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9 14:50:26
导语:在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影响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养老;老龄化;社会保障
《礼记・祭义》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先秦时期中国的养老思想强调了“礼”即对养老的态度及要求。进入封建社会之后,我们的祖先又对养老提出了新主张。自汉朝以来“以孝治天下”的做法开始推行,“孝”成为了一个人好坏的评判标准,如当时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正是通过“举孝廉”的形式选出“孝”、“廉”之人为官员。自此“孝”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文化为基础的家庭养老成为了中国主要的养老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的需要。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发展因素,新的生产方式打破了原有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养老活动逐渐从家庭中分离出来,开始向着社会集中养老转变;另一方面是政策因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短时间内控制了人口的增长,但代际之间的养老却出现了断层。
一、中国社会老龄化现状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分别上升2.93和1.91个百分点,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均寿命延长,重度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上述数据表明了我国社会老龄人口多,老龄化程度高,不仅如此,在今后的若干年中这样的发展呈递增态势。根据对前人研究的整理发现,一方面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多给社会资源的提供诸如医疗、保险、基础设施等造成了物质上压力,另一方面是对他们的情感照料也成为了一大重要问题。
二、中国养老问题的特点
在这样一个社会老龄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必然要将养老从尽孝的观念转变为一个社会问题来对待。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养老还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我认为新时期中国养老的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老龄人口数量大
这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有很大关系,建国之初在没有控制人口数量,自然地繁衍加之传统思想的作用使得人口数量在建国初期飞涨。在之后的建设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人口多所带来的负面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全面推行。通过建国以来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到,在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这20年左右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初步的控制,通过时间的推算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中国建国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成为了当今甚至后50年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主力军。
(二)社会保障的不足
如果将一个国家在养老上的资金投入看做一块蛋糕的话,可以想想同样大小的一块蛋糕在人口少的国家中,每个人都能分到较大的一块,但在中国就很难分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将蛋糕做大,或者减少人口。但靠自然法则减少人口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因此我们只能将蛋糕做大,但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将蛋糕做大也并非易事。当下中国的主要经济投入多集中在能源开发和基础建设上。据2014年统计表明,我国对于养老事业的资金投入仅占GDP总量的6.62%,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同时兼顾发展和养老,对于我国现有的经济水平来讲还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历史传统
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当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占主要地位。“人丁兴旺”是当时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兴衰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那时人们重视提高人口数量,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人口多的家庭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所获得的产品会更多。对于养老,当时的人更是重视,一方面在孝文化影响下,奉养老人是一种美德;另一方面老人可以提供更多的生产经验。因此家庭养老的观念在中国存在已久,已经深入人心。
三、“中国式养老”发展的建议
叶阿忠,男,福建三明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计量经济。
陈生明,男,福建福清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量经济与区域经济。
摘要:伴随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断加快的经济增长,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在悄然发生变化,然而城镇居民消费率却不断下降。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半参数计量经济模型对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儿童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具有正的影响;中国老年抚养系数的变化对居民消费呈现先抑后扬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扩大内需,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改善提出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儿童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居民消费率;面板半参数计量经济模型
一、引言
201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5.7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600亿美元,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根据世界银行在201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尚处于世界偏低水平。从1993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居民收入的稳步上升,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居民消费率呈现长期的下降趋势,根据中国社科院的《社会蓝皮书》显示居民消费率从1997年的43.3%到2012年的32.9%,年均下降0.45个百分点。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为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奠定基础,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但随着近三十年来生育率持续下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正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人口老龄化特征在不断显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开启了研究社会不同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先河,该理论认为人们为了平衡一生的消费总是在年轻时储蓄,年老时依靠年轻时的储蓄消费。因此基于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的理论基础,有关我国人口结构变动与消费率的关系,国内外不少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总体来看,国内外研究者对人口结构与消费/储蓄的关系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老龄化有利于消费增长。Leff(1969)使用74个国家的截面数据,通过计量检验,认为社会存在较高的老年人口比例不利于储蓄的提高,换言之,对消费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舒尔茨(2005)在生命周期储蓄理论基础上,使用16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多种动态面板回归模型计量检验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其研究结论支持了生命周期理论的观点。
第二,老龄化不利于消费增长。Modigliani & Cao(2004)采用中国1953~2000年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得出了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出现高储蓄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结论。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关系,实证分析过程中,首先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和老人抚养比等解释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然后通过比较面板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固定效用半参数面板模型的3种模型,,来探究少儿抚养率、老人抚养比与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关系。
(一)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大多数面板数据在时间维度上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伪回归,需要对主要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本文利用LLC方法(2002)对各变量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ROC、GRPI、YD、R、INF、RUI和OD均为零阶单整。
(二)模型比较与估计结果
前两个回归结果显示:(1)少儿抚养比(YD)对城镇居民消费率(GRPI)影响系数显著为正,少儿抚养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率就相应增加0.7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家庭新生儿数目的减少,父母经济负担减轻,家庭支出相应减少;(2)老年抚养比(OD)对城镇居民消费率(GRPI)的影响系数为负,但其影响非显著,其原因在于老人的消费偏好相比于中青年阶段较为保守,由于我国的养老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因此刚步入老龄阶段的老人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因此在这一阶段,社会老龄化的增加会对整个社会消费带来正向作用。(3)此外,其他解释变量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实际利率R与居民消费率呈正向关系。但由于我国在(1989年-2012)年间的样本期间实际利率在零附近上下波动,因而总体而言实际利率的变动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老年抚养比是本文重点考察的变量,前两个回归结果显示代表老年抚养比的OD对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并不显著,那么老年抚养比和居民消费率之间没有关系吗?显然不是,本文尝试使用固定效应半参数面板计量模型来做进一步的调整,采用Epanechnikov核函数和固定窗宽局部线性工具变量估计,并通过R、Eviews、Matlab和Gauss软件来实现半参数面板滞后模型估计。
其中偏导数图的横坐标表示人才外流变量RMit;纵坐标表示其对技术创新的偏导数(・)RMit,即为每提高一个单位的人才外流量引起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率。
从图1可以看出:(1)整体上,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当OD接近16,当老年抚养比低于OD时,偏导数值为负,但随着老年抚养比越来越高,社会老龄化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对城镇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将越来越大,此时老年抚养比的正效应一直大于负效应。其原因在于,当一个社会步入老龄阶段时,老年人口上升,人口红利减少,社会用于积累和投资的产出就会减少,未来的人均收入就会降低,从而抑制消费增长。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理论分析,并利用中国数据对若干相关问题进行了计量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少儿抚养比的提高显著增加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
第二,当一个社会在步入老龄化阶段之初,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扩大,对整个社会的消费具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会逐渐减弱,当老年抚养比超过一个特定值,即当老龄人口超过一定规模时,对社会的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随着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加大对老年人的保障力度,完善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体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发展与老年人相关的娱乐健康产业,使他们愿意消费、乐于消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老年人的消费信心。(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Leff,N.H.1969.Dependency Rates and Savings Rat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Issue 5:886-896.
