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2 15:43:06
导语: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20世纪末,英国知名学者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同时系统地将“创意产业”划分为传统的广告、设计、电影、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品、录像、音乐、电视广播、表演、以及新兴的时尚设计、互动休闲软件游戏等,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学界一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通过一些创意自然人的创造性的智慧生态、技能方法和天赋来进行生产,适当地借助现代高端技术能力,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创造和高度提升,最后经过知识产权等一些制度或规范软件的应用和开发,生产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创造出具有创造经济能力和就业市场的产业[2]。笔者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事物,文化创意产业概念为传统民间艺术向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首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是由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内涵决定的。顾名思义,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包含“文化”“创意”“产业”三个层面。其中,核心是创意,精神导向是文化,支撑力量是科技创新。具体而言,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的最终成果是文化产品,它和艺术绘画作品的表达不一样。文化创意产品的产生远比一般产品复杂得多,因而其在风格特色上具有更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明显高于普通产品和服务模式[3]。文化不发展,城市就失去了灵魂。向广大民众提供以文化、艺术、精神娱乐为主的消费商品,可以提升大众的文化品味和鉴赏能力。创意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起到核心要素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和发展者都是具有一定创意行为的自然人,他们以创意为前提[4]。单纯地将传统文化形式进行简单的拼凑与组合并不是创意,创意的重点是对文化资源要素进行创新和整合,创造新的文化形态。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民众对“创意”的呼唤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创意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就是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创意是整个文化产业链的起点和核心,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精神文化的创新,更具备时代特征。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代表着新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产业一词本是经济用语,文化产业与普通经济产业的差别之一便是生态化的机动就业形式。由于消费与生产的全民性特征,创意产业存在巨大的就业潜力和空间。从就业形势的大方向上来分析,传统产业的工作人员与文化创意产业人员的就业形态有着本质区别。脱离了传统形势的工业化就业模式,文化创意人才实行分散式就业,不以某发达区域为就业核心,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化的就业新局面。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不确定因素是由于在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大前提下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性所决定的。其中就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风险高、受益高的特点,这与高科技产业类似。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高利润空间中必定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也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这种不确定性给自身增添了无穷魅力。
在经济发展形式日益多元化的当代社会,文化娱乐生活及其相关消费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以文化、艺术相互结合而开发出来的创意商品逐渐走出地区范围,成为走出国界、走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新兴创意产品,甚至发展成为产业集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化创意产业是目前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兴产业。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爆发点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在文化创意产业下对凤阳凤画的发展
在经济、技术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将艺术与经济密切结合的创意产业的发展,符合国家大的产业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凤阳凤画作为一种极有潜力的文化资源,应该探索出自己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笔者对凤阳凤画的保护和开发提出如下几点设想,以便为凤阳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
(一)创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协调机制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朝阳产业,也是一种风险产业,它需要政府主导为文化创意产业和凤阳凤画的发展创造一个合理稳定、良好势态的积极空间。文化创意产业的直接动力就是良好的政策。因此,政策扶持是它能够实现良好发展的前提。政府需要发挥不同的引导、服务和协调作用,充分认识凤画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与创造力,从战略高度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与凤阳凤画的协调作用。由政府引领相关社会力量和企业,通过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不断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设置文化创意产业与凤画的互联机构,对资源进行整合,对推进凤阳凤画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可以组织创意凤画协会和促进中心等来扶持凤画的发展。
(二)鼓励发展多种凤画产业形式,注重人才培养和创新鼓励凤画形态的多样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能起到积极作用,对于民间传统文化附加值的提高以及发展也是有利的。近年来凤画产品虽有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还需进一步扩大其知名度。我们应在此基础上加大凤画与文化创意的链接,打破传统模式,将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依托凤阳地区资源,打造新颖且有文化底蕴的产品。建立相关的中介机构,提供展示及交易的平台,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优势。创新能力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吸引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经济人加入到凤画产业中来,并且与凤画的传承人紧密结合,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凤阳凤画产业的发展,应瞄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必须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紧紧抓住机遇,提供适销的、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又不失民间艺术特色的凤画产品。强化区域互动的调节能力,不断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能力和沟通能力,不断开展有一定品牌价值的活动,在国内乃至国际形成影响力。构建部分有学术背景的机构来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繁荣。举办以“凤画”为主题的博览会、文化节和设计比赛等,不断提高凤画的影响力。
关键词: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21世纪初,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河南初步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给河南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河南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以来我国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代表,文章拟在研究如何促进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作些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1.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状况
1.1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以广电出版、新闻、文化艺术等为主的核心层逐渐增加,以休闲娱乐、会展、广告、旅游文化、网络文化等为主的层有所增加,以文化用品、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为主的相关层也呈现升上趋势。以往发展不均衡局面得到一定的改观,尤其是层所占比例得到攀升。
1.2文化创意产业主体竞争力逐步增强
河南省在培育新型文化主体上实现了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河南报业集团、广电信息网络集团、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演艺集团等大型国营文化企业呈现规模化、专业化趋势,发展势态良好。与此同时,民营文化企业也迅速成长,正逐渐成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1.3文化创意产业涌现出许多新业态
河南省利用其独特的古迹、旅游、民俗、名人、古都等文化资源,借助举办各种大型文化节,培育了许多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
2.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2.1具备良好的制度基础
2.1.1河南省政府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度重视。河南历届政府非常重视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方案》,对文化创意产业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扶植。
2.1.2河南文化体制改革为其发展提供了大环境。河南文化体制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文化体制进行大部制改革,文化、广电、出版三局合一。强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的公益属性;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改革文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等。
