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0 10:41:22
导语:在教学环境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52-03
2010年9月,云南大学正式入驻呈贡新校区,首批1.1万名学生在这里开始了他们新的学习和生活。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县新城东南部雨花大学城片区内,规划建设用地4016亩,按全日制在校生规模3.8万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02.9万平方米;已经启用的一期校园按全日制在校生2.3万人规划,建筑面积约56.61万平方米,总投资17.46亿元。在新校区的规划设计阶段,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就参与到新校区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中,在总结过去经验、深入调查学习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成了网络化、信息化、系统化、高效化的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并深入开展各种应用,推动和深化全校的教学改革,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实现“建设区域性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挺进全国高校50强”的奋斗目标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同时,系统建设与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研究、总结和提高。
1 网络体系结构
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所管理的呈贡校区多媒体教学环境在网络结构上采用单独的子网方式,并以支持第三层路由功能的交换机接入校园网。根据教育部、公安部、教育厅、公安厅等上级部门和公安机关对接入互联网必须实行实名制的要求,结合学校网络中心在全校开展的实名制上网认证改造,为确保校园网的稳定和安全,外网采用通过L2TP网关进行拨号认证后分配校园网IP地址(教育网公有地址)的方式接入,内网采用统一规划私有地址并自行管理的方式。
多媒体教学环境子网采用高标准建设,以千兆光纤网络为基础,实现光纤到教室,机房和语音教室全部采用六类双绞线和千兆以太网卡,实现千兆到桌面的高带宽网络,为各类教学应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 多媒体教学环境构成与功能实现
2.1 环境构成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是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子项目,整个系统由主(分)控中心、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远程数字教室、数字式语音教室、公共教学机房、校园调频广播电台和教师培训及资源开发实验室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该项目的建成与数字校园建设紧密融合,形成数字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支撑层,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的革新奠定基础。
呈贡校区一期多媒体教学环境按在校本科和研究生2万人教学需要来设计,共有各类教室120间,座位数11 106个,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和语音教室座位数为55.6个,分布在理科、工科和文科3个教学组团。其中,多媒体教室107间,精品课程录播教室(90人)3间,远程互动数字教室(90人)3间,数字式纯软件语言实验室(64人)7间,公共教学机房8间共920个机位。省无线电管委会批准了107.6 MHz频点供云南大学调频广播电台使用,使其成为面向呈贡大学城各高校服务的广播媒体。
2.2 功能实现
1)网络多媒体教学。①丰富的本地媒体设备:通过网络中控集成各种多媒体设备,教师主机、笔记本、展台、DVD、卡座等,便捷的一键式切换。②多样化教学模式支持:普通多媒体教室教学、教学机房教学、自主机房学习及讲授式、互动式、网络化自主学习等。③主讲教学直播:支持CS直播,也可BS方式点播,支持双视频流。④教学资源管理:B/S结构的远程上传、下载、点播。⑤教学资源点播:多种格式的课件资源点播。
2)双向控制管理。①本地控制:投影、音响、幕布、电脑等。②远程控制:可视化控制,投影、音响、幕布、电脑等。③设备状态查看。④排程控制:按时间表和程序进行控制。⑤一键控制:可由用户自由绑定控制操作。⑥电子锁:和一卡通对接。⑦远程锁定:总控远程锁定控制。
3)视频监控:①多画面视频监控;②教学评估、视/音频观摩;③远程录像;④安防报警支持。
4)资产管理。①教学设备管理:设备自动报表生成。②投影机使用管理:投影机使用时间管理,远程参数设置。
5)通讯系统。①IP电话:在教室通过IP电话呼叫管理中心。②视频系统自动连接:呼叫总控时自动打开总控视频监控画面。③文字或音频广播:可通过文字和总控对话。
6)PC维护管理。①系统网络拷贝。②系统保护。③远程维护管理:唤醒、关机、监控、接管、远程维护。
7)精品课程录播。①摄像机定位:多镜头预置机位,自动跟踪、自动切换。②录制方式:单画面电影模式、三分屏多画面模式。③采集及编码技术:最高码流和分辨率、VGA采集卡分辨率。④教学互动功能:镜头和拾音能满足师生交互功能。⑤系统拾音处理:学生发言。⑥后台人工控制:可手工和自动控制录制。⑦资源管理平台:可直播,可上传点播。
8)远程数字教室。①远程同步教学,互动教学。②自动录播。③支持全高清编/解码。④多镜头:学生和教师。⑤双画面:远程和本地。⑥多媒体教室:具有一般多媒体教室功能。
9)语言实验室。①课堂教学功能:多媒体广播、分组讨论、示范、举手、监听等。②考试系统。③自主学习。④丰富的教学资源:模拟、数字、本地、网络。⑤英语四级、六级网络考试模拟系统。
10)数字媒体中心:①音频点播;②视频点播;③各类课件资源下载。
11)大学城校园广播电台。①校园广播。②英语教学:CCTV9、VOA转播,听力考试播音。③听力考试。
12)教师培训及资源开发:①教师教育技术培训;②资源开发及技术支持。
3 系统应用状况
新校区投入使用2年以来,多媒体教室日使用率基本都在90%以上,并承担新生入学教育视频直播、军训理论课视频直播等专项教学任务,成为学校主要教学方式。
公共机房不仅承担了全校公共计算机教学,并安装各类教学软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教学、上机及自主学习需求;而且承担和实现新生入学分级测试、公共外语部、公共计算机部等无纸网络化考试。公共机房一年提供近200万小时的免费机时。
