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9 16:09:11
导语:在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以上所述的现代化教育,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代化也同样适用。我国的语文教育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也从最初的口授到班级授课制,再到现在的多种辅助教具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方式在不断地进行转变。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兴起,为了紧跟时代的潮流,推进小学语文现代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转变教学观念
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对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可以说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各项工作的统率和导引。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学工作者应该树立以下三大原则作为指导思想,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1.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是以教师为核心的,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应该注意到,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作为交往主体共同存在的,没有学生的教学是无意义的,没有与学生发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教学,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应将学生看成相互交往的教学主体,进行对话与交流,共同开展教学过程,完成教学。
2.平等性原则
既然将学生当成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主体,就要树立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的思想,只有价值上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在具体的教学规范中平等交往,由教师传授知识,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学习、交往,双方都要承担相应的教学与学习的义务,从观念上转变教师强于学生,或者学生地位低于教师的错误认识,相互尊重、相互承认。
3.交互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引导学生对教育资源的主动学习,内化教育,达到自身与学生的自我构建,教师不是学生绝对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以教育资源为交往的中介。
三、提升教师素质
推进语文教育现代化,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迎接挑战并且抓住机遇使自身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语文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
1.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
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开拓自身的知识网络。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更要通过大量阅读书籍来提高自身修养,通过多读书避免在课堂上出现一些尴尬场面,提高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信任感。
2.提升教学能力
在语文现代化教学中,除了要求教师掌握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语文教学能力。教师应该加强课堂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且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材施教,对学生和教材都要加深理解,以便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语文教师,必须学会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化的语文教学强调的不是集体化教育,而是充分重视个性化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存在许多因素的影响,譬如认知方式、情感类型的不同,导致不同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应该充分重视他们的个性,要谨记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智慧、陶冶学生的品行,并且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现代化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地推动教学硬件的更新,多媒体几乎在所有城市小学配备齐全,学校也有了微机室,这些新设备让直观教学更好地得以实施。现代化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设备,更好地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生动的图像和声音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大大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并且极大地提高了备课所需要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也节约了板书的时间。
五、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电教媒体;初中语文教学
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了解到农村孩子纯朴、率真,但不善于表达,更不愿意表现,再加上生活的单调,视角的狭小,致使在语文课堂上发言不踊跃,课堂气氛压抑。面对一轮又一轮的教育改革大潮,不甘落伍的我,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也积极投入到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也深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不利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新的世纪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信息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今,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大胆地教学改革实践,我找到了一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方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巧妙的导入,可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学生之所以喜欢语文,喜欢上我的课,主要是因为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如教学《咏怀古迹(其二)》一诗时,在上课前我就让学生反复欣赏《昭君出塞》的主题曲“倾心相许”,当时学生就被那优美的旋律所吸引,学生个个听 得入迷并询问我:“这是什么歌?谁唱的?”我一一答复他们,同时还让他们留意歌词,想一想歌词中描绘的是哪个人物?上课后,我又用一组图片导入。当学生猜出昭君时,我让学生自己说说心目中的昭君。之后顺势导入新课。今天我就带每位同学走入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二)》,亲身去感受一下杜甫心中的昭君是什么样子的。结果整节课学生兴致勃勃,教学效果很好。
二、再现课文情境,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我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有时采用以语感训练为主线的电教(或多媒体)基本课型,诸如听读欣赏课、速读速听课、艺术表演课、渗透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可再现情境,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铺路搭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