2.2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与辉煌,从尧舜禹到夏商周,河南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文化遗存丰富,拥有众多历史名人,遍布着文物古迹。河南是我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国古都,河南独占其四。夏、商都城郑州、甲骨文的故乡殷都安阳、九朝牡丹花城洛阳、七朝古都开封,都是古代东方文明的象征;拥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在近现代革命史上,“二七”、中原突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等带有标志性的革命业绩影响深远。河南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文背景。
3.促进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1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
3.1.1建立组织协调机构。构建相关协调织机构,用来指导全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员可包括政府、文化、科技、经济等部门,加上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专家,协调、推动全省文化创意产业的顺利发展。
3.1.2制定持续发展规划。深入全省各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在充分考察研究各地现有文化创意产业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的特有资源优势,做出统一的整体发展规划。河南可以形成“圆心内圈外层”的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发展格局。以郑州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以半小时通达的洛阳、开封、济源、焦作、新乡、平漯河、许昌、顶山等8市内圈,加强与郑州文化创意产业的联系,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互补,形成文化创意示范效应、带动效应、集群效应。以郑州为中心、一小时通达的南阳、信阳、安阳、濮阳、三门峡、鹤壁、周口、商丘、驻马店等9市外层,做到统一一体化发展,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关联效应的文化产业群。
3.1.3强化政府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变成公共服务型政府,在战略、政策、环境、民生、协调等方面强化其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3.1.4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加快建设河南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供完善的法律平台,强化执法力度,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智力成果服务。以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体系来促进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3.2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化
构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通过产业整合,打造一批有重点、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如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较丰富的文化资源、创意人才,较好的科技、社会、人文环境,有明显的产业集聚发展优势,将郑州高新区为核心的综合文化产业区构建为河南的旅游服务中心、动漫创造中心、新闻出版中心、传媒中心、演艺与娱乐消费中心、会展中心等,加大对周边城市辐射作用,带动和引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
3.3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机制
3.3.1加强教育培训。首先,依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和河南其他高校学科设置、高校开设文化创意专业,致力加强本土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储备一批兼具创意产业设计、制作、营销、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注重与文化创意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学研为一体,着重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创意人才。其次,通过河南地方高职院校与文化创意企业联合为企业从业人员提供培训。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相关课程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还可再次,河南应加强同省外、国外优秀文化创意企业的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角的文化创意人才。
3.3.2吸引高端人才。首先,创建良好的城市生态。包括清洁的环境、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务、发达的交通、便捷的通信等硬件环境,优质的教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软件设施。其次,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鼓励多种文化的存在,允许他们表达各种思想,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的生存空间,再次,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解决好户籍、居所、子女入学、分配、社保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3.3.3改革人才管理机制。首先,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个人拥有属于个人开发的文化创意产品自主产权。其次,对高端文化创意人才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发挥社会荣誉感和经济利益的双重激励机制。再次,提供给人才展示才华的多个平台。
总之,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我们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使河南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将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存东、吴琼.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蒋三庚、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农村文化 创意产业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02-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与创意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而农村文化,当前的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文化创意不仅仅要局限于指定的产业门类,现实作用有效推动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与农村生活、生产、资源的有机结合,努力创新农村发展模式,打造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农村文化发展体系。
一、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驱动力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文化资源、文化资本、市场需求以及资金流动来作为支撑。文化创意产业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及政府相关政策作为支撑,才能最终实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文化资源通过创意开发想市场价值转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找到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1.驱动力类型
1.1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也就是政府率先在农村见了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并且提供一定的惠民政策,再以招商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投资,将农村传统的产业体系改善,在技术上创新,形成新的产业型态,将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式进行有效扩展。
例如:浙江省遂昌县应村乡,最近几年,当地政府对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了一定的改善,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部分实施、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并且以各种惠民政策招商投资。
1.2需求引发型
需求引发是城乡之间需求与收入水平上的差异性为诱因,在市场的需求与价格机制的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当前,这类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前景并不是很可观,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太多的支持或者干预,甚至没有大量资金的注入,一般是依靠市场调节,而存在的自由发展状态。
例如:我们较为熟悉的“农家乐”乡村休闲娱乐项目。随着城市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加之各种压力与私家车的普及,广大人群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放松。而离市区较近的农村可以凭借交通方面的优势与自然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花圃、果园以及农家庭院等等基础设施的优势,开放了各种各样的消费项目,进行一定的农村文化创意发展项目。由于,这些项目大多数都是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来经营,能良好控制成本,有助于城市与农村居民在思想观念上的交流,推动新农村建设。
2.驱动力的选择
从上述驱动力类型的分析来看,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对当地的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掌握,并合理规划寻找突破口。因此,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应该要立足于自身资源与优秀条件之上,并遵循相关的原则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1系统原则
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文化资源、社会资本、资金、市场等等这些要素发挥着不用的作用,但是这些要素必须相辅相成。这个一个整体的系统,任何要素一旦脱离系统,就不会再有对应的功能。农村文化基础设置、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创意人才以及现代管理理念的缺乏,导致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不够彻底,很难打造成具有特色的文化精品。农场文化创意发展主要手段是整合,即是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梳理,寻找农村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积极争取政府政策资源,为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要对相关发展因素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将农村文化产业整体的价值提升起来。
