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0 16:57:59
导语:在公司风险控制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风险管理是指从公司整体目标出发,通过识别和评估影响公司价值目标实现的因素,将这些因素纳入到整体框架内进行系统管理,积极探寻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平衡点,降低风险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公司创造最优化的价值;内部控制是指公司为了完成预定目标而采取的程序和措施。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其内部控制是指为了防止公司偏离经营目标而采取的措施,目的在于有效控制和防范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由此可见,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着必然联系,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在联系
从保险公司实施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目标上来看,均是通过一系列程度和措施,对公司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控制,以降低公司面临的风险,为实现公司经营管理目标提供保障。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控制是强化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并且风险管理渗透于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中,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指明了方向。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差异
1.作用时点不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内部控制会贯穿于其全寿命周期,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便为内控机制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其作用对象主要是公司的各个部门及相关人员。风险管理必须在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一特点限制了其作用发挥的及时性。保险公司的风险虽然会在其全寿命周期内存在,但风险的形成与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由此造成了风险管理的滞后性。2.限制条件不同。在风险管理中,风险的识别、评估等环节都需要借助相应的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对风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进而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上述过程是风险管理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在于对影响经营效率、成本的因素进行控制,实现公司整体效益的提升。换言之,所有可能导致经营效率降低和成本增加的因素都是内部控制的目标,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控制措施。3.控制内容不同。在保险公司中,风险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确立风险管理目标、设置实施战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措施等等。而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则涵盖了从上层治理结构到公司内部管理体制再到基层作业的所有流程,其中不但包括战略目标的制定,也涉及实现目标的过程,还包括对公司内部经济活动及风险环节的控制。由此可见,后者包含的内容要比前者更加广泛。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由于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均是基于公司面临的风险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所以保险公司可将两者进行融合,建立起一套以风险为导向、以制度为框架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有序开展。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在保险公司中,内部环境的良好与否,不但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而且还对员工的风险意识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应当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不断优化,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要对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在结构的设置上,可以采取分权制衡机制,并对董事会及监事会的职责加以明确,使其职能作用能够获得充分发挥。其次,要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从而使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可以相互监督、彼此制约。再次,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人员招聘制度、员工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薪酬制度等,以此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内控环境的优化奠定基础。
(二)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保险公司应将风险管理覆盖到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风险控制。首先,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找出影响保险公司经营目标实现的内外部因素,确定风险预警标准。其次,实施风险评估,既要对保险公司面临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决策风险、金融风险、政策风险等多种风险进行评估,又要对公司内部控制程序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进行评估。再次,采取风险应对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风险转移、规避、保留、降低等措施。最后,持续监察已识别和已采取应对措施的风险,审查风险管理效果,并关注新风险的发展。
(三)有效开展控制活动
想要使保险公司管理层下达的指令能够在公司内部得到贯彻落实,就必须构建起有效的控制活动。首先,在过程控制方面,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并对员工的职责加以明确,使员工在岗位工作中能够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同时还应对风险控制关键点进行明确,对公司日常经济活动影响较大的风险要进行重点监控,降低风险的影响及其所造成的损失。其次,在业务控制上,公司应当对产品开发、售后理赔等关键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以此来保证公司能够正常运营。再次,在财务控制上,应对相关的制度、报告、系统等进行严格控制,由此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最后,在资金控制上,要加强对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及风险的管控,确保公司资金的安全性。
(四)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为了及时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保险公司应当构建起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该机制的建立,能够增进公司各部门及人员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不但可以进一步提升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透明度,而且还能有效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首先,公司内部的人员可从管理层获取到明确的信息,进而了解自己在公司内控体系中的作用。其次,员工可将从经营活动获得的有价值信息传递给公司管理层,同时还为员工汇报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最后,公司管理层与董事会之间也可借助该机制进行有效沟通,有利于董事会监督职能的行使。
(五)加强内部监督
保险公司要重视内部审计体系的建设,将其作为强化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首先,在保险公司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总部和分支机构分别设置一级、二级审计部门,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公司实行分级审查监督,构建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其次,审计部门要持续监督保险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定期检查财务信息,评价各部门执行和完成内部控制目标的情况,并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最后,审计部门要将保费收入、保险理赔、保险资金运作作为审点,确保保险公司各项经济活动合理、合法,及时纠正违规操作行为,从而提高内部控制效果。
三、结论
总而言之,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着多重交叉之处,其管理控制目标均为降低风险对公司的负面影响。为此,保险公司可根据自身经营的特殊性,构建起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之中,为突出内部控制重点指明方向,从而提高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水平,提升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
作者:邢喆 单位: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晋晓琴.全面提升我国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解读《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J].商业会计,2011(02).
[2]张建.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13(08).
[3]徐文魁,李作家.新华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经济研究导刊,2011(08).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全面的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经营预算、工程项目以及验收方面等的管理,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涵盖面广,工作量非常大。加强工程中这些内容的管理,能够增强企业的协调性,合理控制、分配企业资源,合理配置工程中的各种资源,加强企业内容的交流,促进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紧密连接,从而最大程度帮助企业完成预期目标。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施工管理风险
