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业现代化市场前景

时间:2024-01-19 16:09:10

导语:在农业现代化市场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一、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必要性

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有利于贵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四新”主攻“四化”、促进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

全力推进产业振兴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不竭源泉。贵州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客观上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把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作为重点产业,突出山地特色,与贵州特色山地农业融合,做优做特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活做精第三产业,着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村产业融合成为农民生活富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充分释放

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潜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地省,如何发挥自身山地特色优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贵州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充分盘活乡村资源,释放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潜力,借助二三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与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多元价值的增值,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有利于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贵州面对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压力,能够守住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底线,持续挖掘和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潜力和价值,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三)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重要支撑

贵州明确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新型工业化不仅能够加速贵州的工业化进程,推动全省工业倍增行动,而且能够为贵州山地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开辟广阔前景,加快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更好地链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强化三者紧密的联动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高水平的城镇化带来对高品质、安全农产品的更多需求,带来对农村旅游业、乡土文化、田园风光、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市场需求,助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四)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实现农民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升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增强群众自主发展能力、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拓宽农村居民就业增收渠道的根本之策。随着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农业生产集约度提高,传统农业生产经验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的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将传统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并参与到产业链的各环节中来,真正让农民分享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困难与挑战

党的十以来,贵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产基础弱、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主体发育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一产基础弱,难于支撑农村产业融合

第一产业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实现农村产业深度融合需要强大的一产作为支撑。但贵州农业发展基础薄弱,2019年,贵州一产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仅为3.2%;粮食产量1051.24万公斤,仅占全国比重的1.5%。全省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多年,但产量仍然较少。受地形地貌限制,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质量效益低下;生产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现代生产要素难以引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对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难以提供有力保障。

(二)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融合合力无法释放

产业链延伸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产向后延伸不够。一产是“压舱石”,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全省相当部分的农旅融合产品单一、缺乏特色、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带动作用不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普遍偏低,产业链条较短,贵州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虽然在山地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融合模式主要采用“种植+加工”“种植+销售”模式等,都是二次产业简单融合,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的增值收益不高。除酒、饮料和精制茶等加工业外,其他农副产品加工附加值低。二产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二产业是纽带,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对矿业、白酒业、装备制造业等少数行业依赖大,占比达70%以上,产业结构刚性明显,抗风险能力弱。依托工业园区建设的特色食品、医药、白酒业等具有一定程度的聚集效应,但总体仍呈散沙状态、规模过小。三产向高端开发滞后。第三产业是发展新引擎,引领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价值链高附加值的绝大部分都在加工、流通、营销等环节,受教育水平低、地形多山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素制约,农村地区营销水平、电商、物流、供应链等发展滞后,产业链条难以向高端开发领域延伸,直接导致农村只能售出低附加值的原产品。

(三)融合主体孱弱,小而散小而弱问题突出

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长较快,但质量参差不齐,多数是家庭农场、合作社及本土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户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尽管市场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较好,但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龙头企业竞争力弱,产业融合引领作用不强。现有各类行业协会多数属于松散组织,在推进区域化、品牌化方面服务能力不足。

(四)农户不能充分分享农业产值和附加值

贵州在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方面作了很多扎实有效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实力的新型农业主体比较缺乏,而参与农业经营的龙头企业又大多涉足非农领域,农村居民不能够充分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大部分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实际作用中显得十分脆弱,一方面很多新型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利用其在产业链中的强势地位,获取了产业发展的大部分利润,而农民处于产业链的弱势地位,主要还是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而产业链利润主要集中于二、三产业,导致农民难以获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利润,进而导致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在合作中地位不平等,合作诚信度低,导致订单违约率高,没有形成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与共的局面。

(五)农村产业融合要素供给不足

贵州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深入推进。贵州作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山地省份,国土面积的92%是山地和丘陵,喀斯特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1.9%,天然限制了土地资源供给,其中农业用地尤为稀缺,导致土地流转成本过高,难以满足现代产业融合发展对大量土地资源集中使用的要求。农业因前期资金投入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时间长,对投资吸引力不足;又因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的影响,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近年来,贵州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严重,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老人和妇女,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低、青年后备力量较弱、文化程度较低,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从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型融合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对贵州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立足自然资源特征,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精耕细作、精深加工、精准扶持,打造精品农业,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在夯实山地特色种养业的基础上,拓展多种产业,深挖农业的多功能性,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和扩大农业农村服务业,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聚焦区,让贵州山地优质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商贸流通、市场开拓、电商业态、旅游农业协调发展。

(二)促进产业链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推动农业产业价值链上下贯通、充分延展,促进山地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纵向融合,实现山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种、养、加一体化生产及商、贸、服一体化运作。促进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及乡村康养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效融合,在创新商业管理运行模式、共享基础设施配套、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开展有效合作。调整财政投入、贷款担保等扶持资金向农村产业链协同发展项目倾斜,积极引导产业链之间互补共融,强化产业链协同效应。

(三)培育多元化、多向性的新型融合主体

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综合实力雄厚、运营模式先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推进“三变”+“三联”的联动模式,发展多领域、多种形式股份合作。不断壮大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运输、现代营销、智慧农业等。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农户能力,强化作为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