2.2适宜原则
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驱动力来源于区域资源要素的支持资源转化型的重点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产业内容与文化资源内涵必须实现一脉相承。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的选择实际就是资源要素禀赋现实条件的选择。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差异化明显,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和产业内容上不能生搬硬套或模仿复制,而应该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依托,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为重点,选择与区域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匹配的发展路径。
二、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规制思路
1.优化环境,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资金、技术、物流、信息等支持体系。地方政府应当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创设有利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组织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政策、法律、市场环境和优越的投融资环境,鼓励和吸引各级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进入产业发展领域。充分利用技术服务机构,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2.开拓思路,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发展过程是农民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农村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过程。农民是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构成,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导力量,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励农民在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全面更新农村社会面貌的有效手段。农村从不缺少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和创意人才,农民有发展文化的能力,完全可以成为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政府应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适应农村现代化需要的培训机制。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在人的创意支撑下,结合高科技技术队文化资源进行研究与提炼的过程,从而形成的产业形式。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推动新农村的建设,改变农村形象,给予农村经济社会下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对策;徐州
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江苏省文化创业产业园区集群品牌建设与传播状况调查研究”和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群品牌建设与传播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8日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拥有其独特产业属性的新兴产业,不仅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满足人类精神层次需求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2014年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值占到GDP的3.77%,基本上完成从新兴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转变。据有关机构评估,2007年徐州文化竞争力居全国城市第10位。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经营收入增加值为134.27亿元,2013年增加值为148.72亿元,对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一、国内三线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说,尽管国内三线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本文将结合徐州本身的实际情况,分析国内三线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对于国内大部分三线城市来说,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是:较一二线城市来说起步较晚,还处于初创阶段;文创产业园整体规模较小,一般以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设计服务、广告、会展类型为主;以当地特殊人才聚集地或者大学人文环境为依托;园区建设较差,入园的文创企业数量较少或者大部分产业园区处于建设或者招商阶段。以徐州为例,尽管徐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速度上较为迅速,但是在发展的质量上并不是很高,产业规划比较空泛,缺乏可执行性,产业类别比较杂乱,发展严重不均衡。
(二)未形成有优势的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对于大部分的国内三线城市而言,没有能带动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知名品牌或龙头产业是文创产业不能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徐州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调查中,我们发现,33.3%的文化创意企业管理者认为徐州只是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66.7%的文化创意企业管理者认为徐州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由此可见,同大多数三线城市的情况类似,徐州市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这条道路上还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
(三)产业园缺乏规范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升级模式是形成文化产业集群,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最大化实现共赢。但是目前的情况表明,在大多数三线城市的产业园区管理中,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园对入园企业的限制不够严格,园区内并没有完整的企业分类规划,园区内企业分布较为散乱,部分园区存在给钱就给进的现象,对入驻的企业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其次,产业园区内部的企业相互合作比较少,合作意识淡薄,各自为政现象十分严重,园区内企业互相联系较少,几乎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一般的经营模式都是服务外包。以矿大科技园为例,园内企业多为科技、网络、软件类企业,而这些企业之间在业务合作上联系不紧密,一般都与广州、深圳等城市的上游企业合作,换句话说,园内企业只是形成了空间上的集聚,合作意识淡薄、企业发展空间较小;最后,产业园区的管委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所以很难行之有效地为企业解决问题及提供帮助,在对徐州部分园区走访过程中,我们同样发现了以上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发现园区内没有建立彼此间的信息沟通平台,使得园区内的企业不能及时快速的获得信息。
(四)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待加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是缺乏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建设相对滞后。根据文化产业方面的数据统计显示,很多文化创意公司本身起点不高,处于发展初期,不仅缺乏必要的硬件与软件设施,更缺乏创新人才,缺乏产品创新研发能力,亟须政府和园区给予全方位的服务帮助。
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需要高成本、大投入,但是模仿、复制文化创意产品的技术成本、生产成却很低,所以政府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这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就我们重点调研的徐州地区来说,徐州市地方政府还没有出台系统的专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与管理条例,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执法监管体系。
【关键词】 江西 文化创意 产业发展路径
一、江西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1997年5月26日,在《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就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到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万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2.75%。江西省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文化产业,创意产业鲜见。2009年,江西省文化产业总值150多亿元,销售总收入42.9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约为0.7%。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7657多家,创造主营业务收入844.3亿元,其中经营性单位创造主营业务收入784.6亿元,公益性单位创造收入59.7亿元,实现增加值229.49亿元,占同期全省生产总值的2.43%。
2、存在的问题
(1)经济基础薄弱。文化产业是依托于基础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当人均GDP在1000—5000美元时,主要是制造业、加工业和传统服务业拉动城市经济增长;当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时,主要是科技创新、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产业拉动城市经济增长。江西省2011年人均GDP为4024美元,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上的城市有新余(10593美元)、南昌(8256美元)、鹰潭(5873美元)、景德镇(5508美元)、萍乡(5495美元)。
