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态平衡的作用

时间:2024-01-22 14:53:53

导语:在生态平衡的作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态平衡的作用

第1篇

既然社会生态学是协同发展论的科学基础,那么,为了创立和实施协同发展战略,首先就应当建立起有关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态观念,亦即社会生态观的优先确立。

(一)人类社会的生态观念

人类群体(社会)与其生态环境组成的生态关系或生态系统,构成了社会生态关系或社会生态系统,它是既有生态的自然属性,也有生态的社会属性,还有生态的经济属性这样三重性质的客观现实存在。生态的自然性或自然生态,是生态关系(系统)的自然存在状态,如与人类群体相依共存的植物生态系统、动物生态系统、微生物生态系统等等。生态的社会性或社会生态,它是生态关系(系统)的社会存在状态,如人类社会创建起来的实业生态系统、运载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民居生态系统、军兵生态系统、管控生态系统等等。生态的经济性或经济生态,它是生态关系(系统)的经济存在状态(是社会生态的又一重要形态),如生态经济领域的生态生产力系统、生态生产关系系统、生态资源配置系统、生态经济基础系统、生态经济效率系统、生态经济价值系统、生态经济流通系统等等。人类社会的生态系统,无论是全人类参与的全球生态(地球生物圈或生态圈层次),还是部分人群参与的区域生态(城市生态、乡村生态、城乡复合生态层次),都被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院士通称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或者被归纳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问题”之中了。

(二)社会生态协同发展论

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自然是构成“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三大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自然生态子系统的协调同步发展即协同发展了。显然,这里的社会生态协同发展,就是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其中包括社会生态的系统协同发展、社会生态的时间协同发展和社会生态的空间协同发展等诸方面的协调同步与统一运作。

二、协同发展论与社会生态平衡

社会生态研究阐明,社会生态系统只有达到并维持其平衡状态即进入社会生态平衡时,该系统才能有效地实现协同发展。否则,协同发展就无异于纸上谈兵了。

(一)社会生态系统自组织平衡态

在一定的时期内,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大体保持均衡,从而维持着该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这个社会生态系统便达到了生态平衡的状态,亦即进入了社会生态平衡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旦由于物资、能源和信息的供给,所生产出来的各类产品,根本满足不了全社会的需求时,该社会生态系统就进入到了供小于求这类社会生态的失衡状态;反之,当物能信息的供给所生产出来的各类产品,远远超出了全社会的需求时,该社会生态系统便进入到了供过于求的另一类社会生态的失衡状态。德国功勋科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Hak-en)将一切“在没有外界干预下获得新结构的系统”,统称为“自组织着的系统”。那么,何以并无外力作用,系统却能自我组织起来呢?这显然是因为“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即各子系统之间“通力协作的结果”。社会生态系统就是这种“自组织着的系统”,它的各组成要素即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等,无需外力的作用,而是靠自身的“互相协作”或“协同工作”,就能够不断地自行产生即“自组织”起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的“社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不言而喻,这种人类社会生态平衡的系统状态,就是社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平衡态。

(二)协同发展论与社会生态平衡论

1.系统协同发展与社会生态平衡。为了达致社会生态平衡状态,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等,在一定的时期内,它们的物资、能源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就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的系统均衡状态,亦即社会生态平衡态。只有当社会生态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统统都达到了生态平衡状态而不是生态失衡状态时,各个子系统之间才能够实现协调同步地均衡发展即协同发展。否则,任一生态失衡的子系统是断然不可能也无法与生态平衡的其他子系统一道协同发展的,从而也就没有社会生态系统整体的协同发展了。

2.时间协同发展与社会生态平衡。为了达致社会生态平衡状态,社会生态系统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在一定的时期内,其物资、能源和信息输入与输出,也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的系统状态,亦即社会生态平衡态。当社会生态系统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达到了生态平衡态而不是生态失衡态时,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以至整个社会生态系统,方才能够实现协调同步地均衡发展即协同发展。否则,生态失衡的某历史发展阶段,是断然不可能也无法与生态平衡的其他历史发展阶段一起协同发展的,从而也就没有社会生态系统整体的协同发展了。

3.空间协同发展与社会生态平衡。为了达致社会生态平衡状态,社会生态系统的各种空间拓展状态,在一定时期内,其物资、能源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也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的系统状态,亦即社会生态平衡态。当社会生态系统的各种空间拓展状态,都达到了生态平衡态而不是生态失衡态时,各空间拓展状态以至整个社会生态系统,方才能够实现协调同步地均衡发展即协同发展。否则,生态失衡的某空间拓展状态是断然不可能也无法与生态平衡的其他空间拓展状态一起协同发展的,从而自然也就没有社会生态系统整体的协同发展了。

三、协同发展论与社会生态哲学

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问题,不仅和人类社会的生态观念及自组织平衡态直接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与社会生态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社会生态协同发展论经过升华,将会不断地丰富与深化社会生态哲学,而社会生态哲学对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论则将发挥指导作用。

(一)协同发展论与社会生态认识论

生态系人即身处生态系统中的人,它们和社会生态系统,分别成为社会生态研究的认识主体(研究者)和认识客体(研究对象),并且构成了社会生态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正是这对认识论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协同运作或协同发展,才使得人类的社会生态认识,能够沿着社会生态实践社会生态认识再社会生态实践再社会生态认识的正确路线和方向不断地深入和发展下去。不言而喻,社会生态认识论正是生态系人对于社会生态系统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必然结果,亦即生态系人与社会生态系统这对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不断协同运作即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显然,社会生态协同发展论在向唯物主义认识论升华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生态认识论的指导。

(二)协同发展论与社会生态辩证法

社会生态系统客观存在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并成为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客观基础。社会生态系统还存在着各子系统之间协同运作的自组织矛盾运动,它成为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动力源泉。

1.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客观基础。社会生态系统客观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这样两种基本的辩证关系:前者是人天关系,后者是社会关系。然而,无论是人天关系还是社会关系,它们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达到并维持其和谐共存的相关性或相关度时,才是良性循环的最佳相关性或度,由此方能实现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正因为如此,社会生态系统对立统一的辩证相关性或度,便是其协同发展的客观基础。否则,社会生态系统就根本不可能协同发展。

2.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动力源泉。由于社会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互相协作,进而产生出新结构和新功能的系统,不就是哈肯所发现的“那些在没有外界干预下获得新结构的系统,即组织着的系统”吗?社会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相互协作即自我组织,也就是该系统“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正是这种内在“协作”即“自组织”的矛盾运动,成为了社会生态系统“一切运动和生命力根源”,自然也就成为该社会生态系统协同发展这一“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亦即动力源泉了。

(三)协同发展论与生态生产力论

第2篇

    1  微生态调节剂的产生

    1.1微生态调节剂产生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化学药物的出现使人类在同感染性疾病作斗争时拥有了重要武器。恩惠与风险并存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开始出现,耐药性不断攀升,甚至出现了对任何药物均不敏感的超级细菌,面对这一新情况,面对人们与病原微生物无止境的斗争,除了不断研制新的抗菌药物,不能不另辟其境。

