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3 14:51:51
导语:在对智能建筑的认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智能建筑是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结合的产物,是21世纪国家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关于智能建筑,国际上现尚无统一的定义,根据其综合集成的特点,可推荐的定义如下: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要求,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
二、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
1984年,美国哈特福市诞生了世界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大厦,同时引起了各国的重视与仿效。近年来,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已呈21世纪建筑发展主流之势。我国智能建筑开始于世纪上80年代后期,北京的发展大厦便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现在我国的智能建筑也正蓬勃发展,特别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
但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建成的智能建筑在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阻碍着智能建筑的健康发展,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对智能建筑的认识不足。由于人们对智能建筑的定义认识不正确,对智能建筑产生误解,这不仅有损于智能建筑,而且会对智能建筑运行情况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调查形成误导。比如过分强调智能化系统的作用,而忽视了中国的现实,中国的文化背景,人的作用等;业主对自已的建筑物的需求不清楚,贪多求全,期望太高;对信息化产品没有深入的了解,仓促上马,致使投资效果很不理想,投入使用后发现问题多多;盲目相信境外设计单位和国外产品,结果往往拿到境外图纸而无法实施和后期服务不能保证等问题。
1.业内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不高。
因为智能建筑是新兴业务,要求新兴技术及丰富的现场实际经验,但目前施工队伍素质较差,现场工程督导人员素质不高,施工组织与管理不够健全,指挥不灵,施工效率低。而且厂商的技术水平和行业道德有很大的不足,大多厂商实际上仅仅是某一个子系统的集成商,而不是智能化系统集成商,缺之掌握智能化系统技术的人才,不能很好组织指挥,以致在设计、施工、竣工等建设的各个环节上不能很好把关。而且有些厂商过多考虑商业利润,运用种种商业手段以谋取对智能化系统的承包,不顾质量,降低规格等,造成集成系统难以实现或留下维护中的隐患。
3.管理及施工缺乏标准。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与智能建筑相关的管理部门有建设、邮电、广电、公安、技监等,行政管理多头化,缺少明确的质管标准。同时传输媒介多样化,各系统相互独立,互不兼容,从而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缺乏规范化系统标准。最终造成智能建筑不能正常运行,影响基本效益。
四、发展我国智能建筑的对策
由于北京申奥、上海申办世博会等动力的敦促,我国将大量兴建智能建筑,其数量和投资额都将达到空前规模。估计今后十年将会达到9000幢左右智能建筑,其发展速度已名列世界前茅。国内外有关专家普遍认为:21世纪新建的智能建筑一半在中国,中国将成为推动世界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源头。所以发展我国智能建筑的对策非常重要,现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提高对智能建筑的认识
利用报纸、电视以及各种会议宣传信息技术与智能建筑的关系,以澄清当前许多由于宣传不当而造成的误区。对业主进行短期培训,使业主对智能建筑的概况、规范及标准等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从而能对自身的建筑提出需求,能对集成商的作用有所了解,能与专家一起拟订出智能建筑的规划和实施的初步方案等等。对从业人员、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安装、规范及标准方面进行资格培训,使他们确实具备专业上岗水平,以确保建筑智能系统的正常运营。
2、加强智能建筑的行业管理
加强智能建筑的行业管理,主要包括对系统集成商、施工安装公司、监理公司等的资质认可及制定和补充智能建筑的国家法规或地方法规。进一步完善智能建筑专家委员会的职能,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使管理更具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将智能建筑的相关部门联手,制定出国家的智能建筑的标准;对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的资质进行审定,使之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力量,能真正基于客户的需求提出全系列解决方案;楼宇智能化管理采取外包的思路,同时避免评标时以价格为主要的衡量因素,注重综合技术实力的竞争,让用户较少费心而达到更好的工程管理效果。
3、利用IT技术促进智能建筑发展
【关键词】绿色;节能减排;智能建筑;新技术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各具特色的大大小小建筑也正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被建立起来。在我国现阶段,无论经济发达的城市还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都在建立具有自己地域特色的新颖建筑。但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这就需要我国采用一种有利于环境持续发展的新技术,即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逐渐得到国家重视。
一、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概念
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是指该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是绿色环保的,它在建筑时不污染和破坏环境。与以往的建筑材料有所不同,智能是指该建筑物可以在不借助电力等资源的情况下完成调节室温和室内光线,安全检测和监督等功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它是生态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是当今工程领域的一种新技术。它与传统建筑工程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如: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有效节约建筑用材,能够满足人们的现代化需求等。
二、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特点及功能
智能是指通过使用科学且先进的技术方法为建筑提供了大方面的服务功能,即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高效性。它为人们在社会信息化的新时代下提供了更高的保障,满足了人们更高的功能需求。绿色则使建筑成本降低,使建筑材料更环保,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的生活环境。
1. 高度结合的系统
从技术的角度看,智能建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子系统的功能信息等集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相互关联的系统,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是绿色智能建筑和传统建筑最主要的区别。
2. 节能减排
传统建筑中是通过空调,灯光照明等达到调节室内气温和亮度的,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易造成环境污染。如现在的贸易大楼内全营业时间都需要照明,夏季与冬季也需要空调来调节室温以满足顾客的需求。而智能建筑则是通过借助自然光和自然风来达到调节室温和室内亮度的目的。
3. 节省维修系统的费用
据统计,一座大厦从建成到使用寿命结束,它的运营费用和系统维修费用是它建造成本的三倍。可见,传统建筑中系统维修费用之大。而智能建筑技术是完全借助自然光来满足顾客需求,大大降低了成本。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保护了环境,减少了环境污染。
三、世界绿色组织和我国绿色组织的发展状况
世界各国的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建筑标准,评估它是否符合绿色智能建筑的方法,在哪些方面评估,评估指标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制度,各有其特色。但基本上,这些国家的目标都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能力,让人们生活更健康舒适。在我国就目前阶段来看,我国的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每年建筑项目的增多,我国人民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节能减排必将是以后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发展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措施