(2)相关产业基础落后。“十一五”时期,江西三大产业均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2006—2010年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从以上呈现的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从2005年的12.1%下降到2010年的10.2%,下降了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7.4%下降为46.8%,下降了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40.5%上升为43.0%,上升2.5个百分点。总体上江西省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相比相差较大。
(3)城市化水平滞后。众所周知,现代城市的金融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存在前向或后向关联,文化创意产业正是通过与这些产业的渗透和融合,最终提升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全国设市城市已经达到655个,江西市区总人口达到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南昌市;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全国有118个,江西只有九江(86万)、赣州(69.26万)、鹰潭(近60万)、宜春(50万);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全国有151个,江西有10个。城镇化率达45.7%,11个设区市中心城区实施500万元以上的城市建设项目1065个,完成投资3753万元。
(4)产业发展环境不理想。通常发展创意文化产业需要的环境包括制度环境、人才优势和融资渠道等。江西属中部欠发达省份,大多数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相关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完善。由于创意企业或创意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认识不足,以至于许多非常好的创意和产品在诞生之初就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另外,创意人才也很缺乏。人才资本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创意从作品到产品到商品再到渠道,涵盖设计、制作、营销多个阶段,创意经理人是创意产业的支柱。再者,融资渠道不顺畅。大多数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由于受政策的限制,想通过上市融资非常困难。
二、江西创意产业发展要素分析
1、政策依托
2009年6月15日,为推进江西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江西省委、省政府确定《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意见》(2009—2012),并明文规定:以2008年为基准年,以2009—2015作为规划年限,到2012年将重点落实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年)关于“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也明确指出:以出版集团公司、江西日报传媒集团为龙头,着力培养一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同时加大版权保护力度,促进文化自主创新,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在国内市场方面,为大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国家和地方均要加大文化产品供给力度,提升文化消费力,大力发展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如文化科技、动漫游戏等产业。预计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15%。
2、产业基础
“十一五”期间,江西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创造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将超2.5%。全省文化产品出口9.4亿美元,同比增长71.3%,高出同期全国文化产品出口平均增速49.3%,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2位,仅次于湖北。文化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16位,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产业之一。全省文化产业结构也得到明显优化。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和“相关层”的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38∶6∶46,增加值之比为36∶24∶37。传统文化产业虽然比重大,但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有了明显改观。
3、科教基础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文化、教育、科研、广播影视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得到长足进步。2011年,全省新闻出版产业实现总资产355亿元,同比增长20%;全省广播电视光缆干线网达到7.6万公里,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87万户。其中,江西卫视经营创收突破10亿元,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2011年,全省创意陶瓷产业产值达到124.45亿元,位居全国首位,在国内初露头角。为打造“中部文化产业高地”,江西统筹规划建设了一批布局基本合理、功能渐趋完善、主业更加突出、产业全面配套、管理日臻规范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领军文化企业,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4、文化基础
文化是创意产业的灵魂。江西人文底蕴深厚,传统商业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遍布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在陶瓷、铜业、中药和商帮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商文化。红色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相互杂糅,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深远。德安义门东佳书院、宋代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等保存较完整,宋明心学与南禅佛教等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各种人文景观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不断绽放新的时代活力。
5、市场基础
创意产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发达国家,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据统计,美国非经营性文化艺术产业每年直接或间接拉动的经济效益为369亿美元,提供了130万个就业岗位;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9%,增长率超过传统工业2.8%,是其他产业的3倍,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依托人才、区位及资源优势,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或示范园区。江西位居我国中部地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传媒、现代商贸等主导产业都在不断壮大,产业布局日渐优化,文化消费进一步扩大,到2012年底,全省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所占比例上升到20%以上。
三、江西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1、规划可行性目标
(1)总体目标定位。到2015年,全省文化创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使之成为全省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2)产业链优化。主打文化及创意市场品牌,通过对文化的挖掘与整合,逐渐成为向世人展示多元文化创意和商务共融的窗口。大力推进江西文化资产兼并、重组与整合,培植一批跨行业、战略投资力强的产业集团,夯实产业价值链,形成产业集群。
(3)市场目标多元化、系统化。每年打造10—20个文化及创意产业品牌产品;2015年基本建成全省创新型社会建设的文化及创意产业体系。
2、优化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动漫产业、软件服务等产业。将江西历史文化内涵与现有旅游资源相结合,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加快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依托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干线,培育和壮大沿京九、浙赣、昌九、沿江、环鄱阳湖为主轴的生产力,逐步形成赣东北、赣中南、赣西三大文化创意产业体系集聚区域,构建全省点线面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综合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
3、发展核心产业模块
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传媒、创意产业设计、软件及服务外包和动漫四大产业。文化艺术传媒,其主要行业基地有创意产业基地、影视基地、传统书画艺术基地、民间工艺创意基地、陶瓷艺术创意基地、网络游戏与动漫基地、传统工艺基地等,分布在南昌、景德镇、九江、赣州、萍乡、抚州、共青城等。创意产业设计,其主要行业有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等,分布在南昌、九江、景德镇、新余等。软件及服务外包,其主要行业有网络平台软件、数字媒体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及软件产业关联产品,分布地在南昌。动漫产业,其主要行业有动漫创作、网络漫画及杂志、玩具等,分布地在萍乡。
4、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相结合
(1)文化思想与数字技术的跨界结合。如在旅文化旅游方面,在“建设红色旅游强省、生态旅游名省、旅游产业大省”的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下,全方位推出“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品牌,全方位介绍江西旅游资源,迅速扩大江西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生产制造与服务设计的跨越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创意产业可理解为生产制造与服务设计的融合。就江西而言,重点应加强井冈山红色旅游创意基地、景德镇陶瓷艺术创意产业基地、南昌慧谷·红谷高新技术创意产业园和傩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政府应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园区企业和机构提供专业、便捷、高效的服务。
(3)地方文化与全球经济的跨界融合。创意产业不是艺术家或设计师的灵感突发,而是在全球经济化背景下,知识和社会文化传播共同构成的产业发展形态、社会运作方式的创新。创意产业的空间聚集特征表现为生活和工作的融合、知识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的融合、多样化的外部化境与独特地方文化特征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吴昌南:江西省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求实,2007(8).
[2] 卢宇荣、黄小敏:江西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校报,2010(12).
