荣团场经济,拉动消费市场和农场消费需求,对改善团场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必将产生积极影响,对稳定职工队伍,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团场在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基础上,场部经济有较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人口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张,成为团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发挥着将区域内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兵团体制问题,团场小城镇管理机构不具备工商、税收等管理权限,无法享受税收返还政策,小城镇建设缺乏财政来源。除了部分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外,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加以解决。不仅加重了职工的负担,而且导致小城镇建设投入长期不足。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滞后,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难以发挥。兵团党委提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并作为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就目前农场小城镇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团场小城镇现状和问题

1.小城镇数量多且规模小,分布散乱

由于受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交通、历史原因等限制,小城镇的规模普遍较小,形成以团部为中心的众多小城镇格局。在农六师东西绵延500公里,散布着东中西线的21个农牧团场,点多面散,小城镇分布疏散、相距较远,城镇分布不均衡,地域差异显著。从人口规模看,分布在西线的团场如芳草湖5万、新湖3万的人口,分布在东线的107团、108团、109团、110团等人口规模在3千~5千人。城镇规模及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

2.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功能难以发挥

总体来讲,农六师各团场的小城镇建设有了一些基础,团场所辖区域内“五通“率(通电、通邮、通电话、通自来水、通公路)大大提高,但就目前基础设施状况还不能有利支持小城镇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行和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小城镇只承担着简单的商品交换集散功能和行政职能,没有发挥出一定区域内的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财政金融、通讯信息、科技教育和政治文化中心等职能。城镇职能的单一,不利于形成集多种类型极化于一体的地域经济体系城镇,加之部分城镇的主导职能与区域经济体系脱节,形成二元型经济结构,限制了小城镇作用的发挥,而单一极化往往是单向驱动,对地区的综合经济发展作用不显著,无法实现地域内的增长极核作用,不能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不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3.小城镇经济实力存在差距,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自然和资源条件的限制,农六师东中西线的小城镇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和不平衡。西线团场以棉花种植为主,经济效益较好,中线团场以城郊经济和棉花种植为主,经济效益处中等水平,而东线团场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团场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从GDP指标看,西线的芳草湖、新湖的2005年GDP为 48523万元、42429万元,东线的 108团、109团、110团2005年的GDP为5088万元、3738万元、4493万元。东线团场不足西线团场的10%。从二三产业比重看,西线团场的二三产业的比重不足30%,东线团场的二三产业比重在40%左右,高于西线团场,但绝对量较少,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二、因地制宜,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1.充分利用政策和财政支持,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要让公共财政较大幅度向农村倾斜。要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向农村倾斜。增加政府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包括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广播电视在的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团场小城镇建设应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时机,在团场的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积极争取财政转移,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政策,用好用足政策,争取建设资金。加大与地方经济的融合,积极协调与地方的税收关系,争取税收的部分返还,以解决团场无税收来源的困境。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开拓城镇建设的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通过直接引资方式,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小城镇建设,形成一个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个人投资和引进外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资金来源,从而解决团场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2.坚持发展特色经济,建立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产业是兴城立镇的根本,是推动城镇发展的动力源泉。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有意识地把一些工业项目引进到小城镇中。特别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形成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农六师团场分布在东西500公里的狭长区域内,因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天然的农业结构。东线团场以生产粮食为主,西线团场以生产棉花为主,中线团场以城郊经济和特色蔬菜种植,形成了各具特色产业优势。在遵循城镇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团场实际,因地制宜,坚持发展特色经济,东线小城镇建设以粮深加工为特色,西线以棉花的加工业为特色,中线以特色种植为优势,形成产业支撑,以产业支撑促进小城镇建设步伐。

3.以中心团场建立为契机,快速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

第4篇

1、设立支持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各镇区加快小城镇建设。对小城镇建设措施得力、效果明显、考核达标的镇区每年奖励50万元。

2、开征污水处理费和恢复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各镇区在征收前必须到县物价局办理《收费许可证》,到县财政局办理《财政票据购领证》,并按照《省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的规定,将有关规费全额缴入当地财政“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门用于各镇区的公用事业及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同时必须按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3、推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集镇规划区内所收的土地出让金以及收购储备土地依法招拍挂所得的80%返还给各镇区,重点用于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二、完善配套政策