初中语文教学形成重点、难点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教材中某些文字内容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缺少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中间媒介。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铺路搭桥,可以让教师通过挖掘教材本身的潜在因素,以形象的画面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艺术感染力的影响下观察事物,减缓攀缘思维高峰的坡度,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鲁达三拳打死郑屠这一情节最能体现鲁达疾恶如仇的性格,这一情节也是课文的精华和重点部分,光靠读课文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教学此课时,通过多媒体屏幕出示电视剧《水浒》中这一段音像,之后用多媒体播放主题歌《好汉歌》,通过铺路搭桥看——电视情节,对鲁达形象的感悟就更透彻了,很好地突破了重难点。
四、视听结合,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带着兴趣去感悟文本。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春》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享受美好的视觉盛宴;又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音乐配乐的课文朗诵,给学生优美的听觉享受。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中去,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朱自清的散文《春》,这样自始至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丰富表象,活跃思维,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农村孩子阅读是较狭窄,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较少,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唤醒学生对一些生活信息的情感,利于细致观察生活中瞬息即逝的细节和场景。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灵活运用,有效融入。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的问题 观念转变 现代教育技能水平 配套的教学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它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把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深厚的学习兴趣,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近年来,我们农村的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远程教育、宽带网络等已经在很多基层学校得到推广,然而由于农村电化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发展到现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师资紧张、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的能力不平衡、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纵观基层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基层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有待全面转变。
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实施者,因而转变教师的观念是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首要问题,而教师中普遍存在这么一些思想:一是畏难情绪,大部分教师多年的传统教学方式已成为一种习惯,并且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即已足够应付,大都不愿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二是认为自身教育技能水平较低,运用成为一种障碍。这些思想在教师中占据主流地位。面对此种现象,首先要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让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的发展动态,了解其与社会发展的差距,使教师充分认识并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魅力,以及给我们教育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
同时还要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做一名不断超越自己,敢于跟上时代的学习者,主动地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二、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基层小学中教师的年龄结构极不平衡,个别地方甚至比例严重失调,普遍呈现出中老年教师占大多数,而年轻教师占少部分的现象。中老年教师由于历史等客观原因,大多未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正规学习,即时培训拿到了初级证书,但大多数基础较弱,同时平时疏于练习和接触,随着时间的推移,仅有的一点基础知识也忘得差不多,而且大多数中老年教师的教学方法定型,并成为一种风格,极不容易转变,而现代的教育技术又侧重动手操作能力,中老年教师接受过程慢,其现代化教育技能可想而知。
有鉴于此,要求短时间内达到全体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是不太可能的,并且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则只能对现有教师进行阶段性的,有针对性地培训。
1、对中老年教师的要求:
中老年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较弱,动手能力没有年轻老师强,接受过程较慢,可适当降低要求掌握以下技能:
(1)、熟悉各种不同的课件的运行环境,以及在不同配置的电脑、不同操作下运行的情况。
(2)、了解更多的教学软件,可以将其为教学所用。
(3)、具备一定的电脑和其他硬件的保养知识,时刻让电教设备总坐在最佳状态。
(4)、熟悉投影仪、电脑、音箱、录音机、电视机、影碟机的设备的操作。
(5)、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以及文件的复制、删除、打印等基本操作。
(6)、掌握上网的一些基本操作,如查找相关资料、下载图片声音图像文件、下载软件、发送邮件、传送资料等。
2、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青年教师的动手能力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快,因而相对于中老年教师来说要求应高一些,除掌握以上一些基本技能外,还应掌握以下知识:
(1)、掌握电脑硬件软件的维护。
(2)、掌握一些教学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会制作较为精彩的教学课件,并初步掌握程序设计语言,会制作网页。
(3)、有一定的课件编制能力。
徐礼湘 于 2002-3-30 9:00:22上载(此信息被阅读 354人次)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是当前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理论基础。尤其在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它对于打破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裹足不前的局面,建立新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随着各种教学软件、硬件技术、教学理论及系统方法的发展与交叉,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界定越来越清晰。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就是十分清楚地确认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不难看出,我们强调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的优化组合的综合研究。
实践证明,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生着如下的显著变化:
一、学生想象空间的缺失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办公室里,教师在批改作业的同时还听着站在自己身边的学生背诵着现代诗,要求是:不能添字漏字,必须按原文一字不错地背诵。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的这种“禁令”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避免添字漏字造成分数的丢失,是逼不得已。但是,小学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的发展,而现代诗教育体现的是美育过程。语文新课标提出:“现代诗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诗歌的朗诵中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情感的流露。”然而,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却丢失了美的载体。学生为了在背诵中不出错,只能不断地回忆原文的模样,诗歌的背诵过程似乎是在挤牙膏,何谈情感、何谈诗歌之美?