1.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世界的其他国家,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之所以迅猛发展是因为在他们所在的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与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到保障。同样,在我国要想使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到发展就需要为其提供相关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通过法律法规来加强人们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重视,从思想上认可。因此,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以发展的依据和保障。
2. 加强经济发展
技术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做基础,所以想要使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以发展,我们首先要发展我国的经济,通过发展经济来为技术发展提供条件,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经济实力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相当雄厚的。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只要经济跟得上,技术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3. 完善激励机制
虽然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不仅会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便利,也会为我们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但很多人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没有想要去了解或居住的欲望。人们对他的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环保绿色方面,对它可能为我们的生活制造财富这一点上并没有得到具体而深刻的认识,所以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推广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因此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加强宣传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优点,其对环境的好处,对人类生存环境所达到的舒适程度健康程度,让人们认识到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对我们生活的改变。通过宣传技术知识,将强文化教育,激励人们去接受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增强人们对绿色智能建
筑新技术的欲望。
4. 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本身的限制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航海航空各个领域的建造技术突飞猛进,但对于新技术以及在技术方面的创新还是有所欠缺。我国各地区教育水平不一致,人才分布较不易集中,在技术方面的人才不易寻找,因此集中发展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有一定的困难,使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到显著的提高是我们应在技术上实现的突破。
5. 缺乏系统的支持及推广机制
发达国家在三十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了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研究,从提出研究到现在已有了大量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也有了对应的推广机制。在我国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提出相对较晚,因此现阶段技术不算成熟,再加上我国缺乏一套完整的推广机制。因此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在某些程度上受到制约。
6. 能源种类不合理
在我国,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能源主要有煤炭,天然气,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而且在我国能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这种浪费不仅体现在一些大公司大厂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浪费也随处可见。
五、结语
我国在举办奥运会时建立的鸟巢,水立方等新颖建筑物都利用到了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而这些建筑物也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发展,随着绿色智能建筑心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它的重要之处,也会有更多的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使该技术得以发展成熟,并将它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申唐 , 毛贤君 , 张天宏 . 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发展应用 [J].江苏建材 ,2009(1):54-56.
[2] 张国兴 . 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发展应用的探讨 [J]. 中外企业家 ,2015(6):117+119.
[3] 房启林 , 薛庆峰 , 王恒帅 . 分析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发展应用[J]. 界 ,2015(3):209-210.
[4]王建平.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发展应用[J].硅谷,2013(17):8-9+7.
[5] 刘洋 . 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探析 [J]. 硅谷 ,2014(18):3+19.
[6] 方富丽 . 绿色智能建筑评价标准及其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 [J]. 科技与企业 ,2013(14):196+198.
一、智能建筑成本管理现状
有调查表明,我国约有30%与信息化建设有关的工程项目失败,其功能和性能均达不到预期的要求,超出预算较多,且项目越大,超出计划程度就越高,多数因为工程商的智能建筑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投资方对市场发展趋势把握不准。
1.成本管理主要问题
无论是投资方还是工程商,对于成本管理的认识和落实还比较肤浅,国内工程上更不重实际,引进消化国外在成本管理方面的创新方法。
智能建筑工程费用居高不下有以下几个部分:
直接工程费用,指直接构成智能建筑工程实体的有助于项目完成的各种费用,包括直接费,其他直接费及现场经费。
直接费用:完成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而直接体现在工程上的费用。
其他直接费:包括施工辅助费,夜间施工增加费等。
现场经费:指施工现场组织施工生产和管理所需费用。
间接费用主要指智能建筑工程实施现场以外为项目提供服务管理的费用,含企业管理费,上级管理费和财务费用三部分。
施工技术装备费,指为承包人逐步扩大施工技术装备的费用和实施方案设计费,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费用,以及根据发包人需求或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工程实施方案所发生的费用等。
计划利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企业应取得的利润。
指按照国家规定应计入工程造价的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及教育附加。
2.建筑能耗
由于智能建筑内设备复杂,许多设备都是24小时运转,再加上这些机器散发的热量,又增加了空调的负荷。所以比一般的大楼能耗要大,耗点要增加30%左右,这也是智能建筑的高成本的来源之一。
二、提高智能建筑经济效益
1.成本管理
智能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要达到以下三个方面:
加强信息共享提高公司效率
将成本管理相关的各类信息由相关部门分门别类地录入到系统中,通过系统对所有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强化过程控制有效降低成本
通过制定相关的指标和参数准确及时地反映出整个成本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将事后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通过强化过程控制能够使问题及时暴露,使管理层能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项目利润率。
完善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管理升级