4、强化小城镇建设管理职能。各镇区的村镇规划管理,建筑市场、安全、质量管理,房地产管理,市容环卫管理等工作统一由当地镇区人民政府属地管理。镇区人民政府可将部分管理工作委托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并明确其职能职责,逐步建立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县住建局依法履行行业管理职能。

5、规范服务性收费。小城镇开发建设所涉及的防震、勘察、环评、设计、造价、图审、招标、质检、安全、监督等各类服务性收费,由县政府制定统一标准,委托各镇区统一征收,并上交县财政进行集中分解。具体办法由县支持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并组织实施。

三、加强组织领导

第5篇

提高认识,把小城镇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小城镇建设是团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团场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连队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团场在稳定发展农业的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切实把搞好小城镇建设和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团场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地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的理念和齐抓共管的合力。

科学规划,夯实发展基础

团场团域规划和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是要坚持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修订和完善,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以保证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二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在保护耕地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完善规划的评审、审查、审批制度,严格坚持专家评审论证、建设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切实保障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多引进二、三产业方面的好项目、好企业和优秀人才到团场安家落户,带动团场经济的发展。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要注重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广辟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坚持团场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宽投资渠道。加快小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一是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团场小城镇。紧紧抓住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和国家拉动内需的有利时机,在团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用好用足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二是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形成小城镇建设市场化,鼓励企业、个人及外商参与投资,探索出一条“筹资行为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新路子。三是要加大与地方经济的融合,积极协调与地方的税收关系,争取税收的部分返还,以解决团场无税收来源的困境。

加大管理,优化发展环境

要进一步理顺体制,建立健全团场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团场建筑市场、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制止“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营造宽松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第6篇

【关键词】西部,小城镇,战略制约,战略对策

一、引言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提出,西部地区建制镇的密度小,分布不平衡,应大力发展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能力强的中心镇,适当扩大人口规模和容量,因地制宜推动小城镇整合,对推动西部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快速的增长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战略制约

(一)城镇化水平滞后,缺乏科学合理的布局和规划

城镇化滞后,是制约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瓶颈之一。按城镇人口比例计算,我国2009年底的城镇化总体水平为47.97%,东部地区为55.46%,西部地区为38.31%。因此,城镇化水平西部地区明显的滞后于东部地区乃至全国地区。同时,小城镇布局和规划的不合理性是制约西部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区小城镇布局一般根据行政区划和管辖区范围盲目发展小城镇,经济发展落后的、青海、新疆、甘肃的小城镇数量很少,密度非常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重庆、四川、贵州、陕西小城镇较多,密度均高于全国水平。这样往往凭决策者的个人经验和感知,随意性大,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趋同

历史欠账太多,地理条件的限制,体制的不合理,制约了西部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发展,致使缺乏对投资的吸引力和乡镇企业的聚集力,限制了农民进城务工的积极性,使小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难以发挥。西部地区小城镇在产业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局限性,产业特色不明显,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内产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不必要的区内竞争,无法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互补作用,产生资源的大量浪费,阻碍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匮乏,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滞后

小城镇的资金匮乏,科学技术水平落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是制约小城镇建设的首要因素。2010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额为52480.6亿元,东部和西部分别为160778.5亿元、91070.8亿元,西部地区分别占东部、中部地区的32.64%、57.63%。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滞后是制约西部小城镇建设的关键因素。目前由于受旧体制制约,西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不能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运转。

三、西部小城镇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西部小城镇建设的制度安排创新

制度决定着一种经济的激励结构、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技术结构以及运行方式,从而决定着经济变化的走向、增长、停滞还是衰退[3]。制度的创新对西部小城镇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户籍制度上的创新。户籍是农民进入小城镇的第一道门槛,这就要求我们要彻底的放开小城镇的户口,变城镇户口上级审批制为登记备案制,把户籍作为一种身份的标志,与公民的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密切相关,使农民进城后,享有公平的“市民待遇”;二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西部小城镇要建立面向所有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对已经进镇落户并拥有城镇户口的农民尽快提供养老保险,还应当吸收进入城镇连续就业超过5年以上的农民合同工人参加养老保险,扩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三是土地制度的创新。必须加以引导,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发,严格的控制土地的供给,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由政府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出租)、统一管理。建立新型的土地流转制度,如转包的形式、社区股份合作制、股田制的形式、政府购并的形式、产业资本介入的形式等等。