(四)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

以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持续增进农民福祉为核心,引导“三产融合”主体之间及其与小农户之间紧密合作,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共赢、包容互促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创新订单农业,建立订单农业信用体系,鼓励、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发展“互联网+订单农业”模式。大力推广毕节“六联六带”的利益联结模式,实现有利可联、有法可联。

(五)强化要素保障,激活市场活力

第2篇

农业 科技 创新 思考 农村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 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把材料学技术、制造技术、工程技术、控制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融为一体。借助于农业工程设施,使农业减少甚至摆脱对自然条件和人类劳动的依赖,要积极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速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将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要突出信息科技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方面的重要地位,早日实现精确农业。 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加强品种选育,种子质量标准化,优质苗木工厂化研究开发,建立产业化种植基地。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建立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品转化率和附加值。实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行动,加强区域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现农业科技工程化。实施绿色食品科技行动,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向导,开发各种绿色食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带动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减灾农业科技行动,重点加强生态林、节水农业、重大病虫害测报防治、避洪避涝和节水抗旱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实施科技致富示范行动,分区域搞好科技致富,坚持以科技开发为主,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农村致富奔小康。

二、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科技物化为劳动资料、创新的生产工具,使劳动手段更加现代化;科技发展使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创新部门的技术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技术承接和基层信息反馈作用。科研和推广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一对孪生兄弟,加强两者的对接融合合作,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县历来注重借用外脑、引进外智,充分发挥高层次专家学者和产业基地能人的指导、带动作用,每年各产业通过承担各级农业科技项目,邀请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我县讲学培训指导,提升科技应用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以及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推广服务队伍,才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三、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农科教结合就是以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为中心,以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手段,以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为动力,把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农村科技和教育事业的整体功能和效益。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农科教结合,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之一,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力提高农民素质。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进行电视专题讲座、科普讲座和下乡活动,直接把科技送到农民手里。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农业、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氛围,增加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采取相关配套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既要稳住农业科技人才,又要鼓励人才合理流动。要千方百计地稳定现有农业科技人才,使其安心工作、专心钻研,也要允许合理的人才流动,尽量使其“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科研和推广人员要树立起强烈的市场意识,研究开发和推广有市场前景和发展前途的成果,再依据市场反馈信息指导下一步工作,以形成研究、开发、推广、转化的良性循环。加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用以物化的技术,适宜个体、集约经营的技术来增强生产能力。在科研机构的设置上,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和机制创新,建立起使国有科研单位的成果通往企业的桥梁。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上狠下工夫,加快发展步伐,以利于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目标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宋惠昌,何建华.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第3篇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 “三化” 载体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基本内容,对于实现河南“两大跨越”、加快中原崛起意义重大。近年来,安阳市以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发挥产业集聚区推动“三化”协调发展的载体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主要做法

(一)完善功能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安阳市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径,不断完善集聚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坚持以平台建设破解要素瓶颈制约,不断提高集聚区综合承载能力。通过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定期督导、考核评比等长效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建设投资倍增计划和大招商计划,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证集聚区基础设施功能。仅2010年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5.6亿元,新修道路234.3公里、管网425.9公里、电网61.6公里,标准化厂房60万平方米。

(二)发挥集聚效应,打造特色地方工业

安阳市以改造提升冶金建材、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以培育壮大新能源、现代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群,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进特色园区建设。坚持“现有企业要有新项目,新上项目要有新水平,新上企业要有新技术,新技术要能支撑新产业”的工作思路来推动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目前,安阳已经初步形成林州市装备制造、殷都区钢铁精深加工、安阳县冶金建材、内黄县高档陶瓷、滑县服装、汤阴县食品医药、高新区电子信息与新能源等特色产业经济。

(三)实现产业“链”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安阳市紧紧围绕“节约、循环、低碳、发展”的理念,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循环型经济体系。一是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循环型工业产业链:大力延伸采矿―炼铁―钢坯―板材、线材、铸管―精密铸造、装备制造的生产链条,实现原煤―洗煤―焦炭―煤气收集―煤气发电和焦油提炼―化工产品开发的煤化工价值链,推进矿石开采―熟料―水泥―预制板产品链条延伸。二是依靠农业大市资源,多种途径建设循环型农业产业链:打造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循环链;打造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链;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形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

(四)强化工业引领,促进农业现代化

为了更好统筹“三化”协调发展,安阳以产业集聚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通过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整体规划,避免“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现象;利用集聚区工业技术聚集优势,促进农业生产科技进步,增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通过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通过开展土地整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2010年,安阳粮食生产稳定在800万亩以上,连续8年增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50家,发展高效农业面积105万亩,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园237个,六大特色农业引领区初见成效。

(五)引导人口集聚,加快产城融合

坚持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和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相结合,通过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从农村向中心社区集中,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同时,各产业集聚区按照“产城一体”的发展要求,统筹规划居住和商业组团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高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实现农民“未进城,已务工”。2010年,安阳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已集聚工业企业1026家,容纳就业人口达到16.9万人,仅2010年就新增就业人口3.9万人,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4%。

