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2 15:43:06
导语: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就是品牌企业具体融资的需求,包括资金需求量、能接受的资金成本(价格)区间、还款来源、增信措施这四个关键点。
简单说,就是需要融资的企业需要多少钱,这些钱用来干啥,用多久,一年还是半年,能接受的资金成本如何,还款如何保证,有什么增信措施。就这么简单。
路径选择的意思,就是说,企业实控人要找谁借。信贷内以房产和资产抵押借贷额度满了后,银行就借不到了,弄不好还抽贷。这种情况下,找谁借,就是路径选择。绝大部分(2200万家未得到银行信贷支持的群体)就民间高利贷进行选择。除了自身利润和民间高利贷,现在产业链金融或叫供应链金融,是一个新的路径。新的路径本质上说,属于中小微企业的库存、应收账款等动产抵押的范畴,是传统银行信贷模式不服务的范畴(传统银行信贷就是抵押贷款,看中的是还款能力,没时间研究中小微企业主的还款意愿,还是抵押靠谱些,大概就是这样的思路,这涉及银行的经营成本问题)。随着2018年1月1日《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实施,中小微企业融资得到了法律层面的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促进法》总61条,其中第22条规定:“国家推动保险机构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业务,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分散风险、补偿损失需求的保险产品。”目前,这一块做的比较规范的是中信保,是政策性保险公司。《中小企业促进法》第49条规定:“中小企业的有关行业组织应当依法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反映会员诉求,加强自律管理,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开拓市场等提供服务。”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商业承兑汇票投融资工作委员会在这方面已经和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等的相关中小企业达成了支持行动,河南中信保也进行了政策支持。
三、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是一个官方用词。用大白话说,就是得有能办事的人。或说得有懂业务的团队组织。许多企业想融资,想以库存或者应收款为动产抵押进行融资获得流动性支持,但找不到门路,核心是企业内缺乏人才。本身中小微企业自身缺点多,盈利弱,福利差,聚集和吸引不了高质量人才,高质量人才来了也留不住,诸多问题,形成恶性循环。中小企业主必须要强化学习,提高认识,能用好一个管用的人才,就能产生很大的效益。
关键词:临空经济;空间作用;机制分析
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促使各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国际转移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转移的背景下,人流和物流的空间位移模式也悄然发生改变,由公路、铁路和航海运输转变为航空运输。为了便于航空运输。部分产业将其区位选择于机场。促使机场成为全球生产和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不断吸引航空物流业、航空服务业、航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向其周围聚集。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临空经济已经诞生,相应的临空经济区正逐渐演化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一、临空经济区与机场依托的城市、腹地相互作用机制
临空经济区与机场依托的城市之间以及l临空经济区与腹地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关系。通过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实现相互联系,图1显示临空经济区与腹地、机场依托的城市之间作用机制。在临空经济初创阶段和形成阶段。资本、人才和技术等要素由机场依托的城市流向机场及其周边,促进推进型产业不断成长,推进型产业的壮大推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促使产业集群形成。最终形成临空经济。机场及其周边也就成为临空经济区,此时要素流动的路径为图1中的I。临空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成为名符其实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对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辐射力极其强大。扩散效应显著发挥。通过图1中的路径Ⅱ。迫使资本、人才和技术向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扩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临空经济发展前期,通过图1中的路径Ⅲ,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向临空经济区提品和服务。临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临空经济区内的高端产品流向周边(通过图1中的路径Ⅳ)。以满足居住于腹地和机场依托城市的居民对高端产品需求。
(一)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对临空经济区的作用机制
国际临空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机场所在区域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才会出现临空经济,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可以为临空经济区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这种支撑作用体现在4个方面,即航空运输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航空物流业形成、高质量生产要素供给、制度供给。
第一,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经济发展直接促进航空运输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将得到很大提高。不管是为了公务还是私事。人们出行频率将持续提高,出行方式倾向于选择具备快速便捷特点的航空运输。这必将引起越来越多航空公司进驻临空经济区。航线网络向更多区域扩展。促进航空运输业发展;同时,航空运输业兴旺,需要相应航空服务,引致相关航空油料、航材(发动机及飞机零配件)、飞机维修、配餐等行业快速发展,促使这些企业也在机场周边集聚,使机场周边诞生航空服务业。航空运输业和航空服务业发展。为I临空经济形成奠定基础。
第二,机场依托的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航空物流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一般采取产业链分工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其产品时间约束性很强。一款新产品必须以最快速度到达目标市场,才能赢得市场。因此,大多数高新技术产品由航空运输到达下一轮工序或目标市场,这就促使航空物流产业在临空经济区形成。
第三,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为临空经济区提供高质量生产要素。首先。在临空经济发展过程中,推进型产业一般是高新技术产业,其对生产要素要求较高,只有具备较高质量的生产要素,推进型产业才能实现自身优先发展,然后,发展成为临空经济区的主导产业,进而推动与其相关联产业发展,在机场周边形成临空产业集群。最后发展成临空经济,相应地机场周边地区发展成为临空经济区。其次。在临空经济发展前期。航空运输业、航空服务业和航空物流业在临空经济区集聚使临空经济区显现出集聚经济效应,临空指向性产业在基于时间的竞争和集聚经济影响下产生向临空经济区集聚愿望。然而。临空指向性产业一般是高新技术、生物工程、现代园艺农业和高档服装等产业。这类产业对生产要素要求较高。要求劳动者受过良好教育培训,从而具备较高人力资本,能够提供高质量劳动力,还要求具有较高产业技术水平,较丰裕资本。因此,这类产业要实现在临空经济区集聚,前提条件是临空经济区能够提供高质量生产要素。而机场依托的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可以使要素禀赋变得丰富。提高本城市生产要素质量,为临空经济区高质量生产要素需求的实现提供可能性。机场周边产业初步发展提高临空经济区对周边生产要素吸引力,这时临空经济区的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在极化效应作用下,机场所依托的城市中的高质量生产要素流向临空经济区,从而促进临空经济发展。