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教育部要求每门申报的课程必须提交至少3位主讲教师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同时要求国家级精品课程要在2~3年内实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新校区3间精品课录播教室短短一学期已成功完成:各类申报精品课程全程录像教师13人共240学时,2011年度双语课程2门4人4学时,2011年度省级精品课程4门12人12学时,2011年省级名师录像处理2人。截止目前,云南大学共有国家级精品课10门,省级精品课29门,分别占到全省总数的33.3%和12.3%。
2007年,云南大学入选教育部、财政部第二批西部高校数字化教室建设项目,获得3间数字教室专项建设经费。2010年,3间数字化教室在呈贡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复旦大学生命进化论和京剧表演艺术两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远程优质教育资源在云南大学首次现场直播。
在教务处、网络中心的支持下,在e-Learning平台上、在精品课程录播室中、在数字教室中、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站内均建立各学科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及时提供在全校区多媒体教室和机房内实时教学应用,使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具备了广泛的教学共享条件。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公共外语部合作开发的“云南大学自主网络教学平台”继续保证全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用,提供全面的管理、自主学习、测试和考试等功能。2010年末,页面访问量就已超过一亿次,继续支撑着学校大学英语全国教学改革示范点工作的开展。
校园调频广播电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城各校学生学习及课余生活,并作为英语听力考试的主要播音手段,改进了老校区过去无线听音的落后方式。
4 实践总结与研究
云南大学新校区多媒体教学环境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能够较快建成投入使用,并取得较好的运用效果,总结经验,首先是在建设中遵循了系统性规划原则、先进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简便易用原则、安全可靠原则、可扩展性原则和应用为先原则等几方面的原则[1],其次也是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及职能部门的高效组织、运行和维护管理的成果。
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思想是:环境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重点,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是目的[2]。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云南大学还有很多的不足,有很多的工作需要继续做。
校本部老校区多媒体教学环境由于设备和技术老化,将进行升级和改造并最终完成和新校区的整合,涉及40间多媒体教室和440个机位的机房,最终实现全校网络化、信息化、系统化、高效化的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
目前,从各高校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应用现状看,普遍存在软件投入或规划滞后于硬件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落后于教学环境建设的情况。并且目前国内尚没有成熟的、可作为标准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模式[3]。云南大学教育教学资源分布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教务处等不同部门平台中,并且资源开发应用的深度、广度和水平都还不够,如何更好地组织管理,如何实现“共享共建”,将是下一步应用深入开展的关键。
教学应用和教师培训密不可分,加强教学管理又是做好前两项工作的重要保证。目前,云南大学存在专职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和应用不重视,教育技术运用水平低,多媒体教学规范、评价标准和体系缺失的问题。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培养和提高老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和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进行学习的能力和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4]目前,为落实《云南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工作,云南大学已正式成立由分管校领导任主任,以教务处、高等教育研究院、人事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图书馆和心理咨询中心等职能部门为主要依托的“云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培训及教育技术应用工作将获得战略性的重视和加强,有望建设和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同时,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及教学规范研究也将得以进一步深入开展。
5 结语
多媒体教学引起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形式,将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5]。高校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涉及知识横跨科学与技术两大部类,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复杂系统工程。建设好和管好用好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依赖于各类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林先津.基于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6):44-46.
[2]张平慧,朱瑞富,刘向群.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与应用研究[J].高教论坛,2005(5):23-25.
[3]柳军,许祥云,苏力华,等.谈谈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教育信息化,2005(1):30-31.