[2]Li Wenxing,Xu Changsheng and Ai Chunrong.2008.Impacts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China:1989-2004.[J]Economic Research 7:118-129.
[3]王志刚.面板数据模型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延迟退休 劳动市场
一、前言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阻碍我国发展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仅需20年我国就完全步入世界老龄化国家行列,其发展速度令人生畏。相对于发展国家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最突出的矛盾是“未富先老”,老龄化发展结构不平衡,老龄化带来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国际上很多发达国家均以延迟退休年龄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许多发展中也在不断讨论和探索延迟退休的政策,我国早在2007年就开始关注退休年龄延迟的相关问题。
二、我国延迟退休概况
目前,我国各大媒体、学术界、企业和城市居民对延迟退休问题十分关注,对其看法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支持延迟退休年龄的人们认为,退休年龄的劳动者知识储备充足,技能娴熟,经验丰富,太早退休会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况且当前社会人们寿命逐渐延长,生育率不断下降,社保压力极其巨大,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反对者则是从就业角度来考虑,认为近几年就业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延迟退休必然会挤占就业空间,加剧了年轻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此外,老员工的薪酬相比于新员工则高出很多,延迟退休使得企业还要为老员工支付社保,给企业带来的负担是沉重的。
我国近几年还不会面临这些问题,但是,长远来看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重,社会赡养压力不断增大,必然会造成劳动力缺乏,劳动市场人口不足,延迟退休也就不可避免,这不仅是我国乃至全球的发展趋势。鉴于我国老龄化情况特殊,延迟退休这一政策的实施要循序渐进,把握好度。可以先制订弹性退休制度,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来缓和老龄化造成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压力。
三、延迟退休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延迟退休对劳动市场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需对一级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力市场分别讨论。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工作稳定,环境优越、待遇丰厚、福利齐全,在岗工资远远超过退休工资,尤其是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退休工资可能仅为在岗工资的十分之一,退休后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对于他们来说,延迟退休等同于更多的经济收入。而次级劳动市场的劳动者则完全相反,其工作待遇差,收入不稳定,退休与在岗收入相差无几,退休对于他们是一件好事,他们常常会选择提前退休,社会上很多下岗工人都没有闲置在家,退休后从事一些小生意或兼职工作,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3.1延迟退休增加了劳动力供给
人口年龄分布固定的条件下,要保持劳动市场的劳动量不变,可以通过改变退休年龄来调整劳动市场的退出劳动量,退休年龄即劳动者离开岗位的年龄,其大小直接决定了退出劳动市场的劳动人口数量多少,具有增加或减少劳动力供给的作用,因此,常常被作为劳动市场的调节。延迟退休年龄,则达到退休年龄的人数就会变少,退出劳动市场的劳动力减少,进而劳动力人口数量就会相应增加。若减低退休年龄,则劳动市场劳动力人口就会减少。延迟退休这一政策加大了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改变了目前社会劳动力数量持续下降的局面。延迟退休与正常退休相比,大大增加了劳动力供给,这一方案的实施,预计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达到全国人口的50%,彻底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缺乏问题。
3.2延迟退休缓解劳动人口的抚养压力
倘若退休年龄保持不变,而人们寿命却不断延长,则必然导致老年人被赡养的时间增加,劳动力人口的抚养压力日益加大。延迟退休延长了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增加了劳动人口规模,被赡养人口数量和赡养时间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下降和缩短,调整了人口抚养结构,降低了制度赡养比,减轻了劳动人口的抚养压力。延迟退休的时间与制度赡养比下降幅度成正比,延迟退休的时间越长,制度赡养比下降的幅度越大,则劳动人口抚养压力就越小。预计再过四十年,与正常退休年龄相比,延迟退休下的制度赡养比要下降25%还要多,推迟退休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压力,还减轻了劳动人口的养老负担。
3.3延迟退休对就业情况的影响
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延迟退休增大劳动力供给,则会对就业情况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老年人在岗时间延长,导致企业工厂等用人单位职位空缺减少,对目前年轻人严峻就业形势可谓是雪上加霜,这种想法代表了大多数人观点。然而,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发现,延迟退休对就业产生冲击,尤其影响青年人就业,这种现象是短期的表面的。宏观开来,退休年龄与就业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的就业容量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岗位,与退休年龄没有必然联系。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自身能力素质不足,经验缺乏,而又不肯从基层做起。年轻人和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存在很小岗的位竞争和替代,老年人所在岗位技能经验要求较高,多数年轻人是无法胜任的。而且我国大部分老人退休后仍然从事相关工作,“退而不休”现象十分普遍,工作岗位未被大量释放腾出,年轻人就业岗位总量并未增加。因此,延长退休并不会对就业有较大冲突,我国教育医疗、服务和公共行业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可提供大量的岗位并吸收大量就业群,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冲击。由此可见,延迟退休对就业没有必然影响,对就业冲击程度较小,延迟退休下的就业形势仍然乐观。
参考文献:
[1] 钱敏.关于延长我国职工退休年龄若干问题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09,04.