    1.2微生态调节剂产生的理论依据

    随着微生态学日新月异的发展,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生理性组合关系。正常情况下,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其特定的生态平衡,而每一个生态群落内的微生物依据其共生和拮抗维系正常群落关系,一旦这个平衡被破坏,就变成生态失调,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微生态调节剂正是利用微生物间这一共生和拮抗关系,补充对人体内生理性有益菌群或活性物质,抑制有害菌群过度增生,使病理性组合逆转成生理性组合,改善或重建微生态平衡,使相关疾病得以康复[3] 。

    2  微生态调节剂的分类

    微生态调节剂近年来发展迅猛,对该类产品给予正确分类是必要的[2]。

    2.1按宿主可分为:人类微生态调节剂、动物微生态调节剂、植物微生态调节剂。

    2.2按用途可分为:保健性微生态调节剂、防治疾病性微生态调节剂。

    2.3按合成成分可分为:利用菌体、代谢产物、生长促进物质等合成的微生态调节剂。

    2.4按药剂学的剂型分类可分为:液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固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半固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气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

    3  微生态调节剂的作用机制

    微生态调节剂具有抑制有害菌生长,降低内毒素水平,重建微生态平衡的作用。[4]其作用机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调节微生态平衡  通过补充有益菌群控制、拮抗、排斥致病菌的侵袭和定植,阻止侵入病菌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宿主的防御能力,保持生态平衡。

    3.2增强免疫力  微生态制剂在机体定植后,可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3.3营养作用  有益菌生长繁殖能合成多种维生素、活性营养因子和生物酶等供机体使用,以促进代谢和调整内分泌。

    3.4屏障作用  有益菌可在定植的部位形成微生物膜,阻止致病菌的入侵和定居,成为一个有效的生物屏障。

    4  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的应用,微生态防治渐入人心,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目前在在保健和防治疾病方面已积累了大量资料。

    4.1对胃肠道疾病的作用

    人体肠道当中栖居大量的细菌,大约有30属500多种之多,他们和人体构成微生态平衡,若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将引起许多相关疾病。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种微生态制剂应用于临床,用于防治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疾病,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例如:张凤莲等[5]报道乳酸菌素在抑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保持消化道微生态平衡和调节机体免疫方面效果明显;刘爱民等[6]报道运用思密达散剂、乳酸菌素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M)总有效率为98%;关国明等[7]报道应用丽珠肠乐和结肠炎丸联合治疗慢性结肠炎总有效率为95.24%。当然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

    4.2对肝脏疾病的作用

    肝脏疾病患者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活菌制剂能抑制肠道腐败菌和产生尿毒酶的细菌,降低肝脏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减轻肝脏损伤及细胞器变形程度、减小假小叶的形成速度以及改善黏膜功能,改善肝硬化患者症状,促进黄疸消退,降低患者转氨酶,增加白蛋白,清除内毒素血症,对肝病的防治具有一定作用。[8]王世乾等[9]报道利用四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发现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及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3对皮肤病的作用

    皮肤表面的正常微生物群遇到破坏会引起失调导致疾病,利用微生态学原理制成的防治皮肤病的调节剂针对这一问题,调理皮肤的微生态平衡,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张华梅等[10]报道利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佐治婴幼儿湿疹疗效显着高于单用外用药物治疗,且复发率低。

    4.4对阴道炎的作用

    非特异性阴道炎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主要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破坏了阴道的正常菌群,治疗效果不理想,易复发,易引起二重感染。目前临床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阴道炎的报道很多,该治疗扶植了阴道中的正常菌群,对复发和二重感染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胡玉红等[11]报道微生态调节剂黄瓜香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结果表明阴道补充黄瓜香与使用甲硝唑治疗产生了相似的效果,复发率低,治疗效果有显着性。

    4.5防治癌症的作用

    微生态制剂可以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从而抑制和预防肿瘤的发生,据报道双歧杆菌可以通过调整肠道菌群,能减少使前致癌物质转化为致癌物质的葡萄糖醛酸酶、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的生成量,提高宿主的免疫力,预防癌症的发生[12]。

    4.6微生态调节剂在医源性疾病上也有一定建树,患者常因医疗诊治中使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造成微生态失调,利用微生态调节剂正好可以调整菌群,解除抗生素等的不良作用,减少了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5  微生态调节剂存在的问题

第3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问题;生态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workers need to establish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fully aware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help engineering Water Resources Water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Key words: hydraulic; environmental issues; ecological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目前我国丰富的水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破坏和浪费,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要认识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目标应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则是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根本原则。

一、水利工程与生态平衡(一)兴修水利工程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人类在地球上修建的水利工程无外乎两大类,即蓄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它们的实质都是为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问题。在我国,对生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蓄水库。从表面看,它们都是为了解决水资源不足或充分利用水资源,但如果深入探究,却发现其中对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是巨大和复杂的。简言之,其影响包含直接的或间接的、短期的或长期的、诱发的或积累的、一次的或两次的等等因素。所有这些影响,都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然而,应该看到,包括生态平衡在内的自然平衡本来就是动态的,人类正是通过不断地打破那种不利于人类健康发展的平衡,才能发展到今天。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既是动态的,同时又是随时存在着。问题在于人类怎样以一种最优的方式去分辨出那些不利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打破之,并更加自觉地重建一种新的平衡,即人工生态平衡。

(二)修建水利工程要注意保护生态平衡

保护生态平衡应是两个内容的总和:一是对那些良性的生态平衡应尽最大努力限制人类对其的消极影响,使其按自己固有的规律发展;另一个是对那些恶性的生态平衡施以人类的改造活动,扼制其继续发展的势头,使之良性发展。有了保护生态平衡的认识,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是使兴建与环保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然而要真正达到这一共识,人类还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程。因为环保问题历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具有直接性和间接性、短期性和长期性、诱发性和积累性以及连带性等特点。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大力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使规划工作纳入法律轨道亦是十分必要的。(三)生态保护要作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兴修水利工程的前后,只有对保护生态平衡的认识甚至是重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即要将环保思想贯穿于工程的规划设计及施工组织管理的每一环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水利工程的修建,对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有着巨大的副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将其减小到最低限度。除了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革命。科学技术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工具。由于生物圈的动态平衡是人类及其生命系统稳定性产生的前提,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所深刻揭示的自然规律,则是人类认识生物圈动态平衡机制的基础,而现代技术又为调节生物圈动态平衡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这种调节,必须考虑人的活动对自然界发生作用的性质和界限,必须把对自然界的保护和再生产纳入社会有机体内并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不良的生态平衡,兴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对其进行良性改造,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方向发展。关键是我们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怎样尽最大努力去减小人类对其的不良影响。这就给工程的建设者们提出了以下任务:1、规划设计的前期,要切实搞好工程所在地的水文资料的收集及地质条件的勘测。如蓄水库,重点是水文资料和地质构造,充分考虑大坝的防洪能力、稳定性以及避免地震的诱发。2、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减少库区淹没范围。如长江内的珍奇动物“中华鲟”,有着在上游产卵的习性,三峡大坝的修建,正好隔断了该鱼类去上游繁衍的路途,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势必会造成“中华鲟”这一珍奇动物的灭绝。三峡大坝的设计就充分考虑了对“中华鲟”。3、施工阶段的任务:第一,在施工承包合同的签订时,承包商对施工现场污染物的扩散和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所应负的责任,应写进合同书内,要有环保措施,对各种污染物排放要限制在标准以内。第二,施工前要在施工现场建立必要的环保监测机构,进行水质、大气、噪声的本底测定,便于和施工阶段不同时期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第三,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后,还要建立卫生防疫机构,以避免施工期数万工人集中在一起,引起流行病的传播和扩散。这方面的教训,在我国时期的兴修水利中是十分深刻的。4、施工后期的任务。特别要对施工阶段破坏的植被规划及时恢复,制订工区的全面绿化规划,以保护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在工区范围内的生物圈内,研究生物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生产的合理的方式,控制规划人群自身的发展,保持生物种群的恰当比例。

