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西医结合意义

时间:2024-01-20 10:41:22

导语:在中西医结合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西医结合意义

第1篇

1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

中医辨证突出整体、宏观,从综合的角度进行整体探究,而西医对微观结构的探究日趋深入,中西结合则可以达到最优化的互补和整合。因此,可把现代医学的实验室或仪器检测的微观指标纳入中医四诊的宏观辨证中,使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筛选出具有客观性、特异性、敏感性、计量性的理想指标,通过对指标的动态观测,结合四诊辨证的结果,指导临床组方用药。例如更年期综合征,其阴虚火旺型患者辨证诊断标准为摘要:(1)全身症状摘要:烘热汗出,咽干口燥,心烦激动,腰酸耳呜,舌红或绛;(2)心经证摘要:夜寐不安,心慌心悸,手足心热,小便短赤,舌尖红,脉细数;(3)肝经证摘要:头痛或晕,面红升火,口苦,大便干结,脉弦或细弦。患者具有三项全身症状以上,兼有心经证中两项以上者,为阴虚心火偏旺证;具有三项全身症状以上,兼有肝经证中两项以上者,为阴虚肝火偏旺证;具有三项全身症状以上,并兼有心经证、肝经证两项以上者,为阴虚心肝火旺证。对120例阴虚火旺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进行尿儿茶酚胺和17-羟皮质内固醇实验室检查发现,阴虚火旺患者尿儿茶酚胺增高,阴虚肝火旺患者尿17-羟皮质内固醇增高,阴虚心肝火旺患者两者均增高。而且阴虚火旺各组患者,反映中枢儿茶酚胺水平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比值均高于正常,说明阴虚心火编旺和交感-肾上腺髓质活动亢进有关,阴虚肝火偏旺和交感-肾上腺皮质活动亢进有关,阴虚心肝火旺可能两者活动均增强。提示阴虚中不同脏腑的火旺有其不同的物质基础。根据以上观点,运用滋阴补肾配伍清泻心肝之火的药物治疗,取得满足效果,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均明显改善,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89.2%[1]。由此可见,将现代医学的客观实验方法和中医传统的辨证有机结合,能进一步深化辨证内容,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2诊疗标准的规范化探究

中西医探究思路和方法的交融和互补,对中西医结合探究有极大的促进功能。传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往往以单纯的症状和体征的变化为依据,而中西医结合探究则要求我们不仅要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同时还必须利用实验室的客观指标来印证和说明疗效,使传统的疗效评定更具体,更直观,更有说服力。比如阴道炎,不能单纯凭借患者的自觉症状,如白带的多少、性状以及伴随症状的改善程度来评定,而要根据统一的中西医结合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在中药新药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临床探究指导原则中,具体制定了阴道炎的中医辨证标准、西医诊断标准、评分标准、分度和疗效判定标准(包括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等各项观测指标)。在诊断和治疗前既要注重患者的主诉和病史的采集,也要结合妇科检查和有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积分,综合评定病情的轻重,用药后同样依据积分来判定疗效,这样才能达到严格规范和统一。目前,中国中西医结合探究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已制定了如不孕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部分妇产科疾病的诊疗标准,为加强中西医结合妇科体系的标准化和和规范化,打下了基础。

3药效学的探究

临床验方的实验探究可从不同角度证实其疗效,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的痛经散,他们在患者治疗前后检测血浆、月经血和子宫内膜中前列腺素含量,并和正常妇女对照。结果表明摘要:治疗前后有显著变化,即治疗前子宫内膜和月经血中前列腺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治疗后含量和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同时还进行了血液流变学和甲皱微循环各指标测定,治疗后血液粘度和微血管形态有所改善,从而证实痛经散能降低子宫内前列腺素水平,解除和减弱前列腺素对子宫肌产生的痉挛,改善子宫的血流量,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能。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到该药可对家兔离体子宫和在体子宫有抗肾上腺、乙酰胆碱、垂体后叶素、催产素的兴奋子宫功能,并且可使家兔子宫阔韧带微血管扩张,毛细血管网交点增多,微血流速度加快,具有改善微循环的功能。

对临床确有疗效的方药通过实验探究可以明确机理,一方面使中药的药性有一定程度的现代说明,另一方面也可证实和发掘防治妇科疾病的有效方药。如在保胎药物探究方面,据报道阿胶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有利于红血球的增长;苎麻根、茜草等能增强凝血机制,缩短凝血时间;艾叶等能兴奋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使血管收缩,增强毛细管反抗力,减少血管脆性;黄芩、生地等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变血流速度。用中药益肾健脾法保胎,不仅能改善流产症状,还能维持妊娠黄体,改善滋养层功能,促进孕卵发育。常用保胎方寿胎丸的药理探究证实摘要:其安胎机理主要是摘要:(1)抑制子宫收缩;(2)加强垂体-卵巢-促黄体功能;(3)具有雌激素样活性,可促使子宫发育[2]。在常用的安胎药中,黄芩可对抗前列腺素收缩子宫的功能;川断和白芍也有弱的抑制功能;菟丝子具有雌激素样活性,使阴道上皮细胞角化,子宫重量增加;川断也可使子宫重量增加。

有些临床使用疗效几乎相同的药物,经过实验可以发现其功能机理并非一样。如有人用CH3(由普鲁卡因、苯甲酸、偏重亚硫酸钾、磷酸二氢纳和泛酸钙)和六味地黄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比较,共观察61例,其中38例服用CH3,23例服六味地黄丸。采用临床症状的消长变化、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比较、激素水平测定的方法观察。结果二者对改善症状的显效和有效相同,但两者的功能途径和功能机制却不相同,CH3是通过CAMP增强体内雌激素产生效用来改善更年期症状的;而六味地黄丸则可能是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起功能来改善更年期症状的[3]。