在现代诗教学中,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情感并且从用词上感受语言的精妙,那么,教学将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如,现代诗《老师,您好》中的两句话“浸透着教师的心血”、“蕴含着教师的辛劳”,学生常常将“浸透”与“蕴含”两个词颠倒,这就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形象上感受,“浸透”和“心血”都是与液体有关的,所以搭配起来更合适;人们通常记得的是创造者本人而忽视了老师的辛劳,因此“蕴含”与“辛劳”搭配更合适。这样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避免出现词语的颠倒。
二、诵读吟咏过程的缺失
走进教室,随便翻开一本语文课本,都会发现:课本空白处是密密麻麻的字,记录的是现代诗的整体含义以及关键词语或语句的意思。我们不得不惊叹:是学生上课时太认真?还是教学方式有问题?据学生说:“这是老师的要求,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同时便于复习。”这不得不深思:这样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含义呢?诗歌的魅力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消失殆尽。
现代诗的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审美及情感的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现代诗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运用诵读吟咏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学生自己要把诗歌读通顺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想象诗歌的意境。通过这种心、眼、口、耳并用的方式,学生能正确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以及它的艺术之美。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激情。
三、学生个性感悟的丧失
在现代诗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将自己的见解或情感直接强压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有时候会让学生感觉到很茫然。在这种情形下,教师便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理解传授给学生,而不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现代诗的内容及情感是贴近现实生活的,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个特别的意境。只要学生多读、多感受就一定会领略其中的韵律美。学生个性感悟的丧失会给他们学习带来思维上的停滞、态度上的消极,进而制约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该在领读中让学生感受着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真正地理解诗歌中每个词语的含义。
关键词:联系生活;了解历史;想象画卷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编入了一些古体诗词和现代诗,我们在教学诗词的时候,是从语言入手,还是从画面入手,需要拿捏得准,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诗词的语言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如何通过阅读美丽、含蓄抑或隽永的语言,触及诗词的意境、诗词的思想、诗词的灵魂,是我们教师课前要认真思考的,对一些经典的诗词要熟吟成诵,对一些现当代的诗词,特别是一些朦胧的、意蕴悠长的诗词,要静品涵咏,才有可能悟到文字背后律动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我在诗词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联系生活,酝酿真情,走进诗词抒写的氛围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生活也是诗词的源泉。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时,我们要把学生领进秋天,去倾听秋的声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因为此时此刻,时令就是秋天了,我们就在秋天里,秋的声音你听到了吗?使学生真正听到的秋声与诗中的秋声产生碰撞和通感,这样就使学生很快进入对诗的语言的阅读和品味,也即先入境动情,再去玩味诗的语言的优美质朴,饱含着对秋天的情感再去朗读,达到披情入文。
二、了解历史,跨越时空,走近诗词抒写的人物
诗词张扬着人性美、情景美,诗词的语言往往是讴歌时代的最强音。诗词中的人、景和情往往交融到一起,彰显出语言的魅力。例如,教学臧克家的《有的人》时,我们就得做好学诗的铺垫,了解鲁迅先生以及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走进鲁迅的小说《故乡》,走近周晔笔下的伯父,走近阿累心中的鲁迅,就这样做一次次心灵的穿越,历史的回溯,做足做好学诗的准备。再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历史背景非常关键。