施工管理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建筑工程施工方案的技术含量越高,经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风险越大,这是由于受自然气候、地址水文、工期、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建筑工程施工方案具有一定的风险,施工活动复杂。其次,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安全质量事故时常发生,这是由于施工人员操作不当或没有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规范所造成得。另外,建筑施工工作人员大多都是知识水平不高的农民工,其综合素质低,操作经验不足,再加上不熟悉施工环境,存在着劳务分包风险,从而给建筑工程带来质量事故及工伤隐患。最后,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很多建筑工程业主往往会借助不合理的条款将工程风险与责任转移到施工企业身上,由于缺乏正确的合同观念,导致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着合同风险。
2.投标决策风险
工程项目的投标决策阶段中,存在着很多风险,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存在着以下风险:提价失误风险,包括低价中标和高价中标。前者成功的话很难获得高价索赔,是指承包商为了求得高价索赔,利用低价中标。但承包商却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未来市场形势没有准确判断[1],一旦判断失误,会造成严重损失,也很难获得利益。后者能够在一些工程项目投标中,使承包商获得一些利益,是指承包商凭借技术优势或关系优势报高价格。但是,随着市场体制及建筑市场机制的逐渐健全,为了提高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承包商要能够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合理制定并选择多种投标策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如:战略目标、发展状况等。
二、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存在风险的原因分析
1.对经济管理工作缺乏重视意识,难以保证工程质量
目前,一般情况下,我国建设资施工资金都是由上一级管理部门进行预算之后划拨下来的,很多建筑企业的管理部门大多只注重工程质量以及工程的施工进度,对经济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只要保证建成的建筑符合要求就可以了,只要按时完成工程就行了。这样就会导致企业工程成本控制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建筑施工企业没有意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会导致在经济管理上,建筑企业存在着风险,很容易发生资金欠缺的问题。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很难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工程施工的进度了。
2.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无法保证施工任务的完成
在工程建设初期,要根据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对工程的定额进行划分,除了大方面进行建筑工程限额划分之外,这类划分可以分为全国、地方性等类别。并且还可以由工程下属单位根据工程建设区域当地的性质合理的划分,如市政工程的划分。在进行工程限额划分时,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是由于不同类别的工程限额划分过程中,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的要求所造成的。当出现这些问题时,由于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工程主管部门无法直接进行管理,负责该项工作的部门也不具备解决的能力,这样在既定的期限内,会导致建筑企业无法完成施工任务,从而给施工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2]。
3.工程图纸和工程量清单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在工程末进行合理的设计时,工程业主普遍都存在着对工程进行招标的问题,以便能够加快施工进度。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是简单地设计工程,并没有合理的预算,工程图纸以及相关的价目清单往往都比较简单。由此在招标的时候,施工企业只会按照这些的不完全图纸和价目清单。但一旦开始施工,施工企业就会发现这里面存在着的很大问题,如果要完善图纸和预算,工程项目以及数量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别,并且会造成与原来的施工图纸出入很大。在这样的招标现状中,会给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导致建成的建筑工程不符合业主的要求,中标的建筑企业往往会按照原有的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导致施工期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使用中工程质量根本就不过关,会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和安全隐患。
4.工程质量成本不合理,导致无效成本增加
工程质量成本是指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而投入的经济费用。在工程建设时期,不合理的工程质量成本也能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带来影响。在工程进行建设过程中,往往对施工中的质量具有很高的要求以确保工程建成后能够达到应有的质量,从而在无形之中提升工程质量的控制成本。经济管理是建立在成本控制上的,目前,在进行工程质量控制方面,各大建筑企业并没有对工程建设进行市场调查,缺乏比较的竞争意识,对市场的变化掌握力度不强,一旦成本控制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企业对成本控制缺乏意识,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经济管理工作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导致无效成本大幅度的增加。
三、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1.增强对工程经济管理的科学认识
为了促进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工作人员要增强经济意识,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层、基层要合理处理好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如:成本、安全、进度以及质量等因素,要逐渐提升成本控制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提升。另外,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中,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追求经济效益,因此施工建筑企业要正确处理好工程工期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但如果建筑施工企业没有树立效益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加强工程经济管理意识就难以站稳脚跟。另外,目前,在工程施工方案制定的过程中,我国大多数工程造价员没有直接参与进来,从而造成技术与经济的脱轨,导致施工方案缺乏经济可行性及技术可行性。因此,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建筑企业要实现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的有效结合,加强工程师与造价工程师的合作,有效实现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让工程造价师参与到制定过程中来[3]。
2.增强成本管理和合同管理,保护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不管是对经济管理还是工程整体管理,增强成本管理工作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而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进行成本控制之前,为了有效地控制成本,必须要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合理的预算。只有建立在有效合理的项目预算上,才能降低因经济管理造成的风险。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和项目负责人要充分了解项目工作,做好项目预算工作,精确计算项目各个部分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并且使预算成本与实际项目运行成本不会相差太多。另外,为了避免因为合同上出现漏洞,在工程建设初期,建筑企业一定要加强审核、监督合同工作,充分了解业主与企业之间的合同内容,严格管理项目合同,保护经济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质量。同时为了便于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如果发现施工内容不符合合同内容时,一定要与业主进行及时的沟通,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3.完善工程经济管理体系,确保建筑工程顺利实施
首先,为了适应招投标制度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要设计专门部门负责经济管理工作,设立专门的工程经济管理部门及市场营销部门,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水平。其次,为了有效减少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建筑施工企业要控制不规范行为,实行管理层与作业层的分离,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升内部监督水平,使管理层与作业层保持独立性。项目分包、筹集资金、原材料等工作由施工企业负责;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主要由施工企业的项目部与施工企业项目部门负责,确保建筑工程的如期完成。并且建筑施工企业要积极开展内部竞标等活动,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招投标工作效率,实现招投标工作全过程的透明化,并吸引外部单位参与投标活动,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工程招投标过程中来。最后,为了进一步加快内部物资市场的建设,建筑施工企业要充分发挥采购规模的优势,拓宽施工企业物流配送范围,增加资金的投入,从而实现规模性采购,形成企业的物流配送网络,降低物质采购成本[4]。进步一完善内部机械设备租赁市场,一些发展潜力强的施工企业可以进一步完善原材料调配周转市场,充分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哄抬物价而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的经济影响,有效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
作者:徐丽娇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基敏.新形势下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30).
[2]杨宪法.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6,(33).