利用实验探究还可进行药物对比,探索和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比如国外有用当归芍药散给雌鼠,排卵率为30%;单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使65%的雌鼠排卵;当二药同用时,排卵率即上升为90%。由此推断,该方能直接或间接地功能于下丘脑,调节垂体-卵巢功能,从而加速神经内分泌调节的排卵过程[4]。又如对猪蹄甲和穿山甲催乳功能的比较探究,发现其紫外线吸收光谱相似,说明两者所含成分相近;临床催乳效果观察,两者催乳功能相似,且猪蹄甲复方催乳效果优于单用。

第2篇

肿瘤是一种细胞的异常增生,肿瘤细胞来自正常细胞,但又不同于正常细胞,两者在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区别。恶性肿瘤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也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目前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防治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中西医结合的肿瘤防治研究体系。笔者现仅以系统观的认识思路对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一探讨。

1 目前肿瘤治疗存在的问题

1.1 片面追求肿瘤灶的治疗,较少从整体考虑疗效把体内肿瘤细胞的消除情况当做疗效好坏的客观指标,而没有考虑到患者体质能否承受治疗的实际情况。其实,有效的治疗并不需要肿瘤的完全消退及癌细胞的全部杀灭,机体对癌症的反应性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宿主的最后命运。

1.2 治疗缺乏合理性和计划性

目前,肿瘤的临床治疗主要还是以近期疗效为评价终点的短期行为。由于多数肿瘤治疗方法的损伤较大,治疗引起的并发症较多,所以,并非所有的治疗都能获得预期的近期疗效。对于多数手术不能治愈的患者,行大剂量化、放疗后并没有明显改善预后,强化治疗的速决战不仅增加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也没有留给患者机体恢复的机会,对某些发展相对缓慢的肿瘤,强化治疗方案的实施还有悖于肿瘤发展规律和治疗原则,使后续治疗的机会大大减少,甚至降为零。

1.3 综合治疗方法缺乏理论支持

综合治疗缺乏合理的内涵。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理论上应根据肿瘤原发部位、性质、分化程度和全身情况等合理、有计划地综合选用各种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导向治疗、局部理化治疗、中药治疗、支持治疗等,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提高治愈率,提高中晚期肿瘤患者的疗效。但当前的综合治疗远不能令人满意,各学科的本位主义严重,缺乏正常的交流与协作。在为肿瘤患者寻求切实可行的治疗策略时,既缺乏整体观念,也缺少全科知识,结果只能把几种治疗手段盲目地加在一起,因此,肿瘤患者得到的只是形式上的综合治疗,而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正确而全面的治疗[1]。

1.4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重视不够

因不适当的治疗而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甚至提前死亡的例子很多。国内肿瘤的治疗迄今仍然是以公式化的经验治疗为主,缺乏个体化的合理治疗。因此,只重视治疗强度,忽视肿瘤患者对治疗的敏感性,是肿瘤临床治疗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1.5 对中医药重视不够

中医药治疗肿瘤有其独到之处。研究表明,中医药能有效预防肿瘤的术后复发、转移[2];对肿瘤病灶有缓解和稳定作用,对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但不少人习惯认为,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仅是在西医没有办法时采取的一种辅助措施。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导致目前对中医药的重视不够、认识不够、应用不够。

1.6 中医治疗肿瘤的缺陷

《灵枢》指出:“是故虚之中人也……传舍于伏冲之脉……传舍于胃肠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留而不去,息而成积。”强调了正气在肿瘤发病学中的主导地位。历代医家对肿瘤转移的病机认识主要包括正气内虚、伏邪未尽、血瘀痰凝等方面。现代中医学者结合西医研究成果,对肿瘤转移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完善的认识。肿瘤患者的虚证常涉及多个方面,但重点是脾肾二脏不足,邪实尽管持续存在,甚或增强,但本虚已不能耐受攻伐,单用攻伐,癌细胞更易增殖、转移。因传统中医药基本上是一种经验性知识体系,有时由于缺乏实验的检验,故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或经验[4]。另外,中医药借助现代医学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如目前主要限于运用现代医学手段检测中药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高表达的肿瘤细胞的调节作用,而缺乏对相应中医理论的探讨[5]。

转贴于   2 中西医结合在肿瘤防治中应该大有作为

2.1 加强中医对恶性肿瘤基础知识的研究

就肿瘤的治疗而言,西医注重的是局部治疗,而中医更加重视整体调节,两者结合,取长补短,会进一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这点已为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中西医结合也体现了我国的卫生政策,是我国在疾病防治领域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学虽有许多关于恶性肿瘤的描述,但毕竟从未有过完整的肿瘤学概念。因此,若要将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更好地用于恶性肿瘤的防治,首先必须从中医学本身的理论出发,系统深入地观察和认识肿瘤的发生发展规律;按照中医理论对肿瘤发生发展的特点有非常清楚的认识,才会使中西医在技术方法上的结合更趋完善,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2 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疗效的系统化判定,研究合理化、规范化的方案

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包括西医的综合治疗,也包括中医的综合治疗。前者如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后者包括中药的内服、外敷、静脉点滴、局部注射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不仅仅是西药加中药或某种西医手段加某种中医手段的一起治疗,而是要结合中医和西医对恶性肿瘤的基本认识以及各种肿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体质强弱等,进行辨证施治,制定一个合理的、有计划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对许多恶性肿瘤都无统一的治疗方案,致使临床上无据可依;且各地方治疗方案不尽相同,治疗方案中的经验成分很大,势必影响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整体效果。因此,制定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方案势在必行。