二、水利工程生态规划设计的要求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我们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

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一)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规划。(二)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规划;能提供一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一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

三、水利工程景观规划策略(一)沿河绿地

滨水环境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古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规划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二)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

规划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胶坝,泵房外观可按风景区房屋标准设计,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通过新建湿地连通闸向人工湿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给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可为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三)生态护堤

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活环境,探讨。

【正文】 目前我国丰富的水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破坏和浪费着,生态环境严重失调。我们要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根本原则,而开发水资源的最终目标应是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应三者的统一。在这三大方面进行调和。

一、水利问题与生态平衡

(一)水利工程的修建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人类在地球上修建的水利工程大体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水资源调运和储存。这项工程的最终目的都是针对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在我国,蓄水库对生态影响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只从表面看,它们都是为了解决水资源不足或合理充分利用水资源,但如果再深层次的探究,却会发现它在环境、社会、经济这三方面的有着巨关联大和复杂关系。总而言之,它的影响包括外在的、内在的、短期的或长期的、诱发的或积累的、直接或间接的等因素。所有的这些影响因素,都有可能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然而,众所周知、生态内在的自然平衡本来就是动态的,人类恰恰是通过各种方法打破那种不利于人类发展的平衡,从而 才能发展到今天。自然界的生态既然是动态平衡,同时又是随时存在着。而关键问题是人类怎样以一种最好的方式去辨别出那些不利于人类发展的生态平衡,然后建立新的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平衡,这即是人工生态平衡。

(二)水利工程和生态平衡的关系

保护生态平衡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那些良性的生态平衡应尽最大努力去不影响它并限制人类对其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其按原先的规律发展;另一个是那些不良的生态平衡动用人工的方法让其改变方向,限制其发展,让他良性发展。

有了保护生态平衡的认识,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是使兴建与环保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然而要真正达到这一共识,人类还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程。因为环保问题历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具有直接性和间接性、短期性和长期性、诱发性和积累性以及连带性等特点。因此, 在世界范围内大力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使规划工作纳入法律轨道亦是十分必要的。

(三)生态保护要作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兴修水利工程的前后,只有对保护生态平衡的认识甚至是重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即要将环保思想贯穿于工程的规划设计及施工组织管理的每一环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水利工程的修建,对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有着巨大的副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将其减小到最低限度。除了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革命。科学技术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工具。由于生物圈的动态平衡是人类及其生命系统稳定性产生的前提,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所深刻揭示的自然规律,则是人类认识生物圈动态平衡机制的基础,而现代技术又为调节生物圈动态平衡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这种调节,必须考虑人的活动对自然界发生作用的性质和界限,必须把对自然界的保护和再生产纳入社会有机体内并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不良的生态平衡,兴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对其进行良性改造,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方向发展。关键是我们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怎样尽最大努力去减小人类对其的不良影响。这就给工程的建设者们提出了以下任务:

1、规划设计的前期,要切实搞好工程所在地的水文资料的收集及地质条件的勘测。如蓄水库,重点是水文资料和地质构造,充分考虑大坝的防洪能力、稳定性以及避免地震的诱发。

2、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减少库区淹没范围。如长江内的珍奇动物“中华鲟”,有着在上游产卵的习性,三峡大坝的修建,正好隔断了该鱼类去上游繁衍的路途,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势必会造成“中华鲟”这一珍奇动物的灭绝。三峡大坝的设计就充分考虑了对“中华鲟”。

3、施工阶段的任务:第一,在施工承包合同的签订时,承包商对施工现场污染物的扩散和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所应负的责任,应写进合同书内,要有环保措施,对各种污染物排放要限制在标准以内。第二,施工前要在施工现场建立必要的环保监测机构,进行水质、大气、 噪声的本底测定,便于和施工阶段不同时期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第三,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后,还要建立卫生防疫机构,以避免施工期数万工人集中在一起,引起流行病的传播和扩散。这方面的教训,在我国时期的兴修水利中是十分深刻的。

4、施工后期的任务。特别要对施工阶段破坏的植被规划及时恢复,制订工区的全面绿化规划,以保护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在工区范围内的生物圈内,研究生物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生产的合理的方式,控制规划人群自身的发展,保持生物种群的恰当比例。

二、水利工程建造对生态的影响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我们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

(一)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规划。

(二)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规划;能提供一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一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 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

三、水利工程景光规划

(一)沿河绿地

滨水环境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古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规划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二)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

规划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胶坝,泵房外观可按风景区房屋标准设计,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通过新建湿地连通闸向人工湿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给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可为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

(三)生态护堤

可规划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既防止水土流失, 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结束语:

虽然我国水利工程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有一点缺失,只有不断的加强认识,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施工,才能保障水利工程与生态平衡的调和。

参考文献:

[1]朱庆元,方国华,刘芹,张劲松.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式改革研究[j].人民长江,2007(02).