现如今的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也逐渐凸显,并成为影响企业经营以及成长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企业的管理,将内部控制体系与财务风险管理将结合对企业进行管理尤为重要。我国的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讨论基于内部控制视角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财务风险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对策建议
一、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管理上的应用
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实践中,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分析和评估是重要的组成内容。同时,对财务风险的识别管理,可充分利用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财务风险是内部控制加以控制的众多风险中的一种。企业要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需要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并将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与内部控制充分结合,使两者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二、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意识不强,内部控制体系薄弱。
在日益复杂多变的企业经营环境中,目前不少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并且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较为薄弱,没能实现其本应发挥的控制作用,因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完善,没能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以及发展战略目标发挥其控制作用,增加了企业重大财务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比如某集团企业因为内部控制体系薄弱未能突出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导致企业长期投资机制失控,大量存在低效投资、盲目投资和过度投资,从而引起集团的财务危机。由该案例可见,企业风险意识的缺失导致了投资决策的盲目低效,企业没能将现代风险管理机制、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相结合,使企业财务风险暴露。
2.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与内部控制脱节,未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
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是能对各类财务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识别、度量和分类评价,由此,企业才能在快速的反应时间内采取措施手段对风险开展防范和控制过程。但企业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因为内部控制体系与财务风险管理的脱节,导致企业对财务风险的识别机制失效。比如中航油曾经在期权投资交易中发生上亿元的亏损,集团的风险委员会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汇编明确要求了超过500万美元的损失需要向董事会上报,但如此巨大的亏损额并没有及时采取止损措施,因为相关负责人对制度规范的要求视而不见,没有将实情报告给董事会。因此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没有实现其应有的控制效力,与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过程完全脱节,就不能对企业运营过程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企业也就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将导致风险管理机制失效。
3.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过程缺乏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及防范机制。
部分企业出现流动性风险,爆发财务危机的原因在于,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以及偿债能力等考核指标尚未全面反映企业的资金周转和资产质量等信息,因此,从这些财务信息里面能够提取有限的企业已有债务的风险程度,但对于新发生的债务风险的预警机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缺乏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在新的风险发生之后难以形成针对性的有效防御,最终导致对这些新增风险的预警能力和应对能力较为不足,从而影响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
4.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过程缺乏有力的内部监督,降低了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
在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保障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会计确认和记录计量的高效进行,另一方面,为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企业还需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实施有力的内部监督,否则会降低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有关企业对财务活动缺乏有力的内部监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监督的独立性没有得到保障,这会影响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记录的真实性,从而使内部控制难以实现其作用。二是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没有得到有力履行,放纵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违规行为,情节较为严重的比如通过虚开增值税发票、伪造购销合同来虚增营业收入,对不相容岗位没有实现严格分离等管理不规范之处。
三、基于内部控制视角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企业需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高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意识。
随着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市场经济深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企业需要提升其财务风险意识,将现代风险管理机制、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相结合,以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完善的经营管理。企业可通过建立健全其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控制作用,对企业运行的各环节加以规范约束。比如在企业的投资决策过程中,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规范企业投资项目的决策机制,使企业投资负责人能够充分了解市场的复杂变化以及投资项目的未来前景,提高企业资金的配置效率,将投资资金转移到效率最高的项目之上,通过提高相关负责人的财务风险意识,彻底避免低效投资、盲目投资和过度投资的现象。
2.企业需加强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与内部控制两者的结合,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
企业需要使其内部控制实现应有的控制效力,使内部控制与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过程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对企业运营过程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企业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从而加强风险管理机制的作用。具体来说,首先可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各个环节的控制力度,使相关工作人员和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减小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内部控制可针对企业的关键风险点对潜在风险起到良好的识别控制作用。其次,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之后,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需要通过与企业的管理实务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实际效果,内部控制的制度设计不能只是摆设,内部控制体系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相融结合,才能对各类财务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识别、度量和分类评价。
3.企业需通过多种财务风险管理工具的运用,来加强财务风险预警及防范机制。
为避免企业出现流动性风险,爆发财务危机,需要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增强其对新发生的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及防范机制作用。首先,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可通过对内部控制关键点的科学设置,利用内部控制体系来增强对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如在资金预算等方面加强管理。其次,可通过内部控制规范对多种财务风险管理工具的运用,来加强财务风险预警及防范机制,合理运用远期合同、期货等财务风险管理工具对企业资产进行保值或避险,在新的风险发生之后及时形成针对性的有效防御,增加对这些新增风险的预警能力和应对能力,从而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
4.加强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内部监督,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