二、经验与启示

(一)以平台建设破解集聚区要素瓶颈制约,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产业集聚区作为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资源集聚的重要载体,建设中的资金、土地及技术要素的瓶颈制约,直接影响着自身作用的发挥。安阳市坚持以平台建设破解要素产业集聚区的瓶颈制约,积极推进投融资平台、中小企业担保平台、土地整理和开发平台建设,多渠道、多模式地筹措集聚区发展所需资源,以硬件要素保障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三化”协调发展中的载体作用。

(二)以产业集聚发展拉动增长极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

安阳市在推动“三化”协调发展中,努力促进钢铁、煤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能源、医药和电子等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持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安阳市通过加快新型工业化,一方面为推进城镇化提业支撑、就业岗位以及财力支持,以产兴城;另一方面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促进生产率提高,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更好地发挥了以工哺农的作用。

(三)统筹集聚区布局,加快城镇化步伐

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安阳市实施“以城带产”战略,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城镇发展的载体,科学制定功能区空间布局,吸引人口、企业快速集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由此可见,“产城融合”的突破口就是激发集聚区社区的活力,把集聚区打造为城镇社区,把城镇社区提升为产业发展服务区,从而实现由工业园区向产业集聚区转型,再向产业社区提升,最终实现向城市特色功能区的嬗变,推进产业聚集区的产城融合发展。

(四)以劳动力转移撬动土地流转整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业现代化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任务,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助推器。在家庭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的情况下,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安阳市以产业集聚区所辖村庄为试点,采取“先流转土地,后合并村庄”的模式,为集聚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然后对村庄进行拆迁、改造、合并,提供土地资源,以劳动力转移撬动土地流转,以人口转移推动土地整合,进而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培育品牌集聚区,树立“三化”协调发展的示范样板

根据不同区域发展特征、发展阶段和产业特色,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品牌产业集聚区,以引导、示范作用,推进全省集聚区建设;大力支持品牌集聚区建设研发中心,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以技术创新带动形成、壮大一批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打造“三化”协调发展的经济支撑。

(二)壮大产业集群,打造“三化”协调发展的动力引擎

以项目建设为中心,拉长产业链条。一要把握市场发展动态,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实际,依靠培育主导特色产业集群,壮大经济总量,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二要依靠引领好集聚区项目建设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牢牢抓住重大项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集聚区主导特色产业定位去谋划新项目。注重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关联度高的项目,以赢得未来发展先机。

(三)推进产城融合,筑牢“三化”协调发展的核心纽带

一是要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规划理念制定发展规划,注重产业功能、生态功能、城市功能的融合,加速产业聚集、产城互进共促一体化发展。二是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明晰产业定位,推动集聚区建设。三是要坚持集约发展,注意节约利用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着力引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高端发展。

(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以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村庄迁并、存量用地挖潜以及荒地开发改造推动盘活闲置土地。坚持引导和控制现有存量土地的集约利用,适当提高规划布局集中度,提高产业集聚区建筑容积率。

参考文献:

①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J].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09(18)

②夏春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纵横,2010(10)

③耿名斋.“三化”协调发展与发展方式转变[N]. 河南日报,2010-04-21

第4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081-03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农业产业化,历经探索起步、发展完善和创新提高阶段,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1]。但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业产业化与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相脱节,农业产业化基本以生产贸易型为主,科技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因此,加强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也愈显重要,成为关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大课题。

1正确把握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内涵

什么是农业科技产业化?对此,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概念。笔者认为,农业科技产业化是以高新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主导,以农业技术商业化为主线,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有利于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确把握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内涵,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

1.1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

按照社会效益的大小,农业技术创新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经营型农业技术创新,以创新者、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效益为主,如种子、农药、化肥、加工技术等;第二类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导的公益型农业技术创新,以生态效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主,如资源与环境、耕作栽培技术等。农业科技产业化主要是指第一类经营型农业技术创新。

1.2坚持以农业技术商业化为主线

经营型农业技术创新的产业化是指从技术创新源到技术市场化开发的全过程中,由一系列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创新主体连接起来的、使科技开发价值不断增值的创新链条集合体[2]。这一创新链条集合体是一个复杂网络系统,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投资机构、政府、中介机构、推广机构等多元化创新主体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创新功能。高新技术商业化是贯穿农业科技产业化的主线。2005年,农业部科教司和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联合对全国29个省(市区)的187家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拥有独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有124家,占调查样本的67%,与科研单位、大学联合设置的有47家,占25%。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创造更大的市场收益,已经成为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普遍选择。

1.3坚持以企业为产业开发主体

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实施主体应该是从事农业科技产业开发的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科技型企业,而不是一般的生产贸易型企业。国际上对科技型企业有三项公认的标准,一般采用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大于3%,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大于10%和创新产品占企业销售收入大于50%作为衡量科技型企业的指标。虽然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绝大多数以农业科技开发为主业的农业企业都达不到这一标准,但这一企业发展方向却是势在必行。

1.4坚持用高新科技和现代产业组织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科技产业化实质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就是使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渗透和扩散,从而造成农业科技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不断增值,农业关联产业不断扩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链系统。同时,随着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各个环节及关联产业的渗透和扩散,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产业组织方式、增长方式、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根本性改变[3]。因此,农业科技产业化不仅是技术创新和转化问题,它与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密不可分,也只有在现代产业组织方式条件下,农业高新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其增产增收效果。