三、想象生活画卷,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例如,教学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在初读的基础上,利用大屏幕展现古色古香的田园生活画卷或利用教材呈现给我们的画面,使学生观画入诗。在这幅田园画卷中,放飞想象,激荡诗情。
总之,小学语文诗词教学,要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倾听学生的阅读评价,重视学生的阅读思考,进而反复涵咏,达到熟吟成诵、入情入画、赋和成诗。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现状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量是语文教学能否起到良好效果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而课本中的阅读内容更是会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直接影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情况如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研究课本阅读量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用以满足教学需要都是非常合适的。可对小学生来讲,课本阅读量多大才能满足学习需要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注意到了阅读量的问题,规定了量化的课内记诵量以及课外阅读量,但是并未对课本阅读量这一问题作出明确量化规定。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讲,到底读多少课文才能将语文学好,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而个体对于语文的接受程度有差异,使得这一问题比较难得出定论。对于群体教学来讲,课文数量则需要一个基础量化数值,学生的平均课本阅读量的接受速度应当同课时数要求互相适应。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学期掌握一册课本,十二个学期共计十二册课本。而这就为究竟课本阅读量是多少这一问题,提供了空间研究需要。再者,语文教材除受到课时影响,还会受到识字任务的影响,三千字的识字任务应当科学地分配到不同阶段的课文当中去。基础阅读能力应当在特定的时间与阅读量下逐渐形成,作文能力的培养也要在阅读中进行语言材料的积累与模仿。这些都会影响到课文数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学语文课本阅读数量究竟是多少是有很大弹性的。同样是应用汉语的地区,香港、澳门、台湾和新加坡等,课文数量各不相同。本文仅就内地情况作以初步分析。
二、课文内容与形式的改变
我们可以把内地各个版本的教材涉及到的课文按照散文故事、古诗和现代诗等做出初步整理统计,以调查学生阅读内容,然后得出比较数据。经过分析研究,人教、北师大课标和江苏课标等版本教材,课文占教材比例均超过65%,人教统编版达到了83%。均超过全部阅读量的半数。诗歌均在35%以下。数据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都是以现代文为主要阅读形式,现代诗歌、古诗、古文的比例逐项降低。这样设计是因为小学语文的目标是认字识字,再加上语言读写与交际能力培养。而要完成这几项目标,一定要以现代语言文字环境为依托。在新课程改革中,散文故事类型的文章比例缩小,诗歌的比例增加,这种变化同编写理念有很大关系。伴随人们提升语文素养与欣赏水平,教材中增加诗歌含量是不可逆转的变化。而从展现形式来看,各套教材在设置精读与略读课文时,虽然各有不同侧重,附加阅读题材也因为主体阅读不同而呈现出完成不同的变化,但是在编排中都提升了阅读量,让扩展阅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人教统编版比较简单,只在基础训练中偶尔加入诗歌。人教课标版则在课后加入了阅读链接和课外书屋等,增加了阅读篇幅数量。北师大的教材阅读量增加表现得更为明显,教材印张数同字数都占优势。
三、对课本阅读量的现状思考
(一)课本阅读内容为什么会增加?
单从人教版先后三种教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明显变化,这种变化既是受到时代的影响,也和教学理念变迁息息相关。教材编写以大纲为指导,1978年的大纲重视基础知识,没有量化阅读量。到了2000年,开始强调阅读积累及语文的工具性,第一次规定了课内背诵与课外阅读数量,提出了实质上的阅读要求。而接下来的语文课标,则做出了更为合理的调整。在沿袭了原有背诵、阅读的基础上,形成了扩展阅读、积累语言的意识,将更为成熟的阅读量标准,引入到教学规划里来,更加注意在大量阅读中习得语言,加强记忆积累,也更加注意小学生的心理接受水平。课标的成熟度更高了。目前大量阅读已成为学习语文的关键策略。虽然大纲中未明确提出课本阅读量的问题,但是按照教学精神的变迁,教材编写仍然在阅读量中体现出变化,十二册教材中总计增加了近百篇文章,不但极大提升学生的阅读数量,也影响到了语文教学的手段,让过多过繁的技巧训练转变成为在阅读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
(二)课本阅读量增加会改变什么?