要提高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效率,需要加强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内部监督,一方面保障内部监督的独立性,使内部控制能够顺利实现其对企业的会计活动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促进财务管理部门履行其监督职能,严格规范并防治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违规行为,对不相容岗位实现严格的分离设置,同时对违规操作,如通过虚开增值税发票、伪造购销合同来虚增营业收入等行为,进行严厉的惩治。企业对财务活动实现有力的内部监督,来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效率,需要提升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将现代风险管理机制、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相结合,以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完善的经营管理;需要企业对运营过程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企业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从而加强风险管理机制的作用;需要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增强其对新发生的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及防范机制作用;需要加强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内部监督,保障内部监督的独立性,促进财务管理部门履行其监督职能,来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
作者:马菊芬 罗艳 单位:四川省成都畅通机车车辆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财务部 四川省成都市蜀都公证处
参考文献:
关键字: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含义
狭义上,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上,公司治理还包括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法律、法规等。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司治理起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其实质是解决因所有权与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_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企业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
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与联系
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
(1)构成内容不同。从狭义的角度看,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和股东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著名学者吴敬琏认为,狭义的公司治理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组织结构。从广义的角度看,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
(2)结构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也分为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也称内部治理结构,是指公司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和员工之间建立的权利与利益的分配与制衡关系及规制决策体系。
(3)采用的方法不同。公司治理是协调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通常采用规则、守则、指南、制度和程序进行公司治理。与公司治理采用的方法不同,内部控制除使用制度、原则之外,更多的是采用具体方法。
(4)控制的侧重点不同。公司治理注重于对企业整体的把握,控制侧重于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经理层的权责设置、有效运作和战略管理方面,内部控制侧重于公司战略的实施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方面。
2、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控制企业风险。企业风险尽管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存在多种多样的风险,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企业风险一般包括公司治理风险(包括战略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其他风险。其中公司治理风险属于公司治理的对象,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属于管理控制的对象。公司治理通过强化公司内部组织的功能与有效运作,实现事前、事中的监督,有效地避免了公司治理风险。内部控制通过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等程序,保证了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协调配合有效地控制了企业风险。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区别
(1)活动范围不同。风险管理的范围更广。首先,它比内部控制增加了战略目标。其次,目前所提倡的风险管理包含了风险管理目标设定、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管理人员的聘用、有关的预算和行政管理、以及报告程序等活动。而内部控制所负责的是风险管理过程中间及其以后的重要活动,如对风险的评估和由此实施的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活动和监督评审与缺陷的纠正等工作。两者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内部控制不负责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设定,而只是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评价,特别是对目标和战略计划制定当中的风险进行评估。
(2)范畴不同。风险管理贯穿于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整改,而内部控制仅通过事中控制和事后整改以实现目标。内部控制只是管理的一项职能,是企业整体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3)对风险的对策不同。风险管理框架引入了风险管理哲学、风险偏好等新内容,在风险评估要素中,风险管理要求考虑内在风险与剩余风险,以期望值、最坏情形值或概率分布度量风险,考虑时间偏好以及风险之间的关联作用。该框架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及利用风险信息支持前台决策流程等,这些内容都是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的。
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
(1)它们都明确是一个“过程”,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实现结果的一种方式。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都是渗透于企业各项活动中的一系列行动。这些行动普遍存在于管理者对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是企业日常管理所固定的。
(2)它们都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3)它们都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都受人的影响。
(4)全面风险管理有四大目标,其中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与内部控制的目标相重合。
三、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整合
(一)管理范围的协调
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的内部控制是站在企业战略层面分析、评估和管理风险,是把对企业监督控制从细节控制提升到战略层面及公司治理层面。风险管理不仅仅关注内控建立,最主要的是关注内部控制运行与评价,从企业所有内外风险的角度为公司治理层、管理层持续改进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提供思路,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的范围要广泛得多。
(二)前动与后动的平衡
在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的内部控制既包括提前预测和评估各种现存和潜在风险,从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确定相应的内控应对措施来管理风险,达到控制的效果,又包括在问题或事件发生后采取后动反应,积极采取修复性和补救性的行为。显然,在未发生风险负面影响前即采取措施,更能够根据事件或风险的性质,降低风险的损失,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管理效率。
(三)治理、风险、控制的整合
依照风险管理的整体控制思维,扩展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外延,将治理、风险和控制作为一个整体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这一整合的过程将克服原本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内部控制与管理脱节的问题,整个组织风险管理的过程也是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内控不再被人为地从企业整个流程中分离出来,提高了内部控制与组织的整合性和全员参与性。
【关键词】 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财务风险控制
一、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特征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负债融资而使企业偿还债务具有不确定性,可能会给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集团公司多级法人治理结构的财务特征,导致母公司难以实现集团公司资源的统一配置和整合,使其具有自身独特的财务风险特征。
1.“金字塔”风险。母公司处于集团公司的塔尖,由于资本收益的杠杆作用,当控股的塔基企业的收益率较高时,其收益率也会更高,当控股的塔基企业出现亏损时,其收益率也会锐减,并有可能形成巨额亏损。处于集团公司核心地位的母公司的收益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将其称为“金字塔”风险。
2.多级产权主体担保和过度负债形成的债务风险。集团公司由于产权链条过长,组织结构相当复杂,其可用的借款主体和担保主体数量众多,由于控制关系的关联作用,各借款主体和担保主体的风险独立是相对的。集团公司有可能发生不恰当的担保事项和贷款规模过度,导致集团公司财务风险高度膨胀,资金链条日益紧张,这种风险的不断积聚很可能导致集团公司的全面崩溃。
3.财务风险影响面大、破坏性强。母公司不但在微观方面影响集团公司经营方向、发展战略、产品和市场定位,在宏观方面也影响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集团公司一旦陷入财务危机,将来带来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影响,无数的国内外集团公司破产案例都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二、加强风险预警,提高事前预警能力
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要防范财务风险,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为重要,在财务风险实际发生之前,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以利于防范和为采取适当对策争取时间。陷入经营危机的企业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以出现财务危机为征兆,可以建立起危机的预警体系来对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集团公司所属的各个企业理财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企业财务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其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