第四,机场依托的城市为临空经济区提供制度供给。制度和资本、人才、技术一样是经济增长要素,特别在现代社会。其越来越成为经济内生增长源泉。一项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可以推动生产要素流向该区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相反,一项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制度,会抑制生产要素活力,阻碍经济发展。在行政管辖上。临空经济区一般归属于机场依托的城市,因此,临空经济实际上是区域经济的一部分。区域经济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会影响临空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达区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机场依托的城市制定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产业规划,对临空经济区来说是一项重大制度供给。此外,机场依托的城市还会针对临空经济发展制定专门规划,实施有利于临空产业集聚形成的产业政策,这些制度安排是临空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的要素,推动资本和人才流向临空经济区。
(二)临空经济区对机场依托的城市、腹地的作用机制
临空指向性产业在临空经济区集聚,形成多个产业集群,引致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现代生产业在临空经济区集聚,此外,还有科研机构、培训机构、行业协会也在临空经济区布局。随之而来的是餐饮、旅馆、商场等生活服务业于临空经济区出现,从而临空经济走向成熟。成熟以后的临空经济区是资本、人才、技术的集聚地,是区域创新的源泉,成为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此时临空经济区扩散效应占主体地位。在排斥力作用下。将生产要素推向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临空经济主要通过5条途径实现对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辐射。
一是产业转移。临空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对土地争夺日趋激烈,引起土地价格大幅度上升,同时,高度集聚引起拥挤效应,产生类似城市病的问题,这两个方面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成本上升引致企业收益下降,一些临空指向性不强的产业本
来利润率就不高。当高成本致使其收益微薄甚至亏损时,这类产业会转移到腹地或机场依托的城市,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将资本、人才、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带到腹地或机场依托的城市。提高该区域生产要素的丰度,带动腹地、机场依托的城市经济发展。
二是企业间正式交流。位于临空经济区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存在关联,例如,企业为临空经济区内的企业提供原材料或中间产品、企业j间合作开发某种新产品或技术攻关等。通过这种企业间正式交流,位于机场依托的城市或腹地内的企业可以获得资金和先进技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资本和技术由临空经济区向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扩散。带动其经济发展。
三是非正式交流。临空产业的员工与企业的员工可能是亲戚朋友,在走亲访友过程中,不经意交谈可能将临空经济区内的技术、知识传播到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这种形式的知识和技术溢出对企业发展极其有利,因为其没有花费任何成本就获得生产所需的知识和技术。
四是临空高科技产品流动。临空经济区生产的高科技产品销售给位于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的企业,促使这些企业加强对高科技产品特性研究,从而提升技术水平,同时高科技产品使用能够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促进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经济发展。
五是工作的转换。由于各种原因,临空产业的技术人员会离开原来工作企业,这些技术人员把临空经济区的创新技术和知识带给新就职的企业。在这种工作转换过程中。实现创新知识、技术向腹地或机场依托的城市扩散,从而带动这些区域发展。
二、临空经济区与临空经济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临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产物,而航空运输是实现采购、生产、销售全球化的必备手段,也是临空经济形成的必要条件。临空经济是外向度很高的经济形态,通过机场航空运输与外界进行经济交流,成为本地区乃至世界经济一部分。临空经济区内的临空产业通过航空运输与其他临空经济区发生经济联系,形成临空经济区与别的一个或多个临空经济区之间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运输:空港问贸易:资本、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跨区流动。
首先。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运输。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广泛应用使产业链分工成为可能,为了利用各个地区在资源、要素和生产条件方面比较优势,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纵向分离,相同或类似环节在特定临空经济区实现集中。产业链各个环节分离以后必须加强相互之间配合。才能实现高效低成本生产经营目的。位于临空经济区内产业链某一环节生产的中间产品须经由航空运输送达位于其他临空经济区的下一道工序环节,以实现生产出产品的目的。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禀赋是有限的,临空经济区内有些高端产业需要使用特定原材料,然而在本区域缺乏这种原材料。即使有价格也很高。这就需要到区域外采购,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通过快速、便捷航空运输可以进行全球采购,然后将在其他临空经济区所在区域采购到的原材料通过飞机运送到本临空经济区。
一、相关理论综述
从市场经济发展看来,会计信息是企业投资决策制定与执行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只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及特征进行简单了解,难以应对复杂的企业经营状况。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通常对投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如图1所描述,其经由融资约束、问题投资机会识别三个路径来作用于投资效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信息质量,不再单纯的属于企业自身经营成果,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运行规律及宏观政策。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而进行的信息获取、加工和整理传输等过程,但从实践操作而言,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解程度不同,所要实现的会计目标也有所差别,因而我国在结合了国情后,整理出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要求:可靠性、可比性、谨慎性等8个层面,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的相关研究,较多从会计信息的可预测下、信息不对称理论等角度出发的主要原因。投资效率在企业实际经营活动中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投资效率是指以现在的资金流出争取将来的资金流入的活动。而狭义的投资效率则是指生产性投资,以取得投资收益为主要目标,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予以投资。文章主要对狭义的投资予以探讨,将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两项行为进行分析,从而避免企业这种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
二、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作用剖析