1.5以建设创新型现代农业为目标

各国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都反复证明,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4]。在中国推进现代化农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不仅是一场生产力的变革,也要求生产关系作相应的调整[5]。当前,我国应结合中国实际,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6]。

2推动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推动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产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企业主体、协同创新、技术跨越、产业提升”为方针,大力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这一发展思路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2.1企业主体

以农业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企业中,科技型企业比例很低,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农业科技产业化最终必须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因此,要把培育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转型。

2.2协同创新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从节约研发成本、追求规模经济、提高组织效率、分散投资风险、加强资源互补、防止恶性竞争、创造协同效益、构建竞争优势等内部驱动因素出发,必须加强与多元化创新主体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以迅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民间协会等,在国家农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多元化的创新主体各自承担着特有的创新功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利用法律、经济等多种有效机制将多元化创新主体按照技术商业化的规律将它们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价值不断增加的共生共荣的农业科技价值链网络系统,这是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7]。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从技术创新源到大规模技术市场化开发的全过程视为多元化创新主体以利益为纽带链接而成的多元组织节点链条集合体,通过农业科技产业链条上中下游所有组织节点的紧密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专业化水平,增强协同创新效率,从而达到科技产业链系统中的所有组织节点运作效率最优化、利益最大化,促进科技成果沿着科技产业链网络系统迅速而高效地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8]。

2.3技术跨越

从理论上讲,技术跨越是指技术后进者以非连续性飞跃式发展的方式,赶超先行者并接近、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质变形态[9]。具体地讲,技术跨越发展是在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集成自主创新和国外先进技术,跨越农业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应用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高新技术和产品,进而形成农业科技产业后发优势,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

2.4产业提升

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企业多以生产贸易为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创新产品在总产值中的比例低,精深加工产品的档次和比例低,因此,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就是说,要通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层次,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3加快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加是农业科技产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围绕这一基本目标,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产业系统创新能力,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3.1实施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战略

必须坚决打破旧体制产学研相分离的体制,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战略,构建农科教、产学研府民紧密结合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创新体系。首先,要增加对重大关键性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协同攻关,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二要加大对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的主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培育其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紧密结合[10]。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加速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加农民收入[11]。政府培育和扶持一批技术水平高、持续创新能力强、管理科学、产品市场前景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3.2建立统筹发展协调领导机制

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针对我国农业科技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政府主管部门应统筹协调领导全国和区域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统筹协调农业科技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统筹协调农业科研教学机构、企业和中介组织,充分调动全国涉农部门的积极性。政府在农业科技产业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3.3扶持农业科技产业重点项目

科技产业化项目在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中起到链接多元化创新主体的,集技术、资金、人才等多种创新要素综合纽带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好这一链接杠杆[12]。以技术跨越、产业提升为目标,选择一批影响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农业科技龙头企业集群,重点扶持技术高、效益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业高新科技领先龙头企业,重点扶持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4加快建设技术转移交流平台

技术转移交流平台在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中起到促进技术信息在多元化创新主体之间快速流动、快速升值的作用。应抓住农业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时机,不断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农业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流信息平台,并使其成为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技术的网络信息交流和建立中介服务机构等方式,加强企业与农业科研教学机构的信息对接和技术对接,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农业科研教学机构的成果转化。

3.5构建农业科技产业中试基地

中试基地在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中处于技术孵化创新的关键环节,要加快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产业中试孵化基地,构建高水平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并使其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平台建设,增强农业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和配套适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支持技术研究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的关联性项目。完善农业科技产业孵化器,培育农业科技中小企业集群。促进各类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型企业的成长,增强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13]。

3.6制定农业科技产业优惠政策

有关产业创新的优惠政策是促进多元化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剂,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农业科技企业实行免税、减税和低税政策。允许农业科技企业在税前按销售收入计提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基金,并把实际投入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相关费用抵扣税金。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并允许部分购买费用抵扣税金。对投资或再投资于高新农业科技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适当延长所得税优惠年限。要充分运用财政支持、金融信贷、引进外资、风险投资等多渠道,解决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连贵,张照新,张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成效及未来发展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8,(31).

[2]黄钢,等.科技价值链创新是提升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力的关键路径[J].农业科技管理,2007,(6):1-5.

[3]蒋和平,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思路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5]万宝瑞.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策[J].求是,2008,(4).

[6]黄钢.新时期中国农业高科技企业的管理变革[J].经济体制改革,2006,(1):127-130.

[7]黄钢,徐玖平.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

[8]黄钢,徐玖平.论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与农业科技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05,(4):1-5.

[9]潘伟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企业跨国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0]王玲.论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实施主体及协同创新[J].四川农业科技,2008,(2)

[11]卢江勇,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08,(6).