第5篇

关键词:P-1拒避剂;森林病虫害;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S7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83

1 P-1拒避剂概念的界定

P-1拒避剂是一种新型的树木保护剂,与以往的磷化锌一类灭鼠害的化学制剂不同,它具有迫害性小,不影响其他动物及人类的生命安全,对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1是由防腐剂、溶解剂、植物汁液、乳化剂和粘着剂复合加工而成的新型植物保护剂,使用范围广泛,通过本次研究可得出,用P-1拒避剂进行搅拌播种与喷洒防护都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P-1拒避剂在药物作用上促进了生态的平衡,从根本上保护了人与动物的生命安全,利用P-1拒避剂的喷洒与搅拌在保障药物效果的同时,极大的降低的人力物力成本,因此,P-1拒避剂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上非常具有推广的意义。

2 传统森林病虫害防治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森林虫鼠害是影响林业生产的首要问题,保护树木,维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防治虫鼠害的方式有很多,防治虫鼠害的植物药剂也是多种多样,传统的药物虽然在防治虫鼠害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其他动物,包括人类的生命健康也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非常不利于生态的平衡发展。现针对现阶段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化学灭鼠害缺乏科学性。在以往的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上,缺乏系统的防治流程,没有考虑季节的因素对森林病虫鼠害的影响,秉承生态协调发展的目的,应构建完善的生态控制措施,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应该相结合,传统的化学灭鼠多以磷化锌一类的为主,快速防治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对森林中的其他动物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害,因此森林虫鼠害不能一味的只注重最终的结果,更要将眼光放长远,考虑防治之后所带来的后果,将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甚至是无影响,因此,传统的化学灭鼠危害性非常大,缺乏科学性,对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防治观念落后。森林病虫害时刻威胁着林业生产发展,科学有效的树木保护剂固然重要,但是科学的防治观念也是必不可缺的,现阶段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在防治手段上仍然存在传统落后的人工防治,耗费大量的劳动力,缺少现代科技的融入。专业人员的防治观念落后成为森林病虫防治实施的关键要素,相关人员应该摒弃以往的重造林,轻管理,重防治,轻预防的理念,不仅要从经济效益出发,还要从整个造林过程出发,落实生态平衡的防治理念。

3 p-1拒避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害的具体实施策略

p-1拒避剂通过刺激性气味对目标生物进行有效的驱赶,对其他动物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相较传统的快速防治法,具有危害性小,目标准确,作用时间长的特点,在进行有效的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同时也实现了生态平衡的目的。以下内容将针对p-1拒避剂特点,给出p-1拒避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害的具体实施策略。

喷洒p-1拒避剂,保护幼林地。传统的森林防治通常是采用人工防治的方法,即耗费人力也耗费物力,采用人工防治的方法在效果上也不是很理想,在大面积幼林防护上,很难得到有效的实施,采用喷洒p-1拒避剂,利用喷雾的方式在森林范围上就没有特定的要求,并且喷洒均匀,弥补了人工防治的缺陷,同时也省去了大量的人力,p-1拒避剂带有刺激性气味在喷洒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对虫鼠害都可以进行驱赶,在进行p-1拒避剂药物制备时,专业人员可以进行有效的过滤,以保障后续喷雾的顺利实施。

种子搅拌p-1拒避剂,从根源防治病虫鼠害。在进行种子搅拌时,可以将p-1拒避剂进行药物稀释,再将种子放进稀释好的p-1拒避剂溶液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将种子取出,晾干后进行播种,实验表明未经过p-1拒避剂处理过的种子被虫鼠等盗食的概率在80%-95%之间,幼苗成活率极低,经过p-1拒避剂浸泡后的种子极大降低了虫鼠的侵害,从根本上实现了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p-1拒避剂具有危害性小,目标准确,作用时间长的特点,对生态平衡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教育;商务英语教育;生态平衡;发展策略

互联网技术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应用,为高职商务英语教育专业带来了全新活力。在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系统中,商务英语专业近些年得到了飞速发展,但过快的发展步伐却阻碍了商务英语教学系统性建设,在教育体系中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发展因素。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学生过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传输,所学习的知识往往是不解其意。在教师单方面主体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无法得到锻炼,教学环境的失衡亟须构建教育生态平衡模式,确保商务英语的和谐平衡和稳定发展。

一、教育生态平衡理论

教育生态平衡,依据生态学原理将其理论机制转化为教学环境中的因素。将校园环境看作为生态系统,促进校园内部生态平衡协同进化。教育生态平衡,掌握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对于促进教育发展,融合交叉学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在教育生态平衡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按照既定规律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赖。通过各要素之间具有规律性的运动来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的传递,以此来形成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确保各要素之间和谐发展。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通过动态平衡调整,可以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平衡系统相似的是,教育生态平衡也具有整体性、目的性、动态可持续发展性、生物多样性等特点。在教育生态平衡的协调下,形成内部教育与外部环境发展的和谐状态,能够实现高校教育的发展目的。

二、高职商务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当前社会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能力需求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具备更高的综合素养,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依然过于传统,未及时引进先进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在进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程设置是基础环节,通过设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确保学生可以更为系统、全面地学习知识。但高职院校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却忽略了商务英语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环节。在互联网时代下,电商的发展对于商务英语也造成一定冲击,因此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也要准确掌握电商发展优势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的技能要求,及时做出课程设计的调整。若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会缺乏教育的创新性,也缺乏对商务英语行业的针对性[1]。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单一,也是影响学生商务英语水平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书本中的知识理念,缺乏对社会实践的思考,同时也没有针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相对应的教学措施调整。在教学生态环境系统中,学生是独立个体,具有性格独特性,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要了解学生的更多学习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价值。

三、高职商务英语的教育生态平衡

在对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系统作出分析时,可以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看作生态系统中的因子,商务英语教学系统则是微观生态体系。在此系统中学生与教师都是较为活跃的生态,因此在教学环境中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完成生态环境共同建设。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教学环境还包括物理教学环境生态和心理精神环境。在教学生态系统中,各因素之间彼此相互独立却又相互联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商务英语教育在人才培养时,针对学生要做到全面教育,而不是仅仅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在生态系统中应调动系统内的积极性,确保师生之间、环境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的物质信息等,处于持续传递流动的状态,在物质动态传递的过程中保障教学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发展[2]。在教学生态系统中学生同样也是生态因素中的不同个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在教学方案设定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学习偏好等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教师所制定的教学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做动态修改,确保教学方案更符合学生的个人素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发展要利用各院校的优势,构建更为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真正地实现将内部教育要素与外界环境之间有机结合,确保能量物质信息可以完成自由传输。当内部教育与外部环境相结合时,要求商务英语的生态教育教学目标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做出及时调整,院校所采取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也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做出及时的更新。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育中采用更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教育以启发、探究、研究为主,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地帮助学生做到会学而不是听懂。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也需要学会利用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加强自身的教学行为,通过更多的互动环节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制定教学目标与完成课程设计时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商务英语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根据地区发展特色与高职院校办校特点做出针对化调整,以完成商务英语专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3]。教师在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测评时,也要对学生做出更为全面的考评,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标准,更应注重学生差异化学习的全过程评价。

四、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商务英语教育发展策略

(一)优化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定要更符合市场与社会发展需求。在进行课程设定时,要结合更多教育模块,制定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商务英语是多学科交叉的教育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包括商务专业课程、英语语言课程、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课程,为确保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于教育生态平衡体系,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在线交互式媒体与教学方式的应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确保商务英语专业模块教育中彼此之间的和谐共同发展。