会计信息可以向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能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对公司治理的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大多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等,这必然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企业面临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的现状,而如何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才是文章探讨的重点。由此可见,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与投资效率成正比关系,只有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升,才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对投资带来的影响。
(一)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不足
从上文图1可知,当信息不对称问题存在时,外部投资者会认为企业不稳定因素较多,可能随时出现问题,投资时会自然忽视该企业,那么该企业可能面临融资约束(路径I),即使净现值NPV>0,公司也只得放弃投资机会,这种情况被称作投资不足,这就很好的说明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带来企业投资效率的降低。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能为外部投资者展示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使其认识到企业稳定发展的趋势,值得投资者为投资收益而降低对风险水平的估计,则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投资机会,那么外部融资成本会大于内部融资成本,公司则能摆脱融资约束,适时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过度
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不容忽视,如图1路径II所示,在相关利益的驱动下,各股东纷纷对净现值NPV>0的项目进行投资,则会造成投资过度现象,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各股东无法预知公司盈利或亏损情况,难以及时撤资或转换投资方向,投资效率大大降低。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质量,则能将公司的经营亏损及时确认,那么各人为满足自身利益,会从亏损项目及时撤资,转而投资于净现值大于0的项目,减少了非效率投资。此外,会计信息还被作为契约签订的依据,因此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于约束各方行为、平衡各方利益起到关键作用,能有效减少问题,实现投资效率的提升。
三、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的作用机理
从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来看,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成为两个关键因素。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导致这两个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融资约束与问题,由此可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不对称对投资效率的作用机理
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息不对称现象不可避免,公司与投资者两者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投资者处于被动地位,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掌握充分信息的投资者处于有利地位,相反则处于被动地位。这就造成市场交易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不平衡,对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环境的公平、公正产生重要影响。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可能导致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的现象。若企业发行的证券实际价格小于发行价格,虽能够为股东价值最大化创造条件,但是这种证券存在较大的风险,外部投资者知晓后会对企业产生反感,进而调整对企业的投资,那么融资约束的产生,会导致投资不足现象。
(二)问题对投资效率的作用机理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之间建立公平友好的合作关系,因而委托关系便应时而生,纵观现代企业之间的合作发展,无不穿插着契约条款。但市场环境的复杂加之信息的不对称,企业根本无法完全考虑未来发生的所有可能,即便考虑周全也会造成成本的浪费,因此契约只是对重要条款加以约束,这就导致企业成员因自身利益而危害他人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为弥补契约的不完备性这一缺陷,现代企业多聘请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与之形成委托关系,自然也就产生成本。但是管理者与经营者利益并非总是一致,基于薪酬福利与自身利益考虑,管理者会以投资扩大企业规模,运用多余资金对NPV<0的项目进行投资,这就产生过度投资现象。
(三)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作用机理
纵观经济发展全局,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投资者不能对企业价值做出合理估计;二是管理者以投资者利益换取个人利益最大化。也即是非对称信息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问题。因此必须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的信赖,才能使管理者与投资者互利共赢。
四、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投资效率的具体策略
(一)优化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评价体系
为了能使会计准则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则会计准则建立健全的基础应为:全面性的评价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信息管理、评价中,财务分析师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担任着给信息披露、评级的重任。财务分析师们以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以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立场出发,依据使用者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对会计信息的具体需求,根据一套体现会计信息质量、合理完善的评级机制,对上市公司、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展开具体评级,并进行定期信息披露。通过优化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有助于反映上市公司、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企业的信息披露,提升投资者鉴别会计信息的能力。
(二)完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披露制度
对于企业而言,披露信息的好坏,将对企业经济效益和投资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披露好信息,有利于上市公司的融资、股价上升;反之则不然。上市公司为了谋取更大利益,会粉饰真实的财务状况。因此,会计信息的失真在证券市场上很常见。完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披露制度势在必行。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制上市公司披露全面、真实的会计信息,对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严惩;二是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对于披露虚假信息的相关上市公司负责人要进行严厉处罚;三是提高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对于违规操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及个人,要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并在行业内部进行通报以示警示;四是注重新闻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的会计信息披露氛围。