结合系统应用规范性和严谨性,企业可以重新优化或调整成本管理中的部门分工与岗位设置。主要业务流程,使企业的各项主要业务流程都能够通过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并通过不断优化来持续改进和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
2.建筑能耗
建筑能耗,主要包括建筑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照明、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这些能耗问题,也对智能建筑的工业经济效益带来很大的阻碍。据专家研究,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大约是普通居住建筑的10倍左右,而大型公共建筑又多为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的节能是个系统工程,比一般建筑的节能更复杂,既要考虑通常意义上的建筑节能,又要考虑到建筑智能化系统的IT节能,同时还面临各建筑智能化子系统的充分利用、降低能耗的问题。我们考虑到一下方式提高其经济效益:
国家应出台扶持政策、制定详细标准
国家应在税收、奖励、资金成本等方面扶持智能建筑在低碳建筑中的应用,制定、完善相关的国家标准。
合理增加相关投入
研究表明,如果采用节能标准化流程,增加总成本5%左右的投入,就能取得30%~40%的减排效果。从“建筑经济”的角度来讲,建筑有30~50年的平均寿命,而5%的投入一般在5~6年内即可收回。除了成本这个显而易见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开发企业的意识问题。政府项目应该起到表率作用,加大智能建筑的前期投入,降低能耗,眼光长远,以期取得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
提高设计水平、重视设计中的整体协调问题
智能建筑各系统是一个整体,只有充分认识到各系统的作用,在设计中把握好整体协调问题,才有可能充分发挥智能建筑在节能领域的作用。
大胆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首先,生产厂家要增加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比如,虽然综合布线系统本身并不属于高耗能领域,但其产品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及有色金属等资源,所以同样需要节能。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改善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原料的消耗,才能在布线领域为节能做出贡献。另外,采用光效高、耗电少、寿命长、易控制、免维护的节能灯、LED灯不但能达到很好的节能效果,也能够美化环境。
重视二次开发
首先,设计人员要有比较全面的技术知识,不仅要懂得智能建筑本身的技术,也要兼顾其他专业的知识,同时要有意识地去与其他专业人员协商、沟通,尽量在设计中体现出整体性、兼顾性、全面性。在安装调试的过程中,技术人员不能为了提高“效率”,应当尽可能地把产品、系统的功能与现场结合,发挥其最大功效。使用环节中存在的使用率低等问题,事实上也反映出了系统设计与使用脱节,因此二次开发就变得格外重要。很多人都认为,二次开发多,就表明设计不合理。其实,智能建筑中的许多系统,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发现问题,特别是楼控系统,不经过时间和实际使用的检验,就没办法给出最佳的控制模式,所以说重视二次开发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必需。
总结
在智能建筑的过程中,成本管理信息化是先进管理理念和计算机技术的科学结合,有效地收集和处理与经营管理相关的信息,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决策层能够在立项阶段准确评估项目的成本状况,大大提高企业项目投资决策的成功率,真正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智能建筑与能耗经济密切相关,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对建设经济社会认识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云计算”、“模糊控制技术”以及更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智能建筑必将为我们建设低碳经济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智能建筑标准;设计规范;变送器;执行器
智能建筑最近几年在我国发展很快。许多公共设施,高层建筑,甚至住宅小区都要求智能化,智能建筑热就要到来或已经到来。任何新事物刚一出现人们都有一个认识过程,一旦被人们认识了,很快就会引起一股热潮,但有热就会有冷,当热过了头的时候就要适当冷一点,否则会象人一样热过了头就会生病。
1 我国智能建筑概况
我国智能建筑开始于80年后期与90年代初, 1991年曾派人去当时瑞士能德公司(后改名为兰吉尔公司,是西门子楼字科技之金属公司,其楼字自控系统S600品牌为兰吉尔?驷法)进行了技术培训与学习。随后便与该公司联合在国内推广楼字自动化系统(BAS)。 1991年开始,我国建成不少智能建筑,但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已建成的智能建筑有70%以上运行不正常,上述比例是否正确没有去分析过,但根据工作中接触的情况看,至今见到的运行正常,真正达到智能建筑标准的确实为数不多。造成投资浪费现象惊人。国家已经发现了再这样下去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因此成立了智能建筑专家委员会,开始着手编制有关标准与设计规定,对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进行资质审定工作。
造成大量智能建筑不能正常运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对智能建筑定义认识不正确,有些是设计上的原因,有些是供货商的原因,有些是施工单位的原因。需要进行认真 分析,总结经验,不断改进。由于人们对智能建筑的定义认识不正确 应该是实际上也不是的智能建筑也称为智能建筑去宣传到现场参观以后,当然就会对智能建筑产生误解这不仅有损于智能建筑,当然就会对智能建筑运行情况发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调查形成误导。电气施工图设计不完善也是智能建筑不能正常投入运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智能建筑中所涉及到的办公自动化系绞(O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与楼宇自动化系线(BAS)都是当前世界上的先进技术,设计单位很难一下掌握,熟悉起来要有一个过程,设计单位对选用系统不熟悉,施工图设计就相当困难,对每个系绞应包括那些内容,人家都有分歧,因此3A之后,又出现5A,把本来己经包括在楼宇自动化系统(BAS)中的消防自动化系统(FAs)与保安自动化系统(SAS)单独分出来。在国外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当然应包括消防自动化系统(SAS)与保安自动化系统(FAS)。国内由于消防部门的要求,消防自动化系统(SAS)要单独设计,否则有关部门无法审批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与通信自动化系统(CAS)也要求由设计单位来完成设计。这两个系统施工图设计与产品的关系比较密切,各个厂家的产品在网结结构、产品功能及价格上判别也比较,施工图设计如果定了某一家产品,随着建设周期的拖延,资金的变化等原因,很难按设计图纸进行订货,订货一旦有变化,设计就要变化,所以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与通信自动化系统(CAS)施工图设计只能作到综合布线,并提出一个概算,由于设计上认识的不统一,加上一个工程设备订货往往变化多次,这也是造成智能建筑不能正常运行,影响基本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正常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 供货商及其产品质量也是影响智能建筑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运行不正常,不能发挥其经济效益,造成投资浪费大都指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因为楼宁自动化系统(BAS)运行不正常往往是无法保证自动控制正常投入运行,或者无法实现工况目动转换,以有效利用室外新风来节约能源,显示部分一般都能保证正常运行,由于不直接影响工作,就引不起业主的高度重视。国内智能建筑中所选用的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基本都是国外产品,而且以兰吉尔、江森与霍尼威尔三大公司的产品为主。接线错误,特别是因电源线与信号线接错,或地线接错引起设备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施工质量保证不了,接线混乱给现场调试及系统投运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有些供货商在签订合同时往往希望从工程安装开始承包,事实证明这种办法能够有效保证现场调试与系统的正常投运。但甲方能否接受,施工单位能否同意就很难保证。
2 智能建筑标准的制定
