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时间:2024-01-19 14:50:26

导语:在可再生能源的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第1篇

当前,人们越来越关注能源价格的上涨、对能源的依赖性以及气候变化对生存环境产生的影响等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建筑物是主要的能源消耗体。这一事实强调并显示了将楼宇中能源使用作为研究重点,以求减少国家的能源消耗。针对新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及现有建筑的翻修,建筑行业通过整合高效节能策略,实现降低能耗的目的,同时实现现有建筑物的高效运作。通过增加使用现场和异地的可再生能源,进一步降低对化石燃料等能源的依赖。

如今,净零能耗建筑理念逐渐兴起。其本质是在建筑物使用一个周期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能源的再造。目前,这一思想逐渐由理论演变成现实。但是只有少数建筑符合高效节能建筑的要求,能够被称之为“净零能耗”建筑。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系统和学术研究的进步,净零能源建筑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

对于净零能耗建筑,存在多种不同的定义。但是,大多数都认为它必须满足两个要求:它是减少能源需求的典型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系统来弥补被消耗掉的能源。

大多数净零能耗建筑与电网进行了连接。当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不能满足建筑物的能量负载时,可以使用传统的能源(天然气,电等)提供的电能。反之,如果现场发电量超过建筑物所需的实际用电量,出于节能方面的考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将多余的能量应重新导入公用电网。超额电量与后期使用电量相抵消,实现了零净能耗。由于能量储存在技术和成本上受到限制,与电网连接通常是十分必要的,促使净零能耗实现均衡运行。

不管“净零能耗”建筑的定义和标准如何,通过有效的建筑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使用是最基本的设计原则和最高的设计标准。能源效率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战略。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之前,最大限度地增加提高效率的机会,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可再生能源项目所需的成本。采用先进的节能分析工具,设计团队可以优化能源效率与设计技术。

节能措施包括为了降低需求负荷而采取的设计战略及相关功能,如高性能的信封,空气屏障系统,采光、遮阳设备,精心挑选的窗户和玻璃,被动式太阳能采暖,自然通风和水养护。一旦建筑物负荷减少,负载就能够满足建筑物设备和系统的高效运转。主要是节能照明,灯光控制,高性能的暖通空调和地热热泵。还有能量转换装置,如热电联合系统,燃料电池和不产生可再生能源的微型燃气轮机。他们将化石燃料转化为热能和电能,并考虑能源效率战略。

一旦提高效率的措施被采纳,后续所需能源就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来满足。常见的现场发电策略包括光伏(PV)、太阳能热水、风力涡轮机。可再生、现场提供的热能有时会通过有效利用生物质来实现。木材,木球,农业废弃物等类似的物品可以在现场实现燃烧,提供空间加热,热水服务等。生物燃料,如生物柴油,通常也可以与常规化石燃料一起使用,以满足热负荷的需求。对于那些随时可用的,可复制的,最符合成本效益的可再生资源要给予优先使用权。 随着时间的推进,必须充分考虑对系统的维护。使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法评估各个系统的经济价值。

根据净零能耗的标准以及发展方向,建筑物也被允许使用异地能源来抵消建筑物内部的能源消耗。如果空间有限,设施所有者会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安装一个专门的风力涡轮机。但大多数情况下,异地可再生能源额度是通过购买来实现的。可再生能源额度源于可再生能源技术。一些大型的风力发电场,太阳能电站,地热发电厂,水电设施都无需使用化石燃料或主要能源。建设和使用这些设施的成本是通过销售可再生能源的额度来实现的。

净零能耗建筑是一种非常前卫的建筑理念,已日趋流行。这一建筑思想放弃了煤炭、石油、电力等常规能源,依靠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建筑物的合理运行。净零能耗建筑的发展与普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它已经成为了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极具示范意义。

由于“零能耗”和“净零能耗”概念相对较新,行业内还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是零能耗的理念却被广泛接受。美国能源部(DOE)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已经率先进行关于“净零能耗”的研究,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提出了几种关于“净零能耗”的概念。他们鼓励建筑设计师,业主和经营者根据项目要求选择最佳建筑理念和建筑策略。他们公布了关于“净零能耗”的最终定义,从四个方面体现这一思想和理念。

①“净零能耗”的现场

通常是指在不考虑能源起源地的前提下,,某种能源消耗和创造的地点,如建筑物。在一个“净零能耗”的建筑物内,每单位空间在一年内消耗掉的能源,在一年内必须全部弥补和创造出来。

②“净零能耗”的来源

是指提供给能源使用地的主要能源类型,包括能源在产生、传输和分配过程中损耗和浪费的那部分。例如,煤电厂每发出1 焦耳的电力需要消耗3 焦耳的煤炭。如果某建筑物需要天然气,那么每消耗20 焦耳,就会提取1 焦耳,同时将创造的天然气输送到能源消耗地。虽然“净零能耗”建筑物的衡量标准会由于地区和具体因素而不同,但是一般都包含这些基本的要素。

③“净零能耗”的成本

是运用的最简单的衡量标准。意味着这个建筑物在一年内能耗账单为0 美元。 在某些情况下,业主或经营者可充分利用销售现场可再生能源额度实现成本的降低。

第2篇

【摘要】据农业部对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呈稳步增长趋势,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以秸秆和薪柴为主,但存在着商品能源消费城乡差距较大,地域差异显著等问题。分析表明,商品能源无法满足中国农村能源发展需求。我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可供农村地区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生物质能。为促进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建议采取完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消除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市场障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能互补开发农村能源,加快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

引言

农村能源是指农村地区的能源,包括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主要是当地的可再生能源)[1]。实际上,农村能源是针对第三世界国家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发达,很少获得商品能源供应,主要依靠当地生产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满足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2006年乡村人口总数达7.3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6.10%[2],农村能源关系到全国1/2以上人口的生活用能供应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搞好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不仅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缓解化石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识中国农村能源发展趋势,选择合适的农村能源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2007年度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汇总表》分析,研究了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趋势、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

在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据农业部对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结果,截至2007年底,全国省柴节煤灶保有量1.5亿户,节能炉3471万户,节能炕2024万铺;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总数已经达到了2650万户;太阳热水器保有量达4300万米2,太阳灶保有量112万台;已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734处,建立了一批秸秆固化成型示范点,为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l)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总t稳步增加与20。。年相比,2。。7年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32.1%,年均增长率为4.。%,低于全国同期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呈稳步增长态势(图1)。其中,商品能源增加了47.6%,年均增长率为6.7%;非商品能源增加了26.4%,年均增长率为3.4环。在农村居民生活用能费中,优质能源的增长速度较快。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消费增长速度最快,与2000年相比,2007年增长了350.5%,年均增长率为24.0%。其次为液化石油气和电力,分别增长了122.5%和95.0%,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4.3%和n.8%。而煤油消费呈负增长,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67.7%,年增长率为一17.2%(图2)。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正朝着商品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2)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秸秆和薪桨为主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结构中,秸秆占48.33%,薪柴占28.10%,煤占14.08%,电力占5.47%,沼气占2.21%,液化石油气占1.71%(图3)。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仍以秸秆、薪柴为主,大部分用于炊事和取暖之用,优质能源比例低,能源消费结构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秸秆、薪柴容易获得,几乎不需要任何费用造成的。从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仍是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要生活用能。

第3篇

德国能源转型成效卓著

2000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德国能源转型正式启动,它对不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补贴费用及年限给出了明细化规定,并确立了未来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给的目标。此时德国光伏度电成本高昂,约为5.5元人民币,但高额补贴激励光伏迅速发展。2010年联邦经济能源部颁布《面向2050年能源规划纲要》明确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80%的目标,全面推进能源转型战略。

德国能源转型成效卓著,2015年德国年发电总量达648太瓦时,可再生能源发电194太瓦时,占发电总比重的30%。其中尤以风光发电为主,分别占比13.3%与6%。

德国电力市场有力支撑能源转型

德国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增长与其电力市场建设密不可分。1998年启动的德国电力体制改革旨在放开电力市场。最显著的变化是改变了九家大企业垄断发输配售的局面,实现了电力生产与输配环节的全面拆分,配电公司也在法律上独立。现在,德国已形成了基于现货、期货、远期及平衡能源市场的较成熟的电力市场体系。改革后形成的输配网系统运营商及多个自由电力生产商、经销商之间通过平衡基团管理、电力交易所或场外交易进行着相互间的联系。

两个案例有力证明了德国电力市场的有效性。第一个案例是2014年6月9日中午,光伏发电功率占比超过50%(图三a)。那是一个公共假日,需求负荷低,光照良好,当天中午的光伏发电占比创了记录。当日电力出口达到高峰,现货拍卖价格也有所下降(图三b),基于9日的情况,远期市场价格也有所下降。