(三)强化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管理规范
会计信息质量能否提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公司内部的会计管理。强化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管理规范,建立健全会计管理机制,有利于保证公司在每个生产经营时期披露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及时。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建立内部自我评估机制。企业对内部会计工作要严格管理、加强规范,对会计部门提供的信息要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二是发挥董事会作用。不断完善董事会内部的独立审计制度,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经营和财务进行独立审计、监督;三是完善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使管理层的个人利益和公司的利益相挂钩,促使管理层提升管理能力,加大对财务的重视程度。
五、结束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术语,指的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从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出发,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扩大和提升教育的有效供给,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广东教育现代化建设就应该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改革的新常态,从供给侧改革发力。
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虽然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教育规模发展和质量水平有待提高,素质教育有待加强,教育治理能力有待提升。W生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最终体验者和消费者,而政府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主导者,影响着资源供给和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政策和治理方式的供给。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根本。要切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好教育规模、结构和效益,统筹好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把提高教育供给质量的要求贯穿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真正转变更新教育质量观,推动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转变。要不断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做到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准确对接未来社会的需求。
推进教育供给则改革,必须坚持以结构为重点。结构调整是提高质量的主攻方向,必须抓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教育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变化及需求。故此,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来调节教育供给结构,例如推动学前教育扩容提质,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化特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等等。
教育现代化既是一个追求目标,又是一个发展和奋斗的过程。教育现代化不仅要面对社会做出正确定位,还要依据自身发展规律选择好改革的发力角度。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科学地回应了教育的不足和问题,提供了通过改善供给结构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为此,广东教育现代化发展要坚持“以提高教育供给质量为主线”,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实际上,目前世界上已不存在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府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城镇化,当然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主动作为。特别是我国作为城镇化的后来者,政府在借鉴先行者成熟经验、发挥后发优势方面具有优势。但是,政府发挥作用有一个合理界限问题。目前,很多论者反对政府主导的城镇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前一阶段一些城镇政府手伸得太长,不仅主导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而且直接干预产业发展、商贸投资,热衷于征地卖地,盖大高楼、建大广场、修大马路,盲目追求50年、100年不过时。结果是卖完了未来几十年的土地使用权,背上了沉重债务包袱,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经济活力、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却没有实质性提高,甚至只是造了一些没有产业和人气的空城。
政府如此主导城镇化,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财力能不能负担?二是能力能不能胜任?
推进城镇化,无论发展大城市、吸纳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还是建设小城镇、使之具有大城市的功能,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实践证明,靠低价征地、高价卖地的土地财政,会带来人口城镇化受阻、城镇用地粗放低效等严重问题,与经济转型升级背道而驰。可持续的路径是靠城镇发展来积累和吸引资金。一个城镇经济活力增强了、发展起来了,财政实力、建设能力自然水涨船高,推进城镇化所需要的资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城镇化水平提高了,产业集聚、商贸活跃、保障健全、人居舒适,又会提高城镇竞争力,吸引更多的资源要素,进一步促进城镇发展。怎样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突破口就在于政府转变职能、顺应规律、激发活力、营造环境。
【关键词】 临床路径;服务模式;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82-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推动着我国医院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护理是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服务管理运作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在改革和探索中,探寻出一种适宜高效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临床路径,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
1 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简称CP)是一种工作方式,很难用一个定义详尽描述,可把它理解为定义一:是由医生、护士、其他人员对一特定的诊断/手术,制定最适当的、有效的、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以减少浪费,尽早康复,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服务;定义二:临床路径是一种设计好的计划,它的功能是用图表的形式来提供有序、有时间、有效果的照顾,它是多种专业人员合作,以把握质量与经费的模式;定义三:是医疗、健康机构的一组成员共同制定的一种照护模式,让服务对象由入院到出院都依此模式接受照顾。