增加的数量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课堂上将其消化掉,这是内在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和学生的各人素质有关,也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有关。此外,限定了具体的精读与略读内容,更会制约文字的阅读速度。阅读材料难易不同、阅读材料篇幅长短等同样会影响到阅读量与教学效果。比如课文字数最多的北师大版,字数虽多,可是课文数量却又相对较少,篇幅较长。这就需要教学时注意适当增加课时完成长文章阅读。以上种种因素都要求在教材编制与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更为合理的方法,使课本阅读量既能适应一般师生的阅读需求,也可以给优秀师生提供广阔的平台。
(三)什么是合理的课本阅读量?
所谓课文合理,是要将阅读数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还应当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合理难度及篇幅的课文。阅读量应让学生可以接受,但是不能设计得过于简单。应给学生留出思考空间。近些年来各版本教材在实践中得到认可,说明了它们存在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小学语文十二册教材,印张总数在66,总字数在133万左右,是比较合理的数值。意即小学语文课本阅读数量值在130字左右,是可以完成前面提到的习字、培养阅读写作能力与素质教育要求的。
四、总结
最后我们需要说明,语文教材只是起到示范性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凭借教材达到思维活跃的目的,达到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的目的。我们应当注意课外阅读补充,特别是与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系列,对此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庞玲.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散文选刊(理论版),2011:1。
[2] 李晓红.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61-001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埤城中心小学搞诗词特色研究以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很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和研究,却对现代诗的教学比较忽略,认为现代诗浅显易懂,只要让学生读通会背就可以了,忽略了这一文学样式。对于小学现代诗教学,我的感悟主要有:朗诵,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品味,走近诗人内心深处;模仿,彰显学生自主创造力;积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一、加强朗读训练,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朗诵是诗歌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由于小学课本中的现代诗内容浅显,行文流畅,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成为现代诗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反复自读,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能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1.学生听读,创设氛围,初步感知
创设良好的诗歌的氛围是诗歌教学的前提。这可根据不同的诗用不同的方法,播放影片、古诗导入、歌曲联想等都是不错的方法。让学生听听录音范读,或教师亲自范读,就能初步感受到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轻松活泼还是激愤昂扬,不必急于分析或是大声的齐读。
2.自由朗读,个体感悟,体验情感
学生对诗的内容、基调有了大概了解后,让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读,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边读边拿笔标注重读音节及节拍的划分,即节奏的划分。请几位学生根据他们划分的节奏试读,并要他们说说这样读的理由,从中感悟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必强求一致。
3.高声诵读,抒感,完成审美创造
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合作读,已对诗歌有个完整粗浅的把握,与文本有了如此亲切自然的接触,多少有了些共鸣,这时再要求学生大声的读,读出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自己与作者情感共鸣,读出自己的理想追求,实现审美再创造。
二、品味,走近诗人内心世界
现代诗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诵读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情,贴着诗人的心来想,反复推敲咀嚼赏析字句,探究体味关键字句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生动形象的画面,高雅的意境和所寄托的深邃的思想,就能走进诗歌的境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品味难解字词句。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例如《老师,您好!》中“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洒向茁壮的新苗。”这句诗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要引导学生体味春蚕、新苗指的谁,和老师、学生有什么相似点。理想的丝线、甘露又是指的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抓住诗歌的意象。诗人往往通过构建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一首诗也就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意象系统。可以这样说,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作家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具体事物也就是意象。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3.赏析写作技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含蓄美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诗歌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模仿,彰显学生自主创造力