2.3 加强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研究

恶性肿瘤术后的复发、转移,是迄今肿瘤防治工作面临的难题。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虽然试图采用介入手法进行防治,但疗效不满意。而中医药最大的特点就是扶正祛邪,或者说是祛邪不伤正。对于根治性切除的实体瘤患者,理论上说其体内残留的癌细胞短期内在数量上不会太多。如何利用中药来清除体内少量的癌细胞而又不损伤机体的正气(各脏器和组织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复发、转移的目的,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在许多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手术后如何减少复发和转移的研究领域,中医与西医都有优势,但最重要的是,能把二者的基础理论更好地结合,使二者的临床优势更好地互补,从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方案。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是系统观的最好体现

肿瘤治疗已逐渐进入中西医综合治疗时代。从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能有效指导临床,关键是我们要在头脑中真正建立起这种整体思维。如果在临证中真正能始终不离整体观念,自然就会发现当前病患所需的治疗原则。中医学的整体观就是系统观的属性之一,科学已开始迈向系统时代,系统理论将成为指导我们实践的理论基础。许多科学家指出,科学正从分子时代走向系统时代,系统观和系统方法正在成为主导现代科学的思路,中医学的临床思维正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发掘和发展中医学的系统方法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6]。系统观正成为认识现代科学的新思路,中医学应加以发扬光大,要利用现代科学方法,真正做到中西医结合,找到治疗肿瘤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2] 沈晔华,宋明志,黄雯霞.中西医结合治疗7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1):30.

[3] 李佩文,毕国文,刘宝宽,等.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2):115-117.

[4] 阙华发,陈红风,徐杰男,等.生命质量与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探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4(7):254.

[5] 郑 展,徐振晔.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与中西药肿瘤靶向治疗[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4(7):320.

第3篇

【关键词】肺结核 中西医结合 化疗

中国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067-02

【Abstract】 Objective Integrative Medicine Clinical tuberculosis, control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prevalence of tuberculosis. Methods 3 year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and 68 case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reatment group on a regular basis in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to use western medicine, observe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cure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Conclusion Integrative Medicine can shorten the course of tuberculosis,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tuberculosis; Integrative Medicine; chemotherapy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因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病,具传染性,虽然感染后并非立即发病,但一旦感染,终生有发病危险。目前我国,肺结核的治疗,效果十分不理想,复发、耐药病人越来越多,传统的治疗方案效果越来越不好,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X线胸片报告,对痰涂片检验结果,按照涂阳肺结核诊断标准,予以诊断。

1.2临床类型

按疾病发生的先后及人体的免疫力,肺结核可分原发和继发两种类型。初染者多见于儿童,机体无免疫力而全身反应强者。继发者是再次感染,多见于成年人,指机体有免疫力,病变有局限化倾向,局部反应较强。

1.2.1 原发性肺结核

病菌从呼吸道吸入肺内,留于肺泡,被吞噬细胞吞噬,经肺淋巴管到达肺门淋巴结,以上过程中先后形成三个病灶,即原发性灶、淋巴管炎、肺门淋巴结炎,三者合称“原发综合征”。经治疗可完全吸收,若有恶化、复发者,可形成“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原发综合征”或“支气管淋巴结核”侵入支气管内造成支气管播散,在肺内形成大块干酪样病灶则形成“干酪性肺炎”。

病菌侵入血循环,造成血行播散,也可入淋巴管道,形成全身弥漫性粟粒状病灶,侵及肺内的结核病变称为“粟粒型肺结核”。由于人体的抵抗力、细菌数量及入侵时间的不同,而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区分。

1.2.2 继发性肺结核

由于人体有免疫力,可使病变局限化,病灶从肺尖开始,形成“局灶型肺结核”,是肺结核中最常见的一种,病灶呈渗出性和干酪样坏死性改变,通称“浸润型肺结核”。病灶如被结缔组织包围,则呈纤维化或钙化,而吸收好转。干酪坏死部位,液化咯出后,亦可形成空洞。若空洞病变扩展、播散、在肺内形成散在的新老不一的病灶和空洞,同时由于组织的修复,大量纤维随组织增生而形成“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其发展的结果,是导致“肺硬变”的产生。

当结核杆菌侵及胸膜壁时,形成胸膜炎性改变,胸水渗出,而形成“结核性胸膜炎”。经治疗后,胸水吸收,但也常有胸膜肥厚、胸膜粘连及胸廓畸型等后遗症形成,严重者可影响肺的功能。

1.3临床资料

选择近3年在我市疾病控制中心结核病门诊登记治疗的133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8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8.5±3.4)岁,男36,女32例Ⅱ型肺结核3例,Ⅲ型46例,Ⅳ型15例,Ⅴ型4例;初治菌阳39例,复治菌阳18例,菌阳11例。对照组65例,男40例,女25例;年龄10-71岁,平均(47.5±3.6)岁;Ⅱ型肺结核2例,Ⅲ型45例,Ⅳ16例,Ⅴ型2例;初治菌阳23例,复治菌阳32例,菌阴10例。两组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发热、咳嗽、咯血、食欲不振、盗汗、肝功能损害等。

1.4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① 中药治疗:采用"回生灵"系列中药,即滋阴回生丸、健脾回生丸和回生膏,进行内服外敷。早服滋阴回生丸1粒,晚服健脾回生丸1粒,外敷回生膏,一般贴在肺部病灶相对应的部位上或患者感到疼痛之处,每次3-5贴,4天换一次。②西药治疗;采用HRZE方案(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异烟肼0.3g每日1次,利福平0.45g每日1次,吡嗪酰胺0.5g每日3次,乙胺下醇0.75g,每日1次。

1.4.2对照组 用药同治疗组的西药治疗方案。

1.5疗程 两组治疗3个月为1疗程,连续观察治疗2个疗程。

2 观察项目及方法

治疗开始时,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应填写相同内容的观察表。各组第1个月逐周记录,以后每月记录病状改善情况及副反应等;每月要进行1次X线摄片,胸片阅读及疗效判定,要3人以上共同进行;痰菌涂片检查每月连续3次,3次中有1次阳性即为阳性。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和肺部体征消失,痰菌涂片3次阴性,病灶吸收或基本吸收,空洞缩小达1/2以上。