【关键词】中国与加拿大 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研究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的驱动,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新兴行业之一,推动着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孕育了无数就业机会。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有新的发展思路来迎合形势发展,从而更好的融入到创意产业,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拿大是文化产业大国,2017年1月份,加拿大文化部长乔美兰(Mélanie・Joly)访问中国时,特意提出要与中国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加强中加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创意产业的由来
对创意产业这一概念进行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地点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那个时候的英国虽然涉猎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某些方面,但在当时还没有那种意识,也没有把它看成是一种产业。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 Romer)提出一种理念,即创意是推动国家经济的原动力。从此创意产业才被引起重视,并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采用。
二、创意产业的特征
作为全球最有活力的新兴行业之一,创意产业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与其它产业相互融合
所谓的创意,就是将信息、文化以及技术这些因素融合到一起,将创意与制造业等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产品。由于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交融,所以很难与其他产业完全分离出来。
(二)从业人员素质较高
由于创意产业对于个人创造力的要求非常高,许多时候一个好的创意,往往来自于个人灵感的迸发,而这些都需要高素质知识型人才的支撑,也使得他们的工作存在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
(三)产品特点比较鲜明
对于创意产品来说,由于基本都是基于某种创意的灵感,结合其他技术,最终所产生出来的物化形式。这种产品一般都会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同时大多都会兼具艺术化的特性,相比流水线加工出来的产品,创意产品的附加值一般较高,可以产生较大的利润。
(四)产业发展趋向高端
近年来,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高新技术方面的创新层出不穷,发展突飞猛进,并且已经广泛应用到创意产业方面,并且可以说给创意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在向数字化、可视化等高趋势发展。
(五)组织日益集群化
近年来,随着创意产业的快速进步,以往那种依靠设计师或艺术家个人的灵感突发,来推动进步已经不适合产业的发展了,必须依靠社会运作方式来进行创新,将许多从事创意产业的小型企业聚集到一起,形成聚集效应。虽然可能单个企业规模较小,但由于基本都是创意设计的人员,依然会起到一个主导或者是带动作用。
(六)管理手段现代化
由于创意产业比较推崇设计者本身的创造能力,比较依靠的是个人的灵光一现,而这种往往是不稳定、不系统的,因此,从事创意产业的企业往往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对这些灵感加以整合和集成,才能更好地制造出市场需要的产品,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创意产业还具备其他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创意产业比较倚重设计者的个人创造力;第二,创意如果无法被产业化则不能称为创意产业;第三,创意产业的本质要体现文化内涵;第四,创意产业离不开科技和创新,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
三、中加之间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
(一)两国的共同推动
除了今年1月份加拿大文化部长访华提出的与中国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对于加拿大政府来说,他们自身也非常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大力鼓励本国的企业家和设计者,积极参与文化创意领域内的国际化竞争。而中国作为目前加拿大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对于这项工作也是大力支持。从两国文化方面交流内容来看,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加拿大,创意产业都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的比例,前景普遍受人看好。
(二)巨大的市场需求
最近几年,随着许多创意产业项目的成功落地,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这一产业所能带来的丰硕成果。虽然创意产业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放眼全球,创意产业正推动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比如欧盟、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成为这些国家新的经济发展引擎之一。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孕育了无数的就业机会,比如加拿大的多伦多创意产业拥有超过13万的工作机会,美国纽约则拥有超过30万的直接就业机会,如此众多的就业良机说明当前市场需求巨大。
(三)良好的示范效应
随着中加两国对于文化创意领域的共同推动,以及近些年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蓬勃发展,目前社会对于创意产业的专业类人才需求及其巨大,当然相应的要求也非常高。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这一商机,比如罗斯德公学推出的文创艺术类全球高中项目,就是通过多维度综合教育体系,让学生除了在中国学习基础的高中课程之外,还有机会能够提前学到加拿大知名高校的数字设计、影视制作等专业类艺术课程。项目完成之后,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高中毕业文凭,并且有机会直接升入加拿大、美等国家的知名高校,从而为将来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也能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这种模式今后将会对于教育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中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
(一)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
任何产业在培育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但我国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至今没有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的产业扶持政策。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扶持重点项目,增强产业集群效应,带动民间资本对于中加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和开发,加快其发展步伐。
(二)遵循市场规律,注重品牌经营
文化创意产业,从本质来说还是属于经济产业,我们都知道,市场是一切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中加文化创意产业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办事。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已有产业品牌的发展,要发挥罗斯德公学等品牌在打造中加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引领创意产业在中加两国快速、健康发展。
(三)强化人才支撑,加强创意教育
对于任何一种产业来说,人才都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创意产业作为新近崛起的产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量可想而知,这就需要教育的及时跟进。因此,在推进中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各类院校中设立相关专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制定各类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人才,形成整个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刘伟,伍进.基于体验经济的桂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10):9-11.
[2]魏晓霞.文化创意产业开拓旅游新空间[N].中国旅游报.2005- 05-31(4).
关键词:文化创意;地方特色;发展模式
在全球逐步进入以知识和创意软资源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国家与地方政府纷纷予以重视、扶持。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不断演变积累的产物,不同的环境、历史、生活方式会造就不同的地方文化。而文化创意产业更是建立在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意整合,用更加通俗、新颖的方式向大众展现。目前,台湾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如下:“源自创意或文化的积累,透过智慧财产之形成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之潜力,并促进全民美学素养,使国民生活环境提升之产业”。[1]根据定义不难看出,台湾不仅强调了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对大众素养与环境品质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现阶段,国内外文创产业如春笋般涌现,但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横跨范围广,概念较为模糊,在多数人还未了解其真正含义的情况下,大量文创商品涌入市场,文创园区盲目跟风,导致产业出现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规划模式雷同、创意园区同质化倾向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发挥在地优势,而不是一味地效仿其他成功案例。文化创意产业应鼓励地方发扬既有文化特色,将在地生活的智慧元素延伸到现代生活,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主体文化产业。