一 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网络安全技术》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领域的多学科交叉课程。随着各种网络安全攻击手段和保障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该课程在强调学生对技术原理掌握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在《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以网络安全原理为主线的理论教学;(2)教学内容相对陈旧;(3)实验教学环节薄弱。因此,建设一个能满足网络信息人才培养的网络安全实验室,对于高校网络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和培养合格的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网络安全实验室建设目标
现在的高校实验室有公共基础实验室、研究实验室、中心实验室三类。公共基础实验室提供专业基础课使用,面向的是学习了专业基础课的学生,因此其建设需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研究实验室提供对具体研究项目而设立的实验室,面向的是某一项目的研究人员,因此其建设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局限性。中心实验室提供专业课使用,面向的是该专业的学生,其建设上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普遍性。我们要把网络安全实验室定位在中心实验室上,实验室主要面向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主要提供网络安全类的实验。
三 硬件环境建设
1.实验室的布局
网络安全实验室方案中实验用的网络设备都由标准实验台这一网络实验基本单元组成。每个实验台可供6人同时实验,每个实验小组都能在一个实验台上单独完成全部实验内容。一般8个实验台可构成一个实验室,供50人左右实验。
2.实验台硬件环境配置
实验台硬件环境配置如下:配置两台二层交换机,作为接入层连接设备,同时可进行VLAN实验;配置一台三层交换机,作为每个小组的三层网关设备,同时可以开展DHCP Snooping、端口保护、NAT等试验;配置两台模块化路由器,作为每个小组的出口路由及访问控制实验环境,两台之间做路由器的GRE、IPsec、GREoIPsec VPN用,也可以用来在综合案例中模拟Internet。配置一台防火墙,作为每个小组的防火墙出口安全设备;配置一台IDS,可以完成入侵检测实验环境。
采用12台设备组成一个标准实验台。因为这样就可以在一个标准实验台内完成几乎所有的网络安全实验内容,可以满足教学需要。
四 软件环境建设
1.操作系统选择
在实验室操作系统选择上注意多样化,在无法确保所有操作系统都包括的情况下,我们选择在实验PC中安装两个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和Red Hat Linux,它们分别代表了Windows系列商业操作系统和开放源代码系列的类Unix操作系统,配置上采用单主机双启动的方式选择启动Windows Server 2003或Red Hat Linux,身份认证采用网络统一认证:Windows Server 2003采用Windows的活动目录认证,Red Hat Linux通过pam-smb在Windows的活动目录服务器上进行身份认证。
2.虚拟机技术
虚拟机(VM)是支持多操作系统并行在单个物理服务器上的一种系统,能够提供更有效的底层硬件使用。通过虚拟机,客户可以在单个计算机上并发运行多个操作系统。
在一台电脑上将硬盘和内存的一部分拿来虚拟出若干台机器,每台机器可以运行单独的操作系统而互不干扰,可以将这几个操作系统联成一个网络。同时它也是唯一的能在Windows和Linux主机平台上运行的虚拟计算机软件。虚拟机在学习技术方面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虚拟操作系统模式虚拟化解决方案同样能够满足一系列的需求:安全隔离、计算机资源的灵活性和控制、硬件抽象操作及最终高效、强大的管理功能。
关键词 院系文化;文化建设;教学软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047-03
A Study 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Faculties in Sight of Teaching Soft Environment//Zhu Guangliang
Abstract The faculties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which display external image, boost morale, build the important common values. The construction of facultie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soft power.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main ideas of strengthening the faculties cult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faculties culture; cultural construction; teaching soft environment
Author’s addres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China 232001
近年来,学界在探讨如何提升高校软实力的过程中,研究兴奋点和关注点主要集中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而对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院系文化建设的研究则略显单薄。本文旨在对院系文化建设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改善高校教学软环境有所裨益。
1 院系文化的主要特征
院系文化既是一种文化实体又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依附于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而存在,是在学校总体目标、原则指导下,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师生为主体,在教学、生活中凸显办学理念、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彰显学科和专业特色,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院系师生员工共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缩影,院系文化不仅打上了具体高校校园文化的烙印,同时也会带有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色,既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又具有不同院系文化的个性。
1.1 实践性
实践性是院系文化的最基本特征。“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任何一种思想文化都来源于实践,离开了实践性这一基本特征,思想文化就会从根本上失去科学形态;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也只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绽放出缤纷异彩。院系文化亦是如此。它不是人们头脑中臆造的,而是根源于院系各种各样的文化实践活动,并且通过文化实践活动展现出来。同时还要注意的是,文化对实践活动也有一定的反作用,指导文化实践活动围绕院系目标及价值观念不断地深化。
1.2 专业性
学科和专业是组建高校院系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各院系之间学科和专业都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一方面使得各院系的教师因从事学科的不同而易于养成不同的秉性和行为风格,另一方面也导致各院系的学生在专业思想素养和技能的塑造下易于养成与本专业特点与要求相符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鉴于此,院系自身的文化建设必然要注重与本院系的专业建设、师资特点、院系环境、学生气质相结合,在学校文化建设规划的统一要求下,本着与学校文化协调发展的原则反映和体现本院系的学科和专业特色,在学校校园文化的共性之中彰显其差异性,形成缤纷多彩的、充满个性活力的独特文化[2]。这样就会形成“一院系一特色,一院系一品牌”的特色教育格局,提升院系的文化品位,提高院系在学校、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体现院系的魅力和价值。
1.3 开放性
毫无疑问,院系作为二级管理单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院系文化在存在的形态上则相对闭合,但这并不意味着院系文化就是封闭排外的。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注重交流与合作日益成为我国高校谋求发展的共识,院系间、学科间的交流和互动也越来越常态化。这些交流互动,学术性的抑或是非学术性的,都承载着高校院系文化的信息,而能延续、拓展这种交流互动的,也必然是高校院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所以,高校院系文化是动态发展而非是静止不变的,它是立足本位的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开放体系[3]。
2 院系文化服务教学软环境建设的功能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特别是教学软环境建设中,院系文化尤其重要,它对院系成员的心理、行为、意识等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有其特定的功能。
关键词:生态课堂 教学环境
罗滕伯格认为课堂是一个由人际互动和心理互动共同组成的整体他将课堂视为一个由物质环境和行为环境构成的生态单位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行为环境对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创设生态教学环境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学习生活还可以培植积极的情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那么我们该如何创设生态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一、创设生态的课堂物理环境――凸显儿童立场
物理环境一般指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目标、教学活动内容,为了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开展所提供的时间、空间、活动材料以及与活动室相关的光线、照明等物理环境因素。