临床路径是一种为病人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模式。它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CPDT(the clinical pathway development team)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订,让病人从住院到出院都按临床路径的标准化流程来接受治疗及护理,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与护理工作质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医疗中心第一次成功将工业企业中应用的关键路径分析应用于健康照顾系统,称为临床路径。
2 临床路径的发展
临床路径在国外已得到普遍推广应用,而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为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与国际护理专业的新思想、新概念及国际体制接轨,全国各地的学者纷纷就临床路径模式进行探讨和尝试。在我国近期有少数医院开始实施了这一被称为“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医疗模式”。
临床路径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它是美国的医疗费用急速上涨、政府的医疗系统和国家财政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和负担的背景下产生,并经历了20多年的临床实践完善起来的,现已成为医院为服务对象降低花费和有效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科学方法。
我国对临床路径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被一些大中城市医院所认可,正在积极研究和开展。还有的医院将临床路径作为培养护理专家的重要途径。临床路径已经成为当前医疗护理管理体系中的重大研究课题。
3 我国实施临床路径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面临的医疗问题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持续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是实施临床路径的动力,临床路径是临床服务中用来控制医疗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成功手段,因此,医疗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必将推动对临床路径的探讨及应用。二是病人的需要发生了变化,其不但需要医疗护理,而且更需要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保健服务需求;三是医疗护理质量有待规范和提高,临床路径能够指导医护人员分析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监测病人的治疗护理进展,拓宽医护人员的知识面,它又可减少工作失误,保证病人能尽快达到最佳治疗护理效果,减少甚至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四是整体护理有待深化,进一步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五是中国入世后经济全球化是实施临床路径的催化剂。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标准化诊疗方法,其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这两个基本价值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同。因此,这一模式将会逐步得到我国广大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认同,并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4 推行临床路径的步骤
在我国实施临床路径应该加强护理培训,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强化岗位责任制;大力提高技术,合理用药以努力降低医疗费用;加强科室文化建设,增强团队凝聚力。
4.1 组成临床路径制定小组 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必须是医院主管部门对临床路径的医疗模式有全面的了解并能全力支持。制定临床路径应有各专业人员参加,组成研制小组,进行学习讨论,必要时请专家指导。先有详细的计划及路径的选择,接着在医院内通过各部门的参与及沟通,成立多元化的组织,定期讨论,共同设定临床护理护理路径的目标并拟定教育策略,最后,全力推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医疗模式,并建立差异记录及分析的回馈系统。
4.2 选择病种 虽然实施临床路径有很多优点,但不是所有疾病都适合。首先要选择那些发病率高、费用多、变异小的病种。而病情复杂,变化大且治疗处置措施较多的病种暂不适宜实施临床路径。
4.3 制定临床路径表格 设计以时间为序的表格式诊疗计划,包含住院诊疗服务内容、时间、费用、阶段目标四大类内容。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入院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要求医务人员在相应时间内完成相应服务内容,达到相应的阶段目标,并使费用控制在相应的标准范围内。
4.4 组织实施 按临床路径小组负责设计出该病种的临床路径草案,临床科室组织有关人员对该临床路径草案进行充分讨论和论证,临床路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对所设计的临床路径草案进行修改,并将修改意见向科内有关医务人员进行讲解并获得共识,最后定稿,形成正式的临床路径,上报医院质量管理部门。按照路径实施表格,按时完成相应的治疗与护理。
5 临床路径的优点
临床路径之所以被广泛接受,很重要的原因是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改变,美国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将按项目付费改为按病种/病例付费,促使医务人员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尽量节约医疗费用,临床路径就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临床路径是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它强调多学科的协作。临床路径的实施能使病人明白自己所患疾病的诊断、治疗、用药、检查及费用。
5.1 医院受益 ①树立医院良好的医德医风,促进医院风气转变。②提高了医护质量。③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④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时间的浪费。⑤进行结果评价。⑥可用以训练新的医护人员。
5.2 患者受益 ①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康复。②可加强医患沟通,满足病人的知情权。
6 临床路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6.1 适用范围有限 多数学者认为,临床路径并不适合所有的病人,而一般以高容量、高费用、治疗护理有一定的模式可寻、变异较少、病员充足、治疗结果和住院天数较明确的疾病或手术为对象。
6.2 变异编码系统缺乏统一标准 编制变异编码是把所发生的变异编排号码,以利电脑操作和查找。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变异一般分为:①入院前变异。②住院变异。③出院变异。④出院后变异。有如此多的变异而缺乏变异编码系统的统一标准,就使得在分析变异以及医院之间彼此借鉴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
7 实施临床路径所面临的挑战
7.1 医院现行付费方式的挑战 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付费方式仍是事后付费,所以很难界定一个临床路径病种的标准费用,限制了临床路径在降低平均住院费中的作用。因此,尽快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付费方式将是实施临床路径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7.2 信息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挑战 病种管理活动和监督路径的实施都需要信息支持。缺乏必要的信息,就会影响数据库、变量分析、结果评价及对路径的不断改进。而信息技术手段的缺乏使得我们还不能将临床路径诊疗流程与HIS系统进行有效的融合与数据的共享。
7.3 医务人员观念面临的挑战 如何尽快让医务人员转变服务理念,充分认识临床路径的重要意义,掌握临床路径的实施方法,将是实施临床路径所面临的又一挑战。
综上所述,实施临床路径,医患双方均可从中获益,而医疗体制改革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必将推动临床路径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马伟光.21世纪实施临床路径的SWOT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09.