[2] 姚先国.退休、养老和劳动力供给决策[J].中国经济问题,2000(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计量经济学;检验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述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人口老龄化是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而年长人口数量增加,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过程。
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老年人口数量绝对或相对增长迅速,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二是在社会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一定指标。
(二)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
1.社会负担加重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是从经济方面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影响的指标之一,表明社会每一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老年人口。老年人和少年儿童都属于非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整个社会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相对减少,这就使得老年人口负担系数的分子增加而同时分母减少,从而社会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大大增加。
2.社会保障体系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需要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在社会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生活需求与仍旧不够发达的社会经济生活现状相互矛盾。
3.家庭养老功能减弱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使供养父母生活的子女数量减少,独生子女供养双方老人的压力成倍增加。父母年龄增加的同时,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这就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越来越广泛。
4.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
老年人群体需要有人照顾也需要足够的医疗资源,这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极大的负担。呼吁社会养老系统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帮助,弥补家庭养老的功能性缺失。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特点
随着计划生育导致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和人口平均寿命预测值的增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持续加剧并且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0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7%,2006-2011年每年都上升02个百分点,到了2011年底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91%,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就有9个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与此同时15-64岁的人口比重2006年为720%,2011年底持平为744%。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两个五年期间的对比,老年人口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都明显加快,同时老年人口增量占总人口增量的比重变化明显,2010-2011年总人口增长644万人,其中老年人口增加394万人,占总人口增量的65%,相比2006-2010年的平均数,增长率又增加了十个百分点,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2.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差距明显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78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60%以上达到11亿,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我国的农村未来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老龄趋势。
3.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最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社会来临的更加早,我国的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发达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强大的社会物质承受力,从而给这些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充足的时间。可以说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属于“先富后老”。
4.我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差异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多,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如此,2011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我国各地区明显不同:重庆和四川比重最高,重庆124%、四川12%;辽宁、江苏、安徽、山东、湖南和湖北、天津、广西、贵州比重约9%-10%左右;北京、河北、吉林、浙江、河南、山西、黑龙江、上海、福建、江西、云南、陕西、甘肃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约为7%-8%;、新疆、宁夏、内蒙古、广东、海南和青海老年人口比重为4%-6%。
以北京、浙江、江苏为代表的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老年人的比重相对较高;、新疆和内蒙古等较为偏远落后经济水平发展较慢的地区老年人口的比例较低;另外上海市曾经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人口老龄化程度近年来略有回落。全国各个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除了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状况,还包括不同地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不同的地域、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实证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各地区都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如何缓解人口老龄化紧迫趋势、如何应对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紧迫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经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老龄化与诸多社会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着未来人口的平均寿命、老年人口和总人口的数量,为了弄清楚这些因素在影响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参考《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的数据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提供指导依据。
本文选取3个指标:老年人口抚养比、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作为解释变量来解释老年人口比重(65岁及以上)。
(一)参数估计
为分析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变动的规律性,可以初步建立如下三元对数回归模型:
lnYt= β0+β1X1t+β2lnX2t + β3lnX3t+ut
利用Eviews软件,生成对数变量的数据,即LNY、LNX2、LNX3对数数据,接着估计模型参数,做LNY对LNX2、LNX3、X1的回归,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lnYt=1101755 +0068087X1 -0338216lnX2 + 0322106lnX3
(0160623)(0011709)(0097789)(0152767)
t=(6859272)(5815059)(-3458632)(2108482)
R2= 0995044R(-)2= 0993693F=736218111n=15
(二)模型的检验和修正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老年人口抚养比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平均说来老年人口比重将升高0068087%;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增长1%,老年人口比重会降低0338216%;当年出生率每增长1%,老年人口比重会增长0322106%,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基本一致。
接下来对模型进行检验,首先我们进行统计检验中的拟合优度检验(R2检验),可决系数R2=0975011,R(-)2=0970326,这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很好,即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抚养比(X1)、人口自然增长率(X2)和出生率(X3)对被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比重(Y)的绝大部分变动做出了解释。
F=7362181 >Fα(3,17)=320,结果说明回归方程显著,也就是说模型中选取的解释变量确实对Y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参数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6859272、5815059、-3458632、2108482,其绝对值不全大于tα/2(n-k)=2110,也就是说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各解释变量分别对被解释变量不全都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多重共线性或自相关性的影响。
修正严重多重性影响后的回归结果为:
lnYt=1344114 +0087843X1 -0136654lnX2
Se=(0127286)(0007966)(0023365)
t=(1055977)(1102743)(-5848622)
R2= 0993041R(-)2 = 0991882
F=8562420DW=1754994
从表中看出n R 2 =557,由WHITE检验可知在α=005自由度为5条件下查χ2 分布表χ2 005(5)=167496
比较计算的χ2 统计量和临界值,因为R2 =557
自相关检验,得Durbin-Watson stat=154994。参考DW统计表,模型中dU
lnYt=1344114 +0087843X1 -0136654lnX2