(二)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区别于高等学校教育,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将教育目标设定为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但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并没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校园实践机会,学生所参与的校园实践只是单纯的课堂活动与校内教学活动。高校可以与企业间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实训基地,确保学生更为真实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高职院校在进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时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教育是不够的,要突出高职院校教育的技能培养特点。在调整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时要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为学生提供与社会有更多联系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可以真正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感受工作环境与工作过程,并在实践中真正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能,发现自身不足并不断改正[4]。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公众号建立教学交流平台,在线上平台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交流,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在实践期间的心得体会与同学进行经验交流分享。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去了解社会发展结构与企业内部运营状态,尽早地熟悉工作岗位,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新时期的商务英语教学课堂,若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是无法适应教育发展要求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绝对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知识接受,过于理论性的知识教学脱离了社会实践,导致知识教学课堂缺乏实践性。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对于教师团队的培养迫在眉睫。学校在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时,应将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相结合,在商务英语理论教学指导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互联网+”社会发展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师的个人素质发展是多样性的,更具有个性化。学术会议是提高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技能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商务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召开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并邀请具有丰富商务知识与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商务英语教师提供专业的教学培训,通过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拓展教师学习途径。教师的职业素养能力提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日常学习中。教师的素养提升除了包括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外,也要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而大部分教师是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5],这导致课堂知识教学过于死板,与社会实际相脱离。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间建立合作关系,不但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实践,同时也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到岗位实践中,并在工作岗位中提升实践能力,教师的融入也为企业带来了新鲜活力。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双赢的关系。

(四)加强校企间合作

校企间合作是高职院校新时期发展的全新教育模式,培养全面性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对于人才提出了不同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教学也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动态平衡调整,确保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相一致,这样才可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可以在企业的帮助下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同时也可以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明确社会发展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与现状的差异,根据教学生态环境的变化制定更为科学稳定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6]。确保在实现人才培养目的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人价值。通过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互动,给新时期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添加更多活力。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合作,建立商务专业网站,商务专业网站既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实践操作需求,真正地实现企业发展与商务英语教育的人才一体化培养,确保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更符合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会发展需求。

五、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旅游翻译 翻译策略 文化补偿 文化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12-03

1 前言

涉外旅游的迅猛发展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大好机会,同时也对旅游翻译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英语及英语文化的强势地位全球皆知,西方文化霸权以及文化渗透无处不在,许多弱小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岌岌可危,濒临消亡,全球文化趋于单一化,也就是说文化多样化将被打破,文化生态平衡将被打破,中国作为拥有重要国际地位的东方大国,中国文化同样受到威胁。而旅游英语翻译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手段,要更好地实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生态平衡,提高涉外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乃是重中之重。旅游英语翻译人员具备强烈的文化生态意识、扎实的中西语言能力、过硬的中国文化表达能力、灵活的文化翻译方法与策略,不仅可以消除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避免造成新的误解,而且还有助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维护文化生态平衡。培养旅游翻译人员各方面的良好素质需要从旅游翻译课堂教学开始,这也是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的源头。本文从文化生态平衡的内涵以及翻译中文化补偿的必要性和意义入手,探讨旅游翻译课堂文化补偿教学的有效模式,就是将翻译方法和策略的学习与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素养相融合。

2 文化生态平衡与翻译中文化补偿的必要性和意义

2.1 文化生态平衡

目前,对于文化生态和文化生态平衡,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要讲的文化生态及其平衡是以生态和生态平衡为基础,是对传统的生态和生态平衡的拓展与延伸。因此文化生态可以这么理解:文化生态就是指所有文化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以及各种文化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文化生态平衡,就是指在文化生态系统中文化与环境之间,各种文化之间,通过交流与互动,共融与更新,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使得各种文化之间互相适应、协调与统一、和谐共处。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不难理解,文化生态系统也不可能只有某种单一的文化,单一文化无法构成文化链,无法形成文化循环、促进与发展,这样的文化也会面临文化危机。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其中有一条这样说“……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1]“各种文化都有其价值和特点,文化生态学主张在顺应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多元文化既保持其各自的核心价值观又兼收并蓄、和谐共生。”[2]也就是说,多种文化共存于文化生态系统内,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与互动,进行着文化输入与输出,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形成文化能量的稳定,达到文化生态平衡,这样多样化的文化共同存在,各种文化才能持续发展与传承。

2.2 翻译中文化补偿的必要性和意义

旅游翻译的目的是什么?一是将旅游信息译成英语,吸引外国游客,激发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兴趣;二是通过提供翻译服务获得经济回报。如果过分强调旅游翻译的诱导功能,在旅游翻译过程中,译者就会故意进行取舍,这样不仅无法正常发挥旅游翻译的呼唤功能,甚至还会导致外国游客在中国文化方面的空白而产生某些误解。尤其是在当前,国际上时而出现丑化中国的现象,除了政治或经济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不理解而产生的误解、偏见甚至歧视。过分强调旅游翻译的诱导功能,而忽略了其信息传达功能,最终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还有可能加深误解和偏见,更谈不上传播中国文化了。由此可见,文化缺失多么可怕。培养旅游翻译人员较好的中国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同樱要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翻译人才也就要求从事旅游翻译教学的老师应该具备更高文化素养和翻译教学能力,从旅游翻译教学这一源头做起,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教学,在翻译方法和策略的学习中强化文化翻译与传达,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的有用的旅游翻译人才。

众所周知,英语是国际各级各类会议:经济论坛、体育赛事、文化活动、学术交流、政治会谈等等的通用语言。英语学习风靡全球,遍及各个角落。以中国为例,英语培训从胎教就开始了,听着有点夸张,其实是事实。这一切也使得英语在全球的地位无人能敌,英语的强势也带来的英语国家文化在全球的强势,对于一些弱小民族和国家而言,英语以及英语国家文化的强大直接威胁到弱势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存在。对中国而言,在“80后”、“90后”甚至“00后”群体中,西方国家节日、礼仪、饮食、言语习惯等文化盛行,而对于中国文化、民俗、礼仪、历史等又过于欠缺。弱小民族与国家文化的消亡使得整个文化生态系统发生了变化,系统中文化种类减少,系统结构也会趋于简单。如果,中国――这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其文化在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因子也慢慢减少或影响力弱化,可想而知,整个文化生态就会失衡,文化链就有可能断裂,系统就会崩溃。在中国,现在从事旅游翻译的的主力军在“80后”、“90后”之中,未来几十年从事旅游翻译的主力军也在“80后”、“90后”甚至“00后”中。在这个群体中,中国文化的缺失不仅无法客观全面地传播中国文化,长此以往,他们外力的“破坏”,甚至会带来文化生态系统的失衡,更谈不上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因此,旅游翻译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补偿教育意义重大。旅游翻译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补偿,拓展旅游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夯实中国文化根基,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态意识,在翻译方法和策略学习中融入中国文化翻译技巧,养成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译习惯,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对外文化沟通与交流,而且有助于他们在未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维护文化生态平衡。