三、严格内部控制,增加事中风险控制能力
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中有一部分是可以通过加强日常财务监督等方法来加以控制的。集团应制定严格的资金
管理办法、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和控制制度,明确决策人员与执行人员的全责。实行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时,采用集体决策制,提供多角度依据,有效控制与此相关的资金权限,避免决策失误和舞弊事件发生。尽快开发应用电子预警系统,加大预警力度,防范于未然,在网络经济下,学会采集利用网络财务信息,集团公司必须转变观念,适应环境,将财务风险预测由以人为主转向以业务流程为主。
1.实施资金集中管理。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要素。对于集团公司来说,资金犹如血液渗透于企业的每一个组织层面,构成了纵横交错的运行网络。如何强化资金管理并实现其运转的高效率,成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从国外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集团的实践来看,事权可以分散,但财权必须集中。分权的资金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集团公司扁平化集中管理的要求,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要求资金管理的集中化。
集团公司可结合全面预算管理,实行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来实现资金的高度集中,以强化集团公司整体调度能力。在实施中要成立相应的资金结算中心,在具体操作上可利用现有银行结算方式,可通过实施零余额账户资金划拨方式,有效集中资金,降低资金在子公司以及基层面的沉淀,且充分利用银行日间账户透支,有效保障子公司以及下属各项支出的正常支付。
2.实施债务、投资集中管理。针对集团公司投资管理缺乏统一控制的现状,在集团投资管理上要明确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的职责分工及定位,确立集团公司规划和财务部门作为集团公司投资集中管理部门,从职能的实现上解决集团公司投资分散、没有集中控制的局面。在实施中要强调投资集中管理统一控制、分专业实施、跟踪监控的原则,以控制投资风险。
3.实施内部审计。防范财务风险,事前的预警和事中的控制固然重要,但事后的审计也同样必不可少。把内部审计与财务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企业建立一种制衡机制,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更加有效,达到“活力与约束”的最佳结合,实现企业目标。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财务监督、经营诊断和咨询顾问的功能,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督,可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发现管理上的漏洞和会计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管理和改善会计控制系统的措施与对策,化解风险,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1.大型公司和跨国公司纷纷投资新的领域或进行风险较高、规模较大的投资。这就需要大量的举债融资,传统的风险管理对较高风险的管理控制能力较弱。
2.金融创新对集团资产管理提出了挑战。随着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商业银行和租赁公司产生了住房、汽车等耐用品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等资产,从总体上看,这些资产流动性差、风险较大,公司对其管理的效率不高,增加了公司的财务风险。
3.传统融资方式出现了无法克服的弊病。在传统的债务筹资活动中,企业是以自身的资信作为支持来融资的,债务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公司财务风险的增加,当公司财务风险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公司则无法在合理的成本水平上进行债务筹资。
五、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创新
(一)财务风险的分割与重组
将集团公司面临的复杂风险进行分割、重组,是集团公司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风险的分割是指将总风险按风险来源进行分割,可以分割为经营中的原材料供应风险、产品的销售风险等。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可以把这些风险转嫁给不同的风险主体进行分担,这是在企业融资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风险管理创新。通过风险分割,巨大的财务风险可以分割成各个主体能够承担的程度,项目得以实施。如公司与原材料供应商和能源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与客户签订长期销货协议等,把一部分风险转嫁给供应商和客户。贷款银行在具有有限追索权或无追索权情况下提供贷款,则承担了大部分风险。
(二)构建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管理新框架
知识经济时代对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来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新框架成为问题的关键。从企业以往的经验来讲,通常情况下企业会设定一定的财务警戒指标,然后来判断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如为了监测企业的债务情况,设置资产负债率为警戒指标。当资产负债率小于15%为无警,15%~30%为轻警,30%~50%中警,50%以上为重警,只是单纯的设定警戒指标,不足以准确界定财务风险的性质,也不能排除财务风险。
企业应建立财务风险识别、预警分析及排警处理方法,构筑比较完整和全面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新框架,针对两大类不同的财务风险分别进行识别,根据所产生原因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分别进行预警分析,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最终全部排除财务风险。在先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财务预警分析的建立是为了克服权责发生制原则所带来的人为操纵盈利的弊端,其分析对象是现金流量。
参考文献
[1]吴水澎,陈汉文.《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由亚细亚失败引发的思考》.《会计研究》.2004(9)
【关键词】进出口 第三方物流 应收账款
在整个物流链中,货运商又是极其重要的角色,当买卖双方达成交易后,货运商受到委托,将交易中的货物进行交付,已实现最终交易。在进出口贸易中,我们常见的货运商就是船东公司,例如,海外船舶公司,马士基、韩进等等,也有国企背景的中海、中远等等,还有第三方物流公司,这类公司的数量庞大,处在整个货运商金字塔的第一层,其中传统民企撑起了半边天。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服务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他们的健康发展将会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中的物流服务水平。
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主要依托于其有效且效率的资金使用与管理。公司在成长的过程,好比在大海中航行,选择什么航道,想到达多远的港口,这个是战略问题,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作为推动公司这艘大船远航的动力,即资金,也是同样值得引起我们关注。
作为第三方物流公司,其有别于其他船东公司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船舶,即没有大型的固定资产,其资产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是流动性较强的应收账款部分,一般第三方物流公司的80%以上的主营业务收入均以应收帐款的形式存在。换句话说,第三方物流公司大都存在替客户代垫资金的情况,所以,他们的应收账款管理和风险控制就变得十分重要。一旦应收账款逾期未结或出现坏账,都直接影响到自身的运营资金的安全,影响一个公司的现金流动。
一、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NEKO国际货运(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98年,专门提供优质的进出口货运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从业务区域来划分,其主要业务涉及中美地区间的往来贸易,这部分销售收入占其总收入的85%以上,其中尤其以出口海运的高品质服务,在同行业中拥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其余15%的业务则涉及其他各个国家,例如:加拿大、日本、越南、德国、英国等等。从业务种类来划分,其主要业务集中在海洋运输服务,占比总业务量的85%左右,剩余部分归属航空运输。
作为一家在同行业中规模较大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其2012全年的销售收入约人民币2500万,美元收入约260万。公司的收入结构为,人民币赊销2000万,现销500万;美元赊销220万,现销40万。海洋运输收入占总人民币收入的2300万,航空运输约占200万,美元部分为海洋运输占230万,航空运输约占剩余的30万。从该公司最大的资产收入初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应收账款的交易量十分庞大,占比收入高达80%-85%之间,赊销是其主要的销售策略,也是销售实现的重要途径,正因为如此,对于该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和风险控制就非常重要。
二、目前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
NEKO公司的治理章程中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有明确且严格的相关制度。其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的降低应收账款的损失给公司带来的资金风险,或尽可能分散这种风险。整个应收账款的监控,是由一套经过设计的内控流程完成,时时关注应收账款的运作的规范性。
随着公司这十几年的不断发展壮大,虽然预先设计的应收账款控制程序起到了预想的作用,但是近两年应收账款的管理结果却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去年一年的坏账比例约总收入的0.3%,同时,应收账款的拖欠情况也有所加剧。公司目前急需改善的问题涉及有以下两点:
(一)应收账款合同管理不规范
该公司的销售策略主要有大量赊销,以及薄利多销,用业务量的提升,来摊薄间接成本。同时,利用自己拥有的订舱量规模和船东谈判,获取低于其他同行的直接成本即较低的海运运价。公司目前的客户数量巨大,同行客户有500多家,直接客户有150家。如今应收账款合同管理的不规范,其中原因之一也包括客户数量巨大,签署合同速度跟不上销售的实现,严重时还会出现销售合同遗漏签署生效的情况发生,这对应收账款是很大的风险,因为一旦公司进行赊销,客户恶意拖欠,公司很难用法律武器来有效维权。此外,有效的销售合同信息维护也较薄弱,不能及时更新合同信息,尤其是关于应收款项账期的重要信息。
(二)应收账款逾期,无法做出及时且有效的应对措施
这个问题的出现,其实与前一问题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因为销售合同的管理不规范问题,导致应收账款逾期,也无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例如:销售合同到期,合同管理人员未发现,未能与客户及时续签,与该客户的销售却仍然延续的发生,此时,若这类客户逾期付款,甚至破产倒闭,NEKO公司由于无法拿出有效的销售合同,就无法及时申请债权,削弱其催收应收账款的效率。目前公司如遇如此情况,唯一的处理方法就是不停地打电话或上门拜访逾期客户,如此一来即耗费大量人力,又效果不佳。第二种情况则是财务人员人为工作失误,当客户应收账款逾期时没有发现,继而未作出任何反馈和应对措施。