模仿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现代诗以优美凝练的语言,巧妙完整的结构,充沛强烈的感情吸引着学生们,学生在欣赏这些优美诗歌的同时,难免有抒发内心美好感情的动机,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创作。如学完《老师,您好》后,让学生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每个学生写一首赞美感激老师的诗送给自己的老师。不管他们的语言多么稚嫩,都体现了他们美好感情的抒发创造。当然,教学中要把现代诗的一些结构方法逐步教给学生,让他们仿写。如《我们爱你啊,中国》第2至6节以“我们爱你――”为主线统领全诗,句式工整,从不同角度表达对祖国的爱。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结构方法,仿写一到两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音乐;整合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44-01
音乐是以旋律和节奏为基本表现手段的艺术。由于这种艺术形式不须通过形象影响人们,它对于人们情感的激发更为直接,因而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在教学时也能与音乐相结合,发挥音乐的巨大感染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 什么是整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还提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这也就意味着要建起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桥梁,认识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关系,减少知识的分割。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时,要意识到语文与其它学科的关联,并巧妙地把语文与其它学科间的知识融为一体,使学生能更好地感悟文本,领悟生活,这就是笔者领悟的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其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传授对人类和环境的连贯一致的看法。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的整合,即是把音乐巧妙地融合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使课堂显得自然而又艺术。它的提出弥补了小学语文教学过去对情感因素关注较少的不足。音乐追求诗意、描绘形象、传达情感、动人心魄,与语文教学的文本有相同点、相通点,而且互动。在“以情优教”的优势下,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的整合便成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必然产物。
2 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整合的作用
2.1 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整合有利于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人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赶海》这一课,在朗读第一段及最后一段的歌词部分时,让学生改读为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2 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雪儿》这一课的最后两段的时候,有意识的把“我“对雪儿的呵护,雪儿终于可以展翅飞翔时的样子等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课文的真谛.课后,同学们还不停的将课堂上学到的动作表演来表演去.可见,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
2.3 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整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音乐以声音、韵调抒发人的情感,作用于人的听觉;文学以语言描写世界,作用于人的想象。在习作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能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折射出视像。这一视像是有生命的,是流动不息的,是可以叠加、延伸的。视像一形成,思维积极性一调动,便又转化成语言文字记录下来。因此,音乐在习作中的运用能促使学生积极联想,敞开心扉记录自己的一感一悟。
2.4 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整合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
李吉林老师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有些课文中一些老师讲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可以借助音乐传达给学生。例如,《我的油布伞》(苏教版)一文中,“偶一回头,我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此刻的“我”的情感,老师用语言是无法讲清的,这时,播放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不比老师空洞的讲解更为有效吗?
3 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的整合方法
音乐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方法是多样的,它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着手整合。
3.1 配乐朗诵
音乐的突出特点是它的节奏性,作用于诗文,可以使诗文增加节奏感。在进行古诗词、现代诗、散文等体裁的课文教学时,配上一曲恰当的音乐进行朗读,对于理解诗文内容和作者感情,欣赏诗文语言美是非常重要的。如教学《月光曲》时,配上钢琴曲《月光》,在音乐中朗读能更好体味月光的轻柔、飘渺、朦胧;教学《林中乐队》时,配上一曲班得瑞的《寂静山林》,一下子就使学生置身山林的听觉享受,沉浸在溪湍鸟鸣的原始天籁中,人与自然在音乐中和谐统一;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配上《黄河钢琴协奏曲》朗诵,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能越读越激昂,充分感受作者豪迈的气魄和黄河磅礴的气势。
3.2 低吟浅唱
现在的语文教材选文中有不少就是优美的歌词,或是在音乐教材中配曲学唱的古诗,如《让我们荡起双浆》、《静夜思》、《北京的桥》、《长江之歌》等等。在进行这一类教材的教学时,我们不光要配着伴奏音乐朗诵,还要跟着原唱哼一哼,用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掌握诗文的情感脉络,感受诗文留下的广阔的思维空间,在丰富的诗情中受到陶冶。
3.3 由此及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