第二个典型案例是2015年3月20日的“日食危机”。德国的光伏装机量达38吉瓦,超过总发电装机容量的20%。日全食将使德国骤然失去约70%的光伏电力,日食结束时,大量光伏电力又将瞬时涌入,对电网造成巨大冲击。为应对日全食,电网系统运营商在平衡能源市场通过拍卖分别额外购得正负平衡能源3.8吉瓦和2.75吉瓦,平衡能源储备总共为日食前的1.5倍,同时市场参与者依据提前预测作出规模巨大的需求响应。“日食危机”安然度过,检验了欧洲电力系统适应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能力,也验证了德国电力市场的成功。

总体而言,已有的“电力市场1.0”体现出市场机制下的公平竞争,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接纳了快速增长的光伏和风电。

剩余需求负荷对电力市场设计提出新要求

由于政策已制订了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高比例增长的目标,而目前市场上低边际成本的风电光伏又能优先并网发电,剩余需求负荷(residual load)于是成为影响电力市场设计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除去风光发电外、剩余发电组合所需承担的电力需求量。图四分别给出了冬夏季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与剩余需求负荷间的普遍关系,夏季风光发电多,需求总量较小,剩余需求负荷小;冬季反之。未来还可能出现两种极端情况:1.最大剩余需求负荷:用电需求高,同时几乎不产生风能和太阳能,这可能发生在一个寒冷无风的冬夜;2.最小剩余需求负荷:电力需求低,但同时产生大量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这可能发生在有风和/或阳光明媚的周末或节假日。

图五给出了来自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就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与极端剩余需求负荷关系的描述。图中蓝色曲线为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25%的情况下的剩余负荷。图中红色曲线为203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发电总量60%情况下的剩余负荷,显然,剩余需求负荷总体不断减少,传统电站所需承担的发电任务将越来越小。2035年极端最小剩余需求负荷有可能达到负25吉瓦,这意味着在某些时刻,可再生能源发电不仅会全面覆盖用电所需还将出现大量盈余。这种情况下,仅靠出口富余电力不足以解决消纳问题。未来如何更好地应对可再生能源波动,这对电力市场提出更高要求。

风光电比例持续提高呼唤电力市场2.0

德国能源转型继续推进,计划到2025年使其电力需求的40%-45%由可再生能源发电承担,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55%-60%。针对未来绿色能源结构全面实现的情况,进阶版的电力市场2.0设计被提上日程。

2015年7月德国联邦经济能源部颁布修订后的《电力市场白皮书》,最终明确了德国对电力市场2.0的设立。电力市场2.0有两项基本功能,之一是确保容量储备充足,之二是实行电力的市场化消纳。电力市场2.0引入容量储备与平衡能源一同应对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波动,同时明确了对容量市场的摒弃,相应的《电力市场法》及《储备容量规定》预计将于2016年春相继出台。

电力市场2.0的三大模块

在高比例接纳可再生能源的核心任务下,2.0市场的创新更多体现在三大构成模块中,分别是1)更强的市场机制建设;2)更灵活高效的电力供给体系;3)更高的电力保障能力。

第4篇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现状;发展趋势

1、导言

人类社会经济想要取得快速的发展,必须要借助能源的支撑,但大量运用化石能源导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安全生存。全球能源互联网致力于解决能源环境、资源配置、能源供需等问题,以全球视角审视如何利用世界资源,进而促进各个国家友好和平相处。

2、能源互联网定义

能源互联网是在现有能源供给系统与配电网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入融合了新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将大量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和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互联起来,具有“横向多能源体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和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特性的显著特点,是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流动的能源对等交换和共享网络,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基础构建的能源互联网络。能源互联网通过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实现实时、高速和双向的电力数据读取和可再生能源的接入。

3、国内能源互联网研究现状

中国研究人员在国家电网的支持下,也对能源互联网这一新兴技术进行了研究及探索,纷纷成立了研究院及研究专题,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均拟成立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国家电网发起了能源互联网研究专题等。但总体上我国的能源互联网研究相比于国外而言,起步稍晚,但势头很好。目前相关成果还较少,大多还处于起步、跟踪及相关概念的讨论阶段阶段。

开发和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及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作者在计及分布式电源的间歇性、随机性等特点的情境下,建立了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规划及生产模拟模型,并针对未来中国实现高比例再生能源的电源结构、跨区电力流动等开展了实证研究。

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政府管理者视角、运行者视角及消费者视角等讨论了能源互联网应具有的特征:可再生、分布式、联起来、开放式及融进去。进一步讨论了能源互联网的功能结构,同时分析了能源互联网与其他电力系统相比所具有的关键特征。

此外,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角度阐述了能源互联网的内涵、特征等,并设计了基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讨论了能源互联网系统的组成部分未来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研究方向:控制策略、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和储能技术等;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电网加以改造,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网络、信息通信网络进行高度融合,构建可再生能源互联网,实现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跨区域、大范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最终实现电网和信息网的变革。可再生能源互联网是由各种规模不同的分布式局域网组成,局域网间可实现电能流动的双向性及电能配置的高效性。进一步设计了固态变压器原理图、超级电容电池原理图及射频充电自供能原理图等,最后阐述了微电子技术在可再生能源互联性化和系统安全运行等方面阐述了能源路由器的内涵,同时设计了两层架构的能源路由器结构.

4、能源互联网的实现手段及发展方向

4.1清洁能源开发

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作为清洁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或可循环利用的特点。结合现有的创新技术,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包括陆地发电、海上发电等)、生物质发电等技术可以逐步用于替代化石燃料燃烧发电技术,实现电力生产的清洁化。以太阳能发电为例,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逐步深入,我国分布式光伏电站已经呈现出快速互联网化的趋势,全国已经有200多个电站、千万数量级的电池组件接入网络,实现大数据实时采集和分析。

在能源消费环节要鼓励实施电能替代。相比于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电能更为高效、清洁。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化石能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如鼓励电动汽车的使用,将减少对石油的消耗,可明显减少污染物排放。

4.2广泛应用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对太阳能发电、风电、海洋能发电等一些间歇式电源具有较强的符合性、适应性,进而能够确保各种类型资源的有序接入,同时也能保证各类设备直接使用。将智能电网与物联网、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等多种技术相融合,进而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将建设智能电网和能源再生发展、物联网和互联网紧密结合,从而推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4.3特高压技术

特高压输电技术是实现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其具有输送容量大、输送距离远、效率高的特点,并且具有抵制各种严重事故的能力,可以满足大容量、远距离的跨区输电要求,能够实现大型能源基地的集约开发和电力的可靠输送,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高压交直流将输电距离提升到2000~5000千米,赋予电网更大范围调配资源的能力,能够实现各种清洁能源在世界范围互联互通、优化配置。目前,我国已建成投运了3条特高压交流线路和6条特高压直流线路。我国特高压工程的成功,不仅解决了中国能源发展难题,而且对于解决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4.4突破能源互联网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

提高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为我国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储备是当前极为重要的事情。能源互联网由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的信息数据交换技术、分布式新能源发电控制技术等一系列尖端技术为依托,其中很多技术还远未成熟,需要国家集中一切科技力量去解决能源互联网建设中的技术障碍,这样才能早日实现能源互联网的构想。

结论

总而言之,各项能源资源在为推进人类发展中带来了很大的动力,但由于运用不合理、开采方式不科学等问题,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逐渐对生态环境加以重视,各个国家都在着手恢复生态环境,力求能够充分运用能源互联网,进而解决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出现的各项问题,真正推进各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业,孟坤,曹军威,程志华,高灵超,林闯.能源互联网信息技术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05:1109-1126.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第三次工业革命 可再生能源 战略分析 路径选择