Se=(0127286)(0007966)(0023365)
t=(1055977)(1102743)(-5848622)
R2= 0993041R(-)2= 0991882
F=8562420DW=1754994
(三)模型的分析
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老年人口抚养比(X1)每上涨一个百分点,平均说来人口老龄化比重升高0087843%;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增长1%,人口老龄化比重会降低0136654%,说明人口老龄化比重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老年人口抚养比有着显著的相关性,这为我国制定和调整人口政策、明确政府工作方向来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一)坚持发展经济、增强社会物质承受力
坚定不移发展经济是我国各项基本国策围绕的中心点,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如果经济水平发展迅速,老年人群体目前收入来源较少的情况就能缓解,如果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能够满足不断发展壮大的老年人群体的需要,那么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将无法保证,所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实力,是迎接未来更加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最根本解决方法。通过贯彻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强改革开放的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增加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争取在人口老龄化全面来临之前形成强大的社会承受能力。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老年护理; 健康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181-01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1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截止09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13亿。预计2020年,将达到2.5亿。银色浪潮来势迅猛,全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推测, 2021~2040年将是我国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1/4左右。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①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②呈现出“未富先老”。③高龄化趋势显著。④“空巢”老人迅速增加。⑤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
2 我国老年护理现状
2.1 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人到老年,身体健康状况日益下降,据统计,全国老年人群慢性疾病患病率达51.8%,北京市27.4%的老年人有视听或肢体残疾,20%的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帮助,5%的老年人生活需他人照料,老有所医的问题非常突出,老年群体渴望得到保健护理。
2.1.1 身体健康问题[3]。在影响我国老年人身体健康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中,慢性病居于首位。主要有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恶性肿瘤。此外,前列腺肥大、便秘、老年痴呆、白内障等慢性非致死性疾病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4] [5] [6]。而对老人日常活动影响最大的前5位疾病是痴呆、失明、中风、关节炎和慢性肺部疾病[7]。
2.1.2 心理健康问题[3]。退休对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最大。老年人从几十年繁忙的工作到退休,这种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会使他们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产生孤独、失落、抑郁的情绪,表现为少言、沉默、多虑、多疑、心烦、怀旧、喜欢独处 。
2.1.3 社会健康问题[3]。主要包含了家庭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社交活动情况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的人口结构(一对夫妇同时赡养4个老人和1个小孩)愈加明显,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这些家庭不能向老年人提供满意的支持与照顾,其物质和精神支持只能依赖于社会。
2.2 老年群体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消费对象,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卫生部曾有过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2004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862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长,人口迅速老龄化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北京市实施“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可缓解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3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老年护理产生的影响。
2.3.1 护理人员的匮乏使老年护理面临严峻考验。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不相适应,护患比例低,护理人员的减少与老年患者护理的复杂性增加,需要照料护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需要照料护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具有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够照料护理老年人的人越来越少,这个矛盾极大制约了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使得老年护理成为社会卫生事业的一大难题,对老年护理行业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2.3.2 促进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老年人是家庭护理的主要服务对象。我国大多数老年人均由家属照顾,所以家属的负担很重。因此,无论从老年人自身还是从照顾者方面来说,都急需来自医疗、社区等方面的服务机构的支持和帮助。老人的健康状况及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率较高的依次为钟点工、社区医疗和家庭病床。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正在普及当中,开展的主要内容有①基础护理,如注射、换药。②康复护理,包括康复指导和康复锻炼。③心理护理。④健康宣教等。
2.3.3 护理教育开始适应人口老龄化对护理的要求。目前,我国护理专业高等教育已开设老年护理学,临床也正在积极研究、探讨和摸索老年护理经验,护理人员不但要学会老年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生活质量。
3 我国老年护理展望
3.1 人口老龄化为我国老年护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1.1 机遇。人口老龄化将为护理行业的发展创造日益良好的市场环境,也将促进护理服务行业的发展和规范,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护理服务体系。必然对护理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改变现在的护理状况,提高护理质量。
3.1.2 挑战。加强护理管理,提高素质和竞争力。
3.2 大力发展护理教育,培养老年护理及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由于人口老龄化、社区服务扩大等带来的人力需求增加,实际需要的护理人员数量会更多,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明显,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护理保健服务需要,应加大护理人才的培养。眼下老年护理工作还有一个“瘸腿”现象,护理人员多为女性,在照料男性老年人与重体力活上难免欠缺。所以应抓住机遇,找准培养方向,向社会输送紧缺护理人才。
3.3 “以人为本”,提供整体护理。以“病人为中心”,提倡“服务第一、设施第一、技术第一” [2],为病人提供及时的治疗和科学、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为适应老年病人的需要,老年护理事业应不断发展壮大,老年专科护理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为此,临床护理工作者必须更加努力刻苦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延续生命,促进健康。
3.4 拓展社区护理。社区护理将为社区内每一个人、家庭和团体承担更多的健康服务工作。如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康复指导,以及心理咨询、流行病学调研、传染病监控、卫生宣教等一系列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因地制宜,通过社区资源的优化机制,加上政府的专项资助和扶持,老年人家庭养老护理不再难,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便有了保证[8]。同时开展社区护理能够有效地促进与保持公众健康,并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大大降低社会医疗成本,节约医疗资源。
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呈现给了世界一份精彩,相信我国老年护理事业也将开创新的篇章,把高超的护理技术与温馨的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之中,用双手迎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殷磊.老年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4):249.
[2] 覃桂成. 老年护理现状与展望[J]. 护理学杂志,2002,17(4):318.
[3] 张娜,蒋银芬. 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护理,2006,12(15):15.
[4] 李增金,于普林,时秋宽,等.北京市部分地区城乡老年人便秘的现况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0(1):1-2.
[5] 于普林,黄魏宁,郑宏,等.我国部分城市老年患病情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1):34-37.
[6] 郑宏,于普林,洪依舒,等.我国城乡老年人白内障的患病情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6):446-44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养老服务需求