有效:症状和肺部体征明显好转,痰菌涂片反复阳性或特持续阳性,病灶及空洞无变化或扩大。

3.2治疗结果

3.2.1临床疗效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结果参见表1。由表可见,治疗组采用中药回生灵加西药化疗药,无论在消除症状、病灶吸收、痰菌转阴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肺结核方案的对照组。

3.2.2副反应观察 两组副反应如表2所示

4 讨论

4.1中医认为肺结核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 ,由于劳损在肺,故称肺痨,在病理性质方面,基本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一般说来,初起肺体受损,肺阴受耗,肺失滋润,表现肺阴损伤之候,继则肺肾同病或因肺脾同病,导致气阴两伤,后期肺脾肾三脏交亏,阴损及阳,可趋于阴阳两虚的严重局面。治疗如《医学正传•劳极》即提出“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 ,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的两大治疗原则。杀虫:我们对涂阳肺结核患者实行统一的诊断标准,统一的治疗方案,严格管理督导,保证患者不间断规则用药,及时查痰是减少耐药病例,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方法。补虚:保养真阳是治疗肺痨的关键所在,因为肺阴虚可发展为肾阴虚(母病及子);肾水不足相火偏旺,火乘金位,尤可灼伤肺阴。病至后期,真阴必亏。治其肺者,必求其肾,滋其苗者,必灌其根。治疗时“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肾水足,相火制,肺阴自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是预防肺结核复发的关键。

4.2我院将中药回生灵系列与化疗抗痨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治疗肺结核68例,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充分发挥了中西药结合的独到作用,较好地弥补单纯使用西药化疗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2.1临床症状改善快,周期较短。2个疗程其总有效率97.1%,结果令人满意,对初治病人尤其是如此。

4.2.2药物毒副反应小,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无毒副作用。治疗组在治疗前原有7例肝功能异常,SGPT不同程度提高,经治疗后恢复正常。另也可以从对照组肝功能损害高达12.3%得出结论。此外,回生灵亦无胃肠道不适反应。

4.2.3在病灶吸收、空洞闭合方面,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85.3%,这可能与仅观察一个疗程有关,随着疗程的增加,相信其有效率会有较大的提高。

4.2.4痰菌转阴显著,说明中药回生灵具有杀菌作用,不仅减缓了患者长期排菌带来的痛苦,同时控制了传染源,避免了对社会的进一步的危害。

综上所述,中药回生灵系列药物与化疗药物联用,在治疗肺结核中具有疗效满意、症状改善迅速、毒副反应小、病灶吸收好转快、痰菌转阴率较高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细胞免疫功能等特色,弥补了单纯化疗的不足,为促其更趋完善,开辟了一条抗痨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齐小秋,陈贤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M].北京: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2.

第4篇

【关键词】褥疮;中西医结合;护理

Bedsore care in integrative medicine

YUAN Mei-ling.

Huizhou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disease area 516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Bedsore on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ith care.Methods I collected by the 2006-2007 bedsore patients were treated in Integrative Medicine care information,sum up experience and analysis results.Results The cure rate of about 80%,improvement rate of 14%,the total efficiency of 94%.Conclusion In the exact state of decompression period again for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to care,strengthen the wound dressing can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patients bedsore.

作者单位:516001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病区

褥疮,中医又称席疮,因久着席褥而得名,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是护理工作需攻克的顽症,多发生于久病长期卧床,无法站立而长久坐位(如坐轮椅)的患者。褥疮感染常使病情加重,在一些危重患者褥疮感染甚至是直接致死的原因。我科2006~2007年收治的褥疮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取得的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男8例,女7例;慢支肺气肿合并肺性脑病2例,高血压脑出血昏迷伴糖尿病3例,外伤致高位截瘫2例,肺癌1例,肝癌3例。年龄35~86岁;按褥疮分级:3级10处,4级22处;褥疮面积最大10~12 cm,面积最小2~3 cm;其中发生于骶尾部15处,髋部11处,背部3处,足跟部2处,膝关节1处。

2 褥疮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分期

2.1 1期(瘀血红润期)该期主要是受压部位皮肤出现红斑和轻度肿胀。根据祖国医学观点是局部受压后经络不通,气血阻滞这时主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具体方法:每2~4 h翻身1次,尾骶部放置圆形轮胎状软垫,碘伏清洁局部,50%红花酊按摩局部(切忌用力过猛而擦伤皮肤)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或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2次/d,30 min/次,温度以护士手感后掌握,避免烫伤。

2.2 2期(炎性浸润期)该期主要是局部受压皮肤出现水泡或糜烂,继之溃疡形成。按祖国医学观点是气血瘀滞,日久破溃成席疮,这时主要清洁疮面,具体方法:用含碘伏黏膜消毒剂清洁创面,然后用温盐水把创面清洗干净,红光照射30 min后用金黄膏做纱条敷盖在创面上,用棉垫覆盖包扎,每2 d更换1次敷料。

2.3 3期(浅度溃疡期)该期是糜烂溃疡面逐层加深,形成深肌层膜、韧带、骨及关节不同程度的坏死溃烂。按祖国医学观点是毒热内攻,日久则伤阴伤阳,继之转为阴疮,经久不愈,则气血双亏,这时治疗很困难,具体方法:用0.1%新洁尔灭液冲洗疮面,再用生理盐水清洗,以75%乙醇消毒疮面周围皮肤,用油纱条敷,橡皮生肌膏填塞疮口,外盖无菌敷料,每日换药1次;用双氧水清洁疮面,温热盐水冲洗干净后再在疮面上敷生肌散或湿润烧伤膏,每日换药1次;如疮口组织坏死,应将其剪除(注意保护大血管!神经组织),待创面脓液减少,肉芽组织生长良好,面积大时可植皮,在条件允许时行手术局部皮瓣转移覆盖;做细菌培养,选择药物敏感度高的抗生素,全身或局部用药,对重症患者少量多次输血,从而改善全身情况,有利于局部褥疮的愈合。