第三次工业革命概述

19世纪,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人类带来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20世纪,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人类开启了发展进程的新世界。目前,人类已经进入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21世纪,在这将近200年的工业化进程中,人类给地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地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绿色的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绿色革命。在现有的全球经济体系中,人类任何生产、生活等活动都与高碳能源息息相关。从农业生产的化肥、杀虫剂,到建筑行业的水泥和塑料,再到交通领域的汽、煤、柴油以及人类的吃、穿、用都离不开高碳能源,可以说现阶段的人类文明是建立在高碳能源的基础上。然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以石油为代表的高碳能源已经达到了人均占有量的峰值,唯有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模式可以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引导人类从以高碳能源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向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转型。通过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绿色的可再生能源进行整合、分配,最大限度地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并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可持续的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各国化解金融危机、摆脱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场可持续的革命。进入21世纪,接连不断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石油为代表的高碳能源也日渐枯竭,依赖大量获取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再适宜,以聚集多数资源能源为手段的发展模式也已背离了时代的发展,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也日趋乏力。以绿色低碳为背景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寻求开发清洁能源,发展绿色GDP,以及维护生态平衡的新方式,是开创经济再次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智能的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新型发展模式和低碳或无碳能源机制的重新组合,是一场智能的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绿色能源、低碳建筑、电子通信、集散式网络、无碳物流、生物燃料交通等各个领域整合,必将使人类的生产、生活进入全新的智能时代。新型的智能方式、大规模的有机结合和整个社会的体统循环利用,不仅更有效率地生产,也同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大幅度降低不必要的消耗。智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单元潜在的效率提高带来的收益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四)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创新的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方式,是一场创新的革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方式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根本目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结合更加紧密,改变现阶段科技的创新落后于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的创新滞后于虚拟经济的现状;通过创新打造新的市场与需求,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消费方式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从而引领人类走进全新的工业化进程,创造更高水平的人类文明。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战略分析

现阶段我国面临着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严重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失衡,以及日益恶化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等问题。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不仅可能化解我国面临能源资源的困境,还可以确保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还可以指引我国进入卓越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引领者。

(一)有助于国家地位的整体提升

与传统发展模式相比,世界各国都处于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初期,都面临以绿色低碳为能源利用核心的重大转型,由此给世界各国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都将是新生的事物、理念和发展模式。

我国应尽快突破观念性的转变,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萌芽中的战略机遇, 牢固树立低碳发展理念,抓紧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节能、高效项目,建立全社会循环利用体系,稳妥推进新型低碳业务,接替发展速度日益减缓的传统业务。同时,大力发展、发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优势,现阶段我国拥有技术可采储量约134万立方米的页岩气,约是美国的两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风力资源,只需对我国现有政策提高补贴并同时改善输电网络,到2030年可实现风力发电,满足我国全部的用电需求;此外,我国还是世界上拥有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的国家之一,太阳光线照射一个小时所产生的能量可以支撑全球经济一年的运转。大自然赋予我国富集的可再生资源,亦可媲美石油经济时代的沙特等国家。

积极推进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我国将可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引领者,引领各国走进下一个伟大而全新的经济时代,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政治联盟,推动世界实现低碳经济时代的永续发展。

(二)有助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助于我国突破能源资源的约束。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60%,远远超出50%的国家安全警戒线,而且仍在不断增长,已经成为威胁我国能源安全和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打破现阶段全球经济体系下以石油能源和石化产品为发展根基的模式,大力发展我国富集的可再生能源,降低勘探开发以及生产的成本,通过自主研发或合资合作,尽快掌握核心技术,迅速构建起新的核心业务,有助于我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有利于形成新的增长点

低碳经济时代面临着以绿色低碳能源为标志,进入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积极推进低碳经济背景下引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推进我国拥有众多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平米占比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可采储量在世界排名前列,远高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将分散的、随处可见的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现代科技将各种可再生能源采集、收集,在运用创新发展模式进行整合、集输、转运、再分配,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极大地挖掘其高效的经济性。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改变世界,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核心引发的经济模式、商业模式意味着在全新发展中的机遇,在新时代孕育的新事物,有利于我国摆脱传统落后产业的局面,抓住机遇在新发展中快速形成新的增长点。总之,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商业贸易的范围与内涵更加广阔,结构上也更加整合。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路径选择

(一)国家层面战略选择

21世纪初始,欧盟就为自身发展设定了坚持向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型社会转型的目标。我国也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蕴藏着富集的煤炭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力发电国家;同时,我国拥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风力资源、太阳能资源等巨量的可再生能源。是依赖于日益减少的传统资源能源的发展方向,还是积极开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开辟新经济模式,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需要通过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做出重要的决定,最终实现在发展中提升国家的位置,在发展中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实现向低碳经济时代过渡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树立全民参与意识

回顾人类进步的历程,最难改变的不是发展技术而是人类的观念和意识。低碳经济时代引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实践,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主体,需要政府、企业、公民、NGO等各个利益相关方全员参与,从而获得全社会的支持,达成广泛的共识,进而获取足够的社会资本,通过对城市、地区和国家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以及软件条件进行革命性的变革,最终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所有人,每个人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都将产生改变,实现经济结构的变革的过程。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模式通过宣传、教育、新媒体等方式将低碳经济的理念传播给广大民众,将新理念、新模式根植于民众的心中,形成共同赖以生存的大家庭。

(三)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新能源机制的引入是掀起工业革命根基,新能源发展的初期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具有较高的成本,随着技术发展和规模经济的出现,成本不断降低的同时资源急剧减少,最终使得丰富的资源也变得稀缺,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繁荣经济也开始衰落。回顾过去这正是石油经济的发展遵循的轨迹,展望未来,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基本平稳,并将逐渐出现下降,日渐稀缺最终趋于枯竭,而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逐步加快,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其中太阳能发展潜力最大。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开启新的发展轨迹,太阳系的存在就会赋予人类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但是,人类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理论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也需要人类科学地加以利用,实现其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世界永续发展。

(四)开启绿色商业模式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交通压力迅速增加,食品、原料消耗激增,原始生态地区快速消失。 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开启绿色商业模式使得人类在利用改造和利用地球的同时为后代开启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新的发展模式与地球和谐相处,通过建造、改造储能式建筑、构建全球低碳运输模式和绿色出行方式、建立风能电力网络,普及扁平式教育等等手段和途径,引领人类走向无碳经济的新未来。

(五)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低碳经济的本质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促使二氧化碳排放显著降低的经济发展模式。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部署和积极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新科技的飞跃,并将低碳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通过加强中长期低碳战略储备,大力发展自主创新,重点研究、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整合相对成熟的低碳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低碳技术,掌握新标准和新技术的主动权,从而增强未来低碳发展的能力。

结论

人类追求进步的脚步没有界限,人类最求完美的步伐也没有尽头,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只有地球的生命年限才是最爱这一追求的唯一限制。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启开人类历史的新篇章,也将使人类重新回到太阳的照射之下,通过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随处可见的可再生能源加以开发利用,实现与地球一致性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期,需充分意识到低碳经济发展必将给世界工业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我国现阶段已经基本具备了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能源和技术基础,需要敢于前行。但是这并不意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可再生经济模式可以一蹴而就,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期,仍需要不断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和市场资本,完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性转型,实现人类和地球以及地球上所有物种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制造业的应对战略.学习与探索,2012(9)

2.阿斯普朗德(Richard W.Asplund).清洁能源投资:太阳能、风能、乙醇、燃料电池、碳信用等行业的绿色贸易指南[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冯跃威.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能源选择.中国石油石化,2012(15)

第6篇

2003年,在英国政府所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出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由此成为了各国政府、学者及普通的焦点。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该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提高各国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和消耗,进而达到节能减排、保护地球环境的作用。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力度,从而达到减少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取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

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自始至终都采取支持和赞同的态度,这与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能源和电力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传统的高能源消耗模式已无力承载经济的飞速增长,大气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息息相关的。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未来十年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这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于改善大气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心和信心。而就电力行业而言,由于在低碳经济下新能源及节能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电力来实现的,因此其必定会对建立在传统的高碳经济下的电力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电力行业如何予以应对并借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了低碳经济成败的关键,本文将对此展开深入的讨论。

二、低碳经济下电力行业所面临的发展与改革

1. 优化现有的能源和电力结构

从理论上说,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能源和电力结构的再优化,通过该过程来确定和选择与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能源电力结构。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电力的需求量和节能量要与电能的生产量相对应,不同的生产量决定不同的碳排放量,不同的碳排放量决定不同的电力结构,从而最终决定电力的总成本或单位成本。由于受到现有技术条件的限制,碳排放量越低的电力结构,越符合低碳经济模式的电力结构,其所产生的电力成本也就越高,研究表明两者大体上呈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各电力企业需要对不同电力结构所对应的相关成本进行分析,并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在某种碳排放量约束下,其电力结构所决定的电力成本是否可以接受,以及会对经济、社会等因素产生的影响,从而确定和选择与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合理电力结构。

2. 确定可再生能源的定价政策

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和普及率是极为关键的,其决定了前者发展的成败。就目前而言,影响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是其成本过高,而收益较低,因此在市场中的推广效果不佳,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从国外来看,许多欧美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与尝试,其已经逐步推行了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定价政策,并且运行得十分成功。因此我国应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特殊性,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对调整能源结构、增加能源供应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特殊意义等,进行综合考虑,从而确定对可再生能源电力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应如何予以定价。此外,在定价政策的制定上,政府应适当施行补贴政策,并根据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对其确立单独的定价机制,以保护该产业的初期发展。