一、引言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节点,60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高达2.1242亿人,首次突破15%大关,占全国总人数的15.53%;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首次突破10%大关,总数高达1.3755亿,占10.06%。根据人口惯性规律,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在2026年将超过3亿,2037年将超过4亿,2050年将达到4.4亿,约占总人口的30%。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养老负担之重,不言而喻。
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实地访问了当地的敬老院以及随机采访了部分老年人,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并针对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对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养老机构的调查分析
敬老院,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组织,又称养老院,西方国家的养老院通常由地方政府或慈善机构主办,接收靠福利救济或低收入的老人;中国的敬老院是在农村实行“五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敬老院的收养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入院老人的生活费、医疗费、丧葬费等的供给,均由政府承担。
在十多天的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城市,年轻人大都出去工作,刚退休的老人则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家里的“免费保姆”,几乎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私人生活,而儿女们平时忙于工作,平时难得一见,也只能利用双休或节假日看望一下老人。另外,在此次调查中有很多老年人并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比例高达53.3%,我认为这其中的理由不外乎有三点:
1、当地的唯一一所敬老院便是我们所调查的董志养老院,据负责人说,他们的招收标准以农村的老年人为主,且多为“五保户”,甚至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都是智力上有缺陷,基本不招收其他自愿来养老院的老人们,尤其是生有子女的老人。
2、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老人们的思想根深蒂固,觉得去养老院养老怕人说子女不孝顺,也舍不得离开子女,这种思想不是个别的老年人才有的,是绝大多数当地的老年人都存在的。
3、在经济状况上,尚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城市10.48%,农村13.08%)经济上感到困难甚至是相当困难。虽然有部分老年人愿意去住养老院,但养老院的费用普遍较高(除“五保户”等国家补助的老人),愿意去住养老院的大多数是子女在外地或者不愿意照顾自己的老人,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支付昂贵的费用。
三、影响老年人养老的因素
1、子女对待父母亲养老的态度。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开始被人们淡化,有很大一部分人开始不再把照顾父母当做自己的首要责任,甚至拒绝赡养老人,这样丢弃传统敬老的美德怕是有失常理。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使离开父母在外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只有父母组成的空巢家庭与日俱增。同时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以及工作压力,子女对父母的照顾越来越少。
2、老年贫困。“2000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20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一项关于“老年人口状况的一次性抽样调查”表明,有约106万老年人处于贫困状态,而实际情况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而农村老年人贫困情况更为严重,在一项调查中,农村人口占了将近85%,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不存在,家庭承担了几乎全部农村人口的生活、医疗保险等负担。”甘肃省农村经济尤为落后,有很多贫困县、贫困村,而庆阳市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中,将近7%属于“空巢老人”,使得解决问题的难度加大。
3、医疗保健制度不够完善。我国目前的医疗保健制度还不够完善,而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据卫生部调查,老年人发病率比青壮年要高3-4倍,住院率高2倍,老人因病和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有一千多万人。这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养老水平。
四、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建议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结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需要政府给予高度关注,并且妥善解决。
(一)要公平而非平均。养老保险虽说是一视同仁,但明显可以看出城市要好于农村,倒不是政策有了问题,而是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再好的政策分到每人头上也就没多少了。我认为公平并非平等或平均,应该对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政策再偏倚一些。
(二)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待养老问题也应当首先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家庭养老的能力,从而解决老年人口的生活问题。其次政府要鼓励私人养老机构的建立,鼓励建立老年公寓、活动室等。最后要加强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孤寡老人、低保老人、空巢老人均纳入体系行列。
(三)提高高龄老人与低保老人的生活补贴。政府应该进行分级化管理责,将老年人高龄补贴的起点降低,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补贴;对低保老人应该建立长期的有效的救助机制,而不是一阵风似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待病残老人应当给予双倍补贴。
参考文献:
[1]董伟.中国人储蓄多为孩子准备,缺乏个人养老规划.中国青年报.2009(7)
一、老年人具有自我护理能力的必要性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根据中国统计得知,估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接近于5亿的人口的年龄超过60岁。“国未富,民先老”,就是我国在经济没有发达的情况下,老年人寿命延长以及少生孩子致使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巨大问题。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的不健全、社会医疗资源的有限,无疑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现如今,工作压力、住房压力以及子女抚养的压力,使得年轻人没有时间回家看看的情况愈演愈烈,年轻人的时间以及精力有限,对于亲自赡养父母会感到无能为力,家庭养老功能减弱。为了生计,不少人不得不放弃家庭、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空巢老人”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老年人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最应该得到我们的关爱和呵护,在国家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同时,社会相关人员应实行有效的协助措施,提高老年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在保障老年人最低生活标准的前提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与老年人自我护理能力相关的影响因素
(一)老年人的文化程度
自我护理能力也是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倘若老年人的文化水平处于中等以上的水平,对于自我护理能力的学习与记忆就会更快些,更好的掌握自我护理的技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自我护理的知识。同时,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对于健康的定义理解较为深刻,也随时关注与自身健康有关的实时报道和知识,懂得自我护理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对于生活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有着一定程度的认知能力,能够正确的认知疾病,采取正确的态度与恰当的处理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意识的主动进行自我护理维持和促进健康。
(二)经济收入水平
经济收入高的老年人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的文化程度较高,对于自我护理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易于接受自我护理能力的传授,积极为维护和促进健康做努力。另一方面,经济收入较高的老年人不再为生计而奔波,不再为吃穿住行而发愁,不再为下一代人的生活而头疼,他们在生活方面保持着一种轻松的心情,同时具有较好的物质基础,为老年人提早进行自我护理奠定了基础,为老年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选项,为老年人进行优质轻松的生活创造了条件。
(三)休闲活动时间
老年人退休在家,从忙碌的工作中清闲下来。由于年轻人的外出工作,“空巢老人”独守家中,长期的不外出,不与人交流,会加重老年人内心的孤单,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订阅老年报纸,听广播,不仅可以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还可以使老年人从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中获得关于实时的新闻,了解当前社会的现状,与时代相接轨;还可以获得关于保持和促进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加强老年人自我护理的意识与能力。老年人应该多出去走走,参加一些老年人俱乐部、老年人舞蹈队、老年人太极拳等等,多多接触一些同龄人,不仅可以交到朋友,还可以在大家平常的交谈中获得知识,增加自我护理能力。参加俱乐部,与老人们一起打牌、打麻将、下棋,既锻炼了脑力缓解衰老,又从中获得了乐趣;与老年人们一起跳舞、打太极、唱歌,既锻炼了身体纾解筋骨,又从中得到了喜悦,为自我护理奠定基础。
(四)老年人对自己健康的评估
老年人对自己健康评估不好时,就会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一种无力感、拖累大家的感觉,从心底对自己“不中用”感到伤心挫折,同时对子女的依赖性增强,对自我护理有抵触心理,当子女因为工作忙而对照顾老人力不从心时,老人就会觉得自己的子女嫌弃自己而逐渐失去生活的信心,学习自我护理的能力下降。相反,老年人对自己健康评估良好时,对生活具有极大的热情,做什么事情都有激情,其自我护理能力就强。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自我感觉身体健康良好时,就对维持其自身健康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乐于学习和接受促进健康的方法,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同时通过积极的自我护理,老年人在面对疾病和突发事件时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平常生活中情绪稳定,使得其身心都达到一种良性循环,更好的激发人体免疫能力,促进健康。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法国;社会保障体系;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7-0088-04