智能建筑中楼宇自动化系统(BAS)正常投运率低,造成投资与能源的大量浪费,己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专门成立了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作为建设部勘筹设计司的顾问,参谋和助手,协助设计司开展工作,其中一项任务是协助政府制定有关标准、规范与行业法规。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如何制定,制定之后如何招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标准制订出来,大家就要执行,如果标准制定的不合理,制定出来以后大家都不去认真执行也就失去了制定标准的意义。有些设计单位结合多年设计工作中的经验,制订了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当地政府还发了文件要求本地区参照执行;这种积极性是值得学习的,但标准出来之后,也引起了许多不同看法。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对智能建筑及其标准的制定理解与认识上差异较大。设计规范在设计中起到法律的作用,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实际上就是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必须遵守的法规。对电气专业来讲,国家颁布了许多规范,如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9-92)。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7-9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83)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GB500174-93),工业计算机监控系统抗干扰技术规范(CECS81:96),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修订本) (CECS72:97)以及消防设计规范等。智能建筑物的电气设计首先要遵守上述规范,不需要组织人力再去专门为智能化建筑制定一个专用的设计规范,否则一旦两个规范出现不统一,或设计施工与验收人员理解不一致,就会给建设工作造成混乱。工作实践发现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方面,国家有关规范规定还不明确,而这方面的问题对智能化建筑的运行影响还比较大,轻则影响系统稳定运行,重则损坏吕贵的计算机系统,造成投资的重大损失,有时还破坏系统的数据,对大型网络系统,数据破坏带来的损失更为严重。在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9-92),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对过电压安全防护都作了一些规定,人们可以分析研究一下这些规定可否满足智能化建筑的要求,满足不了时,可进行修改或补充,特别是对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进行补充或修改比较合适。在进行修改时,应注意到现在有些连接件或电子元器件本身已经有了能防止15KV过电压冲击的功能,电压防护等级已经很高,但能量吸收方面能否满足要求,还要和有关配电设计规范进行协调。
关键词:智能建筑, 弱电工程, 弱电设计,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智能建筑是智能建筑技术和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建筑物为平台,结合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建筑市场的不断开放化,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统一标准和行业规范
虽然,目前在很多省份已经陆续出台了智能建筑的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但是,大多规范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行业规范来对智能建筑的相关设计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定。这也致使全国范围内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出现难以参考明确的标准和规范、怎样的设计才是符合标准的等问题;因此,亟待需要在全国范围和分行业设立统一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来对智能建筑的设计工作进行指导。 [1]
1.2 设计者专业水平有限
对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进行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局对电气、计算机、通信相关专业等都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现实中具有弱电设计经验的人员往往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设计能力有限;对理论以及设计中成本控制认识不足。很多设计人员在对弱电系统设计的过程没有充分考虑客户需求、施工的实际条件以及工程现状,按照原有设计进行实施,会造成设备安装使用困难,产生不必要的安全隐患。[2]
1.3 设计中存在漏洞
弱电系统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粗心大意致使所设计的图纸不够严格规范;没有将布线的具体路径、线缆的武力尺寸以及具体施工工艺考虑在内,仅仅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满足要求;导致出现施工空间不足、开孔尺寸不对和线缆弯曲半径不足等问题。另外,缺乏对材料性能和价格的了解,一味的注重技术规范的要求,而不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造成系统的建设成本提高和运营维护费用增加,缺乏对设计项目整体统筹考虑的设计意识,从而很难实现设计方案的整体最优化。[3]
2 设计人员改善弱电工程设计的措施
2.1 明确用户要求,全面勘察现场
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之前,必须要和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清楚的了解客户对于该智能建筑的弱电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组成以及功能要求、预期的目标、成本预算等问题。另外,设计人员还需要对对施工现场的建筑条件、重点建筑物的功能等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对该智能建筑设计要有总体设计规划,该计划不仅包括施工现场的技术条件,企业的经济条件以及社会条件,从而对下一步的详细计划提供总体参考和依据。
2.2 统筹考虑全局,提高系统性价比
在项目的建设的过程中,设计阶段是前期成本控制的关键时期;设计图纸不仅决定了建筑的规模和建设标准,同时也决定了工程项目前期的预算。因此,在对智能建筑进行弱电设计时需要在满足质量和规范要求下,通过工程经济分析对技术方案、建筑材料的选用方案等进行经济比较,对方案实行科学决策以及实施方案的优化,从而使项目在实施的过程有效的降低工程成本。
2.3 设计眼光要立足长远
在对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设计时,为了实现智能建筑的系统联动、正常运转的目标,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和详细标准进行设计从而保证系统的兼容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由于所设计的建筑的寿命周期一般都较长,在智能建筑使用期间,通信网络系统肯定会出现较为迅速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时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不仅要满足当下的功能与服务要求,同时也要立足长远,适当的提高设计标准与要求;综合布线系统遍布于智能建筑各处,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今后发展需要。
2.4 确保设计稳定及可靠
在对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所涉及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设计时要需要根据智能建筑的规模要求和实际情况设计双机热备份、软件备份、热插拔硬盘或增加系统冗余量,增设U P S电源,采用强制散热、快速恢复措施等各种保障措施,以便保证系统运行过程中正常管理和应急启动,从而保证建筑质量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4]另外,在弱电系统线路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采取环形总线接法或是增加备用回路等可靠的联接的方式,同时还需要考虑施工现场的施工条件和材料的限制,适当设置联接的数量。
3 完善智能弱电工程规范和标准
除了设计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对智能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勘察现场,努力提高弱电设计的经济合理性、安全可靠性、系统稳定性。另外,中央政府和行业要不断出台和完善与智能建筑设计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用统一的标准和行业规范对全国范围内智能建筑设计进行管理。同时,各级地方政府需要认真贯彻国家和行业的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允许范围内对设计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灵活的变通,以此满足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
4 结语
伴随着这城市建设智能化的推进,智能建筑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直接参与到人们生活、生产、工作中;所以智能建筑的质量将直接关系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满足客户服务要求、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要求以及智能建筑质量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技术、成本、施工条件、服务功能要求等各方面的因素后进行合理设计,实现弱电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的最优化,从而最终实现智能建筑建设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宏平,曾陈红.浅析楼宇智能弱电系统的应用实践 [J].农业网络信息,2007,(3).