3. 加强对西部电力设施的建设

相对于传统的高碳能源,低碳能源的成本较高,这其中很大成分是由于高额的运输成本,以及所需配套的高额维护成本所致。就我国而言,作为低碳能源主要产出形式,水电和风电主要分布在其西南和西北区域,距离中东部地区较远,因此所需的传输成本以及相关的电网配套成本极高,而中东部所需的发电量占全国电力需求的近四分之三,这就造成了上述两种能源很难被大规模利用。为此,首先应从当前电网建设发展的现状出发,在短期内对低碳能源的使用实行政府补贴或市场买单的形式,以弥补低碳能源与普通能源所产生的成本差额;而从长期来看,则应通过对能源运输及发展模式的改革,并网和长距离输送中相关技术问题的解决,以及大规模智能电网、传输所需配套设施的建立,来逐步推广低碳能源的使用,从而使低碳经济真正为市场所接受。

4. 强化对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持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进入尾声,经济开始逐步复苏的大环境下,从低碳经济发展入手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新手段。但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广泛的、深层次的政策支持,这是由电力行业自身的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源的主要特性包括外部性、不确定性和公平性;为了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应通过对经济手段的使用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充分保证市场的有效运行;其次要注意保持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存度,充分估计能源短缺、价格上涨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最后要保证能源的公平性,这包括能源和环境的地域公平、代际公平,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兼顾等等。总之,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电力行业应根据自身需要,加强相关研究,支持政府确立及有效的执行政策。

三、结语

从历史上看,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电力需求的增长都比任何能源需求的增长要快,因此客观的把握经济增长与能源电力增长的关系,这既是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起点,也是确定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起点。而鉴于电力行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政府应从财政、税收等角度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以促进低碳经济早日步入市场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另一方面,尽管目前在我国的电力行业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大多是基于体制、政策、法律上的原因,与国外并不完全相同,因此电力行业在低碳经济下实施的改革应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并努力遵循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最大限度的争取政策的相关支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以实现电力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能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能源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全世界都在推动第二代能源系统的建设,积极试点,认真进行立法准备,抓紧开发配套相关设备。第二代能源系统具有六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燃料的多元化;二是设备的小型、微型化;三是冷热电联产化;四是网络化:五是智能化控制和信息化管理;六是高标准的环保水平。而其中燃料的多元化,设备的小型、微型化,冷热电联产化和环保要求则代表着能源技术发展的几个重要方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分布式供电技术的兴起与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分布式供电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阐述,强调分布式供电对电力工业的重要作用,指出可再生能源为分布式供电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分布式供电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为冷热电三联产技术。

2分布式供电

2.1分布式供电概述及其特点

顾名思义,分布式供电是相对于传统的集中式供电方式而言的,是指将发电系统以小规模(数千瓦至50MW的小型模块式)、分散式的方式布置在用户附近,可独立地输出电、热或(和)冷能的系统。这个概念是从1978年美国公共事业管理政策法公布后正式先在美国推广,然后被其它先进国家接受的。当今的分布式供电方式主要是指用液体或气体燃料的内燃机、微型燃气轮机和各种工程用的燃料电池。因其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分布式供电电源与“小机组”己不是同一概念。

与常规的集中供电电站相比,分布式供电具有以下优势:没有或很低输配电损耗;无需建设配电站,可避免或延缓增加的输配电成本;适合多种热电比的变化,系统可根据热或电的需求进行调节从而增加年设备利用小时;土建和安装成本低;各电站相互独立,用户可自行控制,不会发生大规模供电事故,供电的可靠性高;可进行遥控和监测区域电力质量和性能:非常适合对乡村、牧区、山区、发展中区域及商业区和居民区提供电力;大量减少了环保压力。

二十世纪初以来电力行业流行的观点是,发电机组容量越大,则效率越高,单位kw投资越低,发明成本也越低,因而随着能源产业的发展,电力工业发展方向是“大机组、大电厂和大电网”。但是,在许多特殊情况下,分布式供电是集中供电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

分布式供电可以满足特殊场合的需求例如,而印瞒设电网的西部熟顷地区或散布的用户:对供电安全稳定性要求较高瞅糊昭户,如医院、银行等;能源需求较为多样化的用户,需要电力的同时还需要热或冷能的供应。这种供电方式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远距离输配电设备,输电损失显著减少,运行安全可靠,并可按需要方便、灵活地利用排气热量实现热电联产或热电冷三联产,提高能源利用率。

分布式供电方式可以弥补大电网在安全稳定性方面的不足在世界上大型火电厂建设的趋势有增无减之时,电网的急速膨胀对供电安全与稳定性带来很大威胁,而各种形式的小型分布式供电系统,使国民经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而又极为脆弱的纽带--大电网不再孤立和笨拙。直接安置在用户近旁的分布式发电装置与大电网配合,可大大地提高供电可靠性,在电网崩溃和意外灾害(例如地震、暴风雪、人为破坏、战争)情况下,可维持重要用户的供电。

分布式供电方式为能源的综合梯级利用提供了可能在常规的集中供电方式中,能量形式相对单-。当用户不仅仅需要电力,而且需要其它能量形式如冷能和热能的供应时,仅通过电力来满足上述需要时难以实现能量的综合梯级利用:而分布式供电方式以其规模小、灵活性强等特点,通过不同循环的有机整合可以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能量的综合梯级利用,并且克服了冷能和热能无法远距离传输的困难。

分布式供电方式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开辟了新的方向相对于化石能源而言,可再生能源能流密度较低、分散性强,而且目前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规模小、能源利用率较低,作为集中供电手段是不现实的。分布式供电方式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二十一世纪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替代化石能源的必然要求,因此为充分利用量多面广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便安全地向偏僻、少能源地区供电,建设可再生能源分布式供电应受到高度重视。

还应指出,对目前世界能源产业面临亟待解决的四大问题:合理调整能源结构、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产业的安全性、解决环境污染,单-的大电网集中供电解决上述问题存在困难,而分布式供电系统恰好可以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安全性与解决环境污染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因此,大电网与分散的小型分布式供电方式的合理结合,被全球能源、电力专家认为是投资省、能耗低、可靠性高的灵活能源系统,成为二十-世纪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这就是说,世界电力工业已经开始向传统电力工业的模式告别,走向依靠大型发电站和小型分布式供电广泛结合的过渡的“分散式”电力系统,从而大大改善供电效率、供电品质和减轻当今电力行业对环境影响形成的负担、减少兴建和改善输配电线路。而且,由于近来美国加州供电危机的影响,国外有的观点甚至认为今后在大力发展分布式供电的情况下,大型中心电站将走向衰落。

2.2分布式供电发展趋势

2.2.1分布式供电的主要方式

分布式发电方式多种多样,根据燃料不同,可分为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根据用户需求不同,有电力单供方式与热电联产方式(CHP),或冷热电三联产方式(CCHP);根据循环方式不同,可分为燃气轮机发电方式,蒸汽轮机发电方式或柴油机发电方式等。表1列出了主要的分布式供电方式。

在产业革命后的200年中,煤炭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能源,而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石油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于20世纪60年代超过煤炭。此后,石油、煤炭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天然气比例上升;同时,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逐步发展,形成了当前的以化石燃料为主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并存的格局。然而,虽然可再生能源是取之无尽的洁净能源,但其能源密度低,稳定性较差,需要蓄能调节,长期稳定运行困难,且由于技术不够成熟,可再生能源一次投资较大,经济性差;而化石能源的发电技术不仅更加成熟,而且效率更高。因此,作为分布式供电的发电技术,化石能源目前仍是国际上的主要方向。

表1主要的分布式供电方式

发电技术

能源种类

内燃机发电技术

燃气轮机发电技术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技术

常规的燃油发电机发电技术

燃料电池发电技术

化石能源

太阳能发电技术

风力发电技术

小水利发电技术

生物质发电技术

可再生能源

氢能发电技术

二次能源

垃圾发电技术

一般废弃物

2.2.2分布式供电的主要动力-微型燃气轮机

以化石能源为能源动力的分布式供电方式多种多样(见表1)。随着微型燃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微型燃机发电机组已成为分布式供电的主力。

微型燃气轮机是功率为数百KW以下的、以天然气、甲烷、汽油、柴油等为燃料的超小型燃气轮机。它的雏形可追溯到60年代,但作为-种新型的小型分布式供电系统和电源装置的发展历史则较短。

微型燃气轮机大都采用回热循环。通常它由透平、压气机、燃烧室、回热器、发电机及电子控制部分组成,从压气机出来的高压空气先在回热器内接受透平排气的预热,然后进入燃烧室与燃料混合、燃烧。大多数微型气轮机由燃气轮机直接驱动内置式高速发电机,发电机与压气机、透平同轴,转速在50000-120000rpm之间。一些单轴微型燃气轮机设计,发电机发出高频交流电,转换成高压直流电后,再转换为60Hz480v的交流电。