1.精排幼儿座位。课堂教学中,幼儿的座位编排应体现科学性、适应性、合理性。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视觉、听觉、动觉等因素,还要关注不同幼儿经验、能力、性格等特点,如男女幼儿间隔、能力强弱搭配等。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及幼儿学习与发展需要,适宜、合理安排座位。
2.精放活动材料。教、学具是教师和幼儿进行活动的主要材料。但教师往往忽视教具制作的大小、色彩的选择、呈现的位置、摆放的角度等因素。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具制作及呈现前要感受教具大小及呈现的远近和角度,尽可能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清晰观看,便于操作。
3.精设空间场地。场地设置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适宜的空间有助于幼儿积极主动学习,满足幼儿交流、互动、表达、表现的需要。在场地设置上,教师要考虑幼儿座位、多媒体、教具、幼儿操作材料等的摆放位置。教师活动前要科学规划活动场地,保证师幼间的有效互动。
4.精调温度湿度。活动室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活动室的颜色、温度、光线、湿度等都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效果。因此,活动前教师要适当关注并调节活动室温度、光线和湿度,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舒适、自然、有效的学习环境,避免产生焦虑感,烦躁感。
二、创设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注重和谐共生
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精神环境,是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幼儿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
1.调节情绪,稳定心态。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组织。教师在进入课堂前要努力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要用积极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去面对幼儿、感染幼儿,努力营造一种温馨愉悦的活动氛围,让幼儿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精神投入活动,努力达到“课未始,趣已生”的状态。
2.点燃激情,呈现生动。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并提出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激励的语言、适度的表情、激情的体态作来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致。如教师幽默风趣的动作,生动活泼的语言,给幼儿一点惊喜,给课堂一点笑声和掌声,这样的课堂定能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趣。
3.激励评价,体验愉悦。积极的评价方式能增强幼儿自信,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活动表现,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如用语言表达,用身体接触(拥抱、点头、大拇指夸奖),或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暗示等。教师的关注和鼓励,都能让幼儿产生愉悦感、满足感,将会帮助幼儿建立学习自信。
4.平等互动,增进交流。良好的师幼互动能增进彼此的交流,让幼儿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让活动氛围显得更加温馨和谐。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安排互动环节,为幼儿与老师、与同伴提供相互交流、探讨的机会。同时,教师还要放下架子,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乐于向幼儿学习,与幼儿探讨,真正让幼儿产生亲切感、归属感。
三、创设适切的课堂课程环境――指向可持续发展
课程环境,是指该学科本身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所呈现的环境样态。课程环境的创设应该体现学科领域特点,把握其精神内涵,具有生命活力,指向可持续发展。
1.摒弃繁琐,凸显适宜性。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要依据所开展活动的性质、活动特点所定,追求生态课堂的绿色、低碳之功效。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领域特征营造与此相适宜、相匹配的教学环境,力求让环境真正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服务。
2.摒弃封闭,凸显开放性。开放的环境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座位的编排,讲究材料提供的方式方法,便于幼儿自主取放和操作探究。在场地的设置上利于幼儿与同伴合作表现。在问题设置上给予幼儿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自主畅想,充分想象。
3.摒弃呆板,凸显动态性。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它是动态的。这种动态一方面来自于活动开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自幼儿自身的兴趣与需要。因此,教师可安排安静的诸如操作、欣赏、讲述的环境,也可安排满足幼儿好动的诸如表演、游戏、体验等环境。
4.摒弃枷锁,凸显生长性。任何环境的建设,其目标指向是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中富有生长态势的教育信息,如临时发生的小插曲、偶发事件等,教师都要给予关注和适当处理。每个教师只有努力追寻幼儿的兴趣点,捕捉幼儿的兴奋点,才能凸显课堂生长点。
5.摒弃灌输,凸显自主性。教育生态学告诉我们,创设自主性的课程环境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领域特点,适时安排幼儿自主活动的环节,让幼儿在自主、自由的环境中充分表达、感受、体验,满足幼儿自主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和水平,要放手让幼儿去尝试,让幼儿在自主活动中体验“真自主”的快乐与成功。
四、创设有温度的课堂文化环境――润泽幼儿童年
文化环境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制度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它是由教学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并对主体具有反塑作用的。
1.融入情感,流淌温暖的课堂。课堂是师生的一段成长之旅,应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温暖,心灵上的感动。在这场旅行中,课堂是师生共同行走的,不仅有师幼间的互动、合作、交流,也有师幼间的成长、收获。因此,课堂应给幼儿一种浓浓的温情,让幼儿在教师温暖的目光中开启新知识的好奇心。
2.开放通道,绽放美丽的课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美、捕捉美、表达美,积极渗透审美情感,让幼儿拥有美的精神气质。教师可通过美的画面、美的镜头、美的色彩、美的音乐呈现给幼儿,让幼儿享受视觉上、听觉上的盛宴,唤醒对美的兴趣与欲望,一种真实意义上的美,一种和谐之美。
3.拓展思维,呈现智慧的课堂。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是幼儿的精神引路人,富有智慧的课堂能在幼儿的心中播下智慧的种子。教师要用精深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艺术,让课堂呈现思维层次高、开放程度广、文化意味浓的样态。只有敢于尝试、探索、反思、挑战的智慧课堂才能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最为需要的营养元素。
关键词 职业教育师范生;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教学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111-03
Environmental Inovation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kill Training with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racters//Su Hongying, Yao Rui
Abstract Normal institut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are used for cultivating the VE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actively learn from the Integrated Model of Teaching-learning-doing, explore the new ideas of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n VE teaching skills training which take modern education thoughts & ideas,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ory as a guide an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tool.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expand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micro-classroom, breaks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and extends the space for teaching skills training to the job site. On the basis of which proposes a feasibility schem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kills training room with the teaching training scenario, the training process visualization, and of VE situational teaching training room.