一、引 言
从20世纪80年代起,法国人口老龄化情况就不断加剧。据法国官方统计,现阶段全国6 500万人口中,65岁以上老人占到人口总数的19.1%。正是由于不断加速的老龄化及其带来的众多社会问题,法国政府推动了一系列多样化、产业化的养老服务,这一养老服务模式一方面改善了法国的整体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也创造了数量众多的工作岗位,有效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可以预见,很快我国就将进入老龄化问题凸显时代,而且伴随着于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新一轮经济调整时期,借鉴法国养老服务经验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对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拉动居民消费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法国养老服务模式
法国是典型的西方福利国家,拥有覆盖面广、保障水平高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法国的养老服务起步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养老问题愈加突出,政府才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支持,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推动养老服务快速发展。其主要内容有以下4个方面。
(一)多样化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法国,并没有建立全社会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而是依据公民归属部门、行业、层级的不同以及就业形态的不同,有差异性的制定养老保险制度。总的来说,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归纳为4类:一是特殊保险制度,主要适用于军人、国家公务员等;二是普通保险制度,主要适用于一般企业雇员等;三是农业雇员保险制度,主要适用于自耕农和农业雇工;四是非农业雇员保障制度,主要适用于商人、自由职业者和手工业者等个体经营者。
此外,法国的养老保险体系还是一个具有选择性的多层次保障结构,公民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的加大自己的养老保障。这一养老保险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再补充的补充养老保险3个层次构成。基本养老保险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保障;补充养老保险可以提供附加的养老金;而再补充的补充养老保险则实施基金积累制度,主要由互助保险和商业保险组成,由公民个人根据自身情况自我选择,缴费率也上下浮动。
(二)鼓励养老机构发展
法国政府于2007年通过了《安度晚年2007―2009》、《高龄互助2007―2012》两个全国性的与养老相关的发展规划。这两个发展规划都是为了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其核心内容集中在鼓励设立养老机构和推动发展养老服务券两个方面。
据法国官方统计,法国国内现有养老机构超过1万家,其中公立机构占40%,私营非盈利机构占29%,私营盈利机构占31%。这些养老机构拥有超过70万张养老床位,以当前法国75岁以上老人500万计算,每千人拥有床位数约为140张,这一数字在国际范围内都是领先的。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在于政府的大力推动,法国政府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政策,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建设公立养老机构,使公立养老机构快速增加;二是不断降低其他资本设立养老机构的门槛,有效促进了盈利性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在大力推进养老机构发展的同时,法国政府还鼓励老人进入机构养老,主要鼓励措施是给予进入机构养老的老人相应的补贴,这一补贴比例在公立养老机构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达到了90%,即便是在盈利性养老机构,政府也在评估后给予一定的补贴,这一措施使法国老龄人口的机构养老需求大大增加,从另一个发面加快了养老机构的发展。
在养老机构快速发展的同时,法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保障了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养老机构实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制度,只有通过家庭服务管理局审核的企业才可以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二是加大对养老机构提供服务的监督力量,专门成立了医疗福利机构评估署,按年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进行评估,评估不达标将吊销机构资质。
(三)大力推行养老服务券的流通使用
养老服务券是法国全国性养老发展规划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法国政府从2006年就开始推行包括养老服务券在内的预付定值通用服务券,这种服务券由一些通过家庭服务管理局认证的实力较强的公司发行,企业和个人可以自由购买。服务券发行商并不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而是主要担负资金结算、监督、培训及整合养老服务提供商等职责,这一模式有效保障了行业质量,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
养老服务券的流通模式是这样的,首先由企业或个人购买养老服务券,企业购买养老服务券后,将养老服务券作为员工福利直接发放给员工个人或以一个较低的折扣售予员工个人,个人得到养老服务券后,凭券向养老服务提供商要求服务,养老服务提供商则凭券与养老服务券发行商结算。在这一过程中,法国政府给予相关优惠政策以推动其发展,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给予企业购买养老服务券总金额25%的税收减免,减免额最高可达50万欧元;二是在1 830欧元/年/人的限度内,企业为员工购买养老服务券可免缴其他社会保障费。
在养老服务券的使用流通环节中,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取得了共赢。首先,员工个人享受到了比自付价值高得多的服务;其次,企业获得了相应税费的优惠;最后,政府一方面提高了养老服务的供给,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养老服务的需求,有效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四)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产业从业人才培养机制
法国政府认为,要使养老服务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必须实现自身的职业化。为此,法国政府从4个方面入手,制定了完善的养老服务行业培训体系,为养老服务产业提供了一个高度专业化的人才环境。
一是建立了完善的行业人才培养体系。这主要是指法国政府以提高社会福利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为目的出发,制定的完善的社会福利从业人员培训体系。这一体系依据各种社会福利服务的差异性,精细划分了14个不同类型的专业文凭和由低到高的5个层级水平等级,基本囊括了社会福利服务的方方面面。同时,政府还根据社会福利行业市场的不断变化,每三年更新一次社会福利从业人员服务指导手册。
二是大力发展相关培训机构。主要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措施,直接措施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社会福利服务培训机构,法国政府在这方面投资很大,巴黎大区仅2008年一年,区、省两级政府就投入了1.66亿欧元用于社会福利服务相关培训机构的建设。间接措施是鼓励其他资本投资建设社会福利服务机构,鼓励措施除税收等方面的减免之外,还包括对通过资质认证的其他资本投资建立的社会福利培训机构以同等待遇,予以其与政府设立机构同样的国家补贴和学历认定。
三是建立针对参与相关培训人员的补贴激励机制。为激励人员进入养老服务产业,提升养老服务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法国基本实现全日制社会福利培训的全免费,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对参与社会福利培训的在职人员提供补贴。
四是着力提升从业人员身份地位。各国大都存在对社会福利服务行业尤其是其低端工种的歧视,为改善社会福利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地位,缓解其心理压力,法国政府下大力量将社会福利培训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使社会服务培训学历得到正规大学的认可,并且支持完成社会福利培训的人员进入正规大学相关专业接受再深造。同时,法国政府为进一步提升行业吸引力,还进一步拓展了社会福利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创造性的为社会福利服务行业设计了一系列对应的高级雇员及管理人员学历、学位。
三、对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而且受观念限制,我国老龄人口的机构养老服务需求还不是很旺盛,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形成的老龄人口赡养的倒金字塔结构愈加明显,未来,我国的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缺口将不断加大,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势在必行,法国多样化、产业化养老服务产业的繁荣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第一,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前提是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国4大类保障制度和多层次保障结构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险的全覆盖,这使得法国的老龄人口具备支付养老服务的基本能力。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截至2012年,仍有超过8 000万老龄人口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完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还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二,养老服务产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可以预见的对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据相关预测,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或超过3亿,此后这一数字将维持在3~4亿规模。于此同时,随着我国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规模不断小型化,“421”的倒金字塔家庭结构将导致老龄人口的赡养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些都表明,我国将呈现出比法国更加迫切,更加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其次,养老服务市场派生出大量服务领域。养老服务不仅包括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仅从当前来看,传统观念决定了当前我国老龄人口的养老方式首选还是居家养老,仅仅居家养老一个方面就可以派生出包括陪伴、保洁、导医、购物、日托、生活指导等众多服务领域。而随着社会养老观念的逐渐改变,以及科技的进步等等,养老服务行业将是一个可以不断开拓出蓝海的服务业大门类。