本次研究以分析竹山文创产业为基础,探讨其如何在乡镇经济发展动能不足的背景下,利用地方文化重新复苏竹山小镇。竹山镇是一个人口不到6万人的乡镇,坐落于台湾南投县西南端。湿润的气候以及起伏的丘陵地形,使其拥有丰富优良的竹材。17世纪,汉人移入台湾,将闽南竹带入竹山。日治时期,竹山镇竹产业兴盛,以出口为主。后来因产业转移、消费需求改变等因素,竹山失去原本赖以生存的产业支柱。经历九二一大地震之后,人们对没落的小镇失去信心,人口外移数量加剧,小镇经济发展缓慢。同台湾的其他乡镇一样,竹山面临着传统文化消失、乡镇没落、青年人才流失等诸多问题,而近年来文化创意的导入,为竹山小镇带来了新的生机。
1 场域空间改造,活化文化资产
古建筑历经岁月的变迁、文化的积淀,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建筑先驱梁思成先生曾说过:“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2]就中国传统建筑来说,南北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的差异,孕育了南北不同的建筑风格。建筑蕴藏了多元的地方文化,是地方特色文化遗产有形有体的表现,对地方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剧,冰冷的现代建筑可以重建,而先人用智慧和汗水建构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在众多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范畴中,都包括了建筑文化遗产的空间再利用。文化遗产的保存早已不是对文化本身的冻结,而是把握内在精神,寻找新的对外联结形式。对旧建筑空间进行改造,加入创新元素,利用其独特性与历史性,借由闲置旧建筑构建多元的地方特色文化。
竹山镇在清朝时便是当地的交通要道,曾有“前山第一城”的美誉。竹山镇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历史古迹、建筑遗址、特殊且具有历史的建筑物或景点资源。其中,民宿“天空的院子”是一幢有百年历史的古老三合宅院改建而成。与提供旅游短暂休息的民宿不同,“天空的院子”有着当地建筑工艺和材料特有的美感,并以“让游客停留更久,了解当地文化”为经营理念,让到访者体验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活。民宿采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串联周边景点,形成在地文化体验的完整联结。另一个案例便是竹青庭人文空间,它曾是竹山早期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客运站,二楼为员工宿舍。在竹山繁华退去之后,空间静止在70年代的时空氛围。竹青庭人文空间取材于竹山标志性的元素――竹子,将其加工成为软质竹片,与建筑内部空间结合,以“陈设传统竹艺,品味在地食材”的方式呈现竹子的多样性和魅力。竹山将旧建筑改造成为在地与外界产生紧密联系的场域,向受众传播了以自然传统元素为美的原生态价值理念。
2 产业理念调整,协助转型升级
在全球化竞争压力下,传统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经营危机,企业亟需调整和修正本身组织,进而转变为更有弹性的形态(Morris,et al.,2002:22)。目前,传统产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有经营模式单一、成本消费高、产业链失衡、产品设计周期长、销路不佳、价格混乱、人才培养困难等。为降低生产成本并适应现代人的消费需求,传统产业需转型开辟一条新的生存之道,将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结合,带入传统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应从提高文化附加价值,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这三个方面切入。当地方文化更多地被当做当地人的情感寄托时,将其转译成为产业的一部分,使文化变成一种吸引力,并与消费者对话,营造文化认同,就成了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传统竹山产业以竹制品为主,生产的产品主要有竹筷、竹棒针、竹篮、竹雕艺品等。由于消费结构与需求的变化,传统的竹产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元泰竹牙刷厂是由竹山30年的夕阳竹工厂转型而成,生产产品从原本的竹棒针改为竹制牙刷,采用竹材与动物鬃毛等天然材料,将创意与绿色环保、低塑生活理念结合,成功转型成为绿色产业。竹山其他传统打铁铺、米麸店纷纷转型,开放制作过程,发展成为中小型观光工厂。隐性的知识用可见的方式展示,参访观光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消费,更重要的是店家与人群的对话,在交流中了解顾客的需求,从而达到提升服务、适应消费需求的目的,并找出传统产业适合生存的姿态。
3 工艺进入生活,联结在地资源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也是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更是推动地方发展与工艺传承的动力。传统工艺不必再刻意着眼于作品的艺术性,而应将重点置于突显地域文化特色。借由工艺师别具巧思的设计改造,增加美感与文化价值,赋予传统工艺崭新的生命。从工艺的传承方面来看,应摆脱上层社会文化的束缚,将艺术欣赏性、实用性与生活美学结合,通过创新的形式去适应现代社会,进入大众生活。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艺术作品生活化,寻找新用途;第二,作品形式转变,适应新用途;第三,经济地生产,满足消费新需求。通过抽取市场价值的因素,借由技法与材质的转移,在艺术表现上通俗化、大众化,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达到工艺传承和文化传播的目的。
竹山因竹得名,以竹闻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当地的竹子坚固柔韧,质地温润。在古代,竹是文人雅士热衷的创作题材,也是传统工艺中运用广泛的天然材料。为了复苏传统竹工艺,竹山创立了竹生活文化协会,栽培当地人竹编技艺与开发竹制商品的专长,延续并创新竹艺文化。传统竹艺多将艺术欣赏性与生活实用性分开,创作周期长,材料选择单一。2008年,竹山竹工艺家与国外设计师合作参加国际展览,将竹材通过科技加工,结合其他材料设计出兼具美感与实用价值的家具用品,成为台湾用竹材创作文创家具商品的首例。现阶段,通过艺术家的创新设计,工艺与工业设计的有机结合,竹材已经不再局限于容器与艺术品的运用,现代生活中常用的灯具、音响、沙发、风扇、花瓶都可以与竹艺结合。竹艺文创产品不仅造型美观,富有传统韵味,又能串联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提升了创意技巧与实用效益,带动了文创产业的发展,对竹艺的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4 吸引青年人才,蓄积创意能量
创意在社会创业或社会企业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而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更离不开创新人才的支持。由于产业外移,经济没落,自1996年起,竹山镇人口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1999年九二一地震过后,竹山镇总人口仅剩6万多人;2005年,城市化更加剧了当地青年人才的流失,人口总数低于6万。为了吸引更多的创新力量,2010年,竹山文创带头人何培钧先生创办了“小镇文创”公司,成立了一系列青年创业者所需要的据点,如手工生产协会(竹生活文化协会)、教学中心(竹巢学堂)以及青年创业中心(千山绽)等,并以专长换宿的方式,让游客或学生来到竹山用自己的营销、设计、工艺等专长得到免费的住宿。换宿一年内,共吸引五百多人进入社区交流并参与在地发展,不同领域人才的聚集形成不同专业的互动与对话,透过跨领域合作来建构竹山的新生命。这一方式凝聚了社会的创新能量,吸引了青年人才,为年轻人提供了创意发挥实践的平台,同时为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年轻力量。
5 结语
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加强艺术创作及文化保存,与时代接轨,融入科技手段,引进创新人才共同协作。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再设计创新是当下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努力的方向,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设计灵感,赋予地方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与活力。对文化的创新与不断思考激发了创意文化产业的新能量,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要用创意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使大众在参与文化创意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的文化附加值,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从而促进经济效益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炎旦.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务[M].台北:师大书苑,2011:7.
[2] 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三):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 李创新,马耀峰,郑长海,等.文化创意产业视角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模式设计――对陕北民间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实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10):894-896.
[4] 蒋继华,陈法金.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分析――以盐城地方文化创意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10(20):1-3.