2.4 4期(坏死溃疡期)此期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向周围组织及深部扩散。此期应去除坏死组织,先用3%的双氧水擦洗创口,再用生理盐水擦洗,创面散上十面埋伏散,外敷紫草油纱布后再用无菌纱布包扎,每天1~2次换药,待创面清洁无脓性分泌物后再用生肌散换药,直至创面愈合。如果创面结痂或者痂下有脓液应先用生理盐水浸湿无菌纱布覆盖在褥疮部位,使干痂软化,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结痂范围、与周围组织粘连的程度,从疮面的一侧分次去除坏死组织,再用以上方法换药。

3 疗效判定及治疗结果

疮面完全愈合,恢复正常为痊愈;疮面减小1/3以上,渗出减少为好转;未达到好转标准者为无效,本组病例治疗,1期褥疮患者痊愈率100%均在10 d内恢复正常,2期度褥疮患者7例痊愈5例(71%);中途转院1例(14%);好转1例(14%),3期褥疮患者4例,治愈2例(50%);好转2例(50%);4期褥疮患者2例,好转1例(50%)。总治愈率约80%,好转率14%,总有效率94%。

4 讨论

褥疮常见于体弱多病、长期卧床的患者,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所致的皮肤组织溃烂和坏死从中医的角度辨证是局部受压后经络不通,气血瘀滞,日久破溃成疮,故有席疮之称,若破溃而染毒,毒热内攻而伤阴伤阳成为阴疮,经久不愈,则气血双亏,因此,在治疗上分为4方面进行。西医治疗是全身营养支持,如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鼓励患者进食。中医治疗是度褥疮以清热法为主。红花酒精具有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红外线灯具有消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细胞功能的作用,还使可疮面干燥,减少渗出,有利于组织的再生和修复。双氧水依靠其强氧化性,不仅能杀灭和防止厌,氧菌生长,还可以清创坏死的创面组织,有利于新生,肉芽组织再生。金黄膏纱条敷盖,具有祛腐、排毒、收敛作用,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快伤口愈合。局部清洁护理,保持皮肤干燥,可用碘伏、新洁尔灭或温盐水预防继发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达到清创、去腐和生肌的目的。用滑石粉收敛。经常更换衣服、被褥,防止细菌感染。用红光照射,起到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使创面由内向外愈合。

5 结论

褥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持续的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发生的组织溃烂坏死,皮肤毛细血管压力均值为413,长时间超过217便可造成组织缺血性损害而导致褥疮。皮肤可承受的压力与时间成反比,如果能在受压期间有足够的压力缓解间隙,就可以有效地提高皮肤对压力的耐受性。因此,在褥疮的治疗中,局部的减压护理非常重要,翻身时间的掌握及的正确性是减压的关键,在确切的减压状态下再针对各期以中西药结合护理,加强创面换药,可提高褥疮患者的治愈率。

参 考 文 献

[1] 唐玉磊.褥疮护理新进展.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7,5(4):144.

[2] 李建荣.褥疮的防治及护理.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7(1):69.

[3] 刘建芳.截瘫患者褥疮的预防措施.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4):75.

[4] 倪斐,高波,张彬.褥疮相关因素及循证护理的引入.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7):1138-1139.

第5篇

英文名称:Practical Clinical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主管单位: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4040

国内刊号:36-1251/R

邮发代号:44-12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6篇

下肢静脉超声在肢体静脉血栓的应用

骨科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进展

新型抗凝药物在静脉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

胰腺炎致肠梗阻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观察

人文修养在心脏重症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本科生轮转实习带教方法的探讨

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麻醉的临床研究

中西药结合治疗胃食道反流病的疗效观察

运动平板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中西医结合治疗习惯性流产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分析

西地兰治疗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解郁宁心汤治疗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的疗效分析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质量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热型剖宫产产后恶露不绝的疗效观察

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重度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急诊抢救策略分析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和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保守疗法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疗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中医药干预PTCA术后再狭窄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疗效观察

纤溶酶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分析伴脑梗塞患者行桡骨骨折手术麻醉的效果

升清止眩汤治疗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的疗效观察

心血管疾病急救培训对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心血管疾的患者心率控制的临床意义

老年冠心病伴发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及疗效观察

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的心脏超声诊断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危象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病的疗效研究

两种中药注射液联合治疗脑血栓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疗效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心脏标志物检测的应用价值评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意义

合并高血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氯吡格雷在急性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探讨高血压及合并冠心病或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缬沙坦联合血塞通片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第7篇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益肾活血饮沙利度胺VEGF

多发性骨髓瘤为恶性浆细胞疾病,属于血液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以贫血、骨痛、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骨髓瘤细胞容易产生耐药导致疾病难治及复发,化疗或骨髓移植乃至分子靶向治疗的疗效均有限,中位生存期为3年。研究表明,骨髓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升高,与疾病的恶性程度及预后相关。笔者应用益肾活血饮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取得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5例为本院2004年~2007年住院及门诊患者,均符合《血液病的诊断和疗效标准》[1]中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拒绝或不具备条件进行化疗及干细胞移植,心肝肾功能正常。排除病情危重,不配合治疗。25例均为复治者,既往曾用MP(马法兰、泼尼松)和VAD(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等不同方案多疗程化疗但未缓解或缓解后复发。按3∶2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62~78岁,中位年龄67岁;病程9个月~2年,中位病程13个月;IgG型11例,IgA型4例;Ⅱ期2例,Ⅲ期13例。西药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59~79岁,中位年龄68岁;病程10个月~2年,中位病程14个月;IgG型7例,IgA型3例;Ⅱ期1例,Ⅲ期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相关标准拟定。中西医结合组15例中肾虚血瘀型13例,肾虚湿热型2例。