第三,养老服务产业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从法国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养老服务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完善的养老服务产业链除需要高层次的现代企业管理人员、高素质的专业护理人员之外,还需要大量的护工、陪护、家政服务人员等等。因此,养老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全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由于决定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全社会老龄人口的数量,这一因素基本不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所以在当前世界经济动荡时期,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的是不受经济波动影响的稳定的就业岗位。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化、专业化的不断推进使人们对服务业的服务水平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服务业从业人员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反向推动劳动力资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全社会老龄人口的实际生活问题,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
第四,养老服务产业拉动消费需求。从法国养老服务产业繁荣发展的经验看出,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从两个方面拉动了全社会消费需求的增长。一方面是养老服务产业对全社会服务消费的直接拉动。2006~2008年法国家庭服务业增长速度年均11%,养老服务产业产值达到156亿欧元,而同期的GDP增长年均仅为2.9%。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2012年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家政服务产业营业额已经接近2 000亿元,按照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平均速度计算,到“十二五”末这一数字将接近4 000亿元,随着我国逐步步入中等发达国家序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未来,老龄人口将为自身养老预留更多积蓄,再伴随全社会老龄化进程,全社会预留养老积蓄将成几何倍数增长,养老服务产业必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行业。另一方面是养老服务产业对其他社会消费的间接拉动。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法国家庭消费环比增加0.4%,经济形势相对其他西方国家要好一些,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的后顾之忧,这就对当前的消费预期产生了影响,人们更倾向于当前消费,从而扩大了当期消费,推动了全社会消费。
第五,养老服务产业关键要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对法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是其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核心。在推动养老服务产业服务质量提升方面,法国政府的举措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加强对全行业企业的监管以引导企业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从而提升全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化水平;二是通过引导鼓励高素质企业兼并联合快速做大做强来提升整体行业经营水平。而转观我国实际发展情况,行业职业化程度不高,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是导致养老服务产业服务质量偏低的关键因素。我们要借鉴法国的经验,大力提升整个产业的服务水平。
第六,养老服务市场的繁荣需要多种经营模式进入。在法国,随着养老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多种经营方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繁荣了养老服务市场。不同经营模式的进入为整个行业引进了类型各异的管理模式,在为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也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活力,增加了全社会养老服务的供给量,为全社会老龄人口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不断推动养老服务产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服务价格的降低,形成一个良好的正向反馈。
四、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党的“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提到要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仍有超过8 000万老龄人口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针对这一问题,要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的目标,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吸取法国经验,采用多样化的养老保障体制,确保老龄人口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村老龄人口养老保障覆盖面低的问题;二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妥善解决现有制度中的问题,实现城镇人口养老保险全覆盖;三是加快研究建立适合老龄人口的护理保险体系,解决目前存在的老龄人口因长期护理产生的巨额费用支出问题。
(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从顶层设计出发,做好全行业监督管理,使养老服务产业与养老保障体系互为补充、有机结合。主要措施有4个方面: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专门的养老服务产业规划,并将其纳入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二是完善养老服务产业监管体系建设,制定养老服务产业行业标准,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对行业内的企业、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和年度审核,以引导全行业健康发展;三是逐步将养老服务产业纳入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发行养老服务券;四是不断探索新的养老服务业态,充实养老服务内容,满足老龄人口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三)明确政府投入责任
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出发,明确各级政府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和投资方向。包括3个方面内容:一是要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针对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福利养老设施的不同,在充分考虑自身专项资金筹措能力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的建设资金分担比例;二是要将福利养老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体制,完善福利养老事业建设专项资金体系,并将专项资金与社会经济增长挂钩;三是在社区内要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以便于开展社区家庭养老。
(四)鼓励各种经营模式进入养老服务产业
鼓励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多种经营方式进入养老服务产业领域,繁荣我国养老服务市场。主要措施包括4个方面:一是放宽养老服务产业的进入条件,在取得相关经营资质后,各种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以独资、合资、联营、合作以及参股等方式从事养老服务产业;二是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对经营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企业予以相应的税收减免,并简化非盈利性养老设施建设的审批环节;三是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养老服务产业,为养老服务产业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环境;四是积极探索新型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服务模式,如养老券、候鸟式养老院等等,满足不同层次老龄人口的服务需求。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老年群体;读者服务
1 中国老龄化现状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一直以来,国际上计算某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时代”,都在遵循着这样一个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即这个国家或地区开始进入“老龄社会”。从1999年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到今年已是第11年,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11年间,老龄人口正在以每年311万的速度增长,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龄人口已由每年增长300万而达到现在每年增长800万。在今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2.48亿,占17.2%,呈加速增长之势。特别是2030年以后,中国老龄化社会将进入最严峻的时期,预计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达到4.37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三、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就此,民政部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无担忧地表示:“我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速度和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
2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社会中一支庞大的社会群体。作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在老龄化社会中如何为老年读者开展服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现阶段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馆应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做好老年读者的服务工作,使老年读者能体会到社会的关爱,使老年人能在愉快、温馨、祥和的环境中安享晚年。公共图书馆要想做好老年读者的服务工作,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2.1 老年人感知觉的变化