3 翻译策略中的文化补偿教学方法与途径

“翻译有法,译无定法”,这句话特别适合于旅游翻译。旅游翻译涉及面广,包括人名地名、历史典故、、民风民俗等,其中绝大部分信息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要正确传达文化信息,不是纯粹的音译或直译或意译可以翻译到位的。笔者在已发表的《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一文中说到,“旅游翻译不仅要关照目的语文化,更要重视本土文化――源语文化――的正确传达……”[3]。在汉英旅游翻译中,如何才能将源语信息中的本土文化传达给外国游客,要做到不仅不会产生文化障碍,而且还有助于外国游客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进而激发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兴趣,这就需要译者有较强的文化生态意识和扎实的中国文化素养,并能通过灵活、恰当的翻译策略巧妙自然地进行中国文化补偿,将中国文化正确传达给外国游客。下面主要从旅游翻译策略上谈谈对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补偿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3.1 先音译/直译后意译

一般情况下,旅游信息的翻译就是让游客知道这是什么景点、这是谁、这是什么地方而已。如果内容本身没有什么文化内涵,音译、直译或意译不会造成文化交流障碍,那就根据情况任选其一。但是,如果要翻译的内容涉及较深刻的文化内涵,纯粹的音译、直译或意译会造成译文中中国文化缺失,就有可能产生文化交流障碍,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那么就须仔细斟酌翻译方法和策略,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和技巧并用,才能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其实,在很多数情况下,旅游信息的翻译都不是单一的译法可以完成的,甚至景点名称的翻译都需要先音

译/直译后意译。例如:“大慈恩寺”,如果简单音译加直译“Da Ci’en Temple”,外国游客顶多知道它是一个“Temple”,而对“大慈恩寺”本身的文化内涵一无所知(唐贞观22年即公元648年,时为太子的李治,其生母文德皇后早逝,为了补报慈母之恩,重新修了此寺,取名大慈恩寺),可译为“Da Ci’en Si(Ci’en,the Prince’s great gratitude for his loving mother)”,即使译者不作多的解释,外国游客也能对其本质内涵有所了解。

3.2 先音译/直译后加注释

因为中西方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饮食特征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在旅游翻译过程中,旅游翻译工作者自己首先要清楚翻译对象本身所包含的历史、文化、风俗等信息。此时,纯粹的音译、直译或简单的意译并无法向外国游客传达其中的文化内涵,甚至会让外国游客不知译者所云,而对于外国游客而言,他们感兴趣的除了景点本身之外,更感兴趣的是异国文化。因此,教师在进行旅游翻译教学时就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翻译技巧的讲解与训练,在翻译文化内涵丰富的文本时,就需要在音译、直译和意译的基础上附加注释。例如,“秦始皇”可译为

“Qin Shihuang(the emperor of Qin Dynasty, named Ying Zheng, annexed the six rival principalities, the Qi, the Chu, the Yan, the Han, the Zhao and the Wei, and established the first empire in China’s history in 221 B.C.)”,这样外国游客不仅知道了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而且也了解了他y一中国的伟绩,也达到了中国文化外宣的目的。

3.3 先音译/直译后解释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西方由于地缘地貌、气候环境、、历史条件、民风民俗、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两种语言的词汇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甚至也会你有我无,我有你无,词汇的空缺必然导致文化的缺失,这是音译或直译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汉英旅游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和应对这种词汇和文化的空缺现象。比如有将“无为”译为“Non-action”,而这更容易让人理解成“什么都不做”,对应到英语中能让人联想到的也不过是“inactive”、“passive”以及“effortless”等词汇。但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意思是“顺应自然,不妄为”。“Non-action”不仅不能表达出老子“无为”的真正含义,而且还会让外国游客误解以为老子鼓励中国人不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采取“音译/直译+解释”的方法,“无为”译为“Wuwei”,再加上解释“another important concept of Laozi’s philosophy,which means that human enterprises should be built on the basis of naturalness, not on any attempts to interrupt the rhythm of nature.”这样不仅可以将“Wuwei”植入英语词汇,让外国游客正确理解“无为”的真正含义,而且也能让外国游客了解道教文化。

3.4 替代式翻译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上文中已多次提到,但是也有很多方面存在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似与重合,这也就意味着,在汉英旅游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借用英语中已有的人物、地名、历史事件等来解释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在进行必要的附加说明。当然这一处理方式也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而是通过旅游翻译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处理相关中国文化信息的方法和策略。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果只是将其音译,相当于未翻译;如果采用音译+解释说明,无论是这部戏剧还是故事,都有具体的情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两句话根本解释不完,也解释不清楚,外国游客不仅听得云里雾里,也根本不会有任何深刻印象,同时也达不到传播中国文化,吸引外国游客兴趣的目的。此时,如果借用西方文化中与“梁祝”主题类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替换,可译为“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who resemble respectively the hero and the heroine in a Chinese legend of a tragic love story and who are just like Romeo and Juliet)”。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让外国游客了解了“梁祝”是谁、了解了故事的主题,而且还加深了他们对“梁祝”故事及人物的印象;不仅增加他们的认同感和亲切感,而且还促进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在旅游翻译课堂上, 教师的教学目的“并非在于教会学生进行简单的文字转换,而在于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翻译规律和技巧,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翻译思维,从而实现语言间(保真)转Q”。[4]教师将翻译策略与旅游文化补偿教学相结合,通过旅游文化翻译,培养学生的文化生态意识。这样的旅游翻译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平等,“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有他存在的必然性……”[5];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意识到在尊重他者文化,包容他者文化,欣赏他者文化同时,更应该重视自己民族的文化,从而树立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4 结论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浩如烟海,纯粹依赖旅游翻译课堂教学这一个环节培养文化生态意识和中国文化翻译能力过硬的未来的旅游翻译工作者,这远远不够。因此,一方面,从事旅游翻译的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中西双文化并重,引导旅游专业学生树立文化生态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翻译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译习惯;另一方面,旅游专业学生也要努力做到中国文化的课内翻译学习与课外翻译训练相结合,职前翻译强化与职后翻译实践相衔接,最终培养自身较强的文化生态意识和过硬的中国文化翻译能力。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各种方法和手段灵活运用,定能从源头上扭转旅游翻译中中国文化翻译不当、中国文化漏译或只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中国文化不译等现象,中国文化在旅游翻译中得以对外传播,使得中西文化乃至各国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和谐相处,从而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http:///link?url=avdfs0iLBwxxF7-5u9R1JeekwqH2VxbXbkkbHxOu9A3UNATW_OJ6U6K2VisjSQxIl5XSmAKih2RnTx80YNZVC_

[2] 谭苏燕.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74.

[3] 颜李萍.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J].校园英语,2015(6):4.

[4] 刘喜玲.文化意识与翻译教学[J].文学教育,2013(9):123.

[5] 朱以青.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文化多样性[J].山东社会科学,2012(9):42.