(二)进行科学的定位,作好统揽全局的战略性城镇发展规划

科学合理的定位是小城镇发展的前提。西部地区在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中,一定要根据“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能”的原则,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改造旧城,保护古迹,建设新城”的发展策略,按照国家有关城市规划法规的要求,积极制定适应本地具体情况的城镇建设管理办法。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试点。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市场环境

在政府的有效管制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发展基础设施,促进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稳步发展。一是西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明确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资金先导、政策指导、信息引导、利用各项政策,将政府有限的财力与民间潜在资金实力结合。在市场机制能基本发挥作用的领域,要保障各类投资主体的竞争公平。拓宽在公共性、自然垄断性较强的行业的市场准入;二是政府要营造良好的投资融资环境树立城镇经营的理念,走经营城镇的路线。因此界定政府的职能,实现制度的创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多元化投资机制的建立,对于带动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

从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出,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能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要依据区域的定位和整体的规划,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发展与当地资源和文化相契合的特色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我们必须打破地区壁垒,建立统一开发的市场,实现资源和要素在产业间和城乡均按的重新配置和组合。要增强与小城市的联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大与周边小城镇的贸易往来与信息交流;加大与农村的联系,开拓农村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杨文雪.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10)第17卷:110-112

[2]张笑培,杨改河,何艳清等.西部小城镇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5).5(3):88-100

第7篇

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与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城镇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镇是阳曲县四个建制镇之一,位于县城北部,是阳曲县的北大门,也是省城太原的北大门。全镇辖12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600亩,总人口13000人。全镇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7002万元,财政税收完成XX.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25元。**镇交通便利,设施完备。108国道、大运高速纵贯全镇南北,北同蒲铁路穿行本镇西南部,全镇12个行政村,8个处于大运路沿线,4个处于城贾路沿线,全部通了油路、水泥路;现建有11万伏变电站,有陕京二线天然气加压分输站和省天然气加压分输站设在**村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一、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基本情况

镇政府所在地**村,南距县城13公里,北距忻州市30公里,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也是商业、集市贸易的枢纽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以建材业为主、农副产品加工和畜产品养殖加工为辅的新型小城镇。XX年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以来,**村硬化了两条主街道,凿了一眼深井,扩建了一栋小学教学楼,新建了镇中学教学楼,镇中心卫生院,信用合作社和居民楼,依托深井水建了45栋节能温室。

经济发展的支撑依赖与项目建设,群众增加收入依赖项目建设。**镇一手抓现有项目的发展壮大,一手抓新项目的引进落户。全镇的两个支柱企业喜跃发公司、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亮点企业,喜跃发公司承揽县首邑西路等多项县级重点工程,承揽太佳线等多项省级重点项目,公司业务迈出国门,群众务工到了非洲。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税收支柱企业,全年上缴税金XX万元,但目前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面临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与此同时,经过积极协商联系,投资在千万元以上水泥粉磨站项目即将投产,将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随着小城镇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交通、通讯、医疗、教育、水利、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容镇貌得到很大改变。

(二)人口不断聚集,就业结构不断完善。小城镇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小城镇人口就业结构呈多元化,主要以商业、服务业为主。

(三)集镇建设对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民营经济发展和集贸市场扩大提供了平台,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大,一改过去冷清、沉闷的景象。

二、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一)理清思路、科学规划。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全局,以加快创新为主题,以项目产业建设为主线,以城效经济为主导,着力构建“一带三产业”,即构建大运经济带,发展林牧、果蔬、生态旅游三个主导产业,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富裕农民群众,建设太原北部经济强镇。**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抓紧抓好太原工业新区规划建设的机遇,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引进建设民营项目,使民营经济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主力;壮大大运经济带,抓紧抓好省市规划建设大运经济带的机遇,依傍大运路的优势,加快项目建设,发展相关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紧抓好国家大力投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搞好试点,以点带面,建设生态美、实力强、人民富裕的新**。