第5篇

一、工作总体要求

年工作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分支行行长会议以及州委州政府有关重要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业务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支持“三农”为重点,合规经营,改革创新,严防风险,有效发展,突出抓好基础管理、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好总行提出的支持粮棉油全产业链发展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两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做到“一确保,一重点,二突出,一择优”。业务发展要立足“早”、突出“好”、力求“快”,做到“四结合,一择优,一择重”,实现各项业务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三、主要工作

(一)粮油信贷业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粮油收购和调控政策,及时足额供应粮油收储信贷资金。一是支持政策性收储轮换;二是做好市场化粮油收购贷款业务;三是审慎稳妥做好涉粮商业性贷款业务。

(二)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突出支持水利水电建设。加强与水利部门的沟通、合作,支持纳入政府规划的农业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江河湖水系治理、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等涉农水利项目。二是突出支持新农村建设。重点做好农村土地收储、整治和农民集中住房建设为主的新农村建设贷款业务,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三是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三)择优支持特色农业发展。一是择优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国家、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的项目。二是积极支持市场前景好、社会效益好的各类农业中小企业。

(四)抓好存款组织。坚持推行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综合营销的工作机制,有效推行存贷一体化战略,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组织吸纳好县域企事业单位存款、财政存款和同业存款。

(五)加强结算管理。一是树立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客户、方便客户的结算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的结算方式。二是确保资金汇划渠道畅通,积极开办银行承兑汇票等票据业务,全面深入推进牡丹金山卡和网上银行等离柜结算业务,大力推行非现金结算。

第6篇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根本保证,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我们要努力发展农业,增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农业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力,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应该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危机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248-01

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农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只有大力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选择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 在我国,农业环境大部分存在恶化现象、生产存在着一定的威胁,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业资源的科学利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发展农业的生产力,创造生态农业,发展农村的经济建设,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危机

1、生态环境的面临的现状

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但要满足人类需求,还要保护好环境,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要求。就是不能破坏农业的再生资源,不能以降低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农业生产的发展。我要要做的是加强农业的生态环境,就是要把现代科学和农业技术相结合,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是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相结合,建立起一个具有生态合理,功能良性循环的农业发展规划。

在我国,要从实际出发,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发展种植业和林牧副渔相结合,利用传统的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协调好经济和环境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贫困问题现状

现代农村人口增长得过快,与农村的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发展条件还不相适应,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难等问题,现我国有将近五千万贫困人口分布在农村,贫困现象会造成资源环境的恶化,从而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

3、国际市场带来的压力

随着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国际廉价农产品对我国市场带来了强烈冲击,进口农产品急剧增加,国内价格随着国际价格变化,大量农产品的进入,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口粮食占用外汇导致了投资水平的下降,从而经济增长速度也急剧下降。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我国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尽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和农业社会的全面进步,让资源环境同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可采取几种防御对策:

一是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提高农业的抗灾减灾水平。比如北方干旱地区要以改土治水为主,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农田,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发展的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

二是建设农业发展循环模式。我们应针对当地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自然资源,寻求一种适合当地环境的循环模式,比如小麦玉米的粮食种植产业链模式,或是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深度综合开发,形成一种种植业废弃物再利用的模式,又如对畜牧业,我们可以进行粮食、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粪便、沼气、农作物这样的生态循环链,这样可以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四、发展现代农业

对于传统的农业来说,现代农业广泛地应用了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进行科学的管理方法,形成一种社会化农业,是农业的最新阶段。

我们可以建立一整套再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使农业生产技术如育种、栽培、土地改良等科学的农业技术广泛的应用起来,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为科学,现代化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不再是手工农具生产,而转化为机器的大生产,农用汽车、耕耘机、农业飞机等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这样使得农业企业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农业出现地区分工,形成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从而产生农工商一体化。

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大幅度提供农业的产量,劳动的生产率,土地的利用率。

五、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第7篇

近年来,我县在全市率先规划建设了昆山都市农业园区、新兴特色蔬菜园区及蛟龙现代农业园区。目前,昆山都市农业园区已建成集生产、初加工、营销、出口创汇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践证明,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行农业园区化、土地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业特色化、产品安全化,是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民长效增收的有效方式。为推广“三个农业园区”建设经验,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建设,根据成委发〔*〕36号、37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紧紧围绕县委以“*”为核心的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发展思路,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按照“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步伐,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按照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及农业产业发展总体布局要求,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市场化经营”的原则,实施“3+20”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计划,即重点发展昆山都市农业园区、新兴特色蔬菜园区、蛟龙现代农业园区,因地制宜规划建设20个现代农业园区。*年初启动20个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力争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大见成效,三年全面完成。把园区建成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农业科技示范应用、三次产业互动的示范区和重要载体。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规划与编制

1、坚持“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切实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园区规划力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农业招商引资、一三产业互动相结合,统筹规划,统筹实施。园区选址要体现资源条件、环境质量、连片规模优势,立足长远,避免与城镇、中心村建设用地发生矛盾,确保园区用地,推进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2、园区产业定位要准,力争突出一园一业。通过1-2年的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为集生产、初加工、销售、培训、示范、观光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现代化基地,打造成为农业科技现代化、运作机制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现代农业载体。

3、各镇(街道)要根据自身的实际,于*年初完成园区总体规划,并通过审批尽快启动,强力推进园区建设。

(二)建立审批机制

1、申报条件:符合*县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总体规划及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园区具有一定的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基础;农用地规模经营5000亩(含5000亩)以上,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充分尊重民意,激发镇(街道)、村(社区)、社(组)干部和村民建设园区的主动性、积极性。