第8篇

学校体育 教学生态 平衡丧失 消除途径

一、生态平衡视域下的学校体育教学

1.教育学领域中的平衡内涵

生态学视角下的生态体系初始含义是指以生物作为其生态因素的主体构成,并且包括生物与周边的境域之间所构成的微观单元的系统组合,这种存在于地表的类型迥异、大小悬殊的个体单元的组合形成了以自然为依托的生存状态体系。[1]而将视角转换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体系时,其所涵盖的不仅仅是自然生态内部所包含的各个自然要素,也包括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形式的社会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彼此内在和外在纷繁复杂的相互关联。

教育生态正是这庞杂的生态体系中的一处细小的分支,也同样存在生态意义上的平衡问题。[2]教育生态体系包括教学要素、境域要素和人三种要素。这三种要素互为作用、互为关联,人的要素与境域要素之间彼此交流,教学与人、教学与境域之间的互为信息的交流和能量互换,构成一个动态变化的平衡体系。

2.体育教学中的生态平衡效应

平衡在体育教学的生态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生态的主体与其所在的生态域境的外部因素,彼此和谐交涉互换,在不同层次之间形成动态变化的平衡状态。这对于体育生态教学是一个核心的平衡效应。该效应的有效发挥,是生态教学体系内部正常平衡态势的需要。因为在体育教学生态要素中,如教师要素、学生要素以及管控人员要素和活动场域要素等诸多要素关联状态,都会影响教学生态体系平衡度的高低。

教学平衡效应的发挥状态,取决于诸要素与外部境域之间的和谐共生,只有这种和谐共生的态势平衡,其平衡的效应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当这种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就会呈现出失衡与平衡之间的循环波动。平衡状态的维稳需要诸多要素协调一致协同共生,平衡效应的发挥就是要在动态变化的生态体系中维持生态矛盾的平衡状态与失衡状态彼此变化中的稳定。

二、体育教学中生态失衡问题的原因

1.生态失衡问题产生源于主客体的剥离

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发展逐渐趋于显化的态势。从大的趋势看,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渐趋于平衡失落的状态,其对于生态教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究其影响的要素既有源于社会要素的影响,也有源于学校场域自身的要素影响,同时源于理念层面的错位认识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更近一层的原因是源于生态发展教育教学实践的“偏轨”,尤其是学校体育教学生态“主客体”的剥离更是生态失衡问题产生的主因。这种“主客”二体的剥离主要集显于学校体育教学与“完善本我”之间显现出的一“主”一“客”二体和谐状态的剥离。

“本我完善”是指以本我为主体的自我完善,他以自我为体性本位,以完善为指向目标。[3]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可能决定了个体“本我完善”的进展情况,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教学的实施对于受教个体的“本我完善”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学生态如果不以受教个体“本我完善”作为生态教学的出发点,学生在内外教育境遇中就难以获得“本我完善”的客观必备的诸要素条件,这种背离生态教学本质属性的教育实践,必然造成学校教学生态主体与本我完善客体的剥离,这种剥离自然造成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失去本有的平衡态势,学校体育教学“主客体”片面剥离化是亟待解决的失衡原因。

2.生态失衡问题产生源于生活境域的非和谐性

学校的体育生态教学发展受制于自身客观的物质条件的限制,如必备的教学场域,教学实施必备的器材用品,良好的“天因性”条件等。[4]而非物质的条件则是指外部社会的政治因素影响,以及现有师资与教育受体状况条件的制约和学校自身教育发展现状的影响,还有外部的支持情况等条件的限控。在生态课堂教学中,施教的“主体”与受教的“客体”二者对于生态体育课堂的态度,学校全局与班级局域的教学风气建设,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沟通交流等诸多生态化教学要素的相互关系,应该是处于生活境域中的教学生态化的动态平衡,而这种平衡一旦在某个生态要素或者某些生态要素之间尚失了原有的平衡态,也就是某一教学生态环节出现非和谐性的因子,其教学生态的相对稳定平衡态势会走向相反的方面,归于教学生态的紊乱失衡。这种失衡状态会形成全景式的教学生态系统的乱象丛生,在相当程度上,破坏已有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更进一步破坏教学质量的根本提升,催生众多负面生态失衡的教学问题。

3.生态失衡问题产生源于不同角色关系的失衡

传统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角,课堂教学也成为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而作为“客体”的学生,在课堂中是一种从属关系的角色,“主客体”之间是不平等的关系,课堂教学总是围绕教师的机械、主观的讲授作为教学的核心。[5]学生在课堂中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成了驾驭课堂的绝对权威和真正的主人,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过于僵化和机械。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总是选那些缺乏生气的陈旧内容,紧随时代“脉搏”的新知识很少涉及,学生在这样缺乏生气的课堂中与教师的互动与交流也显得有些沉闷和紧张。这就导致了生态角色定位的失衡。学生原本就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在一个充满和谐,自主性得到应有尊重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本有的潜在能量,而这种角色关系的失衡使激辩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都处在一种被动的冬眠状态,这种“主客体”角色关系的失衡,必然带来其教学生态的整体失衡,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对学生尚失应有的吸引力。

从另一方面看,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平衡的尚失还与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误区关系紧密。以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强训为目标指向的传统体育教学,更多的是强调个体间的身体机能与体育技能的竞争,其片面的带有竞技色彩的竞争式教学,必然促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生态和谐关系日趋失衡,这种不同角色间的生态平衡关系的破坏,源于本可以避免的恶性竞争,让学校体育教学中生态平衡态的稳定难以持续。

三、体育教学中生态失衡问题的消弭路径

1.生态失衡问题消弭的理念支撑

“生态”以词汇的形式出现源于古希腊,为原始形态的词汇,其初始的含义主要是源于家庭生活各个要素的理解。[6]今天人们对于生态的理解不仅仅是对于生命体自身指向的理解,更多的是关注其不断扩展的内涵外延,其语义所表达的不仅是生命自身的单向因子,更多的是与其相关联的所有内在和外在的生态因子,在生态日趋转向危机的当下,该词所表达的语义是不同学科对于生态关联分化的不同生态意义上的生态学科的异化。

生态化生活则是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彼此关联,用自然生态的理念来认识生态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7]在生态理念指引下,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微,借以完善自然、社会与人等诸多彼此错综复杂的关系。

以学校体育教学为指向的教学实施的生态化,来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生态化构建。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核心理念是用生态化的体育教学过程的实施,来有效地获得生态化的教学结果,在成果的收获过程中,推进生态化体育教学的发展。用体育教学生态化的教学实践理念作为体育教学的理念指导,运用这样的理念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既是生态教学实施的理念指引,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生态化理念下的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其教学的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协调生态教学各个因子之间的彼此关系,如体育教学与体育境域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学与教学受体的关系,体育教学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等等。教师应充分运用理念所蕴含的生态教学智慧解决面临的多种生态教学问题。这种理念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支撑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全面发展”、“本我完善”等生态教育理念的运用中,学校教育生态失衡问题也必将消弭。