一、加强政策规划,推动管理体制整合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具有创新性、渗透性、包容性、高附加值的鲜明特征。台湾将其分为艺文、设计、媒体、数位内容四大领域,具体包括视觉艺术、出版、广告、电影、工艺等16个产业。2002年,台湾方面开始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2007年该计划结束后,又于2009年提出“创意台湾:文化创意发展方案”,加强宏观指导,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该方案包括环境整备与旗舰计划两大主轴,成为当前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一体两面”。前者主要是从面上解决资金、技术、专业人才等的共通性问题。后者则是从现有产业范畴中,选择较为成熟、具有发展潜力的电影、流行音乐、数位内容等六大产业,集中优势资源,予以重点推动,形成“领头羊”效应。
为了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加速该方案“落地”,台湾方面对原有管理体制进行了整合,加强各主管部门的分工、协作。从体制架构来看,由台湾“行政院”牵头,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行政院长”任召集人,“政务委员”任副召集人,“文建会”、“经济部”、“新闻局”、“教育部”等六“部会”首长及产业界代表13人担任委员。“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审议重大产业政策规划,协调各主管部门关系,促进跨“部会”合作,对政策进行实时评估与调整等。具体规划实施及各项工作,分别由“文建会”、“新闻局”、“经济部”三部门推动,并向该小组负责。“文建会”负责环境整备、工艺产业旗舰计划。“新闻局”负责电视内容、电影、流行音乐三项旗舰计划。“经济部”负责数位内容、设计两项旗舰计划。
二、加大多元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
台湾文化创意企业超过八成为小微企业。对此,台湾方面加大了资金的扶持力度,并着重从三个层面展开。
一是建立产业补助机制。2010年,“文建会”颁布“文化创意产业补助作业要点”,向研发生产组、品牌行销组、市场拓展组,每年分别提供新台币150万、200万、500万的资金补助。对正处于创业或起步阶段的个人、工作室或小微企业,每年通过比赛、选秀等遴选方式,直接提供500万新台币以下的种子基金,并鼓励学术单位设立专门的产业创新育成中心进行产业孵化,加速同市场机制的衔接。另外,台湾方面对文化创意企业在税收方面也给予了很大的政策优惠。按照2010年颁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规定,从国外购买的设备,免征关税;用于文化创意研发及人才培训的费用支出,按比例进行税收减免。特别是对于其他通过捐赠方式推动文化创意发展的企业,如赞助偏远地区举办文化创意活动、捐赠文化创意育成中心、购买岛内文化创意产品并捐赠给学生或弱势群体,也给予很大程度的税收减免。
二是建立产业融资机制。“经济部工业局”负责“数位内容及文化创意产业优惠贷款”和“促进产业研究发展贷款”两项计划。在此基础上,2010年底,“文建会”又启动250亿新台币的文创产业优惠贷款,贷款最高额度为1亿新台币,贷款范围由以往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周转资金放宽至新技术研发、人才培训等五个方面,贷款利息按中长期资金计算,由财政补贴利息差额。与此同时,鼓励商业银行根据文化创意企业特点,建立无形资产评价体系,合理确定其受信额度。
三是建立产业投资机制。主要由“行政院国发基金"200亿新台币的专项基金主体推动,并形成了多层次的投资结构。1亿新台币以上的大型项目由“国发基金”结合大型法人直接投资;5000万至1亿新台币的中型项目采取间接投资的方式,由“国发基金”、“经济部”、“文建会”共同成立“文创投资审议委员会”,下设创司,并积极吸纳民间资本进入,以政府资金49%、民间资金51%的方式进行投资和投资后管理。5000万以下的小微项目则由“经济部中小企业处”委托7家投资公司进行投资管理。
三、注重研发辅导。促进产业跨界合作
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近年来,多样性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创意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多样的技术保障、实现路径和发展领域,同样也使业者面临技术种类、数量、结构最优化选择以及产业跨界合作的诸多难题。对此,台湾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产业研发的辅导功能,通过建立咨询辅导制度,打造公共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有效地节省了企业研发的成本。2010年4月,“文建会”成立“文化创意产业专案办公室”,主要从政策宣导、产学研究、情报收集、产业推广、跨界合作等方面进行宏观规划和指导。该机构下设“单一咨询辅导服务窗口”,并在各文创园区设立“文创产业联合服务中心”,协助业者了解政府规划、法规、经费申请,并提供技术、法律、财税、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专业咨询。近年来,“文建会”也加强了产业研发辅导的信息化建设,目前主要三大板块:一是建立全球文创产业数据库,及时对全球技术、产业发展趋势进行追踪;二是2003年至今持续编印“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为产业研发及市场拓展提供依据;三是通过运营“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服务网”,为业者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另外,对于解决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整合的普遍性难题,台湾方面也进行了初步尝试。
对于休闲产业的解读
休闲,一般意义上主要包括消除身体疲劳、获得精神慰籍两个方面。我国首部休闲产业发展报告《休闲绿皮书》把休闲活动分为消遣旅游类休闲(包括长途旅、城郊游等)、文化娱乐类休闲(包括影视、歌舞、游戏等)、体育健身类休闲、怡情养性类休闲(包括花草宠物、琴棋书画等)、社会交流类休闲(包括公益、节庆、聚会等)、其他休闲类六种。
休闲消费的不仅仅是时间,而越来越多的是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因而休闲产业应运而生。休闲产业是为满足人们休闲需要而提供各种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系统。休闲产业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核心层休闲产业。主要包括旅游、娱乐、健身、兴趣等。二是为休闲产业服务的休闲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通信、金融、酒店、餐饮等相关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三是制造休闲产品的休闲工业、休闲农林牧渔业。主要包括体育用品、旅游用品、娱乐用品,以及采摘园、观光园、体验园等。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公民旅游休闲、文化休闲、体育休闲等各类休闲消费规模达到了17000亿,相当于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56%、GDP的5.07%。休闲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
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是区域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就产业类别来说属于休闲产业,就产业层次来说属于核心层休闲产业,是以旅游休闲和文化休闲为核心内容的休闲产业。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是门头沟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休闲产业是绿色产业。因为不论旅游业、娱乐业、餐饮业还是体育产业,它们的发展不是以消耗更多的资源和能源为前提,也不是以加重环境和生态负担为代价,而是属于很少消耗物质资源、与环境友好亲和的绿色产业。门头沟区作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处在城市功能调整、发展模式转型的历史新阶段,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可以有效地促进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型发展模式向生态保护、文化推动、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型发展模式转变,科学地解决生态与发展的矛盾冲突,从而推动地区落实城市功能。完成经济转型,实现科学发展。