(二)突出重点、壮大龙头。在全县“生态建设年”活动大力促动下,把主要精力放在投产项目即百城钢铁的达产达效上,把税收目标的实现全部寄托在百城钢铁上。通过外部环境的创造和内部企业的努力,对供料系统、除尘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在融资、原料、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得到改善和开拓,生产效益有效提升,仅百城钢铁一家纳税就达1600多万元,仅次于龙辉、三兴、东铝,连续两年位居全县第四纳税大户,为全县财政税收做出突出贡献。把发展后劲放在研发项目即喜跃发彩色沥青的开发上,新建生产车间,购置稀浆封层和沥青洒布车辆,该公司承建了县城新阳大街改造工程,出资为阳曲公园修建了聚仙阁第一景观,为**增光添彩。与此同时,不失时机地争取到并配合好,顺利完成和推进了一批重点基础项目,争取投资800多万元,改造中低产田近XX0亩,顺利完成了建于移动新村投资达640万元的富士康敬老院,建于**中学投资达400余万元的文物古迹慈仁寺。顺利推进了一期投资700余万元的**中学扩建工程,二期投资200多万元的移动新村建设工程,全镇重点工程项目显著推进。

(三)夯实基础、提升功能。从事关群众长远发展的水、路、田入手,下大力气抓好基础建设。积极向市县交通部门争取,年内新修三条乡村路,分别是卷子头――三畛――**,大运路――大泉沟――张家沟――李家沟――**,大运路――南高庄――**——辛庄。至此,**镇将形成环形路网结构,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以此为契机,硬化卷子头、**、南高庄、张家沟等村主街道,新建铁猫公园、绿化**村主街道,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稳步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改造**村农田1400亩,新打深井1眼,修整田间路5公里,栽植田间林6000余株,铺设灌溉管道6000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优化产业,形成特色。巩固优化传统产业,以景庄、北家庄小杂粮专业合作社为带动,在景庄、北家庄、金家岗等村规模发展小杂粮种植,以砂河、棘针沟养猪专业合作社为带动,发展农户规模养猪,以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为带动,在大泉沟等村新发展温室大棚,以上原千亩枣园改造、大运高速山楂经济林景观工程为带动,在上原、砂河等村发展枣树、山楂树种植。特别要响应县委、县政府发展设施蔬菜、建设现代农业片区的战略部署和要求,把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契机,在大泉沟等村规划建设设施蔬菜示范基地,采取政府组织、干部带头、专家示范、部门服务、农民参与的模式,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有针对性的举办生猪养殖、大棚蔬菜种植等科技培训,提高群众科技水平。

(五)关注民生、构建和谐。努力改善民生,促进民和,尽最大努力解决农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关心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生活生产。竭力抓好事关全局、事关农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稳定、防疫、防汛、防火护林工作,健全制度落实责任,解决问题,清除隐患,全镇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无越级上访、无荒火、无疫情。积极开展文明**、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镇村文明程度提升,治安秩序好转。全面完成了计划生育各项指标任务,合作医疗收缴任务,加快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三、当前妨碍小城镇发展和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体制性矛盾和问题

(一)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性工程,近年来,一些干部将主要精力放在那些短、快项目上,对小城镇建设这一关系到“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说的多,动的少,没有充分认识到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不足。由于财政状况较差,能用于搞小城镇建设的钱几乎为零。由于小城镇建设的投入机制不健全,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投入渠道不畅通等,导致利用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的吸引力不强。此外,由于目前土地存量较少,缺乏合理的政策支持,土地出让金比例过高的原因,也让一些人“望而却步”。

(三)小城镇经济中产业缺乏规模化。非公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形成大的规模产业。调产形不成规模,农民增收很难。

(四)小城镇土地、人口素质较差。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人地矛盾不断激化;城镇人口大量外流。剩余人口文化素质、技术技能低,大多数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就业面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