三、公司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应收账款合同管理的改善
目前的应收账款合同问题涉及两个部门,一个是销售部,其直接和客户洽谈,双方达成一致合意后签署销售合同。生效的销售合同被接着传递到资信部门,有专门人员登记合同中的重要信息,制成列表报告,上传公司内网,共需要人员查询,同时,纸质合同归档备查。这个流程在公司运行着,但是目前评估下来,有必要进行一部分的调整。资信部的合同管理人员一直只有一人,面对如今庞大的客户数量,已经明显工作量超过负荷,人员配备急需补足,人手的缺乏,容易导致合同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准确,也容易导致合同遗漏的问题。
公司的第一步可以采取增加一个人员加入合同管理工作,先达到人员配置合理,新员工负责入录及维护数据的工作,老员工负责审核和监督,有这样一个复核的程序,能有效的降低工作中人为差错的发生。第二步可以考虑将合同管理中的入录的工作一分为二,例如客户基本信息,由销售人员录入电脑,在系统中形成一个新合同编号。然后,再将生效的合同流转到下一个资信部门,资信部的人员核对已经录入的客户基本信息和原合同,做一步审核工作,之后再将与财务有关的应收账款账期、运价金额、合同起止日期等其他信息维护入数据库,这样一来又多了一道审核的工序,进一步维护了信息的准确性。进过这两步的改变,工作量得到均衡的分配,两个部门间既有联系,又相互监督。负责监督的资信部门老员工同时增加每日对合同即将到期或已经到期的关注,做到及时通知销售部门,与客户进行沟通,续签合同,若销售部门答复将不再与客户续签合同的答复后,则在系统中将相关信息删除,做到系统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合同负责人员需定期报告财务部门负责应收账款的人员,所有与客户应收账款有关的合同变化情况,保证应收账款的安全。
(二)及时查明逾期应收账款的原因
负责应收账款的工作人员,一旦发现客户应收账款出现了逾期的情况,或者有了可能逾期的因素,就要及时反馈到风险控制部门。由财务部、销售部、资信部和风险控制部门立项调查研究客户的经营近况及其资金运行等,判断是否存在坏账的风险,并评估其风险大小,计算对本公司的影响情况。当发现客户现金流异常,资不抵债等重大风险时,则立刻采取应对措施,控制住客户在本公司掌控下的所有货物,暂停与其相关的所有赊销行为,密切关注客户的资金动态,直到客户逾期行为消失,结清应收账款。
参考文献
[1]雷文.应收账款管理、催收、回款与客户关系维护.企业管理出版社:第1版,200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及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国家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增长,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合理化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优化办法;另一方面,2013 年,我国投资类人群数量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作为投资者,更加需要依据企业财务稳健化管理和信息公布,进行自身投资策略选择。可见,上市公司内部优化的财务风险控制,已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容易受到来自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且财务管理风险始终贯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任一环节。不断优化上市公司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实现企业高效率盈利,确保企业和投资者的资产成本利益,构建上市公司科学发展观下的财务风险评估和控制策略,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陈雪浅指出,2008 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加大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投资和汇率等金融不稳定因素发生概率值,这种金融不稳定将会直接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巨大不利影响。王团现指出,企业有序稳定的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重要基础性保障措施,企业的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可以对于财务风险控制提供完善指导和管理,从而实现管理和控制有机结合。上市公司内部优化管理和财务风险融合,将会构建出企业发展可持续平台和体系结构性完善,从而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值。袁晓波选用回归模型上市公司中的ST为研究对象,选择公司连续5 年的财务数据和指标,分析结构表明公司的盈利利润额度和公司股东持股比例,直接影响上司公司的ST 概率值。上述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分析上市公司企业财务风险和控制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但也有需要进一步分析的内容和问题,即在财务风险控制的预测性方面,应更加强调定性指标和非个人主观影响。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发展外部生存和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化和激烈化,企业必须要强调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水平值,制定更加合理的内部优化控制机制,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模糊分层方法,结合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以C 上市公司为例,进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预测和控制策略研究。
二、基于模糊分层方法的财务风险评价
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加深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企业竞争外部环境激烈程度值增加,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生存现状和发展概率,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同时涉及到企业发展各个环境和步骤,两者之间产生更为紧密协同发展的关系。可见,只有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评价机制,评价上市公司企业财务风险因素指标值,才能更好地进行财务风险判断,并及时进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预防和控制。影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指标因素较多,这些因素将会直接通过企业的财务变量进行体现,即财务风险必然引起财务指标上异动,如企业资产负责率可以表示为企业的融资风险。通过文献查询分析,现将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为传统和新增两项。
1.模型构建
模糊分层方法是将复杂化多指标问题转化为单一化问题,以多专家打分为权重标准,完成复杂问题的分层逐步分解,最后加权计算出各个指标对于某一事件影响状况。模糊分层法判断的相关步骤如下,一是依据所要评价的问题,构建出统一化独立分层体系结构模型;二是选择行业内多名专家,进行指标评价打分,建立模糊判定模型;三是计算出局部分层模糊权重向量矩阵,循环该方法,从底层指标逐层分解向上结算,计算出综合性权重向量矩阵;四是通过标准化处理公司所包括的财务指标值,乘以模糊分层的权重指标值,即可获得对应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值。
2.财务风险评价计算
本文以C 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模糊分层方法财务风险评价性研究。C 公司依据国家相关政策,通过募集方式建立交通运输设备公司,控股股东为某汽车企业,占总股本的65%,公司现有上海、湖北和广东三个研发基础,45 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通过该公司公布的相关财务数据,获取表1 中各项指标的实际值。本文对于C 公司进行财务风险评价共分为三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法层。目标层即主要目标是通过下两次数值计算出公司财务风险程度;准则层即对上市公司进行的传统和新增指标两项;方法层即是对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的具体指标值。一是选用群组决策,进行上述财务公司指标的权重性和各层的权重值评价,即对指标变量和层次进行比例化处理,获得相应的、各层模糊判断矩阵,并按照模型构建步骤进行权重值计算,结果如表1 所示;二是依据C 公司所公布的表1 中财务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算法如公式(1)所示,将实际值转换为的范围值50~100;三是计算出C 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指标值,计算结果数值为2011 年64.40、2012 年63.89、2013年65.79。通过百分比值划分,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状况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防范。YJ=50+ XJ-XminXmax-Xmin 50 (1)
3.财务风险评价分析
由上市公司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模糊分层权重指标计算可知,股权结构、盈利能力及对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权重值较大,C 上市公司连续三年的股权结构得分较低,说明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值。分析可知主要原因在于高管持股比例较低,得分的缓慢增长也说明股权结构变化幅度较慢和成果不明显。由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可知,2011年,公司盈利规模性收入较高,但接下来两年出现明显下滑拐点趋势直接表明公司的业务增长和盈利实力不足,需要获得公司组织管理者高度重视,并选择合适的企业内部管理措施。综上所示,通过构建基于模糊分层方法的财务风险评价模型,可以有效获取企业内部结构财务管理影响因素对于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程度。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依据模糊分层方法的财务风险研究,可知财务各项因素指标对于财务风险具有差异性影响效应,同时财务风险发生存在于企业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如何有效预防和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值,是上市公司内部优化财务管理的长期坚持的工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策略建设。
1.科学合理构建股权框架