2治疗方法

西药组给予沙利度胺1次100mg,1天1次,晚上口服;中西医结合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肾活血饮加减。组方:羊藿30~45g,补骨脂20~30g,黄芪20~30g,田七10g,甘草6g。肾虚血瘀型患者服用基础方,肾虚湿热型患者基础方加知母、黄柏各10g。1天1剂,水煎分2次服,共6个月。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观察临床表现变化,血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血清钙、蛋白电泳、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简称M蛋白)、骨髓象,常规头颅、胸部和骨盆X线摄片。

VEGF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VEGF测定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文献[1]的疗效评定标准。完全缓解:症状消失,M蛋白消失,骨髓象及其他指标正常,溶骨病变没有发展。部分缓解:M蛋白下降>50%,溶骨病变没有发展。进展:M蛋白增加>25%,增加的绝对值>5g/L,骨穿浆细胞数增加>25%,同时增加的绝对值>0.1。稳定:未达部分缓解,但也不符合进展者。总有效率为完全缓解率加部分缓解率。

3.2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组15例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4例,进展2例,总有效率60%;随访1年以上,失访3例,6个月内复发1例,生存超过2年2例。西药组10例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1例,进展5例,总有效率40%;随访1年以上,失访2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1例,6个月内病情复发3例,生存超过2年1例。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P<0.05)。

3.3对VEGF的影响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为507.06±38.14ng/L,治疗后下降至165.12±31.51n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西药组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为568.17±49.56ng/L,治疗后下降至195.12±23.42n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VEGF水平较西药组明显降低(P<0.05)。

3.4不良反应西药组出现便秘、嗜睡、纳减5例,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中西医结合组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

4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多发于老年人,病机以肾虚血瘀为主[3]。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髓失养,而骨蚀、贫血,邪伏骨髓,久而不去则为瘀,故骨痛或身痛。治疗以益肾活血为主,骨髓瘤患者因高黏血症,易于出血,故用药不可过于温燥而伤阴动血;但也不能过于滋腻碍胃而不利于脾胃运化谷气及药气。益肾活血饮中羊藿性味辛甘温,功擅补肾助阳,祛风除湿。《草本备要》言其“补命门,益精气,坚筋骨,利小便”,性温而不燥,助阳而不伤阴;补骨脂性温,味辛、苦,补肾助阳,纳气止泻,有抗肿瘤的功效;黄芪为益气生血之要药,又可健脾而助其行谷气及药气;田七又称为“参三七”,活血而不动血,止血而不留瘀,且兼补气;甘草调和诸药。统观全方,补肾以扶正驱邪、强骨生髓,活血而通络生新、通脉化瘀。

沙利度胺由于其抗血管新生的作用而应用于难治复发骨髓瘤的治疗,沙利度胺联合马法兰及地塞米松口服已作为一线方案用于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但沙利度胺有很多副作用,如嗜睡、便秘、骨髓抑制、头晕、腹胀、皮疹、深静脉血栓等,患者常因难以耐受而中断治疗。本组结果显示,益肾活血饮联合沙利度胺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VEGF不仅促进血管内皮生长,为骨髓瘤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还直接促进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在骨髓瘤病情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益肾活血饮联合沙利度胺能降低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且作用优于单用沙利度胺。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73376

第8篇

【关键词】诊疗方法;中西医;结合

1在疾病的诊断方面

中医诊断讲究“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即为“四诊”。医者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变化为望诊[1]。如望面色以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及邪气所在。《四诊抉微》中说“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正是此理。凭听觉和嗅觉以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为闻诊[1]。中医认为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而能反映脏腑生理和病理变化。仔细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现在症状及与疾病相关的情况为问诊[1]。明代张景岳认为问诊是“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景岳全书?十问篇》中对问诊的内容及其辩证意义作了详细的阐述。切按病人脉搏和按抚病人的脘腹、手足及其它部位为切诊[1]。如通过诊察脉象,可判断疾病的病位、推断疾病的预后;通过按诊则可以了解病人局部的病变情况。将四诊所搜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总结,得出疾病产生的本质为“合参”。《医门棒喝?四诊合参与脉症从舍论》中有云“望、闻、问、切,名曰四诊,医家之规矩准绳也。……盖望者,望面色之明晦、舌苔之有无,以辨病邪之轻重进退也。闻者,闻声音之怯壮、语言之伦次,以辨神气之爽昧强弱也。问者,问得病之由、痛苦之处,以辨内伤外感、脏腑经络,尤为紧要也。切者,切脉之浮、沉、迟、数、有力、无力,以辨虚实阴阳,而与外证参合逆顺吉凶也”。

西医在诊断上推崇“一元论”。即将患者的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所获得的资料联系起来,尽量用一种疾病或病因来解释所观察到的临床现象[2]。“症状”指患病时病人主观感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发热、疼痛、咳嗽、咯痰等。“体格检查”指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眼、手、耳)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听诊器、叩诊锤)进行检查以发现疾病的一种手段。又包括“视、触、叩、听、嗅”。其中,“视诊”是指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2]。如用于观察发育、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步态等,也用于局部体诊的观察,如皮肤、黏膜、毛发、五官、头颅、四肢、肌肉、骨骼关节外形等。“触诊”是通过手的感觉进行判断的一种诊法[2]。如可用于判断患者的体温、湿度、有无震颤、摩擦感、压痛以及包块等。“叩诊”是指用手指叩击身体表面某一部位来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状态、有无病变和病变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2]。例如通过叩击患者胸背部可以了解肺部的病变情况,若叩诊呈过清音常提示肺气肿样改变。“听诊”是指直接用耳或借助听诊器来推测脏器状态的一种检查方法[2]。“嗅诊”是医师以嗅觉来判断发自病人的异常气味与疾病的关系的一种检查方法[2]。另外,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当代西医实验诊断的检查范围更加广泛,检验数据亦愈加准确。