休闲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该产业主要由服务性企业构成,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休闲产业在城市可以为分流失业人员提供大量新的岗位,在农村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就业机会。从国外经验看,休闲产业吸收了相当可观比例的就业人员,美国休闲产业就业人口已经占到全美就业人口的1/4,成为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领域。不论从土地资源特点看还是从功能定位要求看,门头沟区都不具备发展大型工业、实现规模就业的环境和条件。而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可以大量地创造和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区内存量人口的充分就业;同时它还可以有效地吸引人口流量,形成人口增量,从而扩大地区社会消费总量,反过来又会促进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加快发展。
休闲产业是高关联度产业。休闲产业的整合牵动作用几乎涉及各类产业。以旅游休闲为例,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交通,出租、酒店、餐饮、纪念品,以及银行、保险、电信等相关产业同步发展。因此,门头沟区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有利于推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发展现代高端信息服务,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水平,从而塑造门头沟宜居宜业宜游综合服务区的新形象。
从休闲市场看,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门头沟拥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条件。一是休闲观念广泛普及。当今社会人们不再视消遣享受为特定阶层的奢侈和象征,已经把休闲看作是工作之余、闲暇时间的一种生活内容,而且休闲消费不再是偶然性为之,而是进入市民百姓的寻常生活。二是闲暇时间空前充裕。公民双休日,法定节假日、职工带薪假等的全面实施,使得公民每年享有法定公休日已达到115天,一年之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公民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三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而北京已经突破10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看,我国公民社会消费结构和重心已经进入到重享受重发展的新阶段。四是老龄人口不断增长。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越来越多,老年人对休闲服务的期望和要求逐渐丰富和扩大,银发休闲也将成为一块重要的休闲产业市场。
北京拥有2000多万人口,如果再考虑北京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休闲消费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时尚化、主题化、体验化的高端高附加值特点,可以说门头沟区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守着一个潜力巨大的北京市民休闲市场。
从门头沟区的休闲环境看,门头沟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具有优越的内部条件:一是资源优势。与兄弟郊区县相比,门头沟休闲资源不仅非常丰富,包含了山水风光、民俗风情、户外基地、田园村寨等各方面可供休闲消费的资源;而且独具特点,不少资源在北京地区还具有唯一性。东胡林人遗址列入2005年全国十大新考古发现候选项目,填补了北京人类发展的一段空白;潭柘寺被誉为京都第一寺,是公认的历史上的皇家寺院;戒台寺被誉为神州第一坛,是佛门最高学府;金顶妙峰山是中国民俗学田野研究发祥地;爨底下村、灵水村、琉璃渠村是北京仅有的三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以它们为代表,在永定河流域散落着一个古村落群,以这些古村落为载体还蕴藏着丰富的地方戏曲、太平鼓、花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北京市各区县中极具个性和代表性;灵山是首都屋脊,被誉称为北京的“小”;京西地质极具典型性、代表性,中国现代地质学开山之作《北京西山地质志》,就是叶良辅先生详细考察永定河流域之后写成的,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斋堂川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现有马栏挺进军司令部旧址等,这些都是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资源条件和优势。
二是地缘优势。作为门头沟的核心,门城新城地处北京城东西轴线与西部生态发展带的交汇点,距天安门仅25公里。六环路连接北京9个区县7个规划新城,108国道、109国道穿越全境,莲石路、阜石路等多条城市快速路直通北京城中心,长安街西延线、磁悬浮s1线动工在即,
门头沟是交通最为便捷的北京新城,这为广大市民走进京西、体验文化、放松心情、享受休闲提供了绝佳的方便和快捷。
借力文化创意做强做大旅游文化休闲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一些发达国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产业形态。这种理念认为当代经济的真正财富是思想、知识、文化、技能和创造力所构成的创意,这种创意来自于人的头脑,它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新财富、新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jE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文化创意产业作了这样的定义: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运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并把文化创意产业分成了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交易、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广告和会展、古玩和艺术品交易、设计创意、文化旅游重点门类。门头沟区确定的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
现代旅游,首先是一种文化体验和享受。旅游者通过对自然环境、建筑、歌舞、节庆、狂欢等创意形式的消费,获得内隐的文化所指,从中体验到文化提供的空间、感受和不同。现代旅游需要设计和提供吸引游客的文化消费符号。成功的旅游目的地的形成绝非一个自然过程,或者一个简单地把风景、古迹等围起来,提供门票、进来看看的过程,而一定是根据游客的文化预期和需求,进行创新设计、创造符号、创意产品的过程,因此现代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本身应该是一种文化创意的过程。门头沟区旅游业实现增值扩张,需要引入创意理念,运用创意机制,创新新产品新服务,提供新热点新看点。
资源并不等于生产力,文化资源转化文化生产力,需要借力文化创意机制。门头沟区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这些资源是历史的、静态的,我们将通过文化创意包装,进一步挖潜个性特色,引入现代元素,迎合时尚口味,把这些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激活、做大、做响、做成文化休闲品牌,给游客观众提供一种现代的、个性化的文化产品,让大家觉得“有意思”、“想看”、“喊值”,从而制造热点,丰富产品,聚集人气,推动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