目前,开发微型透平的厂商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有瑞典和英国。表2为部分新一代微型燃气轮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与柴油机发电机组相比,微型燃机具有以下一系列先进技术特征:

(1)运动部件少,结构简单紧凑。重量轻,是传统燃机的1/4;

(2)可用多种燃料,燃料消耗率低,排放低,尤其是使用天然气;

(3)低振动,低噪音,寿命长,运行成本低;

(4)设计简单,备用件少,生产成本低;

(5)通过调节转速,即使不是满负荷运转,效率也非常高;

(6)可遥控和诊断:

(7)可多台集成扩容。

因此,先进的微型燃气轮机是提供清洁、可靠、高质量、多用途的小型分布式供电的最佳方式,使电站更靠近用户,无论对中心城市还是远郊农村甚至边远地区均能适用。有理由相信,一旦达到适当的批量,微型燃机轮机有能力与中心发电厂相匹敌。对终端用户来说,与其它小型发电装置相比,微型燃气轮机是一种更好的环保型发电装置。

表2新一代微型燃气轮机的主要技术参数供应商燃料转速电功率(KW)效率(%)压比进口温度(ºC)出口温度(ºC)排气温度(ºC)排放(NOx)功率范围(KW)

Allied

Signal天然气650007528.53.7930650240<25ppm75

Bowman天然气1150004522.54.3-650305-35,45,50,60,80,200

Capstone天然气9600030-3.2840-270-24,30,60,125-250

GE/Elliott天然气1160004530---316<9ppm45,80,200

NREC(样机)天然气

柴油

丙烷5000070333.3870-200-30-200

2.2.3分布式供电发展方向-冷热电三联产系统

虽然回热等有效提高微型燃气轮机系统热转功效率的手段得到应用,微型燃机发电效率己从17%-20%上升到当前的26%-30%,但以微型燃气轮机作为动力的简单的分布式供电系统的热转功效率依然远小于大型集中供电电站。如何有效提高分布式供电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是当前分布式供电技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

正如常规的集中供电电站可以通过功热并供提高能源利用率一样,分布式供电系统在用户需要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在生产电力的同时,提供热能或同时满足供热、制冷两方面的需求。而后者则成为一种先进的能源利用系统-冷热电三联产系统。

与简单的供电系统相比,冷热电三联产系统可以在大幅度提高系统能源利用率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明显改善系统的热经济性。因此,三联产技术是目前分布式供电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2.2.4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分布式供电方式的发展前景

由于矿物能源的有限性和污染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研究已引起广泛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再生能源已经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研究和开发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就。进入21世界,可再生能源问题明确地摆到了政府决策者、科学家和社会各界面前,成为重点发展的热门研究课题。根据国家“863”专家委员会提供的文件,在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强大驱动下,预计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内,可再生能源研究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6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将发展到世界能源构成的50%以上。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量多面广。例如,太阳能在我国2/3国土上的年辐射量超过600MJ/cm2,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17万亿吨标准煤的能量;而地热资源的远景储量为1353.5亿吨标准媒,探明储量为31.6亿吨标准煤。效率差、密度低、不稳定等缺陷成为以往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主要障碍,很难将其与集中供电相结合。通过与分布式供电方式相结合,新型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可以在能的梯级利用的基础上实现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同时,分布式发电系统对能源密度的要求也远低子集中供电方式;而且,通过与现代蓄能技术相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可再生能源不稳定的缺陷。如今,分布式供电方式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在供能效率和经济性的提高以及能源供给安全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可再生能源也为分布式供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可再生能源系统具有运行费用低、环保性能好等突出优势。比如,为适应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要求,以及北京日趋严格的环境排放标准,我们建议在奥运村建设示范项目“太阳能与热泵高效复合能源系统”:将性能好、技术含量高的热泵技术和太阳能利用技术相结合。此项目利用太阳能等环境能源作为辅助能源,可确保奥运村对电、冷和热的供应万无一失。它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宗旨,将有力推进北京和全国清洁能源利用的发展。该项目由于采用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省去热水器装机负荷以及运行负荷;由于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作为冬季热泵供热的热源,实现了寒冷地区的热泵冬夏两季运行,省去了系统供热空调装机负荷。另外,该系统通过将太阳能和天然气或电能适当结合,克服了传统太阳能利用的不连续、不稳定的缺陷--夏季系统可以输出空调用冷和生活热水,冬季系统可以输出空调用热,仅太阳能环境能源的利用就使系统节电能20%-30%;年总能耗比传统技术方案降低了60%左右,节能效果非常明显。该项目设备总投资费用虽然比传统技术高20%多(其中太阳能热水器设备费约占总投资的60%),但运行费用降低50%左右,所追加投资仅需2年左右就可全部回收。

目前,对以太阳能、地热能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利用受到世界范围的重视。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能量聚集、转化、储存和利用等方面研究的深入,无论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是从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分布式供电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必将成为未来很有发展前景的供能手段之一。

2.3我国需要分布式供电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是我国能源工业能否持续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我国能源利用水平距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远未得到满足,“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的大规模、集中式的电网供电依然是我国目前能源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但是,我国需要分布式供电。这是因为:

(1)我国幅员辽阔,但物产资源相对贫乏,而且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西部等边远、落后地区而言,由于其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强大的集中式西北电网系统需要很长时间和巨额的投资,这无法满足目前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分布式供电系统可以借助西部天然气资源丰富、可再生能源多种多样的优势,在不长的时间内,以较小的投资为代价,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对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生活水平的日益增加,已经出现了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对于能源产品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与集中式供电相比,分布式供电显现了突出的优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个更加圆满的方案。

(2)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集中式供电电网的规模迅速膨胀。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如纽约市、台湾岛二次大停电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了及时抑制这种趋势的蔓延,只有合理地调整供电结构、有效地将分布式供电和集中式供电结合在一起,构架更加安全稳定的电力系统。

(3)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产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从分布式供电到集中式供电,又到分布式供电方式的演变。造成这种现象不仅仅是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而且也是集中式供电方式自身所固有的缺陷造成的。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能源产业也将面临类似的问题。因此,虽然从目前能源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集中式供电是我国能源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但从长远看,构造一个集中式供电与分布式供电相结合的合理能源系统,增加电网的质量和可靠性,将为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我国近期在发展大机组、大电厂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因地制宜地兴建分布式供电设施。可以预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特别是“西气东输”工程的开展,我国沿线区域和边远地区的分布式供电将得到极大的发展。

还应指出,对北京而言,这种分布式能源系统,不仅是保证2008年奥运会顺利进行所必须的,而且它将为首都经济提供一个有广阔前景的技术产业,为北京的发展做出贡献。

3冷热电联产

3.1冷热电联产系统概述及其特点

传统动力系统的技术开发以及商业化的努力主要着眼于单独的设备,例如,集中供热、直燃式中央空调及发电设备。这些设备的共同问题在于单一目标下的能耗高,在忽视环境影响和不合理的能源价格情况下,具有-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科技技术角度出发,这些设备都尚未达到有限能源资源的高效和综合利用。

冷热电联产(CCHP)是-种建立在能的梯级利用概念基础上,将制冷、供热(采暖和供热水)及发电过程-体化的多联产总能系统,目的在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化物及有害气体的排放。与集中式发电-远程送电比较,CCHP可以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型发电厂的发电效率-般为35%-55%,扣除厂用电和线损率,终端的利用效率只能达到30-47%。而CCHP的能源利用率可达到90%,没有输电损耗;另外,CCHP在降低碳和污染空气的排放物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据有关专家估算,如果从2000年起每年有4%的现有建筑的供电、供暖和供冷采用CCHP,从2005年起25%的新建建筑及从2010年起50%的新建建筑均采用CCHP的话,到2020年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减少19%。如果将现有建筑实施CCHP的比例从4%提高到8%,到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减少30%。

3.2冷热电联产系统方案选择

典型冷热电三联产系统一般包括:动力系统和发电机(供电)、余热回收装置(供热)、制冷系统(供冷)等。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冷热电联产系统方案的可选择范围很大:与热、电联产技术有关的选择有蒸汽轮机驱动的外燃烧式和燃气轮机驱动的内燃烧式方案;与制冷方式有关的选择有压缩式、吸收式或其它热驱动的制冷方式。另外,供热、供冷热源还有直接和间接方式之分。