2、报批程序:各镇(街道)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提出申请,经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审议通过后,报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审定。

(三)确定园区建设重点

各镇(街道)牵头组织实施园区建设,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鼓励国家、省、市农业龙头企业(业主)作为园区建设主体,投资建园;大力扶持我县农业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进入园区,从事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农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园区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园区内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道路交通设施、低压电网设施建设。切实抓好设施栽培、种养结合循环经济及生产技术所需的配套设施建设。

2、建立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切实加强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重点发展瞄准大中城市和出口需要的水果、禽畜、蔬菜、花卉等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

3、推进标准化生产。认真抓好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按照国家和地方现有的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努力培育和创建有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4、推进农业观光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依托园区内的区位优势、自然生态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景观优势,推进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互动发展。

四、政策措施

园区建设以社会资金投入为主,财政给予扶持。入园企业同等享受县内现行相关农业扶持政策外,县财政从*年起设立专项建设资金用于支持园区建设。*年批准启动的20个农业园区,县财政按每个园区500万元给予补助,具体补助办法由县财政局、农发局制订,报县政府批准后由县农发局、县财政局组织实施。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园区内基础设施,设施栽培,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种养结合循环经济,农业机械化设施建设等,各镇(街道)按一定比例安排扶持资金。对获得3A级及4A级的旅游景区的农业园区,县财政分别给予300万元、500万元奖励。

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等相关项目,均优先安排在园区实施。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协调。为统筹推进工作,成立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促进园区快速发展。各镇(街道)、县级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切实推动园区建设。

第8篇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全局工作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推进“三化同步”的紧迫任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我市是渔业大市,渔业总产量已连续10多年居全省首位,现代高效渔业规模全省第一,渔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也是推进我市现代渔业跨域发展的重要时期,实施渔业现代化工程意义重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渔业现代化工程的重要性,紧紧围绕目标任务,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渔业发展质量,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村繁荣和渔区和谐稳定,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作出贡献。

二、实施渔业现代化工程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高效、品牌”三个理念,突出“质量、安全、效益”三个重点,确立“合作、开拓、创新”三个方向,按照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方式产业化、生产手段信息化、从业人员知识化和渔业发展可持续化的“六化”标准,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的要求,依据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定量测算结果,结合我市渔业发展实际,我市要在2017年底前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具体实现目标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到2015年全市渔业增加值达到135亿元,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达20%,高标准鱼池比重60%,渔业综合机械化水平80%,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7%,渔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73%,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70%,农民人均渔业纯收入810元。渔业产出效益、科技进步、产业经营、设施装备、生态环境和支持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立渔业现代化体系,有条件的县(市)率先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

第二阶段,到2017年全市渔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25%,高标准鱼池比重67%,渔业综合机械化水平86%,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渔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80%,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81%,农民人均渔业纯收入1000元,全市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

三、实施渔业现代化工程的主要内容

(一)加快推进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建设。

在高效设施渔业建设上,继续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广高效健康养殖模式,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巩固提高异育银鲫、中华绒螯蟹、南美白对虾等三大主导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条斑紫菜和克氏原螯虾产业,加快发展斑点叉尾鮰、黄颡鱼、鳗鱼、滩涂贝类等名特优养殖品种,使其迅速形成规模和特色,提升渔业的集约化水平和产出效益。到2017年,全市要培植2-3个产值过50亿元的主导产业和4-5个产值过10亿元的主导产业,建成高效渔业面积200万亩,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设施渔业基地50万亩以上,占比达到25%。

在水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积极推进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建设,从发展特色产品入手,逐步建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以基地带市场,市场带养殖户的有机结合。组织实施集团战略,引导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创新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组建行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产品主导型等大型企业集团。在现有基础上,全市要培植10家省级龙头企业和2-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要超现有基础的2倍。努力扩大加工领域,激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加工企业积极开展鱼、虾、蟹、贝类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加快开发即食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着力推动我市水产加工业向科技型、工业化、高端化方向转变。加快推动依托渔港的专业市场、依托生产基地的特色市场和城市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培植1-2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水产品专业市场;鼓励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力争使我市水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提高到80%以上。

在质量渔业建设上,全面建立养殖日记制度,抓好投入品的督查管理,实行定时定点监测监控,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市级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县级检测站和水产品批发市场与大型农贸市场速测点三级质检体系建设,切实抓好养殖、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质量监控。加快推进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和“三品”建设,到2017年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在规模加工企业中全面推行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ISO14000系列管理标准和HACCP管理模式,尽快与国际接轨。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创牌争优力度,使水产品品牌化,品牌产品超市化,超市产品绿色化,努力提高我市水产品的知名度、覆盖面和竞争力。

在休闲渔业建设上,充分利用我市西部荡滩和滩涂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选择靠近大、中城镇,交通方便的池塘,或在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荡滩、河汊、港口、滩涂和沙洲上,建设、沿通榆河、沿湖荡三条以传播渔文化为主的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休闲观光线。在发展形式上,打破单一产品、单一格局,发展集观赏、垂钓、观光、饮食、娱乐于一体的高层次休闲渔业。