[2]施清.浅谈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和监理措施[J].建设监理,2007,(5).
【关键词】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管理,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智能建筑工程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智能建筑工程的建设管理是一项很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涉及到人员,材料设备的管理,更要综合考虑到整个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施工环境,施工安全控制,因此,也对工程的管理人员和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智能建筑工程管理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完善,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对工程的质量和施工的安全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加强对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探究,对智能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智能建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智能化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智能化建筑设计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定位不清晰。大多数设计院不重视或理解不深,只是停留在传统弱电系统层面上,提不出智能化建筑切合实际的明确需求,根本就谈不上全面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其次,整体设计的理念还不强,在设计时只强调自动化与通信技术及相关功能的应用,较多呈现出电子、自动化、通信技术产品及其功能的简单集合与堆砌的设计倾向,在设计智能化建筑时没有一种整体考虑的思想。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多数项目智能化工程设计往往滞后于建筑设计,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智能化系统设备尚未选型、订货,所以土建设计图纸往往没有照顾到智能系统,或者仅凭过去经验考虑,造成弱电管线预埋遗漏,电缆通道较小或没有等现象。所以设计满足不了现场施工的要求,从而造成了设计方案不合理、施工质量不合格,工程验收不达标,智能建筑不智能的严重后果。
2.2 施工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且管理不善
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准入制度不完善,很多管理人员可以靠着关系或者是凭借某一个高层的喜好而进入工程地方管理,由于准入机制的不合理,不严格,很多不懂管理,不知经济,不明财务甚至不懂技术的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工程项目的管理层,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偏低,管理机构臃肿。对人员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在施工过程中,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对人员的管理和对工程的管理脱节严重,同时,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奖惩、任免、选用等主要是由施工单位的人事部门为主,管理也比较随意。
2.3 系统集成商的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良莠不齐
在某地区的一次抽查中发现,合格的 BA 系统不足六成; 某地技术监督局 2009 年对 10幢智能大楼布线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较好的仅占 20%。系统集成商遗留给物业管理公司的问题,有的可能是致命的。管理公司在管理过程中已受到硬件设备的更新费用和软件技术的提供渠道的双重限制。
三.智能建筑建设管理的几点措施
3.1 合理的智能建筑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管理的基础
智能建筑设计方案必须以需求分析为首要依据,必须针对建筑的具体要求作出符合该建筑物要求的、不同于其他建筑的方案。设计必须多元化和个性化,不同地域、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建筑不可能有唯一的解决方案。有的设计初期业主以至建筑师基本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智能系统的要求,甚至结构主体已经完工的条件下去考虑建筑物的智能系统要求,如此格局,当然只能引出一系列不合理结果。
因此,建筑师和各专业工程师之间必须紧密配合,才可能创造出完美的智能建筑作品。要求主体设计单位对智能建筑系统的设计总体负责。所谓“总体负责”,其实就是设计总承包的概念。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等建设各方都应该认识到: 总体设计是整个工程建设的龙头,马虎不得。“以客户需求为依据,按照实际需求进行集成”是一种务实的、正确的智能建筑设计技术思想。作为设计人员,应该认识到: 技术最终是为用户服务的,而不能让用户屈从于技术。一个好的设计应该使用户成为技术的主人而不是技术的奴隶。“为技术而技术”和“技术至上”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一点应该成为称职的专业工程师的必要素质。
3.2 加强对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管理,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完善智能建筑工程建设标准与规范,加强智能化系统工程管理的重要作用与迫切性,已受到工程界与政府主管部门高度的重视。由于智能化系统在国内隶属于建设、公安、邮电、广电、消防、电业等行业管理,技术涉及自控、通信、计算机、电子、传感器、机械等领域,因而此项工作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支持与组织,否则不可能具有权威性,同时在工作进度上也没有保证。
笔者认为可以“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为主要框架,梳理出有关智能化系统的设备、施工、验收等工作所必须的标准与规范内容,查对目前国内现行标准与规范是否已满足使用要求。如果不满足,就在近期组织完成相应的修改。如果国内现行标准与规范中某些内容空缺,而近期又无法完成编制或修改,那么在分析研究确认后可将国际通用的成熟、先进的标准与规范先等同或等效地使用,即使如此,也应有权威部门给予正式认可,公布于众。
3.3建立新型的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思路体系
国内智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非常缺乏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理论和经验,使得我国难以确立智能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建立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思路体系需要很多专业的施工人员的努力,要求在智能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必须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和资深的建筑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吸取世界先进的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措施,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建筑行业施工管理理论和经验,根据中国的建筑行业实际情况来建立一套相应的工程施工管理思路体系。
3.4 改善人员管理方式,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改善管理方式。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管理。管理人员只有扎扎实实地提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注重细节管理,用心管理,才能发现细节问题的实质,同时,要改善决策方式,加强管理中的民主化和集体化,加强和施工人员的交流,促进人员关系的和谐。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的熟练度。由于智能建筑工程一种庞大复杂的操作施工过程,其中无论是先进的设备还是纯人力劳动,手工操作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建筑业起步发展时间晚,对技术人员的系统培训尚不够完善,手工操作人员的手工操作能力相对而言有着很大的差距,操作不熟练,操作失误多,不利于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因此,要加强对施工员工的培训,提高其操作的熟练程度,严格执行操控标准,提高操作效率,保证整个项目实施中的技术水准。