四、支持小城镇发展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体制政策建议

(一)提高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加大小城镇发展的力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小城镇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领导机构,组织精干力量,推动小城镇建设。二是广泛开展宣传。各级政府要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意义和各项政策,创造良好舆论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小城镇发展献计出力。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二)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瓶颈”,在小城镇建设中,财政应大力支持小城镇建设,建立国家、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国家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二是制定有关政策使金融部门资金向小城镇建设倾斜。三是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高效聚集民间资本,加大民间资本投入小城镇建设的力度。

(三)合理布局,超前规划。一是科学地对小城镇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二是合理制定小城镇建设规模。三是科学确定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和速度。要根据当地实际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循序渐进。

第8篇

【关键词】

小城镇;城乡一体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提高了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同时又促进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但以往的城镇化多以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为主,这导致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城市交通拥挤、垃圾包围城市、贫富差距拉大等。

一、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意义

1. 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

经济发展调整结构是主线,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如何在确保全国粮食生产能自给自足的前提下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是关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城镇化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几十年的经济改革发展实践表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也符合这一规律,因此,推进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可以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促进二、三产业发展,从而优化经济结构。

2.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随着农业科技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机械化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持续增加。由于大中城市容量有限,进城门槛较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随着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等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这些都使得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大,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的转移。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2.5亿人,要吸纳这些剩余劳力仅靠大中城市是不够的,相比较而言,小城镇数量多且分布广距离农村近,可以兼顾一、二、三产业,就业和定居成本低,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转移的最佳选择地。

3. 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目前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水平低再加上消费观念陈旧,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消费需求的增加,如何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扩大国内需求,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改善农村地区的消费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可以将农民的潜在购买力转变为现实需求。

二、现阶段小城镇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

1. 发展无序,缺乏科学规划,不利于资源利用

我国的小城镇发展在被国家决策容纳后,曾经在全国范围内一度兴起过小城镇热。然而,我国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却经常出现重建设轻规划的问题。一是规划执行过程中指导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作用发挥不够,随意性明显。二是一些地区边建设边规划,或先建设后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三是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晰、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严重。四是小城镇规划总体上缺乏科学性与前瞻性,规划深度明显不够,不利于资源利用。

2. 产业布局分散,聚集能力弱,吸纳就业能力不强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城镇聚集规模较小、非农化程度较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聚集二、三产业的能力不强。我国小城镇产业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缺乏特支撑产业和特色产业,产业规模偏小、产品结构层次低,尤其是科技含量低的家庭作坊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二是许多小城镇的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非常小,社会化服务功能弱;三是个别项目能源和资源消耗量大、经济效率低、对环境的污染严重。以上因素不仅使得小城镇不能充分利用有利的资源,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力弱,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亦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 资金缺乏与体制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推进小城镇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做保障,但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镇财政状况很不乐观,有的甚至负债很重,很难抽出资金来搞小城镇建设。因为小城镇规模普遍较小、经济实力弱、投资回报普遍比较低,所以各类企业参与投资的很少,政府仍然是主要的投资者。

三、推进小城镇发展的建议

1. 立足长远,科学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基础,只有把基础打牢固了城镇建设才能长久。实践表明,规划水平的高低和规划能否被有效执行,直接决定着城镇建设的发展质量。为此,一是要有科学规划,每个小城镇的规划都要充分考虑城镇规模和性质功能分区、交通体系、地下管网等内容并作出合理的设计;二是要注重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权随意变更,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三是要立足长远,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并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体系演化对小城镇未来的影响。

2. 培育支柱产业,促进新型小城镇发展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想强镇就必须先兴业,小城镇如果没有产业的发展就不会有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而就会失去发展动力和后劲。为此,应积极培育地区支柱产业,根据自身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通过对市场需求和前景做出的分析和预测,抓住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把特色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此外,要注重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对促进小城镇发展非常关键,东部沿海地区许多小城镇的崛起就是因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总之,小城镇建设应立足本地区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内外大环境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3. 改体制、创条件抓资金