由上可知,中医与西医在诊断疾病的方法上完全是根据两种不同的理论来指导的,在诊断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也大有不同。但是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其实这两种思维方式并非完全产生矛盾。相反在某些方面,中医与西医也有相互融合之处。如:中医的望诊与西医的视诊都是依靠医者用眼睛去观察患者的情况进而对病情进行判断;中医的“闻诊”涵盖了西医的嗅诊和听诊的内容;而西医的触诊、叩诊又与中医的“切诊”有着相互交融的地方;西医的“症状检查”有很大部分是通过询问患者病情得出的,这也与中医四诊当中的“问诊”有相同之处。因此,笔者认为,中医与西医在诊断疾病的过程当中,所用到的方法可说是相似的,但不可否认又各自具备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中医在诊断上着重于“查外揣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内在脏腑与外在皮肤毛窍等是相联系的,内在脏腑的病变情况可以通过机体的外在表现反应出来,因而以“四诊”作为诊断疾病的方法。西医则倾向于用直观的方式来对疾病进行诊断,除了通过检体诊断外,西医还通过实验室诊断来反映内在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改变。但也正因如此,中医与西医在诊断上也具有各自的局限性。中医着重整体故而忽略了对局部的生理病理认识,而西医从组织细胞的层面上入手了解机体的生理病理功能指导临床诊断,但在对人体的整体认识上则稍逊一筹。故我们在临床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可将这两种思维结合起来,这样可提高诊断疾病的准确性。如用西医的诊断技术进行对疾病的诊断,另一方面则可同时运用中医的诊断思维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诊断。从而就为进一步进行治疗提供了全面的临床资料,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治疗方法。

2在疾病的治疗方面

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辨证施治”、“治病求本”。即将“四诊”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疾病的证型,再用中医理论指导处方与用药。比如同是感冒(西医指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可分为风寒与风热,那么这两种感冒的治疗方法则有所不同。前者治当辛温解表,后者则为辛凉解表。方药分别予荆防达表汤、银翘散治疗[3]。此在中医被称为“同病异治”。而不同的疾病在一定的病因及病机作用下,亦可表现为相同的证型。治疗上则可予相同的治法。如归脾汤既可治疗不寐(西医病为失眠),也可用于治疗郁证(西医称为抑郁症)。中医认为,虽然此为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如果是同一病因作用或因为两者的发病机理是相同的,那么就可以用同一种治疗原则和方法处理。虽为两病,但证机均属心脾两虚,故均予归脾汤主之。除了根据疾病的根本病机,针对证型进行治疗而外,中医治病还根据“三因治宜”(即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来指导临床用药。再者,中医在用药的同时还注重配合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进行综合防治。

西医在对疾病的治疗上多为“对症治疗”,着重于辨病,并针对病因来指导临床治疗。如上呼吸道感染,临床上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喷嚏、鼻塞、鼻涕、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查体可有体温相对升高,咽部充血或有滤泡增生,扁桃体肿大等,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血象改变等现象。西医认为,上感发病是因为病毒或细菌引起的。故在治疗上,一方面对症处理,予解热镇痛药进行治疗,同时还针对病因予抗病毒药及抗菌药物治疗[4]。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疾病产生原因的进一步认识,西医逐渐开始重视以预防为主来防治疾病。如坚持合理、规律的体育运动,平衡膳食等在对疾病的防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对糖尿病、高血压的防治当中饮食和生活习惯已成为主要的治疗原则之一。另外对传染病进行有效的隔离也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加之西医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的认识,进一步促进了西医外科手术的发展,使外科手术的适应证、手术范围和方法等均得到了巨大扩展。

笔者认为,中医和西医在治疗上的“结合”可看做是有选择性的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疾病,中医与西医并用,以其中某一个为主,另一个为辅。从这种理解可以分为两种“结合”。首先,针对不同的疾病来讲,西医在治疗上的优势体现于对危重病、急性病及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的疾病上。如病人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的情况,此时应运用西医的急救处理方法,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扩充血容量,给予呼吸兴奋剂、升压药等,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心肺复苏术或气管切开插管等治疗[4]。此时若用中医辨证予汤药治之虽然有效但显效较慢,但可予中药注射剂如参附、生脉等配合西医治疗。再如外伤的病人,西医的清创缝合技术可以迅速起到止血、修复和保护创面的作用。与此同时可配合活血化瘀、收敛止血、生肌收口等中药治疗以提高疗效。中医在治疗上的优势在于对慢性疾病及疑难杂病的治疗上。如肿瘤的病人虽然在有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应予西医手术治疗,但到了疾病的晚期,西医往往采用姑息治疗,予对症、营养支持等处理,此时则可用中医的思维方法进行整体治疗,尽可能改善患者的饮食、睡眠,调整机体的功能,从而起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的作用。而在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予中药减轻放化疗副作用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疑难杂证方面,如患者仅仅表现为背心发凉等症状,则不适合用西医的某个疾病来解释,而中医主要着眼于对整体机能的调理,在治疗这类疾病当中则占有优势。某些功能失常性的疾病,如出现失眠、烦躁等症,也可选择中医治疗,以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其次,中西医的“结合”可以是针对某种疾病的不同阶段来进行治疗方法上的选择。例如脑卒中(脑血管意外)的治疗,急性发作期可选择“急则治其标”的治疗原则,予西药脱水、降颅内高压、控制血压、营养神经等治疗为主,同时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当急性期过后,患者已逐渐脱离危险,此时需进行功能锻炼,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但临床上患者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肌力。在这个阶段就可以运用中医的针灸和推拿等方法促进肌力的恢复。当肌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患者可以下床练习行走的时候就可以用西医的康复锻炼方法给予恢复治疗。后遗症阶段,尤其应该注意对患者血压的控制,防止二次卒中发生。西药在控制血压方面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临床上患者血压的高低与自身的症状有时并不是平行的。