四、结束语
我国的智能建筑工程发展迅速,并在国民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为了完善智能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促进整个行业管理上的成熟,加强智能建筑建设管理探究,有助于完善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和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蔡职颖 论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21期
关键词:智能建筑 建筑设计墙面设计
1 智能建筑的概念
智能建筑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建筑的设备进行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等。美国智能建筑研究机构把智能建筑定义为: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最优组合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具有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可以这样理解,智能建筑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
第一:对于建筑管理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具有一套管理、控制、维护和通信设施,能够在花费较少的条件下,有效地进行环境控制、安全检查、报警监视,能够实时地与城市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第二:对于建筑使用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创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并可以提供一个舒适和谐的好环境。
2 智能建筑标准的制定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如何制定,制定之后如何招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标准制订出来,大家就要执行,如果标准制定的不合理,制定出来以后大家都不去认真执行也就失去了制定标准的意义。
有些设计单位结合多年设计工作中的经验,制订了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当地政府还发了文件要求本地区参照执行;这种积极性是值得学习的,但标准出来之后,也引起了许多不同看法。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对智能建筑及其标准的制定理解与认识上差异较大。智能化建筑标准的制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引起标准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2.1 首先,设计师要准确界定所建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这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根据建筑物功能需要、国内智能化水平的程度及建筑物的规模进行定位。
2.2 智能建筑的目标要尽量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光线、独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计算机网络、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休息空间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适当的隔离等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思。
2.3 智能建筑内还要求行之有效的布线,而建筑物内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噪音,设备的维修及各个办公区和生活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合理的区域划分,智能设施还要能根据气候、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节建筑内的各项控制指标,以达到居住的最佳处境。
2.4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的变化、发展及新增项目的可能性。
3 智能建筑对项目策划及建筑设计的影响
3.1首先,设计师要准确界定所建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这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根据建筑物功能需要、国内智能化水平的程度及建筑物的规模进行定位。从规模上看,一般来讲建筑物的建筑面积达到2万以上用于智能建筑会更经济、实用。
3.2智能建筑的目标要尽量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光线、独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计算机网络、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休息空间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适当的隔离等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思。设计时尽量避免大进深的平面布局,进深控制在10m左右,保证办公区充足的阳光和室外景观。外墙可以布置成凹凸状,利用这样的平面做成所谓的corner office.在办公区要适当安排一些带有自然风味的工作人员休息的角落。设计时应避免做固定扇的外窗。
3.3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柱网和层高。采用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可以提供灵活多变的环境,一般9m的柱网对停车、空间分割及结构设计都比较适宜。由于智能建筑内部要求舒适的环境,所以所有管线均不能暴露,考虑 到中央空调的管道、综合布线的要求、空调排水的坡度及架空地面等方面,建筑物的层高应大于3.6m,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办公区域的净空不小于2.6m,走廊里的净空不小于2.3m.
3.4智能建筑内还要求行之有效的布线,而建筑物内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噪音,设备的维修及各个办公区和生活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合理的区域划分,智能设施还要能根据气候、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节建筑内的各项控制指标,以达到居住的最佳处境。
3.5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的变化、发展及新增项目的可能性。
4 智能建筑的天花板及墙面设计
4.1 地面
智能建筑内的地面可采用架空地面、预制线槽的楼板面层及地毯地面等。架空地面布线方便,容量大,双层地面可以分开布设强、弱电,更可以用于旧楼改造,但会造成地面高差,使人感到不方便。楼板面层预制线槽可在办公自动化房间内任何地方做接口,不会产生高差,施工方便,可布设在面层10cm内。在方块地毯下布置布线系统,一般是在层高受限制时使用,要求线路少、交叉点少的分支线路,采用扁平线,施工同样方便,但要注意与办公家具的配合,做防静电处理。
4.2 墙面
智能建筑内的墙体除了做隔断以外,墙面上还可以做出线口,墙内空间还能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施。
4.3 天花板
智能建筑内的天花板需要负责照明、送风、出风、烟感、喷洒等的走线及出口任务。
(1)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是整幢智能建筑的心脏部分,负责设备运转监控及安全保卫监控等。
(2)咨询中心。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电脑、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影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微缩阅读及闭路电视等。
(3)电视会议室中需要考虑音响、光源、照度及配电等的设计。
(4)决策室需要考虑音像、声音、会议、电脑及通信系统的综合设计。另外,接待柜台、电脑机房等机能室都需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5 专用机能室的设计
5.1 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是整幢智能建筑的心脏部分,负责设备运转监控及安全保卫监控等。
5.2 咨询中心。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电脑、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影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微缩阅读及闭路电视等。