在外燃烧式的热电联产应用中,由于背压汽轮机常常受到区域供热负荷的限制不能按经济规模设置,多数是相当小的和低效率的;而对于内燃烧式方案,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生产出了尺寸小、重量轻、污染排放低、燃料适应性广、具有机械效率和高排气温度的燃气轮机,同时燃气轮机的容量范围很宽:从几十到数百KW的微型燃气轮机到300MW以上的大型燃气轮机,它们用于热电联产时既发电又产汽,兼有高发电效率(30%-40%)和高的热效率(70%-80%)。现在,在有燃汽和燃油的地方,燃气轮机正日益取代汽轮机在热电联产中的地位。

压缩式制冷是消耗外功并通过旋转轴传递给压缩机进行制冷的,通过机械能的分配,可以调节电量和冷量的比例;而吸收式制冷是耗费低温位热能来制冷(根据对热量和冷量的需求进行调节和优化),把来自热电联产的一部分或全部热能用于驱动吸收式制冷系统。

目前最为常见的吸收式制冷系统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和氨吸收式制冷系统。前者制冷温度由于受制冷剂的限制,不能低于5℃,-殷仅用于家用空调;后者的制冷温度范围非常大(+10℃--50℃),不仅可用于空调,而且可用于0℃以下的制冷场所。同时,氨吸收式制冷系统可以利用低品位的余热,所需热源的温度只要达到80℃以上就能利用,从而使能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而月氨吸收式制冷系统还具有节电、设备易于制造和维修、对安装场所要求不高、系统运行平稳可靠、噪声小、便于调节、可以在同一系统内提供给用户不同温度的冷量、单个系统的制冷量很大等优点。

4结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日益增长,能源动力系统愈来愈向大容量、高度集中的模式发展。然而,分布式供电是集中供电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它因灵活的变负荷性、低的初投资、很高的供电可靠性、很小的输电损失和适合可再生能源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25-01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取得全球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一、低碳经济概念及意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指导,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浪费,在低碳思想引导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作,实现双赢的经济形态。通过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能源开发等多方面、多环节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要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心,以降低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为目标,严格遵照国家降耗指标。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利用能源,发展生态工业。有效地调整经济结构,改善传统工业发展首先牺牲环境的落后理念,以集约型的经济模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1.培养新观念,增强减排意识

节约资源与减少环境污染要靠每个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低碳经济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觉悟、对减排的认识、科学的态度。如果人们对于减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它,那么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只能是停留在口号上。目前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相比还很弱,环保观念属于新观念,要培养我国公民的绿色觉悟,增强环保意识还任重道远。

要提高人们认识,转变观念,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要看到温室气体效应对全球济、社会、生态环境、人们生存条件的严重威胁,也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为此,我们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使全社会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碳经济研究是我国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一件重大的民生问题,关注低碳经济就是关注民生问题。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对于发展低碳经济,能源再生是一个新领域,有相当大的研究意义。而且我国有特别丰富的再生资源,资源再生的商业化,也极大弥补了资源再生成本大的问题。很多新型能源技术也很好的运用到了再生产业中,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发展较好的风电(如新疆塔里木的风电)等,都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国每年所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折合标煤约三亿吨,如果每年的商品能源消费总量是30亿吨,生物质能占了10%。已经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进一步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两种技术现在都在运行。欧洲有一项远大的工程规划,准备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上建大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站,然后建远距离输变电系统,把电力输送到欧洲。中国有广袤的戈壁滩,如果太阳能发电技术成熟,戈壁滩的开发前景将非常广阔。现在我们就可以进行研发投入,做好前期准备。

3.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针对我国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应当从调整能源结构和优化能源利用模式上来加强能源的利用效率。在短期内,我国应加快发展低碳和固碳技术,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节能减排和清洁煤技术作为重点,促进能源供应多元化;从长远上,我们应该建立可再生能源,先择核能、清洁煤等作为可持续能源体系的主体,大力推广氢燃料和其他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打破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针对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政府应当通过相关政策鼓励,如税收鼓励,减免或退还部分税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向低能耗方向有效调整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是对能源和环境问题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解决办法之一,同样也是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4.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要素。首先,政府应组织力量开展低碳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提高研发投入,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优先开发新型的、高效的低碳技术;同时,积极鼓励企业积极投入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从当前国内外低碳技术现状来看,短期内,应该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从中长期看,主要技术研究领域应当包括:主要行业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

其次,进一步加强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国家低碳技术方面的差距。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的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5.推动碳金融业务

在国际碳交易市场,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包含一系列金融工具的碳金融体系,而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仍然停留在初级的阶段。因此,加强研究和促进碳金融产品的创新是构建中国的碳金融体系的关键。首先,设立专门低碳经济发展基金,对全国性的和跨区域的低碳经济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由政府信誉担保,每年发行长期碳债券,建立一个合理分担减排成本的融资机制。其次,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碳金融部门,以提升碳交易和碳金融投资过程中的信息获取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最后,建立和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碳金融扶持政策,以鼓励企业在股市融资,从而引导私人资本进入低碳经济领域。

三、结束语

低碳是一种主流意识,更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要切实倡导低碳环保的思想,而不是只把低碳经济当做一个时髦的概念。以行动落实带动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方式、能源结构的快速转型。总之,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而经济是人类发展的主体,只有把环境能源意识有机的融合到经济发展中,才能保持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性,才能真正做到经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

第9篇

在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建筑节能技术飞速发展,建筑节能不仅是现今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将来建设领域科技发展的桥头堡。“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改造为太阳能光热市场,带来价值上百亿元的发展机遇,因此逐渐成为行业内讨论和关注的焦点。

太阳能光热市场

为节能政策唱“赞歌”

在第9届中国国际(长沙)太阳能产品博览会上,太阳能行业领军品牌——四季沐歌,借机推出了专门针对城市市场综合利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和热水系统,并提出了“城市热水银行”的概念。早在2011年下半年,国家就已经启动了“全国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试点,目前已有近40个大中城市入选。按照数据统计,每个重点城市未来2年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将达到400万平方米,如果按每平方米100元的太阳能热利用改造成本计算,近2年来我国40个重点城市仅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一项,就将带来上百亿元的太阳能光热市场。

随着国家、各地政府以及普通老百姓等各个层面对于节能减排的日益重视,中国的光热行业仍大有可为。四季沐歌等同行业企业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就把更多精力投放在城市市场的太阳能开发利用上,从热水到热能、从单一能源到复合能源、从低温领域到高温领域,包括太阳能热水、工业锅炉、商业制冷、烘干在内的太阳能光热系统,已经应用到造纸、纺织、化工、医药等多个行业。

事实上,相比较显而易见的汽车、工厂的碳排放,建筑碳排放在社会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而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1.5%,这就意味着未来几年内,我国城市节能将成为节能减排成败的关键。正因如此,住建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表示将适时开展新建建筑强制性应用可再生能源试点,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时期新建绿色建筑11亿平方米,对5.7亿平方米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四季沐歌所提出的“城市热水银行”概念,在功能上针对“城市热水和热能”的覆盖性定位;技术上针对“城市智能”的一站式管理定位;服务上针对“银行概念”的合同能源管理定位;竞争上针对“工程市场”的产业链优势定位,很好地全方位地提出了解决城市太阳能的综合利用的解决方案。

从近年来的行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建筑业是中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中国建筑业科技进步和节能减排工作成绩显著,但绿色建筑仍然任重道远。“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动建筑节能,制定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环节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流程。做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改造,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推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等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应用,实现北方采暖地区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000万平方米。同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型公共建筑建筑面积占不到城镇建筑总量的4%,但是却消耗了建筑能耗总量的22%。要想实现“十二五”的建筑节能目标,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必不可少。太阳能仅占建筑整体成本的1%,却可以减少10%的建筑能耗。

2011年8月中旬,《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以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发展绿色建筑、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节能减排,实现低耗、环保、高效生产等目标要求。9月初,《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提出新建、扩建、改建的城镇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等将全部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城镇新建住宅和符合条件的公共建筑将强制安装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以北京等一线城市为首,太阳能逐渐得到政府重视,并被大众认可。目前,城镇居民使用的能源逐渐向新能源转型,对全社会建筑节能的走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也越发重视太阳能产品在城镇领域的推广普及。随着国内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太阳能对国内未来能源结构转型越发重要,同时建筑节能领域也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节能领域,除北京等一线城市发展较快之外,国内二、三线城市对建筑节能的落地执行尚待加强,这不单是太阳能光热领域,也是整个建筑节能领域将共同面对的问题。

近日,北京市即将出台的《太阳能建筑应用项目管理办法》,计划将在全市新建民用建筑中,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同时,老旧住宅楼进行节能改造时,只要三分之二业主同意,即可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据了解,在节能减排、建筑节能压力下,北京、上海、山东等20多个省市相继出台太阳能“强装令”,以及相关资金补贴政策,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推广提供政策支持,太阳能在建筑节能方面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例如山东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计划到2015年,将累计建成绿色建筑1,0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8,900万平方米,新增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1.5亿平方米以上,这对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利好。