2.生态失衡问题消弭的态势走向

学校体育教学的意义指向关系到学校体育生态教学的有效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的意义乃是指学校体育语境的体育教学意义的满足与学生个体的个性化需要的获得。这种关联性的双向需要正是施教者和受教者在学校体育生态化教学中获得生态化成果价值的展现。从生态教学的多元“主客体”的视角来看,生态教学的消弭态势走向,主要包括“主体”消弭态势的走向和“客体”消弭态势的走向,其主要是指社会化的主体,其中有经济属性的主体、政治属性的主体以及文化内涵的主体,而个体化倾向的“主体”是指教学实施的对象,“客体”的含义是指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学的全程性的活动,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层面是指向生态化的社会发展与进步,对“个体主体”来说则是获得本我的完善与个体的全面发展的整体性素质的提升。对于“客体”而言,要以学校体育生态化的理念作为全部“客体”实施全程性的指导,运用生态化教学的多种活动实现“主体”目标的有效达成。

3.生态失衡问题消弭的对策选择

学校体育教学的生态失衡所触发的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学校体育教学长久以来过于关注教育受体的知识掌握与技能提升,而对于本我的完善和发展的全面性的问题则缺乏关注,再加上以“唯考试论”为理念指导的整体教学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教学必备要素条件的缺失,直接催发了学校体育教学生态体系运行环境的恶化,使其由平衡态向不平衡态转化。首先,从学校体育生态教学实施者的角度来看,施教人员的严重不足以及整体施教人员队伍建设的相对落后,都成为阻碍生态教育实施的要因,而教学接受对象的数量过大也是阻碍学校体育生态教学实施的又一要因。针对这一状况,根据不同因素造成的学校体育教学的生态失衡状况,采取实效性消弭策略,如加大资金设备的投入力度、加强施教人员的队伍建设、减少受教对象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对策选择。其次,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学的实施者和教学的接受者在教学生态体系中的定位也不相同,在生态空间所处的生态定位的师生与生生之间的生态定位失衡,可以导致整个体育教学生态体系的失衡,合理定位是教学生态失衡问题消弭的有效对策选择。再次,在体育教学生态体系中,教学生态失去其原有的平衡与生态教学缺乏开放式的实施有着直接的关系,要解决问题就要从生态教学的生活化、体育生态教学项目种类的扩大化、体育生态教学的开放化等方面入手,作为体育教学生态失衡问题消弭的有效对策。

学校体育教学平衡态失衡的原因主要源于学校体育教学“主客体”的剥离,同时,失衡态的产生也源于生活境域的非和谐性与不同角色关系的失衡。针对学校体育教学失衡态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对于体育教学生态失衡态转化状态具有显著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 王德华.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态学分析.体育世界,2006(3).

[2] 仇有望.体育教学生态化影响因素及生态体育课程的构建.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 李凤梅,朱海涛.生态化体育的价值探.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

[4] 吴明深.论体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体育学刊,2004(3).

[5] 蓝瑞高,王标.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重构―基于生态学视角.科技创业月刊,2012(11).

[6] 张杏波.基于“教学生态环境”构建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浙江体育科学,2006(5).

[7] 潘静敏.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结构与发展趋势.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4).

第9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生态平衡;绿色容积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ity construction speed and scale in the rapid increase of requirement for city planning,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high, therefore, the factors of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s very necessar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ortance of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elements from the natural ecological balance, the green plot ratio and energy saving etc..

Keywords: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balance; the green plot ratio

中图分类号:TU2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1.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型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它提出的生态城市概念融合了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共生系统的全面持续发展,其真正目标是创造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得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效、社会文明、自然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2.生态城市的特征

生态城市与现代城市相比,有质的不同,其主要特点有:(1)整体性、(2)高效性、(3)和谐性、(4)可持续性、(5)全球性。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观念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

1.以环境为本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2.将自然融入城市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4.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

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5.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等。

6.积极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侵占了大自然的大部分区域,有限的资源已经被开采殆尽,野生动植物逐渐灭绝,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目前,人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过错,为了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地球资源,人们已经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首先考虑到是否能够维持该区域的自然生态平衡。现有的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划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

全球经济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城镇的建立与发展是以占用大量自然空间为代价的。长此以往,地球的资源终究会被用光,地球的空间将会全部被钢筋混净土的城市所占据,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使我们能够保护自然资源,与大自然空间共生、共融。在城市的内部,应该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保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在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安全的水源,安全的燃气资源以及安全的空气质量。

(2)使用经济激励手段提高有关部门的技术创新和旧城区生态环境改造的积极性,刺激各部门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

(3)利用太阳能、风力、潮汐等可再生能源,它们可再生、无污染,对生态平衡有着极大地好处,此外,生活垃圾的废物利用也要提到工作日程当中。

(4)提高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教育,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生态城市是人类居住区的理想形式。对于生态城市的度量来说,要从生态意识、生态卫生、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等5个方面来设计生态城市的度量方法,并以这种度量方法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城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度量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度量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度量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合理。

2.建立多中心、分散的网络化城市群

以往我国在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规划中大多采用大饼式或带状无限延伸的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导致了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城市交通堵塞严重,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了极大地破坏。与此同时,这种规划方式还引发了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这种城市规划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掉。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多中心、分散的网络化城市群。这种城市规划方式极大地消除了以上出现的弊端。由于这种规划方式可以使城市内部的运作更加灵活,城市的新陈代谢更加流畅。因此,它有效地保持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

3.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规划

城市中的空气污染主要包括汽车的尾气排放、工厂的废气排放以及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汽车尾气排放。虽然目前国际知名的汽车协会已经对汽车尾气VOC的含量做了强制的规定,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私人用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总的尾气排放量已经相当可观。应当如何解决这些严重的污染问题,国外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那就是尽量控制市中心私家汽车的数量。但是,目前我国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导致尾气污染和汽车噪音以及交通堵塞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国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应当适当限制市中心的私家车流量,在城市的建造停车场,在个别地区设立禁止驶入的通告牌。

4城市中绿色容积率的规划

把植物和城市建筑相结合有许多的优点,例如:植物的绿荫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减少城市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降低城市建筑的热岛效应。植物对城市的水文也有一定的益处。它们能够直接承接降雨,生长的土壤也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城市建筑中使用。建筑物内部的小型植物也可以有效地净化室内空气。绿色容积率可以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到单体建筑中。容积率值的可以从如下三种方式中选择:

(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

(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右地域预设的功能来确定。

(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以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域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5.节能思想规划

随着全球对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迅速消耗,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

(1)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2)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中提倡偿还原则。

(3)城市布局的规划要紧凑,要提倡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6.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将整个城市划分许多为不同类型的小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及其承载能力等情况,进而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依据。区划的方法一般采用数值聚类法等,操作过程中,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综合分析与功能分区。

生态城市土地利用的布局将直接影响今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所以,在城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中都必须结合当地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的布局。同时,还要对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并按照城市的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议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四、结束语

城市规划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结果,它可以增加社会文明、提高城市素质。只有合理的把以上三点要素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来,才能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使人类城市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丽敏.浅谈城市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1,(05).

[2]李长焕.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