5.3 电视会议室中需要考虑音响、光源、照度及配电等的设计。
5.4 决策室需要考虑音像、声音、会议、电脑及通信系统的综合设计。另外,接待柜台、电脑机房等机能室都需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6 屋顶的设计
建筑物屋顶是直接平面敞开的接触大自然的空间,智能建筑的屋顶会被布置上大量的设备,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除要考虑屋顶美观绿化以外,还可以布置吸取太阳能和风能以采集热能、收集降水等等,充分吸收和利用自然界提供的一切能量和物质。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民对所居住的房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智能建筑”将成为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主流;另一方面,“智能建筑”以及住宅小区的“智能化”也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把当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住宅产业,旨在改善住宅功能,优化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建筑行业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智能建筑”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高速发展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提高了智能建筑的系统管理功能。智能小区是智能建筑基础上扩展和延伸出来的,人们通过对小区建筑群的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管理)进行优化考虑,提供一个高效、舒适、温馨、便利以及安全的人居环境。为适应我国加快住宅建设发展,增强住宅建设的科技含量的要求,实现真正智能、绿色环保的要求,需要从开始的设计规划到最后的房屋装饰都需要地理信息系统这,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勘测设计一体化以及智能交通系统教学与研究。一强大的工具。
地理信息系统,从上世纪到现在已有四十余年的发展史,简称GIS(GeographInformationSystem),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等多门学科综合的边缘学科,是指由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的,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操作、分析和建模,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从而为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府各部门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识,为工程设计、规划、管理决策等服务。简言之,就是把对象的空间属性与它的空间位置联系起来进行空间查询和分析,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配置。WebGIS即通常所说的万维网GIS,是GIS技术与万维网技术的有机结合,是Internet或In-tranet的环境下的一种传输、存储、处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地理信息系统,他使得GIS的各项功能不在局限于单机和局部的计算机网络,而是扩展到更加广阔的范围。目前智能建筑行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充分认识的GIS特别是WebGIS的强大功能,纷纷将GIS应用于智能建筑的各个方面,采用GIS新技术和新方法来研究和管理城市建筑行业的某一方面已经形成共识,如用于办公自动化、物业管理、建筑社保自动化管理系统等问题,但是用WebGIS把相关的功能进行整合和集成,形成基于WebGIS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通过网络GIS把智能建筑的相关功能整合在一起将大大提高其管理的效率,降低相关成本,提高分析模拟能力,具有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2目前研究动态和存在问题随着国家对智能建筑的重视,我国的智能建筑行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自从1997年10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即建设部建设[1997]290号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之后,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出台了中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国标,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已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
2.1智能建筑目前的研究动态智能化是一种拟人化的称呼,它不是智能化系统的简单堆砌,也不是意味着生活的“自动化”,更不是最新、最先进系统及产品的试验场。具体地说,“智能化”在住宅小区中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提供方便、快捷、经济的信息通信服务: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小区内的高速数据通信网络,适应信息时代人们多样化的信息通信需要。(2)创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应用现代安全防范技术,建立小区必要的安全防范体系,同时综合应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3)建立高效、科学、便利的物业管理体系: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和IC卡等技术建立网络化''''智能化的物业管理系统。
2.2目前智能建筑中存在的问题要真正实现智能建筑以及智能小区的要求以及符合WTO的规则和相关的国际标准,要真正全面提高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管理的总体水平,还存在很多问题。(1)小区“智能建筑”的设计不科学“智能建筑”应该根据小区的特定条件,包括小区的规模和档次、配套设施、建筑布局、用户对象和投资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从实际出发,适度超前,以实用为目的,选择适合小区实际需要的系统和功能,即“量体裁衣”。但目前有些小区的“智能建筑”整体设计不科学。(2)智能建筑的施工不够规范“智能建筑”不仅仅是科学的设计,规范的施工同样重要,规范的实施包括确定合适的集成商及供货商,制定分步实施步骤,规范的施工组织计划和安装、调试、试运行、测试、验收程序等。(3)“智能建筑”的规范化和智能化管理得不到保证小区或建筑的智能化不仅应当是设计、施工、控制的智能化,更多的应当是交付使用后长期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例如,小区的管道出现破损需要迅速的找到发生破坏的管道进行更换;小区的网络发生故障也应当迅速的找到发生故障的区域等等。总之,智能建筑是系统工程,从智能化设计开始,经过建筑单位的土建施工、土建施工竣工后电气化施工、然后是小区的管道、信息网络的铺设、最后交付使用后小区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等都是独立的施工与管理,缺少对系统相关数据的统一管理是目前“智能建筑”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2.3解决方案针对前面提到目前在智能建筑和智能小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开发基于网络GIS开发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其一,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来统一管理相关数据和元数据,这样所有的数据都来自规范的地理空间数据库,使数据正确有效,规范管理;其二,由于相关的工程图纸和设计施工图纸一般是AutoCAD绘制的设计图,这些矢量数据可以通过相关的GIS软件进行转化成GIS中容易使用的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便于进行GIS的相关运算,如:路径分析、地址匹配、拓扑叠加等等;其三,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开发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使对信息的管理不仅涉及一栋建筑,它可以覆盖整个小区甚至可以成为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为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其四,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开发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使业主可以通过客户端与物业进行信息交换,物业公司可以通过系统来受理业主提出的服务要求,也可以通过系统查询数据及时提供服务。