太阳能技术

改写建筑节能市场的产业链

按照《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和2,086.4万吨,比2010年的2,551.7万吨和2,267.8万吨总体下降了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吨和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和2,273.6万吨总体下降了10%。c从环保部对全国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的调研来看,节能减排并不乐观,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如果能用清洁无污染的太阳能,实现工业生产的部分能源替代,将有助于减排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已建成的400多亿平方米建筑中,热水、空调和采暖能耗,占建筑能耗的65%左右,而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则可有效实现建筑中的能源替代,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的手段。太阳能热水可补充15%的建筑能耗,采暖、制冷系统可解决50%的建筑能耗,光伏发电可节约30%的建筑能耗,节能效果显而易见。

眼下,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正遭遇严冬期,业界纷纷期盼国内光电市场能大幅启动,以推动光电产业别“冬”入“春”。《规划》的出台,将使得这种预期渐渐成为现实。未来,以光电建筑一体化为代表的太阳能发电项目有望成为行业转暖的“急先锋”。尽管发展迅速,但我国在建筑领域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据测算,目前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量占建筑用能比重的2%左右,这与我国丰富的资源禀赋相比、与快速增长的建筑用能需求相比、与调整用能结构的迫切要求相比,都有巨大差距。而进一步的市场测算显示,当前我国有480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如果在其中的10%建立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将形成5亿千瓦太阳能电池需求市场。如果按晶硅电池每瓦16元的安装成本计算,将带动上万亿元级的太阳能电池市场。

2011年颁布的《河北省建筑节能条例》要求,在县级以上城市规划区内,具备条件的新建、改建、扩建的12层以下居住建筑,以及集中供应热水的公共建筑中,强制应用太阳能光热系统,并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与施工。新规定指出,从2012年开始,具备条件的12层至30层左右的新建高层建筑,也要强制应用太阳能光热系统。据悉,邢台、邯郸等市已对12层以上高层建筑的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进行了相关探索,并制定出台了一些政策。近几年,石家庄、保定、邯郸等地已建成了一批高层建筑应用太阳能的示范项目。从居民需求来看,大家对使用太阳能的积极性非常高,另外,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也日趋成熟。可以说,眼下不仅强制推行的时机成熟,相关也政策也陆续,这令太阳能市场的未来前景如火如荼。太阳能光热系统使用方式可以灵活选择,如楼顶集中或墙体外挂等,但重要的是必须与建筑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积极推广,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应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建筑用能最经济合理的选择。我国是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大多数的国土面积年日照时数在2,6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照值大于每平方米5,000兆焦。积极开放和推广建筑集中供热的太阳能光热系统工程,既能解决居民的热水、采暖需求,又可减轻政府投资其他供热设施的压力,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政策法规、技术标准逐步健全,并要求具备条件的工程项目强制应用太阳能集中热水系统,并与建筑工程同步实施,可谓国家下大力气的一番能源革新,可以预见到该政策的前路璀璨。

据报道,素有“小上海”之称的江苏昆山,由于城市建设速度飞快,建筑能耗也随之升高,昆山为了节能减排,坚持推动太阳能热利用,近期还荣获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县级示范城市”荣誉。浙江海宁,地处美丽的太湖东南岸,这里是全国3大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加工基地之一,科技园区里聚集着大批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

然而,自2009年以来,受大环境的影响,全国太阳能行业一片低迷,令海宁的大批企业陷于停产或倒闭状态。但是,与海宁接壤的苏州、无锡,太阳能工程市场,却是一片繁荣景象。苏南经济发达,太阳能热水市场成熟早,自然市场竞争激烈,然而这里很少看到浙江太阳能热水工程的影子。在即将交付的苏州城南的吴中区的“国香园”前,工地上一片忙碌,一座座楼顶上整排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特别显眼。原因在于,江苏推动强制安装太阳能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苏南各地市贯彻得比较好,加上苏南楼市并未受调控太大的影响,所以这里的工程量很多,很多建筑对太阳能需求量较大,未来几年依然会继续上升。苏州本地生产太阳能热水器的企业很少,当地太阳能市场基本被国内几个大品牌占领,江苏人做事讲究细致、认真,不急功近利,对太阳能热水工程的质量、技术和服务要求较高。苏南的开发商作为甲方,做工程都挑选大品牌,与上升快的企业合作,偌大的苏州,能进来做成太阳能工程的企业可能不超过5家。然而,成功布局市场做大做强,首先要有综合实力强大的企业做后盾,其次是要有好的合作模式。所谓术业有专攻,企业再大也做不到面面俱到,在互联网和高铁的连通下,城乡的差别正在缩短乃至消失,城市之间界限正在模糊,由此产生的市场一体化趋势的特点是利用好人才、信息、关系等当地资源,实现专家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协作配合、效率提升,并提高整体的开发能力与服务能力。最后,企业应当提供充分保障,做好后台技术支持。

太阳能产业

是清洁能源与微排能源的同义词

太阳能热水、太阳能空调、太阳能或风力发电的路灯……写字楼、住宅社区、度假酒店、厂房、学校、交通等所需能源,几乎均由以太阳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参与提供,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40%以上,使得建筑和照明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30%,整体节能80%以上。这就是位于山东德州的皇明“中国太阳谷”与德州住宅小区“蔚来城”,它们都是节能建筑的典范。今年,皇明在“中国太阳谷”的基础上,规划建造了微排立体城市模板——“未来方舟”。这个集10多种生活方式、几十种建筑形式、上百种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科技为一体的“微排立体城市”里,处处可见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应用,打开窗户就能触摸到植物,在家就能享受到原生态农房、水塘、植物等自然风光。

新能源建起宜居建筑节能新城,充分利用雨水,看起来是池塘,其实是一个个集水点。城市建设带来大面积硬化,雨水很难渗入到地下,而在未来的西部新城,雨水将被得到充分利用。在节水方面,西部新城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项,就是雨水的合理收集利用。在当初设计路面的时候,专门布置了一些雨水收集点,每当下雨后,雨水就会顺道路的地势流淌,既不会造成危险的城市积水,又可以灌溉土地。西部新城还在道路绿化带中,设计一些作为景观的池塘、湿地,绿化环卫人员在浇花、浇树时,可以充分使用这部分自然雨水。关于新能源的系统利用方面,太阳能将成为单体建筑的一种补充能源,太阳能发的电不是要并入电网,而是用于供应建筑物本身的能源。这些太阳能设备已经不是以往大家看到的单一的黑色,现在很多太阳能设施可以根据建筑物(酒店、公寓等)的整体色彩来设计,也许是五彩斑斓,并且从外表难以看出是太阳能装置。新城色彩主旋律的关键词被确定为“深暖淡彩”。规划墙面主色调以黄红、红褐、灰褐等暖灰色系为主,并含有少量的浅灰色系,屋顶主色调以褐色系和红色系为主。光是灰色就有好几十种,而且建筑物外立面的材质有玻璃、瓷砖、涂料,使得色彩迥异。

微排与低碳相比,微意味着比低更低,排所包涵的比碳更广。皇明已经与中科院联合成立“微排地球研究院”,研究推广以太阳能为核心,集成各种新能源科技的能源替代方案。基于“微排地球战略”,皇明还推出了一整套微排集成解决方案,整合了所有成熟的清洁能源技术。它作为一个智能清洁能源管理平台,对家居、酒店、公园、工厂及城市等各方面进行节能改造与管理,实现生活、生产中各种能耗排放达到微量,甚至零能耗。

力诺瑞特中温技术支撑下的太阳能制冷和采暖技术,正好可以有效解决大型建筑的高能耗问题。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综合利用太阳能,全面实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以及太阳能光热光电综合应用一体化,太阳能热水可补充15%建筑能耗,采暖、制冷系统可解决50%建筑能耗,光伏发电可节约30%的建筑能耗。据了解,力诺瑞特不久前的全球首个CPC中温太阳能工业热力系统,可以在印染、造纸、酿造等8个行业实现10%以上能源替代,并减少相应废气排放。其实,在力诺瑞特一直有一个“一台太阳能等于8棵大树”的阳光指数,就是说1台适合3口之家使用的120升力诺瑞特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可以为国家节省标准煤138元、电610.7元、天然气260元,减少351.75公斤二氧化碳排放,还相当于减少8棵大树的砍伐。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的10年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累计节约标准煤总量达11,295万吨,累计实现SO 减排365.19万吨、NO 减排164.16万吨、烟尘减排282.36万吨、CO 减排24,246.6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随着“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逐步展开,能源结构调整将成为节能减排重要手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将得到更多政策支持,得以快速发展,太阳能中温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太阳能发电建设推广将取得长足进步。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1.4%,到2020年将达到15%,势将成为完成40%减排目标的中坚力量。