Key words vacational educaiton students; integrated model of teaching-learning-do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teaching skills training
职业教育正面临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传播知识技能向运用知识技能转变,由运用传统教学媒体向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转变。这一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师范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掌握行业专业知识技能,掌握实践教学指导技能,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其中,实践教学指导技能是职业教育师范生应掌握的核心教学技能。
1 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环境的必要性
教学技能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教学技能需通过反复训练获得。目前,职业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基本上是在传统微格教室中,以学生试讲、教师点评、学生再试讲的方式进行。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环境和载体,只能完成普通课堂教学技能训练,针对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实践教学指导技能训练鲜有涉及。
中职、技工院校的特色是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正是在教师的技能操作示范和指导下反复训练而形成的。现实情况是,职业教育师范毕业生在教育实习时,往往难以适应实习学校的教学模式,无法将自身具备的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指导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建设具有典型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技能训练环境,是提高职业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水平的重要保证。
2 职业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环境的系统构成
通过对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分析,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环境应该由三部分构成的:
一是普通微格教室,用于培养师范生具有普适性的课堂教学技能;
二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技能训练室,用于培养师范生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技能;
三是职业教育情境教学技能训练室,用于培养师范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及在职业情境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的能力。
本文重点探讨具有典型职业教育特色的第二、第三种教学技能训练室的建设思路。
三种类型的训练室在物理空间上是分离的,采用网络技术进行连接,如图1所示。各训练室利用摄录设备录制教学现场的视音频信号和计算机动态屏幕信号,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到多媒体录播服务器,录播服务器将收到的信号进行同步组合录制,并进行实时直播及点播。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技能训练室的建设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技能训练室,可以在传统微格教室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增设实践教学区,形成“理论授课+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技能训练室。教学技能训练室应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视音频录制系统、实践教学设备、工具柜等。 此类教学技能训练室与职业教育院校中真正的一体化教室有所不同。首先,它不是为某一专业服务,而是为所有师范专业服务,能够满足各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需要。其次,此类教学技能训练室数量多、场地小。考虑到资金及场地因素,不配备大型的专业仪器设备,只选取各专业中较为典型、体积较小的实验实训设备及其他专业用品,如电类专业的电子元器件、电路板、小型仪表,财会专业的记账凭证以及酒店管理专业的餐具等,这些教学用具可以分类放置在工具柜中。师范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实施及实践教学评价的教学技能训练。
职业教育情境教学技能训练室的建设 职业教育教学场地大多设在工厂车间,在职业工作情境中开展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师必备教学技能之一。职业教育情境教学技能训练室必须模拟相关行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并配备专业仪器设备。由于专业设备比较昂贵,新建涵盖各学科专业的职业情境教学训练室比较困难。笔者认为切实可行的方案是通过改建的方式,在现有的专业实训室基础上,增加多媒体教学系统,配置视音频录制设备和网络传输设备,使现有专业实训室同时满足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的要求。同时设立讨论区,便于师生交流讨论,完成教学评价等训练。
摄像设备可以根据训练室面积和训练设备的具体情况选择固定摄像头或者可移动DV。固定摄像头其优点是无需专人拍摄,且不会干扰学生训练。移动DV最大好处是可以进行跟踪拍摄,可以清晰地展示教学细节而且移动方便、操作简单、价格适中。
远程教学观摩室 为了方便教学观摩与交流,还建设了远程教学观摩室。从拟定训练室的摄像机和电脑中采集教学情景和投影机的显示内容,传输到教学观摩室,通过投影机与音响还原出指定训练室的现场教学情况。在教学观摩室,学生、教师、教学督导小组或专家可以学习交流或点评,点评现场也可以回放到各个训练室,方便师范生听取反馈意见。此外,还可以把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中的教学训练视频提取出来进行点评。
3 职业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室的建设原则
仿真性与高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充分体现中职、技工院校教学现场的特点,职业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室应尽可能地“仿真”,即尽可能地使各种成套设备的型号性能与当前中职、技工院校实际教学中使用的设备型号性能相近,实训工位与实际的生产或服务场所工位尽可能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让师范生在教学训练中尽可能地提早熟悉并适应未来教学岗位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做到人才培养的“高效性”。
适应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在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室要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相适应。在设备选型时,要考虑配备完善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甚至某些方面要求采用高性能设备,如高清摄像设备、大容量服务器、触摸式电子白板等,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师范生掌握了先进教学设备的使用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有效地促进个人业务水平的提升。
开放性原则
1)对学生开放。学校在实训设备管理上的传统做法是只允许学生在课内或少量规定的课余时间内使用,这种管理形式对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是不利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历来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极为重视,注重提高教学技能训练室利用率。每学年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让学生自主参与技能训练,教学技能训练室在一定时间内向学生自由开放。
2)对社会开放。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作为全国和全省重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每年承办各级各类中职骨干教师培训班达千余人次,教学技能训练室为中职骨干教师开展各类教学法培训提供重要场所。教学技能训练室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高等师范院校与中职、技工院校交流的窗口和服务基地,既及时传递了职业教育的前沿信息,也提升了职业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影响力。
4 结束语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胜任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掌握特定专业技术和技能,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而掌握最新专业技术发展方向的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师范生必须具备三种核心能力:师范能力、专业能力及行业技能。这三种能力均需通过训练获得和提高。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上,尝试通过对教学技能训练室与专业实训室的融合建设,构建职业教育师资人才综合实践平台,使得职业教育师范生的三种核心能力获得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卢洪起.浅析职业教育教学技能[J].科技咨询导报,
2007(13):214.