老年人感知觉变化的一般特征是:各感知觉系统出现普遍的退行性变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敏锐度下降,感知时间延长。例如老年人的视力水平,在60岁以后急剧衰退,据统计,70岁健康老人的视力超过0.6的只有51.4%,其中近距离视力比远距离视力减退得更为明显,出现所谓的“老花眼”,老人们读书看报时常常要将书报拿得较远,或者需佩带老花镜(凸透镜)来纠正。在听力上,老年人的高音听力比低音听力衰退得更显著,这就是为什么老人更喜欢听中音和低音音乐的原因所在,而且老人在不良听觉条件下或有噪音背景的情况下对声音的辨别能力也在减弱。
2.2 老年人记忆的变化
人的记忆随着年龄增加而有所下降,记忆力的下降也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方便。例如,有的时候眼镜明明架在鼻梁上却到处找眼镜,出门经常忘带钥匙,烧开水不记得关火,饭煮熟了却忘了关煤气,记忆不好在无形中甚至增加老人的危险。
2.3 老年人智力的变化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一生阅历广博,经验累积,具有丰富的智慧。老年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精细程度,对复杂事物的高度洞察力,与中、青年人的智力水平相比并不逊色。有人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内的名人进行过年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60岁以后出成果的人数比例从高至低依此为:哲学、医学、美术、文学、自然科学等。可见,凡与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关系密切的领域较多出现大器晚成的学者和科学家。换句话说,老年人的智能有着很大的可塑性和提升的空间,活到老,学到老,是可以增进老人的智力水平的。通过持之不懈的学习、锻炼和积累,往往可以使老年人的智力水平发挥得更好、更充分。
2.4 老年人情绪、情感的变化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进入老年期后,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老化和健康状况的衰退,老年人变得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对于疾病较为重视,他们变得害怕生病,担心生病后自己生活难以自理,给家人和晚辈带来麻烦,变成家庭的累赘。另外离退休后他们又脱离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家中子女逐渐独立并成家立业,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角色地位发生了较大改变,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孤独感和恐惧感油然而生。
2.5 老年人需要的变化
老而受尊,老年人都有受他人尊重的心理需要,但与中青年人那种因能力、业绩、财富而受他人羡慕和认同的心理需要不同,老年人更需要的是别人能够听取他的意见、看重他的经验、肯定他的过去。实际上,这种尊重经常反映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礼仪中。例如,出门让老人先行,坐车为老人让坐,赴宴时让老人就上座等,对于这些照顾,老人其实可能并不真正在乎,重要的是从这些细节中老年人获得了一种受人尊重的心理满足。
3 公共图书馆为老龄读者开展服务的新举措
3.1 提供免费服务,让老龄读者享受普惠性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是社会教育的学校,终身学习的场所。公共图书馆要为公民终身学习提供优质的服务,它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便利性、均等性、普惠性的重要窗口,是向每一位公民敞开的终身学习的殿堂。老龄读者作为一个重要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公共图书馆也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把他们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使他们真正享受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普惠性、便利性和公益性。
3.1.1 免费阅览
60岁以上的老人持退休证可以免费阅览,免费查阅资料、免费听取报告会及讲座。在图书馆开展的相关服务中碰到任何问题,可以优先向工作人员提出,工作人员要充分尊重老年读者,这种尊重要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比如回答问题要热情、主动,并且要耐心、细致,百问不厌,直到老人满意为止。图书馆就是要在这些琐碎、具体的工作中让老年读者体会到社会的关爱。
3.1.2 为老年读者开展预约、续借及送书上门服务
有些老年读者年纪大,行动不便,来图书馆借书不方便,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应主动开展送书上门服务,定期为他们送去精神食粮,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公共图书馆还应为老年读者开展预约借书及续借图书活动,让老年读者不出家门便能感受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便利性和普惠性。 #p#分页标题#e#
3.1.3 开展文化娱乐休闲活动
图书馆应根据自己的社会属性开展一些方便老龄读者的文化娱乐休闲活动,如现在公共图书馆都有电子阅览室,为了使老年读者能享受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公共图书馆应为老年读者提供免费上网服务。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年读者持本人身份证都可以到电子阅览室登记上机,免费上网,让他们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利用数字资源丰富晚年生活,让老年读者享受到数字图书馆带来的便捷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3.2 提供人性化服务,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3.2.1 设置老年读者阅览室
在馆内为老年读者设置专门的老年读者阅览室,阅览室要设在一楼或电梯口旁边,方便老年读者进出。另外阅览室要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室内要窗明几净,再摆放几盆绿色植物,桌椅要安放舒适。老年读者视力较弱,书架上的分类标志要特殊放大,或设置专门书签,方便老年读者查询,尽量为老年读者提供一个安适的阅读空间。
3.2.2 采编专门书报刊
专门采购、订阅一批适合老年人阅读的书籍和报刊,如养生、保健、园艺、时事、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报刊。在文献类型的采购上,尽量选择纸质文献。在品种和复本的选择上,要兼顾老年人的特点,选择适合老年人口味的书报刊,在购书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保障复本量。在编目上,不但要有机读目录,还要有卡片式目录,能同时满足计算机和手工两种检索途径。通过以上几种措施,使公共图书馆能满足老年读者在图书需求上的需要。
3.2.3 为老年读者提供特殊服务
根据老年读者群的特殊需要,老年读者阅览室还需专门为老年读者准备老花镜和放大镜,以供他们在读书看报时没有佩戴自己的老花镜时使用。阅览室还需为老年读者准备专门的老年读者登记薄,在登记薄上要有亲人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等项目,以便老年读者有不适后及时通知家人。
3.3 提供交流平台,丰富老年读者的晚年生活
3.3.1 为老年人相互交流,提供一个平台
老年人不仅需要社会的扶养,同时也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我国许多老人年老志不衰,仍然在各个领域继续作贡献,老人的知识、经验、威望、品德、能力等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离退休后,老年人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从工作单位转向家庭,他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较之以前显得陌生,过去那种热情、热闹的氛围一去不复返,对新的生活规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适应,在这时,作为社会文化休闲娱乐中心的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一个交流的平台,让老年读者能保持经常性的社会交流,在良好的社会交流中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以此来达到信息和情感的交流,摆脱离退休后孤独和恐惧的心理。通过交流,使他们能很快的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是社会的累赘,让他们觉得自己生活的很充实,让他们能在愉快、温馨、祥和的环境中安享晚年,这样对他们自己、对整个家庭、对国家、对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益处。例如,近年来在我馆就有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叫“黄河书画研究会三门峡活动中心”,这个活动中心经常参加活动的老年同志有40余人,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最大年龄84岁,每星期有2天在馆里举办活动,一天书法,一天绘画,有时讲课,有时切磋交流,讲课也是活动中心中他们自己的同志。一到活动时间,他们不怕路远,不怕年老体衰,都按时参加,讲课的老同志他们都有着丰厚的积淀,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对书画艺术的感悟,通过这个活动中心诠释出来,并互相交流、互相提高。这些老同志们热情都很高,他们的每一个活动都有一个主题,每一次活动中的这些书法或绘画作品创作出来后都张贴在我们的大厅中,供读者赏悦,由此吸引很多读者驻足观看,这些老同志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他们每个人的晚年生活都很充实,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活得很精彩。
3.3.2 举办专题讲座,丰富老年读者的晚年生活
近年来,健康老龄化的观念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提出,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中若有较大的比例属于健康老龄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将得到制约或缓解。为实现健康老龄化需要社会各方面协调一致的努力,也需要老年人的积极参与。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它同时又具有社会教育职能,它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社会教育的最高学府,承担着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职责,它理应作为一个桥梁和纽带,联合社会有关机构,针对老年读者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一系列有关健康知识的的讲座、报告会和书展,如一些常见病的防治等,像在老年人中经常出现的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冠心病等的防治。近年来我馆就经常联合有关机构去社区进行健康及心理讲座,我们还在本馆利用共享工程为到馆读者举办讲座或报告会,经常在馆里举办专题书展,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满足老年读者的阅读需求、信息需求、文化需求以及知识需求,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老年读者是图书馆不可忽视的一支读者队伍,做好老年读者服务工作对社会、对图书馆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进一步扩大,公共图书馆应进一步探索对老年读者的服务,延伸创新服务领域,满足更多老年读者的需求,为老年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方便的、充满文化和人文气息的阅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秋燕.公共图书馆为老年群体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