通过模糊分层方法的财务风险性评价机制可知,股权结构框架不合理将对公司财务状况起到严重影响。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直接影响公司的实际控制权配置,也是公司内部优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可见科学合理构建上市公司股权框架,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策略和手段。一是合理设置高管股权指标,上市公司管理属于产权和执行权的分离式管理,假设企业高管配置较少股权,将会增长企业的执行管理成本,公司管理层将不会为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尽心尽力核心竞争力提升,而是转而为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经营运行模式。合理配置高管股权指标也就是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必要股权激励,将自身利益价值增值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协同关系,形成一种博弈多赢关系,同时加大董事会成员的持股性比例,更好地实现企业发展监督和管理权,一旦发现企业管理层经营性行为严重偏离公司财务战略,将会导致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值时,起到及时纠正性作用。二是上市企业大股东合理化持股,如所选C 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54%,这种持股比例在上市公司企业很多,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足10%,这也就直接说明公司的其他股东对于公司发展,不能起到均衡式控制作用,并且实际控股股东公司管理权行为不会受到某些限制。而构建上市企业大股东合理化持股,将会有效的抑制和监督,大股东对小股民利益蚀,对公司战略性决策需要各个股东之间,达成协同性平衡建议,能够实现一种大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均衡。这里也就产生一个问题,假设大股东数量较多,将会产生利益持续性讨论,对于公司发展将会不利,因此上市公司大股东数量应控制在3~5 个为准,将会更加有利益上市公司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投资决策不确定因素,减少企业经营性风险,提高上市公司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护中小股民投资权益。
二、小微企业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对小微企业来讲,要完全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来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不现实,就小微企业的现状来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整体考虑内部控制的各子系统的关系,结合风险管理的过程,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以减少风险发生。
(一)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见图1。整个小微企业的内部控制都全部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包含,不留一点空白,内部控制的决策建立在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之下,内部控制的每一个子系统均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监控下,每一个子系统的工作都要经历全面风险管理过程。内部控制系统的子系统并没有依照传统的控制五要素而设计子系统,而是依照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进行分类。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财务会计职能、人力资源职能、生产运营职能、市场销售职能。图1风险导向的小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由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或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对控制进行审核、认可后方可执行,控制执行过程中,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定期进行检查,对重大风险可以紧急叫停控制措施。(二)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管理1.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之风险控制程序图2 风险控制程序从图2中可以看出,基于风险导向的小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其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处理等紧紧围绕着内部控制目标运转,没有绝对的起点与终点。整个运转均在企业内部控制策略掌握之下,由企业组织中的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或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作组织保证。
图3 风险衡量等级图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是在内部控制目标的指导下,以内部控制管理团队为主,定期对企业各种风险分析,形成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报告。风险控制过程中最难于准确把握的就是风险衡量。可以将风险发生概率预先分析表示为很小、中等、较大,风险若发生,可能导致的损失预先表示为重大损失、中等损失和轻度损失,风险发生概率及风险发生损失都是定性衡量,与企业实力及企业对风险的态度直接相关。在图3 所示的风险衡量等级图的坐标系中对风险进行定位,定性反映风险量的大小。企业应该根据风险在风险衡量等级图中位置的不同,进而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2. 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之风险处理策略在企业管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小微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关注影响企业的所有风险,小微企业内部管理团队在对风险识别、衡量后,从图3 中可以看出,应对位于风险衡量等级图33区域的风险进行重点控制,而对位于风险衡量等级图11区域的风险可以忽视。例如对位于风险衡量等级图31区域的风险应密切关注,防范风险的发生;对位于风险衡量等级图13区域的风险应制定详细的全面控制计划。三、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实例根据上述分析,下面以公司为例进行具体分析说明。
(一)企业简介南京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成立,主要经营业务通信设备研发、销售、安装、技术服务,网络设备研发、销售、安装、技术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等。公司由两名自然人创建,2016年末员工11人,2016营业收入566万元,依据企业分类标准,属于小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力资源职能由总经理直接管理,生产运营职能(本企业称为技术服务组)、市场营销职能由副总经理管理,见图4。
图4公司组织机构图(二)公司内部控制现状1.控制环境薄弱公司没有规范的公司治理机构,在公司内部没有董事会或监事会结构或人员,相应的权力都在公司总经理的手中;公司没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进行内部控制;公司财务与会计职责没有分离;管理层没有细化,没有中低层管理人员,经理层直接管到底。2.风险意识不强公司管理者与员工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规章制度也不全面,公司对规定制度的执行严格不够,人情管理存在;公司对风险的态度主要依靠总经理的个人经验和判断,没有专门的人员收集风险信息、衡量风险,更谈不上对风险提前防范措施。3.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公司没有设置专门的内控机构或人员,没有内部审计人员,更谈不上内部控制系统;公司没有设置重要的控制点,例如公司的日常资金管理、日常财务账册均由一人完成,总经理只是象征性审查签字,公司的采购及货物使用职责未分离,均是技术服务部人员操作。(三)公司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下文将依照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南京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内控体系。1.控制环境(1)建立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公司比较小,不建立独立设置的内部控制组织,但是应该设置非常设性管理机构,设置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人员由总经理、副总经理、四位职能组的组长组成,采用月度会议或重大事项会议商议制度,会议形成的重大决议以公司会议纪要等形式,向公司员工公布。(2)建立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企业文化。公司总经理要在公司全体员工会议上经常宣讲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意识,公司对可能的风险要有意识去预防,形成公司风险内部控制措施,对风险常抓不懈。通过公司网站或宣传栏建立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管理专栏,建立内部控制文化宣传培训,关注行业政策、规章制度等规定,普及风险及内部控制知识,总结内部控制经验等。2.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管理(1)风险识别。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公司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公司成立仅仅6年时间,还处于创业期,且公司属于技术发展很迅速的小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生存空间较小,存在经营风险;公司组织结构不健全,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淡漠,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存在管理风险;现阶段公司服务的主要客户是区县电力公司小型变电站,但是国家电网正在进行改革,招投标权限向省市一级集中,而该公司因规模小、资金少,招投标资质审查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公司面临提高其注册资金资质、公司各种技术服务证书资质的提升问题,公司面临资金风险等。(2)风险衡量。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资金风险,现将三种风险依照图3风险衡量等级图分析。
公司是新创立的小型企业,且公司也没有独立受保护的技术专利,公司的经营风险发生概率较大;公司总经理创业之前是其它一家中型公司的技术副总,没有全面管理过公司,公司副总经理与总经理工作经历类似,公司的管理风险发生概率较大;针对资金风险,目前公司经营状态良好,开户行中国银行有意向提供公司低息长期贷款,资金风险发生概率中等。
风险若发生风险损失大小是相对于公司的损失承受情况决定的,公司是小型企业,为自然人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风险损失承受能力较小。经营风险损失划分为重大损失,管理风险损失划分为中等损失,资金风险损失划分为重大损失。三种风险位于风险衡量等级图不同的位置,经营风险居于33位置,管理风险居于32位置,资金风险居于23位置。
关键词:信托;信托风险管理;信托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1 引言
随着信托业第五次清理整顿的结束,从2002年开始,国内信托公司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信托本业。在我国信托与银行、保险、证券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的四大支柱。信托公司作为我国目前唯一能够跨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投资领域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具有鲜明的优势。中国信托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管理资产从2007年到2012年间翻了七倍,截止2013年3季度末超过10万亿人民币。中国信托业资产规模已超过保险业资产总额,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金融部门。但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目前行业收入中约有88%存在不确定性,长期看来不可持续,现有业务中蕴含4类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2 信托公司风险识别