作为行业唯一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力诺瑞特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结合中国实际推出一系列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产品和技术,直接推动了国内建筑节能事业的有效开展。从直插式太阳能到阳台壁挂太阳能,从分体式太阳能到太阳能空调,从Aqua系统到FU集热模块,从景观太阳能的推广到“零碳馆”的建成,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太阳能企业致力建筑节能的实力与决心。力诺瑞特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进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不仅成功让太阳能热水器爬上了30层的高楼大厦,还在工程推广实践的基础上,在国内首家出台《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与应用》标准图集,为太阳能与建筑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管理提供技术标准,成为全国第一部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图集。目前国内,力诺瑞特被业内公认为“建筑一体化”专家,将热水器与建筑节能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近2000个“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精品工程,推广4000万平方米太阳能住宅,相当于为中国创造了一个低碳、生态、可持续的太阳能住宅新型城市。对此,力诺瑞特在行业率先将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并普及,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表率精英,未来整个行业会有更多企业站出来,共同推动建筑节能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太阳能企业

建立光电地热一体化“大本营”

所谓的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消费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众所周知,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40%,成为耗能大户,我国每年新增房屋20亿平方米中,其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面对日益增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财政政策以扶持节能、绿色、低能耗建筑的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节能技术如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面积,也从2005年的约3,000万平米,上升到了2010年的1.2亿平米,LED照明、太阳能集热器、光伏发电等一批绿色能源技术、节能设备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推行,节能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但是,因为可再生能源技术本身存在一些问题,造成节能建筑在使用中出现以下几个问题:地源热泵技术受地下热能波动和气候环境影响较大,部分地区不适合推广;由于我国电力格局不平衡,峰谷电价政策不统一,导致蓄冷、蓄热技术仅在南方部分地区使用;光伏发电技术由于难以并网导致造价较高,现阶段不适宜大规模推广;太阳能集热技术虽然相对成熟,但是完全取代市政供暖还为时尚早。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各节能技术厂家、以及各可再生能源技术各自为政、各自宣传自身产品的优势,从根本上忽略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其实是一个系统性、复合型的系统工程。它们需要整体规划、整体设计,从系统方案、工艺选择、设备选型、工程施工,直至后期的运行维护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是无法实现建筑整体节能或可再生能源建筑整体应用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筑节能领域急需一种系统性、复合型的综合节能技术或节能系统,目前国内外多家公司推出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据介绍,这种太阳能光电应用系统的设计,普遍适用于住宅、广场、道路等照明设施,通常安装在建筑物顶部、外侧等,以便最大限度吸收太阳光,既节约空间又节约能源。

近年来,行业内一些优秀企业不断创新和完善,尝试去综合解决可再生能源建筑的供暖、制冷、热水和照明问题,以实现建筑的低能耗或微能耗。据悉,北京世能中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等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大胆创新,积极研发光电地热一体化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该技术将太阳能光电、太阳能光热、地热能作为基础能源,配合能源高效利用技术(能源梯级利用、蓄冷、蓄热)及能源存储技术,将供暖、制冷、照明、生活热水等常规建筑能源供应、输送,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开发,以实现建筑的能源供应系统独立于常规的市政能源系统,从而最终构建建筑的可再生能源供应系统。该技术系统包括基础能源层、能源转化层和能源利用层。基础能源层由太阳能光电、太阳能光热和地热能3种可再生能源形式组成,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可再生能源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有机的组合,如地热能特别丰富的地区,在具体设计时可将大部分负荷由地热能来承担,将太阳能光热作为一个补充,在满足建筑热工指标及空调负荷指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某一种可再生能源优势发挥充分,达到最优化的系统运行状况,实现建筑的微能耗或零能耗。

从2009年开始,北京世能中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在该领域开始了小规模的应用实验,实验项目取得了成功,供暖、制冷及生活热水供应满足设计要求,实际使用效果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2011年,北京世能中晶竞标国内规模最大的节能建筑项目——内蒙古国泰150万平米光电地热一体化建筑项目,并基本实施落成。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为住宅小区,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二为建材市场和车站等附属建筑群,面积约70万平方米。该项目全部实现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和全年热水。

世能中晶按照当地地热资源的特点,采用以地热能为主,太阳能为辅的工艺路线,利用热泵技术与地热梯级利用技术,供应住宅及建材中心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及热水需求。地热结合热泵负担基础负荷,燃气锅炉负担尖峰负荷,生活热水部分采用地热尾水,在去除掉铁、锰、硫等元素后供入小区和建材中心。住宅小区末端则采用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建材中心主力店采用风机盘管系统,冬夏均可使用,建材中心无需供冷部分都采用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而置于建材中心屋顶的太阳能光伏列阵,提供机房用电和整个项目照明用电,既节能又敞亮。按照世能中晶的设计思路,该项目多出的投资在系统运行1年后即可收回,此后年收益约2千万元人民币左右,按照25年的运行时间计算,项目投资方可获近5亿元收益。该项目将地热能和太阳能的配合通过DCS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两种能源有机结合,最大程度上达到效率最优、效果最佳的运营指标,为今后可再生能源建筑设计和集成,提供了现实版的示范经验。

光电地热一体化建筑技术系统本身不消耗常规能源,也没有能源费用产生,是比较彻底的节能系统,非常适宜在建筑节能领域全面推广。“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技术必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华局面,相信光电地热一体化建筑技术,必将成为大放异彩的节能奇葩。

未来以“太阳光”之名

让零耗能步步成真

当人们经历了电荒、水荒和油荒之后,已经开始意识到能源问题的严重性。不可再生能源匮乏的中国,能源消耗量占全世界的10%,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0%,有些地区甚至达到50%。四平八稳的整改,已经无法应对迫在眉睫的短缺,确实是该下“猛药”的时候了。

随着当下“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提出,人们对住宅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能耗也随之增高。大量空调设备的安装令“城市热岛效应”日益严重,使环境日益恶化。其实,我国建筑节能的重点应为建筑本体的节能、采暖系统节能、提高照明和其他电器的效率、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伴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节约能源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在我国亦不例外。目前,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能源问题将成为本世纪的热门话题。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筑节能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节能是国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政策的主要内容。节能减排在建筑业未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太阳能热水器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一轮政策扶持在国内更多城市展开,只有更多地区加入到建筑节能行列,节能减排目标才会更快实现。因此,适当的政府扶持不失为一种刺激方式。

在不可再生能源愈发紧张的今天,太阳能的节能优势愈发凸显。看似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明显,1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30~150公斤。截至2010年底,中国拥有太阳能热水器1.68亿平方米,每年可节约2000多万吨标准煤。按照“十二五”规划,2015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拥有量将达4亿平方米之多,为全社会环保节能持续做出贡献。

建筑节能是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贯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与建筑相关的科学技术开始蓬勃发展,楼宇自控、火灾监测、门禁系统等为当时的建筑增添了活力,但诸多系统都是独立运行的,缺乏整体性。作为全球楼宇自控领先企业的西门子楼宇科技集团,在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方面已有所突破。对于建筑来说,能耗的70%来自于暖通和照明。仅是安装普通的楼宇系统,便可实现20%的节能效果。在此基础上,如果能适当应用先进的节能产品、技术和措施,不断优化运营,及时维护,楼宇的能耗水平会进一步降低。西门子用大量的实践证明,通过采用楼宇自控系统,医院、办公楼、商场等不同类型的建筑,都节省了很大的热能和电能。对于普通的楼宇系统来说,通风、供热、空调、照明、消防、安防等系统运行相对独立,西门子可通过楼宇解决方案,提供集成平台,整合相关系统。通过对太阳能、风能、储能、蓄能和智能电网的研究,将各种技术巧妙结合,使未来的楼宇更加绿色、智能和环保,实现零排放。遥想未来的趋势,必将是一个各自独立的建筑转变成建筑之间的相互融合,同时与智能电网、物联网相互呼应的一体化系统。

由于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多种形式,所以开发利用可再生的世界性能源,是我国乃至全球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既是一次性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对环境无污染,是一种非常洁净的清洁能源,应提倡在建筑中广泛应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又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区域,要加强集热、蓄热、导热等材料和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对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夏季炎热、冬季阴冷,又具有冬季采暖、夏季空调的生活需求,因此应积极利用太阳能建筑新技术的投资优势,成为实施太阳能或水源热泵等采暖空调技术示范建筑的首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