2.4实施方案的软硬件设施硬件:小区局域网、配置良好的电脑。软件:MapInfo、AutoCAD、SQLserver2000、MapX5.0等专业软件。操作系统:WindowsXP;相关网络协议。资料和数据:建筑相关工程图和设计图以及其它各类图纸资料等。现有的硬件配置与软件条件能基本满足设计系统开发的需要。
3基于WebGIS开发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
3.1系统的总体架构根据信息平台的一般架构,结合考虑“智能建筑”的具体要求,一般来说系统可采用三层体系结构:(1)客户端。指的是信息平台的用户主体,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公司、业主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等。具体的服务对象由系统的建设者决定。(2)应用服务层。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开发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运用GIS软件功能对设计图纸进行转化,将这些原始数据以规定的格式返回,再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抽取、挖掘和融合等处理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用户的需求。(3)数据管理层。数据管理层也即服务器端,存储系统所需的基础数据,提供平台与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接口。
3.2系统设计方案通过阅读各种资料和文献,提出如下设计方案: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它的开发是根据建筑的各种数据都和其地理位置具有很大关系,因此把GIS应用于智能建筑是明智之举,也是必须的。另外,由于智能建筑从开始设计到土建施工、电气化施工等涉及很多单位,一个单位也可能涉及好多的建筑工程数据和图纸,同时,这些数据经过不同单位的使用,数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精度和准确性都有所降低,因此采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来实现对“智能建筑”相关元数据的管理就是大势所趋!本系统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模块:(1)智能建筑综合布线设计模块;(2)智能建筑土建设计、施工、管理模块;(3)智能建筑的电气化施工管理模块;(4)智能建筑的小区物业管理模块;以上模块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数据和矢量数据的管理功能,分析功能,查询功能等等,把分散的数据组成一个系统将更加方便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
3.3系统的开发思路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从上到下”的设计,“从下到上”施工的方案进行开发,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贯彻管理部门的目标、对象和战略,确定需要那些功能来保证目标的完成,从而划分相应的子系统,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设计;“从上到下”的优点是整体性、逻辑性强,为了弥补其应工作量太大而影响具体细节的考虑,因开发周期拉长影响系统的使用,增加开发费用的不足,采用“从下到上”的开发路线,可以边开发、边实施、边见效,这样更符合“智能建筑”的习惯和更能提高“智能建筑”效率。
关键词:建筑监理;监理体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331-01
1 监理单位的资质评定
资质评定监理单位的资质,主要体现在监理能力及其监理效果上。所谓监理能力,是指能够监理多大规模和多大复杂程度的工程建设项目。所谓监理效果,是指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监理后,在工程投资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控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监理单位的监理能力和监理效果主要取决于:监理人员素质、专业配套能力、技术装备、监理经历和管理水平。凡在国内注册,并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达1年以上的单位有申报资格:新成立的单位在相应条件具体的情况下,可先申报暂定资质。
2 智能建筑监理工程师
2.1 监理工程师的概念和素质
监理工程师是一种岗位职务。所谓监理工程师是指在工程建设监理工作岗位上工作,并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又经政府注册的监理人员。它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他是从事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人员:第二,已取得国家确认的《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第三,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或由国务院工业、交通等部门的建设主管部门核准、注册,取得《监理工程师岗位证书》。
2.2 智能建筑监理人员培训
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集成。智能建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从事智能建筑监理工作的监理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要能够组织、协调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方共同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就是说,监理人员即要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就专业技术而言,即要精通某一专业,又要具备一定推行智能建筑监理措施的研究水平的其他专业知识。因此,从事智能建筑监理工作的监理公司,应在传统建筑监理公司的基础上,吸收从事过智能建筑系统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经济人员,对他们的监理知识的培训,从监理的角度学习有关工程建设的合同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参加到智能建筑的监理工作中来。
3 智能建筑监理取费与合同
3.1 智能建筑监理费用的组成通常智能监理的费用由四个方面构成,即直接成本费、管理费、利润和税金
3.1.1 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即监理人员在完成成本项目监理工作中直接发生的费用,它们有:
(1)参与本项目监理人员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2)购置与本项目有关的测试仪器或装备设施所需的费用;
(3)与本项目有关的专项开支:如差旅费、通讯费用、打印费用、仪器租赁费用、现场办公费用等;
(4)施工现场所需的各项费用。
3.1.2 管理费
管理费用实际上是监理单位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金以及为了维持监理机构生存所需的一切费用。如各类公积金的支出、保险费、房租费、仪器设备购置费及修理、检查费,办公费等。但这些费用不宜也不可能全部摊入某个项目中。因此一般都取一定比例来进行核算,其计算方法为:管理费=(直接成本费)X20%-40%。
3.1.3 利润
上述直接成本,管理费用和税金均全部用于工程项目的监理及维持监理机构运行,但监理机构的发展和监理工作的深化需要资金额投入,而资金的投入,又来源于资金的积累。因此在监理费用中要包括这部分利润作为资金积累之用,利润率一般可取:(直接成本+管理费)的20%-30%。
3.1.4 税金
监理机构作为一个经营单位,必须依法纳税,税金是个变数,政策性很强,对于具体税种,税率应和税务部门密切联系,争取优惠。
3.2 智能建筑监理费用的记取方法
目前智能建筑的监理费用都直接记入土建监理的费用中,没有单独列出,这给智能建筑建设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所以有必要对智能建筑的监理费用进行一番研究。
(1)物价局推荐的收费标准是适用于以土建为主的建设监理,业主往往提出基数M不能按工程概算来计算,而应以所委托监理的系统工程费用总额来计算,这个意见是可取的,但考虑到智能系统监理的难度较大,技术复杂程度较高,所选比例可以偏高;
(2)收费标准中只列出了两个阶段,即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而事实上对于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招标阶段和设备调试运行阶段同样存在着监理,尤其是设备调试阶段,精力远比其他阶段大,因此在与业主商谈时可以提出,如要求在这些阶段应支付监理费用;
(3)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的建设工程项目,监理费用可在此标准中再增加一定的比率。固定费用的计算方法也是一种比较适合智能建筑的监理计费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