在西药降压的同时配合中药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是很好的选择。目前许多临床报道也已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疗效优于单纯用中医或西医治疗。

3结论

中医与西医并非是矛盾的,两者完全可以有效的结合,而结合点在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只要掌握了各自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有选择的结合并运用,则可起到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邓铁涛,郭振球.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42,46,60

〔2〕叶传蕙.诊断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4-48

第9篇

乳腺癌中医称为“乳岩”,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妇女恶性肿瘤发病之首位。我国每年约有13万妇女被诊为乳腺癌,临床常规根治以手术为主,随着中医药临床应用研究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已成为目前临床主要治疗方法。尤其是中医药在乳腺癌临床综合治疗中具有提高疗效,增强机体抵抗力,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疏肝健脾,扶正祛邪,减轻术后化疗引起的消化道毒副反应等显著的特色优势和作用,受到国内外肿瘤临床界的高度重视。由于乳腺癌的临床根治术后化疗易引起消化道副反应,加之创面大,渗出多,引流不畅,易发生皮肤坏死及感染,导致临床延期愈合。我科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乳腺癌的治疗护理上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3例均为我科2004年1月—2008年2月住院治疗的女性患者,年龄36~60岁,按住院号顺序及本人自愿接受中西医药综合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8例,平均年龄45.6岁,发于左乳者46例,右乳者22例,病程5天~6.3个月;对照组55例,平均44.3岁,发于左乳者32例,右乳者23例,病程5天~6.5个月。观察组68例患者均采用中医药与手术、内分泌治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护理。对照组55例为西医常规治疗、护理。

1.1临床治疗及观察(1)乳腺癌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肿胀疼痛,局部硬结、乏力、胸闷肋胀,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术后化疗引起恶心呕吐、口腔溃疡、便秘、心悸、焦虑烦躁、失眠、脱发、白细胞减少。针对以上临床表现,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护理的内容,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精神状态,饮食、舌苔、脉象判断病情转归,做好临床护理。(2)术前、术后中医药辨证治疗及化疗患者在增强化疗药效,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减轻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因此,中医临床在术前、术后的辨证运用有:凡脾虚、胃气上逆者,用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法治之;气血亏损者,益气养血;脾肾亏损、气滞血瘀者,健脾益气,滋阴补肾,活血化瘀;肝郁脾虚、湿痰阻滞者,疏肝健脾、理气化湿。以达标本兼治、调补结合、增强机体抵抗力、扶正祛邪,促进康复,以防治或减少复发、转移,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护理。乳腺癌临床西医治疗以抗炎、抗感染、支持治疗为主,护理多以防止化疗反应,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失调,严密观察血象变化,对化疗患者注意做好口腔护理,注意输液操作,减少局部刺激,满足生活需要,消除悲观情绪、恐惧心理,减轻疼痛不适,维持足够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接受诊疗性检查和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1.2临床护理及观察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观察组采用中西结合的治疗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实行中西医结合,标准化治疗、护理、检查、宣教、监测、疗效评价。(1)观察组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西药抗炎,化疗及腋下引流,并接负压为1kPa,容量为1000ml的负压引流器引流;对照组只用西医药对症支持治疗法及腋下引流。(2)术后护理待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以利于引流和改善呼吸功能。患侧肘部垫一(粟子或小米)软枕,并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和淋巴的回流。严禁在手术侧手臂上测量血压、抽血或静脉输液,以防止因不慎操作而加重循环障碍。(3)保持引流管通畅,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要观察引流液性质和引流量。正常合理、科学的引流可促进积血积液的引流排出,使死腔迅速缩小,防止皮下血肿形成及皮肤坏死。(4)观察伤口及换药情况。术前患者一般多有恐惧心理、疼痛等,术后患者多为情绪烦躁、自卑、疼痛、绝食、拒绝治疗、甚至怒骂医务人员等精神心理改变,首先要注意伤口包扎及换药要适度。若患侧上肢脉搏摸不清,皮肤发绀,皮温降低,提示腋部血管受压,应及时调整绷带松紧度,或重新检查加压包扎。若发现皮瓣下有积液,应在无菌操作下行穿刺抽吸,然后再加压包扎。其次护士要以宽容、大度、谦让的态度去理解、同情、关心患者,指导家属协助做好基础护理,做好心理护理。

1.3临床护理评价记录每个患者的入院情况,住院天数,中药、西药服用情况,身体状况,候手术天数,术后引流情况、饮食及二便,功能锻炼,术后3天内可做伸指握拳,屈腕活动,4天开始活动肘关节,5天可做肩部活动,住院费用,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医护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等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上述10余项指标的差异性。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两组平均等候手术时间基本相同,但观察组住院日,住院费用,疼痛程度,肢体功能恢复,患者满意度,中西药结合,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68例中临床治愈41例(全身症状及疼痛消失),占60.29%;显效24例(全身症状消失,肢体功能恢复较慢),占35.29%;无效3例,占4.42%;总有效95.58%;对照组55例中临床治愈27例,占49.09%;显效18例,占32.73%;无效10例,占18.18%;总有效率81.82%;说明本组中医药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辅以心理护理的疗效作用(95.58%)明显优于纯西医常规护理(81.82%)。新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