(二)突出推动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建立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根据我市今后一段时期的切实需要,实施重点科技创新计划,围绕养殖容量与水产增养殖、设施化渔业与集约化渔业等重点领域开展自主创新;围绕小龙虾生态养殖与加工、黄颡鱼育苗与养殖、河蟹生态育苗与养殖、滩涂贝类增养殖等我市的优势水产品进行技术集成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联合,在贝类、蟹类深加工和水产即食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及生物医药上协作攻关;加强科技合作,积极开展生物防病、环保型饲料、安全渔药、循环水养殖、海洋牧场、浅海养殖、节能减排等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到2017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70%以上。

2.构建现代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强化与名牌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科技成果与生产衔接搭建平台。支持省级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海洋与渔业科研基地,加快推进海洋与渔业研发中心、渔业科技示范区、渔业科技大联盟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再新建2个研发中心,15个新型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区,30个科技成转化平台,增强渔业科技创新能力。

3.提升先进渔业技术应用水平。积极实施现代良种覆盖工程,建设完善省、市、县级良种场、规模苗种场,配套提高苗种生产基地规模,保证养殖业对优良苗种的需要,实现主导养殖品种纯良化。大力实施“三新”推广工程,通过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送科技下乡活动等,推动技术人员与养殖户直接对接,加快集约化养殖技术、立体套(混、轮)养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引导科技成果持有单位,通过创办企业,自行转化科技成果;扶持科研部门带课题进入企业,解决企业的生产技术关键,直接转化成果;鼓励科技人员带成果、带技术下乡创业,实施成果转化。每年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1-2项,推广渔业实用技术5-10项。

4.加快现代渔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大现代渔业人才培训力度,2017年前,培训现代渔业技术推广人员1000人,培训龙头企业负责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专门人才1万人,持证现代职业渔民达到6万人,提高专业素质,壮大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基层渔业骨干人才进院校培训深造,提高创新能力和推广水平;鼓励技术推广机构、大专院校毕业生、水产专家等,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创新创业,提高技术水平。

(三)切实加强渔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1.加快鱼池改造步伐。组织实施百万亩标准化鱼池改造工程,加快鱼池浅水改深水、土坡改硬坡、分散改连片的标准化改造步伐。加强养殖集中区域中小河流的治理,开展连片养殖区域主进排水干渠疏浚整治,配套完善中、小型进水泵站及养殖用各类闸、涵、洞等,建立养殖区基础设施养护管理的长态机制。到2017年,全市新、改建高标准鱼池120万亩,高标准鱼池面积要达到养殖总面积的2/3以上。

2.提高渔业装备水平。全面推广“双机一饵”等鱼池配套,完善提高养殖区域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设施渔业建设,大力推广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微孔增氧等先进设备,提高健康养殖水平;积极推广钢架大棚、日光温室、智能化管理等现代渔业设施,开展多茬养殖。加快现代规模渔业基地建设,配套建设进排水、环境控制、饵料投喂、疫病防治等机械化自动化设施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加快建设鲜活水产品运输冷链,促进水产品流通销售。到2017年全市渔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以上。

3.加快五大渔港建设。继续配套完善好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加快建设东台弶港、大丰斗龙港、响水和翻身河港等4个一级渔港,完成码头工程、核心区开发工程,完善配套设施。到2017年,力争在我市建成5个国家级渔港,同时依托港口建设,加快加工集中区和聚散结合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通过以渔兴港、港城联动战略,建成五个特色渔港城镇。

(四)积极推动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渔技推广服务体系。配套完善10个市、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加快知识更新,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履行技术推广、病害防治、防疫检疫和水产品质量检测监管职能;重点建设30-40个区域性乡镇渔业技术指导站,加强人员培训,配备必要设施,改善工作条件,增强基层渔经服务;培育、扶持技术咨询、信息服务、苗种供应、水产品销售等服务实体和中介组织,建立健全市、县、乡、点四级推广服务体系。

2.大力发展渔民专业合作组织。以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加渔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采取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示范推广等措施,积极引导渔农民组建各类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积极推广优秀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对渔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分类指导、监督管理,有效提高各类渔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化水平、行业自律能力和竞争优势。到2017年,发展各类渔业合作经济组织300个,渔民参加合作组织人数达到渔民总人数的80%以上。

3.逐步扩大社会化服务范围。积极推行以苗种、饲料等生产供应和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形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共同参与渔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利益共同体,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力争使我市渔业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60万亩以上,占比达到80%;加大鱼虾病害测报网络、渔业环境监测站点的布设,加快发展渔业服务热线、手机信息平台,及时为渔农民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大海洋环境、渔业环境监测站点的布设和监测力度,做好对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渔业现代工程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发展渔业作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来抓,重视渔业生产,在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对于渔业现代化的整体目标、发展方向和具体部署,务必做好规划,逐步加以实施;对于试点项目,要细化分解,组织实施,定期检查,分阶段验收;在政策引导上,由偏重扶持传统产业向扶持发展新兴产业转变,由偏重产业发展指导向依法强化管理转变,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渔业资源,出台发展渔业生产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行水域养殖开发,发展渔业生产。