在规模大增背后,信托业风险在不断累积。以受托融资、投资管理和咨询顾问为核心的基本业务经营模式,必然使信托公司面临的风险具有自身的特征。信托公司主要的风险如下文: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对信托公司而言,主要是指信托财产运用的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信托公司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近年的房地产和矿产信托激增的同时,房地产信托和矿产信托出的兑付风险提升。当前信托公司已经发生过的兑付危机如编造融资项目、伪造项目材料、公司公章,骗取信托贷款;融资人负有高额债务、挪用信托贷款还账、无力兑付信托计划;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台高筑、涉嫌违规注资担保、财政吃紧等情况。
市场风险。即由于信托公司信托财产或固有财产在金融市场上从事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交易时,因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价格发生意外变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可细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投资风险。泡沫化的市场行情、掩盖了信托风险,近期最为突出的就是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房地产市场,现在的鄂尔多斯楼市崩盘、豪车贱卖,早已不是那个批量造福、大兴土木的盛况。现如今,只有空空如也的大楼、空荡荡的街道和乌漆抹黑的街景,鄂尔多斯也被称为“鬼城”。这里是信托公司的噩梦。
流动性风险。即信托公司所掌握的现金、以合理价格变现资产所获得的资金、或以合理成本所筹集的资金不足以满足即时支付的需要,从而导致信誉下降或违约,或导致财务损失。目前信托公司主要将募集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到融资方,信托财产的流动性主要由融资方控制,信托公司不能对其流动性进行主动控制,结果造成流动性风险在当前的信托业务中普遍存在。
操作风险。按照操作风险的定义,它可以分为四类: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外部事件等引起的操作风险;目前信托公司专门成立相关部门来控制流程因素,主要制定业务流程、操作规程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而对其他类的操作风险关注不够,对于外部事件如同行业内其他公司不利信息、监管要求的变化,对于人员因素如骨干员工的流失、员工的失误、信托经理的道德风险等引起的操作风险,都应该引起信托公司的重视。
信托公司运营过程中还涉及到上述风险外的其他风险,本文不再赘述。
3 信托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信托公司与银行、保险、证券等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对风险管理的要求更高。一方面信托公司可以直接跨越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与实业投资领域,美国信托专家斯科特曾说:“信托业的应用范围可以与人类的想象力相媲美!” 投资范围广即会面临多种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另一方面,信托公司业务创新性强,可参考的经验少。因此, 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信托公司尤为重要。
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遵从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一些金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是完全消除风险,而在于:在信托公司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有关金融风险,并将其控制在可承受的风险水平内。
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其次是需要建立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及风险管理策略的风险控制流程。每个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根据自身的情况构建, 不存在统一的管理模式。 从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风险管理的经验考虑, 一个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至少要满足几个方面的标准:
1.风险管理能涵盖公司运营过程中所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需要有效地识别出各类风险, 并将其纳入管理范畴,才能尽量避免风险。
2.风险管理能够在公司层面上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整合。信托公司因业务范围广、业务创新性高,使信托业务产生多样化风险,所以需要在公司层面对对各类风险进行整合, 为了实现分散风险的策略。
3.风险管理过程要与公司经营过程有机的结合。具体来讲, 在项目初步意向开始就要对产品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贯穿整个产品运作的各个环节,如项目前期对交易对方的尽职调查、金融产品的合规性审查、法律事务审查、业务审查,项目中期的合同签署、抵质押保办理、资产运作,项目后期的贷后管理、保证金账户的监管、按合同约定收回本金收益、定期支付受益人收益及到期支付本金等等。
4.风险管理要与公司经营目标相一致。信托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需要风险管理保驾护航, 而公司的风险管理活动是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只有信托公司风险偏好与公司目标相一致才能为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4 信托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我国的信托公司都建立了业务系统、财务系统,但是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还不完善。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信托公司将风险管控关口前移,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建立起完善、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
信托公司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系统风险防控能力,近年来信托公司已逐步提出了风险管理信息化的想法,及有些信托公司也建立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但从目前情况看信托风险控制系统远远滞后于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步伐。信托公司需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从以技术防范为主的、被动信息安全管理,转变为以预防控制为主的、主动的信息化风险管理。
对于信托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包含信托公司内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还要包含支持监管要求的信息化建设。对监管部门来讲要借助信息系统有效提升监管能力。可靠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和现场检查系统,能有效帮助监管部门及时监测和识别主要风险点,提高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减少仅仅依靠人工现场检查造成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助于提升监管能力,节约监管资源。要实现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作为信托公司需要保证监管要求的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信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框架包括三个部分:应用结构、数据结构、技术结构。应用结构为风险管理提供业务框架;数据结构提供应用结构所需的数据和接口,用于支持各最终用户的风险管理;技术结构提供风险管理运作的实际环境。
本文主要描述数据结构和应用结构设计思想。
1.数据结构设计思想
目前信托公司的系统包含了CRM系统、资管子系统、估值子系统、业务子系统、TA子系统、财务子系统等,且大多数信托公司各子系统均由不同供应商提供。而风险管理系统的数据需来源于信托公司的各生产系统,建议风险管理系统需建立在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即将各子系统数据实时传递到数据中心,风险管理系统从数据中心中调用所需数据。
2.应用结构设计思想
信托风险中包含了可量化与不可量化风险,对于可量化风险由信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执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将能够识别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风险纳入系统中,不同的信托公司风险点不同,同一个信托公司风险点也会随着业务及管理要求不同而变化,故设计的原则是可以自定义规则。
信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含风险规则设置、监控管理、监控报告三大模块。
(1)风险规则设置
风险规则设置中需包含元数据设置、指标设置及风险级别设置。
元数据设置主要是提供风险管理系统中监控指标所需的基础数据源。元数据可以支持自定义配置,如对于系统内部数据,元数据可以取自于数据中心的对应字段;对于计算的某个参数值,元数据可以是个固定的数值;对于系统外部数据如交易对手财务数据,元数据可以支持模板导入。
指标设置主要是提供风险管理系统中的需要监控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点的判断规则及其对应的风险级别。指标设置为自定义设置方式。需支持自定义指标名称、指标描述、指标分类、指标规则及风险级别定义。指标分类是为后续可以按照不同类别分别出具监控报告设置,且存在一个指标即是内部风险控制的风险点,也是监管要求的风险点,故需要一个指标可以设置多个指标分类;指标规则是指计算公式或是判断规则,支持自定义公式和输入SQL语句等自定义方式;风险级别定义是定义风险点的风险等级的具体范围,为监控预警和后续出具风险报告提供准确的依据,且可以设置每个风险级别对应的分值,可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2)监控管理
对于可量化的风险有了实时的数据元,定义好的指标,系统提供自动任务可以定期的执行风险事件的检查,将发现的风险事件及时主动的发邮件或短信通知风险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可以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对于流程可控制的风险,采用技术控制严格执行控制风险点来降低风险;对于不可量化的风险可以设置相应的审批。系统可提供风险检查点提示,并在审批过程中进行操作风险的评分。
(3)监控报告
根据风险规则设置和监控管理,系统可以根据指标类别、时间范围自定义选择出具风险报告,也可以根据设置定期出具风险报告并系统主动发送给设置人员。对于周期性风险报告的模板可以自定义设置格式,对于临时性报告可以根据系统默认样式导出到本地调整格式。
只要各生产系统中有相应的数据源,根据指标设置和风险报告模板设置即可以出具相应的风险报告,诸如监管要求的净资本和风险资本报告、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的交易对手财务指标报告等等。
5 总结
本文主要是对信托公司构建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对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对信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科罗赫等.风险管理[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