[关键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高职教育;发展路径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共生共存
(一)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将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向好发展。截至2019年6月,全国共有各类型高职院校1423所,高职专科专业1046个。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很大程度上说明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壮大。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积极优化办学方向,围绕区域经济、行业产业和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做到“三个”精准对接,在为企业开展员工技能提升培训服务、实施技能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推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倒逼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基本保障,也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以及创业机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专业结构调整方面,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政府对教育发展的投资总量。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2020年2月25日,人社部等多部委联合发文(人社厅发〔2020〕17号),确定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16个新职业,明显体现出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征,是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崛起的应然反应,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依循。这必然倒逼职业院校紧随企业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调整课程体系,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互动困局
(一)两者互动发展的适切性不足
办学定位偏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一味追求办学规模,但是在专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忽略了市场经济岗位需求,优势特色缺乏,实力不强或不够,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集聚优势,尤其是随着区域产业升级带来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更新就显得越来越滞后,不能做到切合时展和技术进步的及时更新,导致高职院校最终人才培养成果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不够契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人才输出的有效性。
(二)两者互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随着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校企合作优势凸显,以校企合作为抓手,联动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但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助机制尚不完善,可持续的校企合作还没有完备的制度保证。校企合作往往表现出“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的“校热企不热”的合作形式化、表面化现象。
(三)两者互动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
我国高职院校属于“后起之秀”,不少高职院校办学时间不长,底蕴不深,相对稳定性的发展战略尚未形成,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尚不能呈现可持续良性循环状态,人才培养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尚显乏力,对所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市场需求等缺乏贴合度和适应性。
三、河南省高职教育发展瓶颈
(一)高等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分配机制的尚待完善,社会大众观念中对高管人才、“白领”“金领”等高素质管理型人才追求意识凸显,但在重视技艺方面,观念日益淡化,推崇普通高等教育,轻视高等职业教育,导致广大家长和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低,第一志愿报考率较低,招生困难,发展不畅,恶性循环,久而久之,极大影响了社会大众对下一代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信心。
(二)教育质量尚待提高
截至2019年3月,河南省共有高等职业院校87所,但在教育部批复的“双高校”建设名单仅有6席,这说明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数量、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尚需提升。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对师资、专业结构、课程建设等软实力的提升,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一体化”教学理念缺失,人才培养质量堪忧,从而影响办学质量和学生社会岗位适应力。
(三)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存短板
在内部治理上,存在办学理念不清、定位不准、质量不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是顶层设计方面,一味参照本科院校谋发展,领导班子协作决策能力较弱,忽略长期规划,注重短期效应,跟风设置专业,缺乏办学特色,教学硬实力不“硬”,内涵建设乏力。二是管理体制缺乏活力,校级管理过死,二级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学院发展的各要素得不到有效激发。
四、经济转型升级下的河南高等职业教育新发展路径
(一)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办学新模式
培养专业知识扎实、职业技能熟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职业道德与素质高,能胜任紧贴企业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和发展定位,高职院校必须与区域的相关企业合作,坚持“学用一体、供需对接,人才共育”的办学机制,在区域内寻求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深入融合,以专业布局、教学管理、实习实训以及企业岗位标准等为切入点,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频共振的协同育人格局,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办学新模式,构建校企共生的利益共同体。
(二)推进与区域内行业、企业互联互通、产学结合
1.产学结合,实质上是企业与学校相互配合,各自优势充分融合,集研究、开发、生产于一体,形成体现综合优势的先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推动校企共同发展。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产学结合是最佳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要与区域行业、企业做最好的邻居,“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样校企双方才能够很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形成“生态链”。真正做到企业既是学生工作的场所,也是他们学习的场所,学生既是技术的学习者,也是技术技能的应用者,实现产学“真”结合,工学“真”交替。2.“产”“学”紧密对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主动向区域经济发展靠拢,主动向区域主打企业“借力”。教育教学方面,积极贴合企业岗位需求,校企共建顶岗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专家进课堂,讲授一线岗位实际工作技能;师资投入方面,注重教师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加大培训力度,促进知识更新,建设一批“双师双能型”队伍;发展理念方面,定期做好走访调研,听取市场和企业意见,切合岗位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提供实用性更强、岗位切合度更高的技能型人才。
(三)打造利益共同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发展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主体,高职教育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下,转变自身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方案,注重教育内涵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重点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内涵,而不是只关注招生规模,重点提升技能培训和教育成果,而不是只关注面积硬件拓展,将高职教育的发展侧重到创新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上。2.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专业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输出的核心环节。高职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要充分注意与地方经济发展、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新技术、新工艺,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机构,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办专业,对接行业岗位要求办专业,适时增减、及时优化,做好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3.人才培养与区域市场用人标准相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特色”较为明显,高等职业教育也要培养适应地方发展的特色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着重培养适应其要求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特色服务(文化)产业等各类人才。转变课程开发的主体,实施“订单培养”,鼓励院校一线教师(实训指导师)、课程研究者、行业和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专家,积极参与相关专业课程开发,形成一套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导向课程开发机制,为企业培养出完全“适销对路”、岗位转换适应能够“无缝对接”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燕芬.高等职业教育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J].河南科技,2012(24):86-87.
[2]赵晓妮.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8):12-13.