[2]赵延安.以突出技能训练为特色的职教师资培养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5):72-73.
【论文摘要】教学环境是高职院校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教学场所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的建设进行研究与探讨。
生态心理健康由个体生理、个体心理、生态外环境三部分内容构成,它包括个体心理内部的平衡、个体心理内部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及个体生理与心理的平衡。生态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学环境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突出。
一、加强建设高效的高职院校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管理机构
1.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加强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院一级的管理层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采取自上而下的办法,在二级院(系)主任的直接领导下,由教研室在开展教研活动中采用集体备课的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动态地揉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
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首先,应考虑科学设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参考本科院校宏观型的做法,注重思政的宏观管理,但忽略了系部乃至年级、班的微观层次的管理,忽略了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
其次,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师资比较薄弱,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教师队伍中选拔聘任和培养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让这些专、兼职教师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并考取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二是培训年级政治辅导员,增强辅导员的学生心理辅导意识,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生活的益友,心理的医生;三是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揉和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3.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要发挥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一是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面临着知识更新、社会舆论、竞争等方面的重大压力,在这些压力之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教师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才能引导学生发展个人的智力和培养个人的健康心理。二是要提高教师“育人”的意识,明确育心理健康之人的重要性。三是要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的培训,要求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融合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二、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加强生态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让每个学生都能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课程如基础文科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公共关系学类课程、礼仪课程等。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具体课程的网络资料和多媒体课件中,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心理暗示,从而培育出健康的心理。
三、努力建设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场所环境
加强教学场所环境的建设,做到让学生在明亮整洁的教室中学习,在设施先进的实验室中做实验,在雅静宽敞的图书馆中阅读,在优美谧静的校园中漫步这些良好的环境因素,会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1.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场所的建设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场所建立“三个网络,一个系统”。“三个网络”,是指以卫星电视和校园电视台为中心,建设双向闭路电视有线网络;以中心机房为中心,建设各系(部)、各教研室、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等室联网的校园计算机网络;以音频电台为中心,建设语音室及无线、有线自动广播网络。“一个系统”是指“三个网络”在“网络中心”汇合,构成一个真正的“多体媒体智能双向控制教育系统”,整个系统中的信息和资源都将共享,教师可通过网络检索信息,学生可以在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或教室利用校园网或双向闭路电视进行“主动式”、“交互式”学习,也可在网上接受远程教育。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必定心情愉悦。 转贴于
2.校外实习实训环境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的人才,在教学课时安排上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是1∶1,而校外的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校外实习实训和谐的环境建设,是学生实习期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具体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动员,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实习过程中的意志、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挑战;二是实习过程中使学生在校内带队教师与指导教师、基地管理人员与师傅的共同引导和指导下完成心理与技能的调整——适应——平衡的过程;三是实习结束后,在总结的基础上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这三个阶段的顺利完成,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态调整的一个完整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生态心理基础。
四、发展有利于生态心理健康的学习型校园文化
营造一个蓬勃向上的学习型校园文化氛围,是高职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美丽校园,营造优雅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2.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最佳的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3.充分利用学校的校报校刊及网页、校园广播来营造校园的学习型的精神文化氛围。
4. 引导与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发挥社团的群体效应作用。
综上所述,管理严谨、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气氛融洽、实习实训场所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也就是说,要实施高职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抓好教学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峰.大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研究.合肥工业大学.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03).
[2]肖二平,燕良轼.生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视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04).