要想加快小城镇建设,抓资金是关键,而能否抓到资金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具备良好的体制和投资环境。因此,改体制、创条件就成为了吸引资金的重点。为此,一方面要提供优惠条件吸引民资。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城镇基础设施领域的体制改革,打破长期以来政府对公益事业的垄断局面,大力发展招商引资,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入股等多种形式全面参与小城镇的开发与建设,要最大限度地为小城镇的建设开辟资金渠道。另一方面要增加政府投入。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我国的城镇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央和地方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小城镇建设。

参考文献:

[1]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冯尚春,王一.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小城镇建设[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4)

第9篇

关键词: 县城; 城镇; 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032-01

一、中心县城与小城镇建设在贫困山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有利于发挥各具特色的区位优势。中心县城和小城镇是一定地域之区位的集中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位差异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不同的地域,其区位资源不同,经济优势也不同。然而,区位资源优势的发挥,是以市场经济的广泛社会联系为前提的。所以,加快中心县城与上城镇建设,一方面加强它们与全国各地乃至全社会的经济交往,一方面沟通它们与广大农村的经济联系,充分发挥它们的经济功能,必将使贫困山区在全国乃至国际大坐标上,寻找到自己发展的位置,充分发挥以城镇为依托的区域经济开发优势,加强区域间的横向联合,并以优惠的政策与环境,吸引发达地区的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来参与开发与建设,通过内外全方位开放,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优化资源配置,逐步使经济运行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2.有利于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城市之所以称其为城市,与生俱来就有交通便利、工业集中、商业繁荣、科技发达、信息灵通、金融力量雄厚诸多优越条件,成为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经济辐射和带动功能。一般来说,中心县城建设好了,就可以辐射到周边地区和县城周围的乡镇;同样,在公路沿线和区位条件较好,有发展前景的地方,建成有辐射带动力的集镇,就会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线连点,以点带面的新的经济增长带,通过“圈形”辐射与“线型”带动,既使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也使千百年来农业沉淀下来的传统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得到根本性改变。

3.有利于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系统地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区域内的城镇与乡村是一个统一体。它们是互为依托,互为市场,相互渗透的。中心县城与小城镇建设,将打破城乡分割,把城乡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社会体系,作为一个互相依存、彼此协调发展的社会整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必将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组合,形成城乡之间相互开通,互为市场、互利互惠、共同繁荣的新型关系。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城镇与乡村越来越缩小差别,模糊界限,最终实现农村城市化。

4.有利于促进城镇资源的资本化。城镇资源资本化是以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把政府所拥有的土地资本、地域空间、经济中心等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及存量资产,转化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赋予其资本属性,在政府权力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使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及存量资本的流动、组合、裂变、出租、转让等方式,得到优化配置和有效运作,最大限度实现增值、获益和盈利,并将其再投资,使其再循环,产生“滚雪球”效益。所以,城镇资源资本化是充分发挥城镇资源效益的一种方法和机制,加快贫困山区中心县城与小城镇建设,做好经营县城和小县城这篇文章,必将促进城镇资源资本化运作机制,又将为贫困山区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二、加快贫困山区中心县城与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

1.从“小城镇、大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心县城与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要认识到加快中心县城与小城镇建设,是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建立与发达地区广泛的经济联系,招商引资,实现贫困山区经济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进而在发挥政策威力与政治优势,进行经济决策,决定发展模式等方面有大的突破。同时,应确立“经营城市”的新战略,通过中心县城与小城镇建设,架起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缩小贫困山区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最大限度地拉动贫困山区的开放和开发。

2.在中心县城与小城镇建设上,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其一、要在中心县城与小城镇建设中充分注意布局的网络化。一方面依据贫困山区各自的行政区划,搞好中心县城的拓展与改造;另一方面,依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搞好其它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使中心县城与小城镇具有密切的经济联系,在空间地域上形成有机的群体。其二,要通过整体构思,制定一个长远和系统的规划,并使之具有超前性,能够给人们描绘出一幅发展蓝图。同时,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有步骤、有计划地逐年实施。在布局与规划中,目光要放长远,起点要高,要统一安排水电、交通、通信、环卫配套设施,相对集中地安排工业区、商业区和生活区,预留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空间和城镇绿化用地,优化中心县城与小城镇的生活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