关键词农村 民办中学 矛盾与困境 路径选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扶贫现己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恚我国民办中学如雨后春笋,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精准扶贫”战略全面实施,各项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关键期,民办教育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契机,但受其社会观念、教育体制及现行有关政策的影响,发展仍面临较大困境。笔者将以陕西省延长县为例,深刻分析“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民办中学发展的矛盾与困境,并从师资队伍建设和资金来源两方面提出发展路径。
1陕西省延长县民办中学发展现状
陕西省延长县位于陕西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梁峁丘陵沟壑区,全境2368.7平方公里,总人口15.8万。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可利用耕地少,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基础教育落后。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当地的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偏低,教育观念落后。据统计,延长县中、高考升学率与延安市其他县域相比普遍偏低。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科教兴农”“以教兴县”成为延长县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根本举措。
近年来,延长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系列讲话精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把教育脱贫作为各项扶贫工作的重点来抓。截至2015底,全县共建成民办学校3所,其中民办中学1所。
从宏观上看,一方面陕西省延长县民办中学发展己初具规模,教育方法和管理体制与当地公立学校相比有很大优势,受到周边地区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但仍然面临民办中学数量偏少、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缺乏、硬件设施落后、发展经费不足等多方面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在陕西省延长县民办中学蓬勃发展的同时,作为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相比高昂的学费成为招生困难、生源流失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和人才知识的尊重蔚然成风,家长对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会不惜一切代价。但从当地实际情况来看,家庭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微薄,虽然有学校的资助,但学生接受教育的费用依然会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高昂的学费更让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大量的家长和学生望而却步,相比之下更倾向于选择全额免学费的公立学校。这样,反而成了民办中学发展的一大劣势。
2农村民办中学发展的矛盾与困境
农村民办中学的出现一方面是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紧密联系的,包括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精准扶贫”战略的启动和实施、社会对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全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留守儿童问题的凸显等。另一方面是为迎合当地家长和学生对封闭式教育环境和管理体制的需求,弥补公立学校的在管理上的缺失而建立。但由于人们对现代教育人才培养成效的期待与部分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缓慢发展不相适应,农村民办教育发展的环境日益复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大量农村公立学校通过“撤点并校”,改变区域学校布局,集中优势力量,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更加剧了这一问题。进而出现了民办中学发展过程中的几组矛盾。
(1)民办教育的商业性与农村教育扶贫的公共性之间的矛盾。即使是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贫困地区,民办中学作为私立事业单位,也不乏其浓厚的商业性,学校在每学期学生入学时要收取相应的费用,以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即使对家庭经济极度困难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有相应的奖助政策,但受学校发展经费的限制,大多数学生还需要支付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不可避免地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在振兴当地教育事业的同时也加剧了家庭的贫困,与我国现今的教育扶贫相关政策有所悖离,不利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基于这一问题,农村民办中学在受到当地政府和家长的排斥和抵制,进一步发展壮大面临挑战。
(2)长期以来的封闭式管理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为方便家长教育和管理,前进中学自建校以来,切实考虑学生中留守儿童居多,家长多忙于务工和农活,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不方便接送等;加之家长文化水平低,不能及时辅导家庭作业,课业的预习和复习无法保障的实际情况,采用全封闭的管理模式,不仅保证了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学习质量,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同时,这种封闭式的管理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学生生活的“圈子”,长期以来学生缺少对外部世界的接触和了解,易造成思维固化,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和创新创造能力,当置身于思维比较活跃或环境比较复杂的大环境时,会缺乏自信,无法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即使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会出现成绩下降、学习退步等现象,给学生生活学习带来一定的压力。
(3)生源质量低、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与教学质量高要求之间的矛盾。随着国家教育资助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在大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对于家庭条件较好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家长往往会让其选择去教育资源雄厚的大城市读书,留在原籍的学生大多为家庭经济条件欠佳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这也正是农村民办中学的主要生源。除此之外,性格叛逆、家长难以管理、被公立学校拒之门外的学生也被送往民办中学。总体来看,农村民办中学的生源质量普遍偏低,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面临很大困难。加之,资金投入有限,与公办学校相比,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与实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之间存在很大冲突。但作为民办教育机构,教学质量是众多学生和家长选择和评价的主要依据,也是其与公立学校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保证学生学习成绩进步和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便成了民办中学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核心竞争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两方面下功夫,但由于教师的惰性、学生的可塑性等多方面不稳定因素必然给高质量的教学要求带来一定的挑战。
从整个社会来看,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办教育的发展和壮大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近年来,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教育扶贫计划的逐步推广,政府ε宓厍的公办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公办学校更以其费用低、教育资源丰富、教育环境优越等因素,给民办学校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3新形势下农村民办中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现如今,“精准扶贫”战略全面实施,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促进基础教育健康稳定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焦点。民办中学作为新时期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更不容忽视。