关 键 词:声乐教学 生态环境 构想
声乐教学质量的优劣与其教学生态环境是否和谐息息相关。高质量的声乐教学离不开和谐、融洽、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和氛围,相关院校应大力加强和谐课堂建设、和谐课程建设、和谐科研建设,全面跟进相关配套措施,在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人力资源各方面优化质量,从多渠道、全方位的视角出发,为构建和谐的声乐教学生态环境提供有力、可靠、坚实的保障。
一、加强现代化声乐教学设施建设——和谐的“有米之炊”
21世纪对教学设施的要求应紧跟时代步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是实现和谐声乐教学生态环境的基本保障。否则,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就缺乏可行性,和谐的声乐教学生态环境也就无从谈起。学校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声乐集体课、小组或个别课的不同要求,根据学生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具体情况,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如立式钢琴、三角钢琴、多媒体教室、MIDI教室、音乐厅、书籍音像资料室、录音录像器材设备(有条件可配备专业录音棚)等,充分发挥专用教室、专用器材、设备的作用。比如,教师可通过数码辅助手段,利用电脑强大的多轨录音等功能优化课堂教学,制成的CD、VCD、DVD、MP3等各种音像材料可供学生课后学习,巩固教学质量。
二、加快多渠道声乐课程资源开拓——和谐的教学源泉
为使声乐教学中遇到的技术、艺术、学术上的问题有证可考,有据可依,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包括信息化课程资源)。比如,声乐教研室应购置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研究使用。同时,学校应进行校内图书馆建设,如纸质资料的建设(声乐类相关著述、核心期刊、专业期刊等)、电子资料的网络检索系统建设(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超星数字图书馆、CNKI期刊网、EBSCO信息数据库等),从而方便师生查找各种资料。另外,教师应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文联、音协等社会资源,作为校内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形成和谐的校内外课程资源环境,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三、促进合理化声乐相关课程改革——和谐的课程生态圈
声乐课程不是孤立的,和其他课程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生生相息的课程生态圈,相互之间应协调、融洽、和谐。学校应进行必要的声乐相关课程改革,例如,开设跨学科教育类课程(声乐教育学、声乐生理学、声乐心理学等);拓宽基础课程范围(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增加选修课(中国声乐艺术史、外国声乐艺术史、中外艺术歌曲及歌剧赏析等);整合专业课程,加强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声乐综合课);增加观摩课(声乐类表演、教学、节目编排观摩课等)。通过这一系列合理化的声乐相关课程改革,将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演唱能力。
四、开展多途径声乐课程艺术实践——和谐的“游泳”空间
声乐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实践,声乐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因此,要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效率,就应通过多种途径参加实践锻炼,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声乐实践应积极向课外拓宽。比如,举办班级独唱音乐会、个人独唱音乐会、师生独唱音乐会、声乐汇演(如独唱、重唱、联唱、小合唱、大合唱等)、声乐比赛和声乐讲座等。声乐教师应对学生的艺术实践给予积极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学校应将此项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并在相关设备、经费和场地上予以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五、建立互动式声乐课程科研组织——和谐的学术氛围
声乐教学是技术性、艺术性、学术性的有机统一体。“声乐理论三层面”不仅包括技理、艺理,也包括学理。教研室应注重加强学术研究,建立声乐艺术科研机构,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师生互动,全面营造学术氛围,深入进行学术探讨,广泛开展学术活动。科研小组研究的内容、范围、角度应尽可能地丰富多彩,比如,围绕声乐发声的技术、声乐作品的分析、声乐表演的修养、中外声乐流派风格的发展和对比、跟“学”与“教”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可以开展地方声乐类课题研究(如常州吟诵、江南民歌),拓宽探索视野。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活动,一些问题在课后得到了更深刻、更透彻的研究。这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使学生培养了科研精神,强化了科研能力,提高了科研水平,开发了科研潜力。
六、进行全方位声乐教师素质培训——和谐的继续教育环境
[关键词]:校园网 教学资源 构建规划
一、引言
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背景下,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成为主要的建设内容之一,数字化校园网的建立,为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然而,很多学校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学信息资源,而难以发挥在教学与教研中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了设备的大量闲置与浪费。缺乏教学信息资源已严重制约了学校网络教学的发展,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巨大障碍。学校网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二、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规划
1.需求观
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目的是为信息化教学服务,因此无论是教学资源的内容还是功能上都应充分考虑教学的需求,具有可利用性,使学生、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能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在建设教学资源库之前,各专业、各课程都须要对学生、教师的需求的进行需求调研分析,即结合实际情况,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来制作各个专业、各个课程的教学资源。
2.规范观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符合信息化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资源种类、文件格式等进行定义时要根据统一的规范标准,由于教学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便会出现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学资源,因而不易管理和利用。为了更有效地建设好各专业各课程教学资源库,促进各资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提高教育资源检索的效率与准确度,保证资源建设的质量,制订教学资源建设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3.动态平衡观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一个“无――有――使用――更新――使用……”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每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和该课程设计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随着专业技术的更新和专业课程的不断增加,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和功能应不断地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三、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1.内容的配套性和延续性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本要求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涉及理论教学、实训教学、视频教学、教学考核、教学互动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因而在资源库的建设中,除了将目光放在“收集更多资源”时,还更多从教学需求出发,对资源库的各个子模块进行系统的设计。这样建设的教学资源不仅能反映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与教学实际需相符;还有利于资源库资源在教学和学习中使用。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他们的经验更贴近于资源库使用者的需求。在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建设中,不应该仅看重于PPT、教学视频、动画等现成的素材上,更因该注重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具有互动关系的教师和学生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资源。将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资源纳入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建设中,这些内容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更新,进而使得资源库不断更新,建设成有校本特色的、个性化的、动态的校园网教学资源库。
2.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础
要使资源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必须拥有一支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队伍。我校十分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因为,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才是关键。为保证我校拥有一批水平高,能灵活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教师队伍,我校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活动,使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教研能力和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有老师能通过网络交流优秀教案、论文和优秀教学软件,共享网上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络现代化教育教学。
3.运用“教学资源库”开展教学,创建新型教学结构,是创建资源库的最终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库的利用,这是我们建设资源库的最终目的。教师通过调用校园网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用于课堂教学,是校园网在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有许多好的教学设计的思想,但由于资源的缺乏,使得很多好的想法难以实现。而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库可以提供最新、最优秀的、满足教学需求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利用校园网教学资源库所提供的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设计最好的教学过程,采用最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方法,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材、参考书是唯一的信息源的现象,为教师的备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优化了教师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随着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和计算机网络在学校中的普及和应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成为校园网建设的主要内容。如何建设学校的资源库,成为摆在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良好的校园网是容器,教学资源是内容,一个容器如果没有内容,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建设中职校园网络硬件环境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这一软件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燕清.基于校园网的高职专业课校本教学资源库特点与应用策略[J].对外经贸,2014(12).