第9篇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079 ― 02

一、引言

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农产品产地,也是我国绿色食品的主产区,享有“绿色食品之都”的美誉,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齐齐哈尔市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齐齐哈尔市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科技化、规模化、组织化的发展要求,要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目标,必须不断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替代落后的农业生产要素。现代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可以有效连接农业技术研究领域与农业生产领域,使最新的农业技术快速转变为农业生产力,齐齐哈尔市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找到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齐齐哈尔市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相关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齐齐哈尔市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支持不够

首先,齐齐哈尔市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是按照齐齐哈尔市的行政区划,分行业设立的。在这种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影响下,造成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分割现象严重。农业推广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地方之间、各部门之间出现了抢占资金和项目等问题。齐齐哈尔市基层单位往往按照自己的特色产业和地方需求,确定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缺乏统一的协同与配合,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效率较低。其次,齐齐哈尔市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项农业技术推广都带有浓烈的政府背景,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对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了解不够,往往根据相关各部门上报的资料确定相关政策,加上政府本身对农产品市场缺乏足够了解,造成农产品产销衔接不畅。政府在推广农业技术时又会人为设定一些强制性指标,有些不切实际的指标会带来资源的浪费。最后,齐齐哈尔市县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不同,农业技术推广不仅具有行政管理性质,又带有经营创收性质,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相关职能机构出现职能错位,弱化了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地位。

(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较低

首先,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存在知识结构落后、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优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短缺。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农业技术推广资金较为短缺,不能为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供较多的学习与培训机会,无法及时将最新的农业生产新技术传授给农民,仍然将已经落后的农业技术向农民传播,此外,农业技术推广基层工作人员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工资收入较低,与经济、金融等热门专业相比,农业专业的大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基于工资、福利等经济条件考虑,大多数农业相关人才更愿意去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不愿意去工作条件较差的基层地区工作。其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较低,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门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应该具有较为专业的农业生产知识,而农业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很少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很多在齐齐哈尔市从业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并不是农业专业人员,其他工作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就开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三)农业技术科研单位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首先,农业技术科研单位是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创新源头,但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带有浓厚的政府背景,农业技术科研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地位也没有得到政府重视,造成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缺乏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这就造成了齐齐哈尔农业技术科研单位重视农业技术理论研究,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大量农业技术科研人员脱离农业生产实际,导致农业新技术转化率不高。很多农业技术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拥有丰富的农业知识,进行了大量的农业新技术研发,但由于缺乏政府的有效支持,这些很有市场前景的农业新技术没有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开来,不能及时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其次,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科研单位与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属于不同的部门,两者缺乏有效地沟通,协作能力较差,农业技术科研单位的农业新技术无法及时推广。最后,作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效手段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在齐齐哈尔市发展较慢,规模较小,发展不平衡,不能帮助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完成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四)农业推广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农业生产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促进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新技术推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齐齐哈尔市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加上农村地区面积广大,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受资金、技术等问题限制,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首先,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较差,农户互联网接入率较低,加上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认识不够,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通过信息化手段接受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了解不多,导致齐齐哈尔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水平较低。其次,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网络不够健全,乡镇与农村农业技术信息化服务结构较少,很少有农村设立农业技术信息推广服务机构。

三、相关对策

(一)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首先,齐齐哈尔市政府要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质,完善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服务职能,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具体工作中,应该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企业力量,扩大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范围,政府还要制定适应本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为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证。其次,要建立顺畅的农民反馈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不是简单的技术传输,更要保证农业技术供求双方的切实利益,因此要建立顺畅的农民反馈机制,根据农业实际需要的变化,及时改变农业技术推广内容与方式,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和方案,良好的农民反馈机制也可以及时反映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实现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和发展。最后,要不断改进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由于齐齐哈尔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特点。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要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适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发挥农民使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

(二)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

齐齐哈尔市没有为建设现代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必要的保障制度。齐齐哈尔市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应该为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相应的支持。首先,政府应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地区差异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应的法规,当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问题,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也离不开资金支持,而农业技术推广又带有公益性质,必须由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才能顺利展开,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技术研发单位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农业新技术的转化效率。此外,政府还应该及时发现农业技术推广中出现的新问题,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寻找合作机构,解决相关问题。

(三)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水平

农业技术推广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手段。应在齐齐哈尔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方法。建立统一的农业推广信息平台,农民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准确的掌握自己需要的农业技术信息。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平台除了提供相关农业技术信息外,还应该提供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等内容,开阔农民视野。齐齐哈尔市政府还应该投入专项资金提高乡、村的信息化水平,购置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设备,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水平。

(四)推进农业推广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当前,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方向较为单一,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即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农业生产相关的农产品流通、农业发展金融支持等介绍较少。此外,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主体较为单一,往往是政府指定农业技术部门对农民进行技术传播,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农业相关高校等单位,没能在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较大作用。而且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也较为单一,现在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是普通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应大力发展商品化、专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项目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培训与走访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祖培.推广信息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J〕.广西农学报,2003,(06):55-59.

〔2〕宋秀琚.国外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模式及借鉴〔J〕.社会主义研究,2006,(06):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