3.1提高教师待遇,引进优秀人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优质雄厚的师资力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处山区,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条件艰苦,工资水平较低,成为师资短缺的重灾区。民办中学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师资流动性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发展。因此,一方面农村民办中学要多方联系争取政府支持,切实解决教师户口、子女入学、住房等社会保障问题;实现学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专业化,解决生活上的众多琐碎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和支教等机会,与高等院校加强互动和沟通,广泛接纳有志于服务基层教育的高校优秀毕业生,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2吸引大量社会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为提高价值工程在我国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性,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应用中应采取以设计、施工、进度、质量和成本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价值工程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科学应用方式,可以有效地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进行控制的同时,使建筑工程的科技含量、施工质量与价值得到相应提高。本文介绍了价值工程的概念,通过对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的应用分析,介绍了其有效地提高价值的原理。并对实际应用在建筑工程中时,如何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应用价值工程进行了路径研究。
关键词:
价值工程;建筑工程;应用路径
建筑工程项目是不断在实践中所发展起来的,由于其实践性较强,从而衍生出一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本文通过对价值工程在实际中的应用路径分析,结合一些科学的管理工程项目的方法,比如工程造价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等,目的是为了降低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损耗及其寿命的周期成本,从而合理的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效益。
一、价值工程概述
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其起源于二战期间,又被称之为价值分析,这一概念是由GE公司的设计工程师麦尔斯的“石棉事件”所提出,是在对产品整体功能的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成本与功能的合理组合,达到降低产品成本、节约生产资源的目的。对于与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建筑业,价值工程所起到的作用,是通过系统地分析建筑成本,在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使之实现整体价值的提高。在价值工程中,其价值(V)、功能(F)与寿命周期成本(C)之间的关系式为:V=F/C。价值工程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在建筑工程领域被广泛看好,认为其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并且价值工程原理可应用于一个完整的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各个环节,对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比如不同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所得出的效果,以及施工单位检验及维修方案的不同,都会由于各种环节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费用,此时价值工程降低成本、提高价值的作用就越加突出。
二、价值工程的实质和价值提高原理分析
价值工程,就是合理的应用科学管理方法,在成本与功能之间谋求平衡,其实质在于对于一些在产品中不必要的功能进行剔除和缩减,对必要的产品功能进行改善,目的是在保证最低成本以及必要功能上,提高产品价值。而对于价值提高原理分析,其主要探索功能、成本之间的变量关系,即保证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前提下,对功能及成本进行科学的有组织的研究。主要是探究功能一定时,如何通过降低成本或成本一定时,如何提高功能来实现价值的提高;两者同时有所提高,但功能的提高幅度更大;两者同时有所降低,但成本的降低幅度更大;又或是最优的选择途径,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了功能的提高,最终的目的始终是提高产品或项目的价值。
三、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路径
价值工程是一种把功能与成本、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的方法。并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必要功能,追求功能和成本的双佳和匹配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分析研究活动。价值工程应用在建筑工程中的路径主要体现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与工程材料的选择中。
1.设计阶段的价值工程应用在设计阶段,主要强调对建筑工程的整体把握,应用价值工程时,应注重设计中的成本浪费及不必要的功能,以求降低相对应的成本与投资。在设计阶段合理应用价值工程时,首先是不能与建筑技术方面的设计方案有所违背,其次是注重设计中一贯的优化设计的目标,对设计方案中的建筑工程进行精密分析,去除那些对于总体建筑工程作用微不足道的辅助功能,始终需要秉着提高设计方案的经济效果的原则。有很多的相关因素影响着设计方案的优化,其中以设计中的一些主要参数以及工程成本较为突出。工程质量的好坏与工程设计理念是密不可分的,并且决定着所需投入的成本的高低。在建筑工程项目中,一切以安全为前提,在不影响整体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在实际使用中的设计标准降低产品的成本,可节省相当一部分成本的投入。通过革新设计理念,把价值工程深入到设计的各个环节,可以不影响工程项目整体效果以及最低寿命周期,同时为投资者节省投入成本,为业主一方节约投资,从而提高建筑项目工程的满意程度,直接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
2.施工阶段的价值工程应用通过对建筑项目设计阶段的分析,可以看出价值功能原理的应用是非常贴近于现实实践理论的。而在建筑项目的具体施工阶段,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如何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如何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以及加强施工阶段的管理。在保证施工正常运行及施工质量达标的前提下,应用价值工程,采用一系列的新技术、新的施工机械以及完整科学的管理模式,从而通过各种途径,如缩短所需的施工工期、施工机械设备的完好运行达到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在施工阶段,最主要的就是施工设备与施工设计的合理搭配,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可使两者完美的衔接在一起,从而实现进一步提高施工价值的目的。施工企业所追求的是工程的质量保证以及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而价值工程完全符合这一理念,即能在施工各阶段保证最大的效能,又能为施工企业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增加企业的营业利润,从而为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创造有利条件。在管理方面,通过对施工企业各个环节的协调调度,可以有效地节省时间上的浪费,加快工程进度,优化管理,节省成本投入。施工阶段并不仅仅强调机械化的施工,它是以各种资源的投入,利用各种有限的技术对一个建筑项目进行有组织活动的过程。应用价值工程,对于各个环节,比如施工队伍的合理选择可以有效加快施工进度以及保障施工的质量,以及工程的财务活动可以做到统筹各方、合理调度,从而节约成本。
3.工程材料选择的价值工程应用建筑工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建筑材料的选择,由于其所占工程总造价的比重较高,通常都达到50%~70%,往往最直接的影响着工程的质量以及工程寿命周期。因此,合理的选择建筑工程材料即能降低成本,又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并且,在以往的工程实践中,人们往往陷入这样一个误区,把高质量的建筑材料等同于高质量的建筑结构,过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那些高价的建筑材料中,而忽略了在工程设计和施工环节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材料选择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价值工程的发展。价值工程是科学选择过程,是对整体功能把握的前提下,抛弃以往关于材料的错误的看法,强调在工程项目中所需要的材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在实际应用中进行科学替代方案的选择。因此,在实际的多种材料选择的方案中,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本前提下,一定可以找出一种价格相对低廉的材料,不仅可以降低工程的总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和人民的满意度,这一突破有利于促进当前建筑工程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面对着现代化的发展,如何促进建筑材料生产的现代化已经迫在眉睫。将价值工程广泛应用在建筑材料选择,不仅可以对于建筑材料整体结构的优化起着重大作用,而且可以间接通过市场反作用机制,对建材的生产方向和生产结构起着进一步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四、结语
在国民经济的生产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是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同时,对于国家的基础建设和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材料选择的各个阶段深入开展价值工程的应用,是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节省成本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军.建筑工程管理中价值工程的应用探析[J].江西建材,2015(7).
[2]刘虎.浅谈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3(33).
[3]马永花.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4(9).
[4]王爱林.价值工程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