[2]孙焱,韩琳.地方高校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思考[J].才智,2013(8).
>>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改的探讨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保护概论》中的应用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原则 《环境保护概论》通识教育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科公共选修课《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讨 能源与环境保护 人类与环境保护 化学与环境保护 关于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城市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分析 公民环境权利与环境保护 环境工程与环境保护 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研究 矿山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 水工建设与环境保护探析 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 市政建设与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涵括课程各章的全部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功能模块包括“课程教学”、“数字教材”、“虚拟仿真”、“微课视频”、“在线测试”、“学习指导”、“交流互动”等,有力保障学生在课程信息平台上全面学习的性能要求。教学平台首页见图2。
本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当前先进成熟的网络软件技术即Apache+PHP+MYSQL,组建了流行的B/S三层软件体系结构:
用户界面层――主要提供用户的操作界面和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用户通过客户端电脑的IE浏览器与系统在用户界面层进行交互。客户端网页采用HTML+CSS+JavaScript技术进行开发;
业务逻辑层――主要完成客户端的业务逻辑和服务器端的业务逻辑管理功能。在服务器端响应用户界面层的用户请求,执行任务并从数据层抓取数据,并将必要的数据传送给用户界面层。部署Apache Web服务器软件,采用开源且流行的PHP程序语言来进行业务处理,能够满足至少200学生同时在线学习的响应要求。
数据层――主要负责数据存储、数据检索、数据维护功能,它响应业务逻辑层的请求,访问数据。该层存储了本课程教学所涉及的各种数字资源。部署最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来管理系统的课程相关数据。
(2)创设手机微信订阅号教学平台
为方便学生学习,本课题组还开发了《环保概论》课程手机版微信订阅号,其主要功能包括:“各章节概览”、“群发预告”、“投票”、“在线测试”、“交流互动”、“环保术语自动回复”等,涵括本课程各章主要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利用手机终端进行便捷学习的需要。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与持续改进
课题组教师开发《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应用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与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4]的分层教学,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效率。
1.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1)课前预习:教师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平台网址、手机订阅号二维码,学生可通过登陆本课程教学平台网址、读取手机二维码进入订阅服务号,获取各章节相关教学资源进行预习。根据各章节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学生可点击“课程教学”栏目了解各章节主要教学内容,还可点击“微课视频”等栏目学习重难点知识。由此,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课堂学习:教师导入新课并讲授课程知识,重点利用本课程“虚拟仿真”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教学难点问题进一步详细讲解;或者利用本课程制作的现场实训视频,加强学生的感性理解;或者利用本课程制作的小游戏,开展课堂教学互动。由于开展了有效的课前预习,部分班级还可尝试开展“翻转课堂”[5]的教学尝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课后复习与测试:学生可在课后再次进入本课程教学平台,巩固课程学习内容,在线测试并提交答卷;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点击友情链接的常用环保网址,了解学习更多环保资讯,提升学生的环保素养;对于疑难问题,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留言,老师将尽快答疑。
实践教学证明,通过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以生为本,实现分层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度提升约35%,课堂活跃度提升约30%,章节测试学习成绩提升约12%(表1)。
2.教学反馈及持续改进
为实现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持续改进与建设,课题组设计开放式调查问卷,在教学实践过程收集师生的评价反馈意见,教学反馈调查问卷反映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要点:①课程资源的信息化程度交互性(网络版、手机版);②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代表性;③课程仿真教学资源是否易懂易学;④课程信息化资源用户界面优化性能;⑤课程信息化建设持续改进建议。
在每轮开展课程教学结束后,课题组都将对相关教学的师生开展问卷调查。在分析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课题组将系统总结存在问题,不断完善本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使其更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以实现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持续改进。
四、结语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突出本校环保专业及“双师型”师资优势,通过自主研发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发独具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仿真软件和课件,充分发挥教学信息资源化的优势,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大大提升了专业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2]毛丽娟.人本主义――构建网络教育的哲学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4(1).
[3]张其志.教育科学研究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